军事网络

2024-08-06

军事网络(通用12篇)

军事网络 篇1

0 引言

认知网络是近几年比较热点的研究课题, 其概念源于“认知无线电”。认知网络是认知无线电技术在系统和网络高度的扩展。认知网络广义上不只限于无线网络, 而是适用于有线和无线均可的网络范围。认知无线电网络可以看作是认知网络的一种具体实现形态。认知网络的自认知、重配置的特点, 适用于网络重构。在军事通信应用场景下, 适用于解决通信网络的抗毁和重建, 以及运动中的通信问题。基于对认知网络的研究, 从具体工程应用的角度, 针对军事通信网拓朴变化频繁、网络要求抗毁重建等特点, 将认知网络的概念和要素, 引入到军事通信网络体系中, 初步提出构建军事认知通信网络, 解决通信保障的服务质量问题。

1 应用需求

1.1网络抗毁与快速重建需求

在战场应用环境情况下, 已有的军事通信网络会遭到严重损坏, 原有网络拓扑、网络能力和网络环境会发生不可预测的重大变化。同时在特种应急环境下, 会综合应用无线、蜂窝、卫星以及有线等多种通信手段, 覆盖不同的区域环境, 如指挥中心、医疗中心、前沿指挥所以及后勤中心等。每一类区域可用的通信手段不一定相同, 通信需求和通信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对通信网络要保障为用户提供不间断的网络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网络服务质量QoS的需求

从最近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来看, 战争条件下的电磁环境、气候环境和应用环境情况越来越复杂多变, 通信网络的拓朴也要快速地随之变化, 与之相应的通信网络服务也相关地发生变化。而网络用户对已经建立连接的服务质量和将要建立连接的服务质量要求不变。因此需要更有效的、新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通信网络保障, 为用户提供不变的网络服务质量。

1.3网络异构性互连互通的需求

军事通信网络异构性包括3方面:一是接入技术的异构性, 典型的通信技术包括光纤、散射、微波、卫通、WiFi以及蓝牙等;二是终端的异构性, 例如:具有不同程度的智能无线终端、适配多制式网络的多模终端、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可重配置终端、计算机终端、手持PDA等;三是组网方式的异构性, 如IP数据网、卫星网、电台网、有线电话网、单跳式无线网络以及多跳式的无线自组织网和网状网等。目前的军用通信网络, 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还无法做到各终端与节点间、各节点间、各网络间采用统一标准的物理端口和协议, 它们之间还采用多种不同物理层接口和协议来达到互连互通。由于使用的协议和接口不同, 使得重组网络的动作比较复杂、困难。需要更有效的、新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网络异构性互连互通的问题。

2 网络体系架构

2.1网络组成和功能实体

目前在现有军事通信网络的核心节点中已经具备一些网络参数的感知或自动选择功能雏型, 但是仅限于某一功能或某一设备。网络设备还没有实现“认知—决策—重配置”的自动过程, 还没有全面地、系统化地从整个通信网络体系结构角度进行研究和实现。

针对上节描述的需求, 目前的军事通信网络技术和具备功能尚不能达到要求。因此引入认知概念, 有意识地、系统化地采用“认知—决策—重配置”自动过程, 构建军事认知通信网络, 可以在战场复杂环境和网络拓朴频繁变化的情况下, 解决军事通信网络异构性互连互通的问题, 保障网络安全, 为用户提供不间断的网络服务和不变的高质量网络服务。认知概念应用到广义的军事通信网络中, 提出构建军事认知通信网络, 也可以认为是“智能”的军事通信网络。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可以划分由策略生成分系统、网络认知与重配置控制分系统和可编程通信网络分系统3部分组成, 对应认知网络的层面模型, 如图1所示。

可编程通信网络分系统由可编程路由交换节点和网络状态传感器组成, 可编程路由交换节点是军事认知通信网络的控制实体, 采用物理接口统一标准、链路速率可编程自适应、链路协议可编程自适应和路由协议可编程自适应等方法进行网络接口和协议设计。网络状态传感器完成网络外部环境网络状态 (如电磁环境、天气环境、地理环境等自然环境) 的感知和状态报告, 以及完成网络内部环境网络状态 (网络不同接口种类、不同接口速率、不同协议等网络多种条件环境) 的感知和状态报告。同时接受网络重配置策略, 按照策略完成网络的重组。可编程通信网络对应着认知网络层面参考模型中的实体层和服务层之网络子层。

网络感知与重配置控制分系统完成网络环境感知信息的汇总和初步分析, 包括网络物理接口状态、网络链路状态、网络协议状态、网络节点状态以及网络安全状态等信息, 提交给策略生成单元;在控制方面, 采用带宽资源控制、流量资源控制以及优先级链路控制、优先级队列控制等策略, 将策略生成的相关网络重配置策略转换为网络重配置参数, 完成网络资源的分配和路由交换的管理。

策略生成分系统是将网络感知单元提交的“局部”网络环境认知信息经过融合处理形成通信网络“全局”的网络资源认知信息, 然后通过智能决策系统形成必要的网络重配置策略。

网络感知与重配置控制分系统和策略生成分系统对应实现认知网络层面参考模型中的服务层之应用子层。

2.2工作流程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认知工作流程如下:

①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通过可编程路由交换节点中或与之相连的网络状态传感器感知网络外部自然环境状态或内部环境网络状态生成状态报告;

② 通过网络传递给通信网络感知控制单元, 经过初步的分析处理, 汇总到网络认知环境单元;

③ 网络认知环境单元将“局部”网络环境认知信息经过融合处理形成与当前现实环境相对应的网络认知环境, 然后通过智能决策系统的智能化推理形成必要的网络重配置策略;

④ 通信网络资源管理单元将策略生成的相关网络重配置策略转换为网络带宽、标识、链路等重配置参数, 控制可编程路由交换节点进行网络重构;

⑤ 可编程路由交换节点按照重配置参数完成网络的重组。

2.3网络要素

表1给出了认知网络要素在军事认知通信网络中的实例化说明。目的在于将认知概念引入到军事通信网络的各个层面要素, 从整个军事通信网络体系结构角度进行网络应用的研究和实现。

3 功能特点分析比较

3.1功能特点分析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实现的网络功能特点有:

(1) 实现网络抗毁与快速重建功能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会根据环境条件自适应地选择可用网络;快速自动地适配网络拓扑的变化以及网络节点的加入和退出;保证高优先等级通信的连接;确保指挥信息的跨区域通信连接;保障重要通信业务的安全性。为用户提供不间断的网络服务。

(2) 实现网络服务质量QoS功能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可以管理一个连接的服务质量。随着应用环境情况的变化, 通信网络的拓朴快速变化, 与之相关连的周围相应的通信网络要素也发生变化。军事认知通信网络可以根据所处网络环境现状, 快速感知网络变化的信息, 确认网络中的瓶颈, 评估网络连接的可靠性, 决策选择可用的有线或无线接入网络, 迅速作出自适应的调整;并且综合利用多层网络的能力, 改变服务优先顺序, 优化运作行为, 重构网络拓朴, 优化通信路由和链路, 从而达到为用户提供不变的高质量网络服务的目标。

(3) 实现异构网络互连互通功能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通过认知过程, 确认不同的网络、协议和接口, 选择优化后的连接。军事认知通信网络可以根据所处网络环境的感知信息, 决策选择可用的互连网络, 克服每个节点的冲突并优化连接, 将网络由混乱变为有序, 实现采用不同有线或无线接入技术和不同的终端组成的异构通信网络之间的互连互通, 从而保障为用户提供不变的网络服务质量。

(4) 实现网络安全功能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增加接入控制、隧道、信任管理或入侵检测等安全措施, 达到安全目的。军事认知通信网络通过对网络各层的反馈进行分析, 通过采取改变规则、协议、加密和分组成员的设置、认证等行为, 预防、阻止和化解网络被破坏的风险, 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3.2功能特点比较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较之以前的军事通信网络的不同特点是:① 按照“认知—决策—重配置”的方法, 系统化、有意识地增强对外界的电磁环境、天气环境等环境的复杂多元素感知自动化, 以及对网络内部不同网络接口种类、不同接口速率、不同协议等多种条件环境的认知自动化;② 分析网络环境认知信息, 得出共性特征, 并利用过去获得的和新学习得到的知识信息, 参与决策, 以得到更优化的配置策略;③ 进行统一处理, 增加对越来越复杂环境的认知和智能化处理, 增加决策策略多种选择的智能化处理, 增强对网络重配置的可控制力和执行力。④ 实现循环“认知——决策——重配置”的自动化过程, 从而实现网络智能化重构, 达到满足为用户提供不间断的网络服务和不变的高质量网络服务要求。

4 关键技术

基于军事认知通信网络“认知——决策——重配置”自动过程对应的功能实现所必须的技术, 重点提出相关的关键技术。

4.1认知环境多域认知技术

多域认知是指对多个领域环境的认知, 包括物理环境、气候环境、无线电磁环境、有线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等多个领域中、多属性要素的认知。

要解决如何实现认知信息的海量摄入、认知信息的传递融合以及认知信息的挖掘利用。多域认知是军事认知通信网络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认知环境多域认知技术研究网络多域认知模型与认知方法, 研究信息网络多域认知信息的获取、传送、表示、融合和利用技术, 研究网络环境参数快速感知、网络全局感知信息快速融合处理和网络全局环境态势生成技术。

4.2认知智能决策技术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是一个具有智能的主体, 可以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推理机制引入认知智能决策, 使得通信网络能够实现环境自适应。

认知智能决策技术研究信息网络资源虚拟控制机理, 研究基于网络认知信息对可重配置网络要素和网络功能的快速决策机制, 研究可重配置网络要素与网络的智能化管理与配置技术。

4.3重配置技术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实体的重配置。重配置的对象不仅包含终端重配置, 还包含网络重配置和服务重配置;重配置的作用范围不仅限于单个节点, 而且还要实现端到端重配置, 即覆盖端到端路径上的所有网络节点, 其复杂度和重要性要高于单一的终端重配置。

重配置技术研究军事认知通信网络组网方式、路由方式和连接方式等要素的可重配置能力, 研究基于可调整参数或软件可编程平台的路由交换实现技术, 研究智能网络层协议和跨层设计技术。

5 结束语

军事认知通信网络是在通信网络的各个层面和实体上实现认知概念, 从而使整个通信网络体系上具备认知功能。与非认知网络相比, 认知可以用于改善资源管理、服务质量 (QoS) 、接入控制、安全或其他网络目的。军事认知通信网络能为网络用户提供更好的端到端性能。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军事智能化通信网络将是发展方向。为用户提供不间断的网络服务和不变的高质量网络服务, 是军事通信网络持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THOMAS RYAN W.Thomas.Cognitive networks:adaptation andlearning to achieve end-to-end perfoemance objectives[J].IEEE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6, 44 (12) :51-57.

[2]吴巍.认知通信网技术研究[J].无线电通信技术, 2010, 36 (6) :1-4.

[3]糜正琨.认知网络与网络融合[J].中国新通信, 2009 (6) :5-10.

[4]滑楠, 曹志刚.无线认知网络概念与实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 45 (2) :1-6.

军事网络 篇2

考号:

姓名:

[内容提要] 本论文通过对统筹学以及运筹学涵义的阐述,进而对我国军事统筹和军事运筹的关系及在军事部队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统筹学 运筹学 军事运筹 军事统筹

统筹学是“研究如何在实现整体目标的全过程中实施统筹管理的有关理论、模型、方法和手段,是数学与社会科学科学交叉的一个学科分支。它通过对整体目标的分析,选择适当的模型来描述整体的各部分、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它们与外部的关系和相应的评审指标体系,进而综合成一个整体模型,用以进行分析并求出全局的最优决策以及与之协调的各部分的目标和决策。”运筹一词,本指运用算筹,后引伸为谋略之意。“运筹”最早出自于刘邦对张良的评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次大战时,英军首次邀请科学家参与军事行动研究,战后这些研究结果用于其他用途,这是现代“运筹学”的起源。

军事统筹学这门新型学科的创立,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孕育阶段。它是依据统筹学的基本原理与军事门类中的各相关学科互相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从华罗庚教授提出“大统筹、理数据、建系统、策发展”的统筹学科总体框架开始,经过对“统筹法”的推广和应用,对统筹思路的梳理与扩展,以及在作战指挥、组织管理、科技装备、后勤支援、教育训练等实践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和检验,使统筹理论在军事实践中得以深化和升华。如果说“系统”概念经历了整整20年的研究与探索才科学地确立下来,形成了“系统工程”学科,那么对于“军事统筹学”这个内涵丰富、外延宽阔的学科的研究与探索,至今才历经十余年的时间,虽然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但仍然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仍然需要在今后的军事实践中逐步加以深化、完善与提高。虽然军事运筹是运筹学的一个具体应用领域,但现代意义上的运筹学实际上就是从军事领域开始的,可以说,军事运筹已经是一个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运筹学的各种方法在军事领域中已经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比如规划论、排队论、存贮论、决策论等等。本文从对统筹学和运筹学的阐述出发,对军事统筹学和军事运筹学的异同和交叉应用作一探讨。运筹学

运筹学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敌我双方交战,要克敌制胜就要在了解双方情况的基础上,做出最优的对付敌人的方法,这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说法。但是运筹学作为一门数学学科,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用纯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最优方法的选择安排,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先在英美两国发展起来的,当时迫切需要把各项稀少的资源以有效的方式分配给各种不同的军事经营及在每一经营内的各项活动,所以美国及随后美国的军事管理当局都号召大批科学家运用科学手段来处理战略与战术问题,实际上这便是要求他们对种种(军事)经营进行研究,这些科学家小组正是最早的运筹小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OR”成功地解决了许多重要作战问题,显示了科学的巨大物质威力,为“OR”后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当战后的工业恢复繁荣时,由于组织内与日俱增的复杂性和专门化所产生的问题,使人们认识到这些问题基本上与战争中所曾面临的问题类似,只是具有不同的现实环境而已,运筹学就这样潜入工商企业和其它部门,在50年代以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系统配置、聚散、竞争的运用机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一套理论,如规划论、排队论、存贮论、决策论等等,由于其理论上的成熟,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又大大促进了运筹学的发展。

现在普遍认为,运筹学是近代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将生产、管理等事件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运筹问题加以提炼,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前者提供模型,后者提供理论和方法。运筹学作为一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在处理千差万别的各种问题时,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建立数学模型、制定解法。虽然不大可能存在能处理及其广泛对象的运筹学,但是在运筹学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形成了某些抽象模型,并能应用解决较广泛的实际问题。

运筹学有如下特点:首先,运筹学的应用虽起源于军事,但已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民政事业等非军事研究组织内的统筹协调问题,故其应用不受行业、部门之限制;其次,运筹学既对各种经营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又涉及到组织的实际管理问题,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最终应能向决策者提供建设性意见,并应收到实效;再次,它以整体最优为目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力图以整个系统最佳的方式来解决该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利害冲突。对所研究的问题求出最优解,寻求最佳的行动方案,所以它也可看成是一门优化技术,提供的是解决各类问题的优化方法。

运筹学的研究方法有:1.从现实生活场合抽出本质的要素来构造数学模型,因而可寻求一个跟决策者的目标有关的解;2.探索求解的结构并导出系统的求解过程;3.从可行方案中寻求系统的最优解法。

运筹学的具体内容包括:规划论(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和动态规划)、图论、决策论、对策论、排队论、存储论、可靠性理论等。详细叙述如下:

规划论。数学规划即谓规划论,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解决技术问题的最优化,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决策分析部门都可以发挥作用。从范围来看,小到一个班组的计划安排,大至整个部门,以至国民经济计划的最优化方案分析,它都有用武之地,具有适应性强,应用面广,计算技术比较简便的特点。数学规划无论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还是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数学规划的研究对象是计划管理工作中有关安排和估值的问题,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给定条件下,按某一衡量指标来寻找安排的最优方案。它可以表示成求函数在满足约束条件下的极大极小值问题。

数学规划和古典的求极值的问题有本质上的不同,古典方法只能处理具有简单表达式,和简单约束条件的情况。而现代的数学规划中的问题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都很复杂,而且要求给出某种精确度的数字解答,因此算法的研究特别受到重视。

这里最简单的一种问题就是线性规划。如果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都是呈线性关系的就叫线性规划。要解决线性规划问题,从理论上讲都要解线性方程组,因此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以及关于行列式、矩阵的知识,就是线性规划中非常必要的工具。

线性规划及其解法—单纯形法的出现,对运筹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化成线性规划来解决,而单纯形法有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算法,加上计算机的出现,使一些大型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成为现实。

非线性规划是线性规划的进一步发展和继续。许多实际问题如设计问题、经济平衡问题都属于非线性规划的范畴。非线性规划扩大了数学规划的应用范围,同时也给数学工作者提出了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使数学中的如凸分析、数值分析等也得到了发展。还有一种规划问题和时间有关,叫做“动态规划”。近年来在工程控制、技术物理和通讯中的最佳控制问题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重要工具。

图论。图论它是网络技术的基础。1847年基尔霍夫第一次应用图论的原理分析电网,从而把图论引进到工程技术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论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将复杂庞大的工程系统和管理问题用图描述,可以解决很多工程设计和管理决策的最优化问题,例如,完成工程任务的时间最少,距离最短,费用最省等等。图论受到数学、工程技术及经营管理等各方面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排队论。最初是在二十世纪初由丹麦工程师艾尔郎关于电话交换机的效率研究开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对飞机场跑道的容纳量进行估算,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相应的学科更新论、可靠性理论等也都发展起来。排队论又叫做随机服务系统理论。它的研究目的是要回答如何改进服务机构或组织被服务的对象,使得某种指标达到最优的问题。比如一个港口应该有多少个码头,一个工厂应该有多少维修人员等。

1909年丹麦的电话工程师爱尔朗研究排队问题,1930年以后,开始了更为一般情况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1949年前后,开始了对机器管理、陆空交通等方面的研究,1951年以后,理论工作有了新的进展,逐渐奠定了现代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基础。排队论主要研究各种系统的排队队长,排队的等待时间及所提供的服务等各种参数,以便求得更好的服务。它是研究系统随机聚散现象的理论。

因为排队现象是一个随机现象,因此在研究排队现象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概率论作为主要工具。此外,还有微分和微分方程。排队论把它所要研究的对象形象的描述为顾客来到服务台前要求接待。如果服务台以被其它顾客占用,那么就要排队。另一方面,服务台也时而空闲、时而忙碌。就需要通过数学方法求得顾客的等待时间、排队长度等的概率分布。

排队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比如水库水量的调节、生产流水线的安排,铁路分成场的调度、电网的设计等等。

可靠性理论。可靠性理论是研究系统故障、以提高系统可靠性问题的理论。可靠性理论研究的系统一般分为两类:(1)不可修系统:如导弹等,这种系统的参数是寿命、可靠度等,(2)可修复系统:如一般的机电设备等,这种系统的重要参数是有效度,其值为系统的正常工作时间与正常工作时间加上事故修理时间之比。

对策论。对策论也叫博弈论,田忌赛马就是典型的博弈论问题。最初用数学方法研究博弈论是在国际象棋中开始的——如何确定取胜的着法。由于是研究双方冲突、制胜对策的问题,所以这门学科在军事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近年来,数学家还对水雷和舰艇、歼击机和轰炸机之间的作战、追踪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追逃双方都能自主决策的数学理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博弈论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决策论研究决策问题。所谓决策就是根据客观可能性,借助一定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科学地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决策问题是由决策者和决策域构成的,而决策域又由决策空间、状态空间和结果函数构成。研究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就是决策科学。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决策者所面临的自然状态的确定与否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按决策所依据的目标个数可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按决策问题的性质可分为:战略决策与策略决策,以及按不同准则划分成的种种决策问题类型。不同类型的决策问题应采用不同的决策方法。决策的基本步骤为:(1)确定问题,提出决策的目标;(2)发现、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行方案;(3)从多种可行方案中,选出最满意的方案;(4)决策的执行与反馈,以寻求决策的动态最优。

如果决策者的对方也是人(一个人或一群人)双方都希望取胜,这类具有竞争性的决策称为对策或博弈型决策。构成对策问题的三个根本要素是:局中人、策略与一局对策的得失。目前对策问题一般可分为有限零和两人对策、阵地对策、连续对策、多人对策与微分对策等。

搜索论。搜索论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的需要而出现的运筹学分支。主要研究在资源和探测手段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寻找某种目标的最优方案,并加以实施的理论和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空军和海军在研究如何针对轴心国的潜艇活动、舰队运输和兵力部署等进行甄别的过程中产生的。搜索论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例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寻找在大西洋失踪的核潜艇“打谷者号”和“蝎子号”,以及在地中海寻找丢失的氢弹,都是依据搜索论获得成功的。统筹学

统筹学是专门研究其对象得以切实成为具有强盛生命力的统一体而展开统一筹划所需的本质、观念、关系、规律、思路、方法、手段和归缩评价的学科。它是由其概念体系、操作体系、评价体系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也是数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一个学科分支,是研究如何在实现整体目标的全过程中施行统筹管理的有关理论、模型、方法和手段。通过对整体目标的分析,选择适当的模型来描述整体的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及它们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和相应的评审指标体系,然后综合成一个整体模型,用以进行分析并求出全局的最优决策以及与之协调的各部分的目标和决策。统筹学的理论与方法渗透到管理的许多领域。在军事管理中也有着重要应用。

统筹方法中的基本模型是统筹图(或网络图),它是用节点、箭头和与之相应的数来记述整体和各部分之间的以及它们与外界间的关系。从基本模型出发,根据不同的目标,可选取与之相适应的其他模型。

常用的统筹模型:

(1)时间—成本优化模型。整体目标涉及时间与成本时,在统筹图中与箭头相应的数字表示时间与成本的关系。

(2)时间—资源优化模型。整体目标涉及时间与资源时,则可在工期一定的条件下,均衡不同时期资源需要量和相应各部分的有关参数。

(3)决策型模型。在决策阶段面临各部分多种方案的选择,从整体出发,选择其中之一方案。此时统筹图上含有若干决策点。

(4)控制模型。在计划实施阶段,用以对财务、进度、资源等的控制。

(5)搭接网络模型(MPM方法)。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用其中一部分的开始与结束时间与另一部分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的间隔来描述的,这种关系允许两部分工作有重合搭接,便于描述联结型作业与交叉平行作业。(6)非肯定型统筹模型。与各部分相应的“给定数”是随机向量。

用节点和箭头组成的统筹图称为决策型统筹图,是进行多阶段决策的有力工具。为找出总体最优解和与之相协调的各部分的指标和参数组,可按以下步骤分析广义统筹图。

进行调查研究,画出广义统筹图。②计算整体指标,计算方法有代数分析法、流图计算法,矩母函数与W函数法;③评审与优化。根据综合的整体指标,进行评审,找出现存整体的最优解,或对整体进行设计,以取得最优效果。④确定与整体协调的各项决策、各部分的指标与有关参数。⑤控制、调整与整理。

① 统筹学是管理科学中较为活跃的分支,它的应用范围与效果随计算机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并与数学的有关分支和社会经济学结合产生一些新的有生命力的管理科学分支,进一步推动了统筹学的发展。

军事统筹与军事运筹

可以看出,运筹的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及其多,很多成功的案例都是军事运筹比如上文提到的战机作战决策、失事潜艇搜索、丢失氢弹搜索等等,相对统筹来说,运筹是分析方法的集大成者;而统筹学则是典型的综合方法,军事统筹也概莫能外,许多关于统筹的概念,严格意义上来说应属于运筹学的概念。所以可以说,统筹与运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两者之间也有着显著的区别,如我们可以看出军事统筹是一纵向过程,研究各个时间节点的筹划安排,而军事运筹则可以看作一个横向过程,如何在各种约束条件下,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实现整体综合军事效能的最优化。从下面的角度作对比归纳。

第一,军事统筹是方法论中的综合方法,军事运筹是方法论中的分析方法。两者有着不同的范畴,却互为纲目,密不可分,但其发展和运用程度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军事领域对于分析方法的研究即军事运筹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产生了许多的方法、模型、公式、原理等等,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但是相对来说,至今对综合方法即军事统筹的研究非常落后,成果微不足道。虽然我军有军事统筹学的课程和理论研究,但其在实际工作的效果尚未显现。随着军事技术的产生,对于军事分析的需求和提供的分析技术越来越多,促进了分析方法的研究发展。而对于综合的需求和提供的技术是逐渐发展起来。但军事统筹中综合技术要有综合理论的指导,若缺少综合理论指导,综合技术也难以产生。

第二,军事统筹是一种综合思想,与其它军事综合思想的区别在于它有时间方向性。它所面对的是:①在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不管是一天还是一年甚至更久),解决对象会发生变化,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条件会发生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会发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目的或者要求也会发生变化。②特别是解决问题的对象、环境条件、工具方法、目的要求会同时变化,产生不确定性,它们变化的方向、速度、性质都不统一,产生离散性。在复杂的实践过程中,如军事作战中,四个方面的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离散性常常同时出现,而且大多时候信息不全、不清、不明、不准,只有从实践整体的统一去认识和判断,即用军事统筹的思想和方法去指导,从人时、人空、时空的人时空统一中把握,作出规划、策略和决策,就可以突破障碍,协调平衡,取得预期的军事成效。而军事运筹本质上可以看作一种先分化后再综合的方法,它主要面对各个对象的权重等等,通过规划、筹划,使整体系统的军事效益达到最优化。

第三,军事统筹及其军事统筹科学对于辩证法应用的方向、应用的范围、应用的途径、应用的成效等等,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从而使应用辩证法的成功,有了科学的保证。比如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发展正是把辩证法应用于不同革命战争的主体、客体、环境的整体统筹安排,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军事统筹的整体统一的本质特点,使之与辩证法在实践中直接的结合,可以说这是毛泽东成就伟大事业的思想核心。任何实践,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是辩证法应用的实现。任何现象、规律、方法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联系都表现为辩证的本质。军事统筹是一种辩证法实践,既是辩证法应用的条件,也是辩证法的一种应用形式。而军事运筹则是辩证法的具体应用形式,对于一个系统,在有限的客观条件下,辩证的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军事目的。结论

在军事现代化的今天,军事统筹和军事运筹是两门极具发展潜力的学科。军事运筹在军事领域中已经获得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但它注重分析方法而往往对综合方法不太注重,业已造成一些国外研究人员对其功效及发展的思考。而统筹尤其是军事统筹作为一个中国色彩浓厚的学科,注重宏观上考虑问题,但其目前发展比较薄弱,我们如加大对军事统筹的研究应用力度,把军事统筹和军事运筹结合,以军事统筹把握宏观,以军事运筹分析处理各类事务、资源等等。那么它们必将成为我军事力量发展的倍增器,使我们在信息化建设路上事半功倍,实现我军军事综合实力的腾飞。[参考文献] 1. 朱国林主编:《军事统筹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军事网络 篇3

关键词: 军事理论教学;校园网络;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8-0058-03

根据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军事理论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理论课程——如《军事理论》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防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打好基础。对于军校学生而言,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更多、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掌握军事理论基础知识,熟悉典型军事理论的主要观点,还要初步具有运用军事理论分析具体军事问题的能力,提高军事理论素养,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部队任职打好基础。

目前,各大院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大都已初见成效,可以形成高度信息化的网络环境,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相长,更好地推进军事理论教学工作。

一、军事理论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滞后,与时俱进体现不够

军事理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征。随着军队建设实践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军事理论也在不断发展。随着武器装备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军事理论发展迅速,以美军为例:五环目标作战理论,非对称、非接触、非线式作战,网络中心战,基于效果作战,快速决定性作战,空地一体战,空海一体战等层出不穷。此外,即便是传统的经典军事理论,如《孙子兵法》、《战争论》、《海权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等,其基本内容虽然不会发生变化,但是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深入发展。而这些动态发展的内容在教材中是难以即时体现的。

相对于军事理论的动态发展,军事理论教材的内容一般要相对滞后,即便是最新版的《军事理论教程》也难以反映军事理论的最新动态,仅仅依靠教材无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新理论、新知识。

2.教学时间有限,点多面广体现不够

军事理论是关于战争、国防和军队问题的系统化知识体系。既包括军事理论的概念、特点和地位、作用等基础知识,也包括“孙子兵法”、“战争论”、“海权论”等经典军事理论,以及现代各国军事理论,还包括世界大战、局部战争等战争实践和各军兵种建设与运用的基本情况等。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时有限,以上许多教学内容只能点到不能讲透。如《孙子兵法》、《毛泽东军事思想》等内容,都只能作概要介绍。而且,这些内容即便在教材中也无法详细阐述,因此完全依靠课堂教学,无法达成拓展学生军事理论知识面的教学目的。

3.教学形式单一,丰富多彩体现不够

军事理论教学内容与战争实践、武器装备以及当前的热点军事问题结合紧密,如阿富汗战争、新型航空母舰、叙利亚问题等,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是目前军事理论教学受到了课堂教学时间、空间和形式的束缚,完全依赖“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难以发挥这种军事理论教学本身具有的天然优势。不仅如此,目前的大学生主体,更富于个性化,而且很早就接触了电脑和网络,单纯的以课堂精讲为主的多媒体教学已经不能在军事理论课堂上带来太多的新鲜感。

因此,军事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受到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制约,军事理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4.教学对象广泛,能力培养体现不够

军事理论课程教学面广,根据教学大纲,军事理论课程是广泛开设的通识课程。而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均未系统地学习过军事理论,既缺乏基础知识,也未养成学习军事理论的方法。课前调查表明,由于不了解军事理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这类课程只需要背诵一些知识点就行了,对于掌握相应学习方法、熟悉经典军事理论不以为然。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也表现为:少数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后还能开展自主阅读;大部分学生对于上课时听听军事典故感兴趣,课堂上能看看书;部分学生则完全是带着耳朵上课、空着手出课堂,既没兴趣也不在乎。

军事理论教学不仅知识点多,而且对于学生掌握军事理论基本原理、运用理论分析实践的能力有要求,学生没有养成学习军事理论的意识,没有掌握学习军事理论的方法,就很难达成军事理论的教学目的。

二、军事理论教学依托网络环境的优势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水平已成为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各院校大都完善了校园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了稳定、高效的网络应用平台,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网络信息时效性强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军事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程度比较高,结合军事热点问题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显然效果较好,只是对于教学资源的时效性要求较高。当前,网络在各大媒介中的时效性名列前茅。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各国军事动态。如我国海军第二十批护航编队于2015年4月3日从浙江舟山起航,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中国军网、环球网等均于当日即已报导。前文所提到的各国政府的国防报告等军事信息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即时查询。

依托网络即时获取军事信息资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军事提供了一个窗口,各国军事动态通过网络可以在第一时间进入军事理论教学领域,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军事理论资源丰富

各大军事网站以及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军事学科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理论资源,包含有各类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军事学术期刊,涵盖古今中外、陆海空天电各类军事信息资源。不仅如此,院校大部分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和主干课程目前也已经依托校园网络开设了相应的网络课程,通过慕课、微课等形式呈现,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章节重点、课后习题、多媒体课件、授课视频等资源,附加有《孙子兵法》、《战争论》、《战争艺术概论》、《论持久战》等大量军事理论著作,以及其它军事学术讲座、战争战例、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等资料,形成了丰富的军事理论信息库。

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网络军事信息资源,符合军事理论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要求,同时也拓展了军事理论教学领域。

3.交流平台新颖全面

网络环境为教学互动、为参与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这个虚拟的交流平台同以往面对面的传统交流形式完全不同,这种新平台拥有邮件、论坛、微博、微信等多种交流形式。通过这个平台,学生除了可以与任课老师交流,也可以向本课程、本专业、本领域的其他老师研讨。既可以向老师提问,也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还可以讨论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开发利用好这个交流平台,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军事理论教学效果。

可以说,网络环境具有体现“以学为主”的天然优势,且非常便于学生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依托校园网络环境,对于开展研讨式、研究式教学,进行战例分析、案例研讨等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具有天然的便利条件。

4.时间空间拓展方便

依托网络环境,各类军事理论资源可以进入课堂,进入教师办公室,进入学生宿舍,进入网络的所有终端。只要具备最基本的网络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任何接入终端上,方便快捷地了解世界军事的最新动态。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从课堂拓展到了课外,可以在信息中心、图书馆、自习室甚至宿舍了解军事理论。不仅如此,老师还可以依托网络,便捷地开展课前调查、课程调查、课后座谈,组织研讨、模拟考核、演讲辩论等教学活动,还可以在任一终端进行课后辅导工作。

综上所述,如果学生具备了军事理论的学习意识,掌握了军事理论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在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方面又更加便利,自然就能更好地达成军事理论的教学目的。

三、依托网络环境推进军事理论教学的措施

校园网络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等各方面,为军事理论教学提供了几乎是全方位的便利条件,军事理论教学实践表明,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可以有效促进军事理论教学。

1.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军事理论具有创造性和时代性的基本特性,军事理论来源于军事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理论体系。军事理论教材作为军事理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其内容一般要滞后于军事理论的发展,而依托网络可以方便及时地更新军事理论教学内容。

现代各国军事理论是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各国政府的国防报告、白皮书等军事文献,是了解其军事理论的重要途径。2013年4月16日,我国发表《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详细介绍了海陆空以及二炮等部队的建设发展,并公布了三军最新兵力构成信息。美国国防部的年度国防报告、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俄罗斯不定期发表的《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和《俄联邦军事学说》,日本政府针对性极强的防卫白皮书等,都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国的军事政策、军事战略和军事力量等相关信息。

依托网络,还可以非常方便地查阅到人民军队新世纪、新阶段的使命任务、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可以查阅到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军事政策、俄罗斯军事改革的进程、印度海军的发展战略等,大大丰富了军事理论教学的新内容。

2.全面拓展知识容量

军事理论是关于战争、国防和军队问题的系统化理性认识和知识体系,包括关于战争的基本理论、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关于作战的理论等各个方面与战争和军队相关的知识。

军事理论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军事理论资源,通过问题设计、重点关注、热点聚集、专题讲座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的重点和兴趣爱好,学习了解更多的军事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军事理论教学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军事理论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军事理论的实践性决定了军事理论教学只有与军事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对部队的实际情况也非常感兴趣,愿意了解更多的部队信息。由于部队环境相对封闭,学生了解部队的渠道较为有限。网络为学生了解部队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中国军网”、“中国国防部网站”等大型网站不仅内容客观、资料翔实,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部队的工作、生活以及训练、战备、演习等情况。如2015年5月中俄海军“海上联合-2015(Ⅰ)”联合军事演习刚刚拉开序幕,中国军网即介绍了参演兵力组成、装备性能、主要任务等基本情况,并不断跟踪报导演习各阶段的具体情况。网络军事资源不仅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而且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表现,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能够充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只是普通的“网友”,可以营创一种平等的交流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没有任何顾虑。在这种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质疑、积极思考。

4.多种方式培养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军事理论分析军事实践的能力是军事理论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学习的意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环境下,军事理论教学可以采取教学论坛、在线答疑、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释放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挑起学生的好胜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互动、指导阅读、组织论坛、参与辩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就会依托网络查阅更多的军事理论资源,平时也会自觉地留意军事理论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也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军事理论的意识,培养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培养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军事理论知识,分析军事实践问题。如结合金融危机分析美军撤军伊拉克问题,通过对比朝韩GDP,分析朝韩海上冲突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要具备学习军事理论的意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自主学习、继续学习,不断提高主动获取并运用军事理论知识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军事理论教学资源优势,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以从有限的几十个学时扩展到课堂之外的在校期间,学习的空间也从教室扩展到了所有网络终端。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具备了军事理论的学习意识,掌握了军事理论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方面又更加便利,自然就能更好地提高军事理论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进康,陈章其.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J].中国电化教育,2008(1):60-63.

[2]文雄军.关于网络资源建设与网络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J].高教学刊,2015(17): 105-106.

[3]宋春鸿.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思考[J].亚太教育,2015(16):238.

[4]陈邓安,吴福初,丛红日.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3):44-46.

军事院校网络教学初探 篇4

网络教学是网络技术发展和教学目标多元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继广播、电视大学以后发展起来的又一种远程教育形式, 它利用网络作为教学的工具、资源和环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 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 可看作为书籍、视听、媒介等教育媒体的自然延伸, 不同的是网络具有更高的信息容量;网络被虚拟为一个教室, 在这个教室中, 没有教师与学生之分, 没有区域与时间的限制。

网络教学具有很多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特点:

1.1 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 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 学生之间, 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等教育信息, 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 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 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 而且它还代表着一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并按要求调整学习,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1.2 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资源共享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共享, 核心是软件的共享, 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 学员在链接或教员的指导下, 可轻松自如地获取相关的知识, 这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 对学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3 授课对象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授课对象的多样性, 在军校中有学历教育、任职教育, 还有函授、委培地方生的教育, 这些学员的培养目标不同, 他们的个人素质也不同,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很难在同一堂课中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而网络教学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1.4 占有资源的高效性

一个人学术水平的高低, 快速、大量地占有相关资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网络上都会提供搜索引擎, 对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源非常迅速, 使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2 军校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军事训练信息网从1997年5月开始建设, 至今已有10年的时间了, 网络基础建设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基于网络的应用逐步增多, 干部学员对网络的依赖逐步增大, 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军校网络教学初见端倪, 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军内教育技术专业的体制问题还没有解决, 在单位名称上有的单位称信息管理中心, 有的单位称教育技术中心, 有的单位已经将电教中心和网管中心合并成教育技术中心, 而有的单位并没有合并;在干部编制上有的单位数十人, 有的单位几个人;在服饰上有的单位配戴文职军衔, 有的单位佩戴军职军衔;在隶属关系上有的单位直属学院, 有的是直属训练部;在业务划分上也没有清晰的界限, 同一种业务有的归教保, 有的归图书馆, 有的归教育技术中心。

2.2 建设规范和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信息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的开展, 单位之间是互相割裂的, 特别是在问责机制、激励机制、版权问题、培训问题、建设规范等方面没有一个从上到下、完善、统一的标准来指导建设, 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等现象不可避免。

2.3 网络性能需进一步提升

军事训练网的建设起点很高, 网络建设初期网络设备的购置都是当时的主流产品, 到了现在这些设备都已经成了落后产品。目前军训网正在升级, 由于经费的限制和各个院校实际的情况不同, 不可能将所有的设施、设备都淘汰掉, 大部分工作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缝缝补补”, 升级以后能否满足大规模的网络教学, 特别是院校之间大规模的网络教学很值得怀疑。

2.4 软件和资源建设需进一步深化

目前军内网络教学的适用课件太少, 特别是适应网络教学本质特点的自主学习型课件几乎还是空白, 与专业相关的软件和数据库数量也很缺乏;很多单位不愿意投入大量、持续的经费支持网络资源建设, 因为网络资源建设的效果不明显, 经费投入较大, 周期较长, 更新速度快。

3 开展网络教学几项措施

3.1 做好顶层设计, 搞几个网络教学试点

开展网络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 涉及到教学平台、教学模式、网络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建设, 做好顶层的设计, 有助于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共享和最大程度地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等问题。特别是对网络课件、题库系统及各种教学数据的建设都应该有统一的标准。但由于各学科特点不同、计算机媒体表现形式多样、教师喜好不同以及使用场合不同, 也不必将制作模式、方法、表现形式等规定得过分单一, 但是要遵循接口标准化。

还可以尝试指定几所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大学, 搞网络教学的试点, 不断的积累经验, 然后参照他们的成功经验, 逐步在其他院校开展网络教学, 可以避免一次投资过大和没有成功经验、风险性过高等不利因素。

3.2 完善和改进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资源与教学活动的载体, 包括网络教学支持软件系统与服务器等硬件系统, 以及支持网络教学的各种工具。

虽然目前军内有一套统一的网络教学系统的软件平台, 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特别是在健壮性、简便性方面。此外, 与网络教学相关的各种工具还是比较少的, 需要进一步的引进或开发。

3.3 进一步加强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包括视频、图片、讲义、文章、课件和网络课程等, 丰富的资源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特色, 但是目前军内资源建设大部分是分散的、不规范的建设, 而且重复建设和版权保护很严重, 例如, 很多院校的课件的制作并没有一个规范化的流程而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课件从写脚本到制作, 都由一个教员承担, 而不是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 由多个教员合作完成, 发挥各自的特长。教师写脚本, 设计人员根据脚本进行总体设计, 然后移交给编程和制作人员, 最后由负责总体的完成整合, 进行测试, 再由教师根据自己的脚本审订内容的正确性, 修改完成。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以优势互补的方式进行资源建设是科学的、可取的方法, 也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3.4 提高服务意识, 改变教学意识, 强化制度建设

网络教学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更新, 更是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员和技术人员应该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 加强对学员的学习指导服务保障。教员应该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实施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开放式教育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学员应该学会利用网络教学环境有意识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领导应该设法为推动网络教学营造合适环境, 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与政策等。只有各方观念更新到位, 网络教学才会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展现出来。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例如, 教员的受奖和晋升必须考虑是否接受过有关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或是否掌握了网络教学技术等, 目的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武装每一位教员和每一个教研室。

3.5 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建设一支热爱管理工作、熟悉管理流程、责任心强、会操作、会灵活使用系统的管理队伍对网络教学的开展非常重要, 因为他们是网络教学实施的政策制定者, 又是使用者, 同时又是网络教学应用的推动者。网络教学毕竟是一个新的事物, 在教学模式的转型过程中, 很多教员和学员不免有畏难情绪。

总之, 网络教学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军队任职教育的双重推动下势在必行, 但它必须得到政策保护和广大干部学员认可才能茁壮成长, 相信网络教学一定会在军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部队任职教育的不断深化, 网络教学必然成为现实, 从网络教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措施等几个方面对网络教学进行探讨。

军事理论知识与军事训练 篇5

第一课国防

要说国防,还得从国家说起。什么是国家呢?中国古代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孟子离娄上】中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后用“国家”为国之通称。

有国就有防。国防,是国家防务的总称,他指的是一个国家为维护自己的安全利益,综合运用军事及其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手段,进行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侵略和颠覆等方面斗争和建设的总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根本职能;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的侵略和颠覆,是国防的主要任务。国防的目的,首先在于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

军事网络 篇6

关键词:李靖;军事教育思想;节制之兵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55-03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北)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靖少负志气,有文武才略,其舅韩擒虎每抚之曰:“可与言将帅之略者,独此子耳!”[1]曾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卫国公。著有多部兵书,大都亡佚。现存世者,有散见于《通典》、《太平御览》中的《卫公李靖兵法》部分内容,清人汪宗沂辑为《卫公李靖兵法》四卷。《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及《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也有反映其军事观点的记载。李靖继承了孙子、吴子等兵家的军事教育思想并有所创新和发展。

军事教育是指以教育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为根据,对现役和预备官兵进行军事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2]。中国的军事教育始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真正产生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有一些关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注的著作,如黄朴民解读《唐太宗李卫公问对》[3]、戴庞海、阎睿、周媛注译《兵经百字 唐李问对》[4]、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问对校注》[5]、《李卫公问对浅说》[6]、骈宇骞《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注》[7]等,这几部解读、译注之类书籍专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下简称《问对》)为研究主题;其次,有一些关于李靖军事思想研究的著作,如赵良《略论〈唐李问对〉对“奇正“思想的发展》[8]、刘巨《略论唐将李靖的战略和武德》[9]、黄朴民,徐勇《小议李靖对番、汉兵关系的认识》[10]、郭绍林《说〈李靖兵法〉论将帅的素质和职责》[11]等对李靖军事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主要对李靖的兵法理论研究较多,包括用兵奇正、用兵虚实、探攻守之道等,提出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再者,有一些以“番兵”与汉兵关系为研究主题的著作,如黄朴民,徐勇《小议李靖对番、汉兵关系的认识》对《问对》中李靖回答唐太宗提问时,关于“番兵”与汉兵关系的若干论述作了深入研究,指出“番兵”与汉兵各有所长,应力求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整体协同作战的能力;并认为李靖在处理“番”汉民族关系方面向唐太宗提出的这个“治力”方法,集中反映了李靖战略思想高屋建瓴、辩证全面的本质属性;还有一些在研究中涉及到李靖军事教育思想的著作,如于汝波《关于〈李靖问对〉的成书时间及主要理论建树》在第二部分关于《李靖问对》的主要理论建树第二点提出“训‘节制之兵的治军思想”[12],认为《问对》十分重视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其基本思想是训练“节制之兵”,并就如何训练“节制之兵”作了评述。郭绍林《说〈李靖兵法〉论将帅的素质和职责》指出将帅“重其名节”才能忠于国家和职守;“料敌制胜”取决于将帅的综合素质和主观能动性;“持军之急务,莫大于赏罚”;勤勉无懈,体恤士卒;气势、地势、因势是将帅临战必须把握和利用的三要素。

从前人对《问对》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前人关于《问对》真伪问题论述最多,但意见也最为分歧,至今对其作者及成书年代仍未得出一个比较公认的明确结论。从前人对李靖的军事思想研究成果来看,他们主要对李靖的兵法理论研究较多,包括用兵奇正、用兵虚实、探攻守之道等,提出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观点,为后人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这些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其本身所蕴含的军事价值,并没有将其思想延伸开去,关于其军事思想的现代价值和研究意义论述不多。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战争与政治之间以及中外战争比较的方面,而对李靖军事思想或军事教育思想,甚至《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国内外而对李靖的军事教育思想研究几乎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有的也只是在一些关于《问对》译注及李靖的军事思想研究中顺带提到。

二、军事训练教育

李靖十分重视军事训练教育,他为了不忘武备,竭尽全力地“训之以甲兵”,亲自向将士传授兵法。李靖对练将、练兵以及练阵法都有一套独特的方法。

(一)练将

李靖认为将帅在战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练兵之前先要练将,要练就一支训练有素的“节制之兵”,练将尤为重要。在战争中,如果想要打败敌人,要想“致人而不致于人”,就必须建立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就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将帅是整个军队的核心,从而必须高度重视将帅的选择及任用。将帅作为战争的最高决策者、谋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强调将帅要具备忠义、持重、多谋等素质,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军队的强弱以及战争的胜败。

《问对》中李靖提到,侍奉君主应“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13]侍奉君主应当是在上朝时端庄严肃,忠心耿耿,尽臣子的职责,竭尽真诚,求得君主的信任。故选将用人当推举“忠义之臣”,反对“外貌下士,内实嫉贤”[14]者,即选将用人最忌讳象长孙无忌那样表面上恭谦下士,内心实际上妒贤嫉能的人;领兵作战应做到“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15];这句话是孙武所说的,意思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也不会失去战败敌人的机会,强调领兵作战的将帅要善于谋伐取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16],不用战争就能使敌人屈服的人是上等的将领,百战百胜的人是中等的将领,深挖沟高筑垒以自守防卫的人是下等的将领。治国君主要善于将将,不但“能保全功臣”,而且能“任以吏事”[17],即保全有功之臣,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再立新功。李靖认为作为一名将帅不仅要忠、智、严、信,还要勤、仁和勇。可见,选贤任能,择材任将是组建军队的首要任务。将帅的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三军的性命,战争的成与败。所以说,一名优秀的将帅不仅能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以身作则,而且要懂得如何指挥战争,严于律己,要具备忠实守信,勇武智谋,克尽职守,竭诚待人的优秀品质及内涵,这对于加强军队建设,带领全军战士作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endprint

靖曰:“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臣当以此教诸将”[18]。李靖说过,兵法千章万句,不外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罢了,我将用这条最基本的原理去教育诸位将领。

(二)练士卒

军队遵规章,守纪律,是确保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自古至今,都是如此。诸葛亮曾言:“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19]”《孙子》曰:“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20]”这都说明军事训练教育要有一定的章法,要把部队训练成一支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军队,即使将领无能,也能打胜仗;相反,如果军队缺乏训练、军纪松散,即使将领有才能,也会打败仗。

靖曰:“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21]”李靖说,训练方法得当,士兵就会乐于听从命令;训练方法不得当,尽管早晚不停地督促和责备,也必定无济于事。这说明教育和训练是否得法的重要性。《法》曰:“令素行以教其民者,则民服。[22]”《孙子兵法》说:“平素能够严格执行命令,管教士卒,战时士卒就会服从指挥,勇敢杀敌。”

唐太宗鉴于“旧将老卒,凋零殆尽,诸军新置,不经阵敌,[23]”军队面临着提高军事素质的这种实际状况,向李靖提出“今教以何道为要?”的问题。李靖回答道:“臣尝教士,分为三等:必先结伍法,伍法既成,授之军校,此一等也;军校之法,以一为十,以十为百,此一等也;授之裨将,裨将乃总诸校之队,聚为阵图,此一等也[24]。意即对“不经战阵”的新部队训练,要循序渐进,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把五人编成一伍进行伍法训练。伍法练好后,再进行军校训练。这是第一个阶段。军校训练的方法,就是把一个单位当作十个单位,十个单位当作百个单位,从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进行练习训练。这是第二个阶段。然后交给裨将(副将)训练,裨将再在训练好的各校部队的基础上,将它们集结起来进行阵法的训练。这是第三个阶段。

(三)练阵法

李靖十分重视阵法训练,主张从实战需要来训练士兵,从而达到在战斗中“斗乱而法不乱”、“形圆而势不散”、“绝而不离,却而不散”的效果。练阵法是古代战争中常见且十分重要的一种训练方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统一队列阵形,使全军上下动作协调统一,以适应敌情变化,充分发挥军队整体作战的能力。靖曰:“臣本诸葛亮八阵法,[25]”《问对》中李靖指出他创制的六花阵是在诸葛亮的八阵法基础上创制出来的,其阵法原则为:“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26]”李靖创立的六花阵法的基本原则是,大阵包容小阵,大营包容小营,四方四角相互衔接,一曲一折相互对应。由八阵变为六阵,由方阵变为内圆而外方。外围六阵为正兵,中军为奇兵。并对八阵的名称赋予了新的解释,“八阵本一也,分为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号;风、云者,本乎旛名;龙、虎、鸟、蛇者,本乎队伍之别。后世误传,诡设物象,何止八而已乎?[27]”“方生于步,圆生于奇,方所以矩其步,圆所以缀其旋。是以步数定于地,行缀应于天。步定缀齐,则变化不乱。[28]”方是用来规定战场的范围,圆是用来连接各方机动的路线。步数固定,回旋整齐。“凡立队,相去各十步,驻队去前队二十步;每隔一队,立一战队。前进以五十步为节。角一声,诸队皆散立,不过十步之内。至第四角声,笼枪跪坐。于是鼓之,三呼三击,三十步至五十步以制敌之变。马军从背出,亦以五十步临时节止。前正后奇,观敌如何。再鼓之,则前奇后正,复邀敌来,伺隙捣虚。此六花大率皆然也。[29]”由此可见,六花阵法布阵非常严密的,阵形也是变化多端的,瞄准时机向敌人弱处进攻,从而取胜。为了使得六花阵法在训练中能按照将帅的意图练成功,并在具体的作战中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李靖还提到,军队在日常的军事训练中,就必须更加注重基本步伐和动作的训练,指挥信号的识别和正确使用,训练阵形的转换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卷67《李靖传》.

〔2〕胡志勇.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85.

〔3〕黄朴民.唐太宗李卫公问对[M].湖南:岳麓书社,2011.

〔4〕戴庞海,阎睿,周媛.兵经百字 唐李问对[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5〕吴如嵩,王显臣校注.李卫公问对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问对》浅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7〕骈宇骞.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8〕赵良.略论《唐李问对》对“奇正”思想的发展[J].学理论,2009(6).

〔9〕〔18〕〔22〕〔23〕〔24〕〔25〕〔26〕〔27〕〔28〕〔29〕刘巨.略论唐将李靖的战略和武德[J].社会科学战线,1994(6),中国古代史.

〔10〕〔15〕〔16〕〔17〕黄朴民,徐勇.小议李靖对番、汉兵关系的认识[J].齐鲁学刊,1994(2).

〔11〕郭绍林.说《李靖兵法》论将帅的素质和职责[J].军事历史研究,2003(3).

〔12〕于汝波.关于《李靖问对》的成书时间及主要理论建树[J].军事历史研究,1998(3).

〔13〕《李卫公问对》卷中.

〔14〕《李卫公问对》卷下.

〔19〕诸葛亮《兵要》.

〔20〕《孙子·地形篇》.

〔21〕《李卫公问对》卷上.

浅析军事信息网络安全与防护 篇7

一、军队内部网络信息安全分析

计算机网络的开通, 各单位计算机物理上实现互联互通后, 传统的纯粹以防病毒为主, 包括以网络病毒为主要防范对象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已难以有效地保证军队系统的信息安全。从军队内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来说, 主要存在如下安全隐患:

1. 用户越权访问未授权的资源;即非法用户使用业务终端, 非业务许可外部终端接入专用业务网络。

2. 用户终端硬软件资源缺少可信度验证;即非法用户可以在终端上随意加装硬软件。

3. 网络办公系统中传输的各类信息有的还没有进行加密保护。

4. 用户终端外部端口缺乏安全管理。

5. 网络病毒防范措施还不够严密等。

可见网络中的弱点还非常多, 如不能有效解决, 必然造成很大危害。举例来说, 由于接入用户的身份没有进行强制认证, 其资源访向权限没有得到合理限制, 其活动范围没有区域限制, 导致用户有意或无意地接触到一些不应该接触的信息, 就可能造成军事泄密问题的发生。

二、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

归纳起来, 针对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有:

1. 软件漏洞:

每一个操作系统或网络软件都不可能是无缺陷和漏洞的, 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处于危险的境地, 一旦连接入网, 将成为众矢之的。

2. 配置不当:

安全配置不当造成安全漏洞, 例如, 防火墙软件的配置不正确, 那么它根本不起作用。对特定的例络应用程序, 当它启动时, 就打开了一系列的安全缺口, 许多与该软件捆绑在一起的应用软件也会被启用。除非用户禁止该程序或对其进行正确配置, 否则, 安全隐患始终存在。

3. 安全意识不强:

用户口令选择不慎, 或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4. 病毒:

目前数据安全的头号大敌是计算机病毒, 它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 影响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触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因此, 提高对病毒的防范刻不容缓。

5. 黑客:

对于计算机数据安全构成威胁的另一个方面是来自电脑黑客 (Hacker) 。电脑黑客利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 其危害性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讲, 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

三、加强军队内部网络信息安全的措施

基于上述需求分析, 军队内部网络信息安全需要从控制各单位终端和使用终端的用户入手, 为用户使用终端和终端资源的本地安全存储、安全传输、终端资源的访问控制以及安全责任审计提供有效的安全解决方案。

1. 运用加密芯片和数字签名技术, 强制身份认证

通过运用基于加密芯片技术的强制双因子身份认证, 将终端用户的身份和平台身份绑定, 能够有效防止非法用户使用可信终端。没有通过可信终端认证和授权的用户根本无法开机。还可以整合PKI/CA的数字证书, 利用PKI/CA的数字证书作为用户在可信终端上的身份标识, 并封装到可信终端的载体中, 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服务。

采用数字信封、数字签名技术, 保证各单位终端之间进行交换的涉密文件通过邮件等业务应用系统传输, 并且只有获得授权和通过签名验证的用户才能访问。对请求接入专用网络的终端进行强制身份认证, 只有通过可信监管服务器认证通过后方能进入, 确保接入网络的终端是合法的。任何非许可终端接入业务专用网络都将立刻被发现并加以孤立和隔离, 以防止其非法使用业务专网内资源, 访问网内涉密信息。

2. 运用I/O控制技术, 加强可信校验

采用基于主板物理硬件的计算机外部端口I/O控制技术, 确保彻底切断可信终端的泄密途径。结合可信测试技术避免以往单纯依靠软件控制I/O端口或CMOS系统遭人篡改的威胁。接入终端的硬件加载、操作系统加载需要通过可信校验, 如果更换硬件比如硬盘, 安装另外的操作系统, 都导致计算机无法通过可信校验影响正常启动过程, 同时通过进程控制保证非法应用程序不能正常运行。以避免非法终端冒充可信终端接入业务专网内。考虑到涉密网络内部数据的敏感性, 可信终端将实时监控网线的热插拔, 脱离业务专网可信认证管理后, 系统将挂起无法继续使用。插上网线后要求用户和终端在接入业务专网时重新进行身份认证, 认证失败后可以控制用户能否作为可信单机使用终端。如果不允许脱网使用业务终端, 终端将被强制关机, 如果允许则可以根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在可信终端单机工作状态下所能使用的资源。

3. 可靠的安全策略配置

通过对终端资源进行安全策略的配置, 可以实现对I/O端口和逻辑磁盘等资源的使用进行控制;对终端用户所能使用的应用或进程加以控制;实时在线检测受控可信终端的用户信息、系统信息、硬件资源信息、系统进程信息等等用于用户权限资源控制管理, 防止用户执行非授权的应用、越权访问, 实现对信息安全的层层保护。办公终端应安装高效的杀毒软件, 建立健全的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定期做文件备份和病毒检测。

4. 对数据进行加密

通常有两种数据加密方式:一是应用层加密;另一种是在I P栈加密。前者是对用户数据作选择性加密;而IP栈则是对链路上所有数据进行加密。还可采用密码芯片进行数据的加解密、数字签名与验证, 保证密码算法的安全性。用文件加密/加密文件柜的方式加强对敏感信息的保护。利用特殊的密码机制, 将密钥和加密文件进行有效的隔禽, 使加密文件只能在本机上用合法用户的密钥进行解密访问, 从而使数据的机密性得到保障。同时对密钥从产生、分配、存储到使用、废止都要很好地安全管理, 确保密钥的安全。

5. 在网络服务器端加强用户行为监控

基于用户行为规则控制, 用户操作窗口、网络通信监控, 操作键盘、鼠标监控, 用户操作文件与应用程序监控。将符合安全策略设定需要审计记录的信息统一分类、分级保存。日志信息只有安全管理员能访问, 确保了日志信息的安全, 有效防止恶意破坏审计信息的行为。可独立使用审计员权限对所有用户操作审计日志加以查看分析, 从而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避免信息资源被非法使用。

总之,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个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 做好军事信息网络的安全工作是十分重要且紧迫的, 除了在技术上做好防护外, 还要完善军队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措施, 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 研究开发网络安全新技术。

摘要: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 加快了信息化的进程, 同时, 网络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 对于军事网络威胁尤为严重。本文从特殊的角度对军事信息网络的安全进行了分析, 就如何加强军事网络安全与防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军事信息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冯斌.军事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军事通信学术.2003, (1)

[2]巨乃岐等.信息安全——网络世界的保护神.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

[3]安庆军等.信息战与信息安全战略.金城出版社.2006年

[4]张景田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浅析[J].统计与查询.2006, (4)

智能传感器网络特点及军事应用 篇8

以往, 战场环境探测的主要技术手段是卫星和雷达, 它们属于远距离、大范围探测技术体制。随着信息化战争在更高的时空分辨率尺度上展开, 需要具有对战场环境实时、连续、精确的现场探测与监测能力。因此, 具有传感、定位、无线通信、自组织、数据处理能力的智能传感器网络技术应运而生。

智能传感器网络 (Smart Sensor Web) 是由多个或多类智能微型传感器 (又称智能微型传感器网络, 也称无线传感器网络) 组成的自组织网络, 不依托固定的中转基站, 该网络能自动收集目标的多个特征信息, 综合出目标的多个属性信息, 进而提高对战场态势感知的实时性、连续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 (即“零距离”或“沉浸式”) 观察战场环境, 能提供与战场位置绑定的战场环境状况的实时“快照”和精细变化的描述。智能传感器网络与卫星、雷达等中远距离监测装备和常规探测技术联成网络, 将构成集宏观与微观、长期与实时、移动与定位为一体, 构成对战场物理环境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的“全维无缝”感知。目前, 各主要国家都将此技术视为战场态势感知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的飞跃[1]。

智能传感器网络是由一组传感器以特定应用需求的方式构成的有线或无线网络, 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的地理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 并发布给观察者。智能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低成本且具有传感、数据处理、无线通信和定位能力的微型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的网络。它独立于基站或移动路由器等基础通信设施, 通过分布式协议自组成网络。智能微型传感器尺寸虽小, 但它却拥有电源、传感器、嵌入式处理器、存储器、通信部件、定位器、移动器和软件等一系列在电脑里才会看到的功能模块[2]。因此它涉及微型机电技术、无线网络与通信技术、微型电源与能力再生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与数据库技术、多源数据融

◆李娜刘捷曹文龙

合技术、全球定位技术、虚拟战场环境再现技术等诸多新兴学科。正是因为智能传感器本身具有智能体系和全面软件的支持, 具有巨大潜在的应用优势, 2000年, 美国国防部把“智能传感器网络” (Smart Sensor Web) 定为二十一世纪初国防部科学技术5个尖端研究领域之一。Smart Sensor Web系统作为一个军事战术工具可向战场指挥员提供一个从本地传感器大型矩阵中得来的动态更新数据库, 并及时向相关作战人员提供实时或近实时的准确的战场信息, 包括地面车辆、飞机、卫星中得到的高分辨率的数字地图、三维地形特征、多重频谱图形、大气海洋环境等信息 (如登陆作战中敌方岸滩的翔实地理特征信息, 丛林地带的地面坚硬度、干湿度等) 。

智能传感器网络与传统的网络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1) 容错能力强, 智能传感器网络的设计采用了高冗余设计理念。 (2) 系统性能好, 智能传感器与探测目标的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的接触大大消除了环境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 探测区域广, 多节点联合覆盖面积较大。 (4) 探测区域无阴影和盲点, 借助于个别具有移动能力的节点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调整有效地消除探测区域内阴影和盲点。 (5) 价格低廉, 工业化大量生产造价低且易部署、免维护。 (6) 抗干扰能力强, 部署广且能混合部署。 (7) 抗毁能力强, 易部署且能自组网。 (8) 适应面广, 可采用不同目的传感器对不同目标进行监测。

二、智能传感器网络的军事应用

正是由于智能传感器网络具有巨大应用优势, 2000年, 美国国防部把“灵巧传感器网络” (SSW:Smart Sensor Web) 定为二十一世纪初国防部科学技术5个尖端研究领域之一。“灵巧传感器网络”基本思想是在战场上布设大量的传感器以收集和中继信息, 并对相关原始数据进行过滤, 然后再把那些重要的信息传送到各数据融合中心, 从而将大量的信息集成为一幅战场全景图, 当参战人员需要时可分发给他们, 使其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大大提高。 (下转27页) (上接12页)

美国陆军的“无人值守地面传感器群”项目[3], 主要目标是使基层部队指挥员具有在他们所希望部署传感器的任何地方灵活地部署传感器的能力。另一个项目“战场环境侦察与监视系统”, 是通过布撒型微传感器网络系统、机载和车载型侦察与探测设备, 详尽、准确地探测到精确信息, 如一些特殊地形地域的特种信息, 为更准确地制定战斗行动方案提供情报依据。

而我国在智能传感器网络方面的应用还主要集中在工业控制和环境监测方面, 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还比较少。而结合智能传感器网络本身的特点, 构建卫星、预警机 (无人侦察机) 、单兵手持式无线通信装置和智能传感器网络的一体化综合通信网络对于扩展我军通信网络的范围、提高我军通信网络的适应能力、增强我军通信网络的抗摧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智能传感器网络能自动收集目标的多个特征信息, 融合出目标的多个属性信息, 进而提高对战场态势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具有巨大的军事应用价值。利用智能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可以给指挥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这对增强国家的国防军事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H

(作者单位:李娜,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刘捷、曹文龙, 解放军73681部队)

参考文献

[1]Ten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at will change the world.Technology Review.Feb.2003, vol.106, no.1, pp.22-49.http://www.techreview.com/articles/emerging0203.asp.

[2]Akyildiz I.F, Su W, Sankarasubramaniam Y, Cayirci E.Wireless sensor network:A survey.Computer Networks.2002, vol.38, pp.393-422.

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系统设计 篇9

随着军队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军事通信网络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军事通信网络逐步趋向一体化、综合化、智能化, 系统复杂度日益增加, 在带来高效的通信保障能力的同时, 也给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积极谋求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提升, 亟需开展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工作, 为军事通信网络的持续优化提供决策支持;基于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 实现对通信业务服务质量的测评, 为通信业务服务质量的优化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实现对网络运行指标的测评, 为通信网络运维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基于常态化、自动化的测试与评估, 达到确保可靠运维、预知网络故障、感知安全威胁的目的。

二、关键技术

2.1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

应用网络仿真软件对所研究的对象和所依附的网络系统进行分析, 选择一个己有的网络仿真工具, 设计一个实际的或理论的网络系统仿真模型, 并在计算机上运行这个模型, 并分析运行的输出结果。仿真法很灵活, 可以依据需要设计的网络模型, 以用相对很少的实际花费了解网络在不同条件下的各种特性, 获取网络研究的有效数据, 从而选出最佳方案, 而不必去构造实际的系统。由于军事通信网络是一个异构地、复杂大型网络, 为评价军事通信网络的性能, 仅通过实验是无法实现的 (节点数多导致难以管理与实现)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 对于大型网络的建设, 利用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可行性验证, 并利用网络仿真结果作为网络性能的参考标准是直观可行的, 有利于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网络优化, 减少网络建设的投入, 提高网络建设的成功率。

2.2通信网络测量技术

通过一定的测量设备或一定的测量程序可以直接从通信网络中测得与各项性能指标密切相关的参数, 通过对它们进行一些运算处理求出相应的性能指标。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其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赖于它。在这种方法中测量手段是关键, 其优点是准确性高, 因为网络的实际性能指标都是从现场得到或根据现场参数计算得到的, 其缺点是只能适用于正在运行的系统, 无法对将来性能预测分析提供依据, 需要人工经验来判断。测量方法主要分为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

主动测量是针对特定的测试目标主动实施的一种测试行为。它在选定的测量点上利用测量工具通过主动产生测量流量注入网络, 并根据测量数据流的传送情况来测量网络的性能参数。主动测量的优点在于可以主动发送测量数据, 对测量过程的可控制性比较高, 比较灵活机动, 并易于对端到端的性能进行直观的统计;其缺点是注入测量流量本身就改变了网络的运行情况, 即改变了被测对象本身, 使得测量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 而且注入网络的测量流量还可能会增加网络的负担。

被动测量是指在链路或设备上对网络进行监测, 而不需要产生流量的测量方法。被动测量一般仅仅驻留在某个节点被动采集或监听网络信息, 因此不对网络产生任何影响。被动测量的优点在于理论上它不产生流量, 不会增加网络的负担;其缺点在于被动测量基本上是基于对单个设备的监测, 很难对网络端到端的性能进行分析, 并且可能实时采集的数据量过大, 且存在用户数据泄漏等安全性问题。

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系统将采用主、被动相结合的测量技术, 从服务需求的角度提出适用于军事通信网络的测量技术, 深入研究相应的测试方法、测试手段, 以建立标准、完备的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机制, 为军事通信网络的建设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现方案

3.1系统组成

如图1所示, 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系统由军事通信网络仿真模型、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指标体系、军事通信网络测评系统等三部分组成。

其中, 军事通信网络仿真模型根据军事通信网络的系统架构进行构建, 用于根据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指标体系提供网络的理论性能指标, 并为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机制的形成提供支撑和依据;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指标体系利用系统工程的系统性能评估方法进行构建, 并基于军事通信网络仿真模型进行完善, 同时为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机制的形成提供支撑;军事通信网络测评系统以军事通信网络仿真模型和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指标体系为基础, 利用网络测量技术进行构建, 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军事通信网络评价机制与测试方法, 实现军事通信网络的综合测试评估能力。

3.2分层架构

如图2所示, 系统按照体系分层的原则, 自底向上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质量评估和服务提供四层;数据采集层由网络管理数据采集、安全管理数据采集和主动测量数据采集三个模块构成, 实现数据信息的采集功能;数据分析层由网络实时性能分析、网络历史性能分析、网络故障分析和主动性能分析四个模块组成, 按照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方法对网络性能数据进行初步分析;质量评估层由网络分层评估、业务服务评估、资源评估、管理能力评估、网络综合质量评估、网络平均质量评估、网络平衡性评估、网络稳定性评估和网络安全性评估等模块组成, 按照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指标体系对网络质量进行进一步评估;服务提供层由网络性能综合呈现、网络告警综合呈现和网络运维辅助决策三个模块组成, 采用图、表等形式向系统维护者提供网络性能和告警信息, 并针对网络告警提出相应的网络运维辅助决策。

3.3系统功能

按照系统功能划分, 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系统由通信网络仿真、通信网络性能测评方法和通信网络在线测评三个基本功能构成:

(1) 通信网络仿真功能通过军事通信网络仿真模型实现, 提供网络理论指标获取、关键技术验证、网络优化分析和网络故障分析的能力。 (2) 通信网络性能测评方法通过所建立的军事通信网络测评指标体系和测评机制实现, 提供网络性能评估方法、业务质量评估方法和网络性能测试用例。 (3) 通信网络在线测评功能通过所构建的军事通信网络测评硬件系统实现, 提供军事通信网络网络性能、业务性能、资源、管理能力的在线评估功能, 并具备相应的评估控制功能。

四、总结

军事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系统通过构建军事通信网络仿真平台和测评平台, 依托综合网管的网络状态采集能力, 形成对军事通信网络性能的掌控能力, 为运维系统提供网络总体性能的综合分析信息, 为军事通信网络的建设提供参考建议。通过军事通信网测试与评估系统, 可以在军事通信网相关项目的建设之初为项目设计人员提供旧系统的性能数据作为建设依据, 为项目论证人员提供验证平台;在网络建成后, 为系统验收人员提供参考指标和测评手段;在网络运行过程中, 为网络维护人员提供网络总体性能的分析能力, 了解系统的瓶颈, 为网络故障排除和网络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明.一种网络测试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 2012, 35 (5) :83-85.

[2]臧垒, 蒋晓原等.军事通信网的启发式元模型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 2009, 21 (17) :5562-5567.

军事网络 篇10

关键词:网络实时通信,军事应用系统,信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 计算机网络了广泛应用, 在军事上更是引发了一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军事革命, 改变了作战指挥方式。实时通信 (R T C, R e a l-T i m e Communication) 已成为现代作战指挥的前提条件, 成为部队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将就如何依托军事网络, 综合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通信、网络安全等多种技术建立我军的网络实时通信系统, 以加强部队的信息化建设, 进而提高我军的现代作战指挥能力。

1 网络实时通信的原理剖析

实时通信 (RTC, Real-Time Communication) 早期是一种在设备与设备之间实现的同步、实时的信息传递、数据交换的通信技术, 主要专用于一些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本文所研究的“网络实时通信”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实时通信方式。

网络实时通信的基本原理就是基于TCP/IP和UDP达成网络通信, 前者是以数据流的形式, 将传输数据经分割、打包后, 通过两台机器之间建立起的虚电路, 进行连续的、双向的、严格保证数据正确性的文件传输协议。后者以数据报的形式, 对拆分后的数据的先后到达顺序不做要求的文件传输协议。

进行网络实时通信时, 信息量较少时, 如:文字信息, 主要使用UDP协议进行发送和接收“消息”, 首先登录联接到提供实时通信的服务器上, 如打开QQ软件连接到“腾讯”的主服务器上, 在主服务器上查看在线用户名单, 选定用户通信时, 如果你和对方的连接比较稳定, 通信内容以UDP方式在计算机之间实时地传送。如果连接不是很稳定, 主服务器会进行存贮转发, 实现近实时的传送[1]。当信息量较大时, 如语音、图像信息, 主要使用TCP/IP数据流方式, 建立相应的数据链路达成稳定、顺畅的通信。

2 基于网络实时通信的军事应用系统

着眼理论联系实际, 为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提高网络应用效能, 服务保障部队的各项工作, 促进部队的信息化建设, 为了使网络实时通信能够真正为军事工作、为部队建设服务, 为了增加其可行性、可操作性, 基于以上研究与分析, 本文详细设计了网络实时通信的军事应用系统。

2.1 系统的结构

系统主要依托现行的军网环境, 由本地和远程两部分构成, 本地由系统服务器组与内部用户组成局域网 (或内联网) , 远程为外部用户, 通过全军网联入本地局域网进入本系统。本地局域网联入网络安全中心, 通过网络安全中心进行网络安全管理。如图1所示。

2.2 系统的工作方式

系统主要采用C/S (Client/Server, 客户机/服务器) 有中心模式和P-P (Peer-toPeer, 点对点) 无中心模式, 既增加系统的可靠性, 又方便用户使用。

C/S为主要模式, 该模式为综合服务、强管理模式。由服务器提供多种功能服务与管理。用户须首先提出申请, 经管理部门批准后, 通过服务器设置用户信息。用户启动后, 通过服务器进行身份认证, 而后进入软件, 操作各种功能。P-P为辅助模式, 该模式为简易应用、弱管理模式, 当无服务器、服务器不工作或特殊情况下不宜使用服务器时, 用户可直接进入软件, 在网络上搜索同类用户, 达成通信[2]。

此外, 系统大量功能与服务由服务器端提供, 服务器端由指挥自动化的专业人员 (或指定的专门人员) 安装、操作、管理和维护, 用户无需关心。

2.3 系统的TCP/IP实时通信方式

在TCP/IP网络环境下, 基本的通信方式有两种:虚电路和数据报。前者支持点对点可靠通信, 每次可传送0~64k甚至更多, 但它的处理速度较慢;后者处理速度快, 每次可传送0~512字节数据, 但不能保证信息的安全到达。

因此, 考虑到要实时传送多媒体的数据量较大, 系统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因素, 拟采取下面方案:对控制、命令、简要文本信息, 采用数据报方式, 并增加应答/超时重发机制, 以保证数据的安全到达;对于数据量较大的信息, 以虚电路方式传送, 虽然要经历虚电路建立、拆除等过程, 对速度有一定影响, 但一旦建立, 就能连续使用这条虚拟链路, 而且较大的分组长度使得传输次数减少, 再加上能够实现多条链路共存, 使得整体的传输效率较高。

2.4 RTP/RTCP实时传输协议

基于TCP/IP协议的实时传输协议RTP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被定义为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输情况下工作, 提供时间信息和实现流同步。RTP通常使用UDP来传送数据, 也可以在TCP或ATM等其它协议上工作。

当应用程序开始一个RTP会话时将使用两个端口:一个给RTP, 一个给RTCP。RTP不能为按顺序传送数据包提供可靠的传送机制, 也不提供流量控制或拥塞控制, 它依靠RTCP提供这些服务。通常RTP算法并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层来实现, 而是作为应用程序代码的一部分。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 (Real-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和RTP一起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服务。在RTP会话期间, 各参与者周期性地传送RTCP包[3]。RTCP包中含有已发送的数据包数量、丢失的数据包数量等统计资料, 因此, 服务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动态地改变传输速率, 甚至改变有效载荷类型。

2.5 系统的安全性

本系统为军事应用系统, 所传输、存贮、处理的信息有较高的安全保密要求, 拟对系统采取如下安全性设计。

(1) 软件开发按照安全保密要求的不同, 设“作战指挥”、“日常办公”、“个人交流”等不同版本, 按不同的权限在不同的时机场合使用。

(2) 联入全军网、编有指挥自动化工作站的单位, 将系统服务器设在指挥自动化工作站;没有自动化站的单位自建网的应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环境, 将服务器设在相应的网络安全环境中。

(3) 限定网络范围, 单位内部使用应限制在与外部网隔离的局域网中。需要跨网使用时, 网络信息传输要进行相应的加密处理, 网络上要使用军队专用的网络密码机、防火墙、反病毒等安全措施。

(4) 用户必须经申请、批准后方能使用, 且必须限定使用期限。在部队作战、演习及重大活动时可通过配发IC卡进行身份识别, 在IC卡中设有固定的用户编组、功能权限及使用期限等。

(5) 对用户实施系统内与系统外多重身份验证, 系统可按设置记录、跟踪、监测用户活动, 对用户操作的一些系统所限制、禁止的功能操作可发出告警。

(6) 通过网络安全中心, 基于现有全军网络安全管理平台, 实施对系统实施全面安全管理。

(7) 所有操作使用、维护、管理人员, 必须经专门的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培训。

(8) 建立相关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安全管理教育, 提高官兵的安全管理意识, 严格按制度管理。与部队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常抓不懈。

3 结语

总之, 利用网络实现文本、图表、语音、图像实时传递及多方资源共享给网络通信技术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网络实时通信已经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与信息浏览、电子邮件等到主流业务, 而在军队网络业务中, 仍然是以信息浏览、电子邮件为主, 网络实时通信这项新业务无论是从相关的理论研究、制度规定, 还是实际应用都很难找到。因此, 我们就更有必要对于网络实时通信在军事的应用加以研究, 开发利用这项技术为军事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小岩.通信部长在全军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C].军队指挥自动化, 2004, 5:3~4.

[2]蒋丽娜.网络实时通信的实现[J].今日湖北 (理论版) , 2007 (3) .

军事网络 篇11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 普通高校 创新教学

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完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根据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斗争准备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着眼普通高校军事课特点,开展军事理论课创新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开展军事理论课创新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顺应时代发展,更新教育理念

在普通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创新教学,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全面更新教育理念。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要注重把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注重军事理论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才能;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有利于培养和储备数量充足、素质较高、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国防后备力量。军事理论教师和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应把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搭建沟通平台,创新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创新是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创新的重要条件。首先,建立联合办公新机制。要根据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实际需要,建立军地联合办公机构,及时解决军事理论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其次,建立和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军事理论教学实际,完善评教评学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验收制度、奖惩制度等,对军事理论教学实施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再次,建立军事教师与派遣军官的沟通管道。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军事教师与派遣军官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军地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推动军事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第四,建立军事理论教学评估体系。使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有一个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促进军事理论教学规范有序的进行。

针对教学对象特点,创新教学内容

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紧贴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用新知识阐述新理论,用新信息带动新思维。具体应该抓好以下三点:一要抓住结合点。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及相关事例作为论据,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使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军事理论课教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二要抓住侧重点。对地方大学生要侧重于拓宽军事领域的知识面,注重知识的信息和科技含量,不宜在理论的深度和学术上作过细的探究。三要抓住热点。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力求把学生最关注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及相关前沿问题及时纳入到教学之中,用热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军事理论课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针对军事理论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方法

地方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具有内容多、覆盖面广、时间少、军事理论课教学机制不完备等特点。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灵活运用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教学方法,对于搞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通过挖掘丰富的军事理论内容和博大的军事历史知识,结合教学对象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灵活运用,能使学生在生动、详细的具体事例中去感悟军事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军事知识的兴趣。运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和民族盛衰的具体史例,诠释军事理论观点,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新教学手段

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在综合运用幻灯、广播、录音、录像手段的同时,要重点突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利用,使空洞的理论可视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图像显示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同时,为普及国防知识、提高国防意识、辅助军事理论课教学,要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建立和完善国防教育网站,将军事理论课的课件资料在网上公开,通过网络解答学生们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大学生军事理论学习提供良好条件。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军事理论课考核应当根据教学目的,创新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并通过考核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考核的结果采取平时成绩与课终考试成绩相结合,侧重于平时成绩的原则。平时成绩可以根据课堂提问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定。考核内容采取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侧重于主观题的原则。主观题以论述题、小论文等形式进行。客观题主要以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形式出现。通过灵活的考核评价体系,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开拓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建立军事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思考 篇12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部队通信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的需求,军事通信网的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新的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例如SDH、光纤环路、数字程控、ATM等,都纷纷涌入军事通信网,使网络的面貌日新月异。新设备的大量涌入表现出通信网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功能日益强大,配置、应用也十分复杂。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功能、新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可选择的设备越来越多,造成军事通信网中设备种类的复杂化。今天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军事通信业务已从电话、低速率数据通信扩展到高速、数字化、大容量的用户业务。军事通信网的结构也已从单一服务的星型方式发展到今天多中心的网状网络以保证能为日益增长的军事信息传输需求服务军事通信网地域广大、数量繁多。通信管理维护人员必须管理包括网络中传输、交换、终端各个环节上的设备,还包括电源、机房、环境等网络辅助设备,同时还要管理电路调配等网络业务。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网络,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具有综合业务功能、综合接入功能的军事通信网络管理系统。

1 网络管理概述

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网络的自动化监控与管理,主要涉及到对网络设备的遥控和监视,并搜索发自他们的报警信息。此外,它还必须满足一些特殊的要求,尤其是要考虑作战部队的机动性(网络拓扑的频繁改动和网络管理系统自身的生存能力网络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网络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向用户提供良好的通信服务。

1.1 网络管理系统组成

网络管理系统主要由以下构件组成:

网管中心一般网管中心以计算机为核心,对网络资源进行调配、利用。这些资源有:信道资源、路径资源、频率资源、地理信息资源等。网管中心通过网络监控设备,收集各项资源的现行状态信息。这些状态信息反映各网络资源的工作状况、现行可利用性等。网络再根据通信任务要求,经一定的算法计算出最佳的资源利用形式,经监控设备执行网络资源的再分配。网管系统还可以根据通信任务要求,制定通信计划,以完成一些特殊的通信任务。网管中心根据网络的大小,可设立多个中心或多级中心。

网络监控设备网络监控设备是一种智慧化的网管执行部件。它既是网络系统资源状态的传感器,又是直接控制网络资源的控制器。网管中心任何决策都是依据它提供的数据决定的。最终决策的执行也是由他去具体执行的,一般放置在网络节点中。

1.2 网络管理系统功能

网络管理涉及到网络资源和活动的规划、组织、监视、计费和控制,以满足对被管网络的操作、维护和管理的需求。按照其功能划分,可分为5种管理功能域: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故障管理、帐务管理。

配置管理配置管理包括网元状态、控制及安装功能。对网元的配置,业务的开停等进行管理,对网络的状态进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功能或使网络性能达到最优。

性能管理估价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及通信效率等系统性能,包括监视和分析被管网络及其所提供服务的性能机制。性能分析的结果可能会触及某个诊断测试过程或重新配置网络以维持网络的性能。

安全管理安全性一直是网络的薄弱环节之一。网络中主要有以下几大安全问题:网络数据的私有性、授权、访问控制。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应包括对授权机制、访问控制、加密和加密关键字的管理,另外还要维护和检查安全日志。

故障管理提供对网络环境异常的检测并记录,通过异常数据判别网络中故障的位置、性质及确定其对网络的影响,并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

帐务管理功能是测量通信网中各种业务的使用情况,计算处理使用通信业务的应收费用,并对通信业务的收费过程提供支持。

2 建立军事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议

2.1 实现网络管理标准化

军事通信设备种类繁多,通常同一类设备有不同的开发厂商,这样研制出来的通信设备其管理软件就各不相同。一方面其采用的管理协议、开发平台等不尽相同,另一方面被管理的内容、操作的界面也多种多样。在这种情况下,要管理同类设备,就必须要采用各自厂商自己开发的网络管理软件,没有互通性,造成资源浪费。而要对各类设备进行系统化的网络管理,更需要各设备能够提供统一的管理接口、统一的管理协议、统一的平台处理环境等,因而进行网络管理的标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网络管理标准化,一方面,不同设备之间可以互通管理信息,减少管理信息的冗余,达到系统化管理的概念,降低网络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在军事通信网中增加新设备时,网络管理系统不需作大改动,即能将相关的被管理信息纳入到系统的管理中,有利于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减少浪费,提高使用效能。

2.2 采用高水平的TMN网管开发平台作为开发基础

网络管理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而综合业务及综合接入功能的要求又增加了系统的难度。高层网管应用开发平台目前比较成熟的有SUN公司的SEM,HP公司的OPENView,IMB的NetView等。每一种系统都为建设通信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了一整套管理、代理、协议接口及信息数据库开发的工具和方法。利用TMN网管平台作为核心来构筑军事通信网管系统,屏蔽了TMN网管系统的复杂性,可大大降低开发难度,缩短开发时间,提高分开的成功率。

2.3 网管系统的网络化

网管系统互联组成网管网络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从长远的观点来讲,军事通信网管应接受异构网互联的观念,即不同层次、不同厂商甚至不同体系结构的系统之间应不受阻碍的互联,组成一个具有广泛容纳性的网管网络。网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可互操作性机制是网管系统互联的基础。完善的安全机制是网管系统互联成功的保障。网管系统还应支持与网管系统以外的信息管理系统的互联,实现数据共享。

2.4 综合接入性

网管必须满足各种通信网络、通信设备的接入要求,兼容各种制式、各个厂商的产品。大量通信设备的接入依靠网管系统提供的代理转换机制,网管系统通过协议适配器这样的网管部件,将通信设备上的五花八门的管理数据接口转换成统一的网管系统支持的标准接口(例如Q3适配器,SNMP PROX等),实现网管对通信设备的接入。

对于网络层次多、设备分布广的军事通信网,应选用一种综合接入能力强、成本低的网管系统直接面向大量的通信设备,将通信设备集中转换,再通过标准接口送入TMN高层次网管。

2.5 完善的应用功能及客户应用接口的开放性

网管系统应用功能的设置应该能由用户来选择。应用界面应该满足用户的要求。这要求网管系统除了具有根据用户要求定制的能力外,重要的一点是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接口应具有开放性,在不改变基础系统的情况下不断推出新的应用功能、用户界面,满足用户的要求。由于军事通信网不同的管理方式,各级用户的管理功能要求的不一致性更大,应用功能开放性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

2.6 网管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

网管系统应实现军事通信网的一体化管理,即各种功能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程序统一设计,采用统一的界面风格,采用一致的名词术语。用统一的管理操作界面去操作控制不同型号、厂家的同类功能设备。在同一个平台、界面上监视、处理网络告警,控制网络运行。

真正的网络管理系统应具有独立性,系统不应依赖于某个设备制造厂商;网管系统应能保证所有的厂商都得到同样公平和有效的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系统本身的发展,确保不会因网管系统方案选择限制通信系统本身。

2.7 设计方便友好的网管系统的人机界面

人机界面的设计质量最直接的影响着管理实施效能。一个方便、友好的网管人机界面应该直接地放映网络管理的重点内容;界面分类清晰、简单、易懂、操作方便;显示信息精炼、准确,对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内容有不同的显示效果等,尤其对于状态、告警信息要求醒目、直观。将最为关注的信息展示在最显眼的位置,使网络管理简明化。

网管系统的界面应不断采用新技术加以更新、改造。GIS是目前实用化和技术经济性能都比较高的一项可视化信息技术,GIS采用对象化设计思想,支持地理信息数据,支持多图层控制,采用矢量化图形方式。GIS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表示界面方面应用广泛,在表示与地理信息有关的数据界面时尤其优秀,军事通信网管系统可以采用GIS技术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管应用界面。

3 结束语

目前,军事通信接入网的网络管理仍处于设备的各自管理,网络的运行管理主要依靠通信监控系统和一些随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引进的网元、网络管理系统。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管理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建立具有综合业务功能、综合接入功能的军事通信网络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261-263.

[2]Meyer K.Erlinger M.Betser J,et al.Decentralising control and intelli-gence in network management[C].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Integrated Network Management,May 1995.

[3]So Y,Durfee E.Distributed Big Brother[C].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pplications,1992.

[4]胡谷雨.现代通信网和计算机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6.

上一篇:物联网及其应用概述下一篇:银行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