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领域(精选9篇)
军事领域 篇1
一言语社区的概念
“言语社区”, 又称“言语社团”“言语共同体”“语言社会”“语言集团”。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 很多学者都将言语社区视为首要的研究对象和调查的基本单位, 言语社区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是社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中的许多基本问题的交汇处。究竟怎样揭示言语社区这个概念, 确定言语社区的标准是什么, 国内外学者有很多不同的见解。
罗纳德·沃德华在《社会语言学引论》 (2009) 中介绍了国外不同学者关于言语社区的研究和看法, 以布龙菲尔德和英国学者莱昂斯为代表的持“以语定区”的观点, 布龙菲尔德认为一个言语社区就是依靠言语相互交往的一群人, 莱昂斯认为言语社区是使用某一特定语言 (或方言) 的全体成员。“以语定区”易导致循环论证, 也没有考虑到双语和多语现象, 使言语社区局限在单一言语社区之内。甘伯兹否定了“以语定区”的观点, 对言语社区做了另一种定义:“通过共有的语言符号进行规律、频繁交往的一切人类聚合体, 它依靠语言用法的显著差异与其他相似的聚合体区分开来。大部分长期存在的群体, 无论是面对面交往所聚合的小团体, 还是可再分为更次小区域的现代国家, 甚至是行业协会或街区帮派, 只要它们体现出值得研究的语言特点, 都可以被当作言语社区。”
拉波夫根据人们在语言态度上的差异来界定言语社区, 从语言行为表现出的差异中看到使用者在语言态度上的一致性, 由此将它们视为同一言语社区。后来的一些学者也持同样的观点, 以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评价及共识来定义言语社区, 拉波夫等人的观点使人们对言语社区研究的重心从单纯关注语言标准转向寻找令个人感到归属于相同社区的特征。海姆斯强调的是言语社区的社会属性, 他明确主张社会语言学在确认社区概念和成员资格的特征时, 需要社会科学的帮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海姆斯的言语社区是一个基于社会的语言分析单元。国内学者徐大明 (2006) 也提出“社区第一”“语言第二”的观点, 他认为要想研究一个言语社区, 或是证明一个言语社区, 首先它应该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 或是能证明其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确定言语社区可以通过客观性的标准来进行, 比如:人口聚集于某一地理范围, 内部言语互动、认同和归属意识, 共同的生活方式, 共有的社区设施和财产等要素, 都可作为标准。
可见, 言语社区被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不同的内涵, 罗纳德·沃德华 (2009) 认为, 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言语社区必须先找标准, 而这个标准不仅仅是语言标准。本文认同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定义社区, 然后再按社会语言学的标准来确定言语社区。语言与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社会学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 如人口的构成、信仰和态度,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具有社会属性和多重的社会功能, 其中一个功能便是语言的身份识别功能, 人可以通过语言建构社会身份, 从而起到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作用。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的身份建构的作用, 人们的社会身份和民族身份也主要是通过语言行为来建立和维护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使用的语言或方言判断他生活、成长的地域;通过人们交谈时选择的词句来判断他们所受的教育、所从事的职业等等, 因此我们从社会学和语言学两个角度研究言语社区是可行而且是有必要的, 用社会学的标准来确定“社区”, 可以避免按照“言语”来确定“言语社区”的谬误。用语言学的标准确定“社区”, 则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关注语言的运用。
二确立军事领域言语社区的社会学标准
建立军事领域言语社区的一个标准是社会学标准。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先要厘清“军事社群”的概念。李苏鸣 (2006) 指出, “军事社群”是一个社会学的术语, 是“军事社会群体”的简称。“社会群体”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有较稳定的群体结构和一定的行为规范;二是成员间相互依赖、频繁互动;三是有一定的目标和成员间的分工、协作;四是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李苏鸣认为“军事社群”概念的外延和“武装集团”相似, 是为执行政治任务而建立的正规武装组织, 是典型的社会群体。
按照社会学的理论, 社区可以分为区域性社区和非区域性社区, 区域性社区主要指的是具有相对明确的地理和空间范围的社区, 这种社区以共同的居住地以及对周围财产的共同使用权为基础。非区域性社区则恰恰相反, 它没有明确的地理和空间范围的限定, 也不以共同的居住地及对周围财产的所有权为基础。非区域性社区强调的是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互动, 强调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以及这种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情和情操的联结, 也有人称之为“精神社区”。军事社群有共同的目标任务, 有特殊的职能、规范的体制、严格的纪律、正规的管理、顽强的作风, 明显区别于其他群体。按照非区域性社区的标准, 军事社群可构成一个典型的非区域性社区。根据“社区第一”“语言第二”的原则, 我们可把军事社群看作一个言语社区, 只不过这个言语社区首先是根据其社会性确定的, 所以它是一个社会的而非语言的实体。
三确立军事领域言语社区的语言学标准
在确立言语社区时徐大明谈到两个语言学标准, 即语言使用规范的一致性和语言态度的一致性。我们从语言学角度先假设军事社群可能形成一个“言语社区”, 这个假设建立的基础是广大官兵的语言使用有规则制约, 语言态度趋同性显著。笔者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在军事领域做了大规模的语言状况调查, 调查主要以问卷形式进行, 采用的是分簇抽样法, 面向全军各军兵种各类人员, 发放问卷1200份, 回收1140份, 回收率95%, 有效问卷1099份, 有效率91.2%, 主要使用Spss16.0软件包分析数据。
(一) 关于语言使用的规范性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探讨。
首先从宏观层面上看是否从行政角度对军事社群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规范。新中国成立以后, 部队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 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关于语言文字规范的文件, 如1955年11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布《关于在军队中推行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实现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通知》, 要求全军各部队认真做好推广普通话、推行简化汉字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以后, 2001年6月26日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意见》。我军《内务条令》对军人的称呼语、应答语和问候语等也都作了制式规定, 《军语》词典对军事用语进行了统一和规范。这些都从行政的角度对军事社群使用语言文字提出了应遵循的方向、原则, 并对军事社群的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了相对的规范。
语言文字规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 具有规范相对性和变异的绝对性, 规范化不等于一体化, 各个社会集团、各集团内部对语言运用的要求是不同的。我军人员来自56个民族, 驻守在祖国各地, 语言状况十分复杂, 不可能用一刀切的行政命令方式让大家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 所以军队在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时采取的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方针, 首先严格遵循党和国家关于少数民族的政策,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政策, 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汉语长期并存, 其次明确规定与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密切相关的军队相关部门必须严格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由此可见, 从部队实际出发, 根据部队人员的构成情况和训练、作战需要提出要求, 对各地部队和部队各部门的语言文字规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其次从微观层面上观察在语言的具体使用上军事社群是否受规则的制约。本次调查从“亲近的”“非正式的”和“正式的”等不同领域分为8个不同的调查项, 分别考察了军事社群在不同的场合或面对不同的交谈对象语言选择的情况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到, 本次调查抽样人数为1099人, 其中有771人在与家人交谈时选择家乡话, 占样本总量的70.1%;与同乡战友交谈时有287人选择家乡话, 占26.1%。使用普通话的场合首先是会议, 有1062人, 占96.6%, 其他依次是:银行等公共场合为1042人, 占94.8%;工作、训练和学习场合1041人, 占94.7%;和非同乡战友交谈时为1036人, 占94.2%;在驻地集贸市场买东西与人交谈时为978人, 占89%;抢险救灾场合与驻地百姓交谈时为974人, 占88.6%。以上数据表明, 军事社群在不同的场合语言选择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军营基本以普通话交流为主, 越是正式的场合选择普通话的概率越高。其原因除了普通话是一种正式的、相对庄重的语码外, 还因为普通话具有通译性, 能起到除障的功能, 部队中的成员来自四面八方, 因此军营内不同方言区的战友相互交谈时从各自的方言转换到普通话。而在非正式场合, 面对家人和同乡战友时, 选择家乡话的概率比较高。这是由于部队中老乡之间关系一般都非常亲密, 从某种意义上说, 部队中的老乡观念比其他地方要重一些, 有时把乡音构成情感的纽带, 同乡战友之间交谈, 由普通话转换到方言往往是为了建立较为亲切的关系, 用家乡方言和同乡战友交流增强彼此情感上的认同感。
本文还从个人签名、所在单位的文件、单位的门牌以及营区内张贴、悬挂的标语口号考察了军事社群的汉字使用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到, 军事社群使用简化字的比例非常高, 正式签名中有94.2%的人选择使用简化字, 2.8%的人选择使用繁体字, 2.8%的人简化字、繁体字并用, 0.2%的人选择使用少数民族文字。本次抽样调查来自40个点 (包括机关、部队、院校、研究所、医院等各级单位) , 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些单位营区内张贴、悬挂标语口号的文字使用情况, 其中有94%使用简化字, 1%使用繁体字, 4.4%简化字、繁体字并用, 驻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部队会使用少数民族文字, 这部分比例占0.2%。同时还了解到这些单位公务文件使用简化汉字的比例达到99.2%。
以上数据显示出军事社群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对普通话和简化字的向心倾向较为明显,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军事社群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较强, 部队推广普通话工作已卓有成效。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理论认为, 语言选择的执行是由进行顺应这个巨大的推动力驱使的, 顺应社会规约会是影响语言选择的重要因素, 社会规约指的是在某个社会中被绝大多数成员认为最符合常规的能够被接受的行为和方式, 2000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语言文字法, 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我国社会交际中的地位。通用语言文字法就是一种社会规约, 在军队推广普通话是法律上的要求, 2001年总政治部文件明确规定与使用普通话密切相关的军队相关部门必须严格使用普通话, 并提出相应的原则和要求, 可见广大官兵的语言使用受社会规约的影响, 调查显示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部队也使用少数民族文字, 我国宪法规定在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地方的通用民族语言也是官方工作语言,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的官方工作语言是蒙古语和国家通用语言, 驻内蒙的部队也会使用蒙文, 符合宪法的规定。
(二) 关于语言态度的一致性
本次调查设计了与语言态度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具体问题如下:“部队是否有必要推广规范语言文字” (设计成四个程度级:非常有必要、有必要、没有必要、无所谓) 、“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部队信息化、正规化建设关系如何” (设计成四个程度级:关系密切、略有关系、没关系、不清楚) 、“普通话使用在部队重要吗?” (设计成五个程度级:非常重要、重要、不重要、有负面影响、不清楚) 。有45.6%的人认为部队非常有必要推广规范语言文字, 47.1%的人认为有必要推广规范语言文字, 持赞同的比重超过了90%;有66.6%的人认为普通话与部队正规化、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 14.7%的人认为普通话与部队正规化、信息化建设略有关系, 持正面态度的比重超过80%。语言文字是加速科技强军的重要基础,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军事信息技术在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为了赢得现代高科技战争的胜利, 建立现代化的指挥系统, 提高指挥效率, 保证指挥灵活、可靠、高效、稳定、隐蔽、保密的运转, 就成为获胜的关键, 如果没有规范、标准的语言文字, 将严重影响自动化指挥、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加强部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此宣传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军队信息化、正规化建设中十分必要,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广大官兵对普通话在部队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 语言态度趋同性显著。
本次调查还设计了语言态度其他方面问题:比如“推广普通话是取消方言吗” (分为三个程度级:是、不是、不清楚) , 76%的人认为推广普通话不是取消方言, 不清楚的占15.3%, 认为推广普通话是取消方言的仅占8.7%;关于“你是否会驻地方言” (分为五个程度级:很熟练、熟练、基本会、能听懂不太会说、完全不会) , 3.4%的人能很熟练使用, 2.7%的人能熟练使用, 8.4%的人基本会, 45.6%的人能听懂不太会说, 29.2%的人完全不会, 另外有10.7%的缺失值;在“本单位是否开展学驻地方言活动”的问题中, 4.1%的人表示本单位举办过并参加过, 7.4%的人表示本单位举办过但本人未参加, 18.8%的人表示不清楚, 69.8%的人表示本单位没有举办过。在“驻地方言是否会影响普通话” (分为四个程度级:有很大影响、有一定影响、基本没有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的问题中, 4.4%的人认为有很大影响, 44.6%的人认为有一定影响, 35.2%的人认为没有影响, 5%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影响, 另外有10.8%的缺失值。
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绝大多数官兵认为推广普通话并不是消除方言, 普通话和方言有不同的功能。李宇明 (2008) 把语言功能划分为国语、官方工作语言、教育、大众传媒、公共服务、公众交际、文化、日常交际等八个层次, 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全功能型的, 在每一功能层次都能发挥作用。不同的汉语方言, 其语言功能有较大差异, 在大众传媒、公共服务、公众交际、文化、日常交际等层次上有功能依次增强这一趋势。在军事社群中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同样发挥全功能型的主导作用, 普通话和方言分工已经比较明确, 军事社群大多数通过家乡方言沟通家人的感情, 部分使用家乡方言和同乡战友交流增强彼此认同感。军事社群中驻地方言在部队有时发挥特殊的作用, 掌握驻地方言可以加强军民联系, 在抢险救灾时减少不必要的障碍。有些部队相继开展学驻地方言活动, 但是从调查结果看比例不是太大, 能够熟练使用驻地方言的人并不多, 尤其在南方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某些部队, 驻地方言比较难懂, 完全掌握困难比较大, 本文认为这些方言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驻军应加强驻地方言的学习, 具备基本听懂驻地方言的能力。
根据徐大明“社区第一”“语言第二”的理论可以判定军事社群为一个言语社区。与其他言语社区有显著区别的是, 由于军事社群是一个有共同的目标任务, 有特殊的职能、规范的体制、严格的纪律、正规的管理的群体, 更多的时候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军事社群在普通话、驻地方言的选择上, 更多的与执行任务的要求和目的有关, 比如在军务活动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能体现部队官兵执行任务的庄重性、严肃性;为了消除信息樊篱, 三军联训严格要求说普通话, 避免各军兵种之间、各作战单元之间“各说各话”形成信息交流障碍;为了解决与驻地群众的语言交流障碍, 开展学驻地方言的活动;在特殊时期为了掩蔽语义, 限定受话对象, 某些时候执行任务需要从普通话转换到某一特定方言。在军事社群语社区中, 广大官兵来自天南地北的56个民族, 语言状况极其复杂, 受众多的社会规则制约, 广大官兵不约而同遵守这些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根据场合的不同, 目的任务的不同, 选择相应的语码, 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外语等语言现象构建起军事社群多种语言现象互补共生的多言多语生活。
四结语
1. 言语社区被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不同的内涵, 本文认同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定义言语社区, 语言产生于社区之中, 一个言语社区不一定对应着一种语言;
但是频繁的言语互动是产生和保持一种语言变体的基本条件。“社区”可以由社会学的标准来确定, “言语社区”则由社会语言学的标准来确定。
2.“军事社群”是一个社会学的术语, 是“军事社会群体”的简称。
“军事社群”概念的外延和“武装集团”相似, 是为执行政治任务而建立的正规武装组织, 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军事社群有共同的目标任务, 有特殊的职能、规范的体制、严格的纪律、正规的管理、顽强的作风, 明显区别于其他群体。按照社会学非区域性社区的标准, 军事社群可构成一个典型的非区域性社区。
3. 从语言学角度先假设军事社群可能形成一个言语社区, 这个假设建立的基础是广大官兵的语言使用有规则制约, 语言态度趋同性显著。
通过调查发现军事社群在对语言文字的使用上, 对普通话和简化字的向心倾向较为明显, 语言选择呈现出规律性, 在军营基本以普通话交流为主, 越是正式的场合选择普通话的概率越高;在非正式场合, 面对家人和同乡战友时, 军事社群在情感上对家乡话有较强的归属感, 选择家乡话概率较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驻军会使用少数民族文字, 体现了民族语言政策;驻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在部队有时发挥特殊的作用。通过分析军事社群在语言态度和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上体现出的同质性, 可以从语言学的标准初步确定军事社群形成一个言语社区。
4. 根据徐大明“社区第一”“语言第二”的理论可以判定军事社群构成一个言语社区, 这个言语社区和传统的靠地域等关系结成的言语社区不同, 是一个精神层面的言语社区, 在这个言语社区中, 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发挥全功能型的作用, 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外语等语言现象构建起军事社群多种语言现象互补共生的多言多语生活, 应通过合理的语言功能规划, 使军事社群各种语言现象也各安其位, 各得其用, 各展其长。
参考文献
[1]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罗纳德.沃德华.雷红波译.社会语言学引论 (第五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3]夏历.在京农民工语言状况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论文, 2007.
[4]李苏鸣.军事语言研究[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 2006.
[5]李宇明.语言功能规划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 2008, (1) .
军事领域 篇2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应用的研究
姓名: 班级: 学号:
生活在这个和平的时代,虽然说身边实战很少,其实生活是一场暗战,处处充满着战争,既然我们选择了《孙子兵法》,我们就要好好理解它给我们带来的生存在这个现实世界的种种道理。孙子,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伟人,大家应该知道,他为人类留下的不朽之作,虽然说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在这个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世界的矛盾出现了新的力量组合的时代,作为军事文化著作,《孙子兵法》不仅仅影响了古代历史,在现代,也对政治、经济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虽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看不见的战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说,在现代军事领域,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军事地理以及特殊战法都可灵活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也很大方面体现了“仁”“礼”,这与当代和平发展的社会环境相适应。
孙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并经历千年传世而不衰,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研究具体战役战术的兵书和军事理论著作,而是结合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战略指导纲领。如果说我军是利用《论持久战》打赢了抗日战争,那么可以说孙子兵法的指导作用贯穿了自春秋战国纷杂、激烈的斗争以来,中华大地千年的军事斗争全过程。虽然,孙
孙子兵法与现代军事
子兵法成书于2500年前,但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无论是在中原大地,还是在异域外国,孙子兵法都已经成为了战略决策者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决策依据。孙子兵法在非军事领域的应用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开拓和发展。也正是由于孙子兵法这样不受历史局限性的战略指导意义,研究和应用孙子兵法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环顾当今中国的现状和周边战略环境,并不排除在未来发生局部或者更大范围战争的可能
在战争的旋涡中,大国胜败无常,小国安危不定,局势错综复杂。孙子从当时朝盟夕散、不宣而战的社会现实中认识到,战争只能暂时平息而不会从此废止。因此,他开宗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提醒人们要重视战争、研究战争和准备战争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当初的冷兵器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孙子兵法》从未过时。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分析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国
孙子兵法与现代军事
防部官员和美军军官中举办了上千次《孙子兵法》讲座。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有一位翻译过《孙子兵法》的美国人詹姆斯·克拉维尔说:“如果我是最高统帅,或被选为总统或当上总理,我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军官,特别是将军,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一次笔试,及格分数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将官立即自动罢免,并不准上诉,其他军衔的军官则自动降级。” 许多出台的现代军事理论都是依据孙子兵法创立的。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理查德·劳伦斯中将在阐述《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时,认为这一作战原则所根据的原理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美国1982年新版《作战纲要》,直接引用了大量孙子兵法的名言。这部《作战纲要》编写组的成员对孙子兵法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研究。1983年美国出版的《军事战略》,孙子兵法与现代军事
战略构想之中”。我们许多人对孙子兵法非常陌生,甚至在某些方面或在某些场合,我们这些孙武子的后人反倒成了外国人的学生。面对这种尴尬的情况,我们这些从事孙子兵法研究的工作者感到汗颜,真不知道九泉之下的孙武子闻之此事会有何感叹。我们不能愧对祖先,必须占领孙子兵法现实应用研究的制高点。我们应当承担起“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责任,必须在孙子兵法的现实应用研究中重新找回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的许多看法对我们来说都已经过时,而《孙子兵法》这部影响了中过军事2000多年的兵书在现代的战争中还能给我们的领兵者带来帮助吗?它能否还能拥有很高的军事地位?面对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它还能否像当年孙膑运用它那样横扫诸国?
当今的国际形式下战争的爆发和结果还决定于最重要的政治因素。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在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环境里,如何用把握全局的战略思想武装自身的对外战略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像与印度存在长期的边界纠纷和日本的钓鱼岛的纠纷,我们之所以面对其他的各国的不断挑衅,一直隐忍不发其实就是体现出来孙子兵法中开篇的那种思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国现在的边界问题一促即发,边界各国都羡慕又嫉妒中国的快速发展。他们想方设法阻碍我国的发展,一直强调着“中国威胁论”,特别是美国重返亚太地区,它们那些小小的国家借着美国的势力来“狐假虎威”,仰仗着他们的“老大哥”会站在他们这边,孙子兵法与现代军事
而与我国不断发生小摩擦。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不敢面对战争者,忽略战争存在者,最后都将被战争无情地吞噬掉。我们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再者就是,我们必须好好运用孙子兵法,驾驭局部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知己知彼,战胜敌人。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兵学,主流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权谋”文化。当我们沉浸于谋略大国、“足智多谋”的时候,现代谋略已进入工程化、商品化、产业化的时代。在西方社会的智囊团、思想库为发展军备、打赢战争乃至为国家内政外交发挥积极作用的时候。我们的军事决策乃至战争决策还没有充分利用咨询机构,特别是民间咨询机构的智慧。当我们面临纷纭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研究对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进行信息化建设、抓紧军事斗准备时,常常需要能参善谋的高级智囊,如何发挥《孙子兵法》的谋略特质,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战争,任重而道远。
总体上看,高新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运用,使现代作战样式凸显出许多新的特点。但不管样式、形态如何变化,战争必然沿着战争基本规律的轨道向前推进。从这个意义上看,《孙子兵法》所总结和揭示的战争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仍然对现代战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合法。”这启示我们,再好的兵法,如果只会照抄照搬,不结合实际思考和运用,那只能是纸上谈兵,不仅无用反而有害。要很好地继承优秀军事文化遗产,关键是要结合现代战争特点创
孙子兵法与现代军事
军事领域 篇3
关键词:博弈论;囚徒困境;智猪博弈;扑克牌讹诈游戏;军备竞赛
一、“囚徒困境”与美苏争霸
国际关系的军事领域中,军备竞赛是博弈论“囚徒困境”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军备竞赛中最经典的案例应属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当然,美苏争霸的背后有着非常深刻复杂的历史原因。单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策略空间的不完全信息状态,使得当时作为全球两个超级大国的美国和苏联,面临着扩军或者裁军的“囚徒困境” 选择。美苏双方由于对对方决策的不了解,和对国际社会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恐惧,都不会轻易选择裁军不设防,反而会选择扩军。原因很简单,如果美国选择裁军不设防,而苏联选择扩军,则美国可能遭受苏联的压迫侵略甚至丧失主权,反之亦然。因此,尽管博弈双方都清楚扩军和军备竞赛会损害和消耗本国经济实力,却不得不勉为其难。我们应该看到,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其实是一种非零和博弈。而解决“囚徒困境”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通常是通过外力介入即导入新游戏规则的制度约束,增加“背叛”者的成本。在军事领域,“囚徒困境”下的博弈并不鲜见,事实上一战、二战的爆发都是这种博弈更极端的表现方式,直至由原先军备竞赛的非零和博弈,转化成战争冲突的零和博弈。在现当代国际社会中,避免这种零和博弈的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战争法的制定对国际策略空间的参与者给予游戏规则上的约束;二是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三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来看,美苏争霸中,一方面由于上述原因的约束。一方面由于核武器等的出现使得战争成本过高,因此没有从军备竞赛升级成更极端的战争冲突形式。
二、“智猪博弈”与小国的军事结盟策略
根据“智猪博弈”的原理,选择等待是“小猪”的占优策略。搭便车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1965年于《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基本含义指的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在实践中善于投机的企业常常充分利用外部性而坐收渔翁之利。在军事领域, 搭便车的方法运用比搭便车理论的提出要早得多,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弱国选择通过合纵连横,利用强国之间的矛盾,借用强国的实力,来维护本国的生存。在近代,由于列强争夺全球资源,国际间的不安全因素增加,很多国家由于国家安全面临挑战,往往会选择结盟战略。汉斯·摩根索在《国家间的政治》中指出:“国际政治的最终目标不论是什么,但权力总是其最直接的目标。争取权力的斗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否认的经验事实”。近代以来的军事结盟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大国、强国之间因需要达成某种共同目的而结成的强强联盟,还有一种便是小国、弱国在国家安全方面“搭便车”寻求大国、强国的保护。这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兵者,国之大事”,在国家安全方面,是绝对不等同于企业的盈利和运营。将本国的军事安全“搭便车”一味委托给大国、强国,虽然暂时节约了国防和军备开支的“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是相当危险和不明智的。因为在现实当中,一旦战争的危险来临,没有那一个大国会为了与本国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弱小盟友火中取栗,二战前东欧的很多小国将国家安全完全依靠于英、法等强国的保护,结果在纳粹德国的铁蹄之下纷纷沦陷便是深刻的教训。因此,在军事领域,“搭便车”策略不是不可以使用,但是不应该轻易放弃本国的军事实力而完全依赖别的国家保护,毕竟“智猪博弈”模型也是建立在一定前提条件之下的。
三、“扑克牌讹诈游戏”与慕尼黑谈判
“扑克牌讹诈游戏”是模拟策略博弈的一种模式。游戏中根据“理性人”假设,甲抽到黑牌至少可以赢a根火柴,所以一定会博,如果抽到红牌则面临认输的“不讹诈策略”和继续博的“讹诈策略”两种纯策略;而对于乙来说,只有甲博时才获得影响一局博弈的机会,此时乙也有两种纯策略,即只要甲博就要求摊牌的“摊牌策略”和只要甲博就认输的“不摊牌策略”。
而这种“扑克牌讹诈游戏”在近现代军事史上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二战前英、法两国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的顶点——慕尼黑谈判。1938年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两国为了达到避免战争爆发的目的,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协定不仅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还丧失了捷克斯洛伐克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坏了英、法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协定签订后,从慕尼黑返回伦敦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机场上挥舞着协定得意地宣称:“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然而 1939年3月,希特勒即践踏在《慕尼黑协定》中承诺的国际保证,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该协定的签订不但没换来张伯伦所宣扬的“一代人的和平”,反而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事实上,在慕尼黑谈判中,纳粹德国希特勒得寸进尺,出尔反尔,一再地进行讹诈,英国首相张伯伦却始终选择退让而不是摊牌,用原则换取暂时的“和平”。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张伯伦输掉的是军事外交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要紧的一次外交博弈,而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战时期英国著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指出:“《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
四、小结
由于在国际关系的军事战略领域中,常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形,因此需要决策者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正确判断。
军事领域 篇4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应用卫星通信和互联网技术, 其主要目标是为高数据带宽和多媒体的互联应用提供一种灵活高效的卫星通信方式, 具有覆盖面广、高带宽、组网方式灵活、可靠性高等特点, 是卫星通信应用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热点。
合理利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技术, 了解国外军事领域的应用模式和发展趋势, 可指导我国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在军事领域应用的快速发展。
1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简介
1.1 概念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是使用网络通讯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TCP/IP) 协议族的卫星通信系统, 是数字多媒体、卫星广播、互联网的有机结合, 是卫星通信宽带化的一个方向, 为一系列通信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服务平台。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网络结构是地面宽带IP技术在卫星通信领域内的演变和应用, 是适应卫星分组业务和降低系统复杂性的一种尝试, 目的在于向用户提供大流量分组数据业务, 而无须异步传输模式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ATM) 的干预。它以卫星系统为基础, 以网络协议 (Internet protocol, IP) 为服务平台, 以网络 (Internet) 应用为服务对象。Internet的结构决定其不对称性, 而且具有空间跨越大、覆盖面广等特点, 卫星通信是Internet的补充, 两者的结合是技术上的必然结合。
1.2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可进行不同分类: (1) 根据卫星有效载荷可分为“透明”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和星上处理能力宽带卫星通信系统。“透明”卫星不涉及信息处理, 协议集中在地面, 星上处理技术可提高系统的灵活度。 (2) 根据用途可分为中继型和面向用户型。中继型卫星可作为中继链路为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宽带网络提供互联能力, 面向用户型卫星通过用户网络接口 (UNI) 直接为大量的终端用户提供接入链路。 (3) 根据轨道情况分为高轨道、中高度轨道和低高度轨道卫星。其中低轨道卫星信道传输延时小, 适合实时业务。
1.3 特点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 覆盖面大。无论是中、低轨道 (Medium/Low earth orbit, MEO/LEO) 还是同步轨道 (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 GEO)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其广域覆盖能力是光纤等地面传输手段无法匹敌的。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波束覆盖范围可达数千公里。
(2) 部署性强。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既可以和地面系统相结合, 又能绕开复杂的地面网建立独立的卫星网络。卫星终端具备快速部署、即插即用的特点。
(3) 高带宽、大容量。宽带卫星系统采用高功率和高频段, 其通信容量和通信速率可与陆地光纤相媲美。
(4) 组网灵活。利用先进的星上、星际交换处理技术和点波束覆盖技术, 可充分发掘卫星传输的不对称性所带来的优势, 使带宽按需动态分配, 可灵活的满足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通信需求。
(5) 带宽利用率高。由于宽带卫星通信支持非对称广播业务, 提供按需分配带宽功能, 因此卫星接入与光纤接入手段相比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
(6) 可靠性高。在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条件下, 卫星通信手段具有比地面传输网络更高的可靠性, 这种可靠性在提升全球及地域通信网络的整体性能方面不容忽视。
1.4 关键技术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中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星上处理交换技术、多波束天线技术、抗雨衰技术以及网络管理技术等。
(1) 星上处理交换技术
在高频段的卫星通信中, 具有星上处理功能的卫星显示出其特殊的优势, 星上处理技术正成为发展趋势和关键技术。星上处理与交换的主要作用是对卫星上行链路中的传输信息进行解码、解调和复用, 将这些数据信号恢复成基带信号, 经基带交换后再将基带信号重新进行编码、调制和复用, 并按照路由信息将其送到相应的下行链路中, 传送到对应的地面站。具有星上处理能力的转发器使用译码后, 信号中的信息进行动态路由选择或进行相应处理, 更有效地利用卫星资源, 提高系统效率。因此, 针对卫星链路的特点研究适合于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低复杂度、低误码性能的星上信号处理技术。
(2) 多波束天线技术
适应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终端小型化、业务宽带化和服务个性化的趋势, 采用传统的全球波束和区域波束天线已难以满足需求, 由于多波束天线能够以高增益覆盖较大的地面区域, 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波束形状的特点, 所以正成为宽带卫星通信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
(3) 抗雨衰技术
宽带通信卫星大多工作在Ku, Ka甚至更高频段。与传统的工作频段相比, 由于这些频段具有高频特性, 因此在以往的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中可忽略或很少考虑的雨衰问题必须重新考虑。采用自适应功率调整和自适应数字编码调制 (ACM) 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中, 对于高频段雨衰特性及雨衰补偿技术的研究是关系到系统性能的关键之一。
(4) 网络管理技术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具有系统容量大、用户数目多、传输信息量大的特点, 且拥有星上处理和交换的能力, 系统结构往往包含复杂的拓扑结构, 所以宽带卫星系统需要具备网络管理能力, 通过网络管理对宽带卫星系统中的资源和操作进行全面的监视和控制。因此, 必须有针对性地研发适合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网络管理技术。
1.5 组网方式及其特点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双向组网方式有网状网、星状网两种, 其中在网状网系统中, 用户终端之间通过卫星可以直接通信, 如图1, 而在星状网系统中, 用户终端之间无法直接互通, 需通过中心站进行中转, 如图2。
在宽带通信网中根据数据业务及信令的流向不同, 宽带卫星网络的实现方式有以下3种。
(1) 通过透明转发器以星状网方式进行组网
系统通常由1个主站和若干用户终端组成, 所有业务都要流经主站, 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需用“双跳”完成, 主站完成系统无线资源的分配、用户的管理与控制、业务的路由与交换等功能, 另外还提供与地面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业务接入服务。
该组网模式的特点是:采用了集中管理的方式, 其主站相对比较复杂, 采用大口径天线和大功率功放, 而用户终端结构相对简单, 天线口径和功放都比较小, 便于安装, 网络可以容纳的终端数达上万个, 扩容方便[1]。
(2) 通过透明转发器以网状网方式进行组网模式
系统内由1个主控站和若干用户终端构成。主控站负责全网同步、无线资源分配和帧计划下发, 所有信令都要流经主控站, 终端之间可以直接建立业务连接。
该组网模式的特点:由于终端之间需要直接互通, 所以功放体积、天线口径都比较大, 缺点是网络能够容纳的终端数不能太多, 适合有几十个终端的小型网络。
(3) 通过再生式转发器以网状网方式进行组网模式
这是一种新型的卫星组网方式。系统内通常由1个主站和若干用户终端组成, 用户终端之间可以直接通过卫星完成单跳通信。
该组网模式的特点:通过采用星上处理、星上交换和星上路由实现系统内终端的全网状通信, 无线资源分配在星上完成。
2 美军发展现状与应用
2.1 美军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
宽带全球卫星系统 (World geodetic system, WGS) 是美国一种高容量军用卫星通信系统, 承担美军多领域的卫星通信和战地宽带通信业务, 该系统提供超高频 (SHF) 宽带和抗干扰通信。其星座由14颗 (12颗主用) 组成, 星座位于地球同步轨道, 覆盖范围为南北纬75°之间[2]。
系统包括9个X频段波束和10个Ka频段波束, 其中8个X频段波束分别由独立的传输和接收相控阵天线负责信息的传送与接收, 第9个X频段为反向偏震频段, 10个独立可调的Ka频段波束由双工方向架固定式抛物面天线提供, 这些增强型连接能力将为全球用户之间的话音、数据和图像通信提供充足的带宽。
卫星上最关键的部位是数字信道选择器, 这些数字信道可分为1 872个子信道, 每个信道的传输带宽为2.6 MHz, 可同时支持多点传输和广播服务, 也能为网络控制提供非常有效灵活的上行链路频谱监控能力, 从而可以同时覆盖几个不同的用户系统, 增加覆盖范围。
WGS可提供X频段与Ka频段双向通信服务, 提供单向Ka频段广播服务以及X频段与Ka频段的跨频通信服务。由于具有这种跨频段通信能力, 使得其在一个频段上接收到的信号, 可以在另一个频段上进行传送, 这种从一个频段向另一个频段发送通信的能力, 使得作战人员能够把一个文件或流视频向上发送到一部X频段终端, 并向下发送到一部Ka频段终端, 反之亦可。有了这样一种技术, 美国海、陆、空三军就能利用该系统向全球任何地方快速发送大容量信息, 进行X和Ka两个频段间安全保密、抗干扰的跨频通信, 使三军部队具有更大的作战灵活性、更强的作战能力和连通性, 可完成上一代军事通信卫星所无法提供的许多重要功能。
此外, WGS还能支持多种网络拓扑结构, 其中包括广播中枢辐射、网状和点对点。在一定条件下, 该卫星的天线模式还具有识别能力, 因而也能提供一定的保护, 避免来自不同距离友军的干扰。
2.2 美军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应用
(1) 直接应用于作战
美军在首颗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发射半年后就将其用于军事行动, 目前该卫星已可以向太平洋地区的部队转发通信, 极大地满足了这些部队对军用带宽的需求, 提升了跨卫星通信信道的通信能力, 因此, 它在美军的整个通信计划中占有了重要一席, 已成为美军重要的军事通信链路。
在作战应用中, 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Ka频段的效用更为突出。Ka频段可以使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回传大量信息, 并在广阔的地区进行接收[3]。
(2) 应用于战术级作战人员信息网
战术级作战人员信息网 (W1N-T) 是美军实现转型的四大计划之一, 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该计划的短期目标是:在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可用时, 利用其宽带军用Ka频段的通信, 减少对商用Ku频段的依赖, 相应地提高网络的通信能力和高带宽动中通能力。
(3) 应用于无人机和其他战略系统
美空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无人机 (UAV) 行动几乎全都依赖于商业卫星通信能力的支援, 在更新型的无人机投入服役后, 美军自身拥有的卫星将会承担更为重要的作用, 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是其中的重要支持者。
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将以前所未有的速率为无人机提供支持。全部6颗卫星发射完毕后, 前3颗可以支持8架无人机, 并以137Mb/s的速率同时传输数据, 后3颗增加射频旁路技术, 可将来自“全球鹰”无人侦察机上的图像传输速率从137 Mb/s提高到274Mb/s。
对无人机的支持只是该卫星星座所提供的其中一种通信能力。此外, 他们还可以为美军战略司令部和各作战司令部、战术部队和已部署部队、国防信息系统网、国防分发系统、空中C4I、白宫通信局、国防支持计划局以及美国情报机构提供帮助[4]。
2.3 发展趋势
(1) 网络的综合管理技术。军事和民用网络的共存产生了二者综合问题, 目前, 信息管理系统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MS) 能帮助资源规划部门确定最佳资源分配方式, 但在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军用和民用的区分, 完善频段、极化、频率复用、对抗干扰和闪烁、结构术语分类技术。
(2) 高频段、大功率、大容量。卫星技术正向Ka频段和Q/V高频段、可携载的转发器数达50台以上、支持每秒数十吉比特数据容量发展。
(3) 抗干扰技术。现代化战争中, 作战双方会采用多种干扰手段, 所以扩展频谱调制, 旁瓣对消等技术正逐渐被重视。
(4) 反导技术。未来战争中, 卫星将是导弹重点打击的目标, 如何提高抗毁能力避免打击, 发展隐身、诱饵等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5]。
3 我军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应用需求
(1) 飞机、舰船远程作战需求。航空兵飞机、舰船编队在远距离执行任务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获取周边态势, 及时准确接收发送指挥命令, 因此, 可靠、大容量的信息传输手段是作战的基础和前提。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具备远程传输、不受地形限制、传输大容量数据等优势, 是解决我军远程作战掌握战场态势和作战指挥的首选。
(2) 部队机动需求。地防、导弹、雷达、电抗等部队机动开设后, 战术级指挥所和基本作战单元需要大量获取周边战场态势和作战基础数据信息, 支撑相应的作战任务。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可靠性高、部署性强的特点, 能够快速接入, 保证远程通信的稳定性, 实现恶劣环境下的“保底通”和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可靠通”。
(3) 偏远指挥所警戒需求。偏远指挥所在高山、峡谷、海岛等复杂地形条件下, 受限于艰险的自然条件, 偏远指挥所的通信线路往往呈链状或星状, 缺少必要的冗余通路, 网络的可靠性和抗毁性较差。宽带卫星通信信道能够提供可靠、稳定的通信备份手段, 在通信线路损坏时仍能实时获取作战情报信息, 担负警戒任务, 实现“山地通”、“海岛通”。
(4) 空降作战需求。空降兵在境外或敌占地域空降作战时缺少地面通信基础设施的依托, 只能依靠短波、超短波电台与后方基地保持通信, 信道质量不稳定。宽带卫星通信信道具有可靠性高、部署性强的优势, 能够快速实现空降兵指挥系统内部的“纵向贯通”, 以及空降兵与航空兵等其他兵种的“横向互联”, 提高了空降部队作战能力。
4 结束语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是卫星通信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前沿技术, 是通信技术领域发展的热点, 具有覆盖面大、部署性强、容量大、带宽高、组网灵活等特点, 可极大地满足我军在远程作战、警戒、机动、空降作战等情况下的信息获取和指挥需求, 所以我军应加强宽带卫星通信系统领域的建设和技术储备, 在信息互通方面提升军队战斗力。
参考文献
[1]冯少栋, 李广侠, 张更新.全球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发展现状 (上) [J].卫星与网络, 2010 (91) :57-61.
[2]SIA.State of the satellite industry report[EB/OL]. (2009-08-01) [2013-05-10].http://www.sia.org/wp-content/uploads/2010/11/2009_SSIR_Final.pdf.
[3]SIA.Satellites:broadband access for all Americans[EB/OL]. (2008-06-01) [2013-05-12].http://www.sia.org/wp-content/uploads/2010/11/2008_SSIR_Final.pdf.
[4]Etsi.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 .Second generation framing structure, 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systems for broadcasting, interactive services, news gathering and other broadband satellite applications[S].France:Etsi, 2009.
探讨光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篇5
一、光通信的概念
光通信是一种以光波为载波的通信技术,目前在我国军事领域的应用取得了较大成就,正逐渐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延伸。为了达到军事领域更优质的通信水平,目前科学技术正在向“光纤传输全面代替铜线传输”的目标努力,其中包括提高光纤的单信道传输速率和增加单光纤中传输的波长数两项具体内容。鉴于光纤的特性,光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野战通信、保密通信、激光通信和信息共享等方面。
二、光通信技术与军事发展的联系
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高低,所以军事科技往往采用最前沿的科学成果,目前我国的军事通信正在进行光纤化的改造,努力与国际先进的通信水平保持一致。我国目前光通信技术最新发展成果包括智能化光网络(ASON)、智能化ODN以及超大传输容量和超长传输距离等,其中的超长传输距离功能已经在军事领域应用比较成熟。
三、光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
(1)光通信技术在野战训练中的应用。野战训练往往对野战环境和作战设备提出较高要求,特别是在进行特种训练的时候,对野战车辆和野战通信有着最基础最严格的的需求,因为保持信息的流畅是军事领导指挥作战的基本保证。总结以往野战训练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光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有史以来最具优势的通信技术,因为传统通用的野战通信手段局限在以同轴电缆、野战被复线、网线为主的线通信和以短波电台和超短波电台为主的无线通信,对提高作战技巧起到一定阻碍作用,而光通信技术全面提高了军事训练的效率,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战士的作战水平。
(2)光通信技术在保密信息传输上的应用。军事通信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作敌我较量的“生命线”和作战指挥的“网络神经”,可见它的保密程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条件。从目前我国军事通信系统来看,光通信技术的应用主要是指根据现在通用的各种通信手段,采用最先进的前沿科技融合有线、无线、卫星、光纤等通信道具,增加具有组网灵活、保密性强等优点的激光通信手段,整体形成一种先进有效的保密通信系统。
(3)光通信技术在军事作战中的应用。作为有效指挥的重要媒介,通信系统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技术水平和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战争中信息的传递效率和质量,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的高速、准确传递已经成为诸多竞争成败的关键。国际上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把通信技术作为衡量一个军队军事力量的重要标准,因为通信系统是现代军事信息网的基本载体,是确保各电子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并最充分地发挥其综合效能的重要保证。目前,光通信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军事领域的运用程度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拒绝采用光纤这种先进的通信技术,由此可见,光通信技术在军事作战中的应用逐渐智能化、普遍化。
四、结语
虽然目前光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的成功应用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但是为了进一步实施科技兴国的重要国策,军事通信技术还有待提高。全面实施军事现代化,保持军事技术与前沿科学水平的一致是我国军事发展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全体人民积极支持,军事骨干人才的积极进取。
摘要:军事作为一个国家安全护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采用的技术往往代表了某个科学领域的最高水平,光通信技术也不例外。由于光纤具有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光通信在现代科学高端信息技术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特别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彻底地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而本文简单介绍了光通信的概念,旨在帮助大家理解光通信技术与军事发展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具体实例简述了光通信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几点重要应用。
关键词:光通信,军事领域,军事发展,先进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折宏图.野战大气激光通信系统分析及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2]田军.野战实时定位通信系统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
军事领域 篇6
近年来,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作为IT领域的新兴技术, 不仅对信息产业和商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且也迅速的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云计算系统是一个超级信息系统, 在军事上的运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它将促进军事领域发生一场更大的变革。本文重点介绍云计算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分析云计算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重点探讨在军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1 云计算及其发展现状
1.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并行计算 (parallel computing) 、分布式计算 (distributed computing) 、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网络存储 (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 、虚拟化 (virtualization) 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计算是将IT资源整合、抽象后提供共给用户的一种产业模式及技术体系的总称[1]。云计算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宽带资源、用户资源和云应用软件资源等整合在一起, 形成资源池, 供用户方便的使用;云计算技术就是为资源的整合和抽象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 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处理、存储技术、安全技术都为资源整合和抽象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支撑, 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2 云计算的发展
云计算的基本思想由著名计算机科学家John Mc Carthy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2006年, 云计算第一次由Google总裁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上正式提出, 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使用和交互模式, 云计算逐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所认知[2]。
国外对于云计算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早, 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随着Google、IBM、Amazon等公司的发展, 云计算也一步步走向成熟, 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里。Google是当前最大的云计算使用者。2007年IBM推出了“蓝云”计算平台, 为客户带来即买即用的云计算平台。它包括一系列的自动化、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复的虚拟化云计算软件, 使来自全球的应用可以访问分布式的大型服务器池, 使得数据中心在类似于互联网的环境下运行计算。2006年, Amazon发布了简单存储服务S3、弹性计算云EC2、灵活支付服务FPS以及数据库系统Simple DB, 组成一套完整的云计算服务平台—AWS。
近年来, 云计算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08年5月10日, IBM在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建立的中国第一个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营;2008年12月, 阿里巴巴集团与江苏省南京市政府签订了框架协议, 计划在南京建立国内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2010年, 工信部确定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5座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由此产生了北京的“祥云工程”, 上海的“云海计划”等发展规划。目前, 中国云计算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未来市场需求巨大。
2 云计算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云计算作为继互联网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划时代革命, 必然对军事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一直走在世界军队信息化前列的美军高度重视云计算的研究应用。美国国防部国防信息系统局从2008年就开始研发云计算解决方案, 主要包括Forge.mil、RACE (Rapid Access Computing Environment, 快速响应计算环境) 和GCDS (GIG Content Delivery Service, 全球信息栅格内容传送服务) [3]。目前, 国防信息系统局云计算的发展计划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协同软件平台以及相关网络服务。当前, 我军正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加快推进云计算的应用实践, 必将对军队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1 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 为获取信息优势提供有力保障
信息化战争中, 争夺信息优势成为战场决胜的非常重要因素之一, 而这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对战场海量信息进行高速处理, 迅速生成战场综合态势, 并根据战场态势, 进行大量的作战计算和模拟推演, 选择最优方案, 辅助作战决策, 进而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云计算的应用可以实现快速的战场实时评估, 缩短了作战方案的计算推演过程, 提高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能力, 为把握瞬息万变的战机、夺取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 云计算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提高了军事信息系统的鲁棒性和生存能力
军事信息系统是作战能力生成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支撑, 通过发挥军事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的融合功能, 才能够实现作战单元、要素和系统的整体联动。因此, 在信息化条件下, 军事信息系统的性能对于体系作战能力的形成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利用云计算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军事信息系统, 能够有效提高军事信息系统的鲁棒性和战时的生存能力, 为作战能力生成和取得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3 云计算的经济性, 能够有效地降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云计算的应用, 可以有效地整合全军的IT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各个单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 云计算按需提供、动态可扩展的特性也能够保证各个单位所需的资源, 从而有效地节省了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2.4 云存储为军事信息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信息时代, 将数据存储在云端, 可以将需要多级进行的安全防护工作集中到云端, 在云端有专业的团队严格的按照权限管理策略来管理数据。同时, 云存储的数据自动化备份和冗余措施保证了数据不会由于计算机硬件损坏而丢失。云计算的集中存储、专业人员防护能够有效地应对信息安全威胁, 确保信息的保密、完整、真实、可信和可控, 满足军事信息安全的需求, 为军事信息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3 云计算在军事领域应用的关键问题研究
云计算是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对于促进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推进云计算在军事上的应用过程中, 有一些关键问题,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对待。
3.1 加强统筹规划, 做好顶层设计
根据云计算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结合我军建设发展情况, 我们应加快研究制定我军云计算发展战略, 开展云计算规划工作, 统筹指导云计算健康发展。在纵向上贯彻建设标准, 推动部队云计算应用的探索工作, 全局考虑云计算建设体系结构、功能目标、技术标准等问题;在横向加强宣传引导、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 打破军兵种界限, 加强横向联系, 形成有机整体, 推动军队云计算应用健康理性发展。
3.2 推动标准规范工作, 确保应用安全
我军在推动云计算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时, 应尽快启动云计算的理论研究和标准研发工作。具体来讲, 尽快建立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建设规范和对运营服务软件的验收规范;加快研究新型的通信协议、信息融算法, 研究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数据挖掘、知识处理和资源汇聚的方法和手段;还应尽快建立入云的信息安全管理规范, 以确保云计算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得到健康有序地发展。
3.3 加快相关技术研发, 提供有力支撑
要加紧开发和研究自主云计算技术。开发分布式编程模型, 把指战员提交的大量信息服务请求, 分配给不同的计算机进行处理, 并适时将处理结果汇总反馈给指战员;开发海量数据分布存储和管理技术, 使海量数据在纷繁多样的应用中, 依然准确、完整、可信;开发虚拟化技术, 实现软件应用与底层硬件的隔离, 使得指战员通过简单的输入、输出, 即可拥有信息网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 从而充分享受信息网络所提供的各类服务。
3.4 积极采用民用技术, 军民结合发展
云计算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应立足于现有条件,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充分借鉴和使用民用云计算平台的经验和技术, 按照军队的应用特点和发展需求开展军用云计算平台的开发、搭建和应用工作。所需的技术可直接从地方相关的企业引进, 走军民发展的路子。
4 结束语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 云计算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到国家建设的各个角落。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作战模式下, 云计算突出的信息管理、资源及服务统一调度等能力,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信息系统的多类需求, 将其应用于我军事信息系统建设, 加强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加快研究军用云计算标准的制定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以此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向着更高的层次和目标迈进, 实现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 它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 以互联网为中心, 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描述了云计算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分析了云计算军事应用的重要意义;结合云计算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重点阐述了云计算军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研究;最后, 对云计算的军事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云计算,军事应用,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曾丽君, 张红梅, 李中林.云计算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探讨[J].现代电子技术, 2009年第23期:23-26.
[2]郑昌兴.云计算军事应用研究[J].国防科技, 2011年第6期:22-26.
[3]Forster I, Zhao Y, Raicu I, et al.Cloud computing and grid computing 360-degree compared[C]//IEEE.Proceedings of The IEEE 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Workshop (GCE’08) , Nov13-18, USA, 2008.
[4]石荣, 李健等.云计算的概念及其对网络中心战的影响[J].中国雷达, 2009 (4) .
军事领域 篇7
1RFID组成与基本原理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RF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传输数据,已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RFID由RFID标签、读写器、天线、中间件、应用软件五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基本功能如下:
RFID标签俗称电子标签,也称应答器,根据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式(有源)和被动式(无源)两大类。RFID标签芯片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射频前端、模拟前端、数字基带处理单元和EEPROM存储单元四部分。
读写器是对RFID标签进行读/写操作的设备,主要包括射频模块和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两部分。读写器是RFID系统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一方面,RFID标签返回的微弱电磁信号通过天线进入读写器的射频模块中转换为数字信号,再经过读写器的数字信号处理单元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形,最后从中解调出返回的信息,完成对RFID标签的识别或读/写操作;另一方面,上层中间件及应用软件与读写器进行交互,实现操作指令的执行和数据汇总上传。
天线是RFID标签和读写器之间实现射频信号空间传播和建立无线通讯连接的设备。RFID系统中包括两类天线,一类是RFID标签上的天线,由于它已经和RFID标签集成为一体,因此不再单独讨论,另一类是读写器天线,既可以内置于读写器中,也可以通过同轴电缆与读写器的射频输出端口相连。
中间件是一种面向消息的、可以接受应用软件端发出的请求、对指定的一个或者多个读写器发起操作并接收、处理后向应用软件返回结果数据的特殊化软件。中间件在RFID应用中除了可以屏蔽底层硬件带来的多种业务场景、硬件接口、适用标准造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还可以为上层应用软件提供多层、分布式、异构的信息环境下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协同。
应用软件是直接面向RFID应用最终用户的人机交互界面,协助使用者完成对读写器的指令操作以及对中间件的逻辑设置,逐级将RFID原子事件转化为使用者可以理解的业务事件,并使用可视化界面进行展示。
2RFID在军事物资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运用RFID技术,可以对改善传统保障模式,实现后勤保障中对物资全程控制和管理,开发一个完整的军事物资管理领域控制系统。实现物资可视化的核心,就是将RFID技术贯穿军事物资管理的始终,全过程严格控制的供应链。
2.1 仓储物资管理
外包装使用射频标签,内包装使用条码;在重型装备,用RFID芯片代替原来的条码,而一般的小件物资,包装就使用条码技术就足够了。用RFID或条码取代传统的物资卡片、装箱单,使带有标签的包装箱(或货箱,托盘)成为一种信息载体。当物品入库时,扫描物品的编码符号,计算机便自动记录物品的名称、数量、所存货位等信息,自动生成入库单,库存相应自动增加,生成应账单;当物品出库时,再扫描物品的条码或者RFID,计算机便自动消除此物品的记录,库存相应自动减少,自动生成出库单,生成应收或已收账,同时校验检查在读出时有无错误,验证它是否为所需物品,防止人为误发现象发生;当进行库存盘点时,利用便携式阅读器,扫描库存物品的条码或标签,可以快速准确地收集库存物品的各种情况,通过与主计算机相连,自动核对账物,制定采购计划,对库存上下限安全报警,保证既不超储也不低储,合理控制库存量,同时严格控制物品的保质期限,使物品的品质得到有效保证,使其安全出库。
由于扫描一个条码或者RFID时间短,大大地提高了物品的登记速度,缩短了入库时间;在库存管理中,对每种物品都赋与一个唯一的条码,既便于数据准确、快速地录入,提高了人机交换速度,降低了人的劳动强度,又消除了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从而保证了交换信息的正确性,提高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同时,编码信息经过计算机的处理,实施统计分析和科学预测,及时把握市场动态,杜绝盲目进货,减少积压,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仓储经济效益。
2.2 用于自动化搬运设备的定位系统
立体仓库中使用了大量的自动化搬运设备如无人叉车、牵引车、带状输送机、机动拣选机、巷道堆垛机、自动导向车等,采用条码或射频识别技术后,可将阅读器放置在移动的车辆或自动化流水线中移动的物料、半成品、成品上,存储有位置识别信息的条码或RFID嵌入到操作环境的地表下面。阅读器一般通过无线的方式或者有线的方式连接到主信息管理系统。这样,当搬运设备经过嵌有RFID的地表时,阅读器即可将读出的地址信息送往管理系统。以巷道堆垛机、输送车为例,以往主要是利用光电开关和认址片确定方位。设备运行时,叉形光电开关每穿过一个认址片就向控制器发送一个计数脉冲,从而实现相对认址。缺点是一旦设备因故障掉电,就难以重新定位。
2.3 实现军用物资的可视化和远程调拨
各级业务管理部门通过各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与仓储、运输等系统的联网,可以近于实时的速度确定在运物资的准确地点和数量,适时制定采购计划和下发调拨补给计划,确保作战部队的定额补给。另一方面,条码或射频标签与设置在主要战区运输线关键点的问讯器相配合使用,运用卫星遥测技术,实现军事装备、器材和物资的可视化运输,各级指挥部门可以在数字地图上实时标定在运物资的品种数量和车辆位置,并可根据道路反馈信息和各种战场信息,随时调整运输保障车辆的行驶路线及方位,有效控制补给物资的准确性和可持续性。
在运输管理中的应用当物品出库时,在根据运送路线来调配物品时,在物品或其外包装上贴上区分路径的条码或射频标签,用扫描器读出编码便可以确认运输路线,对所承运的物品进行统筹管理,优化组合,选择经济高效的运输方式,形成最适配车结构,即一方面使运送距离最短,另一方面提高单位吨利用率;当物品在运输途中,可以与MIS系统相连,管理者只需用扫描器扫描即可获得有关物品的详细资料,如:名称、规格、型号、制造商甚至物品使用说明,对物品进行跟踪定位和实时管理,减少运输损耗,降低因为管理延时造成的损失,提高运输经济性。
3RFID在军事物资管理中的应用瓶颈
3.1 认识瓶颈
目前,军队部分用户对RFID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主要存在两种极端认识:一是对RFID的期望值过高,表现为需求设计脱离实际,人为放大了RFID的功能作用,特别在是个别媒体和企业,夸大宣扬RFID优点的情况下,部分军队用户对其期望值过高,最终导致设计需求无法实现;二是对RFID的认识过于悲观,由于RFID还存在部分技术未突破、成本偏高等问题,使得很多人认为目前RFID在我军物流领域的应用时机还不成熟,对其敬而远之。这两种现象说明部分人员对RFID的认知度偏低,并不清楚RFID能做什么,最适合做什么,应如何预期它的应用效果?
3.2 系统化应用瓶颈
物流是一个多部门、多环节共同参与的活动,物资从其计划、采购、运输、仓储、配送,到最后被消耗,需要涉及几个管理部门,地方是这样,军队亦是如此。而要将RFID应用于物流领域,必然是上游投资、下游受益,这就需要协调上下游的利益,然而,大多数管理部门不愿意独立投资、承担风险。即便是目前已组织的部分应用试点,大多也是就其主管的某一环节上的应用,根本无法全面体现RFID的优势。
3.3 成本瓶颈
众所周知,目前在物流领域应用RFID,成本是一个很大的障碍。RFID标签、阅读器和天线的成本较高,此外还有电缆成本、安装成本、控制器成本、调试费用、软件与中间件费用、集成费用、管理软件升级费用、运行成本、维护费用、人力资源等成本。因此,RFID实施成本偏高,同样成为RFID在军事物资管理领域应用的一个主要障碍。
3.4 技术标准瓶颈
由于美军推行“横向一体化”,技术标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其RFID应用取得较大成功。但对于我国,不仅是军队,民用物流领域应用RFI D也同样存在技术标准的问题。而对于军队而言,不仅内部运作上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而且要和地方大环境相互兼容、互通互联。特别是在当前,军队积极推动保障社会化,越发彰显出RFID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因此,开放的环境是我军RFI D物流应用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标准。
3.5 安全瓶颈
安全问题是RFID在军事物资管理领域应用中必须克服的障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安全,RFID在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为敌方窃取情报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在无线通信过程中的信息泄密、密钥被破解等问题,都是很大的信息安全隐患;二是可靠性,特别是RFID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工作的可靠性。未来战争将处于复杂电磁环境中,RFID系统能不能在这种环境下有效工作,能不能抗干扰、抗破坏,其准确性能否达到应有水平,将是决定RFID技术在我军物流领域能否广泛应用的根本性问题。
4RFID在军事物资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由于我们对RFID的应用研究不够全面、不够深入,部队用户对RFID能做什么、善做什么、我们需要它做什么等问题并不清楚,对RFID的认知度不高。RFID服务商直接面对部队用户,部队用户不了解RFID技术,RFID服务商不了解部队用户的需求,很难将RFID技术与军队需求完美结合,导致试点成为RFID技术的演示,而无法进行实战化应用。因此,军队科研单位应进一步加强应用研究,并协助部队用户应用RFID技术。具体应着力研究如下三个问题:
4.1 找准突破口,加快推进
客观上,RFID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中存在成本、体制、技术标准等障碍,要突破这些障碍,全面推广应用一时难以做到。因此,必须选择受上述瓶颈影响小的方向先行突破。这个突破口应定位在“应急”上,也就是战时物资应急保障、平时物资应急管理。在应急情况下,所强调的是“快速”,对成本的要求相对较低,甚至可以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及时、准确。因此,从军事物资管理领域的角度考虑,应着眼“应急”,从战时物资应急保障、平时物资应急管理等方面入手推广应用RFID技术。
4.2 科学设计,保障可行性
所谓合理预期,就是要科学设计需求方案。推广应用RFID,应用其强、避其短,要全面了解RFID的核心优势,对其功能作用进行准确定位,而不能将其视作万能技术。此外,应突出处理好业务与技术的关系,认真研究RFID对实际业务的影响和由此带来的改变,不能在原有的业务流程上简单地将RFID添加进去,而要立足加快军事物资管理领域信息化进程,首先从优化流程、改善业务的角度重新设计物流业务,然后再与RFID技术相结合。这些内容应由军队相关科研单位协助部队用户在需求方案设计过程中完成。
4.3 个性化服务,保障适用性
要实现设计需求,就要合理制定技术解决方案。RFID标签类型很多,功能各异。在实际应用中,应当从现实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研究,制定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避免出现大马拉小车或者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例如,美军在单品包装、小包装、托盘、集装箱上,均使用了RFID标签。但这种方案并不一定适合我军,从我军的实际情况出发,RFID和条码技术联合应用于军事物资管理领域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必然趋势。
军事领域 篇8
关键词:神经科学,认知,军事,应用
近年来, 学科发展具有综合与交叉特性, 一些学科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 产生了许多新兴交叉学科。以神经科学为基础, 相继产生了与之交叉的神经动力学、神经心理学、神经信息学、神经经济学、神经管理学、神经营销学、神经决策学, 以及神经金融学等许多新兴学科[1,2]。2009年5月, 美国科学院发表了一份由美陆军资助的名为《Opportunitiesin Neuroscience for Future Army Applications》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指出:神经科学, 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 不仅为学习、记忆、决策、睡眠, 以及应激或极端困难条件下作业或训练等传统军事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认识与方向, 而且还开辟了脑———机接口、神经状态生物标志物和士兵精神, 以及认知适应等许多新兴军事应用领域[3,4], 这预示着神经科学与军事学正在相互渗透融合, 孕育着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基于神经科学的军事学, 即神经军事学。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文献调查分析, 介绍神经科学 (主要是认知神经科学) , 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1 神经科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人的行为活动来自于人脑的决定, 从本质上讲, 人脑活动过程其实是一个信息处理加工过程。神经科学 (或称为脑科学) 是研究人脑结构及其功能的形成机理, 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微观结构研究方向, 脑功能区域活动及其脑功能形成机理的研究方向。微观结构研究方向包括两个关键层面:一是神经元层面, 主要进行基于神经元模型的脑功能研究;二是比神经元层面, 即基因层面上与脑功能关系研究。脑功能区域活动及其脑功能形成机理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认知 (主要包括知觉、记忆、注意, 以及语言等) 、运动、情感, 以及意识等的研究。认知科学是基于认知心理学, 并综合了心理学、语言学和神经网络, 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后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目标宗旨是研究人类认知机理与规律, 主要包括学习与记忆、知觉与注意、分析与情感、智能推理、语言理解、知识获得, 以及运动控制等;主要研究层面为认知心理与认知机理, 但也可深入到脑生理层面进行研究。19世纪70年代, 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进一步交叉融合, 就诞生了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认知神经科学, 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在脑神经层面上研究和解决认知 (包括注意、记忆、语言、意识等人脑功能) 问题。
围绕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一直十分活跃, 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 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财力和人力对神经科学相关重大问题进行研究[2]。美国和欧洲分别于1990年和1991年推出“脑十年计划”项目;日本也不甘示弱, 于1996年提出了“脑科学时代计划”项目, 该项目研究过程分为“认识脑、“保护脑”, 以及“创造脑”三个阶段。国际神经学工作组于1998年启动了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对应的人类脑计划 (Human Brain Project) , 该计划最终目标是通过研究人脑功能建立人类脑功能信息库。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和美国商务部 (DOC) 在2002年, 共同提出人类素质提高聚合技术计划 (Convergent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Human Performance) , 该计划核心思想是以认知科学为先导, 以纳米科技为制造基础, 并采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实现, 最后利用信息技术来控制。目前还在执行的人类前沿科学计划 (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的十二个焦点研究问题中, 其中的知觉与认知、运动与行为、记忆与学习, 以及语言与思维这四个问题就与脑认知紧密有关。
我国也非常重视神经科学问题的研究及应用, 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应用ERP和f MRI等先进技术进行相关神经科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 建立了许多跨学科的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相关的研究机构或组织, 值得一提的是, 2005年, 经国家科技部批准, 两个与认知神经科学紧密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相继建立。我国于2006年提出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其中将认知神经科学作为重大战略发展科技领域, 该纲要指出:脑科学与认知科学是亟需解决的八大科学前沿问题之一, 重点解决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脑高级认知功能的过程及其神经基础这一基本问题。目前, 我国学者对认知神经科学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视觉、记忆、注意认知以及语言等方面, 与国际相比整体水平还有差距, 但在许多交叉研究领域还是取得了一些优秀成果。
必须指出的是, 虽然世界各国对神经科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但关于人脑的关键问题, 如思维、记忆以及睡眠等一些与大脑息息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 至今仍未解决。
2 神经科学在军事领域的渗透及应用
神经科学, 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 不仅为人类认识和解决自身神经精神相关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也为其在军事领域应用展现了的广泛应用前景, 其研究成果和飞速发展将可能推动军事领域的重大变革。近年来, 美国、俄罗斯、英国, 以及日本等世界军事强国对神经科学, 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十分关注, 在军事领域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已经突破了惯常的战争样式。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 非常重视神经科学, 特别是认识神经科学理论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目前已有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军事活动中进行了成功应用。美国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发表了《新出现的认知神经科学与相关技术》和《神经科学未来军事应用机遇》两本研究报告, 指出了神经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目前, 美军在 (认知) 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敌人入手, 能够有效地杀伤敌人, 主要开展镇静剂、神经实效剂等非杀伤性武器的研究。二是从自身入手, 提升自身的战斗力, 主要进行预防和救治神经或精神系统伤病、武器装备的认知和智能操作, 以及提高自身认知能力等。美军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课题主要由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来资助, 例如美军的“士兵转型”研究计划, 该项目通过一序列基于神经科学的科学训练, 在极短时间内, 将刚入伍的新兵迅速转变为具有较高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以及具有一定战斗力的职业军人;该计划还将职业老兵的成功战斗经验和思想通过训练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刚入伍的新兵。近年来, 美军联合军队内部各个相关机构成立了“认知与神经科学工艺学技术协作”团体, 该组织利用计算仿真、遗传学以及神经计算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确定影响士兵任务决策的精神状态及个体差异、战场环境下神经活动过程的个性化分析技术, 以及优化武器装备与士兵间的信息传输与处理等。
3 基于神经科学的军事学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
近年来, 随着脑科学研究技术和手段的发展, 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在为人类和社会发展打开广阔应用前景的同时, 也为军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认识和发展方向, 大力推动了军事领域的技术变革, 深刻影响着未来战争的作战方式和作战形态, 不仅包括军事决策、训练、作业等传统军事领域, 而且也包括了军人精神/神经生物基础、武器装备的脑—机接口、战场环境的认知适应等许多新兴军事交叉领域[5]。
正如美国科学院发表的《神经科学未来军事应用机遇》报告所指出那样[3], 神经科学在军事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一是发现和确定士兵操控状态效能相关的神经标志物理量,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基因、蛋白质, 以及小分子标志物; (2) 神经成像技术, 包括士兵训练、可视领域跟踪等; (3) 士兵神经—行为的电生理学指标。二是利用个体差异性优化整体作战能力,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个体差异性和能力如何影响部队; (2) 行为的文化差异性与神经相关性。三是从神经科学一体化融合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四是获取识别敌方行为新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庆国, 王小毅.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经济学与神经管理学[J].管理世界, 2006, 10:139-149.
[2]周晓宏, 马庆国, 陈明亮.神经管理学及其相关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7:100-112.
[3]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Opportunities in neuroscience for future army applications[M].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9.
[4]楼铁柱, 张音, 高云华.认知神经科学的军事应用前景分析[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010, 34:101-104.
军事领域 篇9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 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多媒体技术融计算机、声音、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和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普遍应用, 这也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多媒体时代, 其在军事上的应用也正成为军事信息革命的新热点[1]。
1 多媒体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 多媒体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军事信息管理系统。
在现代战争中, 情报信息稍纵即逝, 对于军事指挥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方便、实时、有效地从何处理数据、文字、图形、声音等多种信息[2]。用多媒体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平台, 能够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更加直观有效的信息, 从而大大增强获取信息的手段。
多媒体技术主要用于军事信息查询以及在军事情报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送、检索过程中表现出的多媒体化, 即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库的应用。这方面的典型应用有多媒体装备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后勤支援系统、多媒体情报信息管理系统等。
1.2 作战指挥与作战模拟。
所谓军事模拟和仿真, 就是在军事方面进行建模, 然后利用仿真的技术进行模拟战局、战略、战术的方法[3]。这种方法应用系统论的观点, 并且利用数学建模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建模方法。在实践中, 军事模拟对于军事作战的指挥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这方面的典型应用有作战指挥自动化 (C3I) 系统。该系统在情报侦察、网络信息通信、信息处理、电子地图、电子沙盘、战场态势显示、作战方案选优、战果评估等方面均大量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其它如多媒体作战对抗模拟系统、多媒体作战指挥远程会议系统、虚拟战场环境等也都大量采用了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在C3I系统中的重要应用。所谓C3I是指挥 (Command) 、控制 (Control) 、通信 (Communication) 、情报 (Intelligence) 等词的英文缩写, 这个系统也就是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4]。多媒体应用于C3I系统中, 可以有效、迅速地向各级指挥官提供丰富的信息, 以保证指挥人员正确做出决策, 有效实施指挥控制。比如, 利用卫星传送多媒体的电子邮件, 实现全球范围的实时传播, 这对于指挥长途奔袭、舰队和空军的跨洋作战都有很大的意义。
1.3 军事教育与训练。
多媒体技术在部队教育训练中的应用给传统的部队训练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军方的广泛使用。在这方面, 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实例最多。如军事院校自行研制了大量的军事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了节省使用实际武器装备的费用, 各军兵种均研制了武器装备操作使用的多媒体仿真模拟系统, 以及武器装备维护、保养等多媒体指导与训练系统。图1是多媒体飞行训练系统运行的效果图, 它既能够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同时还能够节省开支、保障分型训练的安全[3]。
1.4 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及应用。
运用多媒体制导技术在现代战争中是一种主要的作战技术, 已成为打击对方目标的主要方式[5]。多媒体技术能使制导武器与所获取的信息紧密结合在一起, 大大增强打击的威力。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 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数据和模型可视化技术, 使武器的研制与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差错率大大降低。在战斗机驾驶员座舱中, 由于采用了多媒体综合控制, 有效地减小了驾驶员的紧张心理, 提高了作战反应能力。
1.5 多媒体在部队武器库管理中的保安监控作用。
多媒体视频监控报警技术的成功研发, 出现了新一代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 成为众多传统电视监控系统更新换代的目标, 更是新装保安监控系统的必要选择[6]。图2为连接多媒体智能视频监控报警系统示意图。利用多媒体视频监控报警系统来管理部队武器库, 较好地防止武器被盗, 有效地增强了武器管理的安全系数。
1.6 军事娱乐与游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许多高档的军事型电子游戏光盘软件纷纷出现。操纵各种战斗机的空战、驾驭舰艇的海上大战、反空袭的地空大战、两军对峙的坦克大战等, 栩栩如生的画面、绘声绘色的场景使人们在消闲中学到了现代军事技术和知识。
近年来, 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将多媒体的应用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2 多媒体技术在军事指挥训练中的地位
2.1 多媒体技术是作战指挥的“倍增器”。
伴随着战争指挥形态的进化, 军队的指挥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多媒体技术在军队通信领域所引发的最大变化是使军事通信实现了从“传话筒”到“倍增器”的质变。在火力制胜的战争中, 军事通信始终只是战争中独立于武器装备之外的一种保障手段, 是作为战场情报和指挥信息的“传话筒”, 虽然重要, 却不起主导作用;而在信息制胜的战争中, 军事通信已经发展成为一体化信息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直接融入指挥控制系统的重要元素, 以网络为代表的军事通信无疑成了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
2.2 多媒体技术推动了军事训练的重大变革。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促进了训练效益的提高。训练效益是衡量训练质量重要指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指挥训练, 可以在实兵训练、演习前对作战理论、兵力部署、作战意图等内容进行网上对抗演练, 根据模拟对抗结果反馈的信息, 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并确定最佳方案, 使以往许多只有在战场和实兵实装训练场上才能获得的训练经验与训练效果, 可以在作战仿真实验室中取得。这样不仅避免了过去一次一次反复在现场进行实兵实装推演的过程, 而且还能使作战理论、训练实践和最后战斗力的形成, 在最短训练时间里得到最优化的组合, 减少了训练费用, 增强了训练的针对性、对抗性、灵活性, 实现战场资源、网络资源和训练资源的综合利用, 达到省时省钱, 安全又有质量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上各院校、科研单位和友邻单位的教学成果, 进行网上远程教学和异地同步训练, 避免了重复备课和低水平教学。
3 发展前景
在军事领域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从武器模拟仿真领域发展到作战指挥、军事信息工程、教育训练、武器装备革新直至办公自动化等各个方面, 应用前景日益广阔。但是, 这仅仅是多媒体的军事需求和应用的一个部分, 并且我们应看到, 多媒体技术还是一门新兴技术, 无论在其基础理论技术还是开发方法和工具平台等方面都还处于逐步发展完善之中, 也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攻关解决。随着越来越多的军事技术人员投身于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来, 在不远的将来, 多媒体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水平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多媒体必将全面渗透到军事技术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军, 韩强.多媒体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浅淡.情报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苗德忠.冷战结束后世界军事斗争争什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3]钟玉琢.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基础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吴巨红, 张最良.C3I情侦预警系统的能力评估方法[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5]张英杰, 宋彤.美军战场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趋势[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