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装备高技术

2024-10-27

军事装备高技术(共12篇)

军事装备高技术 篇1

军事装备作为战争的工具和手段, 是军事高技术的主要物化形式, 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其先进程度不仅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的重要尺度。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结构的变革, 形成新的产业群, 能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乃至综合国力, 因此极大地提高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通过对美国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战略从目标、重点、途径三方面进行了解析, 对于加速完善我军军事装备体系、指导我军军事装备信息化建设、丰富和创新军事装备建设理论,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1 战略目标

二战后, 美国军事战略的焦点问题曾经是如何应对在欧洲和亚洲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局面, 其军事战略经历了“对抗与遏制战略”、“过渡性遏制战略”、“灵活反应战略”、“应对现实威慑战略”、“新灵活反应战略”等阶段。2005年出台的《国家军事战略》将美国当前面临的军事挑战归纳为“传统性挑战、非常规性挑战、灾难性挑战和未来破坏性挑战”等四种类型。据此, 美国在2006年版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规定了四个国防战略目标, 即保障美国免受直接攻击, 确保战略准入和行动自由, 加强与联盟及伙伴的关系, 创造对美国有利的国际秩序。并提出进一步增强美军的能力优势, 保证“50年内没有对手”, 谋求打造一支今后50年“无可匹敌”的武装力量的长远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 正式确立了相应的“1421”战略指标:保护美国本土 (1) ;在海外4个地区 (欧洲、东北亚、东亚沿海和中东/西南亚) 威慑敌对行动 (4) ;在同时发生的两场战争中迅速击败敌人 (2) ;并至少在其中一场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1) 。为了在未来战争中占据绝对的战略优势地位, 冷战结束后的2001年, 美国国防部出台了《核态势评估报告》, 明确提出, 美国战略威慑力量从原来的“海基、陆基与空基三位一体”核威慑力量过渡到包括老“三位一体”核力量在内的“新三位一体”战略威慑体系, 它表明战略威慑手段即将向多元化发展。新三位一体战略包括常规武器和核武器, 主动和被动防卫导弹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以及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国防基础设施, 从而使美国恢复因与俄罗斯签署裁军协议而裁减的核能力。此外, 大力发展适应未来战争形态需要的信息战能力及相关的太空战能力, 以取得对所有可能对手的技术代差优势, 从而打赢所有可能的“对称”与“非对称战争”。

美国在2010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空海一体战”构想——“美国空军和海军正在共同开发一种新的联合空海一体战概念, 以打败包括拥有尖端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在内的所有对手”——以此来加速推进军事装备转型建设, 保障新形势下的持久国家利益。

2 战略重点

2.1 进一步强化其远程、快速、精确打击力量

根据五角大楼“快速全球打击”构想, 美军正力图实现“1小时之内打击全球任何目标”的计划, 其主要目的是能够对美军没有建立军事基地的别国领土上的目标实施纵深打击, 并将其摧毁。美军打击的对象包括需要快速清除的关键人员、机动式导弹发射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产厂以及恐怖分子训练营等。因此作为超远程、超高速作战武器, 常规洲际导弹将成为美军反应速度最快的全球作战平台。

2.2 不遗余力、不惜代价地对其军事力量实施信息化升级改造

美国对其军事力量实施信息化升级改造的标志性成果是其全球C4IKSR系统的初步建立。2001年, 美军提出C4IKSR新概念, 并成立“信息开发办公室”负责专项开发, 之后美军在先后制订的《2010年联合构想》、《2020年联合构想》、《四年防务审查报告》、《国防部转型计划指南》和《联合转型路线图》等纲领性文件中, 都明确提出了相关工作要求。在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初步验证了其对军事力量实施信息化升级改造的成果, 在战场感知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作战行动系统之间实现横向“无缝连接”, 基本实现了联合作战的一体化。在军事战略指导下, 美军突出加强了以军事装备研发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美军计划于2015年将其陆军全部改造为数字化部队, 在2030年前在各军种数字化基础上实现全军的信息化。美军正在发展的全球信息栅格 (GIC) 、导弹防御系统 (TMD、NMD) 、未来战斗系统 (FCS) 等各类先进军事装备系统, 由于其信息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实际上其军事装备技术水平已经超出许多国家一至二代, 超出盟国半代以上。从目前的资料分析, 今后几年, 美国将在计算机病毒武器、芯片武器、网络嗅探武器及黑客组织等进攻性信息战手段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防御性措施方面, 则将侧重加强国防信息基础施建设, 组建计算机防御作战部队。

2.3 重视发展反导武器系统, 重点加强战区导弹攻防对抗能力

美国认为, 今后战区弹道导弹的来袭将是主要威胁, 因此, 美国导弹防御的发展重点, 首先就是要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TMD) 。该系统是一个以动能拦截弹为核心的多层次、高性能、点面结合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主要用于防御射程在3500千米以下的战区弹道导弹的攻击。在优先和重点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同时, 美国还提出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 (NMD) 。该计划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是保护美国免受远程弹道导弹的有限攻击, 具备能够击落95%的来袭弹道导弹的能力。另外, 美国还在研究和发展防御战略导弹攻击的地基拦截导弹系统。据《华尔街日报》2012年8月23日报道称, 为有效实施“空海一体战”战略, 美国正在计划大规模扩张在亚洲的导弹防御系统以使未来将覆盖亚洲大片地带。根据计划, 美国将在日本南部部署一个新的强大的预警雷达 (即X波段雷达) , 并有可能在东南亚部署另一个与导弹防御舰船和陆基拦截装置绑定的雷达。

2.4 加速新概念武器的实用化进程

美国正在发展并陆续完成由研究到实战应用的过渡的新概念武器主要包括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及一些非致命武器等, 已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能与传统武器密切配合的新型作战能力。其中, 动能武器在技术上已无太多障碍, 作为核心的动能拦截器正在进行广泛试验, 美国以动能拦截弹为基础的拦截导弹正逐步走向实用化。在非致命武器方面, 主要有激光致盲 (致眩) 武器、电磁武器、次声波武器、光学弹药、失能剂、粘结涂料、材料脆化剂等50余种, 它们将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而增多。非致命武器的发展有可能成为未来战与非战军事行动的主要制敌手段。

3 战略途径

3.1 重视技术发展与军事需求的紧密结合, 优先发展有利于直接提高联合作战能力的相关技术

美国国防部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开始推行内容广泛、均衡发展的科学技术计划, 虽几经调整, 但技术发展与军事需求结合的方向没变。当前, 美军军事装备建设的思路是:以科学的顶层设计为统揽, 以C4IKSR系统建设为龙头, 逐步实现各种作战职能和各个作战单元的一体化;大量采用信息技术, 不断提高军事装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推行“横向技术一体化”, 用共同的软件、标准和规程对现有武器系统进行改造, 使其具有通用性、联动性;强调“经济可承受性”, 坚持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原则, 发展经济实用的军事装备。

3.2 突出信息技术在军事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美军认为, 控制信息权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至关重要。当前, 美国陆、海、空、天、网军军事装备的主体信息化程度全球第一, 其重点是发展太空战技术装备、网络空间战技术装备、系列远程打击系统和信息化军用无人机系统。美军全球信息栅格空中骨干——“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目前逐步配发各军兵种使用, 建成后可替代现役200种不同类型、无法互通的战术电台, 实现陆海空各种平台的互联、互通、互操作、信息共享、协调合作和自同步。美国已于2010年5月21日正式成立“网络司令部”, 以统一协调保障美军网络安全和开展网络战等军事行动, 应对日益严重的网络安全威胁。

3.3 重视并把加强基础研究当作保持未来军事科技优势的战略手段

美军认为, 基础研究是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由此, 美国国防部对与国防有关的一切基础科学领域都要进行投资, 并制定了《基础研究计划》, 其内容包括大气与空间科学、生物学与医学、化学、认知学与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学、材料科学、数学、力学、海洋科学、物理学、地学等12个领域。国防部进行基础研究的目的有五个:发现与战争有关领域的新知识;避免技术突袭;给对手以技术突袭;维持一支利用新知识寻求作战能力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培养在国家安全至关重要领域工作的下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多年来, 美国的军事科技不仅保持了世界最前沿的水平, 而且在未来的军事高科技竞争中也占尽了先机。当一项先进的军事技术在别国还处在论证、研究阶段, 而在美国已进到实用阶段并生成了战斗力。究其原因, 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美国十分重视军事科技的基础性研究。

3.4 强调军事科技发展的经济可承受性, 实施军民两用发展战略

经济可承受性已成为美国军事技术开发的一项重要指标, 提出了“经济上可承受的国防采办策略”。其核心内容是:用民用标准取代繁琐的军用规范和标准、尽可能采用民用产品和商业惯例;进行市场调查, 确保重点投资, 砍掉那些不太重要的计划项目, 发挥资金的最佳效益;采用建模与仿真手段, 进行虚拟设计、虚拟制造、虚拟试验;注重产品的总体质量和全寿命费用, 通过评估和比较包括价格、以往执行合同的表现在内的各种成本和非成本因素, 择优选择承包商;积极支持和鼓励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既强调把军用技术转化为民用技术, 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也重视将民用技术用于军事目的, 以提高军事装备的质量和生产新式军事装备, 实现军用技术、民用技术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立足世情国情军情, 以美为鉴, 要求我们基于维护国家安全, 必须制订我军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战略, 开拓我军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途径, 尽快提高我军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能力, 从而全面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快速发展。具体来讲就是, 我军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 以提高军事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为基本战略定位, 遵循军事需求、非对称性、预测性、综合平衡原则, 继续重视新型核武器技术的发展、重点发展面向“杀手锏”武器装备的关键性军用高技术、大力发展面向海空军装备的高技术、发展高技术综合保障装备, 走出一条军事装备“信息主导、复合发展,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系统分析、综合集成, 配套建设、优化体系”的科学建设与发展路子。只有这样, 才能推动我军高技术军事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战斗力保证, 为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和“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战略要求作出贡献。

摘要:本文对美国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战略从目标、重点、途径三方面进行了解析, 对于加速完善我军军事装备体系、指导我军军事装备信息化建设、丰富和创新军事装备建设理论,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美国,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战略

军事装备高技术 篇2

新材料在军事工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 前言

新材料,又称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是指新近研究成功的和正在研制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能满足高技术需求的新型材料。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材料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而新材料则是社会进步的里程碑。

材料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国科技发展规划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一起,被公认为是当今社会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总揽人类全局的高技术。材料高技术还是支撑当今人类文明的现代工业关键技术,也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国防工业往往是新材料技术成果的优先使用者,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国防工业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 军用新材料的战略意义

军用新材料是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物质基础,也是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的关键技术。而军用新材料技术则是用于军事领域的新材料技术,是现代精良武器装备的关键,是军用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对军用新材料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加速发展军用新材料技术是保持军事领先的重要前提。

三 军用新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军用新材料按其用途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主要应用于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兵器工业和船舰工业中。军用结构材料

1.1 铝合金

铝合金一直是军事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结构材料。铝合金具有密度低、强度高、加工性能好等特点,作为结构材料,因其加工性能优良,可制成各种截面的型材、管材、高筋板材等,以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提高构件刚、强度。所以,铝合金是武器轻量化首选的轻质结构材料。

铝合金在航空工业中主要用于制造飞机的蒙皮、隔框、长梁和珩条等;在航天工业中,铝合金是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行器结构件的重要材料,在兵器领域,铝合金已成功地用于步兵战车和装甲运输车上,最近研制的榴弹炮炮架也大量采用了新型铝合金材料。

近年来,铝合金在航空航天业中的用量有所减少,但它仍是军事工业中主要的结构材料之一。铝合金的发展趋势是追求高纯、高强、高韧和耐高温,在军事工业中应用的铝合金主要有铝锂合金、铝铜合金(2000系列)和铝锌镁合金(7000系列)。

新型铝锂合金应用于航空工业中,预测飞机重量将下降8~15%;铝锂合金同样也将成为航天飞行器和薄壁导弹壳体的候选结构材料。随着航空航天业的迅速发展,铝锂合金的研究重点仍然是解决厚度方向的韧性差和降低成本的问题。钛合金

钛合金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441~1470兆帕),较低的密度(4.5g/cm3),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和在300~550oC温度下有一定的高温持久强度和很好的低温冲击韧性,是一种理想的轻质结构材料。钛合金具有超塑性的功能特点,采用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可以以很少的能量消耗和材料消耗将合金制成形状复杂和尺寸精密的制品。

钛合金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制作飞机的机身结构件、起落架、支撑梁、发动机压气机盘、叶片和接头等;在航天工业中,钛合金主要用来制作承力构件、框架、气瓶、压力容器、涡轮泵壳、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及喷管等零部件。50年代初,在一些军用飞机上开始使用工业纯钛制造后机身的隔热板、机尾罩、减速板等结构件;60年代,钛合金在飞机结构上的应用扩大到襟翼滑轧、承力隔框、起落架梁等主要受力结构中;70年代以来,钛合金在军用飞机和发动机中的用量迅速增加,从战斗机扩大到军用大型轰炸机和运输机,它在F14和F15飞机上的用量占结构重量的25%,在F100和TF39发动机上的用量分别达到25%和33%;80年代以后,钛合金材料和工艺技术达到了进一步发展,一架B1B飞机需要90402公斤钛材。现有的航空航天用钛合金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多用途的a+b型Ti-6Al-4V合金。近年来,西方和俄罗斯相继研究出两种新型钛合金,它们分别是高强高韧可焊及成形性良好的钛合金和高温高强阻燃钛合金,这两种先进钛合金在未来的航空航天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陆军部队需求具有威力大、射程远、精度高、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多功能的先进加榴炮系统。先进加榴炮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新材料技术。自行火炮炮塔、构件、轻金属装甲车用材料的轻量化是武器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保证动态与防护的前提下,钛合金在陆军武器上有着广泛的应用。155火炮制退器采用钛合金后不仅可以减轻重量,还可以减少火炮身管因重力引起的变形,有效地提高了射击精度;在主战坦克及直升机-反坦克多用途导弹上的一些形状复杂的构件可用钛合金制造,这既能满足产品的性能要求又可减少部件的加工费用。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钛合金由于制造成本昂贵,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近年来,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发低成本的钛合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提高钛合金的性能。在我国,钛合金的制造成本还比较高,随着钛合金用量的逐渐增大,寻求较低的制造成本是发展钛合金的必然趋势。

1.3 复合材料

先进复合材料是比通用复合材料有更高综合性能的新型材料,它包括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碳基复合材料等,它在军事工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进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高的比模量、耐烧蚀、抗侵蚀、抗核、抗粒子云、透波、吸波、隐身、抗高速撞击等一系列优点,是国防工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类工程材料。

1.4.1 树脂基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成形工艺性、高的比强度、高的比模量、低的密度、抗疲劳性、减震性、耐化学腐蚀性、良好的介电性能、较低的热导率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中。树脂基复合材料可分为热固性和热塑性两类。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各种热固性树脂为基体,加入各种增强纤维复合而成的一类复合材料;而热塑性树脂则是一类线性高分子化合物,它可以溶解在溶剂中,也可以在加热时软化和熔融变成粘性液体,冷却后硬化成为固体。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制备工艺容易实现,原料丰富。在航空工业中,树脂基复合材料用于制造飞机机翼、机身、鸭翼、平尾和发动机外涵道;在航天领域,树脂基复合材料不仅是方向舵、雷达、进气道的重要材料,而且可以制造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绝热壳体,也可用作发动机喷管的烧蚀防热材料。近年来研制的新型氰酸树脂复合材料具有耐湿性强,微波介电性能佳,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广泛用于制作宇航结构件、飞机的主次承力结构件和雷达天线罩。

1.4.3 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高的比模量、良好的高温性能、低的热膨胀系数、良好的尺寸稳定性、优异的导电导热性在军事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铝、镁、钛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基体,而增强材料一般可分为纤维、颗粒和晶须三类,其中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已进入型号验证,如用于F-16战斗机作为腹鳍代替铝合金,其刚度和寿命大幅度提高。碳纤维增强铝、镁基复合材料在具有高比强度的同时,还有接近于零的热膨胀系数和良好的尺寸稳定性,成功地用于制作人造卫星支架、L频带平面天线、空间望远镜、人造卫星抛物面天线等;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和抗磨损的特点,可用于制作火箭、导弹构件,红外及激光制导系统构件,精密航空电子器件等;碳化硅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高温和抗氧化性能,是高推重比发动机的理想结构材料,目前已进入先进发动机的试车阶段。在兵器工业领域,金属基复合材料可用于大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托,反直升机 / 反坦克多用途导弹固体发动机壳体等零部件,以此来减轻战斗部重量,提高作战能力。

1.4.5 陶瓷基复1.4.6 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以纤维、晶须或颗粒为增强体,与陶瓷基体通过一定的复合工艺结合在一起组成的材料的总称,由此可见,陶瓷基复合材料是在陶瓷基体中引入第二相组元构成的多相材料,它克服了陶瓷材料固有的脆性,已成为当前材料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方面。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热机械性能和抗热震冲击性能好的特点,是未来军事工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材料之一。陶瓷材料的高温性能虽好,但其脆性大。改善陶瓷材料脆性的方法包括相变增韧、微裂纹增韧、弥散金属增韧和连续纤维增韧等。陶瓷基复合材料主要用于制作飞机燃气涡轮发动机喷嘴阀,它在提高发动机的推重比和降低燃料消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4.7 碳-碳复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增强剂与碳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抗热震性好、耐烧蚀性强、性能可设计等一系列优点。碳-碳复合材料的发展是和航空航天技术所提出的苛刻要求紧密相关。80年代以来,碳-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入了提高性能和扩大应用的阶段。在军事工业中,碳-碳复合材料最引人注目的应用是航天飞机的抗氧化碳-碳鼻锥帽和机翼前缘,用量最大的碳-碳产品是超音速飞机的刹车片。碳-碳复合材料在宇航方面主要用作烧蚀材料和热结构材料,具体而言,它是用作洲际导弹弹头的鼻锥帽、固体火箭喷管和航天飞机的机翼前缘。目前先进的碳-碳喷管材料密度为1.87~1.97克/厘米3,环向拉伸强度为75~115兆帕。近期研制的远程洲际导弹端头帽几乎都采用了碳-碳复合材料。

随着现代航空技术的发展,飞机装载质量不断增加,飞行着陆速度不断提高,对飞机的紧急制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碳复合材料质量轻、耐高温、吸收能量大、摩擦性能好,用它制作刹车片广泛用于高速军用飞机中。

1.5 超高强度钢和先进高温合金

超高强度钢是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超过1200兆帕和1400兆帕的钢,它是为了满足飞机结构上要求高比强度的材料而研究和开发的。超高强度钢大量用于制造火箭发??压容器和一些常规武器。由于钛合金和复合材料在飞机上应用的扩大,钢在飞机上用量有所减少,但是飞机上的关键承力构件仍采用超高强度钢制造。目前,在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低合金超高强度钢300M,是典型的飞机起落架用钢。此外,低合金超高强度钢D6AC是典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材料。超高强度钢的发展趋势是在保证超高强度的同时,不断提高韧性和抗应力腐蚀能力。

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动力系统的关键材料。高温合金是在600~1200oC高温下能承受一定应力并具有抗氧化和抗腐蚀能力的合金,它是航空航天发动机涡轮盘的首选材料。按照基体组元的不同,高温合金分为铁基、镍基和钴基三大类。发动机涡轮盘在60 年代前一直是用锻造高温合金制造,典型的牌号有A286和Inconel 718。70年代,美国GE公司采用快速凝固粉末Rene95合金制作了CFM56发动机涡轮盘,大大增加了它的推重比,使用温度显著提高。从此,粉末冶金涡轮盘得以迅速发展。最近美国采用喷射沉积快速凝固工艺制造的高温合金涡轮盘,与粉末高温合金相比,工序简单,成本降低,具有良好的锻造加工性能,是一种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制备技术。

1.6 钨合金

钨的熔点在金属中最高,其突出的优点是高熔点带来材料良好的高温强度与耐蚀性,在军事工业特别是武器制造方面表现出了优异的特性。在兵器工业中它主要用于制作各种穿甲弹的战斗部。钨合金通过粉末预处理技术和大变形强化技术,细化了材料的晶粒,拉长了晶粒的取向,以此提高材料的强韧性和侵彻威力。我国研制的主战坦克125Ⅱ型穿甲弹钨芯材料为W-Ni-Fe,采用变密度压坯烧结工艺,平均性能达到抗拉强度1200兆帕,延伸率为15%以上,战技指标为2000米距离击穿600毫米厚均质钢装甲。目前钨合金广泛应用于主战坦克大长径比穿甲弹、中小口径防空穿甲弹和超高速动能穿甲弹用弹芯材料,这使各种穿甲弹具有更为强大的击穿威力。1.7 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具有长程有序的超点阵结构,保持很强的金属键结合,使它们具有许多特殊的理化性质和力学性能。金属间化合物具有优异的热强性,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积极研究的重要的新型高温结构材料。在军事工业中,金属间化合物已被用于制造承受热负荷的零部件上,如美国普奥公司制造了JT90燃气涡轮发动机叶片,美国空军用钛铝制造小型飞机发动机转子叶片等,俄罗斯用钛铝金属间化合物代替耐热合金作活塞顶,大幅度地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在兵器工业领域,坦克发动机增压器涡轮材料为K18镍基高温合金,因其比重大、起动惯量大而影响了坦克的加速性能,应用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及其由氧化铝、碳化硅纤维增强的复合轻质耐热新材料,可以大大改善坦克的起动性能,提高战场上的生存能力。此外,金属间化合物还可用于多种耐热部件,减轻重量,提高可靠性与战技指标。

1.8 结构陶瓷

陶瓷材料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材料,它已经由单相陶瓷发展到多相复合陶瓷。结构陶瓷材料因其耐高温、低密度、耐磨损及低的热膨胀系数等诸多优异性能,在军事工业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国内外对军用发动机用结构陶瓷进行了内容广泛的研究工作,如发动机增压器小型涡轮已经实用化;美国将陶瓷板镶嵌在活塞顶部,使活塞的使用寿命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效率。德国在排气口镶嵌陶瓷构件,提高了排气口的使用效能。国外红外热成像仪上的微型斯特林制冷机活塞套和气缸套用陶瓷材料制造,其寿命长达2000小时;导弹用陀螺仪的动力靠火药燃气供给,但燃气中的火药残渣对陀螺仪有严重损伤,为消除燃气中的残渣并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需研究适于导弹火药气体在2000oC下工作的陶瓷过滤材料。在兵器工业领域,结构陶瓷广泛应用于主战坦克发动机增压器涡轮、活塞顶、排气口镶嵌块等,是新型武器装备的关键材料。目前,20~30毫米口径机关枪的射频要求达到1200发/分以上,这使炮管的烧蚀极为严重。利用陶瓷的高熔点和高温化学稳定性能有效地抑制了严重的炮管烧蚀,陶瓷材料具有高的抗压和抗蠕变特性,通过合理设计,使陶瓷材料保持三向压缩状态,克服其脆性,保证陶瓷衬管的安全使用。军用功能材料

2.1 光电功能材料

光电功能材料是指在光电子技术中使用的材料,它能将光电结合的信息传输与处理,是现代信息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电功能材料在军事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碲镉汞、锑化铟是红外探测器的重要材料;硫化锌、硒化锌、砷化镓主要用于制作飞行器、导弹以及地面武器装备红外探测系统的窗口、头罩、整流罩等。氟化镁具有较高的透过率、较强的抗雨蚀、抗冲刷能力,它是较好的红外透射材料。激光晶体和激光玻璃是高功率和高能量固体激光器的材料,典型的激光材料有红宝石晶体、掺钕钇铝石榴石、半导体激光材料等。

2.2 贮氢材料

某些过渡簇金属,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晶格结构的原因,氢原子比较容易透入金属晶格的四面体或八面体间隙位中,形成了金属氢化物,这种材料称为贮氢材料。

在兵器工业中,坦克车辆使用的铅酸蓄电池因容量低、自放电率高而需经常充电,此时维护和搬运十分不便。放电输出功率容易受电池寿命、充电状态和温度的影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坦克车辆起动速度会显著减慢,甚至不能起动,这样就会影响坦克的作战能力。贮氢合金蓄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耐过充、抗震、低温性能好、寿命长等优点,在未来主战坦克蓄电池发展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3 阻尼减震2.4 材料

阻尼是指一个自由振动的固体即使与外界完全隔离,它的机械性能也会转变为热能的现象。采用高阻尼功能材料的目的是减震降噪。因此阻尼减震材料在军事工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金属阻尼材料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船舶、航空、航天等工业部门。美国海军已采用Mn-Cu高阻尼合金制造潜艇螺旋桨,取得了明显的减震效果。在西方,阻尼材料及技术在武器上的应用研究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成立了阻尼材料在武器装备上应用的研究机构。80年代后,国外阻尼减震降噪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他们借助CAD/CAM在减震降噪技术中的应用,把设计-材料-工艺-试验一体化,进行了整体结构的阻尼减震降噪设计。我国在70年代前后进行了阻尼减震降噪材料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阻尼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主要用于制造火箭、导弹、喷气机等控制盘或陀螺仪的外壳;在船舶工业中,阻尼材料用于制造推进器、传动部件和舱室隔板,有效地降低了来自于机械零件啮合过程中表面碰撞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在兵器工业中,坦克传动部分(变速箱,传动箱)的振动是一个复杂振动,频率范围较宽,高性能阻尼锌铝合金和减振耐磨表面熔敷材料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主战坦克传动部分产生的振动和噪声。

2.5 隐身材料

现代攻击武器的发展,特别是精确打击武器的出现,使武器装备的生存力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单纯依靠加强武器的防护能力已不实际。采用隐身技术,使敌方的探测、制导、侦察系统失去功效,从而尽可能地隐蔽自己,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抢先发现并消灭敌人,已成为现代武器防护的重要发展方向。隐身技术的最有效手段是采用隐身材料。国外隐身技术与材料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起源在德国,发展在美国并扩展到英、法、俄罗斯等先进国家。目前,美国在隐身技术和材料研究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在航空领域,许多国家都已成功地将隐身技术应用于飞机的隐身;在常规兵器方面,美国对坦克、导弹的隐身也已开展了不少工作,并陆续用于装备,如美国M1A1坦克上采用了雷达波和红外波隐身材料,前苏联T-80坦克也涂敷了隐身材料。

隐身材料有毫米波结构吸波材料、毫米波橡胶吸波材料和多功能吸波涂料等,它们不仅能够降低毫米波雷达和毫米波制导系统的发现、跟踪和命中的概率,而且能够兼容可见光、近红外伪装和中远红外热迷彩的效果。

近年来,国外在提高与改进传统隐身材料的同时,正致力于多种新材料的探索。晶须材料、纳米材料、陶瓷材料、手性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等逐步应用到雷达波和红外隐身材料,使涂层更加薄型化、轻量化。纳米材料因其具有极好的吸波特性,同时具备了宽频带、兼容性好、厚度薄等特点,发达国家均把纳米材料作为新一代隐身材料加以研究和开发;国内毫米波隐身材料的研究起步于80年代中期,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兵器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预研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该项技术可用于各类地面武器系统的伪装和隐身,如主战坦克、155毫米先进加榴炮系统及水陆两用坦克。

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的第四代超音速歼击机,其机体结构采用复合材料、翼身融合体和吸波涂层,使其真正具有了隐身功能,而电磁波吸收型涂料、电磁屏蔽型涂料已开始在隐身飞机上涂装;美国和俄罗斯的地对空导弹正在使用轻质、宽频带吸收、热稳定性好的隐身材料。可以预见,隐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国防技术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四 我国军用新材料的产业化趋势

应用于军事工业中的新材料均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因而军用新材料的产业化速度普遍比较缓慢。世界范围内的军用新材料正向功能化、超高能化、复合轻量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此看来,钛合金、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在军事工业中具有十分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4.1 钛合金

钛是20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性能优异、资源丰富的金属。随着军事工业对高强低密度材料需求的日益迫切,钛合金的产业化进程显著加快。在国外,先进飞机上钛材重量已达到飞机结构总重的30~35%。我国在“九五”期间,为满足航空、航天、舰艇等部门需要,国家把钛合金作为新材料的发展重点之一,预计“十五”将成为我国钛合金新材料新工艺的高速发展时期。

4.2 复合材料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要求材料不再是单一的结构材料,在这种条件下??国在先进复合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它在“十五”期间的发展会更加引人注目。21世纪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是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和智能化。

4.4 纳米材料

世界著名军事装备彩画 篇3

“米格-3”是著名的米格设计局研制的第 种被大批量生产的战斗机,是苏联战斗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米格-3”于1941年初装备部队,是当时苏军最先进也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飞机,试飞中达到了684.5千米/小时的速度。

卫国战争初期,“米格-3”是少数可以和德国Bf-109抗衡的机种,在边境交战和莫斯科会战中取得了辉煌战果。特别是在最艰苦的1941年8月,第二飞机制造厂生产了562架“米格-2”,创造了苏联战斗机月产量的纪录,这一纪录至今未被打破。“米格-3”总产量3322架。

对于“米格-3”,苏联空军元帅波克雷什金(曾击落59架德国飞机,三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曾驾驶“米格-3”击落12架敌机)的评价十分精辟:“米格-3”好比一匹烈马,在有经验的骑手驾驭下它就是一支快箭,但是如果你没有驾驭它的本领必将死于它的蹄下。

“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是二战中最著名的坦克。该坦克由亨舍尔公司研制,共生产1255辆,战斗全重56吨,乘员5人,装1门88毫米坦克炮,最大装甲厚度102毫米,最大速度38千米小时。

“虎”式坦克的设计着重突出火力和装甲防护力。其正面装甲能够抵挡大多数盟军反坦克炮弹,而“虎”式坦克主炮的有效射程又远远超过盟军坦克,使得“虎”式坦克在作战中具有明显的战术优势。

军事装备高技术 篇4

1 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与国家安全关系

从本质上讲, 国家安全说到底不过是一种对国家利益的实现没有威胁或较少威胁的战略态势。在国家安全中, 军事安全是基石, 占有重要地位。在新的国际安全环境中, 世界多数国家在注重运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手段解决争端的同时, 仍把军事手段以及加强军事力量作为维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 而拥有军事装备高技术领先地位,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军事安全。军事高技术, 一般也叫国防高技术或国防高科技, 是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 是一般高技术的特殊表现形态。军事高技术的内容十分广泛, 主要有:军用微电子技术, 军用光电子技术, 军用人工智能, 军用电子计算机, 军用新材料技术, 军用航天技术, 军用生物技术, 军用新能源与软件工程技术等。由于军事高技术是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高水平的技术或尖端技术, 它们能够满足军事上的需要, 对军事装备的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

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对国家安全影响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方面, 军事高技术创新在三个层面上对国家安全具有直接影响:高技术层面、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层面;另一方面, 军事高技术创新对国家安全影响可以通过军事安全完成。军事高技术创新对高技术发展起着引导作用, 进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最终为国家安全提供保障。军事高技术创新对军事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首先, 它是军事变革的原始驱动力;其次, 是军事装备发展的源泉与基础;第三, 它是军事战略的变革的重要问题。而军事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 军事安全的发展对国家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概言之, 军事装备高技术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命脉, 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选择。

2 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分析

2.1 我国当前安全环境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但维护和平面临严峻考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 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 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国防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 国际形势总体上对我有利,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世界并不太平, 我国家安全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1) 围绕国际秩序、综合国力、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不断滋长, 一些国家和地区动荡频仍,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 国际军事竞争依然十分激烈, 安全威胁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日益明显。世界各主要国家更加强调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加大军事投入, 竭力谋取军事优势。2)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 国际地位的提高, 我国将承受更大的安全压力。某些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快速发展, 千方百计对我进行遏制与破坏。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洲”, 把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 推动亚太“再平衡”战略, 其指向性、进攻性更加明显, 我国面临的军事压力上升。3) 我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幅员辽阔, 邻国众多, 周边大国多、强国多、有核武器的国家多、热点地区多, 领土、文化、民族、宗教冲突不断, 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 对我维护和平稳定的周边形势造成巨大困难。特别是周边一些国家在涉及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不断挑衅, 我海上方向的安全威胁上升。4) 我维护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根据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 我国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社会风险高发期, 社会稳定面临诸多挑战。“台独”、“藏独”、“东突”等各种分裂势力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怂恿下, 一有风吹草动, 他们必然兴风作浪, 甚至可能铤而走险。5) 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 恐怖主义、能源资源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会、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普遍化和常态化, 政治、经济、宗教、民族、文化、社会、环境等领域的危机不断发生。

2.2 我国安全目标

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宏观筹划”, 一个有效的国家安全战略包括对国家利益的界定、对国家安全威胁的判断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的手段三个要素。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理念, 中国的国家利益应该包括以下几项:

———必须确保中国对台湾及各部分疆域的领土主权不被分割;

———必须确保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各种战略资源和外部环境;

———必须确保中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权利和航海通道;

———必须确保中国周边地区没有对其构成威胁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必须确保中国基本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外力胁迫而改变;

———必须确保中国国力增长和目标推进的过程不受威胁和中断。立足于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基础之上, 中国国家安全的目标如下:核心目标———确保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利益。

基本目标———加快实现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努力提升国家战略能力, 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最终目标———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 从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力且其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区域大国成为世界大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国际社会中扮演更为积极、更具有建设性的主导角色。概言之, 以政治安全目标为前提, 以经济安全目标为核心, 以军事安全目标为屏障, 以科技安全目标为动力, 以社会安全目标为保障, 文化安全目标为先导, 以生态安全目标为基础, 共同构成了国家的综合安全目标体系。

3 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战略

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 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和平发展就没有保障。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 必须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和推进, 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国家和民族最高利益。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 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 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持续和平发展, 我们必须制订我军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战略, 开拓我军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途径, 尽快提高我军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能力, 从而全面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快速发展。

3.1 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也是推进我军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的重要指南。构建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牵引, 坚持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的高起点。

3.2 构建原则

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是要靠政策和策略保证的, 必须遵循军事需求、非对称性、预测性、综合平衡原则。军事需求历来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源动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根本目的, 是要满足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的需要。因此, 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首先必须着眼国家安全和军事需求, 针对现实和潜在的作战对象、作战环境、作战特点、作战方式、武器装备以及技术水平等,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确定创新的方向、项目和目标。

非对称性原则就是跳出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发展模式, 扬长避短, 另辟蹊径, 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取得绝对优势, 以局部的绝对优势赢得整体优势的发展思路, 简单地说就是“你发展你的, 我发展我的”。把握非对称性原则, 就要针对作战任务和特点、作战对象的薄弱环节和致命弱点, 立足现实, 着眼可能, 转变观念, 在自己的强项上下功夫, 在敌人的“死穴”上寻“绝招”。坚持预测性原则, 就是要积极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 全面了解其发展状况, 努力把握其特点规律, 科学预见其发展趋势和进程, 着眼未来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的需要, 选择未来可能发展的、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能提高我军整体军事威慑力的关键技术。综合平衡原则要求军事上有效、生存能力强、效费比高。把握综合平衡原则, 就是要着眼整体效益, 立足需求和可能, 紧紧抓住那些对我国军事、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研技术, 集中力量, 联合攻关, 力争以最快的速度, 最好的效益, 取得最大的突破。

3.3 战略目标

长远目标是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对于军事技术创新发展的长远设想而制定的, 具体来说, 就是:到2050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我国军事技术发展总体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有些项目接近世界第一流水平, 能够确保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安全, 实现防御手段现代化, 在人类开发空间和海洋资源的竞争中有维护我国合法权益的手段和能力。

为了保证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2020年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确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对军事技术发展规律、时代特点, 以及国际国内的各种安全因素的分析, 针对我国军事科技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 我国2020年军事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应是:以军事斗争装备准备为龙头, 以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着力点, 加快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 加强面向信息化战争的军事科技预研工作, 开发具有战略意义和使武器装备作战性能发生倍增作用的高技术, 拥有对付强敌的“杀手锏”装备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手段和能力, 为实现强军梦奠定坚实的装备保障基础。

3.4 发展重点

围绕上述目标,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思路, 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来看, 我国军事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是:继续重视新型核武器技术的发展;重点发展面向“杀手锏”武器装备的关键性军用高技术;大力发展面向海空军装备的高技术;发展高技术综合保障装备。

3.5 对策建议

提高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发展的基本战略定位, 也是加快实现我军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从以跟踪模仿向以自主研制生产为主转变的根本途径;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体系是军事装备高技术集成创新的组织基础, 要加强规划, 抓好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必须注重人才培养, 加速创新型科技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黄金元.全球化时代大国的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军事高技术 篇5

一、支撑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通用性基础技术

二、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专用技术高技术武器装备划时代的发展:

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越来愈高,性能获得重大突破

二、信息化主战平台仍将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精确制导武器成为攻击兵器发展的主页方向

三、武器装备的未来发展将趋于综合化、隐形化、无人化和低成本化

四、新概念武器和作战航天器等更新的高技术武器将登上战争平台

五、武器装备的发展日趋体系化信息化战争:在信息技术时代,在信息网络化战场上,以网络中心战为主要作战思想,大量应该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及其体系,并在指挥自动化系统指挥控制下,以信息战、精确打击作战、空间战等为主要作战方式的诸军兵种联合进行战争侦查和监视:是获得军事情报的手段,其目的在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发现与识别目标光电探测技术:是将光学和电子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结合起来的探测技术,可见光、红外和紫外波段,可见光观测仪、多光谱相机、多光谱扫描仪声纳: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性通过电声转换和信号处理完成水下目标探测、进行水下通讯、遥测或遥控的设备伪装技术:为隐蔽自己欺骗或迷惑敌方所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技术,是军队战斗力保障的重要内容伪装技术措施:天然伪装、迷彩伪装、植物伪装,人工遮蔽伪装,烟雾伪装,假目标伪装,灯火和音响伪装隐形技术:又称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典型点对点通信系统框:信源~压缩~加密~纠错编码~复接~调制~信道~分接~纠错译码~解密~解压机~信宿现代通讯传输途径:光纤、无线电、电缆、红外、大气激光、声波、水声、可见光我国信息战的解释:是敌对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活动。主要是通过夺取信息资源,掌握信息的生产、传播、处理等得主动权破坏敌方信息传播,为遏制和打赢战争创造有利的条件信息战方式:攻击信息战和防御信息战信息作战基础技术;电子对抗技术、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侦查技术、信息保障技术电子战定义:为确保己方对电磁频谱的利用,消弱、破坏、遏制敌方对电磁频谱的利用而采取的综合措施电子战的技术内容:电子侦查和反侦查技术、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技术、隐身和反隐身技术、摧毁和反摧毁技术、制导和反制导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含义:以高性能探测器为基础,采取先进的信息处理与自动目标识别等方法,控制和导引武器准确命中目标的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分类:寻的制导、遥控制导、匹配制导、惯性制导、卫星定位制导、复合制导精确制导武器的特点:命中率高、作战距离远、作战效率高引导方法:两点法、三点法军事高技术概念:又称国防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应用的,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军事高技术的两个层次或类型:

一、支撑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通用性基础技术

二、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专用技术高技术武器装备划时代的发展:

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越来愈高,性能获得重大突破

二、信息化主战平台仍将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精确制导武器成为攻击兵器发展的主页方向

三、武器装备的未来发展将趋于综合化、隐形化、无人化和低成本化

四、新概念武器和作战航天器等更新的高技术武器将登上战争平台

五、武器装备的发展日趋体系化信息化战争:在信息技术时代,在信息网络化战场上,以网络中心战为主要作战思想,大量应该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及其体系,并在指挥自动化系统指挥控制下,以信息战、精确打击作战、空间战等为主要作战方式的诸军兵种联合进行战争侦查和监视:是获得军事情报的手段,其目的在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发现与识别目标光电探测技术:是将光学和电子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结合起来的探测技术,可见光、红外和紫外波段,可见光观测仪、多光谱相机、多光谱扫描仪声纳: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性通过电声转换和信号处理完成水下目标探测、进行水下通讯、遥测或遥控的设备伪装技术:为隐蔽自己欺骗或迷惑敌方所采取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技术,是军队战斗力保障的重要内容伪装技术措施:天然伪装、迷彩伪装、植物伪装,人工遮蔽伪装,烟雾伪装,假目标伪装,灯火和音响伪装隐形技术:又称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典型点对点通信系统框:信源~压缩~加密~纠错编码~复接~调制~信道~分接~纠错译码~解密~解压机~信宿现代通讯传输途径:光纤、无线电、电缆、红外、大气激光、声波、水声、可见光我国信息战的解释:是敌对双方在信息领域的对抗活动。主要是通过夺取信息资源,掌握信息的生产、传播、处理等得主动权破坏敌方信息传播,为遏制和打赢战争创造有利的条件信息战方式:攻击信息战和防御信息战信息作战基础技术;电子对抗技术、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侦查技术、信息保障技术电子战定义:为确保己方对电磁频谱的利用,消弱、破坏、遏制敌方对电磁频谱的利用而采取的综合措施:电子战的技术内容:电子侦查和反侦查技术、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技术、隐身和反隐身技术、摧毁和反摧毁技术、制导和反制导技术 精确制导技术含义:以高性能探测器为基础,采取先进的信息处理与自动目标识别等方法,控制和导引武器准确命中目标的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分类:寻的制导、遥控制导、匹配制导、惯性制导、卫星定位制导、复合制导精确制导武器的特点:命中率高、作战距离远、作战效率高引导方法:两点法、三点法

航天技术各关:上天关~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静止关~太阳同步关~深空探测关航天系统:(1)航天运输系统(2)航天器任务系统(3)航天基地系统.军事航天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是将军用航天器送入外层空间,为军事目的而开发和利用外岑空间的综合性工程。军事航天力量组成:军事航天系统、航天部队国际定位系统:GPS定位系统、伽利略定位系统、导航卫星系统发展军事航天力量的对策;

一、建设精干、实用、高效的航天力量,增强我军信息战能力

二、完善军用卫星体系,重点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获取系统

三、加强军事航天应用,开展航天作战攻防对抗技术研究

四、适应实战需求,重视军事航天力量建设

五、加强培养军事航天人才新概念武器特征:创新性、高效性、时代性、风险性高能激光武器:又叫激光武器或激光炮,利用高能激光束来摧毁飞机、导弹、卫星等目标或使之失效的定向能武器激光武器的特点:速度快、机动灵活、精度高命中概率高、无污染、效费比高、不受电磁干扰高功率微波武器:利用定向发射的高功率微波频段的电磁波波束对目标进行干扰、致盲或破坏的武器核武器杀伤破坏因素: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放射性沾染核武器损伤的防护:个人防护动作、简易武器防护、大型兵器防护、工事防护、化学武器:利用化学毒剂毒害,扰乱敌有生力量、牵制敌军军事行动的装置总称军用毒剂: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指挥自动化:在军队指挥系统中,运用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设备和软件系统,使指挥员和指挥机构对所属部队的作战和其行动的指挥,实现快速和优化处理的措施C^4I: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指挥自动化功能:战场感知功能、信息传输功能、指挥控制功能、系统对抗功能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国防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现代作战指挥与控制的必备手段、未来敌我双方对抗的重要领域指挥控制过程:情报获取~态势评估~方案产生~方案选择~作战计划~下达命令网络中心战的主要特点:加快部队的指挥作战速度、增强各军种的协同作战能力、武器作战效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与影响、以信息化为先导,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创建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的新型人才精确制导武器的地位作用:提高作战效能、促进作战样式发生深刻变化、成为我改革军事力量对比的杠杆军事通信的地位和作用:是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战场的神经系统、海量的信息通过通过通信网络传送和发布,部队和武器装备调度通过通信网络传递,作战命令通过通信网络实施下达、军事通信网络将成为战场信息化的最重要基础航天技术各关:上天关~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静止关~太阳同步关~深空探测关航天系统:(1)航天运输系统(2)航天器任务系统(3)航天基地系统.军事航天技术:军事航天技术是将军用航天器送入外层空间,为军事目的而开发和利用外岑空间的综合性工程。军事航天力量组成:军事航天系统、航天部队国际定位系统:GPS定位系统、伽利略定位系统、导航卫星系统发展军事航天力量的对策;

一、建设精干、实用、高效的航天力量,增强我军信息战能力

二、完善军用卫星体系,重点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获取系统

三、加强军事航天应用,开展航天作战攻防对抗技术研究

四、适应实战需求,重视军事航天力量建设

军事上的充气伪装装备 篇6

在二战的不列颠空战中,英国人动用了电影制片企业的专业道具、布景人员和技术,制作出一系列机场假目标。英国人常常把这样的假机场布置在真机场或真工厂附近,这样德国战斗机就会把假机场当成真目标,徒劳地在假目标上浪费他们费尽力气从英吉利海峡另一边带来的弹药。在阿拉曼战役中,蒙哥马利在战线南侧布置了大量的假坦克、假火炮,让德军以为南侧是主攻方向,同时把北侧集结的坦克和火炮伪装成汽车、物资堆。同时再配合其他手段,成功地误导了德军的视线,为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在二战末的诺曼底登陆之际,盟军在英国多佛海边部署了数百辆充气战车,让纳粹误以为盟军的登陆地点是多佛对岸的加莱,而不是诺曼底。结果证明这项“欺敌战术”十分成功。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军事当局认为日军很有可能会对美国西海岸发动进攻。为了应对这种威胁,美国陆军航空队在加利福尼亚一些机场上搭建了大量假飞机。美国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那些高空飞行的日本侦察机能看到这支“庞大的重型轰炸机部队”,它们将给驶近美国海岸的任何敌人舰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越战中,假武器也广泛参战。越南军队在使用火炮之后会立即将其转移到下一个战斗地,但在转移之前,他们会用竹子做的假火炮来迷惑美军。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就大量使用了充气武器,当时30%的敌军火力是由充气武器来承受的。而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的充气武器同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莫斯科的军工企业“卢斯贝尔”公司制造了一种易折叠、重量仅为35千克、可以轻易放入一个普通士兵的行军背包中的充气坦克。而一旦到了野外,这些充气坦克的安装快速而且简单,它只需充气4分钟,就可以立即充好一辆足可以假乱真的充气坦克;即使是结构相对复杂的“火箭发射器”,每次充气也仅需5分钟。由于这些充气坦克造型异常逼真,即使100米开外也难辨真假。公司实验室负责人尤利·斯坦帕诺表示:“我们的充气式坦克的炮塔甚至可以左右转动,此外还配备有附加的油料箱。所有这些,都与真正的坦克一模一样。”此外,这螳充气坦克的内在性能也足以乱真——它们可以辐射热量,发射出无线电波,即使高科技的夜视仪、间谍卫星和雷达也会上当。据介绍,为了让这些充气坦克看起来更为逼真,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这些大型装备周围安排一些真实的士兵,让他们在那里假装安装调试、维修。这样,即使是高科技的高空侦察机或者间谍卫星都难免上当受骗。

另外,二战时,阻塞气球曾被广泛用于英国各城市及军事基地的防空,这种用来发现各种示假行为的仪器曾不断被研发使用。目前,英国的皇家炮兵团已在阿富汗赫曼德省启用了一批新式阻塞气球。这些白色大个长约60英尺(约18.2米)、形似导弹,底部装有精密的摄像头、雷达及电子侦听设备,无需人驾驶,由长约609米的电缆牵着,每个造价约500万英镑(约5600万人民币)。它们日夜不断飞行,从空中拍摄塔利班分子踪迹的照片及录像,窃听数十英里外武装分子的手机通话及电台广播,并将这些信息传回控制基地。据此,英国情报人员能准确找到塔利班分子的藏身之处,并发现他们埋放路边炸弹、发动突然袭击等行为。由于飞行高度超出一般炮弹射程,这些阻塞气球还可免遭塔利班分子的炮火。面对高技术侦察监视器材,仅靠假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示假欺骗上下功夫。示假设施种类很多,比如设置假集结地域、假宿营地域、假技术兵器、假阵地、假工事、假道路、桥梁及渡场等。在一定的地形和天候条件下,根据当时任务和当地情况,设置各种假目标,如塑料充气人、塑料充气坦克、假工事、假阵地以及用加热、燃火模拟目标红外特征等,是示假欺骗的基本方法。海湾战争中,伊军在反空袭作战中设置了大量假目标,广泛进行示假欺骗,致使多国部队空袭摧毁的目标有80%是假目标,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真目标的生存率,而且给多国部队造成了巨大的战争消耗,并拖延了空袭时间,延缓了战争进程。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设置了大量的假坦克、假火炮、假阵地等假目标,成功地骗过了北约的侦察监视,并诱敌轰炸,经过了长达78天的轰炸之后,南联盟在科索沃部署的4万部队仅损失13辆坦克、伤亡几百人,其生存能力之高,令世人大为惊叹。

近期,法国一位设计师用橡皮和尼克制成了一架轻便式充气飞机:两个人用6分钟的时间就可将飞机充气,并安装上发动机。这飞机可以载两个人,但整个飞机的重量只有140千克,长度6米,发动机是六千匹马力,每小时可飞85千米。据报道,俄军计划开发新型充气伪装飞机。一家名为“鲁斯巴尔”的科研中心,将负责为俄陆军设计并制造新型充气飞机。关于俄罗斯充气飞机的进展情况,各媒体的报道相互冲突的很多。有说正在研发中,2011年或2012年将被开发出来;更多则说俄军使用充气飞机已有好几年的历史,在二战时期,苏军就曾使用假武器来迷惑敌军。可以设想:未来战争中,一辆卡车运载着几个士兵和若干个背包,可以在任何开阔地点,在一小时之内,凭空建立出一个杀气腾腾的临时机场、导弹阵地或者坦克停车场。

军事装备使用风险初探 篇7

战争历史的经验已经表明, 战争损失的一半是由于自己的安全事故造成的[1]。从装备事故多发的这个现象来看, 由于装备的特征和复杂的使用环境, 使装备的使用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过程。由于使用不当或装备本身的原因, 使装备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坏等事故。随着技术的发展, 装备的复杂程度增加, 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大;武器杀伤力增大, 发生事故的有害影响也大大增加。因此, 装备使用的风险性在增大, 近几年我军部队所发生的一些重大恶性事故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 很有必要对装备的使用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和管理, 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率, 提高部队任务完成的成功率, 进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1 装备使用风险的概念

在讨论风险的概念时, 首先要明确危险和风险的区别。美国陆军条例对危险的定义是“危险是指一些真实存在或潜在的状况, 这种情况将会导致人员疾病、伤亡或装备损坏或任务的失败 (Any real or potential condition that can cause injury, illness or death of personnel, or damage to, or loss of equipment or property, or mission degradation) ”。而对风险的定义是“危险或者不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从而反映出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Chance of hazard or bad consequence; The probability of exposure to chance of injury or loss from a hazard.) ”[2]。所以, 风险是危险、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险事件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 风险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二是事故结果的严重性。

装备使用风险可定义为在装备使用过程中, 由于人为因素、装备因素、环境因素等原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指在装备使用过程中各种危险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 而事故的严重程度则是指如果该类事故发生, 会对装备、使用人员、部队任务的完成带来怎样的后果。

2 装备使用风险的特点

2.1 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所有涉及技术设备或复杂过程的活动都存在风险。装备使用活动中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 因而必然存在风险。尤其是在复杂的军事活动中, 动用大型装备, 执行高强度的军事任务, 变数多, 变化快, 任务情况复杂, 地域陌生, 未知风险因素更多。众多的装备事故经验表明, 装备使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风险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 减少损失程度, 不能彻底消除风险。

2.2 具体风险的偶然性与大量风险的必然性

由于装备使用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影响因素多, 某种风险的发生是偶然的。风险的偶然性表现为种种不确定性, 即特定风险是否发生、何时发生、损失程度都是不确定的。但如果由于忽视装备使用过程的风险性或控制措施不得力, 大量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

2.3 风险的可变性与可控性

随着风险因素的变化, 风险既有量的增减, 也有质的改变, 还有旧风险的消亡与新风险的产生。如果控制措施得力, 风险可以降低;如果风险意识差, 工作失误, 也可以造成风险增大。同时, 风险是复杂的, 互相联系的, 各类风险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装备风险不易确定。但风险又是可以控制的, 装备使用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装备使用过程和以往发生的类似事故的统计资料, 对某种风险发生的频率以及造成的损失程度做出主观的判断, 从而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衡量, 达到风险控制, 减少最终损失的目的。

2.4 风险结果的双重性

风险结果的双重性是指, 风险发生会带来损失, 但冒风险也可能获得成功, 从而获得风险收益。因为任何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一般风险越高的行动, 收益越大。有时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 需要承担一些风险, 但不应是被动的承受而是主动的管理。装备使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不去训练或不使用装备, 关键是如何管理风险, 获得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3 装备使用风险的类型

图1描述了各种不同类型风险之间的关系。

(1) 总风险:

总风险是已识别的风险和未识别的风险的合集。

(2) 已识别风险:

已识别的风险是通过各种风险分析方法已经确定的风险。风险评估过程的首要任务是使已识别的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大。

(3) 可接受风险:

可接受风险是已识别风险的一部分, 允许其继续存在而不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这要由合适级别的决策人员来接受, 因为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工作可能会使任务的其它方面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4) 不可接受风险:

不可接受的风险是不能容忍的风险, 是已识别风险的子集。这部分要么被消除, 要么被控制。

(5) 未识别风险:

未识别风险是仍还没有确定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真实的、重要的, 但又是未知的或不可测的。有些风险是不可能被确定的。

(6) 残留风险:

残留风险是已经实施风险管理之后仍然还残留的风险。残留风险常常被错误地认为是可接受的风险。实际上, 残留风险是可接受风险和未识别风险的总和。

4 装备使用风险的影响

装备是构成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装备使用风险不仅直接关系部队的安全稳定, 而且制约了部队作战训练任务的完成。

4.1 影响人员和装备安全

装备的使用带有相当大的危险性, 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装备的损坏与受敌人攻击所造成的损失是同样严重的。表1为美军分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海湾战争及阿富汗战争中飞机因战损和飞机失事造成的飞行员伤亡和飞机损失对比调查表。

通过表1可以看出, 装备使用过程中因为战斗原因和非战斗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几乎各占50%, 甚至有时因非战斗原因带来的风险问题和装备损伤后果更加严重[3]。

4.2 影响装备有效使用

装备使用风险直接影响到装备的作战使用。装备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将可能导致人员的伤亡和装备的损坏, 从而使得部队人员编制和装备配备上处于不完整状态, 必将严重影响到任务的执行。装备使用风险不仅拖延了任务完成的时间, 减慢了进程, 还可能会导致整个计划和任务的失败。

4.3 导致费用负担沉重

意外事故的发生, 会造成人员和装备的非战斗性损伤, 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和发挥。而为弥补这些因事故而损失的战斗力, 一方面需补充懂得技术的人员, 将会花费大量的安置和培训费用, 另一方面需补充所需要的装备。装备事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意外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的最大发挥和训练的安全性。因此, 要提高部队战斗力, 减少人员、装备的损失, 预防各种事故风险的发生是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5 装备使用风险的因素

5.1 人的因素

人是装备使用过程的主体, 人是具有最大变化性的领域, 因此也就具有大多数的风险。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起装备使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同样, 人在事故预防和风险控制中起决定性作用。

(1) 标准、程序不明确或不可行。

有关装备使用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制订得不够清晰或不够简单明确, 这都可能引起操作人员错误的理解和执行, 导致操作的失误, 或是在遇到问题时无法根据标准程序进行及时、准确地解决, 影响整个任务的进程, 严重的会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或者造成事故。

(2) 违章操作。

这主要是指在装备使用过程中, 使用人员违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程序和要领, 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不按操作规程和要领操作, 不重视武器装备使用环境, 甚至让装备超性能、超负荷使用, 造成损伤和损坏。

(3) 训练失误。

人员操作技术的培训和具体实践的训练不够科学和严格, 人员的专业素质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在执行任务和操作装备时, 便可能因为操作失误发生事故。训练的失误也成为一类风险因素。

5.2 装备因素

在装备使用过程中, 使用人员通过装备系统实现装备使用安全的目标。装备不安全状态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装备技术状况的好坏, 对其本身的安全也有重要影响。

(1) 装备设计制造的隐患。

武器装备在研制设计上的隐患是装备事故的源头和主要诱因。装备在设计时, 安全性设计不完善, 防护措施不得力, 缺乏风险的识别、预测与警告设备, 装备事故风险概率必然较大。在生产制造时, 装备的质量不过关, 其装备的安全性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2) 装备可靠性下降。

装备在使用过程中, 部分零部件因磨损、老化失效等原因, 其可靠性逐渐下降, 当可靠性下降到一定程度时, 装备可能发生故障, 若此时采取措施不得力, 极易导致装备事故发生。

5.3 保障因素

如果技术保障不当, 当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或遇到技术难题时, 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成为风险因素, 进而影响到工作的进程和效率, 导致任务失败。

保障失误包括人员缺乏、装备数量或种类不足, 缺乏保养工具或服务。再就是对武器装备维护保养检查不细, 保障不到位。有的对武器装备重使用轻保障、重操作轻维护, 对装备检查保养不细, 使一些装备带故障疲劳作业。有的明知装备有小故障, 不仅未及时排除, 还凑合使用, 致使装备带“病”作业而损坏。

5.4 环境因素

装备的环境适应性问题长期困扰着各国军队。海湾战争中, 多国部队共集结各种军用直升机1700多架, 损伤了21架, 其中战斗损伤仅为5架, 其余16架均为非战斗损伤。这当中, 恶劣的沙漠环境是造成装备使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5]。

造成装备使用风险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气候环境、地形、电磁环境、噪音、植被等等。气候环境的影响重要是指恶劣的天气影响装备的使用以及装备本身的技术状况。同时, 环境的不利因素对人员的心理也将造成影响, 对于正确的装备使用增加了危险因素。

5.5 管理因素

在装备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它们的背景原因后面还有更深层次的管理方面的原因。管理缺陷是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也是本质的原因。管理指按照定义的标准、程序和控制措施指导过程。主要问题:

(1) 管理人员失职。一些管理人员对事故发生的潜在因素、隐患、征兆不够重视, 检查制度不落实。无论是平时的装备工作还是大型任务中使用装备时, 都需要有严格的风险预防措施。作为管理者, 要经常检查安全工作和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有效控制风险因素, 才能不出或少出事故。

(2) 不按科学规律办事。有的指挥员不懂武器装备战技术性能, 在使用上计划不周, 组织不严, 指挥不当。不顾装备的技术状况, 违规进行训练和使用, 从而导致装备事故发生。例如, 坦克在山地作战使用时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如果合成指挥员不懂坦克的性能特点, 超出其性能极限, 就可能发生倒爆、翻车等事故。

(3) 没有使用风险管理过程。由于实际使用环境的复杂性, 使用规章制度难以覆盖所有的危险情况, 因此需要一个使用风险管理的过程, 来确定这些不确定因素对安全使用的影响。通过国外特别是美国军队的实践经验来看, 如果没有这个过程, 会使事故率增加。

6 装备使用风险的管理原则

装备使用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装备使用的决策过程, 帮助使用人员在任何给定的形势下, 系统地评价所有可能的行动路线, 识别出风险与益处, 并确定最佳行动路线。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是在提高绩效和最大化作战能力时, 用来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的一个持续过程。所用级别的人员都可通过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来识别和控制危险[6]。

(1) 风险管理是决策人员用来减少或消除风险的过程。

风险管理过程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机制, 这个机制帮助管理人员与个人, 识别和选择最优的行动过程。风险管理必须成为规划和执行任务的一个完整要素。指挥官负责所有任务计划和准备阶段的风险管理的应用。

(2) 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是一个权衡的过程。

根据知识、经验和任务的要求来权衡风险并做出判断。详细的分析将增加对自己有利的机会。采取大胆的、决定性的行动和愿意识别和控制或接受相关的风险是不矛盾的。小心谨慎地确定危险、分析和控制危险和实施解决这些危险的管理计划有助于装备使用过程的安全。

(3) 一些风险必须现实地接受。

任务规划的发展过程中, 为了成功地完成任务被迫要冒较高风险的情况会变得越来越明显。从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 在考虑整个任务成功的更大视野范围内, 一个或多个已制定的安全参数的放松可能会出现有利的一面。在将人员和装备暴露于最低可接受风险的同时满足所有任务要求, 是完成一个任务最合理的选择。使用风险管理提供了用于确定哪个风险或什么等级的风险是不必要的。

(4) 把装备使用风险管理整合到装备使用过程的规划与执行中去。

在计划阶段, 风险更容易得到评估和管理。当使用风险评估作为执行装备使用任务的一个必要方法, 而不是由外部人员进行的附加过程时, 是最能发挥其效能的。尽早地将风险管理整合到规划中去, 是向管理人员提供应用使用风险管理原则的最好机会。

(5) 风险管理必须系统化。

风险管理是在贯穿于所有任务阶段的使用效能、时间和成本的约束下, 为了优化安全工作的所有方面, 管理与工程的原则、标准和工具的系统应用。为了应用系统的风险管理过程, 完成任务的或导致事故的人员、程序和硬件所构成的组合体必须被视为一个系统。

7 总结

装备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装备使用安全是部队顺利完成作战、训练、执勤等各项任务的重要保障。确保武器装备使用安全, 是确保各项任务完成的前提, 也是战斗力的基础。因此, 本文引入了装备使用风险的概念, 给出了使用风险的类型、影响、特点以及风险的因素和风险管理的原则等。目的是提高我军部队完成任务的成功率, 减小事故发生率, 从而提高部队战斗力。由于我军在军事行动和装备使用中实施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有关的概念、理论、方法、工具和应用性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完善。

摘要:装备的安全使用是部队安全和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装备复杂性和使用环境的严酷性, 使装备使用过程存在较大的风险性。本文提出了装备使用风险的概念, 装备使用风险是装备事故可能性与后果严重度的度量, 并划分了风险类型。重点对装备使用风险的特点、影响和因素进行了分析, 认为装备使用风险因素复杂, 对部队安全和任务的完成有重大影响, 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最后, 讨论了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的原则和要求, 以期促进部队装备安全使用和风险管理工作, 从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关键词:军事装备,使用风险,使用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军, 于魁龙, 王良曦, 等.装备使用风险管理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7, 21 (4) :8~11.Li Jun, Yu Kui-long, Wang Liang-xi, et al.Research on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for Equipment[J].Jour-nal of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2007, 21 (4) .2:8~11.

[2]The Army Safety Program[M].Washington, DC: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US Army, 2000.

[3]Risk Management Training Support Package for Leaders[G].US Army Safety Center.

[4]余春.武器装备发展与安全[J].国防科技, 2007 (7) :17~23.Yu Chun.The Safety and Development of Weapons[J].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7) :17~23.

[5]文邦伟, 胥泽奇.外军装备环境适应性典型案例.装备环境工程, 2005, 2 (3) :83~87.Wen Bang-wei, Xu Ze-qi.The Typical Cases of Environ-ment Worthiness of Foreign Materiel[J].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5, 2 (3) :83~87.

[6]AF Instruction90-901,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S].Washington, DC:Department of the US Air Force, 2000.

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研究 篇8

军事装备学以武器装备为对象,重点研究装备发展、保障、管理和相关技术问题[1]。工效学以人-机-环境系统为对象,重点研究人、机、环境及相互关系。军事装备工效学是二者的交叉学科。1989年中国人类工效学会(Chinese Ergonomic Society,CES)成立,并于1991年成为国际人类工效学会成员,推动了我国工效学发展。在军事装备领域,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2]、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3]、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4]和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等单位在工效学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由于军事装备种类复杂、型号众多,同时各单位研究侧重点不同,军事装备工效学尚未形成完整研究体系。深入研究学科基本问题,科学构建学科体系,推动学科全面发展,对于提高装备安全性、舒适性、实战化水平,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和持续作战能力,减少军事职业伤害等都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意义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开展装备竞争性采购,为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军事装备在工效学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使得推动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发展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1)军事装备工效学是装备走向“实战化”的必经之路。我国装备经历了引进、仿制和自主研发的道路,研制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部分战术技术性能指标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从参加国际联合军事演习和竞赛情况看,“实战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一直存在[5,6],其实质主要是装备综合效能不高。装备综合效能E满足

式中,A为装备使用可用度,D为装备可信度,C为装备固有能力。装备是否符合工效学要求(即可用性高低)大大地影响着装备固有能力和使用可用度,进而影响装备综合效能。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大力开展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

(2)军事装备工效学是解决“人-装-环”问题的关键。人员、装备和环境共同构成有机整体,三者相互作用。长期以来,“人-装-环”问题极大影响着人员工效效率和持续作战能力。例如,通过对优秀装甲车辆驾驶员的调查,高温环境闭窗驾驶耐受时间只有1.5 h[3,7]。实际训练中,经过4 h连续训练,驾驶员出驾驶舱甚至需要“架”出来。此外,还有振动、辐射、舱室微环境等问题。“人-装-环”问题降低装备舒适性,影响作战人员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迫切需要运用工效学理论,探索三大要素的运行规律及优化组合方法,规范装备的研制和设计,解决“人-装-环”问题。

(3)军事装备工效学是战斗人员职业健康的“保护伞”。随着军队专业化程度的提高、部队训练强度的加大,战斗人员作为武器装备的操作者,长期处于噪声、冲击、有害气体等密闭环境,带来的职业健康问题已经十分突出。特别是对于服役期较长的人员,普遍面临腰腿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听力下降等伤病的长期困扰[8,9,10],给个人、家庭和医疗保障等都带来了严重经济负担。虽然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11,12],但要根本性解决还需要通过军事装备工效学。

(4)在装备定型试验、部队试用和部队训练中,还发现了大量不符合工效学要求所导致的严重问题。例如:某型步兵战车驾驶舱布局不合理,导致“死界”过高,无法完成高速接近车辙桥等战术动作;某两栖装甲装备因逃生通道狭窄,出现安全隐患;某型主战坦克舱门设计不科学,严重影响战场救护[13]。总之,开展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对于提高军事装备可用性、更好发挥装备战术技术性能、提高战斗人员持续作战能力等多个方面都有现实意义。

2 学科属性与名称

目前,关于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属性与名称还存在一定的分歧,通过分析不同观点和形成原因,利于准确把握其本质特征,为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奠定基础。

2.1 学科属性

在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中,与军事装备工效学相关的学科主要有军事装备学、军事人机工效学和工效学等[14]。工效学是管理学中二级学科管理工程下的三级学科。军事人机工效学是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中二级学科军事医学下的三级学科。军事装备学是军事学中二级学科军制学下的三级学科。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颁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军事装备学为军事学下独立的二级学科。由于GB/T 13745—2009侧重于为科技工作服务,《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主要用于人才培养,因此这种差异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在权威军事装备学学科专著中,将装备技术理论纳入该学科范畴[14],为工效学在军事装备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此外,GB/T 13745—2009中的工程心理学、人体测量学、安全人机学、工程控制论和安全人机工程等学科都与军事装备工效学密切相关。从工效学发展来看,工效学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各有侧重。由于军事活动主要围绕人和武器装备展开,因此工效学在军事领域以军事装备领域为核心。同许多学科的起源一样,工效学的产生也是源于军事领域。因此,军事装备工效学是军事装备学与工效学发展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推动工效学在国内军事装备领域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促进工效学的回归与再发展。

2.2 学科名称

军事装备工效学是工效学在军事装备领域的应用。从各国工效学发展历程来看,因关注侧重点的不同,有多种名称。英文名称有human factors、ergonomics、human engineering、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和engineering psychology等。中文名称有工效学、人机工效学、人类工效学、人的因素学、人因工程和工程心理学等。

在军事装备领域,以美英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本形成了完整研究体系,而俄罗斯在这方面还有差距[3]。同样,美英2国在工效学名称上也曾经有所不同。英国称为人的因素(human factors,HF),将其作为武器装备采办中人因综合集成(human factors integration,HFI)的重要工效学活动。美国有人的因素(human factors,HF)和人因工程(human engineering,HE)2种称谓,并将其作为有人系统综合集成(human systems integration,HSI)的重要工效学活动。当前,美英2国在军事装备工效学方面都不再纠结于称谓,更多倾向于将其等效使用[15],或者称为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HFE)。基于此,选用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作为名称,仍译为工效学。由于军事装备学在我国学科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军事装备技术的特殊性,因此将军事装备工效学译为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in military equipment。

3 内容体系

确立军事装备工效学内容体系,既要深入了解国外工效学在装备领域的研究应用情况,又要结合国内军事装备学学科特点,符合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要求。

3.1 研究对象

军事装备学紧紧围绕装备全寿命周期,以装备发展、保障和管理实践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1]。它们与装备全寿命周期阶段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工效学以“人-机-环”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人、机、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研究。对于军事装备而言,“人-机-环”系统如图2所示。

军事装备工效学作为军事装备学和工效学形成的交叉学科,以装备发展、保障和管理中的工效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军事装备学研究内容体系较为完备,见表1[1]。工效学以“人”的特性、“机”的特性、“环境”特性、“人-机”关系、“人-环”关系、“机-环”关系和“人-机-环”系统总体性能7个方面为内容。

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内容是军事装备学和工效学研究内容的交叉融合,包括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的论证、研制、使用等所有工效学研究内容。

3.3 学科体系

在明确学科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基础上建立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体系,还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和发展现状[16,17]。同时,还要摒弃与相关学科(如人体测量学、环境医学、“人-机-环”系统工程学等)的“门户之见”,以战斗力为唯一标准。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体系如图3所示。

3.3.1 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主要研究装备全寿命周期中的工效学活动,将工效学融入装备论证、研制、试验、定型等全过程,在顶层为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提供制度机制保障。例如,装备采购中军事装备工效学活动如图4所示。现阶段,这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成为当前制约军事装备工效学发展的瓶颈。

3.3.2 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主要针对各个军种、兵种装备实际情况,根据装备作战需求,确定各自的工效学要求,建立相适应的标准、规范和指导性文件,用于装备设计、研制和生产等过程。以装甲装备为例,外军就建立了十分详细的规范体系,具体到诸如舱门开启方式都要按工效学要求分类设计(国内只有一种方式),不同类型装甲战斗车辆的开门方式如图5所示。

3.3.3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解决不同类型军事装备的工效学关键问题,提高装备舒适性、安全性,提高作战人员工作效率和持续作战能力。表2列举出了部分军事装备工效学关键问题。

4 结语

军事装备工效学是军事装备学与工效学形成的交叉学科,促进该学科发展对于提高武器装备综合效能、提高人与武器结合程度、减少战斗人员职业伤害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十分必要。本文进一步研究了该学科属性和规范学科名称,明确了研究对象和内容,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该学科应重点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发展。对于工效学在军事设施等其他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本研究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论证开展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的必要性,明确学科属性、名称、研究对象等基本内容,构建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体系。方法:从实战化要求、人机适应性、职业伤害等方面分析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意义。结合国内外工效学和军事装备学学科发展现状与实际情况,从3个层面构建学科体系。结果:明确了学科基本内容,确立了学科体系,为军事装备工效学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结论:开展军事装备工效学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推动该学科发展。

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需求分析 篇9

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 各类工程装备都具备相应的作用, 装备保障属于物资保障的范围, 物资的需求预测已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智能优化算法[1,2]常被用来解决需求量预测问题, 特别是神经网络[3,4]在物资的需求量预测方面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为相应条件下的物资需求量预测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工程装备需求是物资需求最重要的部分, 本文主要定量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需求量问题。

1 工程装备种类

以工程装备现有专业标准、参照工程装备的主要功能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的类别进行划分, 可将其分为交通保障结构工程作业装备、救生救援工程装备、爆炸物探测与排除工程装备、抗洪抢险工程装备、核化事故救援工程装备和维稳防暴工程装备6大类, 这些工程装备在各类型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均有可能运用, 如此分类可增强研究分析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 工程装备需求预测模型

工程装备保障物资需求必须以工程任务量为基础, 但非战争军事行动往往对应大规模的突发事件, 在应急情况下, 地方装备保障工作在组织上相对部队较慢。因此在某一地域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 相应任务区域相关专业应急专业部队将受领任务, 启动应急预案, 进行工程装备保障任务。工程装备需求量预测应该在工程勘察的基础上进行, 并且考虑装备的损耗数量和装备机动数量。综合考虑装备损坏、周转等因素后装备数量需求可以按下式预测:

其中:E为工程装备需求数量;α为装备的储备系数;S为装备实际工作需求量;H为装备的报废数;M为工程兵部队的机动数。

各种工程装备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所担负的任务不一样, 其任务需求量也有较大的不同, 具体装备需要具体分析。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必须先确定装备需求种类, 然后才是装备需求数量。例如, 在任务区域没有河流和湖泊或者是沼泽区域, 那么对渡河装备和江河侦察装备的需求量就会非常小;如果任务区域本身桥梁数量非常少, 那么在保障过程中对桥梁装备的需求量也会较少。装备需求种类和数量与任务区域对应的需求样式和破坏程度相关。

现以道路装备中的压路机为例进行需求分析, 压路机需求数量主要与其工作效率和工作任务量有关。在此预测压路机需求量是建立在压路机的结构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压路机实际工作需求量为:

其中:Ceiling为取整函数;Gt为任务总量, 在此代表任务区域内破坏道路公里数;β为任务总量调整系数, 道路破坏程度不同, 其任务完成难度会有所增加;Gh为装备平时每小时工作量, 在此代表每小时的任务完成公里数;tk为装备每天工作时间;Tz为一个行动周期的天数;Ts为装备修理时间;K为工作调整系数, 用于调整人员休息、设备展开和收拢等时间占每天工作时间的比例。

装备需求量除与任务量相关以外, 还与装备损坏量息息相关, 特别是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 装备损坏量相比平时装备损伤数量有较大差异。装备损坏是指装备由于意外事故、操作使用技术和自然等原因造成装备机件破坏和功能下降而影响使用效能的一种状态。工程装备的损坏形式通常有意外事故损坏、技术损坏和自然磨损损坏3种。另外, 根据装备的损坏和修复的难易程度, 工程装备的损坏等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损坏和报废4个等级, 工程装备损坏程度修复时间如表1所示。

对于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损坏预测, 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 而且还应进行定量分析。装备损坏率是表达装备损坏情况的重要参数, 它是指完成某一阶段救援任务后, 工程装备损坏数占参加作业的工程装备总数的百分比。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ηs为工程装备损坏率;Ns为装备在统计期的损坏数量, 包括意外事故、技术和自然磨损等原因造成的损坏;Nt为统计期内装备动用总数。

意外事故造成的装备损坏预测方法主要有经验法、案例法和仿真模拟法等。在此意外事故率由以往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

非意外情况造成的损坏与装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MTBF) 密切相关, 根据可靠性理论, 工程装备在使用期间的寿命服从指数分布。其装备故障率可以表示为:

其中:λ为工程装备平均故障率。装备故障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的曲线称之为浴盆曲线, 如图1所示。

图1中, 曲线中部为使用寿命期, 装备故障率较低且比较稳定, 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 装备基本处于这个时期。在已知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装备各阶段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统计数据后, 则可以得到相应的装备故障率。

3 需求预测实例分析

以某保障单位保障区域内压路机需求为例进行分析:已知一个保障作业周期Tz=3d, 任务总量Gt=450km, 由于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期间道路平整难度较平时相对有所增加, 因此取任务总量调整系数β为1.25, 装备平时每小时工作量Gh为0.9km, 该装备每天工作时间tk为16h, 工作调整系数K为0.1, 该装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为100h。根据以往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保障资料统计, 在此实例中各级别损坏程度所占比例和单装修复时间如表2所示, 且取一个行动阶段装备意外损伤率为10%, 装备机动系数取为0.1, 装备储备系数α取为1.1。

根据现有已知条件, 装备损伤数量为:

装备报废数量为:

在装备动用过程中, 装备损伤将造成装备实际参与工作时间有所降低, 整个行动周期内装备修理所占用的时间Ts为:

装备实际工作数为: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

解得E=18.9。

取整后为19台, 所以该装备需求量E为19台。

4 小结

本文研究的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物资需求问题, 根据非战争军事行动特征, 描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物资需求的特征。在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行动背景下, 根据物资需求特点, 考虑装备的自然损坏和意外事故损坏, 定量分析了工程装备需求量。

参考文献

[1]吴斯亮.大型地震应急物资动态需求预测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11-16.

[2]乔洪波.应急物资需求分类及需求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9:19-25.

[3]张俊才, 黄万杰.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医疗器材需求预测[J].重庆大学学报, 2003, 26 (10) :156-158.

军事物流装备链保障效能评估研究 篇10

1 基本概念

军事物流装备链的概念是在军事物流装备和军事物流流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军事物流装备是指用以实施军事物流活动的车辆、机械、器材、装具等装备的总称[1]。由于对军事物流装备的认识角度不同,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按技术种类不同可分为机械化装备、自动化装备、信息化装备和可视化装备等;按作业环节不同可分为存储装备、运输装备、包装装备、装卸搬运装备等;按军兵种不同可分为陆军物流装备、海军物流装备、空军物流装备和第二炮兵物流装备等。

军事物流流程是由若干个作业环节构成的过程系统,其基本作业可归纳为4种: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任何复杂的军事物流流程都可以分解为由这4个基本作业环节构成的过程系统,所谓流程不同无非是其包括的作业环节数量多少和先后次序不同。每个环节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功能,而各项功能的实现靠的是由不同类别、不同型号的军事物流装备构成的装备系统,即运输装备系统、储存装备系统、装卸搬运装备系统和流通加工装备系统。军事物流装备链就是由这些装备系统(功能系统)按照一定的流程关系相互啮合而成的“链”,物资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其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军用物资流经4个装备系统的次数和次序都是动态变化的。从一般意义上讲,军事物流装备链是一个包含4个神经元的Hopfield神经网络(如图1所示)。神经元A、B、C、D分别代表运输装备系统、储存装备系统、装卸搬运装备系统和流通加工装备系统。4个装备系统既都是任务的输入端,又都是任务的输出端,不同时刻各个装备系统的任务输入和输出也不尽相同。

2 评估方法探究

军事物流装备链保障效能是军事物流装备链本身所蕴藏的,或在一定条件下军事物流人员通过军事物流装备链遂行军事物流任务所发挥出来的符合需要的作用。对军事物流装备链保障效能进行评估,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是选择什么样的量度来恰当地衡量效能的大小。如果已经准确地规定了任务轮廓,就可以用完成整个任务或完成某一部分任务的概率去表示效能。串联模型是军事物流装备链中最简单的链,其保障效能较易评估。假设装备系统i i=,1,2,…,n,在保障环节i完成相应的保障任务为一随机事件,且各事件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完成任务的概率为Ei(用完成任务的程度来表示),那么该装备链的保障效能E链(表示装备链完成任务的概率程度)的评估模型为:

然而,上述评估模型没有考虑到各环节任务的多变性、装备系统链接的动态性,对于一般链即类似于Hopfield神经网络的链,不能机械地按上述方法进行评估。为此,我们采用SEA法对其进行评估。系统有效性分析(System Effectiveness Analysis,SEA)是一种动态系统效能评估方法,它通过把系统的运行与系统要完成的使命联系起来,观察系统的运行轨迹和使命要求的轨迹在同一公共属性空间相符合的程度,根据轨迹重合率的高低,来判断系统的效能高低[2]。这种评估方法,在军事物流装备链保障效能的评估中有其独特性。

3 基于SEA法的保障效能评估

3.1 概念体系

SEA方法基于6个基本概念:系统、使命、环境、原始参数、性能量度和系统效能,前3个概念用于提出问题,后3个概念用于确定分析过程中的关键量。对军事物流装备链而言,系统就是军事物流装备链本身,即由运输装备系统、存储装备系统、装卸搬运装备系统和流通加工装备系统4个子系统排列组合而成的链;军事物流装备链的使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为适时、适地、适量地将物资送到部队客户提供装备保障;军事物流装备链的性能度量MO,P,集合由4个指标构成:运输能力指标MOP1、存储能力指标MOP2、装卸搬运能力指标MOP3和流通加工能力指标MOP4。

3.2 系统映射

3.2.1 运输能力指标MOP1的系统映射

运输能力是指运输装备系统,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一个班次8小时计算)能够完成的有效运输量(以吨为单位)。运输能力不仅与运输车辆的载重量、台数、性能有关,而且与运输距离、道路状况、物资装载技术有关。运输能力指标:

式中:A1为车辆完好率;A2为车速利用系数,与车辆的性能状况、道路状况、装载技术有关;A3为吨位利用系数,与装载物资、装载技术有关;N为车辆台数;G为单车标定载重量;T为作业时间;V为最高车速;S为运输距离。

3.2.2 存储能力指标MOP2的系统映射

存储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存储装备所能够储存多少物资的能力,通常以能够储存的物资重量计算(以吨为单位)。计算存储能力,先必须查定存储装备所工作的全部场所的面积或容积中能够用于储存物资的面积或容积有多少。假设存储装备系统在一定时间(通常以一个班次8小时计算)最大作业能力为E。则当最大作业能力E大于储存场所的存储能力C时,装备系统存储能力指标取C,反之则取E:

式中:Pi为第i类物资单位面积的储存量定额;Si为储存第i类物资的仓库有效面积;σ为实占面积占有效面积的比率(储备型仓库σ=70%,流通型仓库σ=45%)[3]。

3.2.3 装卸搬运能力指标MOP3的系统映射

装卸搬运能力是指所有装卸搬运设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一个班次8小时计算)能够完成的有效装卸搬运量(以吨为单位)。一般地说,当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的组合形式一定时,决定仓库装卸搬运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机械设备的作业能力和作业有效率(作业有效率E是一定时期内的物资吞吐量P与作业量的比值D,其公式为:E=P/D)。

式中:ni为机械设备i的作业能力;mi为机械设备i的最大起重吨位;bi为机械设备i平均起重吨位利用系数;ki为机械设备i一个工作班次实际工作小时数;ti为机械设备i完成一次作业所需机动时间数;ai为机械设备i水平机动时间系数。

3.2.4 流通加工能力指标MOP4的系统映射

流通加工是指为了更好地满足部队用户的需要,在物流过程中进行的一些辅助性的加工活动,包括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商品检验等作业。流通加工能力指标MOP4的系统映射可以用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一个班次8小时计算)能够完成的有效流通加工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决定流通加工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机械设备的作业能力N和作业有效率E,则流通加工能力:

式中:P为一定时期内的物资流通量;D为一定时期内的物资加工量;N为机械设备的总作业能力;ni为机械设备i的作业能力。

3.3 使命映射

由于各个环节装备系统的使命任务是动态的,既有时间上的随机性和又有流程上的关联性。假设在t时刻,军事物流装备链的使命任务是S,运输装备系统的使命任务分别是S1。结合具体的军事想定(环境原始参数),完成使命任务S1的运输时间不高于一定的阈值T1,高于这个值,整个装备链完成保障任务的机会很小,所以将MOP1的值域限定在。由效能递减规律可知,保障效能并不是越高越好,超出一定范围效能反而减小。为此,MOP1的使命映射取其下限S1/T1。相同的原理,假设在t时刻,当存储装备系统、装卸搬运装备系统、流通加工装备系统的使命任务分别是S2、S3、S4时,MOP2的值域限定在,取MOP2=S2/T2;MOP3的值域限定在取MOP3=S3/T3;MOP4的值域限定在取MOP4=S4/T4。

3.4 映射综合

映射综合是将系统映射与使命映射进行比较得到的度量值,反映系统与使命的匹配程度。用MOPi系i=(1,2,3,4)表示系统映射中建立的各项性能指标MOPi;用MOPi使(i=1,2,3,4)表示使命映射中建立的各项性能指标MOPi中的下限。将MOPi的系统映射和使命映射进行综合,得t时刻各系统有效性指标:

设军事物流装备链完成任务S的总时间是T,则如图2所示建立系统轨迹和使命轨迹图:使命轨迹是装备链完成使命应具备的效能(即完成任务的概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实质是一条定值为1的直线段;系统轨迹是指装备链瞬时保障效能Et链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它介于0和1之间。

通过图2我们可以直观地考察军事物流装备链系统轨迹和使命轨迹的重合度(时间坐标轴与系统轨迹曲线之间的面积/时间坐标轴与使命轨迹曲线面积),进而求得军事物流装备链在担负任务S时的保障效能:

4 结束语

军事物流装备链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SEA法有效地解决了其保障效能不易评估的难题,使军事物流工作者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军事物流装备链的保障效能,为军事物流装备的整体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富奎.略论军事物流装备体系[J].仓库管理与技术,2008(4):3-4.

[2]沈浩.海军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43-48.

军事装备高技术 篇11

2011年3月19日~10月31日,法、英、美等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落实联合国决议为名,对利比亚进行了7个多月的持续空袭,实现了支援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推翻卡扎菲政权的目标。由于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特殊的地理环境,这次军事行动在作战方式和武器装备运用上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军事行动主要进程

这场军事行动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由法、英、美等18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共投入各型飞机约430架、舰艇38艘;出动飞机约2.6万架次,打击近6000个目标。卡扎菲政府由于担心军队过于强大影响其政权稳定,除少数亲信部队外,大部分部队不受重视,加之受多年武器禁运影响,装备陈旧老化,维修备件匮乏,战斗力有限。整个军事行动呈现“一边倒”,利比亚政府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军事行动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3月19日~31日)

美国主导军事行动,夺取战场制空权。美军利用“战斧”巡航导弹和远程轰炸机,摧毁利比亚政府军的防空体系和指挥控制系统,建立禁飞区,遏制了政府军对反政府武装的进攻,确保了对制空权的控制。法国主要在利比亚东部的班加西附近打击政府军地面部队及其装甲车辆,使利比亚政府军无力向班加西挺进,支援反政府武装力量。英国与加拿大主要任务是与美军协同作战,打击利比亚沿海地区的防空导弹系统和地面部队。

第二阶段(3月31日~8月29日)

北约接管指挥权,法英承担主要空袭任务。美军移交军事指挥权,并退出打击任务,主要执行压制政府军防空系统的任务以及空中加油、情报监视、电子战以及提供弹药等支援保障任务。法英开始承担主要作战任务,法英等北约国家一方面增派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战斗机以及武装型无人机,加大空袭力度,还派出武装直升机参战,对政府军地面目标进行直接打击;另一方面,北约国家还向反政府武装提供武器装备,协助进行人员训练,使反政府武装战斗力不断提高,逐渐扭转被动局面,最终攻陷首都的黎波里。

第三阶段(8月29日~10月31日)

反政府武装大举进攻,最终控制利比亚全境。在北约持续空中支援下,反政府武装陆续攻占卡扎菲控制的南部城市,最后在苏尔特和拜尼沃利德展开近一个月的城市攻坚战,围剿卡扎菲的残余势力。10月23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宣布“全国解放”,10月31日北约宣布军事行动结束。

军事行动主要特点

利比亚军事行动虽然仍是一场以空袭为主体、军事强国对弱国的非对称作战,但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美国与北约盟国台前幕后角色互换,尝试军事干预新策略

与近几场局部战争“美国牵头、盟国参与”不同,此次美国主动“退居二线”,将北约盟国“推向前台”。军事行动指挥权移交后,法、英成为空袭主力,北约承担90%的空袭和绝大部分海上作战任务;美国负责支援保障,承担77%的空中加油、27%的侦察监视以及几乎全部电子战任务,并为盟国紧急提供了2.5亿美元的精确制导弹药等。正是在美国的支援保障下,空袭行动才得以持续。虽然北约盟国和美国角色互换,但从整个军事行动看,美国仍发挥决定性作用,“盟国前台唱戏、美国幕后操控”特点十分明显。

空中打击与反对派地面作战相互配合,呈现推翻一国政权新方式

西方国家汲取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教训,此次未派遣地面部队,而是扶持反政府武装并支援其地面作战。多国部队通过空中精确打击,削弱政府军作战能力,为反政府武装地面进攻扫除障碍,并在武器装备、训练和指挥等方面给予反政府武装大力支援,使其成为一支有效的作战力量。最终,西方国家通过“不直接派遣地面部队介入,用空中精确打击帮助反对派”的方式,实现了推翻卡扎菲政权的目标。总体上看,此次军事行动多国部队以高技术武器装备实施持续空中打击,地面部队使用轻武器和轻便皮卡等轻型装备展开城市游击战,装备和战术上“新与旧”、“打与藏”、“攻与守”的特点十分明显。

法律战、舆论战与网络战综合运用,反映信息战手段新动向

多国部队除军事打击外,还围绕其作战目标,充分利用法律战、舆论战与网络战等手段,取得显著效果。

通过法律战谋求战争合法性

法英美等国积极推动联合国通过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决议,使军事行动合法化,以获得周边地区国家与国际社会的支持。

大打舆论战控制舆情

除利用传统媒体外,还利用“推特”、“脸谱”等新兴网络媒体,大量散布利比亚政府负面信息,引导国际舆论走向;以直播的形式实时发布北约轰炸和反政府武装进攻的视频信息,扩大军事打击震慑效应;不断释放虚假消息,瓦解政府军抵抗意志。多国部队还轰炸了利比亚政府电视台等宣传机构,切断其对外宣传渠道。

实施网络战支持军事行动

一方面获取作战情报。反政府武装利用3G手机与卫星电话在“推特”网发布目标信息,引导北约战机遂行打击。北约专门建立了网络数据融合中心,综合分析互联网信息和传统军事情报信息,辅助决策。另一方面实施网络入侵。美军通过“无线注入”方式,入侵政府军网络窃取信息。通过网络入侵,英国心理战专家获取了利比亚政府和军队高官的电子邮箱和手机号码,对其实施心理战。

零伤亡和低费用的战争代价,成为西方国家近几场局部战争“得意”之作

利比亚军事行动,多国部队以损失2架战斗机、1架无人机的代价,达成了推翻卡扎菲政权的作战目标,实现了人员的零伤亡和战争的低费用。而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仅美军的死亡人数就达到4500人和1800人。利比亚军事行动开支较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也少得多。美国20亿美元的支出,仅为伊拉克战争(1.1万亿美元)的1/500;英国约3亿英镑的支出,仅为其2010年阿富汗战争开支的1/15。美国副总统拜登毫不隐讳地称,“利比亚军事行动采取的策略将成为美国未来解决类似世界问题开出的一剂良方。”

武器装备运用特点

此次军事行动以空中精确打击为主要作战样式,除打击防空和指控系统等战略目标外,重点是打击时敏和隐蔽目标。多国部队武器装备运用因而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侦察手段立体多样,发现隐蔽和时敏目标能力显著提高

多国部队通过立体化的侦察监视体系,实现了对隐蔽和时敏目标的准确识别与定位。

利用各种侦察手段实现立体探测

多国部队利用侦察卫星、预警机、有人和无人侦察机以及人力情报,构成全天候、立体化的侦察监视体系,为精确打击奠定了基础。美国“锁眼-12”和法国“太阳神-2B”等侦察卫星对利比亚机场、指控中心、雷达设施及导弹阵地等进行了详细侦察;“全球鹰”无人

机、“哨兵”侦察机、E-3预警机等空中侦察装备获取了大量高精度、近实时情报;美英等国特种部队人员对机场、补给线、雷达、防空武器等目标进行侦察,并利用便携式激光指示器,为战机攻击直接指示目标。

利用机载探测器实现对时敏目标的侦察

针对此次军事行动主要以装甲车、武装人员等移动目标为打击对象的特点,多国部队动用了大量先进的侦察装备,实现对时间敏感目标的侦察和定位。美国E-8C侦察机利用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有效识别并跟踪地面机动部队等地面移动目标;英国“哨兵”侦察机携带的“机载防区外雷达”具有跟踪运动目标能力,通过数据链引导附近巡逻的战斗机实施打击;“阵风”、“狂风”等战斗机上配备目标瞄准吊舱,可对特定地区实施监视、侦察和毁伤评估。

利用低空无人机和电子侦察机实现对隐蔽目标的探测

针对利比亚政府军采取伪装战术,将人员和武器藏匿在城区,多国部队主要通过低空无人机和电子侦察机实现对隐蔽目标侦察。美国“捕食者”、“火力侦察兵”、“扫描鹰”、法国“雪鹗”等低空无人机,具有滞空时间长、反应时间快等特点,利用高分辨率光电/红外载荷,对藏匿在城区的重要军事目标进行实时侦察与监视;美军RC-135“联合铆钉”电子侦察机截获卡扎菲与外界联系的卫星电话信号,确定了其藏身的位置。

作战平台和弹药合理使用,精确毁伤日标能力明显增强

多种作战平台的灵活运用及精确制导弹药的大量使用,极大提高了多国部队的精确打击能力。

水下远程打击与空中远程奔袭相结合,摧毁战略目标

行动伊始,美军首次使用“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发射93枚“战斧”巡航导弹,摧毁利比亚防空系统和指控中心;美空军从本土出动3架B-2隐身轰炸机,对利比亚军用机场的飞机掩体等坚固目标实施纵深打击。水下远程打击与空中隐身突击的配合运用,瘫痪了利比亚政府军的防空和制空作战体系,为多国部队取得制空权奠定了基础。

多用途战斗机与近距空中支援飞机相结合,打击战术和时敏目标

此次军事行动多国部队没有大量使用轰炸机,而是以“阵风”、“台风”、“狂风”和F-16等多用途战斗机为主,军事行动初期主要用于获取战场制空权,之后主要实施对重要目标的精确打击,共出动各型战斗机150余架,占全部作战飞机数量的88%。针对利比亚政府军将重型装备藏匿在城区,高速战斗机目标识别难度大、易造成附带毁伤等问题,多国部队在完全取得制空权后,又派出打击精度更高,并可实时攻击的AC-130和A-10攻击机、“捕食者”无人机、“阿帕奇”和“虎”式武装直升机等低空低速攻击机,对政府军运动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为反政府武装提供近距空中支援,成为打击时间敏感目标的有效手段。

精确制导弹药广泛使用,实现精确毁伤

针对打击城区目标及政府军与平民混杂等情况,多国部队大量使用“战斧”和“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等精确制导弹药,比例几乎达到100%。而在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这一比例分别为35%、60%和68%。

小型精确制导弹药打击运动目标能力强、附带毁伤小等优点,使其成为多国部队打击城区运动目标的首选武器。英国双模(半主动激光和毫米波)“硫磺石”反坦克导弹,战斗部仅重45千克,能够精确打击距离平民很近的军事目标;法国“模块化空对地导弹”采用半主动激光导引头,战斗部重125千克,能够打击运动速度高达100千米/小时的地面目标。西方宣称,空袭仅造成50~100名平民死亡,而科索沃战争中平民死亡人数为400-500人。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有效运用,保障作战行动协同迅速

此次军事行动是北约第一次前台主导,共有18个国家参战,启用不同国家10余个海空军基地,动用各型飞机数百架,通过运用一体化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实现了作战行动的有效协同。

指挥控制系统支撑作战行动的协调统一

依托近年不断升级的“全球指挥控制系统”,北约能够跨越地理界限、协调不同国家,迅速构建军事行动指挥体系。美军向北约移交作战指挥权后,多国部队顺利实现了指挥体系的平稳过渡、有序衔接。

E-3D、E-3A和E-3F等各型预警机扮演了重要的指挥和通信中枢角色,每一架预警机都可管理数十架战机和情报侦察飞机。在一次攻击政府军坦克的作战中,英国“哨兵”侦察机发现目标后,E-3D预警机随之将目标信息传送给美军“捕食者”无人机进行识别,最后由英军“狂风”战斗机实施攻击。E-3预警机还可将作战毁伤评估结果,上传至联合空战中心,帮助指挥官快速做出决策。

战术数据链支撑作战行动的联合快速

多国部队绝大多数参战飞机、舰艇和指挥终端都装有统一的Link-16数据链,使各种武器平台集成为统一的作战体系,构建了侦察-指控-打击-评估的闭环链路。数据链和联合指挥控制系统,使发现目标到实施打击的周期缩短为数分钟,而海湾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则为3天、19分钟和10分钟。

信息共享支撑作战行动的协同配合

多国部队武器装备通过C41SR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武器装备的高效协同。参战飞机能接收其他作战平台的各种传感器传来的数据,在驾驶舱的中央显示器生成“战术图像”,亦可将数据传输给其他飞机和舰艇等。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协同作战能力。如美国“捕食者”无人机发现一座建筑物内的狙击手后,迅速将信息与附近的英国“狂风”战斗机共享,并引导其发射“宝石路”IV激光制导炸弹,摧毁该建筑。E-3D预警机还使用2010年安装的“聊天室”型即时通信设备,近实时向“联合空战中心”以及北约战机传递作战信息,有效提高了多国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装备保障灵活快捷,支撑作战行动及时展开和持续进行

此次军事行动通过伴随保障和信息化保障手段,多国部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装备动员和保障力量的部署。

动员部署快速

此次军事行动的部署重点是各型飞机的转场和水面舰艇的部署,以及各种保障力量的伴随转移。与伊拉克战争长达7个多月的部署时间相比,多国部队仅用1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装备动员和部署,保证了军事行动的迅速展开。如英法“台风”、“阵风”战斗机从本土转场到前沿机场后不到24小时,就投入作战使用;美国EA-18G电子战飞机从伊拉克执行任务归来后仅仅休整47个小时,就开始执行电子压制任务。

伴随机动保障有效

多国部队采用边机动、边实施技术准备的方式,确保参战部队迅速机动前出、及时投入作战。法国“戴高乐”航母的

“阵风”战斗机,在从土伦港向战区机动的48小时中完成了技术检查和维护保养。美军“佛罗里达”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则在

从意大利的基地前往利比亚海域途中,完成对22具导弹发射管的维护和154枚“战斧”巡航导弹的状态检查,保证了作战初期对利比亚防空系统的有效打击。

装备保障信息化水平提高

美军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在军事行动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远程技术保障系统”,美海军舰艇可与本土保障中心联系,实现了装备的远程维修;美军所有飞机都配备了数字化诊断与预测的工具箱、电子技术手册等,舰艇上部署的“联合自动保障系统”取代了传统的岸基中继维修,使战场实时维修更加便捷。

无人机应用增多,地位作用更加凸显

军事行动中,无人机不仅承担持续侦察和监视任务,还在及时精确打击目标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使用广泛,贯穿始终

整个军事行动期间,无人机自始至终参与作战,除为作战人员提供近实时的高分辨率侦察图像外,还执行了时敏目标打击任务。美国“捕食者”无人机实施了145次攻击任务,超过历次局部战争中的打击次数,在4月~8月美军实施的1210次攻击中,“捕食者”承担了近1/10的打击任务;意大利“死神”无人机刚刚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就被派往战场执行侦察监视任务;法国“雪鹗”中空长航时无人机首次执行任务,就获取了许多高价值图像情报,使北约进一步延长其任务时间;甚至反政府武装也从加拿大采购一架“侦察者”微型无人机,用于寻找政府军军事目标及确定进攻路线。

功能拓展,性能提高

利比亚战场成为美军无人机各种新型载荷和先进作战能力的试验场。首次投入作战使用的30批次“全球鹰”无人机,配备最新研制的“合成孔径雷达一动目标指示”传感器,具有动目标跟踪能力,能发现10平方千米范围内车辆大小的移动目标。装备的“增强型综合式传感器设备”可全天时、全天候对静止目标进行侦察,生成分辨率高达0.3米的图像。“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首次实现舰载部署,为美军舰艇提供近海作战情报支援。

持续监视,适时打击

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现状及其创新 篇12

军事装备学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是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军事装备学是我军在长期的军事装备工作实践中,从军事后勤学等学科中逐步分化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军事装备科学纳入军事后勤科学当中来研究。上世纪90年代,我军装备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军事装备的种类日益繁多、结构日趋复杂、技术密集程度越来越高,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全寿命费用不断增多,管理、使用和保障难度增大。为适应大量高技术装备进入战场和诸军兵种合成作战需要,我军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总装备部的成立,结束了我军装备建设长期分散管理的体制,形成了上下衔接、相对独立的军事装备管理组织系统,实现了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装备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为军事装备理论研究及军事装备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使长期处于分散状态的装备理论建设,逐步形成一个涵盖军事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的理论体系。应当说,总装备部成立后,军事装备学在我国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军内相关院校与科研院所以此为契机,不断推动着军事装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军事装备学创造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1 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定位

关于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军事装备学界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来表达:一是在数量有限的军事装备学专著或教科书中表现为“总论”。二是在论文中直接指出,这种形式只是个别。“军事装备学学科若干问题研究”一文认为“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是关于军事装备及装备工作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从总体和宏观的角度,对军事装备及装备工作理论和实践进行抽象和概括所得到的共同规律,对军事装备各种实践活动和各分支学科理论研究具有普遍指导作用。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军事装备学基本理论、军事装备史学理论和学科建设理论等。”“军事装备学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军事装备的概念、分类,军事装备的地位、作用,装备思想,军事装备与科学技术、经济基础的关系,装备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指导思想。”“军事装备学史学理论主要研究:军事装备发展历史过程、特点及一般规律、装备发展趋势和装备思想史等。”“军事装备学学科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学科特征和地位作用;学科理论的历史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科研究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方法要求;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等。”这些归纳虽然都还有待斟酌,但大体上说出了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的主要范畴。本文并不追求我国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的体系定势,只是想通过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的具体探讨,相对地勾勒出我国军事装备学研究的大致范围。我们认为,军事装备学作为军事学中的一级学科,其基础理论要以军事学的基础理论为依据和基本框架,在这一框架的基础上揭示军事装备学研究的特殊性,从而得出军事装备学的基础理论。同时,由于军事后勤学发展相对成熟,也可将其做横向参照。

对于军事学基础理论问题,《军事科学概要》中做出了相对权威的论述,实质上,这也是一部专门论述军事学基础理论研究范围的专著。该著作在导言中指出,“……就人们所急盼解答和了解的军事科学基础知识,作一番粗浅的勾划。为此目的,本书从第一至第六部分,概括地阐明军事科学的起源、定义、科学体系、研究对象、社会功能以及军事科学同其他科学的关系,第七至第十部分,着重介绍了军事科学的发展简史;第十一部分,对军事科学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扼要地论述;第十二至第十四部分,主要是介绍军事科学研究方法,军事科学研究的组织体制、队伍建设,以及当前世界军事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从导言中的表述及《军事科学概要》的目录中,我们不难得出军事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地位作用、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通过认真分析已有著作中军事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参照有关学者对后勤学基础理论的表述,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可以表述为,是指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总体上认识装备活动的现象、本质并揭示其基本规律的学说和理论。它是站在军事装备科学的全局上探讨装备活动的本质及其对军事装备建设发展起长远指导作用的客观规律,阐述装备活动的基本原理。主要研究范围包括: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地位作用、发展历史、基本矛盾和规律、结构环境及其运行机制等等。

2 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科平台的巩固与发展以及军事斗争准备的需求牵引,军事装备学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获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军事装备学以出版了多部相关著作,在围绕着装备工作中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针对装备有关的事物,初步构建起了与现有装备工作体制和全军装备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军事装备科学知识体系,为指导装备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军事装备学长期以来都孕含在军事后勤学等学科当中,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时间较短,在经历了形成、巩固与快速发展之后,正面临着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困扰。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军事装备学的研究对象定位到军事装备和装备工作,对军事装备学的研究普遍是从军事装备“实体”的角度对装备工作进行的经验性概括和总结,并没有对装备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深层次挖掘。这样就无可避免会把与装备相关的事务都纳入军事装备学的研究范畴,一度出现“军事装备学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局面。

应当说由现象到本质本来是科学研究的必经过程,但在对装备工作进行研究的同时,由于缺少了对装备活动规律的进一步深化研究,这种停留在装备工作事物性层面的研究,导致了从事不同装备专业领域工作的人对军事装备学都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什么是军事装备学,军事装备学研究什么这些看似浅显的基本问题表述不一。这也是当前军事装备学基本概念界定不统一、研究对象定位欠科学、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等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军事装备学问题乃至所有的军事问题,从行为本质上讲,都是一类特殊的人类活动问题,也就是关于如何既好又快地做事的问题。对于人类活动问题的研究,软系统方法论创始人英国的P·切克兰德就曾经说过:造成各种突出弊端无法根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紧紧围绕活动研究解决问题。受近现代西方哲学重物轻事思维模式的影响,我们现在研究军事装备学问题,基本上都是由实体切入,围绕装备编制体制、力量构成、保障装备、法规制度等实体要素,针对装备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来研究解决问题,却忽视了对“活动”本身的关注,通常是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事、见事又不研究事理,因而无法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创新发展

3.1 创新的视角应当基于活动

前面提到,学科基础理论是指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总体上认识学科领域的现象、本质并揭示其基本规律的学说和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通俗讲也就是研究视角问题。钱学森在“现代科学的结构———再论科学技术体系学”一文中指出,现代各类科学的研究对象几乎都扩展到了整个客观世界,学科划分只不过是从各自的着眼点或角度去考察分类问题。可见,研究问题的视角对于军事装备学创新发展的结果至关重要。

应当说,任何研究都离不开观察,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军事装备学,研究者不仅要对理论形态进行观察,而且要直接对实践进行观察。由于我国军事体制的特殊性,西方发达国家的军事装备学理论显然很难搬用,这就更需要我国的军事装备学研究者对实践进行直接观察。没有这些观察,就无从研究,就不可能有军事装备学理论。而要观察,视角就是必要前提。一方面,具体的观察需要具体的角度,如果一个具体的角度不适当,那么很难完成一个需要从特定角度出发的具体观察。另一方面,全面的观察需要多角度的观察,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必须要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研究需要以全面的观察为前提,而全面的观察就是要从可能存在的各个视角去观察。这又要求我们首先分别把握住多种视角,视角(尤其是一些带有基本性或根本性的视角)缺失或者疏漏,便不可能有全面的观察,当然也不可能有全面的研究及其理论成果。总之,选取恰当的角度对军事装备学的领域事物进行全方位立体考察,才有助于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特征。

那么,选取什么样的视角观察军事装备学领域事物,才是恰当而不失疏漏呢?这只能是“活动”。“活动”一词的英文形式为“activity”,源于拉丁文“act”,其基本含义“doing”,即“做”。“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人类与周围客观事物交流与改造的过程,是人类完成对客观环境认识和需要的目的的过程。对于军事装备学领域事物的认识同样也必须从活动视角进行观察,才能更好的把握其本质属性和规律。

3.2 创新发展应遵循悖向思维

悖向思维,概括地说,是指背离原来的认识并在直接对立的意义上去探索新的发展可能性的一种思维形态。悖向思维虽然是从认识论方面考虑,是在与原先认识路线相反的方向上进行的,但它并不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同时它也不同于一般的逆向思维。例如,相对于乘方运算而言,开方运算的研究只是一种逆向思维;另外在已经证明了任何实数的平方都不可能是负数的情况下,人们却又引进了虚数,由于后一工作是与已建立的认识直接相对立的,因此,这才是一种悖向思维。悖向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摆脱已有认识的局限性并过渡到可能对象的研究,因此,若能自觉地应用悖向思维,往往能冲破传统的思想束缚。

过去我们对军事装备学研究基本是从实体角度,视角的偏差,也正是造成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研究诸多问题的根源。因此,要取得对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发展,必须突破军事装备学领域传统实体思维模式的束缚。站在活动的视角,特别是组织行为活动的视角,紧紧扣住“满足军队建设和军事行动对军事装备的需求”这一军事装备学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按照“是什么、研究什么、如何研究”这样一条逻辑线条,逐项对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现状进行审视与反思,找出问题,追溯根源,进而实现对军事装备学传统基础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首先,从“军事装备学”最核心的词汇———“装备”二字的理解入手,揭示装备活动的本质及军事装备学最根本的任务,并通过若干军事装备学定义的比较,给出军事装备学的定义。

其次,梳理人们对军事装备学研究对象认识的变化,在剖析军事装备、装备工作和装备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军事装备学的研究对象既不仅是军事装备本身,也不仅是装备工作,而是应当直面军事行动对军事装备不断增长的需要,把研究对象定位到装备活动。

第三,在对军事装备学研究对象域进行领域分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如何满足军事行动对军事装备的需求,以主体行为为主线,通过对装备活动的分析描述,对其进行分划与重组,构建能够反映装备活动概貌的体系结构,并对体系结构中的主体活动内容进行科学描述。

第四,在分析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着眼时代需求,揭示事理研究与军事装备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内在联系,给出以事理研究为契机实现军事方法论创新的基本思路。

摘要:军事装备学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是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分析军事装备学的已有研究成果,对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进行了定位,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其创新发展思路,为军事装备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装备装备学,基础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余高达,赵潞生.军事装备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群,郭齐胜.军事装备学学科若干问题研究.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7,21(4):6-8.

上一篇:改善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下一篇:全员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