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健身理论研究

2024-09-25

武当武术健身理论研究(精选7篇)

武当武术健身理论研究 篇1

1 武当武术文化阐释

武当武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武当地域文化相互激荡过程中, 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 由张三丰为代表的历代武当拳师在探索武当武术技击之道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与武当武术密切相关的武当武术传承流派、武当武术拳术与器械、武当武术技击功法理论等外在文化产品, 以及蕴藏在上述主要内容之中并且主导其创造活动的拳法自然、由拳悟道, 由内而外、由术入道, 崇祖尊师, 循宗问道等内在文化精神, 还包括由这些基本内容所折射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武当地域文化内容, 以及由这些基本内容所延伸出来而体现在其他地域武术或武术门派中并与它们共享的文化内容”[1]。武当武术文化是以道家哲学思想、道教精神为基础, 融入儒家、佛家、中医学、兵学、导引、养生等思想, 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荆楚地域文化的孕育下, 经历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沉淀下来的物质和文化的综合体。

2 武当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承方式

2.1 学校教育是武当武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

传承是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特征, 是文化的延续[2]。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 这其中,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目的性、系统性等特点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只有通过学校教育, 进行辐射, 才能扩大群众基础。武当武术其厚重的文化根基, 丰富的功能价值, 对于培育大中小学生的民族情感,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品德修养, 以及强我种族, 健康国民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高校而言, 首先应该将重点指向体育院校 (或体育系)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 他们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 在较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中, 能够更好地将武当武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也是武当武术文化的一线传播者。他们将是武当武术及其文化的专业素质较高的有能力、有权威的代表性人群;其次是针对普通大学生, 这一高素质人群对于武当武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的导向作用。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武当武术课程, 让其学习武当武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法, 达到健身、养生、锻炼意志品质、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通过开展武当文化、武当武术文化、道家养生理论等文化讲座或专业理论课, 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传统文化和养生理念。对于中小学而言, 武当武术进学校要从地方、地区抓起, 以点带面, 逐步向全省、全国推广。在实施武当武术进学校的各项工作中, 要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武当武术基本技能的培训, 落实武当武术“一拳”、“一剑”、“一操”的教学内容;逐步推行《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制度, 拓展武术人口, 使学生在武术段位制的考评竞争中得到健身、修身的锻炼,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校作为开展民族体育运动的主渠道, 要让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融入学生健康生活中, 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选择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选终身锻炼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种资源价值理念, 为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使民族体育进入学校, 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体育价值观的过程, 是传承国土文化提供经验的绝佳选择, 是丰富课程发展的契机[3]。学校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要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 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 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为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奠定基础。而且他们也是中国文化的传人, 他们必须懂得接受我们民族的体育文化, 同时具有现代意识和精神。这样, 我们优秀的民族体育传统文化才不致于消亡。

2.2 竞技化发展是武当武术文化传承的推动力量

竞技化发展是推动武当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武当武术的竞技化是指武当武术通过竞争的形式使其向着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的一个过程。通过竞赛、比赛活动, 可以使武当武术水平得到提高和普及。竞技 (或比赛) 是武当武术技术、文化的交流平台、也是武当武术技术、文化的传播途径。在武当武术的竞技化过程中, 要以训练促技术, 以技术促竞技, 以竞技促整个武当武术的全面发展。在武当武术竞技化发展问题上, 应将其看作一个大的系统, 不能将其分割, 必须整体的发展。目前, 传统武术的竞赛是从三个方面独立进行的, 即套路、功法、搏斗。三个完全独立竞赛, 互不关联。让人们看不出他们都同属于传统武术体系, 也看不出个人在武术方面的修为到底有多深。所以, 武当武术竞技应从功法、套路和搏击三方面进行, 每人必须进行三个项目的全能比赛, 三个项目的得分之和决定名次, 从而真正体现一个人在武当武术方面的修为。对于武当武术而言, 其挖掘整理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 以技术整理、开发为重点, 挖掘研究出一整套武当武术的精品套路、功法体系, 突出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实战特点, 以具体活动为载体, 展示武当武术的风采, 树立形象的特色。使武当武术逐步进入竞赛的大雅之堂。武当武术竞技化的实施, 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举办高规格、高水平的武当文化武术节、武当国际文化旅游节, 积极争取承办国内外重大武术赛事, 定期举办不同等级的武当武术比赛, 给武当武术爱好者提供一个技艺交流的平台, 举办武当武术擂台赛、武当论剑等活动, 定期海选武当武术高手, 并授予荣誉称号。结合武当山庙会举办武术竞赛和表演, 利用“三月三”、“九月九”真武祖师大法会, 朝山香客多的特点, 宣传武当武术, 以此多样的竞技、表演形式对武当武术文化的传承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和辐射影响能力。

2.3 大众传播是武当武术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传播活动。“在信息时代, 大众传媒成为影响受众个体认知、价值判断的中介, 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 帮助受众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 而且对于民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与进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4]武当武术本身具有民族性和普及性, 其“以养生为主”的特色, 具有修身、健身、防身等功能, 他以人为本, 追求人体的自身和谐, 是全民健身的俱佳选择。个人可根据喜好和身体状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进行健身养生活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各种传媒手段日益发达, 电视、电影、网络、书籍杂志、影像资料等逐渐普及。武当武术文化同样可以借助这些手段进行传承。比如, 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武林大会”、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等节目就是通过电视这种途径来对武术进行宣扬和传播的;[5]武当武术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武林大会”, 对其宣传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也可以借鉴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 在湖北电视台开设武当武术专题栏目 (擂台、养生、教学、理论等) 。同时在网络、报纸媒体等也开设武当武术专题栏目, 系统介绍武当武术并解答武友的疑难问题, 大力营造起武当武术风采的良好宣传氛围和环境。拍摄古代道家、武当武术名人健身养生传奇功夫片, 摄制一批高质量的、以武当武术为题材、在国内外有轰动效应的电影、电视剧, 使武当武术风靡国内外, 深入千家万户。编辑发行武当武术专业的书籍、杂志、光盘等拓宽人们了解武当武术的视野, 增加人们学习武当武术的途径。另外, 通过体育旅游、节日、以及各种形式的比赛和表演, 宣扬和推广武当武术文化, 提升参与者人气。让世界各族人民了解武当武术文化并身体力行于其中。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下, 大众传播不失为武当武术文化传播的良好途径。

2.4 师徒传承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传承方式

师徒传承, 是中国武术最古老且存在时间最久远的延续途径。它是由“师与徒双方聚合在一起, 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权利义务, 以传习武术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6]。它作为承前启后的链接, 发挥着武术内涵纵向继承与外延横向扩展的作用, 从而使中国武术更具“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特性。师徒传承是民间自发的组织体系, 它通过模拟血缘维持关系, 对武术技术传授没有刻意追求统一与标准。打练结合是体认中国武术技艺的路径, 传授方式多采用一对一, 相当于精英式的教学, 以拳种为传习载体, 来感悟其蕴含的传统文化。武当武术的当代师徒传承, 更有助于武当武术文化的提高和创新, 对于武当武术文化的纵向承传至关重要。因为人是一切文化的主体, 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武当武术要发展, 要生生不息, 就必须后继有人。虽然师徒传承这种方式在时代变迁中慢慢的弱化, 但对于技术复杂, 体系庞大的武当武术而言却是最能完整继承武当武术文化的传承途径。武当武术若没有师带徒的技艺传承, “武术人”是无法掌握具有文化价值的武术技艺的。在传承过程中, 传承人对技术和理论的准确把握是有效传承的先决条件;能否选择较好的人才;进行考察、甄别和分类, 从而“因材施教”是有效传承的主要前提;继承人能否主动学习, 刻苦钻研, 反复探索实践, 是有效传承的重要基础;传承人的言传身教, 对继承人掌握传承内容有着直接的影响, 甚至影响到该项目将来的发展, 是有效传承的关键。

2.5 纳入法律保护是新时代武当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手段

武当武术运用《易经》中以静制动、阴阳五行等原理, 参以道教内功丹法, 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拳功拳法和独特风格。其魅力在于以道理为指导, 尚意不尚力;以养生为宗旨, 内外兼修;视技击为末学, 体现人与人和谐共处;以戒律为门风, 尚武德;以自然为神韵, 处处体现出圆、圈、旋的有机交合运化之势。并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维系人类创造力、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纽带。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 单靠“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保护措施是不足以防止“不当利用”行为的。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地保护, 就必须考虑建立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机制、构建相应的规则体系加以解决[7]。武当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承也面临如此困境, 法律手段是其保护的最有力的保障。对武当武术文化传承的保护应站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进行, 从文化角度、体育角度和知识产权角度给予保护, 其中给予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现行最有效的法律保护。公法和私法相结合的法律保护模式最适用于目前的发展形势。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

3 结语

武当武术文化在传统文化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发展, 融汇了易学、道学、中医学、伦理学、兵法、天文、地理、养生等传统文化, 它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道”理为指导和规范, 其文化内涵深厚, 功理深博, 功法精妙。武当武术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是民族感情的需要, 对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感情, 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更好的珍惜、保护和传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为武当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 发扬武当武术文化, 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 吸取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 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以服务于大众的姿态走向社会, 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当武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通过对武当武术文化概念的阐释, 论证了武当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承方式:学校教育是主渠道;竞技化发展是推动力量;大众传播是有效手段;师徒传承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传承方式;法律保护是重要保障手段。

关键词:武当武术文化,当代,传承方式

参考文献

[1]龙行年.武当武术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24.

[2]张云崖, 牛爱军, 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7) :54-57.

[3]邱志钊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2) :15-16.

[4]容中逵.论当前我国大众传媒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城成问题[J].现代教育论坛, 2008 (2) .

[5]郭礼.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途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6) :157-160.

[6]邱丕相.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34.

[7]卢白蕊.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1.

武当武术健身理论研究 篇2

1. 武当武术的起源。

武当武术的起源与武当山的地理位置有着十分密切联系。武当者, 武力抵挡也, 以事名山, 所以就叫武当山。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境内, 北抵三秦, 南通巴蜀, 东达齐豫, 交通十分便利,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是八方之咽喉, 是兵家历来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和气候条件十分良好的武当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人丁便是十分兴旺, 所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也较为先进, 同时也是苗族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 相互之间在生活资源和生存环境等各个方面存在着许多矛盾和纷争, 战争经常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特别是在战争不休的战国时代, 武当山所处地区成为韩国、秦国、楚国三国交界处, 便捷的水上通道更是秦国进攻楚国的重要通道, 武当山更是成为楚国抵挡秦国等其他国家入侵的前沿阵地。为此, 楚国在此地区派驻重兵把守, 抵挡秦国入侵。由此可见, 武当山与古代战争有着天然的联系, 虽然在古代军事战争中十分注重武器装备、谋略兵法、天时地利人和, 但是在冷兵器的战争中, 将士个人战斗技能尤为重要, 经常需要利用武术和冷兵器进行攻防格斗。在残酷的战争中, 要想在战场上生存, 将士就必须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武术和军事搏杀技能, 不断强化自己的武术练习。武当山地区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便是十分英勇善战, 特别是楚国所实施的战时从军, 战罢归里全民兵役制度, 民众需要不断练习武术, 以便随时准备从军, 在战场上得以生存。生存和战争的需要, 使得武当山地区的武术得以产生、发展、传播、普及, 更是促使兵器的制造和发展, 直接影响到武当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2. 武当武术的发展演变。

东汉时期, 道教日益兴盛和发展。从地理位置来看, 武当山位于中国中心, 从道教的思想来看, 十分注重阴阳调和, 武当山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不仅下连于地, 上感应天, 而且可以同时感受到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的阴阳之气, 如果这四个方位的阴阳之气能在中国中心之地进行调和和统一的话, 那么就可以达到道家所追求的万物化生、天下太平目标, 所以说武当山又名为太和山就是由此而生的。因此, 武当山成为道家求仙学道的栖隐地方。在汉末、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 许多弃官出走的士大夫、隐士、侠客就隐居于此进行修炼。隋唐时期, 特别是唐代历代帝王以道家始祖李耳后人自居, 对道家极力推崇, 更是直接推动武当山道家发展, 道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修炼中的道士经常练习武术, 练养术也从外丹不断发展到了内丹阶段, 古代辟谷、吐纳、胎息等养生术在武当武术中被吸纳和继承, 武当武术中的内丹主要分为动静两种, 行立坐卧等各种武术较为齐全。武当的道士在炼丹和参禅的修炼中, 结合已有的精气神意识、练养、攻防技能等, 学习新的心法, 对其进行重新加工组合, 产生了武当山内家拳。

可溯源至唐末五代时期的内家拳术, 从而使武当武术具备新的技击功力, 是武当武术的一次飞跃。同时值得一提的是, 在古代许多文献史料中, 包括明代黄宗羲所著的《王征南墓志铭》、清代《宁波府志》、《三丰金书》、民国时期曹元撰写的《国术》、凌善清著述的《形意五行拳图说》、金一明编撰的《武当拳术秘诀》中, 都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早在北宋时期的武当山道士张三峰创建了武当内家拳, 并在数百年的传播和发展中, 不断被衍生, 产生了许多门类拳种, 有的被发展成为太极拳, 有的被扩充为形意拳。元明时期, 在武当山出现的张三丰真人住在玉虚宫进行修行, 期间他继承了许宣平、李道子、华佗等人的道家功夫, 也继承了北宋时期的张三峰内家拳功, 内丹阴阳调息功、睡功和筑基功等, 再加上他之前曾经练习过少林功夫, 对少林功夫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 张三丰承前启后, 遵循道家内丹修炼原理, 不断进行充实、积累和创新, 从而最终创建了武当武术流派, 并把太极拳作为武当武术的核心内容。

张三丰所创立的武当武术取自道家借力打人、后发制人、以静制动思想和原理, 将道家的无为、内丹练养思想融入在武当武术中, 更是把道家的性命炼养融入在拳法中, 从而形成了贵柔尚意的武当武术独特风格, 可以说是武术和道家内丹术的一个巧妙融合。随后道家许多武术宗师不断对武当武术进行充实和发展, 衍生出武当武术的许多种类和门派, 太极拳更是派生出散派太极拳、本北派太极拳、山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四大派系, 除此以外还有龙门、两仪、形意、八卦、八宝、太乙等众多门派, 武当武术影响日益俱增, 以其连绵不绝、行云流水独特风格在中国武术中独树一帜, 产生“北崇少林, 南尊武当”说法。起源于军事战争、发展于武当山地区, 从当初的搏杀攻防技能逐渐演变成为防身保健、养身练功的道家武当武术。

二、武当武术对动物的崇拜

武当武术具有中国武术共同特点的同时, 也具有十分显著的地方性文化特色和明显的区域性, 是以信仰和崇拜动物为特色的文化形态。在武当武术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于动物神灵的崇拜, 这些动物神灵大多数都是围绕着武当道家玄武崇拜中心主题, 如乌鸦、乌龟、蛇、虎等, 是武当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形拳是以模仿某个人物或者某种动物的技击形态或者是日常生活形态所制成的武术, 具体而言, 象形拳有仿形为艺、神形兼备、借形显意、象形制拳等方面特征。

从五禽戏创始人华佗所言:“吾有一术, 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 二曰鹿, 三曰熊, 四曰猿, 五曰鸟, 亦以除疾, 并利蹄足。”华佗以当导引的“五禽戏”开始, 模拟五种动物的运动特征, 吸纳这些动物在运动时候的神韵, 进而处于攻防防卫、养生健康需要发展成为一种意真神似、象形取义的仿生招形和拳种, 成为我国古代武术的一大精髓。在我国古代武术中, 武当形意拳和少林五拳是动物象形拳和象形招数的代表, 学者华曹元在其所著的《国术》中认为, 天竺著名僧人达摩根据汉代华佗所发明的虎、鹿、熊、猿、鸟五禽戏, 加以创制, 最终形成了龙、虎、豹、鹤、蛇少林五拳。到了北宋年间, 张三丰又根据华佗发明五禽戏原理, 进一步扩充到十二种动物形态, 创制了现在广为流传的武当形意拳。

在武当武术中所存在的各种象形拳, 基本上都是以武当道家所崇拜的各种动物神灵作为模仿对象的, 不仅在模仿动物的动作形态方面是惟妙惟肖, 更是十分注重对于这些动物的形象神态方面模仿的象形拳, 例如, 武当武术对于乌龟的模仿就有金龟鼓浪、神龟缩首、金龟露背等。对于动物形态方面的模仿象其形、取其意、重在神似, 产生了取意象形拳, 例如金蛇扑龟、蛇龟漫舞以及金蛇缠柳、乌鸦扑翅、金龟摇首等一些动物招形拳。

在武当山这个地区, 在一些特定的历史发展条件和特定的武术发展过程中, 武当山道教道义中也存在对动物神灵的崇拜, 例如在进行道家祭祀活动的时候, 就会经常出现一些动物的身影。祭祀活动的需要, 更是对武当武术象形拳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武当山道教和象形拳等武术的相互结合、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进而产生武当武术这个全新事物。从文化角度和体育运动角度来看, 象形拳和武当道教应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 但是当武当道教和象形拳相互结合起来以后, 兵士产生了交叠, 促进武当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并且武当武术不是武当道教和象形拳的简单嫁接, 他们在保持各自相互独立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是在两者之间, 相互接受各自的规范指导, 对武当武术进行调整和约束, 所以武当武术既有武当道教的一些宗教功能, 例如存在拜神形式和法术活动, 也存在武术的功能, 例如有技击防卫和健身养生功能, 同时还具有两者相互结合起来的独特功能。

武当武术在其具体招式中有一些以龟、蛇、虎等象形拳和象形动作, 他们除了具备中国其他武术流派中所具有的技击防卫功能以外, 同时还因为这些动物在武当道教中具有十分特殊地位, 在武当武术的象形拳和所表达的动物崇拜意图, 含有武当道教的法术活动和宗教延年益寿各种功能作用, 而这些是其他武术流派象形拳所不具有的表现意蕴和表现手法。

武当武术对于动物的神灵崇拜, 丰富了武当武术的内容。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攻防和强身健体。在武当武术中出现了各种与动物所命名, 如龟、蛇、虎以及与这些动物有关的取意象形、纯象形武术招式和套路, 这不仅是对于龟、蛇、虎的崇拜, 和这些动作具有行气导引内容修炼作用, 更是由于这些招式和动作具有很强的技击实战性。例如, “龟有甲能捍御, 故曰武”, 所以在武当武术中出现各种以龟所命名的攻防技击技法以及与龟相关的招式套路名称, 都是人们从龟自身动作中所蕴含的灵巧御敌和攻击的特征进行巧思妙想, 并且不断精选优化, 最终形成了以龟为象形的特有的攻防技击技法。这些与动物有关的象形拳, 动作虽然十分简单, 但是却实用, 严防攻巧, 具有很强的实战性, 在实战效果方面与变化多端的技击技法相比丝毫不逊色。武当武术中的神龟摇首招式中, 在进行技击防守的时候, 可以以神龟摇首来对对手的拳头、手脚、肘部甚至是头部的攻击闪避, 而在技击进攻方面, 特别是在近距离的贴身肉搏中, 一个神龟摇首就可以达到对对方头部的碰和顶, 以及对敌手的胸口和面门等部位的击打, 能够获取很好的进攻效果。因此, 武当武术对于动物神灵的崇拜, 充实武当武术内容, 对于武当武术的技击技法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田友良.中国武当武术形成与发展探源[J].科技创新导报, 2007 (35) .

[2]国家体育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人民出版社, 1997.

[3]胡晓玲.武当武术的三大要素[J].武当, 2007 (10) .

武当武术健身理论研究 篇3

一、学员对象和条件

1、年满12周岁以上的武术爱好者。

2、无影响学习的疾病(如传染性疾病、精神系统疾病等)

二、学习时间

2012年4月12—4月19日

三、学习地点

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太极湖畔

四、开设班级

1、游玄德班

主讲:游玄德——武当玄武派内家拳宗十四代掌门人。

内容:武当秘传太极拳三十六式及太乙十二剑。

2、张嗣永班

主讲:张嗣永——武当龙门派二十八代正宗法脉传人

内容:武当三丰无极拳八十一式及无极刀。

3、赵幼斌班

主讲:赵幼斌---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杨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

内容:杨式85式太极拳,主要是辅导动作,讲解要领及其拳理拳法在动作中的运用,赋予太极拳动作的内涵。

4刘瑞班

主讲:刘瑞---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名家。

内容:赵堡太极拳承架七十五式。

5、刘铁成班

主讲:刘铁成---武当太乙门铁松派十四代宗传。

内容:武当太乙十三桩,丹道动功小炼形九式。

6、孙建国班

主讲:孙建国--武式太极拳第五代正宗直系传人,武当百杰。

内容:武式太极一路中捋架及二路技击炮捶。

7、王海洲班

主讲:王海洲——赵堡太极十二代正宗法脉传人。

内容:武当赵堡太极拳及太极剑。

8、谭大江班

主讲:谭大江---道号孔德,武当三丰蓬萊派笫14代弟子,武当三丰犹龙门太极内丹秘法传人(从事内丹养生修炼三十余年)。

内容三丰派内丹养生理法讲座,静功入门秘法及桩功秘要。

9、慧通班

主讲:慧通---仙鹤风水三十一代传人,精通八卦命理术算、堪舆风水等道学秘术。

抟阳子——号述真堂主人,道号正一净明派牟静玄全真纯阳派牟元干

内容:风水基础理论与实战技法,及相关道术。

10、尚儒彪班

主讲:尚儒彪---武当道医学者,主任医师。

内容:武当道家医药基础理论及效验方。

武当武术走进美国 篇4

短暂的休息,我们飞向西部百年老州——科罗拉多州。下午五点多钟,在丹佛尔机场,一群美国朋友手持我国五星红旗,一幅中英文对照的大幅标语十分醒目:“美国人民热烈欢迎武当山道教文化访问团”!第一次感受到美国式的热情与友好,心中顿时感觉到热乎乎的。热情友好的美国人民给我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首场演出惊艳美国。在21世纪酒店演艺厅,一场别开生面的武当道教音乐、武当武术演出正在上演。悠扬动听的道教仙乐,似天籁之音拨动着观众的心扉。舒展大方,开合自若的武当武术让美国观众如痴如醉。武当道教音乐、武当武术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在美国观众面前。一阵阵掌声经久不息,一声声惊叹接连不断,整个宾馆沸腾了,演艺厅内外挤满了观众。太极拳的行云流水,刚柔相济;形意拳的简洁紧凑,身正步稳,快速击技;八卦掌的出神如画,变化多端,奥妙无穷的特点都被武当功夫艺术团演绎得淋漓尽致。第二天当地报纸头版头条以《道在山中》长篇图文并茂报道了中国武当山道教文化访问团首场演出。小镇沸腾了,不少机构前来邀请交流。许多华人纷纷来访。首场惊艳演出在当地产生了轰动效应。

扬名“世界广场音乐之都”——奥斯汀。我们此行的主要任务是与奥斯汀市政府洽谈建立友好城市和文化交流事宜。奥斯汀是德克萨斯州州府所在地,是久负盛名的“世界广场音乐之都”。我们受到了奥斯汀市政府热情接待,双方就建立友好城市事宜做了友好沟通。并商定本周五中午在市政府广场做武当文化、武当武术专场演出。可到临近演出时奥斯汀市政府社会事业部负责联系的官员似乎怀疑我们的演艺水平,担心观众寥寥无几。我和李光富会长却胸有成竹地说:放心,我们会成功的!

七月流火,骄阳当空。我们冒着酷暑开始了表演。那天籁般的轻柔清韵的仙乐悠扬动听,中国传统的乐器演奏出优美的曲调,缥缈的意境令这个“音乐之都”的人们陶醉;那博大精深、静若伏虎、动若飞龙、缓若游龙、疾若闪电、稳健潇洒、飘逸自然的武当武术更使观众们惊叹不已!一阵阵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社会事业部的那位官员兴奋对我说道:当我手持计数器超过八百人时我就感觉到这会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沉醉不知归路”的观众们忘记午餐,忘记了似火的骄阳,紧紧围着我们武当功夫艺术团的队员们合影留念,久久不愿离去!是呵,幸运的人们,“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武当武术、武当道教音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第二天当地报纸以《风从山中来》盛赞演出的精妙绝伦、典雅成功!

忘难的贾斯汀。我们日程安排得很满,基本是空中飞人。可是,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志愿者随行。他就是贾斯汀,一个27岁的美国青年。他是个孤儿,幼年四处流浪,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一位好心的当地原住民头领收留了他,使他过上正常生活。并为他在拳击馆找了一份勤杂工工作。贾斯汀在工作中认识了武当弟子曾先生,并跟曾先生习练武当武术。很快这位昔日的浪子被神奇武当功夫所吸引,投奔到曾先生门下,潜心习练武当武术,并开始学中文,学武当文化。我们到达美国后,贾斯汀跟随曾先生为我们服务。开车、买日用品、当日常生活中的“半个翻译”与我们的武当队员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吃住,一起训练,一起登台表演。队员们还教他写中文名字,他把“贾斯汀”做成卡片戴在胸前。可他最喜欢的中文是“武当山”三个字。因为他说学的是武当功夫就是武当弟子。分别时,在机场大厅贾斯汀和我们一个个拥抱,像孩子般的痛哭,我们都落下热泪。可爱的贾斯汀,中国欢迎你!武当欢迎你!!

武当武术文化内涵初探 篇5

武当武术发源于武当山,根植于武当道教,兼容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武当道教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包容儒、道、释“三教合一”思想内核的道教文化,是武当武术最稳固、最持久、最扎实的根基,也是武当武术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运动特点的关键所在。如若割裂了中国传统文化,武当武术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武术,更不可能高于一般体育项目。因而,武当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必须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同样,在对外开放的今天,武当武术要想走出武当,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就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推广。单纯地武当武术肢体运动,如同一个人掉了“魂”,丢了“神”。文化底蕴,使武当武术“活”了起来,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技艺魅力。

然而,关于武当武术的文化思想渊源与内涵,长期以来,宗教学界、历史学界和武术学界无不众说纷纭,仁智互见,这势必影响到人们对武当武术的准确把握和整体认识。为此,笔者本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态度与方法,对武当武术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初步梳理考察。

一、古老的宗教文化是武当武术文化产生的原始趋动力

(一)原始宗教印迹。图腾祭祀,是原始宗教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原始形态之一。在原始宗教祭祀仪式上的图腾舞武,是武术中套路形式的起源。在武当武术的产生与发展中,原始宗教文化的痕迹,至今仍依稀可见。

(二)道教的直接影响。道教是以《道德经》为圣经,以道家学术为本,兼融阴阳、墨、儒、法等诸家理论作为教理教义的中国本土宗教。作为道教教理核心的“道”和“神仙修炼“的方法,都直接影响着武当武术的发展,并在太极、形意、八卦等内家拳种和武术养生方法中打下深刻的烙印。而作为道教之本的道家思想,在武当武术中的内涵则更为丰富,武当武术亦即以武演道。

武当武术中的宗教文化内涵,在武当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大影响的力量,而武当武术中众多宗教文化的融汇,也是武当武术的一大特点。

二、道家的基本理论对武当武术文化内涵产生主流影响

(一)老庄思想对武当武术文化影响的综合认识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武当武术思想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大方面。

1、在认识论方面。武当武术汲取并衍生于道家关于宇宙起源的“道论”、“气论”和“天人合一”论,用以解释武当武术运动的本质。如作为武当武术民间化分支的太极拳,在其《太极拳经》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这种无极而太极的观点,便来自道家。另外,武当武术中关于“气”的理论以及武当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其思想根源,无不出自道家思想。

2、在方法论方面。武当武术汲取了“物极必反”、“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以柔克刚”等道家思想来作为武术技击理论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内家拳,如武当三大民间化主流拳种——太极、形意、八卦等武当内家拳,其技击理论的指导思想,主要来自于道家思想。道家的诸多思想内容,在被众多的武当派拳种的汲取中,逐渐成为了武当武术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内涵。

(二)道学对武当武术的衍生进化奠定基石

武当武术具有养生、健体、防身的特殊功能。武当道学养生发端于老子,面对“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的问题时,老子主张生命重于名利,认为只有重视生命的人才会爱惜自己也爱惜别人。据此,《老子·十三章》说:“爱以身托天下,若可托天下”,倡导养生是人的事业的基础。老子养生思想对道教乃至武当武术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道教奉《老子》为第一经典,武当道也不例外。武当武术究其根本来说,其主要原理直接或间接与《老子》思想有关。

1、“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以道为本,崇尚自然。武当拳功认为,效法自然与否,是区别自己与其它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效法自然,作为构建武当拳功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突出表现在武当武术对大自然的摹仿上,武当拳功的每一进程,都与摹仿生物和非生物的结构、形态、性情、能力息息相关。从武当武术的“导引术——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内功图说——太极拳”的整个成长历程来看,对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特征的摹仿是发挥其健身效能的奥秘。“道法自然”是道学传统的思维模式,从老庄的以静养生,到江陵张家山汉墓《引书》、长沙马王堆汉墓《导引图》,乃至魏晋华佗的“五禽戏”,中国古人一直以这种方式摹仿自然世界以求不老之术。武当拳功许多招式均以动物名称命名,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相传张三丰从鹊蛇相斗,而蛇最终获胜中悟出深刻的哲理,并以此创造出武当内家拳,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本质。武当武术在形成过程中,侧重于以形象思维去认识世界,其导引养生、感知悟道、武术技击的思维过程,大量采用了对自然生物的摹仿,经过感悟提炼、修炼、再感悟、再修炼的螺旋上升的认知方式,以求“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从而实现人体的思想和躯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

武当拳功十分强调“道法自然”式修炼内丹。在内丹学说产生之前,外丹家们认为,提取自然界被认为生命“长久”的物质的精华,服用之后便可长生不老,譬如把金、铅、汞、玉、云母、松脂炼成丹药服用,然而这种外丹成仙术最终还是走上了穷途末路。长期的生活实践,特别是导引食气的功效以及房中术的失败,又让他们认识到人体的既有之物才是使人长存于世的最自然、也最需要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返璞归真”。于是内丹成仙说以人体“精、气、神”为药物,重元气、元神、真意在炼丹中的主宰作用,通过对精气神的修炼,达到与宇宙(太极)一样的阴阳平衡、五行和谐的境界。内丹学说把人体看成一小天地——太极,即人体也要象天法地,以五脏为五行,三宫为三光,分内气为阴阳,视人的生命为一个动态的、不断流转的有机体系。只有培护好人体自身的精气神,让它像道一样自然地周而复始,在人体内不停地流动而永不外泄,生命才会无限延伸,永无尽头。武当武术“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内功动功机制,强调在练功或技击过程中修炼丹田之气,正是“道法自然”式的内丹修炼。

2、“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思想的又一个重要哲学命题。老子“无为”思想的一个境界是“主静”。《老子·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静是为了保养人体生生不息的柔和之气,使人心境平和,内外协调平衡,不受外部环境干扰,以收延年益寿的功效。武当武术极重净化精神,练功时首先要净化心灵、排除杂念、超脱世俗纷争,这叫收心,或叫入静。只有做到收心、入静,才能在练功中精神贯注,意念集中,从而支配肢体和改变气质,充实心府,达到操行端庄,增强体质的效果。“静”在武当武术搏击中表现为“以静待动,后发制人”。这里所说的“静”,一方面是指内心的沉着冷静,以便细心观察对手的行动,相机而动;另一方面指自己的外观形态与对手保持相对静止,便于积蓄充沛的体力,以逸待劳。所谓“以静制动”,是指双方在交手之时,对于一方发起的攻击动作,或对于一方为了迷惑他方而采取的无关紧要的步法移动和一切虚假动作,要不慌不乱,以静待敌自乱,趁机击其弱点。此举虽属后发,却能出奇制胜。

武当武术的主要特征(上) 篇6

清静为基、圆柔为用、阴阳为本、养气为宗、自然为韵、丹拳合一、性命双修、整体圆融。

一、清静为基

(一)

静,是自然界初始状态,一切生命的源头都是从静开始的,“入清静,合自然,可久也”,“道以静而入......”。

武当功夫以静为旨,以静为贵。由静而起,生动而练。归静而养,修炼在其中。为修炼不二法门,其修炼方式要使整个身心与宇宙融为一体。旨在宁定松静自然。“天清地静能长久,神清心静能长寿”。“人能长清静,天地悉皆归”。于人体,心静则天机活泼,身静则浩气流行。

《老子·三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宇宙最高法则的道是无为的,人依循于道,故也应效法道之虚静无为。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故事物的运行变化,最终都要归于“道”之虚静。“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老子·十六章》)。《吕祖百章句》曰:“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静平息乃住,息住自归根,归根见本性,见性始为真。”“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十五章》)。

庄子把“虚”称为“心斋”,以虚灵明觉的内心去体悟感应寂寥空洞的外物,这就叫“心斋”。能做到心斋,则能忘乎一切。它所要求的心灵境界、精神生活,在性质上是柔的,在功夫上是静的,在方法上是清虚无为的。

在道家看来,动和静并不是一层次上的概念,动是对“道”的现实的直观,而静是对“道”本质的把握。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生息转化是一个真实无妄的基本事实,事物在现象层次上的迁变流转便是“动”;而“动”又非任意妄作、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不易之测,总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静”,所以动静虽然是相互依存的,但静是动的根本法则,也是动的最后归宿。故道家在动静关系上基本都是主静说。他们认为,虚静恬淡是大道的根本属性,而人道与天道是合二为一的。“静”也是道德修养的根本准则。

一些内丹家认为,得道成仙的关键在于修心,而修心则在于主静。“大道全凭静中得”。《常清静经》倡导“清静渐入真道”。如《周易参同契》认为,“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黄庭经》主张“高拱无为魂魄安,心静神见与我言”,“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虑”。成玄英认为,“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灭之源”,“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道德经疏》)。司马承祯认为: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智,动则成昏”(《坐忘论》)。故他主张去动,守静,并提出“收心离静,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坐忘论》修炼方法认为,通过修心内养而达到心静无物,万虑皆遗的境界,“重在神静”。“欲既不生,即得真静”,自然而然就可以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了。如陈抟、张伯端、王重阳等,也都是静心守一,内养成仙为宗,都是积累式功能修为。

也就是说,“大道全凭静中得”。静是得道的途径,静的含义,就是无欲。周敦颐认为,无极本静,守静就是复归太极。

道家和道教的守静说,着眼于生活的超越层面,强调恬淡自适和豁达安定。它教人不以务外逐物,恣意妄为而累形,不因得失祸福、毁誉穷达而扰心,这对人们明净心灵,养身全性颇具深意,在真诚昏昧、物欲弥漫的现代社会又具有救弊作用。

(二)

练拳行功,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尝不静,及其静也,神明不测,有触即发,未尝不动,于动时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静一源,体用一道,静则为心,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功夫既深,心地明彻,泰然自适,而臻物我俱忘之境,则静至极矣。静极生动,是为真动。真动则真气磅礴,行气如虹,如阶及神明,庶可称为大成矣。其实辩证动静,运化刚柔,调和神气,潜如无极。动则灵活敏捷,变幻莫测,如天骄神龙,有见首不见尾之妙。猝然临敌,能视敌人之形势而变化,敌虽顽强,亦能防御也。故曰:“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显神奇”。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静”(《太极拳解》)。在行拳走架时,首先做到平心静气,这样才能体己察敌,这种动中之静,也包括心理、生理方面的精神放松,仔细把握对方的一举一动,任凭千变万化,自己心静,气不上浮,血不上涌,镇静从容。料敌在先,后发先至,不发则已,一发必中,实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所以说,心意沉静是先知、先机、知机知势的条件。

李亦畬《五字诀》说:“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意心体认,随人所为,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用力;彼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换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唯有心静,才能辨明对方之劲,乘其虚,蹈其隙,利用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之应变,和刚柔、虚实、升降、沉浮、屈伸、开合,走圆化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巧胜对方。审视“知机”的目的,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以静制动。“静”是方法,是以逸待劳;“动”是目的,是见隙而入,发现“静”在武术中的作用,是对武当武术的一大贡献。

二、圆柔为用

(一)

“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由“道”产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天地万物演变发展,变化越是伸展,就离道越远,而最后仍然要返回于“道”。也就是说,道的运行轨迹是一个圆圈。

太极图是一个阴阳转化的圆圈,是万物“生生不息,永不穷殆”的最佳方式,这也正是武当拳功要达到养生技击的效果,重视圆圈运动的根本所在。

圆是事物运行轨迹,是合理的生存方式,最具活力和适应性,是自然永恒的主题。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圆柔为形,为功,为用。《庄子》有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武当拳功在各类拳种和功法应用中极其重视“圆”与“弧”的模型。如有的要求“胸腹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是猴形,虎口要圆如三角,三圆其出是真形”。有的是以圆为法,运行轨迹是大圆套小圆,小圆练成无圆。既是无圆,也是外无圆而内有圆——意念中的圆。内圆指内气运行要圆,切忌努气,闭气,憋气,外圆指肢体运行轨迹。又如太极拳“触处成圆”,要求达到“圆融精妙”,方为佳境。所有动作“非圆即弧”。其运行路线多是平面或空间的小圆、大圆、椭圆、平圆、弧形、螺旋形,其动作又是环环相绕,处处圆活。似曲非曲,似闭非闭,忌直、忌角、忌滞、忌硬。把身体练成一个内气充足(鼓荡),有向外膨胀的螺旋形球体,这是非常科学的人体力学。任何一个强大的力量推不倒一个球体,因为圆体便于保持“随遇平衡”。人体支撑点有两只脚,抓地再牢也能推到,充其量也只是左右(前后)两个点,但你能灵活倒换虚实,变成一个支撑点,处处有“圆活、滚动、鼓荡”的掤劲,处处是螺旋中的球体,有所谓“中定劲”,从而体现“挨到何处何处击”的高深境界。

武当拳功是以道理规范拳术,分阴阳,定五行,走八卦,穿九宫,腰旋腿转,脊旋腰转,腕旋手转,踝旋足转,肘旋臂转,心旋体转,和内旋外转所形成的手足圈,肘膝圈,肩胯圈。使动作“珠走玉盆,九转还原”,环环相绕,处处圆活,呈现螺旋抽丝劲(太极拳),旋拧的钻劲(形意拳),缠绕的挒劲(八卦掌),正是武当内家拳功以柔克刚的要求。

(二)

武当拳功的“柔”来源于道教的“柔”。

武当拳根据道教“柔弱胜刚强”的理论,提出了“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理。如何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呢?为什么“柔弱”反而能战胜“坚强”呢?老子在《道德经》中多处提到。老子认为贵在守柔。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坚强的往往处于劣势,柔弱的往往处于优势,最柔弱的水,无坚不摧的事实,“滴水穿石”这里强调的是弱胜强的道理,也包含着朴素辩证法。

老子还认为,最有修养的人,柔弱之极,犹如婴儿。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十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这里的“抱一”即抱“道”;“致柔”,即把精气神调和到十分柔和的地步,似此,“道”在一个人的身上就像灵魂与肉体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如同初生的婴儿一样纯朴了。把婴儿般的柔弱之至看成是清静无为的最高表现。也提出“道”与“气”的关系,提出了“专气致柔”的重要性,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可以真正称得上与天地玄同。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是“反”,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物强大了就引起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强大,是违反道德原则的,也会过早地结束它的生命。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八章》)。又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老子深知什么是强,却安于守雌柔,深知什么是光荣,却安于卑辱,这种贵柔守雌,崇弱尚下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武当拳功,构成了武当拳“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尚走不尚顶”等守柔处雌的显著特点。

武当拳功守柔处雌并非终极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以柔克刚。即主张以柔巧的方法来抑制、战胜对方。其基本要求以松柔彻底,积柔成刚的过程,进而达到“极柔软,极坚刚”的境界。

其一,“柔中寓刚”或“外柔内刚”。柔乃刚之体,刚乃柔之用,刚柔相济,阴阳互为其要。刚柔结合,即用柔顺的劲力和招式战胜刚强的劲力和招式。

柔是气,刚是力,以气化力,柔劲虽比刚劲小,但势圆转柔化善于变化,劲力绵绵不断。刚劲虽大,势刚疾失,一发即逝,则容易出现旧力略过新力未生的空隙,乃造成对方乘隙而入;柔劲一应不果,还存在再应之势,有继应之力,以柔应刚,柔能自保,持久无隙。

其二,柔化刚发。“柔化”、“柔乘”,守柔处下,至柔至顺,任它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柔能蓄能,是走化,是防守。柔劲是无限的。刚则释能,是打、是攻、刚劲是有限的;柔化利于内气形成,长劲、蓄劲,调气血、疏经络、蓄能量;刚发,则意、气、劲、形内外合一,产生整体效应。“运化要柔”,对任何加于我方之力,以走化为主。“化”指动作变化,格、拨、带等引发的防守方法。圆化顺逆,随机应变。对付对手,“发”劲,落点要刚。“刚发”,瞬间触击对方,落点干脆,迅疾击中,采用技巧,避重就轻。

其三,动静自如,以静制动。动生刚,静生柔,动极生柔,柔极则生刚;要求手眼身法步,规整流畅,以松柔为本,以圆为本,去掉僵力,上下劲畅。柔中有韧,刚中有柔,劲由内换,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外动,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内外俱动,形神合一;随心而动,随意而变,随境而化,自然而然,自然借力,引进落空,以小力胜大力,乘其虚,避其实,击其弱,抓住战机,制敌于擒扑封闭,战而胜之。

其四,武当拳功在技击上讲圆柔,不以气力胜人,故在修炼上以养气为主。拳谚曰:“有意放松,无意成刚。”劲之成就,由静入手,由松入柔,以至着熟,是为初阶。积柔成刚,刚柔互适,以至既济和合,渐悟懂劲,是为中阶;刚复归柔,刚柔浑然,知缠绵而进取,知依随而退守,缱绻卷舒,旋转环化,皆成自然。“极柔软后极坚刚”,蓄发相变,奇正相生。阴阳合德,神奇因应,神而明之而阶之神明,是为高阶。功臻上乘,内神虚灵不昧,外气清明在躬,内不觉一身,外部知宇宙,天人合一。故曰:“极柔即刚极虚灵。”

武当武术健身理论研究 篇7

7月27日至30日,首届太极文化与健身气功武当国际论坛在武当山成功举办,来自中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400余名太极文化专家、学者及爱好者参加论坛。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主任、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常建平,湖北省文体新广局副局长林晓华,武当山特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先锋,法国大众体育联合会理事、气功委员会主任及法国东方文化传播中心主席多米尼克·卡扎伊斯,法国驻北京大使馆商务参赞方怡等出席论坛。吴先锋、李光富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常建平宣布论坛开幕。

此次论坛以“大道行武当·太极和天下”为主题,分为开幕式、名家讲堂及功法分享、名家对话、名家汇演、闭幕式暨颁奖典礼等。论坛期间,国内外太极文化与健身气功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以“生命之道一太极文化与健康人生”为主题,围绕“太极智慧”“健康人生”“太极文化在欧洲的传播”等话题开展名家对话活动。论坛闭幕式上进行杨氏太极功夫、青城太极功夫、法国东方文化传播中心气功舞等表演;并对首届太极文化与健身气功武当国际论坛特殊贡献奖及优秀合作单位进行颁奖。

此次论坛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湖北省文体新广局、武当山特区管委会指导,武当武术协会、法国巴黎东方文化传播中心、世界太极拳网主办,武当武术协会法国巴黎分会、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赛帕斯(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世界永年太极拳联盟、四川天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近年来,武当山特区全力推进武当武术标准化和国际化建设,在全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成立武当武术分会,广泛传播和推广武当养生和健身方法,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为弘扬武当太极文化、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作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传统的发明下一篇:精准肝切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