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三丰太极拳

2024-10-01

武当三丰太极拳(精选6篇)

武当三丰太极拳 篇1

一、起式

①两腿略弯曲,双手自然下垂,中指贴裤缝,目视前方。

②重心下移,身体下蹲。左脚随即向左移半步,劲力从右向左移,身体呈半桩功。

③身体慢慢站立,两手伸直,慢慢侧举,待与肩平时,翻掌继续上举过头顶,目随掌行(图1、2)。

④两手自胸前慢慢下按至丹田,拇指置于丹田左右,其余四指并拢,指尖相对。眼略下视,调息(图3)。

二、金龟戏水

①以两手拇指为圆心,两掌呈扇形向外分开,指尖朝下,自两腿内侧下探,身体下蹲呈马步(图4、5)。

②两手掌心向下,平向前伸,身体自然站立,两臂平举,左右劳宫相对(图6、7)。

③两掌如按浮球状,吸气拧身,两腿下蹲呈马步(图8)。

三、怀中抱月

①两手下行,回收至大腿内侧(图9)。

②两掌贴身沿丹田上行,至胸部前伸,两臂略弯呈圆形,指尖相对如抱树状(图10)。

③身略左倾,右手自上而下、左手自下而上,双手揉球,交换位置,在身体左侧呈抱球状,两腿呈左弓步,身体随之左转(图11、12)。

四、拨云见日(右)

①左手下落搭右手内关穴,向外掤的同时劲力外移,身体随即右转(图13、14)。

②紧接着,运至身体右后侧时,身体左拧,两手向左内收,至左侧即反身右拧,两手再用力向右推出,掌心向外,左脚随即跟进半步,脚尖点地呈虚步(图15、16、17)。

五、陆海奔潮(右)

①身体略向左转,右手下行划弧,自左手内侧向上搭,掌心相对,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图18、19)。

②左脚侧移半步,重心在右腿,两手自上而下捋,身体随之下蹲左转(图20、21)。

③两手自左向右掤起,掌心向内,两臂呈抱球状,身体右转呈右弓步(图22)。

六、拨云见日(左)

同“拨云见日(右)”,惟动作相反(图23、24、25、26)。

七、陆海奔潮(左)

同“陆海奔潮(右)”,惟动作相反(图27、28、29、30、31)。

八、揽雀尾

①右脚向右移半步,向右转身的同时,两掌向外,两臂呈圆形(图32)。

②双手姿势不变,以右脚为轴心,向右旋转(图33)。

③左脚跟进上步,脚尖内扣,两手姿势保持不变,身体转动180度(图34、35)。

④右手由右侧外,自上向下内旋,搭左手外关穴(图36)。

九、海马吐雾

①右脚向右移半步,身体向右旋转(图37)。

②左脚跟进,脚尖点地呈虚步。右手掌心向内,自内向外挥,左手掌心向外,搭右手内关穴(图38)。

十、黑虎巡山

①左脚向左迈半步的同时,两手变掌,自右上而下拖掌(图39)。

②紧接上式,自下而上,至身体左侧,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掌心向下,右脚自身后向左斜退半步,重心移至右腿,呈横档步(图40)。

③身体右拧,含胸拔背,两手自下经左肩挥向正前方(图41)。

十一、推窗望月

①两手下压,随即上提与肩平,指尖下垂(图42)。

②两手回收至胸前,吸气调身,臀略后坐(图43)。

③两手自胸前往外推,重心前移,两腿呈弓步(图44)。

十二、十字手

①右脚跟进半步,脚尖点地,两手呈扇形自上而下划弧,眼随右手。

②紧接着,身体慢慢下蹲,手在膝前交叉呈十字手(图45)。

十三、狮子回头

①身体略起,右脚侧移半步,重心移于右腿,呈右弓步(图46)。

②两手缓缓打开,自两侧上移至头侧,眼观左手(图47)。

③身体右转,两手自耳边向前推出,两臂端平呈圆,指尖相对,掌心向外(图48)。

十四、叶底摘桃

①左脚斜上步,斜肩向左,右手自上而下向外划弧(图49)。

②收右腿,重心左移。左手竖立,右手劳宫对左肘尖(图50)。

十五、丹凤朝阳

①右脚向右后方移一步,右手向右下方劈掌,左手斜插左上方,眼观右手,身体随即下蹲呈仆步(图51)。

②起身,上左脚呈虚步,收左掌变拳,由左腿外侧前抬与地面平行,右掌斜收搭左小臂(图52、53)。

十六、回头望月

①退左脚,身体自右向左旋,两手变掌,两臂呈圆左旋(图54)。

②两掌运至左侧,翻左掌继续右旋,运劲拧身推掌,右脚收回呈丁步(图55)。

十七、海底捞月

①右脚向右后方移一步,右手向右下方劈掌,左手斜插左上方,目视右掌,身体随即下蹲呈仆步(图56)。

②起身,上左脚,与右脚呈丁步,收左掌,由左腿外侧前抬与地面平行,掌心向上,右掌下按左小臂(图57)。

十八、回头看雨

①左脚,身体自右向左旋,两手变掌,两臂呈圆左旋(图58)。

②两掌运至左侧,翻左掌继续右旋,拧身运劲,弓步推掌(图59)。

十九、海底神针

①身体下压,仆步穿掌(图60)。

②起身,抬右臂,右掌向上,略高于额头,左手回收托右肘(图61)。

③右手内旋,自右耳插下,翻掌,身体左倾(图62)。

二十、仙人过涧

①右脚上前半步,拧身,旋右臂,两掌呈抱球状(图63)。

②左手自上而下向左旋转,右手自下而上向右旋转至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呈抱球状,调身运气(图64)。

③两手继续旋转,右手自上而下向前直插,左掌置于右肘内关穴(图65)。

④收左脚,脚尖点地,左手沿右臂前探,右手左旋,两手劳宫相对(图66)。

⑤右手后撑,右掌右肘向外,右臂呈弧形,左手继续前探,左腿随即前蹬(图67侧、68正)。

⑥落左脚,右手自右而左,左手自左而右旋转,至胸前时,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穿掌一次。随即两掌变换,穿掌两次(图69、70)。

⑦收右脚,脚尖点地呈虚步,分掌提右腿蹬脚(图71)。

二十一、转身伏虎

①身体略下蹲,右脚跟落地,身体后转,右手自上而下随即推出,左手回收,手背托右臂(图72)。

②右手快速下按,左手上翻前推,身体快速下蹲,眼观左手指尖(图73)。

二十二、叶底藏花

①双肘向右略带劲,两手下拖,重心移于右腿(图74)。

②两手下按,身体慢慢站立,送劲前探翻掌(图75)。

③转身拖掌至右侧,拧身撞肘(图76、77)。

二十三、勒马悬鬃

①重心左移,两腿呈左弓步,身体左旋,左手外旋回收至丹田,掌心向上的同时,上右步,收右掌于腰间变拳上举(图78)。

②右拳继续上举过头顶,右脚随即上提蹬出(图79)。

③收右脚,右拳背下砸左掌(图80)。

二十四、手挥琵琶

①左脚向右前方斜上半步,两手顺势自右提起向左划弧(图81)。

②两手划至左侧,继续自下向右上划弧,呈立掌,右脚随即前移半步(图82)。

二十五、单鞭

①右脚尖落地,右手以左掌为轴内旋,由左掌下向前方穿插,左脚随即收至右脚旁,脚尖点地(图83)。

②紧接着,左脚向后方迈一步,身体慢慢左旋,两腿呈斜弓步,重心略向左移,右手变拳,左手带劲左移,两臂呈圆,如拉弓状(图84)。

二十六、二仙传道

①耸左肩,左手外旋(图85)。

②身体右转,收回左掌,掌心向右,搭右掌合谷(图86)。

二十七、蛇雀争雄

①身体下蹲,呈右仆步,两手下按,与地面平行向左穿插(图87)。

②至左脚,身体慢慢前倾,缓缓站立,两手顺势沿弧线上举,至头顶两侧,拧身变钩拳(图88)。

③身体略蹲呈马步,两拳自耳旁下行至裆部(图89)。

二十八、五龙捧圣

①身体略起向左转,右脚回收,脚尖点地,两手外旋向上,左右分开(图90)。

②紧接着,两手自上而下划弧,左手置于丹田处,右手于肋边变拳的同时提右腿。

③右拳继续上举过头顶,右腿提膝,大腿与地面平行,随即向前用力蹬出(图91)。

④落右脚,左脚跟进半步,脚尖点地,两腿略弯曲,右手随即立拳用力下砸左掌心(图92)。

二十九、龙步云手

①左脚向左移半步,身体右转,右手变掌,自然上提,两手呈抱球状(图93)。

②右手自内向外,左手向内划弧(图94)。

③两手继续划弧,拧身左转,两手自胸前继续左旋(图95)。

④退右脚,斜插左脚后,挥右手至正前方(图96)。

⑤右手由正前方后拉,左手随即前挥至正前方的同时,左脚后退半步(图97)。

⑥右掌自后向前挥出,与左掌心相对,身体略后蹲(图98)。

⑦身体左拧,双手后捋(图99、100)。

三十、狮子滚球

①两手划弧收于腰间,左腿后挪半步,两手自腰间向前推出,右手掌心向下,左手掌心向内(图101)。

②身体左拧,向左捋手,身体左转,双手捋至左前方,左手托起(图102、103)。

③身体后坐,旋左手,双手回收于胸前(图104)。

④重心前移,右手搭左手外关穴,左掌变拳用力推出,拳心向外,右脚随即回收,脚尖点地呈丁步(图105、106)。

三十一、金蛇缠柳

①身体略下蹲,右脚迈出一步,双手自左向右、自下而上大捋360度(图107、108、109)。

②双手继续自左向下捋至右侧,右手翻掌(图110)。

③右手变拳内旋,双手用力推出,左手搭右手外关穴,左脚随即收回(图111)。

三十二、收式

①左脚后退半步,重心后移,收右步,两脚并行,间距与肩同宽(图1 12)。

②双手慢慢下落至丹田处,再两手分开,收至大腿两侧(图113)。

③两手伸直,左右慢慢上抬至头顶上方,目上视(图114)。

④两手指尖相对,沿胸部慢慢下压,气沉丹田(图105)。

⑤双手以腕为轴旋转,如抱球状的同时,身体略下蹲,左脚收回(图116)。

⑥两手继续旋转,十指交叉呈浑圆球状,身体直立(图117)。

备注:此太极拳前有两式为坐盘功,即抱元守一及老君炼丹。

武当三丰太极拳 篇2

(接上期)

三、太极拳师承传递体系

南宋张三丰创“十三式”, 因历史断代甚远, 其徒难寻。通过各种蛛丝马迹初步认定, 元明张三丰, 其师是南宋张三丰, 也就是宋张三丰的第一代传人。元明时期的张三丰是个道士。道教经书是道教历史的文字记录, 也是权威著作。其中并未发现记有南宋张三丰的事迹和元明张三丰太极师承的记载, 现存明版“正统道藏”是唯一官修道藏, 1923年 ~1926年, 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权威一书, 也查不到宋张三丰的踪迹。说明南宋张三丰不是道士, 也没到过武当山。

宋朝是道教盛行时期, 一旦道教“道法自然观”与张三丰初创十三式相结合, 必然会指导着实践。鲁迅先生曾说过, “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 以此读史, 有多种问题迎刃而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开始便与百姓日常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使庶民及一部分平民子弟有较多入学机会, 比起唐朝放宽了许多, 这些有文化的子弟与平民百姓接触机会较多, 又有能力把民间流行的一些创新加以提升。在宋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教育理论方面也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即“理学”与“道学”, 这些对平民百姓也都有影响。鲜为人知的这个做豆腐的张三丰在劳动之余, 休闲练武时有机会接触这些平民子弟, 并将自己实践所得的新招体会, 尽数交流、传播, 但是毕竟范围极其狭小, 其中有心人把老庄、《周易》和道教等方面超出常人的丰富知识, 融入社会劳动之余练武健身、较劲使拳的需求之中, 把张三丰十三式于1294年正式命名为太极拳十三式。因此, 太极拳的产生, 不是先有理论后有动作, 而是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令人折服的动作, 后由传人及广大爱好者的继承实践, 不断补充、发展而逐渐完善了理论。一个自称“张三丰”顶师名云游各地习练太极拳的人, 把张三丰十三式像种子一样播撒到民间。为了不忘师恩, 他便宣扬是张三丰所创。

《道藏辑要》毕集卷六三———六八的“张三丰全集”, 系由嘉庆长乙山人李西月重编。《徵异录 (祗圆居士) 》载曰:“张邋遢, 名君实, 字铉, 一别字玄玄, 辽宁懿州人 (今阜新) , 张仲安第五子也……自号容忍三丰子。”《明史·方伎列传八》曰:“张三丰, 辽宁懿州人, 名全一, 一名君宝, 三丰其号也。以不修边幅, 又号张邋遇, ……”。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曰:“张仙, 名君实, 字全一, 辽宁懿州人, 别号玄玄, 又号保和容忍子, 时人又名张邋遢。”以上重要著述均把明代张三丰的名与字和号, 连同外号张邋遢都列入其中, 但均未谈及明代长驻武当山达二十三年的自号张三丰, 真名实姓叫张通。在有关张三丰的许多著作中也未提及张三丰真名, 但查现存北京图书馆《太极拳宗谱》 (典藏抄本) 中, 明确指出自号张三丰的身世“三丰先生姓张, 名通, 字君实, 又字全一, 亦字铉一, ……自号三丰居士”。此记载有力地说明了元明张三丰与南宋张三丰姓名虽同, 但却不是同一个人。这个有真名实姓的张通, 其人化名自号张三丰, 让后人造成了极大的错觉。

经研究发现, 初步认定南宋张三丰第一代嫡传就是元明时期的张通。张通为了传播师传的“十三式”, 便隐去了师父的真实身份, 自号张三丰, 此人是个道士。武当山道士张三丰, 聪慧过人。据《张三丰全集》记载, 他“教习道经, 过目便晓”, “张三丰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悟性极高”, 为了传播其师南宋张三丰的“十三式”, 传授过程中又受《老子》“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之论断的启发, 遂把最初以对抗性游戏形式出现的“打手” (推手) 发展成套路, 共114动, 命名为“太极拳十三式”。张三丰在授徒过程中, 为使其徒便于领会动作要领, 将其师“十三式”编为“十三式歌”。歌曰:“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武当山张三丰为隐其师宋张三丰出身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身份, 为代师传艺制造了很多神话, 诸如“鹊蛇斗”、“夜梦玄帝授技”和“死而复生”等多种假说, 来转移其师的真实身份, 树立自己代师传艺的威信。但起初传授内容仍延袭其师南宋张三丰的“十三式”。此人便是“十三式”承上启下的重要传人。

这个顶师名的张三丰 (峰) , 先到道教发源地四川鹤鸣山修道数年, 至今还留有张三丰, “沽酒临邛入翠微, 穿崖客负白云归;逍遥廿四仙人洞, 石鹤欣然啸且飞”的诗句。1294年把《云水集》中有其“悠悠歌”, 歌曰;“四十八岁空消磨, 人生寿命能几何?”“株守恒山十六载, 燕赵往来不断波。倒不如携琴整笠蓑, 东走蓬莱唱道歌”。《道统源流志》载称:“张三丰好道喜剑”。另有《三丰全集·刀尺赋》, 其歌曰:“……刀一尺, 遍天涯, 四海为家却无家”。由此可看出此人会武, 精刀剑, 在四十八岁之前还没有收徒传播其师的“十三式”, 始才自责“空消磨”。此人多年在山东, 曾想东走蓬莱, 最后收徒, 于洪武二年 (1369年) 落足武当山。据《明·道藏》之《逍遥墟经篇》记载, “张三丰入武当居二十三年, 又拜玄帝于天柱峰”, 开始收徒在道家内部秘传“十三式”, 自己结草庐于展旗北峰居之。命其徒邱元清住五龙, 卢秋云住南岩, 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 其高徒被后人尊称为四仙。

武当山是道家圣地, 道家文化积淀丰厚, 道家哲理也成了太极拳发展的理论基础, 太极一词首出于道家典籍《庄子》。《庄子》曰:“道……在太极之先, 而不为高, 在太极之下, 而不为深”。太极系指空间最高极限, 把“十三式”定名为“太极拳十三式”, 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改变了宋初创时以对抗性游戏的形式出现的“十三式”, 以“十三式”为核心发展成套路, 其中吸收了老子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的

34武当·2014.6理论, 使套路演练柔和、缓慢、连贯、圆活, 明显区别了少林拳的刚爆劲力的演练风格, 形成了“南武当北少林”风格各异的两大流派。可以说, 元明的张三丰是内家拳的中兴者, 集大成者。

张三丰除收“四仙”为徒之外, 据宋远桥记载, 与张松溪同上武当山习拳的同行者有俞莲舟、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等多人, 他们也多有传人。作为“四仙”之一的刘古泉曾收徒“孙十三老”。孙十三老之名用的是“假借字”, 是用寓意的代体字命名的, 把表面的文字引申成另一种意思, 故取“孙”姓, “十三”则指的是张三丰十三式。“老”指“老子”, 表明拳理之源在老子, 故名“孙十三老” (后随师至山西, 又名云游道人) 。其人在武当山时曾代师传张松溪十三式, 后随师刘古泉到山西古绛州, 在三官庙 (又称葫芦庙) 传艺给王宗岳。

其徒王宗岳, 字林桢, 生于“明嘉靖、隆庆或万历年间”, 与林元化的考证和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相吻合, 《清史稿》卷五百五和《列传》二百九十二中载曰:“内家者, 起于宋武当道士张三峰……其后流传于秦晋间, 至明中叶, 王宗岳为最著”。许多记载都说是清乾隆人, 此说不实, 以讹传讹。其误传源于1935年唐豪著作的《王宗岳考》, 他把清乾隆时期枪术家王学定于1791年著述的《阴符枪谱》, 以佚名氏之序言对作者王学定的赞誉, 以偷梁换柱的方式替换成“山右王宗岳”, 使时空逆转了两个多世纪, 把明代人王宗岳拉到了清乾隆末年。内蒙古师范学院武术名家刘恩寿也有此书, 他曾听温敬铭说, 王学定不是王宗岳, 王宗岳是明代人, 于1606年逝世。1919年创孙氏太极拳的孙禄堂, 在其《太极拳学》自序中说:“元顺帝时, 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山西王宗岳先生论文详矣”。

张三丰与武当功夫 篇3

带着疑问,笔者走进武当,一探究竟。

"仙山”出功夫

山回路转,群山拥翠,当窗外绿色越来越浓,山势越来越奇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武当山到了。还没来得及回过神,同行的人便指着窗外:“快看,太极拳。”顺着那个方向看过去,我惊呆了,只见一个身着道袍的人,正在路旁的缓坡上推云手,风吹着他的道袍,飘飘欲仙,对于众人的呼声,他恍然不觉,完全陶醉在太极功法的世界里。更让人吃惊的是,这名“道人”竟然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一入武当,恍入仙境。我们不由得忆起第一个来武当山修炼的人——尹喜。相传,他在函谷关放老子出关后,便辞官不做,带了老子传给他的道德经,遍访名山大川,希望找到能够静修的仙山福地。一天,久寻不遇的尹喜忽然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片大山,仰观山色,他突然明白了,目的地就在眼前!这,就是武当山。

从此,求仙问道者纷至沓来,汉代的马明生、阴长生,魏晋南北朝的陶弘景、谢允,唐朝的姚简、孙思邈,五代时的陈抟,宋朝的胡道玄,元代的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据说都曾在此修炼。抬头望山,但见四周山势群峰林立,起伏掩映,颇有祥云吞吐、藏龙腾起之势,怪不得老百姓都说许多的高道就是在这片大山里“羽化登仙”的。

我们在五龙宫附近看到一处别致的景致,一面山壁凹陷下去,勉强地形成一座崖窟,崖窟的三面分别摆放着几座一人多高的歇山顶神龛,每个神龛中都静静地立着一尊微型的神像。一走进崖窟,便有一种奇特的感觉:三面“坐着的”仿佛不是神龛,而是几名仙风道骨的道人,静静地屏息打坐,神游天外。这个景致便唤作“隐仙岩”。隐仙岩的传说很多,但没有多少史实可循。不过我们还是从这里能够看出一些端倪的。先秦两汉时期上武当山修道的人,其实多隐居在石室岩洞中,坐在洞窟里,面对群山,面对风霜雨雪,潜心修炼。如元代《武当福地总真集》中这样记载:“尹喜归栖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之下,石门、石室,喜之所居。”也许只有这样道法自然的苦修,才能终成正果。

从隐仙岩出发,拾级而上,转过太常观,正行之间,猛一抬头,只见前方远处有一直立千仞的悬崖峭壁,就在峭壁中间竟然凭空多了一座建筑,红柱乌瓦,天宫一般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山西的悬空寺!”同行的人兴奋地叫着。这座所谓的“悬空寺”,便是元代始建的南岩宫了。道经称真武神在此修道,于是元人就在这绝壁之间开始大规模修建宫观。明代在元代建筑的基础上添砖加瓦,渐成辉煌的“天宫景象”。

近日热映的成龙电影《功夫梦》,其中一个镜头就是在这里取的景。美国黑人小男孩儿德瑞跟随师傅在武当学习功夫,看到一名道姑站在龙头香的龙颈之上,与龙头头顶上的一条眼镜蛇对峙,从而悟出了武学的真谛。这个片段非常经典,让人感觉其中仿佛隐含着什么道理。

三丰其人

明代是武当道教的鼎盛时期,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敕命大兴土木修武当,调30万工匠奔赴武当,耗费14年的时间,建成一个规模巨大的道教建筑群落。据《大岳志略》记载,当时建筑群落房屋共达8000间左右。朱棣为什么如此重视武当呢?据史学家论证,这是有其政治目的的。

明成祖的帝位是从侄子的手里夺来的,为了替自己的“篡位”寻找理论依据,朱棣集团制造了真武大帝辅佐他“靖难”的说法,而武当道教尊奉的就是真武大帝,民间更有真武大帝成仙于武当的传说,所以朱棣登上帝位后对武当青睐有加。

还有一个信息让朱棣兴奋不已,那就是武当张三丰在民间的声望。朱棣听说,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是活着的真仙,乃陈抟老祖的亲传弟子,他的行踪诡谲隐秘,功夫出神入化,法术莫测高深,经常济民于水火之中。朱棣想,如果把张三丰这样的“活神仙”请出山辅佐自己,那么他的帝位就更加名正言顺了。于是朱棣先后6次派人寻访张三丰,并亲自给张三丰写信称其为“张真仙”,邀请他同自己见面。但“张真仙”始终没有出现。

我们今天看到的那座沧桑古老的遇真宫,便是这段历史的明证。当年朱棣派人寻访张三丰不遇,就在其曾经修炼的地方建了这座宫观,取名遇真,是希望有一天遇到这位行踪不定的真人。

那么张三丰是否真有其人?太极拳是否真是他所创?现在的史学界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明史中有《张三丰传》,说他“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喜欢云游四方,饭量特别大,但有时候两三个月不吃;明代天顺年间的《襄阳府志》也明确记载了张三丰的道籍所在地。至于太极拳的原创记载,始于明末著名文人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黄宗羲说,内家拳“以静制动,故别于少林为外家”,是武当张三丰所创。而以内气为导引的内家拳正包含了太极拳,张三丰的太极十三式是所有太极宗派的基础。

我们在紫霄宫的紫霄大殿里,看到了一幅有些斑驳的壁画,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虽有些残缺不全,但依然可以看到一只喜鹊和一条蛇在上下翻斗,一名道人站在一旁静静地观看。这道人便是张三丰。据说,当年他正是看了鹊蛇相斗后悟出内家武学的真谛,由此创立了太极十三式。

不过,如今还是有些学者质疑这两个结论。其人到底有没有其实并不重要。正如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所说,张三丰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号。依托张三丰和太极拳这样的文化符号,道家阴阳两极相辅相成的思想内涵,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传遍四方。

体味“道"理

相传,当年张三丰弟子众多,遍布天下,所以三丰之后,太极拳流传甚广。王宗岳、陈州同等人所习所传太极拳都是建立在张三丰所创的十三式之上。再往后,太极拳渐分南北两派,南派传至清代甘凤池便停住了,而北派从王宗岳弟子蒋发以后代代相传,传至杨露蝉后太极拳终于大兴,其后历代太极拳宗师皆有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陈(王廷)式太极拳、杨(露蝉)式太极拳、吴(鉴泉)式太极拳等各主要流派。如今太极拳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的推广享誉海内外。

我们一踏入紫霄宫的主殿院落,便看见一个方阵在“翩翩起武”,为首者是一位坤道(武当道家根据乾为阳坤为阴的理论称女道士为坤道),而随之“起武”的竟然都是外国人。这些穿着对襟道袍的“金发碧眼”目不旁顾,认真地轻舒双臂,推出、收回、合掌、斜揽、回击,一招一式颇有些“尚意不尚力、以柔克刚”的意味。我们进山看见的“太极老外”竟然也在队伍之中。我趁着他们中段休息期间跟一个白发老人攀谈了起来,他说他是法国人,叫丹尼尔,是武当武术学校的09级学员。他非常喜欢太极拳,也想学习更多的武当功夫和道家理论。

近年来,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武学理念与柔和易学的招式,受到没有武学基础和想达到更高武学境界的外国朋友的喜爱。“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是道家哲学和道教养生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道家理念,通过太极拳演练,可以慢慢深入人心,让人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

丹尼尔告诉我,师傅说他们习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能明白紫霄宫里“上善池”中蕴含的哲理,他现在还不明白,但相信有一天会明白。看着那一池碧水,“上善若水”四个字跃入我的脑海。原来,丹尼尔的师傅想要教他们的不仅仅是拳理,而是“道”理。我终于明白了,让太极拳能够四两拨千斤、柔弱胜刚强的不是招式和蛮力,而是武当代代相传的道家精神:水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却无所不为。

张三丰与武当功夫考论 篇4

一、张三丰武道卓著、名震四方

明代洪武年间, 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专人到处寻访张三丰, 在陕西宝鸡境内的金台观终得一见。不久后张三丰离开金台观云游四川、访友寻观。当时四川是蜀献王、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朱椿的封地, 朱椿此人在朱元璋的众多皇子中是最为好客文雅的, 而且喜好结交名流, 因而连其父皇朱元璋也戏称他为蜀秀才。朱椿听闻张三丰云游至四川, 便盛邀其前来做客, 并设宴款待。宴席上, 有宾客为朱椿献上稀世珍玩, 朱椿将其传与其他宾客赏鉴, 令众人赞叹不已。此时, 张三丰起身离席, 向朱椿说道:“在下也备有一份薄礼, 还望殿下笑纳。”说罢, 只见张三丰从胸口处掏出了一些枣子。这些枣子半边红色、半边绿色, 还有几颗是连生于一根蒂子上。在场宾客虽然都觉得这些枣子长相不同一般, 但都认为是张三丰事先准备好的, 不足为奇。只见张三丰随手从桌上拿起一只空的金盏, 请在场宾客随意放些地上的泥土进去, 然后他从自己嘴里挖出一颗牙齿埋入金盏里的泥土中。片刻工夫, 牙齿上长出了绿芽, 很快又长成了莲叶, 抽出花苞, 一朵有盘子大小的莲花瞬间绽开, 每片莲花花瓣上都有色彩斑斓的斑点, 而且花瓣越来越多, 使得宴席上满堂生辉、清香扑鼻。宾客们见此状才对这一身着布衣的老道士心悦诚服。

《名山藏》中也记述了张三丰高深的武道功底。永乐五年, 明成祖派人至武当山寻访张三丰, 十年未见其踪迹, 遂疑其存亡。明英宗天顺三年, 朝廷讣告曰:张三丰已坐化为“通微显化真人”。成化年间, 张三丰被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此后, 张三丰又被后世帝王封为“清虚元妙真君”、“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等称号。如此看来, 帝王的慕求和褒奖追封, 使张三丰成为道门神话和神仙偶像, 他成仙成道、修炼丹术和奇艺道术的事迹在百姓中心口相传, 影响深远。张三丰的这些仙人仙事尽管玄之又玄, 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至少能够说明他与武当功夫的渊源深厚, 他高深莫测的武道功底也为他在武当创立内家拳、太极拳和著述武道典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张三丰与武当内家拳

张三丰被后世尊奉为武当内家拳创始人。该拳术把道教思想中自然、无为、虚静的宗旨融入到武术之中, 具有尚意贵柔的独特风格。武当功夫中后来流行的形意拳、八卦掌, 乃至太极拳都是从内家拳发展演绎而来。因此张三丰所创立的武当内家拳在中国武术史、体育史和气功发展史上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黄宗羲在他的《南雷文定》一文中曾说道:少林拳法名闻天下, 然过于主动出击而使对手易获可趁之机;有拳谓内家, 可以静制动, 对手一旦出手对抗即可被制服;然少林拳法起于武当丹士张三丰, 此人曾被宋徽宗召见也不给宋徽宗面子, 拒绝面圣;但张三丰托梦于徽宗授之拳法。张三丰的这套拳法数十年后流传至陕西, 有一名为王宗的人自称为这套拳法的继承者。后来王宗迁居温州、陈州一带, 将此拳法传与乡人, 并流传开来。至嘉靖年间, 王宗拳法的传世后人张松溪将此拳法发扬光大, 其套路与张三丰的内家拳如出一辙。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在其所著《内拳家法》里的记述与黄宗羲所述基本一致, 其言有曰:张三丰出于少林而又精于少林, 得其内家拳法者足以胜过少林功夫[2]50-52。黄百家所说的张三丰内家拳, 其拳法本无定法、随机应变、听人之劲, 它不限于武功套路, 更在于和武当道家的静功紧密结合, 讲究以柔克刚, 注重养生与技击的融合。黄宗羲与黄百家所记述的张三丰不仅创立了以内家拳为代表的武当功夫, 而且将内家拳与武当丹士之风相贯通, 使武当功夫的外功即动功与内功即静功完美合二为一, 为后来武当太极拳的问世做好了准备、奠定了基础。

关于张三丰创立武当内家拳的说法, 无论是托梦神授说还是其他沿袭、传承之说, 都没有否定张三丰创始人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即便是玄幻的托梦神授说也可以找到相应的理由:张三丰乃武当丹士, 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情节, 托梦神授拳法并非稀奇之说。而且他的内家拳流传至今也是很有可能的, 因为冷兵器时代的武术传承严密、流派分明, 内家拳不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它流传后世具有完备的历史条件, 也有充分的文史证据。

三、张三丰与武当太极拳

李亦余在清朝光绪六年所著的《太极拳小序》中写道:武当太极拳始于张三丰, 太极拳的精妙之处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中有详尽的记载, 后来传到河南的陈家沟为陈姓人继承, 拳技精通者代不数人。李瑞东写于光绪七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到张三丰创立和传授太极拳的问题。文中记载:太极拳最初源自轩辕黄帝, 他在常山上偶然见到蛇和鹊的争斗, 蛇头尾缠绕万分柔软, 鹊灵活迅速倍显坚毅, 二者之争久久分不出胜负。由此张三丰联想到万物相生相克的道理, 从而发明出太极拳。宋元时期, 张三丰在深入研究错综复杂的五行八卦, 无极、太极、阴阳相推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等玄妙理论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补充和发展, 从而衍生出各种不同门派的太极拳。自张三丰开始, 武当太极拳便发展壮大, 逐渐兴盛起来, 成为了武术门类中的内家嫡派。

张三丰非常注重汲取前人在修练太极拳中所积累的方法和经验, 他在《修道篇》和《太极长生诀》中编辑进了许多古人在太极拳方面的精华传世之作, 这些经典之作为张三丰武当太极拳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依据。同时, 张三丰又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反复研究、体会其中的微妙之处, 获得新的体验和灵感。这样一来, 他又能够以其实践经验充实和丰富古人的太极拳理论。在张三丰的《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就印证了这一点。他在文中指出, 若要透彻研究太极拳的理论精髓, 必须先通晓太极的玄妙之道, 而学习和练习太极拳必须以太极理论作为基本和根基。在练习太极拳时, 要求练习者需要在动与静之间体会太极的微妙, 要在五行、八卦之中探索万物相生相克的道理, 之后体会和达到无极的境界。练习太极拳需要人体心、性、神、气相互协调并凝神聚气。当身体达到太极、阴阳相交、动静相合, 全身四肢和血脉畅通无阻, 不滞不粘的境界时就获得了太极拳的精髓。可见武当太极拳博大精深, 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筋健骨的作用使其成为了我国的经典武学。

四、张三丰与武当道家功夫典籍

作为道家内炼之术造诣高深之人, 张三丰为武当道家功夫著述了许多典籍, 不仅推动了道教的发展, 而且为武当功夫的传承立下了丰功。《明史》中注明由张三丰所著的典籍有两卷, 分别是《金丹秘诀》和《金丹直指》。明代中后期也有人曾编辑张三丰的文集《捷要篇》。著名的文史经典《古书隐楼藏书》和《道书十二种》都录有张三丰所著的《无根树道情》和《云水前集》。清朝雍正年间, 名士汪锡龄收集了张三丰武功诗文数十篇、道家丹经近十卷, 附上张三丰与武当功夫的显迹三十多条, 编辑而成一部家藏之作, 名为《三丰祖师全集》。道光年间, 前文提及的道仙李西月广泛搜寻有关张三丰和武当功夫的著述, 编辑而成了《张三丰先生全集》, 收录了由张三丰所著的《隐镜》、《古今题赠》、《水石闲谈》、《钟偈》等文章典籍[3]59-60。其中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养生与技击的高度融合。

综上所述, 张三丰以其卓越的武道名震四方, 他所创立的武当内家拳和太极拳时至今日仍是武学经典, 他著述的武当道家功夫典籍将养生式的静功与技击用的动功内容相结合, 为后世展现了一个历史渊源深厚、思想内涵丰富和武术价值不菲的武当功夫。

参考文献

[1]王国道.张三丰考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

[2]陈理胜.武当派祖师张三丰[J].中国道教, 2002 (6) .

一代宗师张三丰与武当功夫述考 篇5

一、武当功夫的传说

说到武当功夫, 在普通人心目中, 大多认为是由张三丰所创建。张三丰在民间可谓是大名鼎鼎, 世人看他, 如神龙见首不见尾, 神秘莫测。关于他的记载, 大多出自《明史·张三丰传》, 也多是纪录其成名后的一些事迹。据《明史·张三丰传》记载, 张三丰不太注重仪表仪态, 不修边幅, 因此又被称为张邋遢或者邋遢道人。其形象颀而伟, 龟形鹤背, 大耳圆目, 须髯如戟。无论寒暑, 只着一衲一蓑遮风挡雨即可。张三丰的食量非常惊人, 寻常时候吃一升或者一斗米都很正常, 倘若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 是相当惊人的, 然而, 他也能够好几个月不吃饭, 可算是异人异能。据说张三丰喜欢云游四海, 兴之所至, , 游处无恒, 甚至有传说他能一日千里, 可谓是朝游北海暮苍梧。在云游过程中, 他对武当山情有独钟, 认为此山中的五龙、南岩、紫霄等观舍, 皆因战火而付之一炬, 成为荒山, 但异日必大兴。于是, 张三丰与徒弟徒去荆榛, 清除瓦砾, 修建了草庐, 在武当山居住下来。根据各种史料的记载, 正是在这时期, 张三丰创造了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武当武术, 并在武林中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称[1]2。

二、武当功夫的渊源

事实上, 武当在历史上, 一直有自己的武学渊源。武当山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其东达齐豫, 南通巴蜀, 北抵三秦, 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 再加上良好的气候条件, 这一地区从春秋时期开始, 便同时有巴、蜀、苗、庸等多个少数民族和诸侯国在此生活。众多的人口在有限的生存环境中生存, 势必会为有限的生活资源产生争夺和矛盾, 这也成为该地区的主要矛盾, 导致冲突频发, 军事战争便成为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战争, 伤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往往因为一两场会战导致士兵锐减, 甚至会出现折损过半、无一生还的惨烈场面。想要在战争中存活, 仅靠士兵的英勇善战是远远不够的, 其个人的搏杀技能和经验, 是在战争中存活的首要条件。因此, 军事武术应运而生, 很早便在武当山地区得到了传播、普及和发展。同时, 武当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 一直是道教重要的活动场所。在整个中国来看, 武当山在地理上可以说是处在得天独厚的中心位置, 这使它成为了求仙学道者的隐居修炼之地。如春秋时代, 在函谷关力邀老子写下《道德经》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尹喜, 便是武当山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位修道者。汉代以来, 随着道教活动的兴盛, 在武当山结茅为庐、潜心修炼的人越来越多, 如汉代的马明生、阴长生;晋朝的谢允;唐代的吕洞宾;宋代的陈抟等, 都曾在武当山修炼过。随着玄天真武上帝逐渐完成从人到神的塑造, 其地位和神格逐渐升级, 武当山也由此形成了以崇奉玄天真武上帝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玄天真武上帝在天界是维护秩序的猛将, 在凡间也是保皇权、扶社稷的灵应之神, 自然受到隋唐宋元时期各代封建帝王的大力推崇, 直接促使了武当道教的发展。道士在修炼中往往伴随着习武, 而炼养术也从外丹发展到主张修炼人体真元之气的内丹术。武当内丹功分静动两功, 在趺坐静修的同时, 讲究动静结合, 出现了许多有养生功能的运动方法, 在养生的本体上, 延伸出了带有道家特色的技击功能, 形成了拳法和武功的雏形。因此, 早在张三丰之前, 武当山便已有了武学传承。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 张三丰承前启后, 通过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创建了与少林比肩的武当派[2]43。

三、武当武术的创立

张三丰是如何创造出武当武术的, 武术界与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 比较有意思的一种说法是真武神授。据《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的记载, 张三丰在北赴汴京途中, 有一晚梦见真武神君向他传授了一套拳法, 真武神君传说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 全称真武荡魔大帝, 所传授的拳法自然威力无比。第二天早上, 一群打家劫舍的强盗围住张三丰妄图抢劫, 张三丰便使出前晚真武神君梦中所授的神拳, 将这群强盗打得落荒而逃。这就是“夜梦玄帝授之拳法, 劂明以单丁杀贼百余”的典故, 而张三丰自此也以拳技闻名于世。另外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 认为张三丰所创建的武当功夫, 是其观鸟蛇斗获得启示。据传张三丰在武当邋遢崖修炼时, 反复温习《道德经》, 却始终勘不破何谓虚即不有, 静则无为。由此推衍, 拙胜于巧, 静胜于躁, 虚胜于盈, 柔胜于刚的真谛。某日, 继续在苦苦沉思中的张三丰, 无意中看见一只鸟正与一条蛇相争斗。天空中的鸟自上而下袭击蛇, 张牙舞爪, 攻势甚为凌厉, 地上的蛇却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当鸟近身攻击时, 方蜿蜒摇摆、轻身闪避, 在招架躲避中伺机而动, 待鸟精疲力尽之时, 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向鸟发起致命的攻击、一击而中。张三丰由此悟得太极妙理, 创立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武当内家拳。第三种说法, 认为张三丰创立的武当武术, 脱胎于少林拳。黄百家是明末清初著名经学家、史学家黄宗羲的儿子, 同时也是著名武术家、剑术家, 武当真武松溪派的传人王征南的弟子。在其所著的《内家拳法》中便提到, 张三丰既精于少林, 复从而翻之, 是名内家。他认为张三丰是在精通少林拳法的基础上加上改造, 发展创立了内家拳。而近代武术家、著名武术理论家金一明, 在其著作《武当拳术秘诀》中, 更是详细指出, 少林拳以五拳为精髓, 以十八式为骨骼, 张三丰始习少林拳, 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 既得其精微奥旨, 复从而翻之, 变十八式为十八字, 将其统纳于十段锦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之法, 由此开创出与少林武术风格大相径庭的武当内家拳[3]61。

四、道家思想对于武当功夫的影响

虽然张三丰创立武当功夫说法不一, 但不管哪种说法, 都明确指出, 武当武术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张三丰梦中得真武神授这种说法虽然匪夷所思, 然而自古以来, 梦境便是道家一种特殊的修炼方式, 道家中有不少修炼睡功的法门。钟离权、张果等都曾修炼睡功, 而有睡仙之称的陈抟, 更是摈弃外丹, 注重内丹, 以身口为炉、宫室为灶、肾为水、心为火、肝为木, 在梦中实现元神的修炼, 最终达到成尘得变, 达到天下睡功第一。同样的, 集文道武道于一身的张三丰, 也精通陈抟的睡法修炼, 他将睡功称为蛰龙法, 并曾经在《蛰龙吟》中讲述过修炼此法的真趣, 气气归玄窍, 息息任天然。无走失, 有防闲;真火候, 运中间。行七返, 不艰难;炼九还, 何嗟叹。静观龙虎战场战, 暗把阴阳颠倒颠。学就了, 真卧禅。养成了, 真胎元。卧龙一起便升天。因此, 张三丰也极有可能在忘我无为、静思冥想、梦境等状态中, 激发了心灵的潜能, 超越了逻辑界限和线性思维的极限, 产生创造拳法的灵感。另外, 在我国传统武术中, 有许多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创造的, 如华佗所发明的五禽戏, 便是模仿虎、鹿、熊、猿、鹤这五种动物的动作的一种功法。著名的少林五形拳, 分别是指龙形、虎形、豹形、蛇形、鹤形。另外, 传统武术中还有大量猴拳、鹰爪拳、蛇拳、螳螂拳、虎拳、豹拳、鹤拳、鸭形拳等象形拳。张三丰观鸟蛇斗后, 大受启发, 运用道家虚静柔弱、尚意不尚力的原理, 模仿长蛇故始如处女, 敌人开户;后如脱兔, 敌不及拒之势, 创造了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 后发制人, 辨位于尺寸毫厘, 制敌于擒扑封闭的武当内家拳, 远取诸物, 近取诸身, 以达到内外兼修的特点。关于武当武术脱胎于少林, 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据北京白云观《道教派别宗谱》记载, 张三丰云游时, 在济源王屋山和嵩山宗福宫都居住过。王屋山与三教合一圣地千载寺相邻, 千载寺在唐代时, 有位叫李道子的主持, 学过并精通《易筋经十二势》, 创立了无极养生功。张三丰在听闻到这位主持的事迹后, 便亲自前往嵩山宗福宫寓止并拜访少林寺, 在切磋达摩《洗髓经》的顿悟大法同时, 对《易筋经》也有一定的研究。在此基础上, 张三丰复从而翻之, 将少林寺奔腾跳跃的功夫加以改进, 使之更符合道家的阴阳开合、虚实相生、松静自然、圆转轻灵的意境[4]12。

综上所述, 张三丰在长期的修道生涯中, 不仅继承了陈抟、华佗、李道子等人的一些道家功夫, 还对少林功夫有一定的了解与研究。他以道家内丹修炼的原理为基础, 吸收少林武术中的长处, 从而创立了武当功夫。以道理为指导、以养生为宗旨、以技击为末学、以道德为门风、以自然为神韵, 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的武当功夫, 将道教的气功炼养之旨融入拳法, 集攻防、养生于一体, 强调心息相依、意到气到, 有着极深的道教烙印。讲究意、气、力的协调统一, 具有贵柔尚意的特点。内家拳术的形成, 使内丹功具备了技击的新功力, 成为武当武术的一次飞跃。因此, 武当功夫虽然起源于军事战争, 却最终因武当道家而得到了大提升、大发展, 并逐渐由抗敌搏杀演变成了以养身炼功、防身保健为目的, 既有深厚的传统武术为底蕴, 又蕴含着精湛丰富的养生原理, 具有相当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 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完美结合[5]31。

参考文献

[1]王道国.张三丰考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

[2]甘毅臻.从“武当”的由来看武当武术之起源[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4) .

[3]吴辉.张三丰与武当功夫考论[J].兰台世界:下旬, 2012 (12) .

[4]王洪军.刍议武当武术的道教思想基础[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 .

武当三丰太极拳 篇6

1949年11月,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各地各路逃避战乱的归乡队伍里,一位虽已褪去清修道袍,但却依然尽显仙风道骨的杨信山,随着归乡的人群,怀揣复杂的心情向辽阳方向走去。别人归乡喜气洋洋,他却心事重重,时常徘徊在山野间,洞窟中,但他始终没有忘却自己肩负的传承武当丹道大法的重大责任。如今,他回乡务农,面对家人,他同样需要承担责任。一路上,还俗的杨信山用惊诧的目光观察着世道的变化。他八年没有下过山。刘妙元道长曾数次携他云游,他却心存余悸。有一次,一位深居长白山修炼多年的道长,从下院到中院又到上院,一路盘根问底,一定要面见道长刘妙元。中下院道士们对这类修行人,一般总会以不知或可能云游去了加以搪塞。那长白道人无可奈何,只得在下院小住数日,且一再询问下院是否有道士练功。当他得知下院确实无练功之人,这才挂单中院。中院里居住着多位修炼有素者,他们对长白道士客气有加,但对他询问的诸般事务只是摇头不答,小道童们更是不敢乱说。如此一晃七八天过去了,那位长白道士终于来到上院。当时,上院主持刘妙元已到华山五老洞,罗老道则云游武当山,当家的只有杨信山和罗道长的徒弟、龙门派十二代传人清灵子。杨信山道长年长清灵子三岁,属师兄弟关系。这师兄弟二人见长白道士骨透俗气,面露尘光,且在低调的话语中张扬出高傲的神情。师父临走前再三嘱咐,法护道观,功保神灵,对俗人和修行浅薄之人要以礼相待,对同道论道者要以道服人,不可相搏较技。从未独立处理过这般事务的杨信山道长赶忙迎上前去,作揖行礼,客气的讨问来者何方道人,有何贵干?是否持有贵观长老推荐挂单之手书?长白道人赶忙还礼,答曰:“善哉!善哉!我云游四海,遇山进山,遇观拜祖,三清道宗,人人有权拜他求福,难道没有观里长老手书推荐就不允许我挂单吗?闾山不愧关东第一山,难道真是观高难容人,洞深门槛高啊!”几句话让信山道长一时茫然。这时,已修行十几年的清灵子急忙上前施礼,不轻不重地说:“本观主持已云游武当与华山,我俩只是负责看家护院的小道,无权接受挂单。大朝阳观的清规戒律,相信高道你应该知道,更何况主持道长不在家,还请高道多多见谅!”师弟清灵子的一席话,让长白道人进退两难。他低头思量了一番,抬头望了望杨信山,又望了望清灵子,只见他突然手指杨信山,信口说道:“你是刘妙元的弟子杨信山,你师父不在,你在就行。你已三十多岁正当年,贫道我已七十又六。十三年前,我在长白天池曾同你师父刘妙元较量过武功和丹功,虽然我输了,但相约在今秋霜露之际,再试武功与丹功,以了却我俩终身相约之愿。”信山明白了长白道人的如此用意,反倒轻松了许多。于是,清灵子回复道:“老道长,我师兄弟俩资德浅薄,无论是武功还是丹功,恐怕都不是你的对手。你的一番用心,待我观道总回来后一定转达。”长白道人觉得清灵子说的在理,也就顺势退出上院大门,随口不经意的说:“这俩老糊涂倒是挺放心,竟让这等小道留守上院。嗨嗨!闾山没人了?”杨信山一听,深感格外刺耳,直气得头上方巾颤动,显然是怒不可遏。信山道长趋前一步,有请道长一旁说话。那道人刚一抬头,便倒吸了一口冷气,但见那本来平静如水的小道士庄严肃立,黑色道巾下一脸凛然正气,一双透骨穿石的眸子中折射出慑人的寒光,让长白道人不寒而栗,顿生畏惧,赶忙转身溜下山坡。信山道长紧追长白道人的背影放声道:“老道长,你不远千里,询功较技,从下院到中院再到上院已七天有余,我等以礼相待,你竟然欺我闾山道中无人,门中无法,真可谓好生无礼。前辈你今天得有个交待,可否承让小道士几招?”说时迟,那时快,长白道人一个穿掌直奔信山喉头而来。信山转身躲过穿掌,谁知长白道人顺着信山道长转身的方向,突发横掌朝信山肋间袭来。信山道长在转身时即已预感到横掌的到来,迅即施展360度飞龙八卦滚身绝技化解了来掌,没等长白道人变式换招,信山道长早已蹿到他身后,用左掌顶住了长白道人的后心,右掌阳面垫在了左掌之下,显然是手下留情。黑影中,那长白道人不知所措,索性不再乱动,双方足足僵持了十秒钟。此时清灵子赶忙上前,郑重的说:“前辈!恕我等晚辈得罪。按说你应该知道,我巍巍闾山,堂堂大朝阳观历代道总,身肩护法镇山之职,个个身怀绝技。当年老子隐仙派嫡系传人陈抟老祖和吕祖曾隐修于此,功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取得天下的第一谋臣刘伯温也曾修炼于此,更有三丰祖师云游回归故里,选定闾山上院为武当承法人,以护法为己任。眼下实为不得已而为之,还请道长多多见谅。”笔者曾数次前往闾山实地感悟和考察探访,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杨信山道长的儿子和张奇大师的武功绝技,还真是大有不到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慨叹。相持了十几秒钟后,长白道人脱口长叹道:“想不到啊!想不到,闾山代代有高人,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刚才你的平静已让我略知一二,只是我故意将你一军,意在一探虚实。未料想这位小道出手之快,犹如闪电。我早已知道刘道长远赴华山五祖洞,只是当年我同刘道长较技服输后相约十年后再见,三年前我来过,略输一筹,而刘道长却微笑着说,三年后,我让小徒照样赢你。今日一搏,真是让我口服心服。”中国武林深不可测,武当武术源远流长。自从杨信山道长以神功护法,名声大扬之后,各路云游道人总会前往上院探望信山道长。

正值信山道长意欲策划中兴大朝阳观之际,新中国把那些因贫穷或避难出家的僧道人等一律遣返故里。杨信山便是人民政府遣散的重点对象。当心怀忐忑的杨信山回归故里一瞧,一切还是老样子, 只是在月光下看上去有点凌乱。院中多了一匹马和一挂马车,那是土改时分得的财产。杨信山轻手轻脚地来到院中,隔着窗户纸听见了妻子的说话声, 和孩子的嗫嚅声,一种内疚和不安又一次袭上心头。他想返身离去,似乎无勇气面对他母子二人。 刚一转身,不小心脚下碰到了一块砖头,“当啷” 一声,屋里他的夫人厉声问道:“谁?”话音刚落,夫人便一脚跨出了房门,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丈夫,但又似乎不敢相信。尽管信山内心乱糟糟,但却纹丝未动,愣愣地站了足足一分钟。此时此际,夫人突然上前双手拍打着信山的胸脯,信山一把抓住了夫人的双手,就势搂入怀中,顿使已经平静许久的湖水再次激起了千层浪花,无奈的红尘了断,无奈的道缘了断,一路的思绪终于有了了断。虽说已经归乡还俗,但师父一再叮嘱,必要时可以放弃龙门清修,但绝不可让三丰自然派武术中断脉传。师父的教诲,言犹在耳,难道师父有先知先觉之灵,也许是刘道长早已预知那些道众有可能下山,期望他们把扎根于三丰家乡几百年的正宗自然派武术留在家乡,甚至带回三丰故里。总之,这支武当正脉,历经数年,传承到杨信山道长已是第二十二代传人,是他把三丰自然派武术带出了高深莫测的道院,带到了三丰故里辽阳巴家岗子村。在那里开始了中兴正宗武当自然三丰派在尘世间的流传,而杨信山的道家隐仙风格并未因还俗而改变,只是在院中村旁偶见他操拳走圈的神秘身影。

上一篇:无线网络技术的前景论文下一篇:向量变换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