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与思考

2024-10-29

整理与思考(共12篇)

整理与思考 篇1

许多老师觉得整理与复习课难上, 不明确整理复习的目的是什么, 要么把课设计成练习课, 要么只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现或重教, 有些课在设计中体现了“回顾梳理、建构网络”, 但梳理建构又是老师代劳, 放手让学生自主梳理的又一放十几分钟, 学生没理出什么来。下面谈谈数学单元整理复习课上什么?怎么上?怎么上好?

一、单元整理与复习课上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为什么要在一个单元学习之后安排整理与复习的内容?借用一位教师的导入设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装着一些片段的, 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 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 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所以, 在一个单元知识的学习之后,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再借用另外两个教师的导入设计和总结语:温故而知新。所以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 且复习不只是为了温故 (重现知识, 不让知识遗忘) , 而且是为了要知新 (通过复习学生能有新的思考, 新的收获) 。因此, 单元整理复习课要上的内容就应是“整理所学知识”“复习重难点知识”“拓展提升知识”。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与复习”。这个单元主要内容有“笔算”“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三大块。由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是整数乘法笔算教学的最后部分, 因此在整理时必须将它的运算法则与两位数乘两位数, 多位数乘一位数有表内乘法进行对比, 发现其联系, 即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一样, 它们都可以转化成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 而多位数乘一位数又是建立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的。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也能应用转化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三位数……最后总结出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这样的整理将二到四年级学习的所有乘法计算归结为整数乘法, 今后在计算整数乘法时就只要记一个计算法则就可以了。而积的变化规律和解决问题这两部分则可以通过练习进行复习。

二、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怎么上

根据课型的特点及上述分析的上课内容, 可以按这样的基本环节上整理复习课:

1. 出示课题, 明确复习内容。

整理复习课可采用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的方式, 向学生说明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 明确复习目的。

2. 回顾梳理, 建构网络。这是整理与复习课的必备环节, 否则就成了练习课。

3. 质疑问难, 练习巩固。

在学生回顾梳理完单元知识之后, 可以问学生你认为本单元的知识中有哪些是你认为比较难、掌握不够好, 或最容易出错的, 然后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进行练习。这样的复习才是为学生而复习, 才能查缺补漏, 下才能保底。

4. 综合运用, 拓展思维。

要想让学生通过复习能有所提升, 就要设计一些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的问题, 拓展学生的思维, 使上不封顶。

5. 反思评价, 总结全课。反思评价可以针对知识点, 也可以针对整理复习的方法。

三、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怎么上好

把握了课型特点, 就知道该怎么上整理与复习课了, 可怎么才能上好这类课呢?

1. 回顾梳理需“扶放结合”。

回顾梳理是单元整理与复习课的重要环节, 只有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学生才能将零散的知识串成线, 连成网。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知识, 且能将本单元知识与之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连成一体, 并为后续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要使学生养成自主梳理的习惯并形成技能, 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知识技能储备的情况, 或扶或放, 使整理有序, 建构有方。

一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决定了他们还不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整理, 所以低年级的整理与复习偏重“扶”。教师可以以情境串或游戏为载体, 引领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回忆、复习, 教师对主要的知识进行板书。如, 一年级上册“6~10的认识的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教师用10只小动物贯穿了全课。首先出示10只动物站成一排, 问一共来了几只小动物?你知道它们各排在第几吗?引导学生复习了“几和第几”, 然后每只小动物又杂乱地举起了1~10号码牌, 问“8”这个数是由“几和几”组成的呢?这就引导学生说出了“数的组成”这个知识点。接着教师又问你会按它们的号牌给它们重新排排队吗?这样又串进了“比大小”这个知识点。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几张计算卡片, 你会算吗?这些卡片有点乱, 我们一起把它们整理一下吧。这样又引导学生整理6~10的计算题, 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最后, 还是用这些小动物来创编解决问题。一个情境贯穿始终, 衔接自然, 符合低年级教学特点, 不做作, 效率高。

三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及概括能力, 可以“半扶半放”, 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整理。如,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的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的知识点有“线段、直线、射线”“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画角”。知识点很清晰, 可以放手让学生整理, 而其中的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与联系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完整的表格让他们继续整理。角的度量和画角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整理, 加以联系对比。

五六年级则要把更多的复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整理中反思与提升。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整理, 在课堂展示学生整理的作品,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整理情况, 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整理的知识找出自己认为掌握较好的与掌握不好的, 理出自己平时错误率高的题型或模棱两可的题目。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出示这些题目, 让学生思考这些题主要运用什么知识解答。如果不是太难则可以请已经掌握的学生试着讲解, 这样一来, 讲的学生思路会更明确, 听的学生也会更注意, 一举两得, 学生搞不定的才由老师出手。这样的复习才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体现学生主体。

2. 练习设计需“精益求精”。

整理与复习课中, 适度的练习是必要的, 但练习的设计应追求精益求精, 而不是面面俱到。有些教师针对每个知识点都安排练习, 且练习没有层次性, 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也没能让学生有所提高, 这样的练习不做也罢。整理复习课中的练习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练习内容要针对本单元的难点, 通过再次的练习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 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的整理和复习”练习中设计了“下面的式子中哪些是方程?”这样的题, 并且每个式子判断出是否之后都让学生说为什么。对于学生而言, 在方程的意义学习之后, 都能很好地进行判断了, 就没有必要在整理复习课中一而再地重复必须含有未知数且是等式的才是方程。就“简易方程”这个单元而言, 新教材在本单元增加了用稍复杂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解, 形如a-x=b、a÷x=b的方程的内容。这是本单元学生学习的难点, 可以安排相应的练习, 帮助学生复习巩固。

其二, 应该是学生平时的易错易混题, 并且要通过引导思考帮助学生排除困惑。如, 学生解“3x+9=39”这个方程时会将方程两边同时先除以3再同时减去9, 求出方程的错误解为x=4。在整理复习时可以把解方程设计成“猜数游戏”。教师先想好一个数, 并告诉学生说:“我想的这个数乘3再加上9等于39。”学生猜这个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解这个方程, 当然学生可能用逆推的方法猜这个数, 这时不妨让学生对比一下逆推的过程和解方程的过程,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逆推时是先把39减去9再除以3, 解方程也是先将等式两边同时减去9, 再同时除以3。这样就可以避免上述错误了。

其三, 应该是一些提高题, 学生通过思考能有深层次的发展。如, 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中, 可以让学生在一组平行线中画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画完之后让学生思考, 它们的面积为什么会相等。最终引导学生得出, 这几个图形都是等高且上下底之和都相等, 并将这几个图形的面积统一成梯形面积公式, 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最后, 这些题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如,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 或是设计成智力闯关的形式, 同样的题以不同的呈现方式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总之, 单元整理与复习的教学从课的内容到课的结构都要区别于新授课与练习课, 要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整理, 主动建构知识网络体系的习惯, 更要让学生在温故的同时能有所提升。

整理与思考 篇2

——陇县依托土地流转加速农业规模经营的调查与思考

土地流转是整合农村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推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陇县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把加快土地合理流转作为激活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抓手,强化引导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情况与特点

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出台了《陇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暂行办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明确了推进土地流转的工作程序和保障措施,正确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同时,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及时准确地为农户提供土地流转的信息,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指导、流转合同的鉴证等服务,为加快土地流转提供组织保证和必要的手段。截止目前,全县耕地53.33万亩,流转土地15738亩,占耕地的3.01%,其中自发流转10425亩,委托流转5313亩。土地流转呈现四大特点:一是进程日趋加快。全县参与土地流转农户3695户,占承包耕地农户数的6.9%,流转土地15738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01%。二是形式日益多样。全县转包土地9296亩,出租3859亩,转让1509亩,互换282亩,入股182亩,代耕610亩。三是流转用途增加。用于粮油4593亩,果业5984亩,养殖2154亩,蔬菜1058亩,其他1947亩。四是介入成分逐渐增多。在农户之间自发流转的基础上,乡村集体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也采取租赁等形式,参与土地连片开发,通过发展种植业和建设畜牧养殖小区,解决山区人少地多,无力耕种,土地闲置抛荒问题。

作用与成效

近年来,我们坚持“围绕特色产业和依托专业合作组织”两条腿走路,带动了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健康发展,规模逐年扩大,既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催生了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入实施,我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区域特色进一步凸现。2009年底,全县种植烤烟6万亩,核桃35万亩,蔬菜8万亩,苹果3万亩,辣椒 3万亩,烤烟、核桃、蔬菜分别实现产值6743万元、7000万元、1.4亿元,成为国家级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县、全国核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省奶畜大县。

二是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既解决了土地季节性抛荒难题,又使承包经营权向大户、农业龙头企业集聚,对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全县建成了杜阳、曹家湾两个千头奶牛园区,东风西沟、温水坪头等9个标准化畜牧园区,天成马曲、牙科予村、温水坪头现代烟草示范园区,河北东坡、温水峡口等标准化核桃示范园区,东南张家庄无公害秦椒、城关黄家崖脱毒洋芋、温水坪头棚栽西瓜、城关高堎双孢蘑菇等农业示范园区。

三是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的加快,为农业企业建立生产原料基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在流转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兴起。2009年,全县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家。新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21个,专业合作社达到43个,注册会员1125人,带动农户5495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土地租赁、代管、大户承包等农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家庭经营向集约化发展。陇县金脑袋核桃专业合作社流转牙科乡盘艾村617户农民的承包地6550亩,种植大户郑义仓、黄斌分别转包东风镇麻家台村农民耕地1000余亩和城关镇安儿坡村15户农民耕地600多亩,全部种植核桃,实现了规模经营。

四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就业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民不但从土地流转中得到收益,而且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化务工者,获取工资性收入,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近万元,使众多农民找到了就业门路。陕西和氏乳业公司租赁杜阳镇下凉泉村耕地120亩,建成千头奶牛养殖场,吸纳20多名村民进场务工。

问题与对策

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成效明显,但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干部群众认识不明确。部分干部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应由农户自由协商,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土地的依附性,一些农民心存疑虑,害怕彻底失去土地,严重阻碍了土地流转进程。

二是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农户在流转土地使用权时只有口头协议,没有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合同,有的签订的合同不规范,甚至不符合法律规定,如有的流转期限超过了承包期限。

三是服务监管体系不健全。中介组织匮乏,流转市场发育不良,缺乏信息沟通,真正按市场经济法则运作的并不多,使土地流转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得不到落实。

四是乡镇和村组集体定位不当。部分基层干部对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界线认识不清,对土地流转工作消极被动。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方法简单,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违背自愿、有偿原则,不经农户同意,强制流转土地,侵占流转收益,损害了农民利益。

开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是前提,专业合作是保障。今后,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转变“自给自足”的生产理念,树立“专业合作、共同发展”的思想,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推动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一是加强监管服务促流转。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措施,规范健全流转的原则、形式、期限、工作程序及法律责任。成立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服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作为市场中介组织,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服务体系,规范流转行为,为土地流转搭建良好平台。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促流转。围绕特色农业,把建设科技示范园区、培育产业大户作为推动土地规模流转工作的切入点,配套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壮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模,使核桃、烤烟跻身国家优质基地行列,提高“关山烟叶”、“陇州核桃”、“杜阳辣椒”、“炎帝牌苹果”、“李家河土鸡蛋”等一批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以培育核桃、烤烟、畜牧、蔬菜等种养大户为抓手,因势利导,通过大力培育流转经营主体,形成“以农业规模发展带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良性循环。

三是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促流转。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推动土地流转的重要举措,引导专业合作社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体化运作转变,依据传统产业优势,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合作社+农户”的路子,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此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提高土地规模经营的综合效益,让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取得流转收益与二次分配。

整理与思考 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規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看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肯定不对,一定用减法做了,因为1-3册只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我在教完“5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很有兴趣的一道题,我问:你知道罗老师今年几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哟!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我接着说:“罗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把7看成6,就有5个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说:我先看成5个5,再加2个5-------。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与内化。

家谱文献资源整理现状与思考 篇4

家谱纂修源远流长,远肇三代,完善于宋代,鼎盛于明清,一直绵延不断,直到今天。宋以后民间编修家谱的风气开始兴盛,私修家谱大量出现,但家谱抄写或刻印的数量有限,且很多家族还有谱不示人的家规,因此古代家谱能够流传下来殊为不易。除了部分家谱保存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藏机构,还有大量的家谱散落在民间。对于公藏机构而言,大范围全面征集和采访家谱文献存在许多困难。近年来,部分公藏机构或研究者加强对家谱文献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家谱资源,为读者阅览和利用家谱提供了便利。

1 家谱文献整理

随着对家谱文献资源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许多收藏单位加强了对家谱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编纂了书目、提要或整理、影印出版家谱,为读者查找和利用文献资源提供了便利。

1.1 目录、提要

近年来,部分公藏机构和研究人员对家谱文献资源进行整理和揭示,编纂了家谱目录、提要。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先后出版了多本家谱文献目录、提要,如表1所示。

其中,《中国家谱总目》收录家谱数量最多、包含姓氏众多,较完整地揭示了海内外各地区收藏中国家谱的基本情况,全书收录608个姓氏,家谱条目达52401种(其中多姓合谱23种,海外华人谱44种)[3]。该书目内容丰富,体例完备,较全面地揭示了存世中国家谱的姓氏及其分布状况。该目录著录了谱名、责任者、版本、卷数、载体形态等基本信息,还著录有始祖、始迁祖、历代名人,以及重要谱序、经济、教育、文化、民俗等有重要数据价值的内容。同时编辑了谱名索引、谱籍索引、纂修者索引、堂号索引、先祖索引、名人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1.2 整理、影印

民间家谱均为私修,抄写或刻印数量有限,且很多家族还有家谱秘不示人的家规,因此,古代家谱能流传下来已殊为不易。为了方便广大读者和家谱纂修者利用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源,部分公藏机构将其所藏有价值的家谱,或相关主题的家谱文献整理并影印出版,化身千百,方便读者利用。

国家图书馆将其所藏65种较有价值的家谱,编辑影印出版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早期稀见家谱丛刊》。天津图书馆将其所藏66种家谱影印出版了《天津图书馆家谱丛书》。部分机构影印出版单种珍贵家谱,如《爱新觉罗家谱》等。此外,部分家谱收藏单位将其所藏家谱以地区、民族、名人等主题影印出版。《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收录国家图书馆藏名人家谱42种,《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续编》收录家谱42种;《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闽粤侨乡卷》全书共收入闽粤两省著名侨乡的陈、刘、黄、林等25个姓氏的40种线装家谱;《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共收入蒙、满、锡伯、达斡尔、回、彝、白、纳西、朝鲜等9个民族60余个姓氏的家谱计130余种,除此之外还有《闽台族谱汇刊》、《湖南名人家谱》等。

近来,很多机构和学者越来越重视家谱文献内容的整理,将家谱文献资源进行点校或深入整理,出版了点校本或文献选编、汇编,如《满族佟氏家谱总汇》、《满族家谱选》、《河北回族家谱选编》等。部分文献收藏机构或研究者将家谱中的内容分类整理、汇总,便于读者利用文献资源,出版了《乐清谱牒文献选编》、《中国族谱序列选刊》、《满族家谱序评注》、《蓬溪家谱序跋集》(清民卷、当代篇)等。

文献收藏机构对家谱资源的揭示与整理,为读者或家谱纂修者查找和利用文献资源提供了方便。

2 家谱文献数字化

许多家谱收藏机构和研究者加强了对家谱文献资源的搜集和整理,或编纂书目、提要,或整理、影印出版,为读者查找和利用文献资源提供了许多便利,但这些均无法改变纸本文献检索、阅览不便等弊端。随着文献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许多图书馆、博物馆、高等院校、研究所等家谱典藏机构或商业机构开始进行家谱数字化,为读者提供了家谱书目数据库、家谱全文数据库,建设了家谱资源集成服务系统。家谱数字化有效解决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是实现古籍再生性保护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家谱文献资源服务的质量。家谱数字化是家谱整理工作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推动家谱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为读者利用文献资源与学术研究提供便利。

2.1 家谱书目数据库

随着计算机编目工作的深入发展,很多图书馆开始建设古籍文献、特色文献资源书目数据库。机读目录作为家谱文献资源整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全面揭示了家谱文献书目信息,为读者查找文献资源提供了条件。

为了揭示馆藏家谱文献资源,部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献收藏单位建立了独立的家谱书目数据库。如上海图书馆收藏有约17000种110000余册中国家谱,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数量最多的单位[4]。该馆收藏的中国家谱共335个姓氏,谱籍地涵盖全国20余个省市,所藏家谱多为清代、民国期间木活字本和刊本,其中不乏珍稀版本。该馆为揭示特色馆藏资源,特别开发家谱数据库为读者提供网上家谱书目检索服务,著录书目信息包括题名、作者、版本、居地、先祖、名人、摘要等内容。

近几年,家谱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项目逐渐增多。浙江图书馆开发的浙江省家谱数据库主要收录谱籍浙江地区家谱和浙江省内公、私所藏新、旧家谱联合目录共计26574条[5]。该数据库著录了题名、谱籍地、责任者、版本、收藏单位等信息,还详细的著录了始祖、始迁祖、卷目内容、派字、家谱递修情况等重要内容。为用户提供全文、题名、姓氏、谱籍、出版堂号、宗族堂号、责任者、版本、名人诸多检索点。“台湾地区家谱联合目录数据库”为读者提供台湾地区图书馆、博物馆、科研机构等11家单位收藏的约28846种家谱之联合目录检索[6]。该数据库为读者提供书名、编著者、出版社、主题等检索入口。

重庆图书馆、绍兴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家谱文献收藏机构都建设了家谱资源书目数据库以供读者检索,详见表2。

另外部分地区图书馆、博物馆为了揭示其所藏古籍或地方文献等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了特色专藏书目数据库。读者在该类专题数据库中也可检索到所藏家谱书目信息,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古籍管理与检索系统、闽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库、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等。

近年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逐步向集成化发展,部分图书馆将所藏的各类文献书目数据整合到统一的检索平台,或将文献资源按类整合到统一系统,方便读者检索。国家图书馆将其所藏普通中文图书、善本和古籍、外文图书等文献资源书目数据整合在一个书目数据库以供检索。该数据库著录国家图书馆藏旧家谱4500余种、新家谱2000余种,著录信息包括谱名、谱籍地、卷目、纂修者、版本、始祖、始迁祖等信息。读者只要登录该馆书目检索系统,即可检索出所藏家谱书目。

2.2 家谱全文数据库

随着文献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部分公藏机构、商业机构逐步开展家谱文献数字化,将家谱全文扫描,并进行整理,编制索引,在互联网或局域网上发布,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享与原生性保护。

2.2.1 图书馆、博物馆、高校等公藏机构

图书馆、博物馆、高校、研究所等家谱公藏机构将其所藏家谱文献资源数字化,开发家谱全文数据库并提供互联网或局域网阅览服务,为读者查询家谱和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

国家图书馆建设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读者提供国内部分图书馆藏家谱在线浏览,目前,家谱专题包括湖北省图书馆的湖北地区家谱数据库、辽宁省图书馆的清代家谱数据库和青海省图书馆馆藏家谱全文数据库。该库对各自地区的家谱姓氏源流进行了比较完整地著录,目前提供200多种家谱全文在线浏览服务。

浙江图书馆建设开发了家谱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提供家谱书目信息、家谱全文浏览等服务。为读者提供部分家谱原文影像(原书扫描图像)和全文(谱籍内容数字化全文)对照浏览。该数据库还深度编辑了家谱中的世系图表,还原为完整、直观的谱系结构树,方便读者使用。同时,该数据库还为读者提供古今纪年换算、干支纪年查询等辅助功能,并提供用户建谱、续谱功能。上海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等机构也进行了家谱数字化工作,为读者和用户提供局域网内家谱全文在线浏览。

部分公藏机构建设的古籍数据库提供古旧家谱全文影像,如台湾省古籍影像数据库、天一阁博物馆古籍数字资源库、国立国会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料(日本)。秘籍琳琅——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等为授权用户提供家谱全文在线浏览服务。

2.2.2 商业机构或宗亲会

部分商业机构也进行了家谱数字化,为读者提供家谱全文在线浏览。例如中国谱牒库由北京大学教授刘俊文总纂,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研制。该数据库收录历代谱牒类著作,包括宋元明清历代家谱7000余种,年谱1000余种、仕谱300余种、日谱500余种,合计约1万种[7]。该数据库分为五集陆续出版,已出版的第一期2000种文献中包括家谱300种。为读者提供分类、条目和全文检索,并提供标注、下载和打印等服务。用户可在购买该数据库的机构查询所需家谱资源。

除此之外部分宗亲会、姓氏文化研究网站也将本机构所藏家谱进行数字化,提供在线浏览。还有部分民间家谱收藏者也将所藏家谱数字版发布在相关网站,但为数不多,如紫金庄严宗亲网等。

2.3 家谱资源集成服务系统

随着数字化工作的开展,家谱典藏机构在提供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服务的同时,开发家谱资源集成服务系统,提供以家谱文献资源服务为基础的知识服务和个性化信息服务,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中华寻根网”(以下简称寻根网)项目于2008年由国家图书馆建设,2011年3月上线提供服务。寻根网是建立在广泛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家谱数字化服务、教育和研究项目,以保存人类文明的共同记忆为最终目标。寻根网在互联网上提供中华家谱目录检索、家谱全文阅览、家谱谱系分析、家谱编纂互动、网上参考咨询、寻根百科等服务。该项目将分期建设,采用扫描、置标、全文化等多种方式逐步数字化国家图书馆藏家谱。已完成的第一期主要任务是建立寻根网系统模型、数据模型和软件系统。目前已提供国图藏2392种250余万叶家谱文献在线浏览,同时提供国内外3万余条家谱书目数据检索,还制作了511条姓氏数据以供查询[8]。该项目对家谱进行全文扫描的同时,注重对文献中的人物、像赞、传记和艺文篇名等重要信息进行索引,为读者提供多种检索途径。该网站还为读者提供家谱研究等相关网站导航、家谱知识百科和咨询服务。此类服务系统还有南开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家谱研究文献数据库、台湾寻根网、安徽省图书馆谱牒文献等。

3 思考

近年来文献收藏机构加强了家谱资源的整理,家谱数字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用户获取和研究家谱文献资源提供了便利,但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在家谱文献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对文献内容进行深入的标引和整理,建立人物、事件、艺文等各类资源库,为用户提供多元化、深层次的文献服务和知识服务。同时,家谱资源可以和史书、地方志等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检索平台,实现史学资料用户跨文献类别的无缝检索。

卷帙浩繁的家谱文献资料数量繁多,藏存分散,家谱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机构来进行家谱数字化工作的统一规划和系统管理,避免数字资源建设中的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同时,制定统一的数字化标准和可兼容的数据格式,为各机构家谱数字资源整合奠定基础,以便于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了便于读者获取家谱文献、传递信息、提高家谱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应该建立一个开放的资源获取平台,将各典藏机构所建的数据库进行全面整合,统一提供文献检索与浏览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

[2]肖禹.Lib2.0环境下谱牒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以全球中华寻根网项目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9):35-39

[3]王鹤鸣.中国家谱总目[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

[4]上海图书馆家谱数据库使用说明[OL].[2012-12-12].http://search.library.sh.cn/jiapu/

[5]浙江省家谱数据库[EB/OL].[2013-1-12].http://diglweb.zjlib.cn:8081/zjtsg/jiapu/zt_jp_out.jsp

[6]台湾家谱联合目录数据库[OL].[2012-12-12].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cgi/frameset5.htm

人造板思考题答案整理 篇5

外观性能:主要包括产品的外形尺寸及偏差、翘曲度、浆料处理 原料——备料——纤维分离 成型——预压——材质缺陷(活节、死节、腐朽、变形等)、加工缺陷(叠离芯、鼓泡、分层、压痕等)、边缘不直度、两对角线差等等

内在性能:主要包括人造板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老化性能)、表面特性和特殊性能等。

(1)物理性能:含水率、密度、吸水厚度膨胀率、吸水率游离甲醛释放量

(2)力学性能: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平面抗拉强度、握螺钉力、胶合强度、表面结合强度、表面硬度、顺纹抗拉强度、横纹抗拉强度等

(3)耐久性:人造板产品在使用中由于受到气候的影响,如吸湿受潮、解湿干燥、加热冷冻等.使产品的物理力学性能降低直至产品破坏。

(4)功能性:防火、防腐、防虫、耐磨等性能。

人造板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建筑、家具、车船、包装、乐器、航空等行业。

二、胶合板、中纤板、刨花板基本生产工艺过程。

刨花板:原料——刨花制备——干燥——分选——拌胶——铺装——预压—热压——后处理——检验——入库

纤维板:

干燥——施胶 ——后处理——检验——入库 胶合板:原木—截断—热处理—剥皮—定中心—旋切—干燥—剪切—修补—涂胶—组坯—预压—热压—冷却—裁边—砂光—分等—检验—入库

三、人造板生产对胶粘剂的基本要求。(1).胶粘剂应具有极性

(2).胶粘剂应具有适当的润湿性

(3).胶粘剂应具有适当的酸碱度(pH)

(4).胶粘剂应具有适当的分子量

四、人造板生产中化学添加剂、具体功能。

(1)固化剂:一种酸性物质,加入固化剂后使胶的pH值在4~5之间,促使树脂固化的物质。UF胶常用氯化铵,PF通常不加固化剂。

(2)填充剂:节约树脂耗量降低成本;增加胶液的固含量、粘度和初粘性;防止或减少胶层收缩产生的内应力;降低游离醛释放量。

(3)防水剂:提高板制品的耐水性,改善尺寸稳定性,堵塞了刨花之间与纤维之间的空隙;增大了水与刨花或纤维之间的接触角;部分遮盖了物料表面的极性官能团,降低了吸附作用。

(4)阻燃剂:一定程度上降低烟的产生,减轻明火燃烧和火焰的蔓延,但一般防火剂不能对上述三种情况同时制

止。

(5)防腐剂

防止、抑制或中止危害木质基材的细菌、微生物及昆虫的侵害。要求对各种真菌、细菌和昆虫有杀伤力,但在处理过程中,对人、畜和环境无污染;化学稳定性好,不易挥发,不会遇水流失;

与胶粘剂有好的协效性,不影响胶合强度和表面装饰

五、木段旋切的工作原理与受力分析

旋切:木段作定轴回转运动,旋刀作直线进给运动时,旋刀刀刃基本平行于木材纤维,而又垂直木材纤维长度方向向上的切削。

单板厚度:等于木段回转一圈时,刀架的进刀量。

为了旋得平整、厚度均匀的带状单板,在旋切时,应保证最佳的旋切条件。切削条件:旋刀的位置(h—旋刀刀刃和通过卡轴中心水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压尺相对旋刀的位置。这些条件是根据木材的树种、木段直径、旋切单板厚度、木材水热处理和机床(旋切机)精度等来确定。(1)旋刀作用力

P1:旋刀前面对已旋出单板的劈力。P2:旋刀对木段上单板切削力。P3:旋刀后面对木段的压力。

在P1作用下,单板由原来自然状态变到反向弯曲状态,使单板内部产生应力。由于木材横纹抗拉强度较低,结果在单板背面产生了大量超前裂缝,单板的背面(松面)高低不平,单板的正面(紧面)仅有凹陷。降低了单板质量。

为了消除这些缺陷,应该正确地使用压尺。切削力P2将木段旋切成单板

压木段力P3要保持正常旋切,旋刀后面对木段的压力必须存在,应尽量使其值稳定。(2)压尺的作用力

应该使压尺的作用防止由于旋刀作用力P1所引起的劈裂现象。由于单板被压缩,其横纹抗拉强度有所增加,这对减少单板背面的裂缝是有益的。

压榨力同单板的压榨程度有关,压榨力P0越大则压榨程度也越大 主要角度参数:

旋刀研磨角(β):旋刀的前面与后面

之间的夹角。旋刀对着木段的一个面是后面(即旋刀的斜面)。

β值的大小,β值一般采用18~23°。为了要旋得优质单板,尽可能减少β值。当其他条件相同,旋切硬、厚单板、节多的木材时,应当采用较大的β值 后角(α):旋刀的后面与旋刀刀刃处旋切曲线的切线CP之间的夹角。切削角(δ):切线CP与旋刀前面之间夹角,即旋刀的研磨角和后角之和

为了提高稳定旋切质量和旋刀正常使寿命,采用研磨微楔角的旋刀。其研磨角β可为19°,但其微楔角可为单面或双面,其值约为25~30 °

后角大小的确定:旋切时β值不变。当改变α值时,δ相应改变。α值过大,在单板离开木段的瞬间,单板伸直,原料的弹塑性和外力作用频率是磨浆过程的两个主要因素:

磨浆时的单位压力和浆料浓度,也都直接影响浆料质量和磨浆速度

纤维分离目的:提高纤维比表面积(单位重量的纤维所占反向弯曲变形大,单板背面易产生裂缝;同时刀架易震动,单板成为瓦楞板。α值过小,旋刀后面和木段表面的接触面积增大,产生较大的压力,导致木段劈裂或弯曲,小径级木段更易弯曲,单板厚度不均匀。后角的大小实质:反映了旋刀的后面与木段表面的接触面的大小,表示木段对旋刀支撑力的大小。支撑力小则旋刀在旋切时稳定性能差,将会发生震动。支撑力大,旋刀对木段推力大,使木段弯曲变形,旋切质量变差。

后角大小的变化:为了保证正常的旋切条件,要求α值必须随着木段直径变小而减小。一般在旋切过程中后角的变化范围在1~3 °之间较好;木段直径大时,后角可为3~4 °,直径小时可为1 °。

六、纤维分离的原理。

磨浆理论:磨浆过程中,木片或纤维在磨盘之间受到各种变动载荷作用,这种作用力以很快的速度从零到最大值交替变换着。另外木片或纤维在磨浆条件下的应变性能又与它们本身的弹塑性有很大关系。

纤维分离的速度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 原料受力变形后的弹性恢复速度、对原料的相邻两次作用力的时间间隔

有的总表面积),以增加纤维与纤维之间的结合力。随着比表面积的增加,纤维表面上的游离羟基增加,这是形成纤维间各种结合力(胶化学结合、氢键、木素缩合)的内在条件。

软化目的 :木质原料软化处理目的是将原料进行软化,降低原料的硬度,增加可塑性,使其在人造板原料加工过程中,确保工艺所要求的尺寸、形状和质量以及减少制造能耗。

木段软化处理方法:水煮、水与空气同时加热、蒸汽热处理。

七、纤维、刨花形态对板材性能的影响。

纤维形态:一般长度大,长宽比大,细胞壁薄的纤维具有较好的交织能力

刨花形态:刨花的几何形状(长、宽、厚对其表面积)对刨花板质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厚度。一般刨花越薄,板的强度越高,但是过薄的刨花容易碎裂,很难保证刨花板的表面质量和强度要求。刨花的长度对板的强度也有着影响,最适宜的长度取决于刨花本身的强度和刨花之间的接触面积,刨花过长会造成分布和施胶不均。刨花的宽度对表面积和施胶量的影响比长度大,但是比厚度

小。一般来说,薄刨花比厚刨花生产的刨花板静曲强度大,长刨花比短刨花生产的刨花板强度大。

选定刨花的尺寸时,还需要考虑形状系数,形状系数包括长细比,宽细比,长宽比。经验认为长细比为100~200,宽细比大于10,合调制成胶粘剂(Glue)

调胶目的:较快的固化速度以提高生产率;较高的胶合强度和耐水、耐老化性能;较好的可操作性和一定活性期(3~4h);

胶粘剂调制工艺流程

而长宽比可根据种类与性质而定。这样制得的板子,用胶量少,密度底,强度较高。形状系数小,加压时边部容易溃散,裁边尺寸大,否则,板的边部强度很低。形状系数大,给施胶和成型带来一定困难。

八、影响单板、纤维和刨花干燥的因素

影响单板干燥的因素:a.干燥介质的影响:热空气温度、热空气相对湿度、热空气风速、热空气喷射方式,b.单板本身条件的影响:树种、含水率;单板厚度;

影响纤维和刨花的因素:a.干燥介质参数的影响:介质温度;介质相对湿度;介质流速

b.物料本身条件的影响:树种与初含水率;物料形态c.干燥设备工作状态的影响:输送浓度和充实系数、干燥辊筒安装角度和转速、物料在干燥机内的停留时间

九、单板加工的内容、单板拼接方式

干燥后的单板加工包括单板分选、单板修补和单板胶拼,完成加工后的 单板将被送入单板仓库贮存和调配使用。单板拼接包括单板纵向接长、单板胶拼等内容

十、胶粘剂调制的目的、要求、调胶工艺。166 胶粘剂调制:在树脂(Resin)中加入固化剂或其他添加剂(包括填料、缓冲剂、防水剂、防火剂和防腐剂等),混

调胶操作在混合器中进行。混合器中的搅拌器转速140~150r/m,依次加入各组分,每次搅拌5~10min,加完所有组分后再搅拌15~20min即可。

十一、单板、纤维与刨花施胶类型、优缺点

单板施胶类型:干法施胶:胶膜法:胶料分布均匀,胶合质量好,但胶模成本高,粉状上胶法:均匀散落在大幅面基材表面;液体施胶法:辊筒施胶法: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但工艺性能差,不易控制。淋胶:高效率的施胶方法,挤胶:节省胶料,但胶孔易堵塞,喷胶:效率高,胶损小,但胶量控制较难。

纤维施胶类型:热磨机磨室内胶:混合均匀,但易引起部分胶提前固化;纤维干燥后在拌胶机内施胶:纤维易结团;纤维干燥前在管道内施胶 :均匀混合,板面不出现胶斑;纤维干燥后对含水率要求较低,工艺易掌握,节省能源,减少干燥过程着火可能性;省去结构复杂的拌胶机。刨花施胶类型:摩擦法:适用于细小刨花的拌胶;涂布法:用施胶辊将胶液涂在刨花表面。适用于高粘度的胶液;喷雾法气流式喷雾头:适合喷胶量较低时使用。操作比较方便,雾化胶滴较小,能处理含有少量固体的液体,但对密封要求较高,否则易污染环境;离心式喷雾头:适合于处

理含较多细小固形物的胶粘剂;压力式喷雾头:该喷头能耗低,生产能力大,能将高粘度胶液雾化,对环境污染小。率;影响板的变形,胶层的分解。

(2)热压压力作用:使板坯中木材-胶层-木材紧密结合,目前生产中广泛采用。

十二、胶合板组坯应注意事项。

目前我国仍以手工组坯为主组坯注意事项:零片施胶后要根据单板吸水后膨胀规律预留缝隙;组坯时芯板与表板纹理应相互垂直,并做到“一边一头齐”;窄芯板要放在板坯中间位置;芯板不应露在外边太长,掌握陈化时间,防止局部胶干

十三、纤维与刨花铺装工艺的主要区别

刨花——铺装工艺要求:铺装均匀稳定;板坯结构对称;分层施胶与铺装。铺装方法:间歇式铺装(将称量好的刨花,一块一块地铺成板坯)、连续铺装(刨花不间断铺撒,形成连续板坯)

纤维——成型工艺要求:板坯密度均匀稳定,厚薄一致,具有一定的密实度,保证足够的厚度和尺寸规格,以满足产品质量要求。根据铺装头的成型原理,铺装机分为机械成型、气流成型、机械气流成型和定向成型等几类。

十四、热压三要素在板坯热压中的作用及其对产品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热压压力、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称为热压工艺三要素。实际热压过程是板坯状态(木材原料、胶粘剂、含水率等)与热压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温度的作用:使胶粘剂固化,形成胶合强度;增加木材塑性,促使木材密实;蒸发板坯水分,降低板材含水

胶料部分渗入木材细胞中为胶合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胶合过程中既有利于浸润,使胶层均匀、致密,也使得被胶合的表面尽量的靠紧,减少了胶合界面上的薄弱点;影响板密度及厚度。

(3)热压时间作用:对刨花板的厚度控制,表面质量,以及胶合的耐久性和预固化;影响板的密度,抗弯强度,和抗拉强度。预固化层

十五、常见人造板产品的热压曲线 1)板坯热压过程时间—温度特性曲线直接影响到加压时间和生产率。

T1(A阶段):热压板的板坯表层温度迅速上升,芯层温度几乎没有变化。

T2(B阶段):板坯芯层温度迅速上升。热量以对流的形式由表层向芯层传递,直至芯层水分开始蒸发。

T3(C阶段):芯层温度缓慢上升。

T4:芯层保持恒温。大量水分开始蒸发,传递至芯层的大部分热量被用于蒸发水分,因而芯层保持恒温。

T5(D阶段):芯层温度缓慢上升接近热压板温度,直至热压结束。2)压力曲线

T1:板坯送入压机的时间板坯没有受到压力。(受热不受

压)T2:热压板从开始闭合到全部闭合上,板坯仍未受到压力。(受热不受压)T3:上下热压板都压紧板坯后,压力升到工作压力Pmax。(受热受压但压力未达到最大值)T4:压力保持时间(加压间),板坯被压紧,胶粘剂固化。(受热保压,芯层温度升高)

T5:胶粘剂固化后,压力下降到零。(受热受压,大量排湿)

T6:热压板完全张开的时间。(大量排湿)T7:卸板时间。

十六、刨花板的端面密度梯度、形成的原因。

闭合时间T3,对刨花板厚度上密度有影响。在大多数热压条件下,密度形成一个梯度,板坯的表面比较密实,密度较大。图示不同压力和闭合时间对刨花板厚度上密度的影响闭合时间短(初压力高),表层的密度大,芯层的密度小。由于密度和强度有关系,刨花板 l的抗弯强度高。板3虽然平面抗拉强度增加,但其抗弯强度大大低于板l。

十七、人造板表面预固化层的形成原因避免表面预固化层的措施对于在热压过程中,当板坯在压板尚未闭合时,已受到热的作用,表层物料的水分开始蒸发,部分胶粘剂缩聚固化,形成密度较低的疏松的预固化层。一般采用砂光处理将表面预固化层清除

十八、热压后的人造板进行冷却的目的。

借助冷却处理,可以使上述矛盾得到缓解。钝化板材表芯层的温度梯度和含水率梯度,缓解以至消除板内的残余热压应力,使板材内部的温湿度与所置大气环境的温湿度趋于平衡,最大限度地避免板材翘曲变形。冷却还有利于降低板材的游离甲醛散发量。

十九、降低人造板甲醛散发量的原理和处理方法 ①从胶黏剂入手:1)不用胶或改用其他环保胶替代 2)降低甲醛与尿素摩尔比 3)UF制胶中增加尿素的投料次数 4)加入甲醛捕捉剂 5)适当增加固化剂用量 ②从制板工艺入手:1)适当调整热压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时间 2)适当提高板坯含水率

③从后期处理入手:1)尿素溶液喷洒 2)氨处理 3)进行人造板表面装饰(涂料、贴板)

二十、人造板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目的。

产品质量是影响一个组织业绩的主要因素,顾客对质量越来越高的期望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不断改进质量对于获

关于可持续土地整理的理性思考 篇6

【关键词】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优惠政策;技术队伍

由于我国面临着严竣的人口和土地问题,因此需要加快转变传统的土地利用观,通过可持续土地整理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节约和集约用地,通过大力保护土地和加强土地资源再生的社会生产过程,即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及整理的力度,通过扩大土地自然供给来更好的增加土地经济供给量,实现土地的可持续性使用。

一、加快实行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

在实现可持续土地整理过程中,需要加快推动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需要对已经利用的土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整治和管理等诸多措施,努力提高土地生产力,扩大再生产。通过不断对土地质量和生产力进行改善来增加可利用土地的面积特别是在当前经济条件下,通过实行土地整理产业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地整理的效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政府由于资金不足,缺乏完善的投入机制情况下,更应加快推动土地整理产业化,从而确保土地整理过程中资金的良性循环。当前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模式中,以市场运作模式、行政指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模式、政府立项、企业运作模式等三种模式为主,任何一种模式都不能过多的依赖于政府,需要进一步扩展资金来源及渠道,实现土地整理主体的多元化。在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价值核算,统一定价,并定期对土地资源价格进行重新评定,以便于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在可持续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这是土地整理效益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编制过程中,需要以系统工程原理作为重要指导,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通常情况下,需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来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并处理好内外的各种关系,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整体效益。同时还要有效的将土地开发整理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理顺其内在的联系,在规划方案拟订过程中综合、全面进行考虑。对于具体的规划方案,需要做到几个供选方案共存,这样才能从中选择与规划目标相符,而且综合效益最优的方案,使规划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依托于现势性较好的地形图作为底图,以其为依据来进行具体的规划,准确划分权属界线,及明确土地面积的位置。同时还要根据比例尺地形图中比例尺来绘制各类地物及地类符号,做好田地规划工作,确保田块的各种参数要与其他各种规划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需要保护好周围的生态环境,因此需要对于沟-渠-路-林-田-村等项目的综合规划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做好技术经济分析评价工作,有效的降低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需要树立良好的生态观点,应充分认识到土地整理效益的取得不能依靠破坏生态环境来实现,需要在土地开发过程中进行保护,在保护过程中进行开发。另外,还需要做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树立科学开发观念,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确保现有耕地质量和生产力的提升。

三、实行有利于土地整理产业的优惠政策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进行,对土地整理收益分配政策进行完善,使企业能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土地整理产业化运作中来,合理分配土地整理后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这样各参与主体由于有相应的利益,这就使其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各部门及相关权利人的关系进行理顺,其行为主体能够有权对土地整理汇新增的土地面积进行支配,使其对该项土地使用和受益具有相应的权利。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组织所有进行明确。

对于土地整理工作,需要加大支付的力度,对于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可以将该项费用专项用于耕地开发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支持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实施,政府可以设立土地整理基金,拓宽渠道,利用多种途径来筹措土地整理基金,并获取相应的收益。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加快观念的转变,树立良好的市场观念,并将其引入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土地整理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加快对市场的开发力度,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从而吸引更多力量加入到土地整理工作中来。

四、建立高素质的土地整理专业技术队伍

土地整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对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的质量和实现土地整理的高效益,则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土地整理专业队伍。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土地整理队伍建设工作,强化土地整理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土地整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可以通过建立土地整理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来有效的将土地整理专业人员与土地整理项目有效的结合起来,编制出高质量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并达到预期的土地整理效果。

五、结束语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人口和土地是我国发展中需要面临的严竣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更为短缺,这就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可持续土地整理,不仅能够有效的增加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还能够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使经济发展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问题得以解决,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君.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2-10.

[2]李素,谭术魁,田翰林.合肥市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14-05-01.

整理与思考 篇7

伴随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增强,大学校园教务处、学生处、图书馆、计财处等部门都有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帮助管理人员解决一些数据统计方面的问题,但是相对独立的软件运行模式使得部门之间各种信息数据不能实现共享,数字化校园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各部门数据资源进行集成和整合,通过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共享和统一的权限控制,使得大学校园实现信息数据高度共享。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要求,目前各大高校与相关软件有限公司签约,进行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建设,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来整合校内资源,推进教学、科研等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强学院综合办学实力。教务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教务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正常启用,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是重中之重,也是保证教务处数字化信息平台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基础数据整理等工作意义重大。

1 数字化校园中教务系统基础数据整理思路

教务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基础数据分公共代码基础数据、学籍基础数据、成绩基础数据、计划基础数据四为部分,为保证新、旧平台的平稳衔接及新系统的按期运行,具体整理流程如图1:

通过分析与整理,公共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系代码、专业代码、班级代码、课程代码、教师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教师职称代码7个基础表,在简单易处理的原则下(系院)代码、专业代码、班级代码、课程代码、教师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编码规则如下:

系(院)代码由两位数字组成,根据学院基本情况依序排列;专业代码系统编码规则:专业代码由四位数字组成,含义规定如下:

□□ □□

学院(系院)代码专业序号

课程编码由六位组成,1-2位为开课部门(或学院代码),3-6位为课程序号;另外同一门课分几个学期开设的,视为不同课程,课程命名是在课程名称后加Ⅰ、Ⅱ、Ⅲ、Ⅳ……以示区分,如公共体育Ⅰ、公共体育Ⅱ、公共体育Ⅲ……

□□ □□□□

系院代码课程序列号

班级代码XX XX XX六位,1-2位为该班级所在的系院代码,3-4位为年级,5-6位为班级序号;

□□ □□ □□

系院代码年级班级序号

学号按以上规则定义,基本定义规则班号加学生所在班级的序列号。

□□ □□ □□ □□

系院代码年级班级序号学生序号

教师编号根据以上定义。

□□ □□□

学院(系院)代码教师序号

2 数字化校园中基础数据整理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2.1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部门协调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信息集约的虚拟校园,在教务系统数据整理中发现高校对数字化校园的认识不够,教务系统基础数据的编码仅仅作为一个单独的系统来定制,其实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教务系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除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建立网络等硬件秩序,还急需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协调处理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并出台数字化校园的相关管理规定和各种标准。

2.2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建设队伍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建设队伍,但是在数据整理中由于各系院参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员没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导致基础数据整理工作思路无法下达,致使数据整理工作多次返工,数据整理工作无法按期推进并高质量的完成。

2.3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宣传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大

数字化校园是对大学校园内信息全面数字化,许多高校已意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对高校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面临招生、教学、就业等生存压力,加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的效益和作用在短期内不能显现出来,往往忽视了数字化校园的宣传工作,最终导致数字化校园建设被理解为传统的部门独立的软件系统模式的信息化建设。

3 数字化校园中基础数据整理的思考

(1)学院应设立数字化校园的管理组织机构。高校启动数字化校园后,应成立相应的数字化校园管理机构,通过数字化校园管理机构协调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或相互交叉工作。数字化校园组织机构应在院级设置信息化职能部门——信息处,将信息处作为“大学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办公机构。通过数字化校园管理组织机构,统一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标准、经费的分配、阶段性任务的下达和检查等等。

(2)目前各高校各部(处)、系院的信息化工作由非计算机背景的人员兼任,这些兼职人员由于缺乏计算机专业知识,无法正确贯彻执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并解决数字换校园建设中本单位出现的各类计算机专业问题。学校应在各部(处)、院(系)设立“信息主管”岗位,有必要的处室可以设置信息科,并配备有一定计算机技术背景的“信息网络管理员”开展工作。他们的工作是在学校信息处的领导下,按照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规划,完成与本单位有关的信息网络建设工作。

整理与思考 篇8

一、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文献综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有49个民族, 民族成份居全国第二位。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各民族间团结友好、和谐相处, 酝酿了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2004年, 贵州省组织专家、学者到黔东南、黔西南、黔南、安顺市、六盘水市、毕节地区等地调查、整理、挖掘贵州民族的民间文化, 同时开展对布依族铜鼓文化的挖掘和抢救工作。

2007年发表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一书, 得到众多音乐家经过近10年的努力取得的成果, 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编纂少数民族音乐史的书籍。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一书将55个少数民族按地理分布分为四篇, 即东北、华北篇, 西北篇, 西南篇, 中南、东南篇。对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作了一定的介绍, 但是, 我国55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使得民族民间音乐得以发展, 就一个民族其音乐形式也多样化, 还得不断的挖掘。

在近60年的时间里, 贵州先后组织音乐专家编撰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贵州卷》《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贵州民族音乐文选》《本土乐话》等音乐丛书, 2010年又出版了“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萃”一套共7本, 体现了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不断推进发展。

二、民族音乐资料的收集

1. 民族民间音乐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的意义

少数民族音乐的搜集与整理, 让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对研究少数民族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不断发展。

少数民族音乐形式多样, 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分散又使其音乐形式有很大的随机变化性。

因此怎样搜集整理民族资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歌谣靠口头传承, 因此不同语言的文献、口头的文化整理可转译为汉语记录下来, 以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更好保留、传承、发展。

2. 作为图书资料管理, 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收集方式

少数民族音乐的收集还需靠音乐专家、工作者、图书资料工作人员不断努力, 民间音乐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戏曲类音乐、说唱类音乐, 每一类又可以分为多个小类, 如民间歌曲又可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民间器乐曲根据演出形式可以分为独奏曲、合奏曲等多个演奏形式, 或者根据演奏乐器的乐器组分类等。

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活动很多, 非常有利于民族歌舞、服饰、乐器的采集, 采集的形式有民间走访、民间调查考证、下乡采风、参与民族活动等。

对于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 不少音乐人士, 民族音乐爱好者也再不断探讨, 网上可以相互学习。

我们还要与贵州其他高校图书馆、州图书馆等相互学习, 相互吸收、探讨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相关信息, 夯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料。

三、对民族音乐文化资料的整理工作

1. 贵州相当数量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料文化隐藏于老少边远地

区, 呈原生态, 世代相继口头传承, 要让大多数音乐爱好者能了解其音乐文化, 需要相通语言的专业人士将原生态的民族语言用汉语记录下来。

2. 图书馆要利用当地优势, 特别关注在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

业的民族研究工作者, 当我们的专业人士得到资料整理后, 要及时收集、有序的按民族归类、分项, 再根据音乐的形式分子项, 利用活页随时穿插资料。

3. 少数民族音乐文献按照载体可以分为纸张类、音像资料类和网上信息类等。

4. 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专柜。

四、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

目前, 我们已经意识到部分民族文化面临失传, 有的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或被吞噬、或被感化, 为了拯救我们的民族文化, 不少工作者已想方设法的在研究、挖掘民族文化。

贵州各民族在与大自然相依相伴、和谐相处的历史长河中,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还有更值得倍加珍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民间音乐、曲艺:《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铜鼓十二调;

2. 传统戏剧:安顺地戏、花灯戏、侗戏、布依戏、彝族樶泰吉;

3. 舞蹈:苗族芦笙、苗族木鼓舞。

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音乐人士对此高度重视, 采取多种措施, 大力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 编撰和出版相关书籍, 成为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初, 在“土改”过程中发现侗族大歌始, 近六十年的时间里, 贵州先后组织编撰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贵州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贵州民族音乐文选》《本土乐话》等一大批专著及论文集, 现在面世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丛书, 也是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在推进过程中涌现出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 对抢救和保护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意义重大, 推动了贵州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光钰.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 京华出版社, 2007年;

[2].贵州省音乐家协会.《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

[3]..吕婧.《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0-11-0711:31:00];

[4].高小琦.《图书馆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图书馆杂志2006) .

整理与思考 篇9

下面是我在设计和执教这节复习课时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教学实践】

一、情境操作, 唤起回忆 (乘法意义巩固)

师: (有节奏地拍手, 拍了3个2) 你能用数学的耳朵听出什么吗?

生1:老师每次拍2下, 拍了3次。

生2:其实老师就是拍了3个2。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有节奏地拍出2个3吗? (学生拍手) 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乘法的意义”。首先老师要在两组题里看看大家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1.在听题中辨析, 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老师的要求。

5个2 2个5 5个5 1个5 1个2

2.在观察中比较, 上下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

(1) 观察比较, 猜想得数会怎样?

(2) 算一算, 看得数怎样?

(3) 交流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前三组得数会不一样?5+5可以改写成怎样的乘法算式?5+4可以改写吗?为什么?

(4) 最后一组算式的形式不同, 怎么得数相同?不计算, 7×6-6可以用哪句乘法口诀来计算呢, 为什么?

师:看, 理解乘法的意义真好, 还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呢!

二、观察交流, 整理拓展

1.制作口诀表。

师: (出示1~6的空口诀) , 老师想在大家的帮助下完成这张口诀表, 你能用以前发现的规律给老师提个醒吗?

(1) 同桌合作交流, 教师参与其中了解情况。

(2)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横行竖行规律完成口诀表。 (第1竖行、第4竖行、第3竖行、第6竖行)

2.整体感知口诀表,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一次读读或背背这张口诀表。

3.口诀背诵检测, 全班计算比赛检测。 (25道题要求3分钟内完成)

学生完成后同桌互批, 教师调查规定时间内全对的有多少人, 错题的人数, 并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

4.口诀整理延伸。 (你觉得这张口诀表中哪些口诀比较特别, 想提出来和大家共同研究的?)

(可能有的情况:得数是整十数的;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的;同一个得数有两句不同口诀的;第一竖行的1和一个数相乘还得这个数;2和一个数相乘得数一定是双数;5和一个数相乘的特点。)

三、猜想判断, 提高计算能力

作业:

1.出示卡片:□×6=□4×□=□□×□=4

(1) 让学生读题, 问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2) 猜想可以写多少道这样的算式, 方框里最小可以写几?最大呢?第2道和第3道都有4, 你有什么要提醒别人的?为什么最后一道只能写3道?

2.完成作业。

(1) 看谁写得算式多?

(2) 判断下面哪个数是5和一个数相乘的积, 打上“√”。

【教学思考】

一、让复习内容更精深

“1~6的乘法口诀的复习”是学生在理解了乘法意义、学完了6的乘法口诀后的复习, 为使本节复习课更厚重, 我深挖教学资源, 努力使复习内容向“精”“深”发展。具体体现在:一是在乘法意义的复习中, 让学生在听题辨析中画图理解, 在观察比较中理解加法与乘法意义的不同;二是在口诀表的整理拓展上, 让学生交流横看竖看的规律后完成口诀表, 同时后面引导学生在口诀表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延伸问题, 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三是在看卡片填写算式的交流中有效渗透了审题思考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问题方框内最小填几, 最大呢?在猜想可以写多少道算式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让学习方法更灵活

整理与思考 篇10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2015 (截止到5月31号) (下同) 年国内中文期刊有关足球报道的论文。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以“足球改革”为主题词下载了2010-2015年发表在知网上的足球科研期刊论文进行相应的分析。

(2) 逻辑分析法。

对查找出来的论文运用逻辑演绎与分析法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2010-2012年, 是一个阶段, 这三年的每年的论文数量基本上都维持在10篇左右, 但核心从1篇增加到了5篇, 表示数量和质量也在逐年上升。这三年间所发表的共20篇论文里, 基本上可以分为3大块:第一是对对体制的研究就占12篇。2010年内有一篇是曹祥发发表武汉体育学院的《论中国足球改革中的“体用”辩证关系》。清晰的指出了我国足球要发展, 必须注重“体用”的“体”字。“体”是整个概念的基本本质, 是绝对不可动摇的“本”, “用”则是概念的伸展、阐发, 是派生出来的“末”;从事业的角度看, “体”是整个事业的中心、是出发点、导向与指挥塔, “用”则是为“体”服务的具体事项, 是次一级的内容。2011年张广林的《中国足球制度改革之殇》对足球制度改革的困难和出路也进行客观的阐述。第二是对足球内涵相关研究, 有4篇文献, 第三类就是足球的国外足球对国内足球影响以及学校足球相关研究, 占4篇文献。从中可以明确看出, 对于国内足球体制改革的研究是前几年的研究热点。但总体的研究不尽人意。

第二个阶段为2013-2014年, 这个阶段总体的研究数量比前三年的还多, 为26篇, 核心期刊为8篇, 但是就2013年就有7篇之多, 足以证明对于足球改革的研究以及到了一个近几年来的高潮态势, 随之, 2014年核心有只有1篇, 虽与2013年相比, 相关核心文献数量剧减, 但数量还是保持着10篇以上的趋势。这一阶段, 有关校园足球额文献占10篇, 对体制的有关文献占5篇, 其他的都是有关足球现状和国外足球经验引进中国的研究, 从这一趋势可以看出, 校园足球越来越受相关专家学者的青睐。

第三阶段为2015年以后。从表一可以看出, 仅仅5个月内, 网上出刊的文献就已经达11篇, 还不包括实际出刊网上未公布的论文数量, 从这一点, 可以看出, 2015年将是足球改革的文献的爆发之年, 就以中文体育类核心《体育与科学》为例, 就专门开设了“足球改革专栏”专门接收有关足球改革的相关论文。一下将足球改革的论文数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态势。笔者以“全文”为搜索词输入“足球”更发现, 2015年的有关足球的研究文献已经到了高速爆发期, 相关核心期刊对足球类的文章也是情有独钟。全国体育科研进入了一种足球热的研究高潮。但是, 如此之快的的研究有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 许多专家学者重复的进行研究, 是不是浪费了时间和资源, 一股“跃进式”的研究之风席卷全国。这种态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们得坐下来冷静思考, 未来足球的改革发展之路。而不是一味的跟风研究。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专家对足球改革的相关研究已经处于一种“大跃进”发展趋势;相关中文体育核心期刊对足球改革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史前高峰;中国足球改革是时代所需, 国民所愿, 但足球改革不能急于求成, 应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足球改革未来发展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 要与我国经济、文化、制度协调发展;当前全国对足球改革的研究速度已经超过了相关配套落实的速度, 这种局面是一种“泡沫”下的繁荣, 背后将导致的深层隐患将会是一种复兴“大跃进”的路线;基于此, 我们应该放慢脚步, 停下来进行反思, 在进步。而不要一味的追求速度, 而忘了潜在的危机。

3.2、建议

(1) 对于近三年来对足球的研究出现的急速上升的趋势, 笔者认为, 作为设计层的专家学者应该进行冷静思考, 真正的去发现足球体制这么多年的实际存在问题和弊端, 进而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 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而不是一味的跟风研究, 出现泡沫式的研究, 为了体现“时髦”而进行不符合足球发展规律的研究, 这样的只会造成研究的质量很低, 出现一系列的“同类研究”。

(2) 相关期刊也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目标, 而不是根据某个领导的某句话或者某个文件而对自己期刊进行一系列的追风式的设置专题, 专门接受有关足球的论文。尤其是一些体育类核心期刊, 不能为了突出自己的紧跟潮流而偏向足球, 这样会导致其他期刊跟随其方向。到时会造成对于足球的研究相关论文出现爆炸式增长, 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研究发展模式, 更是有关期刊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3) 中国足球从1992年到现在的2015年, 20多年的沉睡期, 这与我国的社会体制有一定的关系, 体制的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全面的工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足球的改革给从开始谈起到现在也已经有好几年的历史了, 为什么还是会出现不如人意的情况, 这与事物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国家的相应的管理体制、与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素是分不开的的,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间, 足球的改革也是社会转型的一部分, 我们要遵循转型的发展规律。不能操之过急、揠苗助长。这样只会导致下一个足球“大跃进”的方生。对足球的研究也是一样, 我们要与国家总体规划相一致, 一步一个脚印, 将真正的国足走出历史的阴霾, 但是, 这需要时间, 更需要相关设计者、决策者和实践者的共同努力, 这样的夙愿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曹祥发, 陈浩, 刘旭, 何江明, 王锐.论中国足球改革中的“体用”辩证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04.

[2]鲍明晓.反思中国足球改革[J].体育科研, 2010, 03:15.

[3]孙科.中国足球改革诠释——对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15, 03.

整理与思考 篇11

关键词:民国档案档案数字化数字化前整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正在开展的民国档案数字化项目始于2013年,目标是在五年内完成档案数字化前整理6000万页、数字化加工5000万页的工作。这一庞大系统的档案数字化工程,包括数字化前整理、扫描、缩微、质检、验收等十余个环节。数字化前整理工作是民国档案数字化工程的基础环节,是指以全宗或专题为单元,依据档案整理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对已经过初步整理的民国档案进行系统编目,按照卷内文件的历史联系进行秩序排列,并通过编写页码加以固定,以实现档案实体有序化,方便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过程。[1]本文在对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遵守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以利于民国档案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更好开展。

一、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两步走”方针奠定了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的基础并取得一定成效

1950~1960年,二史馆主要创建者王可风等人,针对“档案山”“档案海”和“玉石俱存”“玉石不分”的现实性,与国家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对民国档案需要的迫切性,明确提出档案整理“两步走”的方针,即先按全宗进行初步整理,条件具备后再进行第二步“科学化、系统化”的细整。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二史馆尝试按照“科学化、系统化”的要求,并结合馆藏档案实际,采取了切实可行、灵活多变的整理工作模式,先后对国民政府教育部、经济部、北洋政府审计院等全宗档案进行整理。1995年,共计完成档案整理918个全宗,形成档案189万个卷宗。[2]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以往档案整理的基础上,二史馆陆续启动了“2188袋零散档案”整理工作以及邮电、银行、烟草和财政等档案的数字化前整理工作。2012年底,已完成数字化前整理1800万余页。可以说,“两步走”的档案整理方针,不仅为二史馆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丰富了馆藏民国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基本满足了社会各界对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对二史馆向数字化档案馆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传统档案馆向数字化档案馆的逐步转型,二史馆也在积极推进民国档案数字化工程。在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二史馆的档案整理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初整阶段。例如,“一卷多宗”“厚卷”“杂卷”问题亟待解决;馆藏档案近九成卷内文件次序没有固定、未编页码;部分案卷标题与内容不一致;邮票、商标、书稿、字画、照片、实物等特殊档案未作标识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档案数字化加工,进而影响到二史馆向数字化档案馆的顺利转型。对于上述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一是既有民国时期各中央机关整理档案时的遗留问题,又有新中国成立后二史馆在不同时期整理档案带来的问题。二是技术上的缺位制约着民国档案的整理工作,使民国档案资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封闭状态。三是20世纪90年代档案整理理论不断出现,使档案整理工作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做好当前的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对二史馆向数字化档案馆成功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应解决的问题

(一)数字化前整理工作必须标准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指出:“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史馆的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也同样需要标准化。在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的实践中,二史馆需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不断认识和了解民国档案的特性和规律。在每一个全宗档案整理结束时,都需要编写整理说明,详细记录档案数字化前整理方法及解决档案整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期为编制《馆藏全宗级目录》及修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指南》积累资料。二是建立工作制度和完善业务标准。例如,总结制定《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规则》、《案卷标题问题及处理办法》、《案卷审查要求》、《馆藏档案卷内文件编制页号实施细则》等业务标准和规范。

(二)整理编目有机结合

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还需要将整理编目有机结合,进而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馆藏目录数据库,以便开放利用。该数据库应具有:(1)馆藏各类目录数据的高度整合。集全宗、案卷、文件等信息于一体,实现一站式档案信息检索,是档案调出、归位等实体管理的依据。(2)设有包括档案全文信息检索在内的众多检索入口。利用者可以通过某个检索入口进行初级检索,也可以运用灵活的方式进行提问式等高级检索。(3)利用链接功能。除掌握目录利用情况外,还能知晓利用者的反馈信息。(4)除满足利用者以不同方式查找所需内容外,还可根据需要打印完整的全宗目录、案卷目录、各种专题目录以及原始档案版面。(5)保证数据库内的档案数据都有清晰的利用使用权限。(6)多样化目录形式。随时公布目录的采集与开发信息,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利用者个性化的档案信息需求。

(三)引入档案数字化前整理业务外包

一是加快了整理速度。1998~2008年整理档案600万页,2013年利用外包服务后,数字化前整理数量达1300万页。二是提高了整理质量。引进外包服务后,整理标题差错率低于1‰。三是澄清馆藏档案疑案,摸清了家底。通过数字化前整理的规范化运作,“多宗”“大卷”“缺卷”“漏号”及“抽重”等现象不再存在,统计结果更加清晰。尽管如此,也要从档案法律法规的高度制定规章制度,确保外包公司认真履责,并督促做好外包公司档案安全和信息保密工作。

(四)适时开展文件级著录试点工作

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完成或即将完成案卷级目录时,应适时开展文件级著录试点工作。原因在于:一是案卷级目录数据概括性强,难以准确反映文件内容;二是档案中有很多重要信息还藏于案卷中未被开发,只有深入文件级目录才能完整揭示;三是案卷级中有不宜开放的档案,只有揭示到文件级才能区分。具体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化成果,直接在计算机上对画幅进行操作,切忌再利用档案原件;第二,更新、开发、制作适合文件级著录软件。如灵活编辑画幅、抽取所需关键词等软件;第三,结合以往文件级著录经验,集思广益,制定文件级著录规范。

三、开展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方针及方法

(一)原则

1.实事求是。客观地说,二史馆的每一全宗档案在整理时,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整理方法,甚至是同一个全宗档案也存在着前后整理方法不一致的问题。这些不同的方法适应了各个全宗档案实体的具体实际。新时期,在开展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中,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历史上民国档案整理方法的合理部分予以继承。

2.尊重原基础。尊重原基础是二史馆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的总原则,即充分利用档案原有基础,不改变原有档案的实体状况。以全宗为单位、以案卷为基础,区别对待档案的不同状况,针对档案基础状况良好、一般和较差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整理方法,做到方便档案数字化和提供利用。

3.就卷整卷。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在尊重全宗档案原基础的前提下,坚持就卷整卷,不再重新进行区分全宗、并宗、破卷等破坏原有档案实体的工作。只对卷内文件次序混乱、案卷标题明显不反映内容、政治性标题等进行相应处理。同时,对霉、破、脆等特殊情况的档案进行标注,提示在数字化加工或修裱中注意。

(二)方针:大部分不动,小部分加工,避免打乱重整

“大部分加工”是指对大部分已按照一定方法进行分类整理,编有案卷目录,可查找利用的全宗档案不予变动。“小部分加工”是指对少部分有严重缺陷和问题,难于管理和查找利用的全宗档案,采取必要的加工整理,避免将所有档案打乱重整。

(三)方法

一是不更改全宗号,案卷号视整理结果决定沿用或新编。保留全宗本号与子号不变,就卷整卷。新编案卷号与原卷号做好对照,以备核查。二是制定不同全宗的不同整理方案。针对各个全宗档案的不同情况,重点解决多宗、厚卷等问题,化宗为卷,重新拟定案卷标题,编拟案卷号。三是排列、固定卷内文件次序,编写页码。四是对同一全宗或案卷内成本成册的重复文件,在案卷目录和卷内备考表注明,提示不予扫描。五是破损、霉变等无法扫描的档案,及时送修补裱。可以扫描尚需修裱的档案,做出标识登记,先扫描后修裱。

注释及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理编目处.民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手册[Z].2014:10.

关于人事档案整理工作的思考 篇12

自《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出台以后,各人事档案部门统一要求,开始了对干部档案材料的整理装订工作。立卷装订方法繁琐、复杂,标准过于苛刻,每页都要裁剪。作为身处第一线的工作人员,笔者亲历了此项工作的整个过程,深刻感觉到这种拆卷装订工作成为了档案工作人员一项重要负担,所以目前的这种干部人事档案的整理方式有待改进。

一、现行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归档材料规格不一,加重档案管理人员的负担。

归档文件材料普遍采用21厘米×29.7厘米,即A4规格,也有的是B5或A3,如成绩单、高校录取名册等,而干部人事档案对纸张要求基本为19.5厘米×26.5厘米尺寸,即16开规格。如果出现大于标准的档案材料,必须进行裁剪或折叠,然后才能装订归档,装订线一般得距左边2.5厘米,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有切掉字迹的情况发生。如果档案材料过小或过薄,还要进行贴边、贴底或裱糊,使原有档案材料变硬,出现褶皱。

由于人员的流动,有些干部人事档案材料要在不同单位间进行转递,虽然装订规格有了统一要求,但由于很多是手工操作,方法和尺寸标准上相对有一定的误差,打孔机的边距和间距不统一,为档案人员新入材料带来很多麻烦。以本校为例,2006年两校合并,合校前人事档案材料各自进行了整理装订,但合到一起时发现尺寸大小和打孔位置全有出入,考虑到以后入材料麻烦,我们只能对新接收的千人材料重新补孔打孔,这种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2. 成册打孔装订,不利于对档案实体的保护和保密工作。

要达到《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的整理装订要求,档案员需要对每个人的档案材料进行鉴别、分类、排序、剪裁、裱糊、打孔,然后进行装订,要做到至善至美还要进行多次检查翻阅。而且每年人事档案都有很多新的材料形成,按文件规定:对收集的人事档案材料要在一个月内归入档案盒,每两年装订入卷归档一次。材料需要归档时,要进行剪裁打孔装订,同时必须把档案拆开。这样反复折腾,对档案的损伤是不言而喻的,既重复劳动又不利于档案的保护利用。

在档案利用方面,原来利用者可以只把需要的材料拿去复印或借用,但现在必须整卷带去复印,由于装订过厚,影响复印效果,同时也不利用档案的保密工作。

3. 繁重的整理工作,影响档案信息的进一步开发。

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为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工作是默默无闻的,看似清闲,实则繁重。每个干部每年必须归档的材料为年度考核和工资单,根据不同工作岗位和性质,还会分别产生不同层次的提升、职称晋升、进修培训学习、各种考试和资格认定、党员材料、各种表彰及奖励、干部考察及任免等材料。同时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人才流动频繁,档案工作人员每年都要转入转出大量的档案材料,工作相当繁重。由于各单位人员相对紧张,目前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仍很不够,档案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使档案工作者整天忙于手工作业,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管理技术,更谈不上去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

二、干部人事档案整理的改进措施

1. 做好与组织、人事、学历、科研等部门的协调工作,统一档案载体规格。

大部分干部人事档案材料都是组织、人事、学历、科研等部门形成的,档案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与这些部门的协调工作,力争各部门按照档案装订规格制作出标准的档案材料,当然有些工作并不局限于本单位范围内,这就需要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各部门统一要求,使材料规格一致,这样就能大大地减轻档案工作者的工作负担,也避免了因剪裁对档案实体的伤害。

2. 装订要求适当放宽,尽量维护材料原貌。

对人事档案材料的装订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全部用同一尺寸固然美观,但考虑到长期使用和对档案材料原貌的保护原则,应该允许档案材料在尺寸上有出入,因大部分档案已经进行了新的整理装订,不必进行新的改装,只要把档案盒放大一些,到能装A4纸即可,完全不影响外部美观。

3. 改变打孔装订的方法,效仿文件材料整理方式。

干部人事档案完全可以效仿文件材料整理装订方式,避免打孔装订对档案材料的破坏,把所有材料分类排序后进行编号、编目,然后存放于特制带夹的活页档案盒内。这样其他部门或个人利用档案时就可以直接从中抽取所用材料,装入材料时直接归类装入即可,避免了因打孔对档案材料的损坏,也简化了整理工作程序,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负担,以便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深入探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参考文献

[1]彭芬辉.关于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整理工作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2]王亚明.干部从事档案整理方法的改革[J].中国档案,2003(4).

[3]刘俊玲,宋红卫.人事档案整理方法变革之管见[J].档案管理,2006(5).

上一篇:小学武术教育研究下一篇:管理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