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与思考

2024-10-21

探析与思考(通用12篇)

探析与思考 篇1

所谓“全媒体”时代的来临 , 让整个中国传媒业为之欢腾鼓舞 , 但也有骚动和不安。什么是“全媒体”, 它会对传统媒体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 , 作为媒体人一定要弄清楚。

1 “全媒体”的定义

当“全媒体”铺天盖地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认知中的时候 , 什么是“全媒体”?我们通过查阅各种资料能得到的所谓定义是 :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 (多媒体) , 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 (业务融合) , 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 ( 三网融合 ) , 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 (三屏合一) , 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进一步研究我们还会发现 , 所谓的“全媒体”也只是一个中国式的信息传播概念 , 在国外并不认同我们说的“全媒体”时代。至此 , 我们应当明确 , 所谓的“全媒体”其实并不是指一种媒体 , 或者说并不是特指一种信息传播媒体、载体 , 而是一个信息传播概念或者说是一种传播运作方式、观念、形态。这一概念要表述的核心实质就是 :把一条信息通过现在已知所有的传播媒介、媒体和方式传播出去。

2 “全媒体”对媒体 (媒介) 生存发展的意义

这个问题本身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可能更有意义 , 因为传统媒体的生存现在面临太多新兴媒体的挑战。我们拿传统媒体和“玛莎 - 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家政公司先做个比较。三大传统媒体生产的是文字、视频和声音信息 (产品) , “玛莎 - 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家政公司推销的是它的家政服务和产品 , “玛莎 - 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家政公司通过它旗下的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推销自家的服务和产品 , 而传统媒体呢只能通过传统的报纸、电视和收音机传播自己的信息 (产品) 。显而易见“玛莎 - 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家政公司应用了全新的“全媒体”传播概念或者说是运作方法 , 传播自己的家政信息推销自家的家政产品和服务 , 而传统媒体在传播自家信息产品的渠道上就显得单一得“可怜”。

由此启示 , 我们是否可以大胆预见 , 传统媒体今后将普遍运用“全媒体”传播理念 , 甚至发展成为完全的“全媒体”传播方式运作。这一预见并非毫无根据 , 现在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在千方百计借助各种新媒体传播平台传播自家的信息。而新闻集团或是媒体集团的出现 , 更是传统媒体抱团向着“全媒体”传播方向发展的又一有力佐证。

3 媒体转变为“全媒体”运作的可能性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 , 向着“全媒体”运作是大势所趋 , 但却都做不到完全的“全媒体”运作 , 只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全媒体”运作 , 因为就单个媒体而言是不可能做到“全媒体”传播的。唯有新旧媒体深度融合 , 才有最大限度利用传播平台的优势和可能。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在会上强调 ,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 要“强化互联网思维”, 推动两者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 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习近平还提出要“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 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如果按照这一表述的要求 , 真的“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未来媒体真正的“全媒体”运作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意见》的通过也让我们更期待媒体之间高度融合之后 , “新型媒体集团”带给我们“全媒体”传播时代的真正到来。

4 “全媒体”带给传统媒体的是生存危机还是发展机遇

“全媒体”时代带给传统媒体的是生存危机呢还是发展机遇?从现在普遍的论调来看 , 生存危机论调要远远超过了发展机遇论调。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而崛起的新兴媒体 , 事实上已近侵蚀了不少传统媒体的受众市场和份额 , 不可否认这是社会、科技和传媒业发展的必然。就当下而言 , 这是新兴媒体的愉悦上升期和传统媒体的哀叹衰落期 , 正如当年电视兴起 , 报纸和广播受到威胁是一个情形 , 只是现在传统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要比当年更为复杂 , 更为猛烈 , 更为惨烈些 , 的确给传统媒体造成了不可小觑的生存危机。但是 , 别忘了在所谓的“全媒体”时代下 , 新兴媒体可以借助“全媒体”主要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信息 , 那么传统媒体同样也可以借助“全媒体”传播和互联网平台 , 甚至是借助新兴媒体来实现机遇发展 , 只要传统媒体能够把握机遇 , 寻求自我转变 , 这种机遇发展很可能就是质的转变和发展。

因此 , 笔者认为“全媒体”带给传统媒体的既是生存危机更是发展机遇。而且笔者希望传统媒体能够更多的看到和重视这种历史发展机遇。经过笔者深刻分析 , 有如下几点因素 :第一 , 我国现有的新闻体制没有发生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 传统媒体仍然是国家的主流媒体 , 担负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 , 一时半会估计难以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 , 新兴媒体还正处在一个发展过程当中 , 它们今后的发展如何还尚无定论。完善的体制 , 信息的权威性 , 相对固定的受众和客户 , 信息采制发布的规范性等等传统媒体的优势 , 都是新兴媒体发展当中需要完善的。第三 , 绝大多数传统媒体已经在媒体集团或者说是传媒集团的道路上实践。这一实践的意义在笔者看来 , 恰好说明在传统媒体之间已经开始走整合和融合之路了。假设传统媒体在整合和融合成功之后 , 再借助其他新兴媒体和互联网传播平台 , 那么传统媒体将会有质的发展。第四 ,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走上融合道路的可能性更大。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要“强化互联网思维”, 推动两者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 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意见》事实上是对于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发展之路的指导和定论 , 就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如何具体深度融合和发展了。从以上几点分析, 笔者还认为, “全媒体”时代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发展机遇大于生存危机。

5 传统媒体要走符合自身特点特长的“全媒体”之路

在这里笔者还要谈一个引申问题 , 是不是所有的媒体都要走上“全媒体”的道路 , 或者说要实现“全媒体”传播运作呢?经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 , 笔者认为媒体之间的深入融合之后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全媒体”传播和运作 , 但就传统媒体或单个媒体而言 , 更应当走符合自身特点特长的“全媒体”之路。这就如纸质媒体永远表现不出视频信息的声、光、画、色等视觉听觉感受信息一样 , 各媒体在借助“全媒体”传播的时候也要重点选择适合自身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平台 , 分析选择 , 重点投入 , 提高传播效率。

作为媒体人 , 在纷繁复杂的“全媒体”大潮中所要做的除了积极应对 , 紧跟时代潮流 , 更要冷静思考其中看似简单明了实则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些基础性问题 , 这样才能跟对潮流 , 不误媒体人的责任和付出。

参考文献

[1]姚君喜, 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 2010 (11) .

[2]郜书楷.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2 (8) .

探析与思考 篇2

笔者从事法医工作多年,对我国现行法医体制及由之带来的种种弊端和现有法医工作现状深感忧虑。我国现有的法医体制作为传统社会主义 法律 制度的产物之一,在司法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诸多弊端已日益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 发展 和完善,这些弊端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司法环节的公正。笔者认为,改革现行的法医制度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笔者从事法医工作多年,对我国现行法医体制及由之带来的种种弊端和现有法医工作现状深感忧虑。我国现有的法医体制作为传统社会主义 法律 制度的产物之一,在司法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诸多弊端已日益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 发展 和完善,这些弊端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司法环节的公正。笔者认为,改革现行的法医制度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我国现行法医体制主要有三大系统四级机构共十二级,是各自完全独立的司法鉴定机构。1.1 公安、检察、法院三大系统 我国现行的法医机构按工作系统分类,主要分为公安、检察、法院三大系统。上述系统为相对独立的工作系统,其中的法医部门之间无隶属关系,具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公安工作是诉讼活动中的第一环节,其法医部门的鉴定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将受到检察院的审核和监督。检察工作是诉讼活动的另一环节,其法医部门的鉴定结论一般没有专门的机构和部门对其进行审查和监督。法院可以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要么采用检察院的鉴定结论,或者忽略检察院的法医鉴定结论而不予采纳。法院工作是诉讼活动中的最后环节,其法医部门的鉴定结论除法院系统的内部上级法医机构外,不受任何部门的专业审核与监督。

1.2 部级、省级、地级和县级四级机构 我国现行的法医机构按行政级别分类,分为部级、省级(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州/省辖市)和县级(县级市/区)共四级。上述设置为独立的上下级法医机构,上级一般不直接干预或过问下级的具体工作,只是对下级机构进行必要的宏观指导和业务培训,同时解决下级机构上呈的疑难问题。各级机构在进行法医鉴定工作时各行其职,互不干预,在法律应用上具有独立的法律效力。

1.3 其他相关机构 我国现行的法医体制中还有包括其他法医机构的参与,如高等医学院中的法医学院(系、专业),法医学学术科研单位以及包括法医门诊、法医 医院 或法医学鉴定中心等部门在内的司法服务机构。

现行法医体制运行中存在的弊端及原因分析 毋庸置疑,我国的法医工作在为法律服务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等领域中发挥了很多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我们也看到,现行法医体制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甚至直接影响到法医学鉴定的质量和定罪量刑等司法工作。法医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鉴定机构重复设置和各自为政,导致了鉴定结论的重复和混乱,也为司法诉讼和法庭判决带来混乱和不公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法医机构有十多级可以独立运行的机构设置,其鉴定结论只要应用单位愿意采用都具备法律效力,没有明文规定的法定上下级之分和权威归属之分。另一方面,许多鉴定结论又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定性和定罪,包括是否立案、当事人会被如何定罪量刑等。一旦法医鉴定部门所做出的结论相互矛盾并被重复使用,其结果必然导致司法程序的混乱,影响诉讼结果和判决的公正,因而致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公民对法律武器的尊重和信任。某县受害人韩某在县级公安局进行活体损伤鉴定,结论为“重伤”。数名嫌疑人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收审,继而被批捕。庭审中打人方要求对受害人重新进行伤情鉴定,结果州级(中级)人民法院鉴定结论为“轻微伤”。对本案来说,根据法律有关规定,造成韩某重伤则“故意伤害罪”罪名成立,应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若仅造成韩某轻微伤则“不够立案”,且司法机关有“错误限制他人自由和违法使用强制措施”之错,必须为此做出行政赔偿。州级检察院得知上述情况后十分重视,派出本部门的法医再做鉴定,鉴定结论为“轻伤”。若按此鉴定结论,法律诉讼结果应为“够立案、司法机关没有抓错人、强制措施没用错和无须赔偿”。最终当事人强烈要求赔偿,而检察院则坚持“不赔才合法”的意见。最后该案闹到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各家的批复却大庭相径:前者认为应赔,后者认为不赔。最终当事双方对上述结论均不满意,但已无路可走。

我省某农民因打架致伤后,拿着派出所委托到县公安局作法医鉴定的委托书,一步跨到省检察院找熟人作了一份伤情鉴定,结论为“重伤”,隧返回派出所要求解决争端。派出所认为法律程序不对而未予受理,要求当事人按委托书的要求到县公安局鉴定。结果县公安局鉴定结论为“轻微伤”,并立案在派出所按轻微伤解决。按有关法律规定,本例若按轻微伤处理至多只能算一个治安案件,而若按重伤解决则可能是一起刑事案件。

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如此几种截然不同的伤情鉴定结论和司法判决结果,到底谁是谁非?在当今多个经司法部门核准的那些合法的法医鉴定部门或鉴定中心,都可以合法地履行司法鉴定职责并给出相应鉴定结论时,最终到底应采用哪家的鉴定结论?哪家的鉴定结论更具有权威性?另外,在高等医学院校法医学鉴定机构以及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都同时具有法医鉴定资格的情况下,哪家的法医学鉴定是最终的或权威的鉴定结论?就目前情况来看,拘留是公安部门的权力,拘留错了人公安部门要赔偿,而批捕是检察院的权力,逮捕错了人检察院要赔偿,判决由法院完成,判错法院要赔。由于法院是诉讼的最后阶段,于是法院的鉴定结论也就成了“至高无上的真理”,尽管事实上有的法院鉴定机构的学术水平仍有较为明显的缺憾。

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探析与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校办产业 校办产业模式校办产业问题

一、校办产业的概念与特征

我国《高教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也就是习惯上讲“产学研”相结合。西方通常将大学的功能分为三大项:第一是知识产生的功能;第二是知识传播的功能;第三是知识的应用功能。高校校办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在理论上为高等教育的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而且在形式和内涵上完善了高等学校教育、科研、产业的三大功能,曾被国外理论界誉为中国的创举。

狭义上的校办产业概念,根据国家税字(1994)001号文件精神,高校办产业是指相当一级高校主管部门和税务批准,由高校出资自办的、由学校负责经营管理、经营收入归学校所有的各类法人经济实体的总称。根据这一概念校办产业应具三个条件:(1)必须是学校出资自办;(2)由学校负责经营管理;(3)经营收入归学校所有。广义上的校办产业概念,是根据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实际情况,把高校校办产业置于社会大系统加以界定和概括得出来的,高校校办产业是指由学校独资,由学校负责或主要参与负责经营管理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或隶属学校法人的各类经济实体的总称。根据这一概念校办产业应具四个条件:(1)经济实体产权主要归学校所有;(2)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由学校任命或委派;(3)接受学校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检查;(4)相当比例的收益上缴学校。

高校校办产业构成要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按产业类型划分,高校校办产业包括:(1)科技产业;(2)传统产业;(3)服务产业。按主管层次划分,高校校办产业包括:(1)校有校管产业;(2)校有系管产业。按产权的界定划分,高校校办产业包括:(1)学校独资;(2)股份制;(3)中外合资;(4)国内联营。

二、中外高校校办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国外高校校办产业与本国的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早与1810年德国政治家和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提出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原则,将科学研究首次引入大学,给德国高等教育带来极大生机和活力,并给欧洲大学体制带来了极大震动。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生产对科技的高度依赖和科技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日益加强。迎合这一变化,大学在教学、科研功能之外派生出新的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或高校科技产业)。

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几经沉浮。1958年,在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引下高校普遍建立校办工厂和校办农场。文革期间校办工厂数量增多,但由于当时是在违反教育规律建立的,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而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党中央“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引下,高校校办产业的性质、功能、和规模都有了全新的变化

高等学校通过联合、合资、合作或合同安排等真实的资本经营形式兴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产业。以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为代表的校办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典型。高等学校通过出售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或者以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等外部交易方式进行资本经营,使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价值化、资本化,甚至产业化,形成了一条中国特有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一些高等学校甚至直接到证券市场上进行资本运作,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募集资金发展我国高科技产业,如清华同方、天大天财、中国高科等,逐步形成了证券市场上一个特殊的板块。目前,高校校办产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7月12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公布了前20名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学校排名(截止2004年12月31日)名单,北京大学排名第1位;清华大学排名第2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第8位,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企业收入总额153,695.10万元。

三、高职院校校办产业模式选择

高职院校的校办产业模式,主要体现职业技术办学特色,突出专业实践和技术开发功能,重在立足区域经济,以产业兴专业,以贡献求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职业化、办学模式多元化的特色发展目标,增强自主发展和参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其主要优势是:提供教学实践、双师培训、技术开发“三大保障”;强化专业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三源整合”;突出经营功能、服务功能、示范功能“三项功能”;实现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并举”。比较典型的有:湖南永州职院的科技示范园模式、辽宁农业职院的多层循环模式、黑龙江农业职院的专业实体模式等。其运作特征为:

1.按现代企业制度创办校办产业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创办校办产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有相应实力的高职院校,可成立校办产业董事会、监事会,以加强和完善校办企业的财务制度、管理体制和生产组织体系建设。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来增强校办产业应对市场的能力,正常发挥生产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的综合功能,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场所、资金和质量保证,并在加强产学研结合力度和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基础作用。

2.依托专业优势兴办校办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专业优势兴办校办产业,扩充原专业教研室职能,建立责权利相统一、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实体(公司);或发掘专业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资源优势,建成教学、科研、经济功能并举的专业实体(公司),形成以校办产业为主体、以专业实体为辅助、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产业实体。如有些农业职院依托畜牧兽医专业创办药业集团;依托优良畜牧、优质水产品、果蔬、花卉苗木等实训、研发中心,建起了具有生态环保高效模式的“一场四园”,即集约化养猪场、水产生态园、果蔬栽培园、花卉苗圃园和优良水果园。这一模式既为实践教学与实习创造条件,又集结起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三大资源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的有力支撑。

3.办好产业促专业,突出培养特色

高职院校的校办产业,更加突出专业实践功能。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有效安排多种技能、多种岗位的培训,有效克服了校外实训场所受生产制约大、轮岗机会少的缺陷,使实践教学计划和要求能够真正得到落实,为专业教育提供了相对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关键技能和特长技能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通过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传递市场信息,储备技术能量,转化科研成果,强化了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使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与学院办学的小环境联成一体,学院更易掌握经济发展走势、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变化情况等信息资源,更及时地调整、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师资专业水平,为突出专业培养特色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四、本科高校校办产业问题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借鉴

在我国本科高校(特别是名校)校办产业建立比较早,发展比较快,借助高校的名气与雄厚的科技力量,校办企业还是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有些也有相当规模,江中草珊瑚含片(江西中医学院)、同方电脑(清华大学)、东大阿尔派(东北大学)、交大昂立(上海交通大学)……这些人尽皆知的名牌都是高校制造的。走到今天,本科高校校办产业有辉煌也有曲折,有机遇也有挑战,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成绩也有教训,对高职高专校办产业是一面镜子。

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校校办产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改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某年7月底,在对媒体全面封锁消息的情况下,全国高校校办科技型企业会议在北京悄悄地召开。当天,占据整个股市1%市值的上市公司“高校板块”,股价全面下跌。一位参加该会议的教育部直属机构官员向记者转述———当会上有人发言提到应该规范校企关系、逐步实现校企脱钩时,一位大学校长兴奋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可算不办企业了!”有些高校大学校长直言:高校在无奈中走上经商之路,承担起了本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责任,它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解决教育拨款的不足,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这条路走得极不规范。

高校校产业暴露问题,突出表现在校办企业产权关系不顺、学校直接承担企业运营风险;管理体制不规范、学校对企业行政干预过多;经营性资本难以自由流动,缺乏投入撤出机制。相当一部分校办企业普遍存在着科技含量低、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资金周转困难、经济效益低下、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停业或倒闭,国有资产流失、学校投入无法收回等一系列问题。

五、制约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若干因素及对策

1.体制落后、机制不健全

高校企业大多是在《公司法》颁布之前成立的,高校校办企业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行政干预的办法来管理企业,产权不清,责权不明,校企不分,管理不科学,学校直接承担企业运营风险;管理体制不规范、学校对企业行政干预过多;缺乏“投入撤出机制”等。而事企不分的根本原因是产权关系不清,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不分,投资者和经营者权责不明,企业没有真正的法人地位,因而削弱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产权不明晰一直是国有企业的通病,同样也是校办企业的通病。由于校企不分,产权不清,就不可能在企业中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就不可能对企业进行规范管理。

因此应加大对校办企业的改造和改制力度,按现代企业制度创办校办产业。一个好的校办企业,必须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行规范运作。不能由于是校办企业而有所“特殊”。规范校办产业管理体制,关键就是在发展中大力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校办企业成为承担有限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主体,并对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依法保护学校合法权益,有效规避校办企业经营风险。

社会各界对于校办企业改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关怀。国务院体改办、财政、教育、国资等部门以此为基础,九易其稿,起草了校企改制的若干意见,这个若干意见包含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则:一是建“防火墙”,把学校承担的无限责任变为有限责任。学校成立经营性资产管理公司,形成国有资产所有——管理——营运——经营体系。二是新设立企业一般不应含校名。三是精减行政审批,适当扩大学校投资权限。四是建立校企的退出机制,人员分离,校企脱钩。五是正确处理党管干部原则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以及企业编制与事业编制的关系。六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采取购买一点,赠予一点的办法,试行股份期权制。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七是发挥背靠大院大所“近水楼台”的独特优势,集中财力和精力转化科技成果,探索出一条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子。

目前,重要的是要建立良性“投入机制和撤出机制”防范学校的风险。可通过规范的渠道转让持有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以建立学校投入撤出机制。学校转让所持国有股权应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收回资金除按规定上缴社会保障基金外,应用于弥补学校教学和科研,特别是基础性教学科研事业发展所需的经费。要正确认识“撤出”问题,改制过程中的所谓“撤出”问题,归纳起来有三层含义:第一,是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二,要保证学校的利益,不能光投入却没有回报;第三,建立“撤出”机制,是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校办企业,使学校资本能进能出。“撤出”不是“不办”,而是要保证国家和学校的利益。是找出一种能够保护国家和学校利益的“撤出”机制。并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学校正常教学、科研和校办企业经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2.选派管理和技术带头人难

搞好校办产业需要一批优秀企业家、经营和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由于受认识和观念方面的、心理和舆论方面的、校内和社会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高校人才济济的地方,选派管理和技术带头人却很难,特别是政治思想觉悟高、懂管理、懂技术、能团结有奉献精神的产业负责人少;公关经营人才和较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缺乏。相当一部分亏损和倒闭的企业,除客观因素(市场和环境)影响外,还有就是用人不当,企业领办人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经营管理混乱造成的,这些人大多数事业心不强,经营管理乏术,个人利益膨胀,慷企业之慨,人心涣散,形不成合力,因此难以使企业正常运转。因此应培养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产业管理人才、经营人才队伍。针对校办产业的特点和要求,选拔一批具有奉献精神、懂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清正廉洁、勇于开拓的人到企业担当重任。要做到这一点,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行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加强对这些人员的考核和监督,完善的人才机制、监督机制就显得相当重要。

3.技术支撑乏力

高校校办企业本身的发展从根本上依赖于可产业化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由于一些高校科技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科研工作重基础、轻应用,重学术、轻转化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对科研人员工作的科学评价体系和积极有效的利益导向体制尚未建立起来,高校向企业提供可产业化成果的数量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企业的发展,使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缺少后劲。

因此应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引导政策,鼓励和调动高校的资源向着高技术研究与开发靠拢,推动科技成果的涌现和转化,为高校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切实稳定和充分可靠的技术源,使其生命力得到持续旺盛发展。

4.政策的不完善

政策的不完善会制约企业发展,导致后劲不足。有的学校急于补充办学经费,采取了“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办法,将企业利润全部或大部上缴,每年留给企业的滚动发展基金不定比例,甚至没有这部比例。造成办学经费急于补充和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致使企业的规划发展无法从长计议。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资产、产权、分配、管理模式等问题都应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作保障。中国矿业大学爆破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荣际凯教授分析指出,事实证明,那些关起门来发展的“校办产业”长大的不多,而真正比较成功的高校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几乎都是上市公司或股份公司。因此需要学校方面转变办学观念,改进成果评价体系,以宽松的政策扶持高校企业的创立,以宽阔的胸怀面对高校企业的发展。另外,除了学校方面宽松的政策扶持外,国家对校办产业给予母体政策支持,地方政府优惠政策帮助都很重要。

5.环境因素

执法环境、市场环境、支撑服务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等,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要从战略高度入手,针对制约和影响高校校办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改制和创新,以改革促发展。

高校校办产业总的趋势是校办企业在改革中发展,在调整中前进,在创新中成长。高职院校由于在和本科高校对比中存在规模小,科技人才力量弱,资金缺乏,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弱等劣势,高职院校校办产业应借鉴本科高校经验教训,取长补短,但既然都是企业,那不管是哪个层次的校办企业都应严格按有关企业规范,法律规范去做;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去做。高职院校只有投身到市场的大海洋,向社会汲取营养,办出自己特色,这样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叶泽芳.我国高等学校资本经营思想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1999,(9).

[2]崔保璐、徐文海.发展高校校办产业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冶金出版社.1996.

[3] 刘欣.高职产学研结合特色定位与运作模式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关于历史情感教学的探析与思考 篇4

关键词:历史课程,情感教学,创设情境,课堂效率

一、历史情感教学的内涵、意义

1、情感教学的内涵。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与学生的情感积极作用, 通过情感因素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 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并实现教学目标和计划。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刺激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进一步发挥历史情感教学的职能。历史教学应基于历史人文学科的特点和历史学科的认知因素, 以教育学心理学和情感教育等理论为指导, 进行情感教学。其次, 情感教学应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 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愉快的教学情境, 融合各个要素的情感功能, 使得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并得到身心以及智力上的全面发展。

2、情感教学的意义。历史情感教学属于历史教学的一部分, 是利用与发挥历史学科优势来服务学校教育目标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或情感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 对学生情感心理进行分析, 进而发掘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并充分发挥这种情感功能, 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历史情感教学的特点

1、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众所周知, 历史学科所包含的历史事件丰富, 涉及的历史人物也众多, 因此历史所涉及到的善恶分明的事件与人物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来使用。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 通过对历史事物和人物、成败以及得失等因素的分析、评价, 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更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2、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前面说到, 因历史学科本身所涵盖的丰富的历史人物与史事, 可以以此为基础, 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和分析。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实践活动时, 应根据与本学科相关的特点, 采取情感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利用情感教学更具可操作性与灵活性, 提供了多样的教学模式, 使得历史教学更加有效。

3、明确情感教学的目标。事实上, 历史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方面相对于其它学科有很明显的优势, 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更加关注。事实上,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学的目标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也作出了相关的规定。要求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要依据该项标准的规定来衡量和检验情感教学, 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三、加强历史情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1、创设以境生情的历史教学情境。教学情境主要是为历史教学创造氛围,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学习中。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要根据历史教学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创设出类似史实的情境, 以声临其境的效果发展学生的思维, 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去。可以通过音乐、多媒体或者表演等形式来创设情境, 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烘托气氛, 对创设历史情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以音频、视频和图像等方式应用到历史教学中去, 不仅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更让教学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历史知识较为抽象画, 很多古老而遥远的事件完全只能依靠教师的讲述与学生的想象来进行, 这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运用语言艺术诱发情感产生。语言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基础, 也是一种重要手段, 是传授知识和表达感情的基本。优秀、合理的语言艺术是诱发学生产生情感的重要因素。首先,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运用语言应做到准确, 教师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以实现传递知识、调动情感的目的。其次, 教师必须善于通过教学语言中的语音、语调以及语速等因素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使得语言不但能传递知识, 更能传递情感。另外, 合理的语言运用是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要实现丰富多彩以及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能够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显然, 生动有趣的语言艺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能诱发学生的情感, 唤起学生的真情, 让学生产生共鸣, 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3、以情激情, 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首先, 想要通过情感教学来发挥作用, 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 因以教材的内容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充分展现历史教材的情感因素为目标, 通过教师一定的加工和提炼, 将其展示出来, 并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感染。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有同时能够受到情感的感染, 实现以情激情的作用。不仅如此, 教师还应深入对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挖掘, 做好课本的备课, 通过自身对情感的体验来设计情感教学方案, 这又这样才能打动学生并感染学生, 进一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除此之外, 适当的语言、肢体动作和表情等也是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 通过合理的配合协调运用, 使得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 适当的情感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熟悉和掌握, 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未来发展。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情感需求, 深入剖析历史教材, 采取适当地情感教学方式和手段, 来感染学生, 促进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袁宗勇.试论历史情感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0) :13-25.

[2]胡金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 2010, (04) :45.

[3]肖翔文.浅析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实施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1) :102-104.

[4]王亚茹.关于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 2012, (28) :70.

探析与思考 篇5

阅读理解教学中,出声思考法是一种较新的促进学生思维、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国外对出声思考法 的研究虽历时不长,却已获得了丰富且颇有启发意义的成果。本文拟介绍国外对出声思考法的研究情况,以期 为我国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

一、出声思考及其相关研究

(一)、出声思考法

1、作为研究方法的“出声思考法”

二十世纪以来,阅读中的认知加工问题已日显其重要性。内省或口头报告是早期阅读研究的主要方法。二 十世纪五十年代,出声思考法才成为研究认知加工的一种重要方法。

研究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问题解决时可利用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持续的时间 较长,内部操作更为复杂,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性,这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人的.思维活动总是默默进行的,可说是借助于不出声的内部言语进行的。克服这种困难的一个有效方法是 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出声思考,使人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人的思维过程。

出声思考的方法是德国心理学家Duncker( 1945)首先提出来的。随后有许多研究者选择了出声思考法作 为阅读理解认知研究的工具。如高夫(Gough, 1972 ), 鲁墨哈特(Rumelhart , 1971 )和金西(Kintsc h,1978)等。

2、作为教学方法的“出声思考法”

柯林斯和史密斯(Collins & Smith,1982 )首先提出了专业读者的策略如何用于阅读理解教学的问题。

此后,专业读者阅读时所采用的策略问题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出声思考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运 用揭示了课文理解之类的思维加工过程。

(二)、相关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Piakarz,Smith等人对阅读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Piakarz,Smith等人的实验是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或在再读过程中进行解释。

而Squirc则试图通过把每篇故事划分成小段,让学生阅读每一段然后用词表达思想的方法来测试读者在阅 读过程中的想法。他把研究结果分成不同类目进行编码。如书面判断、解释性回答、叙述性回答以及联想性回 答。同时他提出阅读过程中被试的原有经验、能力和个性会影响对问题的解答。但他的问题加工理论因缺乏基 本理论的指导而存在局限性。

五十年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带来了理论观点的变革。它不仅发展了生理学、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以及 神经学,而且由于研究方法的改变使那些相关领域研究有了新进展。

认知心理学家的对于信息加工问题的研究促进了阅读模式的构建与阅读任务分析的有机结合。

其中鲁墨哈特(Rumelhart,1977 )首次研究了阅读中的词汇辨认的加工过程。

金西(Kintsch,1978)提出了阅读理解第一个模式。

西蒙(Simon,1980)对出声思考法进行了方法论上的详细描述。

出声思考法最初只用于良好限定问

语文教学低效成因的思考与探析 篇6

就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大家说得最多的是工具性,批判最多的也是语文的工具性,如此看来,对语文课程工具性的认识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还有就是对语文知识的反思,也就是说语文是否是学习知识的,语文知识对语文能力、语言素养的提升究竟有多大作用?语文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是一门工具。叶圣陶先生根据语文的语言性质,同时,语言是工具,总结出语文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从语文的本质来说,这个说法并没有错。但后来批判工具论的教师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叶圣陶先生的这个论断,武断的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质导致了语文课程效率的低下。其实,如果我们深入的研究传统的语文教学,会发现,传统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并不是根据工具说提出的。而是受到凯洛夫教育思想,受到苏联教育思想影响的结果,是没有对语言的特点做出科学的认识,结果在实践上就出现了那种僵死的教学模式,出现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应该说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反思始于人文论的提出。人文论的大旗是由韩军老师竖起,他扛着这枚大旗一路走来,可以说风光无限。韩军在他的《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语言不是科学,语言是人文性的东西,反对将语文教学当做一门科学课程来教学,他认为,“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种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主体;不仅是“器”“用”,还是“道”“体”。它满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因而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应该说韩军的这种认识是从现代语言学对语言的认识出发,对语言的特性做出了自己的解读,根据他对语言特性的认识,又针对性的提出了语文教学不要将语言当作一门科学来教学,而应该当作一种精神,一种认识,一种情感,一种态度。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语言的特性和规律,也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人文论就如一扇窗口,他为语文教学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人文论提出以后,人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一时各种语文主张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推上台面。

我们且不说人文精神是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根本,但人文论提出以后给语文教学带来新气象,也使得语文教学走入一条死胡同。许多老师打着人文论的旗号,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却不知道人文精神不能离开其语言性,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在语言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离开语言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也就失去了根本。人文性是语言的人文性,没有了语言性,也就没有了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首先是对语言的品味,是对语言的体验感悟和认识,学习和使用语言这应该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和根本,离开这个根本,语文教学就会剑走偏锋。

那么语文教学怎么才能学习语言,学生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呢?这就不能不从语言本身的特点说起。语言是思维的产物,语言是人们认识事物,反映事物的结果,离开了思维,语言的学习也就失去了依托。叶圣陶先生对此有十分清晰的认识。他说,语文说到底还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形成认识,认识的结果通过语言反映出来,形成作品。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这些文字作品还原到生活中,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体会作家的思想情感,从而使他们领悟使用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方法。因此,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品味,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一个字,一个词语,一段说明或者描写文字,不仅仅是符号系统,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认识的反映。许多时候,我们的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仅仅考虑的是如何让让学生识记这个字记住这个词语,却没有透过字词的外形,没有考虑从词语的组合规律,组合特点上来理解和认识,没有体会这里面所包含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特有的认识事物的方式。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种载体的作用就在字的结构之中蕴含着。因此,字词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字词外形结构的识记上,而是透过字词的结构,对蕴含在字词中的思维的领悟和体验。我们学生在作文中错别字特别多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们没有识记下这个字词,而是他们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个字词,因此,他们使用起来也就一片混沌。再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讲一大堆的写作方法,写作特点之类的内容,虽然我们将文本分析讲解的很透彻,但是,我们唯独没有让学生进入到文本的内核,没有让学生触摸到作家的内心世界,更没有触摸到作家写作时所面临的生活,以及生活在他的内心所引起的思想认识。因此,学生看起来理解了文本,教师讲解的他们看起来也是接受了,但是,这种理解和接收只是表象的,是浮在上面的。因为在文本中反映的生活不是单纯的生活现实,而是经过作者的思想改造,是心灵化了的产物。学生沉潜不到文本的深处,沉潜不到作者的生活中,感悟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会起到真正的作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离开了生活的语文必定是死的语文教学,离开了生活的语言必定是死的语言。

建筑企业管理的创新与思考探析 篇7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创新,思考

1 建筑企业管理的主要特点分析

建筑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有自己发展的主要特点,要有效的提升建筑管理水平就需要不断地对建筑管理进行创新和深化,让建筑管理的特点发挥到极致。那么在此方面,本文主要阐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建筑企业和用户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建筑企业要获得某项工程任务一般是通过建筑招标的形式进行的,要和用户之间签订承包合同,并且建立起经济和法律关系。这里所提及的用户具有复杂性,因此建筑企业的每一项施工或者管理都需要接受用户的监督,在呈交完工程任务以后进行工程结算。

其次,建筑企业在劳动关系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失衡性。一般的建筑企业因为工程量比较大,所以施工队伍也比较大,这样给管理就提出了难题,不利于管理的创新,也不利于对施工人员的培养,一些技术人员或者施工的骨干人员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

最后,建筑企业在施工和管理过程中会有很大的资金投入,并且一般工期比较长,这样在计量支付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 建筑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建筑企业管理中的项目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管理观念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那么在项目内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一些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比较缺乏,即使对生产和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关注,技术方面的管理人员也只是注重技术的使用以及工程的技术质量,采购材料部门只是关注材料采购以及进场检验等,这些单独的项目管理让企业的项目经营没有综合在一起,很多环节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2 建筑企业经营发展的模式比较单一

建筑企业中很多经营发展的模式都是崇尚劳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一种粗放型的经营模式。这种粗放式的发展已经和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出入,企业经济成本的节约也是基本依靠从业人数成本的压缩以及扩大建筑施工规模的方式实现的,这样的策略对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还会因为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单纯的仅仅依靠技术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让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发挥出较大的作用,根本没有重视过企业的项目投入,并且也忽视了企业的管理和生产,让企业的产值不断地减少,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效益。

2.3 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在建筑企业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遗留问题中走出来,很多建筑单位并没有重视企业的建筑管理,也没有建立起符合行业标准以及国际惯例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这种模式的管理在内部人力资源的分配上、内控制度上以及审计和财务管理制度上都存在很多的问题,让企业和市场经济发展之间出现断裂,难以符合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1]。

3 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策略分析

3.1 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发展

首先,在建筑企业经验管理上的创新思考。企业的经验管理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别是财务管理、企业的资金运用管理以及企业的核算结算和内部控制几个方面。要让企业的资金能够有效的被运用,并且保证资金的安全,就需要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制度,将财务管理引入到企业信息共享的平台之中,让财务管理的核算更加有效、科学。建筑企业的资金统筹以及财务资金的集中化管理能够不断地促进企业资金的流动,而且保障资金运转的安全,这是提升资金安全有效使用的一种方式,也是不断降低企业负债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其次,企业经营管理的预算和投资管理。建筑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永远离不开预算,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利润,也关系到企业管理的特点和要点,那么建筑企业应该更加充分的对企业所得利润进行管理和优化,不断地对成本目标加以管理,一般是利用降低建筑成本和内部控制等方式让企业的各项资金使用得到控制。在投资管理方面,需要对各个项目的投资管理进行科学的严密的布局,培养专业化的施工队伍,并且建立起一系列作业层次,让施工向着专业化方面不断发展和扩大,以此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3.2 完善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不断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从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上进行分析。

首先,强化当前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提升管理效率,让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人才作用的发挥。那么,作为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在于对员工技术方面、职业素质方面的培训,对新员工的招聘和引进,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薪资酬劳,让培训和管理都能够在制度的作用下不断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核心都是要参照企业发展的战略而制定的,例如,建立起企业科学的薪酬制度以及奖惩制度,不断地对优秀员工进行激励和约束,不断地促进企业员工积极性的提升。

其次,企业人才的引进。建筑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才,那么在人才的吸引和培训过程中应该建立起人才培养以及管理的制度、文化,不断地提升建筑企业软实力,不断地增强企业人才培养和建设的机制,重视企业管理人才在品德、知识以及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让企业人才的综合性管理更加适宜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标准[3]。

3.3 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要从企业发展的内部结构上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地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明确管理的主要责任所在,让企业的投资和管理都能够更加清晰,另外一定要建立起人员的任用机制,以免企业中出现家族成员干预企业政策现象的出现。建立起完善的采购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以及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具体的内控风险管理制度等,这样才能让企业的每一种管理都有章可循,每一步发展都具有完善的计划和策略。另外,还要强化企业的内部组织管理和知识管理。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给员工建立起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所在,感受到积极向上信息的传播和共享,让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在施工人员中宣传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知识,让员工建立安全意识,保障生产的安全稳定进行,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每一个细节,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和危险事件[4]。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建筑企业管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当前很多建筑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未来发展应对问题的策略以及内部管理创新的建议。在本文的研究基础上,还需要在企业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现场管理上加强重视,让企业每一个人员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效用,实现企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改变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坚持走创新型道路,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芬,苏振民,佘小颉,等.基于IPD的建筑企业技术中心管理模式研究[J].施工技术,2015,44(6):80-83.

[2]华燕,王际芝,汪东,等.建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管理[J].土木工程学报,2013,36(3):79-83,109.

[3]张传成,刘晶波.建筑企业“大客户”管理的思路和经验[J].建筑技术,2012,43(7):626-628.

探析与思考 篇8

( 一) 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基础,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农村中学的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儿童, 留守幼儿普默、习惯独来独往、胆小、不合群, 其家庭教育的缺失, 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遍存在孤僻的心理, 比较沉呵护, 跟同龄孩子相比, 留守幼儿的性格会比较内向一些。而合唱教学属于一项全身心参与进来的音乐实践, 当这些学生进行合唱的时候, 听到自己跟其他和唱者一起发出的美妙声音, 能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还能放松紧张的大脑, 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中学生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刻, 也是情感孕育的重要时期, 合唱教学给了这些农村学生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获取良好的情感体验, 合唱既消除了单独唱歌的紧张感, 还能让他们体验到参与后的愉悦感, 能够消除自卑心理, 建立自信心, 肯定自我, 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 二) 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形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农村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不是特别好, 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家长的观念中, 努力学习主课, 考上大学才是以后的出路, 音乐知识的学习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 当家里的顶梁柱都外出务工的时候, 老人还要承担起农活, 繁重的劳力让这些祖父辈没有精力全身心的照顾这些留守儿童, 只求吃饱穿暖, 不会教给其音乐知识, 音乐素养更是无从谈起。而合唱涉及到的音乐要素比较多, 最基本的就是音准, 这对合唱艺术表现力的影响非常大。合唱要求多个声部相互渲染, 要求音色和谐统一, 需要合唱队员多加练习, 尤其是声部练习。当学生参与合唱的时候, 能够直接体验音乐中的各个要素, 明确其中旋律的发展趋势, 感受到和声的不断变化, 对声部的和谐、平衡有更直观的体验。长时期的练习锻炼了其反应能力, 让他们感受到合唱是一门音乐艺术, 这门艺术跟干农活、做家务不同, 属于人的内心的情感体验, 久而久之, 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培养了其音乐素养。

( 三) 合唱教学是一项群体活动, 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很多父母也都有计划生育意识, 所以, 家长的孩子数量也都不多。 加上很多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 祖父辈对其比较宠溺, 而父母觉得不能经常陪伴孩子, 回来也会尽可能的满足其要求,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很多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 个性鲜明, 缺乏集体观念, 合作意识淡薄。而合唱教学非常强调团队意识, 一个小的合唱队可以说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 在这个群体内开展合唱活动, 进行合唱训练, 能够教给学生很多团队合作知识, 让学生通过合唱来认识社会交往。合唱教学要求所有合唱团成员都要听从指挥, 不能有单独行为, 要服从指挥以及曲谱的安排, 通过对各个声部进行协调合作, 实现声部之间的融合, 让音色变得更加的整齐, 这些都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纪律性, 让他们有集体观念, 具备集体意识, 能够跟他人一起合作, 具备合作的艺术与方法, 让这些学生受益终身。

( 四) 合唱教学形成的合唱艺术,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爱国主义教育不管是在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都是长期开展的一项活动内容。我国的合唱历史不算特别长, 但是从这百余年中也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状况: 凡是参加过合唱的人员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 在合唱中, 如果是唱那些情感比较激昂的歌曲的时候, 就会给人精神上的震撼, 尤其是那些具备爱国主义情怀的歌曲, 集合了艺术性与思想性, 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比如, 在抗日战争时期, 这个特殊的年代引发了中国合唱团体的成长, 这些优秀的歌唱团体演唱了诸如 《游击队歌》等爱国歌曲, 尤其是那一部影响深远的 《民族大合唱》, 这部作品以黄河作为创作背景, 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品格与斗争精神, 痛诉了侵略者带给人民的苦难。当学生明白了这个历史背景, 一起合唱这首曲目的时候, 怎么会不引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呢?

二、农村中学合唱教学艺术

在农村中学,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 但是合唱教学仍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农村地区, 音乐器材等方面的设备不完善, 加上对音乐教育的认识都不是特别到位, 这就导致了合唱教学成效不高。因此, 要注重农村合唱教学艺术才能提高合唱教学有效性。

( 一) 激发学生兴趣是合唱教学的前提

从心理学上讲,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最好的老师, 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感兴趣的时候, 其情绪也会改变。农村中学学生的音乐基础不是特别好, 加上长期的不重视, 在进行合唱的时候会出现节奏混乱、声音杂等状况, 如果教师运用传统的 “教师教, 学生学”的模式,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要提高合唱教学艺术, 就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思考, 站在激发学生合唱学习兴趣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很多农村的学生都比较害羞、内向, 感觉自己唱不好, 音乐教师可以明确的告诉学生合唱跟人类情感最为接近, 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中学生优秀合唱团体的表演, 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 勇敢的走进合唱队伍。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歌曲, 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合唱带来的艺术感染力。学生的音乐基础不同, 音乐接受能力也不同, 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就像前文我们所说农村学生的识谱能力很差, 教师要认识到这种情况, 用足够的耐心进行分阶段教学。可以采用简谱与线谱同时教学的方式, 一步步的开展教学活动, 让学生先合唱简单点的歌曲, 之后再填歌唱谱, 通过这些逐步在学生脑海中刻画高音的概念, 调动起合唱学习的兴趣。

( 二) 学生自主探究是合唱教学的推动力

在合唱教学中, 提高教学艺术才能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而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记住学习内容的重要方式。而由于农村教学的特殊性, 在小学阶段很多都是代课教师教学, 教学模式不先进, 很多学生都习惯老师填鸭式的灌输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弱。所以, 合唱教学要培养其自主研究意识,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 通过自主讨论、摸索, 找出其中的规律, 这是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学到的知识, 最不容易忘记。比如, 节奏在合唱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就相当于数学中的数字教学一样, 属于基础教学。合唱教学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演唱好自己的那部分节奏, 这样才是完整的艺术品。在节奏练习的时候, 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上课伊始,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熟悉节奏的相关知识, 然后自考、讨论。在练习过程中, 可以要求学生准确的把速度与节奏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歌曲运用不同的节奏感受, 还可以用不同的速度练习同一个节奏, 从容易到难, 从2 / 4、3 /4、4 /4等。像在学习 《渴望春天》 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 就可以让学生在听的时候自主数节拍数, 感受节拍的特点, 找出其中强与弱的规律, 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 三) 科学的训练是合唱教学成功的保证

农村地区一些小学基础设施差, 师资力量不够, 就没有开设音乐课。因此, 农村中学的学生很多都是进入中学之后才开始接触的音乐课, 合唱也是以前所不曾接触过的内容。他们刚开始就会把合唱当做是大家一起 “齐声”唱, 认为合唱就是一起开始、一起停的唱歌, 对于声部、音准等问题也是一窍不通。因此, 在进行合唱训练的时候要掌握科学的方式,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合唱中的声部组合, 让他们明白什么是 “合唱”, 在这个基础上开展训练:

首先是音准问题。人们想起一首歌曲的时候, 会首先想到其旋律。如果合唱中音准不协调就会对整体合唱效果产生破坏。这其中有三个要求需要注意: 合唱指挥、合唱环境与合唱队员。在训练的时候, 要注重学生的吐字和气息, 可以让学生通过 “闻花香”的方式来进行腹部呼吸练习, 还可以用 “打哈欠”的方式练习放松下巴等, 让学生大声唱, 创造适宜的合唱环境。

其次是声音杂的问题。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学生的声音有的过高、有的过低, 还有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调整好气息, 造成猛然的上升或者下降。在训练的时候就要跟学生进行沟通, 提高其自信心, 帮助其掌握节奏方法, 还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让学生自己找感觉, 能够哼唱出旋律。

( 四)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合唱教学的基础

优秀的合唱教师是合唱的组织者, 也是合唱的领导者, 因此, 要具备指挥能力, 还要有敏锐的听觉、准确的节奏感, 具备读谱能力, 还有处理合唱作品的能力。在农村中学中,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限制, 中学的教学条件有限, 那些优秀的音乐学院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任教, 而有的教师虽然暂时在农村地区发展, 当自身能力足够的时候会跳槽去条件好的城镇地区, 造成音乐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不上去。因此, 要提高合唱教学艺术,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基础。教育部门要提供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学校管理者要创造条件增加现有教师的培训, 让他们能够跟其他优秀音乐合唱教师进行交流, 借鉴他们的工作经验, 结合实际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作为音乐合唱教师, 要主动给自己充电, 广泛涉猎包括美学、民俗学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 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与教学能力, 还要跟优秀教师学习合唱指挥, 能够根据合作作品的内涵与速度设计指挥动作, 从而保证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结论

综上所述, 合唱属于一项团体性质的活动, 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 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声部进行合作, 彼此烘托开展演唱, 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因此, 在农村中学合唱教学过程中, 要依据农村学生的实际状况, 不断激发学生的合唱兴趣, 鼓励他们自主探究,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 为农村教育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合唱又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能够培养农村儿童 (尤其是留守儿童) 的合作精神与集体意识,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中学合唱教学的必要性, 接着从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究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农村中学合唱教学艺术。

关键词:农村中学,合唱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张瑞.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J].青年文学家, 2015 (08) .

[2]刘豆豆.把“我的声音”融入“我们的声音”——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探析[J].才智, 2015 (10) .

[3]桂敏.初中阶段学校童声合唱教学之初探[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 2014.

护士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析 篇9

1 护士行为文化培养的环境分析

近年来, 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焦点、医患冲突愈演愈烈, 医护人员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职业压力[1]。这种不和谐的医患关系现象不管是对医护人员形象的塑造还是医院的社会效益, 都产生了较差的影响。我国呼吸科专家钟南山院士曾就此提出, 这些年医患关系越来越糟的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医护人员的人文精神沦落了。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也曾呼吁过, 医疗界应该倡导医学人文精神。可见, 促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继续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构建医院人文文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同样,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 各级医院在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中, 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提高临床护理服务[1], 这也倡导护理人员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理念。所以, 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建设是医院人文建设的基础, 护士的行为文化建设在医院人文建设中也更容易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2 护士行为文化建设的意义

行为文化主要表现在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集体的态度、行为、语言和自身的一种精神面貌。医护人员行为文化的形成是医院文化建设成效的标志, 从某种角度而言, 护理团队作为医院改革和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 护理人员的素养决定着医院整体的内涵气质, 所以提高护士人文素养是医院管理者关于人文医院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是医院整体精神风貌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护士行为文化的本质是指护士在执业过程中恪守护理职业道德, 将“以人为本”的基本文化理念融入到护理实践中。

3 护士行为文化建设措施

3.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培植护士的人文理念

护士的职业道德要求护士不仅在工作中遵守规范, 严格要求自己, 学会自我约束, 对自己的思想、情绪、言语诸方面有意识地进行控制和管束, 更重要的是, 要求护士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环境下, 有高度自觉性即慎独精神, 知名物理学家劳厄认为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知识都遗忘掉的时候, 仍然留在你心中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就是一种专业素养。同样, 护士将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逐步地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从而在职业实践中对职业道德的意识、情感和信念上升为护士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 进而形成自身的人文理念。护士在护理实践活动中, 以病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为最终诉求, 即护理服务要以“人”为中心的理念[2], 在工作中时刻要表现出敬业、诚信和博爱的情操和慎独精神。人文素质不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 更是一个倡导实践的过程, 实践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掌握人文知识, 发展思考决策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 护士将熟知的营养饮食、宗教信仰、方言特点、个人喜好、文化背景、家庭社会关系、生活习惯等贯穿于照护病人的全程, 让病人随时能得到护士专业的照顾、专业的协助治疗和健康教育指导, 体会到优质服务的细节, 凸显出护士“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3.2 提高护士学习能力, 树立护士职业认同感

在我国以往的护理制度中, 护士缺少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成长路径设计, 部分护士存在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随着近几年来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专科护士的培养及护士胜任力的研究等, 临床护士看到自身职业发展的目标。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中明确指出, 现阶段的护理模式是责任制整体护理, 它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优质护理工作中的实践, 为病人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而且医护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要熟知本专业最新的知识, 根据病人生理需要和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专业照顾和健康指导, 这就要求护士的专业知识、护理技能、责任意识和综合素养要不断增强。同时, 要灌输新护士对于护理事业的认知, 当你无法选择工作时, 只能让工作来选择你, 你能选择的只有自己的工作态度, 所以你应该满心欢喜你现在的工作[3]。例如:目前随着高学历护士增多, 在刚步入工作岗位时, 面对护理工作繁琐、护士地位低下、重医轻护的现状时, 心理难免落差较大, 存在一些不良情绪, 针对这些护士不仅要一对一的开导交流, 还要给予支持与资助, 通过增进护士自主护理实践的能力来提高他们的职业价值认同感, 提高护理质量。

3.3 增强有效沟通的能力, 促进护患和谐关系

良好沟通是护理工作实践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建立护患关系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良好的仪表、文明的语言和亲切的态度是沟通的基础。钟南山院士曾经讲过, 他的工作秘籍就是和病人多聊“1min”。在临床工作中大多数护士技术操作并不差, 但缺乏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或不善于和病人进行感情交流与心理沟通[4]。在沟通中, 护士要以“真诚服务”为基础, 完全尊重病人的思想、人格和习惯。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护理管理课程倡导的“真诚强于微笑”, 通过有效的沟通, 让病人感受到护士为其尽心尽力解决问题的态度。同样, 护士通过沟通, 感受病人的就医痛苦, 重塑同情心、责任心, 坚持以真诚待人。同时了解病人及家属的期望值, 病人的期望一般来源于自身主观的感受、以往住院或者其他医院的经验、广告的暗示、医护人员的承诺, 通过有效的沟通来避免一些因期望过高而产生的纠纷。护士还可充分运用护患沟通中的人际交往吸引学说, 即“人际魅力”学说, 来认识、预测、引导和控制双方的沟通行为, 用心聆听病人的主诉, 理解病人的痛苦和家人的担心, 让病人得以倾诉, 然后从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让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如:初诊传染性肺结核的城市年轻病人, 担心自己对身边的家人朋友产生了传染性而存在羞耻感, 对关心他的朋友也不愿意告知自己的真实情况。针对这样的病人, 护士首先要倾听病人的烦恼, 而不应该急于告知病人传染性肺结核应该怎么消毒、怎么隔离。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解答病人的疑问, 循序渐进给予病人专业指导。在面对不同病人的态度方面, 护士首先应理智地面对, 用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去聆听, 对于合理要求给予积极解决, 不合理的要求给予充分解释。不推诿拖拉、敷衍塞责, 从心做起、知行合一, 在细微处体现护士的职业精神。

3.4 关注护士心理素质, 增进护士身心健康

有满意的护士, 才有满意的病人。在临床中, 护士因为工作量大、责任重、易遭迁怒、职业认同感低等原因, 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护士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易导致头昏、无力、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不稳等生理问题和焦虑、抑郁、愤怒和依赖等心理问题。医院管理者给予临床护士定期心理健康体检和干预, 正确的减压, 使护士保持较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工作, 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 医院管理者也要给予护士相应的人文关怀, 通过开展团队合作活动, 促进和谐环境的建设。美国管理者认为快乐的员工才能提供良好的护理[5], 临床中, 如果护士心情愉悦的工作, 那么就会从内心感到满意, 工作的胜任力也会越来越强。医院管理者对胜任力强的护士给予多途径的表扬、薪酬奖励或者晋升机会, 这些奖励反过来又会增强护士的工作满足感, 良性循环下, 将会创造出医院内病人满意和护士满意的双满意局面。

4 小结

近年来, 提高病人满意度, 对病人实施人文关怀得到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护士的人文培养也已经成为国内护理管理者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但对长期护理实践积累形成的护士行为文化尚无系统的研究。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以及行为习惯是护士行为文化中最直接的表现, 在临床中, 护士行为表现的越好, 病人的健康促进行为则体现的越充分[6]。同时, 护士的行为也影响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和职业道德的判断, 进而影响病人对于医护人员医疗技术的满意度和就医过程中对医院整体印象[7,8]。所以, 护理管理者帮助护士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培育人文理念、增进有效沟通、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等几个方面促进护士的行为文化形成, 潜移默化中彰显“以人为本, 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 促进护理服务质量和全面提升医院文化建设, 达到扩大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摘要:[目的]加强护理人员行为文化的培养, 促进医院文化建设。[方法]培养护士在认识行为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整体素质提高来培植人文理念, 营造文化氛围、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来创造环境条件, 增强有效沟通、促进护患关系来增强认同感, 关注自身身心健康, 确保行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结果]护理管理者帮助护士认识到护士的行为文化形成的意义, 提升医院整体人文水平,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促进护患关系, 提高病人满意度。[结论]通过护士的行为文化建设, 使护士的人文素质得以持久提升, 潜移默化中彰显“以人为本, 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 促进护理服务质量和全面提升医院文化建设。

关键词:人文素质,行为文化,护士

参考文献

[1]宋红, 徐连英, 任华玉.对医生人文关怀的价值思考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 (7) :17-19.

[2]徐亚英.试论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下的护理人文[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9) :713-714.

[3]孔玲娟.新加坡优质护理见闻[J].全科护理, 2012, 10 (1B) :161-162.

[4]梁利, 杨海浩, 孙丽红.从技术至上走向人文关怀——现代医学模式在实践中转化的必要条件[J].医学与社会, 2002, 15 (1) :33-34.

[5]李漓.美国爱荷华大学附属医院的护理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17 (5) :70-71.

[6]张盼, 景丽伟, 旺凤兰, 等.护士行为和病人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9) :1637-1638.

[7]雷鹤, 徐巧玲, 张银玲, 等.“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培养工程”方案设计与创新[J].护理研究, 2012, 26 (2B) :472-473.

探析与思考 篇10

一、翻转课堂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 一)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把知识点精华部分浓缩成一份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左右的小视频,在这个视频中只有对知识点的讲解,这就减少了因为课程外的其他因素导致的注意力分散的状况。在视频制作中,英语老师会在视频中融入一些趣味问答、动画等元素,这就扩展了教材资源。

( 二) 有助于促进师生角色重心的翻转与提升。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跟学生的角色都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教师从原来的主导课堂角色变成了指导教学角色,学生从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成为了英语学习的主人翁。高校英语教师成为学生知识内化的点拨者。

( 三) 有助于培养新型师生关系。如前文所述,翻转课堂教学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逐步实现了双方之间教学地位的平等性,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重塑。在课堂交流中,能够引发学生内心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灌输人员,而是成为其学习中的导师与朋友,这种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勇气,减少英语难题前的畏惧心理,提高其抗挫折能力,从而出现 “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二、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

( 一) 前提条件

1、明确教师的角色与定位。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在整个教学中完成从教师主导转为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调整心理状态,转变教学观念,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师生之间地位平等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不能把自己当作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协助者,也是为学生解疑答惑的指导者。在新课改背景下引进翻转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提上日程。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要求,英语教师革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有机会表达对英语知识点的看法,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可以启迪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

2、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时代使得互联网普及到社会公众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要师生双方提高信息技术素养。第一,翻转课堂教学要求制作视频课件,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把课堂重点难点融入到短小的视频中,还能设计出符合课程要求的自我检测习题,让微课进行的顺利。第二,学生也要更新其计算机应用知识,要能够运用计算机终端设备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以及预习,找出难点所在。所以,要成功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 二) 应用分析

1、英语课文讲解应用。我们以大学英语中 “Friendship” 这个课时为例来研究翻转课堂的应用。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制作小视频,可以以 “A true friend is one soul in two bodies”这句名言为例来引出主体,这个课时的主题就是 “All the Cabbie Had Was a Letter”, 接着用6分钟时间来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像 “shake、estimate、 reply to、on one’ s mind” 等,扩展这些词汇的具体用法,为课文阅读打基础。接着再用2分钟为大家简要介绍作者 “Foster Furcolo, 包括其生平与文学作品等,再插入3分钟左右的课文录音朗读,这样就方便学生对英语朗读语音、语调的模仿,纠正其不正确的发音习惯,还有余下的3分钟左右的时间就为大家设计一些在线模拟练习,综合检测学生的词汇、语法等知识点。这样的小视频短小、精悍,融合了录音、视频以及在线测试为一体,能够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自主探究学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通过视频学习之后,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的测试状况,之后在课堂上为大家讲解难点,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主体就围绕 “Friendship”开展,比如: “Do you think the money worship has an in- fluence on friendship?” 等,为学生提供了口语表达的机会,实现了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2、英文写作课堂应用。我们以热点问题 “通讯工具的变化” 为写作主题来研究翻转课堂在写作课堂中的应用。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录制小视频为大家讲解写作的基本原则、主题句的设置以及每个段落的开展方式等内容,把这些资料发放到学生的公共邮箱中, 让学生结合视频资料和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其次,通过跟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找出英语 “通讯工具的变化”写作的关键点,最后在课下完成这项写作任务。

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制作的英语教学视频相对比较精炼,包含的教学信息也比较清晰,是对传统英语学习流程的重新建构,在复习学习内容的时候更加方便,在教学中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翻转课堂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包括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促进师生角色重心的翻转与提升等,接着提出了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英语,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斌宏.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者作用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增1),2015(08).

[2]汪晓东,张晨婧.“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8),2014(07).

幼儿园人文管理的思考与对策探析 篇11

一、幼儿园实施人文管理的必要性

(一)幼儿园管理中对教师的人文管理存在着一定的缺失

目前幼儿园管理中对教师的人文管理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人文环境建设观念淡薄,人文文化的感染力不足,教师的人格发展世俗化;组织制度建设中或者缺少“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或者是口号上的“以人为本”而实际上是“以利益为本”;园领导更多关注园所的发展而较少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其专业成长缺少文化支持与制度保障;对幼儿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的导向注重功利追求,忽视品格培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成长压力增大;对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人文关怀较少甚至淡漠,注重教师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淡漠教师的情感、需求、个性等人文性;幼儿园管理中幼儿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主体性丧失,职业倦怠感增强。

(二)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求管理的人文化

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我国现阶段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幼儿园教师尽管没有中小学教师的升学压力,但由于学前教育体制正面临改革,幼儿园逐步市场化,教师的就业压力增大。入园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岗位压力增大。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较之以往要沉重得多。所以,对教师的管理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尊重、宽容、激励,少一点训斥、惩罚;多一些柔性管理,少一点刚性管理,这是管理者必须十分注意的。

(三)实施人文化管理是办好幼儿园的客观要求

在教师流动较大的信息社会,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一所幼儿园能否办出水平,主要看有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幼儿园除了有良好的硬环境和优厚的物质待遇,还必须搞好软环境的建设,即要求管理者在教师管理上要更具人性化,尊重教师,爱护教师,合理任用教师,关心培养教师,使优秀的幼儿教育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起点高,进步快,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教师群体达到最佳的组织状态。

就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来说,大多数依然是一种由上向下的“传授性”或施予性教育活动,而这些教育活动所赖以为基础的教育体制,依然是一种以社会政治体制为基础的具有集权特征的社会组织机制,其典型表现是多方面、多维度的由上而下的单向制约关系。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中,人文理性难以张扬,职业情感无所依归,人格尊严无法保障。幼儿教师的成长需要不仅得不到合理的满足,甚至在重重阻力下异化出“情感冷漠”,失去了对幼教事业应有的忠诚。

二、幼儿园实施人文管理的措施

(一)要尊重教师和理解教师

尊重幼儿教师就要尊重幼儿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个性特点。管理者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明确管理任务,在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自由度,以利于教师身心舒畅地工作,使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

理解教师是教师安心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更好地理解园领导、理解同事的前提。而同时,受到理解的教师也往往会把这种理解投射到幼儿教育工作中去,真正地关心幼儿、热爱幼儿。这样,教师、园长、幼儿之间就会形成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大家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二)充分发扬民主式管理

居高临下的家长式管理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阻碍管理工作的推进。领导和教师间要能够开展平等的对话,领导要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凝聚、影响教师,使全园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因此,必须发扬民主意识,让教师参与管理、参与决策,使被管理者切实增强主人翁责任意识。在公立园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教研组长研讨会,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在幼儿园重大决策出台前,要先做调查,掌握教师的心态和想法,把决策的指导思想同教师沟通,全面分析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本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之处,使每项活动的开展都能做到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工的意愿。

(三)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关注教师,首先要关注教师的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关注教师的成功和失败。要让她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并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应关注教师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有条件,应尽量给她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满足她们对知识渴求的愿望。

关注教师,还要关注教师的需要。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较低层次需要实现的基础上,要尽量满足人的较高层次的需求。相对来说,幼儿教师在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往往高于一般水平,因此,尤其要关注教师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她们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视的,其工作是有价值的,其人生是有意义的。需要的满足往往会使幼儿教师体验到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就感,进而也会更加热爱幼教事业。

(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宽松和谐、安定团结、民主自由的人文环境是教师成长的有力保障。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加强幼儿园的文化建设力度,形成一种促教师服务的思想,将教师的利益冷暖放在心上,以诚待人、以情感人,营造和谐的、绿色的、积极向上的人际氛围。幼儿园的人性化管理是将幼儿园组织目标和个体目标融为一体的管理,它既不以损害组织机体和组织目标为代价,又不以抹杀个体特质的丰富性和牺牲个体的利益为特征。幼儿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园所管理者应注重差异化发展,有效张扬个性,并关注、理解教师的个性特点,用其之长,容其所短。一个幼儿园的成功,是每位教职工成功努力的总和。幼儿园管理者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捕捉每一位教师的成功点,激发其工作热情,调动其积极性,给予其充分的自主权,并提供表现的机会,以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

探析与思考 篇12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渗透途径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大学的使命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讲到:“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说明大学的第一要义是培养学生光明的德行。韩愈的“师者, 传道, 授业, 解惑也”, 就是要教学生怎样做人的道理, 一个人只有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他才能自立于天地之间。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为要务, 既要培养求知问真, 追求卓越的技术型人才, 也应成为培养修身悟道、引领社会文明发展的人才高地。换言之, 高校的德育工作开展的好坏对于大众的文化自觉、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美丽中国的建设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人的思想是受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而渐次形成的。高等学校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加强高等学校德育的渗透性教育, 将德育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线, 发挥教学、管理、服务等多种载体的辅助功能, 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渗透工作, 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的育人功能。

一、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德育的专职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 他们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让学生从社会、历史和伦理学的角度去学习, 激发学生奋发成才, 报效祖国的积极性, 他们是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直接教育者、引导者。他们除了会对大学生实施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 还要以自身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去感染、影响和教化学生, 同时授课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授课内容最大限度地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更是提高德育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例如, 大班上课, 小班讨论的方式, 讨论的主题能够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现实, 让更多的同学课下思考, 课上发言, 大大提升了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 促进了学生们的成长。

二、授课教师的德育渗透影响广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 教师最关键。要认真履行《教师法》规定的教书育人任务, 言传身数, 为人师表, 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韩愈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也早已告诉我们, 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 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宝贵品质。教师要努力挖掘所教学科中蕴含的道德因素, 并将此寓于课程知识的教学中去, 加强自身的“传道”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

无数实践证明, 教师的精神面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无数优秀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 高度的负责精神、缜密的逻辑思维、广博的知识结构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学生人格形成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 我校学生在人人网上发表了“我最喜爱的老师——某某老师的一课记”的日志, 两天间便有500人次的阅读和近百次分享, 说明该篇日志中所提及的老师得到了上课学生们的共同认可。结课后, 学生们感到意犹未尽、依依不舍, 充分说明了学生对老师的敬仰和喜爱。是这样一批批严谨、敬业、爱业的老师,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不懈进取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人生态度。

三、高校管理、服务的德育渗透功能不可小觑

全国教育工会曾明确提出, 在继承、发扬“三育人”活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树师德形象, 创文明校风”活动。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高等学校的所有的管理岗位包括后勤部门都与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与教学管理直接相关的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的教职员工, 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岗敬业的态度、热情周到的服务、耐心细致的咨询, 会向学生们传递正能量, 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爱校如家的情怀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相反, 倦怠的工作作风和焦躁的工作情绪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为此, 要强化学校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各部门的德育渗透功能, 强化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 明确自身不仅是管理者, 更是德育工作者, 牢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宗旨, 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严谨的敬业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达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四、春雨谈心活动是高校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新环境的不适应、授课方式的改变、人际交往不适、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新目标的缺失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迷茫, 都会给同学们带来或多或少的思想变化。尤其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一般性心理问题和因为竞争压力所产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也随之增多。但所有问题的产生, 一定会有其主客观原因。解决这些问题, 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其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春雨谈心”活动。春雨谈心运用了心理学的谈话技巧, 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落脚点, 帮助他们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 并探讨解决问题和改变现状的方案。通过开展耐心细致的春雨谈心, 针对个性问题具体分析、细心疏导, 将积极健康的认知方法传授给他们, 挖掘其自身的潜能, 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德育教育功能。实践表明, 高校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春雨谈心活动是解决学生学业、人际交往、就业择业、情绪情感等多方困惑和问题的最基本而有效的手段。

五、有效的载体建设, 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

德育的渗透性教育方式, 注定要通过依附一定的载体方可实现。高校的德育渗透工作要通过发动广大师生, 创新性地根据德育教育目标设计、策划相关主题活动或教育氛围, 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到熏陶和感染, 并内化到自身的行为之中。这是一项细致、复杂、艰巨且永无止境的工程, 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们创新思维、精心设计、共同努力。

(一) 大学文化的德育渗透功能

大学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因素。其中,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主要指校园中主导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校风、学风、作风等。

“入则增长知识和才干, 出则服务祖国和社会”“与柏拉图为友, 与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与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看重的是培养的学生是否有为国家服务的品德。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这既体现了所有大学都应该具有的一般精神, 同时体现了自身理工科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这既体现了大学的一般精神, 又很好地体现了重点培养教师的特殊性。这些校园文化一旦被师生认可并形成共识, 便会对他们的行为和理想起到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 体现出一定的规范作用, 从而成为学校师生的认知和行为标准。同时它又有相对的稳定性, 不只是在学校期间, 甚至于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 校园文化活动对德育渗透的潜移默化影响

高校校园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针对性地、有计划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活动之中, 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术类型的报告或讲座, 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创新潜能和求知欲望;各类学科竞赛、发明创造等科技类创新活动, 会培养学生们缜密的思维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各类参与性体育活动, 增强了大学生的体能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征文、影评、作品欣赏等活动, 培养了大学生文学修养并陶冶了情操;演讲、辩论等活动, 培养了大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拓展知识体系;社会调查、各类参观等实践类活动, 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人生阅历, 还能够促使他们走出校园, 亲身体验, 有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奉献社会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尚;志愿服务类活动, 是学生们的自主行动, 没有任何报酬且具有一定的利他性, 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提供了很好的体验平台, 对于社会的和谐进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近几年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 例如:各类文体赛事、三进社区、敬老院、儿童村等志愿服务活动, 学生们在奉献中收获快乐, 促进良好的道德形成。

(三) 重视环境的隐性德育渗透功能

隐性道德教育是相对显性道德教育而言的, 指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教育理论, 注重开发利用隐性道德教育资源, 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潜移默化中获得某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方式。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自觉的培育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而, 要着力建设高校育人环境, 从校园的建筑布局到满足广大学生活动的场馆设施;从校园的花草树木到景观设计,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例如, “上善若水”“求实创新”等校园内各种文化石;某些高校的院士墙;美国耶鲁大学校园那座独立战争时牺牲英雄的雕塑, 这些蕴涵道德追求的校园景观, 对人们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激发人们产生某种道德追求, 并内化于心, 去约束或规范自己的行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一旦转化为个人的情感需要, 就能成为每一位大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

道德教育既是一个道德知识传授的过程, 也是一个道德主体实践内化的过程。因而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未来。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增强渗透性, 将德育渗透寓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赋予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中, 通过亲身体验强化道德认知, 然后经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等方式, 主动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道德, 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并在推进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伟强, 夏冬晴.论高校德育工作的渗透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0 (3) .

上一篇:无位置检测下一篇:计算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