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探析与思考

2024-05-10

政策探析与思考(通用12篇)

政策探析与思考 篇1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 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者如何提高教育效果?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及时准确地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到每位大学生心中, 这将成为形势与政策教师的首要责任和任务。如何将这门没有教材、时政性强、听课率低的课上好?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认清形势和任务,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要完成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任务, 实现其教学目的和要求, 就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 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

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不必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 主要应发挥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功能、特点和作用, 反映其思想的教育性, 明确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是体现鲜明而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二是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三是教学应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这样,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才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紧密联系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努力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体现时效性。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栏目

每个专题 (四个学时) 我设计了四个栏目。在这些栏目的教学中, 既有教师的讲解, 又有学生的参与;既有主题内容的疏理, 又有文字及音像资料的支撑;既有相关内容的回顾, 又有本专题的内容的巩固, 使整个课堂显得轻松、自然、流畅。

1 新闻播报

上课之前利用40分钟时间, 以抢答的方式提问, 让学生回顾播报上一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 并选择1-2个与社会热点、生活相关的新闻, 让学生联系实际发表观点和看法, 来检验学生在上课之前关注时事的程度。最后, 结合学生发表观点和看法,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生国内外重大事件, 看待问题要由现象到本质, 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习惯。由于一周一次的形势与政策课, 时间间隔较长, 用这种方式做开场白, 将同学们远去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主题, 学生迅速安静, 精力集中, 等待进入角色。

2 课堂讲解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制作成课件, 讲解本专题涉及的话题的来龙去脉, 入情入理分析成因、经过、结果, 明确指出作为大学生应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起什么作用、担当什么角色等, 让学生对本专题的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3时事大家谈

讲课结束后, 留一小段时间让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提出疑问、发表看法, 联系学生的“困惑”点师生共同探讨, 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让课堂教学活动由教师的“独唱”变成师生的“合唱”。

4课外资料

在完成每一讲的课堂内容之后, 给学生准备与课堂内容有关, 或者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关的课外资料作为课堂的补充, 主要以图片新闻和音像资料为主。比如:讲“东北亚局势”时, 给同学们下载编辑有“朝核计划”、“美日军演”、“韩日军演”、“美日韩军演”等课外内容。

三正确把握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形势教学与政策教学的关系

形势是客观的存在, 政策是人根据客观提供的条件制定的主要指导性原则, 二者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从根本上来说, 形势决定政策, 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因此,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好形势教学与政策教学的关系。形势是动态的, 教师要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正确评述国家政策, 切实消除重形势轻政策现象, 否则就会出现就现象进行讲解而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 不能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政策出台的深层次含义, 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例如:台湾问题是形势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教师在回答此问题时, 要结合两岸关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评述政策的变化, 在两岸关系紧张时期, 结合“九二共识”和“反分裂国家法”理解国家政策出台的背景以及其深层次的意蕴;在两岸逐渐走向对话的今天, 结合两岸三通以及其他经济政策把握台湾问题的未来。

2热点教学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形势教学中, 大学生往往更关注局势变化中的热点, 而且捕捉热点的敏感程度十分强烈。因此, 以讲解国际形势变化中的热点为切入点, 联系事件的背景, 联系历史, 教给大学生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如2010年9月7日本巡逻船钓鱼岛冲撞中国渔船事件, 以及2012年9月11日的“购岛”事件, 在这个问题上, 教师要告诉学生钓鱼岛的历史。钓鱼列岛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钓鱼岛隶属于中国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大溪里管辖。1972年5月15日, 美国将琉球主权移交日本时, 一并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目前该岛实际由日本控制, 被划为冲绳县石垣市, 日文名称“鱼钓岛”;针对日本的行径, 中国大陆及台湾对钓鱼台列岛声张主权, 自1970年开始, 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登岛或试图登岛以具体行动宣示主权, 称为“保钓运动”。总之, 热点问题是一把双刃剑, 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 要准备把握热点的本质, 从而引导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形成。

3 主题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关系

形式与政策教学中要把握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亦即主题教学与一般教学的关系。在形式与政策教学大纲中, 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自己的主题教学内容, 在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中, 联系国家政策实际与大学生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 兼顾一般。比如在2008年突出奥运的主题、2009年突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的学习、2010年突出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主题、2011年关注中印关系、东亚新变局和国内民生改善等等。通过主题的学习, 突出思想理论教育的核心地位, 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4 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理论性、完整性、逻辑性特点, 同时要避免教材的动态性不够问题。另一方面, 要根据教育部两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以及国内外形势政策的变化, 安排有经验的专职教师自编讲义, 同时把教育部及上级主管部门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影像信息而成长起来的一代, 更加注重图像带来的视觉冲击, 教材的权威性、严谨性以及单纯的文字符号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故而教学中要充分影像资料。“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浓缩500年世界史, 从中国人的特殊视角探寻了9个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复兴之路”系列纪录片讲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中共十七大召开前, 中国屈辱、奋争以及复兴的历史, 全景式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这两部纪录片对于大学生而言, 都是难得的影像资料, 对于大学生正确史观的形成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再如在道德教育专题中, 选取“道德的力量”, 将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影像片为教学资料, 学生在模范事迹的触动中完成了道德观的完善或重塑。

总之, 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中心内容的需要。形势与政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是一项长期、动态的艰巨任务,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他如保障机制的建立、师资队伍的培养、考核方式的探索等都对教育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需要教学工作者、教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唐娥, 傅根生.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电子教育, 2009 (4) :64-66.

[2]薛兴国, 罗卫萍.钓鱼岛问题的由来[J].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 , 2010-2011 (2) :108-110.

政策探析与思考 篇2

摘 要:从林下产业的内涵和意义出发,结合我国林下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淀山湖区林下产业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林下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对策。

关键词:林下产业种;种植;养殖;游憩;淀山湖区

林业产业是以经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生态经济系统的产业。林业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和贸易业、人造板工业、林产化学加工业、机械加工业、野生动物保护和繁殖业,以及森林旅游业等。不断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支持林农和业主发展林下种养殖业,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现以淀山湖区为例,浅析发展林下产业。

淀山湖是天然淡水湖泊,简称庭湖。地处上海市西南角,青浦县朱家角的,西部,位于北纬30°59′~31°16′,东经120°53′一121°17′。距上海市中心区(人民广场)60公里,离青浦县城18公里,西南连鼋荡,与江苏省吴江县毗邻。湖呈葫芦形,湖区大部分在青浦县境,西是商榻镇,北部一角属江苏省昆山市,有淀山湖镇、锦溪镇,东有朱家角镇,湖面东西宽9公里,南北长18公里,环湖周长约35公里,面积62平方公里,相当于12个杭州西湖那么大。同时也为当地群众提供较丰富的物质与经济财富,因此林业用地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一直是淀山湖区森林经营的重要任务。

1林下产业的内涵与意义 1.1林下产业的内涵

林下产业是指以林业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规律,以林地为依托以林木资源为背景合理利用林下土地、动植物和空间资源,从事林下养殖、种植、游憩等立体经营,从而使农林牧渔和旅游等各业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林业生态经济模式。

1.2发展林下产业的意义

1.2.1低碳经济时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林业是碳储存的主力军,森林覆盖率与碳储存成正比;林业是农牧副渔健康发展的前提。林内间作对林木生长可以起到以耕代抚效果,林下种植与养殖,形成了一个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生物、生态链,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快速、高效转换与立体利用,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1.2.2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合理利用林下资源,科学发展林下产业,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是提高林业经营企业、农民造林积极性,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增强林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林地资源比较紧张的地区或区域显得特别重要。

1.2.3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林下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林木和林下经济动植物立体发展,把单一林业引向复合林业,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推动林业产业快速高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使农民从林业经营中真正得到实惠。1.2.4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发展林下养殖业,把禽畜养殖由村内转移到林间,改变人畜混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可有效减少病菌传染,改善居住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对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起到巨大推进作用。

2我国林下产业发展的现状 2.1林下种植产业 2.1.1林下药材种植

随着林业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绿色食品生产的需求,近年来林下药材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林下人参仿生栽培研究和产业化培育,为野山参开辟了种植人参新途径。东北细辛在落叶松林下推行规范化种植;湖北巴东县大力发展林下黄连产业;药用植物淫羊藿在长白山等北方林区开展林下仿生栽培;河北唐山丰润区针对自2002年以来建设的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形成的杨树速生丰产林和油松林中幼林,在林下发展白术种植,这些地方都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此外还有林下种植贝母、草珊瑚、玄参、半夏、金银花、金线莲、杭白菊、玉竹、何首乌、霍山石斛、绞股蓝等药材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报导。2.1.2林下食用菌培育

为增加林地效益,提高产品质量,林下食用菌生产积极展开。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和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在北京通州等地建立林下食用菌试验示范基地,林下栽培香菇、平菇每667平方米每年纯收益可达万元以上;四川省荣昌县利用麻竹笋加工剩余物为原料在麻竹林下栽培蘑菇;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推广河谷林下种植黑木耳,实施空间立体利用;海南农垦科技创新中心等在橡胶林下套种竹荪实现食用菌和橡胶双丰收;云南南华县五街镇政府大力推行林下松茸栽培。此外还有林下栽培凤尾菇、双孢菇、鸡腿菇、秀珍菇等食用菌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报导。2.1.3林下野菜栽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蔬菜结构也发生悄然的变化,群众季节性采挖的森林野菜也由过去的自采自食转向林下人工栽培。北方林区发展龙芽楤木林下栽培,刺嫩芽质量、产量得到提高,而且增加了林地利用率。林下栽培蹄盖蕨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野生资源,并提高猴腿菜的商品率与经济价值。在北方林区还普遍利用林下空间培育山芹、羊角芹、蕨菜、唐松草等森林野菜。在广东、广西、四川、浙江、安徽等南方林区,在林下栽培菜蕨、马蓝、山葵、鸭儿芹、土人参等森林野菜。山东省郯城县林业局开展银杏林下种植菜用百合获得较好效益。

2.1.4林下牧草和绿肥种植

林草复合栽培是发展林下产业的又一着眼点山西省壶关县在通道绿化中,坚持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发展林下苜蓿牧草种植,建成优质苜蓿基地1333余公顷,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00余万元,同时为该县奶制品企业提供了优质、绿色的饲料。为改良土壤,改善林地环境,提高林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林下套种绿肥和牧草等也非常普遍。2.1.5林下育苗和经济林培育

利用森林的自然蔽荫和林下特殊的温湿小气候环境,开展林下三尖杉、红豆杉、香榧、桧柏、乳源木莲等经济和绿化苗木的繁殖与培育。香榧采用林下造林,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保证了造林后能成林结实。在林下三尖杉育苗比大田育苗节省用工、节省荫棚材料等开支,降低生产成本2.25万-3.00万元/公顷。浙江省天台县林业特产局在柿树林下开展柿茶复合立体经营模式取得了明显生态和经济效益。浙江省临安市林业技术服务总站等在杉木林分和毛竹林分下套种杨桐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2林下养殖产业

近10多年来,林下养鸡产业发展迅速。河南柳江公司从1998年提出并实施“荒山育林、林下牧养蛋鸡”模式以来,利用林地规模化牧养罗曼商品褐壳蛋鸡取得了显著成效。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农科所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指导蚕农利用桑园,采用轮牧方式,集中发展林地放养生态土鸡,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林下养鸭和林下养鹅的推广应用效益报导也相当不错。浙江泰顺县司前镇开发利用林下草场资源发展林下养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吉林省桦甸市二道甸子镇农民王开臣利用林下草地资源走上了养牛致富之路;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林业局通过7年林下养殖中国林蛙技术研究,充分发挥林地三维空间潜力,探索出一条山区脱贫致富的优良模式;河南濮阳县在林下半自然条件下养殖金蝉也取得较好的效益。

2.3林下游憩产业

森林旅游业的兴起为林业产业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途径。森林中富含负氧离子和大量的新鲜空气,步行或在森林下休闲娱乐,对增进人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通过山水一体化经营,淀山湖的山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每年吸引300多万游客观光旅游 推 进 了 千岛湖旅游业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3淀山湖区林下产业发展状况与问题 3.1发展现状

3.1.1经济林种养结合得到重视

相关部门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各经济林经营户实施放养与舍饲相结合养鸡、养猪,聘请农业局专家进行指导,联系鱼味馆等宾馆、饭店定点销售,形成了经济林种养结合产业化雏形。

3.1.2大闸蟹经营取得成效

淀山湖大闸蟹 此蟹产于朱家角地区。淀山湖湖水大闸蟹,个大体肥,一般三只重500克,大者只重250克以上,最大者可达500克,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十肢矫健,蟹肉丰满,营养丰富。

3.1.3旅游业蓬勃发展

利用淀山湖秀美的山水风光,积极开展森林旅游。现已成为上海最大的旅游胜地。景区内建有运用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再现的红楼胜景“大观园”,在这160余亩的绿野上,仿古建筑成群,布局奇巧豪华,汇集了南北园林的特色。20多处景点,建筑精致,风格典雅。淀山湖的东畔,建起了水上运动场、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钓鱼俱乐部、游泳场、保龄球场、射击场等。淀山湖的西畔,建成青少年野营基地。在淀山湖的南畔,有国际水准的彩虹岛高级水上休闲度假区。在淀山湖旅游风景区的附近,新建了跨世纪的太阳岛国际旅游度假区。在淀山湖风景区的边缘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6000年前的崧泽古文化遗址和福泉山古文化遗址,这是上海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聚居地。有丰富的古建筑,如唐代的青龙寺、青龙塔、泖塔,宋代的普济桥、万安桥,明代的报国寺、放生桥和清代的曲水园、万寿塔。还有江南水乡名镇朱家角、金泽。3.2存在问题

当前淀山湖区林下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林下种养规模较小,林下资源利用少;产业化水平低,只注重初级产品开发,深度开发力度不够,产业链条短,市场发育不全;组织化程度低,林下产业类型发展不匀,缺少龙头带动和典型引导;科技支撑力度不大。除旅游产业外,经营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4淀山湖区林下产业的发展对策 4.1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林业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林业生态安全为前提,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生产力水平为核心,以促进职工增收、企业增效为宗旨,以科技为先导,整合林业资源,按照区域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思路,促进林业由单一营林向多目标复合经营转变,最大程度地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4.2发展原则

4.2.1坚持以林为主保护第一的原则

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开发用材林地、经济林地的林下资源。4.2.2坚持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原则

注重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配套发展,加快形成种养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4.2.3坚持突出特色,分类施策的原则

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市场经济条件,合理选择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区域化的特色基地与专业市场。

4.2.4坚持龙头带动,示范引导的原则

注重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强化示范基地、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高组织化水平,引导林下产业科学发展。4.3发展对策

4.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把林下空间作为宝贵的战略资源来看待,把开发林下经济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成立林下产业开发的领导组织,出台体现优惠、扶持、促进原则的经济调节政策,引导林下

产业深入发展。

4.3.2典型示范,辐射带动

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示范园区,园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运行。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及时总结成功范例,发挥示范作用,辐射带动林下经济发展。4.3.3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一是要积极引进推广适宜林下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胆探索林下种养新模式,形成成熟技术。二是推进科技协作,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平台。三是搞好技术服务,强化技术培训,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4.3.4统筹规划,规模发展

根据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把林下产业与林业产业化建设、招商引资、淀山湖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发展方向,积极推广切合本地实际,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林下种、养模式。同时,根据不同林下产业类型的特点,努力探索和推广林木经营与林下产业开发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配套发展模式,建立“公司-基地-承包户”的产业化利用联结机制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与政策探析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法规;政策;本科

20世纪80年代之初,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还处在初创时期,法规建设尚处子空自,政策建设也比较薄弱。尽管?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決定? 等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但这些政策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上,至于高职究竟是什么、怎样发展等具体问题则较少涉及。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現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各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大大增加,高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与此相适应,一些高职法规、政策也陆续出台。

一、近10年我国高职法规、政策建设的主要成绩

(一)提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多种途径

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这就是著名的“三改一补''发展高职的方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则在重申原来的“三改一补”发展方针之外,还提出 “部分本科院校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1999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印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更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由以下机构承担: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的极少数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合格标准的成人高校等。这样就形成“六车道" 一起办高职的繁荣局面。

(二)制定了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

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这个文件对高职学校校系两级领导的配各、专兼职教师队伍、土地和校舍面积、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课程与专业设置、基本建设投资和正常教学等各项工作所需的经费等条件作了规定。文件还提出新建高等职业学校应在四年内在规模、师资、图书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三)推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

l995年,原国家教委对于学校规模硬件方面的要求是:“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占地面积250亩以上;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以上;图书总数25万册以上,实验实习设备总值l200万以上。”1999 年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挑选30所现有学校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四)总结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归纳了高职高专教育人;一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一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

(五)探索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基金,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 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全面提出了改革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若干具体措施。内容涉及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并决定组织实施 ?21 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

二、近年来高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发展的主渠道不明

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职的政策,总体思路是可取的,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三改”的三类学校在中国高教系统中一直属于较为薄弱的环节,而且近 20年规模高速扩展过程中有多年形成的许多老问题,如科类结构不合理、高职特色和专科特色不突出、办学条件差等问题仍然投有得到很好解决。把这三类学校作为发展高职的主渠道似乎勉为其难。同时,很多专科学校对高职也投有太多热情,即使为了扩大生源而办高职,大多与职业教育的观念、培养日标、教学模式、实践条件等有较大差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点中专长期搞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实践基地多,比多数“三改”学校更适合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所以,重点中专仅仅作为“补充"似乎投有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二)“新模式新机制"政策存在失误

新高职”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对高职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教育部印制的毕业证内芯,不发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教育事业费以学生缴费为主,省级财政补贴为主(实质就是按教育成本的高收费),此即''三不一高"。从高等教育改革目标来看,''三不一高”政策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而刚刚出土需要扶植的高职,却要首先単独承担冲破中国干百年来传统习惯势力的重任,有失公允。仅以高收费而言,专科生、本科生每年收学费3000元至4000元左右,高职生每年竞要收比这高1.5到2倍以上的学费,投入与回报又难以成比例,谁又甘愿背此重负?显然,这一政策对高职的发展会产生相当消极的影响。

(三)“本科院校办新高职”的政策值得商権

根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关精神,全国已有100多所本科大学创办高等职业学院或高等技术学院,其中包括一些重点大学。由于新高职是专科层次,所以绝大多数的大学高职院办的都是专科层次的高职。笔者认为,在日前我国已经有“三改一补"和民办学校发展专科高职的情况下,本科大学再来办高职专科,重复其他高职模式的培养路子,不仅难以发挥大学的独特优势,而且也会对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造成不良的冲击。

(四)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虽然本科高职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可以预见,以后几年将有一 个较快的发展。一方面因为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应用性人才,另一方面,广大受教育者也有接受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需要。同时,由于近年来专科高职出现招生难、就业难等问题,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正常发展。所以,应注重适度发展本科高职。笔者认为,发展本科高职首先要转变观念。在专科高职招生就业都相当困难的形势下,我们不能死抱着''现阶段就是要以发展专科层次高职为主” 的教条不放,这样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人才和资源根费。因此,本科高职要适度发展,并最终在我国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l]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模式一美国的案例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oo9,(12)

[2]许庆豫高等教育制度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o4:27

现代企业融资政策与结构探析 篇4

(一) 直接融资政策

(1) 直接融资是通过资金需求者向资金供给者提供证券筹集资金的融资形式, 这里的证券 (包括股票和债券) 是资金的所有权证书, 只是一种剩余的索取权或资本权利证书。 (2) 通过直接融资取得的资金企业可以长期使用。 (3) 因为股票、债券作为金融商品, 交易价格的确定是通过资金市场来进行的, 所以可按其市场交易价格进行买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资金市场的完善和不断发展, 直接融资市场的迅猛发展必将推动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提高企业融资效率, 提高企业价值。其作用具体表现为: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将有利产权结构的调整, 使产权结构更加多元化, 从而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 使其变成一种“公众型”的企业;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 可利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 调节资产存量, 调整产业结构;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 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促使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克服“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弊端;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 可极大地提高资本的流动性与效率, 扩大社会资金供给总量。市场化直接融资的出现不能替代企业体制的改造与控制方式的变革。直接融资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 在企业组织与经营制度尚未改革到位之前, 市场融资对企业的作用与影响会受到很大限制, 甚至被扭曲, 市场直接融资的基本功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二) 间接融资政策

(1) 债权债务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债权人作为资金的所有者, 他在让渡了资金的使用权后, 除依法享有到期收回资金本息的权利外, 不能任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协议中约定具体的资金使用方向除外) , 债务人在承诺如期偿付本息取得资金的使用权后, 有权独立自主地运用借入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2) 间接融资的收益取决与债务资金总成本的高低, 当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大于债务总成本率时, 就可化解财务风险,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否则将会面对较大的财务风险。 (3)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企业债务资金的本质, 债权人虽然是资金所有者, 但不能像权益性资金的所有者一样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和理财活动。 (4) 还本性。企业向债权人借人资金都有一定时间限制, 只能在规定的期间使用, 到期后企业必须足额归还本金, 而且不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如何, 否则债权人有权对企业提请诉讼或破产申请。 (5) 限制性。由于债权人不享有参与企业经营的权利, 他通过在有限时间里将自己财产让渡给他人使用, 从中取得固定收益, 企业取得债权人资产之后, 企业经理人员的某些行为可能会违背债权人的初衷, 因此债权人为保护他自身的利益就会在让渡其财产使用权的同时附加给债务人一些限制条件。

间接融资是现代企业普遍运用的经营思想和使用的融资政策, 其作用具体表现在: (1) 通常情况下, 由于负债融资的成本低于权益融资的成本, 所以负债融资比例的提高, 可降低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2) 在企业资本规模和结构一定的条件下, 由于负债利息是相对固定的, 当企业息税前利润增加时, 单位息税前利润负担的负债利息就会减少, 从而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 (3) 由于负债利息是在税前通过收入补偿的, 所以具有节税利益。 (4) 负债具有传递信号的作用, 当企业发展前景比较好时, 一般都选择负债方式筹集资金, 以便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 大幅度的增加每股盈余, 提高企业市场价值。 (5) 负债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保持, 在企业筹集资金时, 如果以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资本, 势必带来股权分散, 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筹集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又不影响企业控制权, 有利于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 (6) 抵制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通货膨胀环境中,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而企业负债的偿还仍然以账面价值为标准, 而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负债融资也有其不足之处: (1) 负债融资由于要还本付息, 其财务风险较高要承担较高; (2) 企业负债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市场风险; (3) 财务杠杆效应的也有其负面影响, 就是在企业借款利率高于息税前利润率时, 就会给企业带来亏损; (4) 负债资金缺乏财务处理上的灵活性; (5) 企业负债会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三) 项目融资

(1) 在通常方式下, 项目的主办人凭借自身的资产和信誉举债, 要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 还要承担项目损失和亏损的风险。 (2) 贷款人最初通过考察项目本身的现金流量和未来收益来决定是否向该项目进行贷款。 (3) 项目融资的主要担保是基于工程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 项目承办单位的资产抵押, 项目主办人或其他参与人的合同义务、风险保证书。因此, 项目主办人的财力和信誉不是融资的主要担保对象。贷款提供者对项目所有人 (或发起人) 没有财务追索权。可以看出, 项目融资使贷款提供者承担一定的风险。 (4) 由于项目融资对项目主办人的信贷能力和资产负债表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属于资产负债表以外的融资。所以, 此项融资方法具有很高的融资杠杆能力。 (5) 项目融资的资金用途限制较多, 只能用在指定项目, 不能用于其他项目。

二、企业资本结构安排战略

(一) 确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资本结构战略方案

首先要对资本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就是运用综合资本成本比较法和公司价值比较法等方法, 对资本结构进行决策分析, 以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其次对资本结构进行定性分析, 就是企业财务经理及财务人员在分析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企业成长、资产结构、偿债能力与现金流量、贷款人与信用评级机构的态度、金融市场动态、企业所有者与管理人员的态度、行业因素、税收政策、企业的财务状况等诸多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经验, 对资本结构做出判断。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应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 对资本结构战略的各种备选方案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进行评价, 以选出能够支持企业战略的资本结构战略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 为保持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 应根据企业战略是否发生重大变化而对资本结构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 使之趋于合理。

(二) 借鉴国外企业在资本结构安排上的成功经验

纵观经济发展程度近似的工业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 它们的资本结构安排与优序融资理论基本吻合。1984年, 梅耶斯通过研究出版《资本结构之谜》一书, 初步提出了“新优序融资理论”的观点。同年, 梅耶斯和迈基里夫合作发表论文《企业知道投资者所不知道信息时的融资和投资决策》, 对“新优序融资理论”作出系统论证, 其结论是:企业应偏好内部融资, 因为筹集这些资金不会传送任何可能降低股票价格的逆向信号;要是需要外部资金, 企业首先发行债券, 股票发行是最后的融资方式。这样的资本结构安排主要原因是各国共同的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必须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导向。

(三) 根据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选择符合企业自身能力的融资策略

内部筹资战略方面,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有许多可利用的资金来源, 企业可采取切实的措施, 充分利用好这部分资金, 这就要求企业如加强内部管理, 节约资金占用和资金耗费;降低利润分配率, 提高留存收益;合理制定和利用折旧等会计政策, 以增加积累, 减少税收支出;加速资金周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企业内部资金的调度, 避免闲置资金。金融信贷型筹资战略方面, 即企业通过与金融机构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 有效地利用各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 以获得长期而稳定的贷款。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主要有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等。证券型筹资战略方面, 通过发行各种有价证券特别是股票和债券来筹集所需的资金, 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来筹措资金的来源较广, 既有家庭和个人的资金又有金融机构的资金, 还有其他企业和社会公共团体的资金。因此, 实施证券型筹资战略可以为企业筹措到大规模并可长期使用的资金。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 这种筹资战略的运用范围和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联合型筹资战略方面, 主要依靠企业间的联合、信用、吸收、合并、收买、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

参考文献

[1]李红霞:《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版。

政策探析与思考 篇5

从Granger因果检验来看,货币供应量增加是引起房地产投资额增大的Granger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促进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这种影响作用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是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供给者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从项目立项、规划、土地出让或转让、拆迁、建设、到销售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开发过程规模大,周期长,资金不能及时周转,房地产开发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如果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会增加贷款的可能性,刺激房地产投资,有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二是货币政策对房地产需求者的影响,房地产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具有建设周期长,使用寿命长,价值高等特点,潜在的房地产购买者很难一次付全款,相当一部分人需要银行贷款,如果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潜在购房者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增加,房地产需求量增多,从而影响房地产的发展规模[5].同时,由于房地产本身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属性,尤其在近几年房价飙升的阶段,有一部分投机者甚至贷款做房屋投资,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他们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如果不加于控制,则会导致投机者增多,也会抬高房地产价格,过度投资也会引起房地产泡沫,对房地产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2房地产业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不明显

从Granger因果检验来看,房地产投资额增大不是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的Granger因,即我国房地产业投资额增多房地产业发展对推动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作用不大。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同时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内生性是由经济因素引起的,而外生性则是由政府政策引起的。(1)从内生性来讲,房地产业根据房价高低变化对消费和投资产生影响,进而对宏观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调整产生影响。房地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富效应,即房价上涨房屋增值,财富快速聚集在有房者手中,增加了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带动了经济增长;二是挤占效应,即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会降低居民的即期消费,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住房消费的支出。房地产价格对投资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6]:一是房价上涨使房地产业的预期利润率上升,大量的社会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产生直接投资效应;二是房价波动使房地产作为信贷抵押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影响企业和个人通过信贷方式获得资本数量及价值的大小,从而影响投资水平;三是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价格与重置成本之比增大,即具有显着的托宾Q效应。由此可见房地产价格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存在多种不同的效应,其影响的程度取决于各种效应的大小,因此房地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不明确。另外房地产业从业人数占比很小,以为例,我国房地产从业人数为373.7万人,占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数的2.06%,对我国人口就业影响很小。(2)从外部性来讲,货币政策是政府或者中央银行对于国家经济全局性的政策安排,个别行业对其影响不明显,因此房地产发展对货币政策影响不大。

5 结 语

通过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可知:在我国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对我国房地产发展影响较大,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房地产发展,紧缩的货币政策则阻碍房地产的发展,并且这种作用会持续一段时间。基于此,一方面可以适当采取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国外“热钱”大量涌入,冲击我国房地产市场。我国房地产的发展虽然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但其对货币政策影响并不大。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孙武,魏严朝。我国财政收入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的因果研究[J].建筑经济,(7):69-72.

[3] Gujarati,D.N.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林少宫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熊巍,田勇。我国房地产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7):55-57.

[5]张振亚。货币政策与中国房地产价格关系实证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政策探析与思考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形势与政策》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尤其是中国周边安全问题面临巨大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也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

一、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依据和总体原则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提出“要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具体表述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3]。

在总体原则上,主要把握好三点:一是确保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二是采取适当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三是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二、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与操作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培养目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教学改革,初步建立“3+3”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课堂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分为“时政新闻播报”、“热点话题讨论”和“专题演讲点评”等三个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体性。第二部分为课外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包括“开展一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创办一份时政小报”和“举行一次主题摄影活动”等三个环节,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一)课堂实践教学

1.时政新闻播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搜集准备最新的时政新闻材料并制作成PPT,并指定一名或两名学生代表作为主持人,在课堂上进行时政新闻播报。也可以允许部分有条件的学生小组在课堂上将该小组课前制作的时政新闻播报视频进行播放。时政新闻播报内容包括国内外的最新时事新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也可讲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当代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或者与当代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

该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提前自主学习进行发现和探究,然后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成果呈现。

2.热点话题讨论

授课教师课前精心挑选当前发生的热点话题,课上通过新闻报刊内容或视频等提出相应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开展课堂大讨论。在这个阶段,各小组可以提出不同见解。授课教师可适当进行穿插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启发,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引导。教师通过提出的问题,在学生中进行启发式教学,学生在小组合作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专题演讲点评

各小组经过组内交流讨论得出集体意见后,选出代表进行专题演讲。等所有小组完成以后,授课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和演讲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

该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口头表述,能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巩固学习成果和体会。

(二)课外实践教学

1.开展一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由各学生小组选定其中一个主题,在校内外开展一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撰写一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该环节能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接触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和调查中自我感悟和体会,对将来踏入社会给予一定启发和指导。

2.创办一份时政小报

针对时政新闻及社会热点,各学生小组自行命题、设计、编排、摘抄、撰文等,创办一份时政小报。学生可以在小报上刊登最新时事政策、热点话题、专家评论等,也可以将学生自己社会实践调查的心得体会、对时事的微观点等上报。

该环节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实践形式,也是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分工合作,身心两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均得到有效教育。

3.举行一次主题摄影活动

结合该课程某个专题内容,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学校大学生社团—摄影社合作,积极鼓励和发动学生参与摄影活动,一起寻找美、发现美、捕捉美,使学生能全面了解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真切感受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巨大变化,激励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美丽江苏、美丽中国而努力学习。

该环节通过学校的大学生社团,对课堂教育进行合理的延伸,有效促进第二课堂的开展。

三、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

作为主体性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方式必须注意“两个坚持”:一是坚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考核策略;二是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评价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成果,这从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二是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情况,包括新闻播报、讨论、演讲等;三是课程论文,即指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在学期末完成相应的课程论文,主要就某个形势和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使学生成了课程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改进了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在个人学习和团队合作中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效,养成平时关心时政的自主学习意识,再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实际,增强社会责任感,并整体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Z].2004.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探析 篇7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意义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综合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思想觉悟。《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改革与探索。

(一)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前把握发展的方向,看清复杂问题的本质,是年轻的大学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逐渐深化的过程中,社会的转型充满了机遇和调整,如何把握机遇、迎接调整,也是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大学生充满困惑、疑问是可以理解的,需要特别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帮助他们提升认识问题的高度,提升看问题的视野和广度。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认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重要载体。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年轻的大学生充满活力,对未来的世界满是疑惑、未知,带着探索求知的热情融入这个世界,但是同时他们敏感、辨别力不强,容易被各种思潮影响。《形势与政治》课程教学改革,使这个课程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既对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及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分析、阐释,又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理论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形成正确的认知,正确地分析和把握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从这个角度讲,《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呈现出一些不协调的状况,如对事物反应敏锐但分辨是非能力较弱、知识技能过硬而道德修养略显欠缺。如要解决这些情况,需要不断地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使其更符合教学规律和人才的成长规律,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发展。

二、现阶段“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课已将近20年了,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客观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下面简单探讨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的针对性不明显

《形势与政策》课程一般采取集体备课形式,备课内容大致相同,但是所教授的学生是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却没有明显区别。这种备课方式,对于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常规性的内容不太适合。

(二)授课内容缺乏连贯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丰富,授课方式灵活,广受大学生的好评。但是存在着课程连贯性不强的问题。学生在几个学期都开设此门课程,但是学到的知识有雷同之处,也有重复和滞后的现象,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性和连贯性方面的改进和加强。

(三)授课方式简单

目前此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一对多”的方式进行,个别学校开设讲座,或是邀请外籍人士授课,讲授国际形势,或是带领学生走出去,进行第二课题教学。但是以上的方式,人力、物力及授课内容把握等都存在问题,所以还需要探讨更多有效且切合实际的灵活的授课方式,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仅在本科生阶段开设了此课程,忽略研究生阶段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目前大部分高校,仅在本科生阶段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方面的管理比较宽松,没有开设此门课程。有人认为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接受了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那么研究生阶段就没有重复此课程的必要性,但是这种说法有不确切之处,从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来看,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五)课堂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授课效果

应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且日益收到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也向上向好,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状态。但是实际上,因为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高校从节约教师资源的角度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班授课现象凸显,甚至有一个阶梯教室装满学生,仅一个老师授课的现象,师生比例严重不符合要求。这样大班授课,只是单纯地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一味听课,无法实现师生直接的课堂互动,严重地削弱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六)授课重心尚不明确

高校所开设思想政治课程是一个系统性的课程,由多门学科组成,其中《形势与政策》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存在交叉重叠的问题,各学科的交叉和重叠导致很多学生厌学,甚至对上课产生逆反心理,或有的学生误会这是老师水平有限,而失去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兴趣,甚至出现旷课的现象。

三、应对问题,分析解决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发展的必然过程。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成熟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也不例外。下面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粗浅地探讨解决方式。

(一)注意授课内容总体上的连贯性与时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在不同的年级开设,要考虑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等其他课程的关联及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授课的连贯性与时效性。

1.造成《形势与政策》课在授课内容上的针对性、连贯性与时效性不足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时效性不强。此门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因此,很多高校没有培养专门的教师来教授这门课程,很多老师是兼职教授,平时还担任其他的教学任务,分身乏术,必然业务不够精湛,对时效性的内容把握存在欠缺。而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的灵魂,国际国内形势动态发展,如果教师不注意知识的更新,那么也即失去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价值,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了。

第二,备课方式存在问题。关于备课的方式,有些高校同一年级同备课,部分高校是几个年级的授课教师一起备课,课程没有针对性。

第三,高校的教学计划一般是在学期初统一下发,但是教学计划是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来划分的,对于公共课来说,大部分是针对年级划分,也会考虑专业性。但是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计划,没有针对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计划,这样使得同一届学生在所学习的内容上缺乏连贯性。

2.解决措施。针对以上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解决。

第一,建立合格的队伍,明晰教学大纲。在有限的师资力量情况下,组织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由专职的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统一制定教学大纲。大纲分为常规教学和时事教学两部分。

第二,加强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教师队伍需要不断接受培训,交流和把握新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了掌握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要了解和掌握国家的新形势、新政策,把握国际国内的时事动态,以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

(二)增强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方可吸引学生。将高校教学资源综合利用,知识共享。

首先,师资力量共享。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是综合性的大学,汇集各方面的精英人才。如果请进外来人才和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有困难,那么可以换个思路,将本校的精英教师高效利用起来,改变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气氛。比如,请经济学的教师面向部分或全体学生,讲授经济学方面的常识性知识,以达到活跃课题气氛、扩展知识面的目的。

其次,教学手段多样化。目前多媒体教学已是各大高校教学的重要手段,方便的网络沟通,扩大了教学的途径。高校除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题教学,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方便条件,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势,比如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纪录片或有教育意义影片的观看,或是根据某个专题在网络上或是课堂上进行讨论。利用网络拓展教学的途径。

(三)重视对研究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大家普遍认为,研究生的本科阶段已经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那么研究生阶段就不必接受再教育了,另外,研究生是本科生中的佼佼者,各方面均优秀,思想政治方面亦是如此。但是其实不尽然,研究生总体上是好的,他们的思想意识积极活跃,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素质欠佳等,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密切关注。所以,我们应该在研究生阶段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四)小班授课,强化授课效果

课堂人数过多,定会弱化授课的效果。尤其是《形势与政策》课,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十分重要,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互动,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也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学,更好地因材施教。因此,小班授课是十分必要的。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健康且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然而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形势的瞬息万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获得了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己任,做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工作,竭尽全力为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快速变化,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中之重。《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但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效果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使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高校,形式与政策,改革

参考文献

[1]付雁,阳德青.增强形势与政策课育人功能实效性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杨继枝.试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09).

留守儿童政策问题与解决措施探析 篇8

改革开放后, 我国开始了跨领域的人口迁徙,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务工, 据统计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达14533万人。农民工总量上升直接导致留守儿童数目的剧增, 全国妇联在2008年2月27日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留守儿童数量增加使其教育形势严峻, 大量学生辍学, 教育安全事故频发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04年我国各主要媒体都大规模地报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由个别案例上升为社会问题, 并被提上政府议程。

2 制定留守儿童相关政策过程中的利益博弈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涵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要全面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从上述三方面着手, 分别制定相关政策。但留守儿童作为利益诉求过程中的弱势群体, 其引发的问题引起政府关注滞后于流动儿童问题, 城市发展问题, 农民工及撤乡并镇等问题。政策主体在制定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相关政策过程中, 面临利益选择和利益整合的困难, 且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原有农民工问题, 户籍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 制定新政策的过程将是与现实情况和已出台政策相博弈的过程。

2.1 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公平程度密切相关。在我国教育投资中存在着两个倾斜:在三级教育中, 教育投资向高等教育倾斜;在城乡义务教育中, 教育投资向城市教育倾斜。因此, 农村义务教育至今处于边缘化状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为促进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在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方面进行了三轮改革:1986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规定了“以乡为主”的办学体制。2002年, 为了规范农村税费制度, 切实减轻农民子女教育经费负担, 确保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利,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的通知》。2006年, 我国对《义务教育法 (修订草案) 》首次提请审议, 规定“经费省级统筹, 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但历史积累已久的城乡经济差异以及我国对城乡教育投入的不均等阻碍了农村教育改革的进程。从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来看, 城市的经费补助远远高于农村中小学生, 且二者之间的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最近几年, 大量优秀的农村教师流入到城市中小学, 农村出现教师数量少, 师资力量弱, 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 整个农村教育资源呈现明显不足。

2.2 鼓励家庭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家庭教育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出现的最直接原因。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快捷的措施是限制农民外出务工, 鼓励父母在家教育孩子, 或者让留守儿童转变为流动儿童。这样可以减少留守儿童, 但并没有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会随着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改革而再次凸显, 鼓励家庭教育并不能妥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主要在于:第一, 农村经济资源有限, 经济发展缓慢, 农业的附加值高, 农产品收益低严格挫伤农民种田产粮的积极性。第二,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经济迅速发展, 吸引农民工进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推动农民外出务工, 经济问题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经济条件不改善, 地区经济差异的长时间存在都不利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也难达到家庭教育的预期。

2.3 加强安全教育与撤乡并镇现实环境的矛盾

2001年开始, 为了顺应撤乡并镇并村的政策形势, 解决农村学校点多面广、区域教育差距、浪费教育资源等现实问题, 全国开始实施集中资源办学。集中办学要求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按照“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 但实际上很多学校是先推倒, 后撤并, 这直接导致中小学学生利益受损。中小学布局调整中, 部分地方工作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情况, 脱离当地实际撤消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 造成新的上学难。

3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措施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乎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影响到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个进程, 是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由于留守儿童自身的诉求意识薄弱, 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不够,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难以提上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 为保证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 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 减少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方面解决。

3.1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

留守儿童教育的改善依赖于整个教育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这就需要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教育经费的增加:首先, 农村教育经费的提供模式应该由以乡镇为主体转变为以中央政府为主体, 省市为重要补充, 乡镇为辅助的模式。义务教育必须是由国家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中央政府应适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以能够保证农村教师的工资和学校的日常办公为最低底线。其次, 建立科学的经费管理体制, 完善经费的监督审查机制。最后提交本级人大审议通过。采用严格的审批程序, 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起到重要作用, 可以通过政府部门实地考察的机会反映留守儿童现实状况和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 并获得项目资金补助, 利用专用经费缓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改变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3.2 发展乡镇支柱产业, 降低外出务工人口比例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民收入水平低, 城市经济迅猛发展且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是导致农民进城务工的主要原因, 是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最直接的促成因素。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要积极发展农村经济, 建立乡镇支柱产业, 使留守儿童父母能够在家乡创造财富, 获得发展机会, 从而降低流动人口的比率。发展乡镇产业则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乡镇发展的根本出路, 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推进招商引资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农村产业链的发展, 不但能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带动农业的进步。

3.3 稳步推进撤乡并镇, 坚持履行“先建后推”原则

会计政策选择与企业纳税筹划探析 篇9

(一) 会计政策选择的概念

会计政策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依据, 其主要有:财务报表编制、会计核算以及财务处理方法等。会计决策是指在会计原则、制度以及程序的指导下, 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能够真实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的过程。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色来分析, 会计政策为企业经营决策起到引导作用, 其采用合理的、规范的方式对企业会计信息内容产生一定的影响, 并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与此同时, 企业会计决策还与相关方法和原则相统一结合, 建立健全以企业整体经营管理发展目标为根本的原则之上, 优化企业管理策略。

(二) 纳税筹划的概念

纳税筹划主要是指, 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 企业能够通过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 规范企业投资和经营管理内容, 通过采用合理的纳税筹划而实现降低费用的目标, 并为企业赢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可以选择多种方式, 可将税收作来企业选择筹划方式的依据。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情况, 利用会计政策来制定最低支出的纳税筹划, 降低企业税务支出, 减轻企业税务负担, 实现企业节税目的, 促进企业经营发展。

二、会计政策选择与纳税筹划的途径和目的

(一) 企业纳税筹划具备的条件

企业实施纳税筹划主要是为了根据相关会计政策, 做到合理避税, 提高企业的最大化经济收益。在相关国家会计政策中, 有些会计政策是企业必须实施的, 如对企业会计期间的划分、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以及记账方法等;有些会计政策是可以选择的, 如企业存货成本的计量、长期股票投资的计量以及固定成本的计量等。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是企业实施纳税筹划的根本, 并为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 会计政策选择的途径

在纳税筹划环境下, 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性应当明确, 其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选择。第一种途径是指在企业选择税务管理方案时, 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以内, 充分利用税收中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 进而降低企业税费。第二种途径是指利用时间来延长纳税期。通过利用合理的处理方式将企业纳税期延长, 增多企业可利用资金, 并为确保企业经营运作提供保障。

(三) 税收筹划下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

税收是确保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 同时也是实现经济收益的基础, 同时可以有效的调整企业经营情况。我国根据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不同需求, 在会计政策方面实现可选择性, 并制定出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使得企业纳税筹划与同外部因素相关联, 正确引导企业经济符合国家要求, 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税收法律政策,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除此之外, 对于企业而言, 其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最大化经济收益。会计政策选择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 应当为实现企业经济目标为根本。所以, 在企业纳税筹划条件下, 企业应当通过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 减少企业税款费用, 并尽可能的延长纳税期, 增加企业可支配资金使用量, 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三、基于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纳税筹划的可行性

(一) 会计政策选择是实现纳税筹划的根本

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纳税人通过利用纳税筹划来减轻企业税务负担。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有效且重要的纳税筹划基础, 作为企业的主要税种,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以企业收益为根本, 由于企业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不同, 企业所得税征收和核算也各不相同, 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 可以选择递延利润或能够有效降低经济收益的相关会计政策来进行企业纳税筹划。所以, 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能够给企业的纳税筹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也是企业实现纳税筹划的最有效方式。

(二) 会计政策选择使得纳税筹划可操作性加强

企业通过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来实施纳税筹划, 以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作为纳税筹划依据, 通常不会对企业经营造成影响。企业通常情况下的纳税筹划都会对企业的投资、筹资以及经营方式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导致企业筹划成本费用偏高。通过情况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所进行的纳税筹划, 不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同时, 受到企业内外部影响最小, 筹划成本费用较低, 其可操作从一定程度来讲有所加强。

四、企业纳税筹划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变, 政府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了自由和条件, 但同时也给企业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具有自主权, 也在纳税筹划中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一) 固定资产折旧方式的会计政策选择

固定资产主指企业所购物资在有限的年限内逐年进行折旧, 而该物资的折旧额将分摊到相关期间的成本中, 有效减少企业税收费用, 因此, 在降低企业税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时, 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来选择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并以此来影响企业税负以及生产成本和费用, 甚至影响企业经济收益情况。目前我国企业常用的折旧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年数总和法这四个方法。通常情况下企业只单方面的考虑减少税收, 那么绝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 这两种方法对固定资产折旧能够起到加速的作用, 并使得其前期的折旧金额会比后期的折旧金额大, 财务报表中所反映利用便会是前期比后期要少, 这就使得企业应当缴纳的税款前期比后期要少, 企业能够有效的延长纳税期限, 实现税收筹划的经济收益流入。同时, 也只有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才能取得最大化经济收益。

(二) 存货计价方法的会计政策选择

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还应当具有库存, 当存货发出的时候, 企业的实际存货成本记账方法有, 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以及个别计价法和后进先出法等。企业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所得出来的存货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价值则不同, 对企业所得税和经济收益也造成一定的影响。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通过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物价在持续上涨时, 企业选用后进先出法来计算本期出售的存货成本将会大大增加, 而期末的存货价值则相关会减少, 那么, 企业本期需要缴纳的税款将会大大的降低, 对物价上涨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另一种是物价持续下降时, 企业选用先进先出法来计算本期销售的存货成本, 如果物价处于上下波动较大的时期, 则适用采用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 来对此现象进行有效的缓冲进而缩短彼此之间的差距。

(三)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税收筹划

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分为主要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 通常来说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选择根据资本占有比例和影响性来具体划分, 然而, 其包括有税收筹划的规范。所以, 在企业经营的会计期间内, 具有长期股权投资的企业经营如是前期盈利而后期亏损的, 那么所投资企业的股权应当采用成本法来进行核算;而相反的则应当采用权益法来进行核算。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上来看, 其所缴纳的税款金额是相同的, 但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会导致前后期缴税金额不同。与此同时, 企业税收筹划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 税收筹划是企业的机会成本, 进行在整体的税收筹划过程中, 不能够把企业缴税作为重点筹划内容。

五、结论

企业税收筹划会对会计政策选择造成影响, 会计政策选择为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依据, 通过充分利用会计政策来对纳税筹划进行规范, 确保降低企业纳税, 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加强对纳税筹划的重视, 善于利用国家相关会计政策, 为企业会计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汪伟, 何志铭.中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纳税筹划关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08) .

[2]杨宇.中小企业运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纳税筹划的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9) .

[3]宁健.纳税筹划及其风险规避的理论思考[J].经济理论研究, 2014 (01) .

政策探析与思考 篇10

1 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教师队伍组成参差不齐, 整体素质不高

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辅导员、学工系统党政工作者、兼职教师、思想政治教师, 成员身份多样, 进而影响《形势与政策》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地位, 不能引起同学们更多的学习热情, 这不利于建构该课程的教学系统。

1.2 教师缺少较高的教学热情

大部分独立院校依赖于主办高校不是非常关注的《形势与政策》专任教师, 这导致评定职称的边缘化现象, 进而造成教师大都不具备课程的归属意识, 在教学经验、敬业态度、学术造诣上难以跟发展课程的要求相符合。当今, 我国的学术沟通非常少, 这造成教师的教学和培训相脱离, 因而不具备开阔的视野, 他们的教学态度、知识构成、理论能力等都比较差, 最终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3 学生缺少上课的积极主动性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 他们因为受到招生因素的影响, 不少独立学院都是降低分数线进行录取, 进而造成学生生源质量的降低。并且, 因为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讲解理论知识, 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且一些教师的教学不够深入。尽管一些学生对时事政治非常感兴趣, 可是教师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造成学生缺少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

1.4 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 较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独立学院当中, 《形势与政策》大多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教学模式, 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更不利于有效地实施教学管理工作, 较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增强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2.1 以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关注国际和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 注重搜集信息资料以及设计调研问题, 将选择的权利交付给学生, 让他们自主地选择题目。教师根据选择的题目, 划分班级成员为一些学习小组, 结合不同选题组成研究小组, 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 从而制定实践方案, 在教师审批允许之后才能够执行。在进行实践分析之前, 教师应当指导小组学生的方案, 让学生清楚写作实践报告的标准和获得信息资料的方式。这样, 能够让教师进一步把握学生的社会实践, 以及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地开展实践活动。

2.2 有效统一第二课堂、专业实训、志愿活动

第二课堂指的是由学校的宣传部门和学工部门组织《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 把学校当作第二课堂, 清楚实践教学的一系列分工事项。宣传部门的任务是对每一个学期第二课堂的主题进行制定, 设计实践教学选题。根据选题组织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的活动不但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有效地呈现社会的热点话题, 从而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像是独立学院主旨是培养实用型人才, 能够选择“制定和实现人生目标”的话题, 也能够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话题等。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学工部需要跟教师交流, 讨论选用怎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形式。

结合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 每个专业都务必涵盖相应的实践教学知识, 并且是由教务处或者是学工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有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给《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能够有效地统一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跟《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 从而使实践教学的效率提升。如:开展生化专业实践教学时, 能够适度增加有关的环保话题, 让学生深入把握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

实施《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也能够借助志愿活动的方式, 针对独立学院来讲, 团队组织和学工部是开展志愿活动的主体。志愿活动的内容重点是服务社会, 应当在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体现课程的标准与特点, 注重联系学生的专业, 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例如:在感恩节组织孝敬退役老兵的活动, 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社会。如此一来, 在拓展教学范围的前提条件下,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借助这一系列活动的组织, 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跟社会的关系及其作用, 进而加速融入社会与适应社会。总之, 有效地应用以上的方式, 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3 注重应用新媒体建构实践教学平台

在不断进步的现代化信息社会中, 能够应用新媒体技术实施《形势与政策》教学, 从而建设与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因为在校外社会实践上, 独立学院受到一定的制约, 能够在应用新媒介的基础上, 推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高校需要有效地发挥网络的共享性、开放性、实时性特点, 完善《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知识;高校能够借助电视台、微博、学校广播等一系列媒介, 实现实践教学感染性的提升, 像是能够根据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建设一些网站, 针对学生重视的话题进行实践教学, 从而实现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

2.4 注重跟学生组织之间的合作

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跟学生组织进合作常常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由于学生组织属于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尤为熟悉学生的爱好兴趣与性格特点等。为此, 跟党支部、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进行合作, 可以使实践教学效果大大改善。例如:教师可以跟学生组织合作, 开展有关教学知识的一些校园活动, 这涵盖知识竞赛、专题讲座、晚会、环保服务设计比赛、演讲等一系列方式, 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对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大提升。

3 结语

总而言之, 我们所有的人都在相应的形势与政策环境当中生活, 任何人都不能够脱离相应的形势与政策。而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分析能力, 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首先进行合理的定位, 并在合理定位的引导之下融入教务管理系统当中, 并且注重改革教学模式与建设教师队伍, 实施实践教学模式, 注重应用新媒介, 跟学生组织合作, 从而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韩剑尘.理工科“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考评制度的问题及完善——以视频教学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13 (8) :185-187.

[2]胡中华.教学方式多样化: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16 (24) :80-81.

政策探析与思考 篇11

关键词 针对性 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擔负着重要使用”。因此,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不断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德育教育必须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①

1 突出课程任务,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

一是认知时事。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知国内外形势,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积累必要的知识和阅历,提升政治敏锐度和鉴别力;二是认同政策。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激发投身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热情;三是认清趋势。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趋势,对未来形势的趋向有一定的前瞻性。

2 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础

一是突出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是内容常变常新,与时俱进,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讲授内容,紧扣时代脉搏。但并非意味着什么内容都可以给学生讲,要把与学生有关的、学生关心的国际、国内时政热点讲给学生,不但要讲清是什么,而且要讲清为什么,并分析事情发展的趋势、利弊。讲大事可以吸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讲清了这些事情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就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其内在地贯穿着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自身功能的自觉追求。现代教育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统一,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形势与政策课肩负着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教学目标,其关键是看其能否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而培养素质全面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偏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并不显著。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更关注学生的个性诉求、人格完善及道德品质。在“中央16号文件”指导下,在“形势与政策”内涵建设上,应充分体现出关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有意识地注重人文精神的倡导和再造,这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能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功能的内在诉求,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3 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其一,“注重主体性”。当前,许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形式仍是“满堂灌”,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组织者。尽管每次上课前,任课教师都进行了大量的准备,课堂讲授也能“声情并茂”,但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讲课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共鸣。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原则,在教育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性教育模式,即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下转第114页)(上接第45页)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主动选择、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形势与政策精神的主动内化,以及主动探究等形式来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一种模式。

其二,“注重实践性”。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可根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实践性教育内容和形式。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包括校内实践性教学活动。如演讲、辩论、案例教学、座谈会等,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消化和运用书本理论知识的能力。校内实践性教学活动还有“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就是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给大学生介绍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师生开展直接的交流和研讨;实践性教学活动还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参观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专题调查或暑期社会实践等等,使学生在感知丰富多彩生活场景的同时提升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4 改革创新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向

专题化教学,就是根据形势与政策课内在的特点与人文精神内涵,围绕课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遵循课程各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个理论专题,进而围绕各个理论专题确立教学方案并开展课程理论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专题式授课,可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形势,宣讲政策,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理论及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使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标准观察分析形势。

主题性实践教学,是为弥补专题化理论教学的缺陷而设计的,专题化理论教学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关注不够充分,在引导学生能动感知和体验社会与生活方面也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主题性实践教学就是依据设定的理论专题,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来确立相应的社会实践主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感知社会丰富多彩生活场景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成效显著。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互动统一的关系。采用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互动模式对于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成效显著。同时这一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上的说教而脱离学生现实关怀的弊端,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灵活的空间,进而实现理论说教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司〔2004〕13号).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简称中央16号文件);

[2] 杨秀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1.

政策探析与思考 篇12

一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驿站, 同时也是大学生直接感知形势与政策的主窗口。大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在学校接受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家庭对形势与政策的感受和研判加以对比, 如果两者相符合、相一致, 大学生就会坚信学校的教育, 从而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如果经过对比, 发现明显不一致, 甚至和家庭的感受截然相反, 大学生就会质疑学校教育的可信度, 从而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经过多方调研, 不难发现, 家庭对大学生认知形势与政策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发生作用。

(一) 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为大学生认知形势与政策奠定了情感基础

一般来说, 家庭成员是大学生情感上最亲近的人, 父母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首任教师。由于天然的血缘联系和后天的亲情养育,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父母的价值观会通过自身的言行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子女, 使其在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与父母趋于一致。家庭背景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至关重要。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 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二) 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影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物质基础

家庭的价值观奠定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情感基础。那么家庭究竟是怎样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关于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具体区别究竟体现在哪里?某高校“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思想动向调查”课题组根据研究的需要将中国社会人群划分为九个阶层: 工人、农民、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 (省地中央各部、事业单位等处级以上干部、县乡科级以上干部、军队团级以上干部) 、教师和科技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一般干部和办事人员、下岗职工等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分别调查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工人、农民、国家与社会管理、教师和科技人员、一般干部为主人群对国家正面评价高。自由职业者等相对较低。该项调查虽然是针对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思想动向的影响调查, 但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对大学生认知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大学生认知形势与政策的物质基础, 脱离了这一物质前提, 就无法理解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观的形成与发展演变过程。

二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认知的影响

学校是大学生系统接受包括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内的思想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提供了精神土壤

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狭义的校园文化专指精神层面。为研究方便, 本文取其狭义。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校园的政治文化氛围影响到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热情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两千多所高校星罗棋布地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特性决定了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所在地区文化的影响, 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 高校校园政治文化氛围相对比较浓厚, 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学生自发成立的政治理论社团。南方沿海地区高校远离政治文化中心, 由于地处沿海开放前线, 校园商业文化氛围相当浓厚。

2高校不同的学科类型和专业背景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有明显的影响

一般来说, 文科类高校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度显著高于理工科高校, 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度显著高于理工类学生。

(二) 高校通过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或讲座直接培养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观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二是举办形势与政策讲座。此外, 为了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 高校一般同时还编订下发形势与政策学习资料、光盘等课外辅导资料。通过各种形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直接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

(三) 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 间接提高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能力

目前, 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 各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 该类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国家政策,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并不直接培养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观, 但由于通过开展两课教学提高了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间接提高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高校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仅可以坚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信仰,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可以通过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大脑, 提高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 这些对于增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能力具有基础性意义。

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影响

学校是大学生系统接收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时事报告、参观访问等, 认识和接受各种形势政策信息, 分析时下形势政策, 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所要求的形势政策观。但社会作为大学生获取形势与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 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重大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提供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主要素材

社会提供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主要素材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三个:社会矛盾、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这三大素材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影响各有侧重, 总的看来, 社会矛盾的激化引起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 社会思潮的活跃促进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思考, 而社会舆论的导向则影响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判断。

1社会矛盾的激化引起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即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一方面, 随着改革的深入, 社会各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时隐时现。另一方面, 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渗透, 他们不仅通过扶植代理人公开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妄图从内部颠覆社会主义政权, 而且在中国周边不断挑起事端, 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 敌我矛盾随时有激化的可能。这些无疑也吸引了思维活跃且饱含爱国热情的大学生的关注。

2社会思潮的活跃促进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理念大量涌入国门, 西方敌对势力及其代理人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 大肆宣扬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论, 美化资本主义的所谓 “自由”“民主”政治制度。于是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大学生便开始关注各种社会思潮,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思考。

3社会舆论的导向影响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判断

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认知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趋同性。 这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感染。 当社会舆论对形势与政策的某一具体环节评价较高时, 大学生的评价也大多比较积极, 相反, 如果社会舆论的评价多为负面时,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也会相应呈现出消极的一面。

(二) 互联网是社会影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生活环境所致, 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是很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以校园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覆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网络不仅遍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 而且校园的各项现实资源被各种先进的信息手段数字化, 形成一个巨大的数字空间使得现实校园在时空上得以无限延伸, 巨大而深入地对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为大学生获取形势与政策信息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通道, 网络成为大学生认知形势与政策的重要途径, 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化形势与政策认知的有效方式

社会实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为了研究的方便, 这里的社会实践取其狭义, 即校外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意义

实践是大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 对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首先作为国家、 社会、学校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社会实践类型, 是体现教育与社会生产活动相结合, 体现受教育对象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充分实现教育使命, 充分实现教育目标的实践活动形式,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完成我们的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是大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走进社会, 真正融入社会的实践类型。第三, 这种社会实践以整个社会为广阔平台, 远比课程实践、校园社会实践更具有现实性和开放性, 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在学校学得的形势与政策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相对照, 如果理论与实践相一致, 就会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如果理论与实践相背离, 则势必会激发大学生进一步思考社会问题, 反过来又会促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学习向深入发展。

2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影响机制

上一篇:思维缺陷下一篇:县级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