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探析(精选13篇)
新课程改革与探析 篇1
对新课程下体育教学改革的探析
在新课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教学提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身体健康水平”的要求.这个新的目标反映了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体现了学校体育工作者主动承担重任的义务感和责任心.但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当前进行新课改实验中的一个难题.
作 者:王晓明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槐川初级中学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33.96 关键词:体育教学 改革 学生
新课程改革与探析 篇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对人们的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不断开展的前提下, 对基础教学乃至体育教学与训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2013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上报工作的通知》对学生的必测项目进行了调整, 也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统计得知, 近年来800米与1000米的测试中, 能真正地达到合格的人数正在逐渐减少。甚至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 800米和1000米的体测已经成为学生恐惧的对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 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定, 体育教学与训练改革急需一条有效而新颖的道路, 这就需要和教师、学生共同努力, 真正使得新课程改革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当前体育教学与训练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关资料显示, 体育课程是在身体活动过程中将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 体育教学与训练在学生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则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虽然也不断地探索, 逐渐地拉开了改革的帷幕, 但是成效甚微, 还有着许多的问题存在。
(一) 从教师方面来说
教师教学与训练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 认为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就是让学生活动, 仅仅是做一些体育运动会, 甚至有些教师只在集中活动几分钟后, 完成每节课教授一点基础动作之后就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基础知识和真正的体育技能的教学。
教师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认为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放任学生自由学习, 而忽视了关注学生发展, 无法满足学生体育健康的需要。
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都还待提高。对待的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需要有着观念性的转变。改变把放任学生不管作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错误方法。
(二)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说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经常采取强制性的手段, 以强制性的和超过学生承受能力的方法和规范来展开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 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 导致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恶化, 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另外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过分自由化也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 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来说, 需要教师有一个度的衡量与限制。
(三)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
忽视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往往是采取一刀切, 忽视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要么放任, 要么强制活动, 这些都会影响到授课的效率。而且, 教学手段单一, 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四)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
教学内容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仍然浮于形式, 多数的体育教学与训练课堂仍然是以自由活动、跑步、基础运动为主。只重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体育的短期效益, 忽视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改革的对策
(一) 从教师方面来说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对于教师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要求教师有一个思想上的根本转变, 改变传统的对于体育的教学认识。教师在树立“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应对新课程改革对带来的挑战的方式之一。教师不仅要提高职业技能素质, 还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对体育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 为体育教师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 不断地促使其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
(二) 从教学方法来说
教学方式的综合使用。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 实施分层与分流教学相结合。这是课堂改革的灵活性所在, 可以达到让学生持久接受学习的效果。
(三)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
新课程改革可以说就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本质的改革。因此在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内容的改革中, 把握好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改革成功的一个前提。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实践中, 常常存在着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时不能满足学生兴趣和身体锻炼的需要的问题。许多的学生总的锻炼仅仅是围绕体育达标和考试而进行的, 与学生的个人兴趣无关。这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扼杀。
(四) 体育教学与训练评估体系的完善
传统的体育教学与训练评估方式是以学生的期末测试为主, 平时的出勤率为辅, 这也很容易导致学生以通过考试为目标进行锻炼, 而忽视全方位的学习。所以, 制定一套完善的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评估体系是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促进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评估体系的转变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各学校也进行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而要真正的取得改革成效, 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优化以及合理评价机制的建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抗挫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培养出我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新科, 康梅生, 黄向平.论“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改革的关系[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4) .
[2]赵泉.开发体育教师资源提高课程改革实效[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3]陈玉.新课程标准下高校体育课改革探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4]卢闻君.优化体育教学方法的辩证思考[J].体育科研, 1999 (2) .
新课程改革与探析 篇3
关键词:体育 健康 新课程 标准 理论
一、在学习中探索,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首要任务
通过学习与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次课改的核心工作就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我在学习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学生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通过课改的实践,我认识到在水平一阶段最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生理、个性需求的最佳方式是创设情境以主题式教学为主。于是我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尝试,例如:跑的教学,采用创编故事,如:“龟兔赛跑”、“我是汽车小司机”,“植树”,“运输忙”等更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主题式教学,使学生的体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使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促进者,学习活动中的协作者,组织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社会交往的启蒙者,提供课程学习资源的服务者,师生之间呈现的是平等才和谐,朋友与知己的关系,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在学习和创造中的欣赏者、开发和创造者。
二、要充分遵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下体育教学原则
(一)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将更加突现。这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更加注重和突出教学主体性发展的问题研究。如进一步研究激发学生内部需求与动力问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活动问题,师生民主合作与平等交往问题等等。这些旨在培养和激发学生主体性的精神,将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得到强烈体现。二是更加注重体育教学中情感性、审美性和艺术性成分的含量。
(二)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与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教学目的相一致的。突破以知识为主的教学原则体系框架,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发展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已成当前教学原则研究及其发展的一大趋势。如“情景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兴趣先导原则”等,人们还提出了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原则的体系,如“身心全面发展原则”、“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多元化评价原则”等。
(3)重视教与学的统一。要突破单纯从教学的双边性和统一性出发,既重视对教师“教”的原则的研究,又重视学生“学”的原则的探讨。只有明确了为学而教的思想认识,才能彻底改变教学中为知识而教的“满堂灌”的局面。因此说,主体性教学原则的提出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是科学的教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基本原则。
三、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学原则体系将成为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
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学原则体系,不仅是体育教学原则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吸收前人的成果,扬长避短,去粗取精,但不能脱离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原则成果,避免各原则之间分散孤立,力求适应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为21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同时,要尽力使体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要具备应有的个性特征。教学原则将同课程改革一样,在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在既巩固基础知识又培养创造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在既提高素质又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还要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反映教育教学规律,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构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各教学原则相互有机联系的教学原则体系。
四、激励性评价不等于多多益善
体育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体育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这是好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对学生明显错误的动作应予以否定,不能动辄表扬。其实,激励也好,批评也好,只要适时适度,就能恰到好处。有时体育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表扬学生在于努力挖掘学生的全部潜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只有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表扬的强大力量。如果体育教师能够读懂学生,即使批评指正,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可见,体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分地、铺天盖地的表扬,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钱建国.对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中小学教学教法.2005.1.
新课程改革与探析 篇4
河北省涉县河南店镇中学:孙学武
摘要:传统作文评改课上存在许多弊端,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新课程教学中探索了一种初中作文评改课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学生评改——课堂交流——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作文评改课上死气沉沉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了初中作文评改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 初中作文评改课教法
目前,新课程标准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实施,但是,在不少学校的作文评改课上,还沿用着许多年一贯的传统教学模式——批改讲评教师全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多少年来一直沿用,固然有其长处——便于教师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在传统的评改课上,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但学生却听得似懂非懂,味同嚼蜡。学生对自己的文章到底好在那里,为什么好,差在那里,为什么差,全然一无所知,只是一味地听从教师的说道,老师说我写得好,那就一定错不了,老师说我写得不好,那大概就是自己还有差距。其次,它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目前,许多初中,尤其是重点初中的班级学生人数严重超员,批改学生的作文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沉
重负担。不要说全部批改学生的作文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勉强批改过去,其效果那是可想而知的。有不少教师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丢开教材不去备课,而去赶评学生的作文,这真可谓是丢掉西瓜捡芝麻,大大地得不偿失哬!如此这般,教学效率如何提高?再次,它不利于知识迁移的实现和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阅读和写作本来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但在传统的作文评改课上,这种有机的联系被活生生地割裂开了,学生用在阅读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评改作文的权力被教师强行剥夺了,本来应该顺理成章地实现的知识迁移在这里搁浅了,读与写在这里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回事。最后,它更不利于强化写作训练,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快速提高。
那么,能否消除传统作文评改课上的这些弊端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初浅的探索,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做法。
1、教师示范
教师首先针对本次作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进行示范评改,在评改中,随时提示本次作文的评改要点,并将评改要点板书出来。比如:记叙文的评改要点通常包含如下一些内容: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恰当,结构是否严谨,过渡是否自然,详略安排是否得当,人物刻画是否鲜明,语言运用是否通畅,书写卷面是否美观整洁等。当然,每次作文训练的目的不同,具体的写作要求也会有别,那么,评改要点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既要考虑文体特点,又应注意写作要求。
2、学生评改
学生在明确评改要点和评改方法的基础上,就可以动手评改了。
评改过程大致可分为两步:粗评和细评。所谓粗评,就是先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用适当的评改符号标记出错别字、病句等较为明显的问题以及及精彩的语句、段落等。所谓细评,就是在粗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揣摩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中心、选材、结构、详略、过渡、照应、修辞等。最后,结合粗评和细评的情况,概括、简洁地写出评语,打出总分。
评改方式可以采用自我评改、互换评改、小组评改、综合评改等多种方式。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3、课堂交流
所谓课堂交流就是在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换自己的评改意见的一种形式。这是作文评改中最活泼、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交流中要开展争论,因此,课堂气氛会异常活跃,学生的多种能力都会在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所以,又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交流中学生要朗读文章要发表意见,要进行争论,因此,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同时学生还要听别人读,听别人说,进而又可以锻炼学生听的能力。此外,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差在哪里,为什么差,还能明白自己的评改有什么优点和不足,懂得今后如何评改。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快速的提高,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尽量多地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说,自由地吵,说到津津有味,吵到不可开交。
4、教师总结
通过课堂交流,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到本次作文写作与评改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因此,就可以在教师总结这一环节中有针对性地提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今后的写作和评改。
在上述过程中,本人感觉到有这样的一些收获:
1、改变了传统作文评改课上那种死气沉沉的沉闷局面,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新课程改革与探析 篇5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内容探析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对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管理不仅应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所有方面,而且贯穿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它主要包括:课堂氛围创建、知识管理、时间管理和课堂秩序管理四个方面.
作 者:赵伟丽 刘文娟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423 关键词: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氛围 知识管理 时间管理秩序管理新课程改革与探析 篇6
新课程理念下高师生课堂教学实习探析 作者:彭乃霞 陈亚萍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21期
[摘要]课堂教学是高师数学教育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理念下,高师生的教学实习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处理和使用教材,努力唤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高师生新课程理念教学实习
[作者简介]彭乃霞(1961-),女,山东济南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陈亚萍(1961-),女,河南驻马店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贵州都匀558000)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2-0141-02
高师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母机是培养未来合格中小学教师的主阵地。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师范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重要措施。“对于高师学生来说,教育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其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其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职业能力。”①
新课程改革与探析 篇7
1、当前我国中学学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 具体的表述, 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增进学生健康, 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形成运动的兴趣和锻炼的习惯,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比较模糊, 体育教学到底是增强体质还是传授技能?这个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另外当前的体育教学目标几乎涵盖了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各个方面, 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 根据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是一大难题, 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直接影响致学校体育的顺利开展。
1.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灌输的思想和观点, 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目前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多以传统项目为主, 例如田径、篮球、武术等项目, 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同一体育教学内容在小学中学都有出现, 更有甚者出现了从小学到大学同一项目不断重复的现象。
1.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都是比较重教法轻学法, 上课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分解而轻整合, 没有从实际出发来安排教学方法;重传技而轻认知, 体育教师只注重传授体育技能而忽视学生对运动认知方面的学习。这些都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1.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 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当前我国中学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多以教师评价为主, 部分教师对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认识有偏差, 存在为评价而评价的现象;体育教学评价内容比较片面, 只重视技术评价, 忽视学生学习态度、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评价;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方法不科学。
2、我国中学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策略
2.1、明确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将体育课程目标定为增强体能, 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众健康的责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 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2、更新体育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
在原有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革, 保留锻炼价值较高的体育项目, 去除枯燥无味的体育教学内容;改造竞技体育项目, 使之成为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项目;增加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如体育舞蹈、轮滑、健身健美等项目。
2.3、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是整体体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 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检查教学的教学情况, 通过教学评价,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 以便后期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既要有体能和技术的评价, 还应该包括学生体育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评价。体育教学评价不要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 忽视过程评价, 只有二者紧密结合, 才能更好的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3、结论
学校体育关系到民族的振兴, 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发展的好与坏事关学校教育事业的兴衰, 因此, 学校体育工作者应以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依据, 大力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工作, 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确保学校教育工作顺利开展。除此之外, 体育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特征的体育内容, 扩充丰富体育活动内容, 开阔学生视野, 制定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进而保证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承哲, 金在龙.教育国际化视野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1, (12) .
[2]叶心明, 耿元元.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2) .
[3]周登嵩.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综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5) .
[4]刘海元.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基本趋势的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05) .
新课程改革与探析 篇8
一、体育学习方式的解读
1 体育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完成体育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2 学习方式一般可分为接受式学习方式和发现式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对于获取一些基础性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发现学习对于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获取知识、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教学实际上看,接受学习方式和发现学习方式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它们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全面把握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 学习方式的分类还可以根据学习过程中指导者指导的个别化程度,可以分为个别学习和团体学习两种方式;根据学习过程分为直接学习(也可以称为体验学习、实践学习)与间接学习两种学习方式。
二、体育学习方法的解读
1 体育学习方法是体育教学中学生为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实现体育学习目标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
2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自己去探索、去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其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注重学习方法的运用策略,提高运用学习方法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学习有效性,引导学生尝试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更好地提升学练有效性。
三、区别与联系
1 区别。学习方式是学生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实现目标或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学习方式中每一特定的步骤就是学习方法。学习倾向性更多地是指心理方面的内容,包括学习动机、态度、坚持性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的偏爱。可见,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的概念,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它还掺入学习意识,、态度倾向和习惯,学习方法是学习方式的基本组成单位,并非单纯指向行为操作。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教学效益,需要我们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认真对待研究、准确地把握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实质及其適用范围和条件。既要重视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研究,更要注重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探索,充分发挥每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长处,最大限度避免或克服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存在的不足和短板,使每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利用更合理、更科学、更实效。
新课程改革与探析 篇9
杨
世
福
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理念、方法和过程都有了新的突破,体育教学模式也在逐步完善和不断创新。那么教学实践中应如何进行体育模式的完善和创新?如何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呢?
一、“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中之所以要提出树立健康第一、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是因为传统的教学内容完全是用竞技运动的手段和方法来训练学生。如课改前的铅球教学中我们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学习、掌握技术动作,学生不但没有学会投掷的技能技巧,反而使每节课的练习次数减少、练习形式单一,锻炼身体的目的也无法达到。
当然现在提出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不要竞技运动项目,而是要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对某些项目要进行改造和简化,力求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积极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自我学习方式的改善,学习兴趣的保持和投入以及学习成就感的获得;才能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积极创新,建立自信;才能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二、“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相比,更加科学和规范。因为该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如降低排球网的高度让学生练习扣杀,降低篮板高度让学生尽情灌篮,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积累锻炼的经验。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主导作用始终影响着学生主体 发展,因而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主体和主导有机地结合,才能使“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得到完善和创新。
三、“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为特征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快乐体育教学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自发、自主地参与运动,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而且这种热情越高,其满足后获得的喜悦也就越大。学生通过体验不同运动项目带来的乐趣,满足了好奇心理,并在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快乐体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丰富其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更加完善,更具创造性。
四、“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
“终身体育”是指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引导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锻炼,保持身心的健康。这一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对已有教学模式的完善和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再创造。因为“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符合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的规律,所以运动兴趣的培养比掌握一、二项技能、技巧更重要。
教学中应多创设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情景,使师生积极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并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要选择多样的可行性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具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具有做出新选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组织与教学模式的整体教学改革与创新更加完善,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从而养成坚持“终身体育”的习惯。
总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方法却是丰富多样的、灵活多变的。因而,我们要学会用变化无穷的教学方法为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与探析 篇10
摘要:教案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熟悉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提炼专业知识的一个必备手段,更是上课的重要指南,但传统教案的评价主要是看内容是否完整、正确、工整,大部分更是将课程内容的重点部分直接移植到教案上,缺乏创新和实用性,因为《建筑构造与识图》是建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的规范和标准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如何做到使教案与时俱进,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让教学更加有效,就显得非常了。
关键词:建筑 建筑构造与识图 教案改革
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教师需要熟知教材及相关知识,教参和作业,其次教案的书写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再者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试讲进一步完善教案,能更加提高自信心。最后,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讲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建筑构造与识图》是结合了识图制图和构造两个重量级部分一体的课程,也是建筑专业的入门必修课程,教案的书写对于该课程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的教案书写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多媒体发达的现代,去复制别人的教案,或者一本教案反复使用,不能使自己在专业上有更多新的见解,也不能把专业知识得到提高,写教案的过程就成为了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毫无意义。
《建筑构造与识图》的书写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一、教案中教学大纲的组织
教学大纲是组织一堂课的线索,能确保整个上课过程良好有序的进行,它包括了以下内容:
1、课时安排,本节课要用多少时间讲课、多少时间作业、多少时间看书或者看图及课程疑和总结的时间要规划好,是整个上课的过程条例清晰,时间安排得当,不拖堂也不会整个上课过程无组织,显得杂乱和时间安排不足。
2、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对今后的工作有至关重要的部分。课程的难点是课程中可能出现的专业方面非常重要但又掌握有难度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不能一次性理解清楚,那么必须请教老师或查阅相关资料,最终达到理解的效果。
3、教学用具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具也非常重要,该课程经常用到课程图纸或者模型,或者多媒体,那么在教案的书写过程中写出来,能确保在上课前准备好这些上课所需教具,便于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出更形象具体的建筑专业知识,达到便于理解和接收的效果。
4、讲授类型和方法
教案中应写出具体的教授类型和教学方法,比如是讲授还是看图纸或者是带学生参观、实测、动手做模型,这样在列教学计划的时候便于当堂课程地点和时间安排,以便教务系统安排教室和地点,也能确保学生的统一安排,不影响临近教室上课班级的教学活动。
二、教案主体部分的书写
教案主体部分本堂课的精髓部分,不应只是课本内容的誊抄或者精简之后搬到教案上,主题部分的内容既要体现本堂课程的专业性和精准性,更要体现教师对本堂课的独特见解和独特思想,以便学生更叫有效的掌握。
1、课前预习与课程的引入与
让学生快速的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及早了解本堂课程的内容,有较好的知识准备。通过多媒体图片、图纸、模型、生活常识提问等各种方式将内容引入到本堂即将要讲解的内容里面,使学生能迅速的进入当堂课程的内容。
2、课程内容的编写
课程的的内容部分应符合教材相关内容,文字配图应该是比较好的方法,便于自己理解也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应查阅本节内容相关数据或者规范是否有变更,以便及时更新,确保学生学到最新最有用的知识。
3、工作纸
为了检验本节课的上课效果,可以安排工作纸,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统计楼地面材料类别
活动
项目
课堂活动内容
时间
资源
认识
地面
1.指定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实验楼四栋建筑;
2.将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活动,到指定的房屋前,完成工作纸上的内容。
1学时
工作纸1
指定的房屋
卷尺
工作纸1--统计地面材料类别及尺寸大小 单位(mm)
房间
名称
地面材料及单块材料尺寸
踢脚线(墙裙)材料及单块材料尺寸
材料
尺寸
材料
尺寸
学生宿舍地面
米色面砖
330×330
踢脚线:黑色面砖
70×250
教室地面
现浇水磨石
6000×4500(分格缝1000×1000)
踢脚线:黑色面砖
100×250
办公楼楼梯地面
米色地面砖
300×300
踢脚线:黑色面砖
100×250
教学楼卫生间地面
蓝色地砖
300×300
墙裙:白色面砖
450×300
教学楼门厅地面
米色大理石
1800×600
踢脚线:黑色面砖
100×250
三、教学总结
教案最后应对本堂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作相应的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也让教师了解本堂课的效果的,如有不足,以便提高;如果效果良好,可以采用更多灵活的教学方式。
四、课后作业
教案最后应明确出相应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对本堂课程的内容再次巩固和提升。
五、总结
教案书写的改革,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改进的过程,使老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收获共同进步,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彬《浅谈教案的改革》,学术争鸣,2010年7月。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热点问题探析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热点问题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带来的教学成果是显著的,为原有的数学知识注入新的动力。小学数学教育进步明显,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教师和学生坚持不懈地努力与完善才能推动新课改的一些重难点问题的解决。
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热点问题
1.小学数学大众化问题
德国数学家首次提出大众数学的概念,不同的人在学习数学时得到的发展是不同的。我国新课改也倡导数学大众化。数学大众化理念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普及性,数学教育应该使每个人都从中得到益处。二是选择性,学生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并且数学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三是发展性,不再根据数学考试成绩来判断学习成功与否,而是转变数学思维。我国新课改以来,在大众数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考试制度方面没有体现出数学的大众化理念,而且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还不平衡,乡村师资力量缺乏,也是目前小学数学大众化的一个难题。
2.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
情境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的学习与我们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特别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以来,情境教学法引起了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但是有些教师只是把情境教学当做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情境教学的深层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这也是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希望能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3.“自主学习探究”方法实际应用问题
课程改革标准说明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在这个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几个一组进行交流探究,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探索。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并不适用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进行交流探究时,学生不知该从哪里入手。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浪费课堂学习时间,也会使教师中断教学,自主学习探究流于形式,进而影响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热点问题解决对策
1.增加数学教学投入,实现小学数学大众化
基于上述对小学数学大众化问题的分析,要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的大众化,就要增加对小学数学的投入资金,实现城乡师资平衡,保证教师队伍水平、教学资源和教材质量。虽然在短时间内还不能达成小学数学的大众化,但是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高的教学质量,有效实现小学数学大众化,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实现这一目标,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真正实现小学数学大众化。
2.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小学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的教育不能与实际生活脱轨,数学的基础和资源均来源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更应该贴近生活,保证小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现阶段小学生会数学计算但是缺乏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数学教材与现实生活脱轨造成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基于真实场景和学生需要进行教授,不能为体现数学生活化而有意识地进行情境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
3.发挥教师的带动作用,完善“自主学习探究”方法
“自主学习探究”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让这种方法更适合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适合学生合作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还要在学生分组时将分析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进行搭配,兼顾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教师更要起到引领作用,告诉学生数学问题的大致分析方向,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收益最大。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进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教学模式。除本文分析的热点问题外,还有其他问题,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逐渐提高我国的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乐.以生为本,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2015(36).
[2]谭德祥.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12).
[3]李鑫.浅论小学数学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J].现代农村科技,2013(9).
新课程改革与探析 篇12
一、“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弘扬个性, 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的实际需要, 由师生共同探研问题, 解决问题, 来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学科目标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 就本质上说, 从属于“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融合于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它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 期望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在教学互动过程中, 通过互动, 使课堂洋溢着“善教”和“乐学”的教学氛围。互动就形式而言, 使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一讲到底”的过程, 让学生动起来, 进行面对面的个体性多边活动。就目的而言, 在互动学习中解放学生个性, 不拘泥于课本的某些知识、结论、固定的框框, 敢于提出问题, 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一个问题的认识, 由多个学生的互补, 达到提高、深化、完美。
课堂的互动, 是让学生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课前准备, 在课堂上引发讨论, 开展争论, 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互动、学生探求, 弘扬学生个性的课堂, 让学生身临其境, 对问题的探求, 知其意, 明其理, 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主动输入的积极状态。从而达到培养、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培养竞争能力
合作学习, 是在分析解决教学中主要矛盾入手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合作学习, 必须从认识学生主体特点出发, 巧妙运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把教师的“导”, 与学生的“演”进行科学分工, 有机结合。互动与合作使个体之间在相互接触、相互的撞击中相互启悟、相交开拓, 开启幽闭的心智, 激活封存的记忆, 唤醒沉睡的潜能。
课堂教学中的面对面互动, 着眼于教与学的两个不同侧面。集中在师生的合作和生生的合作。使每个成员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责任, 它们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互动”的课堂教学为师生的合作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而合作又是互动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环节。互动的课堂教学, 处于一个互帮互助、相互支持、积极配合, 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得到不断的交流融洽, 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学生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 有机会相互在帮助理解中完成作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潜力, 有助于互勉、互助、友爱。相互合作有助于教师及时反馈矫正问题, 因材施教, 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所存在的差异而导致的教学不足,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 通过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树立平等、互相尊重、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指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归纳整理的能力、比较鉴别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客观全面历史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对事物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主体, 就是要在“互动”的动态教学过程, 造就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 积极的思维活动, 浓厚的探索兴趣,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是自主接受知识的主体。
“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在教材、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因素中, 学生是个中心因素, 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因素, 开展课堂“互动”就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个性意识是主体意识的重要表现, 因此, 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个性特长, 遵循差异施教原则, 鼓励学生质疑, 允许批判, 甚至标新立异, 给学生有创造的“自由地”, 有个性、有标新立异, 才会引发创造力。二是在互动中调整师生的角色换位。要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 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有充分表演的平台, 把学生推上“主演” 的位置, 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改变学生有被动变主动, 启动学生的内因, 让他们用内心的体验去学习、去创造, 使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三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寻求答案, 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互动的碰撞中, 不断地迸发出智慧与思想火花。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升教学能力
“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不是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恰恰是为教师的教学才能发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譬如, 互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驾驭互动教学中的合理启发、正确引导、及时调节、周密组织等能力。为此, 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适度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 做到收放自如;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让学生能“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要有灵活、拓展、变通等提问形式。要能点拨学生思维向独创性、辩证性、深刻性发展。因而, 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做好三备:备教材、备设问、备学生。精心设计好四导:导入互动、导入内容、引导解疑、引导方向。
1.备教材。
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资料, 选择好教材所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 借助教材的情景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情感, 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互动。
2.备设问。
问题的设置, 是教学内容导入的关键, 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 紧扣教材重点、难点, 要引发学生的好奇, 激发热情, 让学生“喜欢”、乐意。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教给学生质疑和释疑的方法, 让学生拨开迷雾, 理解知识的真谛, 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3.备学生。
对课堂的互动, 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解答, 教学目标的达到,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心中有数。提炼出带有关键性的东西, 组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启迪学生思维。把握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目标方向。
新课程改革与探析 篇13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困难;机遇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六大任务之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被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提出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主要解决吃饭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和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从时代背景来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加快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要,可以说是“老提法、新思路”。新就新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阶段,通过两个反哺,来使得农业得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得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社会。解决的是一个改进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农村的提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一思路的形成,发韧于中共十六大:十六大上,中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放在了“五个统筹”之首;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指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在五中全会上,则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认为,在“统筹城乡”、“两个趋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者之间,有非常明晰的逻辑关系。统筹城乡是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战略的具体化。
应该说,在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当它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时候,即财政占GDP30%的时候,就有条件由国家财政主导提供农村的公共品的开支,反哺才有可能实现。而2004年以后我国的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30%了。因此,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3 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分析
3.1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不足,生产效率低下,乡镇财政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差:我国三农的现状是:土地资源相对缺乏,难以普遍实现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农户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脉搏;生产经营观念和生产方式落后,各项农村社会事业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以前是从农业提取积累来支持工业化。据不完全统计,从
1953年开始到1983年取消统购统销政策,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超过6000亿元。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的财政投资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主的,过去我国农业财政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工程的比重较大。而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负担重,应该给农民一个长期休养生息的机会。
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了农业税,这是中国农业发展与世界惯例接轨的标志性事件。但是,取消农业税后,县乡财政出现了负债过重的问题并有可能因为税收的取消而增加。这些负债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不能指望让基层自己消化,国家对这部分的债务应予妥善处理。
3.2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的制约: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之后连年明显扩大,目前仍维持在3.21∶1。而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韩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始终是1∶0.8~0.9。农民不仅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市民,而且其年平均增长率也远低于市民,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永远赶不上居民,而且会进一步被抛在后面。除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有区域之间农民收入的差距、农民内部的差距等等。在当前,促进农民增收是有效解决农业农村中其他问题的关键。
3.3 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作用还很有限:
科技对于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但是近些年突破性的农业科技成果不多。加上实行市场经济后,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建设也受到一定影响,农业科技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4 土地产权或使用权的配置对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农民利益的制约:
我国农村从1980年初开始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土地的使用制度,农业生产从集体转向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体系,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剩余收入索取权得到了扩大,农业生产率以空前的速度提高。但是,1984年之后农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部分专家认为农村土地制度中的一些缺陷,如土地使用权的不稳定性等是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一方面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仍为集体所有,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劳均土地少,不能自由流转,无法实行集约化生产,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低。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分析
4.1 我们赶上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可以说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1)“十五”所取得的成就,为新农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8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近9%;财政收入超过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增长1.3倍多,到了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更是达到了24.66万亿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我们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2)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已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已从计划经济顺利转向市场经济,由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到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经济由以内向型为主转到内外向并举,并成为世界资本的投资热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社会由单位制转为社会制,另一方面是从农耕文化转到工
业文化。参照世界银行的分类,自1996年,我国就开始告别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2003年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2004年1270美元,2005年1700美元,2007年为2456美元,基本达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往往会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4.2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我们永远不能轻言,就完全靠市场来调节农业,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的战略意义,就是要保证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产业,要保证这个地位。中共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多年来,中共中央都是每年召开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每年发一个指导农村工作的政策性文件。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出五个着力“三农”的“一号文件”,从每年的主题词可以看出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思路上的日渐成熟。
【新课程改革与探析】推荐阅读: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05-11
新课程改革与政治教师05-23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09-15
新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05-26
德育课程改革探析05-12
新课程改革与网络教学09-10
新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05-13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07-28
树德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06-29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