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程改革

2024-09-26

音乐新课程改革(通用10篇)

音乐新课程改革 篇1

音乐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培训总结

保亭毛岸学校 吉云芬

此次的新课程新教材暑假培训学习我感受颇深。通过两天的学习我认识到改革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要教好学就必须在教学中用科学、灵活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新课标”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基本前提,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新教材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认识规律,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教育理念。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在参与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个性爱好,扬长避短,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情绪,帮助学生掌握节奏,音高,丰富演唱效果,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总之,教育是一个大课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认为教学重要的是去“做”,怎样做?就是要让学生乐意与自己合作,要引导学生如何前进。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必须在课改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到这场改革中属于自己的舞台。

音乐新课程改革 篇2

马歇尔·麦克卢汉对当今世界所作的“地球村”的比喻已是家喻户晓,这个比喻也表明了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各具特色的多种文化环境和频繁的跨文化交流状况。

跨文化交流涉及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旅游、移民、教育等,其中也包括音乐这一重要领域。从范围和意义方面来看,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是教育领域,而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多文化音乐教育,也开始出现在世界大、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成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音乐文化既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不同民族特点并且可以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因此,“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之一。《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种新的课程理念无疑会对我国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如果说今天人们的生活空间已经打破了区域性的界限而走向世界,那么教育当然要培养广阔的全球意识。”这种“全球意识”具体到音乐教育上就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谓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指,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它的产生和发展受产生地语言、哲学、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多元化。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彼此之间是平等的,无先进、落后之分(亦即“音乐人类学”的思想)。所以,音乐教育应立足于掌握本国、本地区的民族音乐,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及现代音乐。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是一个世界现象,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将批判地思考整个世界不同的音乐和音乐创作人, 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全球性的视野。通过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不仅学会观察别人, 也进一步学会观察自身。通过演奏其他文化的音乐, 双重乐感或多重乐感 (有效地应用两种或更多音乐文化的能力) 才能得以发展。学习其他文化的音乐也能拓展学生的听力基础, 使他们的思想更为开放, 对新的声音更为宽容, 欣赏、演奏或创作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审美体验。

第一, 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的音乐。从现行音乐教材中我们发现, 选用的歌曲和乐曲有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多种民族以及全国各少数民族的歌曲和乐曲, 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 适当增加了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当代优秀作品、外国优秀作品的选用, 其中包括经过严格挑选的现代流行音乐和通俗歌曲。这不仅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而且也让孩子们体验音乐的综合范围得到了扩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时期, 我们就向学生展示音乐世界的博大精深, 有助于他们将来接受各种各样音乐表现的风格和展示音乐作品的方法。

第二,学生们开始认识到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音乐与他们本族、本地的音乐一样优秀。直到最近,无论西方还是非西方的文化都还相信欧美古典音乐较其他音乐更加“优越”。现在,无论作曲家、表演艺术家还是音乐教师都开始注意到各种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正在全球范围内涌现,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地方音乐都是众多风格中的一种。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都能从某一角度让孩子们体验音乐的美、感受风土人情,从而在了解的基础上加深感悟。

第三,学生们开始发掘许多各不相同却同样精彩的方法来进行音乐创作。学生从各国、各地和各民族的音乐中汲取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创作。正如新疆舞蹈的节奏、蒙古歌曲的旋律和优美的曲调,还有探戈、黑人舞曲的动感,欧洲音乐的内涵,都在学生的脑海里击起朵朵创作的浪花。对许多学生来说,这也许就是在学习多元文化音乐的表现中所得到的最重要的收益。当他们发现某种文化的音乐规律与本地区文化的音乐规律截然不同,而这些差异和各种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应当被理解时;某种在西方音乐看来是不可接受的尝试,也许正是世界上某个地区音乐中的精妙之作时;那些用来描述西方音乐的音乐术语在描述其他音乐的时候就不恰当,所以发展出一种更具有全球视野的术语势在必行,他们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更主动地探索音乐的奥秘。

第四,通过学习世界和全国范围内的各种音乐,学生们能够培养出更强的音乐适应性,可以称这为“多重乐感”。这种适应性能够增强他们的表演能力、欣赏能力,进而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老师们发现,如果学生抱着一种肯定的态度来看待“外来音乐”,特别是来自海外的音乐,他们就能更好地表演或欣赏这种音乐。随着他们逐渐认可这种不熟悉的音乐,他们也就变得更具适应性。通过接触其他类型的音乐,学生们的声乐和器乐技巧都得到了发展,学习不同音乐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随着理解能力的增长,表现手段更加自由,他们就可以学习和演奏新的音乐。此外,当学生具有了这种适应性后,他们在没有尝试了解一种新的音乐之前,就不会对它轻易下结论。通过学习基础的音乐构成元素,比如旋律、节奏、结构、音色和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段,学生们开始重新评价西方音乐,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观点。他们对这些音乐的了解更为全面,而之前他们只是全盘接受这些音乐,缺少自己的见解。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措施

要确保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顺利实施,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1)国家教学大纲是否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想纳入其中;(2)音乐教材内容是否根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要求完成相应更新;(3)音乐教师是否具备适应、执行、完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的教学能力。在这三个主要因素中,我们看到前两个国家已在实施中。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第三个因素,即教师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能力问题。

我们知道,就目前的音乐师资力量而言,大多数音乐教师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生疏的,他们不清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精神实质,也不掌握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因而成为了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阻碍因素。应该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施,对音乐教师来说是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作为教学的践行者,如果音乐教师自身的能力与知识素质达不到相应的要求,那么实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将是一纸空文。

因此,可从两方面促进音乐教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力的提高:(1)补充与丰富高校音乐师范教育课程的相应内容,向在校学生传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为未来的音乐教师提供更多接触多元文化音乐的机会、扩展多元文化音乐视角,使他们尽可能获得满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知识与能力储备。(2)加强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我国音乐课程标准及音乐教材已经根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要求作了适应性调整。与此对应,应该积极开展对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规范的教学培训,增强音乐教师观念更新的主动意识,使他们获得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完善多元音乐文化的音像资料与文献资料建设,鼓励音乐教师在职自学,把握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发展趋势,努力创造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中国特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创新的产物。对中国的音乐教育界来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刚刚起步,在其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与问题,但困惑与问题正是音乐教育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不断的实践中,努力创建适应中国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有效模式,开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新局面,不断提高我国音乐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四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目前各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故步自封,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如日本音乐教育就较好地融合了东西文化。美国《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中也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南非认为,其音乐课程必须摆脱以欧洲为核心的传统模式,韩国音乐教育也意识到音乐教育迫切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将正宗的韩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及其他文化的音乐融会贯通。

“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文化(包括音乐文化)都是属于民族的。民族音乐是音乐文化中的“母语”。不管你走到哪里,亲近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绝不会改变,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但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弘扬,并非一定要排斥和拒绝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并非一定要表现为那种狭隘的民族性、局限性,“一个民族什么时候用世界的标准,而不是用民族的标准衡量一切,那么这个民族就成熟了”。因为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是由民族性决定的,也就是说,世界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的世界中,广泛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音乐文化,开阔我们音乐教育的视野,丰富我们音乐教育的内涵,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J].中国音乐增刊:国际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 1996

[2]特里斯·M.沃尔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 (田林译) [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音乐新课程改革 篇3

伴随着音乐新课程的诞生,音乐课堂随之发生了变化。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业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新课程改使我们老师面临这样的挑战:初三音乐课要不要上?怎么上?上什么?其实我们都清楚初三学生学业重,时间紧,对于音乐课的重视程度可以说用”可有可无“来形容。新课改倡导课堂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策略,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利用音乐学习引入生活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为丰富的、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2012年我与其他学校老师一起参与了一个音乐剧的课题。这个课题对我启发非常大,鉴于音乐剧具有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等多重特点。让我下定决心在本校初三年段做“校园小型音乐剧编排与实践”的活动尝试。现将我的课堂具体实施模式介绍如下:

一、前期准备。(四课时左右,集中授课。)主要活动内容:什么是音乐剧?音乐剧由哪些部分组成?音乐剧发展史;音乐剧与歌剧、舞剧、话剧的区别;代表性音乐剧介绍等等。让学生对解音乐剧有个大致的了解。当我提出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音乐剧作品时,学生一开始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但其实内心早已是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了。

二、划分小组,明确人员分工。(一课时)以一个班50人为例,一般将一个班分为两个小组,每组25人左右。(划分的小组过多,在排练中会遇到排练地点难找、学生难管理等问题)每组选出一至两名负责人(即:导演)这名负责人在活动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要负责召集、策划、编排、指导等关键性的任务。首先,确定“导演”。可由学生推荐,也可毛遂自荐。一般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大多是班干部或艺术特长生。第二步,比看看哪个“导演”面子大。(确实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教师及时干预,按学号分或按组别分都可以。但要注意避免艺术特长生扎堆一组的情况。)确定负责人以后,全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跟哪个“导演”。有时会出现男生、女生一边倒的情况。这时老师最好及时干预,告诉学生:除非你们角色的扮演都要自己反串演,不然请慎重选择自己的小组。第三步:小组成立,第一次分工大会开始。这时教师要出示具体的人员分工项目,由学生组内自由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我将几个岗位设置如下:A剧本编写组B表演组 C音乐编辑组D舞蹈编排组E后期制作组F后勤组(服装、道具、摄像、联络、资料整理收集等,即:场务)这些“岗位”的设置都顾及到了学生不同的个性、优势等特点,既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能突出“发展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最后每个学生都能如愿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岗位”,这时你会发现:大部分艺术特长生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都选择了“表演组”,没有“特长”的、性格内敛的或“不自信”的学生扎堆较冷门的“场务组”也许你会问:“那平时其他学生排练时他们做什么呢?这不是虚设的岗位吗?这个问题问得好,很犀利。首先,人无完人,只能说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符合他们个性的角色,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这些孩子也许不会像“特长生”那么“忙”,但他们在这个活动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他们在人前的表现欲望较弱,不擅于表现自己,但他们了解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在欣赏中明白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作用是什么,而且我也明确向他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负责服装、道具组的学生:在欣赏音乐剧代表作品时,要注意观察剧中人物性格特征与剧情的发展,观察演员的服饰及道具的运用。其他同学排练时,他们可以在教室欣赏经典音乐剧作品,但要按要求进行记录,最后还得根据本小组编排的音乐剧风格搭配出适合每个角色的服装及所需的简单道具,这些就是他们岗位的职责。

三、小组二次会议:各抒己见,确定剧本方向。(两课时)这环节是最关键的。这就好比剧组成立,却没好的剧本如何开排?组员要在两个课时里,发表自己的想法,确定音乐剧的类型。因为学生在这之前没有任何编排音乐剧的经验,因此我将剧情内容定位为以下三种:校园剧、校本剧、童话剧。校园剧即以校园生活为背景的题材内容进行创编;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学生可以改写但注意保留原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童话剧是以童话为内容,剧本可以原创和改编两种,但童话剧所需的道具和服装要求较高。组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各抒己见,确定剧本方向。如果是课本剧和童话剧基本的剧情是有的,校园剧的剧情学生要自己创编。基本剧情确定以后就是负责编写剧本的同学的任务了。这个同学可能文笔不错,但根本就没写过剧本,也不知道剧本的格式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多开一节课对这一环节进行梳理。负责编写剧本的学生要利用周末时间根据剧本的格式编写出本小组的剧本,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四、实施阶段。在各个小组开始排练之前,负责人每节课排练之前要开个小会明确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剧本的剧情有了,别忘了它不是话剧,音乐剧最重要的还要有音乐和舞蹈。音乐部分我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经典影视作品的插曲、主题曲等旋律,,再对歌曲的歌词进行改编。这项内容也有专门负责的同学。舞蹈部分一般是由一个专门负责舞蹈的同学负责编排后再组织演员进行排练。

排练前期,学生在编排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做了一份“校园小型音乐剧编排前测表”目的在于了解学生自主排练情况及遇到的难题并及时加以引导帮助解决。前侧表的设计也是对前面工作开展的一个小结。在“实际排练中遇到的困难一栏中”可以看到学生反映的一些常见问题如:“演员表演生硬,动作放不开。台位设计单一;同学不背台词;组员之间存在意见分歧,扰乱排练进度;每一幕的衔接不紧凑”等等。教师应在学生自主排练时针对这些困惑的问题适时地提供帮助,不断鼓励学生。当然,每组的“导演”在排练时期的主导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没有“主心骨”,这剧是排不起来的。

五、验收阶段。到了排练后期,学生的音乐剧模型已经初见成型,教师应对音乐剧后期整合进行指导,如:演员动作、台位设计;道具运用及上下场衔接组织;音乐演唱表现、音乐剪辑处理;服装的选择、摄像、前台后台工作人员的安排等方面进行指导。后期制作组的学生还将平时收集的排练照片、视频加上主要演员、剧情介绍制作成片头花絮,在汇报演出时做为本小组的介绍展示,非常的有创意。

为了提高学生表演的信心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提出班与班、组与组之间的比赛。学生参与的热情会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在初三三年的同窗生涯即将结束之际,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表演将会为师生留下珍贵、难忘的记忆。

音乐新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4

音乐新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音乐新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它把学生音乐能力和人文教养的整合发展作为总目标。音乐新课程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展起来的新型课程,它是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具有新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新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充满了生机与新意的音乐课程。

多年以来音乐教学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我们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的接受音乐知识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于是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

一、从“教”与“授”转型为“探”与“究”

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教者”的形象,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知识,“教师”、“教书”、“授课”这些词语,一方面显示了长久以来的课堂状态,一方面则又使这种思想得以根深蒂固的延续。其实这种“行为主义”的做法就是把学生当作了灌输的对象。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教师便始终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题,学生便自然形成了“从教师那学音乐”的思想意识。实际上,这

种课堂教学是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的能力。

随着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确立,音乐教学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创新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得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要研究现代教学理论,要研究现代教学方法,要研究学生学习心理,要具备创造性。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活动中去听辨,去体验,去感受,去思维,去理解,去表现,去学习,去创造。以“灌输”型转为“探究”体验型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因素,学生自主的探究探讨音乐,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诱发学生参与创新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巧妙运用旁类学科知识,感知音乐魅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我们常说:教学有方,但无定方,贵在有效。

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势,对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赋予音乐课新的内涵。要明确、借鉴

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形式,目的是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单纯传授其他学科知识,或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由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建立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三、抓住“关键词”,是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让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才会和我们一起“动”,这也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

新音乐课程教学经典案例分析 篇5

案例

一、有这样一节课,教师在教唱《母鸡叫咯咯》时,大约用了十分钟时间教唱歌曲,然后教师提出让学生来画母鸡,“小朋友,母鸡真可爱,你们能把母鸡下蛋的样子画出来吗?”于是学生开始紧张的画了起来,教师在一旁不停的催促“快点,快点!画完的到前面来展示”。在教师的催促声中学生终于画完,教师又对学生的画做了一番评价,学生们纷纷七嘴八舌地议论:“这只可爱,不,还是那只可爱”。都沉浸在画画的喜悦中。

〔案例分析〕学科综合不当,使音乐课失去“本位”。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得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但许多老师对“综合”的内涵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有人认为,要体现音乐课的综合性必须把一堂可分成几块,唱十分钟歌,画十分钟画,等等。这样做反而使一堂课显得杂乱无序,牵强附会。无论音乐课程管理的形式怎样变,音乐学科的特性不会变,因此每节课应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为表现的主题来选取有关内容,而不是只要沾边的内容就不分主次的放到一节课中。

案例

二、曾听到这样一堂课《火车开了》,课的导入教师设计非常好,小火车开到北京去,并进行节奏训练“呜—呜—呜,咔嚓 咔嚓”模拟小火车的声音,真正做到了从情感入手,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接下来的环节却觉得“闹”得不得法,教师一会儿要带着学生去全国各地表演,一会儿又让学生手舞足蹈,敲敲打打,一堂课下来学生玩得很开心,热热闹闹,但学会歌曲的人寥寥无几。

〔案例分析〕过分追求“兴趣体验”,有关知识技能无人问津。

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更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但并非象有的教师那样,纯粹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以兴趣为兴趣的教法。音乐课如果只注重课堂气氛是否热闹,学生是否高兴这些表面现象,而将知识技能抛置一旁,也同样是错误的。我们知道音乐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是想学唱一首歌曲,学生连最起码的唱歌技巧都没有,唱起歌来能好听吗? 案例三:一教师在教授《玩具兵进行曲》一课时,先请学生谈谈自己喜爱的玩具,提问:“你们梦见过你们的玩具变活了,变成小小的玩具兵在行走吗?”于是教师播放音乐,请学生边听边做自己喜欢的动作。马上有几个男孩子作持枪状大打起来,顿时教室里乱作一团。

〔案例分析〕过分追求以学生为主体,结果本末倒置。一、二年级的学生毕竟年纪还小,已有的知识水平有限,如果教师总不能给与一定的指导,而一味听任学生自由发展那学生就不会有进步,虽然学生在乱舞乱画中也能得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只是一种“海市蜃楼”。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新课改下有的教师却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好的教学需要教师为了营造合时的氛围而恰当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适时、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案例四:在一节公开课上,教师在教唱歌曲《小红帽》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理解歌曲内容,教师播放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边看《小红帽》的动画边听歌曲,这时只见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注意力完全被动画吸引了。老师说:”小朋友歌曲中讲了些什么?下面用你们的歌声来告诉我。”然后教师播放媒体请学生反复演唱,可是学生会唱的却寥寥无几。

〔案例分析〕课件中精美的动画,使学生无心学习。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测试题答案 篇6

一、每空1分

1、美育

2、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

3、音乐审美,兴趣爱好,全体学生,个性,音乐实践,音乐创作,学科,民族音乐,多元文化,评价机制。

4、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

5、基本表现要素,常见结构(曲式),体裁形式。

二、每小题5分

1、(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2、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领域一: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2)音乐情绪与情感,(3)音乐体裁与形式,(4)音乐风格与形式

领域二:表现

(1)演唱,(2)演奏(3)综合性艺术表演(4)识读乐谱领域三: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2)即兴创作(3)创作实践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音乐与社会生活(2)音乐与姊妹艺术(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三、9分

要点: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2、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浅谈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 篇7

一、把主体地位交给学生, 让他们尽情发挥

在以前, 教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整节课的进行都要求在教师的安排下井然有序, 学生迫于教师的威慑力, 想学可以学, 不想学也得学。一节课上完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要求他们学什么, 这一点尤其是表现在以往的学唱新歌的课堂上。以前教学新歌曲, 首先是教师一句谱一句词教学生唱, 学生一板一眼地跟着, 这种机械的、乏味的唱歌教学模式逐渐消磨了学生的自觉性, 使到学生由唱歌时单调、麻木的重复发展到对音乐课的机械接受, 以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本来是爱好音乐的, 但却都不喜欢上音乐课甚至有的学生畏惧上音乐课。这样的状况往往使我们作为教师都感到有点迷惘, 音乐课是只为了让学生最终会唱就行了吗?自从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后我才恍然大悟, 教师只是促进者, 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而应成为学生的激发者、辅导者, 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主体, 是在被激起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自愿地渴求去学习。在感悟后我慢慢地探索各种趣味教学, 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例如:以竞赛激起学生兴趣, 促使学生进行自学。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 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 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让学生分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歌唱比赛,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八个小组, 告诉他们这节课的内容是学唱一首新歌, 先听三遍录音范唱, 然后让他们自己学唱, 最后进行小组合唱比赛, 看哪组唱得流畅又准确, 排上名次后在平时成绩中添加一定的分数。听到有分数可加, 学生们就更加积极踊跃, 部分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基础好的同学带着唱, 有掌握不好的, 感觉自己不会唱的地方就向老师请教。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都非常投入, 老师未对他们进行任何要求, 完全是出自学生的意愿, 课堂进行得非常顺利, 气氛也相当好。

在探索中, 我体会到了实施自主学习, 要坚持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 精选一些妙趣横生的教法, 让学生自己多听多唱。放手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 一个锻炼的机会, 一个成功的经验, 让学生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 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教学环节设计要有新意

中学音乐课要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必须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有持续的兴趣。音乐课的课型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都要力求新颖、奇特, 具体的方法要视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特点而定, 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 灵活多变的。教师在教学的任何环节中都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每节课都是新鲜的, 激发其可持续的学习兴趣。若还按过去的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 那课堂上很难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为此, 我力求使音乐课上得新鲜、奇特, 认真地设计了每章节的教学环节, 如在学习第十六册第三单元《瑰丽的电声》时, 巧设导入曲, 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前,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我发现现在的中学生对时下的流行歌曲不只是一般的喜爱, 所以开始上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两首正流行的通俗歌曲 (都由电声乐队伴奏) , 学生们看着屏幕上的画面, 听着熟悉的令他们兴奋不已的旋律, 所有的注意力一下子全被吸引了过来, 有的甚至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 听完后学生的反应非常的兴奋和激动。我就在学生的热情度尤在时讲授了有关的电声乐队的知识, 并告诉他们刚才听到的歌曲中旋律和伴奏的美妙动听的音色全是由电子合成器演奏出来的。对此, 学生感到非常的好奇, 并且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 他们也非常渴望了解这种音色, 所以对老师所讲的电子合成器的知识听得非常入神。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多创设新鲜、有趣的教学环节, 并且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必须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争取把每节音乐课变成可享受的“美好时光”。

三、改变考试模式

根据以前的惯例, 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常规考核。考核的办法无非就是唱歌、视唱或乐理试卷等几种模式, 内容和范围一般也只由教师决定, 并按照统一的标准打分。这种考核方法一般只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 而忽略了学生的音乐情感和兴趣。在与学生取得交流, 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意愿后, 我决定改变考核的方法:在考试的前一周告知学生, 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全由学生自己挑选, 可以是演唱的, 也可以是演奏的。演唱可有独唱、对唱、小组唱、表演唱等, 由学生自由组合, 演奏都可任意挑选曲目, 我还宣布凡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也可以参试。

音乐新课程改革 篇8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层层推进,教材建设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1年6月,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草案、《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等纲领性的文件,从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方面对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对音乐教材的开发与管理也做出了一些新的规划。本文就我国学校音乐教材编写中的许多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音乐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

随着课程改革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学校音乐教材的改革也成为焦点,几套新的音乐教材相继问世。从这些音乐教材的内容上来看,许多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他们去中学音乐教育实习时,发现学生们仍在唱那首《唱脸谱》,音乐欣赏课的主角还是那几首中外乐曲,学生们对乐谱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阿拉伯数字的边缘……这边高唱着音乐教学改革的调子,那边却无动于衷地老调重弹,好不让人伤心。传统的、经典的作品固然要保留,但十几年来社会的发展为音乐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新的音乐形式层出不穷,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是不断涌现,为什么就不能体现在学校音乐教材里呢?难怪现在的学生产生“爱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的现象。此外,每一阶段的音乐教材无论是在内容的衔接上,还是难易程度的选择上,都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问题。上述问题的产生虽有历史原因,但教材编写者的观念与历次教材编写遗留下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所谓观念改革,就是要更新观念,用新的思想、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来观察音乐教育问题。具体到音乐教材的编写,则编写者首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具体地说,教材编写者在编写音乐教材时,应体现音乐教材的时代特点。

(一)突出教材的主体性与基础性内容,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

所谓音乐教材的主体性,是指教材编写者在观念上始终并真正确立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传统教材观提倡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授转变为双向互动。所谓音乐教材的基础性,是指除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将一些引导中小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音乐的知识内容引入教材,例如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的基本原理,最终使他们通过学习音乐获得其它学科不能涉及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认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这就要求音乐教材的编写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二)强化教材的可操作性,遵循音乐实践性原则。

传统的音乐教材由于其以知识传授为主,虽然也涵盖了多方面的信息,但无论在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比较刻板。新教材观主张的学习方法应是一种合作性、探究性的,师生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这就要求教材在编写时应强化可操作性,通过简单的音乐创作、即兴表演等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容,使音乐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真正做到“从做中学”、“从乐中学”。

(三)注重音乐与其它学科联系,拓展多样性的教材载体。

在编写音乐教材的过程中,应考虑音乐与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的联系,同时也要考虑综合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连接与沟通。“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这是《纲要》对基础教育教材开发的要求,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基础教材。此外,传统的音乐教材只有课本,许多教师为了更直观、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具,并在有限的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为此,教材编写者要给教材配备一定的简单教具,如音响、音像、谱例、课件等,使学生在课外通过聆听和欣赏的方式对教材进行预习和复习。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将文字、影像、动画、声音整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获得知识。

(四)宏扬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多元音乐。

我国具有八千年可考的音乐历史,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来传播、传承我国的优秀音乐传统,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因此,音乐教材的编写在内容的选择上除吸收一定数量的优秀民族音乐,还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关系。同时,也要将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丰富音乐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增强音乐教材的通俗性,注重音乐教育的审美性。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音乐教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内容编写上也应该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和最终目的。近几年来,国家出台的几项政策都将美育列入了我国的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地位的确立以及人们对美育重要作用的逐渐认识,为课程改革、音乐教材改革开拓了视野,注入了新的活力。“美,应该成为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而且也应该成为包括音乐教材在内的所有艺术课程教材的一种全新编写理念。要使音乐教材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让学生去鉴赏,去品味,去喜爱它,从而推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充分获得美的享受。

二、高师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要与基础音乐教育同步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就业趋向大多数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他们肩负着基础音乐教育重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这项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他们自身素质高下优劣的重要性。但是,多年以来,很多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大学里学到的许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走出校门后有些内容根本用不上,而与基础音乐教育相关的知识却没有学到,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这个问题的存在充分暴露了高师音乐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与基础音乐教育不能够同步发展的弊端。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何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专门教育不同,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非定向的、非专门的教育。”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传授的知识、技能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而是培养一个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综合文化素养和具有相当音乐知识、技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高师院校在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上,要与基础音乐教育同步发展。

(一)重视音乐欣赏课程,系统编写高师音乐欣赏教材。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步伐,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要充分重视音乐欣赏课,确立音乐欣赏的主干课程地位。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该课程的综合性,不能单纯地将其理解为音乐史或作品分析。由于基础音乐教育的教材内容多、范围广、要求高,因而对音乐教师自身的文化及专业修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欣赏课和教材来说,除了包含大量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优秀音乐作品的美感之外,还要让他们获得教授音乐欣赏的理论和方法,为胜任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是高师音乐欣赏教学所要达到的两个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实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高师音乐教材的理论性,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高师音乐课程中有许多像钢琴、声乐、器乐这样技术性很强的课,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这些相对直观的技能课。而目前高师院校的音乐技能课却仅仅停留在技术的提高这一层面,所使用的钢琴、声乐教材也只是曲目和作品的荟萃,极少有技术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不是参照现有的相关资料,就是介绍自己演奏、演唱的经验和体会,这就造成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甚至“误导”。因此,在编写高师院校音乐技能课教材时,除了吸收大量中外优秀作品外,还应注入适当的技术理论知识。既要突出以传授应用性知识为主的学科特色,也应包含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与信心。同时,还可以为教材中的练习曲和作品编写一些演奏、演唱的提示,如表演练习时的注意问题、风格分析、重点难点的解决、情感的处理等,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教学方法,以适应将来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三、借鉴国外音乐教材编写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

面向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音乐教材的编写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借鉴国外音乐教材编写经验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德国学者埃里希·多弗莱因在《欧洲音乐教材概要》中谈到了音乐教材内容的普及问题。在欧洲,即便是专业性较强的器乐教程,它的普及作用也是相当大的。他们往往采用改编的手法将原本技术要求极高的作品降低难度,使业余爱好者也能很好地驾御许多高层次的优秀作品,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此外,从日本高中音乐教材的编写特色来看,尽管中国与日本音乐文化具有许多相似性,我国近代以来的音乐教材编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但日本的音乐教材还是有很多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方面,首先运用的是音乐艺术所特有的魅力,以此来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他们认为创造性的学习应该是愉快的,这不只局限于作曲等创作作品的学习,更多的是演唱演奏的表现过程和音乐鉴赏的过程,了解音乐艺术和其他相关艺术、相关知识的讨论思考研究的过程同样具有创造性。在教材编写上,他们主张不只局限在一套教材上,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编写不同层次的音乐教材。这对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我国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总之,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音乐教材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立足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音乐课程、教材改革,同时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音乐教材编写经验,就能够将我国的音乐教材建设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

①②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8页。

③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4页。

④郭声健、喻秋兰《美,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

⑤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杨和平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宋 莉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音乐新课程改革 篇9

从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审美、创新、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学生为主体、自主性学习、音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是教学新模式的目标,更加贴近基层,尤其是教学的出发理念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变化,更加突出了实用性,使基层音乐教师又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通过新课标的培训,我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下面是我对新课标的一些理解。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音乐教学多为感知教材,感受美的内涵以达到鉴赏美的目的。而设计的范筹是主要的新课的教法,唱又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会形象美,表现形象美的关键。为了能够很好地感染教育学生,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演唱表现音乐作品,让他们自己讨论设计表演作品,在参与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个性爱好,扬长避短,并适时选用乐器,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情绪,帮助学生掌握节奏,音高,丰富演唱效果,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综合技能训练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导法去学习,体会,让学生充分领悟、感受音乐美的所在。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再以学生是否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来衡量学生的会与否,以知道一首歌是怎么唱的来衡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否,更何况音乐、美术等这些学科并不追求“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我觉得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更是为了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作为音乐教师,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将他们带入美的旋律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

音乐新课程改革 篇10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音乐教学要充满个性特色,教学效果要显著有效,创新改革成为每个音乐教师的必要手段,如何在音乐课前、课时、课后做到创新,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新课程的独特魅力,笔者从创之有意,培养创新意识;创之有形,运用创新方法;创之有声,开拓创新形式;创之有思,加强创新反思四个方面浅谈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创新 音乐教学 意形 声思

“创新”,是现代社会不再陌生的话题。在我国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创造性教学是21世纪教育的热门话题,已成为国际教育新的课题。每当面对一个个充满时代气息的孩子,我想教学创新是必要且必须的,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下面,笔者就这个话题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创之有“意”,培养创新意识

所谓“意”,即意识,是指音乐教师在设计教案、展开教学时,时刻培养并保持一种创新意识,让教学各方面受益。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这样说:“兴趣是一条通向欢乐和光明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一成不变的课堂势必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教师需要创新,学生更需要创新,那么在学习中就需要时时刻刻培养一种创新意识。

在备课时,我常常针对各个年级不同年龄特点,去尝试想象采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而产生的效果。在课堂上也常常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节外生枝”和“意外事件”。学生对音乐持不同的感受,因此常会有突发出现的不和谐“音符”,打乱老师原本设计的教学流程。“创新”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当“意外事件”出现时,我觉得适时的点拨,能把“节外生枝”变成最佳的教育契机,能让“意外”成为悠然不尽,余味无穷的宝贵资源,课堂也因创造而更加真实精彩。例如,我在《我是少年阿凡提》的教学设计时,在备课时给出了很大的空间,给自己,更给予学生。期望在课堂上每个学生给我不同的惊喜,每个班级给我不同的灵感,时刻培养创新意识。在参与律动来熟悉音乐时,孩子们想出来的伴奏手法比我想的更新颖更有趣,可以想到轻击学生凳用作伴奏乐器,还可以甩动身上的拉链作为伴奏乐器。我完全被他们所感动,当然肯定并接受他们创新的好主意,给学生自主的同时也促进课堂为之更精彩。由此可见任何精彩的音乐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因此,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的前提。随机应变,面对始料不及的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课前设计的教学流程,“以学定教”这正是音乐课的教学魅力所在。

二、创之有“形”,运用创新方法

所谓“形”,是指音乐教师在实际操作教案过程中,采用各种各样创新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更生动更精彩。英国教育家卡尔强调“一名教师,你首要的紧迫任务就是去创造一种吸引力”。创造学生感兴趣的和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音乐元素,不但能活跃气氛,增加课堂情趣,而且能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教学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创设音乐形象。我在教学《音乐小屋》的时候,演唱《大风车》的主题曲进入角色,一整节课扮演了一个音乐形象──主持人“月亮姐姐”,让学生在月亮姐姐的带领下畅游动画城,学唱歌曲,学生得到了由衷的快乐。还有我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时,用“傣乡飞来了一只美丽的金孔雀要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贯穿整堂课,用金孔雀来表扬和激励。还听过其他老师例如“小记者”、“导游”等各种音乐形象,这些形象非常适合孩子们的口味,它让学习快乐而轻松,为创新打造一个雏形,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创设音乐情境。我教学《我是少年阿凡提》,在新授歌曲前,设计了一个“了解新疆风土人情”的环节,从中创设一个美丽新疆的音乐情境,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听一听、跳一跳的方式让孩子们从多方面了解感受新疆并从中获得知识,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觉得“美”、“香”、“甜”„„这样的音乐情境其实更让教师陶醉,孩子们是这个时候最美的一道风景。还有我在教授《金孔雀轻轻跳》这课时,从傣族音乐导入,引出从傣乡飞来的金孔雀。让学生想象金孔雀在干什么?学生跟着音乐自由发挥,有的表演喝水,有的表演舞蹈,有的几个人一起表演游戏„„气氛一下子轻松和活跃起来了,对音乐和歌曲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在创新的音乐情境中加深了体悟,构成了学生整体感悟的音乐教育的动人乐章。“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等这种美好的境界就在我们的音乐课堂里孕育成长。再次,创设学习环境。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个例子,《海》这一课,当时天气闷热,课前,教师故意把电风扇关掉,看到学生们一个个没精打彩地走进教室时,她却非常兴奋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海边去玩一玩,请你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于是她便轻轻地播放音乐《海》,抒情地说:“大海湛蓝湛蓝的,一望无际,我们坐在一只只小船上,太阳公公暖暖地照耀着我们,一只只小鱼也向我们招手„„。”当她说到“微风轻轻地吹到我们脸上”的时候,教师便轻轻地把电风扇打开,使学生们都能感觉到微微的“海风”,享受于这美妙的音乐之中,效果尤其特别。我们平时常常会在课前布置一些与今天课堂有关的小道具小乐器,还会用不同的座位摆放来激发兴趣,这也是创设学习环境。情境教学是音乐教师的“精妙”手段,它的作用与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我们要主动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让学生们能在这片蓝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何乐而不“行”呢?

三、创之有“声”,开拓创新形式

所谓“声”,是指音乐教师在收获教学成果时,适时适量、恰到好处地开拓各种表演形式,产生一定的音乐教学反响。一堂好的音乐课并不仅仅是一节课40分钟,一周两节课,它带进生活,渗透学习,充满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在课上,教师们常常利用一些有趣的环节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其长处、锻炼其胆量;在课后,又开拓各种新颖的音乐形式,放飞孩子们的音乐梦想和音乐畅想。例如:音乐会、音乐表演、音乐小品、音乐小报、音乐剧、制作音乐道具、自制音乐乐器等,创编中学生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碰撞,视界正在敞亮,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还能增强孩子们的音乐表现能力。这样的音乐创新教学才能掷地有声。

首先,编创音乐歌词。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常常在课堂上进行歌词改编,为了让学生熟悉旋律,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要是引导有方,这个环节学生会很有兴趣的。我在教学《音乐小屋》中编创的就是用“百宝箱”中的其它乐器声改编“叮咚”声,而在《我是少年阿凡提》中是用“谁乱倒垃圾,谁随地吐痰,谁要伤害小动物,我可对他不客气”等歌词来改编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觉得这是自己创作出来的,心里有点小小的自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这时,他们唱歌的表情根本不要老师提醒,一个个苹果似的笑脸早已展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创新的魅力啊!

其次,编创表演形式。音乐课相对于其它的课有独到之处,因为它可以出现很多表演形式,渗透着更多音乐元素和艺术美学元素,所以更能创新。我在教授《金孔雀轻轻跳》的二度编创环节中,我把孩子们分为歌唱队、舞蹈队、伴奏队进行了歌曲表演唱,正准备在高潮中结束时,舞蹈队的孩子们轻轻在我耳边说:“周老师,我们还想跳,我们还有更好的动作。”这时的孩子们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成为了一只美丽的金孔雀,听不到下课铃声,都在那儿热情投入地舞蹈,这样的场面能不让我为之感动,为之惊喜吗?还有在教授《音乐小屋》的欣赏乐曲《单簧管波尔卡》时,孩子们温馨的笑脸、即兴的全班舞蹈可谓是老师们常说的“活而不乱”,这无不时时刻刻体现着音乐的无限感染力。教师若能敏感地捕捉住其中有价值的因素,通过富于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教学,定会生长出较之“知识”更具再生力的因素,何乐而不“动”呢?

再次,编创评价语言。评价语言对于现在的新时代学生来说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太多太少太平凡都得不到很好的效果,除了“你真棒!”“你的声音真好听!”“你听得真仔细!”等等,就是“XX︱XXX”拍手表扬。我尝试着用一些不一样的办法,班级唱歌声音特别好的,我们就叫他“金嗓子”;跳舞好的,我们便称之为“舞蹈王子”、“舞蹈公主”„„学生们都为自己拥有独特的光荣称号而感到高兴,感到自豪。每一节音乐课后我会评选一个“音乐今日之星”,成为今天音乐课上璀璨的小明星来表扬。我在教学《我是少年阿凡提》时,还用新疆好玩的语言“亚克西”代表表扬来鼓励他们参与音乐活动,学生觉得非常新鲜,学习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学效果意想不到。这样简单的语言艺术,只要我们花一点点时间,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在音乐课堂上开花结果,何乐而不“说”呢?

四、创之有“思”,加强创新反思。

上一篇:安全生产月口号二下一篇:高压氧科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