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目标

2024-06-16

音乐课程目标(精选12篇)

音乐课程目标 篇1

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 过多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高, 不利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实现和发展。《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只要是一门学科, 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因此,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须的, 这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种需要, 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新课标是这样阐述知识与技能的:“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 (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 和常见结构 (曲式) 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 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音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歌唱, 学习延长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 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在国际视野中, 确立新的音乐课程教学目标是主要的特点。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再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首要目标, 把注意力转移到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 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性质的定位为依据, 具体内含三个课程目标分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观认为, 音乐知识不单是指乐理知识, 还包括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创作知识和音乐历史知识, 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艺术方面等知识。音乐技能不仅仅包括视唱、练耳、识谱等方面, 也不仅仅表现在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歌唱技术层面, 更为重要的是要把乐谱的学习与运用或歌唱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放在整体音乐实践中进行, 并将其视为音乐表现活动的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 有利于构成基础音乐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完整体系。

基础教育中的任何学科, 都有其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对于音乐教育来说,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是如此, 不仅是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 更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然而, 有的音乐教师片面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 追求表面热闹, 而忽视了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一些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上有偏差, 片面地看待课改, 流于形式, 不注意音乐课程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出现了许多异常的现象:教室里响亮和谐的合唱越来越少, 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学习, 却看不明白一张简单的歌谱, 音乐课像游戏课或者像体育课……这岂不是音乐教育的悲哀?这样的结果并不是音乐教学改革的初衷, 所以我们认为, 在音乐教学改革中, 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新课标队知识技能的要求降低了, 对技能训练的要求淡化了, 但没有丢弃技能训练,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注意几点:一、不要单纯的枯燥的技巧训练, 不要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 应以整体的方式让学生来体验音乐, 充分重视音乐要素 (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 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最具表现力的部分, 产生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不要支离破碎的讲授音乐的要素。二、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 多点关注学生, 将音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中, 与音乐融为一体, 让学生自己去探寻、领悟、体验, 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音乐的知识与技能。三、改变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 与学生的音乐实践、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相结合, 重视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与过程。

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影响,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会受到影响。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学生对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细微的辨别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复杂形式 (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 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 有必要引导学生杂货能够我一定的演唱技巧, 例如: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地节奏和音调、能够识谱、能够参加齐唱和合唱、对合唱指挥动作及前奏、间奏做出正确的反映等。音乐的力度是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之一, 对力度记号的掌握和力度在歌唱中的运用, 是学生必须的知识与技能, 影响着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案例说明:

案例一:这是一节歌唱课, 我教学生学唱一首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在歌曲学唱之前, 我选用了一首二首部练声曲, 指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唱歌, 涂绘在月光下的感受, 体会不同意境下强弱的自然变化。在轻柔的琴声中, 学生的歌声舒缓平稳, 音色和谐。我赞美说:“你们是怎么找到这种感觉的?真好听。”学生高兴的说:“我看到月亮慢慢爬上了树梢”、“我看到了柔柔的月亮”、“我看见月亮躲在云层里”……借此机会我开始进入力度记号这一教学环节, 为了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 我与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对话:“这首歌曲调优美, 意境深远, 通过这首歌, 你们想到了什么?歌曲表现了什么?”“青年人的爱情生活。”“从什么地方看出了来的?”“为什么我的姑娘不出来, 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 再把你那玫瑰摘一朵, 轻轻的扔下来, 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学生好像置身在皎洁的月光下。我为学生生动的描述而欣喜。学生的想象空间一旦打开, 一切都会生动起来。学生的灵感打开了, 这是启发力度表现的最好契机。我说:“很好, 我也感觉到了月光, 有月亮的夜晚是怎样的?”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说:“宁静。”我马上在黑板上写出渐强和渐弱记号, 对学生说“你们看着我的手势来表现这宁静的月夜。”随着我的手势高低的变化, 学生们对力度的理解更形象化了。我在钢琴上弹起了前奏, 在流动优美的琴声中, 学生们歌声自然流畅, 高低起伏。

案例二:在一节欣赏课上, 教师完整播放《卡门序曲》后, 引导学生找出多次出现的同一主题音乐, 并要求在再次听到这一主题时, 能跟着音乐节奏起立, 这样, 学生对回旋曲的主部音乐就非常熟悉了。教学继续进行, 老师让学生听到音乐变化时招手, 并且给最快听到主部音乐和变化音乐的学生分别戴上不同颜色的围巾。音乐播放完后, 老师请戴上围巾的学生按顺序排成一队站在讲台的中间。结果发现围巾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红色的围巾被间隔在不同颜色之间, 学生感到很惊奇, 教师立即总结了回旋曲的曲式结构:ABACA。回旋曲的曲式结构生动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

案例三:上课了, 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演唱上节课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表达歌曲的情绪, 力度, 有感情地歌唱。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对比导入新课《嘉陵江上》, 听歌曲范唱录音。聆听之前, 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听完后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教师范唱, 学生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各区歌曲的历史背景。学生集体朗诵歌词, 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教师简介歌曲的时代背景, 请学生谈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再次听歌曲录音。学生跟琴试唱歌曲歌词, 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并学习歌曲的节奏。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读节奏。接着学生跟随着老师的琴声试着唱歌曲旋律, 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线, 用手势表示, 一边做手势动作一边视唱歌曲旋律。旋律唱会后, 根据歌曲的情绪学习歌曲的歌词, 教师提示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得连贯。学生在教室的琴声下有表情的唱着……

综上所述, 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 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表现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实际音乐教学中不能忽视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是不要出现过于专业的训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 音乐课程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音乐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音乐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音乐课程目标 篇2

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华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一、学段目标

(一)3~6年级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春天;放牧;手拉手;长鼻子;跳起舞;咯咯哒;大海的歌;幸福生活;巧巧手;汪汪与咪咪;游戏宫。

本学期继续运用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学生唱的歌曲以及欣赏内容,更不同的是,大大增加了学生创作、表演等活动,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儿童,他们的生活还是以游戏为主,因此,这样的转变是学生喜欢的,动是儿童的天性,创造是人类的希望,从小让学生有这样的良好的创造环境,使学生爱音乐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及创作欲望。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

2、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的中华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3、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4、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5、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6、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7、聆听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

8、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9、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

10、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11、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

12、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13、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

14、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

15、能够识读简单乐谱。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做好课前准备。

2、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力求使学生掌握知识。

4、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艺术性。

5、加强自身基本功训练,提高工作水平。

6、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工作尽职尽责。

五、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平时上课时纪律比较好,各个都很认真,整体的音乐基础还可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不错,对音乐充满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演唱时不喊唱,认识到气息的作用,演唱时充满感情。

各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中等生的人数占多数,大约是50%—55%,这批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有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探讨 篇3

【关键词】初中音乐 教学目标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13

近年来,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也处在不断变革之中,素质教育教学体制逐渐取代应试教育教学体制登上历史舞台。和应试教育“考试至上”的教学观念不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力量。作为教学改革重点阶段的初中教育最明显的改变就是,音乐、美术一类的艺术性非考试科目开始得到重视,不仅学时得到保证而且对于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调整好自身的教学心态,结合新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音乐的教学目标所在,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做好教学工作。

一、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是一种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将情感融入音符和旋律之中,是一门感性、抽象的艺术,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音乐可以划分为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的音乐形式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旋律特点。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初中音乐课本中所涉及的音乐类型广泛,并且考虑到学生智力发展和审美水平的不完全,初中课本中所涉及的音乐内容大部分较为简单,并且初中音乐主要是以愉悦学生身心为基本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目标就是利用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放松。

首先,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愉悦心理。音乐本身就是情感的载体,学生在听音乐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以旋律和歌词为媒介实现自己与歌曲创作者之间的精神和情感互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选择情感积极向上,思想阳光或者是充满教育意义的歌曲让学生进行欣赏。例如《欢乐颂》《爱的奉献》等;还可以添加进一些爱国主义歌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感受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活力,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其次,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欣赏可以释放学生的精神压力。从进入初中开始,学生的学习科目增多,学习压力也就相应的加大,因此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压力,音乐这门科目因为不涉及考试,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灵活性较大,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展现美的所在,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洗涤和放松,重新调整学习心态,从而为接下来紧张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

二、完善个性和人格

初中生正处在心理和身体快速成长阶段,并且在此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逐渐成形,如果期间受到不良精神的影响,或者自身期待受挫后都会导致个性和人格的部分扭曲。而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表现艺术具有影响人心灵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乐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和人格,或者是最大限度的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

首先,从学生刚入学开始,教师就要借助音乐辅助学生心理的成长和健康人格的建立。虽然创作时代和创作者个性的不同会导致不同情感导向的歌曲产生,但经过时间的沉淀所留下的大部分都是具有良好精神和价值导向的歌曲。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目的性的选择一些音乐,并且引导学生找对情感欣赏角度,以此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满足学生的情感诉求,进而引导学生从歌曲中获得力量和正能量。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来尽可能的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众所周知,大部分心理治疗过程中都会运用到不同类型的音樂,以此来引导咨询者进行情感的宣泄或治愈。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不会如心理咨询师一般专业,但教育心理学部分的知识足以支撑起此部分的教学工作。例如对于性格冲动易怒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多听一些柔和、清新的歌曲,以保持平和的心态;内向、自卑性格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选择旋律跳跃活泼的歌曲;对于悲观、消极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选择昂扬向上,积极奋进的歌曲……总之针对不同的教学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尽可能纠正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健康的心理。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调查研究表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社会阅历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反而会逐渐的退化,这在不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初中阶段就是学生想象力退化的一个分水岭,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技巧性、刻板化的知识内容占主导,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背诵和技巧训练,反而忽略了自身想象力的锻炼。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的主观性,不断唤回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对于初中生来说,大部分都不具备音乐欣赏天赋,尤其是遇到古典、原生态音乐时更容易找不到欣赏角度和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将歌曲的创作所处时代特征,创作者的个性特点讲给学生听,从而给学生一个欣赏背景铺垫,然后结合歌曲的特点给学生讲解欣赏角度和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体会到歌曲的中心思想和情感。例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时,以背景黄河流淌时波澜壮阔的场景为依托,自然而然的在脑海中形成,甚至是水的轰鸣声都可以宛如在耳边回旋。

其次,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基础后,教师要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自主欣赏和想象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不告诉学生歌曲名字和特点,让学生进行盲听,并且根据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并形容出脑海中形成的画面,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在听取学生想法后再进行总结。因为音乐是一门主观性的艺术,所以学生感受到的情感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性的否定某一种想法和观点,如果学生思维导向出现根本性错误,教师可以给予纠正,对于其他,教师则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情感。

音乐课程目标 篇4

一、知识技能目标缺失原因分析

(一) 对知识技能维度目标理解的“失真”。

很多教师将“音乐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 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理解为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无教育效应, 可以不进行;将“不能片面强调技能技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理解为可以忽视其必要性, 将“不要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为“不能进行训练, 不要记忆知识”;将“要重视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与过程”理解为只要方法与过程而无须要求结果;将批判传统教学在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的过于专业的高难度要求理解为不要对知识的准确性、严谨性进行要求;将批判“传统教材过于强调 (知识技能内容) 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及时序安排”理解为新教材中知识技能内容将不再遵循其自身的系统性、按由浅入深的梯度有序地显现, 教师可随意取舍。

(二) 对知识技能维度的教学内容解读模糊。

传统音乐教学大纲由于是学科本位的, 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知识与技能分为唱歌、欣赏、器乐、识谱、小学另加唱游, 并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性原则提出很具体和详尽《分年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师很容易抓住教学内容的程度和进度。新课标是从三个维度, 分四个领域 (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按三个学段来呈现教学内容的, 它走出学科本位、突出审美本位、强调情感态度、提出了过程方法、加强了文化联系, 鼓励了创造表现。广大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和《分学段的内容标准》出现不甚理解或理解含糊的现象。

例如合唱, 它是表现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 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应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 逐步过渡多声部合唱。”很多教师会马上对“感受”敏感起来 (因为新课程就是提倡感受体验) , 即而会出现“是让学生感受而已, 而不能象旧的大纲提倡的注意声部的和谐均衡”的理解, 并且这种理解马上会在7-9年级“演唱”内容的表述中证实, “能自信地, 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 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做出正确的反应。”新课标的确没有要求学生合唱要达到声部的和谐均衡。因此, 在组织合唱教学时, 教师不敢对多声部的声音做任何美感处理, 认为课标中没有注明就应当要极力回避。正因为这样的理解, 教师很迷惘说:“现在, 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教合唱了。”

(三) 看不见新教材内部隐含的知识的序。

传统音乐教材是按以知识序为基础来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单向线性运动的编写。多少年来, 教师们已习惯了这种可以看得见的知识点联结教材编写方式。而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等, 提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标准以及音乐与社会生活的渗透, 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和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因此, 知识的序与学生认知的序, 教学序以及主题单元共生于新教材当中, 既有单向线性的序, 又有双向呈跳跃、曲折形式的教学的序, 认知的序, 还有主题单元没有封闭, 横向辐射的放射状运动。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为例。一年级上册《音乐中的动物》通过小猫、小鸭、小鸡的叫声来感受音的长短二年级下册《音乐中的动物》用鲸鱼喷水图强化学习换气记号;三年级上册《金钥匙》用小男孩拍皮球的图片, 帮助学生学习顿音记号并掌握其短促、弹性的唱法;下册《可爱的家》通过火车来学习4/4拍的含义, 并通过小女孩的身势学习4/4拍的强羽规律。在这一条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学序进行中, 我们能发现这里即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学生借助图画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和由易到难的认知序, 又有隐含在学生认知序当中的一条明晰的知识的序即“音的长短、节奏、记号、拍子、强弱规律”, 由于这条知识序隐含在学生认知序当中, 并且出现跳跃 (在不同学年) 以至于不易于察觉出来, 这是将学生认知序、知识序、教学序以及教材本身的序结合得比较好的例子。因此, 教师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序当中找到知识技能的序, 是教师们成为教材开发者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二、知识技能信念的重塑

引起知识技能目标缺失的现象有很多因素, 不仅是教师的问题, 但教师作为将课改精神、课程标准、教材价值转化为学生素养的实施者, 不得不承担起自我重塑知识技能信念的重任。只有客观、准确、理性认识知识、技能的必要性才能驱散心中的痛, 并排除由此产生的一切自我矛盾、自我怀疑、轻松上阵投入到新课改的大潮中去。

(一) 坚定知识、技能是必需的信念

不同的学科知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学校教育, 必须要实现学科知识的教育学转换——将学科体系的专门知识转换为教育体系的专门知识, 转换的结果便是课程知识, 它与原学科知识是有差别的, 最大的差别在于它考虑和依赖教育的特点, 使学科知识现象化、生活化、适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以利于学习者学习、理解和内化。这种转换本身并不消解学科知识本身的知识性质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音乐学科知识转换为音乐课程知识, 并通过教材形式具知识性质和它内在逻辑。新课程对旧课程的改革, 从知识角度来看, 就是改变旧课程知识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将音乐学科知识不加转换直接带入课堂或转换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新课程不是不要知识, 而是对学科知识进行的科学化、合理化的转换。

在音乐学习中, 技能不是唯一的, 但没有技能的音乐教育也是不可想象的, 技能性是音乐学科知识的特点之一, 我们不是摒弃技能, 新课程倡导的是如何使学科技能变为切实为学生能接受、能操作和运用的课程技能。新课程要改革的不是知识本身, 而是使学科知识更合理、更科学地转换为课程知识并使知识与审美的、情感态度的过程与方式形式统一。

(二) 知识技能不等于“知识技能化”

“知识技能化”是指以培养非专门化人才的普遍音乐教育将知识技能的范围、高度、难度, 按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音乐教育来实施开展的一种现象的统称。可是当前普遍音乐教育最遭批评的一个关键词, 但是知识技能并不等于“知识技能化”。要弄清这个问题, 还得从知识的专业化与专门化谈起。

通常来说, 学科知识是以特定对象为中心而聚集起来的专门的知识 (领域) , 它即是专门的, 也是专业的。专门知识和专业知识在这时是相关并一致的。专业知识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具有精深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 (体系) ;而专门知识, 是以事类为分野, 通常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并为某种具体目的服务的特定的知识领域。我们认为, 音乐课程是以学科专业知识为背景并服务于音乐教育的专门知识。专门知识通常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种是专门化形式, 对应于培养专门化人才的课程, 另一种是非专门化形式对应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的课程即普遍音乐教育的课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这两种课程都是专业音乐知识, 归属音乐学科知识的范畴。它们是两类学科课程, 但都是同一种的索取范围, 组织结构和处理方式的不同。换句话说, 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区别不是学科知识上的专业化 (知识、技能等) 区别, 而是专门化区别 (范围、程度、指向等) 由此可见, 中小学音乐课程是音乐专业知识, 只有当这种专业知识超越非专门化形式, 向专门化形式倾向的时候, 才能被称为“知识技能化”。这个尺度只能是在专门化区别 (范围、程度、指向等) 中寻找, 而不能拿知识技能本身来度量。因此, 知识技能是不够与“知识技能化”划等号的。除此以外, 既然中小学音乐课程是音乐专业知识, 那么, 它不可能以非本学科知识为其主要知识, 也不可能以学科常识和非专业知识为主导知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一些专家批评现在的音乐课堂成为语言、美术、文化常识大拼盘, 而没有音乐本身学科性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坚定音乐教育不能走向知识技能化的极端, 但如果抽掉这些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即便是活跃的课堂, 师生互动, 愉悦的过程和方式, 但学生因没有对音乐形式综合认识经验, 很难达到通过音乐以至“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总之, 知识、技能在音乐教育中是必需的, 知识技能并不等于知识技能化。

摘要:音乐新课程确定了三维目标, 本文从音乐教师角度分析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技能维度目标缺失现象的原因, 提出了音乐教师要重新建立音乐知识技能的信念, 要认识到知识技能在普通音乐教育中是必需的, 知识技能不等于“知识技能化”。

关键词:知识技能,新课程,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 (J) 《, 课程·教材·教法》2005. 5

[2]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M)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张楚廷《, 教学论纲》 (M) , 音乐教育出版社1999

确立音乐教学目标 篇5

一、音乐教学目标概述

音乐教学目标,指课堂音乐教学活动所要达的到目标与境界,特指音乐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所制定的既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最基本的标准与层面。它与以往教师所熟悉使用的“教学目标”一词有着本质的区别。“目的”是教师主观的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站在审视教学的角度,以传授者的 身份和挑剔的 心态所制订的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与境界,集中代表了以知识为本的学科体系教学观,是“以教论学”的具体体现。“目标”则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以促进者的身份和接受的心态所制订的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与境界,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是“以学论教”的集中体现。

二、音乐教学目标分类

《标准》为音乐教学设置了三个不同维度的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音乐本身的表现性、实践性、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课程音乐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因为只有通过亲身经历与体验这一过程,才能独立地获得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才能通过模仿逐步积累感性经验,在研究与创造活动中,在与他人的共同合作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学习,并感受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音乐、会学音乐的兴趣与兴趣与习惯。过程与方目标为:

1、体验;

2、模仿;

3、探究;

4、合作;

5、综合。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音乐知识与技能对于音乐学习无疑是必要地,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技能。有人说“教人真理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的教师才是好教师”音乐教师应在正确地教育观念指导下,引导学生学好音乐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方法能力与知识技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方法能力与知识技能共同成长。在《课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有下列几点;

1、音乐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4、音乐与相关文化。三

音乐教学目标比较

由于教师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样道理,由于教学理念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会制订出截然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旧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是站在教师的位置上,从教学的角度,提出的希望学生达的到境界;在新理念指导下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习的角度,提出的学生能够达到的层面。

从以下两位教师设计的《东北好》一课教学目标的比较来看,我们会虔诚地发现来自教学目标的差别。

甲教师从教师出发制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课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东北音乐的风格特点,并通过听唱、自学等形式学习《东北好》,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喜欢东北音乐。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3、引导学生探索、体验不同风格特点的东北音乐,根据《东北好》音调创编《沈阳好》,提高学生想像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乙教师从学生出发制定的教学目标:

1、感受东北音乐热情奔放、活泼风趣、热烈红火等风格特点并有进一步了解东北音乐的愿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聆听和演唱歌曲《东北好》,表达出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探索、体验不同风格的东北音乐,根据《东北和》创编《沈阳好》,体会创编成功的快乐。(过程与、方法目标)

3、能清晰正确地演唱歌曲,并能边节奏或边扭秧歌边唱歌曲。在浓郁地音乐情景中知道东北的地理位置、语言特点、风土人情及东北二人转、东北秧歌等知识。(知识与技能目标)

第一种设计目标笼统、宏大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教师想使学生充分感受,是教师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想引导学生探索、体验与创编,充分体现了传授者的良好愿望与主观想像,是教师对教学结果的期盼,但这一目标的后期效果则不再考虑之内。

第二种设计目标明确、清晰,探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设置了学生在45分钟的教学中能够达到的短期学习行为与实际效果的具体目标,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做了铺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兴趣与情感的主线在与知识技能这暗许条暗线紧紧缠绕交织呈现的时候,价值观得到了更充分地体现。四、如何确立音乐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与方向,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是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而制定的学生应该达到而且能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然而,一般音乐教师对此往往研究的不够深入,错把教学目的当作教学目标来对待,过高的估计一节课的功效与价值,甚至“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学习这首歌,把学生培养成雷锋式的好少年”、等等过于宏观的语言都写在上面,对课堂教学没有具体地的指导意义,也没有评价的价值。音乐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表述为“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就等于把目标的行为主体定位于教师,而不是学生,因为是教师想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事实上,片断教学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获得情感体验与切实的进步,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愿望能否实现或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2、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测评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如果我们学唱了一首歌唱雷锋的歌曲,就把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育成雷锋式的好少年”和“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进行测评,因为通过学唱一首歌,根本无从测评学生提高了多少。

3、行为方式必须是灵活、多样、可操作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缺少情感于活力的。如果我们的教学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行为方式也必定会不合时宜,只有真正熟悉、理解研究学生的教师,才能制订出事实深受学生喜爱、符合学生年龄于心理特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与实际水平的行为方式。

4、行为程度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最低低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最高标准。如果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是最基本、最普通、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我们的教育也就不是面向普通人的基础教育了。因此,行为程度要适当,即符合多少学生的实际程度,又能让那些接受快的学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例如:“至少能记住歌词或音乐主题”、“能基本正确地演唱歌曲”、“感受音乐作品浓郁的地方风格”“体验创编活动的快乐”等众所能及的标准与层面。

再论音乐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篇6

【关键词】 音乐 教育

因此,很有必要对音乐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就使探求音乐教育目标的问题变得重要起来。因为这不仅关系到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还关系到音乐教学的方法及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

一、美育中的音乐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有机构成内容,而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手段,则又是美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美育呢?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标,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人的精神因素包括智力、道德和情感三部分,心理学上称作知、意、情,相应的哲学范畴是真、善、美,分别以它们为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则是智育、德育和美育。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担当起培养人高尚情操的崇高职责。

既然美育的性质和目标是如此,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标,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许多音乐教育家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例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育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透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

二、国民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国民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素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学校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学校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音乐教育的对象。所以国民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又可简称为国民音乐教育,它的基本含义是:在普通学校中,任何一个学生,不管他多么缺乏音乐天赋,不管他是否五音不全,他都有接受音樂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日本山叶音乐教学法对国民音乐教育有过明确的阐述:"这种教育的目标,不只在培养特殊的儿童,使他能更进一步发展他的音乐本能,而着重于教育所有儿童,以期使他们也发展出音乐的天分。""虽然有些儿童在音乐上的能力会较诸其他儿童逊色,但是这并无损于这些儿童的人类价值。"

在美育与国民教育这两个基本框架中,国民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面向全社会,培养具有音乐审美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绿化的事业——再论音乐教育的目标

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伯恩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没有广大的积极参与其中的听众,而是一些被动地听音乐的人,那我们就永远不会有一个具有音乐文明的国家和民族。"这句话的含义是很深刻的,它说明即使从音乐本身的目的来看,国民音乐教育也是极端重要的。它一方面需要国民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又是国民文化素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音乐艺术不再是一个由少数音乐家承担,用以表明社会有音乐的音乐艺术,而是直接使全体国民成其为主体的音乐艺术,全面提高国民音乐文化素养,既是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自身发展的目的。

1、陶冶情感——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正感受着作曲家的灵魂,或许我们不知道引发作曲家产生这种情感的事由,我们却直接触摸到了他的情感。瓦格纳还说:"音乐不是表现某一个人在某种状态下的激情,而是表现激情本身。

2、寓教于乐——与德育相互渗透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调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可以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强制的方式,它依靠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

大多数数音乐活动,都是集体的活动,从小参加集体的音乐活动,无论是音乐游戏、器乐合奏还是合唱,都能培育人的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纪律的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的良好道德。国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把音乐活动当成培养新一代社会道德规范的早期教育行为来研究,并在教育中给予非常重要的地位。

3、启迪智慧——与智育相辅相成

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育的发展,这一点不仅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还逐步形成了社会的共识。增加智力投资,加强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家庭为孩子购买乐器,请来家庭教师。大量事实说明,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发展确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知道智力是人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从智力的结构角度来看,智力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智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活动不仅依赖于大脑皮质的分析机制,它还依赖于那些主管感受与动机的次皮质结构,而这些结构对人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以美促健——与体育相得益彰

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医治人的疾病。正因为此,音乐治疗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正在全世界蓬勃发展。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说:"乐者,亦为药也。"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那么,音乐与人的身心健康,究竟有什么密切关系呢?

音乐与运动有如此密切的关系,优美的音乐可以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就显而易见。一些歌唱家、钢琴家、指挥家比从事其它职业的同龄人显得要年轻一些,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点,就是因为他们每天身在音乐艺术之中,音乐对他们有一种怡情健身的作用。据统计世界十大著名指挥家都长寿,美国音乐家斯达科夫斯基直到95岁,还在指挥乐队。

五、结束语

当代音乐教育的特征不仅在于它的高度社会化方面,还在于它作为现代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与智、德等教育紧密配合的功能,而且还进一步成为一种创造性教育,其目的是培养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当代音乐教育必然带上当代美育的全部特征——即培养教育对象的高尚道德、和健全而完美的人格意识。

参考文献

[1] 郝文斌、谢嘉辛、《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音乐教育出版社

[2] 夏野、《中国音乐史》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 篇7

其实, 制定音乐教学目标第一步是教师要对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进行分析, 只有掌握了学生的现有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去制定才是可行、合理的教学目标。第二步是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细致分析, 了解本课内容和其他课时内容之间的关系, 有效实施迁移性教学和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步是教学目标力求: (1) 全面性:全面的教学目标就是指一节课中要有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具备以上的三个目标才可以说是较全面的课堂教学目标。 (2) 明确性:明确的教学目标指的是目标不笼统、不模糊、不抽象, 且有利于反馈与检测, 不要有与目标无关的内容出现在目标设置中。 (3) 准确性:准确性的教学目标就是教师不能随便拔高或降低目标要求, 应按照学生的音乐基础、年龄和接受程度来准确制定,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下面, 谈谈歌曲《夜歌》的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分析学生特征

六年级的学生虽已处于小学高年级, 但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仍然很短, 认知特点仍是以形象性、直观性为主。教师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要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 化繁为简, 化抽象为具体, 精心设计, 巧妙安排,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掌握音乐技能, 逐渐具备准确表达音乐的能力。

情感是人类共有的美好特性, 是感知和认知事物的一种直觉和表现, 是人类共有的特性。但六年级的孩子已趋于青春期, 性情也趋于内敛阶段, 不太愿意表述和显示对音乐或其他事物所持有的情感和态度, 所以, 教师要因势利导,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孩子们去感受和表现, 尽情享受音乐的情感魅力。

好奇心和创造性是人类的好朋友, 它与人相伴一生, 在学习阶段的孩子的创造性更是无穷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老师尤其要保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让孩子享受到创作带来的快乐。

二、分析教材特点

《夜歌》是一首俄罗斯民歌, 带有摇篮曲或童谣的特点, 全曲只有两个完全重复的乐句。歌曲采用了不同的拍子, 有四四拍、四五拍、四三拍。拍子的变换让歌曲充满了摇曳、动荡的感觉, 表现了游子思乡离愁之苦、忧郁伤感之情。歌曲虽短, 却意味深长, 给听者和学习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

三、《夜歌》的课堂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力度和节拍对音乐作品的作用, 并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力度和节拍;能用悠远、宽广、流畅的声音及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达出歌曲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填谱创作第二首《夜歌》, 使学生了解作曲的基本知识, 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2)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歌曲《夜歌》的学习, 感受俄罗斯民歌的旋律风格, 体会歌曲忧郁与伤感的情绪, 增强学生对俄罗斯民歌的认识和热爱。

(3) 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歌曲 (学唱歌曲和表现歌曲) →创作新作品 (创作第二首《夜歌》和感受第二首《夜歌》) →师生小结”等环节组成。教学中, 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 化繁为简, 化抽象为具体, 精心设计, 巧妙安排, 因势利导, 使学生深入地感受、理解、表现和创作具有思乡情怀的歌曲, 培养学生的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音乐课程目标 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学习目标

一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 学习目标不明确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223名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至今, 是否有明确的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学习目标”的调查中, “有目标但不能按时完成”的占48.4%, “没有太明确的目标, 学好一样是一样”的占25.1%, “没有目标的占1.3%”。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培养目标会形成障碍, 两者不能统一, 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会不利。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你认为现行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是否合理”的调查中, 回答“不太合理, 需改进”的占58.8%, 已超过一半。原因是“专业技能课安排的课时太少, 自主练习技能的时间不够”。

二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学校以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当前, 学校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并具备音乐表演方面的能力, 能在社会文艺团体、中小学校及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及管理工作, 以及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文艺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希望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学生, 以适应现今快速变化的市场发展。学生如果只专不全会限制未来的发展, 毕业时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为拓展学生的素质和知识面, 学校增开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 如艺术管理、艺术概论、中外文学名著欣赏等。

2. 学生认为既专又全很难做到

学校希望学生能全面发展, 但学生却觉得要做到“既专又全”很难。因为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要花费大量时间, 并且必须持之以恒。而学校开设的课程很多, 课时量又大。学生们光是在主修专业学习上的时间就很紧张, 更别说再加上声乐、舞蹈和其他一两门的器乐练习了。

目前, 学生们对课程设置不满意, 一是认为开设了太多与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 如体育课、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但这些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科目, 无法更改;二是认为专业技能课的课时安排太少, 希望学校增加课时安排。这个问题, 解决上有一定困难。因为每个学校配备的音乐技能教师人数不多, 而技能一般都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讲, 专业技能课是一周一次, 如果让每个学生每周加一节技能课就意味着学校需要引进多一倍的技能教师或在校的技能教师劳动强度加大一倍, 这无论是从薪资待遇还是从劳动强度考虑, 都是不现实的。

三看法与建议

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学习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有以下建议:

1. 学校可以更多地从心理学角度改进课程设置

音乐课程是音乐教育的核心, 它包括授课内容、课时计划以及各课程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各门音乐课程的安排, 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 (如年龄、专业等) 其心理依据也不同。课程设置是思维模式的体现, 其科学与否, 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接受效果的好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程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设置才能更好地被他们所接受。

2. 在自选课中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课程

据了解, 目前学校开设的自选课程都是提前设置好后再让学生选择的, 而非依据学生的兴趣而做的设置。虽然这样的选修课能够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也可以展现学校的教学特色, 但未必都是学生喜欢的。加上学生认为选修课不是主课以及一些教师上课不用心等情况, 选修课远达不到该有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 对于选修课应该先调查再开设, 并且加入学生们一致认为比较欠缺的专业技能课程。

3. 以“高带低、强带弱”的教学形式增加技能课程

针对学生们认为技能类课程太少的情况, 笔者认为, 可以尝试以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以技能较强的学生带技能较弱的学生这种方式, 这既可以不用增加教师的劳动强度或学校的薪酬负担, 又可以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心理期望, 还可以提升部分学生的教学水平。

建立最优化的课程结构体系, 联系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原有的课程设置基础上, 将有相对联系又有实效的课程内容加以综合。精心选择学生能够受益的知识技能, 加强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优化课程设置, 使学校的教学目标能够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一致。

音乐教育, 包含着音乐和教育两个方面。有人强调音乐为主体, 学生在音乐中接受教育;有人认为教育是主体, 在教育中掌握音乐。不论如何, 事实上,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二者不是对立的, 而是互补的。二者的全面结合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内涵所在。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多方面入手实现音乐教育目标 篇9

1. 创设情境,培养音乐情感

音乐教学的情感化需要情境的历练,一个人音乐情感是在社会实践、生活积累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提高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大情境的磨炼。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需要创设音乐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环境调整音乐教学的过程。比如,在郊游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环境心情把音乐教学融入进去,还可以根据各种学习活动或者各种节日等去适应音乐教学的过程,最终使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实现师生思维同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力。这样就与所学音乐作品紧密连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动机。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升华。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的发展,让学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音乐教育在审美功能中应掌握情感性原则,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活动。教学情境在音乐教学中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的作用,能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还会产生感化人的审美效应。让人产生自信和力量,得到一种情感的升华,充满对人生目标的追求。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起到综合的促进作用。

2. 正确认识中学生与流行音乐

传媒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流行音乐进入校园也是必然的趋势。中学生对于新事物有着非常强的接受能力,对于像流行音乐这样简单易懂的音乐形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信息的飞速发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中学生对待流行音乐有其自身的独特见解,不同的音乐带给他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但也不乏一些盲目“追星族”的出现,所以教师要正确认识中学生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面对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冲击,我们不能一味地排斥,而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这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流行音乐有利有弊,我们不能只看到流行音乐消极的一面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应看到流行音乐中积极的一面所带给学生的正面影响。以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善的鉴赏能力,不能区分出它的优劣,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必须转换,要成为利用音乐资源的指导者和学生音乐生活的引路人。

3. 用流行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

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依托感性经验的支持。他们欣赏音乐还属于一种感性的外在欣赏。在中学生音乐欣赏过程中,流行音乐占有很大的比重,流行音乐的丰富素材与音乐形象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情感空间,比如可米小子的《青春纪念册》、汪峰的《飞得更高》、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等。这些歌曲可使学生倍感亲切,能够与他们的心灵产生共鸣,可以释放他们的情绪。学生可以不识谱就能把音唱得很准,他们通过模仿、练习来把握音乐的整体感觉,这些都是因为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提供了丰富、形象的素材。

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能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的积极元素,更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让音乐课堂不再是单一的授课模式,而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必须结合教材有选择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而不是一味地回避流行音乐,甚至会造成学生逆反的学习心理。流行音乐的恰当引入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音乐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正确认识。

4. 淡化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明确要求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和背景知识等,教师可以自己拟定教学目标。音乐课堂教学在发生变化,不再是沉闷的、单调的,固定在教室内,以教师传授的单一模式,变得更加活跃、宽松。对学生来说,音乐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还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当然,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触,而是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对高雅、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这其中必然包含着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音乐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探究 篇10

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做到“以人为本”, 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使教学体系日臻完善。

一、开放的音乐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必须借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往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由老师来完成的, 学生只是被动地围绕教师制订的目标进行学习, 教师仍然是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没学生仍然没有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外在影响只有通过学习者内在的学习需求才起作用。因此只有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才有内驱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纵观我国当前小学音乐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使音乐教学目标集中在音乐感知和音乐技能训练的知识, 以及是否学生喜欢和不喜欢, 不需要需要。在一些人看来, 一堂课的成功措施和不标准, 主要是看课学生掌握音乐知识, 演唱会合浦数?而这些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从学生的特点、课程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来审视小学音乐教育。并且很容易地看到,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审美、表达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 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

开放的音乐教学目标是指音乐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我们当然决不排斥音乐知识与技能, 而是指能在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 又能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 而不是仅仅关注其中的某一方面。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提高不断的接触、参与音乐的能力, 让他们深入音乐艺术的殿堂。

二、认定目标的开放性

认定目标的开放性, 是指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 由学生自我认定学习目标, 他与以往全体学生共同认定全部教学目标不同, 传统目标教学追求全体学生集体认定从基层目标到高层目标的全部项目, 最终实现90%的学生达标。事实上, 这90%的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仍局限在记忆、理解的知识目标上。情感目标与运用目标等并未实现或实现的不尽人如意。

学生的音乐是基于不平衡的, 其中许多人是音乐感觉普通学生, 更多的“音聋”。对于这种学生的教学, 音乐知识, 音乐技能传授, 但过分强调训练, 可能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激情消耗, 对音乐变得无聊。在这个时候, 老师应该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 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发展。

我们谈认定目标要有开放性, 旨在创设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地、主动地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认定目标, 不把学习当任务, 而是自愿选择, 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地开发, 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

三、实现目标的开放性

纵观我们多年的教学活动, 严重缺乏开放性和民主性。教师的话似乎代表了真理, 大家习惯于权威定论, 一味强求标准答案、正确的思路和规范的格式;不能容忍不同的观点等。解读, 结合封闭式、专制式的教学氛围,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坚持合理的观点。其次, 教学内容应体现探索性和开放性。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得出的结论, 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 以时代的特点大胆想象和发挥音乐。最不确定度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 音乐能使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 去解释, 去宣泄自己的情感, 这是最能反映个性的。活动的主题将能够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节目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音乐活动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探索自己的问题, 探索知识空间, 让他们大胆想象, 自由创造。

四、达标评定的开放性

由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都是开放的, 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兴趣, 获得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我们的教学结果必定也是开放的, 那么学习目标的达标评定自然应是开放的。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我评价, 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构建开放式音乐教学评价方法, 我们认为, 评价的内容和风格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选择, 而不是固定的。一首歌。其中一篇论文可以让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不是吗?!音乐表演评价和其他学科缺乏绝对规模, 音乐表演并不完全以书面形式进行统计。音乐通过不正确的手段来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 使音乐教育使我们迷失了方向, 更不能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小学音乐教育不适合在音乐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它不是培养音乐家, 他们的目的是教育人, 培养他们的个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统一培训, 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美国的美丽的模具, 美国和美国。

兴趣才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创新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张汉昌, 赵菡.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

音乐课程目标 篇11

【关键词】小学 音乐教学 教学目标 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学领域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以往单纯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转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为了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心理特征具有特殊性,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音乐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小学音乐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概述

教学目标是教学领域中经常出现的名词,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一直都是教育学家研究的热点话题。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以学科内容和特点作为重要依据,把教学对象作为活动的主体,把课堂教学效果作为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教学目标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还具有阶段性,即不同的学习阶段目标不同,每如节课的教学目标、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等。

(二)小学音乐教学目标

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是,小学音乐教学目标也分为三个层次,同时还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音乐课程标准把小学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一年级和二年级,第二阶段是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两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存在差异性。第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在于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歌曲,能够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第二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在保持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深层次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影响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因素

影响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的因素比较多,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教材、小学生自身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三个方面:

1、教材

教材是传递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老师要全面理解并把握教材框架,实现教學目标与教材内容的完美结合,在参考教参的同时,从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

2、小学生身心特征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心理和智力方面都还没有发展成熟,因此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的很多潜质都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因此,小学音乐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要注意发掘孩子的音乐潜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智力特点和认知水平,不能盲目提高标准,以免挫伤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3、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主导,承担着组织教学活动和管理课堂的责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尽相同,只有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突出自己擅长的内容,才能更好的掌控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1、目标设计要全面合理

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关系,小学音乐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牢牢围绕三个维度进行,不可偏废其一。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还非常有限,在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时的难度比较大,教学效果也不够明显,教师切不可认为教学效果不明显就可以不设计在目标之内,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

2、目标评价要客观

当设计出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如何进行客观的评价时非常重要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小学音乐老师在教学中,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详细的表述,时刻保持教学思路的清晰,掌控课堂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向发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对教学目标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目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可分可合的,分开就是一个单元、一个构件,合起来则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保持教学目标体系完整的前提之下,灵活的根据需要进行合并或分割。小学音乐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总要求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重新审视,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课堂的优化,突破书本的限制范围,利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音乐教学服务,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感知音乐。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让学生发现音乐的美上,围绕学生的需要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提升音乐素养。

(二)多维度衡量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效果考评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效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本人,为下一阶段教学目标的设计提供参考,小学音乐教学要从多维度衡量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对于小学音乐课而言,考评的内容不能仅限于考试成绩的高低,也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投入程度,小学音乐教师要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帮助学生明确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采用自评与师评相结合的考评模式,为教学目标设计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坚持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

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不能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要实现音乐知识面和范围的延伸,不断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坚持“以音乐为本”,把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载体,“以学生为本”,通过恰当的形式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综合上文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教学目标的内涵,以及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对教学质量产生的重要影响。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教材、学生和老师三个因素,教学目标要全面合理,还要对目标进行客观的评价,不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邰代兄. 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设计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07)

[2]徐静.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设计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8)

论音乐欣赏的感性方式与理性目标 篇12

人类认识活动中, 依靠各种感觉器官与周围世界发生着感性的、自然而直接的联系。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经过生存劳动和各种社会实践, 发展起那些能够确证自己是属于人的美的感受, 其中包括对于自然音响和对于作为艺术的音乐音响的美的听觉感受。感性认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它是认识活动的必经之路, 那么音乐欣赏也不例外, 它也必须经历感性认识阶段。音乐欣赏的感性认识方式具体有哪几种?下面将根据听众的差异、音乐作品的差异和欣赏目的的不同将其概括为三种感性方式。

1. 感知

音乐欣赏的第一种感性方式就是感知。人们在听到某些自然音响和音乐音响时, 会不假思索地从中得到一种愉悦。“当倾听某种歌声时, 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 就已经深深的感动了。有的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 有时会使人狂怒, 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抚我们, 它会作为通向生动性情的美感的技法, 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因此, 音乐欣赏者通过感知音响和音乐表象的东西来进行欣赏, 这种欣赏所处的心理状态往往是一种感受层次。音乐感知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音乐欣赏者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音响效果及其音乐的感性外表上, 其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们耳朵的感性体验, 而对音乐音响之外的事物或者更深层次的音乐内涵却置之不理。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审美反射, 是来自于这些音乐本身的愉悦感觉, 正是这种感觉, 构成了音乐欣赏的出发点。音乐欣赏者在这种感性欣赏方式中, 被音乐的最基本的要素所吸引, 不由自主地被音流牵引而且在其中得到他们所想要的愉悦。处于这种感知状态的音乐欣赏者, 大多直接进行乐曲的体验, 品味乐曲中的微妙情绪, 但他们并不刻意去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义, 也不关注音乐的内容。感知的欣赏方式作为人们最普遍最直接的欣赏途径, 一般适合一些情绪比较鲜明的、结构比较简单的音乐, 比如背景音乐、音乐小品、轻音乐等等。而不适合那些精神内涵比较丰富、思想比较深刻的作品。当我们听一首音乐作品时, 无论是声乐作品: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夜莺》, 还是一首无伴奏合唱:如拉索的《回声》, 人们首先感知的是作品所带给他们的音响, 吸引其听觉和注意力的音乐才会使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

2. 理解和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的第二个感性方式就是理解。它侧重于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和理解。由于音乐欣赏的目标不单纯是感官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悦, 而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 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 使感官———感情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层次, 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完美地结合, 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而当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 就会向理解和情感方面跃进。这种音乐欣赏方式主要在于欣赏者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于音响的旋律之中, 同时还对这些音响的形态和运动规律进行简单的思维分析, 沿着音乐的运动旋律, 欣赏者不断的进行想象和联想, 并且根据他们所经历着事情, 如生活经历或者音乐经验, 从而对音乐的作曲人或者作词人所处的境界或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体验。对于音乐欣赏审美活动, 情感体验是其最为直接最为普遍的感性活动。可是, “还有很多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并不满足于停留在直观感受上, 他们还期望在直接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音乐作品进行观念上的把握, 也就是通过概念和逻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理解音乐”。依照这种主动的积极的音乐欣赏方式, 欣赏者将会对自己的音乐感受范围予以拓展, 同时也将自己理解程度进行加深, 从而实现自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时, 随着乐曲旋律听众会悲哀难过, 这是建筑在知觉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在知觉阶段已感受到音响不好听、不悦耳, 相信情感欣赏这一阶层是永远限制着我们。情感体验的发挥对于这一欣赏方式, 往往跟那些思想内涵丰富、结构较为复杂以及哲理性比较强的音乐作品比较适合, 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和奏鸣曲, 对于这种感性认识方式, 欣赏者往往是凭借其所具有的经验或者知识, 对音乐所表现的内涵进行解读。因此人们在欣赏时, 不仅仅局限在对于音乐额度感情体验上, 而要充分运用理性, 进行深深的思考。如舒曼的《梦幻曲》, 其曲调的优美、婉转能给人带来情感上、精神上的满足, 所以不论是何种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欣赏者应该对音乐作品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对作曲人的性格、经历、身世以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也要有一定的认识, 只有这样, 音乐欣赏者才能将其了解、体会到的音乐精神内涵与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融会到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中, 最终才能较完整地体验到音乐之美。

3. 综合体验

音乐欣赏的第三种方式就是对前两种欣赏方式进行结合, 即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方式。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方式主要是欣赏者对音乐相关的各要素及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而又全面的体验。这种综合体验其实就是人们感性认识晋升为理性认识的阶段。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性的感知、体验、理解之后, 将会进一步地对音乐所蕴含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东西进行探索和体验。这种欣赏方式往往跟音乐的艺术背景、人类情感等内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只有欣赏者对音乐所表达出的人类情感和艺术情操进行充分的联想和理解, 他才能获得完满的理性的音乐体验, 即达到理性目的。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 通过对其的了解, 可以发现有这样一句“通过斗争达到胜利, 从而获得自由”的内容, 它给听众一定的限定, 使听众进行丰富而又宽阔的联想和想象, 使其得到综合的情感体验。对于这种音乐审美方式, 它涉及到了其它文化艺术跟音乐艺术的互译互阐, 也融合了人类认识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审美过程, 这种欣赏方式能帮助欣赏者对各种音乐作品的真正理解, 实现其圆满的审美情操, 它适用于各种层次的欣赏者, 也适用于各种类别的音乐作品。

二.音乐欣赏的理性目的

前面已经提到, 音乐欣赏其实是一种审美的心理过程, 也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有着感知、理解、体验、综合体验等感性方式, 它们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理性的目的。其实在音乐欣赏的感性方式中, 也掺杂着理性的因素, 比如对音乐的理解, 对音乐内涵的分析和思考等等, 这些都是理性的因素。音乐欣赏中所发生的这些理解、体验等, 都是运用一些理性思维对音乐进行评价和审美的。当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发展到一定的程序, 它将会晋升为理性目的, 即人们思维活动的更多参与。音乐欣赏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对音乐的理性认识, 即通过音乐的欣赏, 了解作曲人的生活背景、创作意图、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以及音乐所反映出的艺术情操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欣赏者通过理性思维进行理解和获知的。欣赏者除了直觉的收听音乐之外, 还必须对音乐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作曲人所具有的创作思想和音乐中所应用到的方法、手段进行分析和了解。比如《江河水》这样一首民族器曲, 只有在听众进行理性的认识之后, 他们会感到悲哀, 而联想起乐曲中所反映的旧社会我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处境。再如肖邦的这样一首曲子———《b小调“革命”练习曲》, 对于它, 听众不但会产生出激动情绪, 同时也会对肖邦乐曲中所蕴含的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品会。因此, 欣赏声乐作品就常常从词与曲结合所创造的音乐形象的整体出发来进行分析和理解;欣赏器乐作品既要求欣赏者通过反复的欣赏加深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感情体验, 同时还要求欣赏者多学习和借鉴一些有关资料, 深入了解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

综上所述, 作为一种审美活动, 音乐欣赏是一项多层面的心理活动, 音乐欣赏不但有着一定的阶段性, 还有一定的连续性。对于不一样的欣赏者, 不一样的音乐作品以及不一样的欣赏方式, 其反映出的认识境界或者意境也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1]师玉丽.试论感性在音乐欣赏心理过程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 2009, (6) .

上一篇:直立性高血压下一篇: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