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课程(精选12篇)
幼儿音乐课程 篇1
众所周知, 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近年来师资培训工作日益进步, 各类“国培”“省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幼儿教师的音乐素质及教学技能也相应得以提高。然而素质教育已深深渗入学前儿童学习生活, 家长们开始重视孩子音乐素养的培养, 许多学前儿童已在学习器乐、声乐、乐理等课程, 故对幼儿音乐教育师资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幼儿师范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等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使学生“学以致用”, 适应社会需求,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幼儿师范音乐教育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乐理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 音乐理论课程设置少。2、教学方法与形式单一, 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慢。3、忽略音乐教学法及教学活动实践, 致使多数学生不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 不符合幼儿园的教学需求。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与修改:
一、调整音乐理论内容, 增强趣味性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 幼儿师范学校基本上取消了面试环节, 无需考试入学。每年招收的新生中, 除了少数学生是喜爱幼师这一职业报考就读之外, 很大部分学生是因考学无望而转读幼儿师范, 家长认为读幼师文化薄弱没关系, 懂得唱唱跳跳就行了, 从而也可以看出幼儿师范学校生源文化基础已大不如以前, 学生学习能力弱, 学习兴趣不高。许卓雅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指出“教师的音乐素质包含以下三个基本方向:一、教师鉴赏分析音乐的能力。二、教师表现音乐的能力。三、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其中音乐知识包括音乐理论、乐器知识、音乐舞蹈表演知识, 著名音乐作品背景知识等。幼儿园音乐课以审美为核心, 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引导孩子领略音乐的魅力。这不仅仅要求幼儿教师有一定的技能, 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综合素质。在音乐理论课当中最基础的应属乐理, 而乐理相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全新的学科, 从教材的选用上来看, 虽然近几年来也出版了不少乐理教材, 但基本上与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教材内容趋同, 稍做修改便拿来使用。其缺点为:内容过于深奥枯燥、缺乏趣味性且课后练习太少。许多学生觉得乐理枯燥无味, 与语文数学无异甚至更难听懂, 考试挂科现象很普遍。在幼儿师范音乐课程设置中, 民族民间音乐、中西音乐鉴赏等基础课程基本上未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开设。幼儿师范专业学生音乐文化底蕴薄弱, 知识面窄, 应多开设相关音乐理论学科,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其艺术修养。总而言之, 幼儿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缺乏学科特色, 其教材的“照搬”导致上述诸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幼儿师范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要解决幼儿师范音乐理论课程内容的各种问题,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应对幼儿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修改, 加强音乐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联系, 增加音乐理论课的趣味性, 并建立一套适合幼儿师范特点音乐理论教学体系。
二、改革教学模式
技能课多层次教学, 理论课程研讨式教学。由于幼儿师范学生入校前大多数未接受系统的艺术培训, 音乐技能与综合知识薄弱, 学生在校学习只有短短两年半时间, 要在有限的学习期限内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技能素质, 必需要改革教学模式, 改善教学方法。首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受音乐教育程度不同以及个体音乐素养的差异, 教师必须在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 做到“因人施教, 有的放矢”。对于技能课, 从入校至毕业, 许多幼儿师范学校声乐、钢琴课都是采用的“大班”教学, 一个班上四五十人, 无法做到“因人施教”。笔者建议:第一学年, 采用大班教学, 教师初步了解学生综合素质及个体差异, 侧重基本技能的练习。第二学年, 通过考核, 按照学生的声乐基础以及弹奏能力分小班 (20人) 教学, 第三学年, 分专业教学, 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及能力选择主修及副修专业 (声乐或钢琴) , 主专业每组5-8人, 副专业每班20人。如下图表所示:
采用分组教学后, 则按期分层选拔, 每期考试以汇报演出形式进行, 统一测试, 专业教师集体打分, 优胜劣汰, 确定小组小班人员。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小组上课, 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上小组课。教师与学生都有“压力”, 才有教和学的动力。
其次, 采用讲座的形式开设理论课 (如音乐欣赏、中外作品赏析等) , 既系统地传授了知识, 又节约了教学资源。教师采用研讨式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提出见解。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加强课堂活动设计,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促进教学相长。考查方式可采取论文的形式, 也可以由学生选择教学内容, 以上课的形式展示。
三、重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进行“渗透”性教学, 提高其教学能力及课堂驾驭能力
许多毕业学生 (包括专业技能强的学生) 抱怨学校音乐技能课程的学习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教学的便利, 认为“学”与“教”是两回事。这也说明, 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并不代表就能驾驭幼儿园音乐活动课。幼儿园音乐教育包括以下五大领域:歌唱活动、韵律活动、音乐游戏、打击乐演奏、音乐欣赏。如何才能使得学生将所学技能知识揉合在音乐活动之中?如果仅仅依赖每周一节的音乐教育活动设计课, 那肯定是不够的。在声乐、钢琴、舞蹈、乐理视唱等课程教学中, 教师在教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 还要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讲解能力与组织能力。这也对幼儿师范音乐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必须了解达尔克洛兹、柯依达、奥尔夫、铃木、蒙台梭利等音乐教育体系, 将其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更有效地教学生学习音乐;通过言传身教, 使得学生耳濡目染, 了解和采用他人所创造的音乐教育活动模式, 借鉴吸收他人的有效经验, 逐步掌握幼儿园音乐活动课的方法、特点及规律。同时, 教育实习是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关键环节, 在短短的五周实习中, 指导教师要学生对其所选音乐活动课进行教学设计并写出教案, 进行说课、试讲, 相互听课、评课;教学活动结束后定期进行效果评价, 指导教师与原任课教师指出学生教学中的优缺点, 分析活动的成功和失败, 给出合理的评价, 使得学生对自身专业能力及幼儿园人才需求标准有客观的认识, 发现其中差距, 加以完善, 才能得以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苏莉莉.职业中专幼师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2009 (05) .
[2]陈虹岩.幼儿师专课程设置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12)
[3]陈爱群.浅谈幼儿师范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教学研究2000 (03)
[4]李雪萍.幼师声乐教学的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1)
[5]俞婕.论幼师钢琴基础课的分层教学[J].大舞台.2011 (04)
[6]许卓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幼儿音乐课程 篇2
摘要:幼儿音乐课程对初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有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否认,部分幼儿音乐教师由于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所以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为幼儿设计音乐课程主题,幼儿只能按规定去表演,整个过程中是教师做得多,幼儿难有发挥的空间,这样一来,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压抑了。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充分感受到音乐的趣味性,幼儿教师就要尊重幼儿,信任幼儿,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不断成长。实现幼儿课程游戏化,可以为改革幼儿音乐课程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幼儿 音乐课程 游戏化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教育内容明确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其中,艺术领域无疑是人类社会之美的高度凝练,为了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开设了专门的音乐课程,明确了课程目标,旨在初步培养幼儿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如何将幼儿音乐课程实现游戏化,是幼儿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的理论基础
(一)无目的的本能冲动:音乐与游戏的内在动力
英国著名哲学家斯宾塞从生命本能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了游戏的起源,认为游戏是宣泄剩余精力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无目的的本能冲动能带来生理机能的愉悦感,这和音乐是相通的。由剩余精力本能冲动引发的无功利目的的快感,在外可表现为游戏,也可表现为音乐艺术。这两者在本质上是如出一辙的。斯宾塞还认为,幼儿的歌唱、奏乐都来自于游戏冲动的结果,可以在游戏中获得音乐美感体验。
(二)模仿说:音乐与游戏的本质连接
德国心理学家卡尔•格罗斯认为音乐活动就是一种游戏,是个体通过模仿形式对未来生活进行提前预习,并从中获得快乐感受。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游戏是儿童通过各种行为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再现,是儿童的即时模仿。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幼儿能够通过模仿意识,借助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与情感,这是幼儿随心所欲的游戏,在音乐领域也不例外,通过模仿体验音乐情感。
(三)情感的宣泄与补偿:音乐与游戏的心理功能
苏珊•朗格曾经指出:“音乐是将情感呈现出来的供人欣赏的艺术形式。”可见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渠道。对于幼儿而言,音乐与情感的链接可以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幼儿通过游戏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而这个选择过程就与情感发展密切相关。幼儿在音乐中自发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方式,实现情感方面的宣泄与补偿。
总之,音乐与游戏息息相关,实现音乐的游戏化,可以帮助幼儿宣泄情感,表达自我,体现对自然、对社会的自我认识。广大幼儿教师有必要在音乐活动中引入游戏,帮助幼儿获得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意义
(一)具有促进认知发展的功能
音乐游戏可以将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转变为富有情绪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这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音乐知识结构,而且可以促进儿童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因为游戏是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音乐游戏中的许多内容也是反映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还有自然界动植物的生活及特征等。在音乐游戏中,儿童要广泛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听辨各种不同的音乐.分辨各种不同的角色,去形象地表现各种不同角色的姿态、动作、表情等,以此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具有促进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功能
“音乐是感情的表现。音乐从情感入手,触及人内心深处,从情感上引起共鸣,受到感染。”通过音乐,人们可以进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高山流水遇知音”正是这个意思。而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密切合作、相互协调、相互尊重、认真倾听和观看他人展示,逐步培养责任心、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通过在音乐游戏过程中的评价环节,幼儿还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对于其他伙伴或者老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积极听取和有选择性地吸收,从而进一步改进和不断完善。对同一游戏的不同表演的看法和评价也将促进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等。
(三)具有促进身体健康的功能 “乐者,亦为药也。”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使喉头肌肉和全身大小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使动作协调一致,各个器官得到完善和发展,音乐活动使幼儿身体健康的最重要一点在于: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使幼儿获得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
三、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的对策
(一)选取合适教材,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音乐渗透到幼儿平日的生活中,能够让幼儿在“润物无声”的美好境界中受到美妙音乐旋律的感染。能让幼儿感觉到快乐的音乐,应该是幼儿喜闻乐见、富于幼儿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的音乐。有鉴于此,教师在选取音乐教材的时候,应该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征、贴合幼儿生活实际的音乐。例如小班幼儿具有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他们大都喜欢一些熟悉的音乐,或者是能够吸引他们兴趣的音乐内容,因此,教师在创编小班旨乐游戏的过程中应该侧重选择一些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耳熟能详的歌曲,这样,小班幼儿才能喜欢它,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教学做合一,提高音乐游戏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理论明确指出教育对象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虽然年纪尚浅,能力不足,但是教师在音乐游戏中也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置身于轻松、活泼、没有压力的氛围之中参与游戏。例如在组织音乐游戏《咿呀咿呀呦》中,我发现幼儿对小木匠锯木头非常感兴趣,对于其中小木匠锯木头的动作观察得很仔细,但却忽略了木头锯断的动作,在活动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紊乱。扮演木匠的孩子都按照节奏在表演,可是扮演小树的孩子却站着不知道该干什么。这时,我就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木头被锯断时的情境,扮演小树的孩子就能表演出被锯断的动作。在宽松的氛围中,使孩子们真正成为音乐游戏活动的主体。陶行知先生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在上述游戏中,歌曲反复出现“咿呀咿呀呦”的旋律。我发现这一特点和锯木头时发出的有规律的节奏很像,就据此创编出小木匠锯木头的动作。由于为歌曲赋予了有趣的情境,因此幼儿十分喜欢,在之后的游戏环节,我只需要引导幼儿重点练习锯木头的动作,就能将游戏很好地渗透在音乐情境中。
(三)合理组织表演游戏,培育幼儿创造力 进入新时代之后,幼儿园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使得人们不再认为幼儿只是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的个体,他们也能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发展一定的创造力。有鉴于此,幼儿音乐教师在音乐游戏中也要着眼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比如我在音乐课程中为幼儿安排了肢体造型游戏——《熊和石头人》。我先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们,小动物在森林里唱歌跳舞,这时来了一只大熊。你们说小动物们该怎么办呢?”小朋友们说:“我觉得小动物们应该一动不动,不要引起大熊的注意力,这样就不会被大熊吃掉。”于是,我开始扮演“大熊”,启发幼儿创编各种各样“石头人”的造型,身体保持不动。之后,我还指定个别幼儿与我一起扮演“大熊”,其余幼儿与同伴合作表演“石头人”。在最后一个阶段,我指定2~3名幼儿扮演“熊”,其余幼儿集体合作扮演“石头人”。这样的音乐游戏可以启发幼儿做出“石头人”的肢体动作,无形中提升了幼儿的思考能力。再比如,我在教授音区听辨内容时,为小朋友们创编了《小鸟》游戏。当听到高音区小鸟飞的音乐时,我引导幼儿两臂在肩膀以上的两侧做小鸟飞的动作,并望着天空、望着白云、望着太阳„„启发幼儿自由想象。听到低音区小鸟飞的音乐时,我引导幼儿蹲下做小鸟吃小虫的动作,并用人声有节奏地发出笃笃笃的声音。这样的活动富有创新性,使小朋友们很快就掌握音区的相关知识。
总之,在幼儿音乐课程中引入游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要用心探索新型游戏方式,为幼儿早日到到达理想彼岸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幼儿音乐教育应注重课程的设计 篇3
【关键词】 幼儿音乐教学;课程设计;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一、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环境的改变,教育也产生了变化,追求功利、忽略发展成为目前幼儿教育最严重的问题。当前,幼儿音乐教育还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1.幼儿音乐教学过早的将音乐技能引入课堂,忽略了幼儿的认知特点,也忽略了幼儿对音乐理解力的培养
过早的进行音乐技能的教学,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思维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并不利于幼儿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2.音乐知识的理论性过强,过早的要求幼儿进行机械化记忆
音乐知识和学生对音乐的体会是分不开的,幼儿学习音乐与自身的求知并没有结合起来,也没有在心理感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幼儿的音乐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3.过于机械化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
幼儿正处于强烈的求知和表达阶段,机械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基本丧失了表达的机会,完全是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学习,“死记硬背”往往让幼儿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厌恶。
4.忽略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功利性太强
“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希望幼儿能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但忽略了幼儿学习的特点,采用并不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方法,过大的知识量让幼儿一时间难以接受,从而影响了具体的学习效果。
二、确定幼儿音乐课程设计的目标
1.幼儿音乐课程设计目标的来源
幼儿音乐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学习者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和科学发展的需求。幼儿音乐的学习者有特殊性,音乐心理、音乐能力和思维发展都依赖于幼儿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幼儿在教学中是一个有个性有需求的教育主体,兴趣和差异是幼儿音乐课程目标的关键参考,课程目标都必须根据幼儿音乐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进行制定,幼儿音乐课程目标更要根据科学规律进行把握,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才更适合幼儿音乐发展。
2.幼儿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确定
幼儿音乐课程根据不同的目标来源来搜集可能性目标整理成恰当的课程表达,这就是幼儿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增强反思创新探究,才能提高幼儿音乐课程的有效性。幼儿音乐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主要是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方式表达音乐课程,明确音乐教学活动对幼儿的影响。行为性目标更有助于指导幼儿音乐的学习内容,直接阐述了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期望的结果,也能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柯达伊按照幼儿认知规律打乱了传统音阶教学的顺序,以更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就走为主,用两三个音阶的儿歌进行引入,并在此基础上联系五声音调和七声音调等旋律。在多个调性位置上的学习,不只局限于C大调的音高巩固,首调唱名法更快的让幼儿学会读谱识谱,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生成性目标是对行为性目标的不足,强调幼儿与音乐的交互,是对教学过程目标的追求。目标是教学活动中最终追求的,也是教学经验的合成。幼儿以直接学习经验为主,幼儿音乐教育更要通过具体而形象的方式直接感知音乐元素本身。比如在幼儿音乐理论教学中,引入符号教学法,一朵小花代表一个四分音符,完整的小花占有一拍,相对的半朵小花则代表一个八分音符,两个半朵的小花在一起才能占有一拍。形象化的符号比规范化的符号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幼儿也更容易形成直接经验对音乐知识进行掌握。
表现性目标是指在幼儿音乐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情景对应个性化体验和个性化表现。表现性目标在行为性目标的基础上,渴望幼儿更加大胆更加自主的探索,提倡开放性理解和表达。节奏调动幼儿的韵律感,听而有感,感而有所动,个性特点的发挥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嗓音造型可以通过呼吸灯进行训练,以so、mi入手或五声音阶进行儿童歌剧创作。还可以在教学中进行节奏朗诵,用最接近儿童音乐天分的形式启发学生。此外,动作造型通过拍手或跺脚等动作,将音乐节奏直接表达,无需借助复杂的抽象概念和逻辑理解,儿童只需要根据节奏做出自己的动作,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三、幼儿音乐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幼兒音乐课程设计最关键的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科学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能够更好的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
1.校内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校内的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教室,充分发挥校内音乐教学资源,合理利用校内音乐场所开展丰富的音乐教学互动,创新开展音乐会等音乐活动。在教室和走廊的墙壁上布置乐器和音乐家的贴图,让学生时刻都能够感受到音乐学习氛围。音乐课堂也要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的空间,提供更多学生易于掌握的乐器,比如鼓、沙锤等,让幼儿尽情的享受音乐的表达,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积极听取学生的想法,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音乐资源的使用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选择有特点,符合幼儿性格特点的音乐作品,引导幼儿得到音乐方面的培养。比如奥尔夫音乐教材的作品,都是针对幼儿特点选择的内容,考虑到有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
2.校外资源的开发
本土音乐和民间音乐是宝贵的音乐资源,一方面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有一定的文化蕴含,更有利于幼儿的成长。课程设计中要融入更多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介绍更多拥有中国特色的乐器,比如琵琶、古琴等。挖掘民间音乐或民族音乐,提高音乐对幼儿的感染力,首先实现对人的教育,在实现对知识的教育。
3.网络资源的开发
随着网络资源共享程度越来越高,可用的音乐资源使用也更加更变。从网上下载符合幼儿学习的儿歌和MV等资源,课程设计可参考的内容非常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也更便于教学经验的交流。将网络资源整合到幼儿音乐课程设计中,极大的丰富了幼儿音乐教学的内容,增强了课程道德趣味性。
总而言之,要提高幼儿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重视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进行合理的教学资源开发,课程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音乐课程设计是“跑道”,教师要让幼儿在“跑道”上更好的体验音乐,最终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明确化课程设计目标,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有效的帮助教师提高幼儿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李轶君.7岁前,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篇4
关键词: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 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 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 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 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 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 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 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 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 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 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 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 并且, 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 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 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 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 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 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 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 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 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 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 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 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
(二) 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 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 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 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 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由此, 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 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 且由于本能, 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 以此看来, 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 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 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 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 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 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 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 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 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 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 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 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 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 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 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 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 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 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 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 欢乐地认知音乐, 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 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 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 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 想把它们当作美餐, 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 精心照顾它们, 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 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 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 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 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 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 增强音乐气质, 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 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 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 但除此之外, 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 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 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 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 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 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 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 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 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 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 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 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 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 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 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 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 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 “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 他们本能地爱唱歌, 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 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 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 也要用感性去带动, 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 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 也就表明, 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 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 要采用游戏的手段, 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 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 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 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 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 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 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 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 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 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 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 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 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 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 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 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 对幼儿来言, 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 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 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 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 因而, 越靠近0岁, 这种潜能就越大, 内在能力也就越高, 不过, 随着人的成长, 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 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 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 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幼儿园大班音乐音乐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两段歌词及表达的不同情感,在学会唱歌的基础上学习用轻柔、跳跃的歌声加以表现。
2、尝试创编歌词及制作图谱,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3、感受人与动物间和谐美好的关系,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图片《迷路的小花鸭》
(一)(二),图谱
(一)(二),哭笑脸谱各一个。
三、活动过程:
1、练声:我爱我的小动物(5个音阶)
(评析:开始部分的练声,既是为下面的歌唱活动作好准备,同时,也让幼儿在歌唱喜爱的小动物时自然地表达对动物的热爱之情。)
2、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出示图片
(一),师:你看到了什么?
幼A:我看到有一天,一只小鸭子在池塘边玩。
幼B:我看到小鸭子哭了。因为它想妈妈了。
幼C:我还看到了柳树。
师讲述故事:有一天,小花鸭在池塘边的柳树下玩,玩着玩着它迷路了,找不到家也找不到妈妈了,它哭了,哭着喊着叫它的妈妈。
(评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它打破了传统提问“这是什么地方?有谁?”等问题带来的局限性,它使幼儿能充分表达他们对画面意思的理解,使图片变活,也便于幼儿理解教师讲述的故事。)
3、教师随旋律跳一段舞,让幼儿猜猜老师想要告诉大家什么。
幼A:我看到老师做这个是水波的意思(做手指波动状)。
幼B:我看到树在摇摆(手臂挥动)。
幼C:我看到小鸭子在叫,这样是哭(做擦泪动作)。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让幼儿在欣赏舞蹈的同时熟悉旋律,同时也给下面的歌表演一个示范性的启发。)
4、师生合作填充完成图谱
(一),学唱歌曲第一段。
(1)出示图谱,了解每一格表示一句歌词。教师唱,幼儿按序指图,师:碰到了什么问题?
幼:第1、2、3格是空格,没有小图片。
(2)指4、5、6三格,师:你听到老师刚才在这几个地方唱了什么?
幼A:这是鸭子的嘴巴,我听到(唱):呷呷呷呷,呷呷呷呷。
幼B:第6格画的是鸭妈妈,(引导唱):哭着叫妈妈。
幼儿指图学唱4、5、6句。
(3)师:小花鸭在什么地方叫妈妈呢?
幼:在池塘边,柳树下。
边听老师唱,边随幼儿的回答填充1、2、3格,幼儿学唱1、2、3句。
(4)师生一起看图谱唱歌,检查贴得是否正确。
(5)请幼儿一边看图,一边唱歌。
(评析:以前都是让小朋友看着图谱学习记忆歌词,这次让小朋友听着歌词学习制作图谱,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先采用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贴图谱的方法,既让幼儿保持了浓厚的兴趣,又教会了幼儿在贴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5、学习制作图谱
(二),创编第二段歌词。
(1)出示图片
(二),师:小花鸭迷路了,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时谁看见了它?
幼:是小朋友看见了它。
提示幼儿在小图片中找出小朋友、眼睛,贴进1、2两格,学唱1、2两句。
(2)师: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幼:把小花鸭抱起来。
引导幼儿贴第3格,连唱1、2、3句。
(3)师:小朋友很高兴,她是怎么唱歌的?找找应该贴哪幅图片?
幼:啦啦啦
引导幼儿贴第4、5格,连唱第1~~5句。
(4)引导幼儿将小房子贴入最后一格,并检查是否正确。连唱第二段。
(5)边看图谱,边试着唱出歌曲第二段。
6、边指图谱,边完整演唱歌曲。
7、体会歌曲不同情感,学习有感情地演唱。
出示哭、笑两张表情脸谱,请幼儿分别贴到图谱前,该如何贴?为什么?
幼:哭的脸贴上面,因为小花鸭找不到妈妈就哭了,笑的脸贴下面,小花鸭回家了很高兴。
师小结:第一段讲小花鸭迷路了,找不到妈妈,心里很难过,我们要用轻柔的、伤心难过的声音来唱,第二段讲小朋友把小花鸭送回家,小花鸭心里很高兴,所以我们要用高兴的、跳跃的声音来唱。
听琴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两遍。
(评析:纯粹的语言提示也能让幼儿用不同的感情来唱两段歌词,但如此采用贴脸谱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幼儿对歌曲所表情感的理解,而且将脸谱贴在段前也能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这符合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
8、尝试用动作进行歌表演。
(1)请幼儿边唱边想想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每一句歌词。
(2)请幼儿找个空位子进行歌表演。
评析:这是一首富有情节性的儿童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歌词内容丰富,如同讲述一个个动听的故事,深受幼儿的喜爱。我首先利用图片讲述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理解歌词的内容,接着利用舞蹈动作引起幼儿的思考,同时让幼儿初步熟悉旋律。然后尝试用制作图谱的方法引导幼儿创编学习歌词,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愉快、主动地学习唱歌,并从歌曲中感受到人与动物间的美好情感。最后的歌表演把幼儿的情绪推向高潮。
10音乐《小树叶》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学习用连贯、舒缓与断顿、跳跃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
2、根据对歌词的理解,创造性地选择演唱形式。
3、注意与同伴声音和谐一致地歌唱。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幼儿会玩音乐游戏《秋天》
3、扫帚一把。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秋天》。
幼儿扮成小树叶,教师带领幼儿表演唱歌曲《秋天》。“小树叶”四散地蹲在活动室里,教师扮演扫落叶的人,清扫落叶。师生共同开展游戏活动1—2遍。
2、学习歌曲《小树叶》。
(1)倾听教师讲述“小树叶”的故事。教师将《小树叶》歌词编成连贯的故事,让幼儿熟悉歌词内容。
(2)欣赏教师有表情地表演歌曲《小树叶》。
(3)带领幼儿随着音乐的伴奏念歌词。
(4)教师带领幼儿演唱歌曲。
3、学习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1)第一段讲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在空中飘荡,小树叶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用什么声音来唱呢?
(2)带领幼儿用连贯、舒缓的声音演唱歌曲第一段。
(3)第二段讲述了勇敢的小树叶,它在说什么呢?我们用什么声音来唱呢?
(4)带领幼儿用断顿、跳跃的声音演唱第二段歌曲。
(5)完整地演唱歌曲《小树叶》。
4、探索不同的演唱方法。
(1)这首歌除了大家一起唱,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唱?
(2)根据幼儿的建议,带领幼儿采用分男、女声唱第一和第二段等形式演唱歌曲。
在此环节中我是先引导幼儿欣赏散文《落叶》,感知小树叶飘落以及与树叶妈妈之间的亲情,然后再清唱歌曲《小树叶》,让幼儿感知了解歌曲内容。
活动反思:
在欣赏歌曲《小树叶》时,我引导孩子闭目聆听音乐,并跟随我富有感情的配乐讲解,启发孩子回忆秋游时看到的“落叶飘飘”的美景,在脑中展现出一幕幕树叶飘的动人画面,使孩子情不自禁地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深刻地感受乐曲的旋律美与意境美。
由于之前开展“拾落叶”、“我眼中的落叶”等相关活动的经验铺垫,孩子立马对“小树叶离开妈妈”该句歌词,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创编了许多树叶飘落的动作:有螺旋飞舞式、有慢悠悠飘落式、有轻盈起伏飘扬式、有狂飞乱舞式„„通过创编表现叶子飘落的不同状态,孩子理解性地记忆歌词,很快地学会演唱。
反思本次歌唱教学,给我留下的启示:歌唱活动不应只将掌握演唱技能作为最终学习目标,通过整合社会、语言、游戏等相关课程领域内容的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充实音乐活动,让音乐更具生气与活力。这样,孩子在整合理念下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开心、开口、开窍,获得情绪情感,从而快乐地学习。
11《理发店》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的旋律与风格,学习歌唱乐曲《理发店》,在此基础上学会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教师启发下,根据乐曲抽取整套节奏型,并将乐曲与乐器匹配。
3、体验乐曲的热烈、欢快的情绪,并用演奏乐器表现出来。
活动准备:
1、收集理发用的剪刀、推子、刷子等用具。
2、创设“理发店”的游戏环境。
3、袜子一只。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引题。
“夏天到了,天气变得越来越热,小朋友也需要经常到理发店里去理发,你们知道理发店里是谁帮我们理发的?”(叔叔阿姨)“他们用什么来理发?”
二、熟悉歌词,学说歌词。
1、教师念歌词,幼儿熟悉。“现在就让我来说说发生在理发店的故事吧!”
2、幼儿集体跟念歌词。
“我们小朋友也把发生在理发店的故事学一学,说一说吧,听听谁说得最好听!”(幼儿跟说歌词2-3次,教师适时鼓励)
三、熟悉旋律。
1、“我是理发店的哈哈理发师,瞧一瞧,我是怎么给顾客理发的!”
2、“想学就和我一起来吧!”(幼儿慢唱旋律一遍)
3、“我是个慢性的哈哈理发师,顾客都对我有意见,说我剪得太慢了,我觉得自己应该改正,看我现在剪得怎么样,你们可以和我一起来!”(教师和幼儿一起快速哼唱旋律)
4、“顾客又说我剪得太快了,你们能不能帮帮我让剪得不快也不慢,成为人人喜欢的理发师?”(中速哼唱旋律一次)
四、引导幼儿用轻快的声音学唱歌曲。
“真高兴,我现在在小朋友的帮助下成为一名称职的理发师了,我高兴的一边理发一边唱起歌来!”(教师清唱歌曲)。
“理发店的生意非常好,我哈哈理发师一个人都忙不过来了,你们也来帮帮我吧,高兴吗?高兴就一边理发一边唱歌吧!”(幼儿集体演唱歌曲数次,教师适时鼓励,并请个别幼儿上来带领演唱)
幼儿自由回答,老师出示剪刀操作:“听,见到发出什么声音,用小嘴巴来学学!”(咔嚓咔嚓)“我们一起来说说,咔嚓咔嚓„„”
教师慢速哼唱旋律,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内容。
最后,结合我班的角色游戏,请幼儿自选道具,分角色表演。
12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旋律,了解乐曲结构,掌握X、XX节奏音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打击乐配器方案,能根据教师指挥演奏乐器。
3、能在集体的打击乐演奏中有意识地注意音色、音量、和表情上与集体相协调一致。
活动准备
1、课件-采蘑菇的小姑娘MP3及歌词下载
2、铃鼓四个、碰铃两对、园舞板四对。
3、图片-园地和孩子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图片上的小朋友在什么地方?他们高兴吗?
他们高高兴兴的要去干什么呢?
(启发幼儿想象。)
二、感受音乐
1.播放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
(音乐中的主人公是谁?她是怎么采蘑菇的?她的心情怎么样?)
2.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小姑娘是怎么采蘑菇的? 她为什么这么高兴?听完之后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啊?)
让幼儿深入体会音乐带来的感受及音乐表现的内容,锻炼幼儿的听力水平。
三、分析歌曲结构,讨论编配方案。
1、根据音乐,引导幼儿分析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哪几个部分。
教师分段弹奏乐曲,让幼儿熟悉音乐节奏,理解分段原因。
2、掌握X、XX节奏音型。
(1)把节奏谱贴在黑板上,提问有没有小朋友能打出这个节奏,进行指正。
(2)让小朋友们跟着老师,用自己的小手把节奏打出来,接着换用其他身体部位在乐曲适当处跟着老师把节奏打出来(跺脚、抖手腕、拍肩等),使乐曲节奏更加生动有趣。
(3)请一位小朋友上台示范,用身体语言。
四、设计配器方案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乐器,手拿自己的乐器齐奏这首曲子的节奏,探究齐奏好不好听。
2、讨论乐曲该怎样配器,跟幼儿逐句逐段分析。每种方案都用乐器尝试一下。
五、根据指挥合奏,注意表情、音量。
1、教师指挥,小朋友尝试进行乐器演奏,演奏完毕,教师点评,小朋友演奏的时候由于对乐器的不了解及对乐曲结构掌握的不够,在音量、音色处理上需要提高。
2、教师对三样乐器进行介绍及在乐曲中该如何配合才好听,并着请小朋友们尝试演奏,看看是否比刚才的好听了。
3、提醒小朋友们要带上微笑,音乐中小姑娘采蘑菇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啊?
13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活动目标
1、感受舞蹈欢快的情绪,体验跳双人集体舞的快乐。
2、能在舞蹈中能协调配合做动作,并正确变换位置,动作协调性及配合能力。得到发展。
3、初步学会舞蹈并完整表演。
活动准备 课件;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儿歌MP3下载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
教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点点头,高兴的转个圈。
2.教师: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舞蹈音乐,你们知道小熊跟洋娃娃是怎样跳舞的吗?
二、展开
1.欣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音乐 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熟悉歌词。2.按乐句学习舞蹈动作。
(1)启发幼儿创编动作,教师帮助幼儿将动作串联起来。-咱们一起来学学洋娃娃和小熊是怎样跳舞的?(两个人面对面站好。)-这么好的天气,洋娃娃和小熊见面后高兴的拍起手来,两个人对着“拍拍手”。-他们在跳圆圈舞呀”圆圈舞怎么跳?两个小朋友拉起手来,小跑步转一圈再回到自己位置上,“拍拍手”。小熊小熊点点头,洋娃娃也跟着点起头来。“小洋娃娃笑起来呀”谁学学洋娃娃是怎样笑得,谁能做一个更漂亮的动作?-咱们跟她一起学一学,两只手的食指指着自己的小脸蛋。小熊呢,微笑的看着你对面的洋娃娃,“拍拍手”。(2)欣赏老师跳一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舞伴,老师也邀请了一个舞伴,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把我的舞伴请出来。
交代:老师扮演洋娃娃,我的舞伴扮演小熊(3)教师哼唱幼儿完整跳一遍。老师相信小朋友一定会跳的非常好的,咱们一起来试一试。(4)听音乐完整表演。
提醒:前奏时,按节奏左右点头。3.学跳双圈舞。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是一个双圈舞蹈,如果站在圆圈上表演,会更有意思。
(1)幼儿站好双圈。现在,就请小朋友站好圆圈,找自己的舞伴面对面站好。(2)学习怎样变换位置,交换舞伴交代:里圈的小朋友不动,外圈的小朋友,小碎步移到前面一个舞伴位置,找到一个新舞伴。师喊口令,幼儿练习换舞伴,三四遍后保证所有孩子都会交换舞伴。(3)听音乐完整跳2-3遍
三、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到操场上继续练习,自然结束孩子们,今天天气多好呀,咱们到操场上站成一个大大的双圈,在温暖的阳光下继续跳,好不好?
14音乐《勤快人和懒惰人》
一、活动目标:
1、幼儿熟悉歌曲旋律,能够熟练演唱歌曲。
2、幼儿能够自由大胆的进行创编。
3、引导幼儿学做勤快人。
二、活动准备: 图谱、钢琴
三、活动过程:
1、发声练习。
“小朋友,柳老师想听你好听的声音了,听音乐。”〈我是这样唱〉
2、游戏练习节奏。
“你们呢的声音真好听,我们来玩个游戏〈看谁学的快〉”
3、引出歌词。
“小朋友,你们的小手可真勤快呀,还有一些人呀他们也很勤快,小朋友仔细听,这些勤快人他们在干什么?” 教师唱《勤快人》
“还有一些人,他们比较懒惰,小朋友听听这些懒惰人在干什么?”教师唱《懒惰人》
4、情感渗透。
“小朋友都喜欢谁呢?”“为什么喜欢勤快人?”“在我们教室里有没有勤快人呢?” “你想学习谁呢?”
5、说歌词、打节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歌《勤快人和懒惰人》我们先来一起打一下节奏。” “小朋友真棒,我们来打着节奏说说歌词吧。”
6、学唱歌曲。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学一下这首歌吧。柳老师唱一句小朋友唱一句。”
7、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声音表现歌曲。
“勤快人干起活来非常有精神,小朋友唱勤快人的时候想用什么声呢?”
“懒惰人不爱劳动,而且也慢腾腾的,小朋友唱懒惰人的时候想用什么声音呢?” “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8、分组演唱歌曲。
9、创编。
“小朋友,勤快人还会做什么事情呢?” “懒惰人会不会做这些事呢?” “我们把这些编进歌里好不好?
10、活动结束,请幼儿喝水休息。
15音乐《小鱼的梦》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让幼儿在听听、讲讲、画画中熟悉歌词,初步学唱歌曲。
2、创编歌词,运用图谱的方法记忆歌词。
3、体验歌曲中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亲情。准备:课前熟悉旋律,图谱一张;幼儿人手一副小图片。
活动过程:
一)、感受歌曲、理解歌词。
1、幼儿欣赏歌曲旋律,并在想象音乐中的故事。
2、幼儿交流自己的想象。“刚才那段音乐藏着一个好听的故事,你觉得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3、教师在音乐伴奏下讲故事。
4、教师范唱歌曲,然后提问:这首歌里讲了个什么故事,你听到歌里唱了什么?
二)、教师出示图谱,引导幼儿倾听歌曲,合作完成图谱的填充。
1、教师出示有空缺的图谱。
“你看到的了什么?你发现图谱有什么问题?”
2、教师再次演唱,幼儿对应观察图谱,再次请幼儿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刚才有小朋友说图中空的地方应该有内容的,老师再唱一遍,给你们听,请你们边听边看图谱,想象空白的地方应该是什么呢?”
3、教师运用有快慢变化的范唱,引导幼儿逐步用画图的方法把图谱中的空白部分填满。
4、教师引导幼儿看着完整的图谱演唱歌曲。
“在大家的合作 下,我们的图谱做好了,让我们一起看着图谱来把这首好听的歌曲唱一唱。”
三)、幼儿尝试替换角色,并思考在歌词的那些地方需要修改。
1、“小鱼做了那么甜美的梦,还有那些小动物也会做梦?它会在那里做梦呢?
教师出示四张“妈妈”图片(草地妈妈、大海妈妈、大树妈妈、花朵妈妈),让幼儿把小动物放上去,然后唱一唱。
2、幼儿拿出小图片放到相应的“妈妈”图片上,然后围着图片演唱。
3、与同伴交换后再次演唱。
4、拿着图片与客人老师一起演唱。
16音乐《泼水歌》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情绪,能以活泼有趣的歌声和形象的动作分角色表演。
2.能根据歌曲情节创编 “高兴”的动作。
3.体验和同伴交换角色进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已学过歌曲《泼水歌》,能根据歌曲内容做“路过人”的动作
2.根据歌曲情节每制作图谱(反面用不同颜色区分)
3.道具:小水桶、小椅子一张
4.场地准备:一个大圆
活动过程
1.根据图谱复习歌曲《泼水歌》。
2.分清角色,体验分角色表演的乐趣。
(1)分析歌曲的两个角色:泼水的人和路过的人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讲的是几个小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哪两个小朋友呢?
这首歌中哪几句是这个泼水的小朋友唱的呢?
除了这一句,这些都是谁唱的?(指图谱)
最后一部分“噜啦啦”表示什么意思?高兴了大家就一起唱。(翻图谱)
(2)分角色表演
a.分角色唱歌。教师做泼水的人,幼儿做路过的人。
b.教师边唱边做“泼水人”的动作。
c.两位幼儿和教师一起表演。
d.幼儿自愿分角色面对面表演。
e.交换角色表演。
3.根据歌曲情节创编 “高兴”的动作,激发幼儿表演欲望。
刚才我们唱“噜啦啦”的时候用拍手表示高兴的动作。想一想,高兴的时候还可以做哪些动作?
幼儿创编并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表演。(其他幼儿跟着学一学)
4.音乐游戏《泼水歌》。
(1)介绍游戏玩法
一人站圆中间,以椅子为家门口,手拿红桶扮演“泼水的人”,其他人围成圆圈,扮演路过的人,根据歌词做动作。
(2)尝试游戏一遍。
教师做“泼水的人”,幼儿做“路过的人”进行游戏。
(3)讨论并采用“点兵点将”的方法,在第二句“噜啦啦”时交换角色。
(4)游戏两遍,教师适当提醒。
(5)提高要求,继续游戏。
引导幼儿唱“噜啦啦”时,将拍手的动作改为自己创编的动作,其他幼儿向他学。
幼儿音乐课程 篇6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主题式课程体系;实践;建构
一、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意义和存在问题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段的孩子进行的保育和教育,其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而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其最根本的目的即为培养儿童对音乐的美感体会,所以综合来说,幼儿园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大致上有两大重要意义:一是在音乐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独特的教化功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素质内涵,进而推进社会优良道德风气的形成;二是借用幼儿先天纯净、美好的心灵实感,在其启蒙阶段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与学习,从而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音乐修养的人才,
为高素质的艺术公民打基础。
就目前情况来说,幼儿园音乐教师整体素质并非较高,因此存在一些教师音乐教学能力良莠不齐、教学方法略微失当、教学模式过于老套和教学理念固化传统等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幼儿的音乐学习,同时,幼儿自身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音乐体验水平较低,所以在学习时也呈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因而造成幼儿音乐教育难有成效,反而易出现某些反面问题,造成幼儿音乐教育难以正常开展。
二、关于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建设的设想
1.幼儿园音乐主题式活动的概念及实践依据
简单来说,幼儿园音乐主题式活动即指,以某一阶段幼儿园教育内容和幼儿成长特点为基础,确定某一教学主题及教育重点内容,再围绕主题或结合主题内容去迎合幼儿学习兴趣,选择与教学主题关系紧密的教材,从而组织音乐活动和音乐教学的过程即可以称为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比如幼儿音乐常提出的“春天”“色彩”等即为常见的主题样式,接着将主题作为活动的实践依据,为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建设做准备。
2.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
关于幼儿园主题式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可以从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两方面进行制订,从而达到音乐活动课程的最终目标。
一般来说,短期目标所限定的时间较短,可以具体到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季,甚至每一学期的音乐课程,企图将音乐主题式所达成的目标分置到每一节课堂内容中,将分解的目标重新组合为最终目标,达到最后的课程目的。长期目标通俗来说,就是其所拉的战线较长,不急于一时一地的短期目标达成,而是所进行的音乐教育活动均是累积,在最后时刻直接涌发最终的目标愿
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
3.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流程及遵循原则
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和主题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必须贯穿整个课程,并且还要考虑到音乐知识的衔接性和音乐内容层次的逐步提高的内容,所以在幼儿园教学的三年时间里,老师可以合理安排每一学年的课程,充分考虑到时间跨度、知识衔接和幼儿成长特点等因素,从而划分板块进行教学,多选择一些自然、生活、情感方面的音乐主题,让幼儿在音乐学习中达到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发展,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对音乐的喜爱。
结合一般的教学课程流程来说,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也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重要板块,但所分管的内容有所不一样。其一,课前板块,分为老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准备,老师需要提前设定主题、制订课程目标和创设教学资源与环境三部分,
学生则需要提前预习学习内容,准备学习中所用的道具等物件。
其二,课中板块,需要老师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服务好每一环节,包括课时设计、组织形式、课前导学、课上讲授和课堂互动等环节,最后结束课堂教学。其三,课后板块,则需要老师进行课堂总结和课堂评价,包括对教学主题、教学流程和教学成果等内容的评价,便于得出最真实、准确地课堂评价成效。
三、关于幼儿园音乐主题式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笔者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一书,选择其中《敲门》一节课程内容,进行实践研究,研究整体结果如下:
1.设计思路
爸爸妈妈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人,所以他们的声音、动作等都是孩子们熟悉的。本活动通过听门铃声猜谁来了,听录音猜是谁说话等生活中的细节来感受爸爸妈妈的关爱之情。通过表演的表现方式,大胆表现我能为父母做的小事、喜欢和父母一起做的事等,表达我对家人的爱,初步了解小主人的待客之礼。
2.目标
(1)能用多种方式大胆表达爱爸爸、妈妈等的情感。
(2)关注生活细节中渗融的惦念、关爱之情。感受体验一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的幸福。
3.准备
操作图、装扮物、门铃、录音。
4.过程
(1)妈妈来敲门
①宝宝一人呆在家,很想谁来敲门?
②门铃响了,会是谁来了?
③妈妈回来你会说什么?怎么做?(个别表演)
④学说完整句。
(2)爸爸来敲门
①我和妈妈在一起,总想谁来敲门?
②爸爸回来你会说什么?怎么做?你希望爸爸回来做什么?
③完整欣赏儿歌
(3)还有谁来敲门
①我和爸爸妈妈在家里,还希望谁来敲门?
②有客人来你家,你会怎么接待客人?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幼儿园音乐主题式的课程体系构建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且对于幼儿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希望以上个人见解对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幼儿音乐课程 篇7
一、如今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现状
根据目前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教导观察可知,大多数学校对幼儿音乐的教学力度存在不足, 并且对音乐教育理解定位不是很精准,给予音乐的课程不是很多,跟传统重点学科相比较明显不受重视甚至是忽略。当然,这也有一些学校的师资条件较差的因素在内。 但就目前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形势来说,幼儿音乐教学还没有彻底地开发出它所应有的功能, 也并未认真地对待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发展性、重要性,甚至因为对幼儿音乐的不够重视没有给幼儿园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 在类似情形下,幼儿自身的音乐天赋得不到完全的发展,或者彻底埋没在传统教育浪潮中,这是与我们以学生良好的成长发展为宗旨所违背的。 如果只是单一地把音乐课程当作引领幼儿玩耍的课程,那么就是对幼儿的音乐艺术发展培养不负责任的表现。
1.幼儿音乐教学的停滞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老师先唱一遍让幼儿听一下,然后老师一句一句地教的方式,这样会使幼儿对固定模式产生反感,容易给他们造成听觉疲劳,不能长时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从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缺失。 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存在了非常久远的时间,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教学的方式、内容等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动,所以以后的教学方式一定会灵活多样的,以期能够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因此,现在的教学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对幼儿音乐教学的方式不正确所导致的。
2.幼儿园音乐教学方式的探究不彻底
归根结底,音乐教学方式只是教育模式中的一个分支,就现在目前国内来讲还没有对幼儿音乐教学有一个系统化的模式规划。 在现有的音乐教学环境下,很多音乐教学的研究人员和教师产生了自主的、个性化的意见分歧以及自己不同的教学理念,这样会让新教师产生困惑,不清楚哪一个教学方式更好、更适合自己,只能希望更多的新教师能够与前辈教师多交流、 多探讨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二、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新思考
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里改革理念的提议, 不只是要求发扬创新本质的片面需求,还要深刻探究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大范围地宣扬学生的艺术素质教学。 素质教学是幼儿阶段音乐教学改革的基本和主体,所以只能不停地发展幼儿的新思想、新思考,这样才可以达到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音乐素质教学的目标, 同时也能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1.以图片、叙述和表演的形式帮助幼儿学习
幼儿园音乐欣赏,既需要老师感染幼儿,还需要用心地去体验音乐本身所表达的魅力,感悟音乐表达的情感。能够给学员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熏陶学员的情感,给予他们欢乐的学习心情。 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过程里,前期的课堂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应该为他们打造出轻松完美的音乐气氛, 用这些来指引学员进入音乐教学的创新中,让他们从此以后喜欢上音乐,愿意与音乐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从而懂得音乐是多么的美妙。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跟着音乐唱、跟着音乐动,这对学生的心智开发、身体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2.以乐器的方法来帮助幼儿的学习
乐器对于幼儿来说是新颖的、神奇的,教师完全可以用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对乐器产生好奇心,这样会使孩子能够更加快速地接受音乐,从而理解音乐,喜欢上音乐,也能让幼儿既增长见识,又开阔视觉,激发幼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教学具有自己个性鲜明的特点,以多种教学模式的相结合、印证来探究出最合理最好的教学方法。总体来说,新课程背景下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在施教的过程里,要以不断的创新为理念,以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音乐教学质量,让幼儿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
摘要:音乐包括多种欢乐和感情,进行音乐学习以后学生才能基本认识音乐知识和技能以及对音乐背景人文理念的理解,进而才能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现在,对于幼儿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研究还处于思考与探索的层面,始终没有很好的系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对幼儿园音乐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
幼儿音乐课程 篇8
一、幼儿园音乐课程研究的发展背景
自从1903年秋第一所公立幼教机构———湖北幼稚园诞生至今, 我国幼儿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段历程中, 我国幼儿园课程经历了由产生到建构到发展到改革的漫长过程, 其间经过了3次较重大的课程改革:
(一) 20世纪20-30年代第一次颁布《幼稚园课程标准》。
清末民初, 我国幼稚园的课程非常混乱, 1919年寻求“科学”、“民主”的“五四”运动爆发以后, 中国的教育也开始脱离封建和半封建的状态, 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在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 专门设立了类似学前教育的“蒙养院”, 这标志着在我国历史上, 学前教育第一次被列入正规的学制中。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提出了“幼稚园”的名称, 确立了幼稚园教育制度, 也正是列入了学制, 确定招收6岁以下的儿童, 幼儿园教育成为了整个教育的基础部分, 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 20世纪50年代奠定了我国幼儿园的“分科教育”模式。
政务院于1951年10月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至此产生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学制》将幼儿教育列为第一部分, 并将幼儿教育的实施机构更名为“幼儿园”, 明确规定招收3岁至7岁的儿童, 将幼稚园课程也正式更名为“幼儿园课程”。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了《幼儿园暂行纲要》并在同年在全国试行, 在此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课程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要点和教学设备这四个方面。《学制》和《纲要》这两个文件初步奠定了我国幼儿园新教育的“分科教育”模式, 这种分科教育模式的引进、建立和发展在我国近代幼儿园课程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三) 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多种课程模式格局。
教育部于1979年10月颁发了《幼儿园教育纲要 (试行草案) 》, 在此纲要中再次把将“幼儿园教学”改为“幼儿园教育”, 把幼儿园教育内容拓展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八个方面, 并强调通过逐步完成这八个方面的学习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将继续采用分科教育模式。近几十年来, 我国正在形成了多种课程模式共同存在的格局, 并呈现了课程设置由单科到整体的突破, 教育的范围也从城市向农村逐步扩展, 逐步实现全民教育。
二、幼儿园音乐课程研究的现状
2002年—2014年这5年里关于幼儿园音乐课程研究的论文共有212篇, 关于幼儿园音乐课程设计的论文数是最多的, 经过对内容的整合和归纳, 将内容整体分为以下3点:
1、“幼儿园主题音乐课程”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2001年9月, 国家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行) 》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又一度掀起激越的浪潮, 各幼儿园一般在有关教育指导部门的建议下, 结合本地区资源背与自身发展实际, 重点选择一种较为合适的课程作为幼儿园的基础课程。各大主题式课程的共同特征是突出地强调活动的综合性, 根据幼儿一般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内容, 通过各类幼儿园活动, 使幼儿达到全面发展的良好目的。 (1) 在课程的安排上, 教师根据“主题”的内容自主选择上课形式、课时安排和教学模式 (通常包括欣赏、儿歌、歌舞、朗诵、歌唱等) 。教师掌握课程安排的主动权, 根据具体的班级情况逐一进行主题活动, 自由组合教学内容, 最终完成所有课程内容的教学。 (2)
2、幼儿园音乐课程设计中要重视民族资源利用。幼儿园音乐课程利用民族音乐的教育策略中最重要的两点是: (1) 充分体现音乐素材的民族性。民族民间音乐歌谣有其不同于一般歌谣的特点, 对幼儿有极大的吸引力, 因为它歌词与曲调来源于生活, 具有通俗性、幽默性、并且生活化、口语化, 是完全适合幼儿理解、感知和学习的内容。 (3) (2) 将游戏和音乐课程教学相结合。幼儿喜欢游戏, 在教师安排的课程中, 幼儿会主动参与课堂, 并在音乐的感染下, 与教师共同完成动作的创编, 以达到情感的表达, 这种课堂能够结合音乐提高幼儿的身心协调能力和社交合作能力, 并且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联想能力以及创造力。
3、“幼儿园家园式音乐课程”。自《纲要》颁布以来, 提出幼儿园应与社会、家园密切合作, 同时做到与小学相互衔接, 因为现在的教育体系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需要我们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方共同承担起设置音乐课程的学习和建构, 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儿童作为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会同时受到整个环境的影响, 这也是要使三者紧密联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4)
三、幼儿园音乐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今天, 我们的基础教育被投入了更多的目光, 幼儿园课程的改革越来越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与主题性, 幼儿园教师有必要对音乐教学的真正目的进行思考, 并对应现实进行教学实践的调整, 注重儿童音乐的体验性、技能性和音乐表现性, 尽量避免在幼儿园音乐课程过程中出现重表演轻表现、重学科轻整合和重学科轻体验的不良现象, 在音乐课程设计中体现审美为核心和民主化, 培养幼儿的民主意识, 提倡开放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并且音乐课程综合化发展也是未来幼儿园音乐课程的潮流与发展趋势。
注释
11 许卓娅 (1992) .幼儿音乐教育中的早期符号化训练[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2, 02:118-12
22 张婧 (2011) .幼儿园音乐主题性课程建设初探[J].大众文艺, 2011, 03:277-278.
33 吕波 (2011) .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民族化问题探讨[J].艺术教育, 2011, 01:68-69.
幼儿音乐课程 篇9
一、《修订版》相对于《实验稿》的创新之处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体验,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它在人的生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诱导、启迪的作用。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 《音乐课程标准》也作了重大的改革与创新。《修订版》主要是在《实验稿》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 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不少的调整、修改和创新。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 对音乐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明确
1. 课程性质更加突出
《修订版》深化了对音乐课程性质的理解, 把原来第一部分中的“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了“课程性质”, 并且从人文性、审美性与实践性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从性质中体现了价值内涵, 并且明确了音乐具有较强实践性这一特点。
2. 课程基本理念更加综合
《修订版》将《实验稿》中的十条基本理念进行整合、提炼, 变成了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协调统一的五条。具体变动情况是, 将《实验稿》的第一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和第二条“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进行合并, 变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同时增加了“音乐的情感体验, 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等内容;将《实验稿》中的第三条“面向全体学生”和第四条“注重个性发展”直接合并成为第五条;将实验稿中的第五条“重视音乐实践”和第六条“鼓励音乐创作”合并为第二条“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作”, 从而把音乐实践由“重视”提到“强调”的层面上;把实验稿中的第七条“提倡学科综合”进行创新提炼, 变成《修订版》的第三条“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 更进一步强调音乐课程的特点以及价值所在;将《实验稿》中的第八条“弘扬民族文化”和第九条“理解多元文化”合并为“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强调音乐文化的主要地位。将《实验稿》中的第十条“完善评价机制”在此部分中删除。
3. 音乐课程的本质特点更加明确
《修订版》从整体来讲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更加突出, 凸显了音乐学科的内在性质与理念, 明确了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强调了音乐较强的情感性、审美性、再现性、形象性、实践性等特点, 也更加清晰了课程的价值导向。
(二) 对音乐课程要求的进一步细化
1. 对音乐课程的要求用词更加准确
这主要表现在内容框架中用词的改变。比如, 《修订版》将《实验稿》第一领域中的“感受与鉴赏”, 改成了“感受与欣赏”,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含义却有很大的区别。“欣赏”一般是怀着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 而“鉴赏”则较为深入, 它是通过对照、比较和评价性的判断来欣赏, 两者的感受程度不同。所以,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 “欣赏”较为恰当。又如, 《修订版》将《实验稿》领域三中的“即兴创造”修改为“即兴编创”, 这个要求是有不同的, “编创”具有编排创造的意思, 比“创造”更适用于音乐艺术当中, 也显得更专业。
2.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更明确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内涵和体验作品意境, 《修订版》对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体现“技巧为作品和感情服务”的精神。主要体现在: (1) 在节拍感受能力上, 要求小学1~2年级能对二拍子和三拍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3~6年级主要是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的律动感。 (2) 在演唱上, 《修订版》对演唱歌曲类型的要求更为细致。例如, 对于小学1~2年级, 具体到指定民歌类型的要求;到3~6年级时, 针对学生的生理特点增设了了解变声期嗓音的保护措施等内容;在3~9年级时, 还把京剧和地方戏曲的唱段要求加入其中, 更加重视京剧和地方戏曲的学习和传承, 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3) 在演奏上, 《修订版》对所要学会演奏的乐器类型作了明确的要求, 主要是竖笛、口琴、口风琴等。 (4) 在识谱能力上, 《修订版》的要求提高了。例如, 《实验稿》在3~6年级时, 只要求学生能够识读简单的乐谱, 而《修订版》中则把原来7~9年级的“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 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提到了3~6年级, 并且把7~9年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提高为“具备识谱能力, 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二、音乐课程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教学一线音乐教师的访谈得知, 在实施和推进《实验稿》的过程中, 音乐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两点。
(一) 教师的专业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课程的开发者和传递者。教师的专业化, 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表现这样一种转变过程。它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修养, 它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1]音乐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 需要比别的教师付出更大的努力。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前中小学校普遍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当作主要学科, 而把音乐当作副科, 造成音乐课的社会地位不高, 相应地音乐教师获得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就少。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 (尤其是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中小学缺少专业的音乐教师, 音乐课常常由其他学科的教师顶替。这些教师能勉强完成音乐教学内容就不错了, 对《音乐课程标准》自然不能充分有效地实施, 这就影响了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所以音乐教师在专业化方面, 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 教材的编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材是《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承载者和传递者。优质的音乐教材不仅能够展现出音乐最本质的审美价值,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所以, 教材在编制时不仅要考虑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 而且还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但不少音乐教材在编制时, 没能充分传达《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 就以戏曲知识进教材为例。戏曲艺术是我国的本土文化, 音乐课理应加以重视。然而在音乐教材中, 对戏曲相关知识的介绍较为稀少, 甚至存在空档的现象。在人音版教材 (实验稿) 中,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一些戏曲知识的介绍, 接着是五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介绍了几种地方戏曲, 而直到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才再次对经典剧种中最具代表性的选段进行介绍。笔者认为, 教材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应具有连贯性, 就拿戏曲知识学习来说, 建议该教材在修订时可以考虑在每一册用一个单元对戏曲知识进行介绍, 以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效果。
总之, 2011年的《修订版》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比如它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 结合音乐学科特点, 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课程目标;又如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更加凸显音乐的本质价值和注重音乐的实践特点, 等等。对此, 教师一定要注意将《修订版》中最新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中, 在实践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和陶冶功能, 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幼儿音乐课程 篇10
关键词:情境,游戏,鼓励性教育
音乐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幼儿初步形成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及鉴赏能力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及作用。可是, 在幼儿教学实践中, 我却发现, 部分幼儿对课堂上所教的音乐并不感兴趣, 此种消极情绪也严重制约了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质量。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 幼儿教师应当如何激发与调动起幼儿对所学音乐内容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呢?笔者对此持有如下看法:
一、将情境创设适时融入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之中
教育实践表明, 教师若是能对所教授的音乐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适时地为幼儿创设与音乐素材表达情感相符的教学情境, 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幼儿的音乐探索及学习兴趣。
如, 在《欢乐颂》的教学活动中, 为了帮助幼儿正确掌握曲子的强弱对比处理, 我特意为其创设了如下的情境:夜晚月亮静悄悄地挂在树梢上, 周围都是安安静静的, 因此, 在唱第一句时, 要想象这个场景, 歌唱时声音要轻轻的;白天来临了, 活泼的小鸟在树梢上叽叽喳喳地叫着, 唱这一句时, 要想象小鸟卖力歌唱的场景, 歌唱时声音也要尽量响一些、大一些;伴随着小鸟的叫声, 草儿与花儿也轻轻地摇摆起舞, 要知道草儿与花儿的动作也是非常轻巧的, 所以, 唱到第三句时, 声音也要像草儿与花儿的动作一样保持轻轻的;小朋友们跟着老师来到了郊外, 欢快地嬉戏着, 小朋友们肯定非常高兴, 相信, 这时候, 他们的声音也是很大的, 所以唱到第四句时, 我们要重新恢复响亮而欢快的歌唱声音……
如此, 通过上述情境的描述就实现了对《欢乐颂》音乐素材的巧妙处理, 不但大大调动了幼儿按照我的情境创设积极进行歌唱的兴趣与积极性, 同时还确保了他们对《欢乐颂》这首音乐曲目实现了正确的音调高低处理, 促进了音乐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将课堂游戏适时融入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之中
游戏是幼儿阶段的学生极为喜爱的一种形式。笔者认为, 幼儿音乐教师可以在遵循幼儿该兴趣认知的基础上, 将特定形式的课堂游戏适时添加到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相信此举也将成为显著调动幼儿音乐学习兴趣的有力措施。
我自身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如, 在带领幼儿学习音乐节奏这一知识点时, 我就有效融入了“模仿动物叫声”的课堂小游戏, 即, 将幼儿熟悉的动物的叫声转化成具有一定节奏的音乐声音, 当我用动作表演某一动物时, 班内幼儿不仅要根据我的动作猜出正确的动物种类, 还要模仿该动物的叫声进行正确的节奏表演。 (以牛为例:我在讲台上模仿牛的各种动作, 台下幼儿在正确抢答“牛”之后, 并模仿牛的叫声表演节奏哞———) 如此, 借助这一课堂游戏, 就促使幼儿全身心投入音乐课堂活动之中, 不仅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游戏参与兴趣及积极性, 同时还将这股对游戏的参与兴趣及时、持续地集中到音乐节奏的相关学习活动之中, 而这很显然为当堂音乐课音乐节奏良好学习效果的获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将鼓励性教育适时融入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之中
幼儿虽然实际年龄小, 但同成年人相比更需要来自外界的正面积极肯定与鼓励, 而这正是他们自身感受到关注与安全感, 并将其转化成为促使自身不断进步、持续成功的重要情感源泉。鉴于此, 笔者认为, 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时, 可以尝试对幼儿的音乐表现尽量多给予鼓励、夸奖与赞扬, 相信此方式能在有效缩短师生距离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使幼儿将对教师的热爱之情不断转化成为自身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如, 每次音乐课结束之后, 我都会对班上的幼儿进行一番表扬式总结:“这次的音乐课非常棒。”“大家的歌声很优美, 非常好听。”“大家对音乐曲目的处理非常好。”……幼儿对我的赞美之词照单全收, 并都愿意告诉我:“老师, 我还想唱歌。”“还想和大家一起上音乐课。”……这表明, 在我的鼓励与赞美声引导之下, 我所教的幼儿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变得日渐高涨, 他们愿意在享受音乐为他们带来成就感的同时将自身的注意力及学习思维最大限度地投入相关的音乐学习活动之中。这也从侧面论证了鼓励性教育对幼儿音乐学习兴趣调动的重要意义。
音乐是幼儿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 作为一名幼儿音乐教师, 我们必须正视兴趣之于幼儿学习的必要性, 除此之外, 更要想方设法调动幼儿对所学音乐内容的参与兴趣及学习热情, 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幼儿在喜欢上音乐的基础上, 学会如何欣赏音乐、享受音乐, 也才能保证他们真正插上音乐的翅膀, 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幼儿音乐课程 篇11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近年来幼儿园电脑普及率及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延伸到早期教育领域。不仅为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而且使幼儿音乐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更加有吸引力,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但是,当前在幼儿园的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及教育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值得研究者深入探究和调查,为此,课题组以沧州市3所公私立幼儿园的12个班,随机选取32名一线幼儿园教师做《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课程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结果发现,现代信息技术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在幼儿园音乐课程中的应用,与幼儿园的现代信息教育环境、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对现信息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水平有关。基于此,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希望给广大幼儿园和幼儿园一线教师提供一点参考。
二、调查内容
本课题主要对幼儿不同年龄班、不同体制幼儿园音乐课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数量、频率、幼儿教师及幼儿分别在幼儿园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查。
三、调查范围
主要在沧州市区3所公私立幼儿园12个班级,随即选取32位幼儿教师,对幼儿园音乐课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
四、调查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先根据已往研究自编《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课程应用的调查问卷》,经过小范围测查后,筛去语义模糊的选项和问题,最终确定调查问卷,分别涉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数量、频率、幼儿教师及幼儿分别在幼儿园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查。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设施中,音乐教学所需的必备的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不足,只重视钢琴、打击乐器、影音资料的配置与收集。而与现代信息技术有关的软硬件设施陈旧落后,因此,信息技术并未真正的应用于幼儿园音乐课程之中。简陋的设备难以使教师真正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课程之中。在调查中发现,50%以上的园所只有简单的录音机、电视机、VCD等设备,而且很少应用于音乐教学中;48%的园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室,只有少数几台应用于日常工作中的计算机以及配备了简单的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设备。这些园所,偶尔利用一些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相融合,充其量也只是走形式,花架子。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音乐课程的整合表面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课程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中的应用认识不足,有少数教师甚至不清楚把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之中的目的,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看成是一种时尚;有的教师不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只是将其视为现代化的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未能深刻理解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表现的艺术性,往往忽略了教学音乐内容的本身。调查中发现,65%以上的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中没有考虑幼儿的接受性和使用的实际教学效果,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设备和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于课程的整合。其实,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音乐课程之中,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低下,亟待进行培训和提高
目前,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多数幼儿园教师仍喜欢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范唱、教唱,钢琴、录音机成为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的专业素质、理论水平以及综合技能较差,这严重制约了音乐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调查中还发现,首先,一部分幼儿园的教师不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于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课件制作技术、音乐软件使用技术等不能很好的驾驭,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中的应用就成为空谈。其次,有的幼儿园对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培训过程中没有注意教师的年龄结构和水平差异,采用一刀切的培训办法,培训内容不能适应老师的需要,内容浅、范围窄、力度小。这些也造成了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幼儿园音乐课程的主要原因。
六、结论与建议
在调查中发现,要想使教师把现代信息技术真正有效的应用到幼儿园的课程中,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园音乐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并真正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
(一)要加大对幼儿园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建设,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的音乐教学环境
幼儿园要增加多媒体设施的投入,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为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程的应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1.建立多媒体音乐教室
多媒体音乐教室是指将计算机等多种图像和声音设备连接起来,能清晰地显示计算机传输的或由计算机控制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的教学环境。运用多媒体音乐教学系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调用声音、文字、图片、图像,使音乐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更加有吸引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脑进行音乐创作,并当场聆听个人创作的音乐效果,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建立多媒体阅览室
多媒体阅览室是一种基于个别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选择媒体学习,通过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等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自主学习。控制中心也可按照幼兒的要求传输所需的媒体信息给幼儿视听阅览,达到学习资源共享并能有效利用。这种音乐教学环境的基本组成包括控制中心、多媒体计算机、录像机、VCD机、电视机、音响系统、媒体资源中心等。
多媒体阅览室的建立使幼儿的自主学习音乐的热情得到保证,真正实现了幼儿的个别化学习。它注重人机交互活动对幼儿学习活动的影响,支持同伴间的音乐交互活动,同时也提高了幼儿信息化学习的能力。
3.幼儿园网络
幼儿园网络是一种基于教学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校园内所有的计算机全部连成网络,建立强大的教学资源库,教师与幼儿在任何终端机都能索取资源信息进行教学与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幼儿个别化学习和协助学习。
网络音乐教学正在发展之中,网络因为其丰富的音乐资源和便利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方式,正成为音乐教学巨大的“资源库”和“交流中心”,成为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能熟练的运用网络获取资源、开展教学,将会使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极大地促进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
总之,幼儿园良好信息化环境的建立,为幼儿园一线教师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供了可能和保障,这也是将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幼儿园音乐课程的基础。
(二)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信息时代的幼儿园教师应该能很好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教学,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并使之服务于教学,才能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音乐教学。因此,对幼儿园教师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走入音乐课堂。
1.更新教学观念,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课程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形成以幼儿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真实、形象、有趣、实用,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培养幼儿想象美、发展幼儿创造美。 另外,现代教育手段的有效利用,还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很好的调动幼儿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有,在音乐课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使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效果发生变化,而且对幼儿的信息素养、音乐素质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作用 ,这更加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教学需要和信息技术的特点,自觉地、主动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改变知识结构,进行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应用方法的培训
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包括:
(1)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已有光盘资料进行教学。
(2)课件制作技术:能够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如Microsoft 、PowerPoint、FrontPage、Macromedia Flash等},制作音乐教学课件。
(3)网络应用技术:能使计算机网络查找和使用教学资料,能把网上搜集到的有用的资料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课件之中。
(4)音乐软件使用技术: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要学会常用的音乐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运用音乐软件合理设计音乐教学。
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时,还要考虑到老师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争取做到分层培训、以点带面儿、以新代老,争取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让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知识水平的老师都能做到信息教育为教学服务。另外,我们在培训时还要注意克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相脱离的弊端,联系音乐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教学过程的实际讲解信息技术。
(三)推广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质量
幼儿园信息技术设备的完善为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园音乐课堂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对教师的培训也使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园音乐课程成为了可能;推广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能自觉、主动、自然、流畅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1)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音乐情景引导幼儿感受美、培养幼儿想象美、发展幼儿创造美。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每一首歌曲或乐曲、都为幼儿塑造了完美的音乐形象,教师要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美发掘出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景,使幼儿如身临其境,置于美的氛围之中幼儿能很好的体验美、感受美;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想象美、创造美。
(2)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突破教学的重点很难点。有数据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说明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获取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图、文、声、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对人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综合的刺激,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幼儿既能看的见还能听得到,还能用手操作,这种教学效果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幼儿园的音乐欣赏一直是幼儿园教师教学的薄弱环节,而影视资源的融入使欣赏真正成为享受,例如在欣赏民乐《金蛇狂舞》时,可以配上舞龙的画面资料,让幼儿眼中能看,耳中能听,手中能舞,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使幼儿亲身体会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帮助幼儿轻松地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3)运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交互学习环境,为幼儿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网络互动、开放的特点有利于启迪幼儿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造的音乐意境,能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协作交流活动,开拓了幼儿创造美的艺术思维能力,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教师因势利导,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有机融合,让幼儿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字音乐环境与高校音乐课程教学 篇12
关键词:数字技术,音乐,环境,高校,课程,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音乐因其具有的易修改性、传统乐器及乐队无法达到的声音效果以及优良的音质和宽动态等特点,数字化技术在音乐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许多高校音乐专业花费巨资建立了MIDI制作室、音频工作站、电子钢琴教室等,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相关设备器材教授学生学习作曲、和声、录音制作和乐谱打印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用于音乐制作,用于《歌曲创作》、《和声学》、《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还可以拓展应用于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声乐》、《视唱练耳》、《器乐》等多门专业课的教学中。
一、数字音乐环境下的《视唱练耳》教学
视唱练耳以传统的单一钢琴音色及单纯的听觉技术训练,在教学中往往造成了一系列的非良性循环——教学进度迟缓、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效果、考试成绩、学生实际需掌握的音乐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无法保证。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视唱与听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以钢琴为教具进行此项教学时,教师一定会遇到训练音色单一,要不断反复弹奏,无暇顾及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事先运用电脑多媒体系统制作好训练内容如:不同音色音程、和弦、旋律、节奏、伴奏。上课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对视唱曲与练耳内容进行编程、自动播放,从而使教师在集体训练时得以到学生中去进行近距离辅导。同时,在视唱训练时更可以减轻教师不停伴奏范唱的辛劳,因为制作合成的内容,音高节奏准确,可以任意逐小节、逐句地随教师意愿及学生熟练程度而播放,其速度、音调和示范音色均可随机变化。只要合理运用系统的编程功能,教师将会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既省时又省力,同时取得很高的效率和质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早适应多元化的音乐发展,并且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增强社会竞争力。这样的训练手段同时满足了学生对音色、音高、和声、现代节奏、乐队合奏、协奏、交响作品等音乐要素乃至整体音乐作品的吸取。
二、数字音乐环境下的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引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拓展了声乐教学的领域,并且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省时省力、节约师资等优势。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可以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和老师的声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各项要素。做法是:教师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歌唱状态。
数字化技术对学生进行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对学生进行咬字、吐字和音准的纠正,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技术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可以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
三、数字音乐环境下的器乐课程教学
《管弦乐队乐器法》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管弦乐队配器法的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管弦乐队各种乐器的构造、发音原理、音色特点、乐器性能以及演奏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乐队中的各种乐器。
运用数字化技术后,教材不再是一本书,而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的教学软件光盘。文字、图形、图像、颜色、音频、视频、动画集于一体的数字化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既可以看到文字、谱例,又可以听到演奏录音,还可以观察演奏技术,教师可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引导和指导学生,提高了教学效率,免除了教师上课前寻找谱例、录音、录像或约请演奏员的烦恼,也免除了教师上课时板书、画图的尴尬以及交换操作各种媒体播放器之繁琐。数字化的信息也可由学生任意提取,反复研习,加上足量、生动的练习,及时、正确的评判,学生可自行控制进度,人机交互方便可靠等等,满足了学生个别化学习的要求。
四、结语
当然,数字音乐环境下的音乐教学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我们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师应该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站在传统音乐教学所铺垫的基石上,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音乐教学中优势,充分利用数字音乐环境,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桑潇.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8):148-150.
【幼儿音乐课程】推荐阅读:
幼儿园音乐课程论文07-14
幼儿师范音乐课程改革09-05
幼儿园小班音乐课程教案设计08-27
音乐与幼儿音乐教育10-19
幼儿音乐学习10-09
幼儿音乐教育心得06-22
幼儿音乐教学策略06-30
音乐体验幼儿教育09-12
幼儿音乐活动英语教案06-13
小班幼儿的音乐活动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