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学习

2024-10-09

幼儿音乐学习(精选12篇)

幼儿音乐学习 篇1

兴趣是我们成人的最好的老师, 对于孩子, 那更是如此。3—6岁尤其是孩子好奇心, 求知欲萌发的关键期, 在这一阶段, 作为家长, 作为老师, 作为一名负责人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好孩子们那颗对世界好奇好问的心, 引导他们去对这个神奇的世界产生思考, 产生探索求知的兴趣。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总喜欢, 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靠近自己热爱的事物, 与其盲目强迫孩子识字, 阅读, 算数, 弹唱, 不如诱发他们对于这些事物的发自内心的喜爱, 当孩子们深深爱上了知识, 爱上了学习并从中体会到了快乐, 你还怕他们不好好学习吗?

音乐主要是通过发展幼儿的语言、听觉、动作来促进幼儿各种感官的发展的, 其中, 尤以陶冶听觉为主。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随处可见孩子们随着音乐哼哼哈哈的样子, 他们跟着乐理节拍, 手舞足蹈, 嘴里是不时还哼着旋律, 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心里除了喜悦, 便是感动, 音乐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那是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度, 在音乐的王国中, 他们是主人, 可以不受外界影响的快乐的歌唱, 尽情的舞蹈。也是在那样一个时刻, 他们的笑容是最纯真的, 歌声是最动听的, 舞蹈是最欢快的。音乐, 让孩子们的纯真淋漓尽现。除此之外, 音乐还是幼儿情感的发泄剂。学习、工作或者感情不顺利的时候, 大多数人喜欢一个人, 或者邀着朋友一起去KTV大声唱歌发泄心中的郁结, 孩子们也一样, 他们也有不开心的时候, 比如说与同伴发生了不愉快, 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心愿, 犯了错误挨了批评等等, 他们亦需要找寻一个情绪的宣泄口, 以抒发内心的不快, 音乐无疑成为一种尤佳的选择。幼儿期是情绪发展的主要时期, 我们要尤其注意引导他们学会情绪的调控, 而借着音乐, 幼儿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转移。再者, 幼儿时期对音乐的爱好极容易转化为将来艺术创作的灵感、兴趣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 听音乐, 唱歌, 律动表演, 节奏合奏, 游戏等, 幼儿有机会与其他幼儿一起共同欣赏同一首音乐, 唱同一首歌, 表演相同或者类似的动作, 手牵手舞蹈等, 从中幼儿可以学习如何与人合作并体会感受合作的快乐, 这些对于将来的艺术创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既然兴趣与音乐在幼儿成长与发展中都占着重要地位, 那我们要如何使二者结合以发挥更好的作用呢?关键点就在于使幼儿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喜爱之情。作为家长和教师, 首先应该依据各个幼儿对音乐不同方面的喜好来循循善诱。最忌讳的就是大人的冷言冷语, 譬如, 一些父母厌烦孩子哼哼呀呀的吵闹, 粗暴的吼孩子, 要其住嘴, 这种做法危害尤其严重, 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而且很有可能造成孩子以后不敢表现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胆小怯懦, 孤僻自卑;一些家长不会利用儿童的兴趣点, 看到孩子对音乐表现出明显的兴趣, 却冷漠置之, 不理不睬, 这样的做法也很有可能造成幼儿兴趣的流失, 久而久之觉得自己的“本领”无人欣赏, 也就不了了之, 丧失了对于音乐的兴趣;还有一些家长, 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会, 或许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没有学习到音乐的遗憾, 也或许是对自己孩子过于严苛, 急切的望子成龙, 从而逼迫着自己的孩子去学习钢琴, 舞蹈, 声乐或者其他的乐器, 以此为自己在同事朋友甚至亲人面前炫耀的资本。我想, 以上几种情况下的孩子, 他们都是不快乐的吧, 不及和过之都无法真正的促使幼儿兴趣与音乐相融合。在很多琴行, 我们不免看到这样的情形, 每每到了幼儿园、小学放学时间, 大批家长带着小孩涌入琴行, 大人是手拿一根细细的竹子, 孩子幼小得连钢琴踏板都踩不到, 家长在旁边坐着监督, 一有错误就挥竹相向。我曾经问过一些孩子, 是否真的喜欢弹琴, 他们都摇摇头说不喜欢, 我问他们为什么周末都安排的满满的, 这样没有休息时间累不累, 他们无不叫苦的。我们真的可以理解现今很多家长的担忧和苦心,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 所以不顾孩子的意愿, 强迫孩子学这学那, 这样一来, 无论家长还是孩子, 都苦不堪言。我想说的是, 让孩子学习音乐并没有错, 关键是要用对方式方法。如果可以通过努力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学习音乐, 并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何乐而不为呢?

幼儿对音乐的爱好与探求往往始于兴趣, 然而幼儿的兴趣又受家长、教师的制约和影响。幼儿时期如何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 采用适宜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 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 作为教师, 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诱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 3—6岁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 对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 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趣味性能够引起并集中儿童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 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如, 《狐狸捉小鸡》的音乐游戏就深受大班幼儿的喜爱。

二, 注重音乐欣赏, 培养幼儿的感受力和创造性:

音乐欣赏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 它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因人而异。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中, 要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 让他们广泛参与到“听, 讲, 动”中来感受音乐表现的美, 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这样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譬如让小班幼儿学习歌曲《娃哈哈》, 可以先让幼儿仔细听,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编一些动作, 最后大家一起动起来, 在祖国的花园里尽情歌唱舞蹈。

三, 进行节奏训练, 培养幼儿节奏韵律感知能力:

拍手, 拍腿, 踏脚等动作训练无疑是培养节奏感很好的方法。此外, 让幼儿亲自操作一些打击乐器, 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去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 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 引导幼儿去自己探索和敲打节奏, 鼓励其多听多练, 多感受。譬如, 播放歌曲《铃儿响叮当》, 让幼儿操作铃铛、三角铁一类的打击乐器, 感受节奏韵律带来的快感, 进而培养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创造力。

四, 联系与乐曲相关的内容, 启迪幼儿的思维广度, 培养唱歌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 首先要让幼儿理解歌词的含义, 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改变以往一遍一遍死记硬背歌词的状态。譬如音乐游戏《拔萝卜》, 可以先让幼儿观察萝卜的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 观察农民伯伯是怎样把萝卜从地里面拔出来的, 然后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一边唱歌词, 一边作出相应的动作。这样一来, 既理解了歌词, 又增加了相关的生活经验。

五, 音乐教育应该贯穿于一日常规生活中:

音乐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音乐课上, 日常生活中处处有音乐, 时时有音乐。譬如, 上下课的铃声, 餐前餐后的铃声, 午睡的安眠曲, 课间歌曲等等, 随时随地为幼儿创设一个音乐的环境, 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他们的兴趣。

其次, 作为家长, 我们不仅要积极配合老师们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 同时要做好家庭音乐教育, 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如, 时常放一些优美欢快的乐曲, 儿歌, 不仅可以让家的氛围更加温馨, 更能够在不知不觉中熏陶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还可以常常带幼儿逛一些音像书店, 允许他们自由选择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 并且鼓励他们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 大胆唱出来, 跳出来;再者, 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兴趣取向为他们选择一些比较专业的音乐培训机构, 切记不可强迫, 尊重幼儿自己的意见, 幼儿可以从中习得一些专业的音乐知识, 提升音乐鉴赏、表达、创新技能。

音乐, 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沉浸在音乐的国度中, 孩子们欢乐无比。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 为孩子们创设一个音乐的王国吧, 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 尽情的唱歌跳舞, 尽情地释放自己最初的梦想吧。■

幼儿音乐学习 篇2

活动目标:

1.歌曲与间奏的交替,初步学唱歌曲《小牙刷》。

2.索牙刷敲击不同物体的方式及音响效果,体验在歌唱中敲击牙刷所带来的乐趣。

3.控制地使用牙刷来进行表演。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人手两把牙刷,分清一把是“牙刷爸爸”,一把是“牙刷妈妈”。

2.杯、碟子各一半。

3.音机及录音带,课件。

活动过程:

一、乐开车进场。(放音乐)师:小朋友,今天有很多老师来看我们上课,我们来跟他们打个招呼好吗?hello!好,现在我们来开车去做运动好吗?(放音乐)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来做运动拉。(放健康歌)

二、练习:歌曲《小动物叫》。

1.师:小朋友,刚刚做完运动累不累,那现在我们来唱首歌好吗?这首歌曲有四种动物的,你们猜到是什么歌吗?

2.我们一起来听音乐唱歌。

3.刚才小朋友唱歌的声音真好听,那现在我们来个比赛,这边几位小朋友做小黄狗,这边几个小朋友做小花猫,这边几个小朋友做小山羊,剩下的做小喜鹊,让我听听那种小动物唱得最好听了,我们来听音乐。

三、新歌教学。

1.出示小牙刷图片引出主题。

师:刚才小朋友表演的真好,现在老师送一样礼物给小朋友好吗?(出示小牙刷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图片上这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什么?(牙刷)她拿着牙刷在干什么啊?在刷牙。

2.问幼儿怎样刷牙,并初步了解歌词内容。

师:小朋友早上和晚上都会刷牙,那你们是怎样刷的?

师:哦,是挤点牙膏把牙刷,上面刷,下面刷,左边刷刷,右边刷刷,牙齿刷的白花花是吧。

3.清朗诵歌词一次。(一次)注:语速不要太快。

师:好,现在小朋友来看一下老师是怎样刷牙的,老师会一边刷牙,一边念儿歌的,小朋友想听吗?

4.教师带领幼儿跟钢琴念歌词。(一次)

师:我的儿歌念完了,好听吗?现在小朋友想不想也来跟老师一起来念念儿歌?

5.教师示范跟钢琴演唱歌曲给小朋友欣赏。注:跟钢琴唱一次。琴声小。

师:小朋友念儿歌的声音真好听,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好吗?我把这首儿歌编成一首好听的歌曲,歌曲的名字叫《小牙刷》,你们想听吗?(唱一次)

6.出示多媒体动画,要求小朋友留心听。

师:刚才我演唱的歌曲好听吗?那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想不想再听一遍?这一次我请来了牙刷爸爸和牙刷妈妈来表演,请小朋友留心听,听听他们是怎样刷牙的。

7.教师带领幼儿跟钢琴哼唱旋律。(小牙刷)(小声弹奏)

师:它们表演完了,现在你们想不想也来学唱这首好听的歌曲啊?好,那我们就跟着钢琴先用刷牙的声音“刷刷刷”来唱好不好?

8.教师带领幼儿演唱歌曲。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来跟着牙刷爸爸和牙刷妈妈来学唱这首歌好吗?

师:小朋友唱的真不错,牙刷爸爸和牙刷妈妈也想来听一下,我们现在用好听的声音再唱一遍给它们听好吗?(跟钢琴)

9.再观看多媒体动画,引出敲击。

师:小朋友唱歌的声音都很好听,刚才小朋友看牙刷爸爸和牙刷妈妈的表演时,它们碰在一起时有没有唱歌啊?我们再来看一遍。(看一次动画)

10.提问幼儿它刷爸爸和牙刷妈妈碰在一起的时候唱不唱歌的。

师:小朋友看完了,现在请小朋友来告诉我,牙刷爸爸和牙刷妈妈碰在一起的时候唱不唱歌的?哦,是不唱歌的。

师:那现在我们也拿出“牙刷爸爸”跟“牙刷妈妈”来跟着钢琴学一学好吗?(两只牙刷互敲)

11.幼儿探索牙刷敲击不同物体的方式和发声效果,幼儿边学唱边体验敲击牙刷所带来的快乐。

师:小朋友唱得真好,茶杯宝宝和碟子妹妹听了,也想来跟小朋友一起表演。咦,小朋友想一想,牙刷爸爸敲着茶杯宝宝或碟子妹妹会发出什么声音呢?现在让我们来试一下好吗?(分组唱)

师:现在先请拿着茶杯宝宝的小朋友站起来唱歌,请拿着碟子妹妹的小朋友帮我们敲间奏,记得是在不唱歌的时候才敲的。

师:小朋友表演得真好,那现在反过来,请拿着碟子妹妹的小朋友站起来,拿着茶杯宝宝的小朋友帮我们敲间奏。

12.请幼儿完整的演唱《小牙刷》

师:刚才茶杯宝宝跟碟子妹妹都分开表演过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再表演一次好吗?

三、结束游戏:集体舞《幸福拍手歌》(放音乐)

师:小朋友今天玩得高不高兴?,那现在请你们一起出来跳舞好不好?

教学反思

1.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本节课由于有牙齿的实物模型和照片,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都能积极自主的参与活动过程,也能用肢体语言来表示刷牙的动作。在师幼互动交流中,孩子们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很有思想,这也在我意料之外,我总以为孩子小,放不开,没有想到孩子对儿歌很感兴趣,记得快、动作可爱,轻松的学会了如何刷牙。以后我要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用关怀浸润幼儿的音乐学习活动 篇3

一、手指间的奥秘——距离产生美

Y老师正带着幼儿欣赏《森吉德玛》,通过安静倾听、随乐律动,幼儿充分感受到作品A段舒缓悠扬,反映出大草原上的优美景色,B段欢快跳跃,反映草原人民策马扬鞭的生活场面。在匹配乐器进行打击乐器演奏时,幼儿一致认为碰铃的音色比较适合演奏A段乐曲,双响筒适合演奏B段乐曲。然而在随乐演奏时,状况出现了:碰铃的声音此起彼伏,老师也不免着急,身体逼近碰铃组的孩子,不断提醒幼儿“看老师的手”,幼儿神态紧张,手忙脚乱……

孩子在前半节活动中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力都很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状态呢?我认为,除了缺少必要的节奏辅助练习,老师指挥的动作大有问题:老师竖起两个食指表示碰铃演奏动作,手指间的距离大概是20公分,指挥演奏时在强拍处快速碰触指尖,又迅速弹开。再看孩子的反应,眼疾手快的孩子看到老师手指一动就立刻敲击碰铃,而反应慢的孩子等老师手指弹开才开始敲击,原本节奏感较强的孩子也不免紧张起来,于是形成了“多声部”演奏的场景。可见,指挥演奏时,教师的体态语至关重要。首先,教师的表情应切合音乐的情绪,自然、放松,恬静地注视着演奏者,让幼儿保持愉快轻松的情绪体验;其次,手指距离应随音乐的流动以弧形路线向两边拉长,暗示音乐如行云流水般舒缓悠扬,同时身体略向后倾,在强拍处手指碰触,然后停顿,让偶尔失误的孩子有缓冲的机会,同时身体略向前倾,眼光热情地与幼儿交流,弱拍再次拉开手指间距离……如此,让幼儿在放松的心境下倾听音乐,尽情享受随乐演奏带来的愉悦。

老师们其实早就认识到体态语在音乐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往往只是在韵律活动中才特别注重体态语的示范、榜样功能。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指挥打击乐演奏时,两食指间的20公分距离使幼儿产生了焦虑的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欣赏音乐的心境,因此,教师应根据音乐的性质及活动内容,调整肢体动作中的距离,给幼儿创设合适的心理环境,使音乐活动组织得松弛有度。

二、范唱中加入“味精”——挑逗你的听觉

在歌唱教学中,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听觉表象是幼儿再现歌曲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坚持要求幼儿先听后唱,听清再唱,保证幼儿充足的倾听机会非常重要。如何使倾听范唱这一环节吸引大部分幼儿主动参与,变“要我听”为“我想听”,进而发展幼儿敏锐的倾听能力呢?教师不妨针对幼儿好奇心强、好挑战的心理特点,设置一些悬念,增加一些“味精”,“挑逗”一下孩子的听觉。如:中班歌唱活动《朋友越多越快乐》,歌曲有三段,角色多,歌词容量大,于是我根据三段中反映的不同场景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背景图:一棵大树旁边一条小河,远处一座山坡。然后设疑:“谁会在大树上落落脚呢?”“小猫、蛇、松鼠、小鸟、猴子……”孩子们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头脑里能上树的都搜了个遍,我一脸神秘:“今天在树上的会是谁呢?我就不告诉你,看你能不能在歌曲中找到答案。”接着,我环顾幼儿的神情,所有的孩子都屏声静气地等我范唱,我才开始清唱第一乐句,但故意把动物名称替换成无意义音节“mn”:“mn~~~~~~树上落哟,叽叽喳喳对我唱起歌哟……”幼儿唰一下举起手“小鸟,小鸟!”“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听到你唱‘叽叽喳喳对我唱起歌’。”老师一边取出小鸟图片贴上树,一边创设与小鸟对话的情境,带着幼儿分句唱、完整唱。接下来的三段歌曲学习中,幼儿始终情绪高涨,他们面对老师的“发难”,萌生不服输的挑战心理,通过专注地倾听范唱,抓住动物的叫声、动作、生活环境等独特细节,通过联想寻找答案,使歌曲有趣且高效,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学会了演唱歌曲。

三、在律动活动中留白——创意自然来

在韵律活动中,教师意图让幼儿“想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但是从幼儿观望、犹豫、拘谨的神态和动作中,幼儿并没有感受到做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有何乐趣和意义。因此,教师不妨用书画创作中的留白艺术,为幼儿的表演创设一个可供无限想象的情境,以激发幼儿表演的主动性。如中班的韵律活动《小木匠》,在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经验,掌握砍树、刨皮、锯木条、钉钉子的动作元素后,再结合音乐节奏,表现小木匠打造小椅子的热闹场面。接着,教师以“把什么当做树制成椅子”作为“留白”设计,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幼儿在活动中先把小椅子当成树,接着把门、窗、黑板、钢琴当做替代树,最后把同伴当成树,并探索在同伴身上的不同部位做砍、刨等动作。在合作表现锯木条的环节时,同伴在乐句最后一拍,用弯曲关节的动作表现木条锯断的情境,把幼儿的情绪推向高潮。最后,小木匠的技术越来越高成了一位工匠艺术家,能打造各种各样的艺术品,于是,幼儿用跪、立、趴等各种姿态表现出有趣的艺术品形象。活动中,教师始终没有提“跟别人不一样”,但幼儿沉浸在打造艺术品的情境中,在与环境、同伴等多元互动中进行创造性表现,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何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篇4

一、幼儿音乐教育现状

现在很多幼儿家长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乐感, 想方设法地为孩子们找音乐的源泉。幼教专家告诉家长, 培养孩子们乐感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大自然里寻找声音。而对于年龄过小的孩子, 同样是锻炼手指的灵活能力和协调能力, 让孩子弹钢琴和拍皮球的实质几乎相差无几。

现在, 从小让孩子学钢琴的家长比比皆是。但不少年纪不大的孩子, 不仅不能一下子学得很好, 反而可能觉得枯燥。如果家长强迫他学, 最后往往适得其反。还有不少孩子仅仅是一时好奇想要弹钢琴, 却让全家“劳师动众”, 结果没有几天就玩腻了。

因此, 专家认为, 对待幼儿的音乐教育, 家长没有必要过于刻意, 而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 因势利导, 充分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这样的教育最有效果。

二、全面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1. 创造主动的游戏环境, 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在进行音乐教育之前, 教师要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音乐学习环境, 让孩子学会倾听, 学习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用音乐来放松;使幼儿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及强烈的学习动机, 同时让孩子保持对音乐听觉的敏感性。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教师要经常给孩子播放经典音乐, 听音乐家演奏、唱歌, 也可挑选孩子喜爱的乐器进行培养。

家长一定要明确, 对孩子进行的音乐教育主要是对幼儿音乐智力的开发和培养, 目标不在于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或者歌唱家, 也不在于对幼儿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 而是以音乐为手段, 培养孩子心灵的美感 (和谐、统一) , 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以及欣赏能力, 进而陶冶其情感, 激发其智力和创造性, 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 这也是音乐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价值。

幼儿是在主动的活动中得以发展的, 故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应有利于幼儿自主、自由地活动, 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同等的游戏机会, 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 按照孩子的选择, 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 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 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 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地发展, 让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学习, 在自主性游戏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幼儿主动学习的前提, 是他们在活动中能够主动地选择、参与、探索、决定和表达。同样, 在进行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依然要创造主动的游戏环境, 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2. 精心设计音乐活动形式,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时候, 活动设计是前提, 而幼儿是否主动学习与学习活动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密切相关, 设计音乐活动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 同时, 教育者还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音乐活动过程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逐渐向深层次发展。而音乐活动的形式不仅要考虑到对幼儿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 而且要注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在音乐活动过程中, 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激发幼儿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幼儿在产生学习兴趣后, 就能有效提高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教师要用饱满的情绪、艺术化的教学语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 教师的教学情绪对幼儿学习兴趣的产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激发作用。同样,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绪对幼儿学习主动性的产生有着更大的作用。如果教师情绪饱满, 则幼儿情绪容易亢奋;如果教师情绪低落, 则幼儿学习兴趣下降, 这种影响关系通常是成正比变化的。如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调朗诵歌词, 并充满激情地讲解歌曲, 都能使幼儿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教师饱满的情绪不仅能把幼儿愉快地带进音乐的欢乐天地, 而且能使幼儿积极地模仿歌曲中各种小动物的神态和动作, 进行大胆的表演。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幼儿学习, 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和激发幼儿以歌曲角色的身份体验歌曲中的情感, 使幼儿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 保持愉快的心情, 这样幼儿不仅可以产生良好的学习热情, 而且思维活跃, 对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迅速做出反应, 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4. 引导幼儿在充分体验音乐的美感中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一个人如果不会欣赏美, 那么就不能表现美和创造美。音乐教育本身是一种美学教育, 因而在音乐教学中让幼儿充分体验歌曲中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在音乐教育中也是这样。假如幼儿不能体验到音乐的美感, 那么他们也不会对音乐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所以,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幼儿学会理解歌曲中的美, 产生良好的美感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美感, 这是音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能否用美好的感情对幼儿进行示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幼儿能否产生演唱歌曲的欲望。所以教师应该掌握正确演唱歌曲的技能技巧, 在教学中用优美的声音和丰富的情感向幼儿做示范, 使幼儿感到歌曲的优美和教师演唱的美感, 在这个基础上再激发幼儿有表情地演唱和体会歌曲中的美好感情, 使幼儿对音乐产生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学习。

幼儿音乐游戏与幼儿园音乐教育 篇5

美国音乐教育学家雷默曾指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及其情感原理的教育,促进幼儿发展音乐审美的感知与领悟”。幼儿音乐教育可通过丰富的形式和多彩的内容为幼儿提供非常独特的非文本学习的形态,让幼儿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动作和头脑,通过在音响世界的徜徉和体验而丰富、发展自身的认知和社会情感。其中,幼儿的音乐游戏就是一种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音乐教育与音乐游戏的概述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学中一项主要的教育课程,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幼儿情操,增强幼儿对美的意识和理解,还能够激发和培养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认真的分析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引导幼儿理解、感受音乐的内容和情感,并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是使音乐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调,并有一定的规则。音乐游戏具有音乐和动作相结合的特点,对幼儿动作的发展、音乐的感受力以及活泼乐观情绪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无法保证孩子在音乐课中自由、自主地创作发挥。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在教材教法上做了一系列改革,但音乐教育仍然跳不出“孩子围着老师转”的模式。有的老师总是觉的孩子不了解音乐欣赏课中代替孩子去体验、去判断。有的老师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想象去感受,使孩子没有机会去亲自感受、体会,自由的想象。孩子在学唱歌曲时,逐句模仿跟唱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在孩子充分欣赏音乐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大胆学唱。

2.幼儿园音乐教材内容比较单一。

歌曲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像音乐游戏、唱唱画画、节奏乐这些孩子感兴趣的、便于动手操作的题材较少。音乐游戏这种题材能使孩子在优美欢快的氛围中,尽情的玩耍,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充分的与音乐进行交流。唱唱画画能使孩子在充分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挥舞手中的画笔,去想象、去创造,这种形式孩子歌词学的快,记的牢。节奏乐能锻炼孩子的节奏,提高孩子手脚及身体的协调能力,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各种不同的音乐题材,可以让孩子充分的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3.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牺牲孩子们享受音乐的机会。

每学期开始,教师都要制定一学期的教学计划。两节课学一首歌,一周学一个舞蹈,教师有时候为了赶进度,往往一首歌还没有完全掌握, 又要学习新的内容。这样一来,孩子们还没有充分享受音乐,理解音乐,还没有真正走进音乐的世界,所以体会不到音乐的魅力,对音乐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兴趣,影响了以后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发展。

4.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幼儿对教学材料的掌握。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把活动的重点放在让幼儿在很短时间内掌握预设的教学材料上,而忽视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幼儿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给孩子多少音乐知识,而在于学习过程中孩子获得了多少的音乐感受,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幼儿能够倾听、理解、表演和创造。

三、音乐游戏与音乐教育的整合所谓“教学游戏化”,就是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淡化教育目的,强化游戏的手段,轻结果重过程。音乐游戏与音乐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创设音乐游戏情景,让幼儿感受音乐。

每一种音乐、每一首歌曲都描绘了一种情绪、情景。当幼儿进入游戏,进入游戏中的情节时,他们也就进入了音乐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设置不同的情景,让幼儿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感受、体验音乐。在教学中,通过进行对音乐情景的模拟,引导幼儿在设置的情绪及情景背景下,做相应的音乐游戏,让幼儿学会在音乐伴奏的形式下做游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设计音乐游戏,让幼儿扮演角色学习音乐

(1)角色游戏。

在幼儿园音乐教材之中,很多歌曲都是以动物、小朋友等角色为主题的,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当中描绘的角色,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角色的音乐游戏,让幼儿体会每个角色的形象、情绪,这样幼儿就会产生新鲜感,学习歌曲的兴趣高涨。

(2)听觉游戏。

我们在解释音的高低、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等一些知识时,单纯的理论解释,幼儿觉得枯燥乏味,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只是被动的,如果我们通过听觉游戏,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理解,就会引起幼儿的兴趣。如《声音的强弱》活动时,让幼儿接触、感受自然界、生活中的声音的强弱,搜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地、不同音色的各种材料所发出的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设计音乐游戏《一个雨天》,让幼儿去表现。通过不同音响引发幼儿不同版本的“雨天”,让幼儿在静中有动,动中有乐的听听、想想、打打、敲敲、玩玩、创创中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幼儿的兴趣浓厚,在他们玩的过程中知道了音的强弱。

(3)利用音乐游戏,让幼儿发展音乐。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而音乐游戏能很好地启发幼儿创编音乐,发展音乐。如在《牧童》这首歌曲,幼儿在情景中,扮演角色之后,提出了置疑,“为什么牧童放羊时,牧童哼着快乐的歌,小羊怎么都不叫呢?”幼儿产生了疑问,可以让幼儿想想自己刚刚表演过的情景。于是幼儿就自己编创出了新的歌词,分组来唱,一组是小羊的叫声,一组是牧童放牧的吆喝声。于是当歌曲唱到第三段时,幼儿自觉分成两组表演,当幼儿唱着自己编的歌曲时很是得意。

四、结语

幼儿音乐学习 篇6

一、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幼儿有效学习的前提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幼儿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也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条件。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大都是由外部刺激引起,即包含教学情境的游戏性、趣味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等方面。如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我选择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容易唤起幼儿联想和想象的音乐欣赏教材,采用多通道参与感知和体验的教学手段,通过听、视、说、舞、画等方法,激发幼儿的音乐欣赏兴趣,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提高欣赏质量。在一次大班音乐欣赏《龟兔赛跑》活动中,我通过课前先让幼儿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请幼儿分角色表演故事内容、看幻灯片等手段,让幼儿感受“龟”与“兔”的不同特点,即乌龟的“勤恳”、“缓慢”和兔子的“骄傲”、“快捷”。在此基础上,请幼儿讨论:如果你要为赛跑中的龟兔各配上一段乐曲,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乐曲?有孩子说:“兔子跑起来一蹦一跳的,速度又快,我选择欢快的、跳跃的乐曲。”有孩子说:“乌龟爬起来虽然慢吞吞的、但它不泄气,始终坚持不停地向前爬,我会选择稳稳的,比较慢一点的曲子。”孩子们争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了,因而在孩子们讨论后再让他们去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其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而在集体舞教学活动中,我则注意减少幼儿认知负荷和多余刺激,使幼儿把注意力集中指向在队形和交往方式的变化规律掌握上,以便较快的摆脱学习情境,在轻松、愉快的参与过程中,体验集体舞所特有的、通过同伴的真诚合作带来的积极的、平等的、自然的情绪交流,在这种学习状态下,我有机运用挑战情境,激起幼儿对具有相对难度的集体舞的学习兴趣,使幼儿的学习动机直接指向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本身,而不是外在形式的刺激。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我精心选择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集体舞内容进行教学,如:在大班韵律活动《快乐的啰嗦》教学中,我把认知的重点放在舞蹈队形、规则的传授上。这是彝族人民在欢度节日时跳的集体舞。集体舞的特点就是必须大家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让幼儿在初步了解舞蹈情节与动作的基础上,学习与同伴合作跳集体舞。当幼儿在激昂的“哟、哟、……”高声呼喊中体验集体舞的快乐气氛时,那种成功的感觉使得他们兴奋不已,跳了一遍又一遍。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是在掌握变化规律的认知需要及满足交往和互动的情绪需要下产生的,由于这种学习动机集中指向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与由外在的形式刺激引发的短暂动机相比,这种动机要相对稳定、持久一些,动机维持的时间较长,对学习的效率有积极的促进和提高作用。

二、提高元认知能力——幼儿有效学习的重要策略

弗拉韦尔指出:“元认知通常广泛的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意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的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在学习和学会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元认知的发展和培养也已成为学习策略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内容,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影响认知活动有效性的有关因素知识)、元认知体验(伴随认知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幼儿园认知的教育内容包括教幼儿根据自身特点、学习材料的特点以及学习的任务与要求等,灵活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对学习活动本身进行积极的反馈和调节,及时修正学习策略和改善学习过程等。

三、获得成功体验——幼儿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获得成功体验是指幼儿由成功的学习生活而产生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情绪体验。在儿童早期,成就动机已开始萌芽,但表现形式与成人不同,他们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肯定和表扬。因此教师对幼儿的鼓励与赞扬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时,随时给予他们鼓励,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打击乐教学中幼儿要想把握音乐总体结构的变通总谱,学习看指挥演奏打击乐器,仅是潜在动机的力量。而在学习演奏打击乐器的过程中,让幼儿获得整体音响在流动中不断变化的趣味性以及和他人协调合作所带来的成功体验,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将潜在的动机力量逐渐形成和稳固并转化为对打击乐学习的长期兴趣,以至在随后的学习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

四、发挥创造性——幼儿有效学习的最高表现形式

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和创新意识,是有效学习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有效性的完善统一,是幼儿学习活动积极化的重要表征。由于幼儿期是创造力的萌芽期,且音乐活动的本身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并鼓励幼儿创造性的学习。

在歌唱活动中,我结合小班音乐教学活动《谁饿了》这首歌曲,让孩子在基本掌握歌曲旋律的基础上,为歌曲创编新歌词,鼓励幼儿创编与别人不同的歌词并尝试填入曲中进行演唱:小羊喜欢吃小草、小兔喜欢吃萝卜、七星瓢虫喜欢吃蚜虫……一个接一个,当有多名幼儿取得成功并获得老师和同伴们的赞赏后,更多的孩子、乃至那些少语、内向的孩子也能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地将自己的创意表现出来。意想不到的是,旋律节拍中因填词的原因,创编的歌词字数不一定和原歌词字数一样,可孩子们却能准确地处理好,有的还会配上诙谐的动作,引得大家开心地拍手大笑。从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每一位幼儿的创造给予肯定,用多种方法来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获得成功,让他们感受自我表达和自我创造的乐趣。

论音乐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篇7

关键词:音乐活动,音乐教育,学习品质,对策建议

一、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 我国的幼儿教育就对音乐教育尤为重视。 据史料记载,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已经有了审美的意识, 尤其是在幼儿教育中。 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评论, 《诗经》中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孔子认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乐教的完成, 人们需要音乐提高人的品德和品质。

幼儿的学习品质话题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中被关注的热点问题, 幼儿教育者已经意识到幼儿教育应该着眼于幼儿长远发展的需求。 与其说幼儿教育的传授幼儿技能与知识, 倒不如说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问题。 因此, 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发展, 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展示, 音乐活动就是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课程。

二、幼儿园音乐活动现状分析

(一) 幼儿教师对音乐活动教育目标不清晰。

音乐教育是教师开展美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培养幼儿热爱生活、感悟生活的心境。 但是, 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 发现一些幼儿教师对音乐活动教育目标不清晰。 笔者采访本园教师提问:“您可以谈谈您认为幼儿音乐活动是什么吗? ”, 本园教师回答如下:

教师1:音乐活动就是让幼儿的活动中始终播放音乐, 在音乐中做游戏, 当孩子们吵闹的时候, 用熟悉的音乐旋律约束他们;

教师2:音乐活动是让幼儿们在活动中感受音乐, 通过音乐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幼儿的优良学习品格。

针对同一个问题, 教师有如此大的认识偏差, 这种认识误区不利于利用幼儿音乐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也不利于幼儿的能力发展。

(二) 幼儿教师音乐欣赏、表现能力不足。

在庞大的幼儿教育系统中, 幼儿教师队伍充斥各种各样的教师。 由于幼儿教育针对的对象具有特殊性, 对幼儿教师的能力有特殊的要求, 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有特长。 此外, 同一个幼儿园中教师因学历不同、从教经验差异, 对音乐的认知程度和表现能力都不尽相同。 优秀的幼儿教师能够在音乐活动中, 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因此, 幼儿教师对音乐欣赏、表现能力也是影响音乐活动中幼儿形成良好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刻板。

结合工作经验与观察, 笔者发现, 主要表现为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刻板。 部分幼儿教师采取传统的音乐活动教学方式, 主要是根据大纲上的要求, 结合相应的参考用书, 组织幼儿在课堂上按照大纲上的要求按部就班地结合音乐旋律唱唱跳跳, 适当结合一些能力范围能的舞蹈动作, 就算完成音乐活动教学任务。 这样的教学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无助于幼儿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

三、导致幼儿不良学习品质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 幼儿不良学习品质的表现。

1.幼儿主观因素

幼儿在3~5岁的年龄阶段主动学习的意识比较薄弱, 有时候表现出非常犹豫、不愿意开始活动, 对活动没有多浓厚的兴趣, 不想参加活动等。 更有甚者都是等着老师帮助他们, 没有老师做, 年龄小的孩子在碰到问题的时候, 往往选择的是放弃, 久而久之, 对自主学习的兴趣就越来越低, 没办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2.客观因素影响

专注性的培养, 是形成优良学习品质的重中之重。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 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是极大的, 很容易转移注意力, 在学习过程中, 外界有一点点动作, 他们就会受到影响, 甚至放下手中做的事情, 将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它们身上。

(二) 导致幼儿不良学习品质的主要原因。

1.生理发育原因

3~5岁的幼儿在生长发育的阶段, 大脑和神经系统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神经细胞易疲劳, 能够全神贯注投入精力的时间短, 年龄越小, 其专注时间就越短。 幼儿的智力体系、语言中枢和思维整合等都是跟年龄和生长发育有很大关系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学习品质在逐渐养成。 因此, 生理发育因素是幼儿先天阶段的一个影响幼儿培养学习品质的因素, 幼儿在这个阶段大脑和神经系统尚没有发育成熟。

2.文化传统原因

自古以来, 我们的文化传统倡导的都是幼儿要顺从听话, 听从长辈的意见;在幼儿教育中, 鼓励灌输的是中庸的思想, 针对国外的幼儿教育中的竞争体质是不鼓励的。 幼儿自成长开始, 就受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 要学习舞蹈、学习钢琴、学习美术、学习外国语言, 等等, 这些都是家长强加的, 并非幼儿真正喜欢的, 并非是幼儿天性中的兴趣和创造力。 因此, 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观念是阻碍幼儿发展自身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一个家庭。 幼儿的成长, 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同时父母具有榜样作用, 这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园, 笔者接触过很多家长, 部分家长属于那种开明的家长, 鼓励孩子与成人交流、对话, 从小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给孩子树立了胆识和自信心;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是这样的, 还有一部分家长, 非常没有耐心, 说话时爆脏话, 教导方式不科学, 夫妻关系不融洽, 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 与前面提到开明家长的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样的。 因此, 家庭原因也是阻碍幼儿培养优良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方法

(一) 选择适宜的音乐活动材料, 满足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面对新的活动材料, 幼儿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 并且乐于学习和操作。 丰富、合理、适宜的音乐活动材料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还有助于发掘幼儿潜在的音乐素质。 在曲目的选择上, 注重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例如与动植物、传统节日、身体部位等相关的曲调朗朗上口的幼儿歌曲, 更有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运动等感官都投入到音乐中, 加深音乐感受。

(二) 捕捉幼儿学习音乐的关键期, 培养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 教师应施以不同的音乐教育。 3~5岁是发掘幼儿音乐才能的关键时期, 一旦错过, 弥补起来就很困难。 可以通过对幼儿肢体动作、简单哼唱重复旋律、拍打节奏判断幼儿的音乐兴趣和感受, 教师应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以客观的态度, 仔细观察, 因材施教, 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在最佳时期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 开发蕴藏在幼儿体内的音乐潜能。

(三) 建构创新音乐教育模式, 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幼儿音乐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点 篇8

目前, 我国所推行的学校教育分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四个阶段。许多人认为中学大学很重要, 而幼儿小学的分量稍轻,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幼儿是早期教育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 对其将来小学、中学、大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一点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了, 所以在幼儿早期教育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这几年, 幼儿 (3-6岁) 学习音乐的现象是非常普遍, 主要在音乐技能学习方面。许多家长都送自己的孩子去琴行或找专业老师学一门器乐演奏, 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幼儿期是开始学习音乐的黄金时期。据统计, 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最负盛名的小提琴和钢琴等器乐演奏家, 大都是在幼儿期开始学琴, 奠定了“童子功”, 令他们终生受益。对于幼儿阶段音乐学习的发展, 儿童往往不是以审美的态度来学习音乐的, 有兴趣地、有意识地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动机。而且这种听音乐的能力逐年增加, 就为幼儿从倾听音乐到模仿音乐到表现音乐再到创造音乐提供了心理基础。

幼儿的音乐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幼儿期所接受的音乐教育会直接对儿童音乐能力的拓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音乐教师应针对幼儿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音乐能力特点去具体安排音乐教学内容, 音乐教师应掌握幼儿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 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建造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而这一点恰是幼儿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点, 但大多数教师都遗忘了它, 少数教师知道但又不知该怎么改善这种情况而忽略它。这样只会直接扼杀了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热情, 阻碍了音乐对幼儿的影响。但这种情况却大大出现在现在的许多琴行和培训中, 特别是乐器教学中。

虽然反复练习、背谱的确使学生充分掌握技巧, 但这也是枯燥的, 学生大多会无法支持下去, 甚至对音乐、乐器产生强烈的排斥。这样, 即使一开始对音乐充满兴趣, 最后能支持下来的也是非常少的。音乐对人的影响绝对不是只有在技巧方面的, 而是在心理、态度、精神上的, 让学生因为技巧的枯燥而对音乐反感, 这与音乐的方向相背驰。而能让学生真正喜欢音乐, 理解音乐, 甚至创造音乐, 只有音乐教师, 不论是艺术类院校教师、普通类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 连琴行教师都是一样重要的。但恰恰是这些教师, 有许多已经忘却了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点, 那就是积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却是最难做好的一件事, 最重要的一件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劳动的特点曾做过高度的概括。他说:“……教育人是一种职业、一种专长。但这是一种特殊的、和其他任何工作都无法相比的职业, 它具有一系列特点:……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儿童——经常在变化, 永远是新的, 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室培养人, 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每个幼儿的性格情况都不一样, 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态度教育, 这是非常艰难的, 但也是非常重要并不可缺少的。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教师本身也应该对这方面有着时刻提醒自己的觉悟, 这对幼儿将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大多忽略这一点。

而能体现教师对幼儿音乐学习的重视度就是音乐教学设计了。教学,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的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 教学工作实施之前, 总要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选择正确的内容, 预先制定方法策略, 精心进行设计。从这个意义来讲。设计与教学是不可分的, 甚至可以说它们是与生俱来的。传统教学中, 也离不开教学设计活动, 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各自的“教学设计”。只不过这种设计, 由于受教师自身经验、知识水平、教育思想、教学条件、工作环境等制约, 仍然脱离不了经验式教学设计的窠臼。这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特别是幼儿教师, 这就更值得重视了。而教学设计在技巧学习中的地位就更重要了。因为技巧学习是最容易让孩子觉得枯燥无味的, 也是最容易让孩子对音乐失去兴趣的。教师在教乐器技巧时更要好好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例如就一名初学钢琴的幼儿而言, 他在初接触钢琴时, 教师为了引起他的兴趣, 往往采用直接记忆与模仿弹奏的方法。学习新课:第一步, 教师要确定技能目标, 选择相应曲目后将准备学习的新课反复弹给学生听。技能动作示范要准确、清晰, 语言提示要简明生动。比如为让幼儿掌握肩臂手之间贯通的关系, 韩乐春老师就编了《肩臂通流操》, 一边说歌谣师生一起做肩臂通流操。当孩子基本体会后, 可以在钢琴上分别尝试用右手和左手的2指或3指弹奏一首小曲, 边弹边体会肩臂手贯通的感觉, 直到孩子完全熟练自如地掌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反复使用同一首歌谣, 但学习弹奏的练习曲, 要不断更新, 如在钢琴上学上楼梯、小青蛙叫、鸟鸣等, 使孩子们从旋律、节奏的变化中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提高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只要能提高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那别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就更得心应手了。

在学习技能的同时, 也可以加入许多别的学习形式, 如歌唱、听觉等, 以不同的学习形式来使孩子对学习技能充满好奇与兴趣。因为即使是“天才”的钢琴家, 学习中也可能出现“饱和现象”, 枯燥、厌烦伴随着疲倦不情自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时刻注意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度是否有所降低, 如果出现枯燥感觉就要马上改变学习方法或学习内容, 进行一些表面的调整, 调动起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性, 千万不能走入音乐技能学习的误区。如:强迫学生进行刻板而漫长的技巧练习, 甚至限定学生每天的练习时间和数量。教师错误地认为音乐技能学习, “只要进行反复, 就能掌握一切技术”“只要干, 就能学会一切技术”。练习是掌握音乐技能的必由之路, 重复练习也是必要的。问题是怎样重复, 强迫学生机械盲目练习是十分有害的。这样只会有碍学生通过练习学习音乐、体验音乐, 从而使他们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所以在一开始就应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练习习惯。正确的练习是学习音乐技能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安排练习时间, 并要知道学生选择最有效、最准确的练习方法, 以便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

音乐教师要时刻牢记幼儿是一切的开始, 一定要为他们塑造一个好的开始, 千万不能因为个人的原因而忽略学习中与学生的互动。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趣的学习音乐的环境, 重视加强心智技能的培养, 深入理解“心灵才能手巧”的道理。

摘要:幼儿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开端, 但许多音乐教师却往往忽略了这个重要时期, 本文对幼儿的音乐学习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听觉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

幼儿音乐学习 篇9

一、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要有内容

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要有内容,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就要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音乐教学内容。通过平时对幼儿的观察发现,边唱边跳是学龄前幼儿的特点,他们不但喜欢用歌声来表达感情,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歌曲《布丁扭扭舞》选自于巧虎系列动画,不但形象生动可爱受幼儿的喜爱,音乐也欢快有趣。另外布丁舞动的情景与歌词能给幼儿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比较适合有一定表现能力的中班幼儿。设计与组织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启发、交流和表达,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对我园课题研究中音乐活动的开展方式和如何提高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进行探讨。

二、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要有策略

再好的“原材料”没有巧妙的呈现与引导策略也是于事无补的,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策略来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

1. 利用变化的图谱激发幼儿的兴趣,辅助幼儿的练唱与动作的创编。

传统的图谱形式对提示幼儿歌词内容十分有效,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也利用图谱推进整个活动的开展。活动一开始就利用体现歌词内容的直观图谱帮助幼儿复习歌词并形象记录幼儿创编的歌词。在动作创编的环节,图谱摇身一变,在部分形象保留的同时出现了提示动作的各类线条符号,给幼儿形象提示的同时又留有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图谱的变化也让整个活动充满了变化,让幼儿在变化中积极参与、感受与表现,让整个活动热闹起来。

2. 利用有趣的游戏与变化的肢体语言调动幼儿积极参与、主动创编与表现。

游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用多说,其实简单方便的肢体语言同样能让

幼儿爱上音乐演、爱上模仿练习、爱上创造表现……因为人的身体、头、四肢都能变化出各种动作,加上丰富的面部表情,可表现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各类音乐教材中的角色,都离不开人的各种体态动作,就连各种动植物的出现也都具有人类的语言和思想。本首歌曲中的布丁也不例外,因此,我可以利用各种体态与动作变化来表现布丁的摇摆、晃动等动作。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幼儿,从心理发展角度看,他们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而肢体语言就具备了这些特点。运用肢体语言让幼儿边学习、边动作,消除幼儿呆坐听讲的烦恼,让幼儿的注意力更加持久。

3. 创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给幼儿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

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普通意义上的理解是:首先要轻松、愉悦。因此,不管是幼儿还是老师,郁闷的环境都是不可取的。试想如果连老师都没有激情,又怎能奢望幼儿投入呢?所以活动组织中我争做和幼儿互商互助、协调行动的民主作风型教师。同时也鼓励幼儿有独立的见解,有创造精神,这是新《大纲》“以儿童为中心式”的教育精神。在我的教学活动中体现为:让幼儿提出和展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让幼儿提出和展示不同于他人的方法与观点。

三、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要有兼顾

有兼顾的意思是要尽可能地激发全体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一部分幼儿的兴趣。为了做到有兼顾,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 练习巩固法。

活动一开始,我组织幼儿在歌词图谱的引导、提示下进行已掌握歌曲部分的练习,提出演唱要求、巩固歌曲的记忆的同时也通过部分歌词的创编激发幼儿练唱的兴趣,为下面律动的开展打好歌唱的基础。

在律动的创编与练习中,我通过集体练习与游戏活动的组织来进行巩固练习,让幼儿在一次次的音乐感受、表现中表演歌曲,体验快乐。让全体幼儿在积极尝试参与活动时循序渐进无压力,保持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2. 分层教学法。

幼儿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幼儿的分层教学,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也面向个别幼儿。如对于表现力强的幼儿给予示范展示机会的同时,也给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以提示与带动,这样的带动有教师的示范带动,也有同伴间的互动带动。如对于音乐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幼儿,我注重兴趣的激发与维持,力争用自己的情绪、夸张动作与鼓励性语言带动他们爱上音乐活动,愿意参与其中。而对于积极性高的幼儿则重在动作等的创造性激发,又如幼儿各大智能发展能力不一,我在活动中除了给幼儿展示自己较好智能发展的机会与空间以外,还设计了让多种感官参与其中的内容与互动环节,让每个幼儿的多种智能都有所提高。

3. 示范演示法

幼儿喜爱音乐,情不自禁地会受音乐感染与带动,但是幼儿由于理解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动作表现力的不够,从而很难系统有序且准确地表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这个时候,教师和同伴间的示范就比较关键。所以活动中我多次运用示范演示法,在动作创编的过程中利用幼儿间的相互示范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在完整感受与创编后,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教师示范演示,不仅为幼儿提供了适当的休息时间,还为幼儿展示了完整、个性的表现形式,为幼儿自行完整地练习具有示范作用。

4. 游戏体验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幼儿最大的兴趣”,所以我在活动的开展中加入了很多游戏的元素。在动作创编的过程中通过布丁带大家玩转圈的游戏来带动幼儿探索单人转、两人转和多人转的多种方法。同时,在最后练习巩固与给幼儿表演展示的环节中我创设了“吃布丁”的情境,让幼儿在生动游戏活动的积极参与中大胆表现与自然练习巩固。整个活动让幼儿“学”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在愉快轻松的游戏环境中感受歌曲并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实现教学目标。

四、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要有能力

活动结束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想象着如果其他骨干教师来组织会是何效果。其实在同样的音乐内容选材与教学方法、策略设计的基础上,不同教师组织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与幼儿反应,这说明在前面提及的三点因素的基础上还有教师能力的影响。教师能力包括表现力、洞察力、随机应变力等,夸张到位的动作表达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敏锐的洞察力能较好地了解幼儿兴趣、情绪的动向,有方向性地做好激发与调动工作;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能及时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幼儿解决各类突发问题,很好地激发不同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日后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得注重个人全方位能力的提高。

幼儿音乐学习 篇1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告诉我们,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 使得幼儿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由此可见, 《指南》关注幼儿内心对美的体验, 由内而外的自发表现处处彰显着幼儿自主的艺术感受, 显然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求。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幼儿教育经验, 结合《指南》的学习, 在实践中对引导幼儿如何在音乐的享受中自由表现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技能学习, 弱化幼儿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弊端, 引导幼儿在充分感受、欣赏中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一、幼儿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受音乐

远古时代, 人类在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学会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这也就是音乐的雏形, 也正好说明了音乐的两个基本特征: (1) 音乐来自于生活; (2) 音乐是用来表达情绪情感的。《指南》中也提出建议, “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 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因此, 我们应注重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元素, 将音乐活动与幼儿生活经验相整合,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在帮助幼儿感受音乐轻与重的过程中, 我们会选择一段来自大自然的乐曲组合:轻柔舒缓的雨声和剧烈强劲的电闪雷鸣声, 让幼儿在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声音中自主地辨析声音的高低与强弱。同时, 让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有的孩子用直线和曲线来表现, 有的用平地和高山记录, 有的用蓝色和红色来区分, 还有的用排列整齐的小圆点和纵横交错的折线来表示, 这样, 抽象的声音在孩子们的笔下和生活中有了交集, 有了具象, 有了颜色, 鲜活起来了, 灵动起来了。孩子们在自己和同伴的画作中讨论着哪幅画好像是在下雨, 哪幅画好像是在打雷……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欣赏艺术形象引发的情感反应状态是早期儿童发起以及维持艺术活动的主要内在动力。孩子们在声音的辨认中与自己的环境进一步发生联系:“我能发出这样的声音吗?”于是我们引导孩子们在家里、幼儿园区角里寻找着轻轻的声音和重重的声音。有的孩子把积木放进了罐子里, 有的把自然角的种子放进了罐子里, 也有的把花园里的泥土、树叶、小草放进了罐子里……他们把罐子紧贴在耳朵旁, 一边摇晃一边静静地听着, 开心地和同伴交流着, “我找到的声音是轻轻的”“我的声音有点响”……在生活的情境中探索不同的音色, 孩子们分享着对声音的领悟, 在生活中捕捉声音, 又用声音丰富着生活。

二、幼儿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以多种方式体验音乐

《指南》中对幼儿欣赏艺术提出的建议是“理解和尊重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手舞足蹈、即兴模仿等行为”。现代儿童审美心理的研究发现, 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 会更多地使用情感的、形象的、整体的方法去认识和体验自身世界和外部世界。

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全体的幼儿, 每位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着不一样的发展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创设更多的机会, 以多种方式去体验音乐, 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得到音乐的熏陶和培养。因此, 我们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鼓励幼儿多通道地参与音乐的体验, 用身体的、语言的、表情的等适合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例如在小班歌唱活动《大拇指》中, 教师将一件贴满精美动物图片的围裙穿在身上, 幼儿放松地围坐在四周, 幼儿或讲述、或歌唱、或玩捉迷藏的游戏, 在形式多样的参与中感受着音乐的轻松与快乐。

组织形式上我们同样要注意灵活多变, 采用全班指导、小组指导、个别指导和区域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不同互动中获得音乐的体验。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我们让幼儿在适合其发展的活动组织形式中进行音乐教学。例如在打击乐《杨柳青》的教学中, 我们根据发展水平把全班幼儿分成三组, 提供不同的打击乐器, 提出不同的节奏要求, 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孩子们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到打击乐的分工与合作, 投入地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三、幼儿在快乐的情感中自主地表现与创造

幼儿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常常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 这种感受是发自内心的, 并能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这是孩子投入学习的自然成果。这也验证了新的建构主义理论:幼儿的学习不仅是由外而内地输入, 而且强调学习者自身体系自内而外地生长。此时教师要做的应该是了解和倾听孩子关于音乐的想法和感受, 尊重孩子的表达与表现方式。

在班级小舞台上, 我们常常为孩子提供铃鼓、沙球、小铃等小型打击乐器, 以及丝巾、面具等小道具, 让幼儿自由地玩弄、探索。幼儿在小舞台上敲敲、打打、唱唱、跳跳, 各自展现自己的喜好, 或拿起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或自己装扮成小精灵翩翩起舞。此时舞台的主角、导演、编剧全是孩子自己, 他们天马行空地自主创造, 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大胆流露自己的情感, 孩子们在自主的表现与创造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回归到了音乐最初的“乐”功能。

在孩子自主表达创作的过程中, 教师不做过多的干预, 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在孩子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例如在音乐游戏《跳跳糖》中, 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了一颗颗快乐的跳跳糖, 一会儿跳进大嘴巴里, 一会儿躲进了小房子里, 一会儿又和小白兔捉起了迷藏……可这时教师如果因为常规, 或一些技能上的问题打断孩子, 把孩子从想象的世界拉回到现实中, 孩子会很不情愿。即便教师很快让活动再回归到刚才的表现中, 孩子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回到先前那个“快乐的世界”, 更别提延续了。因此, 在音乐活动中, 教师更多的是欣赏和回应孩子的艺术活动, 赞赏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 切不可随便打断孩子的创作活动, 如果有些孩子确实遇到困难, 需要教师的帮助时, 教师应在不影响整体表现的前提下提供个别的帮助和指导。

四、教师在欣赏中进行多元评价

幼儿在音乐表现中获得自我满足感, 同样希望得到教师、同伴的认可, 并与他们分享快乐。此时, 教师绝不可用“像不像”“会不会”进行简单的评价。我们在评价孩子的表现时, 不仅要从幼儿的歌声、舞姿等方面评价, 而且还应观察孩子的整个创作过程, 考虑孩子的情绪、情感表现等, 因为越是年幼的孩子越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来考量自己的行为。教师的好评是对孩子最大的肯定, 教师积极的评价能让孩子得到别样的成功和快乐。

同时, 随着幼儿年龄、经验的发展, 我们还应逐步引导幼儿学会欣赏自我、欣赏同伴, 在相互评价中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一般来说, 在音乐活动中, 幼儿往往陶醉、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 而对同伴的表现关心甚少, 这与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发展水平相符。因此, 在每次活动结束后, 我们要从以往的教师评价为主逐渐过渡到幼儿之间相互评价。引导参与表现的幼儿讲述自己的感受, 同样鼓励观看的幼儿讲述自己的想法, 幼儿在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中, 表达着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幼儿在评价中再次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 欣赏着自己, 欣赏着他人, 收获着快乐, 心中那轻快的音乐之梦, 将带着孩子们越飞越高, 越飞越远。

摘要:文章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引下, 对幼儿园的音乐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归纳了四个要点:注重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元素, 将音乐活动与幼儿生活经验相整合,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幼儿感受音乐;鼓励幼儿多通道地参与音乐的体验, 用身体的、语言的、表情的等适合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孩子们在自主的表现与创造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回归到了音乐最初的“乐”功能;教师在欣赏中进行积极的多元评价, 将更加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

幼儿音乐学习 篇11

一、科学分组,分工明确

1、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

组建好小组是幼儿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幼儿的分组进行认真的研究,使每个小组总体水平一致,心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执行。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分要从幼儿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幼儿性别、性格、爱好、学习水平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还必须要求每组成员要相互友爱,民主平等,体现小组合作力量和精神。

起初,我采用了按幼儿前后座位自然分组的形式引导幼儿开展合作活动,因为这样小组活动起来简便易行。但不久我就发现,这样构成的小组因自然座位的限制存在合作不协调、小组内向心力不强、小组间能力不均衡等问题。我就采用了让幼儿自由组合的方式,这样幼儿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合作明显增多,小组的向心力也增强了,但又出现了其它问题。如能力强的幼儿常互相结合在起,他们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往往排斥成绩、能力较弱的幼儿,使各组间的实力悬殊较大,不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势互补;各组间的人数不一,有的组有七八个人,有的组又只有两三个人,不利于每个成员充分展示个人的才能和组内的交流和互动。

2、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

合作小组构建好后,我又发现了问题,有的组内表现力强、成绩优秀的幼儿在组合作中明显占有“霸主”地位,控制本组,小组讨论成了他们的“一言堂”,使其他同学失去了发言权利,只能坐在一边,一言不发或事不关已地干别的事情;有的组内人人抢着发言,有时甚至两三个人同时发言,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谁也不服谁。合作成为形式,失去了其应有的功效。

二、有效指导,适当监控

首先,教师要让幼儿了解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组员独立学习、思考→在主持人协调下发表意见→讨论统一或由记录员记录不同意见→由汇报员在班内汇报合作的结果→评价活动。在幼儿不熟悉这些步骤时,可以适当地给予提示,如“每位同幼儿先自己认真想一想。“现在每个小组来商量一下,到底哪种方法最好?”、“各小组都商量得差不多了,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各小组商量的结果。”、“下面请大家说一说,哪一组的方法最好,合作得最棒!”等;我们要让幼儿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为幼儿提供具有一定难度、一定吸引力的合作任务,确保合作学习能有的放失、有条不紊的进行。

其次,教师要教给幼儿一些合作和交往的技能。如每个成员一定要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后再进行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尊重其他人的不同见解。要真正达到学习“为人处世”和“团结协作”,避免发生冲突和争执,学会“合作”。

再次,教师要及时地诊断与处理幼儿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帮助。在幼儿合作学习时,多走动、多观察,对幼儿是否遵守规则评价,甚至直接参与幼儿的学习活动,及时指导。如教给幼儿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表演伴奏的技巧、肯定学困生出现的闪光点等,引发幼儿的思维碰撞,把幼儿的探索引向深处,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

三、全面评价,充分肯定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合作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学习的进和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最大潜力。实行个人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建立一种促进幼儿作出个人努力与小组成员合作的机制。对小组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从相结合,从而使她们认识到合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重视合作的过程,以积极地态度去参与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提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1、重视集体评价。在评价时,从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合作方式、参与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角度评价进行,强调小组的整体成绩,让幼儿明白:合作学习中集体的成绩更重要。而集体成绩的取得必须依靠组内各成员的精诚合作。个人再优秀,如不善于与同学交流,就不能取得良好的个人发挥和集体成绩。从而促进小组内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

2、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不能只注重学习所取得的结果,而要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程度、合作方法、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关注幼儿的倾听、交流和协作的情况,对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真正让评价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四、巧抓时机,适时给予

合作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查并非时时不可或缺,更不是万一定灵方,如果不辨时机动辄合作,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在合作时机上,教师可课前精心准备,通过课前预设创造时机,应时而用。

总之,把“小组合桌”变为“小组合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需要团队之间的竞争与配合,更需要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尊重与宽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训练,不断总结,使音乐活动中的合作学习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幼儿音乐学习 篇12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将艺术领域的总目标定位为“ 感受与欣赏”“ 表现与创造”。 强调幼儿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 支持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自主艺术活动, 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 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感受和发现美, 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每次观看非正规幼教专业的青年教师上幼儿音乐游戏活动课, 若仅从整个教学课堂设计和课堂可操作性来看, 大都是相当不错的, 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能够熟练地配合老师, 在老师的设计意图下整齐划一地进行活动, 但从整个幼教的要求和目的来看, 就有一种仅为教而教的感觉———我们的一些青年教师并没有将幼儿游戏活动理解到位, 他们往往将娱乐性的儿童游戏、教学化的幼儿游戏以及游戏化的幼儿教学混为一谈。 在他们看来, 幼儿音乐游戏活动之教育的核心即以“ 游戏”为主, 游戏就是一个“ 玩”字。 任何传授幼儿的知识都应服从于传统的游戏。 他们认为, 在幼儿音乐游戏活动中, 只要让幼儿玩得高兴、玩得乐不思蜀就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的最佳效果。

诚然, 不管是游戏化的教学还是教学化的游戏, 让幼儿玩得高兴是没错的, 甚至是很有必要的。 但部分青年教师并没有理解清楚“ 幼儿园是让孩子在‘ 玩中学’的”, 也就是说“ 幼儿音乐游戏活动不只是玩”。幼儿教育必须有其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和教育的观念等等。 在幼儿游戏活动中, 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在生活化的游戏活动中, 在幼儿玩得嗨翻天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挖掘其表现力和创造力, 让幼儿从中养成一定的生活习惯、了解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知识、懂得一定的道理、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上一篇:外国文学课下一篇:初中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