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

2024-10-11

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精选12篇)

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 篇1

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国《幼儿教育纲要》指出: 教育者根据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在受教育的儿童和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对儿童施加各种有益的影响,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主动发展。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1.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譬如:同样一首歌曲,一位音乐技能技巧纯熟,熟悉幼儿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老师,会教得又快又好; 反之一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老师,就教不到点子上,自己干着急,幼儿学不会。

2. 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这些思想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

3. 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 乐" 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二、音乐教育与幼儿的情感发展

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大凡健康的儿童生来就喜欢音乐,婴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映。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都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也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感情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的心情,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会逐渐变得丰富、充实。音乐可以带给人们快乐,并且将会引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一切产生兴趣。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它能够触动人的情感。美好的音乐作品能够使人振奋,能够使人感染。

三、音乐教育与幼儿的智力发展

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音乐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和音高、节拍、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注意倾听其它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由此可见,音乐可以训练儿童的注意力,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官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后途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慧的发展。记得有人说; “音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雨果精炼地说;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再一把就是音符。”这说明音乐对智力的开发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各个器官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器乐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

1. 音乐教育培养了幼儿的感知能力

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基础。因为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情艺术,它用音响的魔力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上升为心灵的直接语言。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觉来辨别音高、节奏、力度和音色等。

2. 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音乐具有直观性,它能够刺激人的感官并引起记忆等心理反应。整齐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使人的记忆有一定的根源基础,优美的旋律不仅容易上口并且储存在脑海中,使记忆进一步加深巩固。学龄前儿童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开始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表象,而幼儿音乐课的形式活泼多样,既有唱歌又有律动和音乐游戏,有时也边歌边舞或进行节奏练习,使幼儿各种器官都活动起来; 同时教师教唱歌曲时采用恰当的教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各种形式向幼儿讲解歌曲的内容,使幼儿理解歌曲的性质,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3. 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音乐中的音乐形象是一种广泛的对音乐意境的生动形象,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形象,唤起幼儿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以及有关事物的联想,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测验过程中,他们听到轻快悦耳的乐曲,就把它跟小鸟的叫声和跳动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出小鸟在翠绿的树林里跳跃欢唱的情景,乐曲中多种声音的不同表现力,都可以引起幼儿的多种遐想。同时幼儿也可以借助歌词来发展想象。因为当乐曲同歌词结合起来时,听者是沿着歌词展现的内容,随着旋律激起的感情去进行感受的。

总之,幼儿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并且幼儿能够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而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并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 篇2

—呵护祖国未来,待盛芬芳时。

幼儿是一个既脆弱又重要的环节。对于我们而言,幼儿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希望。为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发展教育做出一点微薄之力。我对于幼儿全面发展教育这一块特别感兴趣。在我看来,幼儿全面发展教育分为四个小方面。第一:幼儿体育,第二:幼儿智育,第三:幼儿德育,第四:幼儿美育。由此,我将从这四个小方面提出一些有关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看法。

第一:幼儿体育。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记得伟人邓小平说过:“教育得从娃娃抓起。”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幼儿这一块尤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良好习惯跟从小所接触的教育还是有关系的。为了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需要让幼儿接触良好的教育。首先,我们应该要发展幼儿的体育方面。人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幼儿体育这一块尤为重要,幼儿们有了好的体质才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在幼儿体育方面我有以下看法:首先,我们应该给幼儿修建一些适合他们的健身器,其次,我们跟家长也该灌输如何让幼儿健康成长的一些观念。对于老师而言,我们应该通过一些游戏来引导学生如何去健身,也要用一些简单的剪贴画和故事来给幼儿讲如何去锻炼自己的身体,有了好的身体才能跟小朋友一起愉快的玩耍。对于国家而言,应该适当投入一些资金给幼儿这一块,给幼儿们增添一些健身器材和有关健康方面的一些展览。这些环节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并不是单独而存在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到自己该做的,从而为幼儿事业献出一点微薄之力。

第二:幼儿智育。在初中年代,有篇课文让我记忆犹新。主要讲在古时候有个人非常的聪明,在几岁时方能作诗。于是他的父亲就带着他到处作诗赚钱,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作诗大不如从前,渐渐地也没人再请他作诗,他就是那个昔日天才般的人物—方仲永。这个启示告诉我们,虽然我们有先天的优势但是后天不努力也一样会成为平凡人,甚至是没了一个正常人所拥有的智商。这启示着我们应该在先天的基础上再从后天方面多做一点努力。有了先天的基础和后天的努力后,这样更能很好地进行全面发展。所以方仲永的故事启示着我们应该重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人不能满于现状,应当不断地发展自我进行更多的学习。在幼儿智育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小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教育他们。在教育方面,我们不能给幼儿过多的学习负荷,应该根据需求和效果进行学习。智力开发方面,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开发。我们可以为幼儿适当地设置一些开发智力的活动,比如:魔方,跳棋,拼图,还有学习一些简单手工的制作。对于家长来说,也应该要让幼儿自己独立一点,比如可以教他们穿衣服,或者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让他们从小就有意识去记忆这些东西,慢慢地形成良好的习惯。在生活中,父母也可以故意说自己不会买东西,让幼儿帮他们去超市去买一些简单的东西,这样也可以间接性地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在学校,老师所要做到的就是如何用一些玩具或者生活中的实例去开发幼儿的智力,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对于国家而言,也可以多生产一些开发幼儿的玩具或者一些DVD供以学习。与此同时,国家在幼儿这一块应该要学会借鉴他国的一些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和创新。当然,老师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去开发智力。

第三:幼儿德育。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德

育这一块也是尤为重要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跟从小形成良好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的在德育中成长,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首先,要用故事的形式讲授给幼儿,其次,我们还应该让幼儿身临其境去感受德育的氛围。最后,也要让幼儿学习有关道德方面的书籍。并用实例讲授给他们要向道德品质好的同学进行学习,并且能优秀做到德育的学生,老师要进行表扬,并且让其他学生向该同学学习,最后给予奖励。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师首先就要做好榜样,并以身作则。这样更能在小朋友的眼里留下好的印象,然后他们就有意识的想要跟着老师学习,觉得老师很棒。对于家长而言,应该注重一些言行,因为对于小朋友而言父母是他们的模仿对象,所以父母也应该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这样以来,小朋友的意识当中也知道父母在做好的榜样也会随之跟着学习。为了给孩子营造好的氛围,父母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并做好榜样,也可以给孩子灌输一些良好的实例并让他们去学习。对于国家而言,德育是尤为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的品质能给别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良好的品质会让人们对他敬仰然而一些品质比较差的只会遭人唾骂。所以我们该为幼儿营造一些良好的德育环境,并且去教化他们。德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得从小给幼儿灌输良好的实例让他们进行学习,并且以身作则。当然,对于学校而言,应该开设德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并且在学校设计的同时应该在显眼的地方写一些有关德育的标语,时不时的应该带着学生身临其境的感悟德育的氛围。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我们该做的事情。

第四:幼儿美育。对于美这个词,在我眼中有很多含义。譬如:与美有关的一切事物,当然还有心灵方面的美丽,其次还有对美的不同欣赏程度或者是学习与美有关的课程。当然,美育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一词可能对于幼儿有些难度,他们也不能深刻地理解或者去实施。但我们也应该从小给幼儿灌输一些思想,对于美育这一块。除了它学习的本质以外,我们应该还要注重实践方面进行扩展。对于老师而言,应该给幼儿灌输一些与美相关的事物,当然这不仅仅只是说美。应该这是对于幼儿艺术方面的培养。一个人应该从小就全面发展,不仅在学习上要有优秀的一面,艺术方面也不能落下。全面发展对于幼儿来说起初或许会很困难。这样更能凸显老师在帮助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向艺术方面的认知,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让他们进行实践。幼儿全面发展离不开老师的指引,父母的帮助以及国家的扶持。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发展,我们应该从一些重要的地方着手,要分清主次方面,抓重点去发展幼儿。

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 篇3

关键词:音乐 学前 教育 幼儿 发展

音乐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对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幼儿( 3- 7 岁) 學前教育的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中首先必须重视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幼儿的发展。音乐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阶段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优势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科学的音乐教育活动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体验,这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音乐优美的旋律,可以使幼儿情绪活跃、健康地发展。音乐活动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想象,自由表现的机会,使得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据相关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时,血液中会产生一种对健康有利的物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帮助消化、缓解疲劳。

音乐除了陶冶幼儿的心里品质外,对幼儿体质也有积极的作用。幼儿的音乐学习很少有完全脱离身体运动的,在各种伴随音乐进行的表演活动中,幼儿可获得身体各相应部分如大小肌肉、骨骼和韧带的锻炼,提高神经系统反应的速度和协调能力,增加心肺等器官的耐受力,特别是经常参加韵律活动的幼儿,更有可能获得健美的体形,端正的姿态和良好的发育,即使是歌唱活动也能对发音器官、共鸣器官的发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神经学认为人左脑与右脑分别掌管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功能。右脑形象思维对于创新能力也有着积极作用。正常人往往偏重于主要使用左脑或右脑其中之一,而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左右脑平衡发展并共同使用的能力,从而能够促成人脑的全面发展。还有科学研究证明越早进行音乐教育,则大脑皮层的发展会越快。因此应尽早在幼儿阶段开展音乐教育。

奥地利与德国是欧洲音乐最为发达的国度,产生过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著名的音乐家,同期还出现过康德、马克思、黑格尔、爱因斯坦等闻名遐迩的大师级科学家。这一科学与音乐共同繁荣的历史现象是因为二者间存在着必然联系。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促进语言能力的形成以及儿童想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诸多科学家在音乐国度产生,正是有助于在幼儿时期受到了音乐的合理熏陶。

在音乐活动中,幼儿为学会唱歌或活动,必须注意地听和观察成人的示范,记住歌曲的词、曲及做某个动作的方法,为能及时开始唱歌或演奏乐器,必须注意倾听和记住与动作有关的音乐的指点等,在这些活动中,学前儿童的注意、观察、记忆能力教育得到发展。音乐活动还可以发展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幼儿在玩音乐游戏、歌唱、欣赏一首好的歌曲或乐曲,他们为了听懂音乐在“说”什么,一定会想起生活中、动画片中、图书中的情景,通过想象创造出与音乐内容相一致的音乐形象,有表情地进行表演。

三、音乐教育能培养幼儿审美感

音乐审美感是使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事物的美与丑。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演唱演奏中的音乐美等等,运用音乐表现手段的美,塑造艺术形象的美。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及领悟教育内涵。

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的教育、爱的教育,音乐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的审美感知,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同一性的特点。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以直觉行动为主。幼儿的情感激发,依赖于幼儿审美理解能力,而审美理解能力的提高,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幼儿审美情感的激发,还有赖于欣赏活动的内容和欣赏活动的组织形式,那些富有生命力的、适合幼儿年龄阶段、和生活较为贴近的内容,以及有趣的活动形式,都能给幼儿带来新奇和愉悦,使他们感到生活乐趣,更加热爱生活。

四、音乐教育能培养幼儿交往合作

在许多的音乐活动中,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所以我们必须把个体的创作和集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需要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在合唱中,要获得和谐的声音,幼儿就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在音乐游戏的活动中,既要展示幼儿大方、主动的个性,又培养了幼儿与同伴交往、合作的精神。再如,在节奏活动中,幼儿选择多种不同的打击器进行活动,这就需要在演奏活动中表现协调的合作,坚守自己的“岗位”,逐渐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因为每个幼儿都是团队中重要的角色,人人有任务和责任。当奏出好听和谐的声音时,大家就能分享到合作的喜悦。在教师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有效地得到培养。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它能唤起幼儿心灵天然的好奇心。而寓教于乐又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它像春雨点点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但这种教育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音乐教育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饱满,体、智、德、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获得发展,提高了幼儿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关于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2009,(20):167-168

[2] 朱婷.试论新时期幼儿音乐教育的新理念[J].硅谷,2009,(6):27-29

[3] 刘晓娟.美育视角下当今幼儿音乐教育的一些思考[J].文艺生活.2009, (6):120-123

试论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篇4

第一, 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的审美能力。在当前幼儿教育阶段, 音乐教育包括了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游戏和打击乐以及音乐欣赏。这些内容都是美育的内容, 也是美育的主要手段。通过这些音乐活动能够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同时, 在音乐的感染下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促进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观点, 使每个幼儿都感到“心情愉快, 情绪安定”, 真正获得美的体验, 进而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

第二, 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情感的发展。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力量, 它能够触动人的情感。美好的音乐作品能够使人振奋, 能够使人感染。如我国高慷激昂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听后能使人全身血液沸腾, 产生奋进的激情, 爱国的情感。反之, 低调、沉闷的音乐只能使人低沉、萎靡不振, 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幼儿时期正是幼儿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阶段。随着幼儿社会交往不断扩大, 情感体验社会越来越丰富。通过音乐教育就能大大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 使其懂得对美好的喜爱和对丑恶的憎恨, 产生同情心和自豪感。如幼儿学习《小海军》时, 他们能够自豪地举臂当炮筒, 雄赳赳地踏着步。当唱到“打得他呀海底沉”, 他们便会横眉立目边用手指地边使劲跺脚, 以示心中的愤恨和打败敌人的决心。

第三, 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听觉、记忆的发展。幼儿学习音乐, 首先是靠他的听觉得到, 然后在多次视听中学会欣赏音乐, 鉴别音乐, 感受音乐, 表达音乐。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幼儿听觉能力得到加强与提高。当然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靠听觉学习, 而且更要靠记忆来巩固。只有幼儿在记住歌词、旋律、舞蹈动作的前提下, 才能学会唱歌、跳舞, 才能使幼儿的记忆力得到不断发展。

第四, 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的发展。音乐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正是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时期, 是由再造想象逐步自创造想象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中, 运用想象进行创造。如:一段悠扬的旋律, 幼儿可以想象成小鱼游水, 鸭子嬉戏, 还可以在此基础上, 创造性的想象自我在大海或天空中翱游、飞翔。幼儿在想象音乐、创造音乐的同时, 为了表达内心世界, 他就要积极地运用语言来展现, 把自己的想法体验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加强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第五, 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园中的音乐教育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幼儿的参与下进行的, 这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表现的可能, 但并不是每个幼儿都乐于参加, 他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个别差异即个性不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陶冶其情操, 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为将来良好个性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 如领唱、领奏、当小指挥、小鼓手, 使那些胆怯、自卑的幼儿在音乐舞台上找到自信, 变得勇敢、自信、坚强, 敢于表现自我, 形成自尊、自立的性格。同时在共同的活动中, 为了完成任务使幼儿之间达成了共识, 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 形成了集体荣誉感, 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提高了处事的应变能力。

第六, 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幼儿时期身体发展正是由大肌肉活动逐步到小肌肉的细腻活动。幼儿通过学习打击乐器可以放松地、自由地运用大肌肉, 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他们在打击过程中满足了活泼好动的天性, 同时在悦耳和谐声音中享受着乐器带来的快乐, 这使他们感到身心轻松愉快, 消除了身体疲劳与紧张感。

当然音乐教育的影响不止是以上这些。它还可以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 注意力的提高, 促进幼儿学会自我控制, 它还可以满足幼儿成就感。

认识了音乐教育在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我们再在工作中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认真地选材,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中, 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发挥幼儿主动性, 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要“面向全体幼儿, 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 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 且不可整齐划一。

3、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 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 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 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 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的指导。

结语

总之, 幼儿时期的音乐教育不是把每个幼儿都培养成艺术家, 而是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多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将来适应社会及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在过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在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精神的指导下, 使音乐教育成为幼儿比较喜欢的启蒙教育。

摘要: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 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之一, 又在艺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发展,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寅:《音乐教育怎样才能成为审美教育》, 《北方音乐》, 2010年01期。

[2]胡永强:《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审美》, 《大舞台》, 2010年01期。

[3]邢红梅:《对新课标下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大舞台》, 2010年01期。

[4]马军红:《蔡元培音乐美育思想初探》, 《大舞台》, 2010年01期。

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篇5

关键词:混龄教育;幼儿;社会性发展

动物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生物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无论哪个生物类种都是在与不同年龄同类的交往与活动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人类作为生物界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动物,也是群体生活在一起的。好群是人的一种先天本能,孩子渴望与同伴在一起也是本能,是先天存在的。然而,在我国,独特的国情和生育政策带来了同伴群体缺失的问题。于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我国教育特有的问题。马卡连柯指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①研究也表明,由于多种因素,在我国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交往的缺失,进而导致一些明显的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任性、依赖性强、胆小、自私及孤僻等。

如今,我国幼儿园的编班形式一直是严格地以年龄为依据的,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是相一致的。②尽管同龄班级中的孩子也是在一起的,也是集合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孩子与同伴和同伴群体交往的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同伴群体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但与自然同伴群体相比,同龄的混合显得过于单薄、牵强,同伴群体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2000年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主席、国际知名幼儿教育家柯蒂斯女士访问中国时,就对中国的独生子女教育提出建议:如果能够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混合在一起开展活动,孩子们就能够互相帮助,使孩子在情感上和社会交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因此,在国内很多幼儿园中开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幼儿园中进行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混龄编班或者让不同年龄幼儿在一起,开展一些混龄活动。

一、混龄教育概述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的是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混龄群体教育相对于单一的同龄群体教育而言,增加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幼儿在与其他不同年龄的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其角色、位置、心理体验、沟通方式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从而给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挑战。

现代教育主张民主和平等,强调群体和合作,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总趋势。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改革的核心目标。混龄编班教育作为教育机构的一种组织形式,蕴涵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的。

二、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是由不同年龄的人组成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他人进行着这样那样的交往。交往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属于人的天性,即交往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基本需要。“就人的社会群体来说,人成长的自然生态就是‘大小长幼’之间的相处。”③因此,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交往的对象肯定不局限于处于同一年龄的人,个体在由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构成的社会关系中才可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这是人的发展,甚至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必需。幼儿也是如此。

1、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社会行为的基础,它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它以人和人的活动为对象,是对人和人行为的认知,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证明,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因而,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了解别人会有与自己不同的想法,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从而会出现许多阻碍沟通交流的行为。而混龄群体教育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在同一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从而获得不同的角色意识。一方面年幼幼儿有强烈的与年长同伴交往的愿望,他们对年长同伴的观点、意愿、情感表现的非常敏感,他们能听从年长幼儿在交往过程对交往情景及规则的认识与判断;另一方面年长幼儿也很希望能与年幼同伴交往,因为他们可以在心理上得到强烈的“成人感”,满足自己被人肯定、被人承认的愿望,他们喜欢同伴的赞扬和追随。因此,在混龄同伴群体中,双方都能从积极快乐的角度认识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探究积极有效的交往方式。混龄群体教育中的这些潜在的因素都为儿童创设了一个小小的只属于他们的社会,让幼儿能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某些问题,这些都为他们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供了契机。

2、混龄教育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技能发展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帮助、合作、分享、谦让、对他人负责及良好的角色扮演等行为。研究表明,由于幼儿心理具有由被动向主动发展的特点,使得其亲社会行为的技能发展是一个熏陶、感染与模仿学习的过程。“儿童约有60%的亲社会性行为是来自同伴。”④因此,混龄同伴群体作为其生活的一个特定的环境,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实现提供了更有利的机会。因此,一些研究者指出:在一个有机会和被希望去帮助、照顾年幼儿童的文化环境里,孩子的亲社会性行为更容易获得发展和提高。

具体地讲,混龄编班教育首先能有效促进幼儿合作、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的发展。幼儿异龄同伴群体间,由于天然的年龄差异,年幼儿童更容易诱发年长儿童的友好意向。年长儿童在指导、帮助年幼同伴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他们帮助了别人,既得到年幼儿童的认同、羡慕和崇拜,又得到成人的赞扬和鼓励,这样会更加强化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动机。而年幼幼儿在与年长同伴一起游戏与生活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得到了照顾和帮助,减少竞争压力给心理形成的冲击等。

其次,混龄编班教育还有利于幼儿角色扮演能力的发展。社会犹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会按照社会的要求和自我的选择,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幼儿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具有真正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而幼儿的混龄同伴群体如同社会的雏形,幼儿彼此之间如“兄弟姐妹”一样共同生活着,这无形间便扩大了幼儿的接触面,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角色体验的机会,使其角色承担能力和角色定位能力得以更好地发展。

3、混龄教育对幼儿情感能力发展的影响

情感能力是指个体对情感进行体验、交流和调控的能力。人类社会学表明,智力和情感是人特有的两项能力。而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它是社会个体在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与其它社会个体或团体的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相应地,社会个体对情感体验、交流与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交流中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现代社会,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竞争的加剧,社会带给人们的冲击性也更强烈,这就使得情感能力在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混龄群体相对于单一的同龄群体而言,增加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他们在交往中的角色、位置、心理体验、沟通方式的变化,使他们不得不不断地适应和接受角色的变化,这就给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挑战。因此,混龄群体之间的交往与幼儿情感能力之间存在固有的、内在的契合性,它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的、与现实社会相似的但又与幼儿的承担能力相匹配的小型“社会环境”,为幼儿情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首先,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更多情感体验的机会,有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情感体验是其它感情能力的基础,人的心灵只有具备了感受各种情感的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情感,其它的情感能力才有行为的对象。因此,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的机会是十分重要的。在混龄群体交往中,幼儿除了能感受到自由的交往氛围外,较同龄群体交往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如年幼幼儿对年长幼儿的尊重、敬畏、钦佩、嫉妒;年长幼儿对年幼幼儿的关怀、爱护、轻视等。这些复杂的情感体验给幼儿带来更大的冲击,为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 篇6

一、 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慧的发展。记得有人说“音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雨果精练地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在一把就是音符。”这说明音乐对智力的开发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的。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尤其是音乐技能训练的工具大部分都是双手协调活动促使左右半脑的兴奋和思维,从而促进全脑的开发。现就音乐教育对促进

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论述如下:

(一)音乐教育培养了幼儿的感知能力

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基础。因为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情艺术,它用音响的魔力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上升为心灵的直接语言。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来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

众所周知,音乐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听辩,试唱和试奏的过程。从单个音到和弦,从单个声部到多个声部,从浅显的旋律到复杂的织体。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视觉,听觉以及口、手、脚、脑等器官都同时启动,并且依靠大脑的紧张活动来进行调节和平衡。有人称这个过程为多种器官同步发展训练,它通过听觉神经传导使大脑产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记忆,形成一个音乐表象,从而产生音乐想象和联想。

(二)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幼儿时期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但还很不稳定,极易转移,周围那些新颖强烈的刺激和变化,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乐音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即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音乐教育也促进了幼儿记忆力的发展。音乐具有直观性,它能刺激人的感官并引起记忆等心理反应。整齐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使人的记忆有一定的根源基础,优美的旋律不仅容易上口并储存脑海中,使记忆进一步加深巩固。龄前儿童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表象,而幼儿音乐课的形式活泼多样,既有唱歌又有律动和音乐游戏,有时也边歌边舞或进行节奏练习,使幼儿各种器官都活动起来;同时教师教唱歌曲时采用恰当的教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各种形式向幼儿讲解歌曲的内容,使幼儿理解歌曲的性质,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二、有效的实施音乐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孩子们之所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源于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世界,这正表明: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每个孩子都有接受音乐的愿望和要求。因此,针对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性,我提出几点有效实施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结合幼儿心理及生理的发展来实施音乐教育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在歌曲的内容、难度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适合学前期各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要是他们所能接受的,所能理解的,其内容是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

教师在实施音乐教育时,必须考虑到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程度,从中挖掘有助于幼儿艺术和思维能力的教育因素,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二)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为幼儿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前提,是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生理基础。陈鹤琴先生说:“听觉乃知识之门”。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促进幼儿感知、想象、记忆力的发展

节奏是音乐、舞蹈、动作、语言的基础,它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儿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同时在节奏培养的过程中,还能促进幼儿的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幼儿节奏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多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特别是要引导幼儿用合拍的形式来感受节奏。

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 篇7

关键词:舞蹈教育,幼儿身心,发展,作用,分析

舞蹈最早是一种艺术活动,用直观的艺术形态表达文化情感,在幼儿园中的运用能够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和自身水平的不断提升。本文通过对舞蹈对幼儿作用的分析,展示出现代化教育的意义。

一、舞蹈教育对幼儿修身养性、提升心理素质的作用

舞蹈是一种美育教育形式,能够直接作用于幼儿的身心,体现出健身和健美的双重作用。在舞蹈学习中,能够提升幼儿的自我意识以及审美方面的能力,培养出幼儿良好的思想品格和高尚的情操。舞蹈可以让幼儿在知识学习之外,更好地去追求上层的精神生活,它主要是幼儿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人能够看到,学习舞蹈的幼儿和不学习舞蹈的幼儿相对比,气质上更胜一筹。幼儿在学习舞蹈以后,无论是台上表演还是平时的生活都能够让其更敢于表现自己,激发出幼儿内心中的表现欲望,一般会在掌声以及表扬的过程中让幼儿增强自信心。舞蹈动作的基本站姿就是挺胸抬头立腰,因此在生活中幼儿也会这样做,长久下来气质自然显露。

二、舞蹈教育对幼儿身体发育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舞蹈训练能够对幼儿的大脑产生作用,在大脑神经的刺激下锻炼幼儿的肌肉和骨骼。生活中很多实例已经证明,舞蹈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学习舞蹈的幼儿,不仅仅食欲非常好,并且睡眠也很好,身体长高很快,这是因为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能够让幼儿的骨骼更加粗壮,更有弹性和坚实有力。舞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舞蹈的形式对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协调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幼儿在组合走步以及敬礼的过程中,一些幼儿走步比较生活化,而在舞蹈组合中就会对此进行规范,教师对幼儿的动作进行协调。再比如在学习《编花篮》的过程中,这种歌声比较富有童真性,能够吸引幼儿更多注意力,由此产生非常强烈的学习愿望。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存储着舞蹈动作的不同变化,将这些动作和歌声融合在一起,融入到舞蹈表演当中。幼儿在舞台上,伴随着五彩的灯光,自己的反应能力也更快,还会获得更多的掌声。从此可以看见,一些经常学习舞蹈的幼儿,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快,并且还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对事物的反应能力也非常高。

三、舞蹈教育对幼儿心智的启迪作用和影响

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幼儿的注意力动机,引导幼儿的注意力方向,以此提升幼儿的注意力水平。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不同。教师可以使用前倾、低位置以及柔软体面的姿态对待幼儿;用亲切、温和的目光看待幼儿;用缓慢和柔和的话语对待幼儿,在这样的状态下,幼儿的身心才能够得到放松。按照幼儿注意力的特点,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此激发幼儿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观察模仿学习方式是舞蹈教学过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这种方式下幼儿的学习更加完整,并且可以在头脑中组建起不同的舞蹈动作。记忆是一种人脑的反应,对幼儿的生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本身就比较活泼好动,舞蹈这种富含多种动作的学科能够让幼儿的表现欲望得到深化,这是幼儿心智具体化的外延表现,幼儿更加能够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兴趣,让幼儿的智力也得到快速发展。幼儿本身就是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家,家长和教师不能泯灭孩子的这种天性,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对孩子进行更多的鼓励,在天生好动以及不断变化的事物中,进行想象和创造,伴随着动听的音乐翩翩起舞,能够在舞蹈中找到更多的快乐,伴随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舞蹈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希望本文的探究能够对幼儿舞蹈教师和家长起到一定的促进性作用,也得到一定的启示,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后代。舞蹈是幼儿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学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争取按照幼儿的个性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舞蹈成为幼儿放松身心,启迪智慧的一种更好方式。

参考文献

[1]孙宏,王丹,李亚楠等.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2015,13(22):79-80.

对加快发展基层幼儿教育的思考 篇8

一、加大地方财政资金投入, 增加公办幼儿园分布数量

一是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投入。各地市、县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应当深入研究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教育发展规划, 并及时获取扶持幼儿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信息, 多请示、多汇报, 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向省级教育、财政部门及相关领导汇报, 争取他们的支持, 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

二是加大县级配套资金投入。现在, 许多地区启动了“一镇一园”的公办幼儿园恢复建设工程, 每个镇区至少建立一所高质量、高等级的公立幼儿园。完成这样的目标, 光有省级资金的投入, 还不足以完成全部工作, 还需要地方政府进行相应配套。作为县一级政府, 在幼儿教育投入方面存在较多欠债, 在这一环节应当通过无偿提供土地、完善道路交通、排水系统等途径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扶持。

三是加大镇级教育部门投入。现在, 随着乡镇一级财政状况的好转, 许多镇区成了千万元、五千万元、亿元税收乡镇, 已经完全有条件对幼儿教育给予必要的扶持。镇一级财政也应当按照相应比例分年度给予扶持, 或采取“以奖代补”形式, 加大幼儿教育投入。

二、完善幼儿教育配套设施, 提高公办幼儿园办学条件

一是实施硬件达标工程。对于没有公立幼儿园的镇区而言, 应当抓住契机, 兴建硬软件条件达标的公办幼儿园, 对部分尚未改制, 夹缝中求生存的公立幼儿园, 可以对照省级示范园的硬件设施标准, 通过改造现有办公教学场所、兴建部分辅助用房等措施, 力争在各级财政的扶持下, 尽快达到标准要求。

二是提高教学设施条件。幼儿园办学中教学设施投入也是一项较大的开支, 随着各级政府对幼儿教育的重视, 相关幼儿园应当及时对照规范化办学要求, 查对本园存在的不足与薄弱环节, 及时汇总上报教育部门, 寻求领导支持, 在添置幼儿活动器具、多媒体设备、教学图书资料以及桌椅、电器等方面给予定向扶持, 全面改善幼儿园条件和教师办公条件。

三是补助添置合格校车。目前, 公办幼儿园最多只能达到一镇一园的规划标准, 对于许多幼儿而言, 家住农村, 每天的接送都成了较大问题, 一些社会无资质运营车辆存在着较大安全隐患。交通工具的不便, 成为了广大幼儿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 县级以上教育、财政主管部门, 应当将配备高质量合格校车作为扶持基层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以租代售、按比例返还、无偿拨付等形式, 尽快为基层公办幼儿园配备一定数量的合格校车, 让孩子们的交通不再为难。

三、强化教育主管部门职责, 提升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

一是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整体规划。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 中小学教师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 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 为近年来所罕见, 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岗位培训、班主任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活动, 较好地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而幼儿教师培训受制于人员流动性大、私立幼儿园难以管理等方面因素, 陷于停滞不前的境地。作为教育主管部门, 应当迅速牵起头来, 将幼儿教育培训纳入整个师资培训的规划之中, 与中小学教师培训同规划、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 切实有效地提高本地区幼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二是要发挥龙头幼儿园的示范作用。目前, 各地区在幼儿教育方面发展方面参差不齐, 一些重点扶持的公立幼儿园, 以及实力雄厚、办园悠久的民办幼儿园, 成为了当地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佼佼者, 这些幼儿园的师资相对较为整齐, 并且素质较高。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中, 可以将这些龙头幼儿园的作用发挥出来, 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 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观摩会, 通过开放日、活动日等形式, 让基层幼儿教师走进这些优质园接受业务培训, 可以通过基层园选派代表跟班学习的方式, 脱产进行培训, 培训结束后在本园进行二传手培训。

三是要多渠道拓宽幼儿师资的入口。当前, 随着公办幼儿园建设的加快, 要统筹兼顾推进公立、私立幼儿园共同发展。在幼儿师资的门槛准入上要拓宽渠道, 尤其是公办幼儿园、重点幼儿园, 不能仅仅着眼于降低工资、缩小成本, 从社会上招聘, 更要从人事制度上予以保证。县级以上人事编制部门应当专门列出用人计划, 从师范院校招录一批高素质师资力量进入事业性质, 以他们为骨干, 并通过基层幼儿园自主招聘相结合的方式, 选聘一批有教师资质、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人员担任幼儿教师, 促进幼儿教育快速发展。

四、建立科学考核奖惩机制, 确保幼儿教育规范化发展

一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 应当强化对基层幼儿园办学质量的考核, 要建立和完善量化考核机制, 通过定期检查督导、学期学年综合评估等方式, 对每一所幼儿园的办学质量进行科学化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与表彰奖励、评优晋级等方面结合起来, 以良好的机制、科学的考核促进基层幼儿园的规范管理。

二是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考核机制。安全是办学重中之重, 也是头等大事, 离开了安全一切都将回归为零, 因此, 要强化对基层幼儿园的安全管理。要深入排查幼儿园在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风险隐患, 发现一处、整改一处, 并建立安全责任人制度, 逐级签订责任状, 一旦出现安全事故, 将启动问责机制, 严肃追究主管、分管和具体责任人的责任。

三是建立完善的德育水平考核机制。不仅要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还要对基层幼儿教师队伍整体德育水平进行评估, 要着眼于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 选出一批品牌幼儿园这样的目标, 强化德育工作, 提高社会满意度。

终上所述, 在当前基层幼儿教育发展中, 面临着诸多问题,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以及管理的优化, 各种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为基层幼儿教育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条件, 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参考文献

[1]洪秀敏, 庞丽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政府责任[J].学前教育研究, 2009, (01) .

论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篇9

一、绘画活动是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绘画活动是美术教育中的一部分, 也是幼儿园教育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 是眼、脑、手共同参与的活动。幼儿在不断变化着的绘画实践活动中, 不断地感受美、创造美。如何对幼儿进行绘画教学, 是老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1. 观念要正确。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 教师偏重的是教幼儿怎样进行美术活动, 教师定内容, 确定表现的形式和方法, 先画什么、后画什么, 怎样剪、折、贴, 都完整地教给幼儿。这种方式可以称之为“临摹式”。这样做仅仅是让幼儿掌握了方法和技能, 变成了单一的模仿活动。虽然教师示范后也要求幼儿进行想象, 添加其他景物, 但由于没有真正激发起幼儿的创作兴趣, 画面往往千篇一律, 抑制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至于主题思想方式技巧, 教师管得很少, 这种方式可以称之为“涂鸦式”。这种方式忽略了基本绘画技能的传授, 会给幼儿顺利表达思想, 完成作品带来一定的困难, 还可能导致幼儿绘画主题、绘画整体水平的停滞不前。在实践中这两种方式应该如何融汇协调呢?

我认为, 首先要正确处理绘画技能的传授与思维创造的关系。

为了使幼儿达到表现思维创造结果的需要, 教师先要传授一些必要的技法知识。可以教给幼儿观察事物的方法、合理安排构图的技法。例如:要教幼儿画人, 就要引导幼儿观察、认识人的基本动态, 以及总结动态的表现方法, 如在画妈妈时, 可以让幼儿想一想妈妈的脸是什么样子, 是方的还是圆的?妈妈的头发是长的还是短的?还是卷头发?妈妈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再让幼儿学学妈妈做事时的样子?腰怎样?腿是怎样?幼儿有了这些技法作为基础, 才能画出自己想表现的东西。然后, 在教授技法的同时, 鼓励幼儿举一反三, 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幼儿绘画教学中, 教师不能为传授技法而教技法, 在传授技法的同时要鼓励幼儿举一反三。对于一个主题, 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去表现, 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 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引导幼儿观察基础上, 幼儿画出一只正面的小鸡, 教师就可以启发幼儿:背面的小鸡怎么画?胖小鸡怎么画?瘦小鸡怎么画?等等。不要把幼儿的思维只限制在一个事物上。

2. 兴趣是老师。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 是求知和学习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对美术活动都有一定的兴趣, 但往往是不持久的。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记得有次绘画课上, 小朋友们在画小汽车。一位小朋友由于用黑色的水彩笔重复在一个地方涂颜色,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一个小洞就被磨出来了, 其实我早就看到了, 但我没出声, 想看他到底会怎样完成那幅作品。他当时很紧张, 只要我走过去, 他就会用手捂着那个破洞, 我离开时, 他想补好那个洞, 但是越想做的事情越是不能做到, 甚至那个洞更大了, 但是到最后总要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进行讲评。他一动不动, 不愿上前来, 我走过去要看, 他没办法只能拿出来给我:“老师, 这里被我画了个洞了。”我一看故意说:“咦, 你怎么这里有个洞, 是不是那条马路坏了?”他点点头, 表情也立刻“阴转多云”了。

有人认为, 画画是幼儿的一种游戏, 没有任何功利, 是一种“手和有关材料互动后的轨迹”。特别是低龄幼儿, 用笔在纸上涂抹或用手指在沙地上乱画线, 完全是受其内在自发动机的驱使, 满足视觉和动作上的需要。幼儿从涂鸦期起, 就开始创造一套满足自我表现需要的符号系统, 只要成人不去干扰, 他们就会十分自然地运用自己创造的符号系统, 按照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去表现自我。有一个孩子最喜欢画太阳, 无论画什么都要把太阳画上去。但是出乎我的意料, 他这次画了三个太阳, 我问原因, 他说:“老师说的, 树要与太阳在一起才会制造氧气的, 所以我要多造些氧气, 让这里的空气变得更新鲜。”

二、手工活动是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技能

这个活动也是幼儿喜欢的形式之一, 幼儿主要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 所以只要有外在的事物刺激, 他们就会有种要做的冲动, 这样就激发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意愿。具体该怎样实施呢?

1. 教幼儿认识和使用泥工工具、材料。

在小班幼儿初接触泥工时, 我没有教他们捏成型的物体形象, 只是让他们自由捏、随意揉, 让幼儿再揉揉捏捏、拍拍打打中, 自然地发现泥是柔软的, 它可以捏成任意的形状, 从而知道泥有可塑性。

2. 教会幼儿简单的泥工技能。

我教他们捏日常生活熟悉的、感兴趣的、造型简单的单个物品, 包括食品、水果、日用品等, 使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泥工技能。

3. 粘贴。

粘贴教学活动是把教师事先剪好的各种图形粘在纸上。首先让幼儿欣赏一些成人的粘贴作品, 教会幼儿涂抹糨糊的方法, 让幼儿将图形在纸上摆一摆, 确定好位置后, 再粘贴。粘贴后可让幼儿添画一些细节, 使画更丰富、更完整, 并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

4. 折纸。

我们先要培养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并教给他们最基本、最简单的折纸技巧。起初, 我们让幼儿欣赏了一些折纸作品, 并当场为幼儿折了知了、大马、钢琴等一些折纸作品, 幼儿感到非常神奇, 跃跃欲试, 于是教他们学习简单的对边折、对角折, 再教他们用简单的方法折狗头、猫头、风车等有趣的物体形象。

三、作品欣赏是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引导幼儿进行作品欣赏, 我们应该先了解、理解幼儿的各个方面的特点, 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幼儿, 而要站在幼儿的立场来看待作品, 成人的态度会影响幼儿的理解, 这样就会削弱幼儿对作品欣赏的积极性。

1. 促进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各类作品。

幼儿美术作品欣赏能提供给幼儿各种信息, 比如:抽象的作品和具体形象的作品。欣赏这些作品能使幼儿对美好事物更加敏感, 对人物或事物的观察更加细致入微, 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还有冷暖色调的作品, 同一种作品, 只是改变了它的色调, 幼儿却能从中感知出不同的情感或体验。

2. 从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形式来欣赏作品。

这一观点又该怎样理解呢?比如:我给小朋友画示范画, 没有给幼儿讲解要画的内容, 幼儿处于被动的欣赏阶段, 我从第一笔开始下手, 幼儿只能看到线条, 等到第三、第四笔出来的时候, 幼儿开始了充满有趣的想象。有的幼儿说:“老师要画××了。”还有不同意见的幼儿又说:“不对, 不对, 老师画的是××。”这种多角度的、多方位的观察形式很好, 能开启幼儿的想象力。

3. 提供同一性质的不同类型的作品, 拓宽幼儿的欣赏视野。

美术作品欣赏, 除了要给幼儿接触大师级人物的作品之外, 还可以欣赏幼儿自己的作品。让幼儿也体验一下, 自己的作品给大家一起欣赏的兴奋感觉。记得有次我们画的主题是“航海”。有个小男孩画得特别好, 我故意在其他小朋友的面前表扬了他, 可是等我转了一圈又回到他身边时, 发现他的画已经全变了样, 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他说:“我爸爸是在轮船上测量卫星定位的, 有时候会遇到大风雨的, 所以我就这样画了, 这些都是刮的大风。”哦, 我恍然大悟。

4. 环境作用对作品欣赏的影响。

环境的作用在幼儿园应该说是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每次开学老师都会对墙饰区角进行精美的布置, 而每次的装饰都是根据季节的变化或是根据确定的主题进行的, 一切都是尽可能地让孩子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 让幼儿积累跟欣赏主题或内容相关的活动环境。这种环境是教师根据欣赏的需要, 在墙面上、活动角或走廊上营造的感知环境, 幼儿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 可以缩短他们与欣赏美术作品之间的距离, 还能陶冶幼儿的情操。

摘要:当今社会, 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个性的发展, 而对孩子来说, 能吸引眼球的也就是最喜欢的, 孩子从小就喜欢颜色艳丽的东西, 而到了上幼儿园时, 他们的兴趣就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美术活动上了, 因为美术可以让孩子们心情愉悦起来, 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 自由地表达观点, 抒发自己的内心思想。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它需要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儿童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它对幼儿的发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兴趣,想象,幼儿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网.

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 篇10

1 体育舞蹈教育的内涵

体育舞蹈教育现在来说还是比较新颖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是包含了体育、艺术、舞蹈、音乐、健身于一体的体育项目, 不论是对哪一个年龄段的人群来说, 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它提升了人们的综合素质, 改善了人们的价值观, 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升华了人们的精神品质。

体育舞蹈是一种非常吸引人的运动, 使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并且投身于体育舞蹈事业之中。体育舞蹈在教育界历史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2 审美内容及表现形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 体育舞蹈发展历史悠久, 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文化底蕴厚重。它完美地结合了体育和舞蹈, 它的目的是强身健体, 不同的是, 它是用艺术审美这种形式来达到目的的。体育舞蹈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它, 去审视它, 去了解它其中丰富的内涵。

体育舞蹈具有双重取向, 那就是体育与艺术。在这两种取向之下, 审美特征具有了许多丰富内涵。

身体、运动以及精神美, 共同构成了体育舞蹈的审美内容。身体美, 就是舞蹈人员的形体美;运动美包含了技术、创新、智慧、风格这几种不同的美;精神美主要包括的是礼仪、协作、意志以及风度美。

人们在体育舞蹈的长期实践中创造了体育舞蹈的表现形式, 这是一种感性的形式, 体现了舞蹈者的本质力量。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这种规律是整齐的、均衡的、多样统一的。

体育舞蹈的审美与表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统一的。它的表现形式完美地反映了它的内容, 只有在不断完善体育舞蹈的审美内容的前提下, 才能更好地反映它的表现形式, 才能使它更具有审美价值。

3 体育舞蹈能够使幼儿身体得到充分锻炼

3.1 游戏教育

体育舞蹈教育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对其进行学习的积极性, 幼儿的天性就是喜爱游戏, 做游戏是幼儿与周围人和事务进行联系交流的媒介。在游戏当中, 幼儿可以获得快乐, 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感, 充分地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3.2 音乐教育

体育舞蹈教育当中所能够使用到的音乐, 可以将舞蹈这种表现形式尽可能地物化出来, 让幼儿真真切切地听到, 感觉到它的存在。音乐不仅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 还能够使他们时刻保持愉悦的身心。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性, 以及创造能力在这时候就会被尽可能地激发出来。幼儿的想象力、审美精神也将在这一刻发挥出来。

3.3 肢体教育

幼儿体育舞蹈可以使儿童的每一处身体部位得到充分活动, 直到幼儿可以灵活运用自己的每一处身体部位。从手指尖到脚趾间都能够灵活并且充分锻炼到, 体育舞蹈可以将肢体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幼儿更加有表现力, 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成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与应试教育当中的呆板, 只知道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形成强烈对比。

4 体育舞蹈教育能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1 改善身体形态

体育舞蹈在幼儿的身体形态塑造方面拥有显著效果。接受体育舞蹈教育的幼年儿童们, 普遍身体素质要比不接受舞蹈教育的幼儿好很多, 体重也不会过于肥胖, 对幼儿的身体形态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使肥胖幼儿数量明显减少, 在形态发育方面更加的匀称。在改善身体形态方面, 所需要做的运动有跑步、压腿、踢腿、下叉、下腰、甩肩, 让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充分协调配合。做以上这些运动, 有助于幼儿获得一个良好的体型, 保持完好的姿态。

4.2 促进脑发育

在体育舞蹈教育当中, 可以促进幼儿自己动手动脑,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脑发育, 保持身体平衡, 快速的记住舞蹈动作。对学习文化课知识也有极大的帮助。

4.3 加强身体素质

体育舞蹈教育很好地干预了幼儿的身体素质, 使幼儿的身体更加强壮, 他们的体力更加的充沛, 以及抵抗病菌方面效果尤其显著。在与同龄人相比之下, 得到体育舞蹈教育的幼儿, 身体素质会更好一些。在教育过程中, 幼儿的身体各个部位都可以灵活运用, 使幼儿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使幼儿身体素质得到很好的加强。

4.4 消除心理问题

在当今社会中, 拥有许多的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当中的儿童, 这些孩子在心理上远远不如一个拥有健全家庭的孩子开朗乐观。他们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排异, 自卑, 自闭心理。在体育舞蹈的教育中, 不仅可以使他们变得开朗, 变得活泼, 还可以使他们消除自己心理上的毛病, 克服心理上的困难, 而后积极地融入社会当中, 成为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

4.5 促进全面发展

在体育舞蹈教育活动中, 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他们更加开朗、自信, 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从而会促进他们快速地对陌生事物进行辨别学习, 从而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成为一个国家真正需要的栋梁之才。

5 幼儿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在当今社会, 幼儿舞蹈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 也拥有广泛的市场。但现在的发展趋势并不怎么乐观, 有很多问题仍然值得关注, 并且需要改进。

(2) 现在的幼儿培训机构, 没有人去监督, 随意性强, 教学太过呆板, 压制了幼儿活泼的天性, 消磨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的培训机构办学条件太差, 缺少规范性, 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3) 有些幼儿舞蹈作品不能充分体现幼儿的特征, 泯灭了他们单纯、活泼、好动的天性。在素质教育中, 体育舞蹈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充分的体现了真、善、美, 才能使幼儿获得更大的乐趣, 才能更加突出的表现出童真、童趣。

6 结语

体育舞蹈具有丰富的内涵, 其发展历史悠久, 虽然是从国外引进, 但我国现在也在不断创新、学习。体育舞蹈教育能够在音乐, 身体动作、协调平衡、体能、身体素质、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对幼儿进行锻炼, 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适应时下正在积极开展的素质教育, 使幼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能够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每一个新的集体之中。只有改善当下的办学条件差劲, 资源不充足、师资力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幼儿体育舞蹈教育才能够更加完善, 更加适应素质教育下舞蹈教育的需要, 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至于落后。

参考文献

[1]袁福送.少儿体育舞蹈对幼儿身体形态、素质和心理行为影响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李同辉.试论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及其内涵[J].武魂, 2013 (6) :98.

美术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个性发展

幼儿美术教育作为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的是,美术教育是一门灵活度较高的学科,开展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不是标准化的艺术,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通过美术表达自己情感。然而,目前美术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美术教育的功利化,审美的标准化,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幼儿的自主化,影响幼儿个性的发展。

美术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不是单纯的绘画,还包括各种手工制作和美术相关的工艺品的设计。幼儿美术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孩子,教育的目的为了提高孩子的思想境界,陶冶情操,强调全方位的公平发展[1]。

幼儿美术教育强全方位的公平发展,不仅是欣赏画作和绘画,还包括各种手工制作。幼儿时期利用各种美术材料进行手工制作是幼儿美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本部分。幼儿在美术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手眼脑的相互配合,用脑想象,用眼睛观察,用手去操作,发展精细小动作。

一、我国美术教育在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中的现状

随着教育的改革,美术教育逐渐功利化,从而忽略幼儿的个性发展。幼儿美术教育接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指导,承受考试升学带来的压力,美术教育自身灵活性这一特点被忽略,和其他的传统学科一样,变成了机械的灌输[2]。

(一)美术教育世俗化束缚个性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随着教育的改革,应试的内容不再单一,美术教育也成为其中一种形式。面临着升学的压力,美术教育逐渐和其他学科一样变成知识的灌输,忽略美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失去了发挥想象、展现自我个性的空间,个性发展受到了束缚。

(二)美术教育模式单一,缺乏情感性和创造性

幼儿美术最重要的情感特征之一就是情感性,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在表达情感,也是建构情感的一个过程[3]。达·芬奇说:“没一件绘画都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我主观世界,抒发自我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将情绪情感表达出来[4]。幼儿通过美术作品能够反映出不同的性格、个性、情感,幼儿透过作品中反映出个性特征。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对幼儿的要求过分标准化,幼儿的创造力被磨灭,个性中较为突出的特质很难发挥出来。从绘画的角度来看,绘画的目的不仅仅是供他人欣赏和评价,而是其创作的过程,最终呈现的是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结合[5]。

(三)评价方式的单一和片面化打消表达自我的积极性

学龄前时期的幼儿处于对世界认知、探索的萌芽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欲望[6]。他们有很多成人无法理解的想法,会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并且,他们需要得到认可和肯定。但是,由于成人世界和幼儿世界的巨大差距,让成人很难理解幼儿所表达的东西,从而造成了评价方式的单一和片面。

(四) 师资力量的匮乏忽略个性教育

目前很多教师还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师资仍然缺乏。大部分的幼儿园教师都是身兼多职,不是专业的美术教育院校毕业,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只是略懂皮毛而已。因此,缺乏专业美术教育的老师,会使很多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受到限制,甚至失去对美术的兴趣,阻碍艺术道路的发展[7]。

二、我国美术教育在促进幼儿

个性发展中问题的成因

(一)教育改革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教师这个职业得到了重视,教师地位也得到了提升。然而,由于幼儿园教育并未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体制,幼儿教师并没有得到重视,地位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学龄前幼儿是个性品质等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家庭教育亦不可缺失。美术教育不仅是绘画,还是体验美和欣赏美的过程,家长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对美术教育的正确理解,在个性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三、我国美术教育在促进幼儿

个性发展中问题的对策

(一)因材施教,教育实现多元化

幼儿教育应该以幼儿为核心,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教育方法[8]。美术教育不只是单纯的绘画,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探索更多的美术形式,不只是在专门的环境下进行创作。拓展更开阔的空间,更多的美术材料,更多样的创作方式,形成孩子们自己的个性特点。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独立思考,并且鼓励幼儿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并积极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完成自己的作品。

(二)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提高师资力量

针对目前幼儿教师行业从业人员严重缺失问题,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扶持力度。首先,加大对幼儿教师培训高校的投入,使幼儿教师得到更加专业、系统的教育,提高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其次,加强幼儿园的规范化,目前仍然有很多不合格的幼儿园存在,加大对幼儿园的审查、整改和帮扶,是幼儿教师和幼儿有更好的工作和学习的环境。

(三)以幼儿为主导地位实施美术教育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要从幼儿的个性特点出发,制定不同的美术教育方法。马克思说:“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资源[9]。”所以说,美术活动有时候需要合作,共同来创作完成作品。在合作中,幼儿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互相玩耍和交流之间增进同伴关系。而且,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手工合作就是与他人交流很好的机会,使其不再孤僻,发展健康的个性。

(四)转变教育者和家长的观念

幼儿美术教育不是训练幼儿美术技艺,将其视为一技之长。幼儿美术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幼儿认知美和欣赏美,绘画只是教育的其中一个方面。美术教育是感受美和创造美,通过这种美的体验来完善和提升自己。美术不是一种为了获得某种东西的工具,它本身不具有功利性。将美术教育和生活结合,让孩子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实现美术作品评价多元化

1. 评价标准多元化

幼儿园实施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由于幼儿的认知和精细动作的发展都不完善,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的时候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达不到成人的标准。幼儿的世界很多时候成人是无法理解的,在成人眼里那些看似乱七八糟的线条是幼儿情感的表达。幼儿的想法都是单纯的,成人总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不仅扼杀了幼儿的个性发展,还对他们的情感造成了伤害。

2.评价语言生动化

教师适合需要“会说话”的职业,教师的语言运用正确与否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常常会发现,幼儿有时候回家高兴还是不高兴,很多时候是因为教师的一句话造成的。美术活动评价中,教师和家长评价生动对幼儿是一种鼓励,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创作欲望。

四、结语

美术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教育的开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然而,幼儿美术教育不能等同于绘画,更不是只画简笔画,美术教育是让幼儿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特征,这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还处于发展中,他们对于美术教育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他们的美术作品不够完善,但是他们需要肯定,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对他们的作品给予肯定,并给出指导和建议。改变传统落后的美术教育观念,鼓励幼儿表达自己自我,积极创造,丰富美术作品的内涵。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加以引导,使幼儿在个体共性中凸显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沈岚.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学术论坛,2015,(11):227.

[2]张伟英.美术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思考[J].教育教学,2010,(19):67-68.

[3]陆英珠.试论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 2015,(02):136.

[4]臧燕平.浅析学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5,(08):198-199.

[5]莫妮.论幼儿美术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25):699.

[6]张书维.学前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5,(19):244.

[7]刘铮.幼儿美术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文化教育市场, 2012,(03):92-93.

[8]易妮娜.对中国美术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教学心得,2015,(12):165.

[9]谢新.论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思想内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

作者简介:

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 篇12

一、隔代教育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

关于隔代教育的产生由来已久, 原来主要是存在于单亲家庭或者幼儿失去双亲的家庭里。导致当前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现象的普遍存在, 不仅仅是上述原因, 更有大社会背景因素的存在:第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很多年轻家长因为沉重的生活和工作负担而四处奔波, 因而不得不把抚养和照顾幼儿的责任交给祖辈家长。另外, “天价月嫂”现象的存在也是导致隔代教育的原因之一。第二, 由于现在年轻父母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等原因, 他们中的不少人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缺乏担当父母责任的意识。例如有些年轻的母亲因为担心影响自己的身材拒绝给幼儿喂母乳, 或者认为孩子会耽误自己的事业发展, 浪费自己休闲娱乐的时间, 所以就将照顾幼儿的责任托付给祖辈家长。第三, 祖辈家长的时间较充裕, 他们在这个阶段往往处于退休时期, 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 并且以抚养和教育孩子作为自己退休生活的乐趣。同时祖辈又拥有丰富的育儿经验, 能够放心地让子女将孩子交给自己教养。

由此可见, 隔代教育已成了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很普遍的现象。然而, “存在的”并非一定是“合理的”, 与亲子教养相比较, 隔代教养已经暴露出一些弊端, 对幼儿发展起到负面的影响, 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正视。[3]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发展的负面影响

与父母对子女进行的亲子教育不同, 隔代教育是在祖辈家长与孙辈之间进行的, 是祖辈对孙辈的成长发生影响的过程, 这一影响过程实际上也是祖辈与孙辈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互动的过程。[4]由于祖辈家长拥有丰富的育儿经验和社会经验, 同时又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幼儿, 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积极的一面是受到肯定的。例如北京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的黄海波教授的研究表明, 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并且具有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父辈家长, 弥补现代年轻父母育儿经验的不足。[5]虽然研究表明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许多研究也表明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也存在着负面的影响, 其具体表现如下。

1. 祖辈家长过多的包容溺爱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

祖辈家长对孩子疼爱是天性, 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要。但是溺爱幼儿则会影响其良好性格的发展。首先, 祖辈家长过多的包容, 增强了幼儿对家长的依懒性, 容易变得娇气蛮横。有些事情幼儿完全可以自己去完成, 但是祖辈家长还是抢着替幼儿做。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 祖辈家长习惯于包办幼儿的一切事情。祖辈家长的这种做法使幼儿丧失了自己动手的机会, 久而久之, 就会养成懒惰、依赖的不良性格。其次, 祖辈家长的溺爱容易使幼儿形成双重性格。一些祖辈家长看到父母对孩子严厉管教, 他们出于对孙辈的过分疼爱, 就当着孩子的面和父母发生争执, 不仅使处于事件中心的幼儿往往感到不知所措, 同时也丧失了父母的威严。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 孩子容易形成阴奉阳违的双重性格。

2. 祖辈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干涉幼儿学习能力的发挥

首先, 幼儿容易受到祖辈家长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祖辈家长由于其生活环境的影响, 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思想也较为僵化。尤其是在接纳知识信息和新兴科学技术方面比不上年轻一代, 缺乏超前意识, 因而容易限制和阻碍幼儿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其次, 祖辈家长的教育方法相对陈旧。科学教育幼儿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是一些祖辈家长采用僵化、不科学、落后的教育方式教育幼儿, 较少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比如当幼儿在全神贯注地“拆卸”玩具车的时候, 老人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就制止或者训斥幼儿, 他们没有想到幼儿的这种行为就是在发展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 一些祖辈家长往往注重识字读写和计算, 并且经常会听到“这次考试要是得一百分就给你买玩具”“你要是期末考试得全班第一名奖励你一百元”等类似的话语, 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使幼儿逐渐养成攀比和私欲膨胀的心理和做法。

3. 祖辈家长落后的饮食观念波及幼儿身体发育的成长

有人说, 儿童的智商是“吃”出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曾作了精辟的论述:“幼儿缺少蛋白质热量就会产生不可挽回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停滞。如果一个人遭受这种损害, 到了成年即使耗费再多的蛋白质也不能弥补过来;而且如果这种损害在某一个国家很普遍, 它就将阻碍这个国家各方面未来的发展。”[6]随着生理学家和医学家对人类研究的深入, 科学的育儿饮食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 这时候应该给与幼儿科学安全的食物, 饮食的卫生、科学的膳食、营养的平衡都尤为重要。然而, 祖辈家长在喂养方式上往往按照自己的传统经验行事, 不太注重各种营养成分的科学合理搭配, 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吃好就行了。在农村, 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由于年轻父母出去打工、祖辈家长自身年事已高或忙于农活等原因, 很少为幼儿考虑科学的饮食, 有的幼儿甚至早上没有吃饭就去学校, 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体的健康发展。

4. 祖辈家长自身的主观条件忽视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

由于祖辈家长生活环境的原因, 他们大多心理健康意识淡薄,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甚了解, 只注重肌体健康忽视心理发展, 尤其漠视幼儿的情感需要和心理需求, 使幼儿的心灵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此做法有损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7]隔代教育使幼儿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 导致其与父母的关系日益淡化。久而久之, 幼儿的心里容易产生“父母不爱我”的想法, 从而导致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 同时也影响了幼儿和父母的亲子关系。有研究表明, 在婴幼儿时期, 如果得不到足够的言语刺激, 缺乏人际交往, 其心理会出现问题, 人格发展会出现障碍。[8]此外, 由于多数祖辈家长年岁逐渐增大, 喜欢安静, 也很少去户外活动。幼儿长期与老人生活在一起, 受制于活动空间的限制, 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祖辈家长言谈举止的影响, 容易失去天真活泼的本性, 导致幼儿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产生老龄化。

三、隔代教育问题的规避策略

面对成长中的幼儿, 家庭的各个成员都需要作出努力, 共同为幼儿的成长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隔代教育发挥其优势, 避免对幼儿的负面影响。

1. 强化父母责任, 提高育儿意识

蒙台梭利认为, “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在大学, 而是从0~6岁这一阶段, 因为人类的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不仅是智慧, 人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9]因此, 年轻父母应该最大限度地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 努力做到家庭、工作两不误。首先, 父母应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竞争力。年轻的父母应该向祖辈学习有关生活的各种积极的经验。其次, 加强自身责任感。无论父母有多忙, 都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 熟悉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时用教育疏导和劝慰方法消除与孩子的隔阂, 这对孩子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10]再次, 家长应积极参加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设机构或家长培训学校开展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和其他家长学习交流和实践, 不断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科学水平, 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2. 加强交流沟通, 寻求一致教育

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同, 祖辈家长和年轻父母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 二者的沟通尤为必要。首先, 在教育幼儿方面, 祖辈家长应当多听取年轻父母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新的教育观念, 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学会与幼儿沟通, 用科学的育儿方式教育幼儿, 以此提高教育效果。其次, 年轻父母也要多向长辈学习丰富的育儿经验, 弥补自己在经验方面上的不足。双方做到相互学习, 统一认识, 取长补短, 择善施教, 为幼儿创造尽可能科学和谐的成长环境。

3. 更新祖辈观念, 注重自身再教育

首先, 爱要适度, 关心要适度。祖辈家长不能一味地忽视或者溺爱幼儿, 对幼儿的爱应该有理智, 有分寸。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给幼儿规定一些必要的约束和规则, 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做到严宽有度。第一, 祖辈家长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传给年轻人的同时, 还应该注重自身的再教育。尽量跟上时代的步伐, 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尝试接受新事物。第二, 参加隔代家长学校、祖辈家长俱乐部等类似组织。通过这样的方式, 祖辈家长能够掌握科学、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方法, 同时对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和其他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 从中听取、学习有益的经验, 以此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以便更好地理解幼儿和教育幼儿。

4. 丰富祖辈生活, 尊重其情感需求

对于祖辈家长来说, 子孙满堂、子孙绕膝等这样温馨的场面是他们所向往的, 也增加了他们的天伦之乐。但是由于抚养和照顾幼儿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这不仅增加了祖辈家长的负担, 也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所以, 年轻的父母要经常关心祖辈家长的日常生活, 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首先, 多鼓励祖辈家长多出去旅游或者参加户外的一些老年活动, 以此拓宽自己的视野, 从而丰富其业余生活。其次, 对于祖辈家长帮助照顾幼儿这件事上, 年轻父母要对他们心存感激, 不要误以为是“天经地义”的事, 也不要因为在教育方式上的不同就与祖辈发生争执。只有双方做到协调一致, 相互理解与支持, 才能为下一代创造和谐、欢乐的家庭环境, 才能更好地克服单纯由祖辈教养幼儿的弊端。[11]

祖辈家长的经验和指导能够帮助父辈家长在教育幼儿方面减少很多负担, 也使年轻的父母少走了许多弯路。隔代教育虽然对幼儿存在负面影响, 但是只要我们能正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充分发挥祖辈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优势, 注意纠正其中的错误, 隔代教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3][6][11]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 2001 (3) .

[2]李径宇.隔代之间隔着什么[J].新闻周刊, 2004 (21) .

[4]李洪曾.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11) .

[5]王军锋.浅谈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 .

[7]夏玉华.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J].甘肃教育, 2008 (8) .

[8]留守老人:我们怎样做祖辈——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J].家庭教育:幼儿家长, 2008 (10) .

[9][意]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吸引力的心灵[M].高潮, 薛杰, 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特区模式下一篇:进度跟踪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