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精选12篇)
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 篇1
艺术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由于教育对象年龄较小, 其身心发展不够成熟, 生活化教学已是迫切需求。因此, 幼儿教师在音乐教育中, 采用生活化教学途径, 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与学习需求,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 将音乐教育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互融合, 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与音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 音乐教学内容偏离幼儿生活, 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 不少教师选择的内容一般都局限与教材, 极少考虑到幼儿的爱好兴趣与学习需求, 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关注度也不够, 导致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是相分离的, 联系不够密切, 影响其学习兴趣。其次, 音乐教学方式偏离幼儿生活, 目前,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过程中, 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落后, 将幼儿当做学习与接受音乐知识的储存器, 很少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方式机械生硬, 课堂氛围枯燥乏味, 与幼儿天真烂漫的性格不协调。再次, 生活环节难以挖掘音乐教育元素, 幼儿园音乐教育实现生活化, 需要教师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挖掘音乐元素, 然后再运用到教育活动中。但是, 一些教师则极易忽视生活中的音乐元素, 并难以挖掘其教育价值, 从而影响幼儿学习音乐知识的动力与热情。
二、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幼儿音乐教学内容生活化。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想更好的实现生活化教学, 首先应选择生活化教学内容, 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因此, 幼儿音乐教师可将自然生活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广阔无垠的自然界能够给人们的审美带来灵感, 并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元素, 诸如风声、雨声、蛙鸣、流水和鸟叫等, 这些原生态的自然声像, 不仅悦耳动听, 还是幼儿比较喜欢模仿的对象。自然生活中的音乐元素, 能够给幼儿带来愉悦的音乐审美情趣, 与课堂学习唱歌相比, 无疑更具优势。同时, 教师也可将日常生活内容融入到幼儿音乐教育中, 音乐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产生的感想, 是一种以声音形式的艺术。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力, 对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都比较感敏锐, 比如, 风吹树叶声、水龙头淌水声、电话铃声等, 这些声音的节奏和频率各不相同, 教师可将其灵活运用到音乐教学中, 实现生活化教学。
2.幼儿音乐教学形式生活化。针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形式生活化, 教师可借助游戏、情境和绘画等方式实现, 特别是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并具有假定性、自发性和愉悦性等特点, 可以有效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幼儿园音乐教育形式生活化可以有效改善乏味、僵硬的课堂形式, 促使幼儿回归本性, 保护他们学习音乐的渴望。幼儿音乐教师可采用谜语游戏教学法, 帮助幼儿学习音乐知识, 并锻炼开发其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谜语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可有效触动幼儿的好奇心, 并训练他们的音乐节奏感。比如, 教师在引导幼儿感悟生活中雨水的音乐知识时, 可采用谜语“千条线, 万条线, 落到河里看不见”, 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 还能够联系到幼儿的实际生活, 并培养其音、意、形的审美感知, 从而实现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3.幼儿音乐教学过程生活化。音乐指的并不是纯粹的声音, 而是声音和语言、舞蹈和动作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生活化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只有将教学过程变得生活化,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 让幼儿亲自用身体、双手和嘴巴等进行练习和实践, 才能让他们对音乐学习内容产生最直接和有效的体验与感知, 真正体会到音乐知识的艺术魅力。因此, 幼儿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尽量为幼儿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 将更多的学习内容让其动手操作, 而不是教师的讲解。教师可将一些生活化内容改编为音乐, 比如, 《扫地歌》:小笤帚, 单手拿, 大笤帚, 双手抓, 扫了星星扫月亮, 乐坏小草和小花, 屋子扫得净, 才是好娃娃。由于歌词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比较贴近, 学习起来容易掌握, 还能够让他们的双手和身体得以解放, 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知识学习中来。
三、总结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不仅符合幼儿音乐教育的需要, 还符合幼儿的学习需求, 是提升音乐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 幼儿音乐教师应运用科学合理教学模式与途径, 保证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武江丽.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 02:107-108.
[2]郑雅勤.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J].读书文摘, 2015, 16:165-166.
[3]仇慧.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探索[J].科普童话, 2015, 18:77.
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 篇2
教育笔记: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是生活的源泉,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以传授知识、概念为主,目标比较单一,因此老师和幼儿都觉得比较枯燥。为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能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有趣;学习用简单的数学学习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依据《纲要》的精神,教学时为幼儿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唤起幼儿思考的欲望,让幼儿置身于逼真的生活情景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对此我们对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一、数学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
数学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会涉及到数、量、形空间及逻辑关系诸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想办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贴近幼儿的生活,注重幼儿数学思维的形成,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唤起幼儿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深奥的数学道理通俗化,生活化,使幼儿产生熟悉感、亲切感。如在“一一对应”的教学中,我创设了“招待客人”的情景,让幼儿自然而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给客人摆放茶具、碗、点心等。将一一对应这一教学内容重现到“招待客人”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渐渐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当代著名数学家哈尔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存在,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方向。”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幼儿的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冲突把幼儿引入一种参与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生活情景之中。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如:幼儿掌握了测量的要求后,在种植大蒜这个活动中,让幼儿自己用尺、笔记录大蒜的生长情况。又如在秋天“丰收的果园”这个活动中和幼儿一起认识水果、自己动手摘水果、进行水果分类、自己洗水果、进行剥水果皮比赛。在这样的活动中融入了数数、统计等内容,既为解决了幼儿主题活动中感兴趣的问题,又激发了幼儿认识水果和爱吃水果的情感和行为。再如:大班幼儿掌握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法运算后,在区角游戏中开设了“物美超市”,让幼儿给超市里的物品分类标价,组织幼儿到物美超市购物等活动。教师则以“顾客”的身份介入游戏,并自然的引导幼儿用数数、分类、统计等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元素
幼儿的数学教育可以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运动、游戏和生活进行整合,这是数学教师生活化的重要途径。如:让幼儿在运动中比较高矮、宽窄、远近、快慢,区分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学习测量、比较等。在班中设立一日一轮的值日组长,在吃点心、水果时将分配的主动权交给值日幼儿,并通过轮流的方式,帮助每一位幼儿主动获得计数、等分等数学经验;午餐时让幼儿比较碗、勺的数量,或者让值日组长来分发碗、勺等餐具,能帮助每一位幼儿理解领会物与物以及数与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上下楼梯时,引导幼儿边走楼梯边数级数,可以让他们练习顺数或倒数等。
幼儿教育生活化刍议 篇3
【关 键 词】 幼儿;教育;生活化
著名幼儿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转而为生活提供支持。幼儿教育只有将教育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让教育为生活服务,使孩子在今后的道路上更好的成长。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多尔指出:“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因此,树立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观,重视生活和自然环境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以先进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是我们所要探求的幼儿教育道路。
一、将幼儿教育融入自然
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知识,在大自然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材料,让孩子融入自然当中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教学气氛,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自觉运用自然知识,让学生融入自然,使幼儿教育更好地开展。首先,我们可以将室内环境布置得接近于自然,贴上花草树木的剪贴画,挂上仿制的树叶、花朵等,使教室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味性,使学生们在教室中感到放松。其次,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们感受自然,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如在春天时,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踏春,让他们去附近的公园,近距离地感受春天的美。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们欣赏漂亮的花、嫩绿的芽、微波荡漾的湖面,感受柔和的微风和暖暖的太阳,让幼儿们更加亲近自然,热爱我们生活的家园。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幼儿们在草地上玩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乐趣,让他们更加亲近老师。回到学校后,我们可以让幼儿们说说今天的感受或是看到的事物。有的幼儿会说:“我今天看到了红的、黄的和紫的等好多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绿的树叶、嫩嫩的小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还有一个很大、很清澈的湖。”有的学生说:“我今天很高兴,因为我和老师同学们玩了好玩的游戏,看了好看的风景,还吃了好吃的东西。”这样,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在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孩子的运用能力
幼儿期的想象思维能力要强于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单纯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宜幼儿阶段儿童的教育。将教育融入生活,让生活中的事件指导孩子成长,不仅有助于孩子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还有助于孩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如我们在讲简单运算时,可模拟一个买东西的场景,让一部分学生当“小小收银员”,一部分同学当“小鬼当家”,然后给每位同学发适量的自制钱币,让他们去买东西。这样,学生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要运用到计算,使得他们一起再思考价格和钱币之间的差价,以及应该“收”或是“找”多少钱。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自己当家的成长乐趣,还使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可以更好地在生(下转13页)(上接11页)活中解决实际买卖间的问题,促进了孩子的成长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孩子的年龄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等的关系,使得孩子无法很好地处理数字之间的关系,这时老师不可急于责备或是告知他们正确的答案,而应鼓励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锻炼孩子的自我思考能力;当孩子正确运用计算知识来购买物品时,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和赞扬,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孩子的进一步提高。
三、发挥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家园结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学校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张是在家长、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而且幼儿最初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掌握源自于家长。因此,将家长引入幼儿教学中来,使幼儿与家长共同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幼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孩子理解事物,同时也可让家长对幼儿教育有了一个更好的理解,以便在家中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总之,幼儿教育生活化是幼儿教育中所关注的重要话题,它有助于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提高孩子发现问题并运用现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孩子在今后的道路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现如今,我国幼儿教育生活化的道路才刚刚起步,还有着许多的道路要走,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思路,使教育教学更加适应幼儿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罗晓轩. 体验生活,参与劳动——中班生活劳动区的生活劳动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0).
[2] 廖丽莉. 教师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导策略[J]. 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7(5).
[3] 罗晓翔. 和谐、有效、互动——谈幼儿教育中生态课堂的创建[J]. 基础教育课程,2008(6).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活化 篇4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在生活中的体现
音乐教育活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有利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活化发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在渗透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同时,也能对其他教育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日常生活中音乐教育的体现。
在我们参与的日常活动中,例如玩游戏,阅读,吃饭,散步等方式中,都会存在着音乐教育的影子。在活动的同时通过广泛而美丽的音乐,去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和欣赏音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让灵感源于孩子的日常思维中,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发挥出学习的潜能。
2. 音乐教育的主题融合。
通过音乐活动在日常主题中的渗透,并在幼儿园背景主题下展开集体的音乐活动教育模式。这种音乐活动教育模式往往是在同一主题下的艺术,数学,语言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结合,但目的是通过线索来突出活动内容的主题。在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育中,使儿童培育出一种大胆的口头表达方式,可以起到丰富的儿童词汇的作用,老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将音乐的元素融入这些活动中,像孩子在相关形式活动中就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音乐教育来达到更好的学习作用。例如通过学习唱“数字歌”,来帮助孩子学好数字;及孩子也可以通过艺术表达协会,来想象和创造绘画展示主题,无限想象空间和音乐元素融合可以使得绘画创作背景的主题更为丰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增加儿童的想象力,还能使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儿童的情感表达。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具体实现方式
幼儿园音乐教育在生活中,目的是透过音乐去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探索艺术和美丽,并让他们去感受周围的生活环境,从而增加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加孩子对音乐艺术活动的兴趣,增加孩子对艺术的敏感度,从而使得他们变得主动参与艺术活动。在孩子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艺术技巧,以便更好的提高孩子的艺术表现力。渗透于音乐教育活动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知和自己的情感体验,让他们选择自己的方式来创造艺术的表达方式。在音乐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主动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尊重欣赏和接受别人的作品。
1. 音乐气氛对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影响。
生活充满了音乐。良好的音乐氛围,不仅可以带来好听的音乐享受,而且能成功吸引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因此,老师应该去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的以便能进行更好的培训,汲取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在同一时间感受到音乐教育活动的魅力,让孩子们在任何活动中都能通过音乐与教育方式结合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教育,然后为他们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 适合的音乐教材对孩子兴趣的培养。
儿童的日常生活是需要参与广泛的活动,老师应合理安排室内外活动,使得课堂与户外运动相结合,从而促进身心发展。不同的游戏活动需要配合不同类型的音乐,所以对于音乐类型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当孩子们在早上,伴随着父母叮咛,和清晨的阳光走进学校时,就需要愉快的音乐来调剂他们的心情。有了美妙的清晨音乐,孩子一些烦躁与焦虑的心情很快就会被调整过来。因此,适当的音乐对孩子的心情具有非常好的作用,能够帮助他们快速的去适应一天的活动中。第二,当孩子们在午餐时,老师可以播放一些简单的抒情的音乐,从而创造一个温馨用餐环境。此外,当孩子在午休的时候,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温柔的慢音乐来放松孩子的心情,舒缓孩子的心理,使孩子们在轻松的气氛下尽快进入睡眠状态。因此,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可以增强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也能调节他们的情绪。
三、总结
自我们诞生以来,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周围的生活环境就是我们的生活过程。在成长的道路中,孩子就对世界和未来充满了好奇心,对未知世界追求充满了激情。在音乐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注意幼儿的生活经历,注意幼儿观念价值,让音乐教育正确的进入儿童的世界,使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
摘要:幼儿园音乐教育是渗透于生活中,幼儿园特色的音乐教育活动中不同元素与现实生活的在各个方面与音乐元素的渗透,使得音乐和孩子的生活紧密连接地在一起,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促进孩子的实践能力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作为在早期的儿童教育,儿童身心发展都是不成熟的,而音乐教育正好可以促进儿童早期健康发展,这样就使孩子迫切需要回到音乐教育的生活并加强音乐教育在生活中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指导
参考文献
[1]郑雅勤.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J].读书文摘,2015.
[2]班艳萍.浅谈如何使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探究论文 篇5
【摘 要】我们尝试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究,探求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容、实施和方法,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真实情景中。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探究
《纲要》明确指出了教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根据《纲要》精神,我们尝试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究,探求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容、实施和方法,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真实情景中。
1.从根据教材组织幼儿学习到创设情景化的学习活动
数学生活化课题应先从验证教材,提供生活化的材料开始。生活化的材料在单一操作学习活动中是“道具“,在真实情景中更能发挥其多种作用,成为支持幼儿游戏和学习的“玩具”和“工具”,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生活化的情景为幼儿感受数量关系搭建形象思维的平台。
如在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的知识时,教师可创设“娃娃家”炒小菜的情景,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碗勺,让幼儿通过游戏为爸爸妈妈、小朋友分碗勺、分菜等,知道大人用“大碗大勺”且菜量多,小孩用“小碗小勺”且菜量少,进行一一对应训练,让幼儿在生活情景中玩得开心,又自然而然地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2.从教师预设的情景化活动到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活动
数学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如在区域活动“包糖果”中,我们发现个别孩子包完糖果,先点数包了几个,又把不同的颜色的糖果分开,再把糖果排图形。包糖果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能否成为其他孩子的关注点?因此我们提出了开个“糖果加工厂”,孩子们包了许多糖果后自发开始卖糖果,教师抓住时机又提出问题:“平时爸爸妈妈在哪儿买糖果?”引出了新活动——参观佳源超市,孩子们知道超市除了卖糖果,还卖许多东西,因此再引发了超市游戏。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收集了许多开超市的材料,并把这些材料分类摆在货架上,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如何定价格、编条形码、装袋、付钱等问题。整个游戏是在幼儿自主选择、共同解决问题中逐渐展开的。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存在,增进幼儿数学感和数学意识的形成,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
3.从教师的直接指导到由问题情景引发的.幼儿自主学习
在情景化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参与孩子感兴趣的事,尊重孩子的各种想法,引导幼儿在真实的事件中针对问题自主学习。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小区》中,孩子们对于如何编排门牌号产生了兴趣和争论。教师就带孩子参观了小区的楼房,让孩子在看门牌、编门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习了排序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变得非常强。
幼儿生活化音乐节奏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音乐;生活化;节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58-01
“教育回归儿童生活”已经成为教育界这几年来最为热切的呼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带给我们关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思考,教育向生活回归的教育理念:教育源于生活,又能促进生活的发展。我们发现幼儿的艺术表达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自由探索和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幼儿才能将艺术活动内化,并自我建构以获得发展。节奏感是音乐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注意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进行节奏教学,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从运动神经上感知节奏,感受节奏美,并能准确地反应、再现节奏。这对推进幼儿音乐感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引导幼儿倾听生活中的节奏,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节奏的兴趣
陈鹤琴先生曾说:“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学习。”从孩子的生活入手,在孩子身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无疑是幼儿生活化音乐节奏教学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生活中的节奏体验过程是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唤起孩子们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的过程。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生活节奏。在发现过程中,孩子们将会对生活节奏活动产生最初的兴趣,同时体会到节奏表现原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二、培养幼儿感受与表现生活中的节奏
幼儿音乐节奏感受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们学习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和表现周围世界的过程。孩子们喜欢贴近自己生活情趣,节奏鲜明、容易模仿的节奏;这些节奏信息会使幼儿感受到最强烈的审美享乐。
生活中常见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等,都被我们投放到音乐区域中,在用生活材料替代打击乐器开展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此的兴趣绝不亚于现成的打击乐器,而且参与活动的热情更高。
幼儿对节奏强弱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就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生活材料让幼儿进行强弱节奏训练,如出示一个大苹果(用“×”表示),两个小苹果(用“-”表示),让幼儿用拍手来表示,并把它记录下来:×――︱×――︱×――︱孩子在拍手表示节奏强弱的同时,也掌握了三拍子节奏的特点。
三、训练幼儿模仿再现生活中的节奏
培养幼儿准确模仿再现生活中的节奏,并非一日之功,通过学习与实践,我找到几种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
1、自然的语言节奏模仿训练。孩子在学语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从成人那里学会了语调和节奏,我有意识地把幼儿无意中讲的节奏感强的话录下来,让其他幼儿模仿,以发展幼儿听力和模仿能力。另外,我通过有节奏的语言对话训练幼儿。
2、儿歌节奏模仿训练。教师挑选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具有特点的。另外,幼儿所学的歌曲,都可让幼儿通过听乐曲按歌词节奏拍手,来训练幼儿记忆节奏型。
3、通过“声势”模仿训练幼儿节奏。要想让幼儿更好地感受体验模仿节奏,必须通过动作,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声势”训练是奥尔夫教学的一种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用拍手、拍腿、拍肩、跺脚、捻指等声势进行节奏训练。这种方法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在练习中幼儿必须十分集中注意力才能立即做出反应。
4、通过游戏巩固节奏型。如游戏《敲门》、《发电报》、《对暗号》等,孩子们在游戏中节奏得到了充分的巩固。
四、培养幼儿创编节奏的能力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用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表达,去和同伴们分享。幼儿的世界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为了很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节奏创编能力的培养。
1.语言节奏创编。音乐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本身就已含有生动、丰富的节奏,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的音乐必须结合语言的节奏。
2.声势节奏创编。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显而易见的幼儿节奏创编方式。启发幼儿用多种声势为歌曲伴奏,鼓励幼儿自己去创造。这种让幼儿直接参与伴奏的方法可使幼儿获得更深的体验,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可不失是一种绝妙的做法!
3.生活器具节奏创编。让幼儿选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自由表现各种节奏,尝试用节奏乐器以外的新物品来表现节奏,鼓励幼儿在感受音乐节奏的基础上,利用生活器具创编音乐节奏,进行大胆地想象,让幼儿以喜欢的方式体验音乐,培养自主创编节奏的能力。
幼儿的生存教育如何生活化 篇7
生存教育着力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劳动, 参与社会活动, 多看、多想、多做, 从而增长见识, 及早自主自立, 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合群的性格、与人交往的技能, 才能使健康生活得到保障, 对人的一生起关键作用, 培养孩子的自我防范能力, 树立危机意识, 了解安全防范手段, 有效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幼儿园的生存教育必须生活化、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 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 培养良好的生存意识和自主能力, 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下面我就幼儿的生存教育谈谈教育实践策略。
一、在游戏童谣中导入
自主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尽量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童谣语言明快、生动, 朗朗上口, 易于背诵, 有吸引力。如儿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快乐小帮手》、《我长大了》、《小小手》等, 这些内容很不错, 朗朗上口的童谣配上适当的体态动作, 让幼儿在游戏童谣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产生情感共鸣, 在自主能力教育方面具有现实操作性, 成了幼儿园生存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在经验交流中提升
在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中, 给予孩子养成自主习惯的机会, 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是集中教育活动的集体引导, 可以是自由活动的鼓励支持, 也可以是户外活动时、同伴间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幼儿相互“教育” 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形式 , 幼儿同样是教育者 , 对其他幼儿产生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它能代替枯燥的说教, 加深幼儿的印象, 便于幼儿记忆。因此, 必须寓生存教育于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危险的地方我不去》、《火灾了怎么办》等谈话活动, 让孩子谈谈想法,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 促进幼儿的感性经验。要时刻注意报纸和新闻动向, 在幼儿园与幼儿进行谈话时, 引用一些实际例子, 引起他们的关注。经常上网或查阅有关书籍, 找出一些比较有效的生存教育案例, 做适当改动之后加到教育活动谈话中;从一个个典型中让孩子体会意志, 从而得到强大的鼓舞和振动, 增强生存意念, 提高生存素质。
三、在情境体验中巩固
情景演练能让幼儿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 复习、运用和内化所学的生存教育内容, 形成良好的应急能力。在幼儿园生存教育中, 情境体验法通常融进情境再现和情境表演。要多给予孩子亲身经历的实践机会, 利用专门的实践训练活动, 如参观消防队员的演练 , 学习着火 、地震等危 机情况下的自我保护疏散演练, 等等。模拟危险情节, 让孩子亲临其境。例如, 开展“家里来了陌生人”的游戏。模拟陌生人要带走孩子的情景, 让孩子自主判断如何辨别坏人, 孩子们总结出自我保护常识。大班幼儿进行火灾演练, 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是正确的逃生办法, 引导幼儿辨析与评价, 进一步巩固各种应急逃生的生存技能。又如大班活动“迷路了怎么办”, 用临时模拟现场的教学形式, 让大班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 真正感受到需要以智慧解决问题, 找到家人。这样的情境活动贴近幼儿生活, 很快获得幼儿的共鸣, 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行为的生成。
四、生活化教育中养成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幼儿能够适应社会。幼儿园的生存教育要与生活相适应, 教师应营造环境, 使幼儿贴近自然, 走向社会, 紧贴幼儿的真实生活, 培养健康的人格,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应设法为幼儿营造交往环境和学会合作的教育环境 , 指导幼儿 学会沟通 和交流 , 学会谦让 和礼仪 , 学会体察别人的情感, 了接别人的需求, 学会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学会接受别人, 奉献自己, 学会基本的做人准则, 规范言行举止。
开展生活化教育,促进幼儿成长 篇8
一、在幼儿生活中寻找教育机会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素材, 如在幼儿小便、洗手时, 我们可以告诉幼儿正确的小便、洗手方法, 并让幼儿学习谦让, 看见同伴在洗手要在边上等候。可以利用课间带幼儿到厨房观察厨房工作人员的劳动过程, 让幼儿一起剥豆、学做点心等, 通过看一看, 学一学, 做一做, 使幼儿体验到劳动的辛苦与乐趣, 懂得节约粮食, 能认真吃完自己的饭菜。
园内保育员阿姨也是幼儿喜欢的人, 他们每天看阿姨拖地, 打扫卫生, 觉得阿姨很辛苦。在一次工作人员的集体清洁活动中, 我们带幼儿观看了她们的全部劳动过程, 劳动结束后, 幼儿都过去激动地对她们说:“阿姨你们真辛苦! ”“阿姨谢谢你们 ! ”简单质朴的话语中包含着幼儿最真挚的心声。之后幼儿一起制作了“拖把和簸箕”, 在制作过程中, 每个幼儿都很认真, 就连一些平时动手能力差的幼儿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作品, 之后大家一起把自己制作的劳动工具送给保育员阿姨。在这以后, 孩子们看到地上有纸屑, 会主动拣起扔进垃圾筒, 乱扔垃圾的现象明显减少了。通过日常生活中成人的影响及幼儿的亲身实践, 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幼儿熟悉的节日中选择活动内容。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 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 又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尤其是幼儿熟悉的传统节日, 如:春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就拿“三·八”妇女节来说, 幼儿最熟悉的妇女就是妈妈, 于是我让幼儿从了解妈妈入手, 妈妈的工作, 妈妈为这个家付出的辛勤劳动, 妈妈为我做了些什么? 从而激发幼儿对妈妈的爱, 然后启发幼儿:“你为妈妈做过什么, 你打算如何让妈妈在节日里过得开心? ”让幼儿明白爱是双向的, 激发幼儿亲手为妈妈制作小礼物的欲望。于是“妈妈的节日”、“制作小礼物”等活动就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
二、在社会生活中寻找教育源泉
“学会生存”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题, 孩子要长大成人, 最基本的条件是学会生存, 具备生活实践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造锻炼孩子的机会, 使他们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 安全意识较差, 意外事件就会无可避免地发生。所以我在小班进行了一系列的安全教育, 其中有一项是防拐骗教育, 针对这一项, 我们设计了活动“不跟陌生人走”, 活动以故事教学和情景教学两种方式为主。活动一开始, 我们请一名男校工扮演陌生人出场。“陌生人”通过各种方式, 例如给糖果吃、送好玩的玩具等, 引诱孩子离开教室。在陌生人用糖果引诱的时候, 很多孩子能坚定地拒绝, 但是当陌生人拿出玩具进行引诱时, 大部分孩子选择和陌生人离开, 只有少数幼儿坚持坐在椅子上不愿离开。情景教学后, 我与孩子们进行讨论, 能不能与陌生人走, 如果跟陌生人走了, 则有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坚持不离开的孩子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那些选择跟陌生人走的孩子也在我们的交流中懂得了跟陌生人走的危害。接着利用故事《贪吃的小猪》,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继续开展活动, 课件中漂亮的场景、逼真富有动感的形象, 立刻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当孩子们看到小猪在吃狐狸给的掺了药的“好东西”时, 都在下面着急地叫起来:“不要吃, 不要吃! ”整个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及大自然的优美环境, 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如清明节时, 带孩子们到杏泉园去扫墓, 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感, 也可以带幼儿参观超市, 参观农贸市场, 和幼儿一起到公园春游, 等等, 使幼儿通过亲身感知和体验, 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了解社会生活。
三、在日常生活中练习生活技能
为了使幼儿更好地掌握生活技能, 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契机, 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多种练习途径。如幼儿在吃午饭时, 我们指导幼儿正确地摆放椅子, 洗手;在照料自然角的过程中, 让幼儿自己取放工具并学会整理;午睡前后, 让幼儿尝试自己吃穿脱衣服、鞋子, 盖被子、叠被子, 等等, 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 鼓励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不断提高生活能力。
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 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在游戏中, 幼儿是主动的执行者, 他们自发地探索每一种游戏材料, 同一种材料在他们手中被反复地变换着花样玩, 在动手实践中不断发现奥秘。因此, 将生活技能的学习融入游戏活动, 能使幼儿在快乐中巩固生活技能。我们利用幼儿园的每一个区角、走廊, 为幼儿创设了一系列的角色游戏场景, 如“娃娃家”、“超市”、“医院”、“菜场”、“银行”, 等等, 使幼儿的生活活动更加生活化和游戏化, 孩子们可以在这些地方看一看、做一做, 充分体验生活劳动中的快乐, 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还有机地将幼儿的作品与小超市结合, 营造小社会的氛围, 着力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
总之, 生活是丰富的, 因为我们置身其中, 每天都在演绎着各种不同的故事, 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 引导幼儿参与生活实践, 挖掘出生活中有用、趣味的资源, 用心捕捉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
摘要:“生活即教育”, 幼儿的生活就是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活动就是幼儿的经验。幼儿园课程应当反映幼儿的生活, 将幼儿生活中有益的经验纳入幼儿的学习, 在幼儿生活中寻找教育机会, 在社会生活中寻找教育源泉,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生活教育, 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练习生活技能, 让教育真正回归幼儿生活, 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方法,生活化教育
参考文献
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 篇9
一、生活化幼儿美术教学的表现
首先是美术材料的生活化。生活中的美术材料其实很多, 不一定局限于美术用品商店里的商品, 用幼儿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其他材料同样能起到美术教育的效果。例如可以利用河边的鹅卵石, 在石头上用颜料画出各色图案, 利用鹅卵石本身的形状让幼儿想象成各种物品, 可以是一只猫咪, 也可以是一只猫头鹰, 还可以是妈妈平时买菜的菜篮子。在夏秋两季水果大量上市的时候, 教师可以买各种水果作为美术材料, 利用水果不同的色彩和形状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西红柿可以是孩子的脸, 葡萄可以做眼睛, 大蒜苗可以做老爷爷的胡须等。来源于生活中的美术材料能够大大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丰富了美术教育的形式。
其次是美术经验的生活化。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 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以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结合, 为幼儿创设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情境, 摆脱以往只从书本上寻找素材来教学的尴尬, 让幼儿的美术教育过程回归到生活中去。例如, 可以让小朋友找出妈妈平时用的最多的工具, 然后发挥想象, 想象成什么都行。有的孩子想象妈妈用的炒锅是太空飞船, 拖把是女巫的魔杖等, 既增加了亲子互动, 让幼儿了解了父母的辛苦, 也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这种美术教学模式比单纯的让幼儿照着书本画图效果要好得多。
二、生活化幼儿美术教学的特征
生活化美术教学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生活性、游戏性和心因性。首先, 生活性指的是教师从生活中寻找元素来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 让幼儿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任何艺术形式都来源于对生活的实践, 美术也不例外。因此, 对于幼儿的美术教育也要回归生活本身, 让幼儿片面的符号化的形象更加深入和具体, 这也是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其次是游戏性, 幼儿心智发展还不成熟, 任何一种学习都是遵从内心的兴趣, 教师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教育, 将教学和游戏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游戏这种受儿童欢迎的方式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美术教育。最后是心因性, 心因性主要指的是幼儿心智发育不成熟, 教师不能用教育成人的方法来教育幼儿, 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 让幼儿自主地安排美术的内容和形式, 强化他们的主观意识。
三、生活化幼儿美术教学路径
1. 挖掘生活中的美术素材。
生活化美术教育的关键就是从生活中深入挖掘适合幼儿美术教育的素材, 幼儿园的玩具、家里的厨房或者是城市的一条小河, 都可以成为幼儿美术教育的场所, 真实的生活场景也更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场景和空间, 并提供给他们一些特殊的美术材料, 例如树叶、鲜花、鹅卵石、各色羽毛等。教师除了给幼儿提供特定的材料外, 还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美术材料,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美术材料。笔者在一次美术课上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材料来做一种小动物, 只要是在幼儿园里能找到的都可以。有的幼儿挑选了废旧的报纸剪成了一只大花猫, 有的幼儿将饮料瓶做成了一只长颈鹿, 有的则把树叶贴成了小狗等。幼儿丰富的想象力让笔者在惊叹的同时也决定将这种美术教育形式更加深入地进行下去, 这对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大有裨益。除此之外, 如有条件的话, 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民间艺人给幼儿表演糖画、捏泥人等等手工艺, 没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幼儿播放此类的视频, 提高幼儿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大脑活力。
2.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都是照着书本画,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机械地模仿, 这种形式虽然能够训练幼儿的模仿能力,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幼儿的个性发展, 幼儿画出的美术作品虽然好看, 但是没有自己的灵魂, 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意义不大。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幼儿根据自身兴趣从不同角度来学习美术, 幼儿能够更加自然地接受美的熏陶, 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去。例如, 在一次美术课上, 笔者给本节课设定了“小小蛋糕师”的主题, 给幼儿发了橡皮泥、卡纸等材料, 鼓励幼儿将心中最想要的蛋糕做出来, 可以用橡皮泥捏出来, 也可以用卡纸折出来再着色, 也可以在教室里随意寻找做“蛋糕”用的材料。幼儿做出的各式各样的蛋糕让人啧啧称奇, 有的幼儿还让教师帮忙写上字, 说要回家送给父母。从这个案例来看, 幼儿美术教学的材料、形式甚至活动场所应该更加丰富, 更加契合幼儿的身心发展。
3. 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把培养兴趣作为幼儿美术教育的出发点, 才能让幼儿美术教育真正达到目的。幼儿只有对美术真正产生兴趣, 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饱含感情。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大胆发挥想象, 先用语言描绘自己心中的物品, 然后再根据想象画出来。例如在一节美术课上, 我让幼儿将自己心中的街道画出来, 有的幼儿将街道上画满了苹果树, 因为他特别喜欢吃苹果, 所以希望街道旁边都是苹果树, 这样就能一边逛街一边吃苹果了。教师给予这幅画很高的评价, 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幼儿内心所想, 并且不拘泥于现实的情况, 遵从心底最真实的意愿。
4. 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美术教育。
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显然不能仅仅局限在幼儿园内, 家庭也是重要的美术教育场所。在进行美术教育时, 可以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进来, 与幼儿一起设计绘画的主题, 帮助幼儿完成美术作品, 还可利用家里的材料来制作各种手工, 这样为幼儿营造一个整体的美术教学氛围,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 都能得到美的熏陶。
生活化的美术活动能够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帮助幼儿在心智发展的初级阶段更好地了解世界, 培养最初的审美感觉。立足于生活的美术教学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现生活和生命之美。
摘要:幼儿教育如果不从生活出发, 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践,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基于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潜能, 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本文对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进行了分析, 概括了生活化美术教育的作用, 并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幼儿美术,生活化,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卢永平.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 2009, (10) .
[2]朱新华.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探讨[J].大舞台, 2013, (01) .
[3]李菲.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07) .
幼儿教育如何融德育于幼儿生活 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幼儿生活
我在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 长期的幼儿教育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 一个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幼儿的终生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教师应该自觉承担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责任, 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一、主动培养幼儿的常规行为习惯
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 从规范幼儿的常规行为入手, 结合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 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把幼儿的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及时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识指导, 把幼儿德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期间的生活习惯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促使幼儿在具体的生活行为习惯规范中, 有效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 养成幼儿热爱生活和活泼、开朗、快乐的性格, 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为幼儿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孩子的随机表扬, 肯定、赞扬、鼓励幼儿的良好习惯行为。如当教师发现幼儿偶尔主动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 或者游戏时主动将玩具或头饰让给别的孩子, 或者孩子偶然说出文明礼貌的话语时, 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典型, 并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应该坚持做到的良好行为习惯, 哪些是应该纠正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中明辨是非, 在潜移默化的良好习惯养成中净化心灵, 形成志趣, 并成为正确的行为导向, 从而得到锻炼和成长。
二、注重培养幼儿的日常文明行为
幼儿教师应从教育着手, 注意培养幼儿文明的行为习惯, 在细节上下工夫, 通过对幼儿日常行为的培养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比如早上幼儿入园时, 应引导幼儿与老师和同伴相互问一声好, 与家人道别说一声“再见”;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 应教育幼儿学习并熟练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语言。这些虽然是最常见最简单的, 但却是孩子生活世界中必不可少的德育内容。老师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要求, 时间长了, 孩子们才可能会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 逐渐形成优良的文明行为, 并发展成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积极引导幼儿正确调整日常行为
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利用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德育因素, 及时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日常生活中, 幼儿与同伴都可能会遇到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 也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与纠纷, 老师应该有效利用这些看似麻烦的德育机会, 及时有效地开展教育, 通过教室耐心的开导和教育, 让幼儿从中受到启发, 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 当幼儿遇到困难时, 老师应该鼓励别的幼儿主动去帮助别人;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 老师就要耐心引导幼儿学会原谅, 学会宽容;当幼儿心情不愉快时, 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忍耐, 学会坚强,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断提高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 逐渐养成不乱发脾气的好习惯。如果幼儿从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养成中能够上升到个人良好品质的养成, 那么, 就会为幼儿今后的良好品质形成打下基础。
四、引导幼儿从事自我服务劳动
教师应该与家长密切配合, 及时沟通, 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 学会孝敬长辈, 学会为家长分忧解难, 同时还应鼓励幼儿在家里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如扫地、洗手绢等, 引导幼儿从小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好品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我注重了与家长沟通情况下, 引导幼儿开展自我服务的劳动, 在园内倡导幼儿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指导学会穿衣、洗手、洗脸、洗脚、吃饭、洗碗、整齐地排放自己的生活用品等。虽然都是很容易做到, 而且也是幼儿可以做到的自我服务, 但是通过自我服务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培养幼儿通过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 让幼儿在劳动中和教师的肯定中感受到由于勤劳带来的进步和发展, 享受到成长带来的快乐。
五、鼓励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嬗变探析 篇11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61-01
一、数学课程目标生活化
所谓数学课程目标的生活化转变是从重视数学知识与计算技能到重视数学思维能力再到重视学习数学的兴趣、态度、方法的转变。随着认知建构理论数学教育理念的形成和数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本质有了新认识:数学知识不仅是形式化语言、符号体系的静态存在,更重要的是,数学是思维的产物,具有动态性。数学活动是个体建构数学意义的活动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不仅是一种被传播的固定的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语言和思维方法。[1]
随着“思维数学” 实践的延续,幼教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众所周知,兴趣爱好是维持幼儿学习过程的唯一重要的力量,如何让幼儿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并有可持续地学习数学的动力,已经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把培养学习兴趣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体现出了在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方法与态度的倾向。如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的鞋子号码、体重、身高,父母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车牌号码,比一比街道的宽窄、楼房的高低、柜子的长短、交通工具的快慢;还可以在各个生活环境中如起床、上幼儿园、吃饭、游戏、睡觉、离园时候给孩子时间上的提示,让幼儿有意无意去观察时钟,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等等。这也是我們要教育儿童对待生活的态度,以此来教育儿童,必将为幼儿潜能的充分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
所谓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是指从文本数学到数学生活化的转变。[2]为解决由过分强调数学的文本逻辑造成的教育现实问题,幼教工作者不断探寻和寻找答案,开始强调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淡化文本逻辑,选择幼儿的生活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幼儿把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自然联系起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与实际应用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幼儿对贴近自己生活的真实问题最有兴趣。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等物品可以用来认识数字,鞋子左右排列可以寻找规律,发卡可以用来认识颜色、形状,也能对其进行分类、点数、比多少,每日的区角活动结束后,可以请幼儿收拾卡片等玩具并进行分类摆放,发展其分类比较能力;在“物品匹配”数学活动中,让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实物、玩具,有饮料瓶及盖子、吸管、废旧盒子、包装条、小木块、小石子、火柴棒等等大小不一,颜色各异,让幼儿感到好奇、好玩、有趣……
这样,既可以巧妙地利用生活环境,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又可以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轻松自如地感知数学现象;既可以让幼儿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又可以逐步提高幼儿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运用生活素材,让幼儿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并由此积累数学感性经验。[3]教学内容的进程随幼儿生活中遭遇到的数学内容而展开,开始提供幼儿为解决实际问题而需要的相应数学知识,不再苦守文本逻辑而受其限制。课程内容打破封闭,日益开放。然而这一过程才刚刚进入我国幼教视域,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去发现、探索和解决。
三、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我国幼儿数学教学方法的生活化是指从“记数学、练数学” 到“操作数学” 再到“实践数学” 的转变。过去,由于把数学视为一种既定不变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通过训练、记忆、背诵和符号操作等训练幼儿记忆数学概念和数字符号,练习加减运算技能。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的方式,都是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教师只依靠演示的直观性,如几支铅笔、几幅苹果图片的演示就能讲一节课,并且在此过程中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其结果是挫伤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于是人们开始追问:“幼儿是怎样习得数学概念的?”“教师应该充当什么角色?”“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最适合幼儿的数学学习?”
随着皮亚杰的“动作是智力的起源”、“数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动作, 是个体不断建构的产物”、“认识既不是起源于主体,也不是起源于客体,而起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等观点深入人心,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显现。[4]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提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幼儿园也提出了“从操作中学习”、“到社会情景中学习” 的命题,并开始了由“操作” 到“实践”的尝试。由此提倡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景挂钩。幼儿数学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让幼儿到实践中领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数学是有用的,由此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使用数学。教师要重视在一日生活中抓住时机,在生活中轻松自如地感知和应用数学,这正是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本意所在。
综上所述,是由于我们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导理论发生了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变化。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的不断更迭嬗变是教育发展中的有两成果。但并不是全国同步发展的,目前仍有一些幼儿园处于上述的第一发展阶段即没有变化的阶段。即使是某些先进的幼儿园,其数学教育课程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幼儿数学经验基础重视的主动性不够,对幼儿的认知冲突重视不够等问题,但很多方法和理念在我国的实践尚属初步阶段,因此,在如此条件下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应能看到幼儿教育发展的积极未来。
参考文献:
[1] [瑞士]皮亚杰著,卢濬译.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9-10,240-245.
[2] 袁爱玲.三十年学前课程嬗变面面观.[J]教育导刊,2009-03.
谈如何开展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 篇12
一、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生活化美术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更多地关注幼儿不同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生活经验。它让儿童学会生活, 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 认识自己的能力, 愉快地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 最终获得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生活化美术教育”注重活动的过程, 要求教育与幼儿的经验相贴近, 能符合幼儿的兴趣, 满足每个幼儿不同的发展需要。 (1) 它强调了教师要具有处理好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之间关系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能根据本地区、本园、本班幼儿的实际, 对教材进行富有创意的设计和操作; (2) 它要求教师具有观察、分析教育对象的能力, 从而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 (3) 教师要具有统整和提升幼儿经验的能力; (4) 教师要具有支持幼儿表征的能力以及科学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能力。
三、幼儿园创造性实践课程
“生活化美术教育”是根据我园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充分利用园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所进行以创造性为基本特点的课程选择、课程生成、课程重组的相关研究与管理过程。我们的目的在于满足本园和幼儿发展的需要, 使课程更加适合本园的教育对象, 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幼儿发展的需求是紧密结合的。
四、实现家园合作教育
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更生活化、直接化、灵活化、个性化, 家长、社区人员都能参与到美术活动中, 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如家庭绘画区、社区文化节、亲子写生画等活动的开展。同时在活动的过程, 家长也学会运用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语言、方式、内容, 在家庭中开展一些美术活动, 如与孩子一起选择家居物品的色彩、形状等, 真正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
五、充实校园文化
我们所实践的“生活化美术教育”是一种校园文化的再充实。如在环境创设中, 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不同风格的装饰画悬挂在各个楼层、定期选择幼儿作品张贴在楼梯处的展示栏中、专门开辟宝宝涂鸦墙供幼儿随意的挥舞画笔, 将有关美术的欣赏和表现自然融合于幼儿园整体环境中, 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注重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以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 并有意识的进行强化, 帮助幼儿进行内化, 让每位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推荐阅读:
音乐与幼儿音乐教育10-19
幼儿音乐课程07-04
幼儿音乐学习10-09
幼儿音乐教育心得06-22
音乐体验幼儿教育09-12
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10-11
幼儿创造性音乐教育06-28
幼儿音乐教育的形成论文09-15
幼儿音乐教育心得体会08-14
幼儿音乐教学策略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