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课程(精选12篇)
音乐类课程 篇1
影视动画艺术是视听艺术, 一部成功的作品必然是音画创作都很成功, 并且完美结合的作品。而音乐是“听”这一部分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一般院校并不直接培养影视动画专业学生创作音乐, 但学生作品和未来的工作要直接与音乐相结合。如为音乐配置画面的MTV音乐电视、音乐动画抑或为影视动画作品配置音乐、音效, 还有根据和选择先期音乐来创作画面等等工作都与音乐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影视动画专业学生一般没有经过专门音乐训练, 在音乐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 音乐基础薄弱, 一方面, 缺乏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 难以对音乐作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深入的理解, 另一方面对音乐风格的认识比较狭窄。因为作为普通音乐欣赏者, 一般只对自身感兴趣的音乐风格和作品进行有意识地欣赏, 而影视动画的内容和背景则是千变万化, 可以是任何时代、地域和风格, 这时其对音乐内容和风格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第二, 传统的影视鉴赏或是音乐鉴赏往往将画面与音乐割裂开来, 要么只注意画面和情节, 要么只注重音乐的美感, 而忽视音乐与画面的内在联系和音乐在剧中起到的作用以及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第三, 缺乏对声音处理的能力。如果要做好一部作品, 让声音和画面完美结合, 不仅要选择好音乐, 还要做好录音、音乐编辑和声音修饰等工作。而作为一般在校学生比较难以请到专业声音和音乐的制作人, 所以只能亲力亲为。然而限于其对声音处理的能力和设备的不足, 就会使得其作品在音画的配置方面出现明显的粗糙感。即使将来在专业的团队工作, 也要对声音方面有敏锐的察觉能力和对音画配置的整体把握能力。
影视动画专业学生在音乐方面遇到的困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轻易解决, 而需要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增加音乐类的课程来弥补他们的不足, 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
(1) 可以通过音乐鉴赏课来丰富学生音乐情感体验, 增加学生音乐知识的积累, 使学生懂得鉴别和欣赏音乐的方法, 为他们开启音乐殿堂的大门。影视动画专业音乐鉴赏课的开设要有针对性, 教师既要安排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程内容, 又要有适应其专业特点的特定内容。如增加适当的音乐知识和影视动画音乐知识内容。鉴赏作品内容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需要。如在音乐鉴赏课中加入与影视动画相关的音乐作品和配有画面的音乐作品;选择一些为既定音乐配置画面或者为画面配置音乐的成功影视动画作品, 让学生既能够欣赏一般音乐又对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有所认识。
(2) 开设基础乐理课。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 从而让学生在处理音乐、分析音乐时有理论作为依据, 并进一步为有志于做原创音乐的学生打好基础。
(3) 开设影视音乐艺术课。让学生对影视音乐理论有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了解音乐与画面的配置方式和艺术手法, 为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和创作起到指导作用。
(4) 还可以开设音乐编辑和录音技术课。让学生掌握音乐编辑和录音的技术和技巧, 能够较好地认识和使用音乐编辑、录制和处理的软件和硬件, 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
以上几门课程内容的设定都要考虑影视动画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水平。既能够满足学生创作和制作需求, 又不使学生感到难懂、枯燥。课程的开设要有顺序, 先有音乐鉴赏课和基础乐理课做基础, 再有影视音乐艺术和音乐编辑、录音技术作为后继课指导专业创作。各个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来设置音乐类课程。如果课程设置比较紧张也可将一部分科目内容穿插到其他的科目中来一并讲授。如将基础乐理的内容并入影视音乐艺术等等。也可将两门以上课程并入一门课程冠以高一级的科目名称, 从而简化课程的设置。
参考文献
[1]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2]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
音乐类课程 篇2
一、考试过程安排及要求
(一)音乐
1、考场安排
音乐分两个考场同时进行。一个考场为主项考场,另一个考场为副项和模唱考场。
2、考试顺序
考生先到主项考场考音乐主项,然后到副项、模唱考场考副项和模唱。
3、时间要求
主项四分钟(含上下场时间),副项二分钟(含上下场时间)。到时间后,评委有权让考生停止。
4、模唱先由学生抽取考题序号,然后由工作人员弹奏旋律,旋律弹奏三遍,第一遍结束后,说第二遍,重复弹奏;第二遍结束后,说第三遍,重复弹奏。学生可在工作人员弹完第一遍或第二遍后模唱出旋律。如果弹完第三遍旋律 10秒后学生仍然唱不出,则算作放弃,以零分计。学生如果在考场工作人员弹完第一或第二遍后唱出,等于放弃第二遍或者第三遍。外聘评委要负责监督考生抽题和负责监督工作人员演奏的旋律能否与所抽题号相吻合。
(二)服装模特
考生10人一组,先到考场一角测量身高、体重、身体比例,考前由工作人员对评委公布。先考模特表演技巧,然后表演舞蹈或健美操。
舞蹈或健美操表演不能超过二分钟。
(三)播音主持
1、考试顺序
考试顺序为:一分钟自我介绍、朗诵、才艺展示、即兴评述。其中朗诵和才艺展示两个环节可由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调换顺序。考试办法为:一号考生考完一分钟自我介绍、朗诵、才艺展示后,二号考生考试。一号考生到抽签处抽取题目,准备五分钟;二号考生考完一分钟自我介绍、朗诵、才艺展示后,一号考生即兴评述,同时二号抽取题目,以此类推。
2、时间要求
自我介绍不能超过一分钟,朗诵及才艺展示均不能超过二分钟,到时间后,评委有权力让考生停止。
(四)对伴奏、报考号等的要求:
1、考生如有伴奏需要,需自己准备好磁带或光盘,磁带要提前倒好,光盘要求只能有考试用曲一首。否则,耽误的时间算在考试规定的时间内。
2、音乐、服装模特、播音主持考生考试时只能报考试的序号,考试序号由候考室里的管理教师告诉考生。不允许考生报所在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如果违犯,将取消考试资格。具体方法为:音乐考生上场后,报考试序号及主副项曲目;服装模特考生上场后,报考试序号,走完台步后,自己报舞蹈或健美操的曲目名称;播音主持考生上场后,报考试序号后,进行自我介绍,然后报朗诵的作品名称,最后报艺术特长展示的内容。即兴评述时,要自己报考试序号及所抽到的题目。
3、播音主持考生进行自我介绍时,不得出现所在学校、姓名等有关资料,否则,取消考试资格。
二、候考
1、考生在候考室内要服从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得大声喧哗。
2、音乐考试时,由指定的老师一次带五名考生,一名学生在靠近考场门口的楼梯等候,其余四人在四、五楼的楼梯拐角处等候;服装模特考试时由指定的老师一次带十名学生进入考场测量身高等身体基本形态。
播音主持考试时,由指定的老师一次带五名考生,一名学生在靠近考场门口的楼梯等候,其余四人在四、五楼的楼梯拐角处等候。
三、考生成绩的公布
为了体现公开、公正的考试原则,本次考试采取现场公布分数的办法。具体如下:
评委打分每10人一组,原始得分表一式两份,打完一组分数后,复写的一份评委留底,原始的一份交现场计分组进行分数的统计和审核,分数统计表一式两份,确保无误后,将复写的第一份分数统计表交场外工作人员张贴到指定地点,另一份留底,同时保存好电子文稿。本着为考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评委需要反复权衡各考生得分,因此,音乐第一次公布分数时为20人一组,之后都是每10人一组;服装模特、播音主持每10人一组公布。考生考完后,可到成绩公布栏查看考试成绩。
音乐类课程 篇3
【关键词】计算机 音乐 艺术院校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7-02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受到了教育部高度重视,被纳入各类高等教育院校的公共必修课,其目标即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然而,作为音乐类艺术院校公共必修的计算机课程不仅要具备文科类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还要体现音乐类的专业特色。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当前音乐类院校学生的特点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做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2.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音乐类艺术院校学生特点
音乐类艺术院校的所有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均具有音乐专业特长或精通某一种乐器,而地域性和专业性造成了学生不同的教育观和价值观。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已不仅仅只需要单一人才,更多的却是多元化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谁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音乐类艺术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入学的文化基础分数线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而言,文化课分数越高的学生,其学习的自主能力和学习能力就越强,而文化课分数越低的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和接受能力就越弱。因此,学生层次的参差不齐导致教师教学必须因材施教。
2.2 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
计算机课程作为音乐类艺术院校的公共必修课,采用集体授课、课堂教学方式展开,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以下一些突出问题:
①教学内容与教材单一。由于音乐专业院校的特点和师资的限制,教学内容过于统一,不能很好地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除了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外,还需要掌握多媒体音乐课件的制作以及相关音乐教学软件(视唱练耳教学、乐理教学等)的应用;表演专业和舞蹈专业学生需要学习音频与视频的编辑与制作;艺术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平面设计与动画制作软件;而所有与音乐相关的专业都必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绘谱软件(Finale、Sibelius、Encore、TT作曲家等)。由于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不一致,因此,应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将计算机课程渗透到不同专业学习中。
②学生基础差异大。有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学习了计算机相关课程,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从未接受过计算机相关课程且极少接触计算机,只会使用计算机上网查资料和娱乐。此外,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更进一步加大了两极分化程度。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进度,保证教学计划正常有序地进行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③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固定化和程式化。目前,计算机教学主要采用广播系统和大屏幕投影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前设计好课件和案例,通过点对点方式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操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新知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特别体现在学生课堂所学内容,课下很容易忘记。而考核方式则采用随堂上机按照指定要求完成相应操作的方式进行,该考核方式具有片面性,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且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音乐类艺术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
3.1 分类细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设置不同类别实用性广的操作性课程,既要包括计算机技术技能操作的基础知识,也要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外延知识。然后,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类别,第一类为公共必修课,即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社会中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二类为专业必修课,即根据专业特色设置的辅助课程,其任务是增强学生解决本专业问题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第三类为选修课,即为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设置的外延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在音乐类专业中的应用手段,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可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做相应的安排和调整。对于第一类教学,考虑到学生个体情况的差异,在开课前预先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成绩特别优秀并且已达到本课程要求的学生可自愿申请免修免考,其他学生则按照测试结果,由教师科学地分组实施教学,这样有助于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第二、三类教学,考虑到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文化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弱的特点,教师可采用“知识点+案例”的教学方式,通过知识点的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课堂学习的整体知识结构框架,而精选的实例操作则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导和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并完成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
3.2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首先,教师应主动参与课程教材的编写和更新,将教学内容,案例操作及时实时地传递给学生,供其学习和参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好习惯。其次,针对计算机教学资源的不足、课时安排的有限性以及学生排练表演时间的冲突,创建一个计算机学习网站,提供一个非正式的学习平台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在平台上设置多个与教学相关的学习模块,将好的教学课件、学习资料以及视频文件发布上去,学生可随时提出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分享学习心得,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并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后,理论學习与实际相结合,给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
3.3 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决定学生在整个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和精力。由于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该课程更注重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应采取以应用为导向的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建议考核方式分为三部分:平时课堂表现、随堂考核(或阶段性作品提交)以及期末考核。其中,平时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以及上机操作作业完成情况;随堂考核或阶段性作品提交则在系统学习完某一模块知识后,对该模块内容的检测,可通过上机考试或提交作品的方式进行;而期末考核则是对本学期所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检测,仍以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三部分的比率,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结束语
将计算机技术更好地与音乐艺术相结合,并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是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院校的资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理念融入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常玉芳. 艺术院校音乐类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与教学的思考[J]. 音乐生活, 2008.12 : 56-59.
[2]陈明兵. 西部艺术类独立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年9月, 第6卷, 第26期: 7298-7299.
[3]杨红飞. 艺术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福建电脑, 2010年第2期: 199-200.
[4]袁剑, 王文海. 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问题与对策[J]. 电脑学习. 2010年8月, 第4期: 62-64.
作者简介:
音乐类课程 篇4
1 综合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的角度来说, 首先, 要做的就是消除这些学生对经典音乐的排斥。在开始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不要谈论较多的音乐理论等一些专业性的问题, 要从欣赏心理的角度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认识到, 无论时代在如何变化, 经典音乐是一种永不退色的文化。在艺术领域内, 经典音乐的意义具有不可代替以及被公众承认了的价值, 这种价值是永恒的。因为真正的艺术不仅能够反映生活, 同时还能揭示人的内心和人性。其次, 消除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畏惧感以及难以靠近的心理定势, 让学生认识到古典音乐的精神所在, 古典音乐的精神是一种健康美。
古典音乐的特点是思维空间和情感的交融, 学生一旦能在思维和情感的层面上感受到愉悦, 将会影响他们的终身。作为一名音乐鉴赏课程的老师要重点讲解与挖掘音乐中的乐趣,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进去了才能给学生带来乐趣, 最终能够变成生活中的情趣。通常一个拥有情趣和趣味的人都会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在综合性音乐鉴赏类课程中要关注音乐的要素
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同时, 还需要介绍一些组成音乐美的要素,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鉴赏观念, 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较好的音乐鉴赏的态度。音乐是一种声音方面的艺术, 其主要的功能就是音响美。所以, 需要在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觉感受并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可以在聆听的过程中, 指引学生去关注一些组成音乐美的要素。
音乐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一种艺术, 它需要的是人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因此, 在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提高学生的聆听能力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 但是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所以, 音乐教学老师要鼓励学生不但要在课堂上不断的培养聆听的能力, 还要在课外甚至生活中培养这种能力。学生在学会聆听之后也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
3 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一部音乐作品能够成为经典靠的并不是作品的外部形象, 而是作品的内在精神品质。目前, 我们欣赏到的音乐大多数都是历史音乐文化遗产, 这些音乐凝聚了人类的价值追求, 同时还有着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对文化的体验。实际上, 每个时代都有许多的音乐作品出现, 但是在历史的考验过程中, 只是留下了其中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成为了“经典”被流传下来。这些经典音乐作品拥有跨时代精神的艺术内涵, 不仅在音乐领域有着示范的作用, 还在人类的生活态度上、思想上以及意识上起着典范的作用。经典的音乐代表着人性的成熟和有内涵的精神品质, 需要得到不断的传承和理解。所以, 在音乐鉴赏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聆听能力, 还需要传播音乐作品的文化价值。让学生在欣赏和感受音乐美的同时, 还能让他们认识到传统和历史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艺术的历史认识, 以及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能够使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的完善, 使他们的精神上升一个高度。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态度, 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的精神品质和艺术素质, 还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内在品质的提高。同时, 通过学生对共有的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 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意识, 还能够开阔学生们的心胸, 拓展他们的文化意识。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文化价值以及含有的精神品质, 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能力和知识能力。
4 综合性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的审美价值
进行课堂教学主要的目的就是审美教育, 而音乐鉴赏类课程是审美教育中主要的组成部分, 在课堂中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音乐审美的内容主要包括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两个部分。审美能力包括感知力、直觉力以及理解力;审美境界指的是审美精神的教育。所有与音乐的审美能力有关的都是建立在积累听觉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音乐鉴赏课堂的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一些聆听音乐的经验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的聆听音乐, 通过不断的积累聆听的经验,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素质。
在音乐鉴赏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到组成音乐美的要素, 同时教导学生进行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这些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及文化经验。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比较健康、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能够让学生在拥有较高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在人的精神境界中, 音乐世界是一个范围比较广泛、崇高的领域, 同时它也象征着人类共同理想的实现。音乐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力还有很多, 音乐自身含有的审美价值也还有许多, 需要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发现。
在实际的综合性音乐鉴赏类课程的内容应该可以扩充到课堂之外, 使学生能够全面的进行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 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 进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可以伴随人的一生, 会随着人格的成长和人性的成熟而不断的完善人们的一生, 这种文化形式有利于帮助人们构建更加美好的精神境界。在人类的文化活动中, 音乐能够影响和塑造人们的行为, 音乐所触及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 音乐艺术可以说是最接近人们的生存状态, 经常的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也只有音乐艺术能够跨越历史, 仍保留着鲜活的艺术生命。不管这首音乐作品有多久远, 当音乐响起时, , 会立刻激活人们的听觉, 唤醒人们的心灵, 还能激发人们的思维。这些都是音乐所具有的特性, 音乐时刻都能够让人们充满活力。在音乐鉴赏类的课堂中要充分的利用音乐所具有的美的活力, 把音乐带入到学生们的生活中, 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5 总结
综上所述, 音乐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使用综合性的音乐鉴赏类课堂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通过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更高的精神世界, 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处理问题的过程中, 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解决问题。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趋势, 技校对音乐鉴赏类的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在音乐鉴赏类的课堂上运用综合性音乐类鉴赏类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 音乐鉴赏类课程是技校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一个基本的环节, 通过运用综合性的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质。本篇文章将论述的是综合性音乐鉴赏类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综合性教学,音乐鉴赏
参考文献
[1]陈栋.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4) .
[2]王茹.成人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2) .
[3]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 2007 (03) .
[4]朱静宁.工科院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3) .
毕业论文 音乐类 篇5
摘要: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应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相适应,以使培养的人才毕业后能够适应未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但在实践过程中,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标相比,具有相对滞后性,我们应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标的特点针对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应对策,使之尽快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 课程标准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学管理
Abstract: Nowadays the purpose of advanced normal music education is to bring up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musical teachers mainly.So the cultural aim and cultural plan should adapt to the standand of the course i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 which makes the graduates can fit for the demand of the education i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However , in reality , campared with the standand of the course i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 the education of the advanced normal music is laggard.We should suggest some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new standard of the course in the ptimary and middle schools;in order to satisfy the dem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Key words: the education of the advanced normal music;the standard of the course;the cultural aim;the course design;th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但是,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又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又离不开音乐教师。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阵地,这就要求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培养的应是文化素质好,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动手动口能力强与基础教育相适应的教师。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出现了相对滞后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现在我们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即将面临工作的时候都要进行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标的岗前培训,如果我们能在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将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会为我们培养的人才和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很大便利,更有利于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优势。因此,我们应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标的特点针对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特点
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力求体现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力图反映社会发展对国民相关素质的基本要求;重视吸收国际音乐教育的优秀成果,力图切合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新课标在制定上更具有科学性,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要求。
与以前的《标准》相比,新的《标准》具有以下的特点:1.课程性质:对音乐课的定位更准确。把音乐课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首先从一个总的认识高度上提高了对音乐课的认识,以此加强了它在基础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2.基本理念:规划更科学。强调以审美为核心,强调将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所带给学生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与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并将《标准》的基本理念由原来的十条改为现行的五条,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而自由的空间[2]3.课程总目标:(1)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因为课程标准是针对学生提出的所以更强调学生,如删去了“引导学生„”,“使学生„”,“培养学生„”等动宾短语,来体现在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2)知识与技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删去了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的音乐基本技能,基于对“多元文化”内涵的界定和注释,将理解多元文化修订为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4.学段目标:设计更合理。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水平。如在3-6年级的目标中提出,本学段5-6年级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应注意渗透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5.内容标准:将感受与鉴赏
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将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其它文化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其他学科的融合。6.实施建议:考虑更全面。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对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改善措施;在评价内容上,确立了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的音乐课程评价机制,建立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与方法,并新规定了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价应以课堂教学为主。7.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标准》和依据此标准编写的教材,包括音像资料教学课程的重要资源,音乐教学设施,媒体,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各种形式的音乐和教学交流活动等都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课程标准在原来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更注重音乐的审美价值,更强调音乐教学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要求,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都是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指导理念,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以及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
2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有关的政策法规不断相继出台来督促和指导高师音乐教育的实践,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扩大了招生的数量和规模,为解决中小学音乐师资缺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是,目前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与《标准》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2004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普通高等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对培养目标作了以下规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该方案对我国的高等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提出了一个总的培养目标。[3]
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不可能不研究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社会的发展与需要。目前,在高师音乐教师教育过程中,有很多院系并未结合本学校学生特点以及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来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偏离了《标准》下对培养什么
样人的要求,使得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趋同于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多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作为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培养,没有体现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主要是培养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要求,从而混淆了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区别,这也是导致高师音乐教育在其它方面脱离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根本原因。2.2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相脱节
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依旧遵循传统的开设模式,偏重专业技能,缺少实用性较强和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课程,忽视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对老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对教学能力的重视不够,教育学学科课程设置太少[。[4]这也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特别是演唱、演奏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过于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技能表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的水平,方法和手段;从综合素质的要求来讲,文字组织、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如何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水平组织教学、如何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教学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等等;再从专业要求来讲,如何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音乐进行教学,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伴奏,以及怎样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发展特点进行变声期的教育等,都没有在课程设置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目前的课程设置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以适应未来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素质结构,我们应结合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作适当调整,使高师音乐教育更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需要。2.3教学管理体制不够合理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各院校已经开始普遍实行学分制,在学分要求上依据学校和专业的不同有所区别。目前,我们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以三年制专科和四年制本科为主,大部分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但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还不够灵活,没有发挥好学分制的弹性。例如:选修课程数量、范围有限,不能满足学生选课多样性的要求,而且在跨系跨专业的选修过程中缺乏系统、科学的指导,使得学生在选课过程中过于盲目,只选择与本专业相近的课程,较抽象的学科几乎没人选,导致了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没有真正发挥好学分制的作用。
在成绩考核的过程中,方法单一,主要以期中与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也有的把课堂表现作为考核的条件之一,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开音乐会、教学实践等)成绩,过于重视听、读、记、考,忽视了议、做、写、创,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出现了一种上课记笔记,下课学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培养与发挥,从而影响了毕业生的规格使他们不适应毕业后的就业需要。
2.4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在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不够灵活,过于强调专业基本功训练、强调传道授业,而忽视了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为主,大多数学生上课懒得想,下课懒得做,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种上课你讲我记,你说我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一般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自我能力的表现,学生在教师面前大多感到拘束,课堂氛围不活跃,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老师的教育观念主要以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为主,而忽视了素质教育下教师应具有育人观,人才观,质量观等方面的素质要求。这也是影响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要求的一个方面。
总之,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和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是影响高师音乐教育质量的四个重要方面,关系到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新的课程标准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我们应在改革和实践中不断完善,使高师音乐教育与新的课程标准相适应。
3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对策
3.1 以自律论与他律论相结合为哲学基础指导高师音乐教育实践
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教育人才在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所做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件事,都是在将他们关于自己学科的信条付诸实践,每做一次选择,就是运用一个信条。”但是这些信条又必须具有一个将自己捏在一起的中心,有一个使自己在实践中站得稳的脚跟,而不能使自己自相矛盾,这就要求在高师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有个明确的哲学基础来指导教育实践,以使自己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不同情况下对老师的要求。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育对象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作为音乐学习者的身份,一是作为未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自律论和他律论相结合来指导教育实践。自律论和他律论是19世纪50年代围绕音乐本质问题展开的激烈讨论。自律论的观点认为“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的主要是音乐自身,音乐除了自身以外什么也不表达,什么也不意味,音响结构就是一切,”用汉斯立克的话说就是“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自律论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强调的是致力于音乐技能培养,较适合于专业音乐教育。[5]他律论的观点主要是“音乐是指音乐以外的东西,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的是来自音乐之外的东西,这种东西主要是人类情感。”他律论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强调的是通过音乐潜移默化的作用所带给人们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体验,较适用于普通音乐教育。
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既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又能适合未来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在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
技能培养,又要重视技能以外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用自律论与他律论相结合来指导教育实践。在专业技能提高上应以自律论为基础,但鉴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对老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在方法课,指导课,教学课上应以他律论为指导,广博其知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创新能力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能力,以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将审美能力作为核心的中小学音乐教育[6]。3.2合理设置课程,优化课程质量 3.2.1加强实用性课程
现在的高师音乐教育普遍重视音乐技能课的学习,使得音乐技能课与音乐理论、教学理论不能很好融合在一起,忽视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认识、分析和掌握的能力。通过加强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音乐鉴赏在课程设置中的教学时数和年限,并将这些课程通过方法课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又提高了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能力,使学生更适合中小学音乐教育对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求。3.2.2加强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课程
当今,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世界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保护和发展好我们本民族自己的音乐而不至于在这种多元文化趋势中流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话题。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作为一名具有较高音乐修养的音乐学习者在保护和发展本民族音乐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作为将来的一名知识传授者也有义务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热爱和保护好自己本民族的音乐。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应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的重任,加强本民族、本地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注意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如果在课程设置中能够设置这样一些课程,就能更好的为保护和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教学依据和交流平台。3.2.3加强实践性课程设置
以往的高师音乐教学偏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接收为主,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可以分为“表演实践课”和“教学实践课”,通过表演实践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排练演奏提高自己对作品的分析能力,乐队的组织能力和演奏演唱能力,培养学生的即兴表演技能,以适应未来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学校和各地市组织的各种活动和比赛,更有利于丰富中小学学生们的课余生活;通过教学实践课(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践),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查找理论和专业不足,使学生熟悉掌握课件制作,板书设计,教学[7]组织等能力。以四年本科制为例,表演实践课最好从第二学年开始穿插在每学期的课程设置中,包括乐队排练,合唱指挥排练,整台晚会的组织排练等实践课程。教学实践课最好安排在第三学年。3.2.4加强研讨课课程设置
学生们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疑点,搞不清楚的问题,通过研讨课可以帮助学生们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可以在较高年级开设,在学期开始老师可以设计几个专题,然后围绕这些专题来讨论解决学习、实践中的问题。3.3 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在教学管理体制中,我们应发挥好学分制的作用,“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从教学活动的发生和进行的各个方面,还原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为每位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机会和可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师资水平,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如在高师音乐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适当选择提高人文素养和培养非音乐技能(人际交往能力、情感领悟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的课程,并适当提高在学分中的分值,使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8]
在考试方法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结构成绩”,以哥伦比亚音乐系的人文课为例,“他们的考核办法是:一学期内有两次小考,占总成绩的30%。课程结束时有一次大考,占30%,听音乐会后写的一份报告(题目自选)占30%,平时课堂分占10 %。这种结构成绩的优点是既避免了学生只在课程结束时死背讲义应付考试,考后很快忘光的弊病,同时也对平时课堂学习起到督促检查作用,对课堂以外的学习活动和能力锻炼也有所要求。”以改变以往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的现象。
3.4 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在教育思想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观察、富于想象以及以后独立工作的能力,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时地向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无拘无束的对教师讲述的内容提出疑问,并进行讨论。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而针对不同的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通过演示法发展学生的观察、感受理解能力的能力;通过发现法,发现思维的独立性;通过实践教学法,通过学生“亲历的知”形成与完善音乐技能技巧和发展音乐的表现能力。从而培养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不但自身要具备创新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具备在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中能够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总结
总之,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推进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来源,它输出的产品是否合格直接影响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因此它应该尽量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发展保持同步并进行相应的改革,以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同学面临的是未来的教师职业,四年学习所掌握的知识与技巧,能否适
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同学们只有具备全面扎实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完善,才能使我们在学校中的地位更加牢靠,在学识上更有思想,在研究上更加老练,也更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在音乐上更内行,更有能力以哲学上站得住脚的方式证明我们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使音乐教育履行其独特的教育使命,使音乐教育将来会比以往为社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9]
参考文献
文华奖音乐类名单 篇6
1991年,文化部设立全国新剧目“文华奖”,综合奖和单项奖,前者包括“文华新剧目大奖”、“文华新剧目奖”;后者包括“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奖”“文华舞美奖”“文华表演奖”。
音乐类:首届评选“文华新剧目大奖”10名,其中,歌剧2名:《阿里郎》(吉林延边歌舞团)、《海蓬花》(辽宁省大连市海县文工团);
文华新剧目奖22名,歌剧4名:《木棉花开》(江苏省歌舞剧院)、《马桑树》(湖南省长沙市歌舞团)、《从前有座山》(海南省株洲歌舞剧团)、《故乡人》(贵州省安顺地区花灯剧团);
“文华音乐奖”5名:京剧《武则天轶事》(唐在昕作曲)、歌剧《从前有座山》(刘振球作曲)、《阿里郎》(崔三明、安国敏、许元植、崔昌奎作曲)、《故乡人》(张启贤作曲),舞剧《春香传》(朴瑞星、金正作曲);
“文华表演奖”36名,歌剧演员10名:《海蓬花》唐德君,《木棉花开》顾欣、袁晓红,《从前有座山》姚艳丽、王花蕊,《阿里郎》林庆珍、李哲赫、刘英花;
“文华剧作奖”12名,歌剧2名:《故乡人》编剧罗迎贤,《马桑树》编剧盛和煜;
“文华导演奖”13名,其中歌剧导演2名:《从前有座山》导演陶先露,《故乡人》张启贤。
全国首届新剧目“文华奖”9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仪式,并演出了部分获奖剧目的选曲和片断。
音乐类课程 篇7
目前土建类院系《音乐鉴赏》考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大部分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 注重终结性考核, 轻视过程性考核;内容多为上课所学的书本知识, 范围狭窄, 对实践鉴赏能力行为考核较为轻视;考试内容的应试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这些种种问题都迫使我们积极探索《音乐鉴赏》课程考评改革, 制定相关的考评原则, 提出积极的改革方式。
一、考评指标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一) 坚持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原则。新时代要求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音乐鉴赏》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审美课程, 对音乐的欣赏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而审美过程也属于一种创造过程。音乐是无形的审美艺术, 作曲家赋予音乐美的涵义, 但是每个听众在欣赏的时候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作曲家作曲属于一度创作, 演奏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演奏属于二度创作, 听着根据自己的经历对演奏的音乐展开联想就属于三度创作。因此对音乐的审美也是一种创造过程,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高校土建类院系《音乐鉴赏》课程考评体系的改革应该测试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 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音乐鉴赏》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而能力的培养是与实践分不开的。只有将课程中所学到的鉴赏方法实际的运用到学生的鉴赏实践中, 才能最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鉴赏技能, 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因此在考核体系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就需要在考试中将理论知识考核与鉴赏能力相结合, 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的音乐鉴赏理论的掌握程度, 又考查了学生的实践鉴赏能力, 充分的显示了《音乐鉴赏》课程的实践指导作用。
二、《音乐鉴赏》考评方式改革新思路
(一) 更新考评理念。更新考评理念就是要重新认识该课程考评的目的以及评价体系。《音乐鉴赏》课程实践性很强, 考评的目的不该仅仅为了考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考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素质。再者土建类院系开设《音乐鉴赏》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养, 不需要达到音乐专业生的鉴赏高度, 考评不宜太过专业化。在进行课程考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加深对教学实践性的理解, 实现考试的实效性与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的统一。同时还需要扩展考评主体, 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考评方式的综合运用, 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力。
(二) 扩展考评内容。目前考评的内容较为狭窄, 扩展考评内容的目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展考评内容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考评的内容不该仅局限与教过的作品, 考评所选用的作品范围可以扩大;二是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态度、能力表现等等也纳入考核范围之内; 三是将学生平日的课程论文、实践活动等也纳入考评之中, 综合三者进行综合性的考评分析。考评内容的扩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音乐类课程 篇8
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
伴随着扩大招生, 学前教育专业人群不断壮大。归纳起来, 高专学前教育的专业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音乐基础差
笔者对入学新生做了是否“有某项音乐技能基础”等相关情况的调查, 结果发现, 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没有接受过任何一项音乐技能的训练。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大部分来自县城、农村或边远山区的高中毕业生, 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 没有经过全国艺术统考的面试选拔, 而是通过高考直接升学。因此,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们的音乐基础较差, 比如, 学生基本上不识谱, 不懂得节拍和节奏, 唱歌跑调, 音准节奏感觉较差;声音自然条件良莠不齐, 有的音域范围宽、真声多, 有的音域范围窄、声音没有色彩;学生在钢琴和声乐等相关的音乐技能方面, 没有任何基础, 所有技能都要从零学起。
(二) 动手能力强
高专学生高考录取分数比较低, 相对于本科学生, 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相对本科学生较弱, 在学习中主要表现出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教师采用理论讲解方式来授课的课程, 学生最多听课时间只能持续10-1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 学生即使仍在用心听, 实际的学习效率已经大大降低, 注意力和理解力已经有所下降。教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提问学生的时候, 学生常常是不知所云, 答非所问。相反, 这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 特别是需要全身心共同参与的、需要手脚并用的课程, 如舞蹈、声乐、钢琴, 学生能投以更大的学习热情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当中。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后实践练习, 也能用心准备并完成。
(三) 职业认同感强
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出于对幼教事业的热爱, 对孩子的喜爱。这些学生性格天真活泼, 个个都充满朝气, 他们把未来能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强烈的职业认同感, 因此对幼教专业的相关课程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基于幼儿园教师岗位能力要求的音乐类课程目标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文件,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 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由此可见,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岗位所需的能力为培养目标。
最近, 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 明确指出教师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 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分析以上有关文字, 不难发现各类文件都有些宽泛, 就是并未对幼儿教师在艺体技能水平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 而强调的是幼儿教师要运用艺术技能来引导幼儿发展的能力, 侧重于运用。由此可见, 懂得如何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运用艺术技能来辅助促进幼儿的发展, 完善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好的习惯、开发幼儿各方面的潜能, 这才是幼儿园教师岗位需要的能力。
基于幼儿园教师岗位能力的要求, 改革目标是让学生在音乐技能方面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基本能力:具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 熟悉乐理和视唱练耳基本技能, 对音乐的音高和节奏能敏锐地感知, 并能从理性上准确地把握;掌握一定的歌唱发声基本理论和技能, 能运用悦耳动听的歌声演唱儿歌, 进行音乐表演活动;掌握一定的钢琴演奏技巧, 能运用钢琴演奏儿童喜闻乐见的乐曲, 并能自弹自唱和为幼儿的演唱即性编配伴奏;了解音乐的特性, 懂得欣赏和诠释音乐的语言, 并根据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情感创设动作、创编情节, 富有感染力地进行演唱表演活动和组织音乐活动。
三、“为学习而设计教”的音乐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设置特点
目前我校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设三个学年:在校学习两年, 在幼儿园实习工作一年。二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免费男生的学习时间更短, 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半。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包括《乐理与视唱练耳》《琴法》《声乐》, 属于专业技能课程。音乐类技能课的课程设置, 存在课时少, 时间短, 受众多的教学特点。
1. 课时少。
《声乐》每周只有一节课, 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半到两年, 《琴法》到了最后一学期每周也只有一节课。而《乐理与视唱练耳》这门在音乐专业院校需要分成两门课程, 每门都要用一年时间才能掌握的课程, 课时更是少之又少。所有的内容要在一年内上完, 而周课时只有一节。
2. 时间短。
对于《琴法》和《声乐》这些“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需要时间来磨练的技能类的课程, 一两年无疑是非常短的。要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让学生娴熟地掌握艺术技能, 并能根据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灵活运用, 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 都是一种考验。
3. 受众多。
由于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扩大, 目前《琴法》《声乐》这些技能课, 采用的是一对二十的大课授课方式。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如此之多,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特殊的教学情况。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的设置特点, 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二) “为学习而设计教”的教学方法改革
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为技能与教育方法兼备的教师, 在音乐课堂中, 我们的教学方法要有效且高效地帮助学生获得专业能力。
“世界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伯特·加涅, 提出了‘为学习而设计教’的理论与主张。他认为教师的教是存在于学习者外部的一种刺激情境, 是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教师有效的教学要紧密对应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即: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教学目的告诉学生, 使学生确立一种期待;指引学生注意;刺激学生回忆有关当前学习的前提条件;指导学生对所获教学信息进行编码;增强学习的保持;促使学习迁移;引出动作, 提供反馈。”结合加涅的有效教学理论, 我们在教学中也尝试进行“为学习而设计教”的音乐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1. 学习的期待突出职业性。
音乐类的课程在学前教育课程中属于专业技能课, 要想在一年半的学习时间中系统掌握专业技能, 学生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然而大多数学生在初入大学时, 并未对未来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学习规划, 学习上存在着盲目性。那么教师就要紧扣幼儿教师的职业内容设计学习的任务, 从职业需要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期待。比如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时候, 熟练掌握钢琴伴奏技巧的教师比不会弹琴的教师更能轻松驾驭课堂;教师教孩子唱歌, 乐感和发声技巧好的音乐教师能对幼儿有正面的影响, 而荒腔走板的教师则会损坏幼儿的音准乐感。在音乐类课程授课之初, 教师就以这样的方式, 将音乐技能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向学生阐明, 把学习的期待转化为对熟练掌握各种职业技能的期待,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2. 信息的编码注重综合性。
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培养目标是:使未来的幼儿教师具备“弹、唱、舞”的专业技能, 并能灵活应对工作岗位的各种需求, 那么教师在音乐类课程的教学上, 就不能只局限于对单一技能的教学, 还必须要培养学生对所学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声乐》课歌曲《数鸭子》的学习为例, 为使学生对所获得的教学信息转变为储藏在长期记忆中的形式, 我们要求学生以完整的歌舞形式来学习和记忆这首歌。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 综合考虑了《乐理与视唱练耳》和《琴法》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将教学任务明确为: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故事情节创编舞蹈, 把这首儿歌用边歌边舞的形式表现出来;前奏和间奏的旋律要用唱名来背唱;每个组选一位同学担任钢琴伴奏, 为本组的表演进行音乐伴奏;组员们为自己小组的舞蹈表演做头饰和表演道具。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示范和启发教学的方式, 在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运用生动的舞蹈形式来表演歌曲, 比单纯的学习发声技能更能准确地把握儿歌的风格和演唱方法。而这种将“弹、唱、跳、演”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也使学生对各种艺术技能的运用能力在课堂的实训中得到了全面提高。
3. 学习的迁移强调灵活性。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的角色是教育者、启发引导者、管理者, 他必须有思考如何运用教育技巧进行教育的能力。针对教育对象的这一特点,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音乐技能, 还要鼓励他们在各种新情境中灵活地进行学习的迁移, 不断地运用各种技能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运用《声乐》课所学的发声技巧解决《乐理与视唱练耳》课中高音唱不准的问题, 运用《琴法》中所学的钢琴伴奏编配的方法, 来为《声乐》课所学的儿童歌曲编配伴奏, 进行自弹自唱。同时, 在《声乐》课中所学过的某一首儿歌的歌舞, 要能够举一反三的为同类型的歌曲编排歌舞动作。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小白船》这两首歌曲中, 都出现了小船在水面上飘荡的情节, 这就可以用相同的身段动作来表演歌曲内容。
四、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音乐艺术实践
要实现音乐类课程的教学目标, 仅依靠每周一次声乐课、一次钢琴课, 每次课短短40分钟或80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的时间只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 而要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和能力, 需要学生在课后大量的练习。为了让学生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艺术实践, 我们开展了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比赛和演出, 如儿童歌曲弹唱比赛、钢琴比赛、儿童舞蹈大赛等等学生技能比赛, 比赛的形式丰富多样。如在儿童歌曲弹唱比赛中, 参赛者可以是自弹自唱, 可以一人弹两人唱, 可以小组唱, 或者带情节表演的边跳边唱。学生们通过各种比赛, 磨练了胆识, 积累了舞台经验, 强化了所学到的各项技能技巧, 使自己的艺术技能在舞台的实践中获得了飞跃。
五、基于技能生成的音乐类课程考核
从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存在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繁多、教学对象多等特点, 教学效果和质量令人担忧。所以, 音乐类的每门课程所采用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 对于学生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起到了严格的监管作用。由于音乐类的课程大多属于专业技能课, 技能的掌握需要大量的课后练习, 最有效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学生学完一个内容就考核一个内容, 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通过平时课堂上的考核, 使学生重视课后的技能练习, 时刻保持紧迫感和学习主动性, 教师也能及时地将学习效果反馈给学生。
教师的严格要求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 而教师严格公平的考核, 就是检验学生技能的重要标准, 学生往往参照教师的标准来对自己提出要求。所以如果学生在交技能作业时, 教师只是给分数, 而不提出教学要求, 让学生轻松过关, 那么这个分数是无意义的。考核的目的是通过检查, 教师为学生提供反馈, 让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不足, 以便明确努力的方向, 更进一步提高。
因此, 有效的教学要依靠有效的考核。而有效的考核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要求明确。不管是哪一门音乐技能课,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对于技能方面的要求, 要明确告知学生考核的标准。教师要提前预知学生在回课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简明扼要叮嘱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不能怎么样和应该怎么样。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后的学习效率,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并保证学习质量。练习不在于多, 而在于精。例如练习儿歌《小星星》的伴奏音型分解和弦, 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作业时, 要明确指出歌曲的弹奏速度, 弹奏的力度要求, 左右手正确指法, 还要对弹出的音响效果要做出规定, 避免做无用功。
2.重考制约。对于在考核中完成作业的质量不好, 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不予过关。如《琴法》课的考核, 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钢琴练习曲作业时, 如果学生在弹奏中出现了很多指法和节奏的错误, 弹奏也总是断断续续, 非常不完整, 那么教师就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问题, 要求他课后继续练习, 改正错误。直到达到要求, 符合标准才予过关。又如《声乐》课的考核, 对于普通话发音有误以及音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 也都不能给予合格, 必须要求其重新努力练习, 纠正错误再重新考核。
3.分数标准。教师对于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考试的结果所给出的分数, 应该制定严格和明确的标准。达到了某个标准才能获得相应的分数。拉不开距离的分数, 或者不够公平的评分, 都会打击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使一些在学习上容易产生怠惰情绪的学生滋生蒙混过关的心理。
参考文献
[1]肖传堃.加涅的教学理论[J].天津教育, 1988 (2) .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出版社, 2002.
[3]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中国幼儿教师教育转型[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2008.
[4]李岚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法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 2003.
音乐类课程 篇9
1、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是科技和时代进步所产生的新兴学科
在电脑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代社会, 很多领域依靠电脑技术支持, 都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作为最为大众喜爱和接受的音乐专业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进步, 用电脑制作出来的音乐也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艺术水准, 电脑音乐制作为作曲家带来作曲方便的同时, 也给很多不同层次的演出、活动、比赛、甚至是婚庆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所以, 在当今的音乐教育中, 电脑音乐教学也占有着它独特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在各专业艺术类院校中此学科的开设逐渐普及化, 这是时代的要求, 社会的需要, 同时它也符合创新精神和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近些年来, 随着电子音乐的普及, 让更多的师范类艺术院校也越来越关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 陆续开设了有关电脑音乐制作方向的选修课, 通过学习, 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就业能力和范围。
2、掌握电脑音乐制技巧对师范类艺术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 “创新”已成为整个时代发展的号角, 对于师范类艺术院校来说, 如何让自己的毕业生在全国就业严峻的形势下, 依然拥有较高的竞争力, 必须依靠知识面的宽阔, 才能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师范类艺术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讲求创新, 寻找培养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的新思路。普通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音乐教学、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本着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向, 除了学生所必修的钢琴、声乐、第二乐器、合唱指挥、乐队指挥、教法等专业课程以外, 电脑音乐课程也不可缺少, 培养即懂音乐、又精通电脑和音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是当今社会需要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
电脑音乐制作已广泛的应用到当今社会的各个行业中, 这就要求各类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师, 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传统的音乐课程, 更应该面向社会的需要为学生增设电脑音乐制作课程, 这不仅有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更能为各行各业提供迎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音乐专门人才。
二、电脑音乐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
1、培养学生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是学好电脑音乐制作的基础
电脑音乐制作, 是一个复杂的学科, 所涉及的知识门类很多, 熟练掌握制作软件还远远不够, 还需要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例如复调、和声学、配器、乐理等学科的知识在电脑音乐制作中也发挥着基础的、重要的作用。例如和声学可以帮助学生研究和了解和弦的结构、和弦与和弦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和弦之间的连续进行。在和声学的范畴内, 有功能和声、民族和声、对位化和声、现代和声等多种类型。也对应着学习电脑音乐制作以后的编曲方向;学习好复调知识可以熟练运用复调手法, 可以丰富音乐形象, 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 使其形成此起彼落的效果;曲式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知名作曲家的成名作品, 再分析作品的同时也能得到相应的制作知识。同时, 若能熟练掌握一种键盘乐器能使电脑音乐制作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2、教师的“教”要思路清晰, 学生的“学”应分清关键
电脑音乐制作学习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所以在课程一开始, 教师们应该把复杂的知识背景简单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惧怕电脑音乐制作课程, 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设备有一定的了解, 如电脑的配置、音源的选择、软件的用途、声卡的应用、调音台的使用、麦克的摆放、监听设备的应用等等。让学生对电脑音乐制作的流程有个大概的了解。
因为是选修专业, 所以不应该要求学生学习以后需要掌握与专业院校一样的技法水平, 而是要掌握基本的硬件知识和简单的软件操作。对于电脑音乐制作来说, 硬件是必不可少的, 硬件设备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最后作品的质量。但也不是说, 只要是价格不菲的设备都能做出非常精妙的音乐的, 价格低廉的设备就不能做出好的音乐。如何选择一个性价比高的电脑音乐制作设备, 让学生以后在工作中能够减少成本产生最大的效益, 是课程设置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学生们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大致就业的方向来确定适合自己的电脑音乐制作学习的目标, 力图使自己掌握适合自己的关键技术。学生在学习电脑音乐制作时候, 要了解电脑音乐制作的完整过程, 还要会使用音乐软件读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和目标进行分软件、分类别的更系统的学习。
电脑音乐制作教学研究研究是一个需要快速发展的一个工程。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 我们必须及时意识到科技革命对课堂教学以及自身所带来的冲击, 通过多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东成、卢小旭:《MIDI技巧与数字音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2]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音乐类课程 篇10
一、招生定位导致生源专业基础素质不同
招生定位的不同, 俗称“生源不同”。从根本上讲, 造成两类院校钢琴教学模式存在不同的最源头的因素是在艺术类招生考试中针对所报生源的考查要求和标准不同。报考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考生, 在考试时应具备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是一专多能, 也就是说考生的专业素质应尽可能地多样性一点, 器乐、声乐、舞蹈等艺术类的技能越全面越好, 当然, 在全面的基础上, 如果有一两项的专业技能更加的突出一些, 水平更高一些, 相对于其他考生来说, 自然就有了更高的竞争力。但是, 没有全面的音乐素质做基础, 只有一项专业技能的考生, 即使是这一项专业技能的水平再突出, 在师范类音乐考试的招生中也是不占优势, 甚至是没有竞争力的。而在音乐类专业院校的招生考试中, 其对考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则恰恰相反, 即越专越好, 水平越高就越有优势、越有竞争力。即使你有再多的专业技能在身, 但没有一样是较为突出和高水平的, 那最终进入音乐类专业院校学习深造的机会也是十分渺茫的。因此, 以钢琴专业为例, 招生定位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考生在进入这两类院校进行专业学习的时候, 其钢琴演奏水平的基础大不相同。师范类院校学生的钢琴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甚至是没有丝毫的钢琴演奏基本训练, 而进入音乐类院校学习的钢琴专业的学生, 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钢琴专业演奏训练, 有些甚至是已经在专业的钢琴演奏领域具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因此, 招生定位导致的生源基础不同是这两类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后的钢琴教学模式上具有根本区别的本质原因。
二、培养方向带来的授课模式不同
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为中小学或是大中专提供普通音乐课教学的师资力量, 而音乐类院校钢琴专业的教学是为了给社会提供和培养更多的钢琴专业演奏人才, 因此, 钢琴专业的教学在这两类不同的院校中其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模式均不尽相同。在师范类音乐专业的教学中, 钢琴课的教学是所有音乐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也就是说, 无论你是以什么样的专业技能考入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 你都要开始学习和具备钢琴演奏的专业技能。这就使得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模式必定是大课式的, 集体性的, 因为它首先应体现的是普及性而非专业性, 在大课教授的同时, 老师亦可以根据学生入学时的钢琴演奏水平的不同大体分为几个小组, 以便于更好的因材施教的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和内容。相反, 音乐类院校的钢琴专业课教学则是以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模式为主, 因为音乐类院校的培养方向是为社会提供高精尖的优秀的钢琴演奏人才, 这样的要求就需要负责专业教学的每一位导师精心的努力和悉心的栽培才有可能开花结果, 每一位学生入学的专业水平, 自身所具备的先天音乐素质, 其可挖掘的艺术潜力以及扬长避短的发展方向, 都是导师在针对每一位进入专业院校学习的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时需要综合考量的, 真正是体现到了量身定做, 因此, 只有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才能充分的落实对每一位学生的培养。另外, 培养方向的不同也使得这两类院校的钢琴课使用教材有着很大的区别。师范类音乐专业的钢琴课教学内容以适合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学习需要的专门教材为主, 老师也会适当的补充其它有益于学生练习和提高的相关教材作为补充, 但最主要的还是突出教材的综合性。而音乐类艺术院校的钢琴课教学则以钢琴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和学习的内容为依据, 教材的选择上会更多的突出其专业性, 不同年代、不同作曲家、不同音乐风格以及不同形式作品的教材, 都是音乐类院校钢琴专业学生所必须选用和涉及的, 有些时候老师还会根据演出和专业比赛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从专门类的教材当中选择一部分舞台演出效果好, 技术性突出的作品作为储备。
三、就业方向的不同促使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容不同
师范类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最终毕业时的就业选择方向大多是以中小学或是各单位的群众性的文体活动部门为目标, 因此其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往往是偏向中小学学生的特点或是群众性的特点, 具体到钢琴的教学内容, 在初步的钢琴演奏能力得以建立以后, 老师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更加侧重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普及性而非高难度高演奏技巧的内容的训练。并且, 在具体的钢琴曲目和作品的选择上, 师范类音乐专业的学生应更多地涉猎一些旋律性和歌唱性较强的曲目练习, 并且应该在钢琴演奏技巧的训练上侧重培养钢琴伴奏能力的提高, 因为在日后的实际职业需要中, 钢琴的演奏能力更多的是会体现在为演唱者的伴奏能力上, 并且要适应不同种的伴奏需求, 比如说在中小学的音乐课教学中, 给孩子们的演唱曲目进行简单的伴奏, 在各种文艺活动中, 给各类相关的声乐演唱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正谱伴奏, 以及在特殊需要时随时能够根据调性的改变提供即兴伴奏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师范类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钢琴课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和提高, 并且不断的实践和应用才能实现的, 因此, 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的钢琴课教学应本着这一原则和目标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的调整。而音乐类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在最终毕业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 大多数时候面对的是专业演出团体, 艺术剧院、歌舞剧院以及培养钢琴专业学生的音乐院校, 这就要求音乐类院校的钢琴专业学生在校的专业学习, 应更多的侧重于钢琴演奏水平的提高和以演奏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整体音乐素质的培养, 其钢琴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大量的钢琴演奏技巧训练以不断提高其自身的钢琴演奏能力, 还要包含大量的钢琴演奏作品的积累, 舞台演奏的礼仪与形式, 并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更多地参与各类相关的专业演出和比赛, 以提高自己的综合演奏能力。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应更全面的进行各种钢琴音乐作品的筛选和学习, 为将来培养出专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钢琴演奏人才做好充分的储备。此外, 为适应学生对部分大型钢琴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音乐类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在钢琴主课的学习之外, 还必须深层次的学习和声、曲式、作品分析以及相关的钢琴艺术史, 中西方音乐史、甚至是部分钢琴家的自传或是后人对他们的总结性的评论, 这些相关课程的学习, 对音乐类院校钢琴专业学生的钢琴演奏综合素养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动漫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
焦凤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四川汶川623002)
摘要: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伴随动漫业成为我国大力扶持的绿色新兴产业, 动漫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而本专科院校动漫毕业生失业率却节节攀高。随着全国高等专科学校集体升本的潮流与改制的形式下,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高等专科院校动漫专业, 提高毕业生质量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关键词:民族地区;动漫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课题“以动漫艺术作为羌族文化视觉传达形式研究” (课题编号:201010007)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伴随动漫业成为我国大力扶持的绿色新兴产业, 动漫园区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动画制作年产量逐年递增。随之带来的巨大人才需求量也刺激了动漫教育培养业的发展与壮大。各类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 培养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截至2009年, 我国开设动漫专业的本专科院校达到1279所, 动漫相关专业达到1877个, 每年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数以万计。而据中国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发布的最新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 动画专业本专科毕业生的失业率2010年排名第一, 自2008年以来, 该专业连续3次入围“失业率最高专业前十名”, 这不能不说是对高等教育的极大讽刺。
高等院校承担着我国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教育责任, 动画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带来的是岗位和技术的细分化, 据央视统计, 2004年上半年我国有151家电视台播出动画片, 保守估计每家电视台平均每天播出20分钟, 以20%首播来计算, 那么中国动画片
四、两类院校钢琴教学现状的比较
随着社会进步的不断开放性发展以及培养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 目前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钢琴课教学和音乐类院校的钢琴专业教学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融合和互补。比如, 在对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钢琴师资人才培养上, 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面对中小学或是大中专的师资需求, 各类艺术中专、艺术高中、甚至是各类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院的师资培养, 也已经成为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师资培养的一部分, 因此, 高水平高质量的钢琴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已经成为目前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并且随着全民音乐素质的不断提高, 很多报考师范类和音乐类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都是从很小就开始接受专业正规的钢琴演奏技能的训练, 等到面临大学的专业选择时, 大部分的考生已经具备了相对来讲比较专业的钢琴演奏技术能力, 因此, 整个师范类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起点, 已经从最初的普及提升至选拔的层面, 为了不使钢琴演奏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被埋没或是耽误, 师范类院校也开始逐步建立起适应这一部分学生的教学体系, 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提供更适合的平台和机会。与此相同, 音乐院校的钢琴专业教学也开始更多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培养, 而不仅仅局限于对自身小专业领域的学习, 这样, 对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的更广泛地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时, 对于更多的有突出发展潜质的钢琴专业的学生, 音乐类院校的钢琴专业课教学也开始更多地走出校门、国门的需求量将在13万分钟左右。高产量与高需求的配合下, 动漫产业既需要擅长艺术创造的精英又需要数量庞大的、具有较高技能的熟练制作人才。这就迫使我们对当前动漫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的方向和渠道进行研究、调整拓宽。
一、民族化需求与民族地区高等专科院校的尴尬处境
在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明确要求:“加强少年儿童影视片的创作生产, 积极扶持国产动画片的创作拍摄制作和播出, 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适合未成年特点, 展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动画片系列。”
这一文件精神为我国动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 我国的动画产业要在世界动画范围内有一席之地必须融入中国元素, 而艺术创意和产业机制相结合才能使传统元素成功实现动漫产业效益。民族地区高校有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 如:藏族的宗教文化、民俗建筑文化和英雄人物;羌族大型史诗中描述羌族迁徙的《羌戈大战》《木姐珠和斗安珠》《白石崇拜》等;彝族的神话巫术故事、舞蹈文化、服饰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资源都可以在融合到动漫教学中。在教学中找准传统文化和年轻人的共鸣, 发掘其中的时代特征, 是成为民族元素动漫化的关键, 融入新的话题、新的思维是成为动漫创意的源头。
从产业的角度看动画制片由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后期合成三部分组成。前后两头需要具有较高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创作人才, 而中间部分则更需要要的是责任心强、动手能力强的制作人才。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动画制作大国为了降低制作成本, 向我国发送了大量的动画中间制作部分外包。因此中期制作加工是我
或者是把国内外知名的钢琴演奏家和钢琴教育家引进到学校里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面对高水平专业人士的机会, 授课的模式也以传统的教室模式逐步的扩展为公开课、大师班、讲座、国内外交流访学以及更多的由课堂走向舞台。
综上所述, 师范类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与音乐类院校钢琴专业的教学从本质上说还是有培养方向的不同, 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各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扩大, 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与音乐类院校的钢琴专业教学又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趋势, 比如, 目前很多专业类的音乐院校在招生方向上的定位, 已经从单一的音乐表演类专业衍生出音乐教育类的表演专业, 而师范类院校的招生目标也已经从单一的音乐教育方向发展出音乐表演类的分支, 因此, 过分的夸大和偏执的否定这两类院校钢琴课教学存在的差异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摘要:文章主要是以师范类院校和音乐类院校钢琴课教学的不同为主旨, 从招生定位、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加以分析, 以期读者对于这两类院校钢琴课教学存在的不同及现状有一个清晰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音乐类,师范类,钢琴教学,不同
参考文献
[1].宋杨.关于高校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学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01)
[2].张凯.高等师范音乐学院钢琴表演专业教学探索与实践.《艺术研究》2012年8月
音乐类课程 篇11
关键词:流行音乐 音乐教学 教学方法 艺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06-01
音乐是艺术,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对当下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无限的憧憬。随着社会进步,音乐的社会功能越发凸显,它在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塑造性格和培养良好素质有着深远而持久的作用。同时它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说音乐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尤为重要,缺乏音乐艺术的教育绝不是完整的教育。
1 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
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从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再次复兴。其中有两股力量共同促成了内地流行乐的发展:第一,是抒情歌曲的兴盛;第二,是港臺流行乐的启蒙。在文学上,“伤痕文学”和“朦胧诗派”,纷纷表达了一种“文革”残留的灰色气息,人们感到一种压抑后的心理失重;而在音乐界却表现得并不一样,一种轻松的抒情歌曲迅速在人民群众中间传唱开来,它完全表现了人内心得到解放后的兴奋和喜悦。当时具有开创意义的歌曲是由施光南作曲的《祝酒歌》。
受这种风格音乐的影响,1980年举办了25万人参与评选的“听众最喜爱的广播歌曲”活动,产生了15首著名的抒情歌曲,这些歌曲继承了先前的音乐传统,用真挚的旋律唱响了大众的心情。
在这次活动之后,很多作曲家投身创作通俗的歌曲。其中王立平创作的《在太阳岛上》已经带有流行音乐的节奏特点;张丕基写作的《乡恋》不仅吸收了探戈舞曲的节奏,而且还让人们听到了一种特有的“气声”演唱方法,它是由李谷一最先演绎的。随着中国打开大门,港台流行乐对内地市场产生重大冲击,录音机和磁带传播开来迅速占领中国市场,与此同时音乐也传播开来,最为著名演绎者的是邓丽君。她的演唱风格在内地流行乐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很多歌星和词曲作者都是从邓丽君的盒带开始学习流行歌曲的演唱和编配技巧的。除了邓丽君的“情歌”,当时受到青年人喜欢的还有台湾的校园民谣。刘文正的演唱同样影响到内地第一代男歌星。之后,台湾校园歌带动了大陆校园流行歌曲的飞速发展。
2 音乐类师范生进行流行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2.1 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
流行歌曲的歌词一般比较口语化,比艺术歌曲的语言更加直白、坦率,不仅仅表现在爱情的主题上,而且表现在人们生活中有的也带有人生哲理,令人深思。如:《好人一生平安》《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常回家看看》《山不转水转》《爱的奉献》《绿叶对根的情意》等,流行歌曲选择较口语化的歌词,反映平常人的生活、爱情,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很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与他们产生共鸣。
流行音乐的朴素大方,实用性很强,大学生容易掌握,易于模仿。具体表现在旋律平稳,内容通俗易懂,朴实自然。气息短凑,类似于自己心声的表白,质朴平静,易于被大学生接受。
流行歌曲的节奏一般比较规整、简单实用,音域较窄,音区较低,但近些年来音域有了很大的扩展,曲式简单,通常采用一段体,但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更加适合表现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流行音乐的表演形式时代性很强,歌手的演唱或乐曲的演奏风格较为自然、随意,常常带有即兴表演的性质,这样就拉近了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包装上刻意下功夫,包括宣传海报、媒体炒作、广告宣传等,表演者打扮前卫,充分利用伴舞、灯光、音响、电声乐队、创意等手段,充分体现了现代生活的节奏和脉搏。
2.2 流行音乐的传承功能
流行音乐语言最初产生于浪漫主义音乐,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才形成了独有的特点。流行音乐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多层次精神需求创造了更多了解艺术的机会,更是一种对文明的传承,一些歌手通过歌曲演绎讲述着现代人民生活的日新月日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这么说,流行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几部。有代表性的歌曲有《天路》《我和你》《北京欢迎你》等,朗朗上口深受群众和大学生喜爱。
目前,各种公益歌曲鼓励教育广大学生遵守公共道德,为社会多做贡献。各种公益活动,如同一首歌活动,许多流行音乐歌手走进厂矿企业、大学校园、城市和乡村,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中国的大政方针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所取得的成就。反映了良好的精神风貌,激励着大学生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谐发展得积极热情。这一切都具有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3 结语
流行音乐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社会价值,也奠定了它在大学生中的地位。虽然现在看来流行音乐有些许不足,但是相信通过教师的利导,流行乐中积极向上的精华定能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刘蕊.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5):107-108.
[2]宋东颖.在流行音乐背景下对古典音乐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3(10):43.
音乐类课程 篇1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西安鼓乐数据库
1 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的含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某社区、群体或个体所表达的, 符合群体期望并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旋律、节奏、和声、动作和器乐等艺术表现形式, 在其社区和群体中世代相传、与其社区和群体具有密切关系、在历史发展中自由流变[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部分为民间音乐型, 是广大民众在不同场合表达个人精神需求的艺术形式, 是对各族民间音乐的传承, 对它的保护已经成为学术介的关注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文献检索等技术,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归类与管理, 以此提高检索的利用率, 实现以统一标准和规范为基础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2]。
2 音乐院校图书馆参与非遗数字化的优势
西安音乐学院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 学校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珍贵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资源, 在国内外都倡导大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无疑该馆做为音乐院校的图书馆, 参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定的优势。从2009年起该校图书馆就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主要通过图书馆丰富的音乐类馆藏文献资源为基础, 针对教学科研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建《西安鼓乐数据库》为例来谈谈该馆是如何以数字化的形式参与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
2.1 资源的优势
图书馆是该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是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艺术实践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图书馆工作以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知识信息为主。该校图书馆历经60年的积累, 收藏有大量珍贵的西安鼓乐文献资料, 主要包括音频、视频、乐谱、磁带、CD、采风和图片等形式。
2.2 人员的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在进行操作的时候有着较高的要求, 涉及的人员方方面面, 不仅要技术的, 而且要专业的, 不仅要文化领域、艺术领域的, 而且要计算机领域、信息领域等各行业的专家学者[2]。该校图书馆目前人员配置有正高职4人, 副高职5人, 中职3人;其学历结构为:音乐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5人, 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人, 本科10人, 专科2人, 人员队伍已形成以图书馆学、音乐学知识为主, 英语、计算机知识为辅的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能够胜任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作为音乐专业院校图书馆, 我们在利用本馆文献资源和人才优势的同时, 也可以有针对性的依赖与参与非遗课题有关的专家学者。例如该校著名鼓乐方面的专家冯亚兰、程天健等教授, 图书馆通过数据库展示会的形式, 邀请专家从专业角度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把关, 并收集整理有关这些专家的论文资料来丰富数据库内容, 同时利用本馆的专业人才和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 直接参与选题《西安鼓乐数据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3 图书馆传承和保存的优势
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在申请非遗项目要承诺具体措施并加以保护, 其中就有保存和传承两条措施, 传承主要通过社会教育和高校教育等途径, 而图书馆是高校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网页、数据库、讲座等形式来发挥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的作用, 有利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和保护。而保存, 就是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去保存, 图书馆又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保存文献典籍作为使命, 千百年来矢志不渝。图书馆在保存文献的完整程度是别的结构所不能比拟的[3]。《西安鼓乐数据库》, 就是按照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要求, 利用数据库的形式, 整合音乐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文苑集萃和乐谱资源等为一体的各种媒体数据库的形式, 将完整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网络资源的形式展现给广大读者。
3 西安鼓乐知识的概述
西安鼓乐是流行于西安及附近地区以鼓为主的打击乐与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个大型的民间器乐乐种, 它起源于隋唐, 历经宋、元、明、清以至今日, 仍然相当完整的保存着传统的曲目、曲谱、调式、乐器及演奏形式[4]。对“西安鼓乐”的保护虽然从地方到政府, 都在热议如何保护好西安鼓乐问题, 但音乐类的非物质遗产的保存相对其他类的非物质遗产的保存要困难的多, 要做好这项艰巨而又伟大的工作, 就要求各部门联合起来, 发挥各自的优势去传承和保护。在2011年选择创建了《西安鼓乐》数据库, 数据库主要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形式来体现了“西安鼓乐”这一源自唐代、绵延千年, 流传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珍贵乐种。数据库的建立, 可突出我校学术科研特色、发挥图书馆的馆藏优势, 又可成为保护和传承“西安鼓乐”的教育基地。
4《西安鼓乐数据库》的主要内容
该数据库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 汇集“西北名族音乐研究中心”以及其他单位与个人的各类文献资源整合而成的[5]。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运用文字、录音、录像, 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的。该库目前所展示的西安鼓乐数字文献资源共分六大板块:简介、文苑集萃、音乐资源、专家学者、读者留言和西安音乐学院学术成果专栏。本库的主要精华体现在其中的文苑集萃, 专家学者和音乐资源三个板块来体现的。 (1) 文苑集萃:主要收集了报纸、杂志等报到有关鼓乐方面的专题新闻报道内容、涵盖1980年以来以西安鼓乐、长安鼓乐、西安鼓乐为题的学术论文和以西安鼓乐研究论文为主的学术著作。 (2) 音乐资源:主要含有出版物、油印本、手抄本和复印资料的乐谱资源;有出版物和采风资料录音资料的音频资源;有出版物、出访演出录像以及采风资料的视频资源。 (3) 专家学者:通过个人简介和学术成果的形式介绍了以该校冯亚兰、焦杰、程天健三位学者为主的鼓乐方面的专家和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公布的西安鼓乐传承人为主的西安鼓乐传承人。
5 数据库目前运行情况
西安鼓乐数据库在2013年3月通过验收结题, 在投入教学科研使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动态性, 数据库在使用过程中, 负责《数据库》的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在不断续增添新项, 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随时和流通窗口的老师沟通交流, 及时查看流通窗口统计的读者需求信息和对数据库的建议和要求, 这样在续添、修改和补充都是有理有据, 使数据的内容更加完善, 更加突出的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6 问题和改进措施
该馆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也是在摸索和学习阶段, 为向同行学习更多先进的建库经验, 2013年12月特邀台湾师范大学黄均人教授来该校进行学术交流, 通过交流学习, 保存自己的优势, 补充自己的不足;“西安鼓乐数据库”在投入使用前召开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新建数据库展示会, 借鉴西安鼓乐研究领域和兄弟院校图书馆有关专家的建议和指导, 专家们在对数据库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时, 也指出了数据库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这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西安鼓乐数据库”的完善补充指明了很好的方向。
6.1 数据库的检索不符合图书馆的检索规范
“西安鼓乐数据库”在投入使用过程中, 虽然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但从图书馆文献检索途径来看, 发现收集部分专家学者论文的出处、作者、备注等检索点来看, 不符合图书馆的检索规范、资源的组织揭示和检索要求。既然是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从图书馆的角度去自建数据库, 那么检索点就要符合图书馆文献检索途径, 为以后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统一的检索途径, 及方便读者的检索学习, 也方便保存和传承。
6.2 人员队伍的缺乏
对于专业院校图书馆来说, 人员方面虽然有一定的优势, 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来看, 在人员的配置上还需要调整, 因为作为音乐专业院校的图书馆, 该馆收藏有大量的原版乐谱文献资源, 对这部分的数字资源整合, 图书馆还缺乏这种既懂音乐专业又懂外文的专业人才。由于人才的缺乏, 对这部分原版乐谱的资源数字整合带来一定的影响。为在非议保护的工作中, 避免对原版乐谱的资源整合存在遗漏现象, 在以后的人员配备上要合理的引进既懂外文有懂专业的双向人才。
6.3 不够重视流通窗口传承作用的重要性
图书馆的任何资源, 不论是纸质资源还是网络资源的的投入使用都要通过流通窗口来实施, 作为学校图书馆流通窗口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窗口, 它既然担负着传承的作用, 也担负着宣传的作用。这就要求流通窗口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 除了日常流通窗口的检索指导外, 也要加强业务学习, 随时了解和掌握图书馆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内容更新和动态状况。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和传承有关的数据库, 除了日常检索指导, 也要随时掌握数据库更新动态, 利用本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为教学科研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图书馆要不定期的给流通窗口的馆员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 在工作中不断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流通馆员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安平, 王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著作权保护模式制度设计的思考.http://www.docin.com/p-256287513.html.
[2]王鼎志.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综述》http://www.snwh.gov.cn/feiwuzhi/zongshu/index.htm.
[3]郑晓雯.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河北大学.
[4]西安鼓乐知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3bc 43c0100j7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