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共6篇)
音乐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篇1
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 过多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高, 不利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实现和发展。《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只要是一门学科, 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因此,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须的, 这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种需要, 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新课标是这样阐述知识与技能的:“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 (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 和常见结构 (曲式) 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 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音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歌唱, 学习延长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 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在国际视野中, 确立新的音乐课程教学目标是主要的特点。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再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首要目标, 把注意力转移到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 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性质的定位为依据, 具体内含三个课程目标分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观认为, 音乐知识不单是指乐理知识, 还包括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创作知识和音乐历史知识, 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艺术方面等知识。音乐技能不仅仅包括视唱、练耳、识谱等方面, 也不仅仅表现在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歌唱技术层面, 更为重要的是要把乐谱的学习与运用或歌唱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放在整体音乐实践中进行, 并将其视为音乐表现活动的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 有利于构成基础音乐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完整体系。
基础教育中的任何学科, 都有其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对于音乐教育来说,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是如此, 不仅是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 更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然而, 有的音乐教师片面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 追求表面热闹, 而忽视了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一些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上有偏差, 片面地看待课改, 流于形式, 不注意音乐课程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出现了许多异常的现象:教室里响亮和谐的合唱越来越少, 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学习, 却看不明白一张简单的歌谱, 音乐课像游戏课或者像体育课……这岂不是音乐教育的悲哀?这样的结果并不是音乐教学改革的初衷, 所以我们认为, 在音乐教学改革中, 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新课标队知识技能的要求降低了, 对技能训练的要求淡化了, 但没有丢弃技能训练,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注意几点:一、不要单纯的枯燥的技巧训练, 不要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 应以整体的方式让学生来体验音乐, 充分重视音乐要素 (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 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最具表现力的部分, 产生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不要支离破碎的讲授音乐的要素。二、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 多点关注学生, 将音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中, 与音乐融为一体, 让学生自己去探寻、领悟、体验, 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音乐的知识与技能。三、改变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 与学生的音乐实践、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相结合, 重视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与过程。
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影响, 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会受到影响。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学生对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细微的辨别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复杂形式 (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 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 有必要引导学生杂货能够我一定的演唱技巧, 例如: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地节奏和音调、能够识谱、能够参加齐唱和合唱、对合唱指挥动作及前奏、间奏做出正确的反映等。音乐的力度是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之一, 对力度记号的掌握和力度在歌唱中的运用, 是学生必须的知识与技能, 影响着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案例说明:
案例一:这是一节歌唱课, 我教学生学唱一首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在歌曲学唱之前, 我选用了一首二首部练声曲, 指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唱歌, 涂绘在月光下的感受, 体会不同意境下强弱的自然变化。在轻柔的琴声中, 学生的歌声舒缓平稳, 音色和谐。我赞美说:“你们是怎么找到这种感觉的?真好听。”学生高兴的说:“我看到月亮慢慢爬上了树梢”、“我看到了柔柔的月亮”、“我看见月亮躲在云层里”……借此机会我开始进入力度记号这一教学环节, 为了启发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 我与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对话:“这首歌曲调优美, 意境深远, 通过这首歌, 你们想到了什么?歌曲表现了什么?”“青年人的爱情生活。”“从什么地方看出了来的?”“为什么我的姑娘不出来, 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 再把你那玫瑰摘一朵, 轻轻的扔下来, 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学生好像置身在皎洁的月光下。我为学生生动的描述而欣喜。学生的想象空间一旦打开, 一切都会生动起来。学生的灵感打开了, 这是启发力度表现的最好契机。我说:“很好, 我也感觉到了月光, 有月亮的夜晚是怎样的?”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说:“宁静。”我马上在黑板上写出渐强和渐弱记号, 对学生说“你们看着我的手势来表现这宁静的月夜。”随着我的手势高低的变化, 学生们对力度的理解更形象化了。我在钢琴上弹起了前奏, 在流动优美的琴声中, 学生们歌声自然流畅, 高低起伏。
案例二:在一节欣赏课上, 教师完整播放《卡门序曲》后, 引导学生找出多次出现的同一主题音乐, 并要求在再次听到这一主题时, 能跟着音乐节奏起立, 这样, 学生对回旋曲的主部音乐就非常熟悉了。教学继续进行, 老师让学生听到音乐变化时招手, 并且给最快听到主部音乐和变化音乐的学生分别戴上不同颜色的围巾。音乐播放完后, 老师请戴上围巾的学生按顺序排成一队站在讲台的中间。结果发现围巾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红色的围巾被间隔在不同颜色之间, 学生感到很惊奇, 教师立即总结了回旋曲的曲式结构:ABACA。回旋曲的曲式结构生动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
案例三:上课了, 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演唱上节课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表达歌曲的情绪, 力度, 有感情地歌唱。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对比导入新课《嘉陵江上》, 听歌曲范唱录音。聆听之前, 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听完后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教师范唱, 学生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各区歌曲的历史背景。学生集体朗诵歌词, 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教师简介歌曲的时代背景, 请学生谈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再次听歌曲录音。学生跟琴试唱歌曲歌词, 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并学习歌曲的节奏。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读节奏。接着学生跟随着老师的琴声试着唱歌曲旋律, 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线, 用手势表示, 一边做手势动作一边视唱歌曲旋律。旋律唱会后, 根据歌曲的情绪学习歌曲的歌词, 教师提示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得连贯。学生在教室的琴声下有表情的唱着……
综上所述, 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 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表现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实际音乐教学中不能忽视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是不要出现过于专业的训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 音乐课程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音乐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音乐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音乐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篇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创作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高中新课程音乐学科中设置的.六个教学模块中,<创作>模块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怎么样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实行创作模块的教学,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走近音乐创作领域,是我们音乐教学过程中困惑的问题.本文就着眼于新课程背景下笔者在<创作>模块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实行创作模块教学进行探究,并与之相对应的提出几点策略.
作 者:冯芬芳 作者单位:温州市龙湾区永强中学,浙江,温州,325024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关键词:高中音乐 创作模块 教学实践 探究
音乐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篇3
传统的作业批改是学生作业统一上交,老师改完后又统一下发,然后统一讲评所谓的“典型”错误,这样的方式批改作业弊端很多。一是它没有针对性,二是它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对老师的的教学没有帮助。因为这样的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不让学生有发言权。老师与学生之间被“三尺讲台”远远地隔开了。为此,笔者尝试着实行新的作业批改法。
一、口头批改法,省时省力,增加师生间的沟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让很多语文老师头疼的是作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批改,耗费老师大量精力,但效果并不如人意。为了把自己从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笔者在作文批改中尝试用口头批改法,两年来,师生都感觉效果不错。具体做法是:在班上进行片段作文时,笔者会留一半的时间用来口头批改学生的现场片断作文。一般来说,进行片断作文训练时,有的同学会写得快些,老师可利用巡视的时间对这部分同学进行点评,并了解同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待大部分同学写完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代表读自己的作文,然后老师给出中肯的意见,之后学生根据老师意见进行修改。口头批改法,让作业批改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解放了老师;而且它及时,有针对性,可以把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立即指正;更重要的是,口头批改法,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在老师对学生的口头批改中,学生能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老师能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用恰当的方式帮学生解决问题,老师一两句口头表扬或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给学生无穷的动力。
二、学生自改法,让学生注意细节,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现在学生正在高三复习,笔者每天会安排同学出两道基础题,这两道题最终是要出题人做出详细的解答的。但在他们做出解答前,其他同学要自己先做题,然后在同学解答后再改。虽是基础题,但笔者会让出题的同学在出题时尽量设置障碍,以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在改自己的作业时态度要认真,不能只对答案,要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把题目做错,是审题不清,看错题目,还是知识性错误,或是习惯性的书写错误?比如有位学生出了两句默写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的同学书写的习惯是把“落”字写成左右结构。在学生自改中,让学生注意细节,哪怕是字的书写都不要放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让学生在高考中不要因为这些细节问题而丢分。
三、学生互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获得探究、思考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些作业笔者让学生互改。让学生在互改作业中发现同学的问题,比照自己的错误,强化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能力。因为在互改作业中,学生除了要做好“学生”,还要充当“老师”,要批改别的同学的作业,这就促进他对每次作业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巩固,对自己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互改作业中,学生能自觉地从别的同学的作业中获得启迪或是教训。有的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可能是自己从未想到过的,在批改别的同学的作业过程中发现题目竟然可以这么解,这无疑会激发起自己进一步探讨的欲望。想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便要与做题的同学好好交流了。在交流中,同学之间不断撞击出思想的火花,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是,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也就在这看得见摸索得着的形式下慢慢增长,同学们在互改作业中体验到了思考、探究的快乐,感受到合作带来的巨大力量。
四、教师有选择性地改作业,可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与以往也将有很大的不同。在批改作业方面,笔者做了很多新的尝试,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思考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如何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作业老师就可以不改了。不改学生作业,这是老师不负责任的表现。
老师可以有选择性地批改作业,比如批改的次数、人数或题目类型等等,这可以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所以说,批改作业会让老师加强业务修养。更重要的是,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激发创造的灵感,让老师享受到作为师者的成就感,让老师更加热爱语文课堂,热爱学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作业是检测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作业批改是对师生教与学的重要评价手段。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好作业批改这种方式,牢记“过程”“发展”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在作业批改过程中体验过程,感受快乐,求得发展。
音乐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篇4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平等的观念的重要体现。我国在由传统的农业国跃升为制造业大国的历史进程中,农村人口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提升国民素质应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之上,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客观因素,农村的基础教育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弱势状态,重“应试”轻“素质”依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痼疾。改革的口号虽不难喊,但笔者认为重点应当放在具体措施的落实之上,避免出现“走过场”的形式主意和“谋求高考加分”的投机心理,踏踏实实地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作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城乡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教学规模、教学质量上,更体现在教学的理念上,因此推行音乐新课程改革的难度也就越大,但农村的孩子也有着同城市孩子一样的对审美的渴求,对素质提升得期盼,故而,笔者就部分农村普通中学音乐新课程落实的现状作一调查,以期窥斑见豹,为检讨农村音乐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的现状,分析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薄弱的原因,做些材料上得积累,希冀唤起全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关注,为营造公平的教育氛围尽绵薄之力。
1 音乐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
作者选择了三所具有代表性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该中学均属于城市边缘型的农村普通高中,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农村中学现有教育资源分配的现状;都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成绩斐然,有升格的压力与动力;这些中学已成为师范生就业的选择;生源中,其家庭与城市存在互动,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眼界也比较开阔,对提升自身素质的要求比较迫切,从而有利于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推广和普及。
1.1 课程开设情况调查
七中高一年级开设了音乐课,分两个学期授课,总课时54学时;十中高中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有音乐课程,分两学年四个学期进行,总课时72学时;十二中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有音乐课程,分三个学期进行,总课时54学时。高三年级均不开设音乐课程是三所中学的共性,高一、高二年级音乐课开设的情况不稳定,学期分布不均匀,教学课时分布在54学时至72学时之间,反映出农村中学音乐课程开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1.2 教学模块开设情况调查
七中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音乐鉴赏模块,总计36学时,2学分。第二学期开设歌唱模块,总计18学时,1学分;十中高一年级第一学年开设音乐鉴赏模块,分两学期进行,总计36学时,2学分。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歌唱模块,总计18学时,1学分。第二学期开设舞蹈模块,总计18学时,1学分;十二中高一年级开设音乐鉴赏模块,分两学期进行,总计36学时,2学分。高二年级开设歌唱模块,总计18学时,1学分。
综上,在调查的3所中学中,音乐鉴赏模块的开课率达到了100%,主要集中于高一年级,音乐鉴赏模块的学时均达到了要求的36学时,其中十中、十二中该模块的学程为一学年,而七中将该模块的学程压缩为一个学期。音乐选修模块的开设率达到100%,在课程标准所提供的5个选修模块中,歌唱模块的开课率达到100%,只有十中在歌唱模块之外还开设了舞蹈模块,该模块的开课率仅为1/3。但据笔者了解,模块的开设完全由学校决定,学生并没有选择的自由。在调查的3所中学中,音乐选修模块中歌唱模块的学时达到了18学时,舞蹈模块的学时达到了18学时,选修课的课时符合课标的规定,合格率达到100%。
1.3 教学“软、硬件”设施现状调查
在调查的三所中学音乐教材的选用上,均采用了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系列的标准教材,包括《音乐鉴赏》、《歌唱》和《音乐与舞蹈》三本。在调查的三所中学中,所有的音乐教师都有教案和教学大纲,教学要求主要集中于对音乐的欣赏部分,要求对音乐的欣赏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时间,但对音乐理论的要求相对较低,仅要求教师捡重要的讲,教师在讲授音乐理论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大部分教师都能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前期的申报、教学期间的检查和期末教学结束后的汇报的教学督导秩序。但仅对音乐鉴赏模块有较丰富的评价的手段,对歌唱模块和舞蹈模块基本没有教学评估方式。旧设备而言,只有七中设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基本能够满足音乐课的教学要求。虽然3所学校均设有多媒体教室,音乐课专用的只有一所,大多数音乐欣赏课主要依靠便携式的带有CD播放功能的录音机,授课质量难以保证,甚至个别的学校,音乐欣赏课程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听mp3。在调查的3所学校中,七中配置有钢琴、架子鼓、把竿等教学基本设备;十中配置有钢琴等乐器,但数量较少;十二中只配备了一架电子琴,音乐教学器材匮乏。在调查的3所学校中,音乐教师共有6名,平均每所中学拥有音乐教师2名,师生比为1:600。音乐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受过师范类教育的音乐老师共有5名,占音乐教师总数的83%,以青年教师居多。
2 对农村学校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建议
2.1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充实授课内容,开发校本课程,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农村学校音乐新课程改革的瓶颈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教材作品与中学生兴趣爱好的错位。其次,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浅薄。笔者建议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应当充分结合当地乡土文化,凸显地域特色,应该结合农村学生基础差的特点,删除教材中农村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可以在教材中加入一些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歌曲和音乐,还可以多加入一些青少年歌曲和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舞蹈模块不妨将武术与舞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满足男同学对阳刚之美的要求,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掌握韵律与节奏的变化。
2.2 改革高考制度,改变对学生培养的评价标准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正在发生变革,从1999年开始的扩招到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所进行的春季招生改革,再到2001年对高考时年龄的放开和重点高校自主招生的试点,无不体现了高等教育制度的开放性。短期内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不可能彻底实现普及化,高考仍然会成为千军万马竞争的“独木桥”。作为高考制度的必然产物,应试教育在我国依然根深蒂固,但突出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察一定是高考制度发展的方向和归宿。笔者认为,观念的改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改变观念,转换思想不再朝夕,所以强化音乐教育,应当在高考制度的改革进程中逐渐加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突出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要求,因势利导,促进中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全社会注视音乐教育,发展音乐教学,提高音乐教育,最终落实音乐的素质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朱海冰.歌唱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转载于黄埔教育官网.
[2]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3]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二版.
[4]金亚文主编.理解与实践高中音乐新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音乐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篇5
关键词:音乐教学 音乐素养 新课程标准 兴趣 专业知识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209
音乐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教学要做到以声传情、而后以情育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帮助学生体验多角度、多渠道的情感,使学生通过音乐感受美,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爱上音乐、学习音乐并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生活。作为一名专业的音乐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音乐教育的基本功,准确把握不同年级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教材,领会教材重难点,在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 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在教育界流传着最普通却极其有道理的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也就是说,如果想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首先要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和娴熟的教学能力。笔者认为音乐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师具备的音乐素养实际上指的是教师对于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音乐欣赏等音乐理论的掌握。音乐学科比起其他基础学科而言,专业性更强,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要不断学习音乐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乐理知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这些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可以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欣赏音乐、领悟和感受音乐的美妙,而不是机械的唱唱歌。
(二)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
在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的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专业技能有即兴伴奏、声乐和合唱指挥等。教师要熟练的掌握钢琴、手风琴等伴奏乐器,在学生练习合唱的时候通过指挥帮助他们正确把握音乐节奏,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
(三)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熟练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科的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音乐课堂教学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课堂教学应当是有激情的,如果教师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很快进入问题情境。
另外,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各种条件的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努力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也可以多种教法并重,提高教学质量。
二、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教师除了要用专业的音乐知识和自身的教学魅力去感染学生之外,还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一)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有关春天的音乐内容时,我提前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春意盎然的世界,到处都充满着鲜艳的色彩,多媒体屏幕上呈现出一片鲜花盛开的大自然的画面。学生仿佛置身在充满着鲜花、绿草和大树的环境中,他们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学习兴趣浓厚。借助学生被激发的浓厚兴趣,再让学生打开课本,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然后教师为学生配上钢琴伴奏,这样学生学起歌曲来,热情更加高涨,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身心愉悦
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素养的教学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通过节奏游戏,听音摸唱、歌曲教学、听写竞赛等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防止枯燥的理论教学,在听音练习上要以感受乐音为主;在音乐欣赏上要以陶冶情操为主;在音乐思维上要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多做练习,多动手,多实践。
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阶段,对新鲜的知识和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乐于进行主动的探究和体验。因此,音乐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来开展音乐教学。
(三)教师要通过生动形象的示范,加深学生印象
教师的示范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学习一首歌曲,教师标准的示范比多媒体反复的播放效果要好的多。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完整的、标准、反复示范给学生,让学生听、看、模仿,老师再加以指导,使学生加深印象。这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和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总之,音乐教学是激发学生热爱音乐、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要求,恰当把握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教学方法,用教学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并使音乐始终伴随着他们的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陈婕.浅谈歌唱教学与欣赏教学中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3(2).
[2]孙理兰.彰显学科人文精神构建人文课堂——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音乐教学之浅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
[3]毕武胜.论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标准实施十年回顾[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音乐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篇6
但是,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并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也不断产生和凸显出来。这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音乐教育改革中必然面对的普遍性问题,需要我们探寻解决的途径和对策。为此,我们认为,只有积极地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坚持不断改革和完善课程建设,才能使课程建设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到,尽管课程的基本架构已经建立,并且在课程实施初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课程的建设离课程教学内容的成熟和完善还有相当的距离,需要我们下更大的力气去建设。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课程教学的正常进行,甚至会制约课程的发展。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课程体系有待科学论证和渐趋完善
本课程体系的建构,虽然在前三轮的教学实践中已显雏形,但作为一门新设立的课程,由于没有现成的课程体系作为参照,必然给课程的建设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课程教学需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建构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就显得更为迫切。
我们认为,科学的课程体系首先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一是“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科学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在各教学单元的内容、教案、授课方式、授课模式、评价方式等重要环节的科学和完善;二是要追求“音乐教育学”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这方面,“音乐教育学理论”和“音乐教学法”相关课程的建设也对本课程的开设起着支持作用。没有这种支持,单一的课程建设从整体的角度看,也是不够完善的。
(二)教材建设有待加强,以形成使用稳定而内容充实的校本教材
在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虽然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供借鉴和参照,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基本保证。但是,作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其教材应当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更具有自身特色的、更能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相适应的教材。经过几轮的教学,通过对原有教学内容的消化、理解,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有了更为深入的体验和了解,特别是与学生学习经验的结合,我们的体会更为生动而具体,这时,就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充实。
另外,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参与,也不断给我们以启示,不断给我们提供新的教学经验。因此,我们意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汲取好的教学经验,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把加大教材建设、形成使用稳定而内容充实的校本教材,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加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建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加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建设。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
所谓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①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把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应该这样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应纳入各国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美国、德国、前苏联和日本等国的音乐教育理论以及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2.应体现我国音乐和艺术新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成果。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标准的研制及其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和编创等。
3.应包含通识性的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理论知识。这方面主要内容有“课程与教学论”、“艺术课程与教学论”等。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
在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后,我们感受到: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这涉及到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问题。这方面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积累经验:
1.在理论讲授时关注课堂效果
本课程的讲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内容,否则就不能体现“论”的性质;但如果过分强调操作性知识内容,又会与教学法的授课没有多大的区别。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课程教学仅限于对理论解释和对概念的界定,让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显然也是行不通的。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会与教育学理论课程内容相冲突,削弱课程的性质,不能凸显“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特点。另一方面,过分侧重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难免偏离教学实际,课堂上学生容易犯睏,教学质量会受到影响。
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可采取的具体方法有:
(1)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概念的讲述。具体的做法可以有不同的步骤:一是可以先讲有关的理论,同时结合一些教学案例,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论进行说明,使学生易于理解;二是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两个案例,然后分析、说明这些案例中蕴含的规律,并提出一些可以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发表对这些教学案例的看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去认识相关的理论。这样做,实际上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与课程共同成长”的教学目标。
(2)结合学生的音乐活动和经验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音乐课程目标设置的教学时,对于为什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讲述,不宜单纯从理论到理论进行讲授,而应结合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经验、感受和认识,对为何要在教学内容设置时,在教学案例的编创中要体现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的音乐经验扩大到各种音乐生活经验中去。可以使学生从音乐教育学的角度,对如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选择和编创中,也包括在对音乐教学的教学评价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2.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课外学习
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直以来都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但仅仅关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不够的,在注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课外学习的指导,关注学生课外自学能力的养成。这是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在课堂上学生学不到足以保证其专业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而更多的是靠课外学习来获得。因此关注学生课外自学能力的提高和自学习惯的养成就显得更为重要。
重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任何课程教学中都应关注的问题,本课程也不例外。学生的课外学习,仅仅依靠课外作业的压力来学习是不够的,只有当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需要的时候,这种内在的需要才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在学生具备了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外自学能力之后,才有了形成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可能。
(三)加强课程评价制度的建设
“课程评价就是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即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资料,对课程编制过程、课程计划和课程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②“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③对于一门新创设的课程来说,为了更好地促进课程建设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有效的措施可有多种:
1.凸显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在课程实施中,应当尽量凸显评价的激励作用,而尽量避免评价的制约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是能够通过评价机制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这方面主要的做法,一是组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在面对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发言、提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鼓励学生之间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作相互的评价。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可以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讨论。事实表明,这种学习状态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于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能够提出有创意的、建设性的意见,即使有不完全正确的方面,教师也应及时肯定或给予鼓励。当然,教师也不只是一味肯定学生的意见,而要作恰当的引导,结合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挥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
评价,就一定意义说,就是坐在你的身边对你进行帮助。这就意味着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对教师和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使评价在课程的实施中真正起到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促进课程发展的作用。比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把握等方面,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和无法避免的问题。当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对授课教师进行责难或指责,而要在提出以鼓励为主的建设性意见的同时,进行教研活动,把问题摆到桌面上进行研究,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把评价发挥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宜简单地批评和责难,更不能嘲笑和打击,而应采取比较和谐的方法,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事实证明,这样的评价方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
三、加大校本教材建设的力度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新创设的课程,在教学中由于没有现成的、较为完善的教材可供使用,因此,加大校本教材建设的力度,在课程实施中显得更为关键和重要。它有利于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
(一)校本教材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位授课教师认真编写授课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对教案和教学笔记做更为详细的编写。同时进行课例、课件的编创和制作。要完成好这一步骤的各个环节,教师必须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阅读、整理、归纳和概括,这样实际上也就形成了校本教材的初稿。
1.校本教材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的层面上取决于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把握和运用,而校本教材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新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均成为我们的教学参照物。同时,我们还收入了一定数量的艺术教学领域的优秀成果和校本教材《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充实其中,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由于这本教材中收录了我院几届学生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动案例,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信和亲切,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教师在使用这样的校本教材时,也会用亲身的经验和感受与学生交流,使校本教材在教学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2.校本教材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还表现在编写能力和质量的高低,这是衡量教学团队整体水平高低的一把标尺。通过校本教材的建设,可以达到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目的。有的老师说:“教材的编写虽然很辛苦,但是从中得到的更多是收获后的快乐。”在这种对学术研究锲而不舍的精神状态下,在教材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就会有不断的提高。
(二)校本教材的建设是保证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校本教材的建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保证课程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校本教材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起作用。但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熟练运用,不可否认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校本教材的建设,教师对教学内容会有深入、宽泛的了解和认识,在对教学内容选择的反复思考中,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把握,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
2.校本教材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力。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手段。随着教师反思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可以成为一种反思性教学。这样的反思能力的形成,也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把握基础之上。
3.校本教材的建设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的音乐教师,不是仅仅能教好书就可以胜任本职工作的,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更需要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这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必然。总之,加大校本教材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也是保证课程建设和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结语
从实践中我们得到这样的认识:即使是地方院校,只要能够从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加强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加强课程评价制度的建设和加大校本教材建设的力度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并且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各兄弟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和发展中好的经验,通过努力,完全可以把这样的课程开设得更好、建设得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3〕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美]泰勒,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①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②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③[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秦润明 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教授
宣绍龙 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音乐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推荐阅读:
新音乐课程标准09-17
音乐新课程改革09-26
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12-25
音乐新课程教学法10-21
音乐新课程教学法教案12-18
新课程音乐教材研究论文12-09
音乐课程与教学07-23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10-03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反思12-05
小学音乐新课程中情感目标达成的策略研究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