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方法

2024-09-27

行政方法(通用12篇)

行政方法 篇1

摘要: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我国亟需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过程中,需要遵循主要的改革基本要求,因此,本文从改革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行政管理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民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推动着我国上层建筑,尤其是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在政治体制改革背景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1.1 改革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近几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成功的经验就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立足实际,走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添砖加瓦。我国当前的实际是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各阶层的矛盾突出,这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既要符合我国政治体制的总体要求,又能协调好各方的利益,解决好各种矛盾。这就要求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国情的整体“大数据”,将大数据与改革的政策相融合,并运用于指导改革的过程,推动改革的发展与完善。

1.2 坚持党的领导,统筹兼顾

党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者,更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坚力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的大方向不动摇,将改革稳步推进。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对政府机构进行合理配置,对政府部门的职能进行科学分配,加强政府运营制度的建设,革新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作风建设,共同推进政府体制的整体改革。

1.3 重视民主的基础性作用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政府出台重大改革决策前,必须发扬民主的基础性作用,要深入到群众中,深入到基层,将来自群众和基层的创新思路和改革方法实践到改革中。忽视甚至反对民众的心声,闭门改革是注定会失败的。同时,要约束政府改革的权力,严禁个人和部门的利益影响改革政策,保证改革过程的规范化和改革成果的制度化。

2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法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需要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更需要注重科学的办法,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在方式方法上注重以下个方面的统一。

2.1 统一系统思维与问题意识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改革各项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更妥善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改革筹划者具有统一的系统思维与问题意识。规律是客观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然要求。而行政管理体系的发展规律就是一种矛盾论,是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的衍生与解决,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推动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发展。改革筹划者在筹划整个改革体系时,应当将在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或即将遇到的问题进行规划,同时也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思维,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看表面不看实质地去解决问题。

2.2 统一近期重点目标与长远目标

行政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需要坚持的任务,贯穿于整个社会化进程的始终。因此,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非常重要,只有将目标明确、把方向把握好,才能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少走弯路。同时也应注意到,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也不同,改革具有阶段性。将每一个阶段五年一规划,十年一计划,将每一个规划与计划完成好,一步一个脚印地使改革有序推进,最终实现改革的深化。

2.3 统一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只有注重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提高。行政体制改革更是如此,每一届政府都是我国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一颗螺丝钉,看似渺小,却是必不可少。只有每一届执政者针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出一定的举措,才有为改革最终的成功作出保证,否则只能是保持不变甚至是向更糟糕的方向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行政体制改革并不要求执政者大刀阔斧地改革,声势越大、动作越大,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改革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需要有一个缓慢的适应阶段,而“大改革”恰恰只注重了改革这个行为,并没有将成果进行巩固,最终可能导致旧习、陋习卷土重来。

2.4 统一上下的参与和推进过程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次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进和百姓的积极参与。行政体制改革不仅需要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被动改革变为主动改革,减少改革的阻力,将鸡蛋由内打破爆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样的改革才能成功,才能使我国的行政体制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百姓做更多的好事与实事。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并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相协调,最终推动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完善,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王澜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2]薄贵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9(7).

[3]袁曙宏.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方法[J].人民论坛,2007(z1).

行政方法 篇2

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是当前监察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可以进一步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依法行政能力,确保政令畅通,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作风保证。建立和完善行政效能监察长效机制,确保行政效能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监察部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树立正确的行政效能监察理念

效能广义的讲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力的作用”,在行政管理科学中是指行政机关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是衡量行政工作的尺度,行政能力、行政效率、行政效果、行政效益是衡量行政效能的依据,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是行政效能的体现者,是行政效能的主体;人民群众是行政效能建设的受益者,是客体。行政效能建设是行政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一种高层次的行政管理形式和载体,是以行政效能为基本目标,以实现优质高效为目的,把行政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依法履行职责的管理活动。行政效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有效运用行政资源和各种科学管理手段、制度与载体,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公务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保

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由此可以看出,行政效能建设的内在要求决定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行政监察、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纪律作风监察等纪检监察工作,它的着力点应该是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能力、行政效率、行政效果、行政效益的监察,以不断提高行政工作的科学性和效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抓好新形势下的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规范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从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维护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扩大监察视野,选准监察重点,改进监察方法,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察制度,建强监察队伍,普遍建立行政效能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能力、行政效率、行政效果、行政效益、政务公开、行政作风情况等进行考核评议,动行政机关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二、行政效能监察方法

行政效能监察是以行政尽职为目的开展的监察,是对管理的再管理,对监督的再监督,通过发现和查证监察对象在履职中的失职渎职等违反行政纪律的不当行政行为,推动行政机关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能。行政效能是对行政决策、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有机统一体的衡量尺度,行政效能监察必须根据行政效能建设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开展监察工作。

(一)改进监察方法,提前介入,进行事前监督。任何工作都得讲究方法,科学灵活的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前监督是效能监察的最有效手段。在行政行为发生之前的行政决策制定过程中,为保证既定的行政目标的实现,尽量减少失误,对信息收集、问题界定以及方案的规划、选择和合法化等活动进行监察,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二)扩大监察视野,选准监察重点,进行事中监察。科学合理的行政决策并不能保证既定行政目标实现,在行政决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者本身,或目标群体的不配合等等原因都会造成行政决策的执行产生变形、扭曲和走样,为了保证政策的全面落实,就要对行政决策的执行进行监察,事中监察是效能监察最主要方法。第一、行政效能监察要紧紧围绕中心任务实施效能监察,坚持从工作全局出发,正确把握效能监察工作的发展方向,结合重大行政决策、决议和决定,进行有针对性地效能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违纪行为和阻碍决策、决定、决议执行的行为,特别是纠正和处理阻碍和干扰发展、稳定的错误行为,为优化发展环境,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行政机关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第二、突出对重点人员、重点阶段和重点环节实施效能监察。要对管钱、管物等重点部门进行行政效能监察;对事权、财权、人权的运作,重点进行行政效能监察;对直接影响行政效能水平的管理部门进行行政效能监察。第三、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进行效能监察的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是纪检、监察机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所以,要充分发挥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的作用,专门受理群众行政效能问题的投诉,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或服务项目作为重点行政效能监察对象,确保群众满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篇3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11-01

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担负着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输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其专业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其培养的人才质量,而专业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我校转型发展提出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政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全体同仁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就应该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知识的收集、整理与转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不要力图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绝对权威的形象,而是要坚持把学生摆在第一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扎扎实实地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几种尝试。

1、情景模拟法。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演绎其中的角色,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表演过程中,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管理学》、《社会学》、《管理实务》与《行政职业技能》等课程的教学中,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的效果。

2、案例教学法。该方法选取与知识点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层层分析,使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以此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此种方法适合于理论性较强、过多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因缺乏感性认识而提不起學习兴趣的课程。同时,通过典型案例的选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能力,通过认真的分析与讲解,给学生以全面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此种方法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3、五分钟演讲法。此种方法是在每节课开始部分增加了学生的课前演讲环节。在《市政管理学》、《政府经济学》、《领导科学》等多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演讲材料,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给每位同学五分钟的时间,将自己准备的材料以演讲的方式说给大家听。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新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在与人沟通中的自信心,而且还引导了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延伸以及研究能力的培养。

4、以实训教学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政法学院为行政管理专业创办了行政管理政务实训室,并开设了《公务员综合训练》这一课程,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学生的行政职业能力。在课堂上安排了公务考试的模拟训练,包括公务员的笔试内容和面试内容。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模拟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更加熟悉和了解公务员考试的相关题型,另一方面通过模拟公务员考试的相关环节,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掌握应试技巧,为今后参加公务员考试以及在实践中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都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训教学法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应用于课堂上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手段,积极倡导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先进教学手段的首选。多媒体教学不仅具有直观、高效,而且还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等多种优点,同时多媒体教学也越来越适应年轻一代学生的课堂学习的需求。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全体教师,与时俱进,花费很多时间和心血制作多媒体课件,努力应用高科技手段服务教学,不断满足学生对现代知识的需求。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制作了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三、重视实践教学,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效果

行政方法 篇4

一、教学方法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的价值

方法, 古代指量度方形的法则, 《墨子·天志中》提到:“中吾矩者谓之方, 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 是以方与不方, 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现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 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合以及有机统一, 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是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 老师在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者, 而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帮助者, 学生才是主动的建构者,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按照高等教育学的普遍解释,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 怎样把列举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少分析能力、发展能力, 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具体的手段。”[1]因此, 对法学本科教育而言, 科学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意义特别重大。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高校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中唯一一门集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体的专业课程, 且其教学内容、相关概念、涉及的法律规范都非常的多, 且不存在一部统一的法典, 因此, 相对于其他基础课程而言, 其教与学的难度均比较大。在国外法学院教学中, 这种教学的困难也是普遍存在的, 甚至有教授认为, “行政法始终是被认为是最为烦闷的课程, 而学生也是对这门课程的目的是最为缺乏头绪的”。[2]这些由学科本身的因素导致的困难都是非常难以克服的。因此, 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都寄希望于寻求良好的教学方法来破解其中教与学的困境。正确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教师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或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一) 对于实践教学的关注仍然不够

虽然各个学校在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 但是, 这种重视程度只停留在表面,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严重失调。比如, 根据笔者所在校的法学本科培养方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课时只有51课时, 而实践教学也仅仅6课时, 有些实践环节如果认真做, 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心血的, 但给老师的课时量却很少,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 从教师的实际工作来说, 对实践教学的关注也是不够的, 没有认真研究不同实践环节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作用, 经常流于形式;从学生来说, 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不高, 很多实践环节都没有认真去做, 最后交一份报告了事。

(二) 教学方法单一, 使用随意, 教学效果不佳

就目前教学实践而言, 教师并没有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而选择, 整合各种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单一, 要么只用“讲授法”一堂课从头讲到尾;要么从头问到尾;要么一律采取讨论式教学, 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单一的教学方式的使用, 使得课堂缺乏一种凝聚力, 不仅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反而费时费力甚至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 在教学当中, 很多老师在使用教学方法的时候很随意, 并没有考虑到主题或者教学目标的实现, 仅仅只是为了体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这样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可能并不适合这个主题或者就是一个形式, 根本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美国著名教育家大卫·爱尔坎德 (David Elkind) 教授曾通过大量的教改实践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传统的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 已不能满足现实的法学教学的要求。由于种种原团, 当今法学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发挥。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一) 坚持的原则

第一, 教学方式多元化原则。应该摈弃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应该说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法, 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就比如讲授法, 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的阐述法律概念、法律规则, 让学生能够收获系统的知识, 但是其屡遭诟病。其实质问题不在于这种方法自身, 而是具体的操作运用是否恰当。

第二, 从实际出发原则。这个实际一方面是指任何新的教学方法的引进和使用都不能脱离实际, 要做好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的衔接, 而不是将其“一棍子打死”。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的设置等方面, 使之为其服务。

(二)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方法的具体使用

第一, 讲授式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 讲授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概念的讲解、理论的灌输和法律条文的阐释为主, 虽然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弊端, 但在法学本科教育中, 需要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为了克服其弊端, 需要在授课过程中按照教学目的的需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 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丰富课堂教学,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 讨论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事先布置讨论议题, 让学生组织材料, 充分准备, 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 授课教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观点, 应当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 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持人的教师在讨论中应当尽量地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进而扩展学生的思维。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一起讨论, 但是要注意控制整个过程, 比如学生跑题了就要将之引导回主题, 或者在讨论中出现了争议比较大的观点, 教师要适时介入进行评析, 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提示和引导, 对于某些偏激的观点, 教师要正确引导, 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第三, 案例教学法。法学 (包括“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它不仅以认识法律为目的, 更重要在于把法律运用于实践。[3]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分析以及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 扩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分析生动的案例过程中, 轻松地掌握抽象的法学理论知识, 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应该是法学教育中让学生接触实践的最有效的途径。

第四, 诊所式教学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现行行政法律制度的框架及行政救济、司法救济的程序, 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法律思维能力, 能够运用法律逻辑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行政法律问题, 培养在行政领域、司法领域的职业能力及帮助行政相对方进行权利救济的能力。而诊所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实践教学, 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诊所式教学的优势在于其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模式, 通过让学生办理真实案件, 参与案件的整个过程和细节的处理, 亲身体验律师的社会角色,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法律实际运用能力, 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摘要:目前, 在我国法学教学中, 讲授教学法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然而, 就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而言, 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关概念、所涉法律规范杂多, 且没有一部统一的行政法典, 因而, 教与学都非常难。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求, 因此, 改进现有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 充分发挥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和诊所式教学法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威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213.

[2][美]西德尼·A·夏皮罗:法科学生不喜欢〈行政法〉的十大原因及其对策[EB/OL].苏苗罕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800/216/2006/8/xi40636493718860024324-0.htm, 2012-11-25.

事业部行政管理方法 篇5

四个着力:

1、着力于达成目标:目标任务不容过失;性格与价值观的差异;意识形态的斗争;职业经理人的能力素质;目标管理;

2、着力于关注员工:诚信体系;平等与谦逊;赏识与褒奖;惩恶与杨善;包容与教化;建立希望体系及帮扶体系;心理分析与真实评价;尊重与人格;通情达理。

3、着力于团队建设;精神旗帜;职能职责;纪律严明;活力与合力;培训与提升;创新与突破;公平公正;特别贡献;组织生活;

4、着力于持续发展。战略战术;体制与体系;系统规划;市场管控;行业分析;信息与决策;步骤与方法;知彼知已;内外公共关系;生态与文化;维护与取舍;客情关系

五种模式:

1、远程管理模式:媒体传播;播音与主持;影视与电台;家庭网络办公与集中办公;微博营销;文艺社团;程序与记录;访谈与讲座;聚会与游历;调研与朝议;文书与谏言;网络生活;数据与备份;

2、定点帮扶模式:专项攻坚组织;资源整合与决策支持;输、堵、质、量、势的组合;招投标;

3、内部激励模式:群体建制;薪酬简单透明;功勋进级制;内部股票;内部借贷;创业扶持;学历奖学金、高品质演义,国内外旅游、基金流转、彩票、网购专卖(顾客+员工)、员工动态及状态评估中心;员工服务队与工会组织,个人主页开发;诗丽堂之家。

4、专题调研模式:案例库;调研中心;创造发明研制;新行业新领域开发;新能源高科技;

5、计划总结模式。日记+周计划总结+月季计划总结+年计划总结;经验推广;文字沟通;职业生涯规划;分享与报道;

六级跃进:

1、向规范标准跃进;

2、向学习组织跃进;

3、向科学管理跃进;

4、向品牌竞技跃进;

5、向人文自然跃进;

6、向觉悟境界跃进。

陈跃江

行政方法 篇6

【摘 要】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目前独立学院的人事制度改革主要侧重于对教师的激励,而有关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一直较为薄弱。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和分析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方法,并提出具体的激励措施,以期促进独立学院行政管理队伍建设。

【关键词】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方法;具体应用

尽管行政管理人员不是独立学院的一线教学人员,可是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绩直接关系到学院教学工作的执行力和贯彻力。现阶段,独立学院还没有充分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问题,但不可否认,这已经是关乎学院管理机制能否顺利运行的重要因素。

一、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方法

(一)目标激励法

行为学家说过,人的行为源于人对需求产生的欲望,尤其是还未得到满足的某种需求,它是激发人采取某种行为的关键。因为此种需求会让人的内心紧张,而为了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程度,人会下意识地采取行动来满足自身需求。所以,目标激励法就是要在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中融入学院的需求,迫使员工更加认真的工作,以此消除这一需求带来的紧张感。

(二)物质激励法

物质激励法强调物质需要对人的重要性,是一种通过调节物质利益关系激发员工向上动机并以此引导其行为的方法,一般包括奖金、罚款、加薪、减薪等多种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金钱的渴求日益明显,因此物质激励法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它能够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强化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

(三)情感激励法

除了满足物质上的需求,人们还渴望通过感情联系解除内心的不安,因此情感激励法有了应用的可能。这里所说的情感不是指个人理想或精神,而是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生活中,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不经意的体贴举动都可能转为成激励员工的动力。但如果运用不当,也很容易削弱管理者的亲和力,从而降低员工的活力。所以,情感激励法主要是运用积极情感激励人心。

(四)负激励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激励行为可以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即我们常说的奖惩激励。正激励是指奖励员工符合组织规定、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以此鼓励员工继续采取这种行为,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负激励是指惩罚员工违背组织规定、不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以此迫使员工停止这种行为,促进其积极性转向正确的方向。

(五)差别激励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种类型。也就是说,当员工满足了其中一种或几种需求之后就会自然地追求其他需求。所以,在实现员工整体需求的基础上,管理着还要学会运用差别激励法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即管理者要针对员工的不同需求对其采取差异化的奖励措施。

(六)公平激励法

公平激励法起源于公平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他认为影响员工工作动机和积极性的因素有两种,绝对报酬和相对报酬。其中绝对报酬是指员工的工作薪资,相对报酬是员工与自己条件相同的人进行贡献和报酬比较所得的比值。

二、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措施

(一)目标鞭策行为

首先,学院要设定符合行政管理人员需求的目標,使其工作期望与工作成就形成有效连接,从而更积极地做好行政管理工作。其次,学院提出的目标必须清晰明朗,例如“本月工作效率要比上月提高15%”而不是“本月工作效率要比上月有所提高”,通过明确的要求激励行政人员有秩序有条理地工作。再者,学院设置的目标要兼具可行性与挑战性。目标难度不能太大,这样会降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当然目标也不可以过低,会影响其期望值,难以起到激励效果。

(二)情感凝聚人心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对社会价值和个人追求等需求不断提升,因此学院需要构建以人情为核心的管理体制,用“仁治”来调节内部矛盾,用情感互动来统一思想。例如与行政管理人员适当进行思想交流,通过心理咨询了解其工作中的问题与困难,为其排忧解难。这有利于以情感为纽带团结学院各部门人员,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培养行政管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使其主动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业务能力。

(三)完善奖惩机制

通过完善奖惩机制可以树立典型,使行政管理人员中形成一股良好的风尚,产生无形的正面指导作用。与枯燥的教条、规定相比,这种激励手段来得更直观具体,而且行为导向能够发挥更持久的积极作用。不过在进行惩罚时往往会因为力度不够而导致激励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学院一定要按规章制度办事,既把握好奖励尺度,同时又确保处罚及时、惩罚足量。

(四)匹配个性需求

这主要是因为只有和行政管理人员个性相匹配的奖励才能真正使其需求得到满足。例如: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希望增加工资以满足物质需求,而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则希望通过头衔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还有些员工希望拥有更长的假期,更多富于创造性的工作目标等。因此,学院要根据不同工作人员的性格特质,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

(五)树立公平原则

这不是说采取平均主义原则,而是要求学院做到公平待人、公平处事,力争在行政管理人员分配、使用、晋级和奖惩等方面要力争做到公正合理,从而为行政管理人员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

【结束语】

行政管理人员作为独立学院的特殊人才队伍,肩负着咨询指导与教学服务等重要任务,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学院的服务管理水平,同时也制约着学院的办学质量。所以,学院应当充分重视这一群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增强独立学院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推进独立学院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晓蕾,张培培.独立学院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现状及对策初探[J].价值工程,2014(06):234-235.

[2]李久华.独立学院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163-164.

行政方法 篇7

行政的意涵大概有几种:第一, 从三权分立的角度来看, 行政是相对于立法和司法而言的独立领域;第二, 从政治—行政二分的角度来看, 政治是国家意志的制定, 行政则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第三, 从管理学视角来看, 行政则是涵盖管理学理论、方法与相应技术性思考的内容。结合以上三种观点, 行政的涵义应该是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国家机关以及其他组织, 为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 而对公共事务实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总合。

那么, 公共是指什么呢?

公共 (public) 相对的是私人 (privat e) 。公共行政不同于私人行政, 主要体现在:公共行政基于公权力的保障, 在全社会中享有普遍的权威, 而私人行政的权力仅与私人契约和约定有关;公共行政向社会提供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而私人行政提供的是私人产品;私人行政以效率最大化为目的和评价标准, 而公共行政还要兼顾公平性、代表性、透明性等;公共行政的经济基础来源于公共财政的支持, 而私人行政则依靠私人资本投资;公共行政是“法不授权不可为”, 而私人行政则是“法不禁止皆可为”;公共行政接受来自公民和社会的广泛的监督, 形成“金鱼缸效应”, 而私人行政出于商业机密的保护, 透明性较低。

同时, 公共行政也不同于政府行政。公共行政主要是公共权力的行驶, 其载体可能是国家机关, 企事业单位, 非营利性组织等其他具有普遍权威的主体。戴维·马修斯说:“公共与政府的不同之处在于, 公共之间的政治关系是横向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而在政府, 这种政治关系则通常是一种垂直关系 (从权威到下级的关系) 。”

公共到底是指什么呢?笔者认为, 公共意味着:

第一, 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公共部门或机构, 包括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等, 而不是私人组织。公共部门或机构可以简单界定为具有普遍成员资格的非营利性机构。

第二, 公共行政的执行者须胸怀“共同的善”。公共行政的执行者是人民受托者, 他们的合法性并不来源于个人的价值体系, 而应来源于人民的同意。换句话说, 公共行政的执行者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承担着特殊的伦理责任。

第三, 公共行政意味着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公共理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判断并试图放大自己的利益。但是为了在公共社会中生存, 则必须试图寻找自己利益的边界。在这种利益的权衡下最终形成公共理性。

第四, 公共行政呼吁公民精神。公民精神对公共行政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公共行政伦理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公共行政的精神》中指出:“当我们在公共行政中寻找公共的意涵的时候, 便会发现公共与公民的角色密不可分”。在弗雷德里克森与芬纳之争中,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公民的构成庞大且充满差异性, 所以说公民的意志是模糊不清的;然而芬纳则认为公民是睿智的, 他们由各种有识之士构成。同时,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公民是理性经济人假设, 他们在决定是否参与公共事务前, 会先进行成本和收益的考量。而由于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具有共享性和外部性等特征, 公民在面对公共事务时, 往往会选择保持一种“理性的无知”。

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

威尔逊曾在《行政学研究》的最后一部分提到关于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 他认为历史比较法是进行行政学研究的最佳方法。而政治与行政分离的界限, 也使得这种比较研究更加可靠。“如果我看到一个杀气腾腾的人在敏捷地磨着一把刀子, 我可以借用他磨刀的方法, 而用不着借用他可能用刀子犯谋杀罪的动机”, 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法国人或德国人的行政实践时, 没必要关注其政治和宪法方面的问题。最后, 威尔逊说, 这种比较研究将使行政管理“有资格进入政治研究的最高级和最有成果的重大分支学科的行列之中”。

除此之外, 管理学大师赫伯特·西蒙 (Herbert Simon1916-2001, ) 是探索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的光辉典范。在西蒙在其代表作《行政行为———行政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 (1947) 中指出, 传统的行政学研究方法只能得到“行政谚语”, 而不能得出行政原则, 因为这些所谓的原则往往是相互矛盾的, 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必须寻求新的途径。

西蒙的行政学理论尤其是决策理论建立在现代哲学即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西蒙在对德怀特·沃尔多《民主行政理论的发展》的回应中指出, 仅仅研究政治理论是不行的甚至是危险的, 逻辑实证主义对于研究公共行政学来说十分重要。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绝不是民主行政进程中的绊脚石。实证主义由孔德提出, 根源于对柏拉图观念论的批判, 以及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实证主义在本体论上主张朴素实在论, 在认识论上则主张主客观二元对立, 在方法论上采取实证的实验法以证实假设。而后, 实证主义逐渐向逻辑实证主义发展, 施利克提出了形式真理与经验真理, 即逻辑实证和经验实证。形式真理 (逻辑实证) 仅仅是形式上的推理演绎过程, 事实上是一种符号关系上的同义反复;经验真理 (经验实证) 则是以经验为判断, 以事实语言为基础, 关注命题是否与事实一致。也就是说, 逻辑实证主义是通过事物找到本质, 是用符号和法则串联起来的概念体系。西蒙正是秉承了这种方法论的精髓, 主张运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科学。

参考文献

[1]弗兰克.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颜昌武, 马骏:《公共行政学百年争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黄光国:《社会科学的理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反洗钱行政调查分析与方法初探 篇8

一、反洗钱调查分析工作中的问题

(一) “防御性”数据报告导致大量大额和可疑线索调查后被排除

目前, 金融机构在甄别可疑线索时, 主要依据《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对大额和可疑交易的标准进行判断, 只要相关数据和行为符合大额和可疑交易标准, 就将所谓的大额和可疑数据报送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的这种“防御性”报告, 为人民银行开展反洗钱行政调查带来很大困难。人民银行组织人员对金融机构“防御性”报送的线索开展调查后, 大多被排除, 浪费了人民银行的人力、物力、财力。

(二) 部分金融机构不能将数据与客户行业特点等相关因素结合分析甄别

部分金融机构在报告可疑数据时, 没有将可疑数据与客户所属的行业特点、地域特征、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结合起来, 造成分析片面、失真, 容易误导人民银行调查工作。如在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 在了解客户原则的情况下对发现的客户资金分散转入集中转出或集中转入分散转出的可疑线索, 应充分考虑其行业特点、地域特征, 分析判断是否是贩毒、黑社会组织犯罪等违法行为, 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的可能性则相对较小, 若以非法集资或金融诈骗作为可疑数据上报, 则容易误导人民银行的调查工作方向。

(三) 客户身份识别手段单一, 识别难度较大

客户身份识别是反洗钱工作的基础。一是伪造证件识别难度较大, 不能有效了解客户基本信息。目前, 银行机构主要借助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系统验证证件真伪, 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主要采取人工判别的方式, 从而使不法之徒蒙混过关利用金融机构洗钱。二是难以识别客户身份信息的其他相关方面。诸如自然人客户的职业、经济状况, 单位客户的股东、实际控制人、业务特点、财务状况等信息, 金融机构不容易掌握。而这些信息是金融机构有效识别可疑交易的基础信息, 也是人民银行反洗钱调查想得到的信息。

二、调查分析及方法

行之有效的反洗钱调查, 是反洗钱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 是侦查机关立案侦查的前提和基础, 更是反洗钱工作取得突破进展的重要保证。

(一) 调查分析

1. 根据地域情况分析洗钱可能性。

自人民银行实施大额及可疑线索报告制度后, 金融机构有义务向人民银行报告可疑交易活动线索, 但从目前情况看, 由于金融机构为了防止出现漏报大额和可疑线索而被人民银行处罚, 大多采取“防御性”报送方式, 即通过系统设定相关标准后, 对相关数据进行自动筛选的方式, 大多没有经过人工判断的环节。对于金融机构报送的数据, 应该结合各地区的地域特点进行判断分析。

2. 根据行业特点分析洗钱可能性。

对金融机构报送的可疑数据, 人民银行应充分考虑被报送可疑单位的行业特点、企业性质等因素, 对可疑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甄别。如钢铁行业, 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第九条第二款和第十一条相关规定, 对某钢铁公司的交易记录作为大额和可疑交易上报人民银行, 而就钢铁行业而言, 一些大型钢铁公司往往是一个地市甚至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 这种公司一天由于采购矿石、设备等原材料或销售产成品所发生的款项可高达上亿元, 人民银行可对此类可疑数据视为垃圾数据, 放弃下一步的行政调查, 避免浪费人力、物力。

(二) 调查方法

1. 根据涉嫌上游犯罪性质确定调查方法。

《反洗钱法》对七种犯罪给予了明确, 针对不同性质犯罪行为的反洗钱行政调查, 需要在调查时有所把握。如人民银行对贩毒组织开展反洗钱调查时, 由于贩毒集团从事贩毒活动组织严密, 隐蔽性极强, 一般情况下不会与金融机构人员有所关联, 调查人员应侧重加强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交流。首先可通过询问的方式, 了解掌握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贩毒组织成立的空壳公司基本情况及其公司会计、出纳人员的相关情况。其次, 直接调阅该公司所有资料及信息。对需要取证的材料, 可现场扫描、复印或翻印。而人民银行对涉嫌金融诈骗案件开展反洗钱调查时, 由于金融诈骗案件多为内外勾结, 开展调查时要充分考虑金融机构内部员工可能涉及案件, 要尽可能缩小金融机构知情范围, 在案件调查时可减少对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询问内容, 直接做好资料、信息的调阅和取证工作。

2. 根据管辖地域确定调查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四章明确“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发现可疑交易活动, 需要调查核实的, 可以向金融机构进行调查”。这就明确了反洗钱调查权限授予了省一级以上人民银行。一方面, 地市中支或县支行发现的重点可疑交易线索要逐级向上级行报告, 最终由省级行确定是否开展调查, 对需要开展调查的, 可由省级人民银行派人实地进行调查, 也可授权当地人民银行派人开展实地调查。另一方面, 由于每份可疑交易线索都关联着大量的收付款单位和开户行, 有的收付款单位还跨省份, 对需要调查的, 应向对方省级人民银行请求协助调查。

3. 灵活运用现场调查和书面调查方式。

人民银行还应根据反洗钱调查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调查方式。对需要核实的、信息不多的可疑交易活动, 可直接采用现场调查方式。而对涉及交易主体多、账户数量多且分散于不同金融机构的可疑交易活动, 则应采用书面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书面调查中提出具体的调查要求, 通过设计信息量较完备的表格要求金融机构提供相关信息。对交易发生量大或是可疑交易发生地的金融机构采用现场调查, 抽查一段时间的交易进行分析, 调阅原始交易凭证进行验证, 作出初步判断。这样便可确保反洗钱调查质量, 减轻调查工作量。

4. 在保密的基础上运用好调查技巧。

反洗钱调查工作必须在高度保密的前提下进行, 调查工作环节的任何疏漏和泄密不仅直接增加反洗钱工作的难度, 而且威胁着调查人员的人身安全, 必须谨慎对待。首先, 反洗钱调查“知情”范围要小。在反洗钱调查工作中, 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反洗钱部门都要指定专人负责具体调查工作, 不要随意更换知情人员, 确保“知情”范围最小化。其次, 反洗钱调查业务范围要大。反洗钱调查工作需要细致, 调查时, 不能放过每一笔业务。开展调查时, 要从调查对象的身份识别入手, 可通过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系统确认相关人员的基本身份信息, 通过金融机构业务人员了解其公司的经济状况等信息, 再延伸至公司的业务特点、财务状况等信息, 直至公司的每一笔经济往来业务。此外, 应给反洗钱调查人员配备便携式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辅助设备, 既可提高调查工作效率, 又可增强保密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反洗钱行政调查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明确反洗钱行政调查的工作性质, 最后从反洗钱行政调查分析与方法入手, 就如何做好人民银行反洗钱行政调查工作进行初步探析。

论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方法 篇9

一、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

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还是在人, 所有的政府管理都是通过政府的管理人员实现的。所以, 行政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 这也是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率最主要的入手点。虽然当前的的科技比较发达, “人工智能”在一些方面取代了“人工”的作用, 但是作为高等生物, 人在面对复杂的选择和分析实际情况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即使人工智能可以发挥一定的优势, 但这种优势也是建立在“人工”的编程水平上。所以, 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 是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率中最关键的一点。

中国有一句俗话: “事在人为”,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人” 在做事中的重要性。就政府行政人员而言, 如果其综合素质达不到指定的要求, 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一种情况就是行政人员的业务素质已经达到基本的要求, 但是其思想素质并不能和业务素质相匹配, 所以就会出现“不作为”的现象。另一种情况就是思想素质达标, 但是业务素质达不到要求, 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例子, 它们普遍的把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作为工作的重点, 而事实也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提升行政人员的素质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就应该提高入职的门槛, 因为政府行政人员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在考核的时候不仅要评定其能力, 还要考察其思想, 从多个方面把握行政人员的素质。其次, 应该对行政人员定期的进行培训, 使其业务能力不断加强, 这对行政人员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意义重大。而且这种培训还可以促进行政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 相互交换工作的心得, 不断完善自身的缺陷。最后, 政府部门应该较强对行政人员的考核, 用这种方式来督促行政人员的工作。政府行政管理的根本是为人民服务, 所以对政府行政工作人员的考核要多参考服务对象的意见, 用群众的口碑来评价行政工作人员的业绩。业绩考核的结果要作为行政人员奖惩的依据, 考核不合格的人员, 应该再次进行培训, 对于表现好的行政人员要进行嘉奖, 以此来督促行政人员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加强行政管理效率观念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府的行政管理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社会公共服务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 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影响着政府和群众的关系, 为了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必须加强行政管理的效率。如果说提升行政人员的素质是最务实的提升行政管理效率的方法, 那么加强行政管理效率观念就是提升政府刑侦管理效率最根本的方法。观念问题的是根本问题, 是发展的方向和指导方针, 只有把观念提上去, 才可以把提升行政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在实质上。

加强行政管理效率观念在于让行政人员理解其工作的意义, 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将行政管理效率观念的重要性分析给行政管理人员。首先, 行政管理的效率对于官民关系的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百姓最关心的是自己切身的利益, 只有以群众为主体, 高效的解决百姓的烦恼, 才可以促进官民关系的和谐。其次, 高效的行政效率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最大化的解决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给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最后, 当前社会高速发展, 社会机遇转瞬即逝, 只有高效率的处理各种行政问题, 才可以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促进经济的发展, 为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提供经济基础。只有上述的行政管理效率观念深入到每一个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中, 使其明白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才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约束他们的行为, 落实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政策。

三、建立专业化高素质公务员人才队伍

我国行政管理事物的主体是行政工作人员, 这个团体承担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社会稳定等多种领域的重任, 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所以, 公务员人才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行效率和质量, 建设一个专业高素质公务员团队就先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 对于公务员的考核很难具体化, 导致了公务员懈怠工作, 出现了“干好干坏都一样”的思想, 整体的公务员队伍积极性不高, 无法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 政府的主要职能向着促进社会发展和公众服务方面转变。公务员作为百姓的服务者, 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 能够处理各种职责之内的事物, 还需要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极高的思想素质, 能够全心全意的问群众服务, 特别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公务员的个人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公务员是具备各种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以便于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公务员做为行政管理的直接参与者, 他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代表了政府的形象, 所以对于公务员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一) 牢牢把握公务员入职的门槛

公务员是政府的代表, 在选择公务员的时候需要从多方面考核, 以此来验证公务员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不仅如此, 公务员的考核要全程透明公开, 接受群众的监督, 避免中间环节存在的贪污受贿等现象, 通过这种方法来为建立专业化高素质公务员人才队伍奠定基础。

( 二) 加强培训, 优化公务员人才队伍

时代是不断的变化的, 所以社会的需求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公务员的个人素质需要不断加强, 业务能力也要不断的培训, 以此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所以, 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对优化公务员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关于公务员人才队伍培训, 需要定期的进行, 让公务员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 建设专业素质过硬的公务员人才队伍。

( 三) 深化考核体制, 监督公务员的工作

公务员的工作虽然不可以具体的量化, 但是其业绩和口碑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考核, 然后根据考核的结果对行政工作人员进行奖惩, 以此来督促公务员的工作, 促进专业素质公务员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改进工作方法, 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时代在不断的变化, 各种技术和思想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政府行政管理方面, 也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手段, 实现对工作方法的改变, 进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主要是借用信息技术和管理工具来达到对工作的优化。

首先, 从政府层面来说的话, 现代化的管理可以实现管理优化, 提高政府行政工作的质量。例如, 利用互联网平台, 政府可以将自身的信息公布, 方便群众了解相关的政策, 提高服务的效率。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 同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所以, 政府利用现代化手段信息公开也是为政府多提供一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道路, 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与群众交流, 从而改进自身的工作, 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理念。另一方面, 政府实施信息公开后, 有一些政策和决定需要群众提供自己的意见, 然后政府部门根据群众的意见做最终的决定, 这样可以使政府的决策最大化的满足群众的需求。这种在线的交流可以实现信息交流的即时性, 用最快的速度了解群众的需求, 将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最大化提升。在当今的信息社会, 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的信息公开是一种伟大的革命, 是政府部门更好的落实“以人为本”政策的措施。通过这种服务模式, 政府可以主动的向群众提供相关的信息, 使公众享有知情权。而且, 这种方式的行政管理使政府的工作主体变为群众, 更关注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 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其次, 从行政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考虑的话, 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软件和提高工作的效率, 节省大量的时间。信息时代的社会节奏较快, 每天有大量的资料需要行政工作人员处理, 其中还有一些数据需要大量的计算, 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传统的行政人员因为条件的限制, 都是通过人力的方式来完成自身的工作, 但是科技的进步给行政工作人员也带来了福音, 计算机智能化功能和各种现代化的办公软件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通过这些办公软件, 行政人员只需要将数据录入, 然后软件就可以自动处理数据, 将需要的结果计算出来, 大大的节省了行政人员的时间。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人力物力上的节约, 然后利用节约出的时间就可以做更多的事, 这是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率最切实的方法。总的来说, 现代化行政管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了行政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把现代化的手段应用在了政府部门, 是推进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效率提升的一条新的道路。

五、结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 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对整个国家有着战略性的意义。所以, 必须加强对行政管理效率提升的方法研究, 然后在实际中不断完善存在的缺陷, 以此来加强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摘要:政府行政效率提升是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 对我国长远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提升行政人员的素质、加强行政管理效率观念、建立专业化高素质公务员人才队伍和改进工作方法, 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政府管理效率提升的方法, 为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可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政府,行政效率,提升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续承.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2]王宾.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电子政务的探讨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04.

[3]林琳.新时期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0.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方法的改革 篇10

1 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机构具有行政权利为主、高度集权的特征。学校的行政决策长期依赖由上而下、逐级落实的管理形式,这种形式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行政、学术权力的“双肩挑”,影响行政管理为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行政机构人员众多,过于膨胀;行政机构人员素质不均衡,工作效率低下,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行政管理思路有悖于服务对象,“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制约着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1]。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不高的因素还包括思想观念因素、机构设置因素、人员素质因素、管理制度和技术因素,等等。这些因素的交织、影响、作用,以“合力”的形式制约着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1.1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矛盾与失衡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行,组成高校特有的权利系统,两者既相互依存又互相排斥。两者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众多干预,建立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决策管理模式,排斥学术权力对学术事务的决策;学术权力对行政事务过分介入,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的决策管理模式,影响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按照规章制度高效处理问题能力[2]。目前多数高校执行的是行政、学术权力并行的整合管理模式。高校内部以行政权力管理为主,以学术权力管理为辅,学术权力的作用微乎其微。如何建立两种权力的动态平衡是高校执政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1.2 行政管理人员对部门利益的过度关注

目前,高校一些行政管理人员过度关注本部门的实际利益,放弃了对学校整体利益的权衡考虑。行政部门从组织形式上分析,是一形式完整、内容统一的实体部门,担负着促进、维护学校整体利益,服从、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3]。行政部门本身不应涉及任何利益要求。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行政人员关注部门利益,运用行政权利竭力实现部门利益的行为却屡见不鲜。

1.3 行政管理人员对行政权力的运用尚不成熟

高校的行政管理组织有别于其他职能部门。后者以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对社会的关怀精神为己任;高校的行政管理则表现为执行政策、协调服务、追求管理效率,统一和服从是其主要特征。然而,高校的一些行政部门未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落实到位,而是在管理过程中过多强化管理职能与制约机制。这种思想导致有些高校行政部门热衷于机械地作规定、下指标,违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疏于科学管理。

2 高校推行目标管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转型期,面临着两个重要转变:一是人才教育的培养要走多元化路线,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二是全面提升高校办学的质量和效率。新世纪市场经济下的高等院校,势必要经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培养目标的创新、管理理念的更新、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等过程。目标管理的推广,组织目标的明确和实现,都依赖于科学的管理模式、完善的的管理制度、良好的管理环境和人性化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全体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在潜能,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努力。

2.1 以目标管理统领高校工作全局

人是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和活跃要素,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是目标管理能否优质实施的关键。首先,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全局观和长远利益观;其次,要保障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打造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专业水平和执行能力的优秀行政管理团队;第三,通过宣传、奖励等手段,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求知、创新欲望,使其将全部精力和才能投入到本职工中去;第四,激发政管理人员的危机感。利用全方位、多渠道的信息资源,及时通报国内外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激发管理者的危机意识,增强其紧迫感、使命感。

2.2 建立集体负责制,充分体现民主性

目标制定和实施的过程,经常受到个人主义、个人观点、个人情绪、个人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管理的利益和目的倾向于某个人或是某些群体。只有将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制度化,才能改变“个人主义”的随机、离散局面。集体负责制的适时出现,在目标管理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团体参与制定高校管理目标的长远规划时,可以充分听取民意,凝聚集体智慧,通过集体讨论,制定出高效、完善的战略规划。目标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应做到责任到人,并由管理成员间相互监督;造成不良后果时,由集体承担责任,避免责任的相互推诿。

3 高校实施绩效管理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是指考评主体从绩效目标出发,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客观标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成绩、工作态度等进行综合的评价[4]。绩效考核机制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推动绩效管理改革实施的核心环节[5]。科学、合理、高效的绩效考评制度能够充分激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改善他们的行为,实现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3.1 目标分解

绩效目标的设定是绩效管理工作的中心和总方向,是管理工作计划时的终极目的、执行时的行为导向、考核时的衡量标准。计划就是利用时间、资源和努力实现我们期望实现的事物。需要是计划实现的推动力。绩效目标可以通过总目标的层层分解来完成,是工作安排的基础。只有结合各岗位的性质、特点和目标实施者的个人能力,合理的制定绩效计划,才能充分激发行政人员的自身潜能。脱离实际、空中楼阁般的目标计划是高绩效的对立面。绩效目标设立的太高,每个的人都达不到;目标制定的太低,不能体现高素质者的工作能力,没有挑战性。只有通过绩效目标的科学定位,管理工作者间的有效沟通,分级目标的因人而设,职责明确,才是科学合理的绩效计划。

3.2 全面、针对性选择考评主体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服务于全体师生和广大教职员工,不同的行政管理岗位又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实施绩效考评时,行政管理人员应全面且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考评主体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其与被考评人的关系、利益等因素,力求考评结果更加公平、公正、合理,也更可信,更有效。

3.3 确立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价值取向

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观决定着评价观和价值取向。绩效考评过程中,评估的标准、考核的方法都会因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的取向不同而有所差异。价值取向是绩效考评的基础,是考评体系的方向。奖惩性评价是终结性的面向过去的评价方式,是以奖惩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奖惩性评价的优势是可以促进工作人员的自我完善和提高,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不足之处是激励导向的功能不明确,不利于促进全体行政管理人员的共同发展。发展性评价既注重人的全面、和谐、个性的发展,又注重组织、社会需要的发展,体现价值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6]。然而,如果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对独立存在,就无法产生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刺激激励作用,有悖于高校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管理理念。所以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中,只有将两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才能更高效的为绩效考核机制服务。

3.4 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并重

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高校的每个行政管理岗位都要求能力的多元化组合。高校的行政管是由许多管理工作相互联系、影响、制约而形成的完整的系统。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若能在绩效考评指标设定的初期,根据各岗位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设立考评团队绩效流程的指标,促进团队成员打造团结、协作、共赢的局面,才能更好地实现绩效的最大化。

4 高校提倡创新管理

4.1 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管理基础

坚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综合融汇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移植、吸纳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手段,使数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运用到行政管理活动之中,真正使高校行政管理技术方法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4.2 正确对待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

总的来看,我国传统的高校行政管理方法仍不失为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技术方法。其中许多方法符合高校管理的共同特征,反映了高校行政活动的规律,具有丰富的科学价值。我们要善于把过去长期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对实践证明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做法则要大胆破除,除旧布新。

4.3 积极移植和吸取现代科学管理技术

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信息网络化的建立,将给高校行政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带来根本性变革。要积极推广应用从系统工程中移植过来的系统方法,对行高校政管理进行系统设计、系统分析、系统管理;运用网络规划技术、确定工作目标,进行网络分析,执行网络计划;采用线性规划技术,以尽量少的耗费去完成给定的任务[7];运用目标管理方法,推动高校行政目标成果的实现[8];移植现代数学的科学预测和概率统计方法,研究如何合理收集各种数据,求出总体的统计规律,对未来的发展作出科学预测。同时,对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方法和文明成果也要加以研究和借鉴,有选择地引进国外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先进技术方法,在实践中试用,在试用中加以创新,为我国高校所用。

5 结语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之后,又将面临着一场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深刻变革。面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以及高校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化的发展形势,必须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本文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的分析,对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工作流程的研究,对如何改善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提出了管理方法的创新研究。随着思考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方法将会更科学、合理、完善。

摘要:通过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研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矛盾失衡现象;讨论推行目标管理和实施绩效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探索高校提倡行政创新管理的具体途径;通过高校行政管理方法的改革,能够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激发管理人员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希望高校早日构建出更科学、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方法。

关键词:行政管理效率,目标管理,角色定位,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周轶琼,查俊峰.关于高校行政管理角色定位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7(5):32-34.

[2]陈震.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化[M].郑州:河南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0-107.

[3]张建恒.论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观念的转变[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16-17.

[4]周晔.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J].江南大学学报,2006(12):16-17.

[5]梅俊祥.高等学校院级行政管理机构功能探讨[J].求实,2008(6):23-24.

[6]胡学春.论高校干部考核评价科学机制的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2006(12):34-35.

[7]赵景华.现代管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66-67.

行政方法 篇11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进方法

一、前言

虽然我国政府也在不断的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机制的探索和改进,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财产还是不够公开透明,工作人员仍然存在着“越权”的现象,如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进行改进是我国政府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

1.没有合理的预算管理机制

对财产工作的管理,首先要对行政单位的财产进行支出预算,但是很多部门并没有将预算当成重点,会计部门也没有对各个部门设定合理的预算指标,导致很多单位在支出时没有标准衡量,很多部门不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支出,导致很多不必要的财产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对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的预算管理,会计部门应该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预算。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财产预算机制,或者对预算机制管理的不够严格,导致很多部门的预算不够详细或者一直没有改革预算方案,导致预算的结果与实际支出的结果相差很大,导致预算财务支出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2.会计人员配置不合理

行政事业单位选择的会计工作人员大都是会计专业出身的人员,但是有一些单位也会直接聘用没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因为不具备专业的会计学知识,这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全面的考虑问题,并且会计管理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很多工作人员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久了,工作方式固定无法跟上时代的需求,导致工作效率低。其次对会计人员的奖罚措施制定不合理,导致财产风险大。

3.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有误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商品或者建设工程时都会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这种公平招标的方式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依法进行公共支出的方式,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合理支配资金。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对资金的支出和收入计算方法有误,导致了很多的财产资金在核对时数据不准确。由于会计管理编制工作繁杂,导致很多变更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登录,也会造成资产的核算结果出现错误。

4.缺乏对财产资金的监督

最后一个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问题就是对于单位财产问题的监督管理有很多漏洞,有些单位都会有“小金库”,这是事业单位为了逃避税收或者摆脱政府核算中心的管理而隐瞒的部分财产,这些隐藏的“小金库”一般很难被检查到,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进行检查时一般不会检查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账簿,导致无法真实的掌握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情况,无法准确的预测各个部门的财产支出,这就导致了一些单位出现财产亏空却不上报,一些单位获得更多的利益也不上报的情况。

三、改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建议

1.科学安排会计运行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应该进行合理的财产支出预算,发挥会计预算的职责才能合理的安排资金的用途,因此会计部门应该科学的安排会计预算管理机制。为了保证各部门的会计账目清晰、详细,以利于集中核算部门对部门下一季度财产账目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很多固定资产的变化也要及时的登记,对于营业税进行详细的记录,可以根据财产的性质进行等级的划分,以利于对财产的管理,比如一些固定的不容易折旧的财产:土地、房屋、办公室设备划分到一个等级,对于容易变化的固定财产划分到另一个等级,对于每一笔资金的支出和收入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以防止会计账目存在漏洞。

2.优化会计工作人员的配置方案

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高效运行,首先要保证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高,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很好,但是对于实际的工作仍然需要学习,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习来提高自己的工作经验,同时为了避免贪污、腐败行为存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还可以采用岗位轮换制度,以避免会计舞弊贪污造假现象发生,因为采用了轮岗制度后,会计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检查审核的频率高,降低了员工被金钱诱惑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会计核算出现的错误,及时的纠正出来。

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资产是属于国家,与我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了防止我们人民的利益被少数人损坏,会计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管理监督力度,对单位的固定财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盘点,出现问题要及时上报进行解决。行政事业单位根据相关的制度加强对自己单位的管理控制力度,制定合理的管控制度,规范单位资产的流通情况以促进资金的合理利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关系着我国公民的切身利益,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行政单位应该针对会计问题进行重点解决。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制度没有合理运用,会计工作人员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固定资产的核算有误,缺乏对财产收支的监督管理。为了改进我国的行政事业管理机制,我们应该科学的安排会计运行机制、合理的制定会计工作人员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以提高会计工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大权.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问题与改进措施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2014,15:148-149.

行政方法 篇12

1. 单位的施政方面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 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单位施政效率都是非常重要的。预算编制作为绩效预算管理的最重要的模块, 一定要建立起科学、典型、透明的管理机制, 这样才能达到最优配置。

2. 规范理财方面

这样可以在政府理财甚至民主理财上更加规范, 现在国家在财政支配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规定由财政部门制定项目支出的额度标准, 在经过审核得出保障的重点, 保证项目的资金能够更加合理、规范、透明的分配到各单位中。深化的预算绩效管理, 为新的改革制度实施起来增加了制约性和约束性。所以, 只要各方面都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才能为单位的预算做出突出的贡献。

3. 财政支出管理控制方面

对于财政的支出管理上, 绩效预算可以增加单位的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在预算管理改革中, 应该进一步实行零基预算, 在财政支出方面, 将其分开等级, 科学的进行管理, 这样从源头上就优化了财政的支出, 对于平常重点的财政支出有了更好的保障。相比以往预算进度也提高了很多, 资金在使用效率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腐败现象也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4. 市场经济施政管理方面

施政管理问题上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将不利的财政职能有了可观的转变。更加方便单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思维财政管理运行模式。预算管理作为财政管理的核心, 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决定了整个财政管理体制上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完善的财政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部分, 对于经济管理体系完善性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

1. 预算编制准备不充分

单位综合预算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收支预算, 收支预算的前提是建立在单位的总体目标上的, 增提上受多方面的因数影响, 而且牵涉到的部门多和时间消耗也较长。所以在财务预算时应该由相关部门组成结构健全的预算小组, 要充分的考虑到现实情况, 将预算时的各种实际情况提前考虑进去, 一定要分析预算实现的可能性和难度。但是, 目前我国的单位中只是将编制财务预算交给一个部门, 单位中的财务人员较少, 所以能够参与到业务项目的研讨和规划乃至后期的决策的人员较少, 编制只能是按照往年的数据进行预算。社会在飞速的发展, 每年的物价等很多项目已经与往年的存在很大的差别。

2. 管理意识薄弱

现在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预算方面还是受传统思想影响的, 所以许多负责人认为预算外的资金是单位内部的资金, 可以自由进行支配, 只是进过自身的衡量变通, 只要达到资金最大程度的为单位所使用即可, 并没有去计算预算的收支情况。更甚至有些单位将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人为是财政上的“要钱、花钱”的过程, 更别提预算理财管理了。所以很大程度上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上是一种管理的“松、散、乱”状态。

3. 预算编制不完善

很多单位现在在预算编制上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在内容上达不到完善。有些还是存在着走形式的情况, 预算编制的时间短, 使用着“上年基数+本年因素”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在预算编制工作上并没有专门的部门人员组成。短时间完成的预算编制, 根本就没有对预算进行必要的调研和研讨过程, 最终的结果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在统筹安排上程度较低, 破坏了预算本来的完整性, 预算结果的权威性并不高。

4. 预算执行监督力不够

预算方面在收入方面没有完全按照规定进行, 所以平常的违纪问题时有发生。单位将收入的资金随意的分散到各个部门去管理支配, 并没有将资金统一起来, 进行统一的管理核算。更严重的是单位领导私设小金库, 使收不进账, 可能有特殊的开支现象。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收支管理, 还有可能使来往账户核算有误, 掩盖真实。

5. 预算考核规定执行不够

预算的规范执行是国家考核评估的一部分,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性质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主, 并不是经济效益。所以, 行政单位一般只是建立一个简单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 对于预算的考核意识也较弱, 考核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 预算执行的结果不会与单位的经济挂钩, 所以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管理水平跟不上社会经济市场的统一要求。虽然部分的编制单位也对编制了预算, 开展一些财务活动, 但是实施的并不完全彻底, 所以也达不到预期的社会效益。

三、改进建议

改进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重视预算管理, 对于预算编制按照统一规定, 进行科学编制。使单位领导提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度, 并且将预算编制放到一个正式的位置上, 合理的调整和安排预算时间, 改变传统的预算观念和预算编制方法;第二, 将编制预算放到一个法制的建设高度, 全国在各单位按照我国《预算法》的要求执行, 单位内部完善预算的执行制度;第三, 对于单位的预算资金一定要提高其地位, 将预算资金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核心内容进行执行, 对于资金的预算上有一套适应自己单位的优化方法。

四、总结

随着全世界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个方面的预算必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是社会公共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大程度上受我国传统经济制度影响较为严重, 所以一定程度上还是受传统预算体制的束缚。目前的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不断完善。总之现如今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任然存在一些问题, 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才能加以改进和不断完善。

摘要:预算绩效一直是我国各行业中使用的一种评估方法, 一直以它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占领者市场。近些年我国进行了相关的财税改革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加大管理, 绩效管理同样可以为行政单位的绩效综合管理水平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上做出很多贡献。预算绩效管理在以前预算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管理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对管理体系结果的一个评价。本文主要介绍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些管理问题。

关键词:绩效管理,考核,制度,事业单位

参考文献

[1]温小素.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应用[J].现代商业, 2012, (11) :142-143.

上一篇:对症下药下一篇:音乐新课程与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