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政

2024-10-21

网络行政(共11篇)

网络行政 篇1

0引言

近期,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一波强力而值得人们加以关注的网络暴力事件。“5.3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网络舆论在数天之内观点反复逆转,从同情女司机到指责女司机再到所谓的“理性发声”,仿佛事件情节复杂万状。而在舆论变化的前中后,不断有对当事人双方进行人肉搜索和谩骂造谣的网络暴力事件发生,对当事人双方都产生了巨大的伤害。事件的平息没有带来胜利者或失败者,仅存的只有两个被网络暴力反复摧残痛苦的家庭和网民茶余饭后谈资背后的冷漠。

无独有偶,“6.8枪击案”造成了两名干警的牺牲和一名警嫂的殉情。两名干警牺牲后,网络舆论和网民评论在事实尚未清晰前便将案情内容随意猜测引导,并十分主观地将事件评论作为泄愤、取乐的工具,其引发的网络暴力在警嫂殉情后才得以逐渐平息。这不由得让人将警嫂的殉情与网络暴力进行关联: 经历过丧夫之痛后,又有多少网络暴力做了推手,才将警嫂推下了殉情的深渊。

网络暴力如果只通过道德进行批判,不能产生具有强制力的制止作用;民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与举措,面对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有其盲目性与滞后性。本文旨在通过行政法的视角, 根据网络群体不同身份的分类,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源头治理。

1网络暴力规制现状

相似于社会暴力,网络暴力同样是人对人的一种伤害与侵犯。而不同于社会暴力,网络暴力具有更大的广泛性与多样性, 涉及言论、图片、视听资料等诸多方面。网络暴力不但对当事人的名誉造成损害,对当事人构成侵权,现阶段更将当事人的精神压力转化为身体负担,使当事人不堪重负,最终造成身体上的创伤。网络暴力亟待全社会运用法律、道德的武器予以规制。

现阶段,网络暴力形式手段多样,实施主体数量庞大,主观恶性认定困难。当下对网络暴力的规制,主要体现在刑法和民法领域。但二者对网络暴力规制的局限性在于:刑法所规制的网络暴力案件,均属“大要案”,其产生的人身、财产、名誉等损害要达到一定程度,这就决定了网络暴力不能被刑法完全覆盖规制。民法所规制的网络暴力遵循“不告不理”原则,与刑法相似,如果受害人的人身、财产、名誉等的损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他们将会出于对诉讼成本的考虑而放弃维权。因此, 网络暴力不但应该被事后规制救济,还应当被事前预防,事中节制,而这正是行政法所具备的规制方式。

2行政法对网络暴力的规制现状

现阶段,行政法对网络暴力的规制范围较狭窄,主要体现在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上。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主要体现在诸如《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中。这些法律法规规章,既适用于一般侵犯个人信息的情况,也适用于网络环境下侵犯个人信息的情况。

在遇到除公民个人信息外的网络暴力案件时,通常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行政处罚。但该适用方式同属事后规制, 属于对刑法的补充,依然没有体现出行政法对于网络暴力的事前事中的预防节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6条规定,人民警察应当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卫工作”的职责。可见网警对于互联网信息的监督属于行政执法行为,属于行政法规制范畴。而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简称“网监”) 则通过协调、监督、检查、指导等方式对单位和个人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传播有害信息的情况给予查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事实上的行政规制管控。但现阶段,网络舆论对于网警和网监均持消极态度,一系列诸如“五毛”、“政府水军” 等污蔑性称呼使得网警和网监的形象和权威大打折扣。单纯依靠网警和网监的行政执法行为,可能难以深层次打击网络暴力, 这依然需要行政法对其他对象进行规制。

3完善网络暴力行政法规制的设想

对于网络暴力的规制,应区分不同的身份对象,对不同身份对象进行不同重点的规制。笔者认为,可以将规制对象分为互联网企业、“网络大V”(包括“蓝V”与“黄V”)、网民,有区分重点地对其进行行政法规制。

(1)对互联网企业的规制

无论网络大V还是网民,都要以互联网作为发布网络舆论的载体和途径。因此互联网企业如果从技术层面对网络舆论进行筛查管控,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对于互联网企业的规制,其重点应在规制其对于本企业对其自身和其注册用户等在其门户网站等互联网平台上发布的信息所进行的信息筛查。对于互联网企业所发布的网络信息进行管理的权力,应当建立统一的机构,赋予其行政权力,在网警与网监运用警察权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督的同时,成立相关诸如互联网监察委员会、互联网通信委员会等行政委托机关机构, 以专业性的技术手段和广泛的监督范围对互联网企业所发布的信息进行信息筛查。

同时,一部对于互联网企业发布信息的行政管理条例亟待制定。只有创造完备的行政法体系,才能做到对互联网企业的有效规制,有权规制。目前我国关于互联网安全的最高层次法律是《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这两部法律较为宏观地阐述和制定了有关互联网安全的规范,但对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现状则是远远不够的。新的互联网管理条例应当在充分保证互联网企业发展与公民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强调对互联网参与人权利的保护,以服务合作的理念与构建模式,引导互联网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相关委员会的指引,在网监与网警的监督下,主动实现本企业互联网信息的严格筛查,创造更加良好的网络环境,在发布源头上杜绝网络暴力的产生。

(2)对“网络大V”的规制

“网络大V”是指在微博平台上获得个人认证,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用户,现其范围已扩展到整个互联网而非仅仅局限于微博之上。“网络大V”多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和名人,所以互联网账号总有大批拥趸者跟随关注,并因此成为爆料者的求助对象。“网络大V”分为“蓝V”与“黄V”两种,“蓝V”指经过认证的机构、企业、媒体等非个人账号,“黄V”指经过认证的知名人士个人账号。二者在对于其发布转发的信息的可信度上, 在网民间存在差异。

“网络大V”账号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今天,成为网民获取第一手重大信息的渠道之一。相对于“蓝V”,“黄V”所发布的信息可能更具主观性与虚假的可能性。但出于对知名人士的崇拜或追捧,“网络大V”所发布的信息常常被网民们无条件接受。 而这也使得“网络大V”账号成为许多网络暴力事件的策源地。

对于“网络大V”的规制,“蓝V”账号因其非个人的集中属性,易于管理,便于监督。“蓝V”账号所发布的信息来自于被认证的机构或企业,真实性与权威性是“蓝V”账号所发布的信息应具备的特征,因此对“蓝V”账号的监督与规制,可参见对互联网企业的规制。而较为分散的“黄V”账号,则更加具有不确定性与数量庞大且松散的特征。对于“黄V”账号的规制,除了要关注其本身的个人属性——即可以通过对网民的规制手段进行规制外,还应关注其作为知名人士所具备的社会属性。因此对于“黄V”账号的规制,应当遵循“事前行政指导,事中行政强制,事后行政处罚”的原则,利用其知名人士的属性,将规制程序的每一步都通过其影响力进行放大。在“黄V”账号发布信息之前,通过行政指导的方式,运用“软法”对其行为进行指导, 使其言其应言。当“黄V”账号发布了不实信息或引发了网络暴力,则应当动用行政法国家强制力的属性,严控责任人,澄清事实,并在事后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亟待制定的互联网管理条例给予其行政处罚,严重者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3)对网民的规制

网民在互联网世界中充当接收者、处理者和传播者的角色。 任何一条信息传播给不同的网民,就会被处理和传播成带有网民主观情绪的新信息,甚至与原信息大相径庭。因此,对网民在网络暴力事件中的规制,需要有应当遵守的原则与从事前指导到事后救济的完整行政程序。

对于网民的规制,首先应当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言论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因此, 在对网民进行规制前,我们应当明确的是,“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孟德斯鸠说过:“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因此,只有维护保证言论自由的法律的完善,才能保证言论自由的真正自由。对于网民的规制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表述为:“保证网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言论充分自由。”

对于网民的规制,从行政法的角度则应当程序完备。首先, 对于自由裁量权的控制是行政程序完备的前提,即,做到法律、 法规、规章完备细致,执法人员技术精专,信息与执法阳光透明,才能保证对于网民的行政法规制程序健康完备。其次,在对自由裁量权优化控制的前提之下,行政执法机关,包括网监网警等,以及行政委托机关应当做好对互联网信息的源头控制, 即上文中对于互联网企业、“网络大V”的规制,将信息正确化、 透明化。在对于涉及网络暴力的网民,包括网络暴力的施加者和受害人,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相关互联网管理条例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对已造成的损害进行补救,对未造成损害的加以保护,对网络暴力行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在事后,应做好应对网民相对人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与行政赔偿补偿的工作,切实让行政法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发挥其可发挥的作用。

4总结

网络暴力实际上产生于网络舆论。网络舆论除了对信息的发布、评述,还有网络监督、网络问政的效果。政府、执法机关、司法机关正确、高效地处理网络暴力,使网络舆论在优质的网络环境下正轨运行,才能真正实现阳光政府,真正保证司法独立,不被舆情所绑架,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摘要: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几何式增长,网络成为公众发表见解、评述时事的第一平台。因此而形成的网络暴力事件也层出不穷。本文阐述了网络暴力规制的立法现状,归纳分析了现阶段行政法对网络暴力的规制情况,并针对刑法、民法对网络暴力事件规制的滞后性,对完善网络暴力的行政法规制提出了进一步设想。

关键词:网络暴力,行政法规制,网络身份,信息筛查,行政监督

网络行政 篇2

正确 错误

2、从平等性来看,传统传播方式是平民主义。

正确 错误

3、从集分权程度来看,互联网传播方式是相对集权的。

正确 错误

4、从空间来看,传统传播方式是版面有限的。

正确 错误

5、从开放性来看,互联网传播方式是相对封闭的。

正确 错误

6、从速度来看,互联网传播方式是及时便捷的。

正确 错误

7、网络问政平台和传统媒体创办的网络媒体有机结合最佳。

正确 错误

8、面对面的线下交流是网络问政的方式之一。

正确 错误

9、从透明性来看,传统传播方式是高度透明的。

正确 错误

10、美国总统选举并不重视互联网的作用。

正确 错误

11、互联网带来了新挑战,也为政府提升执政能力和舆情治理水平提供了有力手段。

正确 错误

12、无论是网络问政还是网络行政,不仅包括提升网民的政治参与度,而且包括主动、有效的舆情治理。

正确 错误

13、网络问政和网络行政的本质区别在于目的不同。

正确 错误

14、网络行政尚处于探索期,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与电子政务和电子党务相结合。

正确 错误

15、政府信息化的核心价值是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正确 错误

16、我国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已经形成。

正确 错误

17、国家层面的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正确 错误

18、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工作内容。

正确 错误

19、需求分析中初步调查的结果不包含对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正确 错误

20、因为不能看见对方,网上税收申报、费用缴纳不可行。

正确 错误

21、政府网站的一体化平台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方向。

正确 错误

22、电子公文流转系统不能传递涉密文件。

正确 错误

23、我国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架构正由政务内外网的结构向三网一库的结构的转变。

正确 错误

24、电子政务中的政务外网主要是副省级以下政务部门的办公网。

正确 错误

25、网络基础建设要统一标准,但是为了安全,不能使用统一网络平台,不能使各个业务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正确 错误

26、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要按照统一要求,加快整合分散的业务系统。

正确 错误

27、要实现电子政务的办公业务的顺畅流通,必须利用统一网络平台。

正确 错误

28、规划和全面公开重要政务信息资源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工作内容。

正确 错误

29、政府网站的一体化平台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方向。

正确 错误

30、政府互联网数据中心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一体化网上平台。

正确 错误 31、2006年《时代》杂志把年度风云人物授予()。

乔布斯 巴菲特

比尔·盖茨

“全体网民”

32、()善用微博,是各国首脑中的微博“人气王”。

习近平卡梅伦

奥巴马

萨科齐

33、目前,我国的网民数高达()亿。

2.64 3.64 4.65.64

34、()使代际相传成为可能。

文字发明 古登堡印刷术

电报技术

互联网技术

35、()使大范围传播成为可能。

文字发明 古登堡印刷术

电报技术

互联网技术

36、()使远距离传播成为可能。

文字发明 古登堡印刷术

电报技术

互联网技术

37、()使及时、互动传播成为可能。

文字发明 古登堡印刷术

电报技术

互联网技术

38、以()红网创办“百姓呼声”栏目为标志,该栏目也是国内最早开通的政府与百姓网上的沟通渠道。

广东 湖北 湖南

江苏

39、()年是我国的“网络问政元年”。

2007 2008 2009

2010 40、网络问政在()的主要标志是网络问政开始向网络行政转型探索。

孕育期(2001-2007)

快速发展期(2008-2011)

深入期(2012——)

滞后期(2012——)

41、网络问政“怎么问”的原则不包括()。

真实、合法 客观、公正

服务大众

严格先审后发,避免成为人身攻击地

42、网络问政“以谁为平台”的标准不包括()。

网络媒体的用户数、流量都远远超过政府网站

政府网站的用户数、流量都远远超过网络媒体

搭建在传统媒体创办的网络媒体上能够实现政府能放心、网民有信心的目标

网络媒体更熟悉传播规律

43、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的关键是要真诚,尤其是要和广大网民进行平等沟通,最好能够使用()语言。

书面 口头 网络

地方 44、2008年4月17日,中国的第一位政治局高层委员()开启了与网友直接会面的先河。汪洋 胡锦涛 温家宝 李克强

45、()年7月20日,奥一网推出了全国第一个网络问政平台。

2007 2008 2009

2010

46、在()平台上,全国第一个网络发言人诞生。

人民网 新华网

奥一网

新浪网

47、互联网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模式,即线上和线下活动有机互动。

“C2C” “OtO”

“B2B”

“P2P”

48、第二次“汪网会”在三个城市举行了三场“民间拍案拍砖会”,不包括以下哪个城市()。

东莞 广州 珠海

深圳 49、2009年6月29日,广东省第()次“网友集中反映问题交办会”举行,由徐少华主持。

一 二 三

50、“心通桥”是()市参照现实社会管理中的条块设置,在网上复制的与之对应的分层次的四级网络社会管理平台。

郑州 珠海 深圳

广州

51、随着网络时代和网络经济的来临,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向()模式转变,减少管理的层次,以各种形式通过网格与企业与民众建立直接的联系。

条状结构 块状结构

网状结构

树状结构

52、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自主开发 提出需求、进行管理

购买硬件设备

项目监理

53、全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拥有者、最大的信息技术用户是()。

个人 企业 政府

学校

54、关于电子政务,下面不对的说法是()。

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

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通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动社会改革

55、解决现有组织结构和电子政务对流程重组的要求这一对矛盾,不正确的策略是()。

应采用“先易后难”,“能改的先改”的策略

先以业务流程化、网络化为起点,实现政务电子化

应采用“先难后易”,“先改革机构,重组流程”的策略 须应用螺旋式系统方法论的指导

56、以下不属于政府对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的是()。

企业年检 信息咨询服务

教育培训服务

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服务

57、关于“电子政务的螺旋式推进策略”,错误的是()。

情况不明,分步试探 条件不够,能干的先干

力量不足,等待机遇再实施

利益不一致,反复协调

58、副省级以上政务内网与互联网之间应该()。

互联互通 相对隔离

物理隔离

逻辑隔离

59、电子政务主要借助了()。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

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电视技术和卫星技术

网络、计算机技术和卫星技术

60、电子政务是()、先进的、革命性的政务管理系统。

首创性 新型性

历史性

完整性

61、当前,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挑战包括()。

互联网网络舆情汹涌

网民已经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互联网引发了第三次传播革命

互联网引发了第四次传播革命 62、2011年在国外出现的()等事件,虽然性质不同,目标不同,结果不同,但无一不是利用互联网来发动、串联、动员,并在极短时间内形成浩大声势,令当局措手不及的。

“阿拉伯之春” “伦敦之夏”

“华尔街之秋”

“莫斯科之冬”

63、四次传播革命分别是()。

文字发明 古登堡印刷术

电报技术

互联网技术

64、互联网的传播机制是()。

一对一 多点对多点

全立体

病毒式

65、互联网的传播特点是()、互动性强、趋向“多中心”。成本低 海量空间 及时便捷 传播范围广

66、网络问政的几个阶段是()。

孕育期(2001-2007)

快速发展期(2008-2011)

深入期(2012——)

滞后期(2012——)

67、网络问政在孕育期的主要特点是()。

高层政要频频通过网络和广大网民进行互动

形式更多地局限在网络媒体上开办的有助于网民适度参与的相关栏目

政府、官员和普通网民之间的互动少,而且问政效果有限

网络问政平台日渐成熟

68、网络问政在快速发展期的主要特点是()。

高层政要频频通过网络和广大网民进行互动 网络问政平台日渐成熟 网络问政的形式更为丰富

政府、官员和网民形成了一定的良性互动 69、国内的网络媒体基本上有三大类:()。

政府办的网站(电子政务网站)商业网站 私人网站

70、网络问政方式丰富化,主要有()等。

互联网、BBS、博客、论坛、微博、MSN、QQ等方式 开通政务微博等 信件

报纸

71、中原网心通桥的“网络行政”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键对键”代替“面对面” 不仅解决心情,而且解决了事情72、“网络问政”的主要问题有()等。

“面对面”代替“键对键” 上网不上访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和传统媒体办的网站 有些地方的“网络问政”秀的痕迹严重 不按照互联网规律运作政府问政

定位模糊、定位不准、功能不全

作为“一把手”工程,存在“人走政息”的可能

73、奥一网的“网络问政”成效显著,主要包括()。

满足了网络意见领袖阶层、新社会意见阶层、新社会底层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和诉求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

缓解了社会怨恨情绪,把公共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改变了官员的执政思维,提升了执政水平

反哺公民社会的发育,训练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74、奥一网的“网络问政”形成了一些长期化的制度和机制,包括()。

初步形成了从“问”到“答”,从“答”到“办”,从“办”到“督”的长效机制

建立起了每周网民提出问题的汇总制度

建立起了“交办会制度”

建立起了“网络发言人制度”

75、电子政务具有的作用包括()。

促进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沟通 更好地为民服务 降低办公费用

便于廉政建设

76、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在办公手段上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信息交换的网络化

信息资源少

信息资源安全性好

77、在政府部门间实行电子政务的一个巨大变化是()。

打破了各级政府间以及政府部门间文件传递的繁锁性

打破了各级政府间以及政府部门间职责权利的界限

可以用最快捷的电子方式在政府以及部门之间传递信息

解决了部分共用信息的共享问题

78、国家层面的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正确的是()。

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物理隔离

两网之间逻辑隔离

两网之间物理隔离 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 79、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有哪些()?

公众 企业 机关内部

其他政府部门

80、哪些是电子政务定义的内涵()。

对政府管理事务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

处理与政权相关的公开事物

将传统的政务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

论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参与 篇3

关键词:行政决策;网络民意;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05-02

行政决策作为对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已然成为对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平衡与协调的复杂行政行为,他直接关系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行政决策的制定过程也就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现代公共政策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各种利益的博弈过程,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及执行过程必然会引起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广泛参与,其中普通社会民众便是多元利益主体之一。由于其愈加认识到行政决策的内容与其利益息息相关,其在行政决策参与的过程中利益诉求越来越独立和明确。他们已经意识到,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就应当强化自己在行政决策参与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提高行政决策制定的参与程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行政政策、执行行政政策。

一、行政决策参与和网络民意

(一)利益视角下的网络民意

民意是民众的意愿,那么网络民意则可以简单理解为网络中民众的意愿。但作为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则更带有一种不同利益诉求的公民参与政治与网络民主的色彩。首先,对于公民参与而言,则包括参与主体、参与内容、参与方式三大要素,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的参与主体为不同利益诉求的普通民众,参与内容为行政机关的行政决策过程,参与方式即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利益表达。其次,网络民主则意味着“在网络社会中,原本广为分散的个体,会因共同的兴趣,而迅即发出‘群体的声音,并使他们的声音被政府和政治家听到。政治家们和各政党在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方面也已达到惊人的地步,为全球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1]因此,笔者认为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是指原本分散在社会中的民众个体(不同的阶层、群体、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行政决策内容关系到其所代表的利益而通过网络向行政机关表达其所代表的利益诉求,从而形成的“群体”意愿,即网络民意。

(二)网络民意的法律基础

网络民意的法律基础,就是网络参与获得合法性的法律依据。“所谓合法性,是指事物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并取得其合法地位的属性,获得法律规范认可只是其获得广泛社会认可的形式之一,即马克斯·韦伯所谓的法理型认同。对于网络民意来说,合法性获得就是网络民意的存在合理性取得社会普遍认可并获得其合法性社会地位的过程。而且只有‘合法性存在,才能推导出网络民意存在的‘正当性。”[2]

1.网络民意合法性的宪法基础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其中的言论自由权利正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因此,公民在网络中自由表达其意愿,参与行政决策,是对其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使,只要公民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不违反《宪法》第51条的规定,网络民意即具有合法性。

2.网络民意合法性的法律法规基础

2008年5月1日开始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公民的知情权,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化。知情权是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前提,也是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9条规定:行政机关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主要表达的就是广大民众的自身利益诉求,属于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范围,因此,广大民众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行政决策内容享有知情权,并可以参与其中。

3.网络民意合法性的地方性法规基础

根据《苏州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第6条第6项规定,公民可以向政府提出重大决策建议;《天津市人民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程序规则》第13条第2项规定: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应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示或者采取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由此可看出,公民有权参与行政决策,并且有权通过网络对行政决策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行政机关也有义务听取公民的意见,采纳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

二、网络民意对行政决策的积极作用

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对行政决策的合法性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行政决策的制定过程中,亦包括对行政决策执行的过程中,前者主要体现为对行政决策制定内容的监督,后者则体现为对决策机关执行过程的监督。

(一)网络民意促进行政决策内容合法化

根据《苏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第5条第6项、《天津市人民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程序规则》第5条第16项规定,政府制定的重大行政决策,其内容都会与社会民众利益相关,社会民众对于行政决策内容的合法性监督实际就是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因此,普通民众对于行政决策内容的合法性有监督权利。而网络民意正是民众行使这种监督权利的重要方式之一。厦门的PX(一种化工原料,学名“对二甲苯”)项目,因为其高污染以及选址不当而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厦门市民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行使其监督权和言论自由权,向政府表达其利益诉求,最终在网络民意的压力下,厦门市政府被迫改变其决策内容,赢得多方共赢的结局。厦门民众通过网络参与行政决策,在行政决策内容存在危害公共安全危险的情况下,利用网络民意监督政府,有效地保障了行政决策内容的合法性,与此同时,网络民意的强大功能对政府政策的透明性、科学性以及是否符合民意提出了挑战,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二)网络民意促进行政决策执行的合法性,有利于依法行政

行政机关制定行政决策的目的在于期待通过决策内容的执行,以民主化、法制化的形式,来切实有效地完成对社会各方利益的调节和分配,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行政决策的执行反映的是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及其实现过程,是行政决策参与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行政决策参与效果的重要环节。因为在现实中,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行政政策未必能达到决策制定时的目的。原因在于,“客观条件的复杂性及决策者主观能力的有限导致决策方案未必完善合理,政策执行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断有新的情况出现影响政策的执行,加之各级政策执行者自身主观意志和利益倾向的影响。”[3]因此,在此环节中必须保障公民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与传统行政决策执行相比,网络的出现为普通民众一条有效的对公共政策进行监督的途径,行政决策的执行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公开的过程。新华网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中有超过90%的人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2.2%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网络的出现与发展,民众监督意识的加强,使对行政决策机关的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是这种监督意识的觉醒,才保证了决策执行的合法性,有利于依法行政。

三、网络民意对行政决策的消极作用

(一)非理性网络民意误导行政决策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这句流传于网络的语言形象揭示出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正是因为网络具有这些特点,导致网民在网络中言论自由权容易行使过“度”。从我国近几年网络领域发展状况可以看出,非理性网络民意在行政决策参与中占据很大部分,但也在不断改善,整体趋势仍向理性化发展。由于网上言论的广泛性和匿名性,导致谣传、道听途说、发泄愤怒的非理性化言论充斥网络民意,并且误导行政决策。如某互联网站经营者,为提高网站点击率,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于2012年2月19日在互联网上发布了“保定252医院确认一例非典”的虚假信息,导致“保定再现非典病毒”的传言在微博、论坛和贴吧上传开,扰乱了社会治安。后经中国卫生部2月25日证实,此为网络谣言,河北省保定市公安局网站公布称,保定市公安局新市区分局2月26日经调查,依法查处一起散布非典谣言案件,涉案人员被依法劳动教养两年。此非理性的网络言论,虽未影响行政决策内容,但其非理性的言论在网络中的传播,导致决策机关进行辟谣。

(二)虚假网络民意误导行政决策

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导致网络民意的表达者身份难以控制——而这正是判断民意真实性所必需的,没有这种控制,网络民意对于实际民意的可推断性就无法成立。现阶段,出现在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网络民意可以部分地反映民意,但不能排除虚假的网络民意存在其中。卢梭曾说过:“公益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只着眼于私人的利益。”[4]正是因为这种“私人的利益”,导致一些利益群体利用非法手段将其“私利”表达为民意。如近几年出现的“网络水军”,就是制造虚假民意的代表,所谓“网络水军”,是指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随着网络水军的不断庞大,行政决策机关为达到其目的,也存在雇佣水军营造虚假民意的现象。央视“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遭遇网络水军密集刷票,而此次的“网络水军”是江西省宜春市委所“雇佣”,江西省宜春市委宣传部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学校组织员工和师生为本省入选的三名候选人集中投票。有媒体因此指出,除了商业资本操纵下的水军,目前还存在着另一支庞大军团,即由某些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权力组织、控制并且随时应用自如的“权力水军”。网络民意本应是普通民众针对行政决策内容进行的个人真实意愿表达,实现行政决策参与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导致虚假网络民意比比皆是,一方面本应通过网络民意倾听民声、体察民情的行政决策机关,反而容易被虚假民意误导。另一方面行政决策机关利用虚假民意,做出违背真实民意的决策,与网络民意在行政决策参与中的目的相悖。

参考文献:

[1]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48.

[2]张淑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与权力的对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47.

[3]王豫博.网络民意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1.

对网络安全的行政管理学思考 篇4

相关概念介绍

1.行政管理学的内涵

行政管理学成立于20世纪初,作为一门科学,在各种社会管理中起积极领导与协调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发达国家, 行政管理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众多理论流派,多学科交叉的一门科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化进程加快,需要行政管理学提高管理效率,行政管理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行政管理学也简称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是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科学,行政环境和行政职能是行政活动的依据和基础。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交叉科学,涉及的内容很多,研究的范围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行政管理的主体、行政管理的过程、行政管 理的保障等。

2.网络安全的行政管制内涵

为了防止网络被用来传递有害信息,很多国家都采取了网络管制。网络管制是指政府为了维护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对互联网上所出现的可能涉及恐怖主义危害国家安全、影响青少年的色情暴力、影响社会稳定、网络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信息的进行有效监管。 网络管制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 还涉及法律等方面;网络管制关系着一个国家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可见,网络管制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政府是网络管理的主体,在网络管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加强对网络管制,促进和谐网络的建立。

我国网络管制存在的问题

1.网络管制机构众多,职责不明确

行政管理学涉及不同的部门,也涉及不同的学科。因此,做好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将这些部门进行有效的统一与协调。自1996年以来,我国的公安、文化、新闻等十几个部门就开始参与对网络进行管理。虽然针对网络管制的部门多了,但是如何监管,以及监管的分工却并不明确,这样一来其管理效果也要受到因此,网络管制机构众多,分工不明确也影响了网络管理的效果。

2.逐步建立健全立法机制

(1)与时俱进,不断制订完善网络法规

目前我国推出的网络法规60多部, 如《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 干问题的解释》《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还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对互联网信息服务进行了相应的规范。这些法规对行业管理起 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我国相关的法规的制订和完善还需要跟上环境的变化,逐步深化、细化,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有的放矢,违法必究,给散布谣言,别有用心,扰乱社会风气者以严惩。

(2)加强网络管制的立法的可操作性

尽得我国对网络管制的立法多达60多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网络违规在立法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处罚规定。如进行网络谣言的传播,或通过微博进行他人隐私的泄露,如何鉴定网民的言论自由与侵犯隐私等方面在法律上还没有很细致的规定,都影响了政府对网络的监管。现有的很多法律法规也仅是在宏观的角度对犯罪问题进行解释,内容也都大多是对网络从业者或者网民的义务进行阐述,对网络管制的可操作性低。

我国《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都未将“查阅淫秽、色情信息的行为”归入违法行为而科以刑罚或治安处罚。作为下位法的公安部《计算机住处 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却将在互联网上查阅淫秽、色情信息的行为视为违法行为。立法与执法部门之间存在矛盾,会影响执法效果。

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全球性、交互性等新媒体特点,本人建议我们可以参照国际通行的互联网管理的一些科学做法,构建和完善现有的行政管制模式。

网络管制的行政管理学启示

1.建立统一、系统的网络管制机构

行政管理是一门涉及不同部门的学科,据行政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代,互联网上充斥着色情暴力、侵权行为、造谣诽谤、虚假广告等一系列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及个人健康发展的负面内容。要加强对互联网的 管理一定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职责明确、分工明确的无监管空白的科学监管体系。本人建议政府要完善公安部、信息部、文化部、教育部等各部门对网络信息的监管职 责,使职责不存在交叉的情形,使各部门负责所管辖的区域。当各部门对网络的监管分工明确,也会更高效地进行管理,若出现管理不善,处罚时也相对有针对性。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政府各部门对网络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使监管体系更好地运用。

2.完善法律管制

填补网络管制的立法空白。行政管理学与法学密切相关,行政管理要在法律的制度支持下才能更有效有序地进行。但是,我国现行的网络立法多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非权利与义务关系。虽然《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但在随后的立法如《国际联网规定》的立法是为了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管理。这些立法的目的都在于规范管理秩序而没有提到对网络主 体包括网络用户和网络运营商权利的保护。因此网络管制的立法一定要尽可能地全面,减少网络控制立法的空白,使网络事件都可以在国家法规上找到相应的权威规定。

3.注重管制的方式创新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在发展中也要不断注重创新,不仅要加强对现实行政的管理,还要加强对网络相关行政工作的管理。对网络的管理要注重方式的创新。

(1)管理原则的创新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网民的话语权不断提高,对政府的网络管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建立科学的网络管制原则。互联网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 虚拟世界的关系仍然要受现实世界中现行法律的规范和调整。因而,政府网络管制要遵循传统的一般原则,不仅包括依法行政原则、保障人权原则、程序正当性原则等,还要遵循一些像网络发展规律原则、限制有害信息传播原则、利益平衡原则与适度原则等。

(2)提高管制方式的科学化程度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管制方式的科学化。在对网吧的管理上,要提高对网管素质的要求,使网吧承担一定的责任,允许未成人进入网吧,但不要让其只玩游戏,如引用现在的一些防沉迷软件,使游戏迷们玩一定的时间就要休息一定的时间。这样的沉迷软件还有一定的不足,需要技术人员不断研究,提高其实用性。其次,游戏企业要承担要相应的监管责任,对所有玩游戏的人进行实名认证, 对未成人玩家进行设置,允许其每周玩多长时间的游戏,每天玩多少时间的游戏。对这样的规定需要政府做出详细的科学的法律规定,从而让游戏企业执行。

4.坚持以人为本,从思想上进行网络管制

(1)坚持以人为本

行政管理是要通过管理达到为人服务的目的,它本质上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在世间千事万物中“人”是第一性的,“人”是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一切工作的最终的落脚点。政府在对网络的管制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精神,就是要把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放在中心地位,通过网络走进民心,与民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从而进行更好的舆论引导。“以人为本”就是要使政府在管理中,以管为手段、为方式,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保护人民享受网络言论自由的权利。如政府限制未成人进入网吧,这就是人性化欠缺的一个表现,这是对未成人上网权利的一种干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政府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发展为根本,不断完善管理的方式与手段,最大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的知情权与交流权。

(2)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增强舆论引导力

舆论学认为:“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由于公众成分的复杂性,一般存在着多种行为舆论,这就给媒介提供了以正抑负,从而在观念上控制局势的可能性。”互联网是信息聚集的地方,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由于一些人的目的不纯,使得信息交流存在一些虚假的现象,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如果政府对网络舆情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就会导致形成网络舆论,从而使负面信息在互联网上大面积地传播,给社会稳定带来影响。因此,政府一定要通过评论员或意见领袖的作用,通过完善的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增强正向的引导力。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会出现不同的错误舆论,这就急需要正向权威的信息发布。政府应发挥权威性优势,讲究舆论引导艺术,发布事实真相,及时地对公众的情绪和突发事件进行权威的解释和引导,使可能诱发重大突发事件的热点问题、积怨、利益纠纷冲突、过激情绪膨胀等得到淡化和疏导,使群体事件消逝 在萌芽状态。群众性突发事件对社会的破坏作用很大,如果没有正面地舆论导向,容易很快形成很多负面的舆论导向,产生巨大的社会动荡。因此,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要综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以及信息公开后会产生的相关影响,从而客观地引导舆论。

(3)提高网民的综合素质

只要是人都会有情绪,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如果自控力不好,就会做出很多与身份不相符的事情,说出许多出格的话。很多时候骂人常常被看作是真性情的表现,因此网络骂战、网络假消息才愈演愈烈。但作为一个公民,尤其是公众人物,应该有更多的自律,谁也不应该把网络当成私有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在乎后果及对他人的影响,以至对社会形成恶劣影响。

要想减少网络负面消息的发生,一定要提高网民的素质。首先,政府要加强学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素养的重要性,使他们的网络素养不断提高, 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素质关系着祖国的素质。其次,政府要强化全民教育,使广大网民意识到网络虽然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但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修养。政府要努力建立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从而提高网络公民对网络负面消息的抵触情绪,使他们成为网络环境的维护者。网络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和亲近,但是不能因为泄愤而将其作为骂场。网络是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大张旗鼓地骂人于人于己都是一种损失,更是对自身形象的一种损坏。

总结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使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进行信息获取、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我们一定要充分分析和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创新管理模式,健全立法,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优化网络管制,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网络行政 篇5

2013-12-18 | 访问次数:161 | 编辑:rky |雅加达 2014年8月27-29日

亚洲公共行政网络(AGPA)将与印尼副总统办公室、行政改革部、国际公共行政学院及印尼大学紧密合作,于2014年8月27-29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办亚洲公共行政网络2014年年会。

亚洲公共行政网络是国际行政科学学会(IIAS,成立于1930年,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地区性组织。AGPA旨在提供平台,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建立起网络,推进地区公共行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发展。AGPA欢迎亚洲研究者、学者以及来自各级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实践者的参与。

组委会将诚挚邀请公共行政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参加本次年会并提交论文。

年会主题:在全球化和地区化的亚洲国家中,通过创新的公共行政提高公信力及治理水平

确保政府的公信力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关于亚洲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很多国家的公信力处于低水平。这种状况需要得到重视,因为政府的低公信力会对有效的治理提出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需要评估政府官员的能力、责任心和动机,使得政府的运转符合公共利益。如此,就需要加强政府的治理新能力建设,以应对全球化、地区化等多重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亚洲地区建立起一个卓越的公共行政平台,一起分享理念和信息,提供完善的知识库,从而互相学习其他国家提高公信力和治理的良好经验。

在此背景下,2014年AGPA年会的主题选定为“在全球化和地区化的亚洲国家中通过创新的公共行政提高公信力及治理水平”。我们诚挚邀请您参加本次年会,并在年会上分享您在公信力和治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参会论文可探讨以下分议题:

分议题1:提高公信力和治理水平涉及的复杂结构和急剧增加的参与者:合作与竞争

公信力和治理一直处在不断变化的复杂态势中。公信力和治理水平的建设涉及到多个领域的诸多关系。因此,有必要减少这种复杂性,将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聚集起来。最理想的结果就是能够将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合力,保证公信力和治理水平建设的成功。参会论文可分享如何通过建立合作与竞争推进公信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等良好实践。

分议题2:在实现负责、尽责、高效的治理中,全球化、地区化和分权之间的矛盾

在公信力和治理水平建设中,全球化、地区化和分权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公共部门和社会有能力做好准备,能够有效地利用全球化、区域化和分权时,这三者便成为了机遇。相反,若公共部门和社会并没有做好准备,这三者仅仅是象征性的意义,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利益。参会论文可分享利用全球化、区域化和分权的机遇的良好实践。

分议题3:亚洲公共服务的机遇、挑战、学习和创新

人们普遍认为,公共服务是影响公民对政府信任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公共部门能够高效、高质地提供公共服务时,公信力就会提高。为了提供高效、高质的公共服务,公共部门必须在服务提供方面做出一系列创新,从而应对当代全球化、区域化和分权带来的挑战与复杂现状。希望参会论文可以讨论通过一系列创新来提高公共服务的亚洲实践。

主要要求:

1、参会论文必须与会议主题及分议题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直接相关;

2、所有论文须用英文撰写;

3、每篇论文长度要求5000-6000英文词,摘要长度为200-300英文词。摘要须于2014年3月26日前提交至AGPA执行办公室。无论论文接受与否,作者都会接到通知;

4、参考文献须包括作者姓名、出版年份、文章(著作、期刊)标题、出版地和出版社;

5、如需要,可包含数字、图表和表格;

6、作者须随摘要提交个人简介;

7、若论文入选,每名发言人将有15分钟就论文进行发言,每一节会议后将设开放论坛,用以参会者提问;

8、参会论文须提倡学术精神,聚焦学术研究;

9、高质量的发言演示文稿(PPT)将上传至AGPA官方网站;

10、截止日期:

摘要:2014年3月26日,论文接受通知将于2014年4月26 日前发送所有作者。

终稿及发言PPT:2014年7月26日前

注:所有论文均通过AGPA执行办公室电子邮箱或传真提交

E-mail:iiasagpa@163.com

网络行政 篇6

关键词:高校;信息网络建设;行政管理

我国高校和有关部门对行政管理方面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各单位共同努力,紧密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和运用能力薄弱,因此我们在了解高校中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的意义和现状的同时,进行网络建设的优化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行政管理的传统形式及弊端

高校的行政管理主要是高校有关管理部门对学校各种事务的安排和处理,不仅为学校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服务,同时也是为高校的文化活动和科研服务的。但在传统的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着种种弊端需要解决,主要体现在投资大而效率低下,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以及学校的重视不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欠缺规范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我国高校管理面临着管理理论研究不足的现状,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漏洞频繁出现,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形成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措施。同时管理者管理理念不能随着教学的开展而不断变革,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学校行政管理直接关系到其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的质量,所以进化信息化网络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高校行政广利人员设置不合理,出现怠慢工作行为。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人员设置存在很大问题,缺乏科学性,机构和人员臃肿并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虽然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工作越分越细,职位也相应增加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但是机构重复导致作业重复而且存在各部门互相协作能力不够的现象,协作程度不高可能导致责任互相推诿的现象。同时还要面对的问题是相对缺乏激励措施导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人浮于事,怠慢工作,耽误工作的开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校的重视不够。高校对行政管理不重视体现在行政管理人员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措施上,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能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行政管理老师录用把关不严出现了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这些都是高校对行政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的体现。

所以,无论从管理理念、人员设置和学校态度任何方面看,加快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步伐都对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弊端都决定了进行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刻不容缓。

二、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1.利于数据的共享。运用学校网站将学校的决策与计划公布给广大师生,不仅使信息得到宣传同时体现了教学管理的透明公开性,而且教师与学生对教学计划和学校决策的建议和意见可以直观的反馈给领导,为领导下达教育决策和改进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

2.实现了管理的准确性。信息化行政管理保证了保存学校各类资料的准确性,在一些机密且不能出现漏洞的资源该管理上体现出巨大优势,计算机计算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3.减轻机构臃肿的现状。高校行政管理实现计算机信息网络化,能够使信息管理更加方便,同时行政管理易于操作,很大减少管理教师厌工的现象,并可以实现很大程度上减轻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臃肿的现状。

三、对于高校行政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的几点优化建议

1.学校加大师资投入,积极进行行政管理教师信息网络培训。对于高校行政管理教师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培训是高校开展管理信息化一项重要投入,只有加大这项投入以及对此投入的重视力度,才能让教师在管理理念和技术上双丰收,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建设中的资源的充分利用,保证信息化管理能够顺利的开展并得到预期中良好的效果。

2.抓紧基础设施建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要进行行政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鉴于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信息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应排在校务前列的,有关单位应该予以重视。

3.完善激励措施,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在信息化管理中,要明确每一个单位和个人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合理引用竞争机制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管理教师积极性,使计算机信息网络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惠芳.试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甘肃科技,2006,(2).

网络环境对学校行政管理的影响 篇7

1. 网络环境下学校行政管理的定义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行政管理, 主要是指学校在管理内部事务和处理外部事务时, 普遍利用网络化系统进行办公, 通过在学校管理层办公地方安装相关的网络设备, 根据学校行政管理的特点进行实际应用网络。通过网络化系统, 学校在进行师生之间的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管理更加便利, 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并且提高了学校教职工的工作质量。

2. 网络环境下学校行政管理的现状

目前在中国学校行政管理进行网络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 (1) 管理层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应有所提高。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普遍是利用传统的办公方式进行办公, 他们的实际管理经验丰富, 但是在网络技术运用方面有所欠缺。当今社会是网络十分发达的社会,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掌握好网络科技对于行政人员来说非常重要的, 只有熟悉了网络技术, 才能在日常的事务处理中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应该加强对行政人员网络知识及技术的普及和培训, 使之能更加出色地完成行政工作。 (2) 学校之间存在很大的网络化普及差距。由于每个学校在网络化普及的过程中投入的资源不同, 导致其各自的网络化水平有所不同。有些地方的学校愿意尝试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工作, 而有些地方的学校不愿意尝试利用高新技术来管理学校, 这样就导致了学校网络化的差距。

3. 网络环境对学校行政管理的正面影响

3.1 优化了学校行政管理的结构

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进行网络化能够优化学校的行政管理结构。传统的学校行政管理进行管理范围大且管理结构等级严密的工作, 这样不仅仅影响了行政人员的工作质量, 同时也使工作效率降低;而利用网络化系统之后, 可以优化管理部门, 去掉不必要的管理部门, 节省资源, 同时能够优化行政管理幅度, 使之更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3.2 节省学校的工作成本

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进行网络化能够节省学校的工作成本, 不仅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 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利用办公资源。利用网络化系统, 能够节省不必要的纸张浪费, 能够节省学校工作人员到各个部门进行工作通知的时间, 只需在电脑上下达通知任务即可, 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和成本的浪费。

3.3 提高工作效率

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进行网络化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众所周知, 网络环境不仅可以提供便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同时还可以支持网络视频、电话、主持远程会议等等, 这样就能够节省大家的时间, 并提高工作效率。

4. 网络环境对学校行政管理的负面影响

4.1 对信息网络进行维护需要的成本较大

在学校行政管理中进行网络化办公, 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是对网络化系统进行信息网络维护将需要学校进行很大的成本投入。学校行政管理中存有的师生的档案十分重要, 这样就要进行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可用性的维护。学校要保证定时、定期对学校的网络系统进行维护, 这样才能防止学校网络系统中存有的学生和老师的个人信息丢失或被改动。若是学校在网络维护方面投入的少, 会导致学校师生的个人信息遭到流失, 会对学校以及师生个人产生很严重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引入非常有效、先进的设备进行学校网络维护, 防止发生严重的网络事故。进行网络维护, 需要投入过多的经费, 这样也会对学校其他方面的投入产生影响。

4.2 管理过于机器化, 忽视了人的情感

在学校行政管理进行网络化办公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越来越依靠网络设备, 工作方面容易机械化, 对于要管理的人或者被管理的人来说, 进行交流沟通的只是冷冰冰的机械, 人与人之间缺少面对面的沟通, 这样就会导致学校行政管理进行办公时过于机械化的现象, 并且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虽然大家的办公效率以及工作质量提高了, 但是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也少了, 这样有时候很容易导致信息传达不明确, 影响工作的完成, 有时候会不利于工作管理。

4.3 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

在学校行政管理中进行网络化办公会使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众所周知, 进行网络化确实能够提高办公效率, 但是也导致了工作人员之间越来越疏远。例如, 老师在进行任务分配的时候, 往往只需要通过QQ等聊天软件进行任务布置, 而且还会在最后加一句“请在什么时间之前交给我或完成任务”等结束语。这句话虽然没有不妥之处, 但是, 由于, 其他老师经常看到这样的话语, 多少会感觉到缺乏人情味, 感觉不自在;另外, 现在的大部分文件都可以通过校园管理网络来传递, 直接面呈的机会明显减少, 久而久之, 会造成老师之间的情感逐渐下降, 协调起来就越发困难, 这对学校大效率会有负面的影响。

总结

学校行政管理进行网络化办公确实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在学校行政管理网络化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需要学校不断地改进办公模式, 使网络化不仅走入人们的生活, 同时也使其对管理人员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小, 使其能够更加便利地为人所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网络逐渐充斥着整个社会, 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 还是在企业公司当中, 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学校的行政管理中也慢慢地开始利用网络进行日常的学校办公。利用网络这个便利的虚拟模式, 虽然提高了学校在行政管理工作方面的效率,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本文主要是通过介绍网络环境下学校行政管理的定义, 来分析当今网络时代学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及网络对学校行政管理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学校行政管理,网络,现状,影响

参考文献

[1]吴雁平.论档案行政管理的目标与特征[J].档案管理, 2011

[2]许晨, 薛晓娟, 米宏伟.提高媒体领导力稳步推进行政管理[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11

网络行政 篇8

网络行政审批系统是以政府监管和审批业务为重点,从实际应用出发,综合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基于标准的、开放的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审批服务为核心的审批服务平台,面向公众服务,从而实现政府部门之间快速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

由于行政审批中心软件系统涉及到关键性数据,因此系统的安全性就显得格外重要,系统安全性是系统运行的基础保障,系统为满足行政审批中心的安全运行,需制定一个完善的安全方案。

2、系统的安全需求

系统安全包括系统安全性和业务操作安全性两大部分。系统安全性可通过系统架构、设备/系统软件选型、病毒防杀等措施来实现。业务操作安全性可通过操作权限(包括系统权限、数据权限和角色权限)的授权、分配和管理机制,数据库操作的审计机制等措施来保证。系统具有严格的身份认证控制机制,采用多层安全级别,管理级与系统级分别设立权限授权机制,支持角色、群组、部门、个人等多种的授权。因此系统的安全需求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

2.1 可靠完善的权限模型

要构建一个安全的系统,只有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性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系统本身的安全性,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尤为重要。

系统提供一个完善可靠的权限模型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确保每一个用户的权限清晰。通过多层次的权限验证机制,不同身份的用户拥有不同的基本权限,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获得附加权限和临时权限。为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没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无法修改或访问有关的信息。

为了方便系统管理者的使用,建立角色的概念。一般建立操作员(窗口工作人员)、部门负责人、中心领导、系统管理员等角色。系统初始化时,只需将每个用户指定相应的角色。没有指定角色的用户将不具备任何权限。

2.2 数据库的备份和物理安全

为防止或尽量降低因误操作、意外事故或蓄意破坏对系统的伤害,保证系统的持续、正常运转,对系统的数据库信息定期加以备份,维护系统的正常、持续运行。备份信息可用于还原被破坏的文件、回滚至系统的早期版本以修复用户造成的错误或者对硬盘崩溃进行恢复。

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的主要功能为:

(1)数据备份与恢复向导:数据转换,数据同步,数据灾难性恢复与意外处理等。

(2)每天进行磁盘备份:有条件也可以进行时段备份。每7~14天循环一次。

(3)每周对数据库进行全备份:每5~10周循环一次。

(4)每月对所有磁盘进行备份:每3~6个月循环一次。

(5)每半年进行一次双备份:分两地点保存。

2.3 数据的安全传输

当用户通过网络使用系统时,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防止重要数据通过网络传输时被黑客非法截取,重要的数据传输采用HTTPS协议,保证重要数据是在加密状态下进行传输。运用RSA/RC4/IDEA几种加密算法相结合的方法,采用128位的加密算法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利用VPN技术实现数据传输的具体手段为:

(1)向VPN服务器发出请求;

(2) VPN服务器响应客户机请求并向其发出身份质询,客户机将加密的用户身份验证响应信息发送到VPN服务;

(3) VPN服务器根据用户数据库检查该响应,如果该用户账户有效,VPN服务器将检查其是否具有远程访问的权限;如果该用户拥有远程访问权限,VPN服务器接受此连接;

(4)最后VPN服务器将在身份验证过程中产生的服务器和客户机公有密钥用来对数据进行加密,然后通过VPN隧道技术进行封装、加密、传输到目的地内部网络。

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为阻挡非法用户的入侵,系统本身还具有监控功能。系统在日志文件中纪录用户所做的任何操作。假如发现系统有非法入侵和不正常现象,可以根据系统日志进行检查。

在传统办公中,公文的批阅和文件的审阅,都是采用签字的方式。在这个系统中则全部实行办公自动化,为了保证公文批阅的安全,系统采用数字签名的方式来实现。具体要求如下:

(1)发送者事后不能否认发送的报文签名;

(2)接收者能够核实发送者发送的报文签名;

(3)接收者不能伪造发送者的报文签名;

(4)接收者不能对发送者的报文进行部分篡改;

(5)其他用户不能冒充另一用户作为发送者或接收者。

在要求高的部门,系统还可以采用硬件加密的方式来增强安全性。

2.4 完备的系统可靠性

由于系统每个时刻都要采集大量数据并处理,每天处理的数据量较大,任一时刻的系统故障都有可能给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为确保系统的高稳定性和可靠性,采取如下措施:

(1)采用具有容错功能的网络设备及服务器,选用双机备份、Cluster技术的硬件设备配置方案,有适当的应急措施,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

(2)设备间可相互替代,每台设备均考虑可离线应急操作;

(3)采用数据备份恢复、数据日志、故障处理等系统故障对策功能;

(4)采用严格的系统运行控制、网络管理等系统监控功能。

对于关键性数据,采用同城异地备份,即使整个系统崩溃,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运行,不至于对行政审批中心系统的办公造成过多损失。

3、结论

本文探讨了网络行政审批系统的安全需求分析,从系统安全性和业务操作安全性两大部分入手,构建了可靠安全的业务模型,并对数据库进行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建立完备的系统可靠性,保证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

摘要:本文对网络行政审批系统的安全需求进行分析, 为满足行政审批系统的安全运行, 制定一个完善的安全方案。

关键词:安全需求,数据传输

参考文献

[1]李建设, 卢辉斌.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框架性解决方案.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 28 (14) :3486-3488

网络行政 篇9

微博因其信息传播即时性、裂变性、草根化, 以及舆论传播受“意见领袖”的影响等特点, 使之与传统网络媒介相比, 有了自己独特所在。使政务微博成为各级政府网络问政的有力新渠道, 它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公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2012年两会期间, 代表纷纷开微博正是对微博问政的一次有益尝试。2013年网上备受关注的曾成杰集资诈骗案以死刑的方式尘埃落定, 却因“最后告别权”的争论在最后时刻再掀波澜, 长沙中院官方微博“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数度回复被指无知冷血、漏洞百出, 引起网友群起攻之, 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我区政务微博工作情况

我区正在着力构建具有金牛区特色的、符合金牛区区情实际的新媒体服务平台。以现有的金牛区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为基础, 从网络问政和微博问政入手, 深入推进网络宣传、舆论引导、政民互动、舆论监督等工作, 努力实现运用新媒体拓展政务公开渠道的工作目标。

1. 基层政务微博体系初步建成

我区15个街道、106个社区, 以及32个涉民生部门, 共计153个基层政务微博在新浪、腾讯并网运行, 初步搭建起了区、部门街道、社区三级政务微博平台。金牛政务微博大厅以“看金牛”为区官方微博总账号, 将各部门的政务微博整合在一起, 回应热点和社会关切的问题, 网友通过一个平台就能及时了解各类政策信息, 并提出意见、建议。截止目前, 我区新浪、腾讯政务微博“看金牛”粉丝总量近60万, 共发布微博近1万条。我区建立了区舆情处置中心, 实行24小时无缝监控, 确保舆情不断不漏。搭建起了电话、网络相结合的网络舆情信息报送平台, 确保了舆情早发现、早处置。

2. 基层政务微博机制基本健全

一是建立工作运行机制, 制定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 进一步规范了我区政务微博的维护和管理。二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明确了新形势下运用新媒体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目标考核细则, 把运用新媒体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纳入了全区目标考核, 为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三是完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了一支能写善战的网络评论员队伍, 成为了我区网络舆论引导的中流砥柱。我区政务微博正逐步成为宣传金牛的新窗口、政民互动的新渠道、汇集民意的新平台、解决民需的新方式。

二、我区政务微博工作存在的问题

1. 部分部门和领导干部对微博的认识还不够

由于网络等新传媒尚属新兴事物, 而党政政务微博、官员个人微博的管理维护都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 管理、使用不当将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但是, 网络等新兴传媒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政务微博的普及成为必然, 强化全区干部对微博的认识和运用技巧迫在眉睫。

2. 制度化建设缺乏有序化、规范化, 联动机制保障乏力

微博问政不仅止于“言”, 更重要的是“行”, 要做到言行相得益彰, 更多有赖于一系列制度化的举措来保驾护航。比如如何确保政务微博信息上传下达、左右联动通道, 使之与具体的部门或领导对接, 进而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如何与政府的其他传播渠道如政府网站、传统媒体等分工合作, 而非跟在其后面做简化之功?等等, 都亟待相关机制的建立健全。否则, 空有政务微博或政务微博群, 而后面保障乏力, 犹如孤军深入, 粮草不支, 终难打持久之战。不少政务微博出现的一些问题, 如社会服务不到位、微博运作中的形式化、华而不实, 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效果的衰减等, 也多源于此。而我区已制定有政务微博的相关规定, 但规定细则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如何落实并评估实施的效果等还亟待出台进一步的配套措施。

3. 以单项信息传达为主, 缺乏有效互动

政务微博是一个网络议政场, 除第一时间发布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及职能部门业务信息外, 更重要的是耐心倾听网民意见并及时反馈, 实现与民意互动。目前, 我区政务微博运作过程中, 更多的仅仅是将其作为信息发布平台, 缺乏积极地信息回应和互动交流, 在舆论引导、政民互动、促进公民社会参与等方面“缺位”。

4. 关注人数较少, 尤其缺乏对意见领袖的关注

政务微博关注人数之中, 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一种为与本单位工作相关的政务微博或其他机构、个人微博, 另一种为影响比较大的媒体或意见领袖, 其中尤以前者为重。我区政务微博对意见领袖虽然已有少量关注, 但仅仅是粉丝量较大的微博意见领袖, 而对其他可能影响舆论的微博意见领袖的关注度不足。

5. 人员配备不足, 政务微博运作人员的素质亟待提升

政务微博尤其是政府机构微博的运作往往依赖于专门的工作人员, 这些工作人员的选择直接影响政务微博呈现的形态及与网友沟通、社会服务等的效果。我区政务微博建设依然存在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的问题, 面对庞大的粉丝诉求, 以及成千上万条真伪难辨的信息, 政务微博管理员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 政府机构微博运作人员多由相关职能部门、宣传部门、新闻网站或传统媒体工作的人出任, 这些人员受制于岗位、级别等, 在缺乏联动机制保障的情况下, 即使收到大量网络民意, 也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施政行为。

三、加强我区政务微博建设工作的建议

1. 政务微博体系化, 开辟网络问政新渠道

⑴打造三级“全方位”政务微博平台, 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在新浪、腾讯并行开通“看金牛”政务微博, 搭建全区性的群众工作新媒体平台。在全区部门、街道和社区全面开通政务微博, 着力构建区级、街道、社区三级“全方位”政务微博平台, 直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 实现政务微博进基层工作全覆盖。

⑵打造“一体化”的金牛政务微博集群, 变部门“独唱”为“合唱”。上线运行金牛政务微博集群--金牛政务微博大厅, 集新闻信息发布、政民互动交流、群众诉求解决、舆情监测引导、效能监督督查等多项功能于一体, 以“看金牛”为区官方微博总账号, 将全区各基层政务微博整合在一起, 全部进驻微博政务大厅, 实现金牛政务微博与基层政务微博的互联互通、无缝对接, 提高了网络问政效率。

⑶建立“全天候”舆情监控报送体系, 实行24小时无缝监控。建立区舆情处置中心, 完善区网络舆情监控系统, 对多家网站及板块进行监控, 建立完善“全天候”值守监测舆情管理制度, 确保舆情不断不漏, 为应对处置网络舆情奠定坚实基础。搭建电话、网络相结合的网络舆情信息报送平台, 畅通渠道, 确保舆情早发现、早处置。

2. 政务微博功能化, 实现网络问政新成效

⑴倾听民意, 汇集民智。及时收集社情民意, 通过政务微博、各大网站论坛和社区, 及时收集、筛选、整理群众对金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 在权威解疑释惑的同时, 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 改进工作。主动向群众征集对某项工作的建议意见, 激发大家参与金牛建设、推动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⑵关注民生, 解决诉求。积极主动传递政府声音, 提供发布群众关注的服务咨询和政务信息。设立“金牛民生”、“金牛教育”等民生服务类、互动类栏目, 及时发布与民生相关的最新政策和举措。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群众利益诉求, 建立以“看金牛”为核心体系的微博问政机制, 明确对群众诉求的受理、转办、督办和反馈的一系列工作制度。

⑶突发事件引导, 化解舆情危机。利用政务微博的平台表明态度, 开展正面宣传, 释疑解惑, 及时制止谣言传播, 通过组织发帖、跟帖等方式, 主动设计议程, 有效改变网络语境。针对舆情事件, 围绕区网络舆情监控系统, 建立部门、街道等多个舆情小组, 协同推进、线上线下配合、联动处置。

3. 政务微博长效化, 夯实网络问政新基础

⑴建立目标考核机制。不断完善管理办法, 将政务微博工作纳入全区基础保障目标。每月重点对基层政务微博的粉丝数量、原创微博数量、网友互动情况、微博问政处理情况、微博营销活动、被大号 (意见领袖) 关注情况等进行考核通报。全年, 对基层政务微博建设工作开展全面考核, 开展评选十佳活动, 行程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⑵建立整体联动机制。一是加强政务微博系统内部的互动与协作, 加强总账号和各部门街道分账号之间的互动, 使运作配合得当;二是同一地域范围、同一职能范围乃至跨地域、跨行业的政务微博形成合力, 纵向和横向联动, 在服务公众、舆论引导中发挥作用;三是与政府其他传播渠道如官方网站、传统媒体等进行有效互动, 以最大限度发挥整合传播效果。

⑶完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健全我区政务微博专业网评员队伍, 设立政务微博新闻发言人和信息员。全区定期组织全员性、全过程、多途径的网络工作培训, 将微博培训纳入区委中心组 (扩大) 学习会和区委党校后备干部培训、中青班培训、新进公务员培训等多项课程之中, 分级、分批、分类的培训。通过参加经验交流会、成功政务微博案例讨论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不断提高政务微博运作人员的媒介素养。

摘要: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公众参与的主要平台的时代大背景下, 政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问政来提高行政效能和提升执政能力, 扩大民众的参与度, 建设效能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更好地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微博因其信息传播即时性、裂变性、草根化, 以及舆论传播受“意见领袖”的影响等特点, 使之与传统网络媒介相比, 有了自己独特所在, 使政务微博成为各级政府网络问政的有力新渠道, 它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公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问政,行政效能,政务微博

参考文献

[1]陶嘉琦.“微博问政”问题研究现状述评[J].文学教育, 2013 (03) :146-150.

[2]王清颖, 张垒.北京微博发布厅:“合唱”出政务微博的舆论最强音[J].中国记者, 2013 (02) :14-16.

[3]郭全中, 郭凤娟.互联网时代下的政府问政研究 (上) [J].今传媒, 2013 (03) :9-12.

[4]方启雄.网络问政面临的问题及长效机制建设[J].中州学刊, 2013 (03) :15-18.

[5]陈敏.微博问政的特点、效应、问题及策略研究[J].政治文明, 2013 (02) :39-41.

网络行政 篇10

1 行政权力公开透明建设需求

行政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 它是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 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根本目标是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和各类政策来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 作用方式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 客体是以整个社会为对象的国家权力, 性质是执行和管理性权力。

1.1 当前存在的问题

行政权力具有管理领域广、自由裁量权行使尺度大、以国家强制力保证行使等特点, 决定了它既是与公民、法人切身利益最密切相关的一种国家权力, 也是最易被滥用的一项权力。如果不对行政权力进行全面的公开和有效的监督, 则极易导致“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现象的出现。目前在行政权力运行方面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权力行使依据繁杂, 社会公众查询困难;二是岗位职责不清, 推诿扯皮仍然存在;三是门难进、脸难看、耗时长, 引发社会不满;四是权力封闭运行, 制约手段落后。创新政务管理模式, 选择一个更加高效的载体和平台, 推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监控机制已势在必行。

1.2 系统建设的要求

国家监察部在全国深化政务公开会议上明确要求, 一是要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了政务公开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和网络技术的优势, 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所有行政权力以及权力行使的各个环节都固化上网, 实行网上操作, 权力运行流程清晰, 职责明确, 减少了中间环节,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注重对行政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制约。建立了电子监察平台, 对权力网上运行情况实施同步监控, 每个岗位、每个工作人员操作的时间和内容都由计算机记录在案, 全程留痕, 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增强了权力运行的规范性, 为预防腐败发挥了积极作用。

行政权力公开透明系统主要从行政行为的角度出发, 对行政权力进行综合管理, 通过工作流程管理机制规范行政行为。涉及政府各组成部门, 如发改委、财政、国土、建设、交通、水利、林业等。覆盖的职能包含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审批、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确认、行政征用、行政裁决、以及其它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系统, 公开发布、工程招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产权交易, 公共服务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等信息。

1.3 网络运行的要求

遵循集中统一、整合共享、联合协同、高效安全的总体要求, 以省政务信息网为依托, 以全省电子政务公共数据统一交换平台为基础, 统一开发一个覆盖全省行政管理部门和全部行政权力事项的全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 使之成为权力阳光运行的窗口, 网上办事服务的平台, 政民互动交流的渠道, 全程电子监察的载体。项目建设力争做到信息发布的全天候, 权力运行的全覆盖, 电子监察的全过程, 互动交流的零距离, 为加强反腐倡廉惩防体系建设, 深入推进科技防腐提供机制和技术保障。

2 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的建设内容

全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是以电子政务为支撑, 以政府门户网站为窗口, 固化权力运行流程, 实现网上办公, 实现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公共资源交易、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运行, 实施过程监控, 依托电子政务建立健全行政权力阳光运行的工作机制。是一个涉及政府及各职能部门, 涵盖整个许可、正式审批、服务、处罚过程的信息化系统。项目的建设内容为“一库、四平台”即:行政权力数据库、行政权力运行平台、网上服务平台、政民互动平台、绩效考核平台。

2.1 行政权力数据库

行政权力数据库是权力运行平台的依据, 法制监督的标准, 权力公开的源头, 包含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权力运行标准流程和预警环节, 通过事项标准数据库和预先设置的预警条件, 自动发现事项运行过程中的异常和“疑似”异常, 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行政行为, 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 建立从源头上反腐败的机制。

2.2 四个在线平台

一是行政权力运行平台。目标是实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公共资源交易和公共服务等各项业务的网上办理, 其中行政许可、公共资源交易和公共服务的网上办理与已建系统对接;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系统为本项目建设内容。

二是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目标是主要实现权力公开、在线申报、状态查询、表单下载、网上咨询、投诉举报、网上评议等功能。

三是互动渠道平台。目标是实现网上咨询、疑难解答等功能。提供在线服务、电子邮件方式分部门答复各种行政业务事项咨询问题。在线服务按部门分类, 每个部门都有独立的回复帐号, 在线时可实时直接交流。

四是绩效考核平台。以全省电子监察平台为依托, 建立相关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有效实现本系统和全省电子监察平台技术对接。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行政权力公开的需求, 又能满足监督部门监督管理方面和整体布局方面的要求。

3 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的网络运行模式

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由:行政权力数据库、行政权力运行平台、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政民互动平台和绩效考核平台组成。行政权力数据库是系统的中心, 是行政权力运行的依据, 管理所有行政权力的上报、审核、入库、自由裁量拆分、挂起等功能;行政权力运行平台, 是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所有权力的上网运行、内部流转、内部监察等功能;政务服务网是权力事项外网的公示、许可审批服务事项的网上申报等功能;政民互动平台主要是提供政府与公众交流的一个平台, 对公众提供咨询解答、投诉处理等功能, 并展示公布绩效考核;电子监察的载体主要是发布一些电子监察信息, 作为电子监察平台的一个外部展示窗口。

通过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的建立, 一是有利于规范行政权力, 防止“暗箱操作”和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是推进依法行政、打造阳光政府、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二是有利于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现行管理与监督体制, 加强和改善监督管理, 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完善各项制度, 坚持便民高效, 实现流程优化、程序简化、效能提高。三是有利于维护公开、公平、公正、合法、有序市场环境和优质、高效、到位的服务管理,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效率, 提高土地、资金、固定资产等发展要素的利用效率。

摘要:通过分析行政权力使用中存在问题和相关要求, 提出了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的建设内容和网络运行模式。

关键词:行政权力,运行系统,网络运行,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余惟嘉.信息化促进权力行使公开透明[A].江苏省通信行业信息化案例选编[C].2010.

[2]李典璋.网络背景下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 2010.

[3]吴春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建设的思考与体会[J].信息化建设.2011 (06) .

[4]苗成功.运用电子监察监控权力运行[J].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0 (12) .

[5]陈飞燕.应用阳光用药电子监察系统的体会[J].现代医学, 2009 (10) .

[6]高欣.政府电子监察系统分析与设计[D].山东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009.

网络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篇11

1 网络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1 提高高校行政组织的组织绩效

高校的广大师生都有校内信息平等共享受的权利,所以高校推行网络行政管理技术可以有效的精简行政管理机构的中间环节,避免因臃肿的行政管理结构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信息误传的现象,师生反映的问题应尽可能在低层级的行政管理部门就得到充分的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中网络技术的推行,有利于减少行政运行成本,使行政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具有扁平化、有机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电子校务是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搭建基本工作平台,打破传统教学政务的集中管理和分层结构,改善行政机构重叠臃肿、日常教学行政事务处理速度缓慢等问题,实现学校管理从金字塔式向扁平化结构发展,提高教育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速度以及教学行政部门的运行效率。[2]清华大学推行的“数字迎新系统”就是整合了该校所有与学生有关,为学生服务的部门的数据和业务流程,通过各部门的沟通协作,实现了“一站式”新生管理的服务模式,既节约行政运行开支,又为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既实现了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又提高了行政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1.2 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建立在校园网上综合的金融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的信息认证和模块设计有利于系统维护人员轻松便捷的开展工作,解决了高校行政人员工作量大、数据统计困难的难题,提高了行政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3]学生可以通过一卡通网络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下载、网上选课、成绩实时查询、课程目录、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等在线查询服务,实时了解与自己相关的教学动态。网络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推行,不仅可以实现校内信息及时互通、资源及时共享、提高行政人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激励行政人员继续进行创新性工作方式的研究和实践;还有利于实现不同行政部门的数据库对接,同时也便于教师与学生、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及时沟通和交流。

1.3 电子校务提高了办公效率

办公自动化系统在高校的全面普及和应用,不仅提高了行政人员的办公效率,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增强了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而且实现了学校与教育部门之间的电子信息交换,快速准确地完成了上传下达的任务。[4]办公自动化的推行,规范了高校的行政管理流程,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尽可能的减少了各部门之间的责任推诱的现象。行政职能部门的日常事务,绝大多数可以通过办公网络系统完成,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数量和质量。

2 网络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功能及具体应用

面对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急需构建校园内部的网络管理平台和网络信息平台。网络技术中整体模块功能的适时推出,恰好弥补了高校行政管理中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的空白。如高校的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工管理等实际行政教学环节,都可以应用网络技术中的整体模块功能,该模块的应用,使得高校内部日常的教学、行政以及其他业务管理都得以方便、高效、快捷的完成。

2.1 教务管理

高校的教学事务管理工作可以通过教务管理模块来完成。教务管理模块的具体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部分:1)班级管理:如文理专业新生的分班,以及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基本信息管理;2)科目设置: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各专业学生必须研修的教学科目;3)教师授课设置:在新学期开学时设置教师本学期所授课程的配课表;4)年级/班级课程安排: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所有学生,安排新学期每周课程、课时的实际教学进程;5)课程表编排:编排每个班级新学期的课程表,学生可以通过年级、班级、任课教师姓名等关键字查询课程;6)教师评价:各院系领导、教师、学生都可以在网上通过教务管理模块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激励广大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5]

2.2 学生学籍管理

1)新生入学管理:每个新生报到后,相应的入学信息都可以通过学籍管理模块进行管理。2)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学生个人的基本概况,如个人简历、入学成绩、家庭情况、考勤、操行、评语、奖惩、特殊情况等学生信息,以及对上述学生信息的查询、统计都可以通过学籍管理模块来实现。3)学生班级调整:学生如果调整所在班级,可以通过学籍管理模块完成学生的转系、调班、跳级、降级等功能。4)毕业生信息:提供毕业生基本信息以及在校情况查询。

2.3 成绩管理

1)成绩录入和查询:成绩管理模块可以提供学生的历史学期和当前学期所有考试科目成绩的录入和查询。2)班级成绩管理:统计当前学期全校不同专业、所有班级、所有科目的历次考试成绩,并对分数段、优秀率、及格率进行分析。3)任课教师单科成绩管理:任课教师对当前学期所教班级的历次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管理。统计每个学生当前学期的平时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绘出学生成绩曲线图。4)任课教师试卷分析:通过录入所授班级学生当前考试的卷面各项题目得分,任课教师可以获得学生本次考试的最终成绩、每题得分率、每题答对人数和全错人数等试卷分析结果。5)成绩统计:成绩管理系统可以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考试的成绩、名次进行统计。该系统也可以统计学生成绩表、成绩排名表和学生个人成绩条等学生成绩报表。6)成绩分析:针对同一科目,不同年级学生的历次考试数据、分数段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掌握教师的授课状况,以及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吸收汲取情况。7)成绩管理设置:筛选学生纪录、设置选课情况、满分值、分数段,校正错误成绩。

2.4 教工管理

1)教工基本信息管理:通过教工管理模块可以管理全校教职员工的个人基本信息,如教工个人简历、家庭情况、任职情况、业务进修情况、业务活动、文章发表情况、先进事迹、奖惩记录以及工资信息等相关资料的管理。2)教工基本信息的统计、查询:教工管理模块可以根据部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学历、政治面貌等不同信息对全校的教职员工进行统计。也可以通过教工的姓名、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工作部门、职务等关键字,对教工基本信息进行查询。[6]

3结论

高校行政管理的网络化应重在建设,贵在应用。当今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当适时的转变观念、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快速、便捷、高效的行政管理模式。高校的网络化建设并非只涉及少数管理人员的利益,而是有利于全校师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的头等大事情,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关心和参与。由于大多数校内信息、资源的传递需要通过管理人员,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当转变传统的信息处理、传递的方式与习惯,建立起现代网络意识,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总之,高校在网络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营造起人人会用、人人乐于用的现代网络技术管理的交流平台。

摘要:通过分析网络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和具体应用,研究我国高校在教务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工管理等管理环节推行网络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最终达到合理优化行政效率,解决高校传统行政弊端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网络技术,组织绩效

参考文献

[1]黄兆龙.现代学校管理学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6.

[3]王波,桑军.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覃征.电子政务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陶艳红.我国高校办公自动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上一篇:光幕测试下一篇:服装企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