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精选8篇)
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篇1
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确立的新时期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环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依法行政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强调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对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成败。要更加自觉地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中去谋划,放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惠城”当中去推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依法行政落实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人口计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依法行政是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要求。国家行政管理法治化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法治化的进程。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把政府自身的权力自觉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严格依法办事,服务于民,防止权力滥用。一些同志片面地认为,依法行政就是要依法管理、严格执法,却忽视法定的服务内容。其实,依法行政的出发点不是处罚,更多的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比如说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是对违法生育行为的处罚,利益导向则是对符合政策生育行为的奖励。我们必须按照法定职权,全面履行责任,既要依法管理好,更要服务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权益,只有把落实基本国策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有机结合。坚持依法行政,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认真落实“惠一生”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帮助解决群众的困难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做好“天下第一难”的事业。
第三,依法行政是落实中央和省《决定》精神,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我区秉持以人为本、依法维权、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尊重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四个强化”,即强化教育培训、强化执法责任、强化执法规范、强化舆论监督,全面提升人口计生行政执法水平,为构建和谐计生、文明执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在“诚信计生”、“阳光计生”、“人本计生”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2011年被国家人口计生委评为“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依法行政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个别同志工作方法简单冷淡,未能依法依规办事;日常服务管理薄弱,环节把关有疏漏;行政执法监督不到位,未能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有些镇办基层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力量不足或者人员被挪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持证上岗人数未达到要求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第四,依法行政是做好当前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们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增强敏锐性和警觉性,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依法行政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防止发生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要及时解决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坚持依法行政,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具体要做到牢固树立“三个观念”、增强“三种意识”。要牢固树立人民主权观念、法律至上观念和职权法定观念,增强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通过依法行政专题学习,牢固树立“四种”新的管理理念,即树立以民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实现从管制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树立公开透明的管理理念,努力改进工作作风,依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树立诚实信用的管理理念,努力做到谨慎、理性地行使权力,不断提高执法水平;树立严格按程序办事的管理理念,克服权力的随意性和独断专行,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基层一线执法人员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承担起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重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努力开创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建设新局面,为建设和谐惠城、幸福惠城做出应有的贡献。
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篇2
一、增强和提高全民守法意识的重大意义
首先, 增强和提高全民守法意识是坚持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经济文明的建设、社会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设等等都是与法治建设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缺少法制的保障, 缺少法治的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所有发展成果都有可能会得而复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也同样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推进, 需要每一个公民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提高。亚里士多德曾说, 一个国家即使拥有好的法律制度, 如果全体人民都不能够去遵守它, 仍然不能实现法治。因此只有全民守法, 让遵纪守法成为全民的自觉意识和真诚信仰, 才能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才能促进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现。
其次, 实现社会和谐和稳定也需要不断增强和提高全民守法的意识和观念。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 并且也必然是全民知法学法懂法尊法守法的社会。当前我们国家正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 社会发展也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 诸如个别地方出现的治安状况恶化、群体性事件上升以及群众上访事件持续不断等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而这些都是法制不能得到很好遵从和执行的具体体现。法是规范市场行为、调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只有形成“人人守法、事事依法”的法治环境, 才能有利于化解各类矛盾冲突, 降低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一个有活力的稳定社会, 必然是一个全民守法的社会。大力推进全民守法, 将有效促进政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从源头上减少各种矛盾的产生, 将有效促进民众依法维护权益、表达诉求, 将促使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纳入法治轨道, 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重要保证。
二、全民守法宣传和教育要做到持之以恒抓好基础突出重点
推进全民守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必须持之以恒, 常抓不懈, 不能虎头蛇尾, 半途而废。中国很多事情说起来重要放下来不要, 形式主义, 一阵风充斥了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制的宣传和教育如果光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能落在行动上的话, 依法治国只能等同于空谈, 法治中国的理想蓝图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我国是一个具有长期封建历史传统的国家, 人治、神治、君主治理、家族治理的色彩比较浓厚, 往往导致国家、社会和单位治理中的“家长制”、“一言堂”、独断专行等封建作风比较严重, 现实中出现的“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枉法”“权大于法”等现象正是长期人治传统的沿袭和体现。因此如何从“人治”走向“法治”, 建设法治国家, 在整个社会中始终不懈地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培育民众对法律的信仰至为重要。
首先, 普法宣传和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能够普及和深入到农村、学校和普通民众当中, 争取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公民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培养全民守法意识既是立法的精神源泉, 又是法律实施的社会保障。只有学法, 才能更好地守法。法律知识的宣传既不能束之高阁, 更不能像阳春白雪, 而是要走下去, 走向基层, 走到平民百姓当中, 能够深入到农村地头田间, 大中小学校和乡镇街道, 争取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公民学法懂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普法宣传和教育要采用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比如像《今日说法》、《社会与法》、《天网》、 《道德观察》、《法律讲堂》、《法治在线》、《普法栏目剧》 等都是比较好的普法方式, 它们往往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运用真实再现、情景剧、系列剧等手法, 在和全国普法办等部门充分合作的前提下广泛搜集素材, 进行生动普法, 弘扬正气, 震慑犯罪。不仅做到通俗易懂, 使老百姓能够入眼入耳入心入脑, 而且能够激发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热情, 增进广大群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认知。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 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其次, 增强全民守法意识和观念要抓好基础人群的普法教育和宣传。
一是要重视在学校中进行普法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使法律知识进教材进学校进学生心中。近年来, 中学生中的犯罪率也在呈逐年上升趋势。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偷盗、抢劫、吸毒、性犯罪以及杀人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其中引起中央高层震惊的徐力杀母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还有中学生打架斗殴致人伤残、敲诈勒索、拉帮结派等也不同程度地显露出来, 既让家长们痛心不已, 也使社会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 这些都在警示着我们整个社会, 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国家提倡依法治国, 学校也要提倡依法治校。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一个普及法律知识, 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 这需要社会的倡导, 更需要学校的教育, 学生阶段, 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学分取人、以文凭用人的机制, 要扭转教育的误区, 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能够学知识学做人, 使之能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具有良好人格和品行的遵纪守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学校教育不仅仅要传授文化知识, 还要传授法律知识, 道德知识, 使其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社会负责, 从而减少对社会的危害, 这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二是要增强对城乡普通居民的普法知识宣传和教育, 依法治国才会拥有丰厚的土壤。这些年, 通过普法频道和各种普法媒介的宣传教育, 很多群众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制意识在明显增强。但仍然存在对法律知识的曲解、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 遇事不去求助法律帮助, 而是采用拦、堵、围、上网、上访等非正常方式和途径来达到维权的目的, 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也不同程度触犯和践踏了法律的底线。因此如何对基层群众进行普法教育非常必要。在这方面, 有很多经验都可以学习和借鉴。比如, 吉林省搞的“振兴吉林·法治同行”活动, 方式灵活多样。以“法治文化在身边”为主题, 一方面加强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建设, 营造“出门有法、抬头见法、知法守法、办事循法”的法治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借助新闻媒体打造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平台, 努力做到群众想了解什么就上门宣传什么, 群众需要什么就送什么, 实现有的放矢、按需普法。只有将法治文化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融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让民众养成从自我做起, 从身边做起, 从具体行为做起的习惯, 把法律作为衡量个人行为的标准, 才能真正把守法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进而做到事事尊法, 时时敬法, 处处守法。法制宣传要做到无所不在, 普法教育要坚持时时刻刻, 公民的法制观念才会逐渐形成和树立起来, 依法治国的土壤才会浑厚踏实。
最后, 增强和提高全民守法意识要突出重点, 做好牵引。
一是要把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普法教育作为重点, 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水平。作为领导干部如果手中的权力不能在法制的范畴内正确行使就会给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群众利益造成很大的危害性。所以必须把对领导干部的普法教育作为重点来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领导干部对法律知识和法律条文的学习往往采取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的态度, 导致学法时不求甚解, 用法时随心所欲, 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和错误。另外一些领导干部守法意识薄弱, 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徇私枉法的现象屡见不鲜, 把个人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严重破坏了民众对法治的信心和敬仰。因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首先要做普法的模范, 自觉守法, 为全民守法作出表率;其次要拓宽渠道, 通过大众传媒以及法制讲座、党校培训、专题学习等各种形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素质, 提高他们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第三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普法知识的考试考核, 将其同领导干部的任职甚至晋升结合起来, 以此促进他们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是把执法人员的普法教育作为重点。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推进依法行政, 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这对广大执法人员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自觉守法、树立法治信仰提出了严格要求。一个执法者有没有守法意识, 将决定着法律条文能否正确实施, 法治精神能否得到贯彻, 同时也影响了法在民众心中的分量和轻重。对于行政执法人员来说, 一要熟练准确掌握相关法律条文和规定, 依法行使手中权力;二要谨慎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 严格按照法律权限和法定程序作出相应的行政行为;三要转变执法理念, 积极运用行政指导、说理性处罚文书等柔性执法方式, 将执法的过程与向行政相对人进行法律宣传教育的过程有机结合;四要自觉接受执法监督, 不断提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和实现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 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 只有全党全国人民共同行动起来, 合力而为才能达成。全民守法意识的形成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点点滴滴做起, 学法知法懂法尊法用法护法, 才能让我们的生活行进在法治的轨道上, 每个人的权利也才能得到有效维护和实现。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
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篇3
增强审计评价的专业内涵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点睛之处,审计评价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又关系审计部门的形象和权威,同时又直接关系到被审计对象的形象。
(一)当前审计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超出审计职责范围并且前后矛盾。在撰写审计评价时,由于忽视基础工作,没有完全掌握情况,详细占有素材,或确定目标不准确,使审计评价无文章可做,如根据被审单位提供的工作总结,简单评价什么工作怎样做的,达到什么要求,取得了什么成绩等等。有的将没有经过审计的业务数据拿出作评价,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内容。同时,审计报告中的内容与作出的审计决定内容相矛盾。如:审计评价某单位较好地执行了国家财经法规,收支合法,但在审计决定中却又认为该单位偷漏国家税收问题严重、存在着巨额账外资金。审计评价就存在前后自相矛盾现象。
(2)评价主观片面、单一笼统。某些审计项目审计评价意见,未经过必需的审计检查和测试,而是在对部分情况审计查证后,在主观推理基础上得出片面结论,没有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作为依据。还有就是不管什么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审计项目确定的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
(3)评价用词不严谨。如有的单位存在一定的违纪违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但在审计评价时往往为迁就被审计单位,或是为了审计决定能够较快较好地落实,于是审计评价就夸大为真实、合法、健全。还有的审计评价在对某些重大问题发表肯定意见时,风险防范意识差,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如评价为:通过审计,某单位真实地反映了年度财务收支情况,某单位无违纪违规问题,某人清正廉洁,无任何经济问题。在目前法制尚不健全、被审单位和个人守法意识不强、经济业务活动错综复杂而审计受到诸多客观条件限制的审计环境下,审计从范围、深度、广度上,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因此这类评价存在着巨大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
(1)审计评价规范及评价准则相对落后。无论审计对象自身,还是国家对于审计对象的管理以及财务会计制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审计自身的发展看,审计的领域不断拓宽,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正不断加强,但与此相关的审计评价准则尚待建立,而现有审计评价规范过于抽象,操作性、实用性不够强。
(2)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审计人员对审计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高,导致关于审计评价方面的许多重要内容在审计查证环节就被疏忽,在评价时不可避免沦为“无米之炊”。同时由于部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强、审计技术手段、审计方法相对落后等因素以及被审计单位配合、提供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审计评价所涉及到的较多内容,要么无从涉及,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含糊其词,也造成了评价无依据。
增强审计报告的法制内涵
(一)当前在审计报告撰写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1)事实不够清楚、证据不够充分。有的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法违规问题的表述过于简单,常常以一句结论性的语言一概而过,接着便以违反法律法规哪一条款进行定性和处罚。由于叙事有情无节,使人看不出违法违规问题的情节、性质及其后果如何。
(2)定性不够准确。不加区别,简单“对号入座”,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生搬硬套,缺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意见失之于宽或失之于严的情况时有发生。
(3)引用法规不当。一是没有引用法律法规,或者引用法律法规有误;二是引用法律依据不足,或者适用法规针对性不强;三是引用过时失效的规定,或用审计事项发生时尚未施行的法规作为审计依据;四是引用的规定层次较低,甚至没有法律效力的“红头文件”也作为定性和处理处罚的依据。
(4)行文不够规范。有些审计报告往往简单地以会计核算过程或会计科目来反映事实,阐述问题没有与整个业务操作过程相结合,个别的还使用夸张、比喻等过分修饰的语言,语意表述含糊累赘。也有的明显带有个人主观意识的分析和推断性的语言。
(二)大凡法律文书,其基本要求就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因此,作为一种法律文书的审计报告,也必须按照法律准则要求办事,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当然还要处理恰当、行文规范。
(1)事实清楚。审计报告所反映审计事项的评价结论和处理处罚结果,都必须建立在其所涉及的事实基础之上,只有事实清楚,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被审计事项给予定性和提出处理意见。审计报告要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基础就是事实清楚。
(2)证据充分。重证据是执法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如果事实是存在的,但缺乏证据证明,还是不能说是清楚的。要依据《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有关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规定》(审计署第六号令)对审计人员的证据收集进行规范,保证审计报告所述问题的证据材料确凿充分。
(3)定性准确。定性的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罚,也将关系到对其直接责任人的评价及处理,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反映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的执法水平。如定性“挪用”、“借用”还是“占用”,处理处罚是不完全一样的。又如“挤占”和“挪用”之间的区别,也是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定性既不能避重就轻,也不能无限上纲,更不能以偏概全,这些都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4)处理恰当、行文规范。审计报告对所述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意见,要根据事情发生当时当地的情况和当事人的表现,国家有明确规定的,按照规定处理处罚;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本着教育、管理从严,处理适度的原则把握。尤其是要谨慎使用好自由裁量权,对同类问题的处理处罚尽可能相一致,避免畸轻畸重情况的发生。审计报告还得讲究一些法律文书的要求。按照统一格式要求,做到严肃权威,行文条理清晰,文字简明扼要,表达准确规范。
增强审计报告内涵的方法
审计报告的内涵既是审计业务问题,更是审计机关执政执法能力问题,需要全体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共同努力来解决好。如何增强审计报告的内涵,可以考虑寻求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增强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言之有据。要提高审计人员掌握科学审计现代审计的能力,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熟练运用各项辅助审计手段,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判断。运用合理的审计技术方法,查深查透每一个具体审计事项、具体环节,保证关键点的深入挖掘,判断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具体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最后,利用好审计取证,做出合理评价。
二是精通法律法规,言之有法。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业务,更要求审计人员知法懂法、严格执法。因此,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家关于财政财务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熟悉了解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审计前,注意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一方面可以对照审查被审计单位有无违规违纪行为,另一方面也便于掌握法律依据对审计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进行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
三是注意统领全局,言之有理。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全局工作中心研究改革、发展、稳定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具体化,针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趋势,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审计建议,起到帮助被审计单位知错整改进而规范管理的作用。使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
四是加强综合分析,言之有度。面对审计查出的许多问题,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度量,善于就重点问题入手开展审计,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分析,在审计报告中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克服审计报告面面俱到、处处点评,重点不突出的问题。文字表述上,要善于加工提炼,精雕细刻。还要注意透过表面现象抓住实质,击其要害,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改变长期存在的屡审屡犯的状况。
总之,审计报告不是简单的条文加事实,而是一项具有开拓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以《审计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对审计评价的锤炼,对于提高审计机关的执法水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增强责任意识提高防水平 篇4
——在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专题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地质灾害防治是关乎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大事,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雒书记、郭县长在全委扩大会议上再次强调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乡(镇)主要领导在表态发言中,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县国土资源局全面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如下发言:
一、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
我县在2003年和2008省厅组织的二次地质灾害区划调查中,共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点157(其中崩塌57处,滑坡94处,泥石流1处,地面塌陷4处,地裂缝1处)处,占全市905处的17.3%,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乡镇的努力工作下,通过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搬迁31处。省定隐患点现还有126处,受威胁群众696户3815人,2368孔(间)窑房,745m乡级以上公路,7所学校,这126处省定灾点纳入群测群防网络,严密监测监控。
2003至2008,我县因地质灾害事故造成37人死亡。2003年发生4起地质灾害事故,死亡23人;2004年发生的3
第1页
起地质灾害事故亡,死亡6人;2005年、2006、2007年连续三年地质灾害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2007年国庆期间连续降雨长达20天之久,连续降雨量达230毫米,占我县平均年正常降雨量的三分之二,在此期间全县发生地质灾害事故70起,造成窑房倒塌122孔、压死驴3头、羊子52只、猪11头,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2008年发生地质灾害事故2起,致8人死亡。2009年我县全年降水量达到654.8毫米,超出年平均降水量约53.2%。发生地质灾害事故2起,未造成人员伤亡。2003、04、08三年地质灾害造成死亡事故分乡(镇)统计:老君殿2起,死亡8人;马岔乡1起,死亡2人;槐树岔乡1起6人死亡;高坪乡1起,死亡2人;马蹄沟镇1起,死亡5人;水地湾乡1起,死亡12人;苗家坪镇1起,死亡1人;周硷镇1起,死亡1人。
通过分析历次事故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造成。一是客观上我县地处黄土丘陵区,坡陡沟深,黄土土质疏松,粘合度极差,受气候变化和降水影响极易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事故。二是主观人为因素有这么3种类型,住房修建不合理高切坡,(60~700)形成崩塌隐患;住房选址不当,修建在滑坡体上;工程建设施工不当,形成高切坡造成的隐患。
二、增强责任意识,狠抓制度落实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周密安排部署下,我县地质
灾害防治工作逐步加强,各项工作制度逐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和监测监控体系已经形成,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也在进一步增强。
(一)、增强责任意识
地质灾害防治实行属地化管理。乡镇人民政府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行政首长负责制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机制。通过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领导责任、建立由村长、驻村干部、包片片长、乡(镇)长一级抓一级,下级为上级负责的领导体制。地质灾害工作是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大事,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人和监测人,身负着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守护任务,责任非常重大,必须从心灵深处认识这份沉重的责任,切实增强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安排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事故隐患,加强现场监测监控,加大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识灾防灾能力,形成全民防灾减灾氛围。
(二)、狠抓制度落实
1、全面落实行政负责制。通过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领导责任,建立由村长、驻村干部、包片片长、乡(镇)长一级抓一级,下级为上级负责的领导体制,逐级将领导责任和监测责任落实到人。各乡镇务必将2010年省定12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现场监测人,村干部监测人责任人,驻村干部监测责任人,包片片长监测责任人逐点落实,并以文件形成上报矿管办。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将出台,就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全面安排部署。
2、严格执行值班工作制度。汛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期,汛期必须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必须保证通讯畅通,保证灾情的迅速传递和应急救援工作的及时开展。
3、建立隐患排查制度,执行汛期巡查制度。隐患排查和汛期巡查对于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具有重要作用,各乡镇务必要严格执行。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编制《本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于有重大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给周边群众做出预警预报,指出辙离搬迁的路线地点,引导群众躲避险情威胁。
4、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动态监测月报制度。灾情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迅速上报。及时开展救援工作。
三、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关键是全社会重视,重要基础是加强基层培训,增强群防意识,坚持综合防治。要紧紧抓住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和要害,冻融期、汛期和连续降雨期,是防治重要时段,对已查明的隐患点,特别是省定126处灾点是重点要害。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范畴,但省定12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是已表明的防治监测点,发生问题就是责任事故,地
质灾害事故一旦发生,就有可能是大事故,伤亡情况不可估量,必须切实特别加强监控防治。
(一)、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
通过全民宣传教育,提高对广大人民群众识灾、防灾、减灾能力,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去年县国土资源局对18个乡(镇)的村干部进行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各乡镇也要重点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居民的宣传教育,传授其防灾减灾知识,讲解防灾重点时段和“两卡”中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大力提高群众自我防范能力,使得老百姓知道如何避免险情。
(二)、认真落实“四应有、四应知、四应会”的监测原则
四应有:应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重点隐患防抢撤方案,应有地质灾害防治值班、监测、巡查、速报制度,应有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名单,应有地质灾害防治简易监测工具;四应知:应知辖区隐患点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应知灾险情速报程序和内容,应知隐患点监测时间和次数;四应会:应会识别地质灾害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记录的登记,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臵。县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各乡(镇)主要
领导也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但要把地质灾害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村干部和住村干部 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住村干部,126处分布在110个行政村,如果110个住村干部能按照3个4要有求,那么就能从根本上控制地灾隐患。
(三)、要从源头上消除隐患
严把居民住户新建房屋宅基地审查关,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坚决不予核准、上报,从源头上消除隐患。
(四)、撤离搬迁、合理避让,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各乡镇根据各灾点实际情况,对威胁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搬迁撤离方案,与相关部门联系,逐步列入移民搬迁项目,彻底规避威胁。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有各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有各乡镇的努力工作,有第一责任人和监测人责任人意识的增强,有各项制度的全面落实,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为我县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篇5
——法制监察科二〇〇五工作总结及次年工作设想
二〇〇五年,我科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着力推进依法行政,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努力促进国土资源法制监察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一年来,我科的法制监察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维稳力度不断加大
我科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处理信访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贯彻实施国务院《信访条例》,在建立健全国土资源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的同时,特别注重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以上努力,我科切实为群众解决了一大批信访问题,排查、消除、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及时发现并有效遏制群体性事件,使信访秩序得到明显好转,有力地维护了我区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
(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认真处理好每一宗信访。
今年1至10月,我科受理关于土地问题的信访(包括来信、来访、来电及各类交办件)共 宗(其中重复信件 件),比去年同期增加 %,其中上级交(转)办的信访件 宗。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我科接访群众共 批次,人次。截至10月,我局已办结信访件 宗,办结率为 %。从信访的内容分析,今年的信访问题依然主要集中在违法用地问题(宗,占总数 %)和征地补偿及其历史遗留问题(宗,占总数 %)。
我科严格按照国务院《信访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信访规定》的要求,认真做好群众接待、信访案件的登记、受理、调处和答复等工作,尽职尽责地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对于涉及违法用地的信访案件,我们立即知会执法监察人员到现场调查取证,证据确凿的,立即进行依法处理。对于征地及其补偿的信访,经常深入到有关镇(街道)、村(居)委会调查,认真核查用地审批手续、征地补偿费及兑现情况等各环节,一旦发现有不符合政策法规的地方便立即责令有关单位迅速进行整改;若各环节都符合政策法规则向信访人做好疏导解释工作。对于土地审批及其收费的信访,我科与相关科室联合一起进行研究,对群众提出的合法、合情、合理的要求尽力予以妥善解决,对不符合政策法律规定的要求亦会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二)结合XX的实际情况,做好全国“两会”期间的维稳工作。
今年春节前后,为确保全国“两会”的顺利召开,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我科积极配合区政府对我区涉及土地的突出信访问题重新进行了摸底、排查,制订征地信访问题处置总体方案,参与了区征地信访问题专责小组,密切注意征地信访案件的动向,跟踪其处理工作进度。在我局接访室加挂“征地问题信访接访室”的牌子,实现了24小时有人接听电话和接访来访群众,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出现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理。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紧密配合下,确保了我区在全国“两会”期间没有出现因土地问题越级上访的现象。
(三)在理论研究上做文章,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排查调处机制和信访督察工作制度。
今年2月,我科会区土地监察大队就土地信访中的违法用地和征地两大热点和难点问题召集各科室和管理所的有关人员召开专题会议。会上通报了2004年土地信访和土地执法监察的工作情况,结合今年我区的土地信访形势,就征地信访案件的主要特征、表现形式、产生原因、解决办法以及下一步信访工作的思路进行了具体、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就我局今年的信访工作进行了部署。促使大家提高认识,千方百计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努力遏制群众甚至群体到市、省、京越级上访。
今年4月,为提高我局信访工作的质量,加强我局与人民群众的联络、沟通和交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科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和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局信访工作实际制定了领导接访日制度,并在每月的公开接访日配合局领导及有关科室负责人做好来访群众接待工作,通过向群众宣传政策法律,解答土地管理的有关问题和帮助处理来访的诉求提高了办信工作效率,以上措施均收到良好效果,为维护我区社会稳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权属纠纷调处和行政应诉工作稳步推进,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我科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今年以来,由我科处理的涉及我局的行政诉讼案件共 宗,均已开庭审理,一审已作出判决 宗,其中有一宗确认我局所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驳回了原告所要求的行政赔偿,其余全部胜诉。此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2宗。同时,我科配合区府办法制科答复行政复议案件2宗。在查清事实、分析证据后,复议机关均维持了原行政行为。此外,我科积极适应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需要,严格执行《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等规章制度,负责组织召开我局的所有听证,今年共举办听证会 次。这些努力对规范我区国土资源管理活动,促进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土地、矿产资源和测绘执法监察工作卓有成效,土地违法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执法监察职能明显增强
今年3月底,我科会同地籍测绘管理科开展矿产资源执法检查,先后到 山,井和 山巡查,并将巡查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4月份起,我科与区土地监察大队会同区行政执法局对YY 的土地违法行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巡查行动,并及时对土地违法案件进行查处。6月份,我科会 科对一宗无牌进行测绘作业的违法案依法进行了查处,并对违法当事人予以警告,责令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对其进行测绘法的宣传教育。
四、深入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实效,普法活动针对性强
我科向来十分重视普法教育工作,将其作为促进依法行政的大事来狠抓。今年以来,我科在一如既往地坚持抓好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和执法监察业务的各种培训工作的同时,理顺执法监察程序,积极提高各级土地监察干部的执法水平,为构建和谐XX,促进XX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组织有关人员参加YY市法制局举办的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执法教育工作取得进展。
今年1月初,我科组织全系统 名行政执法人员参加YY市法制局举办的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通过加强岗前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使其达到行政执法所应具备的条件。
(二)加大业务培训力度,信访工作人员素质逐步加强,办信水平稳步提高。
今年5月,国务院《信访条例》的正式开始实施,土地信访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学习好、贯彻好《信访条例》,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对构建和谐XX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学习,才能更加积极地开展土地信访工作。为此,我科组织全系统信访工作人员召开《信访条例》培训班暨信访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全省国土资源信访工作会议和我区信访工作会议的精神,并对本次《信访条例》修订的背景、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特点作了全面详细的讲解。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充分阐明了畅通信访渠道、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是做好信访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培训班上,大家对接访、办信和办案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进行了交流。此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信访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办信能力,推动XX国土资源系统信访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围绕工作重点组织开展第1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教育活动,全民依法用地意识明显提高。
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篇6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今年是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机构改革的第一年,新成立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新系统就如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省、市局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落实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坚持“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克服单位新成立不久面临的人员、资金不足等种种困难,结合实际,大力抓好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依法行政,逐步在实践中丰富行政执法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一、加强学习与宣传,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首要的是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局)建立和制定定期政治和业务学习制度,把每周五作为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时间,将《宪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列入学习的重要内容,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加深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着力培养学习型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执法水平,增强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
1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纪律性教育,形成部门内部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及人民群众监督等多层交叉监督网络体制,增强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责任心,确保食品药品行政执法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悉、秉公执法、廉洁高效的与新系统新体制相适应的执法队伍。
二、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依法行政工作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依法行政是食品药品监管的一项中心工作,也是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局十分重视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充分认识“有权必有责,有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责任意识。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能坚持依法行政,做到执法公开、公正、合理,坚持严格法定程序,以事实为依据,注重办案时限,做到既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又维护管理相对人的正当权益,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树立起食品药品监管的良好形象。为了提高查办案件的质量,**局同时也十分重视案件文书的制作,规范执法文书的制作管理,经常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行政处罚法》、《药品监督管理处罚程序》和药品监督文书规范等,进一步规范文书的制作。在办案过程中,严格按照行政处罚程序,以法律法规为准绳、违法事实为依据,认真做好执法文书的记录,建立完善逐级审批制度,由专人负责装订归档,层层落实责任,发现问题,及
时纠正,有效防止了不依法行政、执法不公或玩忽职守行为的发生,提高该局办案质量和文书的制作水平。三年多来,经**局查处的案件有260多宗,没有一宗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
三、建章立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三年多来,**局始终坚持把加强行政执法的内外监督,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促进队伍勤政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执法的监督,制定了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和约束全体干部职工的行为。去年,**局把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六条禁令”印制成卡片发给全局干部职工随身携带,并要求全体干部职工严格遵照执行“六条禁令”。今年,**局借开展纪律教育月活动之契机,把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六条禁令”印发给辖区内相对管理人,并把“文明服务、廉洁从政、依法行政、纠风整纪”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编制成一份问卷调查表,印发给各零售药店、医疗机构以及相关单位共380多份,广泛听取意见,全面监督**局依法行政情况。此外,另外**局还设立了廉政信箱,征求管理相对人对我局执法活动的意见,设立执法人员违纪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此外,在财务管理方面,三年多来该局能坚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切实加强各种收费的管理,对执行罚款,该局都按照上级执法收费的管理规定,对加强罚没款的票据管理和监督,对每一个案件的每一分钱的罚款,都严格把关,跟踪监督,确保执罚款及时足额上缴省财政厅,避免
执罚款的流失。
四、完善监管制度,改善依法行政作风
三年多来,**局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断改进监管方式,切实把监管重心下移农村,为了加强食品药品监督,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加强终端监管。对上级交办查处的事项,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逐一查办,对群众举报和投诉的案件,能做到以最快时间到达目的地,开展查处工作,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净化该市药品市场环境,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和身体健康。在改善机关依法行政作风方面,**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热情地为管理相对人和群众服务,对来办事的群众能热情、耐心、严格按照法规及办事程序,从方便群众出发,为了方便群众,**局在政务公开栏及公共宣传栏中公开办事程序及准备材料、条件,增加透明度。在工作中,**局能做到廉政勤政,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不以权谋私,不利用职权收受管理相对人宴请、礼品和钱物,由于完善了制度,规范了管理,加强了监督,注重了学习,所以到目前为止,**局全体干部职工没有发生过违法违纪的行为。
在新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下,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任务更加艰巨。**局的全体工作人员将团结一致,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把“三个代表”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食品药品监管干部队伍中去,落实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去,恪尽职守,勤奋工作,不辱使命,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保证食品药品安全,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当好人民利益的实践者和保卫者。
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篇7
一、不断完善规章制度
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应该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 依法办事。只有尽可能做到所有的行政管理行为都有依据, 才能发挥各项科学管理制度的作用。学院应致力于建立一套完整、系统、规范的制度体系, 使操作过程明晰化、具体化, 这对培养人才及创建高水平团队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应针对各行政岗位, 建立规范化、责任化和常规化的管理流程。特别是近些年来, 招生规模扩大, 教师队伍日益庞大, 学科建设任务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日常涉及的事务种类繁多, 学院行政管理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加许多, 所以行政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 要不断总结, 逐渐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办事流程, 在保证规范性的同时尽量简化办事手续, 提高办事效率, 可以说, 服务高效是行政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目标。
二、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院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并直接影响到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行政管理队伍的培训教育,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学院的各项事务管理尤为关键。
合格的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
1. 思想政治素质
在实际工作中, 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增强驾驭和正确处理各种事务、矛盾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科学辩证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具有较高的政策观念, 办事民主, 实事求是;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认真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 处理问题通情达理,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注重人性化和科学化。工作中应该谦虚谨慎, 礼貌待人, 积极主动地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认真对待工作, 任劳任怨, 一心为公, 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大都是重复性、繁琐性工作, 只有有了过硬的思想素质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 把每一个细小的工作做好, 让教师和同学们满意。
2. 职业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是学校及学院形象的代表, 不仅应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 还应具备优良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行政管理人员要面对和协调各种矛盾, 接收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 必须具备成功有效的协调沟通能力, 把杂乱变为统一, 把不平衡变为相对平衡, 应善于观察, 对周围和身边的人和事具有敏感性, 具有对事物准确的判断能力、良好的安排时间的能力、与同事和领导能融洽相处的能力, 以及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另外, 一个行政管理工作者只有思想端正, 有道德、守纪律, 将先进思想渗透到日常工作中, 才能外化为领导决策的得力参谋, 从而使行政工作在学院工作中起好协调管理作用。
3. 专业素质
由于学院行政管理主要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行政管理, 其服务和管理对象主要是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及学生, 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管理水平。精通某些学科的专业知识, 要有良好的业务知识如文书制作与处理、档案保管、办公管理、公文写作、公共关系等, 还要习得与办公室工作相关的知识, 并了解所在学院相关学科的常识性知识。
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素质, 一方面, 要加强人员培训, 培训应该具有系统性、针对性、专业性, 科学进行培训规划, 做好培训调研, 在形式上可采用平时自学和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 让他们在专业水平方面有不断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 行政人员应注重培养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习与工作相辅相成, 并在工作过程中找到不足, 从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改进工作方法, 推进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模式创新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高校办公室中的广泛应用,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已经实现了多元多载体信息的工作模式。在当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应该在原有的传统工作模式基础上, 更多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这能够有效提高办公效率。比如目前各学校组建的校园网络, 通过学校、学院、学科的网站, 可以发布信息及互发办公邮件;通过一些聊天软件发通知, 比如QQ、飞信;有些岗位需要操作一些自主开发的管理系统, 这些现代化技术都能有效地传达信息, 节省人力物力, 提高管理水平。而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高校现代化的运作模式对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必须通过创新才能实现行政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变, 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
四、领导重视
高校行政管理水平与学校、学院领导的参与及重视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主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是领导的传输带, 需要把学校或学院和教师或同学的信息传达给领导, 而领导通过这些信息再与上级领导或其他部门沟通, 再把形成的意见返回管理人员, 而后传达执行, 领导对日常管理事务的关注程度, 对事情的进展和结果有决定性作用。常规性协调各行政职能部门的主要协调工作, 工作量较大, 也较复杂, 它的任务在于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领导需要对行政议事、办事规则等深入研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政令统一、统筹兼顾、运用自如, 这对正确决策, 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 最终达到良好效果。
五、队伍建设
加强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 建立和完善行政绩效管理机制和考核办法, 对于提高学院的管理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实际, 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考评, 并建立便于操作, 能比较客观地评定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考评应该遵循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独立性原则, 即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通过各项指标的检验, 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 明确改进的努力方向, 以便实现管理工作目标;要从行政管理的整体出发, 来界定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 分别确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确定上, 定量指标和非定量指标并存, 不片面追求量化;每个评估指标体系因针对的评价对象不同, 都保持独立性, 但从整体上看, 又是一个全面的、完整的独立的整体。
学院还应当注意采用多种激励方式, 对工作表现出色的给予相应的奖励, 并遵循公开、公平的原则。
六、办公条件改善
1. 硬件改善
良好的办公环境能给人心理与生理一种好的工作动力, 能使人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 而且不容易产生疲劳感。学校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 筹措资金对办公室的工作环境进行改善, 比如办公座椅、打印机、空调设备、电脑设备、管理书籍等, 要能够较好地满足行政人员的办公需要, 并使办公室人均面积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 软件建设
目前各高校使用较多的是利用现代办公设备实现办公自动化, 使得广大教职工能够便捷地利用网络收发所需的信息, 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节省了资源。但是现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有待提高, 特别是有些管理系统没有完全达到初衷, 很多功能不完善, 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高校的发展, 离不开务实的领导团队、优秀的教师队伍, 也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的优质服务。因此, 高校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 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让他们在行政管理岗位上爱岗敬业,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做好领导的参谋,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以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 根据实际工作需求, 适时地创新工作模式, 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服务, 创设和营造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以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高校学院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大学实现教学、科研两大社会功能的基础。高校应建立一套良好的行政管理体系,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学院行政管理工作能力建设, 使学院行政管理工作更加合理、有序、科学、高效。
关键词:高校学院,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人员,七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立.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4) :80.
[2]陈亚非.创建学习型高校行政管理队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 :94.
[3]陈巧玲.高校行政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3, (3) :94-97.
[4]陈超.关于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党史文苑, 2005, (12) :75-77.
[5]赵泽虎.高校管理科学化与管理队伍专业化[J].教育与职业, 2007, (2) :28.
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的若干思考 篇8
关键词: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思考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在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来实现,党的执政权要通过依法执政来巩固,党的执政水平要通过依法执政不断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是执政水平的核心,提高党的依法执政的水平,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重要保证。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必须从下面五个方面着手:
一、将党的意志转化为法律
依法把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法律,确保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的前提条件。
1、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依法执政首先要使党的执政有法可依。立法作为法治的首要环节,是实现有法可依的根本途径。党要加强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成为具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1)必须使立法的指导思想能够充分体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国策,同时,党通过直接提出立法建议、通过法定程序参与立法讨论和立法表决工作,使自己的主张上升为法律。党应当从三方面加强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一是提出立法建议,对人民急需的、党关注的重大问题,认为有必要立法规范的,党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提出立法建议。二是确定立法项目,通过审查立法项目,对符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现党现阶段的工作中心的立法项目加以确定。三是领导解决立法中的问题,对立法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党作为领导机关可以组织研究和协调,提出意见。
(2)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监督,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国务院和地方国家机关也行使相应的立法权。党依法监督最高立法机关履行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权威,监督国务院和地方立法机关,确保其制定与国家法律不相违背的地方性法规。
(3)支持、协助各级立法机关的立法工作,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积极作用,建立既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又扩大立法参与面的一元多层次的立法体制。
2、 将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
党的政策是政党执掌国家政权,管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重要措施,是执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主要方式。党的政策不同于法律,它是由党组织制定、颁布的,靠理想信念、说服教育、纪律规范等实施的,以纲领、决议、决定、讲话、通知等载体表现出来,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党的政策不是表现为国家意志的法律规范,但它又在国家政治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使这种非法律规范形式的政策发挥治理国家、规范和约束全体社会成员的作用,必须将其法律化。
党的政策法律化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取得其存在的合法地位,依法存在;另一方面,党又要运用其执政的法律地位,将自己的政策通过民主程序和方式,转化为反映最广大人民意志并表现为国家意志的法律,用法律来驾驭和管理社会,来贯彻、推行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执政党的执政行为要依法进行和以法进行。
党的政策法律化是法治秩序的内在需要。党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由其制定的政策也应当在法治机制中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接受。人民制定法律的过程,就是人民认可政策、接受政策的最好方式,就是执政党政策法律化、具体化的过程。
党的政策法律化是规范转换的必要方式和过程。政策具有不确定性、非规范性、内部性、一定的随意性等局限,要使执政党政策在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必须把它转化为法律的公开的规范形式,实现政策规定向法律规范的转化。
因此,党要实现其政策,应当将其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表现为法律的形式。
(1)要不断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法律。
首先,党要改变过去只由人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出立法建议,然后经过一定程序制定为法律、法规的做法,自觉站在执政者的高度,建立健全立法建议制度,如将党中央有权向全国人大提出修宪的“立法建议”这个惯例制度化,主动将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成熟的、成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政策,变为重要的立法建议并及时提出,从而使自己的立法主张尽快实现;其次,党对一些着手推进的改革决策和改革措施,要自觉地通过立法,使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和人民的意志,用法律这一载体来表现,借以推动改革由政策调控转变为法律调控,保证改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要进一步健全依法执政的法律。
依法执政要求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目前我们党依法执政所依据的主要是国家政权运作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定,还不能适应依法执政的法律需求。因此,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律,科学界定执政党的领导职能、执政方式和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对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执政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执政党与人民的关系进行规定,从法律制度上保证执政党对国家政权组织实行依法领导,保证国家政权组织依法行使职能不受非法干涉;对执政党的权力性质、权力内容,行使权力方式,以及执政党依法执政的原则、执政地位、执政权利以及有关行使权利的程序和法定义务等等进行规定,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巩固下来,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提供更为充足的法律保障;从监督内容和监督手段等方面对执政党监督权进行界定,在保证党在国家机关中发挥监督作用的同时,也以法定权限防止党组织对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的不必要干预。
二、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执政
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执政,是党提高依法执政水平的重要方式。
1、党要通过合法选举进入国家政权
执政是一种法律行为,是产生法律效果并受法律约束的行为。执政行为要有合法性。合法性有实质合法性和程序合法性之分。实质合法性是指执政党的政策和纲领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原则,它是执政党得以执政的内在根据;程序合法性是指执政党进入国家政权成为执政党是通过合法选举――真正民主的选举程序来实现的。党要长期执政,就要使掌握和控制国家权力的方式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载体,依照宪法规定,人民在民主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中国共产党要作为执政党依法进入国家政权组织,首先是要依法广泛动员人民群众通过选举产生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同时选派党员依法通过群众选举进入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要保证共产党在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中执政。通过法律规定:保证在各级人大中共产党党员的数量不少于代表总数的二分之一,保证在各级人大常委会中共产党党员的人数在二分之一以上,加强共产党在人大各委员会中的地位。
要保证共产党的执政主体依法担任国家政权机关的大多数重要职位。把党的优秀分子依法推荐入选到各级人大中担任大多数的重要职位,把各级党委的“一把手”与人大常委会的“一把手”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中的执政党建设。共产党员在各级人大中的表决应当与同级党委的决定保持一致,除党组织允许外,不得以个人意志为表决投票的意志。
(2)完善选举制度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依法进入国家政权组织,还表现为党依照法律程序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并通过在国家机关的党的组织和党员的活动保证党推荐的干部依法担任国家机关的领导职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依法进入国家政权组织的重要环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共产党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的方式、范围和程序,根据不同国家机关的性质、职能和工作特点,将党推荐重要干部具体化、规范化、法治化。
处理好党管干部和人民选择之间的关系。过去在选举过程中,把党组织决定的惟一人选推荐参加选举并通过,这就等于取消了民意代表的选择权。完善选举制度,就是由共产党实行真正的差额推荐,党组织推荐多名候选人,让选民选择,逐步形成规范的党内竞争,保证公众和民意代表的选择权得到体现。
2、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党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执政。各级党组织和党的干部都应当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方式来行使执政权力;所有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把自己的执政行为置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之下,绝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不允许法外用权。要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的进一步落实。
要用宪法和法律来规范党员及其领导干部的领导行为,要在法治原则下对党的领导实行法制化监督。在强调党内监督的同时,强调对党的法律监督,强调对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人大监督。党组织对人大进行政治领导与人大对同级党组织进行宪法监督,相辅相成。
三、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证国家法律的贯彻实施,是提高党依法执政水平的主要环节。
1、加强党对行政机关的领导
强化党向政府渗透的力度,不要把党的职务和政府的职务人为地、刻意地分开,而是把党最优秀的分子推荐参加选举,通过选举进入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真正执掌权力。行政机关的党组织通过加强领导,使行政机关的党员,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在行政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组织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杜绝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
2、加强党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监督制约行政权,要对行政权力进行合理配置,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防止权力滥用。监督行政机关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手段行使行政权,党组织(如党委会、常委会等)不再作为权力的直接掌握者,和政府争当行使权力的主体,而是充当人民控制政府、监督政府的工具,充当人民与公共权力联系的桥梁。
四、保障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是提高党依法执政水平的重要内容。
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司法独立绝对不是排斥党的领导和执政,而恰恰是以适应司法专业特点的方式来维护和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实施党的执政行为。司法独立是有利于维护和坚持党的领导与执政的制度设计,司法机关以独立司法的方式保证司法公正实现的程度越高,其维护执政党的领导权威和人民利益的作用就越大。
1、完善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式
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是我国宪政体制下实现司法独立的根本前提。但是坚持党的领导不等于地方各级党委对具体司法审判业务的领导,不等于直接干预同级司法机关的具体司法审判工作,不等于通过直接控制同级司法机关的人、财、物权来实现,而要坚持党在制定司法政策上的政治领导,理顺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支持和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维护司法权威。党的领导更加适宜于通过在中央设置专门的委员会集中领导全国司法系统的方式实现。
2、加强党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确立共产党通过人大对司法工作进行监督的方式,规范人大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司法机关由同级人大产生并对其负责,这是我国宪政体制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应该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如人大对法院的个案监督应说明理由,并向社会公开,对监督的结果同样要向社会公开。
完善以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为核心的多层次监督系统,强化司法机关内部党组
织对司法工作的监督。
五、提高执政党的法律意识
提高依法执政的意识是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的重要基础。
1、要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
一是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宪法至上是法治的最高体现,法治的实质是宪治,因此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二是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法律的尊严与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作为执政党必须维护法律的权威,遵循法治的原则。三是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作为执政党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不得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四是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作为执政党和任何组织与个人一样,都依法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的观念。
2、不断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依法执政的本质特征。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立人民在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体,国家和执政党拥有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就必须做到“权为民所用”,在执政中坚持既为人民执政又靠人民执政,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法律化、制度化,实现和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共产党要通过领导立法,将党的主张上升为法律;带头守法,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执政;保证执法,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支持司法独立,保障公正司法;树立法治理念,提高依法执政意识,才能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水平,巩固执政地位。
参考文献:
[1] 王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着眼点[N]人民日报2006–01–20日(九)
[2] 李林.依法治国与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宪政视角中的党政关系[EB/OL]http://www.yfzs.gov.cn/
【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荐阅读: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09-28
如何提高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水平08-31
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道德11-13
依法行政意识07-13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合规经营理念07-29
依法治教 依法治校 努力提高办学质量10-25
依法行政与提高政府能力分析08-28
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