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音乐教材研究论文

2024-12-09

新课程音乐教材研究论文(共6篇)

新课程音乐教材研究论文 篇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新的高中音乐教材已全面推广并使用多年。新的音乐教材处处都体现着新课程的理念与精神, 突出审美体验,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教材是“死”的, 而学生和整个教学是“活”的。因此, 在新教材多年的实践过程中, 涌现出很多关于教材如何使用的不少“思考”。如:教材该如何使用才合理, 怎样能够更好地使凝固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和理念转化成学生的知识、能力, 面对千变万化的学生和统一不变的教材, 教师该如何做, 等等。但很少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并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教材的研究。而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就必须对教师所选用的教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且能够懂得如何运用教材进行主动的学习。毛泽东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 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并学会主动运用教材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矛盾。

一、拥有“慧眼”———正确看待教材与教学

传统的教学观“重权威”, 教师是“权威”, 教材也是“权威”。新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 对待教材的观点也必须有更深刻的变化。

(一) 正确看待教材

1. 教材是工具

教材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它是实施音乐教育的媒介之一。“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工具, 教科书不仅力图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内容, 还逐步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如何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 逐步从模仿发展到独立思考, 从接收发展到创新。” (1)

音乐学科有其特殊性。音乐音响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的特征, 使得学习过程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审美活动中来, 从而达到“提高音乐的感受力、具备基本音乐的表现力、提高音乐审美情趣、积累音乐文化知识和增加音乐学习的动力” (2) 。因此,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音乐教师不能只做音乐教材的“扬声器”, 而是要在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充分地研究教材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充分地、恰当地、创造性地、有选择地使用教材。使之成为教师开展音乐教学工作, 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和提高审美情趣的有力工具。

教师不仅自己要恰如其分地使用教材, 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在音乐课堂以外, 使学生能自觉运用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如, 以教材为内容, 针对自己的兴趣, 广泛涉猎相关的知识, 不断地扩展知识面。使教材不仅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 而且成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工具。这对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主动地开展终身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2. 教材是资源

教材是学生的知识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内容。从教学论的视角看, 教材的定义是:“ (1) 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原理; (2) 同知识紧密相关的, 有助于各种能力形成, 并熟练地、系统地习得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 (3) 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 奠定世界观基础的, 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 (3)

《音乐鉴赏》 (人音版) 新版教科书, 由中国民间音乐、中国创作音乐、西方音乐和亚非拉音乐四个板块构成, 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价值观。以音乐文化作为编写主线, 既强调弘扬我国民族音乐, 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 又重视对世界音乐的了解, 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音乐鉴赏》 (人音版) 新版教科书, 是目前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主要教材, 内附光碟一张 (包含了课本中的所有音乐片段) 。在设计理念上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关注高中生的音乐兴趣,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结合音乐学习过程与方法, 融入音乐知识与技能, 在呈现方式上留有学生学习的空间。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音乐学习的基本方法, 体现了《标准》的基本要求。

然而, 教材既然是资源, 就可供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选择, 而不是当成教条来逐条地遵守。否则, 将有悖于教材编写的初衷。教材是在普遍性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 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学校的学生并不一定都适用,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对教材做出创造性的选择, 以使得教材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同时, 教材不仅仅指教科书, 还泛指与教科书作用相似的多媒体或网上教学资料。作为教师不能只把眼光盯在教科书上 (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 。而应该有“一双慧眼”, 有效地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 对教科书的不足及时有效地补充。并且帮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引导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这样做, 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适应学生现有水平。

(二) 正确看待教学

学校音乐教学活动是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目标、课程内容的标准及实施的建议等各方面的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对音乐课程价值的表述为: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的价值, 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指出:所谓“教学”, 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4) 即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学生明白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要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等。怎样“教”与怎样“学”才能使教学达到高效, 是教师和学生都要考虑的问题。判断音乐教学活动是否“有效”, 首先看学生是否取得进步与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否提高、基本的音乐表现力是否具备、音乐审美情趣是否提高、音乐文化知识积累是否增加和音乐学习的动力是否被调动等。

二、开发“慧眼”———主动搜集信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与材料、能源并称为社会三大支柱。信息资源急剧膨胀、信息获取渠道多样是信息时代的特征。反映在音乐课堂教学上, 学生面对的音乐信息复杂多样。对音乐信息的搜集与选择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音乐教材除了教科书外,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因为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而学生的差异是特殊性。这种补充, 不应该只有教师的补充, 更应该是学生的自我补充。这种补充是自主的、探究的。

如:开展音乐研究性学习。

全班同学被分为四个小组, 小组成员有明确分工。组长、副组长、记录员、信息搜集员等。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课题:多彩的民歌

组织形式:四个小组分别选择不同地区的民歌进行研究, 搜集整理资料, 并做成PPT, 有小组推荐成员做展示。

小组A:飘逸的南国风。四位同学一起上场, 分别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基本特征、代表作品进行了介绍。除了音乐教科书所提供的素材以外, 还搜集了很多课本以外的资料。如:《茉莉花》、《采茶舞曲》, 等等。除此之外, 还有学生们更加喜闻乐见的民歌翻唱的资料, 如超女版的《民歌联唱》。

小组B:高亢的西北腔。两位同学负责讲解, 一位同学负责PPT演示, 对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以及代表作品做生动的展示。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学唱了《上去高山望平川》的片段, 班级气氛热烈。

小组C:独特的民族风。全组成员一起上场, 分别展示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傣族的音乐, 并对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做介绍。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还配上音乐起了各个民族的舞蹈, 叫全班同学做简单的舞蹈动作。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愉快地学会了音乐知识, 且音乐文化知识积累是主动建构完成的, 效果好。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得到了提高, 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加强 (演唱、舞蹈等) , 音乐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音乐学习的动力被激发出来了。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 通过自己亲手组织资料、制作PPT, 并亲自讲解展示等活动。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信息的搜集和加工的能力等得到了锻炼。这样的教学过程, 教材不仅仅是教科书。教科书只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工具, 而不是“权威”, 且不是唯一的工具。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删减。使得音乐的学习效果更佳。而且, 通过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发展了思维, 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新教材存在的不足。如:知识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安排不够恰当, 单元之间彼此缺少关联性等。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状况做适当的调整。

总之, 新课程的理念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才能真正改变学生被动学习, 低效学习的状况, 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获得知识, 更能提高能力。

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材的合理使用, 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教材是工具、是资源, 因此需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工具的优势和不足, 并主动地扬长避短, 合理运用教材进行主动的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纪永慧.高中音乐鉴赏 (人音版) 教材分析与思考.东北师范大学.

[4]郭声健.音乐教育新概念[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

新课程音乐教材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走向创新;走向科学

素质教育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对教育理解的不断深化,是中国各层次教育行动与改革的方向,更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课程教材是教育的心脏,课程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世界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中国教育技术与网络信息的不断更新,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资料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这些新变化对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理念和教材建设体例、内容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教材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教材建设任务更为艰巨,难度更大,建设周期长,几年甚至十几年也难于更新,因而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存在学科中心倾向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中,过份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面面俱到现象较为突出,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忽视专题学习与案例分析、研究,忽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

(二)传统的基础课程教材存在书本中心倾向

在传统的基础教材建设中,过分重视间接经验的系统传授和获得,忽视学生直接经验的习得,尤其是忽视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从事自主研究,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创新性活动。

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设计新理念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各科新的课程标准,标志着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将逐渐走入实践。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建设新理念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建设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课程设计者,教材编制者及各科教师,应树立的基本理念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促进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着眼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因此,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二)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建设要走向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要。要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就必须强调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和能力,重视从小开始在各科中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重视从小开始逐步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科学方法。

(三)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建设要走向综合

课程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建设发展的趋势。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传统课程导致了各科之间的明显的内容重复、相互脱节等配合不好的问题;分化过细的传统课程,不能适应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导致课程门类过多,并易造成教材深、难、重的问题,导致学科本位倾向的产生,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传统课程,无法反映出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各学科领域相互联系的本来面目,不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三、新的基础教育新教材内容建设的新特点

基础教育各年级的教材已根据新课程建设标准编撰出版并在全国使用,新课程的编撰者认为,基础教育的新教材有如下特点:

(一)新教材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新教材编排设计具有高雅的艺术魅力,图文清晰精美,文字优美生动,色彩柔和,教材中穿插的许多图片,更是极为珍贵的科学、艺术或历史资料,不仅充分发挥了图片在信息提供和激发兴趣方面的独特功能,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十分有益,使教材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二)新教材内容难度进一步删减

基础教育新编教材从内容总量上进一步删减,新教材的难度进一步降低,极大减轻了不必要的繁琐记忆负担,克服了“繁”、“难”的弊端,在克服深、难、重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新教材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以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克服了“学科中心”的倾向,避免了“偏”的弊端。新教材强调SIS课程设计理念,加强课程与科技新成果的联系,内容大为更新,更富有时代性。

(三)新教材注重探究式学习方法

基础教育新课程最大的特点和亮点就是强调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新课程建设力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教学互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教与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克服了“知识中心”的片面倾向。新教材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为发展学生个性留下了充分的空间,鼓励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新教材注重现代网络技术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材建设注重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在教材系列化的方向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从而克服了传统教材“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新教材提供了有关的网站、网址,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宽学习渠道和领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加开阔的学习平台,更加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基础教育新课程教材建设的方向性改革,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思维观念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教材是教育的心脏。基础教育教学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教学,就必须深刻反思传统教材的弊端,深度研究新课程教材的新特点,深入思考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因此,基础教育教学要走向生活,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要走向创新,课程目标要从边缘到中心,课程内容要从面面俱到到点面结合,教学过程设计注重探究式和个性化教育。

作者简介:

朱小蓉(1967.09~)女,山西新绛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及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杜瑜(1974.07~)男,四川广安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积雪教育办公室,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新课程音乐教材研究论文 篇3

一、过去的音乐教学法所存在的缺点

之前对音乐教学法的定义是这样的,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按照相应的要求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系列都被称为教学活动。然而时代发生了改变,教师的认知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通过反思后,很多相关教育工作者发现音乐教学法存在一些缺点,笔者对这些缺点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的单项

过去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只注重结果,没有看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很多教师只片面的看重考试结果,所以只传授关于音乐的理论知识。这样一来,学生虽然掌握了一部分系统的音乐知识,但是体现的是知识本位。虽然传授了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很多孩子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知识,因此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学活动单边

很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对知识进行灌输,尽管采用了较多的教学方式,孩子也非常喜欢。但是所有的步骤都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因此只是教师方面在单边的传递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也成了课堂主体,比如要教什么,该怎么做等等,都是教师在考虑。关于“学习”的方面,则没有被考虑进去。而且很多教师的想法都非常主观,必须要制定出一个既定的教学目标,然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三)教学过程单一

很多教师只以传授理论知识为最终目的,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在接受。上课以前,教师会对教案和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对上课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甚至将发声练习、视唱练耳这些步骤的时间也进行严控。 因此,其教学课程只追求最后的“结果”。如果达不到所谓的“结果”,那么教师便会认为这堂课很失败。也因此,学生只能够通过模仿来接受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这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甚至还会使他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四)交流方式很单一

很多时候,教学课堂只突出教师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没有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互动。举个例子,上课的时候,教师关注的大多数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认知因素,其他很多东西都没有注意到。虽然很多教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学习的时候,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仍然非常少。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忽视了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交流。

综上所述,过去的音乐教学法非常的单一,仅仅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作为重点,然后对整个课程进行构建和设计, 这就带来了很多弊端。此外,因为过于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课程结构突出学科本位,科目太多,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学习非常的被动,这导致教学的效率不高。

二、《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本教材当中,不但内容非常全面,同时介绍了很多理论知识。另外,里面也包括了一些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还有相关的教学成果。也就是说,和音乐教学相关的内容都囊括了。尽管如此,笔者对教材进行分析,并且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发现教学的内容多而杂,理论知识太多,学生不容易吸收。怎样通过教学内容来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程效率。

针对教材和课程中的问题,需要将教学改革和学科特点进行结合,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结合。在改革的时候,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对于关系到学校音乐教育理论的内容,必须进行有选择性的讲解。最后,也必须要把实践活动贯穿到理论知识里面去,这样才能实现内容的改革,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所谓的教学手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方式。教学进行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先进的理念,积极进行改革,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1. 理论和实践必须能够进行结合。

在实施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实践和理论必须要能很好的结合。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能联系实际。一边学习,一边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比如见习活动、社会活动、表演活动等。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下面的尝试,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首先是教学的观摩活动。观摩活动指的是教师带领学生去听相关的课程,听取课程的时候总结经验。比如,笔者带学生去市里另外一所学校进行了观摩,听取了一堂音乐示范课。回去以后,让学生撰写一篇感想,对课堂内容进行感悟和总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是教案写作。教师在完成了备课以后,需要根据课时的数量,来对教案进行写作,按照教案来完成教学任务。 整个详细的教案对于课堂效果而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笔者在讲述完音乐教学内容以后,会要求学生回去写一篇详细的教案。在之后的课堂上对学生写的教案进行评讲,帮助学生找出不足之处,促使他们能够及时地改进。

然后是试讲。这指的是在课堂上,学生对台下的同学讲课,讲完后,老师同学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方式。试讲的内容可以是教材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具体包括声乐、创作、 乐器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学生讲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将全过程录下来,后面让学生自己观看视频,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对学生的讲课情况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学生通过这样一种角色转换,不但提高了语言能力,还增加了实践的经验。所以,这种方法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2. 将音乐教学技能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行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开展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以外,还要提高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好一定的基础。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培训以后,学生的科研意识得到了提升。很多学生都参与了科研项目,比如当地的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等。

3. 研究性学习和反思性实践相结合

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帮助性的指导,从平时的生活当中选择一些主题,对这些主题进行研究, 从而获得一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举个例子,教师让学生课下寻找一些资料,上课的时候讲给老师和同学听。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 反思也是课堂实践的一部分,通过反思,不但激发学生进行了思考,而且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具体的做法是,将每一个学生的讲课过程录下来,然后再将视频放给教师和学生看,学生进行反馈,自己评价,提高自身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

对于学生而言,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需要挖掘乐曲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在讲课的时候,尽量采用语言或者动作来进行表现,充分带动学生,引导学生,这样可以改变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的现象。 此外,在上动态律动课程的时候,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 跟随音乐来进行活动,每一个学生对于音乐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所以会做出不同的动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创造,同时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5. 评价方式的改革

在过去,考核仅仅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考核的方式也过于单一,全是闭卷考试,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教学目标相背离。为了更科学合理地进行考核,笔者针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具体如下。

第一,教学考试与结业考试进行结合。注重的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综合学习程度。同时在平时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把考勤、提问以及作业、论文等方面的因素全部进行结合, 这样可以综合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科学的制定评价的指标,其包含了学习积极性、 课堂基本能力、教案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等。可以这样来进行分配:考勤占15%,教案设计能力占30%,课堂基本能力占30%,实践能力占25%。这样进行改革,不但可以使评价考核更科学合理,而且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多元化的考评引入到课堂当中,比如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可以激励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良好品格。评价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全面客观的原则,同时也需要采取民主、开放的评价方式,从而使评价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既要注重考试结果,也要注重过程。

三、总结与体会

在《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当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创造思维。同时,这也是设立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所以, 在教学时,教师要与时俱进,关注教育界和学科内的动态和变化,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盛颖源.音乐学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反思[J].才智,2014,(3):193-195.

[2]白雪.教师教育视角下的高师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模式构建研究[J].艺术教育,2014,(9):62-62.

[3]王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音乐时空,2013,(9X):142-143.

[4]盛颖源.音乐学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反思[J].才智,2014,(3):193-195.

[5]余艳.高校音乐教育本科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北方音乐,2013,(8):107-108.

[6]杨华.《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S1):93-96.

新课程视角下幼儿音乐教学研究 篇4

关键词:新课程 幼儿音乐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242-01

幼儿音乐教育可有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内在音乐潜力与素质,并产生对艺术美的敏锐性、渴望性与追求性,进而形成广泛的爱好兴趣。音乐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在唱唱跳跳、表演竞技、团队合作中,幼儿真正体味了音乐美感。通过音乐展开了互相交流、协同合作,并勇于展现自我,进而锻炼了学习能力,掌握了音乐技法与相关知识,形成了良好的创造力、欣赏力与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幼儿音乐教育优势显著,面对新课程环境,如何科学实施音乐素质教育,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其审美意识素养,成为当前我们应主力探讨的重要问题。

1 新课程视角下幼儿音乐科学教学策略

1.1 灵活开展音乐欣赏,自由发挥幼儿想象力

幼儿音乐教学中,孩子是核心要素,因此,教师应从幼儿的心理特征、需求状况出发,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令他们形成对音乐的支配作用,而并非受控于音乐,限制了其自由能力的发挥。幼儿音乐教学实践中,基于新课程视角,教师应令学生自主实践,激发其想象力,可为学生创设目标任务,令其通过自我愿望进行任务操作。同时,教学阶段中应灵活开展音乐欣赏课程,可将幼儿们自由解放,在锻炼其听觉的同时,引导其展开丰富的联想,调动触觉与视觉,真正的体味音乐之美,通过多重感官调动,培养幼儿创造性。同时,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基于幼儿接触的生活范畴出发,例如选择一些民间神话、童谣、传说、语言故事等,还可配上有助于内容理解的文字、图画,令学生形成多种感官体验,进而很好的把握音乐内容,形成独到理解。实践教学中,教师还应同幼儿展开良好的互动交流,注重观察幼儿的情绪发展、心理波动,进而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程序,确保教与学的有效统一,充分肯定学生主体地位,令其发自内心的产生对老师的尊敬、热爱之感,进而听从教师安排,发挥自主想象,提升创造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2 引入开放式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新课程环境下,幼儿音乐教学应科学引入开放式教学模式,不应一味的注重乐理知识的讲授、歌唱技法的传授。应科学摒弃以往灌输式、机械式教学手段,实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技能培養与认知锻炼的基础上,教师应科学锻炼幼儿对音乐的敏锐性,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幼儿端正学习态度,体现多元化培养目标,令音乐真正成为幼儿们情感交流的渠道。引入开放式音乐教学手段,教师应主力创设愉悦、舒适、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例如,教师可深入幼儿之间,与其展开面对面的交流、贴心的互动,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不仅扮演音乐活动中的引导者角色,同时也是孩子们中间的一员,同他们一道欢歌笑语,在音乐的世界中畅想、遨游。新课程视域下,音乐并非是简单的一台钢琴或录放设备便能轻松驾驭。因此实践教学阶段中,教师应有目的引入多媒体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丰富教学信息,挖掘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良好交互性,进而为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音乐魅力,加深印象、巩固知识掌握。实施开放式教学,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应科学借助网络媒体平台,搜集学生感兴趣的音乐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幼儿热爱音乐的本性,进而通过紧密的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展现,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3 实施审美教育,强化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实施幼儿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观,陶冶其情操,进而提升综合审美素养。作为一门听觉艺术,音乐所呈现的艺术美,需要通过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培养熏陶,通过令其欣赏、鉴赏、学习更多的有代表性的音乐范例,才能真正令其艺术视野全面扩充,审美能力得到锻炼,欣赏创造力实现有效提升。因此,实践教学中,幼儿教师应科学注重审美教育,有目的锻炼学生的鉴赏、欣赏水平,强化他们的感知音乐敏锐性,巩固其记忆力,创造力、独到见解力,进而形成音乐学习的综合审美素养。

1.4 开展互动教学,提升教学效益

互动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令幼儿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了解更多的知识内容、锻炼音乐实践技巧,并提升教学综合效益。因此,基于新课程视角,幼儿音乐教学应科学开展互动教学,丰富实践手段,更新教学模式,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组织学生参与《歌声与微笑》歌唱音乐活动实践教学中,倘若教师首先示范演唱两次,而后,引导幼儿一同跟随教师逐句演唱练习两次,再配上动作令学生边唱边舞,则幼儿在没有全面明确歌词大意的基础上,还要记忆动作要点,势必会有一定难度。一些学生精神得不到有效集中,往往记住了歌词却忘记了动作、掌握了动作要领却无法很好的演绎歌唱。教师在观察到一些学生没有努力演唱时,便出现急躁情绪。要求学生要热情饱满、大声歌唱,而学生则始终掌握不到歌唱技法,教学效果势必受到不良影响。倘若实践教学中,教师可换一种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思维,则可显著优化教学效果。同样是组织幼儿参与歌唱《歌声与微笑》实践学习活动,教师应首先逐字逐句为学生解析歌词大意,不应急于令幼儿背诵歌词,而应在示范演唱之后,令幼儿自主选择歌曲之中内涵深刻的歌词。例如海角天涯、遍野春花等。教师则可一一为学生做出解释,即歌词所要表达的是将微笑传递给千家万户、传递给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幼儿们在理解了歌词大意后便会加深印象,形成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则组织幼儿们反复练习这几句难度较大的歌词,并趁热打铁加入适宜的表演动作,令幼儿通过分组练习、巩固训练真正掌握动作要领、歌词语句。教师还可适时引入小组团队竞技、比赛打分等教学形式,令幼儿们以饱满高涨的情绪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尽情的舞蹈、愉快的演唱,进而活跃教学气氛,真正提升教学效益。

2 结语

总之,基于幼儿音乐教学的科学重要性,实践教学中只有以新课程视角,科学开展素质教育、灵活组织音乐欣赏、激发幼儿自由想象力、实施开放式教学、审美能力培养、引入互动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幼儿音乐教学水平,并促进幼儿形成综合艺术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淑清.论音乐教学过程的动态策略[J].艺术教育,2009(2).

新课程音乐教材研究论文 篇5

乡土地理的教学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乡土问题不但能反映出所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一般性, 而且能反映出一个区域的特殊性, 它能起到“地理标本”和“地理模型”的作用。丰富多彩的乡土地理题材为学生学会运用学科理论和基本原理去透视和研究发生在身边的感性地理问题提供了直接条件。

乡土地理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 德育因素具体而生动, 是进行爱乡爱国、人格品德、法制教育的有效途经, 也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通过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和课堂教学, 通过走出课堂、灵活多样的乡土地理社会实践、野外观察、实际调查等教育活动, 还可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的情趣爱好,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 乡土地理所具有的区域性 (乡土性) 、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和地方课程特点基本相同。因此, 乡土地理教育的发展将促进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 为我国实行多元化结构的课程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上的要求是: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 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课程目标要求: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 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乡土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等比较熟悉, 能够切身感受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建设家乡, 使家乡更美丽富饶的志向。这比原来地理教学中单纯的文字叙述或者图片介绍效果要好得多。

已有的乡土地理教材大部分是“知识手册”, 知识来源主要是地方志、旧的《张家口地理》。新课程背景下乡土教材的编写以古城宣化作为河北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主线展开, 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利用网上查询、综合实践活动等途径, 掌握大量的图文材料, 再结合中国区域地理理论, 编制出适应新课程理念要求, 与综合实践活动配套的乡土地理教材。编写将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 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如通过野外观察, 能用语言文字、素描图等方式表述乡土自然景观特点;通过调查、记录当地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了解水资源利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收听天气预报, 注意当地灾害性天气的发生规律和预防措施;学会根据当地资源、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的学习, 初步懂得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政策、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并积极从事这些观念的宣传活动;从当地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发展前景等方面, 初步确定家乡经济建设的途径等。

编写乡土地理教材的过程中, 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地理社会实践, 通过选择家乡地理环境的某些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 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如前期我们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了“宣化农村18岁以下少年儿童失学状况的调查”“农村地区生活燃料构成情况的调查”“宣化区交通状况调查”“宣化区城市家庭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等, 并且编印了调查研究报告的专辑。开展地理社会实践, 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新课程背景下的乡土教材旨在通过让学生认识古城宣化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 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把乡土地理作为地方课程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让学生学以致用, 对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区域分析能力无疑有着很大的帮助。

新课程音乐教材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中学地理,新课程,比较教学法,教学效果

比较法是确定事物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地理学因其具有综合性、地域性等显著特点, 内容丰富广泛, 类别复杂多样, 需要根据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进行对照, 从而确定相同、相异、相反、相似之处, 所以,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中学地理知识, 按认知层次来讲, 既有地名、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这五类地理感性知识, 也有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规律这四类地理理性知识。比较法多运用于地理理性知识的教学。

一、比较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类型

1. 类比法。

地理教学中的类比法, 指按地理知识的类别和属性进行比较的方法。类比法又可以细分为同类异型比较法、同类同型比较法和异类共性比较法三种[3]。在中学地理教学中, 同类异型比较法用得最多, 其次是同类同型比较法, 用得最少的是异类共性比较法。

(1) 同类异型比较法。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 因具有各自的差异性, 而具有较多相异或相反的特点, 故可进行相异性比较。例如, 八年级上册[4]第二章第三节“长江与黄河的比较”;高中必修1[5]第二章“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比较”, “欧洲气候与非洲气候的比较”;八年级上册第二章“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的比较”等。它们因属同类, 也存在某些相同相似处, 但相异与相反点较明显。例如, 八年级下册[6]第五章:秦岭———淮河南北虽均在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征有共同点, 但在位置、地形、气温、降水、河流水文、植被、耕作制度、主要作物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2) 同类同型比较法。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 其对比各点常具有相同或相似性。例如, 高中必修2第四章第三节的“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温州乡镇企业”这一知识点的教学, 就可以运用此类比较法;又如七年级下册的亚马孙河与刚果河, 两条河流均为外流河且均在热带赤道附近, 特征相同点多;再如高中必修1第二章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也属于同类同型的地理事物的对比。

(3) 异类共性比较法。不同类地理事物有时可比较其某一方面。例如, 高中必修1第二章《海洋与陆地》, 类别与性质不同, 但在形成季风方面有共性, 可比较其热力性质差异;高中必修3第三章“能源资源”, 各种能源资源属于不同类物质, 但它们因都具有能量这个共性, 就可以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2. 纵比法。

对单一地理事物从时间上作前后对比, 或从发展过程中作各阶段的比较, 具有从古到今、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的纵向特点。其目的在于了解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世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的比较“, 第二章”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三个阶段特点“的比较等。

3. 横比法。

两个或几个同类地理事物的各方面的并列比较, 或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某些地理事物的比较, 目的在于掌握这些地理事物的共性与个性, 以加深理解。例如,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我国不同温度带在1月均温、7月均温、生长期、积温、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等方面的比较, “我国干湿地区在年降水量、自然植被”等方面的差异比较等。

4. 中心内容比较法。

以一个比较对象为中心, 分别与几个比较对象作某些内容的比较, 这是为突出中心内容而进行的比较方法。其特点是只有被突出的中心内容与其他对象有比较关系, 而其他对象之间不作比较。例如, 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教学中, 将我国人均耕地与世界上—些国家和世界平均耕地相比, 说明我国保护耕地、节约耕地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将我国某些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其他—些国家及世界平均人均占有量相比, 说明我国资源面临的严峻性和合理开发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的必要性。

5. 综合比较法。

是比较对象和比较内容都较多的—种方法。例如,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这一节的教学, 就可以运用此类比较法: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主要地形、农耕制度、传统运输方式、传统民居等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多方面进行比较。又如, 七年级下册:“对澳大利亚和美国进行自然与人文地理多种要素的比较”, 内容全面, 角度复杂, 有助于形成全面完整的理解。综合比较法要在单项比较或专题比较的基础上进行, 而且比较项目要明确, 否则即无综合意义。

二、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比较法运用广泛, 很难确定某种具体的步骤与程序, 只能提出运用比较法进行地理教学时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1. 根据教学需要, 确定比较目的。

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许多方面均可应用, 地理概念、地理事实、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实践活动等许多内容, 只要具有可比因素, 都可进行比较。但其比较目的却可能不同:有的为了加深对地理事物的了解, 有的则可能为了说明某些地理事物的区别, 还有的可能为印证某些定性的结论。因比, 目的不同, 在比较对象、比较方法、比较步骤方面也有所不同。例如, 为了说明区别, 可在两个比较对象之间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为了印证某些结论, 则可与多个对象进行某一方面的比较。故进行比较时要明确目的, 服从教学需要。

2. 根据已知可比事物, 选择比较对象。

选择比较对象有如下要求:一是比较对象应是已知的地理事物, 如果学生对所比较的内容尚不了解, 则无法进行比较, 即使有从旧知识引到新知识的比较也是以已有知识作基础的, 而并不是毫无所知的知识;二是要选择同类地理事物或虽不同类但有共性或同理的事物进行比较;三是比较应重在事物本质特征的比较, 不要以表面的、暂时的或偶然巧合的现象作为比较内容。

3. 根据综合归纳, 列出比较项目。

当比较对象确定之后, 比什么就要看突出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一般要注意对比较对象进行综合归纳, 列出可比的项目, 即找出比较对象间的相同点、相似点或相异点。例如, 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教学中, 比较我国四大高原或比较三大平原, 则需列出位置、范围、平均海拔、面积、主要特点等;而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教学中, 如果比较五种地形, 则只需列出海拔、地表起伏状况或特征即可。一般性的概念, 综合性强, 可比内容只能从大的方面概括;对较具体的概念, 反映特定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 可比内容较具体。因此, 列出比较项目是很重要的环节。

4. 根据分析概括, 找出比较内容。

当比较对象和比较项目确定后, —般可列表, 设置比较表的纵坐标和横坐标, 再对比较项目的内容逐项填表作出分析和概括。填表时文字要求简练, 内容要准确, 因为填注比较表不易将比较对象的情况详细叙述出来, 只能根据需要分析出本质特征。所以整个比较的过程都需要结合逻辑思维来进行。

三、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 突出本质特征,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的过程常常是对已知事物深入思考的过程。在比较中, 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要经过一番衡量、筛选, 因而就会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使被比较的事物不易混淆。例如, 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教学中对经、纬线的比较, 要抽出二者在形状、长度、所指示的方向及与赤道的关系等特性来进行比较, 这样就加深了对各自概念的理解。

2. 加强知识联系, 便于掌握新的知识。

运用比较法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的概念, 掌握新的知识。因为, 新知识的学习常常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 有些地理事物的学习和新概念的建立, 要通过与已知内容的联系对比来引入。例如, 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学习中可以根据天气的知识得出气候的相关概念等;又如, 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学习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景观、成因、气温与降水指标等内容时, 只要列出表格, 在讲过一两个气候类型后, 可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就可以较容易地掌握其他气候类型。

3. 促进对知识的综合分析, 利于发展思维能力。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 因为在比较之前需对所比较的对象进行一番综合分析。例如,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教学中, 对中国各区域特征的比较, 就需要先综合分析各分区的自然、人文要素, 方可与其他区域进行对比;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教学中, 进行秦岭———淮河南北的对比, 也要先考虑各自在多方面的基本情况;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温州乡镇企业的对比、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比较等, 也都要在比较前或比较过程中作一番紧张地综合分析的思维活动, 因此它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培养能力。

4. 深化对事物的科学认识, 有助于形成正确观点。

学生正确观点的形成, 常来自对事物的科学认识与深刻理解。如果仅对某些知识进行一般阐述, 而缺乏正反、新旧、今昔等方面的对比, 则很难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形成正确观点。在地理教学中, 诸如对污染环境与保护环境的比较、对环境的破坏与治理的比较、对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比较等, 均能对正确观点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

任何教学方法都有针对性和局限性, 因此, 要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新课程中学地理教学中, 比较法也毫不例外地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例如与其他地理逻辑方法和直观教学方法结合使用等[8]。

参考文献

[1]陈澄, 樊杰.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296.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70~71.

[3]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224~225.

[4]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七年级上下册, 八年级上册) [Z].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2、3 (必修) [Z].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6]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八年级下册) [Z].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7]刁传芳.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121~122.

上一篇:特色纪念品下一篇:牧区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