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课程教材

2024-12-07

生物新课程教材(共12篇)

生物新课程教材 篇1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面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从2004年秋季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试点,而后2006年秋季,浙江等五省份也加入实验试点,其宗旨是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

为此,教学工作者应及时走进并有效实施新课改。经过一年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体会颇深,感受颇多,觉得要真正落实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注意四个“及时”和一个“同行”。

一、及时对新老教材进行比较,领悟新教材的精髓

为了尽快掌握新教材体系,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并与老教材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清晰地感知新教材的变化特点,从中领悟这些变化的内涵。

1. 关注课程理念的变化

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较以前同类教材在编写上有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科学性、选择性;在课堂实施上注重自主学,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课程的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整套教材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教育目标,并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成为体现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载体。真正用好这套新教材,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关注知识内容方面的变化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出现了许多新的知识内容,如“生命系统”、“细胞骨架”、“遗传因子”,以及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共同进化”等新概念和新知识。再如,生物教师以往对“系统”的理解大多局限于生物形态解剖学的范畴,而新教材提出了新的系统概念,即:生命结构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对生命结构和生命活动的认识应从系统化思想出发,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生命系统的概念。

3. 关注新教材中各栏目的功能和应用

教材中部分栏目的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如: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调整、处理好教材,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二、及时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科学开发新课程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在对新教材进行研究的同时,还应该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教学实际。

1. 适当增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网络选取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从而使“静态教材”转化为紧跟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教材”,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学兴趣和热情。

2. 适当调序

旧教材中实验和文字性内容的教学安排上,大都采用先讲授再实验的教学模式,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很少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新教材在编写体系中,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强调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重视规律的揭示过程,将启发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入其中。此外,教新材强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之中,让他们对具体实例先有感性认识,然后进行研究、讨论,找出具体实例的共同特征,再进行归纳、表述,形成概念。例如,“新陈代谢”这个概念,教材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概念表述,只是要求学生知道很多感性的生命现象都属于新陈代谢。又如:原教材安排学生先学“水和无机盐”,后学“蛋白质和核酸”,这是由易到难的认知顺序;新教材安排学生先学“蛋白质和核酸”,后学“水和无机盐”,这是先抓主要矛盾的认知顺序。在进行新教材的教学时,如果教师觉得先易后难的顺序比较好,有利于学生学习,让学生先学“水和无机盐”的内容也未尝不可。

三、及时关注教学的注意点,要求到位而不越位

新教材力图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探究与交流,以使学生经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对“过程能力”的培养。因此,新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了重大变化,从问题探讨入手,分析讨论、本节聚焦、相关链接等小栏目形式涉及各个角落,教学内容丰富且富有弹性。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好教材,针对《浙江省生物学科指导意见》,及时关注教学中的注意点。例如:教材选用了大量插图,图文并茂,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许多图已不是处于从属地位,而是代替文字说明,上升为主导地位(如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其内在的图与文、图与实物的相互迁移能力。又如,在组织问题探讨的教学时,我们应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展开教学: (1) 直接组织开展讨论。 (2) 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3) 讲课过程中展开讨论。我们往往发现书本中相当多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学习新课中利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答,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去学习,教师讲授到该内容时,再将这问题引出来讨论,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4) “直接破题”引入新课,这类讨论题较难,教师可以直接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不浪费时间。

总的来说,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把握教学尺度,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到位”是指根据《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及深刻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而“不越位”做无用功。

四、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协调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大力倡导的。

我认为,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记忆,新课程教学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与方法,两者应该是互融共生的。新课程提倡探究、体验等教学方式,并不是完全否认传统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富于变化的,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用一种形式去否定代替另一种形式,而是在批判中继承,将多种方法有机融合、灵活运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进行取舍和整合。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将已有的成功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进行对比,寻求结合点,逐步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五、教师的“教学”与“学教”同行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学学会顾明远会长曾说:“教育发展在于改革,教育改革在于创新,教育创新在于学习。”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重新审视当前的教育教学行为,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作用,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我们应大力倡导教师的“教学”与“学教”同行,两者不仅相长,而且互补。从课改的需要看,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者的素质等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要求,特别是传统教育思想的许多弊端,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处于教育改革的攻坚阶段,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轨时期,高中生物教师更应自主学习,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等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不容置疑, 在新课程到来之际,教师肯定有许多不明白之处。教师可以不懂,但不可不学,假如教师可以不学,那还能称之为教师吗?“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困”。应让我们教师通过“教学”与“学教”的同行,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完善自我,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

综上所述,面对课程改革,与时俱进、迅速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对教师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要达到改革的目标,任重道远,我们应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和新课程共同成长,将新课改进行到底。

摘要:要真正落实好高中新课程的生物教学, 就要做到四个“及时”和一个“同行”, 即及时对新老教材内容进行比较, 领悟新教材的精髓;及时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 科学开发新课程;及时关注教学的注意点, 要求到位而不越位;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及教师的“教学”与“学教”同行, 促使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主动发展, 达到自我完善的崇高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四个“及时”,一个“同行”

参考文献

[1]张洁.为了让“教什么”和“怎么教”更明确.中学生物教学, 第7期.

[2]办学特色在校园.上海教育出版社.

[3]高中新课程教学启示录.山东教育出版社.

生物新课程教材 篇2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人的新任务科学·技术·社会 生物圈Ⅱ号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科学·技术·社会 从古老的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科学家的故事 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科学家的故事 他发现了细胞中神奇的物质核酸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科学·技术·社会 “脱缰之马”癌细胞

第三章 细胞怎样产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科学·技术·社会 朊病毒、疯牛病、克雅氏病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第二节 种子植物生物学与文学 寄予植物的情怀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农业技术员和绿色证书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科学·技术·社会 无土栽培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大地的美容师——园艺师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科学·技术·社会 节水农业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科学·技术·社会 现代化温室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科学·技术·社会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后记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科学家的故事 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

第二节 人的生殖

科学·技术·社会 试管婴儿——浅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

第三节 青春期

第四节 计划生育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科学·技术·社会 “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科学·技术·社会 绿色食品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营养师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科学·技术·社会 森林浴、有氧运动和高压氧治疗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科学·技术·社会 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科学家的故事 血液循环的发现

第四节 输血与血型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心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医生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科学·技术·社会 血液透析和肾移植

第二节 人粪尿的处理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科学·技术·社会 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科学·技术·社会 神奇的CT——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 激素调节

科学家的故事 王应睐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科学·技术·社会 生物入侵及其危害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 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科学·技术·社会 退耕还林还草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科学·技术·社会 生物技术与“蓝色革命”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生物学与艺术 动物与造型艺术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第三节 社会行为

科学家的故事 珍妮·古多尔和黑猩猩交朋友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 生物防治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养殖专业户

生物学与文学 借动物以言志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二节 细菌

第三节 真菌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 以菌治虫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科学·技术·社会 抗生素今昔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二节 从种到界

科学家的故事 林奈和双名法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后记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科学·技术·社会 植物的组织培养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科学·技术·社会 带你参观养鸡场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科学·技术·社会 中国拥抱“基因世纪”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科学家的故事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技术·社会 探索地球外的生命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科学家的故事 达尔文和他的进化思想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科学·技术·社会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科学家的故事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

第一节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与生物有关的职业 心理咨询师

第二节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课程下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初探 篇3

关键词 课程资源 生物学教学 科学分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2)01-0058-02

一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及能力等无形的资源,同时更包含社区和自然界的有关资源。概括而言,生物课程资源主要有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自然资源和媒体资源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生物学科带来了活力,但也面临诸多困难的挑战。

新课程中的课程具体三维目标实现除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外,还与其他课程资源密不可分。如知识方面的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应用;情感与态度方面如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与体验,促使学生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生预期变化;能力方面如科学探究能力、生物实验能力和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等的必须借助于其他生物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生物素养。如以下强化科学方法教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活动必须借助生物课程的其他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完善:

表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和选修与科学方法教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活动的内容纵览。

相对于发达地区,教育、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除教材外其它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应该在争取学校、政府加大投入同时,还应该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发展课程资源,为生物学教学而顺利开展准备条件。

1 用好教材,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教材资源

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材,使用最多的也是教材。因此依据新的课程标准,针对本地域学生自身发展及本校实际,实现对教材二次改造,建立适合本地域实际的教材资源体系。在新课标下,教材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但对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局限性。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二次改造,建立适合本校、本地域实际的教材资源,才能促进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发展。这是课程资源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

2 积极利用、整合和改造学校现有课程资源

学生在校学习,最直接、常利用的为学校提供的生物课程资源,如图书、教具、模型、挂图、投影片、和影像资料,尤其是实验室资源。但这些资源相当一部分比较陈旧,不适合新课程需要,这就需要在实施新课程当中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筛选,使之与新课程教学相适应。比如学校实验室保留的原初中教材使用的有关细胞、组织及器官系统模型,可作为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极为直观的学习材料,比起现有教材(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1)中所绘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图要直观得多,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好资源。

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建立实验室为主的课程资源。学校的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也为实验材料的替代提供了素材。如观察植物细胞,中心花园中的莲叶及万年青叶片均是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及观察叶绿体的结构的好材料。

3 结合实际,积极开拓新的课程资源

生物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积极创建新的课程资源,是生物课程资源获取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结合本地实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结合实际,建立家庭生物课程资源

生物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作为获得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点目标之一。所以在实践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主动收集资料,查阅书籍,做探究性实验是学生重视并获得科学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极好的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农村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家庭的进行农业生产这一有利条件,积极探索,获得知识。如结合核桃生产的嫁接、栽培、病虫害防治、雨季的果实收获、贮藏,都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在学习中可以获知植物生长的条件、无性繁殖、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果实的贮藏等基本知识。同时也可在动物(如鸡、牛、羊、蚕等)的养殖、烟草栽培、蔬菜栽培、苗木繁殖等方面进行探究活动,获得相关生物学知识。城市学生可针对家庭的宠物养殖、观赏花木栽培、城市生态建设与保护方面进行探究,获得知识。当然,这需要家长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学生在家庭中积极进行探究学习,提高生物学素养,也体现了生物教学的“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思想。

3.2积极联络,建立校际共享的生物课程资源

在信息日益发展的今天,单纯靠某些学校建立完美的的生物课程资源是不现实的。因此应该积极进行内结外联,建立校际生物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取长补短,达到丰富生物教学资源的目的。如本地的高校陇南师范专科学校建有较为完备的生物标本室,有较完备的生物教学仪器及资料,可通过建立校际生物联系,获得支持,作为学生生物课程资源的基地之一,有利于生物教与学的发展。其二,同一层次的学校,可以根据地域上的联系,建立校级之间的联系。做到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共同建立、发展丰富生物课程资源。如河西走廊高中名校的联合体,为河西的高中教学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一机制,可用于生物课程资源的建设上。达到扬长避短,共同促进的目的。其三,不同层次的学校,尤其是内地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域的学校,建立联系。通过“传帮带”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学校的课程资源的建设,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缩小东西差距。

3.3利用网络,建立丰富的生物课程网络资源

而今信息时代,网络成为相互联系的常用手段。网络资源是获取生物课程资源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有时甚至会诱导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建立比较科学的网络资源十分必要。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甄别、筛选,建立自己的网络资源索引网站,引导学生去获取相应的资源,事半功倍。同时针对性也较强。如湖北省汉川市生物教师王为海的“生物小吧”,就是一个比较丰富的网站,内容由高校教材、教师论文、教学资料、教学检测习题等。深圳夏献平主持的“内质网——生物互动平台”参加的有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教师,通过这一平台及教师博客,教师和学生可以得到答疑解难,解决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的实现和教师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华东师大附中的研究性学习网站,也能为学生提供研究型学习的方法、步骤及成果的展示等内容。如果将这些网站通过建立相应的链接,集合在一起,既有利于教师的访问,又有利于学生的访问与学习。

同时,教育建立网站后,也可将在教学中出现的新的课程资源不断地添加到里面,并不断更新。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动态生物课程资源。

4 走进自然,建立现实的课程资源

丰富的自然界,为生物课程提供了活生生的课程资源。作为观察与实验学科,只有在自然界中才能建立与实际的相互联系。是学生获得丰富、鲜明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在实际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比较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简单的科研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新课程教学浅探 篇4

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来肯定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策之中,并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和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因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知识,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加强在生物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把生物知识教学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教师要使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如,教师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处理或整理数据的能力,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这和过去只要求验证和定性为主的实验有着显著的区别。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很多实验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血液循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一些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让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使生物知识易学易懂。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一个理念,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教师一定要在生物教学中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观念。

(一)尊重每个学生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发展,促进他们的发展。实践证明,很多所谓“调皮”的、“后进”的学生,都能够学好生物,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挑战。

(二)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这是所有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比如各种探究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而且在实验小组分工中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承担各种角色。在实验教学中,类似一个学生负责操作,其他学生只是看看,甚至个别学生连看都不看的现象必须消除。

(三)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资源分配要公平

这是学生学习机会均等的可靠保证。新课程在这一方面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探究式学习、课堂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网络学习、课外阅读等都需要各种资源。在资源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教师就要想办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这些资源。

(四)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这是教育学中一条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只有真正落实了这一原则,才能使全体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因材”,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在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如果教师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不能使所有的“材”都发展成栋梁。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措施是分层教学,如教师可采用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达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矫正等方式。教师应努力使因材施教原则落到实处。

(五)对待每个学生的评价必须要公正

这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因素,也是制约学生学习的因素。教师对学生评价公正,就能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使学生积累经验、逐步发展。反之,就会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成为学生进步和提高的绊脚石。所以,评价是否公正也是教师能否尊重每个学生的试金石。

教师要做到对每个学生公正评价,应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1.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评价价值的取向。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评价除有鉴定、筛选人才的作用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特长不同、能力不同,因此评价必须是多元化的。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教师的评价也要能反映学生通过学习后在各个方面上所发生的变化和进步。2.教师在具体措施上要特别注重构建对学生个体评价模式。传统的评价总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试卷打分数或打等第。这种评价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上是否取得进步。教师要转变观念,有所创新,构建新的评价模式。教师除了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外,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具体可包括:学习技能、沟通技能、思考推理技能、合作技能等。比如,在评价“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活动时,教师可以使用下列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2)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3)能否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出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4)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5)能否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相关的推理?(6)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别的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终结性和形式性评价相结合,注意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努力运用评价这一杠杆,引导和督促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心得 篇5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教好高中生物课程,课堂教学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就新课改下如何实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浅谈心得:

一、巧设导入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遗传学的渴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习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实例式教学情景

传统的教学,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开拓自己的思想。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实验、观察、参观和实习都是很好的实例式教学情景方法。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实验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多观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把观察到的生命现象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从事于生命科学的热情。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方式

生物新教材“过程式”教学 篇6

一、熟悉新课标的精神

在使用新教材的初期,备课是非常难的,常常为了备一节课需要花上1~2天的时间,有的课就是上完了,心里也觉得很不踏实,因为不知道这节课的知识点在哪里,学生应该记住什么。课堂上热热闹闹,但课下心里却很沉。因为毕竟学生要面临着考试,这样下去还谈何成绩。就在迷茫、困惑的时候,笔者又翻阅了生物课程标准,细心地学习和研究了新生物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本次新课改的意义。专家们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生物学发展的需要,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为重点,构建了“人与生物”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并提出了三项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笔者坚信,只要在这三项教学理念下进行教学活动,就不会错。因此,笔者逐渐打消了顾虑,在抓知识点的同时,时刻不忘学生能力的培养,时刻不忘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例如,对于人体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设计为小品表演,用人物代替:一个中转站——心脏,一个供氧站——肺,一个工作站——某器官。用红色的气球代表O2,蓝色气球代表CO2,然后两个人代表的红细胞同时从心脏出发,一个顺“肺循环”路线去接纳O2,并排出CO2,一个顺“体循环”路线去送O2到工作站,还把血管名称设计为经过的路标……通过表演就轻易地使学生掌握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和血液成分的变化,完全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常常恍然大悟,思维发生了质的飞跃,还能激发灵感,并有新的发现。

二、挖掘新教材的资源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须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挖掘学生的经验背景与课程资源之间的契合点,从而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课堂。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更留下了充足的利用空间。合理运用、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就能扫除学生的视听障碍,使课堂教学产生神奇的功效。

例如:在学习“鸟类的生殖与发育”一节时,先让学生听一段古典音乐《百鸟朝凤》。其婉转啼鸣的唢呐声,使学生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大自然中。音乐停止后,教师及时发问:“听到了这首曲子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回答:“我想到鸟类会给人带来欢乐,并能帮助人们消灭害虫。”有的回答:“我们应该保护鸟类,做鸟类的好朋友。”等等。

再如,在学习“用药和急救”一节时,利用电视节目创设情景:2005年春节文艺晚会优秀节目《千手观音》主演邰丽华是聋哑人,你知道她失聪的原因吗?(小时用药不当,导致邰丽华丧失听力)。从而引出“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通过发挥课程资源,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本节课的内容上来,为继续进行教学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都按照近似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比如复习提问、导言、新授、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等,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种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时间久了,学生便失去了新鲜感。那么如何才能把这种新鲜感保持下去呢?实施“过程式”教学实践后,笔者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首先,在导言的设计上下工夫,使导言的模式不拘于一种形式。一个好的导言,等于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

例一:在学习“开花结果”一节时,教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作为开场白:“当你漫步在百花丛中,一定会被花的美丽色彩和芳香的气味所吸引,许多花在凋谢以后,就会形成小小的果实,花是怎样变成果实的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研究花的结构。”

例二:在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用猜谜的方式引出关于昆虫的话题:“身体分为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头上两根感觉须,里头是肉外是骨(打一动物)。”课堂一下活跃起来。

例三: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让学生利用“小蝌蚪找妈妈”的童话故事表演课本剧,引入新课。看完表演后,谁能说说小蝌蚪没能找到妈妈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的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

例四:在学习“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节时,教者先让学生随着《健康歌》欢快的节拍拍起掌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我拿出一个写有“100”的纸板,问学生,在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对“100”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作为学生,希望它是100分,作为年轻人,希望它是100万,作为老年人,希望他是100岁……然后教者进行小结导入新课。

像以上这些使学生思绪飞扬,兴趣昂然,乐于接受的开场白,只要我们花点心思就可以实现。让教者轻松,让学者快乐。

其次,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总重复一个模式。就拿“小组合作学习”来说,也可以经常变换手法,如变“小组合作研讨”为“同桌研讨”;变“研讨”为“展示”;变“研讨”为“辩论”;变“研讨”为

“表演”,等等。使课堂教学具有层次性,让学生的心里总保持一种新鲜感。

四、把握新教材的精髓

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图片精美,这些图片和文字可以将学习者带入一种学习情景,如果仔细去研究,就会发现他所表达的意图十分深远,给教者和学生带来很多的启示。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对教材内涵的挖掘,把握教材的精髓。在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同时,不断进行课程开发,但不论怎样做都必须摆正师生间的关系,必须体现教师是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形成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问题、设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免疫的概念和功能时,学生对课文提到的免疫的概念非常难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教材就采用了卡通、漫画形式,让拿着武器的卡通小兵担任监视和防御任务,好像身体的“御林军”,无声的解释“免疫监视”“防御感染”和“自身稳定”等功能的含义,以生动、形象和富有人情味的漫画形式化解了这一难点。

生物新课程教材 篇7

一、做好基础实验,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 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而生物学的核心基础内容往往都需要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细胞的分子组成》这部分内容, 安排了检测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实验, 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物质性的理解;在《细胞的结构》这部分内容中, 安排了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等实验, 加深学生对细胞膜特性的理解;在《细胞的代谢》这部分内容中安排了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加深学生对细胞代谢复杂性的理解;在《细胞的增殖》中安排了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 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以及细胞增殖意义的理解;在《生态系统》一节中安排了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等实验, 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可以说, 以上实验都属于基础实验, 这些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然如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一定不能偷懒、不能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要将这些实验开足开好。所谓开好即在实验教学中, 既要重视材料的选择、试剂仪器的准备, 又要重视学生实验过程的科学和实验结果的严谨。例如, 在准备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 在市场上没有买到紫色洋葱, 我们选用了紫色鸭趾草做实验材料, 通过预实验找到了诱发其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适宜浓度, 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在做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 我们几次预实验结果都不理想, 不是细胞没有分散开, 就是视野中找不到分裂期细胞, 要不就是染色太深,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适当调整洋葱根的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以及取材时间, 适当调整了解离液和染色液的浓度, 实验结果明显。当然, 做好基础实验说起来简单, 却需要实验教师和任课教师做大量工作, 才能保证实验顺利开展。

二、做好实验评价和实验拓展, 保证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会注意到每次实验总会有个别学生心不在焉, 装模作样, 最后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关键是让学生实验有章可循, 有事可做。所以每次实验我们都精心设计实验检核表, 把检核项目一一列出,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情况抽样做出评价, 这样既让学生明确了操作要点, 又能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 检查学生的实验效果, 使每个学生都能专注于实验过程, 培养实验能力。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在第八节课开放生物实验室, 解决学生课上重新生成但没时间完成的问题。例如在做完检测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后, 学生很想知道除实验材料以外的其他组织中是否也含有这些物质, 想知道不同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高低;在学习了做临时装片和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后, 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其他生物组织的细胞形态和结构。我们的做法无疑大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生物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造实验条件,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 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生物新课程一大突出特点是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渗透着探究思想, 探究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有些可以由教师提供文字材料, 学生针对材料内容展开探究, 如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就属于此种类型;有些是通过探究再现科学家的研究过程, 体会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如生长素的发现;而更多的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探究, 我们这里阐述的也正是这种探究类型。在生物新教材中, 有许多探究性实验, 有些探究内容比较简单, 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等。此类实验教师只需准备好实验材料, 给学生讲清楚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学生就可以自主探究, 当然, 教师可以给学生多提供一些材料, 学生也可自备材料, 通过实验最终弄清楚哪些材料更适合实验, 哪些材料各种成分的含量较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既培养了能力, 又体验到了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还有一种实验本身属于验证性实验, 但教师可以将证明科学知识的活动转变为探究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活动, 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可以改为“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这就变验证性实验为部分探究性实验, 增加了实验难度, 培养了学生能力。还有一种实验属于完全探究的类型, 这类实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挑战性较强, 如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的浓度范围, 探究2, 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等。这些实验占用时间较长, 在教学中不宜过多, 每个学段可以选择一个内容展开探究, 具体的探究方案可以留作作业由学生在课下完成, 实验室只需为学生的探究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试剂以及仪器, 实验过程可以在课上进行, 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教师可在一旁做必要的辅导。关键是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即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制定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计划, 阐述和交流实验结果与得出实验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始至终以科学家的身份实验, 既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 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又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自然也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和艰辛。

四、利用好现有设备和学生资源, 加强与现

我校虽然是一所示范性高中, 但实验室依然存在着设备老化, 仪器短缺等问题。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好实验, 一直是我们几位生物教师研究的课题。我们的做法一是物尽其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资源;二是因陋就简, 充分利用好学生资源。

所谓物尽其用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实验室现有资源。比如在学习完乳酸发酵后, 我们想让学生体验一把自己制作酸奶, 当时正值严冬, 乳酸菌在室温下很难自然发酵, 学校实验室又没有恒温培养箱, 我们就用恒温水浴锅来代替培养箱, 将实验材料装入学生自带的饮料瓶后密封好, 放入事先调好温度的水浴锅中, 经过一夜的发酵, 就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酸奶。

再比如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装置, 经过改进后也可以用于果酒的制作, 只不过装置较小, 果酒

所谓因陋就简即教师可自制一些简单教具或发动学生带一些实验仪器的替代物品完成实验。例如果酒的制作这一实验, 按照教材要求, 实验室应准备大的广口瓶和一部分U型管, 而这些仪器我们的实验室都不具备, 怎么办呢?我们的做法是改用家庭自制果酒的简易装置, 发动学生从家中带来塑料的饮料瓶, 洗净晾干后作为发酵装置, 课上实验部分完成后, 由学生将装有果汁的瓶子带回家, 定期拧松瓶盖放气, 发酵结束后学生将自己酿制的果酒带回实验室,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或成功的关键,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再比如选修一中有关微生物的实验, 按照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几乎都不能完成, 我们就用家庭熬制的肉皮冻去掉肉皮作为培养基, 用细铁丝自制接种环进行实验, 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实验的需求, 又让学生认识到家中剩饭剩菜变质的原因, 体会到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可谓

用情境教学演绎生物新教材 篇8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编写的生物新教材,全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当反映了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新教材的过程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实践情境和交流情境等,让生物学知识“活在学生心中”无疑是生物新教材的重要手段。

1.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其思维的敏捷性。

(1)新课开始设置问题情景。杜威曾经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要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课堂教学的初始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问题刺激和思维碰撞条件,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课时,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上课就谈水分吸收的原理,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时,如果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把一根萎蔫的黄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黄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刚买来的新鲜黄瓜放在盐水中泡一段时间后,其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引发思考,学生的注意力将迅速的集中起来。

(2)教学过程设置问题情境。在学生身心疲惫时巧设问题情境,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谈到有关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时,笔者问道:为什么我们长胖容易,而减肥难?这个问题,几乎使所有的学生都兴奋起来。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结尾设置问题情景。教学结尾设置问题情景,可作为课堂总结,知识的延伸以及下一节课内容的良好铺垫。例如,在学习完减数分裂一节课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识别细胞分裂图?”这样既督促和引导学生在课下复习,又使学生对课上知识做延伸性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机械的重复。

2. 设置生活情境。

实际生活问题是学生最熟悉也是最感兴趣的,而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的联系实际,创造生活情境,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水,盐,体温调节”时,指导学生分析:大量出汗时,应多喝什么水?在海上遇难时,海水能不能喝?中暑是怎么回事?又如,在讲到酶的特性时,笔者会问:“我们平时使用加酶洗衣粉时,用冷水和开水那样好呢?为什么?”学生会学的有味,学的有用。

3. 创设实践情境。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价值。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丰富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实践技能,发展探究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施综合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采用演示实验,也应尽量有学生配合完成,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例如,在讲“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一节时,学生在学习了合理施肥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完成课外探究课题: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了解合理施肥的道理,并进一步根据自己栽培的植物生长情况,设计合理的施肥计划。这样通过创设课后实践情境,把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科学探究并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 创设激励情境。

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投以信任的目光,创设各种表扬的情境,常用鼓励性的语言,经常告诉他们:“你能行!”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到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还会产生感情的共鸣和目标的认同,主动学习知识。教师一旦掌握了“鼓励”这一武器,就能将其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促使生物教学“不教而胜”。在生物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时,对学生经常使用“试试看”、“提得好”、“设计的妙”等赞赏、鼓励和暗示性语言来创设激励情境,使学生从“潜在学习”状态下被激活,从而转变为“成功学习”。

5. 创设交流情境。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科技将向紧密联系和学科综合化发展,每个人从事的工作是更大一个整个工作的一部分,离开合作几乎一事无成。因此,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应作为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而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他们交流合作,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发挥个性,又能相互配合,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1)小组合作情境。在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学生通常以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小组成员,尽可能搭配完善,使每个学生都能生产使命感,并能互补,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和分工合作的良好氛围,培养他们乐与合作,共同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队精神,这也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2)班级讨论情境。在生物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认识,会有许多相异的思维。班集体讨论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畅所欲言,将思维转化为语言。把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积极参与讨论,理智化地坚持己见,尊重客观事实,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认识,形成气氛活跃、开放民主的教学格局。

浅谈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 篇9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加强在生物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我们知道,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来肯定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策之中,并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因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知识。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要把生物知识教学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使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处理或整理数据的能力,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这和过去只要求验证和定性为主的实验有着显著的区别。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很多实验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血液循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一些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让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使生物知识易学易懂。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一个理念,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教师一定要在生物教学中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观点。

( 一) 尊重每个学生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善意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发展,促进他们的发展。实践证明,很多所谓“调皮”的、“后进”的学生,都能够学好生物。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挑战。

( 二) 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这是所有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比如各种探究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而且在实验小组分工中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承担各种角色。过去在实验教学中,有时候由一个学生负责操作,其他学生只是看看,甚至个别学生连看都不看的现象必须消除。

( 三) 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资源分配要公平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学科思想 篇10

一、生命结构的系统化思想

生命结构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处于生物结构最低层次的是生物大分子,较高层次的生命结构依次是: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至生物圈.传统的生物课程虽然也讲到了生命结构的系统化,如对细胞内容的编写,一直按形态学上的三部分即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来处理的.而新课程则从系统化思想出发,按功能、要素和环境把细胞分成物质合成、贮存、运输加工和分泌体系,物质吸收和分解体系,能量转换体系,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表达体系,细胞增殖活动体系等,这样呈现的就是活细胞而不是死细胞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生命系统的概念.

在生物新课程中,生命系统化思想无处不在,可以说一直贯穿于课程的每一个环节.生命系统化思想是人们的一种高智力水平的活动,大量地用到了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如果具备了这种思想,就能对未知领域开展系统化的研究.

二、解决问题程序化的思想

程序化思想,就是解决问题前要考虑问题的背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程序、问题解决后结果表述方法.生物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介绍科学家的工作,不但示范了该如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且还教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如人类发现生长素的过程,确定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等都是解决问题程序化思想应用的具体结果.如果不具备该思想,研究问题就会毫无头绪、结果漏洞百出、表述混乱.如对实验问题的回答,学生的叙述常常不得要领,其原因是没有形成程序化的思维.在实验中,先有实验过程再有实验现象,最后形成实验结论.因此,回答实验问题时,应先叙述实验过程(怎么做),然后是实验现象(看见了什么),最后是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三、由定性到定量的思想

对于生物学的问题,既要作定性的描述有时又要做定量的分析.如果只有定性的描述,研究的问题科学性就会降低,而定量分析问题就可以把某些生物学问题描述得更加精细和准确.生物新课程中定量描述或分析生物学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种群密度、种群频率这类定量的概念就是以数学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工作提供一种简明、精确的语言,具有重要科学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再如,用条形图、曲线图、统计图来表现某一生命现象的统计数字及其变化,就是对生命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计算,应用的就是定量的思想方法.

四、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思想

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思想,是把难以把握又存在复杂关系的问题,转变成直观的具体问题去思考,这种思想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化思想.例如,高中生物新课程大量增加了模型方法,这就是抽象问题具体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体现.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提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大类,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物理模型就是将微观抽象结构具体化;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细胞分裂过程中DNA数量变化曲线等就是利用数学模型来具体表现生物学现象、特征和状况.当然,我国传统的生物学课程也一直在大量使用模型,但却没有提出模型的概念和模型化的方法,也就弱化了向学生渗透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思想.

五、种间平等思想

近代科学技术的成功,导致人类中心观念的建立.生物新课程则强调,生态系统是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系统,如果把生物和非生物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研究,人类就会认识到,即使是最低等的或最丑恶的,对维持生态平衡都有它的贡献和价值.这种种间平等思想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怎样认识和处理人类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怎样调整人类自身利益与其他生命利益冲突等问题.使学生对生物保护从原来的佛教徒式的“不杀生”的怜悯上升到对各种生物生态价值的承认,这种价值观的改变导致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的动摇.种间平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题中之意,并进一步上升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六、合作进化思想

过去,人们认为进化就是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线性发展.生物新课程则告诉学生,进化是一个多元化过程,既可能出现进化的分支,也可能出现分化甚至退化的分支,如绦虫等肠道寄生虫,适应体内寄生生活,运动、感觉、消化等器官严重退化,而生殖系统极其发达,有利种族繁衍.种群之间的竞争也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向新的领域和空间发展也是一种竞争.在一个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种群在取食的时间、对象和栖所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而避免了竞争淘汰,这就称为合作进化.对种群内的个体而言,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本种群基因库传递给后代的个体,就是适者,而不管它的行为是否对其自身的存活和繁殖有利.这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学科思想不但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需要,也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当学生走向社会,他们中大多数可能不从事和生物有关的工作,他们在中学学过的具体生物知识很快就会遗忘,但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形成的生物思想却时时在用,是一辈子也忘不掉的.如果要在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一生都有用的东西,那就是学科思想.

摘要: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灵魂,不同的学科,学科思想是不同的.本文论述了高中生物新课程体现的学科思想:生命结构的系统化思想、解决问题程序化的思想、由定性到定量的思想、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思想、种间平等思想、合作进化思想。

关键词:生物课程,学科思想

参考文献

生物新课程教材 篇11

1德育渗透点

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但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这是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违背的。生物学教材中渗透着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时有意挖掘,授课时才能对学生进行灵活渗透。例如,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等科学史方面的素材能够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启迪;基因工程的应用等方面的素材能让学生关注到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在社会中应用的现状和发展,提高社会责任感。

2探究兴趣点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使人产生好奇心理,也就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探究开始的重要前提。如何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呢?教师可通过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其探究兴趣;可通过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探究兴趣;通过直观教学,强化其探究兴趣;另外,加强生物学实验和社会实践达到学以致用,可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兴趣。例如,学习遗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一谚语,让学生分析解释这一生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又如,学习细菌的营养方式时,教师首先设疑,提出问题:新鲜肉放几天就会腐烂,而在同等条件下为什么腌肉却能保存较长时间?为什么不用糖腌肉而用盐腌肉?这样先让学生思考,然后相互讨论并回答,学生兴趣大增。

3思维障碍点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学生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思维受阻的现象,从而妨碍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错误的生活经验容易形成定势思维,生物学现象本身及其属性不直观,基本概念把握不准确,相关知识隔离造成认识不清等是学生学习生物学时常见的思维障碍。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思维障碍点,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消除“障碍”,提高其学习效率。

例如,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维化思维,降低思维的起点,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问题的最原始的出发点(如生长素的发现),鼓励学生模仿当年科学家的样子,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直觉,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学生通过亲自设计实验中驗证猜想,并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进一步展开理论推理,从而获得科学的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尝到探索成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模仿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能力生长点

新课程标准不仅提出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而且提出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等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教师处理教材时要精心设计学科能力的生长点,强化训练,促进学生的能力再生、智力发展。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新疆的西瓜为何比较甜等问题,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5知识整合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可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网络,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巩固与提高。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注意从横向和纵向2个方面去揭示生物学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整体化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提高其思维能力。例如,围绕“如何使农作物增产”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矿质营养、遗传以及生态等有关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形成综合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河流污染问题涉及环境的现状(地理、经济)、河水中化合物含量(化学)、河水的生态平衡(生物)、河水自净能力(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的交叉、整合,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释相关问题,建立起一条联系广泛的知识信息纽带,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6现实连接点

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教师处理教材时只有最大限度地连接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才能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适应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①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污染、能源等全球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原理,从理论上大胆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的生态成因和危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取向。

②教师要充分反映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成就和在人类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前景,如组织培养、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生物芯片、生物材料、生命起源等,突出生命科学的社会经济价值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重要地位。

③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组合已有知识,解决新情景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生殖与发育”一章中,渗透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向学生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的实例,并指导学生运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殖果苗、花卉。

生物新教材中“小栏目”的应用 篇12

新版初中《生物学》第一册(以下简称新教材)几乎每一页内都有数幅各种各样的彩色插图,选材考究,独具匠心,章节篇幅精短,与旧教材相比,每一节课都增加了“探究竟”“大家谈”“知识链”“实际用”等小栏目。用好这些栏目,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小栏目的功能呢?现将我的体会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一、关于“探究竟”

新教材中,在每一框前都安排有“探究竟”栏目。这个栏目主要是鼓励学生要养成科学探究的好习惯,使他们能够对周围的事物做细心观察,勤于思考。这样就能让学生解决许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不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怎样发挥“探究竟”的功能呢?我们认为必须指导好学生“探”什么、怎么“探”、探的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能够使学生由引领式学习转变成自觉式学习,做到终身受益。

“探”什么呢?就得做好观察。生物观察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多方面观察就能使学生获得丰富、全面的知识。比如,可以在生物课堂上观察生物标本、挂图、插图及模型等,还可以在课外观察生物实验、参观公园、生产单位等。

怎么“探”呢?我们认为教师应多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多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形成通过具体实践来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各小组探究了蚂蚁觅食、回家的奥秘后,学生的思维火花熠熠生辉。一位同学说:“我将来要发明一种变形的蚂蚁触角,专门给父母和自己的孩子能随时随地地看到它,互相察觉到它。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孩子被拐卖了。”

二、关于“知识链”

新教材中每一节都编排了“知识链”这个栏目,内容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精悍,与旧教材相比,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发挥这一栏目功能呢?我认为关键是应该把这部分知识与“探究竟”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到“形形色色的植物”时,就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标本进行分类,可以按照植物的形态、叶脉的分布方式,区分双子植物和单子植物,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陶冶了性情。

三、关于“实际用”

新教材中每个章节后都有一定量的“实际用”,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如何利用这一栏目来为我们的教学和生活提供服务呢?我在平时注意鼓励学生,通过上网、看报等多种途径收集大量的资料,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并组织学生定期举办“生物小英雄竞赛”,有标本制作、知识问答、即兴手抄报制作、未来畅想等小栏目,方法不拘一格,是多个兴趣小组集思广益而成。而且在每学期内由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不定期的举办最新生物消息小展览。如我们都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与发展都离不开其他生物和周围环境,为了生存,我们应该关爱生活,保护环境。

上一篇:农民专业合作下一篇:流行歌曲与幼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