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2024-07-24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标准(精选8篇)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篇1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旅游概论(旅游学概论+旅游法规)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学分:8 计划课时:128学时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

开课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制定时间:2011年4月

二、课程性质

1、课程性质与类别: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入门课程,属于职业基本能力课程。

2、课程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旅游活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知识,掌握旅游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学会分析旅游现象和常见问题,能运用旅游政策法规解决旅游纠纷,进行规范服务。

3、课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法律意识,形成对旅游业的总体认识,为专业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进而更好地为我国的旅游事业服务。

4、课程特点:本课程包括旅游学概论和旅游法规两个模块,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由易到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总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旅游的发展历程,世界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2、熟悉旅游活动的构成,例如旅游者(主体)的产生条件及流动规律、旅游资源(客体)的类型、评价、开发和保护;旅游业(媒介)的构成及特点;

3、掌握旅游市场的调查与划分,我国旅游市场的构成及管理;

4、熟悉旅游业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5、辨析道德与法律,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

6、掌握旅行社、旅游合同、旅游保险、导游人员、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资源、消费者权益保护、旅游安全、旅游出入境等旅游法律常识。

(二)能力目标 1.职业能力

①培养学生思考、归纳、辨析能力。在学习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旅游者产生的条件及流动规律、旅游政策等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训练。

②培养学生组织旅游活动的能力,会安排食、宿、行、游、购、娱各环节;

③培养学生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旅游市场的构成、旅游业的影响等进行市场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④培养学生解决旅游纠纷的能力,提高法律维权意识,依法规范服务。2.通用能力

①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和全局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专业兴趣,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出高素养的旅游人才,最终达到修德强能的目的。

四、教学内容

(一)设计思路

《旅游概论》课程是依据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职业基本能力模块”来设置课程的。课程总体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在完成每个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最终完成整个项目,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128,分为两个模块:旅游学概论、旅游法规,分别设计了三个项目引导教学实施,总体安排如下:

1、模块一:旅游学概论

目的: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理性旅游者或旅游从业者。⑴项目一:爱旅游 1)项目描述

一般学校都会将旅游学概论放在第一学期开设,让学生掌握旅游基础知识,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面对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对大学环境新鲜好奇,懵懵懂懂,是进行专业兴趣培养的绝佳时机。

该项目设置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职业的美好向往,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自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引导学生设计在校学习远景规划。2)相关内容

Ⅰ引导学生观看成功企业家的演讲视频,思考讨论大学生活该如何度过,并设计出自己的职业规划。

Ⅱ欣赏旅游散文、诗词,学习模范导游员的事迹,让学生爱上旅游、爱上旅游这个行业。Ⅲ学习古代旅游、近代旅游的发展史,激励学生踏寻古代旅行家的旅游线路继续前行,踏寻前人足迹游览祖国山水。

Ⅳ学习现代旅游的发展以及发展趋势,让学生去发现新的旅游方式。⑵项目二:去旅游 1)项目描述

在旅游兴趣的驱动下,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该项目设置的目的就在于让同学们策划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人员的组织、景区的选择以及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去。2)相关内容

Ⅰ学习旅游者的概念、类型、产生的条件以及出游形式等,学会组织一个旅游团。Ⅱ学习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的类型等,选择一个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

Ⅲ学习旅游业的构成,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产品等,安排好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

⑶项目三:评旅游 1)项目描述

该项目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能从深层的专业视角发现旅游规律,分析旅游现象,解决旅游问题,成为初级旅游行家。2)相关内容

Ⅰ讨论旅游者消费行为以及流动的规律;学习我国旅游市场的构成,并进行某景区旅游市场构成的调查。

Ⅱ学习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保护,对某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评价、开发、保护方面的系统评价。

Ⅲ讨论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对某景区或地区发展旅游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调查,并思考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模块二:旅游法规

目的: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懂法守法的称职旅游者或旅游从业者。⑴项目一: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 1)项目描述

在学习旅游相关法规之前,有必要对道德和法律宏观体系进行简单介绍,拓展同学们思维,让他们知道旅游法规这部分内容仅仅是森林中的一棵大树,学无止境。与此同时,通过观看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引入一些法律案件,激励同学们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2)相关内容

Ⅰ学习道德、职业道德有关知识,观看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争做道德模范。Ⅱ学习我国的法律体系 Ⅲ学习宪法、民法基本内容 ⑵项目二:国内游法律知识 1)项目描述

基于国内游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来安排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通过分析一个个案件,引导同学们解决旅游各环节的法律纠纷,从而理解经营者合法经营和旅游者维权的必要性。

2)相关内容

旅行社、旅游合同、旅游保险、旅游交通、导游人员、旅游饭店、旅游资源、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旅游安全事故等法律知识。⑶项目三:出境游法律知识 1)项目描述

我国出境游、港台游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因此在学习国内游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有必要增加国际游法律知识的学习。2)相关内容

出入境合同、出入境证件、领队人员的职责、境外安全事故的处理。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需要,设计具有高职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项目引导,阶段递进”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整体进程和目标:

教学进程及基本要求 学时 时间 主要内容

教学基本要求(或考核要求)说 明 64

模块一:旅游学概论

项目一

爱旅游

任务一

让大学生活充满意义 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

制定一份在校学习计划或职业规划;

任务二

爱上旅游新生活

1)体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2)体会对导游职业的热爱

3)写一份我爱旅游的散文或诗词

任务三

踏寻前人足迹

1)了解古代、近代旅游的发展及其特征; 2)整理古代著名旅行家及其旅游线路

任务四

追赶时代脚步

1)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 2)讨论:新的旅游方式

作业汇报:

在校学习计划或职业规划; 我爱旅游的散文或诗词;

著名旅行家及其旅游线路汇报; 目前流行的旅游方式

项目二 去旅游

任务一 出游征伴

依据旅游的特点、旅游者的概念和类型、旅游者产生条件等,组织人员,落实人数; 确定出游目的和出游形式

任务二 美景寻踪

1)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 2)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 3)了解景区的类型 4)学会选择旅游目的地 8

任务三 出游宝典

1)掌握旅行社的分类、业务类型,学会挑选旅行社

2)了解旅游饭店发展的历史,掌握旅游饭店的类型,学会挑选旅游饭店 3)了解不同旅游交通的优缺点,学会选择旅游交通 4)了解旅游产品的特点和类型,学会购买旅游产品 4

作业:(学生用多媒体进行成果汇报)

1、分小组进行旅游活动策划,并写下旅游游记。

2、分小组汇报安徽省一些城市的旅游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产品等情况。

项目三 评旅游

任务一

调查景区(或旅行社)旅游市场的构成 1)掌握我国旅游市场的构成

2)分析某景区或旅行社的旅游市场构成及其特征。5

任务二

评价景区旅游资源

1)对景区旅游资源赋存状况进行评价 2)对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情况进行评价 3)对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情况进行评价

任务三

调查某地区旅游业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1)分析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 2)分析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 3)分析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 4)分析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 5)分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作业:调查报告

某景区或旅行社旅游市场的构成及其特征; 某景区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开发、保护情况;

某景区或某地区发展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模块二:旅游法规

项目一: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

任务一

争做道德模范

1)学习道德、职业道德的含义、2)学习全国道德模范;

3)讨论全国道德模范给我们带来的激励。

任务二

法律与道德辩论赛

1)列举案例,强化法律维权意识

2)学习法律的含义及其与道德的区别;对法律与道德的重要性展开辩论; 3)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

任务三

宪法与民法知识讲座

1)学习宪法的修改与制定、内容; 2)学习民法的内容;

讨论:

全国道德模范的高贵品质。辩论赛:

法律与道德哪个更重要?

项目二:国内游法律知识

任务一

旅行社违法经营大搜捕

1)熟悉旅行社设立的条件、程序、文件,旅行社分社和服务网点的设立;外商投资旅行社的设立;

2)掌握旅行社的管理: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质量保证金制度、监督检查制度、旅游投诉制度;

3)熟悉旅行社的经营规范或职责。

搜索或调查旅行社的一些违法经营行为和案例,小组讨论,依法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处罚。

任务二 破解旅游合同纠纷

1)熟悉合同订立的程序; 2)熟悉合同的内容和形式;

3)理解合同的生效、无效及撤销; 4)理解合同履行的规则;

5)理解合同的变更、转让、解除和终止; 6)熟悉合同的违约责任; 1)、帮旅行社制定一份旅游合同,并模拟现实情境,与游客签订、解释、变更旅游合同的整个过程; 2)、搜索旅游合同陷阱,帮助解决旅游合同纠纷。

任务三

旅游保险选哪家

1)了解旅游保险的类型,掌握旅游意外险; 2)掌握旅游保险合同的内容; 3)理解旅行社责任险的投保对象; 4)学会投保旅游保险

任务四

交通法规一点通

1)掌握航空旅客和承运人的权利和义务; 2)掌握铁路旅客和承运人的权利和义务。

任务五

导游人员处罚汇编

1)熟悉导游证的有关规定; 2)熟悉导游人员的权利; 3)熟悉导游人员的义务;

4)熟悉导游人员等级考核和计分管理制度

调查、搜集导游人员违法行为和案例,模拟旅游局进行相应处罚;

任务六

饭店风险防范

1)掌握旅游饭店的星级评定制度; 2)掌握旅游饭店治安管理制度;

3)熟悉旅游饭店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

新标准: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专题讲座

任务七

守护好旅游资源

1)掌握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制度; 2)掌握文物保护与管理制度

任务八

旅游陷阱大揭秘

1)熟悉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熟悉经营者的义务 3)熟悉旅游纠纷解决制度

向旅游消费者协会进行咨询,搜索各地出现的旅游陷阱,进行揭秘,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任务九

处理旅游安全事故

1)学会旅游安全事故处理程序; 2)了解旅游安全事故处理的机构

项目作业:国内游法律知识竞赛 项目三:出境游法律知识

任务一

制定出入境合同

1)掌握《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合同》示范文本的主要内容; 2)制定出入境旅游合同

任务二

办理出入境证件

1)掌握中国公民出入境流程,需要办理的证件和手续; 2)了解外国人出入我国国境的证件和手续,任务三

申请领取领队证

1)掌握申请领取领队证的程序 2)了解领队人员的职责

任务四

处理境外安全事故

1)掌握境外安全事故处理的程序和机构

PPT汇报:出境游注意事项、小常识。

计划编制说明

1.本计划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制; 2.本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教学中注意把握: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 重在实践,学练结合; 面向应用,注重技能。

(三)教材选用及教学资源建设

1、推荐教材及网站、杂志

①姜德源,韩燕平.《旅游学概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6-1 ②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11 ③童俊.《旅游道德与法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1 ④胡红林,王中雨.《旅游法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9-1 ⑤国家旅游局网站:.⑥《旅游学刊》《旅游管理》《旅游调研》 ⑦中国旅游报

2、自编课程教材

3、完成教学标准、教学内容、项目指导、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及数字化工作。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教师把书面形式的案例报告交给学生自行阅读、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全班展开讨论,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学生一方面可以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问题的认识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中增长对问题的洞察力。

2、专题研讨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主要疑难问题、精选案例等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实地实践教学法:通过学生在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实地考察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合作—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是指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从教学内容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通过学生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比如学生完成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5、其他教学法:辩论赛、演讲、多媒体答辩、法律专题讲座、模拟法庭等。

(二)教学手段

1、课堂讲授:在校内教室中讲授课程内容,穿插组织提问、答疑、讲座、讨论和辩论等互动式教学活动。

2、课外阅读与课后练习:布置参考阅读书目,不定期要求学生报告阅读体会,并将课外阅读的内容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相结合,向学生提供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课后练习:根据每次授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通过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来调整后续教学步骤。

3、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应在自己的教案中注重多种媒体(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的组合,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利用多感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网络教学:建立课程相关网站或教师个人主页,将课程教学大纲、讲授要点、思考习题和相关背景资料等在网上予以发布,提供给学生阅读或下载,并要求学生定期与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手段进行交流,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六、考核方法 本着对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考核的原则,针对课程理论和实践环节要相结合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提出相应的考核方法。本课程为必修专业基础课,期末考核方式为考试,另外包括平时的出勤情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项目各阶段的作业等,以达到较全面的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总成绩=期末考试×30%+平时的出勤情况×15%+教学过程中的表现×15%+项目各阶段作业(平均)×40%。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篇2

该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个分支,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医学电子测量和各种医学仪器的分类、组成及特点和医学电子仪器设计的一般方法, 论述常用医学仪器包括生理参数测量仪器、 生化参数测量仪器及病人监护仪等系统的原理, 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增进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理解, 加深学生对生物医学电子仪器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习的兴趣。

一、改革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 我们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规划和确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 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 课程体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通过对学生就业单位和毕业生的调研, 分析企业反馈的信息, 可知企业期望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具有产品开发能力等, 由此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并注重课程内涵建设, 做到与时俱进, 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提高学生的工艺设计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及生产质量控制和新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1]。

在总结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修订了教学计划, 确立了“在夯实《医学仪器概论与标准》课程的理论基础上, 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交互讨论式教学法:为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讨论, 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设计与综合实验中,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方案、方法等[2]。

2. 目标驱动教学法: 教师给出课外作业、 实验项目及目标, 学生根据任务目标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 如资料查找、实验方案设计、仪器调试、实验结果测量与处理等。 这种方法使学生任务目标明确,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有利于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

3.研究式教学法:采用研究的观点、 研究的思路、 研究的方法讲授课程内容, 设置研究性的作业和实验项目。

4.现场不讲授只指导的方法: 对于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项目, 指导教师不统一讲授, 只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指导。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

5.开放式自主实践教学法: 开放实验室, 学生自主实验,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6.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方法: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 开展合作、研究性学习。

7.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参与教师的科研, 教师指导其学习与研究。

8.网络辅导方法: 学生可通过网站的方式访问本课程的情况, 通过链接医学仪器概论与标准课程, 可以看到医学仪器概论与标准课程组在该网站上存放的各种资料, 其中包含课程大纲、上课课件、网络视频、习题分析、难点分析等。

(二) 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 将课本上面的知识点变成立体、形象的知识, 将医学仪器的原理、工作过程通过FLASH、网页等方式展现给学生,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还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了医学电子仪器设计与实现所遵循的电气通用安全标准GB9706.1, 并能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强化教学效果。

(三) 加强实践教学

本课程主要讲解了生物电测量仪器: 心电图机、 脑电图机、肌电图机;血压计、监护仪、B超等医学仪器,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医学仪器的特性, 根据实验室现有的医学设备, 安排相应的实验课程。 安排学生实际操作相应的医学仪器, 对这些医学仪器有宏观的认识, 熟悉相关操作, 在操作中要注意到的问题, 以及根据仪器的特性讲解为什么在仪器设计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通过实践教学,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通过实施“医学仪器概论与标准”课程改革, 使该课程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加深学生对医学电子仪器原理和设计理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卞国华.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38-42.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篇3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科学素养;STS教育理念

大学专业教育关注的是各学科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专业优势,但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的联系,造成学科封闭和文理隔离,束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且,课程设置及内容往往落后于科学发展的速度,许多前沿知识难以走进课堂,学生缺乏对“高、新、尖”科技知识及发展历程的基本了解,缺乏对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影响的认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尝试建立由多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开设以介绍科学技术前沿专题知识为主线、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的课程——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作为对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创新教学理念

1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综合性很强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科学素养的缺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足,不仅仅在部分文科大学生身上有所反映,在某些理工科学生中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科学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文科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只是各有侧重。更何况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开始就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更多地来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碰撞与交流。

这就启迪我们要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维度:(1)是所获知的科学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科学知识界定问题,获得新知识,解释科学现象,对科学事件做出有科学依据的推论。(2)是明确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一种形式,理解科学活动的典型特征。(3)是了解科学和技术如何形成我们的物质世界、智力和文化氛围。(4)是做一个反思型公民,积极主动地从事与科学有关的事件,并有自己独特的科学意识。

对于文、理、工科学生而言,通过对于科学技术前沿的了解,认识和理解科学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观察与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的批判精神,也包括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能力,学会使用和管理科学与技术以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应进一步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应用技术结合的能力,努力培养应用与创新技术的能力。

2强化“STS”教育理念,深刻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全面开发现代科学技术对心灵的教育功能。从当前世界面临的与科技有关的重要问题入手,去探询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问的互动关系,去探询作为一个科学家和决策者对这种互动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清醒与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并提高参与社会民主决策的科学素养。

二、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创新教学内容

1反映科技前沿,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21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跨门类科学与技术整合化,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建立以科学技术前沿专题为主线,融科学于技术的理论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自然科学篇、高新技术篇、科技发展战略篇三部分,自然科学部分主要讲授学科结构、重大成就和前沿报告;高新技术部分主要讲授人口健康与现代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与建筑技术等;科技发展战略主要讲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在整体构架和安排上,充分体现该课程的跨学科性、多元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热点聚焦,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同时又注意不同学科之问的差异性,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与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开展主题研究,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的衔接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认为教学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因而将掌握知识本身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增加这些事实材料和解题的技巧,不强调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往往认为学生从学校里获得的抽象知识能够直接迁移到实际应用的新情境中去。显然,这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为此,在教学中注重通过自然科学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过程,研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目的是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热情。注重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要素,如市场的需求、科学知识的准备、技术的研发和资金的投入等,告诉学生应去研讨什么和如何进行。重视知识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重点阐述高新技术的科学基础、技术要素等;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究科学知识如何与应用结合产生新技术,新技术如何与市场结合形成企业;这是我们采取的又一改革策略。这样不但可以使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世界之中,建立问题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强化概念、内容与社会、经济以及技术条件间的联系;面向实际,加强实践环节,还可以使学生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形成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的体验,强化了科学技术对于广阔世界的现实意义。

3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沟通与重构

在功利主义当道的科技时代中,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它直接触及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在科学技术教育中强化STS教育,就是尝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教育进行沟通与重构,注重介绍在科研问题中的各种观点,并通过科技发展过程说明任何科学成果都是社会的产物,并非少数人关在象牙塔中所能得到的。教育学生懂得社会、集体和实践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进行感悟与反思,关注人类为什么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方法去从事科学技术,怎样对待科学技术的结果,如何运用

科学技术等;这一切,涉及作为科学技术主体的人的利益趋向和价值判断,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态度。

在21世纪多元价值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中,将科学技术教育的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为学生建立价值定位,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有科学理性与远见的知识分子。

4拓展学科领地,突出全球化视野下的本土特色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社会中,全球化趋势日益壮大。世界各地区间的“相互关联性”与日俱增。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最大的冲击就是世界各国的大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全球性的竞争之中,各大学培养的人才将不仅是为满足各国国内的市场需求,更必须能适应全球性就业市场的趋势与要求。相应于这一变革,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就必须拓宽学科领地,在全球化视野下,融入中国本土特色,充分反映世界科技动态的同时,展示中国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民族工业发展现状,激发当代大学生振兴民族工业的信心和斗志。

三、探究与应用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1以专题探究式教学为主,培养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首先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意味着更多地控制和支配,而“学”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因而,建立由多学科精英组成的教学团队,有效组织多学科交融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及教学评估等环节中,都努力从“引导”的角度去唤起学生“学”的兴趣与动力。以科技前沿专题为主线,开设若干个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达到理性思维彼岸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及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学习专题的确定、调研问题的界定、学习方法的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环节,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只有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本质,并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科学技术探究的经历内化为科学素养。

2完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搭建自学平台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建成了以文本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音视频资料库等丰富l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为学生自学提供信息资源与交流平台。

3以实践活动为拓展,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互动

为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得到来自实际的体验和感受,我们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既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收到良好效果。

4完善考试与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以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调研报告成绩+笔试成绩汇总,作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综合评价。另外,对于在科技服务、科普教育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者,对于在科技制作、创新大赛中获奖者,分别予以相应的奖励加分。这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发展状况的考核方法,虽增加了考核与评价的难度,却为学生提供了有选择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汽车新技术概论课程总结 篇4

课程总结

姓名 李伟宝

学号 班级 生物技术1102

电话 ***

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

当前,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排放性及舒适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我国,汽车正日益

走进人们生活之中,汽车新技术最重要的是电子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汽车的总体结

构、工作原理、使用性能以及维修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发

动机燃料供给、点火控制到底盘的传动系统、转向与制动系统以及车身

与辅助装置等都普片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所以,现代汽车新技术主要

是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为基础,把汽车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汽车

安全、节能环保、舒适性能等方面内容结合起来的新型应用技术

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简称EFI或EGI系统)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是通过电脑中的控制程序,实现起动加浓、暖机加浓、加速

加浓、全负荷加浓、减速调稀、强制断油、自动怠速控制等功能,以满足发动机特殊工况对

混合气的要求,使发动机获得良好的燃料经济性和排放性,同时也提高了汽车的使用性能。

 可变气门控制系统(简称VVA系统)

VVA 是Variable Valve Actuation的缩写,它代表的含义就是可变气门操作系统。这

一装置提高了进气效率,实现了低、中、高转速范围内扭矩的充分输出,保证了各个工况下

都能得到足够的动力表现。

可变气门配气技术,从大类上分,包括可变气门正时和可变气门行程两大类。

发动机增压技术

发动机增压技术基本上从航空工业沿袭而来,20世纪60年代见于车用发动机,经

过数十年发展,发动机增压技术中增压器结构和安装方式各有不同,但工作机理已经基本趋

于一致,不过从市场占有率来说,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是最主流的结构。

涡轮增压器(Turbo charger)

涡轮增压器的全称应该是废气涡轮增压器,顾名思义,它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

来驱动涡轮,并带动同轴上的压气机叶轮旋转,将空气压缩并送入发动机汽缸。此外还有

复合式增压器、惯性增压器、气波式增压器、冲压式增压器等。

汽油缸内直喷技术(GDI):

汽油发动机的燃油供给从化油器、单点电喷、多点电喷,直到今天的汽油缸内直喷

技术,每一次进化,都使得今天的汽车变得更加清洁和更加高效。

作为汽车的心脏部分的发动机,无疑对汽车技术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在能

源短缺和环境严重污染的今天,由此应运而生的发动机新技术无不围绕这一主题发展,前面

所介绍的内容,只是发动机新技术中的一些典型事例。现代发动机技术日新月异,包括电子

控制及节能增效技术:VCM汽缸管理技术、可变进气管道、可变压缩比、可变增压技术、车载自动诊断系统、高压共轨技术等;新材料技术:如陶瓷材料、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

等的应用;以及汽车环保新技术:三元催化转换装置、新能源技术、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生物燃料技术等也已经有普及的趋向

 主动悬架控制系统(ADC)

现代汽车中的悬架有两种,一种是从动悬架,另一种是主动悬架。

 TCS 牵引力控制系统

 TCS是根据驱动轮的转数及从动轮的转数来判定驱动轮是否发生打滑现象,当前者

大于后者时,进而抑制驱动轮转速的一种防滑控制系统。

 3.3ESP(ESC、V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

 ESP主要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车辆的行驶状态进行主动干预,它整合了ABS和TCS的功能,并且增加横摆扭矩控制——防侧滑功能,可以防止车辆在高速行驶转弯或

制动过程中失控。

车身新技术

 镁合金应用

它比铝合金轻30%,但强度比钢还高,它唯一的缺点是价格昂贵。随着冶炼和加工技

术的进步,汽车上的许多部件也开始采用镁合金,最初是悬架杆件、仪表台和变速器壳体,现在,一些外观覆盖件也采用了镁合金

 4.1.1 智能巡航(测距防碰撞)系统:

 该系统可以按照自身车速确定前方车辆的安全距离,当车辆进入危险区域时,自动

巡航系统会自动启动,避免发生事故。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安置在汽车前部激光传

感器,自动探测该车和前车的距离,如果安全距离不够,它会发出信号给行车电脑,通过电脑指令相应装置降低车速或让汽车制动,来保持和前车的安全距离。

 4.1.2胎压智能监测系统

 汽车轮胎内充气压力的高低 不仅影响到轮胎的寿命和发动机油耗 而且还关系到汽

车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由传感器、信号发生器和接受器组成的胎压智能监测系

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 能连续不断地监测轮胎的压力和温度。当检测到轮胎的压力或

温度超过或低于正常值的一定范围时 便在仪表板上显示警告信息 同时告知驾驶员

应控制相宜的行驶车速 甚至建议停车。

ASADB主动防撞安全气囊

 ASADB主动防撞安全气囊,属于交通工具汽车在行驶中的一种防撞、救生保护装

置。

 碰撞预警系统是为了减少碰撞、伤害行人和后车追撞对乘车人伤害的安全装置, 新燃料(动力)汽车

 1.先进柴油车2.混合动力汽车3.燃料电池汽车

 先进柴油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是当今发展比较迅猛或相对成熟的三大

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在性能、价格和商业化程度上各具特点。

 铝、镁、钛及其合金

 铝、镁、钛(相对于铁)都是轻金属,应用于汽车结构或零部件可以大大减轻车体

质量。它们的基体中加入不同的元素或经过不同的加工,可以获得优良的物理(机

械)性能和化学性能。

工程塑料用于汽车可实现轻量化和节能,且可回收和循环利用。目前六大类的塑料:

PP、PUR、PVC、ABS、PA和PE在汽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陶瓷本身具有的特殊力学性能以及对热、电、光等的物理性能,陶瓷材料特别

是特种陶瓷在汽车上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合。

复合材料是一种多相材料,是由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和金属等原材料复合而成。

目前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在汽车上已经获得成功的应用。

中国稀土资源丰富。使用汽车废气净化催化剂是控制汽车废气排放、减少污染的最

有效的手段。含稀土的汽车废气净化催化剂价格低、 汽车自动空调能够依据车内温度自动调节出风温度,温度平滑柔顺,温度控制精细。

另外自动空调有自检装置,可以及早发现故障隐患。车载GPS(定位、导航系统)

汽车蓝牙技术

 蓝牙技术在汽车上主要应用在免提电话通话上,但以后会在远程车辆状况诊断、车

辆安全系统、车对车通信、多媒体下载等更多的服务中实现。

EGR系统 —感兴趣的方面

EGR系统的任务就是使废气的再循环量在每一个工作点都达到最佳状况,从而使燃烧过程始终处于最理想的情况,最终保证排放物中的污染成份最低。由于废气再循环量的改变会对不同的污染成份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因此所谓的最佳状况往往是一种折衷的,使相关污染物总的排放达到最佳的方案。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它与传统的制动系统协同工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制动辅助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在制动过程中车轮抱死(即停止滚动),从而保证驾驶员在制动时还能控制方向,在某些情况下,如在湿滑路面上还能减小制动距离。对于未装备ABS的车辆,驾驶员可以通过点刹制动踏板人为地防止车轮抱死,但这对驾驶员的操作技能要求太高,一般人很难做到。ABS系统通过电脑自动控制制动系统的油压,驾驶员只需踩住制动踏板不动,系统就能自动地快速地调节制动力,在获得最大制动效能的同时,防止车轮抱死。

汽车安全气囊系统(SRS)

安全气囊是由传感器、气体发生器、气囊和电控单元组成,传感器感受汽车的碰撞程度并将信号送到控制器,控制器对信号进行处理,当判断有必要打开气囊时发出信号触发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迅速点火并产生大量气体给气囊充气,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约需10毫秒。由于装备安全气囊的汽车在世界上急速增加,安全气囊对于乘员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可以降低车辆在正面冲撞时乘员的死亡率约30%,但对于儿童的保护并不理想。

ASS-全功能座椅系统

这个系统是在座椅中设计十组气囊藏於座椅里面, 分别位於座垫的下方、前方、两侧、腰部、腰际等, 当车辆起动后, 每个气囊就会因应每个驾驶人身材与姿势而作不同的充气, 达到最佳的人体支撑, 这一套系统每四分钟还会解读一次, 可依驾驶人的乘坐姿式再进行充气调整, 可使驾驶人随时都保持着最舒适的驾BAS-煞车辅助系统。

4WD-四轮驱动系统

4WD系统是将引擎的驱动力从 2WD系统的二轮传动变为四轮传动, 而 4WD系统之所以列入主动安全系统, 主要是 4WD系统有比 2WD 更优异的引擎驱动力应用效率, 达到更好的轮胎牵引力与转向力的有效发挥, 因此就安全性来说, 4WD系统对轮胎牵引力与转向力的更佳应用, 造成好的行车稳定性以及循迹性, 除此之外 4WD系统更有 2WD所没有的越野性。4WD目前大致可分短时(PART TIME 4WD)及全时(FULL TIME 4WD)四轮传动系统, 短时四轮传动系统可依驾驶者的需求, 选择二轮传动或四轮传动, 这种传动系统是属於比较传统的 4WD系统, 从越野性的观点来看, 此种传动系统当选择四轮驱动模式时前后轮系直接连结, 可确保前后轮的驱动力输出, 因此此种系统系属於适合越野的 4WD系统。另一种为全时 4WD系统, 此种系统不需驾驶人操作, 车辆总是处於四轮驱动系统, 此种系统可的分配, 可达到更完美的胎驱动力及转向力的最佳化配置, 系属於高性能传动系统, 除了配置於一般的越野吉普车外, 亦常用於一些高性能的轿跑车上。

ADS-可调避震系统

此套系统可依据各人的喜好, 路面的状况及使用的条件, 由驾驶人来调整避震器的软硬度, 以适合不同的需求, 例如驾驶者想享受驾驭的乐趣时, 可选择较硬的模式享受跑车式的驾驶乐趣, 当然您也可以选择较软的模式, 享受舒适的乘坐感觉。ADS系藉由变化避震器的阻尼减震力, 来达到较硬模式有较大的阻尼减震力, 加强激烈操驾的减震力, 较软的模式则提供较低的阻尼减震力, 提供较柔合的乘坐感。先进的可调避震系统采用电子式无段可调避震系统, 更可根据不同的路况以及操作条件主动自动的调整最适合避震阻尼力, 唯此套系统由於价格较昂贵, 通常只在高级豪华房车才会配备, 可调避震系统除可提高舒适性外, 亦有助於行车操控安全。

ALS-自动车身水平系统

该系统会於当车尾高度因载重量的变化 而使车尾高度降低或升高时, 调整至原来高度的一项系统。大致可区分为两种, 一种是完全独立的套件, 只负责车尾高度的调整工作, 另一种即是整合於悬吊控制系统中, 此系统的大致作用方式如下, 当车辆载重时, 如后座因坐人或行李箱有放重物而使车尾下沉, 位於后悬吊下控制臂上的高度或位置感知器, 便会告知电脑此一状况, 在电脑确认此一状况一段时间后, 认为此车尾高度的改变确实来自车重的增加, 而非路面状况的暂态影响, 便会起动一空压机将空气灌入后避震器中, 使后避震器重新将车尾顶起, 至车高恢复至原车有车身正常的车姿, 相反的, 若车尾车重降低至使车尾高度升高, 则 ALS系统会将避震器内的部分高压气排出, 使车身保持标准, 此种调整除可以保持车身一定的舒适乘坐姿势外, 又可以维持一定的操安性能。ASL-排档锁定装置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篇5

摘要:目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广泛普及。信息技术不仅通过对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效率影响, 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 而且以各种方式对社会文化起了深刻促进作用。在教育领域中, 信息技术的运用对高校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文中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对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影响, 其次探讨了具体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实践效果的对比, 最后讲述了在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中运用信息技术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钳工技术训练》课程标准 篇6

《钳工技术训练》课程标准

(62学时)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钳工技术训练》是一门重要的生产实践技能训练课程。钳工实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后续理论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应用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二)适用专业:本课程适用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和数控专业(3年制)。

(三)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突出应用”。

2.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接受能力,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5.注意与相关的专业技术“接口”。

(四)课程设计思路:

以任务为引领,项目为驱动,通过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项目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共同实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切实解决学生会“做”的问题。本课程包括九个模块,各个模块内容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并按技能、知识、工具、态度、安全五项要求与车工职业岗位相对应,从而可以结合学生水平和实训基地的条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灵活组织教学。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熟练掌握钳工中锉削、锯削、钻孔攻套螺纹、钣金及装配基本技能,掌握工艺理论并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再用实践巩固专业知识。

(二)具体目标

基本目标:进一步熟练掌握钳工中平面划线、锉削、锯削、钻孔的基本动作要领及方法。进一步熟练掌握钳工类设备的管理维护要求和方法。

进一步掌握的钳工中锉削、锯削、钻孔攻套螺纹加工工艺。

进一步掌握其它常用机械加工设备的管理维护要求和方法。

发展目标:进一步掌握各种加工方法协同制造的工艺理论和加工工艺设计。知道钳工车间所需的规范和制度并能参与制定。

具备生产现场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约66学时)

(一)、平面划线(约6学时)(2/4)

1.明确划线的作用。

2.正确使用平面划线工具。

3.掌握一般的划线方法和正确地在线条上打样冲眼。

4.划线操作应达到线条清晰、粗细均匀,尺寸误差不大于+0.3mm。

(二)、锉削(约8学时)(2/6)

1.进一步掌握平面锉削时的站立姿势和动作;

2.懂得锉削时两手用力的方法;

3.能掌握正确的锉削速度;

4.懂得锉刀的保养和锉削时的安全知识。

(三)、锯削(约8学时)(2/6)

1.巩固各种形体材料进行正确的锯削,操作姿势正确,并能达到一定的锯削精度;

2.能根据不同的材料正确选用锯条,并能正确装夹;

3.熟悉锯条折断的原因和防止方法,了解锯缝产生歪斜的几种应素;

4.做到安全和文明操作。

(四)、钻孔(约6学时)(2/4)

1.知道本工作场地台钻和立钻的规格、性能及其使用方法;

2.掌握标准麻花钻的刃磨方法;

3.熟悉钻孔时工件的几种基本装夹方法;

4.熟悉钻孔时转速的选择方法;

5.掌握划线钻孔方法,并能进行一般孔的钻削加工;

6.做到安全和文明操作。

(五)、铰孔、攻套螺纹(约12学时)(4)

1.掌握攻套螺纹底孔直径和套螺纹圆杆直径的确定方法;

2.掌握攻、套螺纹方法;

3.熟悉丝锥折断和攻、套螺纹中常见问题的产生原因和防止方法;

4.提高钻头的刃磨技能。

5.掌握铰孔方法

6.了解铰刀损坏原因及防止方法。

(六)、钣金及铆接(约8课时)

1.图纸识读.2.放料.3.钣金工具及铆接工具的使用.(七)、装配(约12学时)(4)

1.按图纸要求检测各零件;

2.装配工具的使用方法;

3.初步掌握装配过程中的调整装配方法;

4.按照装配要求及机构(车模)的功能要求完成车模的装配工作。

四、实施建议

(一)教法建议

1.本课程是操作实践性很强的专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入手,特别强调动作的规范和合理及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实习指导教师必须以正确的动作、饱满的热情、到位的解说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教师的某些不良操作习惯会“复映”给学生,所以这一点须特别注意。

3.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把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努力实现“一专多能”。

4.实训课与人身安全、设备安全息息相关,所以课堂管理必须严格、严谨、长效、持久,让规范操作、文明生产成为学生的习惯,受益终生。

5.注重把实际生产规范、制度与实训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管理体制和

发展方向,为今后顺利踏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

6.建议在实训过程中向学生传授有关工具和量具方面的知识,如工具和量具的规格、代号(国家标准)等,金属材料方面的知识、公差方面的知识等。

(二)学法建议

以理论为指导,通过模块化教学手法,采用“行动为载体”教学模式,采用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方法,逐步掌握与本工种密切相关的各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设施要求

在实训中模拟真实工作环境,配备钻床、钳工专用工具、量具等设施。有条件的还应配备投影仪等一些现代化教学设备。

(四)建议使用教材

参考资料:

《钳工实习与考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1《钳工操作技能与考核》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钳工生产实习》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6《职业技能鉴定试题精选》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五)评价考核

1.学生的评价

以传统的定量分数呈现评价结果,但内容有所扩展:

(1)完成零件的质量60%

(2)工作现场的环境10%

(3)操作规范性达到程度10%

(4)所使用设备的保养维护10%

(5)劳动的态度、安全文明生产情况10%

2.对教师的评价

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

3.课程体系的评价

按照《课程建设工作条例》评价。

(六)课程资源利用

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建设由专业工种工艺理论与技能训练及典型零件加工图册、相关设备维护管理知识为一体的配套教材,全套

教材各司其职,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材为中心,提供内涵不同,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目标。

五、其他说明

1.修订增减说明

对钣金知识仅作简单的操作要求

对于汽车模型中的机加工部分暂时不作要求

2.修订依据:

教材的编写要体现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内容标准。

3.修订人:夏宇平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人类已经全面步入了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且信息时代下的国际竞争与以往相比无论是在激烈程度上还是技术含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为了应对来自国际上的压力和竞争力,我们国家的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外语教学模式则成为高校重视和改革的重点,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的教学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占据主导地位,且主要教学方式是硬性的语法、单词、阅读等知识性的灌输,这不仅遏制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使得外语成为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信息时代下的教学模式则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为自己搭建丰富的外语听、说、读、写等学习平台,不仅能使学生自觉学习外语,更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精神体验中学习、消化并吸收语言知识,从而综合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因此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下,改革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让大学英语课程变得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整合化外语教学模式成为当今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2015年2月由汪莹编著、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网络环境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化教学模式概论》一书,则立足于当下信息时代这一大背景,以英语课堂的整合化教学为切入点,从现代教育的观点阐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的作用,对于未来高校的课改和教育学方面的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分析网络作用

英语课程实质上就是能够和信息技术发生学科性融合的课程,一方面源自英语的世界通用性,网络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这一世界通用语,且到目前为止,英文网站仍然是世界上浏览量最大、应用程度最广泛的网站;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网络极强的时效性和资源共享性,无论师生,均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英语学习资源,例如英文有声阅读、英语测试题、口语练习、写作练习等。因此,网络信息技术的问世从根本上颠覆了外语教学设计的传统理念,拓宽了教学设计的思路、广度和深度。在现如今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辅助下,大学英语课堂已经成为集趣味教学和情景体验于一体的活动园地。在“虚实相生”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计算机辅助教学法明显更受学生的青睐与支持。该书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在综合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现状基础上,从课堂作用、技术应用、教学模式构建、外语教学特征、改革实践成效等方面综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英语课堂所发挥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也正在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教育方向不断发展着。

二、引入生态学情景,构建英语教学网络生态环境

生态教学系统的概念源于教育生态学,其理论依据是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教学过程,强调教育系统中各项功能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外语教学本身是一个“生态化”的教学过程,何为“生态化”?就是教学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动态平衡运转。首先,外语教学需要稳定的教学结构来兼容教师、学生、知识等各个教学要素,此外要在此结构上维持稳定的教学运转,即在保证班级学习成效的基础上促进个体的学习发展,因此,英语的教学过程就是兼容、和谐、灵活的过程,这也是英语教学的本质所在。但这一生态化特质并不是教学系统一建立便具有的,而是在不断地摸索、调整过程中慢慢成型的。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诸多阻碍,但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让外语教学变得更加立体化,网络协作环境和交互式多媒体学习资源的出现和不断更新,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便利,渠道更加广阔,大学英语教学渐渐变得更加个性化,而随着远程教育的盛行,教学环境也变得更加虚拟化,英语教材也更加立体化、网络化,因而计算机逐渐成为教学生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网络教学这一生态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手段变得灵活,环境也变得生动,虚拟空间中的“真实”语言场景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这对于他们口语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此外,生态化教育也更能帮助学生迅速、灵活地掌握国内外第一手信息资源,以便于随时更新所学的知识信息,了解最前沿的学习动态等。除此之外,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ICT(信息通信技术)素养也成为衡量英语人才的重要指标,提高ICT(信息通信技术)素养,提升自己获得知识、整合信息的能力,是提升英语水平的前提和基础。《网络环境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化教学模式概论》一书将计算机网络和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相整合,从生态化的视角分析了外语教学立体化互动模式,并对网络语境下的英语教学进行生态化思考,还涉及高校教学生态系统中大学生的ICT(信息通信技术)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旨在表明构建完善、和谐英语教学网络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无论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还是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都具有极强的学习性。

三、结合自主学习和引导学习,突出教师角色定位

现如今的教育模式和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存在千差万别,在立体化的现代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认清此时课堂的主体不再是自己,而是学生,教师本身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转变成了学习互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学生自发进行英语学习,也是为了监督他们学习中能够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而不是将更多的时间用在“网上冲浪”中。此外,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境失去学习方向的时候,教师应该站出来解答他们的疑惑并为他们指引学习的方向,促进师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从而完成立体化互动教学过程。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教师需要具备教学技能和网络资源运用技能,更应高屋建瓴、洞悉学科发展的前沿,为学生开辟一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互动式学习之路,加之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英语学习者更应该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网络上提供的信息资源,切不可“全盘接受”,而这一思维方式的培养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网络环境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化教学模式概论》一书站在实战的角度,准确对网络信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定位,对教师如何设计引导策略、培养自身的资源整合技能和信息素养等都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建议,主张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结合引导学习和自主学习阐述了教师及学生在教学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基于合作学习模型,实证研究网络技术的影响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所谓自主学习,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加强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互通有无,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唯有加强合作才能达到共赢。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合作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线上交流、资源共享。以线上的互动“社区”为例,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上的通信工具等实现两人、多人之间的实时交流,在小组互动的情况下可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任务,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交流,更有利于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可以集思广益,让群体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该书基于网络和课堂相融合的大学英语学习环境,构建了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式,实证研究了网络信息技术对其产生的影响,并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英语学习的自主性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能力。

五、启示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篇8

【关键词】课程标准;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55-03

【作者简介】陈玉华,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南通,226007)护理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

课程标准是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为规范课程管理和评价,适应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由江苏省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教科研中心组牵头组织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四年制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等核心课程的课标,现就“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介绍如下。

一、课标特色解读

(一)突出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的培养

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不仅要传授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在该课标中,无论是设计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还是实施建议,任何一个环节无不渗透了这个理念。这是职业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岗位的要求。

(二)满足岗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笔者在临床调研反馈中了解到,PDA扫描、HIS系统、电子病历等设备在二级以上医院已广泛使用,但调查以往的“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均没有提到这部分内容,课堂上教师即使讲到也是一带而过,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临床需要,此次课标制定增加了这部分内容。“标准预防”这部分内容一般放在护理入门中,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我们查看中等职业教育四年制护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发现,护理入门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也没有设置与其相关的选修课程。而这部分内容是针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风险分析,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供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技术和信息,以便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职业伤害,对学生形成职业安全意识很重要,因此增加了这两项内容。

(三)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就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课程设计时贯穿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力求做到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一是重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二是重视学生学习经验及临床实践,加强过程性、情境性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职业能力;三是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获取新知、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四是重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四)进行情境教学,教学与临床“零距离”

课程设计时重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真实或模拟工作环境为依托,以完整的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注意通过校企合作、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给学生创设情境平台,在仿真环境、临床环境中开展情境化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学与临床“零距离”,帮助护生在校期间及早进行岗位体验,打破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实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课标解析

(一)课标开发依据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的开发是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主要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四年制护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和护理专业岗位需求调研报告,同时参考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编制而成。同时,四年制中等职业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标准的格式是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教科研中心组关于课程标准的编制要求确定,包括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编写说明。

(二)课程性质

“基础护理技术”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在学习医学基础和护理入门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按照规范的护理程序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治疗需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为后续临床护理课程学习、取得国家执业护士资格及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基础护理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首先,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围绕基础护理工作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确定课程目标。其次,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护理职业岗位需求,结合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要求,以及护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最后,根据护理岗位要求确定教学模块,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认识医院—懂得生活护理—实施各项治疗—观察抢救记录”的基础护理技能形成过程为路径,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在传授护理学基本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基础护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以下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实施出入院、卧位与安全、清洁卫生、饮食与排泄、药物治疗等日常护理,正确、规范地为患者实施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能重视医院环境对患者健康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创设适宜患者的环境;能对危重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能运用人际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实施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时,具有基本的医学伦理和法律知识,具有规范的护理操作习惯、评判性思维和执业安全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度负责、严谨求实的职业操守和慎独修养;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共17个模块、54个单元,教学时数为181学时,安排在第四、五学期。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基础护理技能形成过程循序渐进安排的这17个模块,是学生走上临床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生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54个单元中,每个教学单元包含3~5个教学内容,由易到难,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教学内容根据临床反馈增加了PDA扫描、HIS系统、电子病历、职业暴露、标准预防等内容。对每项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教科研中心组意见以必须、充分、够用、可测为原则,采取用行为动词陈述的方法(行为动词有陈述、解释、区别、汇总、学会、应用等)。利用行为动词从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三个维度,从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可测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行为动词明确自己的学习要求。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处理、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生成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提出。一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做中学、做中教”。二要突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围绕临床护理工作内容和任务进行教学设计,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景化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三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互补融合,以讲授法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和原理,以实物演示、参观学习、设计案例、角色扮演、虚拟仿真实训、操作练习等方法启发学生开展讨论、教学探究。结合实物图片、操作视频、三维动画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四要在进行操作示范时强调和重视护理操作原则的应用,基于案例分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无菌原则、查对制度、节力原则、护患沟通融入规范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有效实现知识的迁移。五要将各项护理技术的操作规范、患者安全、患者隐私保护、人文关怀等内容融入相应教学活动中,体验并内化护士职业的责任、情感,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评价建议从评价基本理念、评价方式方法、评价实施过程及结果几个方面提出,从多元智能学生观出发,做到多元、多面、多层,全方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议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其次要合理选择口试、笔试、在线答题、模拟操作、技能展示、技能竞赛和综合实训等评价方式,积极发挥教师、学生、临床护理专家等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作用。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形成与发展的评价,将护理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目标元素渗透到知识和技能考核过程中。最后,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议

课程资源从人、物、环境及生成性几个方面考虑,以便使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化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定期参加临床护理实践和专业培训,熟知临床基础护理标准,为教学实施和教学创新提供知识和技能基础。并按照《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配齐教学设备,利用临床实训基地,为学生参观、见习、实习提供场所。同时以临床工作中的生成性资源为蓝本,开发微电影、教学录像等电子辅助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信息化监管下一篇: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