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标准贯彻应用和精度论文

2024-09-26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标准贯彻应用和精度论文(精选9篇)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标准贯彻应用和精度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摘要:本文针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教学中标准的贯彻、应用和精度设计的关系提出看法,指出在强调精度设计的同时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意义;目前本课程有多种教学模式,为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本课程仍应单独设置;实验课应加强学生精度设计和标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有关互换性和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新问题

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轻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征,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和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外形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功能,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和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有关互换性和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和国际接轨,把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摘要: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和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有关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摘要: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新问题上笔者以为摘要: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和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和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征,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但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及课程教学学时的减少,原来模式中认知性内容多、创造性内容少、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本课程一般只有30多学时,其中还包括几次实验。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标准方面的内容可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讲,其构成原理可适当简略,重点还是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为主。有了这些基础,其它章节均可略讲,学生可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精度设计能力。

第二种模式是针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该课程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从笔者了解到的一些版本来看,大多在绪论中已强化了几何精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综合应用实例,但大部分章节和原教材体系没有实质变化。也有的版本对原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摆脱了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但这种形式目前无论从教学还是学生自学角度看都还有些难度,几何精度设计离不开公差标准的应用,脱离互换性标准讲授几何精度设计,不利于标准化的贯彻和应用。

第三种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感觉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原来模式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但打破了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难度,较难保证分块教学后的内容衔接和教学质量。

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和本课程有关,对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尤为重要。本课程必须很好地把握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应非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精度设计和互换性标准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国家标准进行精度设计;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摘要: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受学时数限制,课堂教学只能讲一些精度设计和标准运用的基本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主要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而后续课程随着教学内容和重点的转移,无论后续课程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对先开课程给予非凡关注。

针对这一新问题,已有高校探索本课程专门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度设计检测一条龙课程设计[3,但上述方案存在时间布置和课时的矛盾。因此笔者赞同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和几何精度设计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机械零件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减速器设计,这类课题包含了很多典型零件精度设计的内容,是理想的精度设计课题。但在单纯的零件课程设计中学生往往忽视这部分内容,不求甚解。如作为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明确提出精度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可通过一个课题,得到完整的设计能力的锻炼。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中,实验课占有较大的比重。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公差理论,初步熟悉某些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这些实验可使学生较快获得有关内容的感性熟悉,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的是,目前这些实验和精度设计的联系还较少,主要是学生听老师介绍仪器,阅读实验指导书,按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从而获得测量结果。这种验证式实验,没有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设计能力的锻炼。

为了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装拆、测绘、精度设计等,得到相关标准应用和设计能力的综合锻炼。

以上是笔者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关标准的贯彻应用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关系的一些看法。如何更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许菊若,沈爱红.《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新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摘要:85-86.[2杜文华,郑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改中机械精度设计的实现[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3)摘要:89-91.[3付凤兰等.培养互换性标准应用能力的一项有效办法——精度设计和检测课程设计[J.标准化报道,1999,(4)摘要:35-36.[4高晓康.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M.上海摘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标准贯彻应用和精度论文 篇2

高等教育的任务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 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应重视的问题。目前, 较多院校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教学沿用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 教师强调对专业知识的讲授, 重视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而缺乏前瞻性和现实性, 忽视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严重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也不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要求。近年来, 很多学者提出了“六课型”, 即参与型、研究型、辩论型、体验型、案例型、咨询型[1,2,3]六种教学模式, 其中参与型目前课堂教学使用比较广泛, 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实践教育法的一部分, 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改变, 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参与型”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合理组织和策划下,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主体,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教学过程的主人, 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不同意见, 学生逐渐从厌学转变到爱学, 改变不良的学风, 促进整体学习质量的提高[4]。

二、运用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参与型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和保证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堂教学, 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 参与型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已成为工科院校追求的更高目标, 只有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要求, 参与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阔、自由、平等、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团队中学习与他人合作、在熟悉和掌握处理事物的方法和规律的同时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型教学的运用, 使学生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将这一良好的习惯应用到以后学习和未来工作中, 必定会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参与型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途径。

目前普遍采用的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 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参与型教学模式全面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 将原有的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为主动、探索、讨论的学习方式。参与型教学模式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参与型教学模式, 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培养创新能力。

3. 参与型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极其重要的一门综合性的主干技术基础课, 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熟练掌握各种精度标准的应用场合及国家标准的规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毕业后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 必须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在大一、大二的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学习过程中再次提出来, 对典型的零部件进行尺寸精度、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的设计, 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条件和具体做法

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教学中采用参与型教学模式, 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一切课堂活动还需要教师来组织, 巧妙链接, 完成教学任务, 建立新型师生定位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牢固建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念。

1. 运用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条件。

参与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断总结、探索授课的方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师在吃透教材、掌握大纲的基础上, 明确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 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流程。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现学生是主体的意识, 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 主动发现与创新。所以,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通过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参与型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 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运用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 组织讨论, 推选代表发言。提前一周将学生的分组情况和学习内容、需解决的问题布置好, 分组的原则可随机安排也可根据学生成绩搭配, 经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然后每组选派代表课堂发言, 教师进行点评, 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对知识要点和难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 促使学生课前预习、提前准备, 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习惯。构建既严肃又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前教师要反复通读教材并潜心研究, 对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要烂熟于心, 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语言引导学生思索探究, 课堂知识总结需要教师用语言去综合概括。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采用不同的方式定期检验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小测验、作业、课堂提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 使学生定期了解学习成绩, 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教师对有进步的同学要及时提出表扬, 对存在较多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和辅导, 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参与型教学模式的问题和对策

参与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培养计划、青年心理发展的理论和特点, 根据教师素质和教学硬件现状, 应选择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不能一概而论,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这门学科有些章节适合这种教学方法, 应根据具体的知识点和实际教学的需要, 例如标准零部件公差与配合的应用这一部分可使用参与型教学方法。参与型教学方法受学生人数的制约。本方法强调学生是主体, 学生的状况会影响参与的程度, 此方法小班上课较适合,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实现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 才能充分发挥参与型教学的特点, 达到预期目标。

五、结束语

运用参与型教学模式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教学中, 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可使学生体验到参与带来的快乐、自信和满足, 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改善和提高。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有待继续研究、探索, 我们应不断寻找更好的适应教育理念的授课模式, 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卓越工程师。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教学中传统的讲授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需要, 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应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参与型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在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参与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方法,要求

参考文献

[1]唐轶媛, 赵迎新, 梁建烈.高校理工科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2]马廷奇.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抉择和动力机制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 2003, (4) .

[3]张淑香.论参与型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05, (21) .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标准贯彻应用和精度论文 篇3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与制造业发展紧密相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介绍有关机械零件尺寸精度、形位精度等的国家标准以及标准的使用,介绍各精度参数的测量方法、部分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测量所得数据处理的方法。它不仅将制造业的基础标准与计量技术结合在一起,而且涉及机械设计、质量控制等领域,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是联系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纽带。

1 以往的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仪器不断出现,实验教学内容也应做相应调整。传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教学实验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注重对理论知识的验证, 缺少综合性的实验,更没有设计性实验。忽视对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满足时代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改革实验教学,可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 开设零件综合性测量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有一定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种课程的综合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综合性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内容、方法、手段的综合,掌握综合的知识,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运用综合的方法、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1]。

对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课程,开设如确定“判断某零件是否为合格产品”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学生根据图纸上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要求,测量零件的尺寸和形状位置公差。学生在完成这样一个零件的测量实验,能掌握很多公差技术概念,使学生领会各种公差的含义,并能分析其作用,从而锻炼了学生全面运用知识,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 实验的实施过程

下面以三坐标检验轴类零件为例,使学生完成轴类几何元素和形状、位置误差的测量,检测实例轴是否合格。

本实验采用德国THOME三坐标进行轴的尺寸及形位公差的测量。三坐标测量机的基本原理是将被测零件放入它允许的.测量空间,精确地测出被测零件表面的点在空间三个坐标位置的数值,将这些点的坐标数值经过计算机数据处理,拟合形成测量元素,如圆、球、圆柱、圆锥、曲面等,经过数学计算的方法得出其形状、位置公差及其他几何量数据[2]。在本实验中学生使用三坐标完成以下实验目标:了解三坐标测量机的基本构成,学习计算机测量软件的基本内容,学习三坐标测量机测头的选择,三坐标测量机测量零件尺寸、零件形状、位置公差。

根据图纸要求,如图1所示,需要对轴完成圆柱、槽等元素的尺寸测量,轮廓度误差、直线度等形状公差的测量,以及对称度、同轴度等位置公差的测量。

3.1基本尺寸的评定

本实验要完成以下基本尺寸测量

圆柱1直径

圆柱2直径

圆柱3直径

端面4、5之间的距离

键槽7、8的尺寸

在三坐标测量中,圆柱是一个3D测量元素,测量圆柱时最少要测6个点,在圆柱任意两截面各取三个点,其圆柱1,2,3的尺寸测量结果如图2、图3、图4所示。

4 结论

实践证明,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互换性理论的理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 倪哲明.探索设计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国高教研究,(5):79-79.

[2] 张国雄等.三坐标测量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2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复习提纲 篇4

1、何谓互换性?完全互换性与不完全互换性有何区别?

2、解释下列名词术语:尺寸公差、配合公差、实际尺寸、极限尺寸、作用尺寸、实体尺寸、基本偏差、极限偏差、实际偏差

3、实际偏差与极限偏差有何区别?

4、熟练掌握公差带图的画法。

5、何谓配合?配合种类有几种?其特征如何?

6、掌握公差配合的代号,并能用文字加以说明。

7、公差与配合的国家标准,有哪几方面内容组成?

8、何谓基准制?有几种?

10、公差与配合的设计主要是确定哪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选用?

11、国标中规定了孔、轴的公差带各有多少种?其中常用的和优先的各有多少种?

12、形位公差各有几种?熟悉其名称和符号,以及标注方法。

13、了解形位公差带的特点有哪些?其形状有几种?哪些项目的形位公差的公差带

形状是多种的?哪些只有一种的?

14、什么是泰勒原则?其表达式?

15、何谓安全裕度?安全裕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6、确定验收极限的方法有几种?适宜用哪些情况?选择计量器具的原则是什么?

17、滚动轴承的负荷类型有几种?负荷大小如何区分?

18、了解普通螺纹的几何参数的含义及其代号。

19、掌握计算内外螺纹的作用中径。

20、螺纹的合格条件是什么?会判断螺纹的合格性。

21、熟悉螺纹的标注及各代号的意义。

22、对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有哪几方面?

23、了解齿轮副侧隙及齿厚偏差的确定方法?确定最小侧隙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中的思考及练习题:

P337、8、9、10、11

P767、8、9、10

P1465、7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标准贯彻应用和精度论文 篇5

1.评定传动平稳性的齿轮精度指标为()。

△fa

(A)

△fpb

(B)△Fp

(C)△Fβ

(D)参考答案:(B)

2.影响齿轮载荷分布均匀性的误差项目有()。

切向综合(A)误差

齿形

(B)误差 齿向

(C)误差

一齿径向综合(D)

误差

参考答案:(C)

3.按GB1144-87的规定,矩形花键的定心方式应为()。

大径D定心(A)

小径d定心(B)键宽B定心

(C)参考答案:(B)

4.滚动轴承的最高精度等级是()。

0级(A)

2级(B)5级(C)6级

(D)参考答案:(B)

5.影响齿轮副侧隙的加工误差有()。

基节(A)偏差

公法线

平均长(B)

度偏差

齿向(C)误

齿圈的径

(D)向跳

参考答案:(B)

6.平键联接的键宽公差带为h9,在采用一般联接,用于载荷不大的一般机械传动的固定联接时,其轴槽宽与毂槽宽的公差带分别为()。

轴槽轴槽轴槽H9,毂 P9,N9,毂(A)槽

(B)毂槽

(C)槽

D10

P9

Js9 参考答案:(B)

7.齿向误差主要影响齿轮副的()。

传动

传动

承载(A)准确(B)平稳(C)均匀 参考答案:(C)

8.齿轮的齿圈径向跳动ΔFr用来评定()。

传递齿面上运动

传动载荷分(A)准确(B)

平稳(C)布均匀性

参考答案:(A)

9.滚动轴承承受局部负荷的套圈应选()配合。

较松较松

过的过

盈(A)渡配 的间

(B)隙配

(C)配

参考答案:(A)

10.花键的分度误差,一般用()公差来控制。

轴槽H7,(D)毂槽

E9

合理

(D)间隙

齿侧

(D)间

较紧的过

(D)渡配

平行(A)度

位置

(B)度 对称

(C)度 同轴

(D)度

参考答案:(B)

11.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用来评定齿轮的()指标。

传递运动(A)的准确性

传动 的平(B)

稳性

载荷分布(C)的均

匀性

齿侧

(D)间

参考答案:(D)

12.某滚动轴承配合,如图样上标注为Ф60R6,则省略的是()。

Ф60H7(A)

轴承孔公差带代号(B)轴承型号

(C)参考答案:(B)

13.滚动轴承外圈与基本偏差为H的外壳孔形成()配合。

间隙(A)

过渡(B)过盈

(C)参考答案:(A)

(二)多选题

1.下列项目中属于齿轮副的公差项目的有()。

齿轮副切向综(B)

合公差 齿向(A)公差

接触

(C)斑点 齿形

(D)公差

参考答案:(BC)2.承受局部负荷的套圈应选()配合。

较松的过(A)较紧 的间

(B)

过盈

(C)

较紧的过

(D)

渡配

隙配合

参考答案:(AB)

3.影响齿轮传递运动准确性的误差项目有()。一齿齿切距切向累

综(A)积(B)综

(C)合 误合误差

误差

参考答案:(ACD)

4.齿轮公差项目中属综合性项目的有()。

一齿齿一圈切齿径向 径

向(A)综

(B)向

(C)跳

合公动公差

公差

参考答案:(AD)

5.国家标准对内、外螺纹规定了()。

法线长(D)

度变

动误差

齿距累

(D)积

公差

渡配

齿形(E)误

齿形

(E)公

中径公差(A)

顶径公差(B)底径公差

(C)参考答案:(AB)

6.影响齿轮副侧隙的加工误差有()。

齿齿厚(A)偏差

基节

(B)偏

圈的径(C)

跳动

法线平均(D)长

度偏差

齿向(E)误

参考答案:(AD)

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用于精密机床的分度机构、测量仪器上的读数分度齿轮,一般要求传(A)递运动准确 用于传递动力的齿轮,一般要求载荷分布均匀(B)用于高速传动的齿轮,一般要求载荷分布均匀(C)低速动力齿轮,对运动的准确性要求高(D)

参考答案:(ABC)

8.可以用普通螺纹中径公差限制()。

螺纹累(A)积误

牙型半(B)角

大径(C)误

小径

(D)误

中径

(E)误

差 差

参考答案:(ABE)

9.影响齿轮传动平稳性的误差项目有()。

基节

(C)偏

一齿切向综合(A)误差

齿圈径向(B)

跳动

齿距累积(D)

误差

参考答案:(AC)

10.普通螺纹的基本偏差是()。

ES(A)

EI(B)es(C)ei(D)参考答案:(BC)

(三)判断题

1.齿轮传动的平稳性是要求齿轮一转内最大转角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对(A)

(B)参考答案:(B)

2.精密仪器中的齿轮对传递运动的准确性要求很高,而对传动的平稳性要求不高。

对(A)

(B)参考答案:(A)

3.齿轮副的接触斑点是评定齿轮副载荷分布均匀性的综合指标。对(A)

(B)参考答案:(A)

4.齿轮传动的振动和噪声是由于齿轮传递运动的不准确性引起的。

对(A)

(B)参考答案:(B)

5.齿形误差是用作评定齿轮传动平稳性的综合指标。

对(A)

(B)参考答案:(B)

6.矩形花键的定心尺寸应按较高精度等级制造,非定心尺寸则可按粗糙精度级制造。

对(A)

(B)参考答案:(A)

7.几何偏心主要影响齿轮的切向误差。

对(A)

(B)参考答案:(B)

8.运动偏心主要影响齿轮的切向误差。

对(A)

(B)参考答案:(A)

9.在齿轮的加工误差中,影响齿轮副侧隙的误差主要是齿厚偏差和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

对(A)

(B)参考答案:(A)

10.滚动轴承内圈与基本偏差为g的轴形成间隙配合。

对(A)

(B)参考答案:(B)

11.齿向误差主要反映齿宽方向的接触质量,它是齿轮传动载荷分布均匀性的主要控制指标之一。

对(A)

(B)参考答案:(A)

12.滚动轴承配合,在图样上只须标注轴颈和外壳孔的公差带代号。

对(A)

(B)参考答案:(A)

13.滚动轴承外圈与孔的配合,采用基孔制。

对(A)

(B)参考答案:(B)

14.螺纹中径是影响螺纹互换性的主要参数。

对(A)

(B)参考答案:(A)

15.滚动轴承国家标准将内圈内径的公差带规定在零线的下方。

对(A)

(B)参考答案:(A)

16.滚动轴承内圈与轴的配合,采用间隙配合。

对(A)

(B)参考答案:(B)

17.平键联接中,键宽与轴槽宽的配合采用基轴制。

对(A)

(B)参考答案:(A)

18.高速动力齿轮对传动平稳性和载荷分布均匀性都要求很高。

对(A)

(B)参考答案:(A)

19.矩形花键定心方式,按国家标准只规定大径定心一种方式。对(A)

(B)参考答案:(B)

20.国标规定渐开线圆柱齿轮各检测项目的精度等级均为13级。

对(A)

(B)参考答案:(B)

21.0级轴承应用于转速较高和旋转精度也要求较高的机械中。

对(A)

(B)参考答案:(B)

22.在齿轮的加工误差中,影响齿轮副侧隙的误差主要是齿厚偏差和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

对(A)

(B)参考答案:(A)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标准贯彻应用和精度论文 篇6

以双星编队为对象,建立了基于GPS双频P码、双频载波相位以及星间距离观测信息的相对定位样条模型.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与仅采用单频GPS测量信息相比,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提高相对定位精度,而且还能大大减少整周模糊度判定所需的.历元数.

作 者:刘洋 易东云 王正明 谷德峰 LIU Yang YI Dong-yun WANG Zheng-ming GU De-feng 作者单位:刘洋,LIU Yang(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长沙,410073)

易东云,谷德峰,YI Dong-yun,GU De-feng(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长沙,410073)

王正明,WANG Zheng-ming(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长沙,410073;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长沙,410073)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标准贯彻应用和精度论文 篇7

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是关系中小学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对中小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导向和影响。2006年的地理毕业会考是我县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一次毕业会考。那么,如何搞好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和八年级的考前复习,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认真研究、透彻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内涵

1.深入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

中学教师尤其是过去经验丰富的、具有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在“创新”两字上狠下功夫,从革新教育观、学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思考和实践。

2.深入分析、挖掘教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材的分析决不是简单的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分析,而是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手段。改革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体知识。地理教师更要精心地去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本身,还要备自己、备学生个体。通过反复钻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展现知识。要有意识地挖掘教育资源,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材料因势利导,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与参与的状况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

在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中,更要体现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把握主方向,要收放有度,要引导学生多探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争取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

3.注重地理“三基”教学,不拘泥于教科书。

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有把课程标准融入课堂的愿望和倾向,但具体怎样做能更好,心里没有底,毕竟这是个新事物,没有任何成形的经验可参考,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热热闹闹就是成功的课,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偏差的。有一些课,课堂气氛热闹异常,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各种讨论,但整个课结束后,学生却感觉没有收获。我觉得地理课应有自己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

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学习过程的载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中心,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活化、优化课堂的途径。只有在夯实“三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

4.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来丰富地理课程内容。

我们所说的地理课程资源,并不单纯是指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学生的经验及其所在生活环境(学校、社区、家庭)校内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等,都可以是课程的范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教师,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本身就是最有潜力的课程资源。

新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的倾向。教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材”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汇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载体,掌握知识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教材只是教学的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恰当选择和组合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像(音)带、图片等】和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及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二.进一步明确、落实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初中生活泼、好动,具有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是一群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不单纯是抽象的学习者,更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我们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

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增,替换例子,调整教法。要研究每个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只把他们看做一种知识的容器。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和善于学习创造的人。当然,我们绝对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而是在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不足,从而促进学生有机和谐地发展和进步。

2.教师要随时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教师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要有意识地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评价。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而不断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参加科际间的评课、观摩、研讨等活动,虚心学习,努力提高。

3.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

传统教育造成了师生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我们说课堂确需要纪律,但同纪律相比,课堂气氛更加重要。新课程下的教学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平等相待的朋友。现代教育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与交往的关系。教师要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顾问、朋友、伙伴的转变,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广泛合作,积极沟通,使学生之间在共同学习中共享学习经验,达到“双赢”、双受益。

三.采取有效的方式搞好八年级的地理毕业会考复习

1.认真学习、深入研究《2006年宜昌市初中毕业会考地理考试标准》。2006年的八年级地理会考,其结构与方式为: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限定时间为60分钟。

试卷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第Ⅰ卷上不写答案。第Ⅱ卷包括第Ⅰ卷答案栏和综合题,所有的答案写在第Ⅱ卷上对应的空白处。

试卷难度值0.75,基础题、中档题和坡度题的比为7:2:1。

各类题型占分比例为:

1、单项选择题40%

2、是非判断题10%

3、综合题50%。对周围环境和世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是否具有正确的态度;对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是否具有正确的认识。

与2003、2004、2005年《初中毕业会考地理考试标准》相比较,有较大的变化。一是题型方面,增加了是非判断题。二是考试内容方面的调整,今年在宜昌市有两种不同的地理版本教材的使用。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严格遵循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或复习时,要加强人教阪与湘教版交*内容、乡土教材、时政热点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加强近3年八年级地理会考试卷中交*部分的复习。地球与地图部分,重点复习考试内容标准中的第2、3、4、5、6点;世界地理部分,重

点复习考试内容标准中的第7、8、9、11、13、14、24、27、28、36点;中国地理部分,重点复习考试内容标准中的第7、8、9、13、14、19、20、24、26、30、32、35、39、40点。要加强地理会考说明中的专题复习训练,尤其是选择题部分一定要落到实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过的神圣领土,教师可根据教材上台湾的相关内容并结合经纬网方面的相关知识要点进行教学或复习。为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学会读交通图,注意重要的铁路枢纽,会选择正确的交通运输方式,学会读列车表等。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还可以加强对“农业”相关内容的教学和专题复习。

2.地理复习课应富有综合性、针对性、新颖性。

各个阶段的复习课都非常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往往有些教师忽视了复习课的这种巩固双基、培养能力的作用;把复习课只看作是“划书活动”,或是一遍遍地“炒旧饭”。这样,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而且会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这种复习方法,精心设计、避免雷同,使每节复习课不仅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该记忆的还是要记忆,比如河流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比如,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根据各校的不同实际,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首先以知识结构为线索进行章节复习,其次以地理要素为线索进行专题复习,第三,以课本图像为线索进行综合复习,第四,以会考说明来针对性复习。最后搞好中考模拟训练。这样的复习课的设计避免了一种方法重复使用,保证了每次复习都具有新颖性。

3.地理复习要注意“三法”。

第一步:读、划先行——“思维描图法”。

首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读教材,然后分段精读。精读,对教材的内容要求做到读、划并行,以进一步加深印象,为正确运用地理语言解答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动手列出章节知识结构。与读划教材同步并行的则是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地理事物具体的空间轮廓。

思维描图就是把抽象思维和动手绘图结合起来的方法。边想边描,使想象中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规律同地图结合起来,这样使地理概念和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更清楚、更明白,使地图知识更牢固,杜绝“地名搬家和地理规律错位”现象的发生。

第二步:填、写结合——“地理事物定位法”。

通过第一步的复习,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

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印制),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自然带、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规律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第三步:练、测并重——“对比强化记忆法”。

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就应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学会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当然与地理有关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有疑问的题目与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这种讨论,使学生弄懂弄透。

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三级阶梯的划分、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等)典型的经济项目(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可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回归线、赤道通过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图为中心线索,通过学生复习教材。这样就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较好的完成复习的目的。

4.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地理能力是由地理智能和地理技能综合而成的,主要包括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图像运用能力和地理记忆能力。就中考试题而言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考查:

A.获取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多角度地观察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收集相关信息;能有效地整理及正确地表述图、表、文字、数据等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能提取资料中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相关问题。

B、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谓分析,是指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是与综合相对的基本思维过程和方法。分析能力的高低,反映出学生思维的品质和质量,关系着能否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这种能力是通过命题设置的试题情境和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体出出来的。

分析问题能力的展现,必须有两个基本的立足点:占有足够的相关资料或者信息,有扎实知识功底。

踏在这两个立足点上,是展现该项能力的关键所在。

例如:学习“气候”这方面的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根据所给的相关资料会读图、绘图,并且还要结合图表学会归纳某一地区或国家的气候特征,学会分析该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C、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分析、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今年的八年级地理会考增加了是非判断题,这是近几年来的地理会考中没有出现过的题型。题目里面将会出现根据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储备仿照题例提出相关的地理问题、并且还要根据自己所提出的地理问题是进行是非判断的这类题目。学生会觉得比较新鲜,但也往往容易出错,因此,无论是地理课堂教学还是地理专题复习中,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训练。

D.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能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它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综合使用各种理论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②从实际问题中推导出理论和原理。③根据理论和原理的要求,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或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E.描述论证的能力

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术语使用情况、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情况是体现学生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标准贯彻应用和精度论文 篇8

在山区高程控制测量中,采用GPS测量高程配合全站仪测量三角高程导线的`方法代替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得出各测站点的高程.工程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测量精度高而且可靠,完全能满足山区高程控制测量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 者:方允治 赵文聚 仲鲁 FANG Yun-zhi ZHAO Wen-ju Zhong Lu 作者单位:方允治,FANG Yun-zhi(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赵文聚,ZHAO Wen-ju(山东省济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东,济南,250014)

仲鲁,Zhong Lu(济南大学物业管理中心,山东,济南,250002)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标准贯彻应用和精度论文 篇9

蔡康明

(福建省石狮市第七中学)

摘 要:数学是一门需要很强的逻辑性思维和图形空间形成能力的学科,初中数学作为引导学生步入抽象教学理论的入门学科,对学生日后的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正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有效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来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以此为出发点,简单阐述了关于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网络和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结晶,其强大的信息交流能力推动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这其中也包括教育行业,因此对于网络和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成为当下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优势

1.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初中数学教学是很难顺利开展的,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比较抽象,并且专业性强的学科,加之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黑板板书来解释抽象概念,学生不能准确理解知识点,课堂效率大打折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集中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后,教师不需要再依靠耗时耗力的黑板板书来讲解,只需要在课前做好相关的课件,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现,学生就能容易地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学习,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等式计算后难以理解这个概念,但是通过多媒体巧妙的等式与不等式计算的代入阐述,在节约课堂时间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摆脱枯燥乏味课堂

基于初中数学的学科特色,需要学生对于部分专业理论、图形图像、公式概念有一个比较敏感和准确的把握,这不仅仅利于学生日后在数学方面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但是,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以课本知识为重点,学生本身对于空间感的培养能力十分薄弱,只能凭借背诵学习,效率低下,课堂乏味。然而,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很好地弥补了传统以书本作为知识传播媒介所带来的局限性,增强了关于学生对于图形空间感和形象感的能力培养,课堂脱离了死板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能够从听、说、看多个方面展开教学,充分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摆脱了枯燥乏味的课堂。以《几何图形初步学习》为例,几何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空间感和形象感的要求较高,传统的书本教材无法体现,而多媒体教学设备则通过图像、动态图画的`展示,让学生更易理解,自然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缺陷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异之处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快速发展,但是,网络和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注重其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改进。

1.在技术使用上参差不齐

网络和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任何技术的产生都需要掌握者有熟练的操作技术。然而,教育事业中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对于技术的使用和掌握却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教师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得心应手,因为他们年轻,也不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因此能够快速熟练地将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对于一些执教年龄较长的老教师来说,已经将传统教学思维深入生活,因此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远不如新教师来得快。例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这节内容,新教师能够很快做出比较合理科学的PPT,多角度展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但是老教师由于对多媒体技术的生疏,只能采用黑板作画讲解,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有了明显的区分。新课程教学改革虽然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参差不齐,就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

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还是针对有一定教龄的老教师,由于对新技术的掌握“滞后”,老教师又没有时间去专门研究新技术的使用,因此,为了保证课堂的进度,老教师不得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长此以往,逐渐对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产生了一种无关紧要的心态。除上文所述观点外,教育机构对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培训不够合理到位,使得教师即使想要掌握也无从学起,最后不得不敷衍了事,也是最终导致网络和信息技术无法良好应用的重要原因。

3.网络和信息技术自身的缺陷

网络和信息技术是时代快速改革发展的产物,是信息时代的结晶。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存在缺陷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也不例外。这里单指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出现的缺陷。初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也是学生的必学科目,因此,需要学生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重点掌握。网络和信息技术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生的学习,但是同时也将学生对于知识点学习的注意力分散到了网络和信息技术本身,降低了课堂效率。与此同时,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存在地域分化,对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发达城市的应用率明显高于偏远地区和农村,受经济条件影响,不少地区缺乏对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客观条件,只能被迫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

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都需要一段磨合时间,将优点逐渐放大,缺陷逐渐改善。因此,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我们要看到它的两面性,既大力推广,发挥它的优势,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快速发展,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采取相关措施,尽量避免局限性对于教学的影响,最终实现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绪光。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12)。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标准贯彻应用和精度论文】推荐阅读:

和妈妈互换角色作文06-17

互换性华侨大学06-02

利率互换06-19

互换协议09-19

师生角色互换06-13

句子互换练习09-12

货币互换会计处理09-08

书籍互换活动总结08-12

互换类真人秀节目07-03

写角色互换作文500字左右06-28

上一篇:辨认的解释及造句下一篇:谈尊严作文6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