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协议

2024-09-19

互换协议(精选4篇)

互换协议 篇1

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爆发以后, 全球经济陷入了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衰退。中国为走出困境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从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到四万亿的投机计划, 再到一系列的产业振兴规划, 我国经济于09年上半年出现了回暖迹象。在全力抑制经济下滑的同时, 中国人民银行频频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管理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引起了各界关注。自2008年12月12日与韩国银行签订18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与各国家地区金融管理当局相继签署了总额约合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并有其他更多国家表示有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意愿。这一看似与老百姓无直接关联的举动包含了深刻的内容, 被各国政府视作抵御危机的良方。

一、货币互换的描述

(一) 货币互换的概念及发展情况

货币互换是在未来约定期限内将一种货币的本金和固定利息与另一种货币的等价本金和固定利息进行交换。由于具有降低筹资成本和规避汇率风险等功能, 货币互换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 2008年12月柜台交易的货币互换理论未偿付余额已达14.73万亿美元 (见图一) 。从管理风险到套利再到创新金融产品等领域, 货币互换已经成为金融衍生市场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货币互换市场也不断向标准化迈进。

数据来源:http://www.bis.org

(二) 货币互换的基本原理

货币互换的基本原理来自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 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若各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则两国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实质上, 货币互换就是利用不同的市场参与者在各个货币市场上的不同优势, 借入自己最具有借款优势的货币, 然后, 通过互换市场将其换为自己所需要的借款, 最终达到双赢。假设市场上有A、B两家公司, 则交易中的资金流向如图二所示。如果能正确分析未来汇率走势, 还可以成功避免由汇率变动造成的汇兑损失, 即使没有把握, 也可以通过远期或期货规避汇率风险。

二、政府间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主要目的:缓解流动性风险, 应对危机

货币互换在金融机构之间得到了广泛应用, 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货币互换锁定未来交割汇率, 降低融资成本。不仅如此, 各国政府间也积极采用货币互换方式达到自身目的, 货币互换为解决各国短期流动性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 1962年美联储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

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美国当局为应对美元危机就采取过这种拯救方式。1960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扩大, 美元的可兑换性和固定汇率制受到挑战。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于1962年3月分别与西方14个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 规定各国可以随时动用对方货币干预市场, 当约定到期要相互偿还对方货币时使用实行互换时的汇率, 以免除汇率波动的风险。虽然在当时货币互换并未发展到今天这样成熟, 并且美元危机也并未因此而消除, 但美国政府的这一举动为各国应对危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 亚洲金融危机促成《清迈倡议》的诞生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拉开了一轮亚洲国家间货币互换的序幕。以对冲基金为导火索的金融风暴打破了东南亚国家繁荣发展的大好景象, 严重冲击了新加坡、香港等新兴经济体。2000年在泰国清迈举行的“10+3”财长会议 (东盟10国+中日韩) 上, 各方通过了关于建立货币互换协议网络的《清迈倡议》, 号召各国根据共同达成的基本原则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以便在一国发生外汇流动性短缺或出现国际收支问题时, 由其他成员集体提供应急外汇资金, 以稳定地区金融市场。自此, 亚洲货币合作取得了新一轮进展。

(三) 本轮经济危机危机引发新一轮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高潮

2007年次贷危机席卷全球, 许多国家的金融安全遭到严峻挑战, 外汇储备不足, 陷入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为了满足各国对美元的需求, 美联储自2007年12月以来与多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虽然这些举动使国际金融市场得到了提振, 但人们对美国经济的担忧未能消除, 逐渐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势在必行。而美联储今年3月18日宣布, 在未来半年内用3000亿美元购买美中长期国债, 被外界认为是美国将开动印钞机, 长期将导致美元贬值, 持有大量的美元无疑具有很高的风险。出于共同抵御危机的目的, 中国政府和其他国家走到了一起。人民币是相对安全的货币, 各国自然有意愿增加人民币在外汇资产中的比重, 由于部分周边国家地区已经广泛使用人民币, 与中国签订互换协议显得更加合情合理。对于中国而言, 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则意味着更多。

三、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货币互换的意义:

我国从2008年12月以来开始积极运用货币互换手段这一有效工具, 其力度之大、步伐之快实属罕见, 势必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积极影响。总的来说, 我国频签货币互换协议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 增强国际金融市场信心, 肩负大国责任

经济危机的爆发给全球蒙上了一层阴影, 世界各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许多发达国家陷入了严重衰退。而有不少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在此次危机中损失较小, 并且持有巨额外汇储备, 应该肩负起救世主的角色。不管西方国家的此种观点是否顾及中国国情,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此次危机救助中被外界寄予厚望。我国政府在搞好国内建设的基础上, 通过签订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 以实际行动为全球抵御经济危机贡献了力量, 展现了大国风范, 是受国际社会所欢迎的。它不仅为稳定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 稳定了区域经济, 更说明中国将和其他国家一起同舟共济, 是一针强心剂。“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只有各国恢复了信心, 世界经济才能迎来下一轮发展。

(二) 推动双边贸易

毫无疑问, 除了展现中国政府的积极的姿态以外, 货币互换协议将直接推动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量不断增长。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内地与香港贸易额达2036.7亿美元, 同比上升3.3%, 我国与其他五国贸易发展同样迅猛 (见图三) 。货币互换能使我国企业和贸易伙伴国企业规避使用美元和欧元结算的汇率风险和降低兑换成本。另外, 货币互换为扩大使用人民币结算提供了资金来源, 将与人民币结算试点共同发挥作用。

数据来源:http://www.mofcom.gov.cn

(三) 促进我国金融管理水平提升和金融创新

首先, 人民币流向境外将增加许多不确定因素, 跨境管理成本将大大增加, 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兼顾国内外经济形势, 协调对内对外政策目标。而开展货币互换时除了要考虑大的经济环境, 还要结合市场上利率和汇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手中握有的头寸状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手方, 这有助于提高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形势的洞察力和风险的控制力。而从资产负债的角度讲, 货币互换可以改变现有资产或负债的货币种类以进行资产负债管理。货币互换是表外业务, 有助于我国发展货币互换的会计研究。

此外, 政府间的货币互换本身是对企业间货币互换的创新, 大大降低了信用风险。同时, 中国政府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还提出了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人民银行通过互换可根据需要将得到的外币注入国内金融体系, 企业进口商品时就不必再使用美元作为中介, 而是可以直接从国内金融机构借入外币进行结算, 对方出口企业则可收到以本币计值的货款。

(四)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于其中利弊的争论在学者之间也从未停止过。但毋庸置疑的是, 人民币的国际化只是时间问题, 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必将推动这一过程。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 在境外流通, 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8年GDP达30万亿人民币, 一跃成为第三大经济体。而人民币地位则与经济实力并不匹配, 我国在1996年12月1日正式宣布接受第8条款, 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 但资本项目仍然是部分管制。资本项目未自由兑换的前提下, 货币双边互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试水途径, 它可以以较小的风险向国外注入人民币, 发挥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功能。

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对现有的存在霸权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作出改变。白俄罗斯已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而其他国家也将逐渐增加人民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丰富国际储备构成。对于中国而言, 人民币的国际化则将减少对美元等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 缓解巨额外汇储备压力。截止到2008年12月, 我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接近2万亿美元, 如何管理和运用已然成为棘手的问题, 而使用人民币走出去的战略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 货币互换不可能医治百病, 仍然会让互换双方国承受风险, 比如市场利率、汇率等货币价格可能发生不利于其中一方的变化, 或者其中某国可能因为外汇极度短缺而无力或不愿履行偿债义务。值得重视的是, 大量的人民币走出国门意味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动性更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 中国已经不再是“一枝独秀”, 在获得更多经济话语权的同时, 自身遭受的冲击只会越来越大。此外, 中国的崛起早已引起西方社会的高度关注,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充满荆棘。近的来说, 人民币地位的提升会撼动日本的亚洲霸主地位;远的来说, 人民币的国际化, 甚至有朝一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只会让中美关系面临更多考验。认清国际形势, 抓住机遇发展自身实力, 是我们当下所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保罗·R·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第6版) (上册国际贸易部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惠好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刘莉莎货币互换在中国的应用及风险管理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

[4]陆前进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33-41

[5]马韧韬周永坤货币互换:参与国际金融救援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工具中国金融, 2009年第4期:20-21

[6]人民银行: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积极开展货币互换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100&ID=3156&keyword=互换

[7]郑振龙陈蓉金融工程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周念利沈铭辉从货币互换角度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进展国际融资2009年03期:19-20

互换协议 篇2

XXX,以下简称甲方,XXX,以下简称乙方。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七条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甲乙双方经过协商,就土地互换的问题达成如下协议:

二、甲方愿意将某地的X亩面积与乙方在某地的X亩面积进行互换。

三、土地互换以后,双方不进行经济补偿(或者根据协商的意见一方对另一方给予补偿)。

四、互换的年限,至第二轮承包期结束为止,二轮承包期满以后,可以在当时的法律及政策不变的情况双方续签互换协议(也可以在二轮承包期内议定一个年限)。

五、互换以后,如遇国家征用一方的土地,按互换以前的土地使用方享用征用的安置补偿,同时享用补偿的一方得将另一方的土地还给对方(也可以协商按互换以后的使用方享受补偿,原与村里的承包合同解除,由未被征用土地的一方重新与村签订承包合同)。

六、互换以后,一方如果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由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方到国家规定的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另一方可永久性的享受互换以后土地的使用权(国家规定不能享受的除外)。

七、土地互换协议上签定后报村委会备案

八、此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报村委会一份。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互换协议 篇3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 台湾央行3月15日表示, 已开始和中国央行就建立货币互换安排展开磋商。在中国政府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之际, 此举朝着扩大人民币在台湾使用的目标又迈近一步。

台湾央行在提交给台湾立法院讨论的半年度工作报告中称, 建立货币互换安排有助于提升台湾市场上人民币的流动性。

台湾央行称, 截至3月11日, 台湾银行系统人民币存款总计129.2亿元, 但该行没有提供比较数据。此前, 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人民币直接清算机制已于2月初开始生效。

互换协议 篇4

货币互换最早起源20世纪70年代,起初主要是在商业机构之间进行,目的在于相互利用比较优势,降低各自融资成本,锁定各自汇率风险。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际市场上金融风险的加剧,近年来各国央行也开始将货币互换用于区域金融合作、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而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各国加快了进行货币互换的步伐。

1 货币互换的理论基础

货币互换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该理论的创始人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指出,贸易的双方如果能够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然后再进行国际间的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货币互换恰恰就是交易双方在其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场上筹集相应的货币资金,然后通过货币互换从相应的交易对手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货币资金,以此达到双赢目的。

2 国家间货币互换现状

1982年世界银行和IBM公司之间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互换,随后货币互换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交易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截至2007年底,全球货币互换的名义价值近30万亿美元,国家间的货币互换日渐频繁。

2.1 亚洲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随后的俄罗斯危机和阿根廷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国际金融组织的援助对于一国的经济救助有限,在这一背景下,亚洲“点对点”的货币互换机制营运而生。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10+3”财长会议上,与会各方一致通过了《清迈倡议》,决定扩大东盟原有货币互换网络的资金规模,并号召东盟国家及中日韩三国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共同达成的基本原则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便在一国发生外汇流动性短缺或出现国际收支问题时,由其他成员集体提供应急外汇资金,稳定地区金融市场。截止到2008年11月,已有18个货币互换协议得以签订,总金额达840亿美元。

2.2 欧美

2001年“9·11”事件后,为防止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美联储也紧急与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和加拿大央行签订临时性货币互换协议。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加快了与他国的货币互换步伐,美联储与其他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频率和金额都前所未有,甚至个别已取消限额。

2.3 中国

由上述可见大多数国家已经把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作为提供流动性支持、化解金融危机、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就积极加入了亚洲货币互换网络,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后更是加快了步伐。截止到2009年4月初,我国央行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互换总额已达到6500亿元。这包括: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央行签署的1800亿元框架协议;2009年1月20日与香港金管局签署的2000亿元正式协议,以及随后与马来西亚央行、白俄罗斯央行和印度尼西亚央行分别签署800亿元、200亿元和1000亿元正式协议;2009年3月29日,与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的700亿元框架协议。

3 国家间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签订的影响

3.1 有利于应付短期流动性问题,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频发的金融危机使很多国家意识到,国际金融组织如IMF和世界银行对于一国的经济救助是很有限的,国家间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有利于存在流动性过剩的国家对发生金融困难的国家进行救助,缓解其短期流动性不足问题。对于中国来说,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可以看作是中国谨慎地向外部世界提供流动性的一种策略。同时,东南亚国家间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也有利于降低其对于美元的依赖性。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累计了近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这些储备资金多数投资到以美元计值的资产上,收益率偏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同时随着美元的贬值,这些资产面临着缩水的危险。在这一背景下,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有利于降低美元贬值对一国外汇储备资产产生的不利影响,维护本国和本地区金融体系的稳定。

3.2 避免汇率波动,促进双边贸易与直接投资。

当前频发的金融危机以及频繁的汇率波动,特别是美元作为一种世界性货币,美国经济的衰退和美元走势疲弱对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国家间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有利于有利于加快协议国的“去美元”进程。在目前我国所签署的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中,不仅将互换的有效期延长到3年,还支持将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货币当局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相应外货,用于支付从相应国家进口的商品。双边贸易中企业可以更多地利用本币进行贸易计价结算,而无需选择美元,从而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同时,这也有利于改善外商投资和经营环境,减少外商投资的利润汇出风险,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对于外资的引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有积极作用。

3.3 有利于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人民币已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跨境流通,而和多个国家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有利于这一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有利于缓解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还对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高额外汇储备所产生的人民币生值压力。截至2008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总额已近2万亿美元,高额的外汇储备使我国人民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升值压力。而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加大人民币境外流通量,对于缓解我国外汇储备过高过快增长具有一定作用;其次,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有助于我国获取铸币税收入。铸币税也称为货币发行收入,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由于该货币被非货币发行国持有并作为储备货币,发行该货币的国家可由此获得发行收益。由此可见,在货币互换协议的推动下,随着人民币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的货币,我国国际地位必然会有显著的提高。

摘要:随着次贷危机影响的扩散和美元颓势的显现, 各国纷纷加快了“去美元”进程, 纷纷号召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一背景下, 国家间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日渐频繁。本文从货币互换的基本理论出发, 阐述了亚洲、欧美和中国的国家间双边互换协议的签订情况, 并对其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货币互换,人民币国际化,汇率波动

参考文献

[1]贾健, 葛正灿.关于我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思考[M].西南金融, 2009 (4) .

上一篇:减轻心理压力下一篇:轮机工程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