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概论(共7篇)
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概论 篇1
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概论
前言
“生物安全”是指采取疾病防制措施以预防新的传染病传入猪场并防止其进一步传播开的科学术语。中国许多养猪生产者常常对生物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理解猪群疾病发生的原理,传播的途径和疾病防制的原则。规模化猪场必须实施非常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才能有效预防疾病的传入并能最大限度降低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从而能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最终得以体现在经济效益的增加上。即便一个猪场已经有了多种流行性传染病,也需要采用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以稳定猪群的健康,减少病原体和防止新的疾病的传入,同时避免这些病原体在猪场中持久存在。
本文简要论述一些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各猪场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增加。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猪场的选址
猪场的选址是猪病防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传染病传播的天然屏障就是距离。在养猪密集的地区是很难防止某些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不传入邻近猪场的,因此,相邻较近的那些猪场不得不接受“共享”同一些传染病的事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新猪场最好选在远离其它猪场和交通要道的隔离区内,并建在上风区。
猪场规模
猪场规模不宜太大。建立超大型的猪场更不可取,因为一旦暴发传染病,毁灭性的损失将是不可避免的,猪场越大损失也越大。而且,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较小的猪场许多病原微生物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使全场猪都受到感染,而在大的猪场,由于存在着大量的敏感猪,可能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使一场传染病的爆发得到控制。因此即便是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以及超大型养猪公司,从疾病预防和控制考虑,一个独立猪场的规模一般不超过5万头。
围墙或围栏
在中国由于土地有限猪场间有时靠的较近,场间有时无任何物理屏障。在这种情况下,疾病防止就变得较为困难。因为人员和动物不可避免地穿梭于各个猪场这时就应该考虑建造围墙或围栏,阻挡人员和动物随意进出猪场。但两者各有利弊,围墙挡风而围栏不能阻挡老鼠和某些小型野生动物。
控制来访者
传染病传入猪场的另一危险途径是造访者。众所周知,人员可成为猪传染病的机械性携带者。因此要严格控制来访者,原则是越少越好,杜绝无关人员入场,更不允许常接触猪只的来访者在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进入生产区。至少应该坚持要求来访者穿上猪场提供的胶靴,衣服和戴上口罩并经受有效紫外灯光10分钟以上的照射。入口处应设置脚浴以供随时应用。氯、碘和碱可有效地杀灭各种病原。
良好的饲养管理
中国南方养猪生产者有句谚语:“养猪七分管三分养”,足见管理的重要性。其实管理在大多数疾病控制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措施恶劣,猪就容易患病。如环境条件差,通风不良,潮湿,营养不良、拥挤、炎热、寒冷以及肮脏等都是应激因子。这些应激可损害猪的免疫系统从而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例如,寒冷加潮湿是引发仔猪下痢的常见的重要因素。
生物安全措施
猪场传染病传入的途径有猪场引进的猪,造访者,运输工具,野生动物,昆虫,污染的水和空气等。针对这些问题,要有的放矢设计采用有效生物安全措施。为此本文作者根据中国养猪生产具体情况建议考虑以下十项最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
一、进入生产区前的消毒:人员的洗澡进洗澡出以及运输工具的彻底消毒。生物安全措施的一条就是阻断外部病源体进入猪场。要实现这一点是建立淋浴系统。为所有进场人员提供洗发液毛巾,猪场服装,靴子和口罩。所有进场人员都必须充分淋洗,特别是头发,入场的运输工具也要彻底清洗消毒。
二、各栋猪舍入口处的足部和手的消毒。保证猪场工作人员不消毒手和足或不更换工作服就不得从一栋猪舍走进另一栋猪舍以阻止病源在猪舍间的传播。并且要尽最大可能限制猪在猪场内到处走动。
三、每栋猪舍每周定期带猪清洗/消毒二至三次。这对于控制发病率非常有效和非常重要。但要注意猪舍清洗后的干燥。良好的通风是保持干燥的最佳选择。
四、实行隔离式早期断奶加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和多点式生产模式。
隔离早期断奶技术的基本依据是母猪生产的初乳中有较高浓度的抗体,这种被动免疫抗体能够保护仔猪在吃奶期抵抗疾病。而在被动免疫抗体下降至不足以抵抗病源时断奶,便可阻断由猪传给仔猪的疾病的纵向传播。隔离早期断奶的断奶年龄取决于猪场存在的疾病种类和相应的被动免疫抗体的保护时间之间的关系。
隔离的概念是将一批健康断奶仔猪移至一间经彻底清洗、干燥、消毒、染病危险极低的猪舍。并且猪舍必须温暖、干燥卫生舒适无贼风。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可阻断大小猪只间疾病的横向传播。
在堪萨斯州立大学的早期试验中,在感染多种疾病的猪场,采用了早期隔离断奶全进全出饲养的猪比传统饲养猪在77日龄多增重16.8千克。隔离早期断奶需要良好的设备和饲养管理条件,外加特殊的复杂日粮。复杂的断奶日粮应含有乳清粉,乳糖、喷雾干燥猪血浆蛋白粉、精选鱼粉,大豆浓缩蛋白,少量的去皮豆粕,赖氨酸和蛋氨酸等。该日粮的价格虽昂贵,但喂量很少,成本花费并不高。五、一定要保持厩舍良好的通风和干燥。可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因为干燥可使绝大部分病源死亡。而良好的通风可降低呼吸道疾病,而在猪场密集的地区,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六、建立隔离检疫舍。
新引进的后备种猪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猪病传入途径之一。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皮肤和内寄生虫都会随买进动物一起进入猪场。特别是购进无临床症状的带毒种猪可造成巨大损失。为减少上述的危险性,每个具一定规模的猪场都应建立隔离检疫舍。隔离检疫舍与本场间隔至少100米。并在引猪前需作血清学检测,检测本场没有的一些传染病,来自某种疾病疫区的猪也应该检测该病。不过,接受场已存在的某些疾病,就没有必要检测。在引入种猪群前至少隔离观察30天,最好60天。到30天隔离期末,这些将并入种猪群的外来猪应再重复检测一次。
这个再次检测极其重要。如结果仍为阴性,再应该饲喂本场老年猪的粪便或用老年猪隔栏饲养以便让引进猪逐步适应本场的病源微生物。待适应后方可引入本场猪群。
七、良好的免疫程序
精心设计针对本地区流行的传染病的常规免疫程序是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免疫接种的方法可分为预防和控制两种。对于大多数流行病来说,免疫接种方法的设计旨在预防动物免受感染。在本地区不存在某些传染病时,是否要接种应该视被传播的危险性而定。
有时良好的免疫程序被看作是预防疾病爆发的一种保证。
八、消灭老鼠和蚊蝇。设法控制其他动物,野生动物和飞鸟。其他野生动物和昆虫是将新疾病引入猪场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如老鼠、狗、猫、牛、鸟、蚊蝇等。应该禁止狗和猫在猪场内四处走动,并且要尽可能消灭老鼠和昆虫;还要控制野鸟飞入猪场。
九、彻底清除墙上和设备上的陈年污秽结垢。消灭病源的隐藏所。猪舍清空后必须用高压水彻底冲洗干净,对不易清除的陈年污秽结垢,应该用高浓度烧碱去污,然后干燥,再用其他消毒剂消毒。
十、必要时还应在饲料中添加有效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控制细菌性传染病,但要考虑抗药性问题。
猪场生物安全的评估—20问
(一)场外生物安全评估10问
1.在猪场的5公里内是否有其它猪场?
2.猪场是否处于它场下风?靠近交通要道吗? 3.了解本地区和周边猪场的疾病情况吗? 4.了解当地猪场的密度吗?
5.后备种猪供应场的健康是否优于本场? 6.猪场隔离检疫舍的检疫符合要求吗? 7.是否经常去屠宰场作宰后检测?
8.饲料和猪的运输是否使用专车以及进出场时是否清洗消毒? 9.所有供应品在进入猪场之前是否都经过生物安全监测? 10.是否有清除死猪的生物安全方法?该方法有效吗?(二)场内生物安全评估10问: 1.是否备有生物安全措施手册?
2.淋浴设施和更衣室是否针对每个入场者? 来访者24小时内来访者接触过其他猪吗? 3.生产区门口消毒液是否新鲜有效? 4.是否有兽医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5.是基本上采用全进-全出还是百分之百全进-全出? 6.猪场的免疫程序有效吗?
7.了解场内最近3-6个月来猪的发病情况和死亡率吗? 8.猪舍周围是否考虑了设置防鼠屏障? 9.蚊蝇控制计划行之有效吗? 10.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如何?
结
论
猪病是养猪生产中无可厚非的重要限制因素。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比疾病治疗远远重要的多。猪场的所有工作人员共同具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实施良好的饲养管理和免疫程序可显著改善猪场健康状况降低疾病发病率。但若要达到最佳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和最大限度降低病源量以期最终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则必须采用合理有效的综合生物安全措施
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概论 篇2
1 科学选址与合理布局
1.1 选址
猪场的选址应尽量远离开居民生活区、交通主干道、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等500m以上,远离其他养猪场、屠宰加工场、畜产品交易点至少1000m以上,无养猪史,水、电、路三通。最好有山坡、树林、湖泊等天然屏障隔离,同时考虑能与种植业或果园结合,充分消纳养猪产生的污水、粪便。
1.2 猪场布局
猪场四周要建有围墙,最好用砖砌,高度2.5m。围墙内分3个区,即生活区、生产区和生产辅助区,各区域有一定距离的缓冲防疫带;布局顺序由上风向到下风向,分别为生活区→生产辅助区→生产区,生产区内通道应净道、污道分开,防止交叉感染,并实行雨污分流。同时堆粪区、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收集池应设在常年主方向的下风向。
1.3 猪舍布局
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布局顺序由上风向到下风向,比较理想的为配种怀孕舍、分娩舍、保育舍、肥育舍,其间至少相距500 m。如条件限制,可分为3个区域:母猪区、保育区和肥育区,其中保育区应与母猪区和肥育区(大猪区)至少相距50m以上,可有效地预防仔猪受感染。
2 人流、物流、猪只等控制措施
2.1 人流控制
第一谢绝外来参观生产区,如需进入生产区,需洗澡、更衣后方可进入猪舍,并由场内饲养人员引导,按指定的路线行走,不得到处走动。第二外来办事人员进场办事,须经过消毒,且只能在生活区办公室内办理业务。第三禁止猪场内饲养员、管理人员到其他养猪场走动。第四禁止本场内技术人员到其他养猪场进行诊疗等服务。
2.2 物流控制
禁止携带任何与猪有关的产品进入养猪场,如:鲜猪肉、卤猪肉、猪肉罐头等。生活区内不穿生产区的衣、裤、鞋、袜等衣着用品,离开生产区时,必须沐浴、更衣、消毒。所有外来车辆需经过严格消毒方可进入生活区、生产辅助区,包括装载生猪车辆也不能进入生产区,只能停放在养猪场围墙外装猪台处,或用场内专用运猪车,把猪运到装猪台。
2.3 猪只的控制
2.3.1 场内猪只流动控制
母猪只能在分娩舍和怀孕舍之间相互流动。肥育猪流动方向:断奶仔猪→保育舍→育肥舍→出售,不可逆向流动。
2.3.2 引进猪只的控制
引进种猪时,须在隔离舍隔离观察30~60d,经临床检查健康或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阴性,饲喂本场老年猪的粪便,或用老年猪隔栏饲养,以便让引进的猪逐步适应本场的病原微生物,待适应后,方可与本场猪群一同饲养。
2.3.3 病猪的控制
每栋猪舍应预留病弱猪栏,一旦发现病猪立即转到病弱栏内。经2d治疗未见好转的,转入病猪隔离舍治疗。一旦出现猪只死亡,不可任意乱丢,应采取深埋或焚烧或丢入化尸池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2.4 其他控制
禁止狗和猫在猪场内四处走动,全场常年定期灭老鼠和灭蚊蝇。同时采取防鸟网等措施,控制野鸟进入猪舍。养猪场内禁止混养鸭子及偶蹄兽等动物,防止携带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或口蹄疫病毒。定期检查自来水或深井水水质是否有化学污染和病原微生物,确保饮用水质量。注意饲料及原料质量,特别应注意饲料的霉变现象,防止黄曲霉中毒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
3 消毒
消毒是杀灭或清除存活在猪场内外环境及猪体表病原体的有效办法,可有效切断病原的传播,减少疫病的发生,因此消毒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1 车辆消毒
在养猪场生活区、生产区门口设立消毒池,对进出猪场车辆的车轮进行消毒,特别应重点关注拉粪、拉猪的车辆的消毒。消毒液每3天更换1次。
3.2 猪舍消毒
有效的清洁会大大提高消毒效果,因此,清洗猪舍时可用高压热水或冷水或蒸汽进行冲洗,同时使用洗衣粉等洗涤剂,使附在地面的有机物容易松开,便于洗净;再使用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干燥后,进行熏蒸消毒,空置7d后再转进新猪。
3.3 带猪消毒
进猪后每周带猪消毒1~2次。使用消毒剂要注意控制温度,不能用50℃以上的热水或低于l7℃的冷水稀释消毒剂,以免降低消毒效果。同时应交替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消毒剂进行带猪消毒。使用的喷雾器最好为电动或机动,压力为0.2~0.3kg/cm2,使用时应将喷雾器喷头高举空中,喷嘴向上喷出雾粒,雾粒可在空中缓缓下降,除与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接触外,还可与空气中尘埃结合,起到杀菌、除尘、净化空气,减少臭味的作用,在夏季并有降温的作用。
3.4 环境消毒
平时场内道路、舍内通道、值班室、更衣室要每天打扫干净。售猪后立即打扫出猪通道及出猪台、路面等,并及时彻底消毒。舍内所有垃圾一律焚烧或深埋处理。
3.5 用具消毒
料槽每周消毒1~2次,料车、笤帚等用具在使用前后进行浸泡或喷洒消毒。对金属饲喂用具等,可采取火焰消毒法。
4 猪群免疫接种
根据本地区、本场传染病流行情况,科学制定常规免疫程序,并定期掌握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伪狂犬等重点疫病的免疫抗体情况,再适时调整免疫程序。
5 猪病治疗及预防保健
猪只发生疫病时,应综合诊断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感染,并进行药敏实验,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根据发病季节和猪场疫病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对母猪、仔猪、育肥猪制定合理的保健方案,有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药物,尽量少用抗生素,不使用促生长的激素类添加剂。特别是对待出售的肥猪,应执行休药期规定,控制药物残留。同时药物的使用剂量控制在安全用量范围内,并做好用药记录。
6 管理措施
(1)每栋猪舍坚持全进全出原则,可预留一定的空舍时间,至少不低于3d。
(2)不同品种、年龄、批次的猪只禁止混养,合理安排饲养密度。
(3)有通风、温度控制设施,防止因通风不良、潮湿、炎热、寒冷及栏舍肮脏等应激因素,损害猪体的免疫系统,从而降低对疫病的抵抗能力。
(4)免疫剩余疫苗或疫苗瓶不可随意丢垃圾,应采取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措施。
规模化猪场消灭和减少蚊蝇的措施 篇3
每年随着夏季的到来,蚊蝇开始大量繁殖,特别是在垃圾粪便、卫生死角、污水臭沟内滋生最快。笔者在指导生产防疫的过程中,根据养殖场业主们多年来采用的灭蚊蝇方法,总结出一套规模猪场消灭蚊蝇的措施,现作一介绍。
一、消灭蚊蝇的措施
规模化养猪场应根据蚊蝇的生活史进行综合防治,只有通过环境控制、药物杀灭、生物防治三者结合的方法,才能经济、简便、有效地控制和杀灭蚊蝇。
1.环境控制
①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栏舍内猪排出的粪尿,保持栏舍干燥通风,湿度适宜,减少蚊蝇赖以滋生的地方。
②增加防、灭蝇设施。用纱窗、水帘等设施阻断苍蝇进出的通道,也可使用捕蝇瓶、灭蝇灯、粘蝇纸等捕捉消灭苍蝇。
③清除杂草。杂草往往是蚊子白天栖息的地方,如果猪场里面没有杂草,蚊子也就没有了藏身的地方。清除杂草会使蚊子无处藏身,也是减少蚊子的办法。
2.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是灭蝇的重要措施,它可直接杀灭成蝇。常用的杀虫剂有菊脂剂、拟菊脂剂、有机磷类等,可采用喷洒、涂抹粉刷、自制毒饵、毒蝇绳等方式使苍蝇接触杀虫剂而中毒死亡。
3.生物防治
在粪便中培养蚊蝇的天敌(蜘蛛、壁虎、甲虫、蜗牛等),在自然情况下,生物防治是较化学药物控制蚊蝇更有效的方法。
二、减少蚊蝇的措施
在室内点燃晒干的橘子皮、放置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如西红柿、夜来香、新鲜的薄荷叶等,均能驱赶蚊蝇。
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概论 篇4
猪场恶臭是指对人和猪产生有害作用的气体物质和使人的嗅觉产生厌恶感的气体。集约化和规模化养猪生产中,一般一个年产万头肉猪的养猪场,排污量至少3万吨,在适宜温度、湿度、厌氧环境、发酵条件下可产生大量恶臭;同时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忽视了猪场内排污沟清理、猪舍通风和其它卫生管理措施,使恶臭气体浓度过高(如有时NH3浓度可超过40毫克/立方米),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猪群的健康与生产性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已成为养猪生产卫生管理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提高养猪效益,应积极推广和应用新产品和新技术,采取综合措施以清除或减少恶臭的危害。
恶臭的产生
猪场中恶臭主要来自猪的粪便、污水、垫料、饲料等的腐败分解;此外,猪的新鲜粪便,消化道排出的气体,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物,粘附在体表的污物,呼出气中的CO2(含量比大气约高100倍)等都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猪的粪尿在腐败分解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因细菌活动而进行的脱羧和脱氨作用对恶臭物的产生最为重要。此外,猪场内空气中的粉尘与猪场臭气产生的关系密切。粉尘是微生物的载体,并吸附大量的挥发性臭气(不饱和醛、粪臭素)。同时,微生物不断分解粉尘有机质而产生臭气。
主要恶臭物质及其危害
许多研究者对猪场中猪粪发酵产生的恶臭成分进行了鉴定。有资料说明,猪粪恶臭成分有230种。其中对猪危害最大的恶臭物质主要是NH3、H2S和VFA(挥发性脂肪酸),其中NH3、H2S的危害已经为众多养殖户熟知,在此介绍VFA的危害。
VFA为一种混合物,以n—C4和i—C5的臭味较强,其蒸气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败臭味,对猪只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并引起猪烦燥不安,采食量下降,体质变弱,易发生呼吸道疾病。高浓度的VFA环境中,猪呕吐、呼吸困难、肺水肿。
恶臭的控制措施
(1)科学设计日粮,提高饲料利用率
猪采食饲料后,饲料在消化道消化过程中(尤其后段肠道),因微生物腐败分解而产生臭气;同时,没有消化吸收部分在体外被微生物降解,也产生恶臭。产生的粪污越多,臭气就越多。提高日粮的消化率、减少干物质(特别是蛋白质)排出量,既减少肠道臭气的产生,又可减少粪便排出后臭气的产生,这是减少恶臭来源的有效措施。试验证明,日粮消化率由85%提高至90%,粪便干物质排出量就减少三分之一;日粮蛋白质减少2%,粪便排泄量就降低20%。
①采用经氨基酸平衡的低蛋白日粮:用合成氨基酸取代日粮中完整蛋白质可有效减少排泄物中的氮。Kert认为在低蛋白日粮中补充氨基酸可使氮的排出量减少3·2%—62%,Aarnink等发现,当日粮粗蛋白降低至10克/公斤体重时,氨态氮在排泄物中的含量降低9%。
②采用稀饲喂养:采用液态料饲喂生长、育成猪,饲料的适口性好,消化利用率高,无粉尘,减少猪的呼吸道疾病,并降低成本,猪生长速度快;试验结果表明:与饲喂干粉比较,给猪饲喂液态饲料,饲料转化率可提高9·19%—12·08%,猪的粪便量随之相应减少。
(2)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
日粮中添加酶制剂、酸制剂、EM制剂、丝兰属植物提取物、沸石等,除提高猪生产性能外,对控制恶臭具有重要作用。
①酶制剂:日粮中添加酶制剂可提高氮的消化率,又可提高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Vandelholm(1997)报道,在仔猪饲料中添加0·1%的木聚糖酶,饲料干物质和氮的利用率分别提高21%和34%。Bass等(1996)的消化实验证明,使用酶制剂,使粗蛋白消化率提高9%,干物质消化率提高6%。
②酸制剂:主要通过降低消化道pH值来影响仔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减少腹泻率及腹泻带来的恶臭。大多数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有机酸可提高仔猪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提高氮在机体内的存留。李德发等(1993)报道,在仔猪料中添加1%柠檬酸,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提高2.28%和6.1%。
③EM制剂: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其可增加猪消化道内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调节体内的微生物生态平衡、防治仔猪下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猪的饲料转化率,减少肠道内氨、吲哚等恶臭物质的产生。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对EM除臭效果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使用EM一个月后,恶臭浓度下降了97·7%,臭气强度降至2·5级以下,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何明清(1992)用需氧芽胞杆菌喂猪,日增重提高7·8%—21·6%和2·8%—9·6%。
④丝兰属植物提取物:饲料中添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可有效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有两种含铁糖蛋白,能够结合几倍于其分子量的有害气体,故其有除臭作用。据美国巴迪大学报道,在每千克猪饲料中添加商品名为“惠兰宝—30”的丝兰属植物提取液112毫克后,猪舍中氨气浓度下降了34%,硫化氢浓度下降了50%,并提高了猪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
⑤沸石:沸石孔道体积占沸石体积的50%以上,表面积很大,对氨气、硫化氢及水分有很强的吸附力,因而可降低猪舍有害气体的浓度。据报道,在猪日粮中添加2%沸石粉可提高饲料转化率3·25%,并降低粪便水分与臭味。(3)加强猪场卫生管理
①正确设置猪场内的建筑:猪场内要建硬质的有一定坡度的水泥路面,生产区要设有喷雾降温除尘系统,有充足的供水和通畅的排水系统。
②合理设计猪舍:在猪舍内设计除粪装置,窗口使用卷帘装置,合理组织舍内通风,注意舍内防潮,保持舍内干燥,对猪只进行调教,定点排粪尿,及时清除粪便污物,减少舍内粉尘、微生物,尽量做到粪尿分离。
③改进生产工艺:采取用水量少的消粪工艺——干清粪工艺,使干粪和尿污水分流,减少污水量及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
④做好猪场粪便处理:建造位置恰当容积适宜的专用粪房粪池,及时对粪便进行高温快速干燥,或者堆肥处理,或使用除臭剂,并有效地把堆肥应用于农业生产。
a、高温快速干燥:采用煤、重油或电产生的热能进行人工干燥。干燥需干燥机,国内使用干燥机大多为回转式滚筒,在短时间内(约数十秒钟)受到500—550℃的作用,猪粪中水分可降至较低水平,有效控制恶臭的产生。
b、堆肥处理:建堆肥棚及堆肥处理槽(坑):堆肥棚主要防雨水,侧面全遮,前、后面敞开式,其大小据猪饲养量决定,但空间应大,利于通气。两侧为二道水泥墙,地面为水泥结构,设置通气孔,墙距约3米,墙高1·7米,长度视需要而定。粪便收集好后,注意控制适当水分,定时注入空气,把堆积粪便温度控制在30—60℃;并每周翻动1—2次,降低臭气,加速发酵,整个过程需6—8周,而后直接把堆肥运走或直接用于种植业。
c、使用除臭剂:猪粪便的除臭主要包括物理除臭、化学除臭和生物除臭几方面。
物理除臭剂主要指一些吸附剂和酸制剂。吸附剂可吸附臭味,常用的有活性炭、泥炭、锯木屑、麸皮、米糠等,这些物质和猪粪混合,通过对臭气物质的分子进行吸附。酸制剂主要是通过改变粪便的pH值达到抑制微生物的活力或中和一些臭气物质来达到除臭目的。常用的有硫酸亚铁、硝酸等。
化学除臭可分为氧化剂和灭菌剂。常用的有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其作用是使部分臭气成分氧化为少臭或无臭物质。Ritter(1989)报道,使用(100—500)×10—6的高锰酸钾或(100—125)×10—6过氧化氢可有效控制臭气的发生。
生物除臭主要指活菌制剂,其作用是通过生化过程脱臭。有专家将分离出的放线菌接种于猪粪便中,NH3、H2S、VFA等恶臭物质很快消失。有试验证明:从泥炭腐植质或活性污泥中分别挑出硝化菌和硫细菌,经训化后,硝化菌可清除粪便中的氨,硫细菌可抑制二甲基硫化物(DMS)等的产生。
沼气工程主要采用固液分离,酸化水解和厌氧发酵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
滤塔沉淀处理工艺包括四个过程:分离、分解、过滤、沉淀。
分离:用固液分离机将污水中固形物与液体分离,由于固形物主要由有机物组成,可以直接堆积、处理,而污水自然流入进料口进入下一步处理。
分解、过滤:通过生物滤塔使分离的稀液净化,生物滤塔是依靠滤过物质附着在滤料表面所建立的生物膜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以达到净化的目的,使污水的有机物浓度大大的降低。
沉淀:可使50%左右的悬浮物下沉,并在沉淀池中添加一定量的絮凝剂,悬浮物去除率可达85%—90%。
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概论 篇5
一、存在问题 1.规划布局不合理
一些规模养猪场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一是生产区和生活区、区、外宾接待区混为一体,不能有效地隔离开来,且生产区未设动物疫病隔离观察区,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传播、发生;二是圈舍、养猪场出入口未设立消毒设施或消毒设施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达不到消毒防疫的目的。2.免疫程序太混乱
规模养猪场在免疫注射中,有的使用单苗,有的使用联苗;常用的疫(菌)苗为:猪瘟单苗或猪“三联”苗、口蹄疫疫苗、细小病毒等。其免疫程序较为混乱,以猪瘟免疫注射为例:种用猪一般采取每半年一次;仔猪、育肥猪的免疫程序:有的业主采取乳前免疫,有的采取30日龄左右首免、60日龄二免,既不是强化免疫,也不是延续性免疫,免疫后又没有佩戴免疫标记;如卖给散养农户,很可能遇农村散养普防而再次注射,在抗体滴度较高期间的一般性再次免疫注射,不但不能产生较高的防疫抗体,反而还会使体内的有效免疫抗体滴度降低,导致免疫的失败。3.疫苗来源很复杂
规模猪场防疫所用疫苗来源相当复杂。有的养猪场向动物防疫主管部门订购、需时领用,有些养猪场自己从兽药、饲料市场,还有个别猪场自制疫苗免疫注射。这些疫苗,存在着如下问题:其生产厂家是否是国家的定点生产企业,疫苗的运输、保管过程是否按要求进行,冷链系统是否健全完善,疫苗是否安全有效,使用后免疫力是否增强等。目前,已有个别养殖场出现了免疫失败的现象。4.抗生素药物滥用
个别猪场在养殖过程中,对抗生素药物的使用过滥。一是饲料中滥加,长期使用;二是滥用,大剂量加倍使用;三是出现防疫注射反应后,在抢救中首当其冲使用大剂量抗生素药物,这些抗生素药物虽然对抢救有一定的,但同时也抑杀了疫苗中有益活菌群,影响疫苗的效力。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药物,致使抗生素药物在动物体内长期大量残留,防疫注射时影响疫苗的效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畜产品的质量。
二、应对措施
1.提高管理人员科技水平
目前,提高规模养猪场饲养管理人员的科技水平很有必要,也显得非常迫切。一是畜牧业现代化需要从业人员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二是当今的国际化商品市场需要无公害的畜产品,而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产品。饲养管理人员动物养殖科技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既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办法,也可以聘请有资质的科技人员担任技术顾问,培训饲养管理人员技术,指导饲养管理。所聘请的技术顾问不能只挂虚名,必须切切实实地履行职责。2.改进猪场布局和添置设备
规模养猪场无论规模大小,动物养殖的环境布局必须科学合理、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养殖生产区和人的生活区、外宾接待区等应严格分离,闲杂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生产区,特别是动物养殖同行人员更不得随意进入。养猪场和圈舍进出处应设立消毒池、消毒袋、消毒室等设施。生产区内应设疫病隔离观察和区,并设于生产区的下风向。排粪沟应设于圈舍之外,养猪场的地面要有一定的坡度,确保不积留粪尿。应供给清洁卫生的饮水;条件较好的养猪场应安装自动供水、饮水系统,既达到清洁卫生的要求,又满足动物自由饮水的需要。3.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制度是提高规模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些制度包括按动物防疫法规建立健全的引种申报防疫监督制度、定期清洗消毒制度、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制订的免疫注射制度、外来人员消毒制度、管理人员进出场消毒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要装贴上墙,还要让大家熟记于心,落实到行动上去,按制度规定去做,一切制度化。4.规范疫苗使用
规范疫苗使用,主要是加强管理。一是动物防疫用生物药品这种特殊商品的供应渠道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由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统一管理;二是动物防疫疫苗免疫注射种类,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统一部署进行,不得擅自增减,特别是动物重大疫病防制所用疫苗必须坚决免疫注射到位。除实行免疫档案登记管理外,还应实行动物防疫驻场监督。
5.规范保健药品使用
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概论 篇6
1 猪场环境控制
1.1 猪舍的建造
猪场场址要选择地势高、平坦、向阳、无污染, 水、电、交通都方便的地方, 周边应无其他饲养场及肉类加工厂等, 远离闹市区2km以上。生产区、生活区、办公管理区要分开。生产区内按当地主导上风向依次分为种猪舍、妊娠舍、分娩舍、生长舍、育肥舍, 还要设置病猪隔离舍。病死猪或母猪产后胎衣要远离猪场进行焚烧或深埋。场内还要设置专门的粪便处理设施。改善猪舍设施条件, 创造舒适的小气候。定期清除杂草和填埋阴沟, 注意灭蚊蝇、驱虫、灭鼠。场内职工不准私养畜禽, 所需猪肉及制品由本场供应, 不得外购。猪场周围空闲地进行植树种草绿化。
1.2 卫生与消毒
(1) 进场前消毒
门卫室设紫外线消毒灯和洗手消毒盆, 所有进场人员必须用紫外灯照射5~10分钟, 并经消毒液洗手消毒方可进入。所有进场车辆必须由高压消毒机喷雾消毒, 经消毒池进入猪场。
(2) 非生产场区的消毒
非生产区, 包括生活区、办公区、饲料加工区等生产辅助区, 要求经常清扫, 保持清洁, 每周消毒一次。
(3) 人员的消毒
进场人员在外更衣室脱去所有衣物后, 经消毒液洗手、洗头, 全身淋浴后, 在内更衣室换上全部场内专用工作服、工作鞋后, 方可进入生产区。淋浴消毒过程由门卫监督, 其过程为单一流向, 严禁出现净区、脏区的双向互串。工作服与工作鞋保持清洁, 并定期用消毒液浸泡。
(4) 猪舍消毒
彻底清扫、冲洗下水道或排污沟;用2%~3%氢氧化钠消毒液浸泡消毒1~2小时;高压清洗机清洗, 干燥, 消毒液喷雾消毒, 干燥备用, 进猪前用消毒液消毒一次, 或在干燥后密闭猪舍, 将福尔马林 (按每立方米空间30ml) 倒入适当容器内, 再加入高锰酸钾15g, 熏蒸24~48小时消毒。带猪喷雾消毒能够杀死和减少猪舍内空气中漂浮的病毒和细菌, 沉降猪舍内漂浮的尘埃, 抑制氨气的发生和吸附氨气。
(5) 用具消毒:清扫和饲喂用具、治疗工具、手术工具、场内饲料包装袋等都要按照常规进行消毒, 减少病原交叉传播的几率。
1.3 水质控制
猪的饮用水应清洁无毒、无病原菌, 符合人的饮用水标准。猪饮用水应符合以下两项指标:一是每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小于100。二是每1升水中大肠杆菌群数少于3。选用密闭式饮水器, 防止病原经饮水群内扩散。生产中要使用干净的自来水或深井水, 同时可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消毒药物则可以杀死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2 免疫及药物预防
2.1 免疫
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选择质量优良的疫 (菌) 苗。严格按规定运输、保存、使用疫苗。注意无菌操作, 免疫前后不要滥用药物。积极做好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 并于免疫后25 d进行抗体检测, 检测不合格的进行补免。注意观察免疫接种后的反应, 及时处理过敏反应严重的猪只。做好免疫档案记录工作。制定疫情处置预案, 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2.2 药物保健
要定期添加对本场细菌敏感的药物控制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根据不同季节, 每1-2月投喂一次四环素类药物以控制衣原体病、支原体病和附红细胞体病。特别是在母猪产前产后5d、乳猪出生后3、12、21d以及仔猪断奶前后5d、仔猪转舍前后3d等最易产生应激、诱发疾病时期, 更要在饲料饮水中添加抗生素、抗病毒制剂、抗应激药物、免疫增强剂等。
3 种群安全管理
3.1 科学引种
选种前必须做好疾病检测, 严格检疫, 确认无任何疫病, 特别是对布氏杆菌病、伪狂犬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重要的传染性疾病, 检测通过放置隔离区进行隔离观察。引入猪场前再次检测, 合格后方可入场。
3.2 全进全出
生产线各车间独立的栋舍, 要分批次安排生产, 做到全进全出, 使每批猪的生产在时间上拉开距离已进行清洗、消毒, 空舍。真正的全进全出能够有效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 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猪群中连续感染, 交叉感染, 也为控制和净化疫病奠定了基础。
3.3 种猪的安全
种猪最好自繁自养, 这样安全性比较高, 必须引种时一定要进行相关疾病的检测。使用人工授精技术, 可避免因公猪带病而传播疾病。有目的地净化某些疾病, 净化后的繁殖成绩是比较显著的。
4 做好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猪、粪便及其他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可以选择深埋、焚化、焚烧等方法, 污染严重的饲料、粪便应发酵处理。深埋点应远离居民区、水源和交通要道的地方。坑的深度、宽度视处理污染物的多少而定, 但覆盖土的厚度必须高于1.5m, 坑底铺垫石灰, 覆盖土以前再撒一层生石灰或喷洒消毒剂。坑的位置和类型应有利于防洪。焚化、焚烧疫区附近有大型焚尸炉的可采用焚化的方法。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综合防控措施 篇7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综合防控;
据笔者几年来进行的疾病防治和疫病调查显示,目前对我地区规模化养殖场养猪业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病主要有:猪蛔虫、猪疥螨、弓形体、旋毛虫等体内外寄生虫。因寄生虫疾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养猪利润的6%~9%。因此我们对规模化养猪场的主要寄生虫害采取了一系列綜合防控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2年统计,2012年与2009年相比,养猪利润损失下降4个~6%。
1 改善养殖条件
首先要给猪只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猪舍尽量要向阳、保持干燥,温度适宜、通风良好;饲养的猪只密度合理,尽量饲养于圈内;圈舍经常清扫、保持清洁卫生,按照技术规范定期消毒,猪粪、垫草严格采用堆积发酵的方法处理,以杀灭寄生虫卵和幼虫;要随时注意保证饲料、饮水的卫生,防止污染;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充足、均衡,以提高对寄生虫侵袭的抵抗力。
2 定期驱虫
2.1 驱虫方法
定期对猪群进行预防性驱虫,可减少寄生虫感染几率,防治寄生虫病的发生。我们主要在以下时期进行驱虫:断奶猪进入保育舍后15天~20天左右,间隔3周~4周再驱一次,母猪怀孕进入分娩舍前驱一次,公猪则每年春秋驱虫两次。驱虫时应随时消灭或驱除中间宿主与传播媒介,如蚯蚓、纹蝇、猫、鼠等。近年来我们采取定期对猪群进行预防性驱虫,大大减少了寄生虫感染几率,对防治寄生虫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2 用药物
2.2.1 药物选择
我们首选阿维菌素对猪场寄生虫进行控制,此药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对动物无毒副作用,可用于母猪产期驱虫,是非常理想的药物。在临床上一般选用阿维菌素与阿苯达唑配伍用药,基本上能控制我地区常见寄生虫病的危害。
2.2.2 用药方法
(1)每年春季和秋季每个猪场各用药物混饲驱虫一次,按驱虫剂的说明书对不同年龄的猪只分别进行,采取自由采食的方式,连续用药一周。
(2)仔猪在保育期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15天~20天驱虫一次,驱虫药混饲连喂1周,间隔3周~4周再连喂一周。
(3)妊娠母猪转入产房前2周驱虫一次;后备母猪转入种用生产前2周驱虫一次;种公猪每年三次驱虫。驱虫均采用混饲自由采食,连续用药一周。
(4)猪舍与猪群体外驱虫消毒:每月对种公、母猪及后备猪喷雾驱杀体外寄生虫一次,产房进猪前空舍栏喷雾驱虫一次,临产母猪上产房前驱体外寄生虫一次。只驱体外寄生虫时一般采用杀螨灵、虱螨净、敌白虫等体外喷雾的方法。
3 重症治疗
如果风险猪群寄生虫病严重,可选用阿维菌素针剂注射和药物混饲相结合治疗。最近几年发现需要特殊治疗的寄生虫病主要是疥螨和虱病,由于阿维菌素对疥螨的药效并非立即起作用,需至少治疗一周左右,应避免未治疗和已治疗猪只的接触。因虱卵的孵化期可能需要3周,有时可再次用药进行治疗。
【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概论】推荐阅读:
规模化猪场污染治理措施05-15
规模猪场防疫措施12-31
规模化猪场的驱虫10-14
规模化猪场的疫病防控07-11
规模化猪场的科学免疫11-04
规模化猪场的绿化论文01-29
规模化养猪场的管理09-23
规模化养猪场的建立10-23
规模化养猪场的消毒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