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课程与教材分析(共8篇)
生物学课程与教材分析 篇1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分析
齐洪波
(山东东营市胜利油田第二中学,山东 东营 257051)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1-8755(2004)0438
2004年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四个省区实行高中生物新课程试点,作为课程改革的试验省份,山东省今年除了济南、泰安和德州选择了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其他的市地均选择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
一、高中生物结构和内容改革的特点
(一)改革的核心思想:
不同学生要有共同基础,也要有不同的个性发展,高中生物要为所有高中学生搭建规划人生的平台,要使学生在选择课程中间学会选择人生(实质上体现了为一切学生发展的思想体现)。
(二)实现改革的措施:
1、高中学生必须要学习好八大领域即: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在八大领域下又包括科目,而科目下又包括模块,必修模块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是每个学生共同的基础,选修模块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中由选修一和选修二。
2、课程实行学分管理,但是这个学分管理要和学分制分开,课程可以开在任何一个年级,但是必须注意科目的内容的衔接关系。每个科目都有一定的学分,语文10学分、外语10学分、数学10学分、思想政治8学分、历史6学分、地理6学分、物理6学分、化学6学分、生物6学分、技术8学分、艺术6学分、体育与健康11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课程的开设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年级,但应该注意每个学分18学时,比如生物必修共三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共六学分。这样必修116学分,学生还必须在选修1中获得22学分,选修2中获得6学分。高中毕业必须获得144学分才能毕业。
3、任何选修模块都允许零选择。
(三)生物课程的解决办法:
6学分必修,共108学时,一个学期两个学段(每学段十周),一个学段学习完一个模块,9周学习,每周4课时,这样在一个学段中的第十周复习考试。这样一个学期可以完成两个模块,在高一就可以非常轻松的结束必修学习,剩余的一个学段和高二的时间可以开设选修。在开设选修时要让学生明确每门选修的适用范围: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试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本模块适用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
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应用,较全面的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适用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了基础。在学生选择课程时并不要严格选择,没有明显的界限。
(四)结构和内容改革的特点
1、充分体现了以人文本的精神,即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又尊重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2、生物课程来说确实能体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必修模块体现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强化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在全套教材里面,处处都是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并且专门设计了生物科技与社会一书。
4、生物课程能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热点和前沿,并且在选修上设计了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5、课程结构和内容无疑是恢复了生物科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和尊严,为学生打好生物科学基础。与物理、化学一样的要求,恢复了生物科学的地位。
二、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特点
1、努力体现模块或教材的特点(模块间即相互独立又体现了生物科学的联系)。
模块:(1)教育价值:每模块都有符合总目标的教育价值(2)核心概念:每模块都应有一组核心概念(3)观念思想:每模块都应有一组科学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4)学习情境:每模块都应有符合模块内容的学习情境。(5)逻辑体系:每模块都由内在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同时又是开放的兼容的和明确的。
2、是由现代思想观念统帅各个模块,特别是必修模块。
(1)建立了生命是一个系统的思想观念(系统论观点)要让学生知道生命系统是有层次的。
(2)建立生命系统内部和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信息流动的概念。
(3)建立生命系统稳态与调控的思想观念。
3、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的学习。
观察实验的方法集中于分子与细胞模块,假说演绎的方法集中于遗传和进化模块,系统分析的方法集中于稳态与环境模块,建立模型的方法集中体现在现代生物技术实践模块。
4、强化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重要概念用黑体字在教材中标出,对基础的核心内容强化了练习和测试。
5、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贯穿于课本的各个章节的各个方面。
三、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模块分析
(一)分子与细胞模块分析
1、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1)促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有利于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及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理解生命有许多层次,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理解生命系统的开放性,即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领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普遍规律。
(2)为学习其他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奠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3)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本模块精选了若干重大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历史的氛围中去体会和领悟科学过程没有重点,现代生物科学生机勃勃;让学生明确科学的前进依赖于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但是理解科学过程,最重要的是亲历试验和探究。
(4)在现实生活的冰晶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生活服务。
2、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1)以“科学家访谈”代序,让学生明确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2)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件内容体系(3)以问题或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
(4)以“本章小结”、节的“练习”和章的“自我检测”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
3、本模块教学应注意
(1)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2)把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3)切实保障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4)认真对待创新能力的培养
(收稿日期:2004-9-14)
(5)追求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二)遗传和进化模块分析
1、学生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在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价值在本章中有明确的价值和意义。
2、本模块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1)要让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和进化,教学内容应该定位在基因水平。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安排,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在到沃森和克里克等,从拉马克到达尔文再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三)稳态和环境模块分析
1、学生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1)本模块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①在知识方面: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深入理解稳态、调节、环境等核心概念。
②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科学方法教育侧重点在系统分析方法和模型方法。
③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环境保护,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④其他方面: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四、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的注意事项
1、高度重视必修模块的教学。
2、注意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统一起来。
3、要尊重教材,发扬教材优点,创造性应用教材,弥补教材缺陷。
4、重视核心概念教学,核心能力的培养。
5、要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起来的。
6、要重视基础,基础扎实才会有创新。
7、贯彻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8、合理安排好生物教师的工作,一定要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
生物学课程与教材分析 篇2
1 加强教材建设
近年中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中职生水平的变化以及学科知识的更新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调动学生主动性, 使学生学以致用;明确教材的定位、学生的背景与能力 (初中毕业、高中毕业) , 寻找共性与特点;明确教材的科学性与应用性,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 用多种形式恰当地表述其应用, 指导实践;从学生角度出发, 设计学习方案, 组织学习材料, 降低学习难度。笔者在参与教材编写时充分认识到中职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 尝试创新与实践, 以教材创新推动教学改革。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面向21世纪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系列教改教材, 科学出版社) 是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新模式研究课题组指导下编写的。教材简明扼要、图文并茂, 分为3个模块:基础模块、实践模块和选学模块。基础模块和实践模块是必学内容, 是基本标准和共同要求。选学模块由各校根据专业、学时、学分等情况选用。教材以“必需、够用”为度, 通俗易懂、版式新颖, 并配有大量图片, 易学、实用, 非常适合中职护理、助产、检验、药剂、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工艺、影像技术等专业使用。该教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 (1) 尽量用简表形式进行小结。把各单元知识言简意赅地列成简表, 使知识要点一目了然, 便于理解和记忆。 (2) 各章节更加简明扼要, 并尽量使用一些更贴切的图表, 使之更易读、易懂。 (3) 增加了一些新知识, 如超敏反应防治新方法、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莱姆病病原体、肺孢子虫、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的判断等。 (4) 增加了各章节的链接内容, 使之更实用、适用, 更贴近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5) 制作了课件, 便于学生与教材参照学习使用。课程目标即教学目标:掌握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熟悉免疫应答的功能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了解常见人体寄生虫的感染阶段、致病性、防治原则。能力培养目标: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油镜观察标本, 会采集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检验标本, 能在教师指导下消毒灭菌。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勤奋的学习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热爱医学事业, 加强职业道德意识, 具有创新精神, 树立无菌操作观念, 养成防病健身习惯。
2 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2.1 开展互动式教学, 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普遍反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内容复杂, 容易混淆, 不易记忆和掌握, 许多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等理论听起来枯燥无味, 很难产生兴趣。所以应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推广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各种病原体的典型形态特征。 (1) 先引导学生关注由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变化造成传染病发生的病例, 然后讲授基本知识, 这样学生就不觉得枯燥了。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人对花粉、鱼、虾发生过敏反应, 为什么献血、输血要查血型, 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传染病, 同时插入典型临床病例, 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相关知识, 提高能力, 拓宽视野。 (3) 结合课件进行讲解。如讲解破伤风芽孢梭菌时, 通过播放图片、动画, 使学生既易于掌握其形态特征、理解其致病机制与症状之间的关系, 又对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典型症状记忆深刻。介绍Ⅰ型超敏反应时, 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 使学生对其发生机制的3个阶段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掌握临床常见疾病,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增加学科前沿知识。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 不能及时反映学科的一些新成就和进展, 同时受学时的限制, 教师很少给学生讲解这些知识, 而这些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工作非常有用。因此, 教师应介绍一些学科前沿知识, 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 相应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和基因治疗研究,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 引入专业外语, 提高学生的素质
针对近年中职涉外护理等专业学生出国就业的现况,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在教学中侧重专业英语词汇的引入, 课件、电子教案中的重要医学微生物学名词均为中英文对照, 使学生能自如地运用所学专业英语, 初步具备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
2.3 延伸课堂, 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网络提供相关专业链接网站、课件等, 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为题, 撰写综述;通过“肝炎的感染与治疗”、“艾滋病的传播及防治手段”、“结核病的全球发病率分布特点”等讲座, 解决学生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脱节的问题, 为学生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2.4 重视实验,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实验教学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学生普遍对实验课不够重视, 教师也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 而且这种传统观念更新较难。以往实验课处于从属于理论课的地位, 常常是为了验证理论,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上的步骤简单重复, 忽略实验目的, 忽视实验结果, 不认真书写实验报告等, 收获不大, 而且由于实验材料和班级的限制, 不是每名学生都能有机会动手操作, 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实验教学形式, 更新实验内容, 不断引进在科研或临床实践中建立并已成熟的新技术, 开设新的实验项目, 增加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操作及创造能力。如皮肤消毒、药物敏感性实验, 启发学生思考临床处置之前为什么要进行皮肤消毒、细菌的耐药性是如何产生的、怎样判断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提醒学生注意操作中的关键环节, 纠正学生的各种错误操作,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归纳能力。
3 提升教师素质
中职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素质和责任心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努力,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刻苦钻研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大量增加知识储备, 了解当前学科发展的新进展, 并将其及时补充到教学中。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培养严谨的作风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通过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使学生学到医学基础知识, 而且与临床紧密结合, 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发挥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只有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教师素质, 才能保证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改革,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进.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7, 19 (4) :387~388.
[2]杜晓伟.提高中职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操作技能[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2) :108~109.
生物学课程与教材分析 篇3
关键词 生物学教材 光合作用 曲线分析 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更是体现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美国中学生物核心教材《Biology》的实验手册B中关于“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线分析”为例,与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中有关光合作用强度的数据分析进行比较,并作简要的评析,为国内培养学生实验数据分析能力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1 教材实例介绍
1.1 国外教材实例介绍
Miller & Levine编著《Biology》教材2010年版的实验手册BP251特别单独设置了关于光合作用数据分析的相关实验——“数据分析实验11光合作用速率”。该实验明确提出了实验目的:通过对曲线图的分析来探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实验同时也明确了能力要求,包括“曲线图解释”“数据分析”及“比较与对比”。
实验数据是利用了光照强度对“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影响的曲线图(图1)。分析过程设置了3个层次的问题:(1) 曲线图解释:① 光合作用速率的测量指标;② 观察y轴,思考该因素和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联系;③ 沿着y轴上升,光合作用速率是上升还是下降?④ 沿着x轴向右,光照强度是增强还是下降?⑤ “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速率怎么变化?(2) 比较与对比:① 当光照强度低于200 μmol/m2/s或高于400 μmol/m2/s时,哪一类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更高?(3) 推断:① 沙漠里的平均光照强度大于400 μmol/m2/s,根据曲线图判断哪一类植物更适合生长在沙漠环境?② 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生存?
1.2 国内教材实例介绍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分子与细胞》生物教材中对光合作用的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也涉及了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的探究。该探究实验中没有列举曲线图进行分析,在教材P106“光合作用课后练习”中出现了对曲线图的解释和分析,原题如下:下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分析曲线图(图2)并回答:(1) 为什么7~10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2) 为什么12时左右的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3) 为什么14~17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断下降?
2 教材实例比较与评析
2.1 美国教材实例特色
美国教材中曲线图分析更注重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分析过程设置的5个问题就体现出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并逐渐放开。“曲线图解释”这一部分主要是分成三步对曲线图的基本信息作出了描述:① 该数据分析实验首先建立起曲线图坐标指数与生物学过程的联系,在数据解释中设置两个问题:光合作用速率的测量指标及y轴和光合作用的联系; 观察曲线图的坐标变化,明确坐标变化和光合作用的联系;③ 描述坐标中曲线随着坐标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这一部分明确了坐标的基本信息,为更好地进行曲线的比较和分析打下基础。“比较与对比”是曲线图分析中常会涉及到的一个分析角度。该实验中设计的“比较与对比”这一部分的问题是:“当光照强度低于200 μmol/m2/s或高于400 μmol/m2/s时,哪一类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更高?”该问题非常简单,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方向。学生可以发散地提出更多问题,如比较曲线的趋势,比较曲线的起点、终点、转折点等特殊点。最后一部分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很多试题中也会出现类似的考题,让学生根据一定的信息推断一种最可能的结果。“推断”这一部分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处理和转化能力,及依据信息去做出判断的能力。
美国教材中曲线图分析也注重分析过程的模式化构建(图3)。通过曲线图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曲线图分析的大致步骤及需要关注的关键信息,避免学生拿到曲线图无从下手。每一步设置的相关问题可以起到前后分析过程的衔接,如该实验中相关问题从坐标、曲线、曲线比较及推断的主线进行设置。
2.2 国内教材实例的差异
国内教材光合作用曲线图分析注重从曲线变化的原因角度来分析,更关注对一些现象的解释。通过对曲线图呈现的生物学现象,然后结合生物学过程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学过程的理解和应用。国内教材在曲线描述和分析上有所深化,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曲线分析过程缺乏一定的逻辑推理的分析过程,学生往往会凭借已有的记忆对一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分析。国内教材对曲线的分析没有注重对分析过程和步骤的模式构建,导致学生拿到曲线以后会无从下手。对有些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学生会凭借记忆很快进行分析和作答;如果是以新的研究数据呈现,学生往往就无从作答,或者所分析的内容与对应问题缺乏逻辑推理。
3 曲线图分析模式的借鉴
曲线分析按照一定的分析模式,从“坐标——曲线——运用”的顺序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快速找到分析切入点,并对曲线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3.1 坐标分析
对坐标分析,就要先建立坐标指数和生物学过程之间的联系。坐标中y轴通常是观测指标,如光合作用速率用二氧化碳的消耗量来表示;酶的催化效率用单位时间底物的消耗量来表示,所以首先需要把观测指标和生物学过程进行联系。X轴通常是自变量,自变量的变化和生物学过程的变化之间的联系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推理进行构建,如国内教材中的光合作用曲线图x轴是时间,时间本身不能影响光合作用速率,而是时间背后的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2 曲线分析
曲线分析包括某一曲线的分析及不同曲线的对比。某一曲线分析主要从曲线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变化幅度,比较同一曲线不同点之间的关系。不同曲线的对比会从趋势、规律和变化幅度上进行对比,也会对一些特殊点进行比较,如起点、转折点等。
3.3 技能运用
这一部分主要是运用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对现象进行解释及推断。利用的生物学知识可能是题干中的信息,如图1中阳生植物光饱和点比阴生植物要高,沙漠环境光照比较强烈,所以阳生植物就更适应沙漠环境;也可能是运用已经掌握的生物学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断,如图2设置的问题就需要运用已知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更侧重于对现象分析的记忆,缺乏从曲线去推断结论和解释原因。
国内教材曲线分析注重对现象的解释,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较高,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属于记忆层面的教学材料,缺乏对分析思路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在生物学曲线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美国教材的“模式化”分析过程。这样学生容易根据分析模式找到切入点进行曲线的准确分析,并学习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来解释现象和合理推断,并不仅仅依靠知识面的拓展。
参考文献:
[1] Miller & Levine. Biology Lab Manual B. Pearson Education Inc., or its affiliates,2010:251-252.
生物学课程与教材分析 篇4
通过学习新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新课程的一下内容;
1、体现新的课程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生物学》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因而教科书注重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教科书力图克服过去中学教科书较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力图克服精英教育思想,精选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力图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教科书的可读性等。
(2)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涵盖的目标不仅是生物学基础知识,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生物学》通过精选教学内容,使各项培养目标得到真正落实。
(3)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学》精心安排了各类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和其他学习形式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学,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3项理念中,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生物学》编著的特色正是突出了这一核心理念。
2、编写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3、编写原则
(1)把握基础性,体现先
(2)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3)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4)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5)渗透STS教育思想。
(6)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7)加强启发性和可读性。
(8)具有弹性。
二、七年级上册教材的分析
七年级生物学教材是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根据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从装帧方面看,就像一本精美的彩色画报。从内容方面看,它突出了科学性,加强了直观性,增强了趣味性,注重了灵活性,显示了实用性。它较好地体现了编写者的创新意识,展示了近年来教育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充满着时代气息。结构体系的目标明确,形式生动活泼,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语言贴近学生;同时,注重生物学与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以下特点:(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2)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3)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4)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5)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6)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本册教材趋向人本化、人文化、人性化、生活化、综合化、信息化、个性化、立体化、过程化和主体参与化。突破“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体现了基础性,讲究了实效性,突出了时代性和求新的特点,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教材。
新旧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对比分析 篇5
摘要:本文就《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生物学》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进行了宏观对比,同时为具体表现二者的区别,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以期达到见微知著的目的。通过这一章的不同诠释可见新版教材的革新之处:科技前沿知识的引入、生物基础知识的深化、圖片的具象化呈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渗入等。本文探讨内容略显浅薄,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新旧教材;高中生物;教材对比
一、前言
从2004年至今,15年光阴过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下文称为2004版实验教材)教科书即将成为历史,而经过实验教材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铺垫,《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生物学》(下文称为2019版教材)已经成书。新版教科书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导方向,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几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教材设置,如在必修一的“科学家访谈”一栏中,与施一公教授的对话中,通过教授的个人经历、科研过程就极大程度地呈现了社会责任的内涵。下面通过结构设置、内容设置及栏目设置等方面,对2019版教材较2004版实验教材的革新之处进行分析。
二、宏观对比
(一)名称设置
2019版教材将生物教材命名为“生物学”,在2004版实验教材——“生物”的命名基础上多加了一个“学”字,在课程标准的命名也为“生物学课程标准”。生物学作为六大自然科学之一,虽然可以简称为生物,但“生物”这一名词所指的是生物本身的内涵:“泛指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物体”;而生物学更加强调了学科的特点,更为正式、严谨地表明了这个学科的含义:“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结构设置
根据2017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模块的设置与2004版实验教材有所不同:将原有的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进行了拆分,与之前的选修教材进行部分合并,设置为选修性必修教材,同时选修部分设置三个拓展模块,供“3+3”高考制度中,学生的高考考试科目内容的学习,教材结构上也因此产生了变化(图1、图2)。
在教材结构的设置方面,2019版教材的必修部分延续了之前的设计,在课程的大体顺序上没有过大的变动。必修一的章节内容、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必修二的章节由原来的七章内容变为六章,将第六章的杂交育种与基因工程挪至了选择性必修部分。选修部分更贴近社会生活:涉及常识类教育、对生物相关职业的介绍以及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这样的教材设置对于将生物设置为未来发展选择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相关职业的前景,感受到生物学科的乐趣,为将来求学、就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三)内容设置
1.知识点更为深化
2004版实验教材对于一些知识的介绍并不详尽,但在2019版教材中却得到了进一步的介绍,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细胞中的无机物中对“水为什么是良好的溶剂”进行了解释的同时,还联系了与之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这可以帮助学生在自学、复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参考。知识的丰富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运用传统教学法,老师的授课内容可以更加具有科学性、更加丰富;选择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有了更多的支撑,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支持与方向。
2.部分内容调整
2019版教材在对2004版实验教材的内容进行大部分保留的同时,也对其中一些知识块的顺序设置进行了调整,如必修一第一章中,将原本在第二节结尾的细胞学说内容移至第一节开篇。教材对一些内容进行了删除,如对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处原有的“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进行了删除,删除的内容有的被应用到其他栏目中,如将上述“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进行简化,进而形成“思维训练”栏目中的内容。教材也对科学前沿知识进行了更新,如在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的生物科技进展栏目中选择了“基因组编辑”的前沿科技,展示了2016年华裔生物学家张峰的研究成果,并在栏目结尾列举了我国的前沿科技成果:克隆猴诞生、基因组编辑治疗癌症等,这种方式显示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渗入,同时引发学习者对滥用基因编辑技术,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技术进行思考与讨论。
(四)栏目设置
2019版教材对2004版实验教材的栏目进行保留的同时,也进行了调整。部分栏目的名称发生了改变,如2004版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栏目更名为“探究·实践”,将原有的“与生活的联系”合并入“与社会的联系”栏目;2019版教材较2004版实验教材对栏目的应用更为频繁,如“学科交叉”栏目的应用,这一栏目也使生物学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联系更为密切。
2019版教材在“本章小结”栏目的编排上以“理解概念”和“发展素养”两个方面总结了学习者在学习完一章课程后应掌握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方向。同时取消了“网站登录”,这项变动有利有弊,它使之前输入相应网址,但却出现无关网页或不存在页面的状况得到了避免,但同时也不能为学习者提供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可推荐的网站,展开课外学习。在书的附录部分,2019版教材增添了实验室的安全准则。
(五)外观设置
相较于2004版实验教材,2019版教材在纸张的厚度与材质上、字号的大小、图片的设置与文字结合上有了更好的选择。同时在色彩上有了不一样的风格,如在“思考·讨论”“探究·实践”栏目的背景色选择了蓝色、紫色,整体的生物教材风格冷静、具有科学性。对于图片的设置上也很大胆、精良,如在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处,以我国国宝大熊猫为“个体”系统进行举例,占用了两页的篇幅进行描绘、说明;必修二第六章第四节“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处,用了极为精美、形象的画面,用各个物种在时间的道路上前进的景象描绘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在2019版教材中不再出现图片模糊不清的情况。
三、以高中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进行分析
(一)结构、内容变化
2019版教材延续了2004版实验教材在“细胞的基本结构”部分的整体结构,依旧是以“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这样由外向内的思路进行,但教材将之前位于第四章第二节“流动镶嵌模型”的整节内容挪至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处,与原有内容进行了整合、重新命名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删除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这一实验。教材内容的设置与细胞核部分类似:先从更具象的功能入手,通过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中结构与功能相互统一的关系,从而引出结构的内容。整个细胞膜部分的知识块顺序为:“细胞膜的功能→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究(思考·讨论)→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框架”。
(二)图片的合理应用
通过细胞器部分的设置再次显示了本次教材的这一大突破,即图片的教学开发。在细胞器这一节中,2004版实验教材选择先介绍几个重点细胞器后,通过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对比,再介绍其他细胞器,最后对细胞器进行整体知识整合。2019版教材直接用两页的篇幅展示了动、植物两种细胞,同时突出二者相同、相似、不同的部分,将叶绿体、线粒体等重点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描绘与描述。这样的图文设置方式将文字整合到图片上,既不会拥挤,又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供学习者进行标注。
(三)信息的更新、利用
在细胞器这节的“问题探讨”栏目中,2019版教材选择以C919飞机——我国研制的第一代大型客机作为问题进行导入,同时在第三节细胞核的“生物科技发展”栏目中,教材选择了我国克隆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成果——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进行介绍,这种设置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培养,引导学习者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参与讨论、理性解释。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前行,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信息的摄入量在不断增加,未来的教材编排趋势是否会随着新的科技成果的问世而不断地更新,是否会随着当今学生的素质提升而更加深入,这些问题在这次2019版教材的問世也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对于教材来说,2019版新教材有许多的革新之处,与此同时也对2004版实验教材中的精华进行了保留,新教材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存在的问题需要实践发现,这也是时代发展带给我们的挑战,我们在前进。对于教师来说,在掌握个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学科前沿知识的摄入、教学手段的提升以及终身学习都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生物学课程与教材分析 篇6
生物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一、生物教学的目标
1.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使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5.生物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二、生物教学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方法科学,灵活多变的原则
1.方法科学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生物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
2.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转变观念,创新教育的原则
“求实、求活、求新”三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层层递进,求实是基础,求活是关键,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备扎实严谨的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灵活的思维方法,最终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第二讲
生物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比较常用的 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法、情境教学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着重介绍几种教学方法。
一、导学式教学法
导学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或求知的途径,并结合教学的内容,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地发挥的一种教学方法。导学式教学法又包含背景呈现法和要点提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一)背景呈现法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理论(如分离定律)的分析和概念的理解(如免疫)常常只需向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而不必详细讲解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称为背景呈现法。如必修1《光与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教师只需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生物的物质来源、能量来源和氧气来源,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应用等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行去学习和探究。背景呈现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是对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的背景呈现可使他们迅速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探究指明方向。
(二)要点提示法
要点提示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一个或几个要点来引出新课以及复习和回顾某些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如学习基因的结构时,可以提出问题:细胞里除了细胞核外还有哪些结构里有DNA,它的基本功能和结构如何?学生就会联想到叶绿体、线粒体中也有少量的D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等等;在必修2和必修3会用到一些细胞学和生理学的知识,也可采用要点提示法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选修2和选修3中多处都涉及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细胞工程等问题,上课时也可以通过要点提示法对它们进行归类和比较,这样既避免重复讲解又达到了巩固和复习的效果。
二、探究式教学法
生物学家运用探究方法研究生命世界中的各种问题,解释各种生命现象。高中生物课程提倡将探究法作为生物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世界、理解科学本质的和领悟生物学基本规律。
(一)讨论探究法
讨论探究法主要通过学生相互间的讨论、辩解,来解决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热点话题和一些疑难问题的教学方法。如选修3中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还有生物技术产品与国际贸易争端、国际视野中的“克隆人”研究、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很难简单地用“是”或“非”来回答。上课时教师可以把当前人们的观点全列出来,让学生相互间进行讨论、分析,再结合教师的指导和相关的资料,当每个学生对上述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教学目的就已达到,教学过程也就告一段落。这种教学方法由于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讨论时学生的兴趣非常浓,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但也可能会出现上课纪律难以控 制甚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的尴尬。
(二)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去探究实验手段和实验过程的教学方法。如选修1中当学生品尝了自己亲手酿制的葡萄酒和制作的腐乳之后,虽然觉得口感和味道不太正宗,但基本上不再需要教师去讲解发酵、灭菌以及微生物培养等知识了,课后还会有不少学生去探究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风味和质量的影响;当学生用胡萝卜的韧皮部培养出小胡萝卜苗时,其喜悦之情自然难以言表,回家后也许还会探究用其他材料进行组织培养;至于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叶绿素和DNA提取等问题也都能直接在实验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当然,实验探究法只能对一些适宜开展实验的内容才能采用,而且需要一定的经费、设备和场地作保证。对一些农村中学以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开展起来比较困难。比如DNA扩增、观察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等实验,由于PCR仪和电镜价格昂贵,很多中学只能望洋兴叹。
三、自主式教学法
自主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地阅读、分析和思考,从而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和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是以教师的指导作为前提,包括提出自学目标、自学,方法和途径、课后检测等。自主式教学法有多种方式,比较常用的有媒体教学法、查阅资料法等。
(一)媒体教学法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胚胎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比较复杂的知识都可以直接借助于VCD、DVD甚至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动画进行直观教学。电影《黑太阳731》全方位地再现了日本关东军对亚洲人(含中国人)进行的毫无人道的生物武器试验,对《禁止生物武器》一节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诠释作用;电视片《袁隆平》对遗传的基本规律的教学、杂交育种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再如必修1中的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教学难点,课本的图片和文字很难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若改用Flash动画去演示就能使学生非常形象、生动地了解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的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适用的图片和资料会越来越丰富,媒体教学法也将在新课程教学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查阅资料法
借助报刊杂志以及多媒体手段了解一些知识性的或当前生物科技发展成就的教学方法称为查阅资料法。如禽流感的病原体及流行趋势,非典传播的特点及危害还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发展趋势等问题都可用查阅资料法进行教学。通过对资料的查阅,学生自己就会清楚地了解相关研究的进展和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学生读完《干细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学生物教学》2005.12)等文章后,对于干细胞的有关知识会留下大致印象;读完《胚胎工程技术在国外养牛中应用现状》(《考试报.新课标版》2006.6)等文后,对当前胚胎工程的应用便知一二。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需要有条件地使用,而且在使用前一定要明确查找目的、查找范围,并列出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资料,不能大海捞针,最好课前教师先预查一下。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会受到教学课时(耗时较多)、教学设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络宽带)等条件的限制,还会受到诸如学生的知识面、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可供学生查阅的资料很多,可以是《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教学》等专业杂志,《考试报》、《生物报》等有关报纸,还可以是中学生物资源网、中学生物教学 网等学科网站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将不断改进。我们相信,只要认真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同时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新课标教学工作,一定能找到科学、适用、高效的新课标教学方法。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知识目标:(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中的基本元素、主要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2)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对比、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重点】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是生物体的物质基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很多,至少有62种,常见的有29种。这些元素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及其各自具有的生理作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不同的名称——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和主要元素等。
【教学难点】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内在联系、根本区别,以及表现出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在以前的生物学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从生物的主要特征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现在从元素水平上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抓住两点来分析,一是“生物界中没有自己特有的化学元素”——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统一性;二是“各种元素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的含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表现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差异性。
【教具准备】
1.非生命环境(地壳)与生物细胞的元素对比表;
2.动物(人体)与植物体(玉米)组成元素的对比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提问学生什么是生物?
2.生物是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这就是生物的物质性,生物的生命活动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板书:生命的物质基础)。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那么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 主要有哪些呢?它和非生物的化学元素又有什么不同和联系呢?(板书课题: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二是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能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在缺少B时,植物会
得“花而不实"病;人体缺Fe时会出现贫血症状,果树缺Fe时会得黄叶病;植物体缺K则茎秆软弱易倒
佚;人体缺Ⅰ易患大脖子病等。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作用,只有在活的生物机体中,进一步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才能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巩固
银幕显示检测题: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化合物
2.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____________,它们统称为___________元素。这些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含量___________。
【答案】C、H、O、N
基本
不同
3.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
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4.下列元素中,属于大量元素的一组是()。
A.s、K、Ca、Mg
B.C、P、B、K
C.H、N、Ca、Cu
D.Mg、Zn、Cu、Mn
【答案】A 5.组成玉米和人体的主要元素是()。
A.C、H、O、N
B.C、H、O、P
C.C、H、O、S
D.C、H、O、N、P、S
【答案】D
6.组成大豆的最基本元素是()。
A.C
B.H
C.O
D.N
【答案】A
7.下列是硼对植物体生命活动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硼属于微量元素
B.能够促进雄蕊的发育
C.大量积累硼有利于受精作用
D.缺少硼时花粉发育不良
【答案】D
8.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一面是因为()。
A.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B.构成细胞的无机物在自然界都存在
C.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
D.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有新陈代谢
【答案】C
四、布置作业
P12复习题第二大题第1小题。
五、结课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活的生物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六、舨书设计(略)
经典真题回顾
一、单项选择题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根本方法是()。
A.提问式
B.讨论式
C.启发式
D.练习式
【答案】C
【解析】启发式教学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自觉地发展智能、情感和意志的认识活动。因此选C。
二、简答题
结合平时教学,请你列举高中生物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至少5种)。
【答案】
高中生物教学中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法、情境教学法等。如“水分代谢”的教学:(1)导言部分,主要介绍绿色植物代谢的内容,只需要学生对这一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可采用讲授法或谈话法。(2)吸胀吸水,这是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学生通过初中生物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经验,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可以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3)渗透吸水的原理,这是重点和难点,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主要教学要求包括三点:一是了解什么是渗透作用。由于渗透吸水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的过程,所以要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渗透作用。对渗透现象在初中生物中已涉及,学生日常生活中也有经验积累,这里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这一原理仅靠语言表述显得较抽象,因此要采用演示实验法。二是需要学生理解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从理论上明确细胞具备渗透吸水的条件。通过渗透作用的实验及对细胞结构的认识,学生已具备理解认识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的条件,因此可采用讨论法。三是需要通过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证明细胞确实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去水分。这是学生实验,应用实验法组织教学。如果学生知识基础较好,又具备较强的实验技能,应尽量采用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先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讨论其结构和生理基础,进而明确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如果学生的基础不够理想,可采用验证实验,在理解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成熟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渗透吸水和失水。(4)水分的运输、散失和利用,这些现象在初中生物中学生都已了解,这里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原理。如果学生基础很好,可直接通过讨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采用自学辅导法,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讨论;如果学生基础较差,则可采用谈话法。
高分同步强化训练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的课程理念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
2.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_________、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___________、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生物技术、__________。
【答案】生物与环境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健康的生活
二、单项选择题
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之为()。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反思
D.教学目标
【答案】D
【解析】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12 14 16
28
33
36
38
生物学课程与教材分析 篇7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教学教材,现状
中药鉴定学是中医院校中药专业的主干课程, 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 《中药鉴定学》教材的使用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对《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教材的使用及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 以使《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教材的使用能结合中药鉴定学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 对现用教学的教材、内容等不断加以改进、完善, 是非常必要的。
1《中药鉴定学》全国协编、统编和规划教材出版概况
自从1964年在中医院校开设《中药鉴定学》以来已经三十多年了, 先后出版了全国协编教材1977年出版和1980年出版, 全国统编和规划教材1980年出版和1996、2003年出版, 具体情况见表1。
2《中药鉴定学》教材, 现行2003年版教材具有的特点
《中药鉴定学》教材收载的植物药材是按药用部位分类的, 分为:根与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与种子类、全草类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掌握植物药材的形态特征, 有利于同类药物的比较, 因此学生学习很方便。对于动物药和矿物学因不便归类常结合自然分类法 (动物药) 和化学成分分类法 (矿物药) 编排。
《中药鉴定学》收载种类较多, 对每味中药材的内容记载比较全面。《中药鉴定学》收载常用中药材362种, 对每味中药材包括历史、来源、植物 (动物) 形态、产地、采收加工、药材性状、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定 (包括含量测定) 、功效以及附注 (主要是类似品、伪品的鉴别) 。
《中药鉴定学》在收载内容上基本能反映各个时期中药研究的新成就。2003版教材 (现执行教材) , 在总论部分增加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制订、中药资源的保护、中药鉴定新方法简介等, 对中药资源一章和理化鉴别等作了调整;各论中增加了第四篇中成药两章内容;删除中药 (含附药) 31种, 增加中药 (含附药) 12种, 调整归类品种5种, 规范中药名称5种。根据实际需要, 将熊胆改为熊胆粉。吸收有关最新研究成果, 如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中的新化学成分等, 删除了263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 增加了10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 共收载61味中药的135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 大多是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对照品, 纠正错误化学结构式7个。本教材中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等项中涉及的实验方法, 如未说明具体方法者, 均为《中国药典》2000年版的方法。
补充了适用于中药鉴定的现代分析检测手段, 增加了中成药的检验内容, 为了适应中药应用发展的需要, 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检测方法补充进各类药材之中, 如对果实种子类药材及动物类药材增加了蛋白电泳分析法, 对矿物类药材补充了X射线衍射内容;显微鉴定项目下也增加了一些新内容, 如动物类药材的磨片显微特征、电子显微镜显微特征, 矿物药材的显微光性特征等;增加较多的含量测定及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等等。
《中药鉴定学》教材附图较多, 便于学生学习理解, 包括植物 (动物) 形态图、药材图、药材横切、纵切面显微组织图 (详图或简图) 、粉末显微特征图, 薄层色谱图等, 并在原有826幅基础上, 删除附图254幅, 新增加附图109幅, 修改或更换图313幅, 共附图634幅。
3《中药鉴定学》教材在现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1《中药鉴定学》教材在现今教学中面临问题的分析
通过现行2003年版《中药鉴定学》教材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 本版教材较以往版本教材比较, 突出的特点在于收载种类较多、对每味中药材的内容记载比较全面;增加或补充了中药研究的新成就、中药鉴定的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及中成药的检验内容;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检测方法补充进各类药材之中;教材附图较多等等。总之, 记载内容越来越全面、丰富。这是现版教材益于现在教学之处, 如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中药研究的新成就;新的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及中成药的检验内容;各类药材新的检测方法及内容等等。
但是, 使用过程中随之也带来需面临、也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这已不仅仅是《中药鉴定学》教材的问题, 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个学科都在迅速采纳新的技术与知识, 教材内容越来越多, 书越编越厚, 逐渐向参考书演化。在毕业生问卷调查中, 有97%的人在工作中把《中药鉴定学》教材作为常用参考书, 但教材在教学使用中, 却面临工作日压缩、教学体制改革、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越来越少等等问题, 也就是说, 教材制订要讲授的内容, 现在各中医药院校规定的教学学时数内已根本无法完成。越来越突显出的问题是, 教材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3.2《中药鉴定学》教材在现今教学中面临问题对策的探讨
《中药鉴定学》教材在现今教学中面临问题, 一面是教材内容越来越多, 书越编越厚, 逐渐向参考书演化, 另一面却是工作日压缩, 教学体制改革, 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越来越少。突显出的问题是, 教材越来越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对这一点, 目前在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中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给教学质量带来的直接影响。据我们调查的20所中医院校, 只有3所在使用自己单位参考统编《中药鉴定学》编写的教材, 绝大多数使用的《中药鉴定学》均为全国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笔者针对《中药鉴定学》教材在现今教学中面临问题的对策进行以下探讨:
3.2.1 根据《中药鉴定学》教材在各中医药院校使用中面临的
问题, 势必要求各中医药院校中药鉴定学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 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 配合各自院校工作日、教学时数等等, 编写出能适合本学院教学实际情况的相应讲稿, 并制订出相对合理的教学内容, 如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的情况及比例等等, 但这需要各院校资金上的投入和方方面协调才可切实做到。
3.2.2 中药鉴定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其3/4鉴定内
容属形态学鉴定范畴, 特别是《中药鉴定学》附图较多, 要求有可视性,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直观、生动地把性状、显微形态学特征表现出来, 将是中药鉴定学教学手段发展的趋势。如运用多媒体现代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 图、文、声并茂, 形象、直观、生动, 包容信息量大的特点, 将使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的台阶[1]。面向21世纪, 电脑、多媒体、远程网络等成为新的教学手段, 因此制订电子教材、CAI教材等将是新的发展方向。
总之, 面向21世纪, 《中药鉴定学》教学教材的使用, 要结合中药鉴定学教学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3], 以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 既具有丰富的性状鉴别经验, 又具有熟练利用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知识并且熟练应用现代分析仪器鉴定中药, 分析解决中药鉴定工作中各种问题人才[3]为目的, 对《中药鉴定学》教学教材在现今教学中面临问题的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红霞.中药鉴定学教学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7, 5 (3) :76-77.
[2]王红霞.中药鉴定学培养目标的分析与研究[J].药学教育, 2002, 18 (2) :30-31.
高中生物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篇8
关键词 教材;课改;教学建议
我省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新教材,新教材在许多方面都与老教材显然存在着差异。人教版教材的素材选取重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不再是局限于罗列知识点,而是注重介绍知识的发现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家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的精神。
文章着重从新教材编写理念、知识结构、课本习题设置,教学建议等4方面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新教材的特点,进而更好地领会新课改背景下新教材的精神实质,有效地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展开。
一、新教材的编写理念
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中删减了过于繁琐、理论性过强的一些内容,目的是不知让学生过于死记一些理论知识,而是满足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量增加实践活动的内容,为学生了解认识生物学的发展和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又尊重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分为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让文理科不同的同学在学习生物的要求上有了区分。且在选修模块中又有不同的选择,尤其是理科同学可选择适合于自己内容学习,也更能适应于高考的要求。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知识体系模块化。建立生命系统内部和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信息流动的概念,建立生命系统稳态与调控的思想观念。
二、新教材的知识结构
新教材在知识点的罗列上不再像老教材是按照已有生物知识体系来进行呈现,而是按照学生认知习惯上来进行引入,高中生物新教材共分为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必修1中先介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对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在分章节进行学习。必修2在讲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内容时,先从宏观上以个体引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后再介绍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物知识体系的完善,最后呈现的是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必修3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突出生命系统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两个方面。每个模块的教材各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各个模块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各个模块在生物知识框架体系中又是紧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生物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树形图等各种形式,尽快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结构,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认识生物学科的学习和探究过程。
三、课本习题的设置
教材改变了作业系统主要为巩固知识而设计的传统做法,以期促进生物课程的评价改革。习题的设置围绕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来设计,特别重视知识的迁移、方法的运用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业类型有沿用老教材中的“旁栏思考”这一类型,同时在每节内容的页首部分又新增了“问题探讨”,对于课程的导入和增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习题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受版面的限制,教材不可能安排足够多的习题供学生复习。“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这些问题的新增也比较有特点。这些问题紧扣重点、难点,思考性很强。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也是促进学生有效促进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的一种体现。
四、教学建议
针对新教材的这些特点结合生物在高中的课时安排较少这一些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首先,把握整体教学有全面的教学规划。由于一个模块反映了本学科一个或一组的主题或核心概念,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学习、探究的相似的情境,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等,因此需要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其次,教学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
使用新教材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把握知识内容的深度以理解水平为主。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行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最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例如,在“实验”、“探究”、“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活动中,设有大量的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数据、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群玉.高中生物不同版本新教材习题设计的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9.
[2]石淮生.浅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内容特点与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
[3]赵占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的设计思路(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09)
【生物学课程与教材分析】推荐阅读:
走进生物新课程 用好生物新教材05-30
生物新教材教学05-14
生物教材的研读11-07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的延伸与发展10-29
生物教学的教材处理05-17
用好高中生物新教材10-06
参加广东省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评05-29
湖北省外来入侵生物危害现状与控制对策分析05-14
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07-01
生物课程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