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2024-07-01

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通用6篇)

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1

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主要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渔业资源衰退;水产养殖面临发展瓶颈;水产加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小、技术落后;沿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质污染严重;海洋生物科技研发力量相对落后;海洋生物资源有关的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等六个方面对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作 者:鄢波 杜军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88刊 名:河北渔业英文刊名:HEBEI FISHERIES年,卷(期):“”(2)分类号:S9关键词:海洋生物资源 渔业资源 开发与保护 海洋生物科技

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2

一、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后果

(一)沿海水域资源开发水平低、开发不合理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执行“重陆地轻海洋”的资源开发政策,因此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规模比较小,同时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开发水平也比较低,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模式,利用效率低,导致海洋资源浪费严重。就目前的海盐及盐化工业来说,虽然海盐的利用速度加快,但仅局限于从卤水中提取氯化钠、氯化钾等元素,尚未开发利用经济价值较高的微量元素,如铀、碘等。同时我国海洋盐业一直采用手工扒盐的方式,并没实现高效率生产。虽然海洋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很少,据统计,在全国100多处的滨海旅游沙滩资源中,被开发利用作为海水浴场的只有30处。目前被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动力资源只有潮汐能,而波浪能、海流能等其他能源却只处在试验和探索的阶段。开发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我国渔业大多都是过度开发的状态,导致部分鱼类资源开始衰退。同时一系列不合理的开发带来的灾害日益增多,据统计仅2012年,发生赤潮灾害73次,占我国主要海洋灾害的52. 89% ,损失占13% 。

(二)海洋生物资源破坏日益严重

由于我国对海域生态环境缺乏保护,现行的海洋管理体制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由于过度捕捞导致鱼类减少、传统的渔业资源衰退,与海洋资源相关的其他生物资源同样也遭到了破坏。据统计山东的胶州湾,1963年曾有141种生物,20世纪70年代还有30种,到20世纪80年代初只剩下17种。一些珍稀生物,如中华白海豚、儒艮、斑海豚、海龟、文昌鱼等数量骤减,濒临灭绝的危险。 不适当的拦河建坝工程、围海造田和一些海岸沿边工程等造成了部分河口、海湾及沿岸浅水区海水的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严重破坏湿地等生态系统。

(三)近海严重污染

近海城市的陆源污染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船舶、 海上石油工程事故造成中国近海污染。进入东海的污水入海量最大,次为南海、渤海和黄海。石油是近海海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污染范围较广,不仅使鱼、虾、贝类等海产品变味,严重时能产生毒性效应。因污染对鱼虾产卵、 繁殖及资源衰退等慢性影响造成的损失估计每年达数十亿元人民币。油污染还会使海滨风景游览区及海水浴场的环境质量恶化,影响游览和休闲活动。重金属的污染主要现于锦州湾、辽河口、珠江口等近岸海区。重金属易在底质中蓄积,不易降解,往往被生物富集,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由于大量生活污水排入近海海域,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灾害。沿海各部门之间争抢海洋资源现象也日益严重,渔业部门、港口部门、滨海旅游部门、石油工矿企业和政府建设等部门的资源滥用使得近海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据统计, 2012年我国四大海域的水质污染程度加剧,在四大海域中第二类水质的海域面积达到了4691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水质的海域面积达到了67880平方公里。

二、原因分析

(一)从理论层面看

外部效应理论认为当实践经济活动中,由于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其中一方的活动对其他人产生非市场行为, 可以对其他的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也可能造成消极或有害的影响。因为我国的海洋资源是准公共物品的属性,所以海洋资源具有外部效应,这就导致了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由于个别人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的非市场影响。

公共物品理论: 由于我国的海洋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任何中国公民都可以免费使用,产权归国家所有,不具有排他性。但是海洋资源的稀缺性就又导致了海洋资源具有竞争性的属性,一个人使用了海洋资源便会对其他人带来一定影响,从而导致了渔业的过度捕捞、 鱼类种类的减少甚至是灭绝。

“公地的悲剧”理论: 由于海洋资源的使用是不具有排他性的,同时海洋资源是外部的,每个人都会担心自己在没有利用海洋资源的时候别人已经把海洋资源占用, 这就会导致争抢利用海洋资源,造成了海洋资源的过度利用,海洋资源环境的污染。

(二)从政府层面看

1. 政府存在寻租行为。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有关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在相关海洋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与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产生偏差,从而导致政府政策措施的失效和政府作用的减弱,产生寻租行为,出现了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

2. 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我国对海洋资源实行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分级管理,分行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体制。如,海洋环保部门负责海洋的污染防治工作, 海洋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检测评价,海事部门负责船舶的污染问题,渔业部门负责渔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当这些部门遇到一些交叉性工作时,往往会产生矛盾,出现相互推诿现象,从而导致整个海洋管理体制运行效率低下和国家海洋资源的浪费。

3. 缺少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根据科斯定理,对公共物品资源合理利用的最好办法就是明确产权。我国海洋资源的所有者是国家,但是在实际的海洋资源开发中,国家权利由各政府部门分别履行,产权关系混乱,管理责权不明确,缺乏一个清晰、完整的海洋资源产权及责权制度。

三、、加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

完善相关政策,建立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政策倾斜,调整行业利益格局。按照宪法规定,滩涂、浅海等资源除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部分外,其余都属于国家。推进海洋资源立法,建立海洋法规体系,加快制订 《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开发和保护管理法》《海岸带开发管理条例》等,形成完备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海洋资源法律制度,明确合理的奖赏惩罚制度,对于海洋污染者收取合理比例的排污费。

(二)注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生态保护

我国在今后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应统筹海洋资源的整体性、协调性、高效性,更大程度上是对海洋资源的循环无污染的环保开发。可采取建立海洋自然环境保护区,并进行海洋资源的功能区划分,对于渔业的开采通过实习休渔期的规划管理合理捕鱼,采取高科技手段对海洋的生态系统开展修复工作。同时还要加强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自觉地从每个人保护海洋资源,深入了解保护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三)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科技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在海洋资源开发中大多仍采用传统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海洋新经济正在逐步崛起。海洋新经济是以高科技支撑的,而不是采取粗放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仅仅是依赖于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海洋高科技已成为海洋开发竞争的核心,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深化海洋资源利用,推动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精细化工、海洋油气业、海洋医药产业、海洋农牧化、海洋生物深加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技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只有按照海洋发展的科学规律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同时在海洋自身的环境承载范围内进行活动,才能获得海洋资源的最大效用,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不断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还主要停留在海洋第一产业,即主要从事海洋渔业及海水养殖业。但未来随着海洋高新开发技术的发展,海洋第一产业的作用将逐步弱化,而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产业等第二产业将迅速崛起,在海洋的开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滨海旅游、海洋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因此应重点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减少过度捕捞,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安晓宁.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J].生态农业研究,1999,7(2):1-5.

[2]王淼,贺义雄.完善我国现行海洋政策的对策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5):33-37.

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3

1.面积大且占土地面积比重大

截至2004年,全省各类湿地总面积达到365.1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87%,而全国湿地总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6%。江西的湿地总面积在全国处于前列,并且湿地占国土面积的比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湿地类型较齐全

按照《国际湿地公约》的划分,湿地分海洋湿地、陆地湿地和人工湿地。江西没有海洋湿地,而陆地湿地的20种类型中江西有15个类型;人工湿地的10种类型中江西有8种,包括了除咸水湖和荒原湿地外的内陆湿地的所有类型,类型较齐全。

3.湿地水系完整、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

江西湿地水系是以鄱阳湖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境内的赣、修、抚、信、饶五大水系均汇入鄱阳湖而进长江,湿地水系非常完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41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位。江西境内的河流湖泊水质基本良好,除极少数流经城市和工业集中区的河段外,绝大多数达到国家Ⅱ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4.湿地生物资源丰富

江西种类繁多,面积巨大的湿地,成为野生动植物迁徙、繁衍生息的优良场所。江西湿地中有湿地高等植物127科、332属、697种,上了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12种。尤其是鄱阳湖珍稀水禽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鄱阳湖保护区记录的鸟类有310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四分之一,属国家级保护的动物有白鹤、白头鹤、灰鹤、大鸨、白鹅雁等51种之多。

二、江西湿地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围垦和无序开发造成湿地面积萎缩

江西湿地大规模的开发是在最近五十几年,开发的目标是以农业生产,特别粮食生产为主。为满足建国后人口剧增的需求,不得不倚重于省境内丰富的湿地资源,尤其是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全省掀起向湖泊要耕地的高潮,湿地呈现出无序围垦和过度开发的状态,湖泊面积急剧减少。以省内最大的湿地鄱阳湖为例,从1954年到1976年这22年间,湖面面积累计减少1245km2,年递减达56.6km2,速度惊人!

江西省同时也是我国血吸虫病的高发区,为了消灭钉螺,在一些重点疫区不得不对湿地进行排涝和围垦,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仅鄱阳湖区域由于对钉螺的控制而减少的湿地面积达600km2。进入20世纪80年代,对湿地的围垦以水产养殖为主。改革开放后,全省的城市建设进入历史最快发展时期。城镇化导致围湖造地,河道淤塞,市区及周边农村的湿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2.湿地环境污染逐渐加大,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近年来,江西经济开始进入快车道,自“九五”以来,全省GDP一直保持9%以上的递增速度,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凸显。湿地受到其周边地区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消费污染的影响不断加大。如:鄱阳湖湿地虽然总体环境尚好,但近年来局部污染逐渐加重,“九五”期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全湖平均有64.2%的断面为Ⅱ类水,30.5%的断面为Ⅲ类水,劣于Ⅲ类水的超标断面占到5.3%。

同时,环境污染导致湿地水体富营养化出现,使浮游生物单一,甚至出现藻类爆发性增殖,破坏了生态平衡,最终降低了湿地生物的多样性。总磷浓度来看,省内最大的湿地鄱阳湖也已开始出现富营养化。

3.生物资源利用过度,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缺少全面和科学的评估,一般只注重生物资源的直接消耗价值(食物、医疗、原料等),而忽视生物资源潜在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少地区将湿地当作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免费财富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竭泽而渔、滥采滥挖、随意捕猎现象很是普遍。如:在鄱阳湖南矶山自然保护区,每到秋冬季,渔民就挖开湖堤放水捕鱼,即所谓的“堑秋湖”,对湿地生态带来严重影响。

生物资源利用过度使越来越多的生物物种,特别是珍稀生物面临濒危或灭绝。据20世纪60年代的调查,鄱阳湖有湿地植物119种,到20世纪80年代调查时就减少为102种,物种消失速度令人震惊!江豚在鄱阳湖数量不断减少,白鳍豚已濒临灭绝。生物资源利用过度也使江西的渔业资源遭到破坏,渔获物群体结构呈低龄化和个体小型化趋势。

4.湿地管理机构不健全,法规不完善

湿地作为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包含许多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如林业、农业、渔业、牧业、环保、水利等等。管理部门纷杂、众多使江西湿地的管理长期处于混乱当中,关系不顺,界限不明,湿地保护处于各自为政的尴尬境地。江西湿地管理机构普遍不健全,设置也不合理,尤其缺少综合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专项的《湿地保护法》,拥有丰富湿地资源的江西省对于湿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长期处于空白。2005年,《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江西省成为继黑龙江省之后,全国第二个通过地方性法规保护湿地的省份。然而,法规条例在实施时依然存在问题,对湿地的界限不清——到底哪块是湿地没有明确界定,很难达到治本的目的。除鄱阳湖,东江源外,江西境内的其他湿地基本上没有立法保护,处于非严格意义的保护状态,仅限于一般的行政保护性管理,亟需进行开发、利用、保护等多目标并行的科学管理。

三、江西湿地资源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湿地的基础研究、科研监测

江西省的湿地研究基础薄弱,湿地专门研究机构较少,人才匮乏,尤其是缺少国家级的研究队伍。长期以来,江西在湿地科学研究方面获得国内外的资助相对较少,本省的科研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江西湿地研究的深入开展。

从现实情况看,迫切需要加大对湿地基础研究的投入。同时,需要整合研究机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尽量避免研究项目的重复和缺少创新,要加强对湿地资源可持续高效经营的原理和技术的研究,探索湿地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和衰退规律,提出退化湿地的恢复与重建的生物对策、技术和措施,建立健全湿地监测和评估系统等等。

2.加强和完善湿地立法工作,建立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体系

截至2004年,政府已颁布了与湿地保护有关的法律15部,法规18部,然而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统一的湿地保护法。针对这种情况,江西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湿地保护法规或条例,来对本省丰富的湿地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目前,鄱阳湖湿地、东江源已有法规出台,但江西境内的绝大部分湿地还处于法律真空状态。随着江西经济近年持续快速增长,对湿地资源的影响程度也与日俱增,迫切需要需要在全省逐步建立完整的湿地法规体系。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各部门各级湿地管理机构。与此同时,尽快建立一个统一协调和管理部门,也即成立湿地综合管理部门,统筹兼顾地进行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实现江西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3.加强湿地环境宣传和教育,实现公众参与

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需要全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对湿地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和资源合理利用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和管理决策者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因此,应通过教育设施和报刊、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效益的认识,强化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环境教育的重点对象是湿地及周边的居民,他们的行为对湿地资源有直接重要的影响。近50多年来,在江西广大的湖区,人口已翻了一番多,并且贫困人口比例高,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给当地湿地保护带来难度。应当重视对这部分人口进行湿地保护法规、条例的宣传以及湿地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4.转变湿地利用模式,开展湿地生态农业

江西传统的湿地利用多以扩大耕地为主,这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其环境功能遭受一定的破坏。湿地开发的强度必须在湿地生态系统可承载的范围内。把对湿地资源的粗放型开发模式逐步转变为集约型开发模式是实现江西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当前,应当积极引导农民退耕还湖,适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水产养殖、果树栽培等为主的生态农业,应成为江西湿地开发的重要模式。另外,还应开展多种途径的资金筹措,推广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尽量使工业占用的湿地能够置换出来,逐步恢复其优良的自然生态功能。

5.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

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景观,具有潜在的旅游资源的功能,在旅游娱乐和美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旅游业较其他产业有更高的回报率和更低的污染,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

江西优良的湿地生态环境为湿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境内的鄱阳湖、五大水系湿地、山间的飞瀑深潭、清溪碧泉等都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南昌青山湖、新余仙女湖,东江源区三百山风景名胜区都是对湿地旅游资源进行成功开发的例子。

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4

一、红色旅游发展情况

**是**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革命战争年代,支前模范**六姐妹名扬全国,孟良崮战役举世闻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线军工、知青下乡、水利移民,**人民战天斗地,留有众多遗迹,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基调,以红色遗迹为核心,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已成为**的一张亮丽名片,红色旅游成为**新型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精神为根,以红色文化为魂,把握机遇,大胆创新,先后建设了孟良崮(4A)、岱崮地貌中国军工文化园

(4A)、**六姐妹(3A)、大崮保卫战纪念馆(2A)、石龙湾湿地公园(2A)等红色旅游景区,成功打造了“红动中国、崮秀天下、世外桃源”县域旅游形象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红色旅游发展新路子。红色旅游已成为**旅游发展的一面重要旗帜。以孟良崮、岱崮地貌和**六姐妹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被评为“全国**红色教育旅游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区域品牌价值达到130.5亿元,品牌潜在价值298亿元。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红色旅游得到了一定发展,在全市红色旅游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周边县区特别是沂南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在全国的知名度相比,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知名度还不大。孟良崮战役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在省内、国内甚至世界均有一定知名度,但它是作为著名战例举世闻名的,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加上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旅游档次和品位还不高,知名度还不够大。

二是体制机制需进一步理顺,开发建设力度不大。内部管理方面,孟良崮旅游区现有孟良崮陵园管委会、党教办、孟良崮旅游开发公司等多个单位管理使用,在开发、投入、建设、宣传、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清问题。外部表现方面,近年来投入不足,缺乏旅游新业态,游客参与度不高,坐等游客缺乏宣传,尚未形成完整的孟良崮红色旅游开发格局,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是缺乏统一规划。红色旅游是**旅游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县虽然做了一些点上的规划,但是缺少统一的红色旅游形象品牌、红色旅游线路和红色旅游产品,在展示内容上存在雷同现象。

四是红色“旅游+”的文章做得不够。红色是**的一张亮丽名片,红色旅游+绿色+生态+休闲+养生是**旅游发展的重点,只有做好红色旅游+的文章,才能更好地带动**经济的发展。

五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强势产品。我县虽有孟良崮、军工文化园、**六姐妹等具有高价值的旅游资源,但还未能开发出高档次的系列产品,红色旅游业仍停留在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发展初级阶段,缺乏鲜明的旅游总体形象,旅游收入中门票收入比例高,致使旅游产业附加值偏低。

六是资金匮乏,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县里地方财力有限,近期很难拿出资金搞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开发,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红色旅游业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编制统一的红色旅游规划。聘请规划设计公司编制全县红色旅游总体规划,整合全县红色资源,形成统一的红色旅游形象品牌、红色旅游线路和红色旅游产品,在展示内容和形式上避免雷同现象。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建议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我县红色资源开发给予倾斜,完善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红色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

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5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资源与资源保护,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必须改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作 者:吴利群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1)分类号:F205关键词:自然资源 资源保护

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6

1 科技资源的现状特征

1.1 科技投入绝对值增长迅速,但相对值停滞不前

近年来,我国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无论是对研究与开发(R&D)活动投入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是逐年递增的。,我国R&D的投入为481.9×10[8]元,比上年增加77.2×10[8]元;为897.7×10[8]元,比上年增加218.8×10[8]元[2](表1)。

表1 研究与开发经费变化情况

Table  1  Outlay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0[8]元,%)

1995   

经费 348.7 404.7   481.9 551.1   678.9   897.7

GDP   0.5 0.6   0.64   0.66 0.8   1.0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6]

虽然近年来我国R&D活动投入的绝对值是逐年增加的,但与经济实力增长相比,则R&D投入的相对值呈相对下滑和停滞不前的态势[3]。1989年至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达到22.31%,同期全社会R&D投入的年增长速度为14.6%,两者相差7.71个百分点。1989年以来,我国R&D/GDP一直徘徊在0.7%左右,1993年降到0.62%,尤其是在1995年和,R&D/GDP持续下降,只有0.5%和0.6%,回升至0.8%,20升至1.0%[1]。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但对R&D的投入相对不足。

1.2 R&D的人力资源居世界前列,但财力资源居世界落后地位

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人员总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表2),在19~2000年的5a间,全国科技机构增长20.5%;科技活动人员净增28.7×10[4]人,增长10%;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增长比例较大,净值12.7×10[4]人,增长率达23.2%。19我国在世界上46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排名中,科技类指标名次差异较大(表3),R&D人力资源居第4位,而R&D财力资源居第37位,其他指标位于20位~30位,综合排位第20位[4]。这说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居世界前列,但财力资源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

表2 我国科技活动人员及科技机构数

Table  2  Number  of  persons  and  institutions  for  science  andtechnology  research  (×10[4]人,个)

项目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科技机构数 23610   22531   22151   22223   28461

科技活动人员 290.3   288.6   281.4   290.6   319.0

科学家与工程师 54.8 58.9   48.5 53.1 67.5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6]。

表3 九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状况排名

Table  3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science  andtechnology

美 日 芬 德 法 加 意 英 中

类别  拿 大

国 本 兰 国 国 大 利 国 国

R&D财力资源 1   2   9   3   4   13 19 7   37

R&D人力资源 1   3 15   5   6 8 19 14 4

技术管理状况   7 11   1 20 16 9 46 14 24

科学环境状况   1 13   4   7   3   16 41 26 29

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2 1   21   3   6 7 14 12 29

科技国际竞争力综合   1 2 6   3   4 9 35 14 20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

1.3 科技资源来源结构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力量、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R&D投入中政府投入约占2/3;近年来这种单一结构形式有所改变,政府投入降到1/4左右(表4),但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偏高[5]。这种方式在科学事业初创阶段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后期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技术竞争

,单一的科技经费来源会限制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造成我国科技资源来源结构单一的因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开发机构与生产企业处于分离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建设面向经济的进程,使得政府所属研究开发机构占去了大部分的研究与发展经费,而这些研究开发机构的科研潜力又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经济实力还没有发展到能直接投身较大规模科技开发活动的程度,为了使科技实力能有相应程度的提高,由政府出面投资,建立各类研究机构,开展各种所需的研究开发及其他科技活动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表4 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

Table  4  Fund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10[8]元,%)

附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6]。

1.4 科技资源内部结构失衡

R&D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研究组成,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科技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问题。2000年我国基础研究支出44.8×10[8]元,应用研究支出147.1×10[8]元,试验开发支出705.8×10[8]元,分别占研究开发总支出的5.0%,16.4%和78.6%[2]。从比重来看,基础研究支出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5%~20%,而试验开发支出所占比重偏大。1997年我国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人员总数为83.15×10[4]人,其中基础研究人员7.2×10[4]人,应用研究人员25.27×10[4]人,试验开发人员50.68×10[4]人,分别占总数的8.6%,30.4%和61.0%,也是基础研究比重偏低,而试验开发比重偏高。这与国际通常的基础研究超过50%相比相差甚远[6]。

在基础研究内部,工科所占比重过大。1996年,我国高等院校研发课题经费中,工程与技术领域占74.7%,自然科学领域占12.7%,农业科学领域占4.4%,医学科学和其他科学领域分别占5.6%和2.5%;课题项目数综合大学占13.1%,工科院校占50.9%,农林院校占8.3%,医药院校占20.1%,师范院校占7.1%,其他院校占0.6%;研发人员中,工程与技术领域占40.0%,医学领域占26.3%,自然科学领域占19.1%。可见,我国工程与技术领域是研发机构科技活动的主要领域[5]。

1.5 科技资源的区域分布差异较大

我国科技资源在地区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其分布态势与我国的经济分布态势大致相同,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和西南逐渐减弱的规律。根据科技资源的分布态势,可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台湾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划分为3个类型区(表5)。

表5 1997年中国科技资源的区域分布

Table  5  Regional  distribut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in  China

附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6]。

第一类型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东10省市,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面积93.36×10[4]km[2],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0.0%;人口4.2×10[8]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3.4%。该区是我国科研重点分布区,1997年科研院所数、大中型企业所属技术开发机构数、高等院校所属开发机构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53.0%和58.2%,科技经费筹集额和支出额分别占全国的63.8%和64.9%,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和科学家工程师分别占全国的50.4%和52.6%。

第二类型区包括河北、山西、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陕西12省;面积253×10[4]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6%。总人口6.2×10[8]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0.1%。该区科技资源总量和人均量均居全国中等,1997年科研院所数、大中型企业所属技术开发机构数和高等院校所属开发机构数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2.0%,39.2%和32.8%,科技经费筹集额和支出额分别占全国的29.3%和29.2%,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科学家工程师占全国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0.5%,38.5%。

第三类型区包括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省区。是我国国土面积最大而人口稀少的地区,面积585.6×10[4]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3%;人口2.0×10[8]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50%。1997年科研院所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数和高等院校所属开发机构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4.6%,7.8%和9.0%,科技经费筹集数与支出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9%和5.9%,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科学家工程师数占全国9.1%和8.9%,比例很低。

2 中国科技资源的管理

2.1 科技财力资源的管理

2.1.1 “供给制”管理 1949年到1985年,我国的科技财力资源以“供给制”管理,国家科委是组织管理机关。国家科委与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共同制定财政计划,负责分配和监督经费的使用。各地市以上的独立研究机构和开发机构的经费,靠政府财政按单位和人员编制予以调拨供给。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管理方式日显陈旧,表现为科技与生产脱节,科技财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发展和科技生产力的转化[5]。

2.1.2 “市场经济制”管理 “市场经济制”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财力资源的管理办法。其主要内容为:国家科委为科技财力资源惟一的管理单位,对国务院各部厅、中国科学院、科协、科委等的科技财力资源进行管理;改革研究机构的拨款制度,实行经费的分类管理;实行科研事业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化;建立新的会计制度,对各科研单位的科技资金来源进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5]。

自1986年科技财力资源管理实行“市场经济制”至今,我国科研机构系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①科技人员思想的变化,由过去的干好干坏一个样,积极主动地向经费与科研单位的成果与贡献结合方向靠近;②形成了中央、地方、企业、金融界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资体系,同时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科技投资公司、创业公司、信托公司、科技合作家等科技财力资源机构;③技术市场得以发展,技术作为商品在技术市场上,通过技术转让,技术经济承包和创办科技经济实体等形式进入经济和社会的很多领域,促使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转换;④形成了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和经济、社会与科技之间有机的供需关系调整为

核心的新的科技运行机制。

2.2 科技人力资源的管理

2.2.1 科技人才的培养 高等院校是培养未来科技人员的基地,是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所在。目前我国已建成学科齐全,层次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并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表6)。

表6 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在校和毕业人数

Table  6  Numbe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ostgraduates  on  both  enroument  and

graduates (×10[4]人)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在校大学生 302.1 317.44 340.9 413.4 556.1

毕业大学生   83.86 82.91   83.0   84.8   95.0

在校研究生   16.33 17.64   19.9   23.4   30.1

毕业研究生 3.79   4.65 4.7 5.5 5.9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6]。

我国充分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各部委科学研究基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科技人才专项培养,包括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原国家教委的“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事部和科委的“千百万人才工程”等。

2.2.2 海外科技人力资源利用 海外科技人力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培养留学生和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1996年,我国出国人数已近27×10[4]人,其中公派4.4×10[4]人,单位公派8.6×10[4]人,自费13.9×10[4]人。回国人员有9×10[4]人,其中国家公派3.7×10[4]人,单位公派4.9×10[4]人,自费4000多人[6]。近年来,留学生回国总数以大于13%的速度逐年增加[2](表7)。至2000年出国留学人员达3.9×10[4]人,学成回国9121人。

表7 我国近年出国留学人员情况

Table  7  Number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人)

类别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出国留学人员   20905   22410 17622 23749   38989

学成回国人员 6570   7130   7379   7748 9121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

我国还通过经济部门、文教部门、科技部门及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等机构引进各级各类外国专家,1985年~1994年间共引进各类专家约1×10[4]多人次。另外,还积极开展国际协作与交流,鼓励国内科技人员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考察访问和合作开发研究等,大大激发了国内科技人员的潜能。

2.3 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

8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1996年底,我国公共图书馆已达2631所,藏书量达3.36×10[8]册,工作人员4.64×10[4]人,高校图书馆达2080余所,藏书4.3×10[8]册,工作人员3.9×10[4]人。科研系统科学专业图书馆8000余所,文献总量10.8×10[8]册。我国科技信息的地域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科技信息资源由富集趋向贫乏。我国图书情报系统中的30个优势图书馆,有6个位于北京,文献资源收藏量占30个馆总藏量的30.7%;4个位于上海,收藏量占30个馆总藏量的51.5%。但是我国目前还有250个县级或县级以上行政区无公共图书馆,这些行政区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区。在我国科技情报系统中,北京集中了信息经费的60%左右。部以上信息机构有40多个设在北京。这些机构信息功能类同,收藏重复,造成科技财力资源的浪费,并且远离需求人群,信息用户获取信息费用大,影响了科技信息的高效利用[5]。

3 中国的科技产出

1996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在三大检索系统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EI(Engineering  Index)、ISTP(Index  to  Science  and  Technical  Proceeding)源期刊上的论文27569篇,论文数排序居世界第11位。SCI上收录论文14459篇,位列世界第14位;EI收录论文9147篇,居世界第6位[4]。这反映我国基础研究还比较落后。

我国技术开发能力较弱(表8),2000年我国发明专利仅占专利授权量的12.0%,这与我国拥有近1000×10[4]自然科学技术人员的庞大队伍极不相称。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专利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专利市场的.开放程度、市场吸引力及专利控制问题尚无足够的数据来定量地反映其发展趋势。这应当成为科技资源利用配置需要调整的一个方面。

表8 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及授权量

Table  8 Patent  applications  examined  and  granted  in  China (项)

类别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受理量 83045 102735   114208 121989 134238 170682

授权量 45064 43780 50922   67889 100156&nbs

p;  105345

发明   3393   2976 3494      4733 7637 12683

实用新型30471 27171 27338   33902   56368   54743

外观设计11200 13633 0   29254   36151   37919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

上一篇:我的书香暑假作文300字下一篇:高中生六国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