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程改革(共12篇)
生物课程改革 篇1
摘要:动物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针对该课程特点,从教学思想与目标、师资队伍、教材、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6个方面探索该课程建设和改革思路,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中最悠久、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贡献的学科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前沿学科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动物生物技术是一门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动物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动物胚胎工程等几大领域,在诸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农业、食品业、医学行业等[1]。生物技术这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见该门学科的重要性,因此学好生物技术这门学科对今后的就业至关重要。笔者在介绍生物技术的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动物生物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措施,以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
1 生物技术的概念
生物技术是指在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其他类科学的原理和技术来对生物体或生物原料等进行加工或改造等,目的是生产出人类所需的产品。先进的工程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新技术。对生物体的改造是指按照人类的需要,改造或加工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使其能够生产出对人类有利的产品[1,2]。
2 教学现状与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自1996年开始招生,2006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经过了16年的专业建设,首先于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中开设36学时的动物胚胎工程课程(专业选修课),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36学时的理论讲授明显不足,于2005级学生中更改教学大纲,内容上增加了动物组织、细胞的培养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理论教学增加到54学时,并增加18学时实验教学,课程性质首次转为专业必修课,并创新性地更名为动物生物技术,当时整个生物领域还未出现命名为动物生物技术的课程,直到2009年5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动物生物技术》,至此这一新课程有了正式出版的教材可参考。笔者调查了部分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主要有11门(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在调查的农林院校中(安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都开设《细胞工程》课程,目前只有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与《细胞工程》相近课程《动物生物技术》和《植物生物技术》课程。
3 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
3.1 教学思想与目标改革
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3],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一些课程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掌握一种主动学习课程相关知识的能力,成为富有知识和具有学习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 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教学团队,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打破传统的一人一课的教学模式,每一模块由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业务上要精益求精,力争紧跟各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督导组专家听课、评课,同时不定期开展自评和互评及学生评教,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教材建设与改革
根据调研,笔者选用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蒋思文教授主编的《动物生物技术》作为教材,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动物生物技术的概况、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最新发展。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且课程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一些最新热点在教材中没有体现的,自行编写部分讲义,以文本形式拷贝给学生,并推荐其阅读中外文的优秀参考书。
3.4 课程内容改革
动物生物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课程,也是各国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领域,大量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充实着这一新兴学科的知识。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意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又要保证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做好与其他课程交叉内容的增、减和衔接。在课程内容上,首先介绍绪论,动物胚胎工程技术概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性别控制,胚胎分割,嵌合体;其次,介绍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基础;最后重点介绍细胞核移植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动物生物反应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杂交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通过精心的安排,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了解动物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3.5 教学方法改革
3.5.1 利用重大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如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利用“基因靶向”技术让小鼠体内的特定基因失去活性,培养出研究价值极高的“基因敲除”小鼠,为人类遗传病研究提供了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有了这些动物模型后,人类就能更有效地找到治疗各种遗传病的新疗法,彻底攻克遗传病就为时不远了,这一成果使得他们一起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爵士,英国生理学家,生殖医学的先驱者,因创建了“体外受精技术”,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门课程的讲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和了解课程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尽可能的获取更多的、更丰富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对于像动物生物技术这样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许多知识都处于动态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中[1]。
3.5.2 跟踪学科科研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本科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4,5]。因此,在应用范围广、知识更新快的动物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介绍学科研究的新动态和新进展,有意识地拓宽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 cell),由日本的2位科学家于2006年发表于世界顶级杂志《Cell》上。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某种方法,把高度分化的成体细胞去分化,使之成为多能干细胞,重新获得分化成多种细胞的能力。IPS技术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回避了历来已久的伦理争议,解决了干细胞移植医学上的免疫排斥问题,使干细胞向临床应用又迈进了一大步,该成果的研究者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着IPS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它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医学领域的优势也已日趋明显[6]。
3.5.3 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学生意见,像朋友一样对待学生,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课堂文化,使其融入其中,积极思考,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可适当增加专题讨论会,通过学生准备ppt演讲等形式,一改以往整节课教师讲、学生记,缺乏沟通的模式,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7]。
3.5.4 优化多媒体教学,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有限的课时,着重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点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对于容易掌握的部分课程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等手段,从国外引进和下载原版图书和动感图像,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组织效率,充实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还可以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人机交互界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例如,细胞融合,精卵受精,细胞核移植等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中,坚持适度运用原则和有机结合原则,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思考,且结合使用板书、实物等各种教学媒体,取长补短,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喜欢学习[2]。
3.6 考核方法改革
首先,改变以往的考核方法,将重视课本上的知识转变成重视实践、将重视成绩转变成重视课堂教学,今后不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为总成绩,而要加上一定比例的实践考核成绩,让教师、学生都能重视实践;其次,增减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以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等作为综合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体系,即2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中成绩和40%期末成绩[9]。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动物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因此各个高校要建设好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已迫在眉睫。课程组立足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身特色,通过分析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3个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动物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注重该门课程特点,围绕课程内容,加强教学建设,创新教学形式及考核体系,逐步完善优化动物生物技术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10]。
参考文献
[1]王伟霞,李福后.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9):245.
[2]周欢敏.动物细胞工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蒋思文.动物生物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朱海英,苏娟,訾晓渊.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4):107-109.
[5]李淑芳,徐春厚,雍艳红.动物免疫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7):65-67.
[6]刘锴栋.细胞工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0,32.
[7]代建丽.植物细胞工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1(6):23,37.
[8]张一春.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李志勇.细胞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0]张海泉,符晓棠,张里占,等.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69-74.
生物课程改革 篇2
用好生物新教材
摘要: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正式出版。9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展开试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面拉开序幕,我南海区生物科使用新教材,转眼间已有五年的时间了。面对生物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该采用新教法,以促使学生开展新学法。同时还应该灵活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关键词:走进
新课程
用好
新教材
一、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新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应该是全体学生都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教材的分量和难度大为降低,有利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有利于促使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教师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例如,旧教材中的腔肠动物、扁行动物等,在新教材中就没有再出现,教师就不能在课堂再讲。
新课程强调关照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因此,教师教学中就不要一味地追求讲完讲透,一竿子插到底。
二、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新教材中大都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有的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或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意在促进学生 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这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例如,观察蚂蚁的通讯这个探究活动,就要求学生亲自去设计实验,解决遇到的困难,从而最终完成探究活动。
当然,尽管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要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也不要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要防止不必要、不应该的指导,以免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也要防止不够充分的指导,以免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这些,都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探究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
三、新课程强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
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首先拿出5分时间介绍一下什么,然后用10分讲解什么,接下来的25分应该如何练习,最后用5分总结,等等。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而且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地上课时比讲解式教学也还是多了不少出乎预料的变化,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课前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像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得那么具体和确定了。因为讲解式教学教案中主要确定的是课堂上教师的言语和动作行为,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教案中又只能预先设计教师的行为,因而很难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先设计,只能是有一个大致的估计,更多地还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
例如,我在上《练习使用显微镜》这节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操作使用显微镜,其余同学找错处的。有可能在一个班这个环节一会儿就完 2 成了,而另一个班却怎么都完成不了,这时我会灵活变动,请一位愿意而且有自信的同学上台帮助该同学,并且让那两个同学都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表扬,让课堂继续走向圆满。
另外,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思考。通过倾听学生,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分析深人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
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探讨式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相互作用过程中,“视界”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对话“现场”.而不要只盯着预定的教学内容。
四、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
第一,新教材中有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材料,大多短小精悍,生动浅显,应主要让学生自学,少数内容也可根据需要在课堂上有选择地涉及,不必每处必讲。
另外,也不是教科书上所有的字句都要求学生学懂、学会。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文本,并非都是读者能够完全理解的,也常常出现几处甚至多处读不懂的地方,因此才对人的自学能力提出了要求。新教材中有的阅读材料有意安排了这样的内容并不加解释,如教材七年级上册第96页在农业技术员和绿色证书中出现了“绿色农业”“工厂化农业”,这些概念和名词都是还没有学到的知识。其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接受这样的现实:现实生活中,不知道的,甚至永远不可能弄懂的东西太多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从许多不懂的材料中找到能够理解的那部分并加以利用;三是引导学生对部分自己不懂又很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想办法(如查找资料或工具书,向专家或其他成人询问)来弄懂它。
第二,新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全国大 3 多数地区的国情制定的国家基本要求,可以说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一线教师最了解自己所处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状况,因此,一线教师最有权力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决定在这一最低标准之外,本班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的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实际上,新教材在根据课程标准这一最低要求编制时,也已根据情况适当补充了一些内容。如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探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此书是作为教学重点处理的,但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规定这个知识点。对于像这样的标准中不做要求的知识,上述教材不给出科学结论,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参与及程序的正确。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是能够得出大致正确的结论的,至于结论是否完整,表达是否严谨,在其他场合能否运用,并不是这次探究活动所强调的。
五、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一次课程改革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问题也不是靠教育内部自身能够解决的,另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耐心等到整个社会共同进步到一定阶段后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歇,进步的脚步永不止息。所以有人说,一切都在变,变是唯一的永恒,稳定性都只能是暂时的。甚至有些变化还没有来得及稳固下来就又被新的事物所代替。的确,我们正处于一个川流不息、变化不止、日新月异的社会。企望一劳永逸,一次到位,或者固守城池,惧怕变革,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教师要在改革的大潮中搏击长空,做时代的弄潮儿,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反思,不断重建。企望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有个人论文的学术研究者不符合实际。但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永远向前、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行进者,而不是一位原地踏步的、机械重复的教书匠。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专业化实践的水平才可能不断提升、不断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
参考资料:
任长松著:《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网址:
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 篇3
【摘要】 21世纪又被很多科学家称为“生物世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物学科在现在和未来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想象的。国家要想发展,取得科技成就,就迫切需要大量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生物人才。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相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生物学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关键词】 新课改;研究性生物教学;教学方式;生活化
由于实行了新课改,生物学科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通过生物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同时通过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特别是在积极推进新课改的条件下,对于高中生物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手脑并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加强“问题解决模式”在研究性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这部分内容涉及面较广,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先讲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接着讲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举例说明,最后练习巩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列举许多事实,可能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问题解决模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解决模式”中的问题不能过于直接,如光照时间长短是否影响生物繁殖?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剖析问题能力。如在瑞士,银灰狐是在每年的1月至2月进行交配的,有人将银灰狐于12月初从瑞士运到南美的阿根廷饲养,发现银灰狐要到第二年的8月开始交配和繁殖。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度里银灰狐交配和繁殖的时间存在差异呢?在回答中,学生一般都认为,阿根廷8月的氣候与瑞士1月至2月的气候相似。这样的回答应该是对的,但这种回答跟这节课的关系不大,不过它体现了问题的隐蔽性。如何与生态因素联系起来呢?到底是生态因素中的什么因素呢?这一问促使学生主动的阅读课文内容。他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态因素,接着探讨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样,把本来教师要讲的内容,转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以后,小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最后,各小组派代表阐述其观点。回答过程中,有的认为温度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影响;有的则认为是光照时间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月份变化,温度和光照都在不断的变化。
二、对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教学效果的思考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关于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我们可以味精的生产过程为例,让学生首先分析思考要生产谷氨酸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发酵的装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发酵装置图,分析讨论发酵装置中各个部分的原理及作用。前者类似于对技术的创造发明过程,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后者类似于对一项新技术的消化过程,相对难度较小,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采用讨论法。我们很难说这两种方法谁优谁劣,但对具体情况,却有合适与否之分。对于基础与能力均较弱的学生而言,采用前一种方法显然是难以收到理想效果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难以开展起来。再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第二种方法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三、生活化教学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理论界比较关注的问题,面对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的现实,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倡导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为“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课程应成为学生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教师应在中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我国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也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并掀起了一场影响广泛、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教育改革运动。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使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从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生物课程改革 篇4
《生物技术前沿》是我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新开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涉及领域宽, 涵盖范围广, 由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内容组成, 是自然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近年来, 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设生物技术相关课程, 但我校学生具有自身特色, 生物工程与医学工程类课程均有涉及, 学科交叉性明显, 如果照搬其它院校的教学模式, 可能会出现与学生知识背景现状分离, 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此外,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 给教学工作也带来了极大地挑战。如何在较少的课时中既不重复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又能不断引入新的内容?如何解决课程中存在的前沿技术与陈旧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成为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结合本学院学科设置的特点, 在《生物技术前沿》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模式大胆改革, 引入实践教学, 让综合性实验走进课堂, 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
1 优化课程体系, 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顺序与教学工作的指南, 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与前沿性, 如何使学生在现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是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的一个关键[3]。《生物技术前沿》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对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与调整。
在教材的选取上, 以保持本课程的实用性与先进性为目的, 精心选取国内外最新最优秀的同类课程教材如《生物技术概论》、《Basic Biotechnology》等作为主要参考书, 同时根据内容的差异, 分别为学生推荐各领域的优秀教材, 从而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完整。在授课过程中, 既要体现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还得注意讲授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紧密跟踪前沿学科, 以现代生物技术基本原理的介绍为切入点, 以不同类型的技术范畴为骨架, 着重介绍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 对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也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对前期学习的基础课程有的放矢, 选取重点章节回忆复习, 理清脉络;注重相关学科贯穿渗透, 通过不断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来突出课程的前沿性。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为生物医学工程, 把内容侧重点主要放在生物医药等领域, 如在讲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时, 着重向学生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使学生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 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对生物技术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改进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生物技术涵盖范围广, 涉及医药、食品、环境与农业等诸多领域,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本课程的特色, 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4]。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基础上,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促进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该课程日臻成熟。
2.1 多媒体手段的灵活应用
根据本课程侧重于工程技术类型, 具有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特色, 在课堂上, 结合正常的教学内容, 灵活应用多媒体手段, 放映一些标准试验操作步骤的录像片, 如在讲基因工程PCR技术时, 通过放映一段采用PCR技术检测细菌的录像, 使学生能更形象地掌握该技术的要领, 为后期进实验室做毕业设计论文奠定了基础。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原理内容可以搜寻一些Flash动画展现出来, 如在讲细胞工程中细胞周期时, 为了让学生对流式细胞仪的构造、原理及其应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通过播放相关Flash, 使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吸引力, 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增加了兴趣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 增强师生互动, 合理安排课外作业
在授课过程中, 对一些有争执的前沿话题组织学生讨论, 如在基因工程这章中讲转基因技术时, 先为学生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定义、特点及应用等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课后查阅文献, 就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在课堂上积极开展讨论,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本章结束时, 选取部分学生通过PPT形式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新颖的基因工程技术,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增强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表述能力, 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此外, 在课后还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渠道查阅文献, 掌握课上内容最新研究进展及前沿动态, 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习题、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对生物技术前沿有基本的了解, 并从全新的视角认识生命科学, 为今后其它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融入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3.1 以科研促进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一方面通过阅览国内外专业期刊、文献或相关网站, 将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地介绍给学生, 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 另一方面, 注重将本学院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如在讲发酵技术生产疫苗时, 就适时地引入了本实验室对艾滋病与宫颈癌疫苗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在讲细胞工程时, 结合本实验室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思路, 为学生详细的介绍了干细胞的分化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在讲重组DNA技术时, 就有意补充了被国际分子生物学顶级杂志评为“十大科技突破之一的” micro RNA的最新研究进展等前沿内容, 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 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同时, 在课堂上结合多媒体形式, 为学生介绍了本学院最新购置的大型实验设备如实时定量PCR仪, 流式细胞仪及活体成像仪等的使用原理, 并带领学生进实验室参观学习, 这样不仅使学生能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而且拓宽视野, 增强了学习兴趣, 使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形成风气, 为后期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生物技术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工程类专业, 通过课堂上的抽象讲解远远达不到作为一个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理论教学完成之后, 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16课时的生物技术综合实验, 将分别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酶学等相关内容,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 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课操作外, 还组织学生到制药公司进行观摩教学, 使理论学习内容与生产实习对应起来,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 转变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学期末, 对考试方式也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相对于传统的闭卷考试, 本课程灵活采用开卷考试与平时成绩并重方式, 让学生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 分析总结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撰写专题论文, 文章格式按照统一要求, 在强调自主性的同时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此外, 还让学生任选其感兴趣的一门前沿技术, 采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上互动交流, 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在考试结束后发现论文完成认真, 课堂演讲PPT准备充分、生动, 内容包含了生物技术在医药、环保、食品与军事等多方面的应用, 其中一部分是课堂中没有涉及到的, 表明学生对新考核方式的认可, 并较全面的掌握了《生物技术前沿》这门课程。
5 小结
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去探索、研究和总结新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的改进教育思想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与手段, 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理念,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 是现代生物学发展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对《生物技术前沿》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融入实践教学, 突出学科特色,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生物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欧阳平凯.中国工业生物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生物产业技术, 2008 (1) :25-26.
[2]宋思扬, 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 :1-7.
七年级生物课程生物圈的教学反思 篇5
七年级生物课程生物圈的教学反思
课改以来,我们在学生的预习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是效果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这一方面是学生对预习没有很好的方法,不知道如何下手,另一方面也是缘于他们内心,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当然,我们预习提纲的设置不够科学,完善也有很大的原因。
因为学科原因,每节课的`内容都不是很多,而且概念性,知识性的内容居多,以往布置预习的时候,主要根据大框题,留一些提纲性的预习内容,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本学期,在预习的设计上尝试做一些变化,除了提纲性的预习内容外,增加了一些具体需要利用当堂知识解答的具体问题。这样学生在预习时能带着问题,目的能更明确一些。通过课程进行来看,学生预习的效果要比以往好一些,但是分析理解能力的不足,表现得还是很明显。今后,要不断地通过真题演练等方式,逐步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初中生物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篇6
一、要有新观点、新方法。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
现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我们周围的生物世界、探索生命的奥秘……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仅仅是教师的解说,可以这样说,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只有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开放性的学习才能真正使我们发展性的了解生物世界的所有科学。
2、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生物学奥秘包罗万象,新教材安排了形式各异、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积极创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每名学生都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培养。新教材每章节前的情境解说图片,以及每节“课外阅读”,反映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物学联系生产实际应用,均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促进了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公民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
要实施素质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目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能力。我们应立足教学第一线,根据自身、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合实际的教研和教改活动,真正树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
二、要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对初中生而言,学习的动力仍然主要源于兴趣,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前准备不充分,教法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语言平淡无力,则必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或思想开小差。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各种教学用品,搞好新课的导入,尽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语言力求风趣幽默,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事实证明,一个神情严肃、古板的教师,其课堂气氛也大多是死气沉沉的;而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课堂上学生注目的焦点。在很多时候,教学的内容难免有些枯燥,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活泼幽默,往往能收到奇效。比日,在给学生上人体的激素调节,在讲人体有哪些内分泌腺及什么是激素时,会有某些学生显得没精打采,便转移话题,说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出现了一个很好笑的错误,因为剧中的司馬迁竟然长了胡须。有的学生懵了:司马迁是男人,男人长胡须,这错在哪?司马迁受过宫刑,这个学生一般都知道,但什么是宫刑,为什么受宫刑的男子不会长胡须学生却不一定知道,于是便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人体的内分泌和激素的作用上。这时,你可以幽默的说:“看来不懂得生物学知识,还会有人闹出太监生儿子的笑话呢!”全班学生一下子都笑起来,困意一扫而光。由此可见,教师的机智幽默就象课堂润滑剂,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要广泛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关注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吃的零食(带包装)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零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们经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后将自己的发现在班上进行交流,然后我再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安全,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学生人人感到收获不少。我在每节课上几乎对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做到联系实际,如学习细菌的知识,就联系食品保鲜技术;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就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习青春期发育的知识,就为学生具体讲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学习人的呼吸系统,就联系吸烟的危害、煤气中毒的急救等;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就联系各种心血管疾病、义务献血等……事实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
四、要改革评价方法。
从以往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来看,评价着重关注期中、期末的相对评价,忽略对学生平时学业的绝对评价、诊断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特别是学生在实践活动、兴趣、思考力、判断力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增加平时的绝对评价,激励和改造学生的素质,也使得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更合理更科学,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学改革的教学评价,是从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转变为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论成败,而是要看其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要面向全体学生,学会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常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不能轻易对学生进行否定。
生物课程改革 篇7
专业英语 (specialized English) , 也称科技英语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一般指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科学著作、论文、教科书、科技报告和学术演讲中使用的英语。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曾指出, 科技英语已经成为现代英语中的一个新领域, 是学术交流、学术成果发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1,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科技英语越来越受到科技界和语言学界的共同关注, 我国高校在各专业普遍开设专业英语 (科技英语) 课程[3,4]。生物学一级学科涉及生物工程 (bioengineering)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 等专业, 这些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以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 生产大量有益生物代谢产物或发挥生物生理功能;这些专业涉及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的理论, 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 是发展飞速、多学科并融的新兴科学[5]。因此我国百余所高校设有生物相关专业的同时, 几乎全部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目的是使学生在夯实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 兼具相关专业英语知识, 为学生在生物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与国际水平接轨奠定基础。
目前高校生物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模式相对单一, 主要表现在:先读课文、再讲生词、最后逐句翻译的教学步骤, 不能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单纯的英文版生物专业内容, 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教材滞后于生物学发展动态, 学生难于将课堂内容与学科前沿联系起来[6]。笔者从事高校生物学专业英语教学近十年, 具有丰富的一线课堂教学经验。在深入体会并系统总结自身教学实践经历, 并参考其他高校相关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 笔者就生物学专业英语课程提出培养英语能力和突出专业特色两点改革措施, 以期全面提高生物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 并为生物学相关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效果的提升提供借鉴。
二、立足英语能力培养, 联系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
1. 紧贴大学阶段相关英语考级考试。
专业英语学习的本质仍然是英语学习, 英语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不言而喻。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研究生入学考试中, 科技英语范畴的内容比例日益提高。生物学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新技术新方法出现频率高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深入的特点, 生物学相关的英文素材在各级各类英语考试中频繁出现[7]。我们在日常的生物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 引入各种英语考试真题中的生物学相关内容,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实战感。这一做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知识不仅可以在专业领域有所应用, 更有助于整个大学阶段英语考级考试成绩的提高, 使他们感到学得有的放矢, 学有所用。
2. 推荐生物相关影视剧作品。
在教育学中有句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多的影视剧作品就像英文学习的游乐场, 学生置身其中, 不知不觉中便能识记很多英文知识。我们选取涉及生物学知识的影视剧, 在课堂上推荐给学生。如美国青春励志电影《阿基拉与拼字比赛》 (Akeelah and the Bee) , 讲述的是黑人小女孩阿基拉如何学习单词并获得全国拼词大赛冠军的故事。影片中介绍了如何拆解、背诵英文单词的方法, 其中不乏黄变病 (xanthosis)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i) 这样的生物学单词。这部影片不仅消除了学生背诵单词中的枯燥感, 主人公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也带给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此外, 众多犯罪题材美剧中法医鉴定及现场勘查中也涉及生物学知识。如美剧“犯罪现场调查”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中, 罪证实验室 (crime lab) 工作中常出现如液相色谱 (liquid chromatography) 、质谱 (mass chromatography) 等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检测仪器, 以及苏木精-伊红染色 ( (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 、DNA测序 (DNA sequencing) 等蛋白质及核酸检测技术。观赏这些影视剧作品, 在锻炼学生英语听力的同时, 也帮助他们了解这些专业词汇的使用方法及语境。
三、突出生物专业特色, 结合生物学发展史和实践教学
1. 融入自然科学领域名人名言。
生物学是一门起源并发展于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 生物学相关学科是融合了化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科学的新兴技术。在这一领域中, 众多伟大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的经历和话语对学生的学习实践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例如在第一次课上, 我们会以马克思的“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鼓舞学生励志学好英语, 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又如在讲到微生物发酵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引入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Chance favors only prepared minds”。这些内容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现了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教学效果。
2. 延伸生物学实践教学。
生物学中的很多专业如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都属于工科专业,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专业英语课堂上, 我们除了以模块形式介绍基础理论的英语知识外, 还注重与实践教学的接轨。我们开设实验器皿 (如烧杯、三角瓶、试管等) 、仪器设备 (如离心机、PCR仪、发酵罐等) 、方法技术 (无菌操作技术、分离纯化技术、蛋白质测定技术) 等专题, 集中系统地讲解生物学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中涉及专业词汇的用法。这一做法拓宽了生物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实验实践环节, 符合学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在进入实验室研究阶段及走上职业道路后, 学生在专业英语课堂上所学的这部分知识对于查阅英文科技文献、撰写英文科技论文有很大帮助。出国深造以及在涉外企业中学习工作的学生更是受益匪浅, 他们能够迅速融入所处环境, 用专业英语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和实操工作。
摘要:专业英语是我国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就该课程提出两点改革措施, 一是立足英语能力培养, 联系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 包括紧贴大学阶段相关英语考级考试和推荐生物相关影视剧作品;二是突出生物专业特色, 结合生物学发展史和实践教学, 包括融入自然科学领域名人名言和延伸生物学实践教学。
关键词:生物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进平, 庄南生, 王英, 唐燕琼, 许云, 黄小龙.“以应用为中心”的生物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13, (6) .
[2]张淑红.地方院校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体会[J].读与写, 2013, (1) .
[3]孙圣勇.专业英语翻译知识结构的三位一体说[J].外语学刊, 2007, (2) .
[4]费小雯, 蔡望伟.生物类专业英语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 .
[5]范健.生物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J].科教文汇, 2012, (1) .
[6]郝大程.重在创造力培养的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教学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6) .
论农村初中生物的新课程改革 篇8
一、教师角色转变应到位
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 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 师道尊严, 居高临下。问题是教师在上面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在下面却昏昏欲睡。通过第二节课的提问便可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佳。如何改变现状呢?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 教师必须由教材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向教材开发和创造的过程转变, 可利用当地的生物材料、生态环境及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创造多样化, 更亲切、生动的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在课堂上,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教师不必再“满堂灌”, 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定条件下, 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小组活动有问题时, 教师是他们的帮助者;当活动进程受到阻碍时, 教师是他们的促进者。师生互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
二、注重过程性知识
传统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 教师只注重结果, 不注重过程。教师热衷于讲, 学生热衷于听, 重点、难点都由教师一手包办, 学生能理解的就理解, 不能理解的就课后背, 只要在考试时能答出结果, 取得好成绩就行, 把生物当成文科来教。
新课程改革提倡在生物教学中, 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 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这样, 学生不但通过探究过程掌握了生物知识, 还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我在上七年级的“生物体的器官”这一课时 , 提供了鸡翅、解剖刀、解剖盘、棉花等器具材料后, 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 提醒他们注意:“组织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 那么多个组织又如何进一步构成生物体呢? ”由他们自己观察、实验、思考、问答、讨论、分析推理, 综合概括自己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最终大部分学生理解了器官的概念, 清楚地认识了鸡翅的结构, 并了解了器官如何再进一步构成整个生物体, 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三、转变评价观
传统的评价观只注重学生的成绩, 造成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功利心日益膨胀, 造成不少老师的短视行为。新课程改革要重视发展功能的形成性评价, 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注意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 调节教与学, 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评价时, 要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提倡学生自评与他评 (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相结合。具体实施时, 还可以进行差异评价, 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我在总结成绩时, 不但奖励成绩好的学生, 更注重奖励那些有进步的学生, 哪怕他们的成绩并不理想 (甚至不及格) , 这样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他们就会越来越优秀。还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学生原本不会做实验, 后来对某个仪器感兴趣, 想动手做一做, 或是他们认为不按课本提供的方法, 用其他方法也能验证, 或是他们发现了新的问题, 等等, 我们都应加以肯定。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形成的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新课堂教学
如果认清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新课改的优异之处, 就可以引入新课堂教学。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导学案—学习目标—小组学习探究研究—学生展示—师生点评—规律总结等。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想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达到成绩标准或结果, 主体是学生, 设计者是教师, 要用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表示。其中最难的是小组学习探究研究这个环节。因此, 最关键的是小组的建立。我在建立小组时, 总是要“好坏”搭配, 让好的帮助基础较差的。选择小组长时更要颇费脑筋, 组长不但要能力较强, 而且要热心, 能帮助别人, 善于发言, 引领全组发展。在小组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巡视, 发现某些小组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提示;对某些小组遇到的问题加以引导, 绝不是坐在那里袖手旁观, 认为是学生自主就没有自己的事了, 这是对新课改的误解。
生物课程改革 篇9
(一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选取云南地区高中, 教学性质分别是教育局直属中学、区中学及县中学等二十五所高中的任职教师,以及其中三所中学的学生。此次调查研究教师问卷共200份,学生问卷500分;教师问卷回收共有193份,其中问卷的有效率是98.5%;学生问卷回收共489份,其中问卷的有效率是98.8%。
(二 )调查方法
1.研 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 、 市场调研 、 访谈法及数据统计法。
2. 逻 辑分析 法 : 对 统 计 的 数 据 进 行 合 理 、 科 学 的 逻 辑 分析,总结出观点和结论。
3.文献资料法 :查找文献资料 、 知网数据 、 生物教学等相关资料学报。
二、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以及教师自身角色转换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课程改革中师生角色关系与学习方式
通过表1的调查研究可以总结出教师需要在课程改革中做相应的角色转换。第一,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不能扮演教学中的独裁者,要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并认识到课程改革对学生、教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 所以面对新课程改革时要勇于挣脱传统教学教学观念这一枷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第二,新课程改革中增加了很多生物教学内容, 其中有一部分是接触过的,但是相当多的内容是前所未见的,为了能够给学生带来新的知识与观念,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时自学新知识,争当教学中的参与者,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或继续教育,只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 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生物教学模式。第三,新课程改革针对生物教学增设了综合实验课程, 这一模块的设置是为了增近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同时也是为了让教师理解实验于教学的教育价值,体会生物教学与其他各个学民主平等不民主平等不清楚科之间的平衡关系。
社会科技在不断进步,教师要在提高自身教学素养的同时需要进修心理教育,如此才能学习与生活中教师与你的关系是有时否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关系。
(二 )生物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
通过表2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向往的,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自由教学,对课堂气氛的营造有一定的要求。在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理念提出新要求,希望教师能够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主要目标,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通过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沟通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主动的,所以在这个阶段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要的工作就是给现阶段的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为了强化学生生物方面的主动学习能力, 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经常与学生一起参加到生物活动中,增强生物实践活动的趣味性。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在培养学生生物学习能力时, 首先与学生一起接触、感受、发现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中美好的事物,使学生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增加, 在不断地深入欣赏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其次,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创造更多与生物接触的条件,这样能够丰富学生的感受和理解。
(三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知
通过表3能够看出 多数高中 生物教师 对新课程 改革理念的认知是非常明确的。教师明确新课改理念与内容前提下,针对学生积极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等能力的培养有以下途径。
新课程对生物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生物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这种提问方法可以使用在学生之间或者是师生之间,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当堂生物知识点为主题,以学生之间的提问为基础,以师生之间的互动为原则进行提问。教师要充分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黄金阶段, 在课堂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向学生提出问题, 让问题贯穿课堂教学, 采用学生先入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自然引入教师提出的问题,从知识中解析问题,理清学习思维,最终探索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价值,不仅要与课程本身紧密相连,更要在学生接受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使课堂学习氛围轻松、活跃。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提问的艺术是需要环境实现的,有效的提问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初中教师应该对课堂提问这一环节给予充分的重视,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化,在积极主动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学好生物的自信心。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本文对云南地区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展开调查,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师加深理解新课改的理念,需要为学生提供更轻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目标。
摘要:本文采用调查分析方式,从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知三个方面着手,探究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及教师自身角色的转换方式。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篇10
1 课程改革背景
临沂师范学院正在进行全面的课程体系改革, 全校教师每个人都投身于创新课程建设的行动中。我校的课程建设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从出口往回找”,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 系统配置课程资源, 按要素建设单门课程。 (3) 建立课程研发机制, 提高课程创新能力。 (4) “教”、“学”互动, 创新教学模式。 (5) 改革评价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
学校以课程为载体凝聚办学行为, 单门课程以要素为单位进行建设, 强配置学生直接学习资源建设。参照国外大学课程建设与测评要素, 结合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相应观测点, 对单门课程建设标准进行提炼。在教学模式上, 要求基于现代信息设备与技术手段, 变“中学后”教育为“就业前”教育, 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实施“组织教学、服务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2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前沿学科, 它从分子层面阐述生命体的化学组成、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规律, 为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生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而且是大部分生物类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不仅要紧跟学校创新课程体系的步伐, 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 提高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为考取相关专业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生物化学》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精选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把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建设建立在现代教育平台之上。
2.1 教学内容的精简和优化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生物化学作为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它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进行研究, 因而一些概念及反应过程十分抽象和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时感到难度较大, 记忆理解的内容很多。针对课程特点, 结合各专业及其后续课程对生物化学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讨论, 删繁就简, 浓缩基础内容, 突出主线。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当今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 把重点、难点讲通讲透。同时结合专业考研需求, 根据近几年的考研趋势以及发展动态, 调整讲课的重点、难点等, 尽量把相关领域的研究最近进展及研究热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 突出“强调动手、加强实践、培养兴趣、积极创新”的理念, 实施循序渐进, 打破以往只重视基础内容的教学模式。
2.2 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学校课程改革要求, 进一步强化实践训练课时的比重, 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科学处理讲、练关系, 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比例设计课程并组织教学, 三分之一的教学内容采取讲授方式组织教学, 三分之一的内容以边讲边练的方式组织教学, 三分之一的内容以实验实践方式组织教学。
生物化学实施立体化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在一节课中, 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将主要的知识点讲透, 然后围绕讲过的内容, 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进行讨论, 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 使知识得到更好的掌握和扩充。避免了传统的“满堂灌”模式,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同时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设计几个教学单元, 每个教学单元都要进行一次单元测试, 以便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查形式可以是闭卷考试, 开卷考试, 论文考试等。
2.3 教学手段提升
教学手段在多年采取传统的挂图、幻灯片基础上, 已经过度到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直观效果, 增加了知识量。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需要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更要做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不能出现“读课件”的情况。
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遵循以下原则: (1) 课件制作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化难为易, 变静为动。 (3) 展现全面, 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实验内容的调整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课程构建的重要环节, 其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验技术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同时,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进一步强化实践训练课时的比重, 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在实验课的开设中, 总体思路是既注重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识的实用性, 又重视研究性与先进性。因此, 实验课中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 加大综合性与探索性实验内容, 适当开设设计性实验,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精神, 使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的发展更趋于合理。
2.5 学业成绩的构成
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业成绩为结构化成绩。课程成绩由主卷成绩、平时成绩和副卷成绩构成, 其比例定为:学业成绩=主卷成绩×60%+平时成绩×20%+副卷成绩×20%。
主卷成绩是课堂教学的考核, 以期末考试为准, 闭卷, 满分100分, 占学业成绩的60%。
平时成绩主要由单元测试、考勤和平时作业等成绩构成, 占学业成绩的20%。
副卷成绩主要由学生实验报告成绩和实验技能测试成绩构成, 占学业成绩的20%。
学业成绩、主卷成绩和副卷成绩必须均达到或超过60分, 本课程成绩方为及格, 予以相应的学分。
3 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 本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 由于采用三个三分之一教学模式, 理论讲授学时减少, 讲课内容进行了精简, 如何把握学时和课程内容的讲授, 有待进一步探讨。
(2) 学生压力变大, 部分同学感觉非常吃力, 极个别同学干脆放弃了学习。如何提高和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 也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总之, 在全校创新课程体系及创新课程建设的新形势下, 只有不断更新观念, 用新思维、新观点、新方式来改革教学, 才能符合新时代对大学教师的要求。
摘要:本文讨论了《生物化学》课程根据学校创新课程建设要求所做的一些创新改革措施和方法, 经过教学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化学,创新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镜言, 朱圣庚, 徐长法.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2.
[2]王丽燕.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 2008 (29) .
生物课程改革 篇11
【关键词】生物实验;实验课程;初中生;思维拓展
生物实验的过程,每一步都是经过仔细分析考察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思维产生的结果。从实验的准备阶段、实验方案的设计一直到实验报告的完成,都是需要深度思考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生物实验课程时能够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一、生物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根本动力,是学生进行自我提高的坚实基础。如果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自然就会围绕着这一点搜寻资料,进行验证和思考。但是生物实验的吸引力一般只存在于最初的新鲜感,并没有涉及到深入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只能持续较短的时间,要想利用生物实验持久的保持魅力,就必须要创造出多元化的情境和诱因。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生产实际,让学生能够感到熟悉,从而引出实验的课题,明确生物实验的具体意义,通过多样有趣的问题来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加大生物实验的乐趣性。这样的措施,能够将学生的短暂注意力转变成中长期的关注。
思维的培养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当学生渴望解决问题的时候,定然会专心努力的进行了解和研究,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找出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关调查表明,有意识地构建发现问题的情境能够非常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活跃的思维运用。教师应当在生物实验课中设置多种活动,比如讨论、假设等方式,用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来调动学生投入到学习思考中来。
二、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过程
例如探究鱼鳍在鱼游泳运动中的作用。首先让学生思考鱼是依靠什么来进行运动和保持平衡的,各种鱼鳍是否有着不同的作用。其次提出假设,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各种猜想,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想:首先验证鱼鳍对于鱼有什么作用,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剪去鱼的胸鳍、腹鳍、尾鳍等,放入不同的水缸中,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并记录下来。能够发现剪去背鳍和臀鳍的鱼还能够游动,只是不稳定。剪掉胸鳍的鱼不能够保持平衡。通过具体实验的观察来验证假设,最后通过分析和讨论来确定假设的对错。
通过具体的实验构成,学生能够容易的认清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从提出问题到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基本上所有的真理实验都是通过这样的模式验证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前的假设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基于一定知识水平和科学依据的。通过生物实验课程的反复锻炼,能够让学生对于科学的研究过程有着深入的了解,并将这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转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
三、生物实验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了分析、综合等环节,人们在进行生物实验时,需要对生命现象的本质进行认识,把握生命现象发展的潜在规律,这一切都建立在对于实验中感性材料的思维操作基础上。生物实验需要对将要研究的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对于生命这样的整体是需要进行有序合理的研究的,绝不能够试图马虎大概的工作。只有将研究对象分解,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深入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思维方式中,就转化成了将思考的对象划分为部分,实现逐个击破,是思维分析的有效手段。要想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需要将事物分解成相对独立的个体,同时认清其内在的联系。
综合能力也是影响思维的重要因素,学生要培养思维能力,需要做到能够全面的研究,能够将生命现象的各种体现综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认识,分析和综合能力其实是相互补充,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四、生物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性
逻辑性是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得到大量的知识信息,无论是抽象的概念,还是实际的现象,都需要学生进行思维的加工,通过抽象和概括来得到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生物学中的各种基本的概念、总结的规律等都是逻辑推理出来的,是逻辑性的具体体现。生物实验中往往会用到推理方法,比如归纳演绎,让学生通过观察假设思考等过程认识现象,并且能够科学的进行解释,进行实验的推导,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总之,要在生物实验课程中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生物实验中的潜在有力条件,明确思维引导的方向和目标,坚持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将其变成学生的具体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聿军.淄博市初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5.
[2]张晓燕.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解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丁芳.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李淳,李永.加强实验教学 注重能力培养[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
[5]程合印.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6).
生物课程改革 篇12
生物分离工程是大学本科生物工程的专业必修课,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该了解国内外各种分离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现状及开发趋势, 掌握各种分离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常用分离设备的操作, 懂得如何结合基本理论和具体的样品特性去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并设计合理的分离过程, 既满足产品纯度、回收率等要求, 又能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 该课程的学习及灵活应用日益重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作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具有内容多、所关联的课程多、更新快、实践强、学时少、理解难等特点, 被学生普遍反映不好掌握。课程的开设应该在学生已掌握了普通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内容后。然该课程中有些部分与其它课程有重复, 比如, 核酸电泳在基因工程课程中已有安排, 细胞破碎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有涉及部分, 萃取、干燥等内容已在化工原理课程有安排, 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而其它新的分离技术发展极为迅速, 课本往往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例如, 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生化分离工程》中, 各类萃取技术是重点内容, 色谱分离技术和电泳技术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原理[3], 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分离工程》第二版中, 将亲和色谱单独列为一章, 突出了色谱方法作为亲和分离纯化技术主体的重要地位[2], 而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蛋白、肽类药物越来越受到关注, 与此同时, 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和电泳技术以及相应的样品处理方法在该行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没有这些分离技术的发展, 也就没有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因此,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 除了这些教材, 我们还借鉴了李校堃等主编的《药物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J E.科林根等著, 李慎涛等译的《精编蛋白质科学实验指南》等的部分内容, 并查阅了大量相关技术的最新文献, 把这些技术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
总的说来, 本课程的讲解应与其它课程相互协调, 一方面为节约时间, 让学生复习已学知识点, 课堂上只讲解重点、难点。另一方面注重联系学科的前沿和热点, 查阅大量课外资料, 讲述较先进的科学技术, 跟踪国际上最新进展, 力求在教学内容上反映出最先进的科研成果, 同时兼顾教学要求、主要内容、相关科研领域、前沿进展等, 将生物分离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 不仅使学生可以更新知识, 拓宽视野, 而且让学生明白本课程与生物技术产业、制药产业等的关系, 了解社会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的热爱。比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制药行业抗生素类药物和蛋白类药物的一般提纯工艺的差异, 也了解了生物分离工程在化工、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纯净水、环境等各个领域的作用, 使他们对就业前景也感到信心倍增。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这样的方式枯燥乏味, 学生对所用的仪器连最表观的概念都没有, 听课效果差, 听完课对所学知识仍然一知半解。本课程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 对于基本理论, 可以在课堂上以板书、PPT、动画形式呈现给学生, 使枯燥的内容变得饶有兴趣,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和生动;而对于实际应用, 尤其是需要特定仪器的一些分离技术, 如色谱分离法, 电泳分离法等, 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 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使学生不仅对其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对所用仪器及其基本操作、注意事项有所了解, 还能了解针对不同的分离方法, 样品所采用的前处理、试剂配制及操作条件等应该注意的问题, 并能初步认识和判断可能碰到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如在凝胶过滤色谱中出现拖尾峰、前置峰, 该怎样从众多影响因素中一一排除, 最后确定影响因素, 优化操作条件, 达到预期分离效果。如果没有条件现场教学, 也可以采用录制的方式, 将老师操作和讲解过程录制下来, 然后在课堂上放录像给学生看, 使学生对该分离技术有最直观的印象。
3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培养工程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 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也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4]。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操作,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实验课, 一般都是由老师先在黑板上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原料、操作步骤, 并逐一讲解, 而学生按部就班, 根本不需要思考, 最后所交的实验报告大同小异, 学生把老师讲的内容抄一遍,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其不利。我们可以在实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设定一个分离对象, 让学生根据分离对象的各种性质, 实验室的实验材料、仪器, 自己设计实验过程, 包括从样品前处理到得到产品, 然后由老师指导修订实验方案, 完成实验内容, 最后对比不同分离过程的结果, 让学生对所用方法、流程及其结果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 既了解和熟悉了科研过程, 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当然, 开展这种综合实验的基础就是,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 因此在开展综合实验前还是需要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来进行。
在我们的课程教学过程中, 以发酵液中的放线菌素D、组氨酸标记的重组蛋白和小鼠Ig G1单抗等为例, 讲解了它们的分离、纯化的过程设计及其依据, 使学生了解纯化方案设计的方法, 并更好地掌握各种分离方法的原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们利用有限的资源, 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提取流程并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讨论其结果, 对比流程的优缺点。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也使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4 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
学生要完成前述的综合实验, 就必须学会学习的方法, 了解获得知识的途径, 能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去获取知识, 查阅文献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因此, 在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推荐学校图书馆可以查阅的电子书籍、期刊、数据库, 教他们学会利用这些资源, 查阅实验过程中分离对象的性质, 根据性质确定分离方法, 针对特定的分离方法, 样品的处理和分离过程应该遵循的原则和不同于其他方法的注意点。例如, 在讲解不同的细胞破碎方法时, 在课堂上, 我就以高压匀浆法为例, 教学生如何应用中国知网、Science Online、Springer等数据库查阅文献, 并且如何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的精髓, 抓住文章的重点;课后给学生布置了作业, 让他们查阅文献, 针对某一特定的对象, 对比任意两种细胞破碎方法的工艺流程、工艺成败关键点、以及破碎的实际效果等;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 学生对中文文献的查阅完成得还不错, 但是对英文文献的把握情况不甚理想, 主要问题在于:第一, 掌握的专业词汇量太少, 第二, 用中文的思路去考虑英文的内容, 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
因此, 为了使学生能够查到相应的英文文献并更好地阅读文献, 在课件中我将每项技术的名称和一些图表用英文标识, 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讲解, 加以重复, 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增加了专业词汇量, 解读图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除此之外, 还要教他们学会利用图书馆以外的资源, 如Google学术搜索, 一些专业期刊的网站等, 查阅前沿知识, 了解发展动向, 学习先进技术。
5 结语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学生对传统的分离方法和现代生物分离技术有了系统的认识, 掌握了各种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其次, 通过讲解现代生物分离技术和各个行业的联系, 以及相关技术的前沿进展, 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对未来就业的信心, 使一些准备考研的学生明确了方向。当然,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教学资源有限, 教学经费不足, 但我们坚信, 在我们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会将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逐步实现有效的链接, 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摘要:生物分离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结合课程教学实践, 就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环节和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些体会, 力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以期形成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分离工程独特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生物分离工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2, 2 (2) :3-10.
[2]孙彦.生物分离工程.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1-11, 312-361.
[3]严希康.生化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1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