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动课程教学研究

2024-07-17

生物活动课程教学研究(共12篇)

生物活动课程教学研究 篇1

甘肃定西普通高中选用的生物教科书里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环境保护和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发展平衡的内容, 还有一些人口方面的知识内容, 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贴近学生的实际, 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经验, 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探究生物的兴趣, 为我们开展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素材。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人试图利用特产资源为“专题” (或问题、课题) 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工程中可以选取形式多样的主题进行, 例如, 马铃薯的专题讨论形式、马铃薯的课题研究形式、马铃薯的研究方案设计形式、马铃薯的模拟体验形式、马铃薯的实验操作形式、马铃薯的社会调查形式等, 探究马铃薯的各种生物现象和问题。只有将书本中学到的东西与实践结合起来, 知识才会变得鲜活、丰满、深刻。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中, 研究性学习是很重要的内容。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4月进一步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中就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的一项重要科目, 并将研究性学习定位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三年共计15学分, 占所修总学分的12.8%。

二、整合课程资源,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进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 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整合我们的生物课堂的资源和本地乡土文化马铃薯资源, 在整合选取有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拟定综合性研究主题, 为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和素材, 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 养成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对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开发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提升师生的自豪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实效性大大提升了, 师生的生物课程的生成意识和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提升了, 本地特产马铃薯的价值和品位提高了, 它们的经济价值实现了。只要我们多动脑, 多思考, 走出教室, 走向社区, 走向农村, 走向实践, 在大自然中求知、求真, 我们的生物教学的目的一定会实现, 并且会实现得更好。

三、整合课程资源注重选题指导

教师对参加者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讲座, 帮助学生做所需知识技能的准备, 并且举行选题讲座, 将专题内容与课本中相关知识点建立联系, 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一) 整合课程资源, 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

紧密联系课程资源,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乡土特色, 选取学生司空见惯的马铃薯, 引导学生走向农村调查研究, 认真分析、归纳总结马铃薯凸显的各种生物现象。学生要认真探究总结出其中的各种逻辑生物关系, 并且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举措, 并形成小论文。在学生选题研究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选题一定要小而精, 不能人云亦云, 要有创造性, 让学生亲历实践, 在实践中观察发现。

(二) 整合课程资源, 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法

1.整合课程资源, 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延伸扩展法:对生物教学中有关实验作适当的调整、扩展, 就材取题, 借题发挥。如细胞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测定的一组实验, 可以巧妙变换为“马铃薯不同品种、部位淀粉分布的因素”“淀粉含量与深加工”等专题。这些专题与教材要求贴近, 课本知识与课题研究互相渗透, 有利于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

2.整合课程资源, 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追根究底法:根据教材的有关知识点设疑激思, 层层探人, 设计相应的实验, 加以论证和探索, 就能产生新的研究课题。如根据课本中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点设计“马铃薯的保鲜与催熟”专题。

3.整合课程资源, 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类比迁移法:在原型启发下, 将现有的研究方法稍作改进, 或改变控制现象产生的变量, 来研究另一种信息, 从而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4.整合课程资源, 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时事热点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选择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如“马铃薯瘟与马铃薯制品”“马铃薯育种”“马铃薯无性生殖”等, 查阅图书资料, 扩大知识视野。

5.整合课程资源, 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参考引进法:专题除自己命题, 也可根据教学目标、能力要求引进别人好的课题。如“马铃薯脱毒种薯制备的调查研究”“马铃薯中淀粉的提取”“无土栽培与常见缺素症的分析”等。

总之, 利用“马铃薯专题研究”开展生物课外综合活动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程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在自己不同的最近发展区都有所进步, 在这样和谐、高效、实践生物课堂中, 我们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勤伟.谈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整合[J].西藏教育, 2011 (3) .

[2]丁亚军.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中, 2011 (9) .

生物活动课程教学研究 篇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生物实践教学受到一定的重视。在国家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生物课程标准,将实践教学置于突出地位,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在生物学教学中,实践教学是推进上述理念的贯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学生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可采用比较、分类、类比等推理方法,使他们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新的概念,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比如,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完成的、简单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再逐渐加大探究的难度,使他们能循序渐进地提高探究能力。又如,学生在实验室观看昆虫标本、腊叶标本和叶的构造后深受启发,回去后就能自己动手制作出形态逼真、绚丽多彩的叶画书签,相互赠送给同学。还可以利用自然界中生物的趣闻,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自然界中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动植物,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在教学中适当地插入这些趣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尝试发现昆虫和植物在生活中的不为人知的现象,养成观察探究的习惯。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探索性实验,增强了他们学习植物兴趣的稳定性。

(二)充分利用资源

首先可利用校园资源进行实践教育,校园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充分利用校园、营造实践氛围是搞好环境实践的重要环节。学校校园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生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进行科学分类,并将该植物的生命活动特点及经济价值都写在标牌上,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点。其次,校园内绿树成荫,鲜花争艳,物种丰富,环境优美,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要将结论性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而要提供相关的信息、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自己归纳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实践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和实践。现行的初中生物新教材共安排实验、学习、动手制作等课程,占总课时的15%左右,这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如在上“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这节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完成光照或水对植物的影响的实验,这样学生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再来上这节课,学生就有了较深的印象,就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实际生活生产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之中,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中的表皮细胞的观察,在实验台上摆放诸如杨树叶、蒜、洋葱、向日葵种皮、菠菜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实验观察过程中,自然总结出表皮细胞排列的共同特点,教师则趁热打铁讲解表皮细胞的结构,让学生感受到为什么教材的实验材料选用洋葱。还有在学习完“绿色植物怎样制造养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根据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想出方法。如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充分利用阳光,可增强光合作用能力,以达到增产的目的;增加CO2浓度,即增加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也能达到增产的目的;选择具有优良品质的种子,也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点。

(四)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测评方法严把章节检测关,采取多种测评形式。可以书面考试,也可以口头测试。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互阅互改。可以闭卷考试,也可以开卷考试。另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识图或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等等。对每次测评结果,都要认真总结,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更好地做到查漏补缺、培优补差,对学生进行多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活动课程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亲身体验;资源挖掘;自主学习;团结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82-02

【作者简介】苏中潜,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江苏南通,226681)校长,高级教师。

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地处南通、泰州、盐城三市交界的苏北里下河水乡,位于闻名遐迩的青墩新石器遗址东畔。2014年7月,我校“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幸成为省农村薄弱初中课程质量提升工程的建设项目。申报成功以来,我校开发了以注重学生体验为主体的校内外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在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科文化成绩,大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社会交际、团队合作、独立创新、生态环保等综合素养方面已初见成效,并积极发挥着校本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学校以发展现代教育的眼光,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成功每位学生”的办学理念,结合“明德、勤学、精业”的校训,着力打造出优质、特色、高品位的教育模式。“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和该教育模式的推行紧密关联,其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皮亚杰认知建构为中心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等理论都认为,课堂教学采用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最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本着这一指导思想,要求教学由传统的老师单一向学生灌输模式变为老师指导下学生多方面认识、实践、探索、讨论、交流的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其关键要素是注重学生的体验。“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改革由表面上空洞的口号变为实践中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依托学校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三园一馆”,实现区域广泛辐射

我校环境典雅,风景如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资源。自课程建设申报成功以来,在校长室统一领导下,凭借“国家级绿色学校”、“江苏省生态教育实验学校”等生态品牌和初高中一体化办学的基础优势,依托穿校而过的海溱河水、古色古香的河滨长廊和交相辉映的亭台楼阁等魅力资源,“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课程建设尤为突出的是学校着力打造出了颇有水乡特色的“三园一馆”,分别是“动植物科学探究园”、“湿地生态科学探究园”、“人体生命科学探究园”和“生命科学体验馆”。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于2015年对海溱河南侧的河道及河两侧的植物园景观进行了改造,连同海溱河水体养殖场及河南动物养殖园,共同建成了“动植物科学探究园”,它是学生陶冶情操和养殖动物的乐园。“湿地生态科学探究园”位于学校南大门西侧,这是一个进行蔬菜水果栽培的小型湿地公园。由老师牵头,聘请经验丰富的果农、菜农来校指导,并现场示范教学。通过园地实践,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各种瓜果蔬菜的生长特性,而且能有效掌握其种植要点,学会果树的育苗、扦插、嫁接、修剪、管理等技术,把握蔬菜的播种、移栽、浇水、施肥、治虫等关键。

“生命科学体验馆”是由原先的地理生态园升级而成。地理生态园始建于2002年秋,有珍稀动物标本2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生物8种,二级保护生物45种,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环境教育和艺术教育基地。前几年,由于学校资金不足,地理生态园的日常维护难以有资金保障,加之建园已十年有余,部分生物标本已老化变形,甚至腐烂脱落,其内音响灯光设备也亟待更换,为适应时代要求,我校借助县财政的下拨资金,投入12万元,将地理生态园一次性维修并更新到位,增加生物标本100种左右,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接待讲解。生物老师经常带学生参观生命科学体验馆,并对其中的各种地理环境和代表性的动植物进行专一的讲解。

“人体生命科学探究园”最具特色,依托省财政补助30万元资金于2015年7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它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探究人体生命奥秘的教育基地。这里主要进行与人体有关的科学探究实验,也定期举办与人体生理和卫生保健相关的讲座。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我们人类自己的身体结构,园内按系统有序陈列着多种人体组织器官的标本和模型。探究园还配置了测定人体心率、身高、体重、血压、血型、肺活量、视力、听力等健康指标的设备,学校结合“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设目标,定期带学生到园内探究体验,并应同地区学校和周边家长要求,有组织地安排外校学生实践活动,教他们简单的实验,为他们初步体检。

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增强节能环保意识,感悟绿色生态魅力

我校的生物校外实践基地有污水处理厂、虬泓农庄生态养殖场、苏中植物园、绿之邦生态园、中洋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校外实践基地是我校生态环保教育的主阵地,其建设对生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对南莫生态污水处理厂、海安县城南大型综合型污水处理厂——鹰泰水务等多家治污部门的观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生态和工业处理污水的基本原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还为海安环保工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而倍感骄傲,油然而生出奉献于家乡环保事业的愿望,让海安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毗邻南莫的墩头镇虬泓农庄内的大型“文圣”生態特种养殖场是南通市第一家大规模、高科技的蝇蛆养殖基地。农庄的生态养殖完全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精心打造和设计的:利用无菌养殖的蝇蛆饲喂散养生态草鸡,草鸡产“文圣”品牌生态鸡蛋;利用饲养蝇蛆的“下脚料”建沼气池发电;利用大棚进行无害化种植;利用湿地进行生活污水的净化;利用桑基鱼塘原理进行蚕、猪、鱼等一体化养殖……学生身临其境,生态环保和高效节能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虬泓农庄的亲身体验也激发了学生好好学习、积极向上的热情,使其感悟到知识就是金钱、生态就是效益的客观真理。

中洋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生态林地湿地为基础、以珍稀动植物保护和养殖为特色、以旅游休闲为支柱的乡村园林。这里种植了几乎涵盖该纬度能够生存的所有植物,还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在内的300多种鸟类,园区内设有长江珍稀鱼类繁育中心、濒危爬行动物扬子鳄繁殖中心、无毒河豚养殖中心等多个功能区,是一个由数十个景观组成的集观赏性、保护性和休闲性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学生置身其中,能够领悟出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意义所在。

四、开发校本生物教材,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生物活动课程教学研究 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 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在学生自主确定课题并探讨解决方法的过程中, 由于初中学生自身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 开展某些活动课题会受到非常大的阻挠, 并最终会挫败学生主动探究实践的兴趣, 不能达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鉴于对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不失为一种高效并可行的方式。下面就如何利用人教版初中生物课程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化零为整, 发展综合能力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 分散着许多零散的探究实验或一些可作为实验原理的知识点, 把这些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就可以较为全面地解决一些复杂的活动课题。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 还能真正地锻炼自己学以致用,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案例:空气质量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全国各大城市每天都会通过新闻媒体定时发布空气质量报告。我市空气质量究竟如何, 不同环境的空气质量究竟有多大的差异就可作为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可行课题。而检测空气质量的哪些指标以及如何制定检测方案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物课程中寻找答案。

以比较不同环境空气质量这一课题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检测空气质量的三项指标:尘埃粒子量、细菌量、有害气体含量。首先检测方法, 七年级下册“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节中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就为检测空气中尘埃粒子量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方法。而根据八年级上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节中的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可制作细菌培养基置于空气中暴露5~10分钟, 再密封培养2~5天, 最终以菌落数的多少来判断其细菌的数量。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是这一课题中难点之一, 对于未接触化学的低年级初中学生来说, 无法利用化学知识来量化解决这一问题。但根据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对苔藓植物的介绍, 可以利用苔藓植物叶片只有一层细胞, 容易受到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从叶细胞背、腹两面的侵入, 进而可以把它当做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这一知识点, 选取一定量的生长状况良好的不同种类的苔藓植物置于不同环境, 以比较它们的生长情况的差异来初步定性地对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多少作判断。当然, 除了选择苔藓植物外, 地衣这一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也是不错的选择。其次检测地点可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树林、街道、教室、新装修的房子等环境。当然在实际活动中还应引导学生综合考虑检测点的具体分布、检测时间、气象条件、实验误差等因素。

二、运用方法, 提升实践能力

生物课程中介绍过很多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 如观察法、调查法、资料收集法等。学生可运用已学的方法对一些复杂的课题深入研究, 并将研究结果形成报告。

案例:调查这一方法在七年级上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节中在校园中具体实践过, 但整个过程非常简单, 其复杂性和具体性学生并未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将这一方法得以更好的运用。

以调查入侵生物巴西龟为例, 巴西龟是世界公认的生态杀手, 已经被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列为100多个最具破坏性的物种, 多个国家已将其列为危险性外来入侵物种。我国除国内大规模养殖外, 每年还约有800万只的流入。因此调查我市巴西龟的存在情况可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以下方面作出研究:我市寺庙、宠物市场、野外等地巴西龟的存在情况;巴西龟迅速在我国蔓延的原因;我国是否对巴西龟的进口和管理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学生根据最终的调查结果可作出相应的报告, 在社区组织宣传活动, 并向市环保局呈递调查结果和建议。

三、拓展技能, 培养探究意识

很多技能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是很难掌握的, 因此实践是非常关键性的一步。如果仅停留在对课程中所介绍的技能的简单尝试, 只是完成了技能性目标的模仿水平, 无法满足初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在课程中已介绍技能的基础上再去选取自己喜欢的课题深入研究, 必能激发学生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勇于实践的兴趣。

案例:“植物的生殖”一节中探究实验“扦插材料的处理”对如何扦插紫背天葵这种蔬菜进行了详细介绍, 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介绍完成操作并极易获得成功。但很多学生对紫背天葵的兴趣甚小, 因此可引导学生自主地对喜欢的材料进行尝试。在活动中需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扦插植物的选择 (并不是所有植物都适于扦插) , 扦插材料的选择 (枝插、叶插或根插) , 扦插基质的选择 (水插、土插或沙插) , 扦插环境条件的控制 (光照、水分、温度等) , 植物激素的选择等。当然学生乐于实践的植物不是都适于扦插这一种繁殖方式, 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其他的营养繁殖方式, 如嫁接、分株、压条、植物的组织培养等。无论哪一种繁殖方式, 都要引导学生不能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作简单的模仿, 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设计成对照去探究繁殖成功率最高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把家里的阳台变成小花园、小菜园, 把教室的窗台用活动成果装扮, 让学生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还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另外, 还可根据生物课程中“制作甜酒”的活动鼓励学生去探究如何制作酸奶, 制作泡菜, 根据“测定某种食物的能量”和“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两个实验拓展开来选用相应的方法去测定常见食物的能量、主要成分。通过多元化的活动, 可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的需要, 养成积极生活的态度。

总之, 初中生物课程可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行动的源泉, 综合实践活动则能让学生在生物课程中未能自主发挥的方面在课外得以延伸, 给予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发挥潜能的机会, 并在实践中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两者的有机整合带给学生的是课堂无法给予的真实体验。

七年级生物课程生物圈的教学反思 篇5

七年级生物课程生物圈的教学反思

课改以来,我们在学生的预习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是效果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这一方面是学生对预习没有很好的方法,不知道如何下手,另一方面也是缘于他们内心,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当然,我们预习提纲的设置不够科学,完善也有很大的原因。

因为学科原因,每节课的`内容都不是很多,而且概念性,知识性的内容居多,以往布置预习的时候,主要根据大框题,留一些提纲性的预习内容,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本学期,在预习的设计上尝试做一些变化,除了提纲性的预习内容外,增加了一些具体需要利用当堂知识解答的具体问题。这样学生在预习时能带着问题,目的能更明确一些。通过课程进行来看,学生预习的效果要比以往好一些,但是分析理解能力的不足,表现得还是很明显。今后,要不断地通过真题演练等方式,逐步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心得 篇6

一、巧设导入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遗传学的渴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习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实例式教学情景

传统的教学,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進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实验、观察、参观和实习都是很好的实例式教学情景方法。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实验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多观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把观察到的生命现象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从事于生命科学的热情。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方式

生物学是一门实际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拥有多样信息,它所展现的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具有剧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变笼统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例如,在讲述“减数分裂”时,应用课件,把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进程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把握每个时期染色体和DNA的变化特点这一重点内容。如何打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展现有丝分裂的动画,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然后再加以说明,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很快可以把握重点知识。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绪,完善教学方式,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有趣。

生物活动课程教学研究 篇7

1.生物专业中开设生物制品学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蓬勃发展及在现代制药领域的广泛使用,我国已将生物医药产品即生物制品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设为药典三部(一部为中药,二部为化学药)[3]。其中药 典 (三部 )中关于生物制 品的定义 为 :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者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生物制品已成为生物药品或生物技术药品的同义词。目前,生物制品是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成为全球制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生物技术药物约占全球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17%, 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畅销药物中,生物技术药物占7种[4]。因此 ,目前我国绝 大多数高校的生物专业,如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生物教育科学等专业均纷纷开设了生物制品学[5]。

2.教材建设和参考书选用

虽然早在19世纪末,疫苗类生物制品的开发就初见成效但生物制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近二三十年内才形成的, 因为生物制品涉及的理论与技术几乎涵盖生物医学所有学科,如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生物制品学的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生物类课程正如聂国兴等老师在其主编的《生物制品学》的第二版[2]前言所说的:“编者于2008年出版了《生物制品学》,3年间经历了次印刷,在为该书如此受市场欢迎高兴的同时,编者感到了深深的惶恐,我们深知该书之所以受欢迎,不是因为它有多么优秀,而是因为大家没有更多选择。”虽然这段话写得很谦逊,却真实地反映出生物制品学教材匮乏的现状。据笔者了解,目前全国性真正通用的生物制品学教材仅有两本[1,2]。从这个 意义上说,生物制品学教材建设任务刻不容缓。鉴于教材建设不足,教师阅读相关参考书就成为关键。令人欣慰的是,有关生物制品的著述和期刊还是较多的[6,9], 对于生物 制品学这 门日新月异的学科来说, 教师详细研读这些著述可以很好地弥补教材内容有限和滞后科技前沿的不足, 极大地开阔教师对生物制品的宏观视角和微观视野。

3.做好理论课程教学

3.1教学内容的取舍

生物制品种类繁多、庞杂无比,包括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抗毒素及抗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基因药物、微生态制剂、免疫调节剂、体内体外诊断制品等[6]。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讲述如此众多生物制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课程内容的有机取舍就显得异常重要。首先,就目前市场需求而言,生物制品主要集中在疫苗、血液制品、生物技术药物这几个方面[1,2,7,9],是讲解的主 要对象。 其次 ,对于其他内容,如免疫调节剂、微生态制剂和诊断制品等可以略讲,由于这几类生物制品发展极为迅速, 因此重点讲述该几类产品的巨大潜力和制备的基本原则和质量要求[1,6]。最后 ,对于重点讲述的生物制品,也需要适当取舍。如细菌减毒活疫苗,可以结核疫苗为代表讲清楚,其他略讲;血液制品,主要讲述白蛋白的开发与工艺流程等,其他略讲;等等。这样才能做到重难点突出,举一反三。

另外,每类生物制品的产品历史、开发过程、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涉及多种学科,其中课本中有关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内容可以省略不讲。但是有关医学和药学等方面内容,如GMP管理、生物安全、临床试验等要适当讲述或补充[7,8]。

3.2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生物制品学理论知识体系庞杂,学科发展迅速,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对于这门与应用直接相关的学科,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必须在教学中改变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先,提高学习兴趣是关键。生物制品虽然种类繁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本质上都是药品, 都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只要随时把握住这条主线,就可以不自觉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对比归纳可以让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生物制品教学中有很多相似知识,如生物制品和生物药品,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血清和血浆,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反应调节剂,等等。也有很多相反知识,如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类毒素和抗毒素,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等等。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分别加以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生物制品的优缺点和工艺技术路线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找出规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

再次,适当运用案例式教学。自从19世纪70年代哈佛法学院在大学课程中开始使用案例式教学以来, 这一有效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10]。生物制 品学是一门实 践性极强 的学科 ,使用案例式教学具有很好的前提。虽然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对所有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选择部分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 如多糖疫苗的制备, 流感疫苗的生产,血浆蛋白的分离纯化,抗毒素的研制等有代表性的生物制品。

最后,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效率高、信息容量大、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等优势,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可有效克服传统文字材料单调乏味的不足, 尤其是讲解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工艺流程和产品研制等方面。同时,日常网络媒体中有很多紧密相关的专业视频和新闻线索, 适时插入这些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

3.3研究性学习和课程论文

法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过:“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问题,充满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采取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可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的[11]。教师可 根据学生 群体特点 ,分成几个小组,以重要生物制品,如人血白蛋白制剂、流感疫苗、诊断试剂盒等为专题,让学生自主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小组课堂答辩。同时,老师根据每个专题的小方向,给小组里每位学生单独布置不一样的课程论文,让每个学生独立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教师批改,记录成绩,并选出优秀论文,让学生登台宣读。这样,既分工又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作为一门年轻正蓬勃发展的学科,生物制品学缺乏其他成熟学科具有的丰富教学资源, 教师必须参阅大量有关著述与最新文献,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同时结合教学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摘要:为了增强生物制品学理论课堂教学效果,作者在总结学科特点和教学原理的基础上,从优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篇8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是药检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课。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药厂化验室从事药品的生物安全检验工作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药品生物安全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无菌操作、正确进行菌检、正确进行培养基配制等的实践动手能力,初步具有药品生物测定和进行药品药理毒理试验的能力。

教育等相结合的难度一直较大,如有的职业领域中高职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通过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护理专业基本是就业后找到工作单位的才能有资格参加考试,这方面的制度还很不健全。

护理教育和其他职业教育一样要过多地依赖医疗卫生机构,即行业的支持和帮助。回顾职业教育,早期都是职业现场的学徒制形式。护理教育也同样,早期的护理教育都是各院办学校,招生模模极小。但现行的状况是:一方面,由于医院体制的改革,中高职院校大多已和医院完全剥离,另一方面,各卫生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明显扩大。以上所有这些都对学校获得足够的实训资源提出了挑战。

二、对策

要成功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卫生职业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以上对实训基地建设困境的分析,本文从相应层面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转变观念、领导重视。

以各级政府部门提出的加快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加快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推动相关的配套改革。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学校上下特别是校长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必须意识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价值所在,要从实现职业教育就业目标的高度看待校内基地建设。这是方案开发的前提。

(二)成立课题组、课题引领。

成立以校长、骨干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及职教课程专家为主的实训基地开发小组。在撰写该论文时,正值我校进行新校区建设,故向校教研室及省医教室递交了课题申请书。总体来说,护理职业教育课改起步较晚,在这方面各校对教师的培训也很不足。许多教师已深深感到现有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不适应学生的需要;前期课程各校考试效果均极为不理想,不及格率极高;前期课程在内容上,也有很多与后期课程并无太多的相关性;由于前期课程占时较多,势必影响后期的专业实践课的开展。

总体来说,从对我校师生的问卷调查来看,护理职业学校仍较重视理论课的教学。虽然职校教师已深感学生学得困难、自己教得无效,但真正把课程改革行动起来的意识还很不够,同时教师们对职业教育应怎样改革还较为困惑。例如,在对我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关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到底应是怎么样的关系?如何进行教学?仍然有一些教师认为理论是实践要想上好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认清教学对象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职学生,高职所培养的人才既不是研究型人才,也不是简单岗位操作工,而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将本门课作为本科教学的压缩版,也不能将中专教学盲目扩充,应该注意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

二、完善或改进实验教学条件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药品的生物活性检定、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检定、药品的有害物质(安全)检查、药品卫生学(无菌与控制菌)检查、基因工程药物检验等。由此

的基础,先理论再实践;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应分别在不同的场所进行,这也是为何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仍然明显地出现因教学区与实训区完全分离给实践教学带来诸多不便的根本原因。所以说,课改要在校领导的参与支持下方能见效,必须上下结合才能得以实现;要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让他们能获得职业教育领域里的各种新观念,进行课改的实际能力也能有进一步地提高。

(三)加强校企合作、争取政策支持。

以学校和卫生医疗单位为基地,实行校企合作,建立双方资源共享的互动机制。如前所述,缺乏足够可利用的资源一直是制约卫生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而且也是影响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因素。护理专业实训基建设应校内校外相结合,由医院承担的校外实训基地和学校承担的校内实训基地共同构成护理人才培养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为各医疗卫生机构输送合格的护理人才。有如下几种模式可供选择:第一,坚持一般性参与的院校合作。它主要表现为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参与接受护理专业学生实训,为其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资源上的保证;从优秀毕业生中选拔人才;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经常与学校开展联谊活动等。第二,坚持协助性介入的院校合作。它主要表现为医疗机构参与卫生职业院校的办学过程,从企业需要出发参与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开发等环节,如学校聘请医院临床护理专家成立临床专家组,定期进行相关的学术交流;同时提供学生实习训练条件。第三,坚持互动性的院校合作。双方互聘员工,共同开发、共同使用,真正做到学校、医院的资源共享。

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最终实现,有赖于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因此,加强师资培训是实施本工程的关键所在。建议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有关部门牵头,依托相关组织与协会,组织骨干师资培训,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和研讨。此外,由于护理行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安全,国家有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必须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因此,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现状,护理专业教学内容必须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衔接,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一致,否则势必会影响学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争取护理专业学生毕业时毕业证与执业资格证双证并轨,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方便。

从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入手构建和谐校园

胡潜丽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摘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社会的需求,是体育课的基础和延伸。本文主要从构建“和谐校园”视角来充分发挥学校课外体育的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具有丰富的内涵,构建和谐校园一般要从人、

不难看出开设该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具备药品生物测定和进行药品药理、毒理试验的能力。因此,实验实践课不仅能很好地促进这门课理论内容的消化和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想让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就必须根据主要检查项目的要求,进行实验室改造,将基本仪器设施配备完整。由于部分检验要求实验条件较高,可以考虑带学生去药厂车间或药检所参观、见习等,或者将药检所的标准操作的示范片以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总之,要以各种方式加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以加强学生的技能学习。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教师上课也不例外。几乎每门课程第一章都是绪论,而对于绪论,许多学生认为是最没有意思的一章,因此,能不能使他们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在讲绪论时吊足他们的胃口。所以,我在讲第一次课的时候,并没有仅仅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讲解,而是通过介绍一些发展较迅速的生物制品,以及进行生物检验的必要性,联系到我们这门课程,让他们初步产生学好药品生物检定技术的愿望,并了解今后的学习方法。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板书交替使用)。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传统教学的“一支笔、一本书”现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上课的需要了,采用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教学给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这门课增添了生机。比如,在药品的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等操作性极强的章节,我先将理论内容按照操作流程方式进行理论讲解,然后找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操作规范片给学生观看。由于学生们在理论上已经有所了解,再加上他们一边看、我一边讲解,因此他们看过之后印象深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该书理论性很强,不容易接受,所以我在讲解每章节试验的操作方法时,通常会将其制作成流程图的形式,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识记和加深印象。

3.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授课过程中,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可使他们将已习惯的被动思维的学习方式转换到主动思维,让他们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比如第一章中讲解“生物检定”这一概念时,对于概念中提到的生物体、特殊反应等概念,让大家思考它们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当他们答出一些相关的内容时,继续让他们解释,最终在经过了一步步的思考后,学生便能很清晰地理解这个概念,而避免了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把概念直接讲给他们听,然后让他们自己记忆,在这种情

王瑞珏

事、物、景、情五个基本要素来体现,而人的和谐是关键。课外体育锻炼有鲜明的群众性,其目的在于从学生个人的实际出发,追求身心愉快、增强体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使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研究当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的放矢地开展体育健身指导,对形成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符合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

况下,高职学生多半是把概念死记硬背。再如,讲解培养基制备过程的注意事项时,有一条为“糖类成分要在所有成分都加完,琼脂熔化后再加入”,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加?作为一道小的思考题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查资料,等下次上课时,有些学生的确花了功夫,查出了答案。虽然有些学生答错了,但是我仍然通过适当的加分给以鼓励。经过多次的这种发问,一向对上各种课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也开始慢慢地听课,有时还会主动想出一些问题来问我。

4.可以将项目教学方法引入其中。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课程比较适合进行项目教学,这门课程能够满足项目教学法实施所应具备的条件:(1)本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丰富,而且都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2)本课程进行项目教学,将理论课也搬进实验室。(3)本课程所包含的几个检验项目都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需要学习运用新知识才能完成任务。(4)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遇到困难能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独自克服处理。(5)该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对最终的成果进行评价。(7)学习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同时还可以把项目进行延伸,以适应以后的需要。

整个药品生物检定课程按照项目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1)维生素C注射剂的无菌检查。(2)板蓝根颗粒剂的微生物总数检查。(3)链霉素眼药水的效价测定。(4)葡萄糖注射液的热原检查等试验项目。可以采用主要教学过程:提出任务模块;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定稿;进行整个试验过程。

采用项目教学能够突出强调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讲解,使理论从属于实践,更好地满足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四、注重归纳和总结

总结、归纳可以把知识系统化、连贯化、条理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例如,在讲控制菌检查法时,由于包含了多种菌的菌检程序,每种菌检程序中又包括各种不同的培养基和生化反应等,因此,先将菌检程序的相似流程总结,之后分别把每种菌检程序中的典型反应和培养基等按照特点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样不仅可增强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还可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上好《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这门课程的注意点,即认清教学对象、完善或改进实验教学条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注意总结和归纳。要

生物新课程教学浅探 篇9

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来肯定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策之中,并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和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因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知识,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加强在生物教学的各环节中渗透德育,把生物知识教学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教师要使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如,教师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处理或整理数据的能力,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这和过去只要求验证和定性为主的实验有着显著的区别。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很多实验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血液循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一些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让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使生物知识易学易懂。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一个理念,这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教师一定要在生物教学中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生物学”的观念。

(一)尊重每个学生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发展,促进他们的发展。实践证明,很多所谓“调皮”的、“后进”的学生,都能够学好生物,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挑战。

(二)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这是所有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比如各种探究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而且在实验小组分工中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承担各种角色。在实验教学中,类似一个学生负责操作,其他学生只是看看,甚至个别学生连看都不看的现象必须消除。

(三)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资源分配要公平

这是学生学习机会均等的可靠保证。新课程在这一方面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探究式学习、课堂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网络学习、课外阅读等都需要各种资源。在资源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教师就要想办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这些资源。

(四)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这是教育学中一条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只有真正落实了这一原则,才能使全体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因材”,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在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如果教师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不能使所有的“材”都发展成栋梁。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措施是分层教学,如教师可采用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达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矫正等方式。教师应努力使因材施教原则落到实处。

(五)对待每个学生的评价必须要公正

这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因素,也是制约学生学习的因素。教师对学生评价公正,就能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使学生积累经验、逐步发展。反之,就会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成为学生进步和提高的绊脚石。所以,评价是否公正也是教师能否尊重每个学生的试金石。

教师要做到对每个学生公正评价,应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1.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评价价值的取向。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评价除有鉴定、筛选人才的作用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特长不同、能力不同,因此评价必须是多元化的。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教师的评价也要能反映学生通过学习后在各个方面上所发生的变化和进步。2.教师在具体措施上要特别注重构建对学生个体评价模式。传统的评价总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试卷打分数或打等第。这种评价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上是否取得进步。教师要转变观念,有所创新,构建新的评价模式。教师除了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外,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具体可包括:学习技能、沟通技能、思考推理技能、合作技能等。比如,在评价“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活动时,教师可以使用下列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2)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3)能否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出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4)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5)能否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相关的推理?(6)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别的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终结性和形式性评价相结合,注意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努力运用评价这一杠杆,引导和督促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生物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探讨 篇10

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 又要有药物化学, 生物技术等专业知识。学生大多难以把握生物药物分析的学科特点和规律, 无法提高学习水平, 有的甚至难以入门。为了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该学科的特点和规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是值得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 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对生物药物分析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 并有所心得,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问题式教学法 (PBL)

问题式教学法, 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 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 理解问题、讨论问题, 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讲解, 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 (1) 提出疑问, 思考。 (2) 边读边议, 讨论交流。 (3) 解决疑难。 (4) 练习巩固。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 教学内容比较集中, 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例如, 我们在讲解几大类生物药物 (包括抗生素、维生素、蛋白质和激素类药物等) 的分析时, 让学生根据药物结构中官能团的性质和结构特征来联想该类药物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 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各类药物的分析方法, 在通过教师的补充讲解, 从而强化学生对药物的结构与分析方法之间关系的掌握。另外,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经常混淆薄层色谱法在药物鉴别和检查中的应用情况, 为了使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 在讲授具体药物的鉴别和检查时, 首先, 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并寻找答案, 接着请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然后, 请其他同学对他的讲解进行点评并加以补充;最后, 由老师予以指正并总结。这样的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

课题选择原则必须以学生能了解而展开, 要引导学生正确选题, 使课题不仅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而且还有利于他们认知、技能、情感和品质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 解答学生疑难, 提供反馈意见, 并就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问和启发,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实践, 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形成和培养学生自我价值观念, 团结协作精神, 科学探求的精神, 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例如, 我们设置几个课本相关的课题 (如青霉素药品的质量检验等) , 让学生收集资料, 准备实验材料, 动手实践, 写出检验报告,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引入“seminar”教学法

“seminar”教学法是指就各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开展交流讨论, 学生收集文献资料后, 以PPT的形式在“seminar”上做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简洁扼要的汇报。当一个学生在进行演讲汇报的时候, 教师和其他学生不仅能从其汇报中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同时还需要对其汇报中的不足和疑问之处加以记录, 等其结束演讲后进行提问, 从而互相学习交流。演讲后的提问和回答是这种形式的亮点所在, 汇报者和旁听者都需要有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同时还能检验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制作能力等。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 学习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了解学科前沿及其动态;另一方面, 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或是实验设计方案进行讨论, 有利于学生阶段性调整或修改实验方案, 优化实验设计。例如, 我们在学习最后一章药物分析中的新技术时, 引入“seminar”教学法,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取一种药物分析的新技术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 为主题, 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实验材料等, 将这种新技术的原理、操作方法与步骤、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做成PPT汇报, 演讲后由老师和学生提问, 考查学生对自己选题的理解和把握,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总之, 在生物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借助于多媒体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 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 上述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减少了听课中的疲劳感与枯燥感,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摘要:生物药物与化学药物相比, 其质量控制的方法有很多不同。通过生物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生物药物特有的一些分析思路和分析手段, 能够设计生物药物的标准规格,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生物药物,分析课程,思路,分析

参考文献

[1]Azer SA, Peterson R, Guerrero AP, Edgren G.Twelve tips for construc-t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cases.Med Teach.2012, 34 (5) :361-367.

[2]张仲林, 臧志和, 钟玲, 宋丽, 苏青.课题式教学法在药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教育论坛, 2008, 5 (21) :96-97.

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 篇11

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遗传学的渴望。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开拓自己的思想。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可以说是我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比如,我在以往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生物失去了兴趣。无形中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耽误了课时,效果十分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生物活动课程教学研究 篇12

对于高三教师和学生来说, 复习任务繁重, 生物学科考点繁杂而琐碎, 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 大部分教师都通过狠抓课堂容量的方法, 以提升课堂复习的效率。常见的生物复习课流程大致如下:

1. 教师将某章、某节知识点罗列并通过例题逐个加以点评, 在重点、难点部分进行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

2. 学生通过朗读或默读的方法, 记忆各知识点。

3. 教师提供例题, 就各知识点进行训练。

4.教师准备测试卷, 对全班进行测试。

5.针对学生的测试结果, 教师进行讲评。

至此, 某章节知识点的复习任务完成, 其过程可归纳为五个字, 即:讲—背—练—测—评。并且这种方法也通过青蓝结对工程, 在各个学校不同梯次的教师中得到了薪火相传, 因此, 多次生物复习课听下来, 难免有大同小异、索然无味之感。虽然教师一番努力, 取得的复习效果却仍不尽如人意, 一些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 到了学生的笔下总是一错再错, 这种现象实在令人费解。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这类课堂是以教师而非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的, 只注重了对知识的识记, 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能力, 是“教师经验的课程”而非“学生经验的课程”。

何为“学生经验的课程”?在陈桂生老师2003年提出的关于研究“学生经验的课程”的建议中, 有这样的阐述:“学生从课堂中经验 (领悟) 的课程 (学) 同教师在课堂中运作的课程 (教) 难免存在一定的差距, 了解这种差异, 有助于教与学的沟通。”“通常以为学生能复述教材、记忆教材就表示他们已经理解了教材, 其实这是错觉, 学生的答案有些是真正的差错, 有些答案同教材及教师的理解有出入, 是由于按照他们的心理水平与经验只能那么理解。”从这里不难发现, “讲—背—练—测—评”的课堂复习模式与“学生经验的课程”是背道而驰的, 其效果之所以不佳, 主要在于脱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以及认知能力。教师的讲如同盲人摸象, 没有目的性、针对性;对于难点的判定, 没有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及能力出发, 没有意识到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知识点的训练也未能在了解学情之后再做布置, 甚至直接拿一份复习资料就给学生训练……

笔者引入师范教育中使用的“微格教学法”, 将生物复习课堂进行了一番改造, 对“学生经验的生物课堂”进行了实践, 旨在通过复习有效地提升学生能力, 夯实知识基础。其步骤可以概括为“温习—考查—释疑—巩固—复查”。

1.温习。高三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 一改以往教师提纲挈领的做法, 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温习。这样做的好处是:

(1) 提高效率。由于前期的知识基础存在差异,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 进行有选择地针对性复习, 在与教材及听课笔记的对比中, 及时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 不会出现在学生已掌握了知识的情况下, 还必须重复听课的状况, 节省了时间, 提升了课堂效率。

例如, 《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章的复习, 若是按照复习资料, 将细胞内各结构的名称、结构以及功能, 还有之间的联系等逐一介绍, 课堂的容量无疑是巨大的, 可课堂结束后学生的收益能有几多呢?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 等同于浪费了一节课的时间;而对于基础不扎实的学生, 每个都是点到即止, 如同一阵毛毛细雨, 真正能留下的深刻印象寥寥无几。因此, 不如将时间交还给学生, 把温习故知的过程交由学生自主完成, 查漏补缺, 保留自己对个别特殊问题的看法, 待后期交流。

(2) “温故而知新”。并不是说温故之后才能知新, 而是指在温习故知的过程中就可以获得新的见解或者对故知的不同看法。学生在温习前期知识的过程当中, 或多或少地会渗入自身的思考, 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有可能产生质的提升。

2.考查。精心准备试题, 对温习的效果进行闭卷考查, 以期达到如下效果:

(1) 考查能力。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在生物复习中, 应把提高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

(2) 掌握学情。要从学生的答案中, 发现其对该问题的认知与教师认知的区别, 以了解不同学生个体所存盲点的差异性, 便于后期进行针对性指导。

(3) 判定难点。难点不应是教师认为的难点, 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为难的、普遍存在着的问题,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可判定为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难点。

不能为了考查而考查, 只有带有一定目的性的考查才是有效的。笔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 学生所面临的难点和教师所预期的难点经常有很大的不同, 这也许就是平时学生在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屡错屡犯的原因之一。

3. 释疑。在教师掌握学情、判定了难点的基础上, 进行释疑, 其形式可有多种。

(1) 学生互相释疑。基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 可以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且学生之间探讨问题的思路和角度更加接近, 甚至还能收到比教师讲解更好的效果,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 集体释疑。对于复习过程中的难点, 若具有普遍性, 宜在全班讨论之后, 再在教师的引导下, 由学生得出结论。

(3) 个别释疑。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 如在讨论后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的, 由教师单独释疑。在释疑的过程中, 要有所侧重, 对于基础知识的疑问应尽量交给学生自身解决, 教师只需纠正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方法上的谬误即可。同时, 还要对学生一些合理的新想法进行分析, 若能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肯定, 这样就能大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 A与a, B与b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ab型精子的概率是多少?很多资料所给的答案都是确定的1/4, 可一学生提出应该是1/2, 因为AaBb的个体在产生配子时, 非等位基因只有两种组合方式, 即A与B组合, 必然同时得到a与b的组合, 或者是A与b组合, 必然同时得到a与B组合, 即AB∶ab∶Ab∶aB=1∶1∶1∶1, 该比例有两层含义: (1) AB∶ab=1∶1以及Ab∶a B=1∶1是恒定比值; (2) Ab∶AB=1∶1以及a B∶Ab=1∶1却是因为两种组合方式的机会相等导致的。

笔者认为该学生的想法是有道理的, 他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得更加深入。在得到笔者的肯定后, 他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勇于思考、质疑了。

4. 巩固。在保有上述三个过程成果的基础上, 让学生进行单独整理、消化, 并接受通过释疑所带来的对原认知的冲击;然后针对难点设计一些变式训练, 以促使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整理错题集是个好方法, 以往的错题集往往违背了初衷, 成为应付老师检查的一个摆设, 错题集不应该仅仅是摘录一些基础概念, 或者抄一道完整的选择题, 而应该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从这个角度来看, 似乎应称为“学习反思”才对。

5. 复查。每隔一段时间就将近期所复习的内容进行复查, 学生在经上述过程之后, 一般都能在复查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而对复查结果不甚理想的个别学生则可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以上是笔者在将高三课堂变成“学生经验的课程”过程中的实践方法。笔者认为, “微格式”生物复习课堂的优点在于:将课堂的主体还原为学生, 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经验而展开, 教学过程面向了全体学生, 又针对不同个体的薄弱环节实施了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在复习的过程能有所收获, 有所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复习方式高强度、低效率的难题。

而此方法的缺点在于: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包括考查所用试题的选择、不同个体认知程度的分析以及难点的判定、给不同形式的释疑安排合理的时间, 等等, 这些都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形成一种新的课堂模式并在不断完善中走向成熟, 就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批评和建议, 一起探讨, 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研究空间的探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2]俞如旺.生物微格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企业家报酬下一篇:山西省森林公园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