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动课论文

2024-10-18

生物活动课论文(精选12篇)

生物活动课论文 篇1

生物活动课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 开展生物活动课是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生物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注重“互补性”原则

在传统的生物学科课程里, 课程是服务于未来生活的, 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实际产生隔膜, 也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相去甚远。要上好活动课关键是设计的活动方案要与学生实际生活互补。例如, “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当地容易得到的试验材料, 玉米、小麦、番茄等, 需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保证成活, 才能多结果, 按照试验的目的要求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步骤, 再根据学科理论依据记录分析观察的结果。然后, 请各个小组成员讨论试验结果。如果不符合,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课教学,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性, 引发他们独立思考, 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注重“实效性”原则

生物活动课作为正式课程出现, 它不是“第二课堂”, 不是学生随意支配的课余生活, 它有更强的实效性特征。其层次高于课外活动, 内容更为丰富, 功能更加全面。通过这种训练, 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三、注重“趣味性”原则

生物活动课程必须以学生的兴趣、活动能力、感性与知性相统一为基本原则。例如, 在做“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时, 这个实验与学生平时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密切相关。学生的兴趣很高, 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选择引起向性运动的因素, 因此, 生物活动课是为那些有特殊能力的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施展才能, 或没有发现自己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条件和机会, 促使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

四、注重“多样性”原则

生物活动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活动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比如, 带领学生参观生物博物馆、植物园, 带领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设计, 进行社会实践, 开展一些实际调查报告的研究, 还可以就活动课开展的方式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设计活动方案等。

总之, 生物活动课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项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以及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对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提高各种能力, 具有独特的功能, 对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有极大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生物活动课论文 篇2

谭龙

学习只能在课堂上、教室里进行吗?前不久我有幸带领学生参加了初中社会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学科学”——生物与生活的探究性活动,从中得到了真实的答案。

这种课对学生来说没有固定的课本,对老师来说也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更不用课后做试卷或者看考试分数,而是用学科知识联系生活进行实践的一种尝试。当我动员学生的时候,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对这样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充满热情、倍感兴趣,以至于报名人数大大超过了原定的名额。

我认为这类活动课能真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真正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

通过收集和整理泡菜的相关资料,学生会认识到:原来网上的知识比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得多,上网还能解决书本上回答不了问题。学生也会更明白使用电脑不只是打游戏或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电脑来辅助学习。

走访农家乐或泡菜加工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地理方位能力,还能训练与人交流的言谈举止以及请求别人帮助的礼仪。

到农贸市场买做泡菜要用的原材料时,几乎每组学生都遇到了商贩们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书本中没有遇到的问题,也是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过的题目。可喜的是,学生们充分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用智慧为自己讨回了公道。通过这样的讨价还价,其实也就把数学知识运用到了生活里,同时也真正让学生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体会到了生活的不容易。

要做出一坛色、香、味俱佳,可口诱人的泡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

要科学的技术,而且需要严谨的态度,当然还离不开全组成员的通力合作。组长这个时候要善于组织协调,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如洗菜、切菜、配料等各个环节都要尽善尽美。

另外,在记录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还大大锻炼了学生使用数码相机的本领;在使用活动经费的过程中,有的组超支了,有的组还有结余,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理财能力。

2009年6月10日

学生感言一:

“公主”、“少爷”做泡菜

半个月前,我们参加了一项名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科学”的初中社会文化探究性学习活动——做美味的泡菜,我们利用了一个星期查找资料、进行访问,终于在我们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做出了别有一番风味的泡菜!在这期间,我们成长了不少!

做泡菜虽然简单,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被父母宠坏了公主和少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比登天还难的任务!所以,我们决定先去请教有经验的厨师们,虽然老师给我们讲了到农家乐的路线,可我们却糊里糊涂的向着反方向前进,先开始还觉得没问题,可后来觉得越来越不对劲啊!终于我们的队员鼓起勇气向熟悉地形的商店阿姨问路,这一问才知道,我们走了半天原来走了冤枉路,最后,我们掉头向正确的方向出发!经过了这件事后,我们终于明白了:要获得成功,就需要付出努力,要不怕辛苦!

采访完后,我们就来到了市场买菜。老板见我们还是学生就故意抬高价钱。我们商量着决定派勤劳而有经验的砍价“种子选手”梁圆圆“上阵”。最终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终于以正常的价格买到了菜!

最后,我们在黄虎家开始做泡菜,做泡菜中对于我们最难的就是切菜,因为大家都怕菜刀伤到了手。结果,我们组的勇敢“小将”刘佩文出面了„„用了两个小时,我们的泡菜终于泡上了!

也许对大家来说,我们的泡菜并不是最好吃的,但在我们心目中,那就是天下最好吃的美味,因为那是用我们的汗水换来的,是我们用心血换来的!

这次的活动不仅让我们知道了怎样做泡菜,也让我们这些大小姐、大少爷们成长了不少,懂得了不少!

组长:黄虎

组员:廖文琪、罗媛园、刘佩文、梁圆圆、陈礼纳、刘旭、曾翔宇

2009年6月8日

学生感言二:

记一次做泡菜的活动感受

当我们组作出的泡菜成品受到同学们的极度好评时,我们组的同学们都长长舒了一口气,这一坛颜色鲜艳,味道爽口的泡菜,花费了我组成员不少的心血,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艰难险阻,但是每一次都在我们组成员的团结合作下解决。

5月24日下午,烈日炎炎,我们一行8人从指定地点出发,我们最先去菜市场购买蔬菜,在这其中,我们经历了许多的波折,例如有一些卖菜的叔叔阿姨

看我们年纪小,故意开玩笑似的把价钱喊得很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材料全部买齐,本以为困难到此结束,可是,就在我们去采访餐馆老板的途中,就遇上了一些小小的插曲,当我们汗流浃背地跑到餐馆时,一个服务小姐淡淡的对我们说:”对不起我们老板不在,你们走吧!”

什么?没人指导?那怎么做呀?唉,谁叫我们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宝贝呢?平时这等事情都是由妈妈们来做的,最后一个同学开口说可以去他家做,这真是踏破铁鞋寻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呀!

我们只好去了那个同学家,经他的外婆指导我们完成了制作,当同学们对我们的泡菜连声叫好时,我们终于明白了: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的真谛。

感谢这次活动,是你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让我们懂得了:只有在困难中磨练,才能在困难中成长。这个活动就像人生的一堂课,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团结,什么是合作的力量。我们真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再多一点!

组长:唐宇辰

组员: 陈昱琦 万诗雨 张雨薇

夏晨晨庄璐源 唐将威 潘呈桃

2009年6月7日 学生感言三:

一次难忘的活动

做泡菜,听起来好像很容易的样子,但是做到色香味俱佳却并不简单。于是,在生物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做出一坛可口诱人的泡菜。

首先,我组成员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了人声鼎沸的菜市场,在这里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我们在这了显得势单力薄。在一处菜摊前,我们决定买黄瓜、洋葱等泡菜原料。“老板,我们买菜。” 卖菜的老板看了我们一眼说:”“买菜?就你们几个,没有大人跟来?”“是的,我们想自己独立做出一坛美味的泡菜。”“这样呀,一共3.5元。”“不对呀,老板,你这儿的菜怎么比别人贵出许多喃?”“这„„我算错了,一共2.4元。”在老板羞愧的表情下,我们取走了食材,准备进行活动的第二步。

买到食材的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一处叫做临风楼的农家乐,准备向老板讨教做泡菜的方法,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服务人员认为我们是小孩,就不让我们进去,幸好在我们三寸不烂之舌的百般解释下,我们见到了临风楼的老板。“叔叔请问,怎么才能做出好吃的泡菜?”“泡菜最重要的是调味和制作时间,调味方面,盐占多数,但不能太多。制造时间是3至4天即可。”叔叔认真的说出了做泡菜的技巧。听完叔叔的一番讲解后,我们受益匪浅,对做泡菜的方法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最后,我们开始了泡菜的制作。虽然十分困难,但大家仍然努力的做下去。从未拿过菜刀,提起了菜刀认真仔细地将蔬菜切细,很有大厨风范;在一旁的同学则一刻也没停过,不停地清洗着蔬菜,组长更是忙的不亦乐乎,一会儿在这切菜,一会儿帮忙洗菜,不停的付出劳动。

几天后,一坛泡菜新鲜的泡菜出炉了,里面包含着我们组员的所有心血,我们对它更是信心满满。

但是在互相评价的阶段中我们没有获得好的评鉴,虽然这很让人失望,但是回想起我们一路上的酸甜苦辣以及这次难忘的活动带给每个人的启迪——没有辛勤的付出,就没有梦寐以求的收获。

感谢你——难忘的活动!

组长:王利锋

组员: 周浩 陈艺 吴涛 黄瑞杰

敖海伦 徐文轩 涂兴严

探究性生物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 篇3

一、探索性与研究性

探索性教学是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学家施瓦布在哈佛大学演讲中首倡的。什么是探究?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交流结果。其探究方式有如下几种类型:第一,科学探究。它是以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第二,基于探究的教学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指对产生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策略。第三,以学习为本的探究性学习。除此之外,还有以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主的实践性探究和以社会问题为主的社会性探究。我们从探究的定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中提出的研究性学习,其实质就是探究性学习。

二、探究与活动课的关系

探究性教学应该成为生物活动课的主要教学模式。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探究与活动课程在理念上、特征上是同出一辙的,因此它将成为我们设计生物活动课的主要方式。

三、生物活动课的设计原则

生物活动课有自身的特点,为避免使活动流于形式,避免还原成学科课,在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其特点,规定设计原则,并严格遵循这些原则。我们主要从生物活动课的特点、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等几个方面设计生物活动课。

1.活动的原则。活动是活动课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活动课的精髓,也是我们设计活动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活动课程以学生的活动能力、感性与认知相统一为基础,以学生各自活动为中心,从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出发,注重学生对各种事件的亲身经历与体验,让学生通过主动活动、主动探究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形成各种技能,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2.学生主体性原则。活动课的设计是为学生的活动设计的,不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主动、主体的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促进发展。

3.教师指导性原则。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在学生迷茫、徘徊之时进行指导、启发。在设计中应将教师在学科课程中的显性作用变为活动课程中的隐性作用。

4.全面和全体性原则。生物活动课不以某一类(动物或植物)的生物学知识为中心,而是生物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为目的。在设计中,一定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兴趣为基础,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发展的全面性。全体性是指学生的参与。在设计活动课时,其起点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允许并提倡学生之间的争论、讨论与竞争。

四、生物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

1.参考建议。探究性活动课,应该遵循前面所述的生物活动课的设计原则,但它又有自身的特点与特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应从所有教学设计的条条框框中走出来,大胆创新与改造,设计出你自己的生物活动课。为便于大家在生物活动课设计的阶段有一个参考,现将探究性活动课的实施方案提供给大家作为设计过程的参考:

2.探究性生物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步骤:(1)组织报告、班组布置与动员。(2)个人选择题目、拟订计划和方案。(3)老师初审、合并相近题目。(4)公布初选题目,同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组成课题组。(5)小组选举组长,组长组织小组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的要求,重新设计调查方案。(6)班级展示、同学评议。(7)小组独立实施、老师监控指导。根据设计方案,小组在规定时间分别活动。(8)答辩、报告会。学生的最终成果要按小组进行答辩,答辩结束,选择比较好的小组,组织全年级的报告会,实现成果共享。(9)教师评定成绩、总结。本门课程的成绩是综合评定的,开题报告、活动过程、最后成果都在课程成绩中占有一定权重,成绩按小组计算,小组经评议给出个人成绩,小组给出的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相乘就是个人的这门课的最后成绩。

品尝泡菜——生物活动课案例反思 篇4

在学习了“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课后, 同学们对利用细菌和真菌很有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设计组织了“做泡菜, 品泡菜”的生物活动课。

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情感。

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用了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教学生怎样做泡菜, 首先让学生观看制作泡菜的录像, 边看边讲明做时注意的问题:一是选择可以做泡菜的蔬菜, 白菜、萝卜、苤蓝、胡萝卜、辣椒、芹菜等都行, 但要清洗干净, 切成小块。二是做泡菜的容器。三是用水一定是凉开水。四是加入的配料要适量。五是做好以后要放在温暖的地方。六是做好泡菜要封好口, 并且至少要七天的时间才能食用。

然后让学生提出一些他们的疑问, 布置下一周的课上带来自己做的泡菜, 大家互相品尝看看谁的最好吃, 到时老师有奖励。

第二课时大家都带来了自己做的泡菜, 分组品尝, 然后大家互相交流品尝。这一节课吃泡菜是第一部分活动, “品”是第二部分活动, 各小组评出最好的泡菜, 说说自己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也可以谈这次做泡菜的感想。

分组吃泡菜时大家最开心了, 相同的做法, 不同的配料, 酸、甜、苦、辣、咸什么味道都有。有的很好吃, 有的很难吃, 有的已经不能吃了。当然不能吃的不多, 这部分人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加的酒多了, 一是没有密封好其他菌污染了。

吃过泡菜以后让大家评评谁的最好吃, 包括我及其他老师也说不出来, 因为吃得多味觉失去了反应, 但每个组的人能说出他们组谁的最好吃, 我分别给了他们奖励。

我要求大家对今天的品尝泡菜说说自己的看法。许多同学主要说了自己做的不成功的地方, 大家也说了活动课不错, 但做泡菜不容易。讨论后, 我问大家如果我们再来一次泡菜品尝, 你还愿意做吗?结果大多数学生摇头, 表示不愿意做了。

我在总结时对每一个班说了几乎同样的话, 你们做的泡菜是成功还是失败?只有几个同学说成功, 大部分的同学说不成功, 有的摇摇头。所以我就又问同学们你们说这次做成功了, 下次能做得更好吗?这次没有做好的同学下次能不能做好?大家都肯定地说“能”!我也相信大家能, 你们看看老师这次也没有做好, 是因为我的菜没有选好, 青椒太嫩水分多所以已经变质了。你们也能做好的。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在成功失败失败成功中不断的体验与修正中进步的, 所以说“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代更比一代强”。

分析反思

1. 活动设计中考虑的不周全, 对于班级学生多的情况估计不足, 在分组后学生交流不方便。

2. 对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估计不足, 尤其是188班与190班, 虽然我与班主任老师多次提醒他们要自己做, 人人带上自己的泡菜, 但仍有半数的同学没有做或者没有带, 使活动失去了大家参与的目的。

3. 有些学生不知道活动课是要自己参与的, 只想吃现成的, 不想自己做。这部分学生不仅是活动课不动手, 教学课也比较懒惰。他们的行为与家庭教育有关, 也与他们的惰性思想有关。

4. 活动课的设计要更适合学生的需求, 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 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遵循生物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内容互补原则, 学科课程的载体——教材, 虽是根据生物学科知识和逻辑顺序而确定的, 在一定时期内其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现代生物学知识, 尤其是应用领域里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 利用生物活动课开放灵活的特点, 可帮助学生及时地了解一些生物学新知识。同时, 一些应用性、分类性、综合性活动的开展, 可使学科知识内容得以补充, 学科知识与活动课程互相补充、互相渗透, 有助于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

生物活动课论文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

能力目标:

1.通过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

2.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判断是非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并且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圈的责任。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正、反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生感受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学生列举一些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正面影响的实例。如:植树造林、生态农业、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等。

师生共同分析正面影响实例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所引起的积极作用。

教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都是这般美好吗?

学生:不是的,有的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对生物圈造成不利影响。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尤其是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影响。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展示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如荒芜的草原,西北挖掘甘草后的遍地是坑的土地,黑水淤泥的河流,海鸟被石油包裹的惨景等等,重点集中在课本112页的四幅图片:“罪恶的偷伐”、“沙尘暴滚滚袭来”、“小鸟何辜”、“何日重现太湖美”。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1.森林遭到了严重滥伐后居民的生存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动植物的生活将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2.分析一下沙尘暴的起因中哪些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这将产生怎样的后果?

3.除了用网捕杀外,有些人还用哪些手段残害鸟类?如果鸟类日益减少,自然环境交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4.请你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当地的一名负责人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学生交流探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的一些有关方面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探究。

教师强调:

1.森林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另外,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监测大气污染,驱菌和杀菌,消减噪声。

2.太湖出现的这种现象叫“水华”,也叫水花、藻花,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主要是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所致。流入湖里的污水、废水中的有机物会被微生物分解成含氮、含磷的无机盐,为蓝藻生长提供营养。蓝藻大量发生时,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绿色藻层,并释放出有毒物质,杀死水中的鱼虾等动物。蓝藻和水生动物死亡后,会被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导致水体产生恶臭。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海里,就叫“赤潮”。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1.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实例,假如你是泰安市市长,你将采取什麽措施治理泰安?

2.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投影柔美的“思乡”曲下的泰安风貌片做背景,美丽的泰山风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作为泰安人的自豪感,更加爱我泰安,争做环保小卫士。)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保护生物圈的行列中去。

阅读课本113页的“生物入侵及其危害”,进行分析讨论:

1.保护野生生物和警惕生物入侵相矛盾吗?

2.野生生物对生态环境以及对人类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吗?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野生生物的价值?

【巩固训练,自我检测】

1.完成巩固训练,进行自我检测。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篇6

1,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断化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使很多生物失去栖息地。拥有50%物种栖息地的热带雨林,比原有面积减少一半,大部分国家的森林均成片断化,被退化土地所围绕,损害了森林维持野生生物种群生存和重要生态过程的能力。中国的天然林被砍伐和形成片断化情况更为突出。

2,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人口的增长以及对生物资源无止境的索取,使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的森林、鱼类和野生生物资源被过度采伐和滥捕滥猎,物种生存受到威胁,有的达到了绝灭的程度。如我国的藏羚羊、野生鹿、珍贵毛皮动物和各种鱼类物种种群数量已大大减少。中国海域的经济鱼类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已出现衰退现象,由于采捕过度,现在海洋渔获量大大下降,如大黄鱼等优质鱼类,目前几乎不成渔汛。很多野生药用植物和珍贵的食用菌,由于长期人工采摘和挖掘,其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大大减少。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成了人们的盘中餐,而搜寻珍稀商品(如象牙)和用作宠物、猎奇收藏品也危及了某些种群,同时使另一些种群惨遭灭绝。

3,环境污染严重城乡工农业污水排放、大气污染、重金属以及难以降解的化学品富集化,引起水域、大气和土壤污染。污染物的排放,已使生态系统承受力和大气扩散能力负担过重。臭氧层耗竭、酸雨和空气污染都对今天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的伤害。污染物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移,使一些敏感物种种群数量减少或消失。我国受工业废弃物明显污染的农田达0.1亿公顷,约占农田总面积的10%,受农用化学物污染的面积也达0.1亿公顷。中国不少湖泊和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使得某些水生生物消亡。

4,农、林业品种单一化在农业上为了达到更高的收获量,往往种植单一的高产品种,这些作物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随着作物种类数量降低,与之相应的固氮细菌、菌根、捕食生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的生物以及一些在传统农业系统中共同进化的物种消失了,如印度尼西亚在过去15年内已有1500个水稻地方品种消失了。农业上品种的高度一致性对病虫害的爆发和其它灾害的发生缺乏抵御能力。林业上为了人类的需要往往毁去物种丰富的林地,种植单一树种,如转变为咖啡、油棕和橡胶的种植园,使各类生物失去原有栖息地。

5,外来物种的引入外来物种的引入能够引起物种的灭绝,因为有些外来物种常引起当地传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破坏,造成生态失衡。某些地区由于人类的定居,任意引入外来物种,特别是动物,往往导致整个或部分的陆生动、植物的灭绝。自1600年以来,由于外来物种的引入,全世界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共有22个种灭绝;在新西兰,自1000年以来,青蛙和蜥蜴有9个种由于引入外来物种而使之灭绝或接近灭绝,23个种和亚种的当地鸟类濒临灭绝。在具有极高特有种的非洲裂谷省的一些湖泊里,引进的鱼种使当地的土生种濒临灭绝;外来的蠓、蛇和其它引进动物,可能很快就会导致当地土生动物的灭绝;而引进的食草动物如羊、驯鹿等也会使土生的植物消灭。外来物种还使土著植物灭绝,在菲律宾,由于引入猪、山羊和兔子,在1790--1840年间,有13个土著植物灭绝,包括两个特有物种。在1992--1993年间,相继在中国福建东山和厦门马峦湾发现一种双壳类沙筛贝,这个物种原产于美洲,20世纪80年代首次在香港水域发现,目前,上述两处桩柱、浮筏和一切养殖设施表面几乎100%被它占据,把以往数量很大的藤壶、牡蛎等都排挤了,因争夺饵料,使养殖的菲律宾哈仔、翡翠贻贝等产量大幅度下降。再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英国和美国引进的大米草和互叶米草,在中国沿海滩涂种植,收到一定生态效益,但因繁殖迅速,与养殖业争夺场地,改变了原来的滩涂生物群落。不仅如此,外来物种的引入还会导致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因此,对外来物种的引入要考虑其可能发生的后果。

6,全球气候变化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空气污染的一个巨大的副效应——全球变暖将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巨大的伤害。人类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和CH4等)的增加可能导致下一个世纪大气温度上升1~3℃,将会使陆地物种的忍受极限向极地转移125千米,或在山地垂直高度方面上升150米。许多物种现在的分布可能跟不上预期的气候变化,一些物种可能消失,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当然,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发展还有促进作用。如生物新品种的培育,增加了许多优良品种,提高了生物的种类和品质;耕作技术的改革,出现了许多反季节、反地域的作物,扩大了生物的生存空间;还有克隆技术及一切生物技术等,都促进了生物发展。

有效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课的初探 篇7

根据初中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当地生物课外活动课的资源分析和学生的学情分析

海拉尔地处祖国的北疆, 冬长夏短, 6、7、8、9月份是动植物比较多的, 而7、8月份是学生期末考试和放假的时间, 所以作为生物课外活动的野外资源, 数量和时间都是很有限的。生物活动课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实验、制作、观察、种植、养殖、调查等等, 所以在室内可进行的活动依然很多, 但由于生物的特点决定上述相当多的一部分活动, 都需要一定的设施空间、一定的资金和较多的时间才能很好的完成。我们五中刚开展生物课外活动, 对于室内生物活动还需不断的创建和完善。

三、确立生物课外活动课的内容并实施

根据以上分析, 这个学年我们确立了以下活动课的内容:

1. 无土栽培西红柿。

学生很容易理解无土栽培的相关知识, 操作流程清楚、简单, 是北方地区学生在秋后和冬天观察植物生长的好活动, 08年11月份布置的无土栽培西红柿任务, 有14位同学参加, 7位成功结出果实, 本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耐心和细心。任务完成不成功的学生, 有的是气温过低死亡, 有的是开花没有传粉造成无果可结。无土栽培是一个很能锻炼学生各种能力, 培养科学研究素养的活动课。

2. 水中的微观世界。

7、8月份时可取水沟中或六二六小河中水进行显微镜下观察, 学生们很容易发现多种生命体, 有些看上去还很恐怖, 学生都非常兴奋, 热情高涨, 这个活动可以连续做几堂课, 但镜下许多生物不知其名称, 水蚤、水棉、水虿少数可认得。本活动能培养熟练操作显微镜的技能和镜下观察能力。

3. 测定花生种子中的能量。

这个活动用到了很多实验仪器, 如天平、量筒、酒精灯、温度计等, 对于学生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有很大好处, 实验后需要相应的计算才能得出结论,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逻辑思考能力, 一节课能完成, 学生们很喜欢这样立竿见影、短小的实验。

4. 标本制作。

北方的6、7、8月份是标本制作的好时期, 讲解相关知识时学生比较感兴趣, 尤其时让他们观看一些现成的动植物标本时, 非常兴奋, 学生们喜欢了解, 喜欢看这部分内容, 但是具体行动, 如采摘、制作标本时积极性不高。

5. 指纹的观察。

此实验原理简单, 操作简单, 容易出效果, 学生感兴趣, 当堂课就能完成。

6. 叶脉书签的制作。

需在秋后做, 春夏的叶脉太嫩, 不能做成, 这个活动需要高浓度的烧碱溶液并煮沸, 有一定的危险性, 一堂课也不能完成。

7. 知识讲座。

《世界水日——有关于水的知识》《血型的遗传》《食物的营养与搭配》《蘑菇的养殖》, 学生对单纯的讲座不是十分感兴趣, 如果有影音、图文并茂的讲解, 学生会更加感兴趣。

四、实施生物课外活动课后的反思及对活动课实施方法的认识

通过这学年的活动课开展, 我们认识到学生确实乐于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在活动中发展能力, 对于学生的知识面拓宽, 思维开始由感性向理性过渡, 各种能力的培养, 有很大促进作用。在活动课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操作不规范, 活动目的不明确, 纪律差, 表达交流草草收场等现象。为了避免以上现象, 有效开展好每一次的生物活动课, 在活动课实施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和学生都要有详细的活动计划。

包括活动目的、时间、地点、材料的选择、操作步骤、记录方法、组织形式、每个学生具体做哪些事情, 都应明确, 让学生对活动内容、步骤等一目了然, 有更强的操作性。

2. 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如测定花生种子中的能量中, 教师不要简单的将书上实验方案呈现给他们, 要他们尽自己所能设计实验并实施, 并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也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设计, 也许最终没有完成实验, 但会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3.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活动指导。

比如无土栽培西红柿, 由于持续时间达数月, 并且必须做好观察记录, 对学生的恒心是一个考验, 同时也是一个锻炼, 指导教师应该预见到:实验中途可能出现停止观察的现象, 因此指导教师在实验开始时, 应该让活动小组成员制订一个活动计划, 明确哪一天哪一个时间完成观察, 哪一天施肥加水, 让所有成员明确自己的责任。

4. 要及时进行反馈。

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篇8

我镇19个村庄有一半的土地轮作花生, 近几年, 花生在七、八月开花下针及荚果膨大期, 常常发生叶片黄叶现象, 叶片大小无明显改变。如不及时防治, 将造成叶片脱落, 植株死亡, 对花生产量影响极大。群众对此也十分着急, 农技部门也深入田间地头查找原因, 另外, 从2002年起我校就成为唐山市丰南区唯一一所使用自编劳动技术教材的学校, 也是劳动技术与生物教学有机结合最早的学校, 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鉴于这种情况, 结合生物校本课程开发, 我们于2006年9月安排了七年级新生共计156名同学历时三年的生物综合实践活动, 结题报告放在中考后的“三加一”培训期间。

二、时间安排

调查开始时间:2006-9-12;汇报时间:每年的暑假开学的第一周;结题时间:九年级中考后的“三加一”培训期间。

三、具体措施

1. 利用生物校本课程讲解花生种植的相关知识, 从

选种、到种子萌发的条件到出苗后的水肥管理等, 都作了详尽的讲解。

2. 发动全体同学对自家花生地块黄叶病因调查, 与

不发生黄叶病的花生地块的花生品种、土壤土质、花生轮作、播种时间作比较, 通过走访、咨询家长、农技人员、网络查询等措施寻找答案。定期交流汇报, 形成共识, 第二年指导到家长进行花生种植, 然后再观察再汇报交流, 第三年在指导家长进行种植, 中考“三加一”培训期间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第一年汇报中典例调查如下:王磊同学叔叔是市种子公司农技人员, 他在叔叔的指导下调查如下:每年的7-8月份正是我区高温少雨多阴天的季节, 空气湿度小, 土壤盐分随土壤水分的蒸发而上升, 因为盐碱地土质较粘对土壤盐分的吸附力较强, 而不宜于随水散失到空气中, 而滞留在土壤表层土壤中, 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 而使花生吸水困难, 对铁离子的吸收也困难, 从而发生叶片黄化的现象, 严重时干枯死亡。汪金凤同学调查的结果是:自家的花生品种是鲁花12品种黄化病较重, 而与之相邻的同学家的3323品种发生黄花病不明显, 她认为花生黄花病与花生品种有关。王思羽同学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地膜花生很少发生黄花病, 而不覆膜地花生地块黄花病较轻。

对以上同学的调查报告我没有及时给予正面答复, 而是提示同学对于他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结合网络、结合农技人员进一步了解, 形成自己的看法并指导第二年自家花生种植, 由于自己的行为与自家的收成挂钩, 学生家长都非常用心。第二年继续观察了解看自己的学习能否给自己带来好的收成, 然后再汇报交流。同学们都有了一大堆的观点, 发言比以前热烈多了, 老师再要求同学们用此次的讨论指导第三年的花生种植。此时同学们将面临九年级中考, 然而, 这样的综合实践已不再是他们的负担, 饭前饭后的三言两语就能完成, 结题报告定在“三加一”培训中, 也是对学生三年来素质能力的一个展示, 避免了上几节课发个证书的形式做法。

四、小结

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初探 篇9

一、寻找“活动点”

在研究“人的神经反应速度”时, 我首先在学生面前表演了抛接粉笔, 一支、两支、三支, 有时我接住了、有时我失手了。成功时, 同学们为我欢呼, 失败则为我加油。此时此刻, 师生间的隔阂消失了,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我调动了了起来。当我还没有完成演示时, 许多心急的同学已经开始争着尝试了。我当即选了两位同学上台比式, 先单打, 后双打, 课堂气氛在学生的比试中活跃了起来。随着学生们情绪的高涨, 我顺势引入课题, 再接着引导他们思考:神经的反应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反应速度与手指长短有没有关?”等等, 全班同学一口气找出了近30个不同的因素。民主、平等、人文、亲切的学习氛围, 解放了学生的心灵,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得到极大放飞。紧接着我鼓动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课题, 设计实验方案, 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活动点”。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 使生物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其实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 实践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社会环境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学生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身边的环境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 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相适应的特点”时, 我将孩提时折纸飞机经历引入了进来。课堂上通过纸飞机飞行比赛, 引导学生研究、分析飞得更高、更远的方法:材质的质量;纸张的尺寸;机翼的面积;机头的形状……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纸飞机要飞得更高、更远, 就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进一步我提出:“鸟是如何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呢?”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 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水到渠成。

二、设计“活动方法”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根据教育理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下几种方式的学生活动:

1、游戏式。

人们总是将愉快的事情记住, 而将痛苦的事情忘记, 学生总是对游戏有着很痴迷的热爱, 他们往往能将玩过的游戏牢记于心。陶老曾经说过:“学生有了兴味, 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 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很自然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智商和情商都能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 学生们把学习当成的娱乐, 他们能在快乐中发展。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设计具有很强生物特征的游戏, 比如:拼图、竞猜、填字、角色扮演等等。我们经常玩的游戏是人体骨骼拼图, 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不抛起弃、不放放弃”, 跟我做生态球, 听力比赛, 神经调节系列等等。通过各种游戏, 我们把形象的知识给抽象化了, 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我们寓知识于游戏中, 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 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 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 个个争先。每当我走进教室, 学生就会很兴奋地上前追问:老师今天我们玩什么?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 我们是这样玩的:动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个也跑不掉。事先编制好一个网, 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 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 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 同学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相继污染。当说到某因素污染, 代表相应的成分的同学就离开, 同学一个一个离开, 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 也越来越紧张, 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通过学生自己体会,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 按规律办事, 破坏环境, 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影响人类自己的生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制作式。

人类认识世界是从人的手指开始的。在课堂上, 我们设计了许多制作活动: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 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精神与习惯, 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 我们设计了“大家一起做生态球”的活动, 目的是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 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树立环境生态观念, 提高环境生态意识。首先, 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 吸引学生兴趣, 再利用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球, 观察、记录, 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思维活跃, 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 是很难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3、探究实验式。

生物课堂中的“活动教学”浅探 篇10

一、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 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 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 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 以活动为纽带, 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 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 以活动为基本方法, 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 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 “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 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 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 既要动手, 又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 探究于游戏之中, 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 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喜欢探索, 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 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 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 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的活动, 为了赶进度, 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 学生自行开展, 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 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 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 在“动”中学, 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 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 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 设计好“动法”, “激活”学生。

1. 寻找“动点”

“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 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 激发学生“动点”。我们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 所以, 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 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 学会生活。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 激发“动点”。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 多动脑筋, 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 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 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可设计几类活动。

(1) 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 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 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 学生快乐学习, 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

(2) 制作类。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 “十指连心”, 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 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 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 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 等等,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3) 探究实验类。在课堂上, 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 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 而且能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 以及不盲从, 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 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之中。知识永远是一条河流, 它在不断地演变、充实和发展, 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验才能获得。只有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 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作为非中考科目, 学生学得轻松, 乐学、爱学。

三、存在问题

1. 教师的知识与能力

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 因此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 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2. 课堂组织

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 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扩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 教师如果组织不当, 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 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我们要做到形、神结合, 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 教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

3. 课堂评价

由于不同班级, 不同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兴趣爱好也有差异, 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 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产生一定差异。因此, 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 具有一定困难。

如何设计初中生物课堂活动单 篇11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活动单 主体性

在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活动内容,在课程标准中也有相关活动建议,通过丰富的课堂学生活动,增加学生的语言、操作、身体的动作,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把以学生为主的活动转变成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活动——以讲课和师生间的问答为主,即使有学生讨论也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没能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笔者尝试用“活动单导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单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教师可以省去一些内容讲述,这些内容将清晰地呈现在活动单上,教师能够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主活动;有了活动单,学生更明确了活动目标,活动衔接更顺畅,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活动的顺利展开。

1.活动单的课题设计

如果是新授课的活动单,课题名称就是教材的自然章节名称。第二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需要两个课时,设计的两个活动单分别命名为《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形成的结构基础》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课题名称是“活动单”的“活动主题”,因此课题的确定要根据具体课堂教学任务和目的设定,若是针对某个专题的复习课,活动单的命题就根据具体复习的范围确定。

2.活动单的内容选择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因此每节课一般设计两到三个学生活动。活动单设计的活动内容一般是教材的重难点,确保教学的重头是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苏科版教材上针对重难点编排了很多相应活动,教师可以直接采用或者适当修改再加以应用。

以苏科版《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为例,其教学重点是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教学难点是肾单位的结构、尿液的形成和区分血浆、原尿和尿液。在《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形成的结构基础》活动设计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分别是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观察肾单位的结构和分析血液在肾脏与相关血管中的流动情况。前两个活动来源于教材,编写第三个活动的目的是巩固血液流动的知识,让学生知道血液在肾动脉、肾静脉和肾脏内部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有助于学生理解肾脏清洗血液的功能。

3.活动单的活动目标设计

第一,活动目标要针对课时设计,避免过大。以《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液形成的结构基础》为例,活动目标设计为:(1)能够说出泌尿系统的各器官的名称和功能。(2)能够判断并解释肾脏部位的血液流动属于体循环。(3)能够说出肾脏的位置,辨认肾脏皮质、髓质和肾盂的位置。(4)能够辨认并说出肾单位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另外,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都是针对整个第二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设计的,教师切忌直接照搬照用,其中关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相关活动的目标要放在第二课时。

第二,活动目标要着眼于学生,做到具体明了。以“使学生了解肾脏的位置和结构”目标为例,“使学生”这几个字是以教师的角度作为教学目的使用的,活动目标的描述要从学生角度描述;“了解”这个动词太过抽象,学生看了不会产生相应的动作行为,看到“说出”学生就会试着说;“结构”一词,对于有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很难将皮质、髓质、肾盂和肾脏结构联系在一起。将“使学生了解肾脏的位置和结构”改成“说出肾脏在人体中的位置和构成肾脏的各结构的名称及位置”更好。

4.活动单的活动方案设计

第一,活动要采用多种不同形式。常见生物课的活动形式有实验、交流与讨论、操作、阅读、表演、记忆、资料收集、创作、解题,等等。在一节课上通常会有两、三个学生活动,在设计时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避免学生产生厌倦和疲劳。例如“分析尿液的形成”采用交流与讨论形式,“根据各指标数据区分血浆、原尿和尿液”采用传统的解题形式。

第二,活动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美国M·希尔伯曼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所做过的、所说过的能保持90%,对于听过的能保持20%,对于读过的仅保持10%,这说明教师在设计活动单时要增加学生的“说”和“做”的行为。在“分析尿液的形成”活动中,学生先观看尿液形成的动画,根据活动单上的问题小组讨论,最后将讨论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要求用图形符号画出各物质在肾单位中的位置,这个活动主要是采用了学生的“说”和“做”。在“区分血浆、原尿和尿液”活动中,学生要观察表格、比较各指标的数据,独立完成思考题,这里主要采用了“做”。通过安排学生“说”和“做”的产生式学习行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第三,活动要难易结合,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班级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各不相同,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不能只是个别好学生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课后和学生多交流,掌握了学情再设计活动,使不同水平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分析尿液的形成”活动中,学生观看完尿液形成的动画后,小组讨论问题:(1)肾单位的四处地方含有的液体是哪种(血液、原尿、尿液)?(2)你能用手在下图中比划出血液在肾单位里的流动方向吗?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观看尿液形成动画及画面上的内容提示比较容易解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第三个问题相对复杂些。(3)请你试以入球小动脉为起点找出下列物质或结构(血细胞、蛋白质、葡萄糖、尿素、水、无机盐)在图中的运动路线。这个问题里血细胞的路径是简单的,但是水、无机盐的情况复杂些,水和无机盐先滤过进入原尿,然后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要重吸收回血液,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就进入尿液里了,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很难回答正确,在解决这类难题时,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才能得到最好体现。

生物活动课论文 篇12

一、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

1. 初期开展活动的要领

生物兴趣小组成立之前, 一定要从自愿报名的学生中挑选骨干精英来组建, 相当于第一梯队。当核心成员组队完成后, 就可以开展活动了。刚开始时, 教师一定要跟进指挥, 活动内容一定要选择比较简单, 又容易出成果的项目。如结合元旦制作贺卡、开展叶脉书签制作、蜡叶标本制作活动, 通过展示交流, 扩大兴趣小组的影响力。此阶段我们并非搞精英教育, 而是打品牌, 为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做准备。

2. 活动中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教学活动不是老师一个人的活动, 我们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探究中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我在引导学生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 就给了同学们比较宽泛的留白。整个实验从取材、预设、自变量设定和控制、取样、对比组设置, 甚至所需的条件都可以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意见, 有的同学试着用吐出的唾液, 而不用无菌棉球提取的纯净唾液。在实验过程及其讨论总结时, 我根据实验情景引导和参与对学生探究的质疑和提升。

3. 中后期对小组的管理

学生做实验时, 要合理把握“放”的度, 进行必要的课堂组织和管理。因为面向全体学生才是新课程的首要目标。当有更多同学想参与时, 一定要健全组织机构, 即使同一个班级, 也不能只设立一个组, 分成几个小组, 让骨干学生担任小组长, 充分发挥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班级、年段中营造人人搞活动, 人人有收获的良好活动氛围, 最终实现新课程的首要目标。

二、合理安排活动内容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个重要目标。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为生物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搭建好平台, 才能有更丰硕的成果, 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因此, 活动的过程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 因地、因人制宜

生物学课外活动应从实际出发, 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需要以及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内容。例如我以前在山区任教, 就结合当地实际组织一个兴趣小组开展《关于巨尾桉生长对土壤水分和肥力的影响》的调查与探究实验, 活动的小论文还获得市级二等奖。现在在城区任教, 学生的总体素质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城区学生对于动植物的认识程度并不比山区的孩子高。因此, 在城区学生中开展植物种植、动物养殖小活动, 往往会带来一片惊讶。对此, 我开展了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 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涨, 当种子萌发后, 又充分利用资源, 用纯水与土壤浸出液来培育幼苗, 同时让学生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2. 根据季节变化, 而不是教学进度开展活动

万物的繁衍生息都有其规律。作为生物兴趣小组, 在时间、经验、设备等方面都会受到种种限制, 因此必须用最有效的条件来为课外活动服务。例如关于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 人教版生物教材的教学计划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的第二节课, 下学期的开学一般都是在农历正月, 而漳州地区家蚕的孵化期一般在农历三、四月份。对于家蚕的养殖, 可以在七年级或八年级下学期的农历三、四月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养蚕活动, 然后以阶段性的成果 (四个生长发育期) 在全班学生中展示交流。

三、重视活动成果的展示

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的小小成功, 都将是极大的乐趣。

日新月异生物科技成果无时不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意无意听说很多生物科技成果的信息。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简单地介绍相关的生物学新成果, 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兴趣。

还可以举办自己的成果展览会, 可展出课外活动小组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或制作的标本等成果。既能使小组成员得到提高, 又能使其他学生受到教育。如我参与的县级研究课题《生物课外探究活动》课题组在结题阶段, 把学生调查到的校园绿化树种拍成照片, 汇成两本相册, 在学生中展览, 取得了热烈的反响, 既让学生懂得了身边的植物名称, 又进行了热爱校园、美化校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与此同时, 这个课题在县教育部门专家组组织的课题结题评审会上被评为了县优秀课题。

上一篇:课堂灵动下一篇:数据融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