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外活动记录(精选16篇)
生物课外活动记录 篇1
初一生物备课组活动记录20100506
一、参与人员:鲍小兵、张学锋、蒋建林、彭洁、朱丰华
二、中心发言人:蒋建林
三、地点:北校生物实验室
四、主要内容:
1、对本次初一段考进行试卷分析,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对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
2、对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内容进行教
学探讨。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②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③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2)重点、难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
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难点:①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各腔室的厚薄以及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②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教学方法用具:心脏结构模型、血液循环演示图、多媒体课件。
4)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尽管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初一年级生物备课组
生物课外活动记录 篇2
1 盆底生物反馈治疗记录单的设计与内容
治疗记录单设计为表格式, 用A4纸张纵向排版。表格标题的右侧记录科别和诊断。眉栏包括姓名、性别、职业、年龄、联系电话。表格记录内容包括现病史、既往史、相关辅助检查、治疗次数、日期、治疗方案等。
2 使用方法
2.1 治疗仪器
常用仪器为肌电反馈治疗仪, 本研究使用的是加拿大LABORIE (UROSTYM型) 生物反馈治疗仪。
2.2 实施方法
首次接诊病人后使用1h对病人的身体进行全面评估,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1) 眉栏依次记录姓名、年龄、性别、职业、联系电话。 (2) 现病史一栏记录病人此次求医的主要症状, 包括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等, 如尿频、尿急、尿痛3个月并伴随尿失禁。 (3) 既往史主要记录评估病人全身状况的内容, 有无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禁忌证, 如是否安装心脏起搏器、是否有盆腔金属植入物;病人有无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如为女性病人, 要求记录婚育史, 是否处于经期、孕期, 是否绝经, 是否存在生殖系统手术史。 (4) 辅助检查一栏主要记录与病人盆底疾病有关的辅助检查, 如尿常规、妇科检查、超声诊断、尿动力检查等。 (5) 主体表格部分记录病人的治疗方案、治疗次数以及效果评价等内容。 (6) 根据评估内容在表格标题的右侧填写科别和诊断。
3 结果
应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记录单后, 使治疗师全面动态了解了每个病人盆底疾病类型、一般情况、治疗方案、电刺激强度、治疗经过和效果评价;加强了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的连续性, 缩短了每次治疗前治疗师与病人重复沟通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少了医疗风险;病人满意度由81.3%提高到96.4%;完善的治疗记录方便了病历资料的保存和收集, 为科室工作量的统计和科研工作提供了便利。
4 讨论
4.1 治疗前资料完善, 提高工作效率
盆底功能性疾病类型繁多, 病人数量大, 每次治疗都要询问病人情况和回顾上次治疗情况, 有了记录单, 治疗师一目了然, 知道病人是那种疾病、应用那种治疗方案、选择何种探头;根据记录单内容可以直接看到病人观察要点和治疗要点, 保证了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节约了治疗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4.2 提高了风险管理能力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 可能会导致健康及经济损失等不良后果[1]。治疗工作本身具有一定风险性, 治疗师除了有熟悉的业务技术, 认真、负责、细致的工作作风, 还要有全面的医学知识、敏捷的观察力、分析能力。特别是在判断适应证和禁忌证时, 询问不全面、记录不完整可能会发生医疗差错。通过此表能及时发现病人的合并症和禁忌证, 避免了医疗差错, 提高了治疗工作中风险防范能力。
4.3 提高管理效能
每个治疗师年资不一, 临床经验、技能、责任心不一。有了盆底生物反馈记录单管理者能全面掌握病人的信息, 检查和指导工作, 提高了管理效能。
4.4 利于科室病历讨论和科研工作
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仪软件里只有专业数据而没有全面的病人信息;科别、诊断等相关内容不详尽;根据盆底生物反馈记录单可以直接地看到表格标题右侧的科别和诊断, 此记录单的应用使病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更加方便、快捷, 为科室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5 提高了服务质量, 密切了医患关系
工作人员根据治疗记录可对上次疗效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继续或更改治疗方案, 通过盆底生物反馈记录单充分掌握了病人的治疗经过。多了解和关心病人, 利于医患相互沟通, 病人感到被重视, 增强了病人对医务工作的满意度, 密切了医患关系, 从而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生物反馈治疗,记录单,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生物课外活动记录 篇3
关键词:生物物种;新记录;自然保护区;雷公山
中图分类号: Q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71
雷公山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6月,2001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7300公顷。地理坐标:东经108°05′~108°24′,北纬26°15′~26°32′。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650米,相对高差达1500米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山地环境,是清水江和都柳江的分水岭。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一年中,1月均温山麓4℃~6 ℃,山腰1.3℃,山顶-0.8℃;7月均温山麓23℃~25.5℃,山腰20.5℃,山顶9.2℃,相对湿度85%~91%,年雨量1300~1600毫米。区内山峦起伏,地势陡峻,海拔高差大,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类型多样,为各种生物物种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生境。
1 雷公山保护区生物物种资源概况
雷公山保护区2013年前已查明的各类生物有5121种,其中:动物281科2273种,高等植物278科2585种,大型真菌有50科263种。
保护区科技人员在长期的对区内生物物种多样性开展观察、调查、监测,于2013年上半年报道了动植物种16目19科21属23种雷公山保护区新记录,经过科技人员1年多的观察、调查和监测,又发现26种动植物种新记录。
2 调查、观察、监测区域
野外调查、观察、监测范围在雷公山保护区及周边区域,雷公山、交密、红阳草场、九十九工区等地。
3 雷公山保护区生物物种多样性新记录
雷公山保护区生物物种种类新记录是指未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相关刊物中报道记录的物种种类。通过2013年~2014年的野外继续调查、观察、监测、记录,结合以往的调查记录,并查阅汇集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请动、植物专家鉴定,得出雷公山保护区新记录物种26种,隶属17科24属。结果详见表1、表2。
4 新记录种类鉴定及认定方法
4.1 动植物分类专家现场指导并鉴定
雷公山保护区物种新记录种鉴定得到贵州省科学院、中科院、贵州师范大学动植物专家的现场指导,通过观察、标本鉴定物种种类,如四突坡天牛、长蕊红山茶、雷公山玉山竹等。
4.2 利用图片和标本请专家鉴定
利用拍摄到的照片和采集到标本请专家鉴定,如变种小紫果槭、角盾蝽、喙凤蝶等。
4.3 借助工具书鉴定和新记录认定
借助《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现场识别鸟类特征,确定鸟类名称及种类,如牛背鹭,对照有关雷公山保护区动植物种种类已有记录资料,没有记录的则为雷公山保护区新记录物种。
5 结语
新增物种记录,使雷公山保护区物种种数从原来的5121种,增加到5147种,其中动物增加了18种,植物增加了8种,新增1科1属26种,1 个新种,更进一步揭示了雷公山保护区生物物种资源概貌。珍稀动物的出现,说明雷公山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为各种生物的生长、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应继续加强各种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和种群种数的监测。
参考文献
[1] 周正贤.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2] 张华海.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3] 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6).
[4] 张金屯. 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1999,(02):70-75.
[5] 陈正仁. 茂兰资源植物及开发利用初探[J].贵州林业科技,1998,(04):31-34.
[6] 周政贤.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244-263.
生物组评课记录 篇4
时间:2009年9月29日 地点:C楼生物办公室 主持人:蒋勤红 评课过程:
主持人:昨天有范海红、徐东升两位老师为我们上了示范课,今晚我们一起来评课,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优质课堂教学的模式。下面先评高三范海红上的一节课。
樊红娟:能围绕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教学设计合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刘 强: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对教材内容作灵活处理,深入浅出,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讨论“遗传病调查”让学生的知识有了升华。但在部分问题讨论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可再多些。
陈 赛: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每个知识点教学完成后,能用形成性练习完善并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
朱凯燕:设计的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是否还应加一些系谱图问题。
黄燕红: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原有的基础水平上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如:遗传病的预防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使知识活起来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殷燕华: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陆曙华: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一堂好课。但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黄海鸿: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
郭丽娜: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主持人:这节课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有前提测评,预习指导、归纳总结和当堂检测,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思维活跃,有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合作探究,但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过低,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需关注。下面来评徐东升的一节课。
黄海鸿: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生物学科特点,恰当的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级目标。但如果板书设计更美观些,可能会课堂效果会更佳。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郭丽娜:内容编排合理,教材处理得当,符合学生发展实际。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但有些问题提得过深。
朱凯燕: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陆曙华: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殷燕华: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黄燕红:特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问题穿插在相应的知识后面,也许效果会更好。
范海红:创设生活化情境,生物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物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从生物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入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樊红娟: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和带有开放性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好。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欲望很强,参与程度很高。但有些问题因设问难度过高,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不能适当对学生加以启发诱导,最终结果是时常是自问自答,难以起到开启思路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作用。
陈 赛: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经验,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实践出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但时间分配欠合理,有些前松后紧。
刘 强:在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去获取生物科学的理论知识方面为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教学很有热情和激情,课堂充满民主、尊重,学生学得轻松、自主,但时间没把握好,未能完成课堂检测。
生物课外活动记录 篇5
时间:2013年3月28日
地点:茶加系馆阅览室
人员:部长,陈凯鹏;副部长,薛美玲,吴翠婷;干事:林狄昌、林秋良、郑丽蓉、汪文晴、林丽琴
督导组:陈小艺
会议内容:
1、部长做工作汇报:计算机一级、英语B级报名和报名费的收取;组织综合测评的工作;辩论赛的培训
2、部门成员对本月工作的交流与总结
3、微调阅览室值班表
4、续展综合测评工作
5、开展辩论赛决赛模拟训练
记录人:林狄昌
主持人:陈凯鹏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生物科技学院团委学生会学科部第二次会议现在开始,今天晚上召集大家前来,主要有五件事:其一,部长做工作汇报 其二,部门成员对本月工作的交流与总结 其三,微调阅览室值班表 其四,续展综合测评工作其五,开展辩论赛决赛模拟训练。接下去,我们开展第一项议程,部长做工作汇报 再来是部门成员对本月工作的交流与总结 然后是微调阅览室值班表 再者是续展综合测评工作,最后是开展辩论赛决赛模拟训练。
与会者发言:(略)
散会
主持人签名:陈凯鹏
记录人签名:林狄昌
小学课外活动记录 篇6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认真的书写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导入新课,板书:认真写铅笔字
二、指导书写
1、师:用铅笔写字时眼睛和练习本的距离要持续在一尺左右,身体和桌沿的距离要持续一拳,握笔点与笔尖的距离要持续一寸左右。
2、指导练习
三、书写练习
1、指导观察学生写字的样张。
2、讨论交流:
(1)要看清字的大小,在田字格或方格中写铅笔字,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要大小适中。
(2)字要写在方格中间,做到字的重心落在格子中心,不能偏向某一侧。
(3)注意一笔一画在田字格的位置,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3、书写练习
四、总结
生物课外活动记录 篇7
一、先活动再作文
“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实践活动链接了语文与生活,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时空。教师只有充分运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开展多姿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拓宽学生的作文渠道,使学生写出真性情的作文来。
班级习作,我放眼教材之外,让学生去尽情地体验各种社会生活角色,如小记者、小老师、小小交通管理员等;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家乡民俗活动;开展春游、演讲、绘画等班级活动。学生在多种语文实践中活用知识、发展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随后,我引导学生记录下活动过程。因为亲身参与了,有了真切的体验,所以全班学生的作文都是真实的,其中不乏语言生动、感受独特的佳作。进行交流时,同学们也能很快产生共鸣,并对自己修改作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此外,我不断挖掘生活,设计了一些“先活动再作文”的题材:
“爱意在行动”:在“三八”妇女节这天,为妈妈做一件事情或亲口表达爱意,记叙下来。
“清洁周评比”:看谁最整洁,比比谁的抽屉最干净,写写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和当时的心理活动。
“周末小当家”:周末用十元钱为家人准备一顿像样的午餐。告诉教师和同学,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自己满意吗?家人觉得怎样?
“我的地盘我做主”:设计和布置自己的房间,写出布置方案,再参加班级的评比。
学生回到实践,回归生活,实实在在地去做、去说、去写,不再做无米之炊。现在,学生主动要求开展各种活动并乐于写下来,一篇篇内容真实、具体生动的文章出现了。
二、先观察再作文
观察是认知的起点,也是写作的起点。教学观察性作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点滴,培养其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素材的好习惯。持之以恒,学生就能把握事物的特点,形成具体而真实的意象。
1.按序观察,抓住特点。训练写景状物类的习作时,我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观察所写对象,了解它们的具体特征。我组织学生到校园、花木大世界等地去观赏;鼓励他们在阳台上栽一两盆植物、养上几尾金鱼,细致观察。观察时,指导他们做到按一定顺序观察,认真了解其本质特征。一系列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看、听、嗅、触,边看边想。在比较、分析中深入观察,抓住事物内在的特征,避免观察停留于表面或片面,帮助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形成优秀的观察品质、能力。
2.动态观察,培养思维。我们的生活、社会、自然气象万千。除了静态的观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持续的动态观察、跟踪探究。如:观察季节的轮换变化;观察植物抽芽、生长、开花的过程等。激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积淀,形成探索和发现的良好品质。这样,学生的作文不但能达到言之真实、言之有物,还能物中见理、物中传情。
3.随机观察,积累素材。教师在学生有目的的观察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生活,成为会生活、懂生活的人,如,随机观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观察生活中的凡人小事;观察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关注国家、世界的重大事件等,做到处处留心、时时留心、事事留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而且能培养他们对生活敏锐的感悟力和洞察力。
学生观察后,写出了一些优秀习作,仅是文题就让人期待:《教室后的那棵紫荆花》《我发现他不简单》《寻找身边的“雷锋”》《曝光百姓陋习》《语言中的社会变迁》等。
三、先阅读再作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写作的源泉。读后有感,让学生带着目标去阅读,学生更易走进文本,边阅读边思考。但读后感的写作要指导学生选取角度切入,结合生活写写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为了让学生对“阅读式写作”感兴趣,结合研究的课题《以影视作品推动小学生经典阅读的实践研究》,我还设计了几种写作活动。
1.看影视作品,再读相应的课外名著。比较不同形式的作品,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特别感兴趣,写出了《我更喜欢书中的关羽》《电影与名著中的黛玉处境不一样》等别具特色的习作。
2.先读名著,再看影视作品,试着写影评。一开始有些难度,通过百度范文、组内交流,学生有了方向,都有了自己的表达,《〈赤壁〉中的现代语言》《致〈青面兽杨志〉编剧》两篇写得很有意思,让我看到了学生飞扬的个性。
3.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我演《三国》故事”。我布置学生先读《三国演义》,再看电视剧片段,然后选取一段故事模仿演一演,最后写写表演过程或表演心得,甚至改编剧本。
“阅读式写作”的设计,让我收获了意外的惊喜,虽然学生的习作、思考还很稚嫩,不深刻欠成熟。但这样的“实践式阅读”和“实践式写作”一举多得,学生既阅读了名著,又接触和尝试了许多新的写作形式——剧本、影评,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了学生判断、辨析、评价等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先调查再作文
调查性作文在国外备受关注,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着眼于多种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布置此类习作,我们更倾向于合作性作业,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文。
这样的作文,既有内容的整合,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去考察、调查、访问,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不光只会读圣贤书,还能关注社会生活。同时,采访家庭、宣传广告、汇报交流,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完成作文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与他人合作的乐趣,更能相互督促,相互影响,用心表达。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学习特点,笔者曾尝试设计了一次次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每学期完成一至两篇这样的习作,例如,《中秋话月饼》,要求学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从月饼的由来、与月饼有关的传说到月饼的制作、形状、品种、味道、包装、广告等多角度了解月饼、认识月饼。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交流与记录 篇8
一、幼儿乐于交流,体验交流带来的乐趣
不愿说或不敢说是大多数幼儿的普遍心理。其实,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每个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纲要》提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事实如此,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支持是帮助孩子实现交流的保障。而鼓励则可以调动孩子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
二、不同的交流对象和多种多样的交流形式
在科学活动中,老师在鼓励幼儿交流的同时,也积极地引导幼儿寻找不同的交流对象。其中,同伴是他们最喜欢的交流对象,因为他们之间会有很多共同的话题。而且,在探索活动中,幼儿基于各自不同的兴趣点,会无意识地形成不同的交流圈。
老师也是幼儿最重要的交流对象。老师既要倾听、关注孩子们的问题和疑惑,又要鼓励孩子继续去尝试和探索,不断有新的发现。当然,家长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交流对象。当孩子把自己探索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告诉家长时,家长应作出积极的应答,让孩子拥有充分表达的机会,从而充分挖掘孩子探索的潜力。其次,作为“做中学”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记录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记录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一、记录会帮助幼儿确立任务意识,促使幼儿更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事物的变化。对幼儿来讲,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意学习,记录则会使这种无意学习转化为有意学习,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益。
三、对实验过程的记录,有助于幼儿尊重客观事实
在现阶段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满足于传递科学知识给幼儿,这种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是教师一相情愿的。借助于科学实验则使学习变成主动建构的过程,记录则帮助幼儿顺理成章地得出合理的结论。记录有助于培养幼儿求实、严谨、条理、细致的科学学习态度,使幼儿受益终身。
四、《纲要》中倡导幼儿同伴互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记录是一个使幼儿的学习过程具体化的过程,所以,记录也有助于幼儿同伴之间的交流,并帮助幼儿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的记录提供具体帮助。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做记录,比如幼儿说教师用文字记录,或者教师帮幼儿拍摄照片并配上文字说明。从组织形式上看,小班比较适合全班记录,即由老師负责用简单的图画、图表、文字记录大家交流的内容、实验操作的结果。中大班幼儿一般可以自己做记录,但是,教师仍要给予具体的帮助,例如给出符号或图画的样子,或在前面有一张针对全班的综合记录纸,尤其是幼儿刚开始学习做记录的时候。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 篇9
活动时间:3月18日(星期一)下午辅导教师:李刚、陈元志活动地点:四年级教室。参加人员:美术培训班成员活动过程:
一.将制作好的面具拿出,并选取适宜的节目,让学生分主角进行表演。
1、让每个学生轮流说说面具的作用和对它的认识。
2.选定“三国后传”的小品,学生开始表演,表演之前说出各种色彩所表示的意思。3.教师巡视辅导、指正。
4.学生表演(其中选出小组长,由学生统一自主安排,教师适当提示和辅导)
5.展演节目,教师进行点评。
二、心得
生物课外活动记录 篇10
一、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记录兴趣
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曾这样说:“兴趣是个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并指引注意流下来。”只要让孩子产生兴趣,就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发他们去实践、去思考。
1.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形象鲜明、色彩艳丽、动态变化明显的事物容易激发幼儿兴趣,同时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操作性探究活动。所以在记录的选材方面,要注意选取现象变化明显、易于观察发现的、记录持续时间不须太长,且具有趣味性的科学活动,这样的活动幼儿感兴趣,喜欢参与,因而也愿意记录。因此,我们利用幼儿园的种植园地,种植变化明显的蔬菜,如西红柿、山芋、黄瓜、四季豆等,并定期组织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培养幼儿的记录兴趣。
2.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首先,教师要带着童心看待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自觉接纳幼儿的自发性记录行为,及时为他们的记录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幼儿记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记录方式,密切关注孩子记录活动的进程,抓住契机启发引导幼儿观察、记录一些有价值的现象。同时,针对幼儿个体差异导致的记录方式与成效的不同,首先要肯定幼儿的自主创造行为,让幼儿体验自己的劳动被人赏识的快乐情感,然后教师在和幼儿进一步的互动中,逐渐注入教师的有意引导,这样的尊重使孩子情绪愉悦,能自然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来提升记录的质量。
二、丰富记录模式,学习记录方法
在子课题的实施中,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教研活动、生成主题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以科学性为主,且内容丰富多彩,各有特点。根据科学活动的内容,我们选择适宜的记录方式,力求丰富记录模式,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领略观察探究的乐趣,获得更多经验,学习记录方法,进一步促进幼儿观察、记录能力的发展。
1.表格记录法
所谓的表格记录法就是设计一个表格,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每次发现对应地记录在表格中,帮助孩子梳理自己实验的过程。
如在教研活动《萝卜的秘密》中,孩子们经过提出问题_——猜想假设——实验验证——记录描述,获得了新发现:原来红萝卜和白萝卜一样,切出来都是白色的,胡萝卜的肉和它的皮一样都是橘黄色的。
附表格:
[种类\&?\&
2.图画记录法
所谓的图画文字记录法就是把自己的发现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这种记录法,还可以与数字、文字相结合,可由幼儿画出实验结果,然后通过幼儿口述,老师记录。
例如:在对种植园地的蚕豆进行跟踪观察记录时,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人手一本记录本,让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观察的结果。
如图:
记录方法很多,如数字、符号记录法等,都能很好地促进幼儿观察、记录能力的发展。
三、灵活运用指导方法,提高幼儿的记录能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形象的。记录的作用在于培养幼儿对物体和现象的客观描述能力,引导幼儿的思索和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促进相互交流。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指导方法,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帮助幼儿提高记录的能力,主要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支持法:是指当幼儿开始进行记录,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用鼓励的口吻,提示幼儿大胆尝试的入手点,当幼儿感到无法落笔记录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在鼓励与支持中,使幼儿能够大胆地用简单图画记录下自己在观察中、游戏探究中的所思所想。教师从启发孩子愿意记录、乐意记录出发,初步培养幼儿树立科学记录的态度。
2.设疑支持法:是指在引导幼儿运用符号进行记录时,通过设疑帮助幼儿理清记录的规则,并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获得运用符号记录的意义。在记录的过程中,由于孩子总是用“儿童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和理解事物,因而孩子们的表现各不相同。
当记录符号成为幼儿表现与表达的语言时,教师要用语言帮助幼儿整理学习思路,又须将自己的学习过程用符号呈现出来,这样才能使记录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3.层层递进法:是引导幼儿学习有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记录方法。 记录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行为和习惯,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记录时,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表格的设计从易到难,逐渐增加表格的内容项目,如:材料的增加,由一种到三种再到五种最后增加至八种,使孩子逐步适应表格的难度变化。
通过记录将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画和符号,能使孩子更关注探究的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有助于幼儿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有助于同伴间的交流与分享,也有助于理解科学的实际意义。
此外,还有鼓动创新法等,都是比较好的指导方法。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金光幼儿园 江苏】
课外活动记录冬季爬山 篇11
一、活动主题:挑战自我,迎难而上
二、活动背景:
天气变冷,同学对出行有了自然而然的排斥感,慢慢都有了惰性。
三、活动目的:
(1)为营造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提升班级凝聚力,加深同学交流,增进同学之间情谊。
(2)接触大自然,呼吸到更加清澈凌烈的空气,也让我们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与充实,感悟自然。
(3)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的惰性;
四、活动地点:中学前山
五、活动时间:2011年11月2日
六、活动人员:全体同学
人员分工:
活动安全负责人:王校长 活动主持:体育组
点名及秩序维持人员:各个班主任
七、活动流程:
前期准备:向全班同学通报整个活动流程及注意事项 活动内容:
(1)全班同学于下午1:30准备好东西在操场集合;
(2)以班级为单位清点人员之后向全班同学传达注意事项,和活
动目的,同时向同学公布班委分工;
(3)统计完人数后开始登山,登山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休息;
(4)到达山顶开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5)活动完后统一组织下山,原路返回学校。
八、活动意义:
组织全班同学冬季进行登山活动,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了体质;不仅可以接触大自然,呼吸到更加清澈凌烈的空气,也让我们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与充实。我们不畏惧寒冷,我们不畏惧自己。山最高的不是顶峰,而是我们自己。我们挑战的不是自然,而是惰性!
活动中要注意的细节和问题:
(1)整个活动安全第一,按照策划书来进行整个活动,每个同学要遵守纪律,任何同学不准擅自离开队伍,如有特殊须向安全负责人请假。切忌单独行动,至少三人或三人以上一起自由活动;(2)每个同学都要发扬团队精神,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不让任何一名同学掉队;
(3)自带饮用水等,切记保护环境,垃圾集中收集起来,统一处理,不得乱扔。
文博学校课外艺术活动记录 篇12
时间 地点 内容 参与单位 效果
2010.7.3 学校舞台 周师学生会主席吴涛个人演唱会 周口师范艺术系、关工委、文博学校舞蹈队 全场爆满、堪比明星演唱会
2010.7.4 学校演艺广场 爱我周师、爱我文博 周师艺术系、文博学校合唱队、舞蹈队 得到上级主管部门认可、群众称赞
2010.9.10 各班教室 感恩园丁 个人及业余演员、舞蹈队 拉近了师生关系、更加坚定了青年教师终生从事教育的心信念
2010.10.3 学校舞台 庆国庆红色经典演唱会
蹈队
浅谈记录在科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篇13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索
幼儿科学活动的学习是在探究中尝试发现事物间异同的过程,在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中,学习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趣味活动。围绕“科学动手做”课题开展,我们更注重运用“记录”培养幼儿在实验中不断探索发现。
一、有效建立记录常规
记录会帮助幼儿确立任务意识,促使幼儿更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事物的变化。在开展“科学动手做”课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没有记录的习惯,不会记录,学习记录中有纷乱的现象。因此,在操作中可以用幼儿照片或贴画、名字来分辨不同幼儿、不同小组的记录表。每次的科学活动都渗透记录表的使用,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学习同伴和教师的记录。活动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记录表格的设计从易到难,记录方式的运用由简单到复杂入手,培养幼儿从有趣的科学活动中学习记录,养成良好的猜测与验证的记录常规。
二、完善记录方式
1、学习运用简单符号、绘画进行记录
《有趣的磁铁》中让幼儿尝试的材料比较多,有些材料幼儿很难清楚的表现,为便于记录,教师可以在记录纸上分别给各种材料表上相应代号,幼儿只要按照观察的结果记录物体的代号就可以清楚地表达。也可以在记录纸上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材料,幼儿也能轻松的分辨、记录。
在《那个能浮起来》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浮着的物体用“↑”表示,沉的物体用“↓”表示,非常的直观;有的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浮着的物体,用符号“∨”、“╳”或者仿照老师用“┻”、“┳”来表示。这种自我创意、同伴借鉴、仿学老师的方法都让幼儿学习、接触了多种记录方法。
幼儿初步学习记录后,在小组里逐渐进步。教师在《自由沉浮》活动中投放透明水筒、不同材质的圆片,幼儿在轮流动手操作中发现铁片会沉入水中,木片和塑料片会漂在水中,他们在记录本上,稚嫩的用自己的图画语言记下自己的发现。当教师继续投放铝箔船、橡皮泥之后,孩子们发现铝箔船会飘在水上、橡皮泥会沉在水底,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怎样让铝箔船沉到水中、橡皮泥浮上来呢?”,在老师的图片点播下,他们有的将铝箔船团成一团绑上东西下沉、把橡皮泥放进铝箔船上等等,并在记录本上再次画下自己的发现,经过实验,孩子们轻松获得了知识与快乐。
种植区里,小组成员正在探索——实验《小苗苗走迷宫》,他们共同在小花盆里种植下种子,每天亲自浇水,用笔记录着种子的成长变化,当教师指导孩子们用透明楼房、两头开口的黑色遮阳罩将小苗罩起来,历经数天之后,他们更加惊喜的发现,小苗苗钻过透明楼房里预先留下的空洞,顺着阳光的方向不断向上长。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神奇的。这些真正的生活经历,令孩子们轻而易举的了解到种子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土壤、空气等知识。
2、大记录、小记录互动
针对“如何做好科学活动中的大记录、幼儿小记录”,班组教师将幼儿分为小组,选派小组长作为科学探讨中常规管理的 “小当家”,负责督促组员收拾材料、商讨记录、表述实验结果等。教师在事先做好的大记录表中,用形象的图案代表实验材料,利用对号、圆圈等形象标志作为小组实验记录。最后,将验证的实验结果由教师亲自记录。这种在教学活动中增添大记录的环节,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有实效性,孩子在猜想——實验——验证中更好的掌握科学小知识,确保了幼儿探究活动时间的有效利用。
三、以点带面,扩大探索、延展记录
在科学实验中,幼儿从中获得许多探索的乐趣,也让我们想到以“科学动手做”为支点,在全园延伸科学活动的记录,各班级在主题活动中开展了天气预报、测量树、风车转转转等记录。区域活动中也延展了主题探索活动,孩子们高兴的告诉家长,科学发现区有许多神奇的东西,这里真的太好玩了。
教研活动凝聚团队的智慧,“针对种植区、科学区中教师记录、幼儿记录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各年级组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做了不同设计、实施。教师做的小组一一对应记录,不仅能有效指导幼儿,还让幼儿之间清晰自己的责任,做好同伴管理。不同班级制定的实施内容与目标各不相同。小班目标是体验种植乐趣。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蒜宝宝发芽情况,用小印章在记录表上盖下印章图案,生长高度用印章数量来表现,或者利用小组种植,让能力强的幼儿以绘画方式直观表现种植物的生长变化;中班目标是在不同环境下观测黄豆的生长情况。师生互动,将黄豆分别放入不同生长环境中,观察黄豆在土、棉花、水、沙里的生长情况,生长高度用圆圈大小来表示;大班目标是用不同颜色代表三种不同豆子,观察不同豆子在相同生长环境中的生长情况,并且对比观察黄豆、绿豆、白芸豆这三种不同豆子长大后的叶子形状。生长高度用绘画形式进行直观表现。当幼儿创造了个性化的记录方法之后,教师就让幼儿十分自信地介绍自己的方法,这一过程较好地提高了幼儿个性化的科学记录能力。
结合活动实施,我们进一步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对不同年龄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的指导策略》、《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学习用各种方法记录信息》,让理论指导教学,带动教师活动开展的更加成功,教师对科学活动的反思体现多样化表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记录 篇14
班级:初一(7)组名: 冬天的雪松活动记录人:葛楚乔
9月8日下午,我们上了一堂活动课,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徐老师按座位为我们话定了实践小组,让我们自己确定人员的分工,起组名并推选出以为发言人,来介绍自己租的成员,担任的工作、组名以及起这个组名的缘由。
徐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便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姜雪大声喊:谁愿意当组长?请举手。“我!”宋晓敏唯恐落后,高高地举起了手臂,大家都赞成。“谁对电脑比较精通?请举手”我一边看着大家一边问,“我吧!”瘦瘦小小的赵劲雨出乎意料的勇敢地说,“OK!”“我就当个档案员吧”。姜雪主动请缨,多媒体记录员谁当呢?我们组谁都没有数码照相机,我们都在思考,都在犹豫。姜雪说:“”实在不行,就让孙苏当吧!好!大家一致同意。孙苏生气地说:“凭什么是我?我又没有照相机!“没有你去借呗,实在不行就用手机也行。”我笑着说。
讨论到最后,我身兼两职——“发言人”与活动记录员。
那我们组起个什么名字呢?名字可一定要响亮的!我们绞尽了脑汁。
“叫不抛弃,不放弃,再来一个招牌动作,耶!如何?”“哈,哈,哈哈”
“俗不俗啊,你?”
“叫凌云壮志队算了!”
“嗯,不错,就是听起来有些沉重了。”
“要轮到我上台了,你们快点想呀!”我焦急地催促道。
“叫,叫,叫就叫冬天的雪松吧,格言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解释,你就自己编吧!”
天哪!轮到我上场了,算了,瞎编吧。我急中生智:“同学们,经过我们组的激烈讨论,我们组名确定为冬天的雪松,格言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希望我们组能象冬天的雪松一样苍翠挺拔,富有生机。我们也深知,不会有最好的组,只有更好的组,我们会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稳当了,争取每一次都做到自己的最好。我坚信,只要这样,我们组就一定会成功!”
“嘻嘻,你说的真好!”姜雪一边鼓掌一边说。
“叮铃铃”不知不觉,活动课就结束了。
家访活动记录 篇15
家 访 时 间:2014年5月5日中午 班 级:三年一班
家访学生姓名:胡晋悦 家访教师姓名: 家庭住址:化建家属院 家访过程:
一、和孩子的爸爸聊天,了解该同学的家庭状况,及现在爸爸妈妈对她的学习要求,听取孩子谈谈对老师、同学的看法,我表扬她在学校的各方面的优点并把任课老师对她的肯定也告诉她和她的家人。
二、听取学生分析自己在学习上的存在的问题,听她爸爸分析日常生活中该生存在的不足,综合三个人的意见,我对该生提出了学习及常规的要求:言行需要更稳重,课堂上严于律己,紧跟老师的节奏去听讲、思考、记笔记等。最终三人达成共识。
三、建议家长多与老师交流沟通。家访感受:
此次家访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一个学生以及她所在的成长学习环境,这对班主任来说很重要,对这位同学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是学校与一个家庭共同努力帮助学生稳定、健康、全面的成长的重要环节。家访效果:
浅议区角活动中成长记录袋的功效 篇16
关键词:区角活动;成长记录袋;教育评价
随着幼教改革的逐渐深入,幼儿教育评价发展迅速,教师的评价观念逐渐更新、使用的评价方法呈现多元化。在众多的教育评价方式中,“成长记录袋”是一种新兴的、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教育评价方式,它是指“儿童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有意收集,以反映儿童的兴趣、态度以及在指定领域中的努力、进步与成就”。成长记录袋收集的是幼儿的系列作品,用以展示幼儿的学习、表现及进步状况,教师对收集的作品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向幼儿及时作出反馈,从而不断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
在区角活动中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幼儿、教师及区角活动的发展,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的功能:
一、展示与激励的作用
1.促进幼儿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我学习的机会,同时,评价活动和评价过程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它能使幼儿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让每位幼儿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自己的努力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对小×的观察记录表上第一次这样记录着“在各区间游离,教师引导其选择并参与活动,但该幼儿都不想参加活动,而做一名旁观者”。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活动后进行了反思,并决定在下次活动中对他进行重点的引导与观察。
第二次教师抓住了一次机会,发现他在语言区外徘徊时,在认读图片上的字,我们把这一镜头拍摄了下来,并及时地鼓励了他。在展示记录袋时,对他的这一照片进行了重点的评价,他非常开心。在展示后的一周中,教师在记录表的评注一栏中这样记录着:“非常专注地看书。”这是对成长记录袋的评价作用的有力说明。当然,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引导并及时地进行了作品等其他资料的展示,使他逐渐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
2.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丰富的内容能够让每个幼儿的优势得到发挥,本身已经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激励作用。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亲身体验了成长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
例如,×小朋友刚进幼儿园时不会使用剪刀,每次手工活动他都不敢动手。在教师的引导下他逐渐地尝试使用,一开始剪直线,慢慢剪曲线,最后开始做一些简单的手工作品,但与其他幼儿相比,他的动手能力发展慢了一些,所以他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不太爱展现。我们把他的作品进行了收集,并在记录袋中进行展示,这一纵向的比较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二、评价的调节与导向作用
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评价不是完成某次区角活动任务的终结性活动,它与教学活动之间发生着持续的相互推动作用。我们所进行的评价有许多是渗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强调评价与活动的一体化,同时使评价结果更具真实性,更能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同时,教师依据每次的分析、评价指导下阶段目标和策略的选择。这体现了评价既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而每一次区角活动都要敏感地抓住从评价中获得的信息加以适当的反馈和调整。
三、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1.促进教师正确评价观的形成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评价最重要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评价不仅仅是了解孩子的手段,更是为了教育孩子。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更关注幼儿的需要,以“平等”“欣赏”“乐观”“发展”的态度对待幼儿,营造一个民主、增进理解的评价环境,激发幼儿参与评价的主动性,以促进每个幼儿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同时,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幼儿的特点与长处。
2.有利于家长对幼儿作出正确的评价
家长的评价观念与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与改进。在研究过程中,家长初步树立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观念。在一开始的时候,家长总以“聪明”与“笨”给幼儿划分优劣,基本采取横向比较。到后来,逐渐能正确分析孩子的所长所短,并进行一些教育。同时,家长也逐渐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评价的有效性。
3.发展幼儿的评价能力
质性评价强调评价对象的主动参与,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交流评价的机会,让幼儿对自己及同伴的作品及资料进行相应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的评价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生物课外活动记录】推荐阅读:
网络与生物课外活动09-28
多媒体与生物课外活动10-12
化子坪中学生物课外科技活动计划07-12
生物兴趣小组活动记录09-22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10-03
初中生物课堂观察记录07-03
生物组集体备课记录07-17
语文课外活动记录05-09
学校课外活动记录06-06
课外活动小组记录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