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2024-10-03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精选12篇)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篇1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生物课按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有关知识,这是生物学最基本的教学活动。而课外科技活动是生物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约束,不受传统教学程序的约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自己设计,教师只处于指导和辅助的地位。因此,在培养人才中具有下列作用。

一、为生物教学提供直观教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由于生物不是高考科目,所以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降低,严重影响了生物教学的教学情绪,生物教学质量显著下降。例如,我在辅导学生做植物原色浸制标本时,发现有的从初中升入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初一学过的最常见的蔬菜名称都不会写,如把“莴苣”写成“窝菊”,把“菠菜”写成“波菜”,把“荠(ji)菜”写成“齐(qi)菜”等,常见植物属于什么科,除了对十字花科的白菜较熟悉外,其他的几乎都不认识。我认为利用实物直观教学很重要,我引导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按教科书中的内容制作了一些常见的植物浸制标本,如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锦葵科等常见的代表植物,将这些植物标本制成后,用5%的福尔马林保存起来作为直观教学的教具。今年初中生物教材和中等师范生物教材都有变动,教材中附了些图,有利于教学,但书中的图与实物教具是有区别的,图是平面教具,特别是植物,我们通过观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的特征来识别植物。而这些器官的形态特征在图中不一定能反应出来,特别对一些较低等的无根、茎、叶分化的植物只看图是不能掌握的,如水绵,这是淡水中常见的绿藻,教材中附有图,但认识水绵的形态,生活环境,必须通过学科活动,叫同学们亲自去采集,通过实物观察才能巩固书本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采集的含羞草,很多学生喜欢用手去碰它,都知道它的叶子手碰后叶柄合拢下垂,有的学生问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解答:这种现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应激性”。当含羞草受到震动刺激后,叶柄很快下垂,复叶合闭,这是植物表现出来的感震运动。学生又问:为什么其他的植物叶子没有这种现象?其实高等植物在受外界刺激或不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不同的器官在不同的时间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形式:如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根的趋水、趋肥性等。含羞草的感震运动是它的叶柄基部具有膨大的叶枕,叶枕上半部细胞壁厚,下半部壁薄,当它受到刺激时,上半部膨压不变,下半部质膜透性增高,胞壁收缩,把部分细胞液向细胞间隙排出,叶枕下半部的膨压降低,引起复叶闭合,叶柄下垂。同学们在学科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由于不受课堂教学的约束,知识面广,这说明生物学科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二、课外科技活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

生物科技活动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有时在室内活动,有时到室外采集标本,因此学生都要具备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优良品质。1994年湖北省举办第三届中学生物奥赛中,××学校学生获省级一等奖,由于老师的培养和他自己的努力,才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当问他最终奋斗目标和专业是什么时,他说不想从事生物专业,原因是生物专业整天与农业打交道没“意思”。据调查这种思想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的衣、食、注行都离不开生命科学,中国在农业科技上将来还会不会出现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这都是生物教师应该深思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就是要把课堂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有理论,有实践,又有坚强意志的优良品质。我校在活动中开展了一次血型鉴定实验,开始有的同学怕痛,在别人身上取血也怕,经多次训练,能勇敢地在自己手指上取血。还有的在捕捉昆虫时不愿拿毒瓶,怕毒,采植物标本怕累,做鸟的剥制标本怕脏,做青蛙解剖实验胆小,越是同学们怕的,在活动中我们越要去做,最终使他们消除顾虑,认为生物学科活动很有意义。现在中学生物课时少,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学科活动,使学生片面理解学生物就是与“农”打交道。怎样培养有理论,有实践,又有优良的思想品质的生物人才,我认为中学教育很重要,在中学适当地开展生物学科活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想意志,而且有利于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

三、生物学科活动能促进美育、化学等学科的发展

1.促进美育学科的发展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我们可以通过学科活动,按自然美的规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如我们将自然界的各种树叶做成腊叶标本后,再根据不同的叶形拼出各种不同形状,制作昆虫的贴翅造形标本,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美术才能,又为生物教学提供了教具。

2.促进化学学科的发展

生物与化学是不可分割的,如物质的消化、吸收有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物质的组成是化学元素,同样生物学科活动标本制作也离不开化学知识,如做植物原色浸制标本要知道保色原理,叶绿素分子构造中的镁是叶绿素分子的核心结构,当叶绿素与酸作用时将Mg分离出来,成为去Mg叶绿素,由绿色变为褐色,再加CuSO4其中的金属Cu能使去Mg叶绿素褐色变成深绿色。以上说明生物与化学不能分割。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篇2

课外小实验是教师依据教育实践的需求, 让学生独自或者是几个同学组成实验小组, 自己来找寻仪器资料, 自行规划实验, 并独立或协作完成的一些小实验。课外小实验可随时随地地进行, 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能够运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 不受实验设备的约束。实验的过程比较简略, 操作也比较便利, 实验成功率比较高, 效果也是非常直观的。而生物课外小实验可拉近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明确感受到生物科学的真实性, 感受到生物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笔者就谈谈课外小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一、课外小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好奇心

在生物课外小实验中, 可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生物学科的新鲜感以及好奇心,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物现象。例如, 在夏天, 没有放在冰箱里的剩饭第二天就会发馊, 而放在冰箱里的剩饭不会发馊, 可指导学生在家里进行简单的对照实验, 分析得出结论:霉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等环境因素。此类有趣的小实验能把学生引进生物知识的海洋中。“生物难学”这一畏难情绪被淡化了,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因为在课外小实验中得到了启示, 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书本知识的重要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外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生物课外小实验中, 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以及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对学生而言, 都是一种创新的实验活动。课外小实验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知识, 不迷信, 不墨守成规, 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判断力, 独立思考, 大胆探求, 独具匠心, 并且提出自己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因此, 课外小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特性与特长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学生亲自动手, 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操作疑问, 通过不断地检验练习, 由不熟练到熟练, 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课外小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生物学常识, 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融入生活中。如, 在学习“植物营养繁殖”时, 教师特意组织学生课外进行种植马铃薯、柳树扦插以及草莓压条栽培的实验, 可让每个学生依据自身的爱好以及条件来挑选其中的一项来进行实验。这样, 学生在课外能够融入大自然, 并且向自个的爸爸妈妈学习, 向有经验的农民进行讨教, 在天然的实验田当中大胆地求证课本上的知识, 不断地探究生物的奇特性, 既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办法, 又领会到了劳作的趣味, 并且深刻地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通过小实验,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三、生物课外小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 把生物课中的植物生成过程等探究内容展现出来。通过生物课外小实验,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究性思维, 在探究中发现, 在应用中拓展、反思, 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例如, 学生课题《沙溪河畔绿化景观和安全满意度调查》, 就是源于媒体上竞相争论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而开设的一个课题。多年来,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实践, 并取得一定成果, 但其中有不少活动引出了一些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 有的探究项目在讨论部分提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以及建议。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 便可以为日后发现问题提供来源。比如, 《探究动物的某种行为》《光合作用的实验改进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模拟探究》《植物的运输作用》等一直以来都是教学活动的难点, 指导学生把这类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 其意义及价值将更大。

在生物教育中, 课外小实验的教育无疑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 注重从实际出发, 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不断地开展实验, 学生才能在探求中自己获取知识, 在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系统, 才能使探究性实验的教育充满活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及探究能力。

四、生物课外小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得知事物具体情况、获取生物知识、发现知识疑问的源泉。许多科学史上的重要知识发现都是通过细微观察而获得的。在开展课外生物实验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激起学生在观察方面的兴趣, 详细教导观察的具体方法, 引导学生用兢兢业业的科学态度去观察, 启示学生在观察当中提出问题, 思考并解决问题。

观察才能的进步, 有赖于正确的观察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 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 学会抓住事物的各方面进行观察, 并且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由此才可以全面地认识事物。

例如, 学习“种子的萌发条件”前, 让每位学生在塑料杯中对玉米、黄豆、绿豆等种子进行实验培养, 并随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由于实验是学生在家中各自独立进行操作, 缺少教师的演示指导, 一定会有不足之处甚至失利。但是由于实验比较容易操作, 而且不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及实验结果的对比, 取长补短, 重复地进行实验, 绝大多数学生仍取得了成功。上课时, 我让学生将在课外培养的萌发种子带至课堂展示。在学生自个培养黄豆等幼根并观察幼根和根毛的实验中, 教师还应当教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幼根在不一样的生长时期的形状变动, 并进行肉眼查询和放大镜查询的对比, 使学生在动态改动的悉数查询中体会根的生长进程、根吸水的部位以及根尖适于吸水的特征。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用显微镜查询根毛的方位和根尖的规划, 联系根尖规划挂图, 了解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规划特征, 然后进一步观察根的生长。观察到了表象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分析, 思考表象背后蕴含的生物知识。这样, 通过课外小实验, 既让理论知识联系了实践过程, 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生物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篇3

课外小实验是教师依据教育实践的需求,让学生独自或者是几个同学组成实验小组,自己来找寻仪器资料,自行规划实验,并独立或协作完成的一些小实验。课外小实验可随时随地地进行,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能够运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不受实验设备的约束。实验的过程比较简略,操作也比较便利,实验成功率比较高,效果也是非常直观的。而生物课外小实验可拉近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明确感受到生物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生物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笔者就谈谈课外小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一、课外小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好奇心

在生物课外小实验中,可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生物学科的新鲜感以及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物现象。例如,在夏天,没有放在冰箱里的剩饭第二天就会发馊,而放在冰箱里的剩饭不会发馊,可指导学生在家里进行简单的对照实验,分析得出结论:霉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等环境因素。此类有趣的小实验能把学生引进生物知识的海洋中。“生物难学”这一畏难情绪被淡化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因为在课外小实验中得到了启示,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书本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外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生物课外小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以及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创新的实验活动。课外小实验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知识,不迷信,不墨守成规,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判断力,独立思考,大胆探求,独具匠心,并且提出自己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因此,课外小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特性与特长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学生亲自动手,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操作疑问,通过不断地检验练习,由不熟练到熟练,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课外小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生物学常识,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融入生活中。如,在学习“植物营养繁殖”时,教师特意组织学生课外进行种植马铃薯、柳树扦插以及草莓压条栽培的实验,可让每个学生依据自身的爱好以及条件来挑选其中的一项来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在课外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且向自个的爸爸妈妈学习,向有经验的农民进行讨教,在天然的实验田当中大胆地求证课本上的知识,不断地探究生物的奇特性,既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办法,又领会到了劳作的趣味,并且深刻地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通过小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三、生物课外小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把生物课中的植物生成过程等探究内容展现出来。通过生物课外小实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究性思维,在探究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反思,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例如,学生课题《沙溪河畔绿化景观和安全满意度调查》,就是源于媒体上竞相争论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而开设的一个课题。多年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其中有不少活动引出了一些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有的探究项目在讨论部分提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以及建议。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便可以为日后发现问题提供来源。比如,《探究动物的某种行为》《光合作用的实验改进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模拟探究》《植物的运输作用》等一直以来都是教学活动的难点,指导学生把这类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其意义及价值将更大。

在生物教育中,课外小实验的教育无疑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注重从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不断地开展实验,学生才能在探求中自己获取知识,在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系统,才能使探究性实验的教育充满活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及探究能力。

四、生物课外小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得知事物具体情况、获取生物知识、发现知识疑问的源泉。许多科学史上的重要知识发现都是通过细微观察而获得的。在开展课外生物实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激起学生在观察方面的兴趣,详细教导观察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用兢兢业业的科学态度去观察,启示学生在观察当中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

观察才能的进步,有赖于正确的观察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的各方面进行观察,并且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由此才可以全面地认识事物。

例如,学习“种子的萌发条件”前,让每位学生

在塑料杯中

对玉米、黄豆、绿豆等种子进行实验培养,并随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由于实验是学生在家中各自独立进行操作,缺少教师的演示指导,一定会有不足之处甚至失利。但是由于实验比较容易操作,而且不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及实验结果的对比,取长补短,重复地进行实验,绝大多数学生仍取得了成功。上课时,我让学生将在课外培养的萌发种子带至课堂展示。在学生自个培养黄豆等幼根并观察幼根和根毛的实验中,教师还应当教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幼根在不一样的生长时期的形状变动,并进行肉眼查询和放大镜查询的对比,使学生在动态改动的悉数查询中体会根的生长进程、根吸水的部位以及根尖适于吸水的特征。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用显微镜查询根毛的方位和根尖的规划,联系根尖规划挂图,了解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规划特征,然后进一步观察根的生长。观察到了表象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分析,思考表象背后蕴含的生物知识。这样,通过课外小实验,既让理论知识联系了实践过程,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生物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生物课外小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拓宽和延伸。它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精神。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极力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实验环境,为他们营造亲身实践、亲手操作、亲身感受与体会、自主协作与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实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科学探究的成功感与自豪感。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篇4

摘 要:近年来,我国珠宝行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尤其是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为了培养适合当珠宝行业人才的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建设常见玉石标本数据库的任务变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珠宝;玉石;数据库

一、引言

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玉石有着特殊爱好,其融入了自古以来的玉石文化,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为一名宝石与材料工艺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要从文化的层面来认识各种玉石,而且还要掌握各种玉石的专业知识及市场的发展现状。

二、玉石标本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尽管有着广泛的消费基础和巨大的消费市场,玉石市场目前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对大多数经营者而言,市场竞争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低水平的价格战、乱打折;同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此等等,是中国玉石行业潜在的最大危害。作为一名本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熟练分辨出各种玉石的真假、品位等,那怎样才能学好呢,就需要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好的平台。通过从事8年的教学工作,学生在学习玉石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例如,品种太多,鉴定特征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标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知识掌握不牢固,毕业后不能快速的从事玉石相关的工作。因此,我们以实验室现有的玉石标本为基础,通过教师们对其系统的研究,建设完整的数据库,在把数据库推广到教学环节中,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的自主学生,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三、玉石标本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

本人系统研究了宝石及材料工艺专业现有的玉石标本,利用折射仪、宝石显微镜、分光镜、偏光仪、阴极发光仪等仪器研究了样品的颜色、光泽、透明度、显微特征、光谱性质以及发光性等鉴定特征,对所测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建设常见玉石标本数据库。数据库的建设在教学环节中有着如下的重要作用:

第一,通过建设常见玉石标本库数据,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第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以教师巡堂为主逐渐转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外,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正确判断事物的观点。

第三,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把数据库和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设置随堂测验、分组讨论、知识技能鉴定大赛等模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四、玉石标本数据库在珠宝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首先要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到玉石标本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了,才能在实际行动上得到体现。作为宝石专业的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学质量是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教学质量的保证,珠宝专业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玉石标本数据库的建设重要性。

(一)玉石标本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是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主旨和主线。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办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玉石标本数据库可以在“有色宝石学”、“宝石鉴定技术”等课程进行数据库的应用和推广,为学生提供可靠鉴定依据;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数据库数据进行对比,可以查漏补缺,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还可以培养学习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二)玉石标本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珠宝行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尤其是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玉石标本库的建设及才人培养中的应用,一方面将采用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来培养企业所需的珠宝专业高质量人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努力构建自主、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尤其是珠宝玉石首饰检测、营销和经济管理方面的实践和学习等方面的培养,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我们在教学环节中,可以不断的完善数据库资料,将有助后续的教学工作展开,还可以改进和完善宝石学专业才培养方案,突出个性、因材施教努力保持宝石专业的品牌和特色,从长远上提为社会造就更多的“适销对路”的宝石专业合格人才。这些方面无论是从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工作中都将很好的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三)珠宝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5E(Engine、Essential、Exercise、Exploration、Enterprise)+3C(Condition、Chance、Conduct)”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思想。以这种模式和理论指导宝石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首先必须在宝石教研室范围内加强学习,通过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理解,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其次必须从实际出发,检查和检验我们以往所设置的岗位职责,哪些是适应新形势的,哪些是需要适当调整的,哪些是应该彻底改变的。再者,我们必须通过广泛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在校的和已毕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找出我们缺失的环节和职责。从而指导我们培养出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严谨的学风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健康的体魄,完善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审美水平,扎实的珠宝玉石专业基础,具有为珠宝玉石及相关行业服务的能力,以“珠宝鉴定+工艺+营销”为特色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宪明.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王礼胜,肖滢,陶隆凤.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5E+3C”[J].光明日报,2010年11月1日.[3]王礼胜,肖滢,陶隆凤.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n Gemology Major,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ESME2011)

谈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作用 篇5

盐池县第一小学

曹秀宏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修订。修订版课标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重视课外阅读,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可以看出修订版课标关于课外阅读又增加了如下两项要求:

1、提高阅读品味。

2、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如何落实课标精神,实现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担当阅读楷模,激发读书兴趣

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要让学生爱读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好读书,应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读书楷模。

在课堂上,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教师可能就是能对讲述的内容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着儒雅的知识分子风度。这样的语文教师,能把教材研读通透,能对语文课内外知识运用自如。这样的语文课堂有着更多的丰富内涵。这一切,肯定得益于教师的饱览群书。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平时的阅读储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厚积薄发。如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所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长此以往,教师会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会模仿教师,借读书使自己也成为像老师这样气质高雅的人。

课余,一有空闲,教师还可以围绕读过的书,与学生畅谈感受和对人生社会的体悟,或围绕精彩情节,引导学生猜想故事的发展与结局;或将一段有趣的资料读给学生听,并告诉学生,这则资料是从某本书中看到的,同时告诉学生那是一本怎样的书,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哪里找到这本书读一读。这些日常细节既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读书兴趣,也能使教师成长。就像美国《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老师说的:“一个老师对文学作品的期待、对阅读的渴望,以及进图书馆的次数,要比任何标准化测验更能检验一个老师的进步。”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些语文教师自己读书很少,文学素养也不高,语文课堂干巴无趣,就教材教课文,很难形成阅读楷模。长此以往,学生流失的将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

所以,教师的言行一定要让学生嗅到“书香”。榜样的作用是无限的,只有在教师长期的师范引领下,学生的读书兴趣才会愈来愈浓。

二、形成阅读伙伴,分享读书快乐

有这样一句俗语“无聊方饮酒,有情才读书”。对于爱书人来说,一卷在手,不吝于葡萄美酒、美味佳肴。不分场合、不分时间,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对于还没有形成读书习惯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读书无疑是枯燥的,寂寞的。远没有游戏、玩具更具有吸引力。要让学生的阅读不是孤独的行为,应该提倡师生同读,生生同读,亲子阅读等群体读书行为。

让学生喜欢读的书,语文教师必须要提前阅读。虽然由于年龄关系,师生间所读书的种类会有所不同。但只有教师对学生阅读的书了如指掌,才能给学生更多的指导,才会和学生有更多的话题聊书,分享学生读书的快乐。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每当读完一本书,总是想急于和周围的人分享读书的收获,探讨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同龄人更方便交流。如果班内同学都读过同样的书,则会有一个共同的交流点。所以语文教师不妨定期推荐并引导班内同学同读一本书。既能扩大阅读量,又能共同指导阅读方法。还可以写感受,低年级的孩子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是带动阅读的重要途径。生活中有的“故事爸爸”“故事妈妈”买书时,经常同一本书买几本,一本书送给孩子,其余送给孩子最好的朋友,渐渐地,一个书友团队就形成了。

孩童时代的阅读经历往往构成一个人阅读生命的根基。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倡导亲子式阅读也是非常有效的阅读途径。有了家长的陪伴,会使孩子的阅读行为更持久,更有兴趣。

一个孩子看完一本书,如果他的老师、父母、同伴不失时机地和他聊这本书,对阅读兴趣的激发,将起到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成为或寻找学生的阅读伙伴。

三、搭建阅读平台,营造读书氛围

课外阅读的背景是广阔的,内容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为了避免学生无所适从,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立足课文,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阅读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模式。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营造阅读氛围,提高阅读效益。例如,低年级在学习了《丑小鸭》后,引导学生阅读拼音版《安徒生童话》,在学生充分阅读《安徒生童话》之后,再组织学生开《安徒生童话》班组读书会,让学生再次体会《丑小鸭》的“喜”,《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的“怒”,《海的女儿》的“哀”,《拇指姑娘》的“乐”,使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的无穷乐趣。

中年级在学习了名家经典散文后,可以引领学生阅读作家的其他散文名篇。如老舍、叶圣陶、季羡林等大师的作品,以此领略大家散文的美。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完《景阳冈》后,推荐阅读《水浒传》;学完《美猴王》《齐天大圣》等文章后,向学生推荐《西游记》;学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推荐对比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原著和《蓝色的海豚》。这样做既充实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扩大了阅读量,延伸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节选名著的主要内容,对原著有整体的理解,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感受。

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环境气氛来营造读书氛围。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室里张贴“读书名言警句”“伟人介绍”,开辟“藏书角”“美文赏读”“走进经典”等栏目。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更有氛围。

还可以通过阅读评价来搭建阅读平台,如在班里开展评选“童话大王”“读书小博士”“书香家庭”“诵读小高手”等称号的活动,促进阅读氛围的形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生物课外活动总结 篇6

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通过相互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发展,具有广泛的、深刻的、生动的教育效能,可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可以使学生学到多种新鲜知识,有助于培养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智能。实践证明,经过第二课堂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知识面得到拓宽,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得益彰。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当前,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的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那么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会受到局限,而且学生的个性特长也难以发展,情操得不到陶冶,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不利。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领导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第二课堂活动,把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列入常规工作加以研究和检查,并在时间、资金投入、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给以了充分的保证,从而使第二课堂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二.建立健全的活动组织

根据学生自愿参加和教师挑选相结合的办法,按不同班级组成课外活动小组。学生自愿参加活动组织,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积极性。

小组要有教师负责指导,并选出责任心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来作正、副组长。

三、因地制宜地组织好活动,是顺利开展课外活动的关键 开展课外活动,将碰到时间和经费问题,在时间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以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为前提,活动一般安排在中午及晚学、自习课、周末等空余时间,学生方面以自愿和兴趣为参加原则,教师择优组建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同时必须报请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争得他们的支持和经济帮助。

四、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的形式。小组的学生在老师统一指导下,开展各项生物活动。对有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去自行设计、调查、取证等,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到大自然怀抱中去领略绿色美景等。使生物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发挥,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铜仁一中初级中学生物备课组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篇7

关键词:课外活动,学生,自我管理,培育

在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主要的教育途径有两种,即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教育。而课堂教育主要倾向于知识传授和理论感知,尽管在新课标要求下,也关注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但课堂毕竟是很有限的。实验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素质主要来源于个体自己的生活体悟和个体道德经验的积累。因此,笔者认为,要能真正实现新课标要求的教育目标,让学生从学校教育开始,就能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一个全面发展,以至于将来出到社会上,自觉地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德能兼备的合格公民,学校教育就必须转变思维,重视课外教育,尤其要重视课外活动对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外活动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社团组织、文艺体育、劳动卫生、社区公益、参观学习、模拟实践,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营造氛围,搭建平台,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从“被动受体”变为“主角”,在主动承担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批判、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懂得精神价值的作用。

一、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

大家都知道,老鹰抓小鸡游戏,小孩子都觉得好玩,甚至是乐此不疲。 但是,要使这个游戏能够玩下去,玩的开心,玩的有意思,游戏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游戏中的一些规则。比如,小鸡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把前一个成员的衣服拽紧,而且要尽量躲闪不能让老鹰抓着; 老鹰队中的成员必须奋力去抓,等等。如果两队中的任何一个成员不去遵守这些规则, 那么这个游戏就毫无意义,也无法进行下去。但是,尽管这些规则要做到很难很费力,但是,凡是参与到这个游戏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迫使自己努力地遵守这些规则,而且是心甘情愿。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 活动过程的本身就是孩子自我约束意识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培育。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温暖,自觉地萌发体现价值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课外活动大多都是集体性的,而且往往都是带有竞技色彩的。在这些活动中,锣锣鼓鼓都得转,方方面面的角色都得有,这就等于给班级方方面面特长的学生无形中提供了一个展示特长、发挥才干的机会。比如,一场运动会,一些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但体育特长的同学可以当运动员,一些平时声音高老受老师责备的同学可以当拉拉队,文采好的同学可以写报道,艺术好的同学可以搞宣传,吃苦精神强的同学可以搞服务……一个班级,只要班主任引导好,在必胜信念的鼓舞下,人人都能有事干,人人都有一种我为班级做贡献的荣誉感,人人都感到了自己在班级中存在的价值和温暖,人人都愿意做好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在这样人人都争着表现自我的活动中,一般不会有故意捣乱的学生。这是课堂教育永远无法做到的。 本人所在的学校,以前在“一切为了高考”口号下,学校从初二到高三都进行补课,周内每天安排七八节正课,四节辅导,周末也补,有些年级甚至取消了音、体、美等所谓的副科,两个班主任轮流跟班管理,结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明显提升。2008年,本人担任政教主任以后,在认真分析学校现状的基础上,改变过去的管理思路,提出了“德育为首,活动育人”的思路,严格按课标开齐文化课,开足音、体、美等艺术实践课,并且利用庆祝五一、五四和元旦之际,举办一些全校性的大型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政教处组织,班级承办,原则上要求学生全员参与,结果效果十分明显: 学生打架逃课的现象减少了,师生关系融合了,班级风气好转了,尤其是学生遵规守纪、注意个人形象的意识增强了。慢慢的,学生自觉学习的风气也形成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文化课成绩也提高了。 目前,三岔中学已经成为庆阳市颇有名气的重点中学了。

三、让学生在参与中自觉内省,从而养成勇于开展自我批评的好习惯

现在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几乎都是家人的掌上明珠。家庭的娇惯,社会物质的满足,使得学生大多都存在着自私、蛮横和自以为是的不良习性。学生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在组织或承担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诸如计划不周、安排不到位、方法不正确或对方实力过强等因素造成的失误。这些失误的结果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学生在活动组织失败之后,对这些失误都会有一些或多或少反思和内省,在内省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开展了发自内心的自我批评。这一方面,有利于促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锤炼学生勇于担当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四、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扩大知识视野,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求知欲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方方面面的人才风流竞出,以其超群的才艺赢得雷鸣的掌声和阵阵喝彩,这种场面的力量是无穷的: 对于参与的同学来说,既是一次牛刀小试表现自我的机会,也是一次实践和提升的过程; 而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不仅是一场精彩的精神盛宴,而且也是一个开阔眼界、启迪智慧的心灵共鸣。学生通过活动激发出来的热情和信心,是发愤图强、 默默拼搏的无声动力。2012年元旦,我们举办了一次全校性的灯谜晚会, 一位平时喜欢猜谜的初二学生夺得了谜王桂冠,引起了全校轰动。活动结束以后,据不完全调查,一学期之内全校自己购买有关猜谜方面书籍的学生就有160多名,其中高中学生就多达121名。而紧接着的2013年元旦的灯谜晚会上,三个谜王王冠全部被摘。这就说明,在前一年灯谜活动的刺激下,学生确实在这方面进行了钻研。

五、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民主意识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保证活动组织有序地进行,对于组织者来说, 必然要想出一些措施、制定出一些办法来保证活动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组织者就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要尽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排除一切干扰因素,这就无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尤其在一些社团活动的组织上,制定方案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制定出的方案和制度,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自觉地带头去遵守,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民主意识,而且也养成了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课外活动;语文教学;辅助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是立体、综合的活动,需要教师能够善于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除了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还应当充分发挥语文课外活动的作用,为课堂教学提供拓展的空间,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一、开展读书活动,强化习惯养成与文学积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到学生的文字与文学积累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读书的时间与空间明显不足。受到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内涵,沦为了肢解式教学,而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读写活动反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进入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以后,不光是教师,学生也会明显感觉到语文底蕴的薄弱。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惑,经过几年的探究与尝试,笔者通过强化阅读训练的方式,有效化解了这一问题。笔者按照每学期80-100万字的阅读量对学生强化要求,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通过拟定计划来合理安排每一个时间段的阅读工作,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积累。为了解决阅读量的保证问题,笔者安排学生从家中藏书中选取一批精华,从学校图书室借出一批书籍,在班级进行轮流转换,每周一转,就解决了阅读来源的问题。此项活动在经过半学期之后,学生反映自己的词汇明显增多,对于文章的构思也有了许多新意。实践证明,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可以为学生增加一定的文学积累,为写作活动积蓄了后劲。

二、开展说写活动。强化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初中生语文学习中,说与写的能力非常重要,强化说些训练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针对这一教学目标,笔者首先强化了“说”的训练,通过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在课外活动课时间安排了“热点话题大家谈”活动,每周南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一到两个话题,安排学生进行观点表述,相当于口头小作文的形式,每个学生1-2分钟,折合成文字也就是500字左右的小作文,如要求学生回忆童年趣事、描述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情或是人物,针对校园流行风气进行评价等,一周左右时间在学生中轮回开展一次。这样的说话活动看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实际上不仅训练了构思、表达能力,还增加了素材积累,提高了文学素养。此外,强化“写”的训练也非常重要,笔者在每个月确定5个左右的主题,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上交一篇习作,可以是记叙文,可以是说明文,也可以是读后感、日记等,这样每学期学生就可以多加20篇左右的写作量,以平均1000字计算,每学期可以增加20000字的写作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竞赛活动,强化竞争氛围与进取意识

以赛促学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方式,初中生学习兴趣容易激发,只要教师选择或是采取了合适的载体,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与上进意识,可以为语文教学活动产生强大的推进力。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进度安排来组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竞赛活动,如在古文单元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注解竞赛活动,考查学生对于古今异义方面的掌握理解程度,以竞赛的方式来达到巩固理解、深化记忆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组织全册课文的精彩语段背诵竞赛,以竞赛的方式替代专项复习活动,也可以产生良好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优秀作品展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如在全班进行优秀读后感评选活动,将一些优秀习作选出来进行展览,让学生观看、揣摩、学习,在借鉴成功写法的同时,激发上进心。这种竞赛方式也可以广泛运用于初中语文分层教学与后进生转化方面,将学生依照自身基础与能力发展特点,以能力水平为标準,组织在同一发展水平的学生进行学习竞赛活动,在班级语文学习中营造浓厚的竞争氛围,带动全班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上升。

四、开展实践活动,强化社会常识与生活感悟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篇9

李忠伟,赫赫男

(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美育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使美学走向教育的必然产物,将美学与教育融为一体,是人类实现自身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艺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之美的鉴赏力和创造能力。在素质培养中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让学生变得高尚、善良、积极和进取。本文引入美术与音乐来阐述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探寻在高等教育中把艺术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及价值。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素质培养

基金项目: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中心项目(GYC11)

作者简介:李忠伟(1972-),男,辽宁营口人,副研究员,在读博士,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研究。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织机构,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责任与使命。如何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如今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量性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今,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净化心灵、丰富情感与思想内涵、增长才干,而且艺术的美可以舒展心灵、拓宽思维,为创造性想象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帮助学生形成对美丑、善恶、荣辱的正确认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使广大学生树立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能够提升校园的文化氛围与品位,让整个校园形成富于创新活力、健康向上的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以美术、音乐艺术教育为例阐述在素质培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1.美术教育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美术教育具有鲜明的特性,即对事物的形象表现性、运用色彩表达的感染性和展示创作成果的愉悦性。学习美术既能有效地激发创作热情,提高审美能力,还能有利于激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开发智力。美术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的过程,更能锻炼和不断提高记忆力,因为形象比抽象事物更能促进人的记忆。创作过程还能帮助学生锻炼耐力、体力和自控力。

美术属于艺术的范畴,美术作品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可视形象的艺术世界,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是时代精神的文化结晶,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生活品质的提高。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马克思说:“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这就是说美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也是培养大学生拥有审美眼光的一条好的途径。调查发现受过良好美术教育或具有美术修养的人,都具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美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进行选修美术课、学习美术作品创作时,不仅是对意志力、耐心与恒心的考验,也是提升自信心会的一个良好的途径。在学习美术作品鉴赏时,作品中美的色彩、线条、形体、风景等有利于扩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进而起到让学生知善恶、识美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促进个人内心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正像康德说的:“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中来,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及个性的发展。

2.音乐教育的价值所在。音乐无国界,音乐是全世界的共同语言。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及进行传达传递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音乐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需要,反映社会生活又给社会以深刻的影响。音乐的教育功能就是对人们产生政治思想和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激发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更加显示出它的独特功能和作用,音乐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音乐带给学生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和爱国热情,20世纪30年代,在国家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毕业歌》曾激励无数有志青年学生投身到救国救亡的运动中,《救国军歌》、《黄河大合唱》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电视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长江之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长江的雄浑、壮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多彩的民歌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族各自不同的历史、民风、民俗、情趣与文化传统,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体会民歌中运用的不同乐器所表现出的丰富的感情。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音乐教育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丰富的`音乐情感,让学生为祖国的各民族大融合感到骄傲,也可以让学生为促进各民族统一、民族间的友谊、安宁与和平、民族的文化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积极性的作用。

3.音乐艺术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大家都听说过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俞伯牙高超的演技,钟子期非凡的审美才能,他们因为相同的审美情趣而成为音乐上的知音。同样在学业上,音乐有利于同学间建立深厚的同窗之情,让学生拥有爱他人之心,体他人之恤,同学间相处做到真诚、善良、忍耐。大合唱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从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和责任感。进而为大学生从事学术研究与科研工作,提供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音乐还能让学生树立信心,做生活的强者,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我校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以专业为依托,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为社区百姓做“保护咽喉与科学发声”的宣传,普及“保护咽喉与科学发声”的知识,在场进行讲解和示范,这不仅是促进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而且锻炼了学生投身基层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社交能力,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增强荣誉感和团队意识。音乐多和梦想与激情、生与死、神与自然、人类与命运、对祖国的赞美、对自由的渴望等主题相联,这对于培养学生发展个性、表达自我提供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艺术教育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艺术教育主要指:大学生在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和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文学、书法、绘画、舞蹈、音乐、戏剧、影视、雕塑、建筑等各方面的熏陶。国内更多的高校相继设立了大学本科生选修美术等艺术课程的规定。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美术教育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连,美术与园林艺术、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从中国园林中烟水空蒙的杭州西湖、北京北海伫立的白塔、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到西方整齐庄严的法国古典园林、优美自然的英国风景园林,在我们领略如诗如画的园林艺术时,也了解了世界各民族对美的不同看法、不同构思,这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丰富的审美情趣有积极的作用,对专业发展也起到引领作用。从古典园林艺术、建筑设计到现代城市建设与开发,是在时代、风格与文化的积累中形成和发展的,现代的景观园林、城市建设渗透着对实用价值的考虑、对自然的探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理念。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了这些知识与道理,为将来所从事的专业学习与创造有着深远的意义。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在学习鉴赏与审视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建筑后,学生们会逐渐产生对美的追求、探寻与思考。以建筑学为例,目前,工科院校中建筑学专业的艺术教育功能对培养有特色、专业素质高的毕业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筑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包含工程艺术和人文艺术。但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中更加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建筑艺术效果的美学规律教学,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局限,缺乏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及创新性,而创造性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对设计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加强对艺术理论和人文学科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

在学习欣赏民歌时,可以了解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地理概况、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等知识,对拓展工科专业学生的文科知识有促进作用;在学习西方音乐时,拓展对世界地理、世界历史知识的了解;对研究西方文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欣赏中国古典歌曲时,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尤其是古典文学中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和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专长和聪明才智。我校艺术学院作为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每年各专业汇报表演旨在加强实践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我们在做好专业艺术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将艺术教育、美育教育辐射到全校,真正做到文化引领校园,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修养的同时也促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锐琴,苏建国。浅谈理工科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美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12)。

[2] 李岩,陈林。 谈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艺术教育功能的开发———以安徽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现状为个案的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2.

[3] 袁雨辰,李香周。 论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以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创造力与艺术实验班”为例[J].世纪桥,2011,(17)。

[4]涂莹亮。对理工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7 上)。

[5]刘亦工。论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功能实现———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个案[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1)。

八年级生物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总结 篇10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课外活动,严格按照课题组制定的计划实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小组活动,指导老师积极指导,组长、副组长认真负责,组员积极参与,取得了圆满成功。针对此次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重视是关键:

当前,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的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那么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会受到局限,而且学生的个性特长也难以发展,情操得不到陶冶,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不利。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领导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第二课堂活动,把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列入常规工作加以研究和检查,并在时间、资金投入、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给以了充分的保证,从而使第二课堂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二、建立健全的活动组织

根据课题组的实施计划、学生自愿参加和教师挑选相结合的办法,试验班级八年级二班部分同学组成课外活动小组。学生自愿参加活动组织,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积极性。小组要有教师负责指导,并选出责任心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来作正、副组长。

三、因地制宜地组织好活动,是顺利开展课外活动的关键

开展课外活动,在时间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以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为前提,活动一般安排在晚自习前,学生方面以自愿和兴趣为参加原则,教师择优组建成立生物兴趣小组。

四、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在全体课题组老师和全体兴趣小组同学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篇11

结论。

关键词:教养;学会做人;个人道德品质;就业

一、良好的行为风貌使劳义成为青年典范

劳义被人们普遍记住并喜爱的原因,除了他填补了中国36

年没有亚运百米金牌的历史,为国增了光之外,还因为他展现出了一个时代青年良好的风范。意气风发而又谦虚内敛,志向高远却又感念师恩……劳义在竞技场上的霸气和当仁不让,和他在获胜后接受采访时表现出的淡定不张扬、谦虚不居功形成了鲜明

对比。

从一个无人知晓的小人物瞬间成了全场的英雄,他双手高举着国旗向全场人致敬;他把取得的成绩归于教练的战术安排和队友的努力;他在第一时间给千里之外的启蒙教练打电话报喜并感念师恩;他一点都不张狂;追随着他的摄像机也没有捕捉到他随地吐痰的镜头……所有这些都使他本不高大的身躯变得伟岸

起来。

在当今这个商业社会,这个青年身上所表现出的最本真、最朴素的优良品质显得多么可贵。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他表现了这些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都不应该被丢弃的品质,他也是个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人,何况他的胸前还挂着两块沉甸甸的金牌。所以,劳义是职业学校学生的杰出代表,是所有学生学习的典范。

自从一夜成名后,劳义的种种已充斥各大媒体和无处不在的网络。大家一定对他卑微的出身、年少时近乎赤贫的家境,甚至他幼时居住的墙体开裂的陋屋耳熟能详。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普世人眼里远离现代文明的孩子,在横空出世的那一刻,却表现出如此从容的教养。

这些教养就像是他与生俱来的本质一样始终与他如影随形,而这正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勿忘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自从免试入学以来,职业学校的学生就愈发难教,除了因为他们普遍基础知识较差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们大都觉得学生的素养也大不如从前。且不说上课不听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变得司空见惯,学生沉溺网络无心向学,同学之间无视学校纪律打架斗殴,甚至谩骂老师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所有这些都让老师感觉到,比教会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迫切的是,首先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虽然大多数学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但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表现,有时候让人怀疑,是不是该从幼儿园里最基本的准则开始给他们扫盲,诸如,讲究卫生不生疾病;出入公共场合要衣冠整洁,不穿拖鞋;对待师长要讲究礼貌,至少做到有问必答;穿衣打扮应和年龄相符,避免雷倒众人;不抽烟、不喝酒,以保证还在发育的身体不受摧残;不提倡早恋,女生要有一定的常识确保自己的身心不受伤害等,真是任重而道远。

很难具体说清需要扫盲的学生都是出自什么样的家庭。似乎很多个例在各种各样家庭出身的学生身上都有发生。这一定是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复杂情况分不开的:家长自身生活工作压力变大,疏忽了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增多;学生自身受到来自媒体网络的各类影响变得多且复杂……单就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又可以写成另一篇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在此不再赘述。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努力让学生更好——如果他已经很优秀,教师的任务是使他变得卓越。如果他还是一块璞玉,教师的任务是尽自己最大所能地雕琢,使之成器,以至成为栋梁之才。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先教会他如何做人——一个高尚的人,至少也得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三、如何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工人

1.学校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行业涌现的同时,一些不适合社会发展的行业也会遭到淘汰。学校就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地淘汰那些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淘汰的评判标准就是,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和自己所学相匹配的工作。同时,适时开设新的能给社会提供所需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专业配置合理是一个职业学校生存的根本。

2.为学生量身定做专业选择及就业方向

新生入学后,学校尽快协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兴趣专长,扬长避短,选择就读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大都是初中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年龄大多在十五六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论是从志趣爱好,还是对事物的认知评判,还没有定性,处于摇摆不定状态很正常。这时学校和家长的适时介入,帮助学生综合考量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权衡利弊,分析优劣,提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以后就业的方案,并在具体的操作上给予配合。如此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校一心为学生的切身利益着想,学生全力向学。

3.通才教育和技术能手选拔并举

职业学校一样可以培养出自己的拔尖人才,学校应依托各级技能比赛,选拔培养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能手可以起到风向标的作用,给其他学生树立一面旗帜、一个榜样,使学生的努力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就像劳义。

4.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考量德育与就业导向的相关性

学校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很多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行业。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表现如何、业绩怎样,职业学校三年所学技能在工作中能真正应用几何,以及回望此前的专业选择,对比当下的生存状态,个人的道德品质与职场发展有怎样的关联,他们有着怎样的感想感悟、欣慰遗憾等,至今没有一份全面具体的跟踪调查,当然也就没有一组权威可信的量化分析数据。

建议学校尽快成立专门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小组,了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发展情况,学生在校的品德表现和其职业生涯发展有怎样的正相关。这项工作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既有利于学校掌握就业动向指导专业设置,又有利于用人单位招到更适合岗位要求的人才。

感谢劳义。正是劳义引发了我对德育在职业教育中作用的思考。把这些还不是很成熟的想法呈现出来,抛砖引玉,和同样关心职业教育发展的同仁们商榷共勉。

(作者单位 北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篇12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综合实力竞争更趋激烈,创新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也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中央领导特别指出: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近2 a来,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许多高校逐步展开了很多协同创新的探索和尝试,如在高校内部设立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培育新兴的学科和研究领域、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建立共享研究平台;高校与高校之间根据地域等相关因素成立了许多大学联盟,如北京高科大学联盟、C9 联盟、卓越联盟、重庆高校联盟等;高校与企业之间也成立了联盟合作组织,如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等。这些举措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开放、需求、融合、引领为原则,有效地推动了合作研究以及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由此可以看出,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科技、教育发展的主题[1,2,3,4,5,6]。

1 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的工作思路

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优势明显,工程技术实力雄厚,科研技术成果丰硕;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临床教学条件优越,医学教育背景深厚。二者在推动人才教育培养、科研成果产出、学科专业提升等工作中各具独特的优势。2011 年以来,为推进重庆市大学联盟合作进程,有效加强理工医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育人、协同创新,建设世界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国际知名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第三军医大学和重庆大学以建立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为切入点,以协同创新、提升学科水平为目的,开展了多次战略研讨会。两校就战略合作、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和构架进行了多次的协商沟通和讨论,深入分析2 个学校的学科分布特点和资源优势,并就联合学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小组的成员组成与职能作用等进行了充分酝酿和友好协商,形成了初步意见,达成了基本共识,明确了联合学院建设发展起步阶段的主要方向。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深入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分析影响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的主要困难问题,探索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单位之间开展战略联盟协同创新的运行模式与机制,为我国高校实施战略联盟、开展深入合作、建设联合学院、开展协同创新提供了新探索。

1.1 联合办学面临的主要教学问题和目前采取的措施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的特点,使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综合型大学和医学院校都面临着以下问题:(1)学科资源不均衡。高等医科院校医学大背景深厚,拥有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但缺乏材料、自动化、通信、机械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理工类综合性大学工程学科体系完善,师资力量比较强,但是缺乏医学教育资源和学科体系支撑。(2)复合型师资比较缺乏。师资队伍中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和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比较多,而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比较缺乏。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3)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面广,各高校自主设立的培养方向多,没有相对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4)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相对材料、自动化、机械、通信等工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员所学知识存在“宽而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就业时处于劣势;部分学员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筹建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充分发挥重庆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各自的学科优势,解决以下教学问题:(1)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2)共享课程实验教学平台;(3)加强师资的交互培养,切实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师资队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力、意识和素质,培养一大批复合型教师;(4)建立师资共享共用机制,根据课程特点,统一调配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5)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展实习教学平台。

1.2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

联合办学实施的总方针是充分发挥重庆大学理工学科资源和第三军医大学医学学科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用、优势互补,围绕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发挥各自所长的课程体系。广泛开展创新教育,遵循学科特点,突出学员工程技术技能、交叉融合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员创新素质,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比重,加强学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实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研创新类第二课堂活动;设立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引导部分学有余力的学员参与教员的科研工作,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选拔个别拔尖学员,开展全程系统科研训练,打牢理论基础、掌握科研方法、产出科研成果。

联合办学拟订的课程体系主要分成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2 个模块,分别完成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通识教育,以及结合学科方向和个人兴趣的专业化教育。其中,政治理论课310 学时,军事基础课170 学时,公共基础课988 学时,专业基础课1 080学时,专业课668 学时,军事医学课38 学时;集中实践环节10 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20 周。在两校的公共基础课中增设了医学化学、医学文献检索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中强化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医学课程。上述课程以两校学员合班的形式由第三军医大学负责授课,以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和医学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专业课程中,例如《生物医学电子学》《医学仪器原理与设计》《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与检测》《医疗电子仪器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医疗电子仪器测试与测量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其在医学仪器中的应用》《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装备管理与维护》《医学图像处理》等课程,则构建两校的联合教学组,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开展教学。在集中实践环节中,分别安排了《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线性部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可编程的逻辑设计》《生物医学电子综合设计》《医学仪器原理及设计课程设计》。上述课程则充分利用重庆大学完备的工程教学资源和实验室条件,以两校学员合班的形式由重庆大学负责授课。选修课程包括医学人文、通识教育、军事体育和专业拓展4 个模块,学员毕业前必须修满相应学分,同时要完成5 门自修课程学习。

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医学人文教育。组织开展人文教育活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全程中引导学员坚守职业道德、体现人文关怀。(2)注重思辨能力培养。开设《现代汉语》《形式逻辑》等课程,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各类活动,使学员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思维的一般规律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3)注重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加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开设《世界文明史》《中西方文化比较》《世界医疗卫生状况》等课程,开拓学员视野,让学员认识世界、关注世界,具有全球眼光,适应未来在全球范围履行使命任务的需要。

2 问题与建议

事实上,在推进协同创新、联合办学的过程中,不同院校仍然面临着利益失调、需求各异、难以协同等困难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协同创新的深入化、密切化、广泛化、实质化、高效化[7,8,9,10]。在拟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各部门的意见建议,两校的专家组和国际顾问开展了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对某些具体的操作方案进行了反反复复的沟通,目前提出的联合办学方案虽然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但却是在当前条件下能够实现的适合方案。由此可见,深入分析影响和制约协同创新密切化、实质化、高效化的困难问题,探索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的规律和运行机制,是摆在联合办学能否长期进展和持续深入面前的现实问题。

建议采取的对策:(1)组织开展学科建设和联合办学的高层论坛,从思想上统一认识,从组织上采取有力的保障,从实际行动中研究探索高校协同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2)成立相应的专家组,定期就联合办学的组织构架、运行机制、平台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问题实施沟通,探索运行机制;(3)通过学术交流和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国内一些高校协同创新的组织经验;(4)尤其是美国佐治亚大学和艾莫瑞大学建立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的成功经验。及时总结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组建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加以研究,同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联合学院的组建推进进程中。

3 结语

重庆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的联合办学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双方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和一流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体现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有力地促进了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的建设,同时也为其他高校的联盟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参考。与此同时,研究、创新具体的工作方法,科学、合理地构建联合办学的最佳模式,必须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应用,确保联合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云忠,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9(17):11-13.

[2]刘宏升,朱泓,刘晓华,等.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25-34.

[3]宋南平.坚持协同创新,共促科学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11,1(1):79.

[4]陈劲.协同创新与国家科研能力建设[J].科学学研究,2011,29(12):1 762-1 763.

[5]熊励,孙友霞,蒋定福,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7(14):15-18.

[6]马德秀.以协同创新谱写产学研合作新篇章[J].中国科技产业,2011,25(12):14.

[7]张男星,王春春.加强协同创新,建设一流大学——访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J].大学:学术版,2011(8):4-9.

[8]陈亚珠,唐炬,肖登明.协同创新:中国高校深化改革还需要什么[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1-5.

[9]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及其战略重点[J].高校教育管理,2012,6(6):24-28.

上一篇:高中议论文原创 关于宽容下一篇:再别康桥导学案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