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案设计

2024-08-30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案设计(精选6篇)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案设计 篇1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会破坏环境。能力目标:

1.通过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和学生的社会调查,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2.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并能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圈的责任。

2.关注当前生态环境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决策的意识。教学重点:

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正、反两方面)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资料导入

探究目标

师谈话导入,列举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正面影响的实例。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都是这样美好吗?生否定。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七 1.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二.合作探究

展示提升

(一)分析讨论,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生把收集的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一一列举。师展示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景象有什么感想?大家现在按学习提纲的内容分小组展开讨论、思考学习提纲中问题,也可以就其他资料展开讨论。

(二)展示交流 分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问题一:森林遭到了严重滥伐后,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动植物的生活将受到什么影响?

点评:森林在环境保护中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另外,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监测大气污染,消减噪音,驱菌和杀菌。以上所述是森林发挥的生态效益,森林还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投影出示资料,学生计算森林带来的经济效益。

问题二: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地区沙尘暴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分析一下沙尘暴的起因中哪些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这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点评:沙尘暴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是有直接关系的。

问题三:除了用网捕杀以外,有些人还用哪些手段残害鸟类?如果鸟类日益减少,自然环境将会产生哪些变化?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点评:自然界各种各样的鸟在捍卫人类经济利益和维护人类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计的。过去人们以为农药可以代替一切,就滥施各种化学农药,结果污染了环境。由此,人们才认识到生物防治,特别是鸟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巨大作用。肉供食用,羽毛可以做羽绒服,可以保护庄稼,可以当宠物,可以脱贫致富。

问题四:“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但是,现在部分湖区里滋生了大量的蓝藻,一部分湖水变臭,鱼虾也无法生存了。请你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当地的一位负责人,你将采取哪些措施还太湖以清澈秀美的原貌? 点评:希望在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到太湖旅游时能看到清澈秀美的太湖水。

(三)明辨是非,增强保护生物圈的责任感 师:请同学们对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做出评价。

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无能为力,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课堂小结

以上我们关注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干扰和破坏时触目惊心的,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动、植物的生活,也使人类的正常活动受到了影响。

三.达标测评

强化目标

1.下面左边所列的做法中,哪些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哪些会破坏环境?请你判断,并用线段分别与右边的项目相连。

若想吃的好,就吃蛙蛇鸟 要致富,大砍树

绿化荒山,鸟语花香

能改善生态环境

围湖造田,围海造田 毁林开荒种粮食

用电网捕鱼,能把大鱼小鱼都捕到

挖尽甘草和黄连,用作中药治好病

会破坏生态环境 看到毒蛇就打死 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春夏之交的鱼类繁殖期,我国沿海实行“休渔”(禁止捕鱼)

2.当你发现有人滥杀青蛙、偷猎鸟类,或者知道有人盗伐林木时,你觉得最好是()

A去和他们辩论,不让他们继续这么做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将这些人抓住,扭送公安局惩处

D告诉当地的政府或有关部门,及时制止和惩处他们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你还能做的事是()四.总结升华

拓展目标

导入保护环境视频,学生观看,引发共鸣

师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星球上,人类应以怎样的行为维护这个星球的平衡,我们能为小鸟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下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保护环境的探究报告。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酸雨或废电池的危害为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3.明白实验安排对照组和重复组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统计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通过完成探究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3.知道在实验过程中保护自己和保护环境的做法,并能付诸于实践行动。【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2.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难点: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设计对照组的方法。【情景引入】

播放酸雨、重金属盐、农药化肥、温室效应等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现象是怎么造成的? 【学习提纲】

1.酸雨等污染对生物有哪些危害? 2.应该怎样防治水污染? 【新知探究】

一、模拟探究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探究活动,你认为酸雨对生物有害吗?具体表现有哪些?

(2)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区别?查查资料,酸雨含有什么成分?(3)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4)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避免模拟酸雨和废电池浸出液溅到皮肤上,为什么实验结束后要用肥皂将手洗干净?由此你会想到什么?

二、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酸雨.2.溶液的酸碱度用_____来表示,当其数值等于_______时呈中性,其数值为____时,呈酸性,正常雨水的PH值大约为_____,酸雨的PH值则_________.3.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的煤而形成,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________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4.酸雨有什么危害?

5.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_______.其危害有(1)_______________(2)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防治酸雨?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做好_______和______的工作.7.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做到完全不烧煤,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呢?(燃烧含硫量低的煤,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种植可以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如柳杉等)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三、其他污染。【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巩固练习】

1.关于酸雨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是()A.降水酸性越强, ph越大 B.即使是没有受到污染的地区,降水也呈微弱的酸性.C.ph小于5.6的降水为酸雨 D.酸雨的酸性越强,危害就越大.2.下项不属于空气污染的是()A.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 B.工厂排放的废水 C.汽车排放的尾气.D.生活燃烧煤排放的10.植树护林,每年参加义务植树

11.做环保的旅游者,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 12.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 13.塑料袋打个结

14.到超市购物自己带包装,少用塑料袋 „„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巩固练习】

1.要使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得到根本解决,我们必须实施()A.退耕还林还草 B.开垦荒地

C.陡坡种粮 D.污水处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列错误的是()A.控制人口 B.节约资源 C.保护环境 D.先污染后治理 3.“抗虫棉” 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特殊的物质,杀灭害虫,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这种棉花的生态学价值在于()

A.防治害虫效率高 B.杀灭害虫速率快 C.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D.节省人力财力 4.我国西部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 B.土壤沙化

C.沙尘暴 D.以上三方面都是

5.下列诗句都描述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最差的是()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探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答

6.某小组同学们通过调查活动,提出了若干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措施。其中一条是把人们日常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以便回收再利用。能够比较好地达到这种目的的做法是把垃圾分成()A.可回收类,不可回收类 B.动物类,植物类,非生物类 C.食品类,外包装类,玩具类,建材类,其他类

D.金属类,玻璃类,塑料类,纸张、竹木类,厨余(废弃食物)类,土石类,其他类 7.请你对下列做法作出评价。对于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在其后面的括号中打“√”号;对于不利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在其后面的括号中打“×”号。

(1)建立沼气池,把人粪尿收集起来生产沼气,供人们使用,沼气渣做肥料。()(2)实行“封山”,禁止砍伐一切树木。()(3)禁止一切捕捞活动,好让江河、湖泊中的鱼长得又肥又大。()(4)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禁止使用剧毒、残留期长的农药;禁止使用氟利昂作电冰箱、空气调节机等电器的制冷剂。()(5)建立污水处理厂,把污水处理后再循环利用。()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案设计 篇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生物柴油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研究结果, 以及使用生物柴油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 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角度出发, 提出生物柴油使用中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1 生物柴油污染物的排放特征

柴油机排放尾气成分复杂, 包含气态和颗粒态的多种成分, 其中NOx、气态碳氢化合物 (HC) 、CO和颗粒物是环保法规所限制的常规污染物, 而NOx和颗粒物是柴油机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也是柴油机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关注的要点和难点[11]。由于生物柴油主要以与普通柴油掺混的方式使用, 因此对生物柴油的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研究, 都以普通柴油为基准, 对比使用生物柴油带来的污染物排放的变化。

1.1 气态污染物

Lapuerta等[7]综述了生物柴油对柴油机排放NOx、颗粒物、HC和CO的影响趋势, 并探讨了产生变化的原因。文章重点介绍了美国环保局 (EPA) 于2002年公布的一份关于使用生物柴油对柴油机排放影响的技术分析报告。该报告指出, 与普通柴油相比, 随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增加, 柴油机排放的颗粒物、CO和HC逐步减少, 其中HC的减少幅度最明显, 而NOx则随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增加略有增加。当使用大豆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时, 与普通柴油相比, 混合柴油B20排放的颗粒物、HC和CO分别减少了10.1%、21.1%和11.0%, 而NOx增加了2.0%。

NOx是柴油机排放的两大污染物之一, 目前对生物柴油增加NOx排放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未完全清楚, 但可以肯定是由于生物柴油和普通柴油在燃料性质上的差异引起的[7,12,13]。 Szybist等[12]研究表明, 降低原料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 以及添加提高燃料十六烷值的添加剂, 可消除生物柴油增加NOx排放量的负影响。Mccormick等[13]的研究数据表明, 生物柴油的沸点高于普通柴油, 是导致NOx排放增加的原因。Tsolakis [14]在配备了废气再循环 (EGR) 系统的发动机台架上测试了大豆油生物柴油的NOx排放量, 结果表明, EGR技术与生物柴油的使用降低了柴油机的NOx和颗粒物排放量。

1.2 颗粒物

使用生物柴油可以降低柴油机的颗粒物排放量。Lapuerta等[7]探讨了生物柴油降低颗粒物排放量的原因。总的来说, 生物柴油约11% (质量分数) 的含氧量是降低颗粒物排放量的最主要原因。目前, 生物柴油降低颗粒物排放量的机理还不完全清楚, 但对含氧柴油的研究显示, 一般情况下柴油机颗粒物排放量降低的幅度随柴油含氧量的增加而增大[15]。柴油机颗粒物成分复杂, 大部分为碳质组分, 主要为有机碳 (OC) 和元素碳 (EC) 。柴油机颗粒物是城市大气中EC的主要来源, 而OC中则包含了多环芳烃 (PAHs) 等对人体危害极大的物质[16,17,18,19,20]。目前环保法规对柴油机颗粒物排放只进行质量控制, 由于柴油机排放的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 研究者在关注降低柴油机颗粒物排放质量的同时, 越来越意识到, 颗粒物的一些理化性质, 包括颗粒物的数量、粒径分布和化学组成等远比颗粒物排放质量更为重要。

柴油机排放的颗粒物主要为粒径小于2.5 μm的细微颗粒物, 其中包含大量的超细微颗粒物 (粒径小于0.1 μm) [20]。典型的柴油机排放颗粒物中, 粒径在0.1~0.3 μm的聚积态颗粒物占颗粒物质量的绝大部分;而粒径在0.005~0.050 μm的成核态颗粒物虽仅占颗粒物质量的1%~20%, 却占颗粒物数量的90%以上[20]。细微颗粒物比大颗粒物更难沉降, 其比表面积大, 容易吸附有害物质, 也容易沉积于人的肺泡上, 同时细微颗粒物也是影响大气能见度和全球气候的重要因素, 因此细微颗粒物比大颗粒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性大。目前关于生物柴油对颗粒物排放的颗粒物数量、粒径分布影响的研究较少。有研究者[7,21,22]发现生物柴油增加了柴油机排放颗粒物中的细微颗粒物数量。Tsolakis[14]通过静电低压撞击器 (ELPI) 发现菜籽油生物柴油与超低硫柴油相比, 提高了空气动力学直径在0.091 μm以下的颗粒物浓度。Krahl等[22]发现大豆油生物柴油与普通柴油相比, 增加了粒径在10~40 nm的颗粒物数量, 减少了粒径大于40 nm的颗粒物数量。还有研究者[23,24,25]通过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 (SMPS) 发现与普通柴油相比, 生物柴油排放颗粒物的平均粒径减小。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分为可溶性有机成分 (SOF) 、碳黑和硫酸盐3部分[6,26]。生物柴油排放颗粒物中, SOF的比例普遍高于普通柴油排放的颗粒物[6,7]。柴油机催化氧化系统是使用最早和最广泛的柴油机后处理装置, 不但可氧化去除柴油机排放尾气中的CO、HC, 还可去除柴油机排放颗粒物中大部分的SOF[27,28,29]。由于生物柴油排放颗粒物中SOF比例增加, 在氧化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 对颗粒物排放量的削减大于普通柴油为燃料时的情况[29]。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过滤器 (DPF) 是主要的颗粒物净化手段[30]。Jung等[25]发现大豆油生物柴油排放颗粒物的氧化动力性高于普通柴油, 有利于DPF的再生。Williams等[31]考察了分别以超低硫柴油、大豆油生物柴油B100及它们的混合柴油B20为燃料时, DPF的主要工作参数。研究表明, B20的平衡点温度比超低硫柴油低45 ℃, B100的平衡点温度比超低硫柴油低112 ℃, 有利于DPF在较低的温度下再生, 明显提高了DPF的再生速率;瞬时排放测定结果表明, 同样经过DPF, 混合柴油B20的颗粒物排放质量比超低硫柴油低67%。Boehman等[32]发现生物柴油排放的颗粒物与普通柴油排放的颗粒物相比, 氧化反应活性更高且具有更多的不定形纳米结构, 混合柴油B20降低了DPF再生的起燃温度, 主要原因归于生物柴油增加了NOx排放量, 颗粒物中SOF比例增加和颗粒物中不定形纳米结构增加提高了颗粒物的氧化速率。

1.3 生物柴油化学组成与排放的关系

生物柴油的原料来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在欧洲以菜籽油为主, 而北美则以大豆油为主。生物柴油的价格受原料价格控制, 随着生物柴油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 原料油价格上涨。近年来, 开发利用棕榈油、麻疯果油、微藻油等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在一些食用油短缺的国家备受关注[4]。有研究者也在积极开发使用餐饮废油等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技术[33]。各种不同的生物柴油原料, 其化学组成会有一定差异, 如大豆油和菜籽油, 主要成分为油酸和亚油酸, 但大豆油中亚油酸比油酸含量约高2倍, 而菜籽油中油酸比亚油酸含量约高3倍[34]。Mccormick等[35]研究了原料和化学组成对纯生物柴油及混合柴油B20污染物排放特征的影响, 分析了燃料密度、十六烷值和代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碘值对NOx和颗粒物排放量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 生物柴油的碘值与NOx排放有较好的正相关, 在十六烷值大于45、燃料密度低于0.89 g/cm3的条件下, 颗粒物排放量的降低幅度与燃料含氧量高低成正比。

1.4 非常规污染物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成分复杂, 包含了一些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较大的非常规污染物, 如多环芳烃 (PAHs) 、含氧碳氢化合物等。研究发现, 菜籽油、大豆油等作为原料的生物柴油降低了柴油机的PAHs排放量[6,7]。Sharp等[36]考察了纯大豆油生物柴油B100、混合柴油B20和普通柴油排放尾气中的醛、酮、醇及颗粒物态和半挥发态的PAHs和硝基多环芳烃 (nitro-PAHs) 的排放情况, 发现生物柴油减少了C1~C12的CH、醛、酮、PAHs和nitro-PAHs的排放量, 消除了某些nitro-PAHs组分, 混合柴油B20也降低了这类排放, 但是降低幅度小于纯生物柴油, 并随发动机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Corrêa等[37,38]分析了蓖麻油生物柴油在不同掺混比例下尾气中单环芳烃 (MAHs) 和PAHs的排放量, 发现生物柴油掺混均降低了MAHs和PAHs排放量, 降低幅度随掺混比例上升而增加。Lin等[39,40]分析了棕榈油生物柴油的PAHs排放量, 发现生物柴油明显降低了PAHs排放量。Yang等[41,42]分析了以餐饮废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的PAHs排放情况, 发现混合柴油B20使总PAHs排放量 (包括气态中的和颗粒物中的) 降低了46.4%;在发动机的稳定性测试中, 混合柴油B20的总PAHs排放因子也低于普通柴油。

柴油机尾气中的含氧CH中, 最受关注的是醛酮类羰基化合物, 而其中以甲醛、乙醛、丙酮所占比例最大[43]。这些组分是光化学过程中形成臭氧的前驱体, 对大气光化学过程有重要影响[44]。一般认为, 由于生物柴油是含氧燃料, 因此有可能增加尾气中含氧CH的排放量[6,7]。Turrio等[45]研究发现以菜籽油为原料的混合柴油B20的总羰基化合物排放量比普通柴油高19%。Corrêa等[46]发现蓖麻油生物柴油在一系列掺混比例下, 尾气中的总羰基化合物排放量均高于普通柴油, 除苯甲醛之外, 其他羰基化合物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但也有研究者发现, 生物柴油降低了醛类物质的排放量。Peng等[47]考察了以餐饮废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对柴油机醛类物质排放量的影响, 发现混合柴油B20降低了总醛排放量, 使甲醛排放量明显降低。影响生物柴油含氧CH排放量的因素很多, 生物柴油对醛类排放量的影响还可能与生物柴油的品质相关。在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 由于甲醇或乙醇的残留, 有可能使排放尾气中甲醛或乙醛增加。Peng等[48]在使用5% (质量分数, 下同) 乙醇、20%大豆油生物柴油和75%普通柴油的3组分混合柴油时, 发现排放尾气中总羰基化合物含量比普通柴油高1%~22%。

2 生物柴油污染物排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柴油机尾气中含有气态及颗粒物态的PAHs和nitro-PAHs等, 被认为是在高浓度、长期暴露下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物质[49,50]。生物柴油的污染物排放特征与普通柴油存在差异, 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目前, 关于生物柴油排放污染物的细胞毒性和致突变性的研究较少。Swanson等[50]阐述了研究生物柴油排放物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必要性。从目前的研究数据看, 生物柴油对与人类健康相关的一些污染物的影响特征与普通柴油有所不同, 生物柴油排放物中致突变活性主要来自于SOF[49,50]。Bünger等[51,52,53,54]对生物柴油和普通柴油排放颗粒物的致突变性、细胞毒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他们发现, 大豆油生物柴油和菜籽油生物柴油所排放颗粒物中的碳黑和PAHs少于普通柴油排放的颗粒物[51];与普通柴油相比, 菜籽油生物柴油降低了颗粒物的致突变性, 但在发动机怠速情况下, 生物柴油排放颗粒物的细胞毒性大于普通柴油, 他们认为生物柴油颗粒物中PAHs组分的减少是颗粒物的致突变性低于普通柴油颗粒物的原因, 而附着在颗粒物表面的羰基化合物以及未燃烧的燃料则使得生物柴油颗粒物的细胞毒性较大[52,53];对一系列混合比例的生物柴油和普通柴油混合燃料的研究显示, 苯排放量随着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菜籽油生物柴油排放的以醛类和烯烃为主的臭氧前驱物比普通柴油高10%~30%, 但生物柴油颗粒物的致突变性低于普通柴油[54]。以上都是对生物柴油排放颗粒物在细菌诱变性层面上进行的研究, 而生物柴油排放对生物个体影响的研究极少, 仅有Finch等[55]报道了F344大鼠对纯大豆油生物柴油为燃料的柴油机尾气排放的亚慢性吸入暴露的系统研究结果。

3 结语

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篇3

1,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断化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使很多生物失去栖息地。拥有50%物种栖息地的热带雨林,比原有面积减少一半,大部分国家的森林均成片断化,被退化土地所围绕,损害了森林维持野生生物种群生存和重要生态过程的能力。中国的天然林被砍伐和形成片断化情况更为突出。

2,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人口的增长以及对生物资源无止境的索取,使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的森林、鱼类和野生生物资源被过度采伐和滥捕滥猎,物种生存受到威胁,有的达到了绝灭的程度。如我国的藏羚羊、野生鹿、珍贵毛皮动物和各种鱼类物种种群数量已大大减少。中国海域的经济鱼类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已出现衰退现象,由于采捕过度,现在海洋渔获量大大下降,如大黄鱼等优质鱼类,目前几乎不成渔汛。很多野生药用植物和珍贵的食用菌,由于长期人工采摘和挖掘,其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大大减少。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成了人们的盘中餐,而搜寻珍稀商品(如象牙)和用作宠物、猎奇收藏品也危及了某些种群,同时使另一些种群惨遭灭绝。

3,环境污染严重城乡工农业污水排放、大气污染、重金属以及难以降解的化学品富集化,引起水域、大气和土壤污染。污染物的排放,已使生态系统承受力和大气扩散能力负担过重。臭氧层耗竭、酸雨和空气污染都对今天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的伤害。污染物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移,使一些敏感物种种群数量减少或消失。我国受工业废弃物明显污染的农田达0.1亿公顷,约占农田总面积的10%,受农用化学物污染的面积也达0.1亿公顷。中国不少湖泊和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使得某些水生生物消亡。

4,农、林业品种单一化在农业上为了达到更高的收获量,往往种植单一的高产品种,这些作物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随着作物种类数量降低,与之相应的固氮细菌、菌根、捕食生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的生物以及一些在传统农业系统中共同进化的物种消失了,如印度尼西亚在过去15年内已有1500个水稻地方品种消失了。农业上品种的高度一致性对病虫害的爆发和其它灾害的发生缺乏抵御能力。林业上为了人类的需要往往毁去物种丰富的林地,种植单一树种,如转变为咖啡、油棕和橡胶的种植园,使各类生物失去原有栖息地。

5,外来物种的引入外来物种的引入能够引起物种的灭绝,因为有些外来物种常引起当地传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破坏,造成生态失衡。某些地区由于人类的定居,任意引入外来物种,特别是动物,往往导致整个或部分的陆生动、植物的灭绝。自1600年以来,由于外来物种的引入,全世界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共有22个种灭绝;在新西兰,自1000年以来,青蛙和蜥蜴有9个种由于引入外来物种而使之灭绝或接近灭绝,23个种和亚种的当地鸟类濒临灭绝。在具有极高特有种的非洲裂谷省的一些湖泊里,引进的鱼种使当地的土生种濒临灭绝;外来的蠓、蛇和其它引进动物,可能很快就会导致当地土生动物的灭绝;而引进的食草动物如羊、驯鹿等也会使土生的植物消灭。外来物种还使土著植物灭绝,在菲律宾,由于引入猪、山羊和兔子,在1790--1840年间,有13个土著植物灭绝,包括两个特有物种。在1992--1993年间,相继在中国福建东山和厦门马峦湾发现一种双壳类沙筛贝,这个物种原产于美洲,20世纪80年代首次在香港水域发现,目前,上述两处桩柱、浮筏和一切养殖设施表面几乎100%被它占据,把以往数量很大的藤壶、牡蛎等都排挤了,因争夺饵料,使养殖的菲律宾哈仔、翡翠贻贝等产量大幅度下降。再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英国和美国引进的大米草和互叶米草,在中国沿海滩涂种植,收到一定生态效益,但因繁殖迅速,与养殖业争夺场地,改变了原来的滩涂生物群落。不仅如此,外来物种的引入还会导致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因此,对外来物种的引入要考虑其可能发生的后果。

6,全球气候变化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空气污染的一个巨大的副效应——全球变暖将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巨大的伤害。人类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和CH4等)的增加可能导致下一个世纪大气温度上升1~3℃,将会使陆地物种的忍受极限向极地转移125千米,或在山地垂直高度方面上升150米。许多物种现在的分布可能跟不上预期的气候变化,一些物种可能消失,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

当然,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发展还有促进作用。如生物新品种的培育,增加了许多优良品种,提高了生物的种类和品质;耕作技术的改革,出现了许多反季节、反地域的作物,扩大了生物的生存空间;还有克隆技术及一切生物技术等,都促进了生物发展。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篇4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在课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小组,自觉地参与到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准备发言的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突出人文主义教育。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是《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的第一课时,是“生物圈中的人”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章,主要阐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人类作为生物圈中的特殊成员,有义务保护好生物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不科学、无节制地利用资源已经对生物圈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实际上也威胁人类的生存,使学生产生危机感,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能力目标]

能初步学会收集资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近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并使这种意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做到从实际行动出发保护环境。采取让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解疑,合作交流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4、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团结协作性较差,家庭条件各不相同,全班学生可分成三大组:第一组为家中有电脑并已上网的学生,调查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相关资料第二组和第三组为家中无电脑的学生,分别从报刊、书籍等收集人类为改善环境所做的努力的资料。通过课前活动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启发、举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1制作ppt课件以辅助教学;

2.查找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资料、图片,布置学生查阅、整理资料。

学生:1.根据教师课前发的学案进行新课预习(学案如下:)

⑴.土地有什么作用?

⑵.我国目前土地的状况如何?

⑶不合理利用土地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⑷.森林有什么作用?

⑸.无节制砍伐森林有什么危害?

[6].我们应如何合理利用森林?

⑺.环境污染对生物圈有什么影响?

⑻.分析人类环境中的污染物来源。

2.利用网络、报刊、杂志以及生活的环境等这些信息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策略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而不是直接呈现现成的结论;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讨论和交流,思维和智慧共享,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性。

七、教学过程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案设计 篇5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案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通过图片说明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难点:举例说明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情景引入: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但生物圈越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生物圈,来维护我们的家园呢?

学习任务任务一:探究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阅读资料分析完成讨论题 小组讨论共同完成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3、理解晚婚和晚育

任务二:通过图片说明人类对生物图的影响

通过下面的图片,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1、森林受到了严重滥伐后,当地的居民生存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动植物的生活将受到什么影响?

2、2、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地区沙尘暴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分析一下沙尘暴的起因中哪些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这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3、除了用网捕杀以外,有些人还用哪些手段残害鸟类?如果鸟类日益减少,自然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4、“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但是,现在部分湖区里滋生了大量的蓝藻,一部分湖水变臭,鱼虾也无法生存了。请你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当地的一位负责人,你将采取哪些措施还太湖以清辙秀美的面貌?

思考:面对以上问题,我们是无能为力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

拓展反思:你生活的社区里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你认为应当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二)学习检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各样的资源都是由生物圈提供的B人口的过度增长必定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造成破坏性的影响C人口的适度增长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D人口越多,越能征服自然

2、当你发现有人滥杀青蛙,偷捕鸟类,或者知道有人盗伐林木时,你觉得最好是 A去和他们辩论,不让他们继续这样做B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C将这些人抓住,扭送公安局惩处D告诉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及时制止和惩处他们

3、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变成了荒山土岭,主要原因是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植被无法抵御B人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常年旱灾,赤地千里D地壳运动频繁

4、引起沙尘暴的起因中,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是

A保护鸟类B植树造林C滥伐乱砍,过度放牧D适量轮牧

5、保护和利用森林的最佳方案是

上一篇:新年游艺会策划书下一篇:动漫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