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 教案

2024-06-16

第七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 教案(精选9篇)

第七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 教案 篇1

第七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概念和特点。

2.认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原则和方法。3.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策略。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原则和方法、设计、组织与指导策略。教学难点:

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策略。教学方法:

讨论法、举例子、讲授法、实际操作法。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概述

(1课时)第二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与教学原则

(3课时)第三节

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课时)第四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概述

一、根据实例掌握什么是幼儿园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学活动有什么样的涵义 书上P222实例:

某幼儿园大班在一个星期一的早上,有幼儿说道自己周末上超市购物的经历,马上引起其他孩子的共鸣,大家争相回忆起自己上超市购物的经历。“超市有文具卖吗?”有个幼儿若有所思的问。“有啊!”另一个孩子马上回答。“那超市里还有什么东西呢?”于是,从孩子的兴趣和实际水平出发,结合大班教育目标的需要,教师设计组织了以“超市”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到超市参观。每个孩子尝试用一元钱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么不能和教师一起津津有味地分享自己采购的食物、谈论自己在超市购物过程中的发现……当谈到各自购买事物时,有个孩子说:“我买的酸奶最好喝。因为这是我妈妈单位做出来的。”(这个孩子的妈妈是某酸奶公司的)这一下,孩子们的新问题又来了:“我买的东西是从哪儿来到?”面对幼儿的新问题,教师调整自己的方案,开始新的教育设计。知识要点:

幼儿园教学活动: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水平出发,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幼儿主动学习,以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获取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经验的活动。

同时,幼儿园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教”和幼儿“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一)生活性和启蒙性

教师应该注意幼儿园教学活动生活性和启蒙性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丰富幼儿的有益经验,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知识,开拓幼儿的视野。

(二)活动性与参与性

教师应该多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事物,获得直接经验。

(三)游戏性与情境性

离开了游戏性和情境性,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就容易小学化。

第二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与教学原则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

著名的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将幼儿教学活动比作教师和儿童进行乒乓球游戏。幼儿园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教”、幼儿“学”、教育内容与方法手段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的。补充知识:瑞吉欧——艾米里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镇,近年该市又推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堪称影响世界的幼儿教育模式或体系。瑞吉欧的精神理念与教育经验得到各国“教育界、学术界和政治界人士的赞赏”,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系统之一”。下面简略描述其主要特色:全社会性的幼儿教育:社会支持和家长参与社会在育儿方面给予家庭以有力的支持,互助是意大利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一种体现。家长在学校中所起的种种作用,本身也是社会支持的一种表现。在全市所有的幼儿学校中,家长都在权利参学校所有五一节的一切事务并且自学承担这一责任。民主与合作:学校管理风格。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联盟,一个教师与儿童同样能获得“家一样的感觉”的地方。实行三年制随班教学,以在教师和幼儿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每年学校都有一名在艺术方面受到专业培训的艺术教员。项目活动:弹性课程与研究式的教学。项目活动的基本要素或关键的词包括: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小群体共同进行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等等。瑞吉欧没有固定的课程计划,项目活动强调深入而富有实效的学习,决不匆匆忙忙“走过场”。整个教育过程显得自然流畅。百种语言:儿童合作学习和反思实践:教师的成长。教师和孩子一样,都有不是“训练”出来的。相反,教师是通过进入一个充满各种关系(与孩子、与家长、与其他教师、与教研员等的关系)的环境之中学习的,环境中的这种关系支持教师们合作建构了关于儿童、关于学习的过程以及关于教师角色的知识。教师的成长与孩子的发展被视为一个“连续体”。开放的环境:学校的第三个教师。物质环境的设计布置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增进环境的开放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教师们将幼儿学校的环境称作“我们的第三位教师”。教师们竭力创造机会,要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幼儿提供充分的交往机会,便利他们的沟通。瑞吉欧教育不是一模式或理论派别的附属物,它是特定时代下的生动的实践而且是极为成功的实践。学习与表达的手段。在瑞吉欧看来,幼儿表达自我和彼此沟通的手段,以及教师判断幼儿以于相关的内容是否理解的标志,不应只是人类特有的语言符号,还应包括动作、手势、姿态、表情、绘画、雕塑等等一切表达方式。

(一)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支持者。

(二)幼儿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首先,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其次,幼儿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着种种差别,教师应该注重研究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了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来自与家庭、教师和幼儿园的环境条件等诸多外部因素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

从活动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

让学生浏览阅读P230-P231内容,了解并掌握五个领域各自的内容及要求。

教师在选材是应该考虑幼儿发展的实际需要,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幼儿感兴趣、同时对他们的发展有价值的素材,同时还应该注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各种教育因素,促使幼儿得到综合的发展。

(四)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方法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方法包括教师布置学习环境、运用焦距、电化教育手段、提供操作材料、创设学习情境,对幼儿进行启发、讲解、演示等。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1.教师加强学习,以保障教给幼儿科学的知识,引导幼儿获得正确的经验

2.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科学地回答幼儿的提问,帮助幼儿形成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

3.注重情感渗透,切忌说教

(二)积极性原则

1.科学选材、精心设计、灵活调整教学活动计划 2.加强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幼儿多方面的参与和创造

3.关注幼儿与众不同的行为,允许幼儿出错,促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发展性原则 1.树立终身可持续发展观念 2.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

(四)直观性原则

1.根据教育目标、内容及幼儿实际恰当选择和运用直观手段

2.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感官和动作相结合

(五)活动性原则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纲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充分的活动时间,以及较多的同伴交往机会,吸引幼儿选择参加,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

2.教师组织的活动要全面多样

第三节

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手段

目前在幼儿园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有:实物、图书、挂图、图片、照片、幻灯片、录像带、自制教具等。

二、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活动法

1.游戏法。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或用有规则游戏组织幼儿学习的方法。

注意:(1)教师既可以将游戏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用一个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2)使用游戏法时,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所采用的游戏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所选游戏的目标和规则应与教育要求相吻合。

2.实验法。当幼儿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产生兴趣,提出疑问或设想时,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便是提供一定的材料或仪器设备,鼓励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观察和寻找这些变化或产生变化的原因,验证自己的设想。

注意:(1)实验的安全性。(2)教师预先操作实验。(3)强调让幼儿亲自动手。

3.操作练习法。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次实践练习而掌握和巩固某种技能的方法。

注意:(1)明确练习目的、要求、方法,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练习。(2)观察幼儿练习的情况,及时作出反馈。

(二)直观法

1.观察法。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所选定的客观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感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方法。

注意:(1)做好观察前准备。(2)观察开始,提出观察目的,让幼儿自由观察,允许交谈,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势的指导作用。(4)观察结束时,要总结观察印象。2.演示和师范。演示是指教师想幼儿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做实验。示范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演,为幼儿提供榜样。(注意两者相结合)

(三)口授法

1.谈话。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某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方法。

注意:(1)谈话必须在幼儿已具有某一方面知识和印象时才能进行。(2)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滴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允许幼儿争论。(3)谈话必须有明确的要求和步骤。

2.讲解与讲述。讲解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讲述则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徐庶事实或描绘所讲的对象。

注意:(1)讲解与操作相结合。(2)讲解与设疑相结合。(3)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节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类型 1.预演设计

确定目标→选择内容→根据目标和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与手段→书写计划→进行预演→修订计划

2.现场设计

分析幼儿的某种活动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确定活动目标(这些目标不一定与原计划吻合)→选择活动起点,设计由此而引发的系列活动→通过谈话引导幼儿自然地过渡到接下来的活动中

3.反思设计(就是对已完成的活动计划进行修改和补充)

(二)活动计划的结构与书写要求 1.活动目标 2.活动准备

3.活动过程(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探索研究→表现与表达→评价的过程

4.活动延伸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一)科学运用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方式

(二)指导幼儿自主学习

注意: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创设环境,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原有经验提供不同的可操作材料,并使材料蕴含教育目标,鼓励幼儿对材料进行多种组合操作,力求通过幼儿对材料的自由摆弄实现教育目标。其次,教师应放手鼓励幼儿探索和操作。在这,教师还应观察幼儿操作的情况,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敏锐地感知幼儿在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通过问题情境与开放性问题的提供,促使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幼儿的学习给予及时有效的支持。

(三)组织形式多样化

(四)注意教育内容的综合

(五)将教育任务有机地渗透在游戏和日常生活环节中 首先,在游戏和日常生活换届中有机地渗透教育的任务,对于巩固幼儿的知识很有好处。其次,应重视对幼儿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的指导。再者,教师应注意利用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进行随机教学。

(六)重视家园合作,取得家长对教学活动的支持

(七)研究教学行为 教学延伸:

根据所学知识,每人尝试写一篇活动计划,题目内容不限,要求主要框架必须得有。

第七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 教案 篇2

调查发现, 78%的用人单位要求幼师掌握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并且需要一定的创编幼儿诗歌能力。另一个方面, 幼师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专业课《幼儿文学》课标要求:幼儿教师要担负启蒙幼儿的诗歌鉴赏任务。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幼儿诗歌创作基础。

二、教学活动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诗歌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舒婷《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学习鉴赏诗歌的意象, 请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幼儿诗歌的创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应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说过, 在教学时, 如果能够多想想我们自己是怎么学会的, 将对我们的教学大有裨益。“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学生朗读,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尤其是模仿幼儿语气朗读, 更能感受到幼儿诗的童稚特点。 (2) 实践教学法, 通过模仿练习, 掌握幼儿诗的写作, 在独立运用中完善并创新。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通过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 让学生认识到诗歌的“平易近人”, 增强学生的创作兴趣。

以此诗为契机, 分析学生自己作品诗歌《我》中运用几个意象 (刚起锚的船、小鸟、花骨朵) 来表达自己对美好青春的热爱之情, 引出诗歌创作的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2. 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诗, 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1) 学生回顾意象定义:意象是意中之象, 即融入诗人情思的形象。诗歌多用具体可感的意象表达思想感情。设计意图:我们前面学习诗歌时, 已经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进一步明确意象的概念, 为后面运用意象创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明确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才能避免平铺直叙, 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2) 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表现作用。课件播放: (1) 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出:用水莲花这一个意象写出女子的娇羞姿态之美。低头的这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2) 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小结:判断诗作有无诗意, 关键看有无运用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这也是之所以称散文诗为“诗”的根本原因。学生如果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 写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叫做“诗”了。

3. 指导学生学习幼儿诗歌, 了解和掌握幼儿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出示课件:儿童诗《春天里的笑声》《语言》 (中班,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知语文与幼教专业的结合, 认识了解幼儿诗歌。先请学生用大人的语气与小朋友的语气分别朗读此诗, 体味感受。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朗读法, 模仿幼儿语气朗读, 更能感受到幼儿诗的童稚特点。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幼儿诗与成人诗的不同, 即幼儿诗表现出稚嫩、童真的幼儿心理。

请学生分析此诗的内容看有哪些特点?

学生再次朗读讨论得出结论:从诗的内容方面感受到富有儿童情趣, 小河、小雨、小鸟等意象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 用几个有童趣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学生小结:这些诗歌主题单纯, 内容浅显;语言凝练, 节奏明快, 韵律和谐, 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朗读和记忆, 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 发展语言, 启迪智力, 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 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 发表激励、展示成果。

展示 (收集、修改过的) 2008级幼教学生创编的儿歌专集。

四年级第七册练习6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处处留心,读短文,理解诚信对于做人的意义。

2,读读背背,积累成语。

3,写好钢笔字。

4,做做说说,学会搜集和处理资料。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处处留心,做做说说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由读短文,要求:

1,读通读顺,划出疑问处

2,了解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短文:

1,指名回答: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组探讨:

哥俩生意破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指名回答

3,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相关人和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4,完成课后练习,集体订正

三,学名言:

1,自由朗读名言,你对哪一句感受最深?谈谈你的感受

2,试背诵名言

第二课时

一,成语积累:

1,学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后,你们悟道了什么?

2,读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3,查阅词典,结合实际,说说你对成语的.理解

二,分组读背成语

1,教师巡视检查

2,小组竞赛

三,写好钢笔字

1,观察范字,要注意的笔画

2,练习写钢笔字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应搜集核潜艇的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核潜艇的知识,并能熟练介绍给学生。

1.指名读本次说话要求

2.指导

(1)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是什么?(复述老师所讲的内容)

(2)师生共同讨论复述的注意点:

①认真观察图画,仔细听老师介绍;

② 按照提示作相应的复述;

③ 复述时内容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

(3)教师指图介绍核潜艇的特殊性以及它能完成的军事任务。

3.练习。

(1)出示提示(1),请学生自由复述。

(2)同桌互查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师生共同评价。

(4)同样方法练习复述提示(2)。

第七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 教案 篇4

旅准备降娃洼苍豆仔察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读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追求知识的欲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用具:录像、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脑出示课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1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是怎么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它靠的啥办法?你们也来模仿老师问一问大家。读一读。

二、学习

1.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后数

一数共有几小节?(6小节)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a开火车读词

老师看看大家字词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开火车好吗?

b做多音字“得”的练习

这篇课文有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三次的读音各不相同,我们来做一个练习。(结合电脑出示的句子练习)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

想: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哪几个小节是介绍这几种植物的?

3.小组合作学习: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植物,读一读那个小节。

2)说一说这种植物是怎么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蒲公英:

1)蒲公英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植物,哪个小组是学习这个小节的,你们来说一说。

2)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蒲公英美不美?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纷纷出发”读出来。

苍耳:

1)你们见过苍耳吗?谁来说一说?

2)课下同学们找了有关苍耳的资料,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苍耳,谁来摸一摸,什么感觉?

1)哪个小组愿意把感觉给我们介绍!

2)他们说的对不对,我们来验证一下。

3)为什么苍耳能够挂住动物的皮毛?

石榴:

1)同学们你们吃过石榴吗?什么味道呀?

2)石榴妈妈的胆子更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请同学们看一看。

3)哪个小组给我们说一说看懂了什么。

4)有语气地读一读

豌豆:

1)找小组来说一说;

2)他们说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

3)你觉得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刚才大家说豌豆炸开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我们怎么才能读好?

5)集体再来读一读。

总结:这四种植物多么有趣呀!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来读一读,你愿意读哪个小节,就坐在位子上读一读!

第六节

1)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就这几种吗?你还知道其他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吗?

2)看录象

3)请同学读第六节,想: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

三、总结留作业:

老师觉得你们就是会观察爱思考的好孩子,希望同学们把这种好习惯带到课下,到大自然中多看看,留心观察身边的植物,你会得到更多的知识。

四、作业:课下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课文中介绍的这几种植物,去查找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们做一期展板,展示出来。

板书设计:

第七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 教案 篇5

教学内容:课本第40-41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引入新课

昨天老师去买手机,看中一个,价钱是896元,怎样付钱比较方便?

1.说说下面各数比较接近几百。

896401608597888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样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板书课题:加法估算)

二. 新授

老师又在商场转了一转,看到了这些商品。

1.教学例题:出示商品广告。

1)请同学说说有哪些商品?价格分别是多少?

2)你能说说每件商品的价格大约是几百元吗?(同桌说)

师指名说。

3)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

4)你是怎样想的?四人小组说一说。

5)指名说。

6)200哪来的?(同桌讨论。指名说。)

7)指导说法:98元接近100元,192元接近200元。100+200=300(元),大约需要300元。

2.教学试一试: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要几百元?

1) 你是怎样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2) 指名说,强调说出理由。

3)问:你想买哪两样东西?估计要几百元?

4)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说。提醒:为了方便你过会儿和全班同学交流的时候还记得你买了哪两样东西,最好用笔记下来。

5)指名说,集体判断。

3.小结:当我们在进行估算时,一般先把某个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大约的数。

三.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你知道每个数各接近几百?

503、492、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2)同桌说一说。3)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做题。

2)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 指名说估算结果,是怎样想的?2)师小结: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3)生独立计算。4)指名汇报。

4.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读题。2)思考:什么情况下是够坐?什么情况下是不够坐?

3)我们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人?(400人)大约有400人是什么意思呢?(可能比400多一些,可能比400少一些)

4)这里是比400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呢?怎么看出来的?(195和198都比200少一些,所以和比400少。)

四. 课堂小结

第七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 教案 篇6

开幕式上, 鲁东大学副校长刘焕阳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白乐桑教授、中文教学现代化学会会长张普教授先后致词, 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张普教授、厦门大学郑通涛教授分别做特约报告。

分组报告分成六大主题: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资源建设, 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整合与实践, 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方法与策略, 移动式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知识库的理论与应用, 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综合应用。

《创业基础》教案第七章 篇7

第一节 创业计划的作用

创业计划是创业者叩响投资者大门的 “敲门砖”,一份优秀的创业计划往往会使创业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创业 计划做得不好,则会使一个可能优秀的企业错失重要的发展机遇或者在创业过程中经历许多不必要的波折。所以创业者必须重视 创业计划的价值和作用。

一、创业计划是创业者把握企业发展的总纲领

创业计划的第一位读者应该是创业者自己。办企业不是“过家家”,创业者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对自己所有 的资源、已知的市场情况和初步的竞争策略做尽可能详 尽的分析,并提出初步的行动计划,通过创业计划书使 自己心中有数。另外,创业计划还是创业资金准备的依据和风险分析的必要工具。对初创的风险企业来说,创 业计划的作用尤为重要,一个酝酿中的项目,往往很模糊,通过制定创业计划,把正反理由都列出来,然后再逐条推敲,创业者就能对这一项目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这就相当于一部电影的“剧本”,在拍摄电影(开始创业)之前,导演(创业者)必须将电影的内容以自己的拍摄思路(创业内容)写成剧本(创业计划),然后根据剧本(创业计划)开始拍摄(开始创业)。所以说,创业计划是创业的总纲领和总路线。创业计划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企业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每个目标都应该基于所能获得的资源和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而制定。★企业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规划。其内容包括:为达到目标,企业会如何去做?这些行动具体怎么实施? 每一步怎样落实?

二、创业计划是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的重要参考

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不一定很了解创业者,也不一定很了解创业者的企业,即使了解,投资者也未必清楚创业者的经营之道。而 创业计划可以作为投资者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的重要参考。一份好的创业计划包含投资者关心的每个重点,包括:企业的 目标、企业的竞争力、企 业管理层的能力等。归根结底,好的创业 计划可以说服投资者:这是一个优质的潜力股,投资这个企业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企业的创始者有能力让投资人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能说服投资人投资的创业计划才是出色的创业计划。

三、创业计划是创业团队及合作者共同奋斗的动 力和期望

创业计划可以增强创业者的自信,使创业者对经营更有把握。因为创业计划既提供了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等方面的信息,也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效益评价体系和管理监控指标,使创业 者在创业实践中有章可循。创业计划通过描绘新创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成长潜力,使管理层和员工对企业及个人的未来充满信心,并明确了要从事的项目和活动,从而使大家了解将要扮演什么角色,完成什么工作,以及自己是否胜任这些工作。因此,创业计划书对于吸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凝聚人心,具有重要作用。

四、创业计划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依据与支撑

在具体的企业经营中,创业计划可以起到指引和规范的作用,为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在创业初始甚至在创业之前,创 业者的脑海里就应该有一个 包含企业的总纲领、企 业的性质、企 业的目标、企 业经营的方式四 个方面内容的蓝图,这 是创业企业具体经营实践的指南。只有创 业计划真正形成,创业之路才算真正开始。第二节 创业计划书的撰写

【章节案例】

创业计划书改写之后

张华是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经过多年研究,他在室内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该 技术前景广阔。于是张华决定创业,但一开始就遇到了资金的困难,这个时候张华想到引入风险投资,为此张华联络了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和个人。但是无论张华如何介绍技术,不管怎么向投资 人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的广阔前景,却总是难以让对方相信。因为张华对于投资者所提出的具体问题无法给予准确 的回答,比如: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 年销售额预计是多少? 投资回报率有多高?目前有哪些技术骨干?等等,这些问题张华不能准确答复,让投资者望而却步。这个时候,张华的一个做管理咨询的朋友提醒了他:“你 的技术那么专业,那 些投资人怎么看得懂? 你连一份像样的创业计划书都没有,别人怎么相信你?”于是张华静下心来,查阅了大量资料,又咨询了一些专家,从经营宗旨、公司目标出发,对公司的技术、产品、市场销售、资金需求、财务指标、投资收益等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在此期间,他还对该行业进行了市场调查。一个月后,张华拿出了一份创业计划书,迅速得到了投资公司的肯定,没过多久,一家风投公司就和张华签订了投资协议。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美国硅谷著名的投资家尤金克莱尔说过:“如果你 想踏踏实实地做一份工作,那么请写一份创业计划。它能迫使你进行系统的思考。有些创意听起来很棒,但当你把所有的细节和数据写下来的时候,自己就崩溃了。” 创业计划的形成是一项艺术性的工作,创 业计划书就是把创 业者的创业计划形成条理性文字后的成果。创业计划书能够帮助 创业者理顺创业思路,分析市场前景,预 测创业风险,帮 助创业者 在创业路上未雨绸缪。一份高质量的创业计划书可以勾画出企业未来的发展蓝图,设计企业的发展战略,引导企业更有效地开展经 营活动。在创业计划书中,创 业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 务,了解所处的行业和 市场,分 析企业的竞争对手,制 定更加全面 长远的营销计划,评价 现有的创业团队,预 估企业的发展风险,制 定未来的财务战略,从各个方面评估企业成长,制定行动规划。当创业者有了初步的创业计划和构思之后,就 应该着手将创 业计划形成详细的、有条理的创业计划书。

一、研讨创业构想

撰写创业计划书之前创业者应坚信两点:第一,这是一个好计划(项目);第二,我 能把这个计划(项 目)做 好。当然,在 制定创业计划书之前,必须对创业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详细的研讨、论证。(一)研讨产品和服务

1、概念陈述 在此阶段,创业者应考虑下面的问题:企业提供的是一种什么 样的产品或服务?它满足什么人的什么需求?人们通过什么方式 知晓这种产品或服务?这构成了创业早期的核心问题:需求、具体形态和推广。如果所提供的是产品,产品当前处于何种阶段?有无实物?如果所提供的是服务,服务的各项支持业务是否成熟? 研讨的对象可以是行业专家,也可以是潜在客户,在向他们作产品或服务的基本描述后,主动征求反馈意见。2.研讨需求 需求的研讨内容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规模、需 求出现的频率等,这是创业计划书中的重要内容。(二)研讨行业或目标市场 1.行业分析对行业的分析 涉及以下问题:产品或服务所处的行业当前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处在这个行业的什么位置?是普通的一般竞争性产品或服务,还是能够填补行业空白的产品或服务?产品或服务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2.目标市场分析 对目标市场的分析涉及以下问题: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对象是哪些人?是一般大众消费者群体还是专业用户? 销售的目标是广泛的还是小众的?市场容量有多大?能否满足产品或服务的盈利需求? 3.竞争对手分析 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涉及以下问题:企业的竞争对手有哪些? 竞争对手在市场上提供的相同或类似的产品和服务有哪些?竞争对手的资源配置有哪些优势和劣?(三)研讨创业团队和组织管理 人是企业的核心,人的才能、智慧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作状况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研讨创业团队和组织管理时,应注意下面的问题:创业团队由哪些人组成? 如何分工?如何协作?出现了问题如何解决?企业的组织结构属于何种类型?(四)研讨创业资源 关于创业资源的探讨,以下问题值得注意:目前企业能获得的创业资源有哪些?比较容易获得创业资源的途径有哪些?目前较难获得的创业资源有哪些?获得的资源如何配置和使用?目前还无法获得的创业资源对企业的影响有多大?(五)研讨财务 对财务问题的研讨内容包括:资金来源于哪些渠道? 资金如 第何使用和分配?产品或服务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如果 是创新模式,这种模式的盈利方式是什么?在创业初期、中期和后期,企业的预计利润是多少?潜在的绩效与同行业相比处于何种水平?利润如何分配?

二、分析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创业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行业状况、资 源的多少、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阶段等)客观地分析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重点需要从资源获取、市场、团队管理、政策法律等几个方面考虑。创业者可通过拜访行业内成功的创业者、与行业内的专家座谈、查阅创业案例等方式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展开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解决方案和预案,方案和预案越多、越 详细,创业者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三、把构想变成文字

前期工作做完之后,创业者应该把前期的思考转变成文字,形成一份创业计划书。创业计划书的内容一般包括:总体概述,产 业背 景和公司概述,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战略,总体进度安排,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管理团队,公司资金管理,财务预测,预计公司能够获得的利益等。(一)总体概述 总体概述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本创业计划的创业背景和项目简述。★创业的机会概述。★目标市场的描述和预测。★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经济状况和盈利能力预测。★团队概述。★预计能获得的利益。(二)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 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的内容如下: ★详细的市场分析和描述。★竞争对手分析。★市场需求分析。★公司概述。(三)市场调查和分析 以下是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内容: ★目标市场顾客的描述与分析。★市场容量和趋势的分析、预测。★竞争对手分析。★估计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市场发展的走势。(四)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阐释公司如何进行竞争: ★在发展的各阶段如何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如何通过公司战略来实现预期的计划和目标。★制定公司的营销策略。(五)总体进度安排 公司的总体进度安排包括以下领域的重要事件 ★收入来源。★收支平衡点和正现金流。★市场份额。★产品开发介绍。★主要合作伙伴。★融资方案。(六)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 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 ★关键的风险分析(财 务、技 术、市 场、管 理、竞 争、资 金撤出、政策等风险)。★说明将如何应付或规避风险和问题(应急计划)。(七)管理团队 介绍公司的管理团队时,要 注意介绍各成员有关的教育和工 作背景(注意管理分工和互补);介绍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以及主 要投资人的情况。(八)公司资金管理 公司资金管理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股本结构与规模。★资金运营计划。★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九)财务预测 财务预测的内容有: ★财务假设的立足点。★会计 报 表(包 括 收 入 报 告、平衡 报 表、季 度 报 表 或 年 度 报表)。★财务分析(现金流、本量利、比率分析等)。(十)预计公司能够获得的利益 这是创业计划的“卖点”,包括以下内容: ★总体的资金需求。★资金的使用。★投资人可以获得的回报。

四、创业计划书的格式

创业计划书一般分为封面、目录、摘要、正文、附录几个部分。★封面:封面设计宜简约明确,忌晦涩怪异花哨。在封面上应 简单清晰地标明公司名称、项 目名称、项 目单位、计 划书编号。同 时应留出足够的空间标明公司地址、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公司主 页、联系人、联系方式和日期等。★目录:标明各部分的页码范围。★摘要:摘要是对整个创业计划书的概括,目的在于用简练的 语言将整个计划书的核心、要点、特色展现出来,吸引阅读者仔细读完文本。要求简练但特色鲜明,应 列举出阅读者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主题。★正文:创业计划书的主体,按照创业计划书的内容要求逐项递进。★附录:附录是对正文有关资料和数据的补充。有的创业计划书还会有保密条款,求投资方(阅 读者)严格遵守保密条约,未经允许不得向第三方泄露创业计划书的内容。、五 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和展示计划

(一)创业计划书撰写的原则 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应遵循以下原则:目标明确,优 势突出;内容真实,体现诚意;要素齐全,内容充实;语言平实,通俗易懂;结构 严谨,风格统一;有理有据,循序渐进;详略得当,篇幅适当。(二)创业计划书撰写的技巧 创业计划书不可千篇一律,项目不同,用途有异,内容和结构也不同。某一个企业的创业计划书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企业,创业计划书没有通用的模板,可以有个性地体现。但是所有创业计划书都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客观真实。不能有夸大或者低估的成分,也不能有虚构的描述和盲目的乐观。★有效可行。不可夸夸其谈,所有内容必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创新性强。要突出产品或服务的优势和创新点,强调与众不同之处,这样更能吸引投资者。★讲求逻辑。整个创业过程是有清晰逻辑的,如果没有逻辑清晰的表述,不但投资者无法看懂,对创业者的指导性也会大大减弱。(三)创业计划书的展示 创业计划书一般采用幻灯片展示,这就对创业者制作创业计划 书的幻灯片提出了要求:要合理制作和使用 PPT;有重点、有层次地 阐述所要表达的内容,以 达到更好的创业项目展示效果;一般采用6-6-6法则,即每行不超过6个词语,每页不超过6行,连续6张 纯文字的 PPT 后插入图片或表格,尽量使 PPT 版式多样化。创业者在展示创业计划的过程中语言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有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多加练习,以期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

六、创业计划书中应该避免的错误

失败的创业计划书最常出现如下问题: ★语言描述混乱不清,冗长拖沓;★没有明确描述执行团体;★只有创意,没有实际经验,也没有细节;★计划目标界定不明或难以衡量目标执行状况;★对市场和环境的描述过多,而 对公司的业务类型和目标介 绍过少;★过于强调技术的先进性或产品服务的创意,而 忽略执行方 案,未能清楚地解释商业机会与执行能力,以为“功到自然成”;★计划书中有很多口号,而 对为达到目标所制定的策略与战 术的描述却不多;★强调市场容量或生产能力,对销售产品的方式描述过少;只有销售目标,没有实现销售目标的具体计划;★强调过往成就,却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保持可持续竞争优 势的策略与方法;所描述的管理团队的实力名不副实;

★对市场导入和团队协助的描述没有说服力;★对生产与营销实施方案的描述过于简单甚至缺少;对经营困难及风险预计不足,过于乐观;★市场容量和市场份额的估算方法不科学;★产品或客户过于单一(抗风险能力弱)或太多太杂(专注度、集中度不够);产品、服务卖点、亮点过多,泛而不精;★对公司的发展盲目乐观;★公司名称与项目名称过于夸张,如 一个面向国内市场的初 创公司起名为某某国际集团;★故意隐瞒事实真相,对应描述项目的内容避而不谈;★对资金预算的描述不清楚或不合理,资金使用方向模糊;★财务数据测算不准确,钩稽关系不合理,数据出入过大。

七、检测创业计划是否合格的标准

创业计划制定出来之后,对于大多数没有经验的创业者来说,并不知道自己的创业计划是否具有可行性,可 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自我检测: ★能否用一两句话来准确地描述企业是如何盈利的? 如果能够用最短的语句概括出来,那么该创业计划是清晰和明确的,否则,创业计划是模糊不清的。★转换角色。把自己放在客户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产品,如果自己是消费者,会不会购买这个产品或服务? 购买或者不购买的理由是什么?购买的热情和积极性高不高?是毫不犹豫地购买还是再三考虑之后才做决定? 如果发现产品或服务对客户并没有吸引力,那就需要适当地修改创业计划了。★差异化。创业者应努力找到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异。这个差异可以是产品或服务的差异,也可以是创业模式的差异,找到差异就能找到目标市场,查看创业计划中有没有突出这个目标市场。★如果创业成本增加(例如各项开支翻番),或者收益不如预期(例如收益只有预期的一半),创业能否继续下去? ★创业的依赖性有多高?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如果高度依赖少 数公司或目标客户,那么风险是非常大的。一般而言,企业单一客 户的销售额不能超过总销售额的 35%。如果高度依赖某个公司,则需要减少这种依赖,降低风险。★在创业的每个环节都思考“最坏的情况”,如 果出现最糟糕的情况,有没有应对的预案?能不能化解这些困难?

实践练习

实践练习1-撰写优秀的概要

优秀的概要在任何好的商业计划中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流的概述能抓住那些通常依据概要做决策的潜在投资者的注意和兴趣,而他们也决定是继续将商业计划阅读下去,还是接着看下一份。因此,学会如何写优秀的概要对创业者来说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技能。下述措施将提高你对于这项重要任务的技能。

(1)撰写创业企业概要。确保它的长度只有2~3页。

(2)然后,邀请一些你认识的人读这份概要,并对它进行评论。尤其是,要请他们就下述方面对概要评分。(评级应采用5分制:1=很差;2=差;3=中等;4=好;5=很好。)

a.概要提供了新产品或服务的清晰描述。

b.概要解释了新产品或服务为什么在特定市场是有吸引力的。c.概要辨明了市场并解释了产品如何在这些市场中促销。d.概要解释了产品处于生产的什么阶段。

e.概要解释了创业者是谁并描述了他们的背景和经验。f.概要解释了创业者要寻求多少资金以及资金的使用目的。

(3)得出每个方面的平均分。那些得分低(3分或更低)的部分,就是你应该致力引进的环节。准备一份改进后的概要,并让不同的一群人给它评分。

第七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 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

识字7课文4篇阅读1篇语文园七

二、目的要求: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写的生字和认识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要求背的课文。

3、让学生懂得保护、爱护大自然,美化环境。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单元要求会写的生字和认识的生字;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要求背的课文。

难点:让学生懂得保护、爱护大自然,美化环境。

四、教学措施:

1、利用生字卡片,加强全册生字认读,比较形近字,加强背诵。

2、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抓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加强基本功训练。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认字方面引导学生利用生字卡片,在阅读中认读,合作学习,加强交流,使所学生字多次复现。

2、写字方面注意整体指导,发现规律,重视示范。

3、让学生多读课文,通过朗读,意识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六、教学时间:

识字72课时

26“红领巾”真好2课时

27清澈的湖水2课时

28浅水洼里的小鱼2课时

29父亲和鸟2课时

语文园地七3课时

第七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 教案 篇9

地点: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会场与会人员:

翟京华北京西城区育民小学

刘学慧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张红北京市北京小学

王秀凤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

李玲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刘利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

申春娟北京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

黄丽梅北京宣武区上斜街小学

刘畅北京石景山区六一小学

逄静北京崇文区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尹梅芝北京石景山区教研室

陈先云郑宇王林周国华张%沛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

牛瑞雪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

第一会场

主题一:交流观摩活动的总体印象

主持人郑宇:

很高兴大家来参加这次交流会。我们都参加了江西南昌第一会场的听课活动, 希望各位先从宏观的角度谈谈对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感受, 然后再对自己感兴趣或印象深的课谈谈认识和体会。

陈先云:本着平等参与、提高实效、共同发展的活动原则, 全国小语会对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等不断进行改革, 得到了全国小语界同仁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同。2007年12月底, 在北大附小召开了全国小语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会议讨论通过上课教师可以自选年段, 并可从自选的5篇课文 (精读课、略读课都可以) 中抽取1篇上现场课。所以, 此次观摩活动中有教师教学略读课文, 这在历届观摩活动中属首次。

今天请大家来, 就是想收集各方面的意见, 希望大家重点谈谈此次观摩活动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借鉴, 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李玲:我的第一印象是所有的课都非常实在。以往教师要提前见学生, 所以学生对课文很熟悉。这次则比较自然。学生有些错误或读不通顺的地方, 正好展现了教师指导的过程。有三个课例, 我印象很深:1.词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例如《沙滩上, 有一对天鹅》一课, 教师不但介绍“饮”的各种读音, 而且讲解了它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尤其是“给老师饮水”的例子, 能使学生印象深刻。2.《盘古开天地》一课中, 教师让学生用成语来概括段意, 并要求及时写在书的旁边, 这就实现了概括段落意思和积累语言的目标。3.《小动物过冬》一课, 课文中的三个好朋友常常在一起, 语言时机出现得非常好。

这次阅读教学观摩课, 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不要只注意教案的完成情况。我们设计教学、策划课件、进行授课的真正目的是为学生服务, 而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才华。

我有一个困惑:这次观摩课只安排第一课时, 而第一课时应该有哪些内容, 与第二课时的内容应如何分配?

郑宇:这个问题特别有意义。比如, 第一课时通常要完成新课导入、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等等。对于那些可以灵活机动, 既可以安排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安排在第二课时的内容可以进一步讨论, 但是一节课的教学容量是必须考虑的。观摩课往往又有别于日常的语文教学, 一节课既要有一定的容量, 还要上出新意, 这对上课教师和他们的团队来说是一个挑战。

陈先云: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课堂上应该体现出一个过程。以前的观摩课, 本该需要完成的任务, 有的教师说在第一课时完成了, 或者第二课时再来完成。这样在评课的时候非常困难, 难以把握, 所以, 后来只强调40分钟一个课时。我们在听课的时候, 能否暂不考虑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只界定在课前不接触学生、40分钟内的有效教学上呢?

王秀凤:我们参会的期望值很高, 认为全国性的观摩活动课应该特别精彩和新颖。但听完第一节课后, 觉得太常态了。但观摩课全部听完后, 逐渐有个领会的过程, 反而觉得这样的课有参考价值, 有现实的意义, 在向常态课回归。

刘畅:我感觉此次观摩活动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 明确告诉大家如何实实在在地进行教学;第二, 怎样教学生读书, 提升阅读能力。尤其是听了台湾赵镜中教授的《阅读教学策略》讲座, 更是豁然开朗。阅读教学策略是今后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

刘利:全国小语会举办的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具有权威性。这次没有提前见学生, 比较公平。课风非常朴实, 手段平实, 训练扎实。教师基本功过硬, 教学技能、板书、语言表达等比前两届有很大飞跃。有进步的地方是:实现了向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非常重视品词析句;立足文本, 适度拓展, 教学资源使用比较恰当。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注重用语言引导学生感悟, 如《七颗钻石》一课,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教师通过语言将学生带到文本中去, 如《圆明园的毁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教师的朗读中, 每一个学生都投入了感情。以前的语文课过度铺垫, 人文性过强, 但学生能力发展不扎实, 此次观摩课普遍重视语言的品味与鉴赏;重视表情达意方法的体会;重视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体现了听说读写思的过程。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中, 教师用“饼干丁”“工资”等一系列重点词语,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中, 教师抓细节描写, (表现在哪儿?说得太笼统, 不清楚) 训练学生的说与思。另外角色置换不再轻易用了, 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开国大典》的教师, 不是直接让学生想象、充当其中的角色, 而是想象旁观者的心情;不轻易联系生活实际, 尤其是一些无法联系实际的神话文章。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多元思维和理解。需要改进的地方:观摩课体现的创新性不够, 应该尝试更多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由于对学情了解不足, 许多教师不敢放手去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平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多为初读课文, 熟悉词句, 疏通文意, 不会承载太多的要求, 因此观摩课中第一课时的实际指导作用不太明确。希望专家能给予一定的指导, 引领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

这次观摩课请来了香港的郑思建老师, 她的课学段特点体现得比较好, 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她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在画画, 但这样做是否符合学科特点?这种方式我们是否可以借鉴?

郑宇:阅读教学的方式本来就应该多样化, 表达对文本内容理解的方式为什么不可以多样呢?低段儿童对文本的理解或感悟常常是心里明白, 但嘴里说不清楚。采用他们喜欢的绘画方式, 把理解融入画中, 学生画的过程, 就是表达理解的过程。学生画完后, 再去读课文, 确实感受到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此外, 这节课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内地教师好像现在也忽视了。

香港的课在教师角色定位、师生关系的把握方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很有启发的。有一个让我感动的小片断, 教师在巡视小组绘画的时候, 一个学生对教师说:“老师, 我不想画。”教师摸摸他的头, 微笑着说:“那你可以指导其他同学画呀。”教师的机智, 以及对学生的包容和尊重, 在这个细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尹梅芝:本次大多数观摩课在年段目标的处理上比较合适, 但有的课年段特点不太明显。很多课的开篇要求学生看教师写课题, 比如《城市的标识》, 这其中并无难字, 所以教师不必带着学生写课题, 应该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来导入。

我们发现, 高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比较滞后, 这与教学是有关系的。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引起学生的思考。中、高年级的课难以区分。高年级在自主学习的突破上不是很大, 应该培养学生运用一些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真正让学生去质疑的课还是不多。虽然是课前十分钟才见到学生, 但上观摩课的教师应该想办法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有的课没有把握好前后单元之间的关系, 如《开国大典》, 只是就文本而言, 学生很难体会到当时人们参加大典的喜悦心情。其实之前“勿忘国耻”的单元, 本可以作为学习《开国大典》的教学资源, 但教师没有结合获得的资源, 没有让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翟京华:良好的教学质量应该体现在效果上, 应主要看学生是不是在语文学习方面有所得。从教学效果来看, 中、低段显得强一些, 高年段稍稍弱一点。我个人认为高年段弱的原因大多出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上,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老人与海鸥》, 这两篇课文的共性是沿着情感生发的脉络而来。《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教学设计、情感的营造上是比较好的, 但教师把力量全部用在讲父子情上, 有点可惜。其实, 我们将父亲的行为理解为一种信念的力量更为得当, 教师作了颠覆性的平移, 从而淡化了父亲行为了不起的根源。《老人与海鸥》一课中, 正是因为老人爱海鸥如同爱儿女, 所以海鸥才敬老人如敬亲人。教师先说海鸥如何纪念老人, 而轻轻地带过老人对海鸥的所作所为, 就把课文的重点内容忽略了。

我们上课不能仅从教学设计入手, 必须吃透文本, 将教材用好。教法是为内容服务的, 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文本, 但不能背离文章的主旨。这次观摩课欠缺的地方表现为:1.发展语言的意识强于发展思维的意识, 忽视了培养思维、质疑的能力。如《圆明园的毁灭》, 教师可以从思想内容到表达方法很好地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叫毁灭, 不叫毁坏?”“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先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写毁灭要说不可估量的损失?”2.阅读内容的目标性强于表达的目标性。虽然很多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写一段话, 但往往在即将下课的时候布置, 看不到效果, 也不容易落实。3.引导学生对文章表达方法的体会不到位。4.许多课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性尚不明确。高年段的第一课时应该是初读课文之后, 对课文初步感悟, 整理思路。

陈先云:《老人与海鸥》一课,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对海鸥感情部分用力不够, 有舍本逐末之感, 可能是教师希望对文本内容的处理有所创新, 但创新的前提是对文本的正确把握。《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 只是抓住三十几个小时的细节, 却没有抓住文章的整体。第一会场上的课例, 给我的感觉是高年级的课主要在文本的内容把握上出了问题。

黄丽梅:此次观摩课的特点是:教师非常重视朗读,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抓住租界里情景对话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课堂上重视引导学生感悟, 如《花钟》一课中, 什么样的花如何开放, 让学生从多方面感悟, 并提供表达的机会。关注学生的发展, 课堂上师生间的合作体现得很好。特别是香港的课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大陆的课生生间的合作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缺乏同学之间的互评互议, 没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存在的问题是:对单元主题的运用还不够, 如《开国大典》并非真正让学生认识到课文在单元主题中的作用。如何有机整合课内外的内容, 如《圆明园的毁灭》, 怎样真正寻找课外的资料, 为勿忘国耻做好积淀。随文识字的方法多样灵活, 但如何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 不让情感打断, 是今后需要研究的内容。

申春娟:教师能够根据课文本身的语言特点进行正音、分析字形、认读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意等, 不仅重视理解意思, 而且重视激发情感, 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师精彩有效的范读, 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许多课设计巧妙, 如《小动物过冬》, 用一个词“商量”贯穿全文;《盘古开天地》课前谈话设计的反义词思考练习, 有效地回应了课文中的反义词理解。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还给学生的问题权, 还给学生的话语权,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语文教学努力的目标。

张红:这次观摩课体现了一种导向:真语文课、实语文课和语文训练课。1.语文训练的意识得到了重视, 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引导学生抓住词语去理解表达的效果。巧妙设计的写话训练, 提示了习作的方法, 也就提高了写话训练的效果。2.重视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 如指导写字的方法时, 连写字的姿势、收拾文具等习惯也照顾到了。3.教师的评价语蕴含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的教师告诉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是读书的好方法”, 教学《花钟》的教师告诉学生“读书要有疑, 是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老人与海鸥》的教师告诉学生“在学习中要抓住关键词语, 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是好方法”。

几点思考:有些课应该更实在些, 可以注重一课一得, 一节课不可能兼顾太多的学习目标。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有的课堂上, 要么不让学生提问, 要么让学生散着问, 要么设好圈套让学生提问。其实, 最需要的是学生有自己真实想法的疑问, 教师应该教学生质疑的方法。语言的评价和引导角度可以更多元, 在情感评价之外应该有更具体的引导。

刘学慧:从这次观摩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越来越重视语文基本功训练了, 对于阅读理解更注重方法的引导, 更注重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有两个思考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多留给学生一些沟通、表达的机会。

郑宇:高年段的阅读教学, 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文本思想内容的体验感悟上, 更应该关注文本的表达。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文章条理清楚, 是一篇文学性的描写和说明性的表达有机结合的文章, 表达方法上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 教师不应该只让学生简单地体会、想象, 在人文内涵的把握和文本表达的方式上, 还应该让学生多作一些思考。

逄静:印象:教学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和读中运用;低年级的课, 教师能把“好理解”“好记忆”“好感悟”转化成“理解好”“记忆好”“感悟好”;注意了板书示范, 如《小动物过冬》一课, 在教“暖”字的时候, 教师能够照顾到学生的视角, 用左手书空, 保持与学生一致的方向书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 教师教“惩处”的“惩”, 加入了很多个人情感:“一撇愤, 一撇怒, 一竖恨, 正义在哪里?正义在心中。”这样教写字的方法是否合适?

周国华:许多教师听到这里的时候都在笑。这是一个书写指导, 当然可以有很多精彩的设计。但是所有精彩的设计, 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和美观地写字。抛开这一点, 其设计也就没什么价值了。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写字教学是否应该渗透情感?我觉得这个“惩”字的教学, 对于教会学生写好字并没有正面的帮助作用。

翟京华:作为一个课例来说, 这个“惩”字的教法未尝不可, 但是没有普遍推广的意义。其实, 学习过程本身是需要有情感投入的, 否则无法学牢固。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 想尽各种办法赋予知识情感的因素, 所以记得牢。中国的文字本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所以教字的过程也是教文化。这样, 学生才记得深, 也才能产生对中国文字的情感。

陈先云:我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较为普遍的问题:很多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的时候, 学生都变成了齐读, 然后教师打断学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想是读前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出了问题, 要求提得较宽泛, 或者要求不够清楚、明确。既然学生已经开始读书了, 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打断学生。

现在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 但提出一项学习活动时, 照顾了个体, 却浪费了大多数学生的时间。所以在安排学习活动时, 要考虑到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目标要尽可能体现层次性, 以解决“吃得好”与“吃得饱”的问题。

主题二:讨论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课例

陈先云:有个现象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 就是多篇课文的主题, 教师都归结为“爱”, 并在黑板上板书出来。

郑宇: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独特的人文价值, 有时教师并未将课文本身的内涵挖掘出来, 因而用笼统的“爱”作为主题。因此教师对文本的钻研应更深入和个性化。

刘利:教师授课时, 可能考虑到只挖掘到此层次还不够, 希望进一步升华课文的主旨,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就把主旨提升到整个人类共有的理念:父爱。

黄丽梅:《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 只落实到“父爱”的层面是不够的, 比较片面。作者本人希望唤起美国人对生活的信念。教师把握课文的时候需要结合时代背景。

郑宇:身处困境的时候, 不放弃就能创造奇迹。在我们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后, 再来反思这篇课文, 确实感受到课文有与众不同的价值观, 需要教师提炼出来。

周国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重点是介绍异域风情, 让学生明白别样的生活方式。教师引入了“爱”的主题, 拔得过高。

尹梅芝:在编制教材过程中, 课后思考练习题是否隐含了一些教学目标?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课后习题2。课堂上, 教师一开始就处理“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耽误了许多时间, 但对课后思考练习题则未有效利用。许多教师更多的是在复现文本, 但编者的意图更多的是让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来思考:在我国的土地上, 在我国的皇家园林中, 为什么外国侵略者能够恣意妄为?编者是希望培养学生一种使命感, 反思“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第3题, 编者希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会思考, 善于思考, 更让学生体会描写的方法, 但教师并未落实该目标。

郑宇: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 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 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 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十分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 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都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过, 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确实发现有的教师不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的现象, 舍弃教材精彩的问题不用, 用一些零零碎碎的问题来组织教学, 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太好。这一现象要引起重视。在一般情况下, 不要轻易改动课后思考练习题。

当然, 任何事情也不是绝对的。我们建议教师要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 也并不否认教师就不能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例如《燕子专列》一文的课后思考练习题, 教材课后小练笔的设计是:“我想对小贝蒂说几句话, 再写下来。”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改为:“如果你是小燕子, 会对送行的人们说什么?”这种处理比较成功, 扩展了要说的对象, 不仅可以对小贝蒂说, 还包括对其他千千万万的瑞士人说。所以, 对这个问题, 我们一定要有辩证的态度。

王林:课后思考习题是从大处着眼的, 希望教师们用足。但教师使用时却拘泥于琐碎的问题, 反而舍本逐末。另外, 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带。有的学生问得很好, 但是教师忽略了。带得太深又不适合学生的认知, 因此需要把握好度。

陈先云:课后分为思考题和练习题, 这是编教材时的难点。从理解的角度, 我们编时不能太多太碎。所以我们提出一些少而精的能够统领教学全过程的问题, 希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学目标都是以暗线的形式编排在课后思考练习题中的, 但是教师对课后思考练习题重视不够。

对文本的解读, 教师要明确单元主旨, 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单元导语很有价值, 既点明了本单元的训练点, 又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凭借。教师需要将导语作为一种教学内容来引读。

郑宇:在进入单元教学之前, 可以让学生看一下单元导语, 了解本单元的大致内容。方式可以多样, 关键是教师要明确导语的指向。

王林:单元导语既是提示教师, 也是提示学生的。但是让学生读了导语之后不一定领悟得很明确, 还得靠教师在教学中渗透。

周国华:课后思考题是教学目标的体现。教材中其他的板块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以前的“读写例话”。与以前的教材相比, 教学点不那么明显。

陈先云:我还发现一些问题。如现在的词语教学, 年段特点不强, 中高年级识字、学词缺少方法, 而且很多教师都将词语分为几类引导学生认读、理解, 又出现了模式化的问题。这次观摩课很多教师的意识改变了, 注重关注学生, 注重教给学习方法。我感觉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略显生硬, 存在概念化的现象。

又如, 教师很重视课堂巡视的教学环节, 从教学效果来看, 往往流于形式。巡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发现问题, 了解学情。

此外, 在这次观摩课上也存在教师不把话讲完, 话只说半句、让学生接的现象。我个人比较反感这种做法, 觉得非常不妥。训练学生说通顺的话, 说完整、连贯的话, 说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是语文教学目标之所在。

刘利:阅读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 不管是中年级还是高年级, 都应该从整体入手, 首先理清脉络。比如《珍珠鸟》一课, 教师尚未把握整篇课文, 就直接切入第十三自然段, 似乎有点不妥。每个年级都重视词汇、词语的教学。但部分教师的词语教学读一遍即完成, 既枯燥单调又没有落实目标。低年级应侧重音、形, 而高年级应注意如何运用。北师大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提倡以读促写, 但教师抛开文本的语言, 就不恰当。如《老人与海鸥》让学生写老人与海鸥幸福的画面;《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写文中的父亲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文本的描写已经很好了, 没必要让学生再写。

周国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 从课前导入到中间板块的设计都很碎, 也看不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

郑宇:事实上, 对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 感觉普遍训练不扎实。如《开国大典》一课, 教师要求学生浏览课文后就提出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这样的要求过高。学生可不可以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然后再进一步梳理提升呢?学生回答不出来, 教师只好自己给出答案。在概括了课文描述的几个场面后, 其实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兴趣, 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但教师这个时候显示出较强的主导性, 认为第二个场面最好, 就带着学生详述第二个场面, 这样的处理非常生硬。

当然, 也有一些比较精彩的案例。如《燕子专列》一课, 一个学生问:

“燕子是候鸟, 能长途飞行, 怎么还用专列送呢?”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想这个问题, 拿笔圈画, 再进行交流。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很清楚, 但他几乎把第一段的内容全都说了一遍。教师说:“要是抓住重点词语, 就更简练了。找不到食物, 这样的情境可以用哪两个词来形容?”学生说:“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教师说:“那你用上‘因为燕子……, 所以……’的句式来说一说。”学生马上回答到:“因为燕子饥寒交迫, 濒临死亡, 所以用专列来送。”这样的训练过程确实让学生得到了提高。

王林:《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可以从抓住“毁灭”入手, 问学生是否有毁灭的体会。要让学生起于悲愤, 止于思考:为何会让侵略者烧杀掠夺?学生记不住圆明园的构造也没有关系, 只要记住圆明园是何等的辉煌即可。

刘畅:我认为诗歌、神话以及高年级的美文, 比较适合用赏读的方式教学, 并不适合用分析的方式来解读, 否则美感全失。

刘学慧:《盘古开天地》一开始出来是动画人物引出神话, 但是结尾并未呼应开头, 没有点出神话的文体特点。

郑宇:这节课其实有一个很好的生成点, 就是在引导学生质疑的时候, 一个学生问:“盘古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反映了学生的困惑。如果能结合这个问题, 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神话故事, 盘古是古代人民假想的创造天地的英雄, 并不是真实的人物, 这课就比较完美了。

尹梅芝:《城市的标识》一课, 教师用两排词语导入, 但似乎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真正读透了课文, 才能体会到词语的表达效果。

郑宇:《城市的标识》文本较长, 我认为教师对文章整体的把握非常薄弱, 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太过琐碎, 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

张红:我觉得《窗前的气球》这一课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没评上特等奖有些可惜。

尹梅芝:我觉得《窗前的气球》没评上特等奖并不意外。这一课, 教师对课堂组织不是很得力, 问题设计有些前后矛盾。如教师提问“谁指的是哪些人”时, 学生答得五花八门, 教师却未给予有效引导。而且问题有点难度, 有中年级化的倾向, 二年级的学生并不好回答。

陈先云:这一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虽然没有让大家耳目一新的课, 但教学的整体水平普遍提高了, 语文教学正在理性回归常态。值得肯定的是:1.教学的目标意识、训练意识普遍得到了提高,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凸显出来了。2.比较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3.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体现了师生间的良好互动。4.加强了文本意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把握、处理比较到位。5.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都在力求创新。虽然创新力度不够, 但仍在想方设法出新意。6.上课教师的基本素质普遍较高。

当然, 观摩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也值得我们反思。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还存在着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痕迹;训练的意识有, 但是还缺少训练的方法;重视词句教学, 但是形式较单一;阅读教学的年段特点不明显;没有重视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境中获取相关的信息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 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观摩活动得到全部解决。全国小语会的大门是敞开的, 希望大家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整理:张沛审定:陈先云郑宇)

第二会场与会人员:

刘曼华北京景山学校

盖燕惠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康馨洁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刘东燕孔雪春耿春龙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尹永宾姜彦华北京市朝阳区兴隆小学

吴琳北京市崇文区教研室

刘天华北京市宣武区教研室

徐轶王贺玲张立霞熊宁宁王宁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

胡晓郭利萍%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

第二会场

主题一:交流观摩活动的总体印象

主持人徐轶:

很高兴大家来参加这次交流会。我们都参加了江西南昌第二会场的听课活动, 希望各位先从宏观的角度谈谈对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感受, 然后再对自己感兴趣或印象深的课谈谈认识和体会。

吴琳:教学《猴王出世》的教师基本素质没有问题, 课堂也有很多精彩的地方。为什么没有获特等奖呢?不清楚到底说它好, 好在哪里?不好, 又不好在哪里?

徐轶:主要原因是略读课上成精读课了。该课得了最佳教学设计奖, 没有得特等奖, 评委和一些听课的教师意见不一致。为什么会不一致?这是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略读课的教学会成为现阶段小语教研的热点话题。

吴琳:有的教师觉得大会的组织形式有调整的空间, 能否不评奖, 而且取消大会之前的预备会, 由各省市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准备?诸如课堂不写字要扣分的规定和限制能否取消?观摩课与常态课不同, 很多教师平时上课四十分钟不是这样上的。

徐轶:各省市都有一两位小语会理事, 每次大会的组织形式都是由大家讨论决定的。从历届活动来看, 组织形式一直在改进。就目前而言, 各省小语会还是希望保留评奖等级。

吴琳:写字是否需要全国观摩课上来呈现?观摩大会如此宝贵的时机, 应该多就大家可能困惑的问题展开交流。浙江的课上成这样, 大家反倒觉得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从中可以引出很多思考。如果大家都按一个模式中规中矩地上, 讨论价值反而不是很大。

徐轶:观摩课, 按照我的理解, 这种形式天生带有负面影响。但还是希望教师可以尝试看淡奖项, 看重课例设计和课堂导向。下一步, 我们要通过网络把光盘提供给大家, 让大家来讨论。通过类似的途径对赛课这种形式作一些弥补。

刘天华:我想就课说一些自己的想法。《猴王出世》反响很大。很多教师说这篇文章在人教版教材中是比较有特点的。它是近代白话, 处理的时候要贴近孩子的阅读特点, 而且要通过这篇文章把孩子领进名著的大门。我个人看这节课时, 感受很深。这篇文章孩子读起来有点困难, 但教师设计很巧妙, 利用了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感受, 非常好;抓的语言点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也不复杂。抓语言点是为感知内容服务的, 语言点贴近学生的理解很重要。“食草木”等四句话, “夜宿山崖之下”“我进去我进去”等语言表达形式, 这些都抓得非常巧妙。作为阅读课的特点, 这两点表现很突出。引起争议的地方在于语言点的处理方式。略读课文, 要加强整体感知和整体感受, 教师可以重点突出学生的感受, 要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发现。在这方面, 这节课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整体而言, 这节课还是瑕不掩瑜, 值得反复咀嚼和欣赏。

吴琳:这节课是有整体感知的。教师围绕阅读提示, 浏览全文, 交流后, 抓住一小段话, 让学生感知语言。这样的处理层次感不错。第一个层次轻盈跳跃, 第二个层次有板有眼, 第个三层次非常有古诗文韵味。这些都是由学生自读自悟的。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感知文本语言, 这样分析课文, 能让人感知到语言的魅力。教师为什么不能讲?讲了才知道好在哪里嘛。

刘曼华: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确实具有导向性。现在课改实验已推进八年了, 中间有经验也有问题。总结经验和研究问题一样重要。数学课标几乎是颠覆性的, 大的问题都在重新进行调整。但语文课标不是这样的, 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目标的设立以及彼此间的融合, 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等, 这几个大的问题大家都还是肯定的。但如何贯彻是一个问题。现阶段应该是继承、发展、创新。语文教学改革要有继承, 不能割断历史。天津的课语言训练很扎实, 教会了孩子知识和方法, 这就是继承、发展和创新。应该总结这些教学经验。

《猴王出世》确实有很多新意。记得教师有一个读经典应该如何如何的提法。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去读经典课文?要让孩子有兴趣, 要教会读的方法。从这点来说, 这课真的很好。这节课归纳了一些规律, 试图解决“如何读经典”是它的意义所在。我不赞成“引导学生寻求文本经典的表达方法”, 比较赞成刚才刘天华老师说的要“透过这篇文章把孩子领进名著的大门”。另外, 《黄鹤楼送别》也尝试教会方法。教会孩子读书方法很重要。从这点来说, 教师的引导是不是太多了点?孩子自己去读的机会是不是少了点?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三个维度目标统一的问题是总结了语文教学很多年的经验才提出来的, 这是个方向。在教材编写和教学中都渗透了这种理念, 好的教师能把这三种东西糅在一起, 非常和谐地传递给学生。从这个角度而言, 我很欣赏《生命生命》这节课, 三个维度融会贯穿得很好。

《黄鹤楼送别》是古诗学习, 它有两个特点:渲染兴趣和在词语、文章上面作充分铺垫, 但后来读古诗的时间有点不够。《最后一头战象》是篇长文, 两千多字。但这不是问题, 学生的阅读量、智力发展, 远远超过教材的设定, 而且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一些长的文章。怎样引导孩子读长文章呢?教师是根据文章特点来处理文本的, 他以事件为线索, 既有全篇又有重点, 长文短教处理得很好。长文短教, 也要教给学生读长文章的方法。《美丽的小兴安岭》我觉得不错。从字词句到段落, 对三年级学生这样讲是不是过浅、与学段要求不符合呢?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人教版的三年级教材还有相当的识字任务, 而且也是低中衔接的需要。

盖燕惠:《秋天的怀念》在情感的生发方面层层推进。教师优美的语调感染了孩子, 新表格简洁明确, 我们能看到教师提升的过程。《生命生命》我也很有感触。我很欣赏中国画中留白的构思, 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因为留白才能有学生智慧的生成。教师讲得很朴素, 学生有大段空白来思考, 是一种教学智慧。

刘曼华:学生写了东西来回应, 证明他们有所收获。

盖燕惠:这篇课文放在小学, 有一定难度。教师讲课讲得很精。密不透风的课让学生有多大的空间呢?香港教师没有精彩的生成, 但是注重学生的发展。课堂可能平淡, 但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会越来越高, 我们可以学着稍微关注一下学生的生成, 把学生推到前面去。

王贺玲:香港的课特别自然朴实。教师在台下, 学生在台上。大陆有些课则相反。

盖燕惠: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听说读写, 还包括情感审美和文化。我们平时可能会更关注听说读写, 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 应该有不同的设计。

康馨洁:“两岸四地”的课我听过几次, 这次又听到了香港的课。香港的教师长期这样上下去, 孩子肯定有收获。而我们的课更多的是导语的激情, 对课前知识的调动, 用不同的手段让孩子去认识、学习课文。香港的教师激发兴趣的方式也不同。比如在学生走进文本后, 再分组来读, 把孩子们总结出来的东西展示给大家。这次“猜下面的情节”, 教师处理得也很好。另外一点, 大陆教师在40分钟里能给学生多少就全给学生, 密度很大。其实很多时候对学生有的关注太多, 有的太少。《猴王出世》一课, 孩子听下来, 如果大部分孩子都觉得有提高, 这节课就有效果。香港教师的课上完后, 孩子们都懂了。我希望大陆教师也能和香港教师那样真正和孩子去交流。

刘天华:我同意康老师的意见。我们语文教师上课承载了太多的目标, 读写迁移、读写结合、思想的提高等等。但每一个人的阅读体验差异很大, 每个人感动的点也不同, 常态的阅读往往不是这样的。教师应教给孩子常态阅读、高效阅读的方式。香港教师的阅读猜想、阅读概括、复述故事等, 看似简单, 但特别贴近孩子。这种阅读、表达在孩子生活中是特别常见的。怎样把孩子的日常交流也纳入到孩子语文学习的正常轨道中来很重要。课上怎样去指导学生?课堂上学的东西怎样在平时自然而然地运用?我们缺少香港教师那样自然无痕。

郭利萍:不能提前见学生, 所以课前十分钟更见功效。第一会场大陆的课, 全都没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这个现象值得思考。课改之初, 小组合作的形式非常多, 是不是所有的课都不需要这种形式了?

刘天华: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上, 这次的观摩课更凸显了工具性。《美丽的小兴安岭》背了四遍, 但感觉背得有意义。写字, 虽然有时也有打断文章脉络的感觉, 但穿插其中, 绝大部分无可厚非。但有的很值得思考、探究。如《最后一头战象》,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设计了主要内容和品细节两条线, 并贯穿始终。阅读课上需要引导学生体会阅读方法, 但怎样让方法的悟得和内容理解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 而不是让人觉得方法的引导很生硬、很概念化呢?这是篇很悲壮的课文, 文章情感很浓烈, 但教师的情感怎样自然融进去, 才不显得装腔作势呢?有的文章, 如《颐和园》, 特别适合教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有的文章就适合把阅读方法隐藏在最后。文章在教材中的定位决定了文章该怎么教。《最后一头战象》在教材中不是第一篇文章, 这个单元要求体会作者怎样把文章写具体。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怎么教?怎么用?很值得讨论。方法不是教给学生的, 而是让他们感受到的。

康馨洁:第一课时应该怎么上?不同年段的课, 要处理到什么程度?第二课时到底要上什么?有的教师处理得不到位, 有的把第二课时的内容移到了第一课时。

徐轶:观摩课上教师会总体考虑这节课怎样出彩、上出特点, 所以课就有点像压缩饼干, 只把精彩的环节拿出来, 我们很难说观摩课的第一课时就是我们日常教学的第一课时。我们只能看教师的设计思路, 包括对文本的解读, 对孩子的引导。

刘天华:观摩活动组织中的细节要求其实也很有导向性。以前的教案第二课时设计得特别简单, 这次第二课时要作什么要求能清楚地看出来的, 这样就促使第一课时更真实, 更常态。

盖燕惠:应该把语言训练与文本阅读有机融合起来。有时候在语言文字训练时把学生带开了, 学生的情感就淡了。

郭利萍:前40分钟, 该按常态课处理还是按压缩饼干式处理, 我跟评委交流了一下看法。他们提出另外一个意见:不要把文本目标与课时目标混为一谈。评委评课是按前40分钟评的。上海的徐根荣校长认为, 目前教学都是一篇课文一节课上完, 关键要学习教师对教材如何处理。

刘天华:人教版教材大部分是主题单元, 是从不同角度来组织文章的。每篇文章承载着其特定的作用, 要求落实的读写重点也不同。扩大阅读面是对的, 但其承担的特殊作用如何体现呢?怎样体现这篇文章的价值呢?

吴琳: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略读课精讲, 精读课略讲, 教师可以灵活处理, 否则不符合课标理念。

徐轶:教师有没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处理教材, 调整教材?

吴琳:教材只是例子。这种形式什么时候可以这样上, 什么时候不可以, 其他教师不能回去完全模仿。但《猴王出世》中教师这样处理是完全可以的。

王贺玲:我个人认为《猴王出世》这节课比较好, 以精读为由将它打入冷宫是不合适的, 它带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到底是什么关系?略读课究竟要完成什么任务, 承担怎样的教材功用?个性的东西如何发掘?对古代白话文小说的特点, 教师抓得很好。让孩子读、体会, 感受语言的美和精练。课文的两部分处理得也很好, 一段教师讲, 一段学生自己总结。读古代小说也好, 学习这组的经典名著也好, 首先要读懂它。读不仅要念出来, 还要理解, 体会词句。一下子提到表达方式, 是不是过高?教师是不是过早提出语言表述方式?是不是拔高了要求?表达方法指的是现代文的表达, 而不是古代白话文的表达。

徐轶:该课出彩的地方也很出彩, 但前面的教学部分有漏洞, 应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来呈现。学生课间确实读了四五遍吗?

刘天华:主题单元, 每篇文章的价值点不同。略读课文必须把点抓得特别准。虽说很困难, 但必须实现。

郭利萍: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编排略读课和精读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如何确定略读课?教师的处理与教材定位有何不同?

徐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精读、略读、浏览的要求。处理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呢?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我们希望在略读课上, 孩子更多的是有机会进行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郭利萍:教材编写是不是有两点意图:围绕主题拓展知识面;文章有值得挖掘的教学点?

徐轶:这个要根据学段目标来定, 如读完文章发表自己的想法。略读在课标里要求比较低, 如粗知文章大意等。安排略读的原因也是多角度、多侧面的, 一方面是丰富该单元的内容;另一方面, 即使是迁移, 迁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很多课密不透风, 跟着其他人跑。孩子在课堂上难得说一句完整的话, 只是答教师的下半句。孩子很难思考整体的问题, 很少自己去概括总结。特别是高年级, 应该让孩子自主读。

吴琳:有一种现象:学生天天研究课文写了什么, 但不知道课文怎么写。语文教师天天研究课文怎么教, 但不知道教什么。

姜彦华:关于课文的比较阅读。如学习了《窃读记》之后, 再学习《我的长生果》。教学《钓鱼的启示》, 我先让学生质疑。学生质疑时也会先看课文的阅读提示, 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后的问题还是比较吻合的。学生之间提问与教师提问相比, 学生更爱回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落花生》一课, 教师一上来就问你读懂了什么, 没读懂什么。对此, 学生抓得很准。所以, 我觉得前面那篇课文的学习很重要, 要带学生深入学习。后面的文章要让学生放手去学, 孩子能比较快地找到重点。人教版教材, 一个单元教下来, 第一篇讲好了, 后面就很好教了。

王贺玲:教材安排的略读课文, 提倡精读和略读课文的比较学习。如《长生果》与《窃读记》, 在比较中阅读是很好的, 也是教材的编排意图。如《陶罐和铁罐》与后面的略读课文, 也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刘天华:不同的两篇文章, 一起比较学习, 学生收获就很大。如都写鲁迅, 《一面》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不同的人写, 写法就不一样, 对比地读效果很好。

主题二:讨论存在的问题;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课例

《猴王出世》

对于《猴王出世》争议很大, 无法调和。两方的观点都很激烈, 甚至有极端的看法, 认为该课上得比精读还精读。

张立霞:这堂课就具体教学设计来说, 它有特色, 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作为古代白话文, 有语言自身的特点, 教师意识到了, 也通过几个点去抓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也比较深。课的一开始两个问题抓得比较清楚。通过深读和简析, 读得多, 分析得少。很多地方比较有高度, 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来用, 有这样的意识。但有的地方抓得太过了。让孩子一遍一遍读那几句话。孩子读出了感觉, 照教师的样子来读。有的语言点处理得不够准确。“我进去, 我进去”, 体现的是猴子的语言风格, 语速中可以看出猴子的顽劣, 而不是孩子说的勇敢。“禽言兽语”孩子说是拟人, 教师没有纠正, 为的是把自己的课进行下去。还有一个需要探讨的是, 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 教师做得是否到位?从全文来看, 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不在于教师抓的那几句对仗工整的句子, 而在于其他寻常语言。教师通过读来让孩子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色, 应该偏向于课文中的平常语言。还有, 孩子读了文章, 除了那两个问题, 还有其他问题, 但教师没给孩子太多的机会来提。“你读到了怎样的猴王?”孩子主要还是围绕教师提供的问题来思考。把握语言的特点, 学的应该是现代白话文, 而不是古代白话文, 两者之间的过渡还解决不了, 就抓住一些语言来体会表达特点, 比较难。不如花时间先让孩子体会语言, 以后读《西游记》就会有更多的体会。总的来说, 上出了特色, 但并不那么完美。评委的评判其实很合适。

姜馨洁:教师抓的是兴趣点, 而不一定是有代表性的。激发兴趣应该更重要。

张立霞:我认为第一段抓得比较好, 但有虎头蛇尾之感。

盖燕惠:课文属于古典白话文, 且有一定的深度, 所以放在略读课文中。既然作为略读课文, 选它的目的不是在语言表达特色上受益吗?教师抓的东西都是比较对仗的东西, 以兴趣点来切入。既然是略读课文, 是不是要整个疏通文意, 对内容有个理解?课有精彩之处, 但作为略读课文, 应该考虑教材的编排意图, 考虑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过去提倡“依纲扣本”, 这在任何时候都有现实指导意义。有的学生程度不是特别高, 他听完这节课, 收获在哪里呢?

张立霞:在 (五下) 古典名著导读单元中, 希望孩子读完这篇文章, 有兴趣去读《西游记》, 去读名著。分析猴王特点, 的确是在引导孩子读书, 但后面部分教师的指引还是有些偏。

《黄鹤楼送别》

吴琳:总的感觉, 文包诗的样式, 让人很舒服。教师的引导启发很细腻, 很注重关注学生。如“某学生读到最后一句时, 读得特别慢。我来学他的样子来读这一句, 慢一点, 缓一点。”评价很巧妙。有的地方不太妥当, 男教师上课时应该有阳刚之气。课前十分钟看功力, 但教师却话多怯场, 上课风格也有点“油”。引入其他的送别诗是有必要的, 但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情诗, 不太合适。

徐轶:关于文包诗, 一首古诗, 给它限定一种情境, 也许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具体情景、语言,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刘天华:李白“把你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有很多背景的东西。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 不是文包诗能解决的, 应该有更多背景性的知识。我如果解读, 会从孟浩然的诗歌入手。这篇文章, 教师借助文章解决了诗意的问题, 文的意境的营造又为诗的意境作了铺垫。总的来说有点偏移, 没体现既像兄弟又像兄长的情谊。这篇文章表达的不仅仅是送别和思念。

王贺玲:很多地方处理得很巧妙。先读词, 而且读词就能读出故事。文包诗设定特定的场景, 限制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学习古诗, 不提倡文包诗这种呈现形式。

刘天华:教师巧妙的地方在于读词之前整体感受已经完成了。依依惜别抓住后, 再处理两组词。可见必须定位情感后, 才能把词读出情感。

张立霞:我同意这个看法, 关键是程度的问题, 内在的引导。这个教师处理得并不别扭, 很合适。

姜馨洁:教师在上课之前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关系, 对孩子理解文章的情感还是很有帮助的。

盖燕惠:教师上课情感很饱满, 处理教学资源也很好。教师的点评和引导都很妙,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也有诗的感觉。

《最后一头战象》

刘天华:我们上过这篇课文, 而且以此为基础研究过长文短教的问题。我们上的是第二课时。几个大的板块抓住了, 处理起来就比较方便。这一点上课教师做得很好。品细节也是长文短教的好方法。既然要品, 就要品透了。教师抓了两个点:看到象鞍的时候;重返战场的时候。后者是全文高潮的地方, 体现战象豪迈的地方, 带着非同一般的情怀死去的, 很壮烈, 值得细细品。再回到第一课时的问题, 如果抓事件, 就要把披象鞍的地方做足了, 后面这个部分太重要了。这个地方不处理好, 太可惜了, 战象的形象没有办法树立起来。教师没有品透, 想把两个地方都做了, 结果都没做好, 学生都浮在表面上。长文短教一定要舍得留, 也舍得省, 这样才能把文章的价值体现出来。我们要把课文放在教材中, 放在单元中, 看看哪些内容是不得不教的。

盖燕惠:长文短教还是很有效的。教师能抓住两个问题拎起全文和多种形式的朗读, 40分钟达到这个目的, 还是很不错的。

吴琳:六年级的学生, 课前一定要预习。所以教师上课时让学生先浏览、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觉得是可以做到的。这节课还有一点, 引用课外资源较多。如教师一开始说“作者是沈石溪, 写的是动物, 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此外, 教师还介绍了作者其他的几篇文章。

《秋天的怀念》

刘天华:教师准备的表格很精心, 很巧妙, 给人印象太深刻了。为什么母亲一次又一次提出要去看菊花?这是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课文本身很有哲理性, 我们能感受到人生应该是怎样一个绚丽的人生。但是把这篇课文引到这么深的一个层次, 教学设计密不透风, 相互衔接贯穿也做得很细腻, 学生要追着教师跑, 很辛苦。果子挂得很高, 要够得着。有深度的文章的教学, 听课的教师觉得特别好, 但学生是否上得快快乐乐的, 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很难说。可以考虑让环节再略微宽松点, 张弛有度一些。

盖燕惠:教师对教材的感悟很深, 后面一层一层推的处理也可以看出教师的功力。原来的表格有些繁复, 修改后的表格简化了很多, 是可以把环节处理得宽松一点。

吴琳:教师对生字的处理非常好。另外, 抓住“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这样的问题, 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体会作者的自责、惭愧, 以及之前的残暴, 母亲内心的憔悴等。教师的预设不错, 引领的功夫也很厉害。

盖燕惠:本文也有史铁生自身作品的魅力。我们自己去读的时候, 也会品出很多东西。有锥心泣血的感觉, 这是文字的魅力。文章中, 菊花很不一样, 这种深沉的、悲伤的铺垫有其作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吴琳:教学设计不错。但我在整理实录的时候, 觉得语言不是很好, 比较嗦。

刘天华: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巧妙利用文本的特点, 很有实效性。这节课上不是整段引用资料, 但资料都很有价值。文章分为两部分:叶老改文章和“我”去他家做客。教师利用这种特点把修改病句的方法, 修改符号, 词语积累的训练与文章结合在一起, 很好, 一点也不多余, 也不影响感受叶老的平和与温暖。这节课也给我带来一些思考:这节课的重点情节, “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 作者不是说“一张”是用错了, 而是语境中用“一幅”更恰当, 这不是正确与否的问题, 而是准确与否的问题。把文章分两部分的处理很好, 但文章本身是两个事件, 但不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事件, 应该找出之间的联系。第二课时教学时可以分部分去做, 但要有延续的脉络。

《月光启蒙》

刘天华:这节课让我想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的课上, 学生的问题都是课外的、浅层的。但这节课, 学生的问题很有深度, 有思考的价值。如, “妈妈不识字, 为什么是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不长五谷, 只长歌谣?”从中可以看出, 教师还是很有教学智慧的。课上不可能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但可以留待课后或第二课时解决。第一课时教学应该让学生质疑, 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虽然没有特别的设计手段, 但效果很好, 这一点值得思考。

这节课也让我很受启发, 即如何处理好词语理解与课文内容理解的关系。如“混沌”, 同一个词在不同课文中的理解不同, 通过后面的“豁然开朗”来理解“混沌”, “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是什么, 这样词语与文意就互相融通了。这说明孤立地去理解词语不是好办法。

熊宁宁:第一课时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能否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有点突兀。但整个课听起来非常舒服。课文很美, 作者没有逐句分析, 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受。

刘天华:我觉得有点虎头蛇尾。歌谣讲得比较多, 其实后面的谜语和民谣不必都做完。课文的核心问题是“不识字的母亲为什么能为我们启蒙”, 最后一个段落必须要抓住。教师最后也抓了, 但根基不是很牢, 张弛不够。

耿春龙:听完这些课, 我们有点含糊, 脑子里有很多问号。最大的问号是:以后的课怎么上?感觉这样的课堂, 总是想追求本真, 上常态精品课。但不知道上课教师是听从背后智囊团的设计才这样上, 还是功力不够, 上成那样?或者迫于评奖压力, 所以呈现成那样?看一节课, 怎么看?不过我感觉我们听课时不求划一, 不据定规, 要多看深层的、细节的、智慧的东西, 还要多结合教材编写意图去看课。

徐轶:很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来交流, 有不同看法时候怎么办, 针锋相对时如何取舍?我个人特别不建议听权威怎么讲。权威很多, 而权威之间意见也不一致, 听谁的, 不听谁的?这时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学着自己去思考。我相信大家在且行且思的过程中, 能对小语教学做更多的实事。

上一篇:二年级作文:看图写话 堆雪人下一篇:游兵马俑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