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意义

2024-12-10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意义(共9篇)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意义 篇1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的形成。”现代教学过程中不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而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为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

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人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理解力,能够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例子: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例子:我们进行实验时,一些同学抱着增强实验技能的态度,认真严谨的做实验,不怕失败,有疑惑一定找老师、同学解决。而少数同学却抱着得过且过,应付任务的态度进行实验。

3.增强对生活常识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例子:酿酒工业,制作榨菜,传播艾滋病的知识,养花

4.增强环保知识

5.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例子:1.在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时,有些学生随意把水温升得很高,把金鱼活活烫死。实验结束后,将金鱼随手扔掉甚至将金鱼的肚皮撕烂,这些都很令人痛心疾首。

2.去年网上发生的虐猫事件,引起人们热议。空有满腹墨水,却无仁爱之心,这是当代教育的弊端。学习生物这么课程有助于我们弥补这点。

6.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7.涉足人类未知领域,探索宇宙奥秘,开阔视野,造福后人。

8.要贯彻终生学习的思想,与学生教学相长。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意义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学实践来看, 中国大陆的数学教育取得了许多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一些经验甚至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成为全球讨论的焦点。但是必须承认, 在中国数学教育取得巨大影响的同时我们也有无法回避的隐忧。我们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较好, 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强, 同时因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原因, 造成学生一边为了取得高分而被迫“恶补”数学, 但是从心里却痛恨数学, 一旦考入大学, 便会丢弃数学。换句话说, 他们仅仅把数学当成“敲门砖”, 用完后即过河拆桥, 没有把数学作为现代科学的典型自学带入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应用。这与我们的科学传统缺失有关, 也与我们的不当教学方法有关, 更与我们数学课程的过分抽象、缺少文化元素有相当的关系。让人欣喜的是, 我们的数学教育界已经关注此问题, 并开始了探索数学文化的步伐。

通过调查研究和从现实出发, 并借鉴其他中学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的经验与教训, 我们尝试在我校的初高中开设《人文数学欣赏》新课程, 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在此基础上试作探讨。

1. 数学课程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数学课是中学的一门核心课程, 对于理解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思维价值, 锻炼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理性思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对于学生其他课程学习及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虽然数学课程如此重要, 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很难, 有厌学的倾向, 使一线教师进退两难, 怎么办?

数学课程的重要性, 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教学, 努力培养好学生的数学能力, 就要努力提升质量, 借其他课程的力量和文化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和强烈的学习动力。

2. 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课程进行了深刻的探究。面对数学教学有效性左右徘徊的现实, 许多教师和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方案, 但是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切实解决问题, 需要从源头分析, 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研究学生需要, 研究学生实际, 研究学生接受能力, 研究学生的实际想法[1]。

在近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 “数学与文化”系列课题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关的数学杂志《数学教育学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学数学教与学》、《数学通报》近年来发表了许多讨论的文章, 几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院士相继出版了一些数学文化的书籍。其实, 在一段时间内, 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这个问题:在进行理论思考的同时也积极开发一些课程资源的教学案例、课例, 尝试如何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让学生从其中获得营养、提高数学修养, 进而再进行一些理论构思上的完善, 从实践到理论, 开展一些实证研究工作[2]。

在课程改革的形势发展中, 高中的数学选修课和高校普遍开设数学文化课程 (包括理科、文科和工科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 , 相比之下, 我们学校的数学课程显得比较单调, 学生没有选择提升自己数学素质的余地, 无法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进行选择和调节, 拓展自己的视野[3]。所以变革是必须的。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无味, 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但是数学文化中有许多激动人心的美学因素能引人入胜、激荡人心。借鉴其他学校开设的《数学文化》课程和普通高校开设的《数学史与数学美学》等课程, 以及在高校文科专业开设的《文科数学》课程, 我们尝试在本校开设《人文数学欣赏》课程[4]。

二、开设人文数学课程的意义

1. 借用人文教育力量, 提高数学教学效能

数学教育要想取得高效益, 就要走进学生心中, 必须借用人文教育为工具, 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 形成对数学浓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文教育, 是指对受教者进行教育, 目的是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 实质是人性教育, 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 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人文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熏陶, 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 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 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 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 学校教育要使学生获得生存能力, 也应提升做人境界, 丰富精神世界, 让学生有尊严、有幸福感[5]。

数学是一种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要素成分, 而且始终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对一个人来说数学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 但更为重要的也容易被忽略的是它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些往往要靠人文教育来实现。单纯的数学知识和训练容易导致学生厌学, 而人文教育因素, 就能调动学生心中柔软的情感, 吸引他们探究数学, 从而提升教学效能。

2. 数学课程包含许多人文因素, 能让学生亲近

数学教育中包含不少人文因素, 比如数学能培养真理精神、理性风格、审美情操、良好人格、辩证思维等, 数学学科特点与课程价值, 决定了其在人文教育中应该并且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数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明, 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6]。

从某种角度衡量, 数学是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因此中国要提升实力, 首先要有数学实力[7]。数学早已成为与自然科学 (主要是理化生等学科) 平行发展的独立科学体系, 传统的“数理化”平分秋色的科学体系已经无法体现数学的核心价值。近日, 有学者提出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法体系中, 除了大家通常所讲的理论与实践的两大类方法, 必须承认特别重要的第三类方法———数学方法。数学是独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一门独特科学。数学不仅是科学的工具, 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有科学价值, 还具有文化价值, 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

当前许多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模式仍然是满堂讲, 一个显然原因是相当的一批中小学教师都深受传统数学教学影响, 采取“讲授式”教学方式, 课堂中过于偏重于演绎论证的训练, 重结果轻过程, 忽视人格提升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理性精神的领悟, 从而完全削弱了数学教育的人文内涵, 导致数学教育的形式化、机械化、枯燥化, 缺少人文美感和引人入胜的吸引力。另一原因是由于许多教师平时缺少读书, 缺乏数学历史中的文化知识, 以及忽视教学的评价体制等主客观原因, 使教师不愿意在数学文化传递中多思考, 极少考虑如何通过活生生的数学教育, 使学生从内心理解和全身心地体验数学的价值, 其中包括:理解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是一个多元复合体、包含深刻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有助于高层次的技术交流和创新等[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故事一定能调动学生参与的激情, 数学游戏必然引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深层次的思考, 数学审美活动肯定能让学生获得强烈的心灵震撼, 从而产生认知需求, 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王国, 亲近数学, 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动力。

3. 数学的人文内涵能提升学生素质

人类历史上的科学与人文并未分离, 而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中世纪的科学起源其核心是数学和哲学, 数学与人文没有区分, 因此数学内部天然地包含许多人文元素, 数学是科学与文化沟通的纽带、是描述科学的语言、是大自然的记录密码, 又是人文学科走向现代化的代表性工具、是社会发展无法取代的重要推动力。从根本上说,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 又始终高于现实生活。它促进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它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及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医药等各方面工作提供方法和工具;数学为所有创新创造提供核心的思想、模型和方法。往往在社会、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关键时刻, 数学总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问题, 促进人类取得突破性进展;它对社会发展起着普遍、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发挥基础性价值[10]。

众所周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趣味而益智的数学活动必然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数学悖论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数学历史轨迹能让学生陷入深思, 数学问题解决能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潜能, 数学广泛的应用价值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教育能提升人的素质。数学教育完全可以通过数学的思想和精神, 提升人的精神生活, 培养既有健全人格, 又有生活技能;既有明确生活目标、高雅审美情趣, 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 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以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充分融合。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体现在许多地方[11]。

三、《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的开设实践与课程简介

《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用数学课程中鲜活而生动的内容激发、影响学生的情感, 用人文的力量打动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通过生产案例、生活事例渗透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 探讨数学与人文的交叉, 引领学生欣赏数学、认识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

1. 开设《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的尝试

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学校根据学生各门学科的基础尝试通过分层次教学来让学生取得适合的教学进展, 从而通过个性化的进步达到教学双方双赢的效果。通过走访与问卷调查学生, 我们获悉部分数学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对正常开设的数学课程兴趣很小, 因为自己的基础不好而厌学, 他们大部分认为数学对他们没有用, 只要会加减乘除法就够用了, 没有必要再学数学。现实的逼迫让我们走上教学探索的道路, 从2007年开始我们尝试开设《人文数学》课程。

在广泛调研与征求意见的情况下, 我们尝试进行数学课的改革。最早在几个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初中二年级班级进行尝试, 每周拿出一节课时间专门开设“开心数学”, 由师生共同搜集查找与数学相关的素材资料, 每节课由学生轮流几人上台讲解、表演, 然后由教师点评, 再补充相关知识——数学史、数学美学、数学民俗、数学文化、数学在生活中的事例等等[12]。

两年后, 我们尝试在高一几个班级开设《人文数学课程》, 用文化的力量影响学生, 用美学因素调动学生情绪, 用数学的应用价值推动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曾经有几个假期, 我们布置学生特别的数学作业———回家乡采集测量土地、面积与其他日常用品体积的方法、工具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学生带回来许多事例, 活生生的素材让人大开眼界。

平时一有时间我们会有意识地深入其他人文学科的课堂 (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 , 听听文科课程的涉及范围, 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并且选取文科课的一些事例作为典型素材, 尝试在数学课中借用, 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形式的课不像是纯粹意义的数学课, 而是综合许多人文知识与数学应用的“趣味课”。在传统观念看来, 有些另类, 但是学生却是格外地欢迎。我们还与人文课教师交流, 把文科课的知识难点和实践走向了然于胸, 尝试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加以解决, 学生从中充分体会到数学巨大的价值, 深刻地领会数学的实践本性。这些才是活生生的“问题解决”[13]。

在此基础上, 我们把我们几年来积累的素质加工成校本教材进行使用, 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取舍再加工, 修改充实后出版, 作为校本教材正式使用。

2.《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简介

(1) 课程性质与目的

《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目前在我校是一门公选课, 它向学生们展示了数学丰富多彩的文化性一面。它不是平时数学课上的概念、公式、计算和题海, 而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价值。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数学, 走进历史长河, 去回溯数学家的足迹;追寻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 从中体会数学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数学欣赏》课程主要是以数学史为载体渗透数学文化, 以趣味数学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 以数学应用为渠道传授数学精神, 以数学美学为工具体会数学方法, 以数学家及数学故事为途径感悟数学文化力量, 以数学审美为动力进行数学欣赏, 目的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 课程内容与安排次序

主要课程资源包含数学史、趣味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数学家与数学故事, 介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数学文化, 以校本教材《数学乐读》、《数学物语》、《数学先知》、《数学神曲》等为蓝本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

初一年级主要讲解趣味数学、数学小故事和知识, 渗透数学思想, 培养科学态度;初二年级主要讲解数学史、数学家故事, 渗透数学方法, 训练科学方法;初三年级主要讲解数学美学、数学问题, 渗透数学精神, 培养科学精神;高一年级主要讲解数学应用案例, 渗透数学文化, 培养科学观念;高二年级讲解数学哲学, 进行数学美学欣赏与数学研究性学习, 完成数学小论文课题。

(3) 教学原则

(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数学史、趣味数学问题、数学家及数学故事、数学知识为载体, 重点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

(2) 直观性原则。涉及的数学知识不要过深, 以能讲清数学思想为准, 使各专业的学生都能听懂, 都有收获。

(3) 启发性原则。通过美学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 通过案例剖析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数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都要有所涉及。

(4) 趣味性原则。通过趣味知识让学生开阔眼界, 纵横兼顾, 每讲要穿插一定的古今中外的趣味数学名题, 既是消闲娱乐, 又是学习思考。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心智。

(5) 以点带面原则。不要求系统性, 只要求教学时要科学性、人文性、可接受性。论点集中, 论据充分, 并且有血有肉, 既有知识性, 又有思想性, 还有趣味性。

(6) 科学性、人文性和可接受性结合的原则。总之, 选材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 既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 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3. 教学方法

(1) 师生合作探究法

每讲基本上是互不相关的, 可以独立成篇、集中地讲授一个内容, 并且围绕这一内容展开其中的数学文化。从每一讲的角度看数学文化, 是不系统的, 但它们的总和又体现了数学文化的系统性。

(2) 媒体整合展示法

论点集中, 论据充分, 并且有血有肉。选材合理生动, 浅显易懂, 语言幽默趣味, 渗透思想方法。比如在第四讲中对于数学在哲学中的应用, 学生感到不理解, 因为他们对于哲学的理解不深刻, 对历史上哲学与数学起源的早期没有经验, 我们就从网上找到一些资源制作成为电子投影展示给学生看, 从特定的年代背景来理解此时的科学与技术存在情况, 使学生慢慢地用材料来体会数学的厚重。

(3) 启发讨论法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意义 篇3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探究

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自然科学,生物实验教学在中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教学形式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但从总体上看,教师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观念还相对滞后,距离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并进行交流的比例较小,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将“讲实验”当作重要的方法,这些都是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不相符合。如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在实验课的教学中,营造创新环境,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把书本上的方法、步骤、结论先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去进行一个验证性的实验,这样,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不能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实验方法没有改进,知识没有创新,培养的学生应变能力差。所以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

培养科学探究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利用洋葱表皮“觀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撕取洋葱表皮很难做好,直接影响到了观察效果。此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改进实验方法。几番试验下来,学生们发现取一片鳞片叶,由里向外掰,就能撕出一层薄皮,这样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这个小小的技巧,由于是学生自己摸索出来的,他们兴趣高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2.实验课上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出他们的主体参与功能,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利用不同实验材料来进行实验以此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实验材料一定要用洋葱的根尖?能否用大蒜或葱的根尖代替?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该鼓励其探索精神,启发并引导他们去探究。老师建议学生可以用不同植物的根尖同时进行实验,探究那种植物的根尖最适合观察有丝分裂,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回家后培养了大蒜、葱的根。通过实验比较,学生发现这些根尖同样也能观察到细胞的有丝分裂,但用洋葱的根尖实验效果最好,观察最清。

实验结束后,学生往往会得出一些与书本上不同的结果。而多数学生一般都会对此置之不理,而把书本上的正确结论写上实验报告。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结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一想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有改进的方法。并且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要耐心细致的帮助分析解答,不要指责学生操作方法上的差异。如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某同学按照要求在甲乙两试管内各注入2毫升馒头碎末,然后在甲试管内加2毫升清水,乙试管内加2毫升唾液,将两试管振荡并放置于37℃温水浴10分钟后分别滴入两滴碘酒,观察两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发现两试管均变蓝,没有很大差别,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发现是由于实验中“震荡”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由于没有经过充分的震荡摇匀,试管底部的淀粉没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所以加入碘液以后变成了蓝色,产生了错误的结果。

3.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实验一般可分为技能型、验证型、探究型。生物教材中的部分实验是验证型的,而探究型实验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上实验课时,可改验证型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例如“观察细胞中叶绿体”的实验中,先讲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流动,然后安排实验加以验证。不妨先由学生实验观察,去探究发现叶绿体的形态及细胞质的动态。这似乎是仅仅将讲课与实验的顺序颠倒,但实质是将验证性实验变为了探究性实验。学生亲自参与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其心理体验是前者无法相比的。设计探究实验是发现与创新的手段。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精神,必然是先讲授知识,然后按要求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这种做法将造成学生认识过程的思维定势,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这样的验证实验必须加以改变。实验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让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提高他们的探究、创新、实践能力。

4.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实验的主要目标应体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所以对一些探究性实验,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多准备一些探究材料,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给学生以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如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时,有同学认为可以用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材料,有些同学认为,过氧化氢酶催化的底物是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加热会分解,影响实验结果,不宜将过氧化氢酶作为研究材料。老师对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方案要给予足够重视和适当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在实验课上大多数学生始终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因而教师在指导实验时,既要明确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又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5.在实验中分组合作,激发小组团队的合作探究潜能

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在互助情境中探究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合作学习旨在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在优势互补中促使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且在合作过程中,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合作精神都应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培养加强。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也体

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内实训室,如组织学生到语音实训室集体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校外实训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条件,为学生创建校外实践基地。例如教师可以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让其为学生的英语实训提供平台。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联系周边的酒店、旅行社等单位,让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英语实践岗位,锻炼学生的行业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四)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助推学生行业英语能力的提升

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行业英语的培养效果。传统的教学理念仍旧存在很多高职英语教师的脑海中,在今天的课堂上,仍旧可以发现注重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全面发展学生来说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创新建设,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势在必行。通过实践证明,职业院校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的英语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创新教学、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并定期深入基层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而在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英语能力为特色,不仅传授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渗透,让学生能够学活知识,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此外教师也要抓住继续深造的机会,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考取翻译、商务师、导游等职业的资格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职业技术院校英语教学的发展要求。

结语:综上所述,传统的职业技术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行业英语能力为导向,改革院校英语教学现状是提升学生行业能力的重要措施,我们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意识到自身的职责,坚持创新,坚持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学生的行业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艾龙.浅析职业技术院校英语教学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3(24)

[2]贾成莉.新形势下职业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2(11)

[3]龚春芬.行业英语的发展与高职大学英语合作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2(03)

中学生物的课程教学策略研讨论文 篇4

对学生开展隐性课程教学,首先要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用学生周围的环境文化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如在校园大量种植花草树木,打造有益于学习的幽静环境,在校园、教室等地方张贴孔子画像、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从文化上展开隐性课程的潜在教育。在这样的校园人文环境下,展开中学生物隐性课程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建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

中学学校管理制度对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人文环境的塑造等都有积极作用,主要是用于管理整个学校[4]。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因此,大多中学校园都制定了如《中学生手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用于对学校进行良好的管理。这些制度对于学校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没有让学校的主体学生参与整个制定过程,学校以规范性和科学性为主,忽略了制度颁布后的可行性。所以,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的规章制度,更利于学生学习习惯、态度的培养。同时,在制定学校规章管理制度时,还应该将隐性课程教学内容纳入考量,将中学生物隐性课程内容,如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公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都用不同的方式在各个校园规章制度中有所体现,为中学生物隐性课程的教学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3教学管理方式灵活多样

中学生物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与人类社会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它在日常生活中各处都有一定的体现,如平常关注的医疗保健,环境保护,饮食生活习惯等。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办黑板报,开展专家讲座,社会调查等各种活动,加强学生对生物隐性课程的参与,《某校园植物物种的调查和统计》以及《中学生高度近视比例调查分析》等都是学生参与的学校举办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通过这些对于中学生来说有趣灵活的活动参与,不仅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还大大的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促进了中学生物隐性课程的顺利开展,共同完成国家大纲上的中学生物教学目标。

4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学校中,教师对于学生来讲除了知识讲授的学者外,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正如加里宁曾经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种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5]。”可见,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在平时更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作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典范,从日常生活细节上对学生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志向、理想、情操等正确形成。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成长足够关注,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共同促进中学生物隐性课程的顺利开展。

5结语

桃源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5

桃源中学生理化教研组

一、课程开设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围着课程公转,教师围着教材自转,学生围着教师旋转,师生围着课堂公转,这个似乎百年不变的“教学原则”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如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课程、教材适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响。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是从学生最终发展着眼的。本着我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及齐心协力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个性优良、技术明显,即素质发展全面的现代文明人”的培育目标。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设置多样化课程,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我校在初一年级已开设了两年多的校本课程,我们生物学科也投入了积极地开发、研究、实践。初一上学期开设了《奇妙的微观世界》,下学期开设了《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生物校本课程的开设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二、课程的提出及意义

上学期《奇妙的微观世界》: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生物,特别在生物绪论课上对生物学大概地了解后,他们对探究生物的奥秘充满热情,尤其对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世界充满好奇,急切地想要老师给他们介绍微观的生物并且要看一看微小的生物到底是怎样的,因而我们从“谈毒色变”的病毒讲起,介绍病毒“魔鬼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让学生全面、彻底地了解病毒等微生物,不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提高了自身防御疾病的能力,并建立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下学期《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学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工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越来越体现出来。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而我们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了解、探究这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资源分析和整合

《奇妙的微观世界》: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动画和交互手段,让奇妙的微观世界生动而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有效刺激,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给学生以强烈的现实感,使学生获得了空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奥秘的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方位的达成教学目标。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充分挖掘课本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发展需求,以“生物课堂延伸”为主线开展这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编写,积极收集网络资源,从课本、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等多种途径获取生物与我们生活有关的多方面资料,进行筛选与归纳整合,整理出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力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的能力。

四、课程总体目标

最终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具体内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中学会做人、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自信、学会探究,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得到和谐发展,让其具有迎接未来世界挑战、克服现实困难、谋求生存发展的心理准备和真实本领,成为“全面发展有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最佳的我”。

五、具体实施目标

通过生物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1、具有一定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2、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的工具、仪器和各种化学试剂,具有一定操作技能。

3、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生物学资料的能力。

4、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收集、记录以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获得结论。

5、发展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学会使用实验报告或小论文方式将实验现象、数据以及分析结果正确表达出来。

6、发展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7、通过实验获得相应的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原理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学习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关注生物学的发展,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六、教学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七、课程实施

1、课程内容:上学期《奇妙的微观世界》:以三大专题展开教学

专题一:认识病毒(10课时)

(1)对病毒进行初步介绍(2课时)内容:简单介绍课程安排,学生课程考核规定,对病毒进行初步介绍,让学生感受到病毒无所不在,并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有必要对病毒进行了解和学习。

(2)介绍病毒的特征:(2课时)内容:①病毒的分布、大小、形态

②病毒的结构特征 ③病毒生命活动特点 ④病毒的种类 ⑤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病毒访谈录(2课时)内容:以采访病毒的拟人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微观的病毒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及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教学效果非常好。

(4)介绍病毒性疾病(4课时)内容:着重介绍人类历史上由病毒引起的一些重大的疾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这里可播放有关艾滋病的教学录象。

专题二:学生研究性作业汇报(6课时)

内容:要求学生主要以以下三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汇报,注意:此作业的布置应在专题一开展时就布置下去,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建议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研究,汇报时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对该次研究性学习作业应进行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及教师综合评价,并应作为学生校本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三大主题是: ①我们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②一个XX病毒的自白

③一半是魔鬼,还有一半是——

专题三:制作噬菌体模型(8课时)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噬菌体模型,分材料准备和动手制作两大部分。对制作出的噬菌体模型成果进行评比,并纳入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评价。

下学期《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1)《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2课时)

内容:介绍试管婴儿

目标:了解试管婴儿这一先进的生殖技术,建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观念,促进学生现在认真学习,将来也用科学技术为社会作贡献。

(2)《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VC含量》(2课时)

内容:通过实验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VC含量

目标:知道VC 对人体的作用、缺乏症状及治疗方法,了解定性测定VC含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及科学严谨的态度。

(3)《ABO血型鉴定》(2课时)

内容:用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鉴定学生的血型

目标:知道ABO血型鉴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学以至用的能力,提高防止血液污染的警觉意识。

(4)《人造血液、人造血管、人工心脏》(2课时)

内容:介绍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人造血液、人造血管、人工心脏

目标:了解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建立科学技术应造福于人类的观点。

(5)《测定肺活量》(2课时)

内容:尝试使用自制的肺活量计测量肺活量

目标:进一步理解肺活量的概念,通过动手制作简易的肺活量计,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加强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增加肺活量,增强体质的意识。

(6)《学会测量血压》(2课时)

内容:学会使用和测量血压

目标:了解人的正常血压值,学会使用和测量血压。

(7)《制作呼吸过程中膈和肺的变化示意模型》(2课时)

内容:呼吸过程中膈和肺的变化示意模型制作

目标:知道呼吸过程中膈和肺的变化关系,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日常物品制作模型。

(8)《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2课时)

内容:探究酸雨如何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目标:学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关注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9)《叶脉书签的制作》(2课时)

内容:制作叶脉书签及叶脉书签贴画

目标:知道叶片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了解叶脉书签的制作的原理及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

(10)《DNA模型的制作》(4课时)

内容:制作DNA模型 目标: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了解DNA的结构,培养动手能力及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

注:在期中考试后布置一次研究性作业:调查分析“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学生评价

八、课程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占考核成绩10%。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占考核成绩40%。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小组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出,经自评、互评、教师评定进行“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成占考核成绩的50%。

(4)综合以上三项,评定学生学期及学年成绩,以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放入学生成长袋及作为各种“优秀学生”评选的参考。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篇6

生物多样性概念和意义

来源:自然生态保护司

作者:

时间:2010-01-14

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由美国野生生物学家和保育学家雷蒙德(Ramond.F.Dasman)1968年在其通俗读物《一个不同类型的国度》(A different kind of country)一书中首先使用的,是Biology 和 Diversity 的组合,即Biological diversity。此后的十多年,这个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缩写形式由罗森(W.G.Rosen)在1985年第一次使用,并于1986年第一次出现在公开出版物上,由此“生物多样性”才在科学和环境领域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组成。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的重要的社会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无时不在宗教、艺术、文学、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与支持等方面反映出来。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正常的生态学过程对整个人类做出的贡献更加巨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2)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如:食物、水和呼吸的空气),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灾害和疾病之苦(如,调节气候、洪水和病虫害)。野生生物一旦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3)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对于目前尚不清楚其潜在使用价值的野生生物,同样应当珍惜和保护。

国内食品 国际食品 食品科技 聚焦企业 食品安全 饮食健康 展会报道 价格行情

我国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法律和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

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农业部分)

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

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

山东省实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动植物检疫条款

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森林

植物及其产品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进出境邮寄物检疫管理办法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

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农村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篇7

一、充分利用农村生物资源

我国自然环境差异较大, 因而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广大的农村和农村中学则是这些生物资源的拥有者。农村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薄弱之处不少, 但在拥有生物资源方面却得天独厚, 为农村学校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 农村中学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应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 立足于地域优势, 充分挖掘农村生物资源, 使生物资源课程化, 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生物校本课程。如我县林区有一种两栖动物———山溪鲵, 它在环境监测、学术研究、医学药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 当地山溪鲵的数量减小, 濒临灭绝, 备受人们的关注。我校利用承担西北师范大学环保项目的良机, 开展了“西和县山溪鲵生态调查”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组师生深入林区, 对当地山溪鲵的种群数量、生活习性、生态分布进行了科学的调查。该活动的调查结果为当地政府开发利用和保护山溪鲵提供了宝贵资料, 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了家乡生物的多样性及价值, 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该项研究性学习活动现已编入我校的生物校本课程, 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关注农村学生的需要

课程资源优越, 并不意味着开发的校本课程优秀。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 成功的校本课程首先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农村学生成长的乐园是大自然, 他们长期零距离的与大自然接触, 对当地生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因此他们发现的问题多, 存在的疑惑多, 渴望通过学习解疑释惑, 这就是农村学生普遍的兴趣和需要。农村中学开发生物校本课程应着力解决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走“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的开发思路, 经问卷调查、师生交流, 生成校本课程内容, 确定课程目标, 开发满足农村学生需要和兴趣的生物校本课程。如此开发的生物校本课程, 想学生所想, 给学生所需, 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进而达到“我会学”。

三、注重农业生产活动

校本课程立足于地方学校的实际, 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的教学建议。农村学校开发生物校本课程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中密切关注当地农业生产中耕作方式、品种推广、虫害防治等方面生物技术的应用情况。确立合适的课题, 开展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生活”,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服务于当地社会。

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特别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和亮点之一。农村中学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只要我们以新课程的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石, 充分利用当地生物资源, 从农村学生的需要出发, 联系当地农业生产实践, 就一定能开发出富有地域特色、彰显学校个性的优秀生物校本课程。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意义 篇8

【关键词】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教学大纲;比较

在中学阶段,新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与现行的生物教学大纲究竟有何区别?为了更好地理解新的生物课程标准,下面将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年)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 年)(下面分别简称为《标准》和《大纲》)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结构体系、课程内容、评价理念5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联系与发展。以期对新《标准》的解读有一些帮助,为学校和教师的解读提供一些参考,使生物教师对《标准》能更好的理解并运用于生物教学中。

一、指导思想比较

1.《大纲》的指导思想

反映国家对教学工作做出的规定,主要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要求,使教师较为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近年的教学大纲已对学生的学习和培养个性方面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其出发点主要是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

2.《标准》的指导思想

着眼于未来国民的素质。在素质教育目标下注重实现“人的发展”,由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从强调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

二、课程目标比较

课程目标是生物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价值的集中体现。它指导和制约了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标准》和《大纲》提出的课程目标相比较,主要表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在重视培养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标准》比《大纲》更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潜在个性的挖掘与开发,全方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构体系比较

1.《大纲》的结构体系

主要由教学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4部分组成。大纲文本依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系统地安排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的标题、内容要点或课题,上课时数,实际作业的内容和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2.《标准》的结构体系

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4部分组成。规定本学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有最底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标准》中前言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具体目标;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等。《标准》在前言中还阐述了基本理念,并对设计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这有利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标准》,并用了大量的篇幅提出了课程实施建议。

四、课程内容体系比较

为了实现各自的课程目标,《大纲》和《标准》呈现了各自的课程内容。和《大纲》相比,《标准》确定的课程内容体系有比较明显的特色。综合考虑中学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3个方面,《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教学内容的精简,为开展多种学习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也为各省(区)、市或学校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余地。

五、评价理念比较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以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生物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这是《大纲》与《标准》的共识。但由于二者课程目标的差异,从而导致评价理念的不同。《大纲》中虽提出改进教学测试与评估但比较局限。而《标准》呈现出全新的评价理念,例如评价时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及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结果比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小结

《标准》是在总结和反思以前生物学教育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保持了《大纲》的一些特色,同时也修正了一些不足之处,这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创新的前提下继承,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否定。事实上,《大纲》恰恰局限于教学上的目标和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德育要求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的要求似乎过于具体,反而有时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而且难以兼顾到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而《标准》呈现出一个开放性体系,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学业评价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9~12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9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组成。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的重要的社会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无时不在宗教、艺术、文学、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与支持等方面反映出来。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正常的生态学过程对整个人类做出的贡献更加巨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直接价值: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纤维、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2)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野生生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如:食物、水和呼吸的空气),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灾害和疾病之苦(如,调节气候、洪水和病虫害)。野生生物一旦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

(3)潜在使用价值: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使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对于目前尚不清楚其潜在使用价值的野生生物,同样应当珍惜和保护。

上一篇:关于农村消防工作的调研材料下一篇:小学《龟兔赛跑》读后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