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要点(精选7篇)
中学生物教学要点 篇1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 物理实现演示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实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 对于促进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教学要点,实验演示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演示实验在整个中学物理实验中占有重要位置, 是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物理教师来说, 突出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是一项过硬基本功, 要勤学苦练, 要讲究循序渐进, 从理论认识到具体实践都要有真才实学, 才能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思考, 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掌握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细致, 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通过探究自然而推进科学和文明发展过程的。因此, 物理教学中, 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对于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能力, 促进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先列述其要点如下:
第一, 要善于设计演示实验。为达到教学目的使设计的演示实验应具有明显性、趣味性与启发性、遵循简明性原则。切忌为演示而演示, 实验本身是教学手段, 不是教学目的。因此进行实验设计必须服从教学目的, 只有为达到教学目的需要来设计的实验, 才有好的教学效果可言。下面就谈谈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为提供课堂所研究的物理现象, 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测量, 以导致发现它的本质与规律, 就得考虑实验装置和器材选择是否恰当、适宜, 将直接影响演示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 应依照实验的物理原理和教学要求, 精心选择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 确保实验条件得到满足;对新产生的物理现象在必要的条件下必然重复出现相同的物理现象,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亲身观察体验和操作中, 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认清它的发生、发展与因果依存关系, 加深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 并学习一些实验操作方法, 为自己实验莫定基础。在这样一个初步设计的基础上, 进一步运用教学原则来进行精心改装, 要尽可能使展现的物理现象增加明显性、趣味性与启发性, 易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明显性, 就是要让全班学生对演示过程都看得一清二楚, 十分醒目, 色彩鲜明, 可见度大, 清晰度好。所谓趣味性, 就是要美观, 给人美感, 使学生看得兴味盎然, 很富有引人入胜的吸引力。所谓启发性, 就是在发现其基本特征的同时, 要使人感到并异常出彩, 形成悬念, 发人深省, 有悟出其中奥秘的迫切要求与强烈愿望。
第二, 实验设计的最直接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怎样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呢?决不要满足于教师口头上喊学生注意观察, 而是使学生了解观察是什么?观察它的重要意义, 以及如何有效的进行观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通过演示把教师的教学目的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 激发起学生注意观察的情感和意志, 使学生乐于观察, 善于观察, 激发学生不洞悉其中的真谛不肯罢休的求知欲。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用波动演示器演示横波时, 在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上, 应该分层次, 分步骤进行, 采取系列化观察法, 先做快速摇动, 是学生对于横波获得一个完整形象;再放慢摇, 使学生观察到每一个质点都在平衡位置做上下振动, 只有先后次序不同;再摇的更慢, 使学生看清每个质点是怎样一次振动的变化规律, 这是定性观察, 然后引导学生用比较看法的第一和第七, 第一和第十三个质点的振动情况, 就洞悉各个质点振动的相应关系, 这又是一个层次, 在学生了解到相应关系的基础上,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每个相邻的同相质点间都有等长的距离, 就使学生建立起波长的概念, 这样一步步引导, 就使学生具有对复杂现象的观察能力, 从而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以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第三, 为了突出中学生物理教学特点, 必须把物理实验充分运用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使物理学习的气氛更浓、效果更好。例如在力学、电学、光学中有许多研究动态变化的习题, 动态变化类习题中的某个物理量发生变化时, 往往会引起其它几个物理量也跟着发生变化。这类题目, 若单从理论上分析, 显得抽象, 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弄不懂, 想不通。但是假如把演示实验引入习题, 改为边实验边分析题意的方法, 把抽象的理论分析变为具体直观的实验讨论, 一是让学生看到物理现象, 增强可信度;二是运用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启发、诱导他们, 通过眼、手、脑并用, 学生很快就会理解题意, 并掌握这类题目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而且印象深刻, 兴趣大增, 不仅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解脱题海。因此,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不应局限在讲授新课中, 就是巩固、练习、复习都用实验作提问。
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从各方面突出物理实验的教学特点, 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动手实验的机会与学习物理的的特定环境, 不断提高我们中学物理教学的效果, 培养出千千万万从青少年起就热爱科学实验和矢志成为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卓越科学技术人才。
中学生物教学要点 篇2
〖本单元地位〗1.在教材中的地位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后简称《课标》)对七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在七年级,删去部分心理学概念等内容,降低了对一些概念的识记或理解要求,以淡化学科体系,减轻学生负担。而把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与健康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品格修养为重点。本单元突出提高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发展学生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2.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心理变化伴随着生理变化,这是一个心理半独立半封闭时期,学生从以前依赖性高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开始逐渐走向独立和成熟。从目前这个时代背景来看,一些学生都不能很好地适应自身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教学以及学习方式的变化,等等,进而出现盲从或者逆反的心理,消极应对学习,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于学生发展来说,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本单元的设计思路〗 本单元概括了中学生遇到的两个主要问题:怎样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怎样面对新阶段的学习生活。第一个问题分解为怎样了解和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和怎样交结新朋友这两个小问题。第二个问题,则分解为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学习这两个问题。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现实背景而设计的。进入新的校园环境,学生充满了新奇、紧张和激动,在新环境中也是最容易迷失的阶段。因此,本章提出环境适应问题,进而转移到学习生活上。图示: 步入新学校 了解适应新环境的方法和重要性 第一课 适应新环境 结识新朋友 了解结交新同学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的理由 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 开始新学习 学习风向标 了解学习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课标依据〗 1.“适应新环境”中“步入新学校”部分: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2.2.5b) 2.“适应新环境”中“结识新朋友”部分:正确认识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了解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2.1.5b,2.1.6c) 3.“开始新学习”中“学习的理由”部分: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义务教育法的有关内容,树立法制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1.3.3,3.3.2) 4.“开始新学习”中“学习风向标”部分: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了解一般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1.1.5c,3.1.2)〖教学评价建议〗 1.建议采用成长记录袋(见《课标》19页)的评价方式。将学生活动的资料收集起来,作为学生成长记录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以后评价的参考依据。 2.本课可以设计较多的集体活动,建议采用项目评价(见《课标》19页)。 3.本课学习方法一节,可以深入一些,一些内容不易为学生所理解时,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谈话方式的评价。
中学杂化轨道理论学习要点 篇3
(1)原子中的价电子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不可能发生原子轨道杂化。但原子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原有价电子的平衡被破坏,在寻找新的平衡时就需要进行轨道杂化,以达到减小成键阻力、增强成键能力的目的。所以,中心原子的轨道杂化是成键过程中受周围原子的作用而发生的,故多原子分子在形成时几乎都要发生轨道杂化。
(2)没有电子占据的原子轨道是不可能发生杂化的,除非在成键过程中有其他轨道的电子填入该轨道中;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价电子轨道)的能量相近。
(3)参与了杂化的轨道在形成分子时未必都能成键。对参与了杂化而又没有参与成键的轨道上的电子称为孤电子对;有杂化轨道参与的成键为σ键,没有杂化轨道参与的成键往往为π键;π键相对于σ键的键能较小,π键的形成能影响相邻轨道的杂化程度。
(4)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分布在中心原子未成键的杂化轨道上,成键的电子分布在杂化轨道与配位原子的原子轨道(或杂化轨道)重叠形成的成键轨道上。
(5)分子的构型与中心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直接相关。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通常可根据其周围价层电子对数的多少来判断。成键电子对之间、孤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之间、孤电子对之间都存在着斥力,且上述三类斥力依次增强,这些斥力间的平衡就决定了分子的构型。又由于只有坚固的σ键才能撑得起分子的“骨架”,所以分子的最终形状取决于σ键的多少和孤电子对的影响。
2.价层电子对数的确定方法
价层电子对数的求法没有绝对的数学公式,目前流行的一些经验式求法,笔者觉得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选修3第二章介绍的方法,其适应性相对较好。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σ键电子对数(m)+孤电子对数(n)
σ键电子对数(m)=中心原子周围的配位原子(或原子团)的数目
孤电子对数(n)=12(a-mb)
其中:a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b为每个配位原子(或原子团)能接受的电子数
例下列物质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分别为:
SO3:3+12(6-3×2)=3
SO2-3:3+12(6+2-3×2)=4
NH+4:4+12(5-1-4×1)=4
H2SO4: 4+12(6-2×2-2×1)=4(其中有2个-OH)
3.中心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与分子空间构型的确定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价层电子对之间将尽可能远离,以达到相互间斥力最小,构型最稳定的效果。现将高中学生需掌握或了解的相关知识罗列如下:
(1)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2——sp杂化
价层电子对所成键的键角为180°,分子通常呈直线型。
常见物质:C2H2、CO2、CS2、HCN等。
(2)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sp2杂化
①若三个杂化轨道都成相同的键,三对价层电子对所成键的夹角则为120°,分子(或离子)呈平面正三角形。
常见物质:SO3、BF3、CO2-3、NO-3等。
②三个杂化轨道中若只有2个轨道参与成键,还有一孤电子对所成的键有较大斥力,分子(或离子)中所成两键之间的夹角不等于120°,分子为“∨”形。
常见物质:SO2、NO-2等。
③三个杂化轨道都参与成键,但所成的键有的不一样,由于相互间的斥力不等,故分子(或离子)中键的夹角也不一定等于120°。
常见物质:HCHO、HNO3等。
(3)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sp3杂化
①若4个杂化轨道均参与成键且成相同的键,键之间的夹角则为109°28′,分子的构型为正四面体。
常见物质:CH4、CCl4、NH+4等。
②若4个杂化轨道均参与成键,但所成键不同或部分不同,键的夹角则不是109°28′,分子的构型则为不规则四面体。
常见物质:CH2Cl2、CHCl3、CCl2F2等。
③若4个杂化轨道只部分参与成键,其键角与分子构型取决于成键数目、键型和孤电子对的影响。
如:H2O中O的价层电子对数为2+12(6-2)=4,其轨道为sp3杂化,其中O周围存在2对孤电子对,分子形状为“∨”,其键角为105°;NH3中N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3+12(5-3) = 4,其轨道为sp3杂化;N周围存在1对孤电子对,NH3的分子形状为三角锥形,其键角为107°。
※(4)价层电子对数为5——sp3d杂化 (了解即可,下同)
分子构型为三角双锥。常见物质:PCl5等。
※(5)价层电子对数为6——sp3d2杂化
若6个杂化轨道均参与成键,分子构型为八面体。常见物质:SF6、AlF3-6等。
………
4.常见物质中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的计算与其轨道杂化方式盘点
物质价层电子对数杂化方式分子构型
CO2CS2HCN2+12(4-2×2)=2 sp 直线型
SO3CO2-3、NO-3CH+3BF33+12(6-3×2)=3sp2平面正三角形
H2CO3HCHO3+12(4-2-2×1)=3sp2平面三角形
NO-2SO2O3 2+12(5+1-2×2)=3sp2 “∨”形
CH4NH+4ClO-4SO2-4PO3-4 4+12(5-1-4×1)=4 sp3正四面体
NH3PCl3H3O+SO2-3ClO-3CH-33+12(5-3×1)=4sp3三角锥形
H2OH2SHClO 2+12(6-2×1)=4sp3 “∨”形
说明:
1.具备物质结构的基本常识确定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是不困难的,且氢原子不会是中心原子;
2.分子中有些非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也可依此法推断,在此不一一赘述。
5.有机物中碳原子杂化方式的简单判断方法
(1)如果碳原子周围只有单键,该碳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则为sp3。
如烷烃和环烷烃中的碳原子均为sp3杂化。
(2)只要碳原子周围有双键(碳-碳双键或碳-氧双键),双键两端碳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即为sp2杂化。
如烯烃中双键两端的碳原子和羰基中的碳原子均为 sp2杂化。
(3)只要碳原子周围有三键(碳-碳三键或碳-氮三键),三键两端碳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即为sp杂化。
如炔烃中三键两端的碳原子和R-CN中的碳原子均为sp杂化。
(4)若分子中存在多种基团或化学键,其中碳原子就可能存在多种杂化方式。
如:CH3-CO-CH3中,两端甲基上的碳原子为sp3杂化,羰基上的碳原子为sp2杂化。
中学生物教学要点 篇4
一、简要
所谓“简要”, 是指语法教学应简明、扼要, 有两层含义:
1. 注重重要的语法项目。
《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供了语法项目表, 将中学阶段语法项目分23项, 其中动词时态、非谓语动词以及主从复合句等都是教学重点。学生无论是为了备考, 还是升学后进一步学习英语, 这些语法知识都是必须掌握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语法要点讲解透彻, 不仅让学生懂得语法规则, 而且要求他们在语境中灵活运用所学语法规则。
2. 注重语法项目的重要内容。
同一个语法项目可能会包含很多内容。以情态动词为例, should的本义是“应该”, 也可表示推测, 特定情况下还有“竟然”“万一”之意。又如, must作情态动词时本义是“必须”, 也表示肯定的推测, 特定情况下表示“偏偏”;must还可作名词, 表示“必备的条件”。一个语法项目, 讲还是不讲, 细讲还是略讲, 都是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必须斟酌的。教师不必对语法抠得太细, 而应该把语法项目的要点教给学生。
如何界定语法项目的要点?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其次要考虑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法教学不能太难或过于繁琐, 以免让学生望而生畏。
二、易学
确定语法的教学内容之后, 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语法知识是一道难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分层教学, 循序渐进。
不同年级语法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应有所区别, 不能在起始阶段就将要学的语法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例如, 教授定语从句时, 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在语篇中识别定语从句, 侧重于对其形式的辨认, 让学生明白何谓先行词和引导词;接着再介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引导词;然后再解释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区别, 特别是注意as和which的用法;最后再讨论定语从句与其他从句尤其是同位语从句的区别。
另外, 除非是复习课, 一节语法课的内容不宜太多, 力求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并注重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语法项目。在语法教学起始阶段, 建议采取小容量、多重复的教学方式, 这样学生识记、运用并内化所学语法的过程会比较顺利。
2. 归纳演绎, 相得益彰。
在语法翻译法的影响下, 许多教师采用演绎法进行语法教学, 即教师先讲语法形式、语法规则, 然后举例说明, 最后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在新课程背景下归纳法受到推崇。归纳法教授语法的过程如下:
(1) 向学生提供包含目标语法项目的语篇;
(2) 引导学生辨识并归纳语料中的目标语法项目;
(3) 帮助学生整理目标语法知识;
(4) 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目标语法知识进行交际。
归纳法教授语法的优点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观察、识别语法现象, 从中发现语法运用的规律, 改变了以往用演绎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说学生记”的局面, 使语法课变得生动活泼,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然而, 采用归纳法教授语法也有不足。例如, 探究的过程用时过多, 学生有时讨论不出结果或者得出的结论漏洞百出, 有些语法内容 (如冠词的用法) 不太适宜采用归纳法进行教学。
与归纳法相比, 演绎法有其方便、快捷的优点。例如, 在英语中倒装是较难的语法形式, 与汉语的表达方式迥然不同。若采取归纳法让学生自主探究, 归纳其规则, 耗时较多而效果可能不明显;此时教师可以直接讲解语法规则, 帮助学生掌握语法难点和重点, 然后再设计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操练。如此教学, 效果可能更好。
新课改之后, 笔者发现很多英语教师唯恐被认为教学理念落后而不再采用演绎法教授语法。事实上, 教师应根据所教语法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实现有效教学。
3. 教学设计, 别具匠心。
教师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创设语境,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用法。例如, 在教授can, may, must等情态动词时, 为了让学生明白情态动词表示推测的用法, 教师可利用以下对话进行教学:
A:Look!Somebody is coming.Who can it be?
B:It may be our English teacher, Mr Li.
C:No, it can’t be him.He has gone to Beijing.
D:Oh, I’ve got it.It must be Mr Wang.They look like twins.
以学生熟悉的人和物设置语境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时的焦虑感。许多教师就经常以“我”“我们班”“我校”为背景来设置语境。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定语从句时, 将其女儿学习和生活的照片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然后围绕这些照片设置语境和组织教学:
My daughter is 24 years old.Six years ago she was admitted to Zhejiang University, which made me very excited.Now she is studying in England.
In England she has made many friends, most of whom are from Asia.
Look at the picture.This is her classroom, in front of which 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flowers.That white house is a restaurant where my daughter works in her spare time.
由于话题是授课教师的女儿, 学生对其在英国的学习和生活充满好奇, 加上教师用照片精心设置语境, 整节课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学习起来全神贯注。
讲解语法离不开举例, 例句的选择也是值得研究的。选择例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有时代气息; (2) 有文学气息; (3) 有幽默感; (4) 有人生哲理。
为了避免单调乏味, 有时教师还可以把语法教学与听力教学结合起来。例如, 在复习状语从句时, 笔者让学生听英文歌Right Here Waiting, 同时要求他们将听到的句子写下来:
Wherever you go,
Whatever you do,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Whatever it takes,
Or how my heart breaks,
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在核对听力内容之后, 再进行状语从句的复习, 因为有这首歌作铺垫, 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三、有用
不少教师只习惯于在语言形式上做文章, 仅在单句层面上研究语法, 而不是把语法放在篇章之中研究其在语言交流中的实际作用, 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学了就能用”的乐趣, 难以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语法是为了正确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教师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好语法是有用的, 这样他们的学习才会有动力。学以致用是巩固所学语法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创造机会和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语法。笔者的做法是通过阅读、写作练习来检测学生的语法水平, 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1. 在阅读中运用相关语法知识分析长、难句。
在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 阅读的地位举足轻重, 考试中阅读理解题所占的比重也最大。近年来, 中、高考阅读理解总体上有趋难的倾向, 词汇量不断增大, 长、难句增多, 而有时阅读理解设问点就在长、难句上。如果对长、难句的理解不透彻或不准确, 就会导致对整个段落理解的错误。
阅读的过程并非是逐词翻译, 熟练的阅读者抓住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语即可领悟句子大意。如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那些包含多种语法现象的复杂句式, 他们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句子的关键词, 促进句意的理解。在日常阅读教学中, 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中的长、难句。经过长期的训练, 学生的语法水平得到了提高, 平时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时遇到长、难句也不会感到束手无策, 更重要的是, 他们发现学习语法是有用的, 从而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 在写作中运用特定语法结构增强语言表现力。
近年来, 中、高考书面表达题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还必须具备丰富的表达手段。笔者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复合句, 尤其是运用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及状语从句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提供合适的话题, 要求学生运用特定句型来完成作文。例如, 笔者曾以“Which is more important, health or wealth?”为题, 让学生写一篇作文, 要求尽可能多地运用复合句。在习作中学生用了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及各种名词性从句, 尽管个别从句用得还不够自然, 但总体而言达到了训练要求。
中学生物教学要点 篇5
宾语从句系在复合句中位于及物动词、介词、复合谓语之后充当宾语的从句。宾语从句是中学英语试题命题的基本考点,也是中学英语学习的难点之一。学习宾语从句的过程中就必然遇到最常见的六大要点。
一. 陈述语序
宾语从句中的语序必须是陈述语序,即“连接词+主语+谓语”,而且不可缺一。这也就是说,从句的连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谓语动词只能位于从句的主语之后,而不能位于从句的主语之前;否者,就会引起从句语序的混乱。例如:
He asked me ________ during the summer holidays.
A.I had gone where (B).where I had been C.where had I gone D.where had I been
析:A、C、D项均违反了宾语从句的陈述语序的原则,惟有B项正确。
二. 主从句动词时态基点的一致性
根据动词时态一致性原则,主句与从句的动词时态的基点应保持一致, 或都以现在为基点,或都以过去为基点。具体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包含宾语从句的复合句中,若主句的动词用一般现在时,起从句的谓语须根据需要选用各种时态, 但原则上不用过去时态。例如:
Mary is very deligent.
Tom says that Mary is reading her English newspaper now.
Mary will give us a talk on English names.
Mary has been caught in the heavy rain and was sent to hospital yesterday.
2.在包含宾语从句的复合句中,若主句的动词用过去时,则从句的谓语动词也常用过去时态,如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等。例如:
Mother told me that she would show me around her company the next Saturday.
2.在包含宾语从句的复合句中,若从句的内容为客观事实、格言、谚语、常识等时,从句的谓语动词的时态不受主从句动词时态一致性原则的限制,即仍然使用一般现在时;若从句的内容为历史事实时,仍然使用一般过去时。例如:
(1).Our physics teacher once told us that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2).Our history teacher told us that George Washington was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USA.
三.连接词的选择
1.主句谓语是be sure,decide,think,conclude,know等表示肯定意义时,从句一般情况经常是陈述句,宜用that 引导从句。例如:
I believe that our women’s volleyball team will win the champinship in the coming Olympic Games.
2.主句是doubt,wonder,be not sure,ask等表示否定或疑问的动词时,从句一般情况属于一般疑问句或特殊疑问句。
(1).若从句句子结构完整,连接代词表示“是否”的意思,那么从句就是一般疑问句,宜用if或者whether来连接主从句。如果,从句后有“…or not”等选择意义,就常用whether来连接。例如:
I am not sure whether it will rain or not tomorrow.
(2).若从句的句子结构不完整,那么从句多为特殊疑问句,须用相应的连接代词或连接副词来引导主从句。例如:
We don’t know who will become the new headmaster of our school next term..
析:该宾语从句中缺少指人的主语,故用that引导从句。
(3).主句信息词为表示“否定”或“疑问”意义的动词,且该动词前已被否定时,那么,该主句之后的宾语从句常为陈述句,宜用that 引导主句和从句。例如:
1).I no longer doubt that the clever boy can pass the entrance tests.
2).We don’t wonder that China will enter WTO sooner or later.
四. 疑问词前置现象
当主句的结构为一般疑问句时,而且从句的结构为特殊疑问句时,习惯性地把从句的疑问词前插到主句的句首,这种现象就叫做“疑问词前置现象”。这种现象很容易引起同学们的错误判断,导致解题时的误解。例如:
(1).What do you know has happened to Mike?
(2).Who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student in your class?
五. 否定转移现象
当主句的主语为第一人称,且主句的及物动词为表示感知的think,believe,expect,suppose等时,常把对从句的否定放在主句中,其反义疑问句的后部须与从句的主语和谓语时态保持一致,且后部的动词只能用肯定形式;若主句的主语是第二或第三人称,那么否定转移就不成立,其反义疑问句的后部须与主句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的时态形式保持一致。例如:
(1).I don’t think you can pass the driving test, can you?
(2).I think you can pass the driving test,can’t you?
(3).They don’t believe that it is true, do they?
六. 引导宾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的比较
when既可以引导宾语从句又可以引导时间状语从句;if既可以引导宾语从句又可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whoever既可引导宾语从句,也可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当它们引导状语从句时,从句的谓语动词时态不能用将来时态或进行时态,且从句的位置较灵活;而当它们引导宾语从句时只要遵循主从句时态一致性原则就行了,可以使用包括将来时态、进行时态在内的各种时态形式,但只能位于主句的及物动词、复合谓语或介词之后。试比较:
(1).I don’t know when he will come here.When he comes, I will first let you know it first.
(2).We don’t know if he will come here tomorrow. If he comes tomorrow, we’ll telephone you.
(3).I will lend my dictionary to whoever needs it. But whoever breaks it will have to repay it.
析:前一从句俱为宾语从句,从句中的时态比较灵活;后一从句俱为时间、条件和让步状语从句,这些从句的谓语动词不能用将来时态,而只能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表示现在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或用一般过去时表示当时将要发生的动作或状态。
笔者认为,学习宾语从句的关键在于:把握其基本特点,分清类型,实现各个击破,达到学好宾语从句的根本目的。我祝愿本文能对同学们关于宾语从句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学生物教学要点 篇6
中学语文作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版块, 与每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紧密相关。语文学科每个时段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语文学习成果考查的重要渠道, 又是师生互动学习、教学相长的重要纽带, 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同时鉴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忽视教学规律、作业设置无序的现状, 对语文作业的科学设置也就自然成为当务之急。我以为, 在语文作业布置的实践环节应张弛有度、科学得当, 有六个要点应引起每位语文教师关注。
一、语文作业应有全面性, 包括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要求。
语文作业的方向取决于语文学习的大方向, 即语文学习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个语文学习者, 应该具备倾听的素养, 练就通过倾听获取信息的能力;一个语文学习者, 能在各种场合准确、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倾向, 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一个语文学习者, 应有阅读与朗读的习惯, 具备通过阅读获取信息、通过朗读思考领悟情感的能力;一个语文学习者, 应能下笔千言, 一挥而就。一个语文学习者, 应有思考的习惯, 不断开掘自己思考的深度。
这是语文学习的理想状态, 也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美好目标。这样的状态与目标决定了, 我们每个时段要关注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而不是仅仅限于这个时段接触的书本内容。所以在进行作业设计时, 应该考虑到语文学习的全面性的问题。教师对几个方面的语文能力培养, 应做到心中有数, 手下有序, 全面关注, 目标明晰, 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体现语文学习的要求, 并着意培养相关能力。同时, 不苛求每一天各种语文能力训练点的面面俱到, 而是根据当天的学习内容、学习状况, 有选择地侧重体现重点方向。
如, 可以要求每天有朗读时间, 每周有阅览时间;每天有表达交流时间, 每周有创作时间;每天有思考时间, 每周有静心倾听时间。具体时间的设定与随机调整的节奏都可以因时而化, 因地制宜。这里主要是要通过某种规范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意识, 使这些能力的训练能一直活跃在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流淌在语文教师汹涌澎湃的血脉里。
二、语文作业应有系统性, 站在学段、学年、学期的高度上审视。
语文学科每个时段都有新的学习内容, 作业也在不断更新, 但是这只是站在这一课或者某一个学习节点的视角上所进行的教学行为。我们得把一课的内容放在它所在的单元学段这个整体的框架下考察, 把它作为整个学段中的跟前后学习有紧密联系的一个环节, 找寻与把握这种联系, 方能合理定位学生在这个阶段应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 给学生留有科学的、利于其全面发展的作业。
分清学生处在知识的初识了解阶段, 记忆储备阶段还是运用实践阶段, 针对学生特定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 把学生放在三年学段的大视野下, 把学习信息放在放在三年学习大目标的树形系统下, 方有可能为学生实施科学的教学过程。
如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学生阅读提出的一些具体目标与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这些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方法思路的正确梳理, 于学生而言, 需要等待, 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 需要有科学的规划设计。有了这样的心理预设, 教师在七年级、八年级时期便不会急于求成, 也不企图一蹴而就;也不会把所有问题都留存下来, 到九年级阶段才开始解决。教师站在三年一体化的高度上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 审视自己每天作业的布置, 便也更能清晰地定位好学生在这个阶段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所应进行的训练的层次。如此学生的作业便增强了系统性, 避免了不着边际、任意而为的随意性。
三、语文作业应有精致性, 宜精选精练, 有时间与效率意识。
作业, 尤其是笔头练习,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 是重要的学习手段。它之所以能有效益, 与其精致度密切相关。众所周知, 作业不能没有, 但更不是越多越好。从心理学角度看, 许多知识性的作业, 书写的遍数超过了一定的限度, 就会使效果适得其反, 使学习过程异化为机械摘录。发展性作业的量练习过多, 就是简单的重复, 无用的劳动增加, 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这样的作业对语文学科促进作用不大。
所以, 精选精炼, 是落实时间与效率意识的必然选择。在教学实践中, 笔头练习中的知识性作业应最大程度降低。抄录书写不超过四遍, 订正的作业不超过八遍。它包括字音字形、古诗文名句、文言典型实词虚词等等, 学生可在摘录中加强知识的积累。发展性的作业, 如运用习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作业、具有开放性、有思辨性的作业等原则上做一个题目练习巩固, 最多设置两个问题。如句子赏析类的作业, 首先梳理赏析的要点, 关注句子使用的方法、可以选用的相对固定的表达、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等等, 再在类文中选择一个同类型的问题, 在通读的基础上只完成这一个问题。每天的笔头作业总量不超过半小时, 留有更多的弹性时间为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朗读创设空间。
四、语文作业应有针对性, 强调训练的实效。
语文作业的针对性, 主要着眼于训练的实效。适当的训练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积淀, 所以选择与当天、某一阶段所学习内容直接相关的问题作为作业, 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需品。教师在关注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形成的同时, 也得落实当天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思路、练就解决问题的新能力。从各个角度选择设置作业, 便有了许多可斟酌思考的事情。
如感知朱自清《背影》中白描手法的妙处, 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设置作业:其一, 朗读细致刻画背影的句子五遍以上;其二, 选择其中的一句, 说说其妙处;其三, 回忆自己生活中像背影一样能打动自己的某个瞬间, 用刻画人物的典型方法描绘那一时刻。这样的作业体现了一下几个特点:一、读写结合;二、读悟互动;三、书本与自己的生活勾连, 拉近作者与自己的距离, 更真切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四、针对性强, 都围绕感知“白描手法的妙处”这一目标设置, 引领学生去诵读、去体悟、去思考、去创作, 多种方式并进, 各种渠道延伸, 共同汇聚成实现教学目标的力量。
针对性强的作业设置有效避免了语文作业空、散的问题, 推动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牢固抓手, 借力实现语文能力的稳步提升。
五、语文作业应有差异性, 因人而异, 分层布置。
完成作业的主体是学生, 所以作业设置之前应有对学生的正确认识。一个普遍的事实是, 同一个群体内的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体现在学习基础、学习状态、学习能力等方面, 也体现在学生个体对语文学科内部不同领域的敏感度的不同, 所以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来。
语文作业的统一设置, 在操作层面上, 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它简单易行, 便于实施, 标准一致, 检查迅捷。同时它也暴露出涵盖面较窄、只能顾及某一个层次的明显问题。或是为基础薄弱群体设置了更高的难度, 使其失却了战胜困难、获得收获的喜悦感的机会, 挫伤了其持续学习、奋发向上的积极性;或是满足不了优势群体的学习欲望, 使得作业失却了推进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潜力的重要意义。语文作业的差异性, 正是基于对学生这诸多方面的层次性的认同, 颠覆对学生提统一要求、设置相同作业的局面与思维方式, 回归到因人而异, 分层对待的科学意义上来, 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记叙文写作训练环节, 可简单地把作业设置成三个层次的要求:其一, 切题, 围绕中心选取事件, 叙述清楚, 表达准确, 结构完整。其二, 切题, 能准确选取材料, 记叙充分, 有一定篇幅的描写, 表达流畅, 结构清晰。其三, 切题, 立意有深度;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记叙翔实, 描写细致精美;结构严谨, 条理分明;语言准确流畅, 简洁得体。
这三个层级的要求为处于不同基础层面的学生都提供了跳一跳能够得着的训练目标, 照顾了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 因人而异, 分层布置, 体现了科学性与激励性的统一, 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动力与潜力的激发, 最终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六、语文作业应有激励性, 寻找其任务与兴趣的结合点。
语文作业固然需要对一定阶段的学习过程进行复习回顾, 巩固强化, 以求得对所学内容的及时掌握、高效习得, 同时通过作业环节还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带领学生在学科上获得更多的乐趣, 并推动其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在学生寻找其学习任务与兴趣的结合点的过程中, 这样的作业优化了其学科学习的可持续性, 是最具长远眼光的预设。
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试行:
其一, 用口头表达类的作业引导学生去阅览, 去朗诵, 去演讲, 去与他人交流, 与不同的人群接触。
其二, 用梳理总结类的作业引导学生去及时整理总结自己的所得, 从而形成具备一定高度的可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的简单理论。
其三, 用实践操作型的作业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语文作业与自己的社会生活结合, 在社区、在街道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一定的问题。
其四, 用行走体悟类的作业引导学生走出去, 与语文天地里的丰富景象直接接触。走过田间小巷, 走过名山大川, 走过五湖四海, 用大语文的视野去观察世界, 去体悟文字中深蕴的情感。
语文作业关乎每个孩子的语文科学习现状与未来发展, 科学的语文作业设置, 于学生而言, 这无疑是幸福的。这对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这恰恰又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基本的底线。语文作业设置不随意、不草率, 方能有益于语文学科的发展;语文作业设置张弛有度, 科学得当, 方能有益于学生个体的长足进步。语文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其全面性、系统性、精致性、针对性、差异性、激励性的特点, 方能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收发自如, 真正实现事半功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教学的要点分析 篇7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性课堂,情景模式,兴趣
就目前新课改的发展趋势来看,对于初中生物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初中开展生物教学,就是要把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不仅要对于课程教学思想观念上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创新,还要合理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着手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全面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推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一、课程思想观念与教学意识形态的改变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当在生物教学课程的制定中,能够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要做到无论是在意识形态还是在思维培养方面,都要进行合理的创新,同时还应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双重结合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讲述《生物的特征》这一课时,就可以通过从身边的生物进行课程讲述的入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通过大屏幕投影仪进行放映,在大屏幕上向学生们展现各种生物的特征,图形结合,加强学生的记忆,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大脑的想象能力,从而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但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不仅要在课程安排上提高课程本身的革新,还应从细节进行入手,着重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能够与课程的安排相呼应,双重协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 2)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学习中来,让学生爱上学习。
( 3) 生物课程中添加创新元素,提高学生的思维扩展空间,保证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稳定地提升自我综合能力。
二、情景模式的建立,打造探究性课堂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在合理制定生物课程计划设计时,还应合理地建立课堂情景模式,多角度地打造探究性课堂,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课程的全部知识内容,让学生在无意之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良好、自主、愉悦的学习氛围做好铺垫,促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主表现心中的各项思想观点。同时,就目前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方面可以看出,建立合理的情景模式,能够有利于学生扩展思维,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因为对于新时代的学生而言,活跃生动的课堂氛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充满对生物知识的探究兴趣,同时针对于建立合理的情景模式,初中生物老师还可以一切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度来进行具体情景的合理安排,保证教学主旨是以学生为本,与学生为中心而合理开展进行的,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老师作为辅助者,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的形成,确保学生能够投入到生物课程的学习中来,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具体问题的探究,保证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的稳定。
三、实验教学稳定提高学生的兴趣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把生物实验与理论知识的双方面的教学进行合理的整合,使二者相互结合,保证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在进行实验教学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
( 1) 课程讲解与实验相互融合,保证课程在进行合理进行时,相关的生物实验就可以进行相互衔接,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
( 2) 考虑到生物实验教学课程在准备工作上的繁琐,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提前做好备课工作,提前从各方面前期准备中,确保生物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应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让课堂能够在安全、愉悦的氛围中开展下去。
( 3) 加强学生的实验知识的普及,合理地培养学生在生物学习方面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来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全面深入地走进生物知识的海洋中。
四、结束语
【中学生物教学要点】推荐阅读:
中学生物教学08-22
中学生物课堂06-06
中学生物教学创新10-16
中学生物教学现状06-04
中学生物教学总结11-18
中学生物教学法08-08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11-19
中学生物创新教育09-11
雷山民族中学教学工作要点07-19
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要点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