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创新教育

2024-09-11

中学生物创新教育(精选12篇)

中学生物创新教育 篇1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必须加强生物实践教学环节。搞好生物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养及综合素质[1]。新课程标准对生物学实验提出新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步骤、得出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转变为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对实验开展探究,得出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科学的实验结论[2]。新课标中实验内容在整个教学学时中所占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内容增多,实验所需设备和实验材料要求较高。很多省市初中毕业升学理科实验操作考试新增了生物实验考试内容,且把生物学实验环节列入中考理科实验操作考试范围, 分值与物理、化学相等。新课标已启动,目前各中学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能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是政府、社会和家长所关心的问题。为此,以阜阳市5所重点中学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1中学生物学教学现状调查

1.1调查对象

调查选取阜阳市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社会知名度高的阜阳师范学院附中、阜阳市实验中学、阜阳三中、阜阳市青颍中学和阜阳二中5所重点中学的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

1.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实验课开设、仪器设备、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等。

1.3调查方法

采取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于2013年4月至6月,共发放学生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38份,有效率92.3%;发放教师问卷26份, 收回有效问卷26份,有效率100%;每个学校访谈了3~5位任课教师,包括阜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阜阳实验中学、阜阳三中3所中学的生物教研组组长。

2结果与分析

2.1重视程度不够

在调查中,95.6% 的学生喜 欢上实验 课; 80.7%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的动力是对实验内容感兴趣,12.3% 的学生是 为了完成 学习任务, 3.8%的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仅3.2%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生物兴趣小组,认为会耽误其它科目学习时间或不感兴趣。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生物在整个中学教学过程中位于从属地位,生物实验教学更是不受重视,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以“本”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对实验很有兴趣,但是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及实验创新的意识严重不足,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更是很少,学生的愿望不易实现。为应对生物会考, 往往出现背实验结果、通过视频看实验步骤、考前针对性突击补实验现象。容易导致学生学习陷入机械化,不会把书本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更是不能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可见,中学生物实验开设情况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标要求。 80%的教师认为对生物课程标准的实验只能完成少数几个,有的学校甚至一个也完不成。86.4% 的学生对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开设情况不满意,仅有4.3%的学生对中学生物实验课程开设情况比较满意。

2.2师资力量不足

由表1可知,阜阳师范学院附中2 400名学生,仅有5名生物教师,生师比480∶1,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其它学校生师比大都在300∶1以上, 只有两所中学各有一位专职实验教师。从这几所较有代表性的学校来看,目前,阜阳市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严重缺乏专职实验教师,代课教师数量少, 教师任务重且高学历教师比例极低,这些都成为开展生物实验课程的主要障碍。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得不到实践锻炼,实验技能也会显著退化。目前生物师范生教育主要侧重于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没有将生物实验教学单独开设[3],这将直接导致教师实验专业化程度低。

2.3硬件资源匮乏

为了解中学实验教学硬件条件,从实验室场地、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供应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所调查的中学各有实验室1~2间,但大都没有专门的实验器材,常用的玻璃器皿和仪器,如小烧杯、三角架、试管架和酒精灯等多是临时从化学实验室借用。最常用的生物显微镜损坏严重,高达30%~70%,解剖器仅有 几套且缺 刀片,培养皿20~40个,远远不能 满足中学 生物实验 的基本要求。

学生问卷中,只有4.3% 的学生认为生物实验室平时开放,85.3%的学生表示只有上实验课时才开放;93.7%的学生认为生物实验仪器、设备很少或不能满足实验要求;87.2%的学生表示上实验课时动植物等实验材料有时或经常不够用。 教师问卷中,80%的教师认为实验室只在上实验课时开放,20%的教师认为由于设备不足,分时段开放给分组实验的单组同学;70%的教师认为生物实验经费和耗材不够用,甚至没有耗材;90%的教师认为生物挂图、模型和标本缺少或者老化严重;80%的教师认为学校实验室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由此可见,中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资源急缺,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以改善。

2.4教学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实验教学考核是根据中学生物考核目标,对实验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效果进行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技能通过考核活动对教师进行反馈,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调查结果表明,80%的教师认为目前对中学生物实验内容的考核,教师只根据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方式局限于随堂的实验报告,没有专门考查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3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它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然而, 目前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果完全依靠中学引进师资、扩大场所、购进设备、 增加投入等手段,在短时间内是不能现实的。建议以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进入中学开展生物学教育实习为契机,在高校与中学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搭建高校与中学资源共享平台。

3.1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培训实验技能

为了提高中学教师业务素质,各级教育部门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如国培计划、中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 中学生物教师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应根据中学生物教材中相应实验模块的要求,开展系统的实验技能培训,如仪器设备的使用、药品试剂的配制、 探究性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指导等,提高中学生物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高校有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和在中学进行教育见习的高年级本科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可为中学实验提供技术指导。中学可借助高校师生资源,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为校外辅导老师,指导中学生完成探究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3.2依托高校平台,优化实验内容

高校实验教学平台是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场所,实验室设备精良,技术力量集中。以阜阳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为例,高校实验室条件优势明显,如实验室布局更加合理化、实验仪器设备更加现代化、实验室配备及实验试剂标准化、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化、教师业务水平更加精湛。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是中学难以具备的。按照教学大纲,很多高校实验室每学期只有10周的实验教学安排,按照每学期18~20周计算,尚有8~10周时间可 以对外开 放。本次调查 结果表明,98%的中学生愿意去大学生物实验室做实验或参观,87.5%的高校教师和学生认为高校资源可以利用,包括师生师资资源、仪器设备资源、图书资料和动植物标本资源。另外,地方职业院校、 中专学校,甚至技校,都有较好的实验教学资源可向中学开放,可以为当地中学解决师资、场所和设备条件的不足。

充分利用高校实验资源优势,优化实验教学内容,让中学生识别制作简易动植物标本,了解仪器设备性能及使用方法,掌握电子期刊检索方法, 开设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学习实验统计分析及科研论文写作方法,加强高校教师与中学的横向联系,及时把握中学生物教学现状和改革方向。

3.3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实验效果

评价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实验教学效果评价,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生物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改进的作用,中学应运用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评价体系。实验评价可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评价常态化,最后由老师带领的考核小组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成绩。自我评价主要采取书面理论测试的形式,小组评价可由组长记录出勤率、 课堂表现、实验结果等,教师评价主要测试学生实验技能,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利用实验室具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让学生独立设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及分析实验现象。完善的评价体系既能反映出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完成对中学生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测试,做到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全程化及评价方式多样化[4]。

3.4高校助人自助,培养优质生源

中学生源质量的优劣从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对大一本科生的植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连续多年对大一新生最基础的显微镜使用技能进行调查,发现80%~90%的学生不能正确使 用,其中30% ~40% 的学生不 会使用,10%左右的学生没有见过显微镜,这为高校生物学专业系列课程实验的顺利开设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到中学见习,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站,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应该反哺中学,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情况下,为中学教学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场所资源和设备资源,培养优秀的中学生,亦是为高校培养优质的生源。

4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与相关中学一起努力,找出了较好的解决办法。传统的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在教室或实验室进行,学生的视野局限在课本,况且随着中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场所、人力资源、仪器设备都收到限制。通过对地方高校资源的利用, 创新性地拓展和改善了中学生物实验的环境和条件,为高校和中学的合作提供可靠的结合点。利用高校资源创新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初衷是为了更有效和高质量地改进提 高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在实施过程可能存在诸如实验耗材资金紧张, 学时计算,师资配备,平衡中学多而高校少等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在此次创新探索中,现在只做了一些初步工作,虽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完善和丰富发展,努力把这项探索推向一个新阶段,提高到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晋.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6):124-126.

[2]高继生.实验缘何“纸上谈兵”——关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8):44-46.

[3]杨华林,桂英,韦艳艳.基于高中课改的中学生物学实验研究与实践[J].中学生物学,2011,27(11):60-61.

[4]李淑梅,胡春红.对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J].生物学教学,2014,39(2):66-67.

中学生物创新教育 篇2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即将来临,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这应当作为科任教师的重要工作目的确定下来,通过科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发挥作用,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1、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大胆提出异议,形成师生之问的多向交流,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生活垃圾如何处理、克隆及珍惜动植物的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会,师生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思想交流,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想法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陈旧的,甚至有时还显得幼稚,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思想的“火花”,教师应积极鼓励,支持和肯定,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课堂活动,既拓宽了思路,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在是一举多得。

2、抓好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基本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创造性思维既是由多种思维组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不能只进行某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2、1 抓好悬疑探索式教学方法的设计。善于质疑问难是开始创造的第一步,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注意设计好能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要注意营造一个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的氛围。

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设疑指导――阅读思考――共同分析――简要总结”的教学方法。我进行了“三先三后”教学方法的探索:根据计算机屏幕展示的问题和提供的材料,先由学生闯关思考,后由教师开导思路;先由学生发表见解,后由教师整理、提高;先由学生进行条块分析,探索问题,归纳要点,后由师生概括、小结。有些章节,我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再共同分析这些问题。我还将学生日常所提的具有独特见解的特别是与知识和科技发展有关方面的问题登记造册,深入分析,并鼓励、表扬有关学生。长期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创造意识。

2、2 突出运用比较区别法教学,培养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和方法。在生物教材中,不管是植物、动物、人体解剖生理、细胞学,还是遗传、进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很多都可以用比较区别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五点区别”,“脊椎动物五纲在形态、结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生殖发育等方面的区别”,“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等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比较区别的方法教学。重要的是要突出学生思维分析的过程,教师千万不要包办。长期有目的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区别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

4、利用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中学生物教学创新思路初探 篇3

【摘 要】创新能力是人类所具有的最宝贵的潜能之一。运用创新思路教学,就是依靠与创新能力发展相联系的原理,采用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教学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积极心态和健康个性。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 创新思路 实验氛围 创新能力 创新个性

创新是人类的灵魂和最宝贵的潜能,放弃了创新,国家和民族就难以进步和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亟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介绍笔者在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初步思路。

一、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新观念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强调。当然,这也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需要的。笔者认为,如果希望学生能够不断取得创新,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心理;如果学生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生物学知识在学生的眼中变得丰富多彩,魅力无限。新的时代背景要求对旧理念和旧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最为重要和迫切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在课堂上思前想后,一会儿害怕给学生传授的知识要点不够全面,一会儿又担心给学生着重强调的内容是否能紧跟高考考点。现在回头想想,这些都是属于治标不治本的笨拙的做法。其实如果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便会悠然自得地徜徉在生物学知识的浩瀚海洋当中。如果能达到这种程度,学生自然会对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对于整个生物知识体系及理论的宏观掌握也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那么提高高考成绩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二、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

实验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生物教学的实验环节,需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实验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需要平等交流[1]。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能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勇敢地尝试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一次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实验中前用低温处理的一组洋葱根尖与其他对照组进行了交互对比,有学生观察到洋葱在做低温处理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的典型分裂均相有不同程度增加。又例如在进行标本“压片”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到,如果将标本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再在其上盖一层载玻片,之后再进行轻压,当需要拿取盖在上面的一层载玻片时,由于两个玻片之间存在液体,所以非常容易导致下面的玻片和实验标本产生位置的移动,从而对实验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这时便有学生提出了一个想法,即能否将实验操作流程方法进行改进。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好想法。这就是一个创新的好典范。最后,学生通过不断实验并进行对比,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操作流程方法,即先放好盖玻片,然后后盖上一张小片的滤纸,最后再盖上一层载玻片,然后进行压片。实验过后发现,根尖仍然保持得十分完整,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三、学以致用,注重联系实际

生物教学的一个重大原则便是学以致用,这也是生物教学的终极目标。既然如此,就需要教师在平日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让理论教学达到最高效率。例如笔者在讲解有关抗体的知识时,就将某年的高考生物真题与课堂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联系春季流行性感冒病易发高发的情况,了解到若将患有同类传染病但已经治愈患者的血清注射到其他正在患病的患者身上,能够达到加强治疗效果的目的,这是由于已经治愈的患者血清中含有对该类病毒的抗体。与此同时,笔者还将其与我国有关这些方面的高科技进展进行联系。例如教学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时,将其与生物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些高尖端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环境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全方位比对,然后在恰当的地方进行联系,这样不断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营造非常良好的氛围,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不断总结,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课的课后小结也是生物教学过程中又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以前我们的实验课小结总是流于形式,成为一个摆设[2]。在新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总结和反思,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课本中的实验方案虽然是由高级别的专家敲定,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许并不适合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在实验课后根据自身实验所进行的情况,从实验的材料、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的装置等全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和反思,然后思考变革和创新,总结出最理想的实验方案。如课本中对于脂肪检测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徒手切片并切取花生的子叶薄片作为实验观察标本。但是,在实验的实际操作流程中,大量学生都无法切取到理想的花生子叶薄片,从而影响实验的进行。在实验总结和反思中,我让学生互相讨论怎样改进这一实验操作方法。学生提出了许多改进方案,我再让他们逐个进行尝试并选出最优方案,最后终于确定了采用涂片的方法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具体的做法就是将被浸泡的花生种子剥掉种皮,然后用手指轻轻捏住并在载玻片上反复涂抹几下,这样便有少量花生子叶细胞能够粘在载玻片上,经染色后可以观察细胞中非常清晰可见的花生脂肪颗粒。

五、培养创新个性

在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矢志不渝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对创新的热情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情感意志,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敢于证明自己观点并乐于创新实践[3]。例如某次在教授生物进化知识时,我让学生列举生物进化史上一些科学家的动人事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个性。所谓的创新个性包括三个方面,即创新目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欲望,这是创新教育和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助推力。我们都知道,兴趣和创新是密切相关的,生物科学的兴趣就在于创新,而在创新过程中又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兴趣,从而再次促进创新。每年我们生物教研组都会举办生物科技节,学生可以亲自设计课题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所遇问题,撰写实验论文;还可以制作各类生物模型和教学用具等。这些作品中,有的科技含量很高,学生在用心、动手的过程中形成了创新精神,也给了学生在生物实验研究上一个观摩和学习的平台,经过不断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一步步养成思考、研究、动手、总结的好习惯,并不断转变为自我创新个性。

总之,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成功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长期坚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洪芬.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初探[J].学周刊,2016(08):193.

[2]潘莉.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9.

中学生物创新教育 篇4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老师的“导”, 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生物课和生物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源泉。

1. 在实验教学的引入上结合一些经典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发展史和著名生物学家奋斗的历程,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像光合作用的发现, 生长素的发现等经典的实验, 孟德尔植物杂交的实验以及他的生平, 邹承鲁等我国科学院院士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他们锲而不舍地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他们研究了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都是很好的实例。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 同学们大部分会热情高涨。

2. 结合当今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如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前, 可以介绍当代基因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发展以及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 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 就有可能为案件提供证据。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其中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可以加入糖尿的测定和糖尿病治疗上的一些前沿理论, 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课后他们大多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

3. 巧妙设问, 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思维科学证明:思维活动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创新学习应从学会质疑开始。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 不要急着给结论, 甚至是一些没有结论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他们不断地去钻研、去探究。如在进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教学时, 设计以下问题: (1) 为什么在根尖长到5cm时取材?取材的部位是什么?观察的部位是什么? (2) 解离试剂是什么?解离有何作用?解离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其他浓度或其他药品行不行?等等这一类的问题, 同学会带着问题去实验、去探究、去创新。

二、注重实验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教材上的实验无论从实验材料的选择, 实验器材的使用, 实验药品的配置使用, 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等都有较为合理完善的安排, 是众多专家智慧的结晶。但我们要告诉学生, 这不是唯一的, 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这恰好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不要把生物实验课上成实验验证课, 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1. 实验材料多样化, 力求创新。

同一个实验, 各实验小组可以准备不同的实验材料。比如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 教材上所选的实验材料是菠菜, 我们可以准备菠菜、甜菜叶、萝卜叶等。甚至鼓励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实验材料选用。再如:在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时, 除了教材上提供的用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外, 可以尝试用花瓣、白菜叶等。可见, 在选取不同实验材料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寻找多种实验材料, 得出多种实验结果和结论。在启发动员学生选取多种实验材料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用多种材料反复的实验中, 熟练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在面对不同实验材料出现的实验结果时, 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与归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离他们并不遥远, 自己也会做科学。对课本实验材料的再次探索, 可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观, 培养创新精神。

2. 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的创新。

在教学中, 对实验方法和步骤的讲解可以改为让同学们自己另外设计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 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通过学生拓展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例如,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 要求同学们不要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材料和用品, 自己选择适合的实验材料和用品。同学们会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利用课余时间, 大量查阅资料, 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材料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法。

三、通过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中往往只注重实验结果的记录, 而忽视了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 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 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 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

1. 通过分析实验程序和现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 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过程中每一步骤的作用, 出现的每个现象, 每一个处理的意义、处理的效果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 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 创造性的提出改进方案。

2.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中, 因各种各样的原因, 学生的实验结果有明显的, 不明显或失败的, 老师应指导学生分析结果出现的原因。例如, 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 有的色素颜色过浅, 有的色素带分离不明显, 有的色素带弯曲等, 老师通过指导学生查找原因, 提出改进的措施。

中学生物创新教育 篇5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创新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标志。在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社会以及各大企业对创新性人才的渴求愈发强烈,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高中生物作为一门系统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兴趣,在课堂教学活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生物教师共同面临的难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培养策略,以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为我们的生物教育、社会以及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1转变教学观念,唤醒创新意识

学生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由来已久,早已经形成了定时的思维模式,在学习或实验过程中往往用既定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根本无法进行深入思考,更别提创新力,甚至,部分学生会认为创新只是发明家以及科学家的事情,与其自身毫无关系,不想也不愿去创新。事实上,创新却是时代发展要求,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具备的一种能力。只不过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创新是一种潜在的表现状态,需要广大教师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其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彻底转变传统教育下“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器官,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创新提供更多空间与机会,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对学生独到的看法与见解给予充分肯定与表扬,即使这一见解并不怎么高明,看法并不怎么独特,但这却是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学生思维创新的第一步。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多鼓励学生举手发言,让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续的生物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再将其当作孩子看待,相信他们有能力、也必然会克服问题不断发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其能在实践参与中逐步提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因为创新源自疑问,毫无悬念的课堂教学只会使课堂过于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以及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的思绪难以集中起来,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涣散的状态中,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而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与探究性的课堂问题教学情境,则能够有效为课堂设置悬念,为学生思维留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由于其认知方式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反复的过程,如若创设的问题过于复杂与繁琐,脱离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与知识范畴,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使学生束手无策、无从适应,这样的教学只是徒劳,浪费教师与学生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只是空谈。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学习能力设置不同难度梯度的问题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实践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基础学科,大量的实验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构建起高效的生物课堂,还能够培养起学生的独立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教师要对于实验过程进行充分地设计,要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己进行观察,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来感受生物实验的乐趣,使学生能够产生对于生物研究的兴趣,并且在不断深入的实验中逐步树立起自身的解决生物问题的意识,能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产生自主创新的意识。要想在生物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以引导教学和辅助教学为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包括研究对象以及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物学习的思路通过实验展示出来,这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而言是很有帮助的,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更能够培养其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但是在现在的高中生物课堂中,实验教学的力度相对较小,这就从一定基础上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限制,所以只有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结语

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而言,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生物是一门比较具有灵活性的学科,学生能够从生物课堂中得到很多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中学生物创新教育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  创新  教学  思维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等方面鼓励学生大胆的开展探索活动,积极创新,发挥自己的才能,发挥的发挥思维的想象力,并且多多的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包括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分析实验的结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不断创新实验教学,尝试新的实验方法

应该说高中生物实验的内容比较繁多,除了生物课本上原来就有的实验步骤与实验方法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寻找新的实验方法,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中产生不同的实验过程,比较不同的实验结果,从而深入研究实验的本质,在差异中发现自然规律,在探索中培养创新能力。对于实验的实施,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开展实验过程中,要引导运用科学方法与多种探究技能,从而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对于课本中提供的实验方法与实验步骤应该大胆的创新,这样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开展“淀粉酶对淀粉与蔗糖水解的作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实验中,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定实验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进而提高实验创新的能力。对于一些讨论题,就进一步引导学生认真的思考实验步骤,努力的发现隐含的各种合理的实验方法,学会分析实验的结果,从得出的结果中推导出科学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让实验材料多样化,在丰富的材料中创新

在探究相同的实验课题时,每一个实验小组准备的实验材料都不尽相同,这取决于实验人员的和实验环境的实际情况。实验材料的选取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帮助,不同的实验材料所产生的实验过程和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多种多样的,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不断的反复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打下良好的生物学科实验基础。例如:在开展的“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研究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等实验中。就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材料,在做好实验的充分准备的同时,还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到了实验成功的内心喜悦,从而获得了成就感。通过对实验材料的丰富,大大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思考,充分的说明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优化实验,而且让实验活动更具有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实验充满变化与趣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些实验是演示实验,即教师把实验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这样的实验无法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其中,难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把实验的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这样的实验就是探究性实验。与演示实验相比,探究实验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锻炼了思维,增加了交流,熟悉了操作,卓有成效的培养了创新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实验模式。例如:在开展的“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与“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实验中,就改变传统的教师演示实验,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探究“水族箱中群落演替”的实验中,可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将实验交由学生来做,学生首先将实验对象选为透明的鱼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这样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锻炼了创新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我们在实施生物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与问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去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知识是最宝贵的。教师交给学生的知识都是经过前人的艰辛努力而得到的,学生难以切身体会,倒不如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探索来得深刻有效。对于学生来说,课本上的语言太过遥远与抽象,教师要广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激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化学键的连接上,学生们有的用绳子作为材料,有的用线作材料,还有的用胶带连接起来。学生的实验的过程中花样百出,种类很多。学生的种种表现说明,这体现出了学生的非凡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引导,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除此之外,还利用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开展专题知识讨论活动。

总之,新时期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质疑,在实践中了解生物、学习生物,在学习基础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仁君.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教学与管理,2013(30).

[2] 杨月娥. 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益阳师专学报,2013(05).

[3] 侯丽杰. 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林区教学,2012(Z1).

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生物教学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现阶段, 生物教学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 生物教学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课程改革以来, 中学生物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如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将实验教学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 受重视程度及考核标准的影响, 现阶段的生物教学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 学校对生物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对生物学习的认识程度不足。学校方面:受应试教学传统思维的影响, 学校对开设生物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 对课程安排及教学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不足。学校对生物教学的投入失衡, 导致生物沦为语数外等学科之外的次要学科。学生方面:学生对生物学习的认识不足, 对生物课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心态普遍存在。在缺乏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没有投入全身心的精力在生物上的情况下, 生物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 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模式单一。主观方面:许多生物教师仍将书本教学和理论教学作为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 以理论代替实践, 未能做到教学方法的改进与研究, 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即使在课堂上做实验, 也仍然是以讲授为主, 且不能做到学生的全员参与。客观方面:学校对生物教学师资力量的投入不足。尤其是生物实验需要大量的专业设备和耗材, 学校在有限的财政拨款的条件下, 无力在生物教学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或主观或客观地导致了生物教学空洞、乏味。

二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生物教学由于其实践性强的本质特征, 更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中学生生物学习的创新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 培养兴趣爱好, 激发创新意识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一旦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毕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同时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当前的生物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单调的教技更使得本身就略显枯燥的生物课程更显枯燥。事实上, 在生物教学中, 不能只是简单地根据教材来传授理论知识, 还要同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的动手能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产生好奇心,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比如, 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著名生物学家的探究历程、有趣的生物现象和经典的生物学实验的方式, 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譬如, 在讲授绿色植物分类的过程中, 穿插介绍明代名医李时珍倾尽全力研究药草, 不惜以身试药, 最终完成《本草纲目》这一鸿篇巨制的内容。通过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创新意识。

2. 利用现代教学手法, 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的生物教学手法主要是以理论知识的课堂传授为主, 教师视说教为主要的教学手法,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事实上,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不仅教学的内容要与时俱进, 教学的手法也要求新求变。生物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从根本上克服学生对老师的依赖,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比如,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 由于存储量大, 运算速度快, 而且具有较强的处理声音、文字、图片及视频的能力, 表现形式也更加直观、形象, 能够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固有缺陷。因此,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采取多媒体信息技术, 使用视频音频软件对图像和声音进行分析处理, 使学生对生物现象及本源的理解跃然纸上, 从而从不同的角度在感官上刺激学生, 激发了其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思维的目的。

3. 重视实验教学, 提高创新能力

激发创新意识是创新的伊始, 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方法, 但要真正达到创新的目的, 还需要创新的实践。如何将创新付诸实践, 关键是要加强创新主体的动手实践能力。在生物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合理的教学实验是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老师来说, 应该鼓励学生独立从事一些操作性活动, 如采集标本、制作模型等。对于学生来说,

也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 才能将生物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的概念知识, 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 以实践激发自身的质疑精神, 提升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最终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 能力培养,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中学生物教学中, 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利用多种教学手法、重视实验教学等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逐步提高生物教学和生物学习的质量, 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摘要:生物是中学阶段的必修科目。如何开发中学生生物学习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一直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生物教学的现状为出发点, 阐述了现阶段生物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就培养中学生生物学习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红亮.新课程下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22) :87~88

[2]冯建英、萧蓓蕾.微生物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 2010 (1) :112~114

[3]王瑞鹏.浅析在中职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3 (27) :32~33

[4]刘燕.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软件:教学, 2014 (2) :109

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篇8

一、激发兴趣, 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 并综合考虑学生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 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 及时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教学“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一节时,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株绿色植物, 最好尽量具备六种器官, 可以考虑选择一株带有六大器官的盆景。学生看到了盆景, 尤其是看到上面还长有果实时, 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 都积极地、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思考着这株盆景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时。然后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 学生们很快就认识并掌握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有了浓厚的求知兴趣, 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 思维才会灵活多变, 这就为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

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学习环境宽松, 学生才会自由地想, 自由地做, 他们的思维才可以无限制地发散, 创造的火花才不会受到压抑。笔者认为, 要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就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并和学生平等交流, 共同探讨,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例如, 教学“花卉嫁接”时, 有一个学生指出, 能否将黄瓜嫁接在南瓜上, 以延长黄瓜的生长期。当时学生们哄堂大笑, 认为他是异想天开。笔者及时抓住这一个设想合理的一面, 并鼓励这个学生去试一试。事实证明, 这个学生的设想是正确的, 经嫁接的黄瓜不仅生长期延长了很多, 还增加了黄瓜的产量, 改善了黄瓜的品质。

三、开展前测调查, 组建智能小组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要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全面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已有基础及兴趣, 明确学生实际与将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笔者是这样做的:在教学之前, 首先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问卷调查, 如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有多少, 为什么感兴趣, 为什么不感兴趣, 是否喜欢实验, 是否愿意去收集资料, 是否喜欢看生物的电视及相关书籍等等。之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创新教学行为, 改进教学方法。

四、重视生物课堂中的实验教学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 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 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 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 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法”的实验方法、“自然考察法”的实验方法等。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 (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 、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巧, 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 以新的角度看问题等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并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遵循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问、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以培养其创新思维。如, 在学完“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后, 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树木在秋天会落叶?为什么植物在炎热的夏天不易被晒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让他们互相启发, 破疑解难。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怎么回事?对这位学生的问题, 笔者没有正面回答, 而是在肯定的同时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帮助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中学生物创新教育 篇9

一、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 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可以说科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只有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让学生更加关注新知, 才能让学生处于精神的高度亢奋状态, 才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思维的火花, 这样学生才能有新的发现。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保护与激发, 调动学生参与生物探究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如演示实验, 教师可以亲自操作实验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模拟来向学生展现一些生物实验, 以实验奇妙的现象、意料之外的结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自然会在心中产生诸多的困惑与不解, 这正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所在。

二、创设丰富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动机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改变知识的单向传递, 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 在探究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情境, 可以将新知寓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活化问题情境, 既可以拉近学生与生物学科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从生活中去提取与抽象生物模型, 运用所学生物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更加利于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现象更明显。通过实验来呈现问题, 既可以以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更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 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巧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科发展史中包含着许多的趣味轶事, 可以说每一个真理的发现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通过故事来呈现问题, 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来收集更多的生物科学家的趣味故事, 以故事来呈现问题, 以此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提问

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更要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自主提问。首先, 就要打破师道尊严与教材的权威地位。传统教学以教师、教材教参为权威, 不允许学生挑战与质疑, 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在条条框框内, 学生不敢提问。我们要打破这种权威, 要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的批判意识与精神, 让学生勇于质疑, 敢于提问, 大胆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其次, 引导学生提问。教师要将提问权下放, 让学生有自主提问权, 教师则要发挥指导与引导角色, 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逐渐透过事物表面达到深层认知, 进而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最后, 对待学生的提问要科学评价。如何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简单而轻易的否定, 会打击学生提问的信心, 而让学生对提问失去动力, 对生物学习失去信心。而一味的表扬又会让学生飘飘然, 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这就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既要对学生勇于提问的勇气与积极性给予肯定, 同时又要巧妙地指出其问题所在, 这样才能让学生欢快而主动地改正。

四、开展学生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 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以实验为手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以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与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结合所学来进行大胆地猜想, 并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各种猜想。这样从实验的设计到操作全部交由学生, 学生拥有更大的空间与舞台。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次真理的发现, 是一种突破常规思维的再创造,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要想确保学生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 学生在组内展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操作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指导, 学生思路偏差时给予指正, 思维受阻时给予启发, 为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探究保驾护航。

中学生物创新教育 篇10

一、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德国人类学家兰德曼说:“如果人有某种不可改变的东西的话, 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人的创新本性。”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的人, 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 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说, 创新是一种自发向上的思维模式, 它是一种自由的想象与表达, 属于思维自由发散的范畴。由此可见, 思维的发散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不仅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 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 限制了学生对求知欲、想象力的探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言论自由、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的想象力, 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提供教育的学校机构而言, 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自由的学习环境是重中之重的关键。然而这个学习环境的营造同样需要学生的配合。每一所学校, 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营造崇尚知识、探求真理的氛围;在精心培养人才方面, 校长和教师责任重大, 既要做到严格要求, 又要做到平等待人, 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也是创造教育的基础性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观察、思考和想象, 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课堂上, 教师要学会角色转变, 放下老师的身段, 与学生融为一体, 改善课堂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尽情地畅谈。课堂教学方法要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观察的能力, 分组讨论, 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使大家能更好地融为一体, 给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和更多的锻炼机会。

二、注重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出真知”是众所周知的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我们已经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来自于理论, 理论同时又深化理论。理论为人们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从而规范人们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很多问题, 通过理论的学习很容易明白, 可真的在实践过程中, 往往事倍功半, 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所以, 我们最应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生物学是一科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 生物实验以其直观的、形象的特点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也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课堂中, 我们应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设置实验模拟情景, 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实验模拟场景,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验证理论的合理性, 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创造才能。例如, 观察生物细胞样本时, 让学生通过自己做的培养标本进行观察, 鉴于同学们五花八门的样本选择, 可以了解到不同的生物细胞拥有不同的生物结构, 从而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知识。通过对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观察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又有助于锻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能力, 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都可作为切入点。

三、探索新的生物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 注重教学、讨论、练习的有效结合,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学生成绩为目的, 以达到课改理念、落实课程目标和运用新教材的教学效果。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 同时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在挖掘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从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课堂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及时纠正学生在认识事物方面的错误,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多看书籍, 开阔学生的课外视野,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生物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 生物教师除传授给学生生物基本知识以外, 还必须教给学生各种学习能力, 尤其是创新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在当代多元化的世界里,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在生物教学中, 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今后我们要全面地、长期地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 探索更多的、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使创新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素质的效果。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致远中学)

摘要:创新不仅是一种能力, 也是一种意识。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生物创新教育 篇11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能促使他们勇于创新。只有宽松,学生才会自由地想,自由地做,只有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宽松和安全时,思维才可以无限制地发散,创造的火花才不会受到压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每位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进取的情绪状态之中,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新发现,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各种媒体,调动各种因素,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旁栏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能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经验、知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

四、鼓励质疑问难和求新求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好奇、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方式思考问题,从而独辟蹊径,提出自己标新立异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敢发前人所未发;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质疑求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中学生物创新教育 篇12

一、鼓励参与, 激发兴趣

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强, 对新颖奇特的东西特别敏感, 一种现象、一幅挂图、一件实物、一段故事都会激发他们极大的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 提供适当的材料, 创设可行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积极参与, 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讲“有丝分裂”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 (1) 生物是如何由小长大的?⑵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⑶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 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 在讲“水分代谢”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 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 重量会减小, 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并由此积极地去思考, 自然就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课堂小结时, 教师采用悬念式结尾, 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 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例如, “有丝分裂”结课时, 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用表格形式总结出来, 然后问学生:“这些数量关系如何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呢?”学生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 提出了许多有创造性的意见,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思维动机, 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节上, 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即在每个教学环节, 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 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 提出思考性问题, 以激发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参与。这些思考性问题, 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 但都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 活跃思维, 诱发兴趣,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质疑问难,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 在生物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 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设疑问难, 强化学生的思维, 以利解决问题。例如, 在讲完“顶端优势”后, 我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 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我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 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 引起学生注意, 积极思考答案, 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质疑, 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合乎学生的实际,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否则, 矛盾不但解决不了, 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 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 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 发展求异思维。例如, 在讲“蒸腾作用”时, 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 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蛋白质代谢”时, 可向学生提出:“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在人体细胞内都能合成吗?”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 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 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 如果缺少分解者, 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 这些问题看来很小, 却能小中见大, 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 达到小疑有小进, 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 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三、通过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是指在思维过程中, 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 而是从已有信息出发, 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 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等的约束, 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 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 使人开阔思路、多想办法, 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新鲜见解, 使问题奇迹般的得到解决。如学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以后, 可让学生列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一切可能措施, 诸如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 防治污染;绿化荒山, 植树造林;通过生物工程寻找新能源、改良新品种;农业生产工厂化等。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 就是要善于凭借已有的知识, 探究未知的问题, 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为此, 生物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 使他们学会联想, 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 正是联想的体现。在做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 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分离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学生提出: (1) 用汽油做层析液; (2) 用毛细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园形滤纸中心; (3) 以粉笔取代滤纸条做实验。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 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 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独立地进行形象分析、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到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 都充分利用了联想, 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四、分析综合, 归纳提高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 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 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 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剖析, 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 再加以综合概括, 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 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 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 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 分析: (1)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 (2) 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 (3) 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 (4) 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代谢终产物的情况。然后归纳总结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析, 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 最后再进行总结, 从而使学生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得到了很好培养。

上一篇:光盘存储技术下一篇:现代大人力资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