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人力资源观

2024-09-11

现代大人力资源观(精选5篇)

现代大人力资源观 篇1

培养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 让教师掌握有效探索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可以指导教师修正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最终实现德行的整合, 从而感化孩子们的道德品德, 熏陶孩子们的灵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要么没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认为品德课是小学科, 没有必要花太大的精力, 只要照着教材教学就行;要么不懂得如何进行资源开发, 造成事倍功半。笔者以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品德课教学一定会受到更大的重视, 一定要为立德树人这样的大工程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对待品德课教学, 要切实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效益。如何提高?彰显品德课的大育人观, 积极开发品德课的课程资源, 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笔者一般这样做:

一、深入理解教材的内涵, 从而获得拓展

品德课老师在首先要深入“备教材”, 然而当前的教材不管是什么版本, 一般都会受到当地的区域、气候等条件的限制, 所以教师要能够学会因地制宜。因此, 在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要深入剖析, 并作深刻的理解, 要理解编者的意图。要求教师一定要切合当地的实际, 所处社区的人文环境、文化氛围, 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 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视野等进行实际操作与应用, 进一步的加工和改造,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所在地域社会知识的理解。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 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 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

品德教材往往以故事说话, 因此教学容易浮于浅层次, 作为品德教师, 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 看到故事背后的东西, 要能够总结出本次教学精炼的内容, 也就是要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在此基础上, 我们才能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要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 我们就要先明白教学内容所涵盖的范围, 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量。心理学说, 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是一定的, 因此, 我们要充分把握好品德课的信息量, 要让孩子们量力而行, 不能让孩子们消化不良。

2. 挖掘教材自身的内涵, 看到教材彰显的外延。

我们可以对教材中蕴含的教材资源, 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 这样在无形中拓展了教材的资源, 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深刻。比如, 第七册《走进民族大家庭》一课, 教材的内容已经足够宽泛, 介绍了各民族的特点, 这完全为教师拓展和挖掘开放了广阔的空间。所以, 在进行备课时, 我首先播放了《我爱中华》这首歌, 并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听后的心得, 此时我还适时出示了《中国民族分布图》, 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收集的各民族的图片、资料, 并让他们各自谈谈最喜欢哪些民族的哪些方面, 如服饰、生活习俗、地理环境、语言等。最后, 我们还对小组中的代表所展示的情况进行了评比, 这样, 大家对少数民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挖掘教材自身的资源, 需要教师对教材具有足够的敏感度, 能够看到学生可能忽略的资源。这样, 就对品德教师教材解读的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二、整合媒体资源的优势, 从而获得拓展

当下, 我们可将网络上的资源和影视中的有关资源合并称之为“媒体资源”。随着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 当下,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网络已经基本得到了普及, 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可以有效利用媒体资源, 使得教材的教学内容得到拓展和补充,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心情等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教材内容, 从而形成个性化学习的良好习惯。

比如, 进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一课的教学时, 我这样说, 事实上, 现在的家里与公共场所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一旦危险发生, 该怎样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目前, 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比较脆弱, 还没有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我们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孩子们在以上方面得到提高, 学会遇到危险如何应对、如何自救或互救, 能平安成长。本科内容所涉及的内容具有现实性, 具有特殊性, 非常适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于是, 在上课时, 我们巧妙利用网络资源 (制作课件)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伤痛”。看完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教科书上内容:“2009年, 全国共发生火灾13万起, 死亡1000多人。其中, 许多人是因为缺乏火灾中的自救常识而失去宝贵的生命”。我还让孩子们跟我一起收集网络上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国发生的火灾次数及死亡人数, 以及重大火灾的真实场景, 让孩子们受到心灵上的震撼, 孩子们深刻明白了掌握相关火灾逃生的技能, 是多么的重要。上本课时还可以播放煤气中毒的安全教育录像片, 让学生体验怎样防止媒气中毒。通过这些视频, 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刺激, 他们都一致认为, 要珍爱生命, 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 从而提升了应付危险的素养和能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的丰富, 从而获得拓展

社会是一座非常丰富的资源库, 它有效地拓展了教材的内容, 社会中蕴含着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诸多资源。但, 由于我们的运用意识不够强, 因此有时反而觉得社会中蕴含的资源过于缺乏。但, 如果我们有效拓展, 比如, 我们可以结合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 丰富和拓展《品社》课程的内容。

我们一般将《品德与社会》的性质作这样的定位:品德与社会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资源。

因此, 我们要精心挖掘教材自身的资源, 要充分利用网络中的资源, 并有效整合社会中的资源, 充分利用民风民俗、社会公益、历史传说等, 甚至连孩子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 还有国家与国家, 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大事情等, 我们都可以充分关注并加以整合和开发。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理念了, 时时都是育人时, 处处都是育人处, 每一位品德课老师, 都应该有这样大育人的思想观念, 发挥品德课教材与生活, 与孩子的生命相联接的途径, 让品德课从教材走向孩子们的精神成长, 让品德课真正使孩子们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力量, 让孩子们认识社会, 认识自我, 并产生一定的认同感, 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获得思想的提升, 这样, 品德课才能真正为“立德树人”服务。

现代大人力资源观 篇2

接下来就是如何做的问题。即:如何进行文化输出,实现资源整合?

总体上讲,整合战略分为横向整合(水平整合)、纵向整合(垂直整合)和平台整合(多元整合)。企业通过行业间的横向整合,可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改变业内竞争格局和行业内的次位,并可形成价格、采购以及行业经营规则的控制,拥有行业话语权;通过纵向整合,可减少供应方数量,并向供应方提出更高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求,避免因供货短缺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通过多元整合,可形成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经营团队,为企业实现核心生存提供有利保障。

1、整合:树立“大资源观”

企业的价值是一个整体,由三部分共同创造,第一部分是硬资源,第二部分是软资源,第三部分是软实力。国际上有人做过统计:硬资源创造价值约占14%,软资源创造价值约占18%,软实力创造价值约占68%,这也符合0.618的黄金分割原理。

企业中的硬资源,主要包括厂房、设备、技术和资本等,这些都是企业的有形资产,是创造价值的平台,起基础性作用。重视硬资产,无疑是必要的,因为产品生产必须依靠这些硬资产,但是硬资产都是同质资产,每个企业都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硬资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所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小,这是不可抗拒的趋势。

企业中的软资源,主要包括品牌、专利、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等,这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创造价值的能力,起主导性作用。每个企业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扪心自问,企业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如果你的核心家当中缺乏软资产,就要警觉这是企业最大的危机,

因为随着竞争的升级,软资产作为企业的异质资产,创造价值的作用越来越大,这种态势将锐不可当。

因此,企业需要树立一种大资源观,不仅要重视物质资源,也要重视人力资源;不仅要重视劳力资源,也要重视智力资源;不仅要重视国内资源,也要重视国外资源;不仅要重视空间资源,也要重视时间资源;不仅要重视现实资源,也要重视潜在资源。

光重视还显不够,最重要的是,企业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并使现有和潜在的资源相互配合与协调,使之达到整体最优。文化软实力就是企业一种整合特定资源的能力,那些著名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用其最具价值的核心理念去整合其内外各类资源。

2、核心:最具价值的关键理念

文化软实力来源于“核心理念+运营模式”,核心理念是企业最具价值的关键理念,深藏于企业中,乃至大隐无形。从表面看,核心理念不会给企业直接带来几百万元的效益,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它能给企业带来无形的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不是以百万、千万来衡量的。

西方学者有一个比喻:文化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3/4,大体相当于管理组织、制度、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部分,占1/4,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管理。一般人比较看重露在水面3/4的有形文化部分,却忽视了隐藏在水下、起决定作用的核心理念。核心理念是起到核心作用的关键少数,也是决定文化软实力的最关键因素。

现代大人力资源观 篇3

【关键词】大职教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大职教观是指包括继续教育与学前教育的职业教育,其核心是终身教育理念,由此可知,在大职教观视野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在终身学习理念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将伴随着整个职业生涯,而不再是完成学业就结束了的传统职业教育。因此本文通过对大职教观进行阐述,以及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策略。

一、大职教观教育的概述

大职教观教育的核心就是终身教育,将教育的范畴进一步扩大,使整个职业生涯都需要实施职业教育,此种转变也与当前的教育形势有关,目前大部分继续教育学习者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就业,以及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开展大职教观教育十分必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不容乐观,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就业以及职业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批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短缺,供不应求,致使许多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又有许多单位人才短缺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了资源浪费,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二、职业教育的目的性不强,此问题在职业院校显现的更加明显,当前职业院校不断扩招,专业设置的类型多样详细,讲解的知识全面,宽泛,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与能力,只了解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致使学生就业困难。三、职业教育偏理论轻实践,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注重讲解相关知识的原理,理论体系,作用意义,价值,影响,忽视了对方法与技术的讲解,致使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不符合企业要求,就业困难。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中存在较多问题,教学效果较差。

三、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启蒙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向学生渗透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以及职业态度的教育,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至关重要,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目前传统的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启蒙多数在14到18岁之间,学生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或者在高考之后才开始进行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启蒙教育较晚,现代职业教育认为,在学生小学阶段就需要开展职业启蒙教育,通过设立专门的劳动技术课程以及职业教育课程,使学生对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通过活动课程的渗透,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递职业认知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能够适应职业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的预备教育,是为使学生适应职业教育而做的准备工作,是为学生职业教育的学习奠定基础的过程。

(2)实施职业准备教育。职业准备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一种现象,高等职业院校只接受高中毕业的学生,中职毕业的学生没有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机会,此现象导致了我国缺少高等技术人才的情况,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至关重要,有利于培养高等技术人才,针对此种情况,将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向中职学校倾斜是一种较有效的解决手段,学校可以采取3+1模式,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可以增加一年的学习年限,并通过一系列的考核评定,使学生具备高等职业技术能力,符合培养要求,培养大批高等技术人才,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职业准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职教观视野下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三大部分内容,一、对大职教观的简要概述,二、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三、对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策略的研究,通过以上内容发现,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通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实施职业准备教育等方式构建现代教育体系至关重要,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使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董仁忠.关于新形势下“大职教观”若干问题的探讨[J].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2]孙岩,张文娟,崔春华.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6)

现代大人力资源观 篇4

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现代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仓储协会每年实施的中国物流市场调研中就可以看出来, 近几年物流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 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的比例, 第三次调研时不足40%, 第四次为60%左右, 第五次达77%, 第六次已提高到近80%左右。在第六次的调研中, 物流网络只覆盖本地市场的企业占21%, 覆盖区域市场的企业占28%, 而覆盖全国市场的物流企业的比率已占到51%。可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稳步推进。同时, 也应注意到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现代物流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反映在:

一是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相对发达国家比较低, 企业之间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仅仅停留在单一系统的运用和基本技术的引进上, 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 物流基础信息缺乏, 数据采集困难, 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有关人员、企业、商品等的基础信息不充分, 同时物流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单证仍然采用纸面和传统的传输方式, 没有电子化。即使采用了电子化的部分信息, 也主要是靠人工录入, 条形码、磁卡、RFID等物流信息采集技术尚未普及使用。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统计, 正式注册使用条形码的企业只有十几万家。此外在物流中常用的各种单证格式和数据代码也不统一, 各地、各行业甚至各企业自成体系, 难以在信息系统中共享。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物流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二是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的整合度低, 很多企业虽然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 但是没有通过信息技术实施流程革新, 改造物流供应链, 使得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脱节, 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欠缺。虽然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成为热点已有一段时间, 各地政府也投资建了不少信息平台或网站, 但是总的来看许多效果不理想, 全面的物流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并没有形成。

三是国内物流监管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信息服务业的法规、制度、标准建设滞后。只有规范了相关法规, 改进物流流程中的企业监管和政府监管, 才能保证物品的安全和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有限, 创新能力低。国内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 往往只是使用单一信息技术, 对多技术的整合运用能力低。如很多企业仅仅采用了条码技术, 而对GIS、GPS技术整合运用到物流中的却很少。又如EDI技术的运用, 相比国外还处于初级应用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在国内物流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时, 缺乏创新精神, 在管理和技术上的创新能力低, 往往陷入就技术应用而应用的局面。

建立基于信息技术资源的现代物流管理观

信息技术资源架构体系的形成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应用而逐步形成的, 是一个系统。信息技术资源体系实质上体现的是企业信息技术的潜在能力, 主要指企业组织、整合与运用信息资讯与科技的能力, 它不是单一的一种技能, 或者可以购买到的一种科学技术, 它主要包含了企业信息技术基础建设资源, 企业信息技术中人和技术的综合资源状况, 以及企业无形的以信息技术促成的相关资源。这些资源又是来自于企业对信息科技的有效管理、整合利用与创新。信息技术资源体系依赖于其人力、技术和关系资产的状态。这种能力是硬件、软件、共享服务、管理实践以及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集合。

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基础资源的现代物流管理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基础资源, 是现代物流管理创新与持续改进的基本能力;企业利用现阶段物流行业的最先进的信息技术, 能够不断提高现代物流管理水平, 并能给予企业策略性的机会。从信息技术基础资源来考虑现代物流管理观, 就是要求使用关键性的信息软件和硬件技术;就是要具备开发跨上下游交易处理系统和整个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能力和战略;就是要能够充分利用因信息技术与物流业务整合而产生的新机会。

建立信息技术人机综合资源整合的现代物流管理观。现代物流管理除了要应用信息技术而外, 还牵涉到企业内外人员。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 关键的是人机综合资源的应用。在现代物流管理中要拓宽员工对信息技术的获取渠道, 强化员工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包括硬件上采取计算机网络等新兴技术, 软件上重视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等;同时提高信息技术的传递速度以及对信息技术的认同度, 包括组织结构设计科学合理, 员工之间紧密团结、消除沟通障碍。在现代物流管理中, 员工适应物流技术变革的能力, 往往会促成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快速开发, 企业物流管理会很快产生一种变革适应力和科技创新力, 这都将推动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人机综合资源能力, 是体现企业物流管理本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信息技术的高效整合, 是最具有企业物流管理特色的资源, 也是构建企业物流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通过加强网络技术整合多种物流技术应用, 打造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共享管理观。一个传统的物流企业, 自行建立一个物流信息系统所耗费的资源是巨大的、昂贵的, 我国物流企业迫切需要一个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公共平台整合行业现有资源, 实现共享, 发挥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 这将会从根本上改善物流行业的现状。通过网络技术建立整合了多种物流技术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真正实现了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整合与共享。

建立依托技术创新的现代物流管理观。技术创新是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的核心,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创新, 物流管理也需要创新, 创新能提高企业的物流技术, 降低物流成本, 如通过IT治理和IT技术革新, 企业能大大的控制物流管理的成本和物流信息化投资风险。依托技术创新, 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 用技术创新推动现代物流管理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物流业的竞争环境, 使得整个行业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现代大人力资源观 篇5

2016年8月22日,“2016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峰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由国家发改委、中国企业联合会等机构作为支持单位,旨在通过主旨演讲、主题论坛、专题展台、先锋企业表彰等方式,展示中国工商界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促进经济、服务社会、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的可持续发展成果。

8月22日下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程会强出席大会分论坛“绿色论坛:共建绿色生态新机制”并以再生资源产业为例介绍了我国在绿色发展中的一些演进和实践。程会强建议,为了解决现代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可以建立长效机制。一、从整个社会层面要加大这个社会的宣传机制。二、要加强公众的参与。三、通过法律的强制机制。四、根据中国的国情采用利益引导机制。五、加强技术的支撑。六、加上金融的翅膀。

以下为程会强在分论坛的问答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很高兴这个机会给同志们探讨一下绿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因为给我出的题目是生态文明非常大,时间有限,所以我以再生资源产业为例说明一下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一些演进和实践。

从3个方面来谈

第一,大的时代背景分析一下我们国家生态文明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态势,再生资源产业是进入什么样的阶段。

第二,围绕我们国家现代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基本的思考。

第三,谈一下发展的建议。

首先看第一个方面,我们国家的再生资源产业如果从大的历史分析来看可以分成3个阶段,我给它起名叫1.0、2.0、3.0版本。

1.0版本是从建国到2004年之前这个时期。这个时期我们国家的再生资源产业主要就是收旧立废,当时在计划经济短缺的情况下,我们收旧妃嫔,作为对计划经济短缺的补充。在这个时候生产、声量的废弃物以再生资源产业初期阶段,也就是完全是一种废物利用的阶段出现的。

到了第二个阶段,2.0版本,2004年,我们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循环工作经济会议,报纸我们国家循环经济进入到战略层面,再生资源就是以循环经济为导向。这个阶段从2004年到十八大这个期间,大约10年的时间,我们国家循环经济经过了两批试点,从试点到示范,进行若干具体比如像城市矿产、餐厨废弃物等等的试点,还有生物基地的建设等等。在这十年的时间之内,再生资源产业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单纯的废物利用从三二原则(音),简量化、资源进行指导,这样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循环流程。这是发展的第二阶段,我称之为2.0版本。

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我们十八大以后,我们国家正式确立了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的经济格局,最近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从生态文明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出现以后,我们的再生资源也就是进入到了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从再生资源到循环经济,再到生态文明,这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一个高级形态,3.0版本。在这个版本当中,我们的再生资源产业是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但是它本身不单纯是一个产业的发展,而是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大循环,包括我们进入到国际大循环。所以我们这种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是为了我们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实现这种三个发展的协同,解决我们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整个绿色生产、生活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再生资源的产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特别是我们现在进入到经济新常态的这样一个新的时期,我们处于这种经济的换档、调整、转换的这样一个结点,我们现在的目的发展的动力更加强调内涵式的发展,不再是扩张式的发展。在这样一种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再生资源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本身通过产业的循环,生产的循环和以及我们绿色消费、生活的循环形成我们整个完整的社会的循环体系。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我们的再生资源产业本身也取得了很迅猛的发展,国家这两年发布了相关的再生资源的统计报告,根据最新数据,十大品种目前总量已经超过了2.46亿吨,增长率是非常快的。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现在再生资源产业面临很多挑战,特别是现在在总量攀升的情况下,单价现在在下降,因为我们现在的经济目前的转化不是完全扩张式的,目前我们产生的这个废物相对于原来来说价值就说比原来要稍微低一些,从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整个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还是总体是一种良性的趋势,只不过在当前的形势之下,我们单一的价值出现了一些挑战。

这是我们分析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再生资源目前进入了一个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新时代。

???第二个方面,再生资源和我们生态文明目前相关的国家战略,也是不断通过我们的政策给予体现。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们的再生资源产业的政策,大家可以看到,从回收环节,再生利用环境,到消费环境形成相对完整的配套体系,从最初单一再生资源的回收管理办法,到我们国家的政府采购,法律形势,从单纯的原来的生产环节到现在的消费、流通环节的相关法制的规定都逐渐齐全。再生资源也是列入我们国家“十一五”、“十二五”,乃至现在“十三五”的重要发展规划。现在出现最新态势将再生产业资源发展和前端环卫量网熔化成为我们整个再生资源成也发展的新的态势。从政策演进的情况看,我们国家再生资源政策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与环境经济、生态文明政策是配套,逐步提升的生态文明作为十八大以后国家出现的总体战略,生态文明做了顶层设计。国家有两个重要的文件,一个是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的意见。第二就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改革的设计方案。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整个生命建设的顶层设计。围绕这个顶层设计,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具体领域相关政策的改革,比如在互联网+,绿色生态以及农业循环经济,中国制造2025以及我们现在标准化建设,甚至说流通服务业的快递业这种绿色快递等等这样一种新的业态发展等等都出现了很多新的改革的态势,而且不断深入。可以说从整个政策的利好来看,对再生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力的支持。

这样一个目前的发展的态势之下,我们国家的再生资源产业现在应该说可以进入一个深入推进的时期。怎么深入推进这个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我在这儿提个人几点思考供同志们参考:

一个是总体的思路,我们国家从再生资源前期的我们说生产领域的废物延伸到现在生活领域的废物,从“十五”,我们单纯说的立废到现在把再生资源作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的抓手。在“十三五”期间,我主张在绿色产业与园区、企业和社区的再生资源为引领,结合我们现在城市的绿色社区和农村的美丽乡村的建设,推进整个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绿化建设,就是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常态化,发达国家再生资源是常态,我们现在是通过项目或者基地建设逐步推动。

再生资源产业从会收到现在,公众意识的提高到交投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我们在上海调研的时候,上海不叫回收站,叫交投站。所以从回收到交投是一个质的飞跃,所以从再生资源下一步的发展来讲,可以形成一些与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密切相结合,逐步升级的模式。

具体我们可以提这么几条建议:比如我们建立再生资源拉的数据平台,目前我们国家有三大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这三大协会围绕再生资源可以说做出了一些突出的贡献,也编制不同的报告,这个报告数据之间有一些冲突,所以我们需要整合相关的数据平台,为国家重大决策服务,用数据管理、数据决策、数据服务,这样能够把我们整个生资源产业形成完成的整体,争取列入我们国家的新的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目录,列入我们的统计年鉴。目前我们的统计年鉴分29类产业,是传统的,没有细分到实际的产业。所以下一步要把再生资源产业培育成新的产业的话,需要进一步自身予以规范。

第二个方面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再生资源的回收标识。发达国家再生资源有很重要的标识,就是绿点标志,这个最早起源于德国,绿点标志就是很好的解决了中介组织和生产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绿点标志使生产者获得良好的社会信用,消费者看到有绿点标志的产品可以放心购买。所以我们这种标识的建设在我们中国也是一个下一步方兴未艾的问题,标准、标识等等,认证工作,这个看着是一个软的东西,实际上将来在高级业态的发展情况下会成为很重要的利器。同时我们国家有一个很重要的“一带一路”的战略,这个战略可以围绕着国际再生资源的大循环,让国内的再生资源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像非洲,这些发展中的国家,现在非常需要中国的再生资源产业的支持,像再制造,像我们的一些基本的道路的建设等等,有很多的材料的循环,都是得益于我们再生资源产业。

为了解决我们现代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我在这儿提出六个机制,看看从共建绿色新经济的角度怎么使我们的产业实现一种长期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个机制,从整个社会层面要加大这个社会的宣传机制。现在大家对再生资源产业认识还不是非常的全面,有很多人把再生资源产业单纯看成是一个废物产业。我们这种再生资源产业在新常态下,十多年的引进之下,对我们国家的节能减排,对解决我们的资源短缺,对解决环境未来问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社会上的餐厅,在学生用的书本当中到处都是这种绿色循环再生资源的宣传。

第二个方面机制是要加强公众的参与,我们中国人很多,中国人可以用乘法,也可以用除法,我们每个人都尽一份力,我们的产业会做得非常快。如果每个人都参与到我们整个的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当中,徒手之劳就可以使产业前端产品大大降低,特别像现在垃圾的前端分类和减量工作。公众的参与在发达国家也是非常的流行。比如像美国,每个家庭在每个垃圾箱,每个公寓当中可以看到一些怎么进行这种资源循环,怎么实现垃圾分类的一些标识或者相关的宣传知识,公众也是身体力行。

第三个机制,要通过法律的强制机制。我们知道仅仅靠道德层面的宣传教育还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的时期之内,要采取一种法律的强制是一个保证。美国在街头上的垃圾箱不允许见到生活废弃物,对垃圾的关系会有一个规定,很多国家对此都有很多具体的规定,中国垃圾分类的问题应该说是在十年前开始进行试点,但是到现在效果还不是非常理想。这样需要采取强制的措施予以保障。

第四个机制,我们根据中国的国情还要采用利益引导机制。比如我们现在在一些大城市建立的智能回收系统,现在北京的机场、高铁都可以看到我们这些智能回收机,这是通过反券、积分等等利益引导方式使公众进行精确分类,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这种智能回收它的很重要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说保证所回收的产品进入到一个可追溯,可监控的精确回收的流程当中来,最终的末端是进入到我们正规的回收企业和处理企业当中去。这个利益引导机制在目前的现阶段之下还是一个必须要采取的重要的措施,保证提高我们的回收率。

另外还有一个机制,要加强这个技术的支撑。这种支撑可以说是我们整个的循环经济和再生资源发展的一个脊梁,如果没有技术支撑,整个的再生资源产业和新能源的发展全是空中的楼阁、海市蜃楼。技术支撑的机制以及相关的工作,比如像宝钢,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做得非常好,我们现在很多大型企业采取了一些工艺的改革,上下游的连接,不同产业之间的组合,特别是在企业内部,在园区,以及我们更大的社会层面都形成一些共生机制,这些是保证我们整个产业发展的很重要的技术支撑。

最后我们认为,整个发生资源产业,不光除了我们所说的几种机制,还需金融的翅膀,这个使我们产业迅速发展,迅速解决产业规模发展的很重要的机制,金融的创新,实现我们再生资源的跨越式发展。现在在我们比如天津、河南等等,采用供应链金融,建立有色金属的交易指数、交易中心,大连建立再生资源交易所等等,已经有很多很好的试点。下一步通过资本的运营,可以使传统陈也获得新生,最终为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我们整个生态文明大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我们企业、公众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绿色产业会形成一个更多的生态发展的新机制,为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上一篇:中学生物创新教育下一篇:肝内胆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