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精选10篇)
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 篇1
一、课堂教学方法不当的主要表现
1. 一讲到底,满堂灌。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始能明晓。”此种情况至今仍然如此,语文教学是这样,其他学科教学也是这样。讲风太盛,是各科教学的通病,教师唯恐讲之不周,讲之不详。有教师认为,不讲似乎便对不起学生,没有尽到做教师的责任,就是没有水平。还有难以言明的心理障碍是:怕考试考了而教学中没有讲到,会引起学生的埋怨,领导责难;我没有讲到是我的问题,我讲到了你(学生)答不出,便是你的问题了。因此,课堂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讲得过多,讲得过细,则面面俱到,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自己消化的时间。难怪有学生向教师呼吁:“还我自读权,授我自读法,留我自读时。”有的课堂上虽有点缀性的提问,其目的也只是服务于讲,其本质仍然是“灌”。
2. 一练到底,满堂练。
有的教师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一讲到底变为一练到底,美其名曰强化训练。教师的教学工作成了备课找题单,上课发题单,讲课对答案。学生对这样的教学编了一个顺口溜:“不是灌,便是串(串讲),要不就是满堂练。”而所练内容,往往未经过精心设计,精心选择,多为信手拈来,缺乏明确的目的,不是安排在合理的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练习,而多为可有可无的机械重复的练习。一练到底、满堂练的结果,自然是白费时间,徒耗精力。
3. 一问到底,满堂问。
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有的教师把“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往往把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名为“启发式”,实为“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才肯罢休。这一个问题问完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堂堂都是如此,学生哪里还有学习的兴趣,教学效率岂能不低?
4. 一看到底,满堂看。
因为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所以有的教师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没有圈点勾画,没有动笔批注。学生则有的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的既不动口,又不动手,开卷茫然,闭卷亦茫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式”。
5. 一乱到底,满堂乱。
有的教师缺乏组织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的教师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民主为借口,课堂纪律松弛,管理混乱,如“放羊”,没有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效的基本策略
1. 形成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中师生关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意见和建议的民主氛围,让他们互相讨论,大胆发问,标新立异,鼓励他们假设、猜想、推理,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和谐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教师热爱学生,主要是受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的支配,更富有理智特征。而学生的尊师,是对教师爱生的回应,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更富有情绪色彩。情商的作用在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尊敬和信赖,学生更多地表现出主动参与的激情。因此,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十分有效的感情投入,更是学生乐学的动力。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便是“移情效应”的具体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其实,师生关系也具有复杂的多重角色意义。他们之间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关系,更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成熟者与未成熟者、有知者与无知者、成人与儿童、长辈与晚辈,乃至兄姐与弟妹等多重角色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就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权威性。徐特立说:要论师生的相互关系,首先就要谈教师的人格问题。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徐特立所要求的“模范人物”,显然是对教师修养的一种期盼,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石。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有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怀和爱护、无私和没有偏见的品格,有庄重的仪表和举止等。只有当你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师,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你担当的教育角色发出耀眼的光彩。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而且能使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与反馈实行最佳控制成为可能,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先决条件。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其要义却显而易见。
2. 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学习。这种积极的课堂气氛,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小学课堂上的眼、言、神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构成不同的课堂气氛:
集中型:瞳孔放大,目不转睛,屏息聆听。
活跃型:目光有神,跃跃欲试,发言踊跃。
疑惑型:眉头紧锁,窃窃私语,焦虑不安。
顿悟型:眉飞色舞,喜笑颜开,冲口而出。
厌倦型:神色倦怠,昏昏欲睡,张口结舌。
松散型:目光游移,交头接耳,松松垮垮。
六种类型中,前四种为积极的课堂气氛,后两种为消极的课堂气氛。一堂课自始至终处于同一种状态是很少见的,如集中型可能向厌倦型转化。教师应随时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使各种积极的课堂气氛类型合乎规律地交替出现,避免消极的课堂气氛。
3. 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得生动的、主动的发展。而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教学中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把重心放在“如何学”上,由“学”体现“教”;变学生“学会”为“会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还有很多,我们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补充与完善。
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 篇2
学生管理教育过程教育功能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好了,学校工作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只有与时俱进,学校才能在严峻的挑战中不断向前发展。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教学管理一起构成了学校管理的核心。时代的发展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学生是人”
学生是人,这似乎是一个最平常不过的事实,不用特殊说明。可就是这样一个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在人们的认识和行为中,甚至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中体现得并不十分明确。教学中的机械灌输,学生管理中的强迫纪律、粗暴体罚和恶语中伤,并由此造成学生“视学校如囹圄而不愿进,视老师如寇仇而不愿见”。这些现象在我国教育中长期普遍存在,足以说明“学生是人”这一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是十分淡薄的。那么,“学生是人”这一学生观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是活的能动体
学生不是动物和无生命的物,他们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是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只能被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导致学生的良好发展,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外部教育才能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那些不符合学生内部需要的教育会遭到抵制和排斥,使教育功能完全丧失或大打折扣。
2.学生有人格尊严,有自尊心,有思想感情
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是人具有更强烈更丰富的尊重和情感的需要。他们的尊严和情感一旦受到伤害,就会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进而排斥外部的教育,同时也会导致人格的扭曲。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加以尊重,满足他们的正常合理的需要,这是教育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
3.进行学生常规管理和常规训练
要对学生常规管理作科学界说,关键是正确解释“常”和“规”。我们认为,“常”应理解为:共性、一般性、根本性,而不能理解为经常性。因为,学生管理中一般性、共性、根本性的内容不一定是经常性的内容,如学生工作计划管理、学生工作总结管理、招生管理以及考核管理等是阶段性工作而非经常性工作,而经常性的内容则必然是共性、一般性、根本性的内容,如班级几乎每天都要进行的学习管理、品德管理、卫生管理等是所有学生管理中的共性内容。那么,“规”是何意呢?我们认为“规”是指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即学生管理必须依法、依规进行,教师不能依某人的主观意志随意管理学生,这就是日常所说的规范化管理。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学生常规管理作这样的界定:是指学生管理者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学生管理中共性的、一般性的、根本性的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规范化管理的总和。具体说,它包括招生管理、学籍管理、卫生管理、学习管理、品德管理等。
与学生常规管理相对应的是学生的常能训练,因为在管理学生的同时也就训练了学生相应的能力。例如,在管理学生卫生时,学生的卫生习惯也就得到了培养,在管理学生学习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生常能训练可以描述为:是指学生管理者对学生能力中共性的、一般性的、根本性的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规范化训练的总和。具体说,它包括学习训练、卫生训练、品德訓练等。
二、学生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完整的人
所有的人都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人的自然属性即人和动物一样具有生理需要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如饮食男女的需要,生理发展经历由快速到平稳再到衰退的过程。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按照社会的要求发展自我,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等方面的素质,这是人的本质所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学生观对教师至少有以下两点启示。第一,我们应尽量满足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应有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如生理的需要、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等。此方面,我们的不足是只强调学生的求知需要,对其他需要都有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否定。如对学生的体罚和人格的侮辱还相当普遍,在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第二,对学生的生理需要应以社会性要求加以引导。如对中学生的早恋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不能大惊小怪,更不能视作品德败坏而横加干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学生当前的主要社会责任是长身体、增才干,而不是谈情说爱和谈婚论嫁,因此,应引导他们把爱情这份美好感情暂时深藏心中。同时,应使恋爱中的学生认识到人类的“性”和动物的“性”不完全一样,人类有必须遵循的特殊的性道德和性法律,不能在性方面乱来。
三、学生是以正规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主要的社会职责是学习知识、发展身体、增长才干,因此,学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中。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其他活动冲击正常的教学活动。再者,学生的学习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都极强的学习,它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一条捷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利用它,加速学生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正面教导的原则学校把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放在首位,从四个途径开展正面教导;配备资深专业教师,利用课堂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教育。如通过政治常识课、哲学课帮助学生了解政治领域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使学生培养起起码的政治责任意识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客体双重地位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学生观现在已为更多人所认同。这一学生观似乎前后矛盾,其实不然,只是视角不同而已。从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认识和塑造学生这一视角来看,学生当然是客体,教师是主体。可是,从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以求得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则必然是主体,而教学内容则是客体。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和现代教育的“学生中心”都没有看到学生地位的这种双重性。这一学生观要求我们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王鸿江.现代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黄至成,程晋宽.现代教育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陈家贵.市场经济与企业经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4]吴恒山.学校领导艺术.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树立创新观 篇3
一、树立创新的课程资源观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 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资源, 忽视“思维”资源, 导致教学中出现“知”、“能”严重脱节的现象。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树立多元的课程资源观, 改变过去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倾向。要充分认识到,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资源内涵丰富, 在教学中, 凡能促进课程内容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 达成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 都应是课程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强课程意识, 有一双慧眼, 去发现课程资源。同时还要以教材作为切入点, 对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实践资源、信息化资源、隐性德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 设计不能模式化, 能化平庸为神奇, 立意新颖, 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特别要注意整合有自己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使课堂教学新颖独特, 别具一格, 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让学生流连忘返于政治课堂上。
二、树立创新的学生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灵魂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应该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创新, 在思考问题时, 把思路指向新的方向、新的领域, 不唯上, 不唯书, 不唯师, 只唯实, 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点和经典信条,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 经常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 不因为某个学生的提问古怪而批评他, 也不因为某个学生的发言不准确、不清楚而指责他, 而是微笑面对学生,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增强自信, 久而久之, 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以更好的心态对待学习, 更加自信地走向成功。
三、树立创新的教师观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这是传统的教师定位, 在现在仍不过时。但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 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 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 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 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 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缺陷。
教师应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如此才能“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一, 要好学不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习, 而且要向社会学习, 向实践学习, 更应潜心领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努力做到业务精湛、知识面广、文化积淀丰厚,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 要更新知识结构。“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不断吸纳新知识、新信息, 完善知识结构, 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能满足学生求知要求的新的知识结构。第三, 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政治教师应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探究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不断反思教学行为, 总结教学经验并关注学科最新学术动态, 及时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
四、树立创新的教育评价机制
在网络背景下, 学生对信息的阅读、选择、处理, 使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客观知识的获得, 更重要的在于促进创新精神的自我成长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学必须改变以记忆程度为指标的评价原则, 充分培养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等认知能力, 培养他们对各种信息正确判断、选择、理解及应用信息创造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能力。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自主地成立一些学习小组, 让小组之间展开竞争, 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 相互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的,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 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 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程成为学生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程。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 篇4
那么,语文学科具有哪些特点呢?语文学科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五性”,即工具性、人文性、时代性、综合性和模糊性。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是文道合一的学科。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还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过程。
语文学科在内容上具有时代性。这是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种文化。”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学要用人类最先进的文化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
语文学科在知识上具有综合性。就语文学科而言,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山川草木,花鸟虫鱼,无所不包。从培养目标来看,包括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语文知识来看,包括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等知识内容;从语文教学内容来看,包括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等。总之,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相当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上。
语文学科的这些特殊性,给语文教师提出了重大课题,语文教学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到语文教学上,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不能满足于侧重积累的“零敲碎打”,必须形成一种立足时代、全面开放、兼容实用的现代语文观。这种现代语文观要求语文教学融方法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提高学生能力比积累知识更迫切。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信息量日益剧增,语文教学倘若仅仅停留在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上,无异于乌龟追兔子。怎么办?唯有“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已去试,自己去悟,形成思考和质疑的习惯,才能使他们达到融会贯通,化知识为能力。
其次,在课堂上平等“对话”,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能动的参与者,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求异,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个性、特性来开展语文教学,设计教案不能呆板,多设计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提供广阔的时空。课堂结构不应单调,一堂语文课不求面面俱到,力求讲透一点,讲细一点,讲深一点,最终达到讲明白一点。便于反思,便于运用,便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立足课本,拓展阅读能力。语文教学要注意拓展延伸,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在处理教材上,不能死抠教材,把知识教死了。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必须用好。在课堂教学中,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克服“一锅炒”“一刀切”和“一言堂”。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同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交流,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
第四,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作为母语,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资源极度丰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它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室,不能局限于十五分钟,不能局限于课本,要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钻出作业堆,奔向图书馆,奔赴大自然。有了大量的课外涉猎,学生知识会逐渐丰富;有了大量的生活观察,学生视野会不断开阔;有了更多的思考内容和方式,学生思维就会更为深刻与敏捷。
第五,整合与语文学科知识有联系的各学科知识,并能够结合到语文教学中来。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凡社会生活各个主要侧面,都可包括在语文教科书之中。
尤其在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学科间的融合越来越强,边缘学科不断出现。为满足学生今后人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相融,与其他学科教师团结协作,共同探讨学科中的问题。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多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 篇5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教育者主要是班主任,班主任对本班的学生进行着有计划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亲密的班主任,应该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的师生观。
一、建立“以人为本”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活动中尊重学生的尊严,发挥学生的个人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民主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未来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民主。因此尊重人的个人价值是有助于民主社会进步的。对学生进行人本主义的教育,班主任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班主任拥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其管理与教学工作中就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任何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优秀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实现,必须通过教育、学习才有可能。作为班主任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主观需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增加学生竞争和创新的勇气。如果不考虑这些,那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就违背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渗透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确立“学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人”的观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以及自身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建立师生统一主体观
现代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新一代人才。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去实现,因此,建立现代教育师生的关键在于建立师生统一主体观。
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从教育角度看,班主任是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只有班主任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才有可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但是,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脱离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那就难以实现教育目标。因为,学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班级教育活动中,离不开班主任,更不能忽略学生。因此,班主任的主体性应体现在其对学生教育的主导作用上,即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现实的发展的主体,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为学生主体的完善创造条件,使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这才是班主任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谁也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能动学习,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动性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因为学生的自主认识能力和自我实践能力还不够完善,只有通过求助教师,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只有教师主体性得以实现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由此可见,教育与受教育毕竟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师生之间存在着相互帮助、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合而成为活动的统一主体,达到“教学相长之境界”,形成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格局,这也正是现代教育需要建立的师生观之一。
三、建立民主平等观
民主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效率的源泉。实现教育民主化,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师生关系的优化,它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民主平等观,即在教育过程中两者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形成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观,让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展现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自己发展的主体,他参与活动不是被动的、强制的,而是作为自主发展的活动主体,自觉主动参与的。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方能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
四、建立师生互爱观
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接触的过程。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有了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就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没有情感交流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教师应挚爱学生,尤其是班主任教师要从思想、学习、生活诸多方面关心爱护学生,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这是班主任的一种情感体验。教师对学生的爱应面向全体,对全班每一个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优等生,特别对思想后进的学生更要加倍爱护。
班主任只有这样,才能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才能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于学生,与学生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只有这样,才能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的成长、竭尽全力教育好学生。班主任必须对学生行为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作出充分评价,不能迁就、放纵学生的错误行为,要循循善诱,使他们的情感朝着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
五、建立师生共同发展观
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深度、广度都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单靠继承和掌握人类原有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树立师生共同发展的观念。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实现对每一个学生诸方面素质的充分发展,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学习过程。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优等生固然会进步,后进生也不会一成不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做人。班主任应积极创设机会和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与此同时,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完成培养学生现代素质的目标,也必须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改进自己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来看待教育与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且做到发展自己的长处,借鉴他人的长处,借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科学的教育管理知识,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创新的精神进行管理,教育效率来源于科学的教育管理。那种随自己情感好恶对管理工作做出决策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班主任不仅要自我管理,管理好班级,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反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树立整体性大习作教学观的探讨 篇6
一、习作教学不能脱离语文教学整体
教师在讨论习作教学时, 往往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来看待。事实上, 从我国目前中小学的教材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来看, 根本就不存在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所谓习作教学, 而是把它蕴含于语文教学这一整体之中, 与识字、阅读融为一体。至于三年级以上每周两节习作课, 只能理解为指导学生书面习作的练习课, 单靠这两节习作练习课, 是不能完成习作任务的。有关习作训练的任务, 要靠读、写结合, 靠语文教学这一整体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通力协作来完成。遗憾的是, 有的教师一方面在识字和阅读教学中忽视习作能力的训练, 认为阅读是单纯的理解和吸收, 只知道“逆序而进”, (感知文字———理解内容———掌握思想) , 不知道“顺序而返” (认识外物———产生思想———付诸文字) , 更不善于在理解吸收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表达训练 (如回答问题、讨论、复述、做笔记等) ;另一方面, 在进行习作练习时, 又不能充分利用识字、阅读中得到的丰富积累。试问, 如果学生从阅读中有了多方面的丰富的积累, 何以在读了三百余篇名人名著之后, 习作内容还是那样干瘪, 语言还是那样苍白呢?古人云, 诗的功夫在诗外,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而后著万言文。习作需要有丰富的积累, 我们不能把习作教学的时空和阵地囿于两节习作课内, 应注意与语文教学整体的联系。
二、表达训练不能脱离认识事物
表达的关键是情感, 而情感又来源于对事物的认识和感悟。习作的完整心理过程应是:客观事物———心理反应———文字形式。习作教学的逻辑起点应当延伸到认识事物和“训练思想、培养情感”上来。有的教师片面理解“认识事物不属于训练范畴”, 把“书面表达训练”看成是单纯的书面语言形式训练。他们对《优美词语集锦》《优秀作文选》和各类《文章作法指导》等极感兴趣, 而置儿童活生生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于不顾, 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奇思妙想无动于衷。他们所追求的习作效果, 说穿了, 只是把抄袭来的优美词句和结构模式, 硬套在僵化的甚至是编造出来的思想内容上, 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和口, 去按别人的思维逻辑重复别人的思想, 于是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缺乏生活气息的新八股文章。
有的教师注意到习作教学要“培养两种能力”, 但是他们误认为认识事物是每次习作练习的起点, 因而盲目地把大量的观察活动硬挤到两节习作课上来, 把许多学生未曾经历或尚无认识的事物摆到学生面前, 硬叫他们写“临场观察习作”“活动习作”。由于学生毫无精神准备, 常常弄得茫然无措。于是, 为了帮助学生“体验”, 教师不得不作大量的“解释”“介绍”, 或者索性把自己的“感受”“认识”, 暗示甚至灌输给学生, 这种现打柴现烧窑的做法, 不但耗费了大量“书面表达”的训练时间, 也很难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其结果, 学生所写的仍然不是他们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广义说, 作为寓于语文教学整体之中的“开放性大习作教学”, 当然应抓认识事物和信息储备。虽然提高认识能力、积累知识经验, 这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 但习作教学有自己的学科特点, 应当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 发展和改组儿童的个人世界。通过阅读, 可以间接体验事物、认识事物。另外, 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并做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加强形象感受, 建立丰富的表象联系, 进而了解机理, 能够解释事物的原委和因果, 还要注入自己的情感,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 习作就有了源头活水。当然这些不仅是“习作教学”的事, 也是语文教学这个整体系统的事。还要借助课外活动并配合其他各个学科为此“效劳”。从狭义讲, 每周两节习作课, 是为了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即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把自己的所看、所听和所想写出来。这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训练学生写作必须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当然, 十来岁的孩子的“积蓄”是有限的, 质量也不会太高, 但是教师不能认为儿童的精神世界只是一片空白。关键是要了解他们, 注意开发他们的精神资源。不从认识事物开始, 绝不是与认识事物无关。教师在指导学生表达, 即反映他们头脑中的印象, “倾吐”他们的“积蓄”时, 必然要对这些印象和积蓄是否与本来的事物、人和行为等相符合进行验证, 并帮助他们加工, 使表达尽量准确、完善。这本身便是对认识事物的再指导, 也是对认识能力的再提高。所以, 不论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去理解, 习作教学是不能脱离认识事物, 脱离学生的思想情感, 而只搞纯形式的表达训练的。
参考文献
[1]李伟.建构小学习作教学系统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 2012 (10) .
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 篇7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受传统应试教育惯性作用的影响,生物课被列为副课,可有可无。虽从2005年参加中考,但只有30分,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主动性,致使教师主导作用被扭曲,学生主体地位名存实亡,教学变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划、学生背,学生与教材都处于从属地位,学生思维按照教师既定的格式进行,学生依赖性强,充当知识的存储器,缺乏获得知识的能力,缺乏创造力。学生不是“无心”、“无我”、“无情”的学习机器,而是富有天性和个性色彩的主体。为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应起到的主导作用,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帮助学生的同时,把关爱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培养标新立异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到自主发展。
二、按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就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具体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新教材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都增多了,设计好每堂课的实验是很重要的一环。生物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既有挂图、标本、模型、事物等传统直观教具,又有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还有生物实验、实习、参观、竞赛,等等。若多种手段适度穿插、交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则能感到学习的“易”、“趣”、“活”,使学科兴趣、动机转化为意志型,逐步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参与包括材料准备、方法设计、具体操作、观察记录、结果分析在内的全过程。这样可使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
三、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图像引导学生进行认知。
形象思维在初一、初二学生中仍占据重要地位。运用图像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使学生形成对所研究物对象的鲜明、深刻、稳定的形象。因此必须加大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力度,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度的痕迹。可用不同的方法:(1)教师指挂图,学生观察;(2)学生绘图;(3)教师边绘边讲解,要求学生也绘图。通过教学发现第三种方式更好。
其次,按认知规律,以图像为支持,层层推进认知的发展。如在讲解鲫鱼的循环系统时采用边绘图边讲解,也要求学生绘图的方法,图绘完后,据图提问:(1)心脏、血管为什么用红、蓝不同颜色表示?(2)心脏内的血液为什么画成蓝色?(3)用箭头表示血液方向。(4)据图写出血液循环途径。有条件的学校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当先生,培养自我表现力。
在教学中老师常发现某个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法特别新颖,对某个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这时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一堂课结束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小结或让学生自写小结课“教案”,教师在全面阅读后让获最优“教案”的学生上台讲课,可真实反映出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暴露教师教学的薄弱环节,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反馈教学的信息,及时捕捉教学的得失,使学生实现自我,激发其主动性,培养其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为技能提高或后面的学习清除知识障碍,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体会到教师的辛苦,从心理上建立师生的亲近感。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讲练结合为方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指导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精心构思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而且要看做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尽量使教师由“演员”变“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演员”,教学也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离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实践证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消极接收器,无论是把人类积累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知识财富,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才能,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都要通过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实际行动,都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主动权。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让学生争论、发现、挖掘、操作、演示、识别,学生才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才能会学、愿学、乐学、善学、好学,逐步形成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叶澜教授说得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好的成长氛围;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
[2]钟秉林.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1).
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 篇8
1. 教师可以通过错误发现学生的不足, 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怀特海说:“观念之史便是错误之史。”[1]教育家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老师的责任和义务是帮助学生获取真知, 但是老师如何检查学生是否获得对事物的正确了解或采取了正确的行动呢?唯一的方式便是关注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 从而知晓学生是否正确掌握新学习的知识。如果从学生的作业或考试中发现学生的错误, 就给老师提供了一种反馈, 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没有掌握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从而对症下药。
2. 错误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尝试的结果。因此, 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并揭示错误正是为了帮助他们最后改正错误。在教学中对学生展示这一尝试、修正的过程, 是与其独立解题的过程相吻合的, 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正确的结论, 而且领略了探索、尝试的过程, 这对他们的解题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并使他们学会分析, 自己发现错误, 改正错误。[2]纠错不能仅仅停留在错误的表层, 而应该通过错误找出学生思维深处的症结, 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从而进行自我修正。
3. 学生的错误更是一种教育资源。
所谓教育资源, 是教育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一个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即学生的错误。很多人将教材当做唯一的教育资源, 但更多的教学资源是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部分错误, 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22]课堂有差错, 差错有价值。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让学生正确地认识错误, 会使其形成不惧怕犯错的精神;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错误,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够形成发现的意识并善于发现。
二、化错误为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的发展
失败是成功之母,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错误是学生创造出的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4]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 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因为有千差万别的学生, 就有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 学生说错话, 做错题, 这是很正常的, 错误是学生发展的机遇。怎样将学生的学习错误转化教学资源呢?
1. 善待学生的错误, 允许学生犯错。
很多教师逢错必批, 有时痛批学生的错误, 久而久之, 学生不敢回答问题, 也无法暴露错误。如果学生不暴露错误, 那么教师何以得知学生掌握知识与否?因此, 教师应尽力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保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 宽容每一位出错的学生, 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精神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 思维就会活跃。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大胆向我们暴露了学习错误之后, 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让他们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自主分析错误原因, 寻找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2. 捕捉、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
我们给学生营造了良好、安全的心理氛围之后, 接下来便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发现错误, 纠正错误。教师必须从学生错误的暴露和呈现开始, 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 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老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顺应”他们的认识, 掌握他们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 摸清他们的错误源头。问题找到了, 而且是学生自己找到的, 错误率自然就降低了。[23]所以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修养, 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认识到错误给学生的成长所带来的可能价值, 对儿童的暂时的错误报以宽容、引导、转化, 这才是对待错误的一个正确态度。
3. 利用学生的学习错误,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不但可以通过发现、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 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将错就错”, 拓宽学生的思维。甚至老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特意设置陷阱, 故意诱导学生犯错。有的时候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正确的看法, 但是针对另外一些问题, 我们从正面介绍, 学生并不一定“买账”。有些时候, 我们换个角度从事物的相反方面强调“不是什么”, 反而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着更深刻的见解和印象。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制造一些学生“犯错”的机会, 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 让学生在改正错误中理解和感悟知识。
摘要: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课程资源。教师不能完全否定学生的错误, 正确认识和利用学生的错误, 对于教师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把学生的错误化为教育资源,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
关键词:学生错误,价值,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观念的冒险[M].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30.
[2]林巧琴.让学生在错误中进步[J].新课程研究, 2009, (4) :101-103.
[3]龚红鸿.“错误”资源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4) .
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 篇9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的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为孩子奠定书香人生。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的课外阅读只是一种点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一些探讨。
一、给学生推荐适合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興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能使他们真正以书为伴,畅游书海。推荐适合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童心觅知音,为学生的成长寻伴侣。低年级阅读的任务首先是让学生把文章读流利,也就是学生拿到一篇从没见过的文章,开口就能比较流利地读出来,能正确停顿,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低年级段推荐一些适合儿童的注音读物,包括儿歌、童谣、童话、寓言等浅显有趣的材料,如《365天谜语》、《童谣三百首》、《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365夜童话》、《伊索寓言》等等。必读的书要求学生熟读文章,离开拼音也能正确认读文中生字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但不要求理解词语意思。选读的书只要求学生知道大意,多读几遍,划出文中生字词,主要为了培养阅读兴趣和默读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中年级阅读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的速度,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中高年级段为学生准备的课外读物是中外名著、名人传记、科普知识等。如青少年版的《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居里夫人》、《益智故事三百篇》、《神奇的科学》、《斯巴达克》、《发明发现故事三百篇》、《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科学小品》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都取决于教师,老师可以有书籍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介绍,让学生对这些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们的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充分展示的舞台和施展才华的机会。班级每周都要有自己的课外阅读、主要读物,学生自由阅读和集中阅读相结合,每周五要有固定的课外阅读经验交流会,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取长补短,开阔视野。间周班级内要举行课外阅读展示活动,如故事会、诵诗会、演讲比赛、猜谜语、“笑话大王”比赛、朗诵比赛等,使学生把书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出来。每一学月学校要有课外阅读的展示,每一学月一个主题,展示各班的课外阅读成果,把班级汇报与个人汇报相结合,组织评委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公开表彰,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感受读书的快乐。
三、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和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的进行。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学语文、用语文。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课本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势和渠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从而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广泛的课外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老师引以采用以一篇带多篇,或者查阅与课文有关的相关书籍及资料,学生在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穿越时空,领略各种风情,遨游文学殿堂,充分感受了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与教学中,还可以结合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四、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过程,这种技能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及方法来自于教师平时的指导及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指导,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和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培养学生多朗读、默读、浏览,培养学生读中悟,读中理解。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一篇课外读物,老师首先让学生读一文章,划一句子(感受最深的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重点号),说感受,接着再读重点段落,说一感悟,写一读后感,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入文章,与作者亲密接触,进行心与心的对话,督促他们勤动笔多看书,及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教会学生略读、精读、默读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以后,阅读能力提高后,接着引导学生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略读――翻阅报刊,可采用版面、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获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读――对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文章和书刊,则采用仔细品味,及时地写出心得体会。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阅读佳作名著前先读序言,了解大意。
五、建立班级图书架,营造读书氛围
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篇10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的
21世纪各学科不断交叉、综合,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综合, 科学和社会之间发生重大的相互作用, 另外经济的全球化, 要求参与的人具备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合作竞争的精神, 善于在现实和传统之间、科学和人文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 以及民族和人类之间不断协调和化解矛盾、应对各种挑战。这就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正符合时代的需要, 因此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容
(1) 要把思想品德素质作为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 包括德、智、体、美等, 其中德是第一位的, 也就是说, 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当代社会, 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 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 第三才是传授具体知识。
(2) 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学校的传统使命是传授知识, 今天的素质的教育仍然把传授知识看作是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但是, 素质教育所讲的知识, 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的知识, 而不只是升学考试所必备的知识, 它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两个方面。其次是知识的内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使之成为人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仅仅是机械记忆而没有消化和利用的知识, 不能成其为素质。
能力和素质相比, 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 能力是素质的表现, 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 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3) 要培养人格健全和有鲜明个性的人。我们说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 学生的德、智、体、美不是机械割裂的, 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融合的结果就是人格。全面发展的人, 是人格健全的人, 也是个性鲜明的人, 教育的任务包括发现、发扬和爱护学生的个性。
(4) 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 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营造一个崇尚真知, 追求真理的氛围。
二、现代教学理念在课堂中运用
1、面向全体学生。
作为教师, 应时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学习、参加训练。在课堂上要调动全员参与,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要在教学中加强群体活动。
2、因材施教, 开发潜能。
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 因此我们要坚持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实际分层施教、分层训练、分层评价。我们的任务是挖掘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各展其长。、
3、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 才能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喝智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鼓励和赞美奖给学生, 使学生充满信心, 以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激发兴趣, 鼓励质疑问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内在动力, 兴趣也是终生追求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而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 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应创设有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在回答问题、处理练习时提倡“一问多答”, “一题多解”, 以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学法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 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如教给学生记忆解剖部位方法, 教给学生阅读医学典籍方法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应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启发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维。课堂上应该经常问“谁有新的发现?”“有没有其它的想法?”“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意见?”以掀起波澜、激活思维, 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树立现代体育教学观】推荐阅读:
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理论12-01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08-17
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06-16
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稿:树立现代荣辱观,争做文明企业人11-15
树立正确的祷告观06-30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06-30
树立正确的语文复习观06-30
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论文07-01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论文10-12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