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程资源现代教育

2024-09-18

优质课程资源现代教育(精选7篇)

优质课程资源现代教育 篇1

运用开放化教学理念深化英语教学,让学生在富有情境趣味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英语,使得课堂更丰富多彩。特别是农村初中因受各种资源和条件影响,教师渴望得到先进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经验,学生希望享受与城市中学一样的教学资源等,获得更多的教学方法,让他们生成敏锐的语言感知与综合运用能力。借助互联网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竞争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资源,有利于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丰富教材资源,让学生开阔眼界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运用开放化教学理念,通过活化教学资源方式,引导学生从当地的生活实际或者外来的教学素材中获得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开阔认知视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让学生在欣赏到各地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丰富认知。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活化课程内容,便于学生在主动学习运用中积淀丰富的知识底蕴。如,在译林版(下同)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5“Birdwatchers”的Reading“Birds in Zhalong”阅读引导中,我借助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将北京十三中的李老师搜集的“The beautiful and wonderful place———Zhalong”资料图片通过嫁接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帮助他们在了解有关扎龙的美丽风景的基础上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印象。依据课文中介绍的相关内容,我将其他老师设置的思考题目,像“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wild birds?Why do we need places as Zhalong more and more?”等拿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生成整体语篇理解感知。

丰富教材资源,让学生摆脱文本教材束缚,多给他们更丰富的感知素材,定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整体理解感知思维。关注教材中的特色之处,让学生找到更丰富翔实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在主动尝试交流的过程中积淀认知感悟。借助多元化资源引导,使得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有利于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更多感知体验。

二、融进教学过程,给学生动感享受

搜集其他老师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教学指导,让他们在丰富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给他们更多的精神愉悦与满足感。引进现代远程教育,让学生在接受其他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深入体味,便于他们获得知识的感悟。

将现代远程教育直接融进课堂,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互动感知。如,在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6“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阅读教学中,我将南京金陵中学的王老师和启东中学的孙老师的有关教学微课堂视频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人物语言表达交际场景中,感受教材表达主题内容。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关“The different interview with the others”相关介绍,让学生就“How are you going to interview an ORBIS doctor?”与“From the article,what did you get?”形成一定的整体认知。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其中的内容,采取动漫的形式,就“The value of interview”等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感知印象。

将现代化远程教育资源融进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自我参照和学习的机会,使得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引导学生从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识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理解记忆素材。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教师教学方法,让他们在积极感受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学习认知切入点。

三、组织课堂反思,帮学生深化运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学中需要探讨的课题。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给学生更多自我查找和总结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获得反思运用的机会。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主动查找相应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方法。如,在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2“Travelling”的Reading A“A trip to Hong Kong”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有关香港的对外宣传资料,建议他们就“What did you watch?”和“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Hong Kong?”深入总结,帮助他们跳出教材资源的束缚,让他们有更多的感知体验。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引导,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感知,使得学生有更多的体验,让他们认知由阅读向主动积累转变。多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在主动调整策略的方法中加大反思,给他们更多的策略指导。

总而言之,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让农村学生享受这优质的师资与现代化教学成果,更利于活化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围绕学生英语学习发展需要,借力远程教育,多给搭建学生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的过程中找到相关的学习切入点,有利于他们深化理解,提高英语表达综合运用的敏锐性和综合性。

摘要:现代远程教育让教学从封闭的教室为主向多元化和多维度拓展,给学生更多视听感受的机会。走出农村初中师资、资源匮乏的格局,巧借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活化教学过程与教材资源,在优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和思维,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活用让英语教学在生动多彩的情节中展现动感与魅力,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远程教育,资源,互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徐姗姗.浅谈初中英语课外课程资源整合的形式与启示[J].华章,2013(19).

[3]曹进,靳琰.外语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整合与重组——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15(8).

[4]詹柠霞.浅议远程教育资源对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5).

优质课程资源现代教育 篇2

关键词:动物遗传学,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库和平台不但为学校教育服务, 而且有助于构建终身学习的平台, 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依托教育资源库和平台, 建设面向全民的数字化学习港, 为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服务, 资源共享不仅能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 而且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价值目标。

一动物遗传学精品课程的启动与建设

自麻省理工学院于2001年率先推行开放教学课件后, 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和共享已成为普遍现象。2003年4月, 我国开始在高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从2007年起, 主讲动物遗传学课程的老师就着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 该门课程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目前, 我们已经完成了动物遗传学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件、教案、作业及教学录像都已上网, 并且指定专门的教师来负责课程建设和网站的管理工作。

尽管我们已花大力气把精品课程创建起来, 有了相应的网站和教学资源, 但在教师的培训、资源的利用和共享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亟待解决。

1. 需要打破传统观念, 树立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的意识

虽然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会削弱本校品牌课程的竞争力, 但是在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和共享的同时, 同样可以学习其他高校优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不仅能够展示学校的教学实力, 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及教师的加盟, 还能提升大学机构的社会形象。获得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和教学效益。这是一个在双赢中共同发展的过程。

2. 围绕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教学队伍建设, 核心是课程的内涵建设, 基础是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只有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体现在教材建设上, 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花大力气进行新体系教材的建设, 才能构建立体化精品教材。经过近三年的努力, 一套新体系的动物遗传学教材和《动物遗传学实验指导》已于2008年正式出版。

3. 课程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及利用

建立动物遗传学课程教学网站, 构建开放式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环境。

目前, 我们在动物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当中, 创建了网站, 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内容的视频、作业以及在线答疑等方面的内容,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 为优质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健全动态监控机制, 保证优质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优质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实际上是要求共享的优质资源与时俱进, 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健全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和建立完善的动态监测体系有利于从外部推动此项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 我们每半年就对动物遗传学网站进行一次更新, 及时增加新内容和新成果。把在教学、科研、生产实践方面整理的资料呈现给各位同行。给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学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交流思想、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平台。

5. 开展研究性教学, 加强学生综合性知识的运用

动物遗传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所以,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只是讲述基础定律和基本概念。我们在一些章节设置了联系实际应用的课题, 让学生结合生产实践, 设计方案解决这些生产上遇到的问题。例如, 在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章中, 我们设计了四个实验项目: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证明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证明基因就在染色体中;怎样知道细胞分裂到达了某个时期 (细胞周期的时期) ;怎样发现细胞发生减数分裂现象。让学生结合前期课程所学的知识, 解决以上问题。在伴性遗传一章中, 结合育种家禽企业的育种方案, 提出问题“某企业负责人现对公司保存的东乡绿壳蛋鸡 (OOZDWZDW) 进行开发, 引进了农大粉3号蛋鸡, 现利用杂交手段欲生产出绿壳蛋鸡配套系”。请学生为企业设计一个方案。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弄清dw基因和青壳基因的发现、遗传规律及其应用, 加深对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比如在进行基因突变一章 (基因突变的概念) 教学时, 采用情景式研究性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质疑—讨论探究—反馈定位—进行引申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从镰刀型贫血症实例分析入手, 按照认知的规律从现象到概念、从宏观到微观来归纳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在讲述基因突变的特点时, 可采用问题式研究性教学, 如在讲述基因突变的多向性时, 可提供果蝇红眼基因的突变图, 从这一实例, 说明了基因突变具有什么特征?通过设计递进的问题 (果蝇红眼可突变为残翅吗?复等位基因是如何形成的?) 引导学生分析与讨论, 通过联想和类比把握基因突变的特点, 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交流中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实践性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目的在于巩固动物遗传学的课堂内容,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我们根据遗传学发展快的特点, 在新一轮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案中, 我们更新了三分之二的实验教学内容, 新增了兔SRY基因PCR扩增等实验内容。通过一年的实验教学实践,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动物遗传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开放共享资源建设的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现有的网上资源是在即将申报精品课程评审之际, 匆忙建成。二是关于网站建设缺乏清晰的思路与对策, 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对策。后期管理也对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主要问题是:教学资源形式单一、更新缓慢;缺少必要的搜索设置;缺少对教师的激励制度。

三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的思考

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大共享。有效共享的范围越广, 就越能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积极推动相关课程的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 以下问题尚需要进行探讨。

1. 网站运行中完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动态监测机制

教师和学生对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和共享的程度最有发言权, 因此, 要充分发挥教师认同和学生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后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作用, 推动与精品课程建设相关的课程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动态监测机制可保持精品课程建设的延续性, 动态监测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网站访问量, 而应该扩展到资源更新率。精品课程资源是在课堂教学和研究中使用的核心资源, 且随着教学和科研不断更新。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强调“为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力度, 申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后, 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 不断更新上网内容, 逐年增加网上的授课录像, 在2~3年内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所以完善资源共享的动态监测机制, 才能促进资源的不断更新。

对于特定的监测内容, 其监测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首先采用课程组自评或专家组抽查等相结合的形式, 周期为半学期或一学期。其次, 在网站上建立开放和共享的评价机制。最后, 把相同专业的课程按照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排列次序, 此排名每年最少要更新一次, 这样可以动态监测, 鼓励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更新。

2. 建立原创版权保护与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机制

表面来看, 原创版权的保护与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是矛盾的, 但事实上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当今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果没有相应的版权保护机制, 就会使某些教师呕心沥血创建的成果被他人据为己有, 不但会损害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也会助长懒惰、抄袭等不正之风, 就会导致很大一部分优质教学资源不能开放和共享。

只有当精品课程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 保护原创版权的工作得到充分发展, 才会促进更多更好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只有重视精品课程资源的产权问题, 才能引导高校教师自主更新课程资源, 形成资源建设良性循环。

优质课程资源现代教育 篇3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进行编制的, 是国家课程和课程标准的主要物化载体, 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主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材分为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和挂图、卡片、图片、音像资料等。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 把握好教材, 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规范教学, 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 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现将依据《课程标准》研制的体育与健康教材总体介绍如下。

一、加强科研和调研, 为教材的研究编写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教育教学的历史发展证明, 教材的研制和编写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有坚实的科学研究做支撑, 才能研制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作为专门从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研究、编写、培训的专业机构, 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室 (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长期以来坚持全程跟踪教材的使用情况, 在教材编写中坚持“边编写、边实验、边修订、边完善”。一方面, 我们坚持强化教育科学研究, 加强对教材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 学习国内外教材研究和编写的先进经验, 为教材的研制编写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 我们深入到一线教学进行调研, 了解学生和教师对教材编写各方面的使用情况, 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材产品的需求状况。

自2001年《课程标准》颁布和新教材实验以来, 我们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及教师用书可行性实验研究》、“十一五”规划国家课题《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的比较研究》、《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的体育学科子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课题的研究, 深化对《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认识, 尝试探索体育与健康学科教材研究编写和开发的一些规律, 为教材的研制编写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科研支撑。同时, 在十几年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实验过程中, 我们通过每年对全国各省、市体育教师的教材培训和教材回访机制, 以及召开教材研讨、教学观摩展示等方式, 了解学生和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和需求状况, 为教材研制编写和产品开发提供坚实的教学实践支撑。

二、组建高水平的教材研制队伍, 确保编写出精品教材

为确保《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在教材编写中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我们组建了由学校体育专家、一线优秀体育教师、课程教材研究者和教材专业编辑人员组成的“四结合”编者队伍。这样的编者队伍构建, 有利于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先进课改理念及《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与一线教学实际密切联系, 并通过教材的内容选择、体例结构和呈现方式的设计, 有机融入教材中, 便于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 有效贯彻落实于教学实践中。

“四结合”的编者队伍, 是我国几十年来基础教育教材编写的一条成功经验, 也是近十年来教材编写中进行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具体体现和落实在“兴利去弊”、“扬长补短”上, 有利于构建和编写出思想、内容、结构、体例、文字、图表、装祯、设计、呈现方式、载体形式等全方位的具有较高质量的教材体系。从而保证了教材的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构建新的教科书编写体系, 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 是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技能、方法, 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课程资源和平台, 是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工具。根据教育部要求, 教科书按年级分三册进行编写, 紧扣课程标准四个方面的目标和内容要求,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为载体, 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健康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重点,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和掌握的规律,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继承、创新、改革、发展, 继承我国60多年体育与健康教材研究、编写的优秀经验, 又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 创新、改革, 以适合学生、教师实际和发展的需要。

教科书在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呈现方式、学习方法、评价方式、版式设计、插图绘制等方面, 都以育人为宗旨,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健康成长, 具有健康意识, 以及懂得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来指导自己的科学健身,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运动实践能力和自我健康促进的能力, 最终指向学生的终生健康。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和编写, 围绕课程标准四个学习方面和水平四的具体学习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要求, 整体由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和体育项目运动技术、锻炼方法两部分构成, 以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运动技术技能学习为主线, 以运动实践为载体, 以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辅以多种栏目设计, 主辅栏相辅相成, 增加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信息量,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体现体育与健康的多元教育价值。这些内容选择和体例结构的设计, 将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体育健身锻炼密切结合起来, 成为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既突出了指导学生理论学习的文化性与锻炼的实用性的紧密结合, 又注重对学生体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学练来增进健康,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学生终身体育和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编写教师教学用书, 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和有效的指导

教师教学用书是体育与健康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教科书相对应, 是专为体育教师编写的教学用书。如果说给学生编写的教科书, 主要侧重本学科学生应学习的内容、学习方法、评价方法等内容, 教学用书比较侧重对教科书的解读、教与学方法的介绍, 帮助教师了解教科书怎样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目标要求和课程内容, 怎样用教材实施教学, 并为教师提供相关的资料, 以方便教师教学。尤其在小学阶段, 学生没有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对帮助和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教学用书不是一本参考性的书, 它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为中心, 突出教师教学的主导性, 强调启发性、实用性、工具性和指导性, 既提供给教师以丰富的教学案例, 又拓展了许多新的教学内容;既为教师提供教学策略, 又启发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教师教学用书内容的选择和编写与相应年级的教科书相配套, 整体由课程目标与本书教学内容设计构想、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教学实施建议三部分构成。尤其是在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编写方面进行了结构体例的创新, 用一个全景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步骤的结构体例呈现教材内容, 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范例性的教学操作方案, 以加强教师开展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教师教学用书内容的编写和结构的设计, 是从我国体育教师教学实际需要出发, 帮助体育教师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四个学习方面的具体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使体育教师掌握所教水平阶段和年级教材的完整体系, 充分理解和认识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 科学合理地把握年级、各类教材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知识点, 掌握如何把知识技能的教学转化为促进学生多方面、多样化发展的学习行为;力图使体育教师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用多少课时教;在一个单元教学中先教什么、后教什么, 怎样合理搭配教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犯错误、纠正方法是什么;如何激励、指导、评价学生的学习, 怎样把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教学转化为促进学生生成、发展的教育载体和手段等, 最终使体育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和教学的系统思路, 帮助、指导体育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五、开发配套教辅、电子音像、数字及网络产品, 服务教师教学

为帮助一线体育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各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 提升教师从事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能力, 以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为核心平台, 我们研制开发配套的教辅、电子音像和数字及网络产品等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教辅产品以单元教学计划的研究与设计为核心, 从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实际和教学需求出发, 帮助教师理解和在教学中落实课标的精神与要求, 深化对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认识, 合理把握各项教材的核心知识点, 拓展教材教法, 加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升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计划的能力。

电子音像产品以教师教学用书配套的“教学参考”光盘为主, 内容包括课标解读、教材分析、经典课例、专家点评等视频资源和多媒体资源, 帮助教师全方位把握、理解课程标准, 深入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和意图, 把握教材变化和教学的重难点, 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优质课程资源现代教育 篇4

为适应未来教师职业要求,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以初步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为目标,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然而,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施中还未能尽如人意:从课程定位的角度来说,教师或学生均存在对这门课定位不明确的现象,片面地将其视为计算机应用课、课件制作课,导致了重技术轻理论的后果;从现有课程资源的角度来说,数量虽多,但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范生使用相同的教材,缺乏针对性;从学习方式的角度看,现有教材不能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需要针对现存问题去重构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设计

教育技术知识是带有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知识,它既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也包括现代媒体技术的操作应用,还包括具体的教学设计活动。因此,我们设计的课程资源就需要集理论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设计类知识于一体。它是以《学习手册》为主线,以“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和“技术使用指南”配套使用,能够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在“教育技术案例”中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范生提供相应学科的案例资源,以避免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本文旨在从《学习手册》的课程目标制定、内容筛选、内容组织与呈现以及实施测量的角度展开论述,以期针对性地解决课程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构成的首要成分,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又是课程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所以确定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骤[1]。确立一个良好的课程目标,并让学习者了解,这对于师范生准确定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大有裨益。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目标一样,来源于学科的发展、学习者的需要和当代社会需求[2]。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该课程的学科背景是教育技术学,这既包括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的需求,也包括对各种教学媒体合理选择与运用的技能需求;从学习者的需要来分析,他们首先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自身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操作,作为教师则需要有能力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从当代社会需求来说,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于2014年研制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简称《能力标准》),要求师范生要有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师范生技术融入的一般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全面解读《能力标准》中的全部45条要求,我们提取出“教育资源、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学评价、专业发展、研究能力”这8个关键词,我们将这些关键词和学科的发展、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需求共同归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获得下列课程目标,以推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确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教育改革的开展。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能够完成一节技术融入的授导型教学设计方案;

(3)能够利用技术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4)能有效运用评价工具开展测验和引导学生展开自评与互评。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

(2)掌握对教育技术应用及其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用新知识、新技术完善专业素养的意识;

(2)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培养未来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能力的重要部分。

(二)确定学习模块

在一个事物的整体中,每一个模块本身又是独立存在的,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同时,一个模块与其它模块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模块之间可以互相组合成新的模块系统[3]。划分学习模块能帮助学生一目了然地把握课程结构,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并且划分模块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展的逻辑顺序展开集中有效的学习。

我们对《能力标准》中“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提出的标准分别提炼关键词,每个维度提炼的结果如图1,并对所有关键词进一步归类,进而初步确定学习模块为与“教学能力”、“评价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相关的5个部分。

然而,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技术(含物理技术和智慧技术)素养之于上述任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技术的使用是上述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反过来,上述能力的发展也推动技术的更新进步。基于此,“教学”、“评价”、“学习”、“研究”、“专业发展”各模块均结合技术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因此我们确立的模块名称为“技术与学习”、“技术与教学”、“技术与研究”、“技术与专业发展”、“技术与评价”。此外,“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同时教育也推动着技术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课程内容的第一个专题确定为“技术与教育”以理清技术和教育二者的关系。

(三)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是课程内在结构的核心成分,我们依据课程目标、围绕六大模块,并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筛选出下列课程内容(如图2)。

1.技术与教育模块

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也发生着变革。古代口耳相传的教育模式发展到印刷书籍、针灸铜人像的教学应用,再到广播电视教学,直至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的飞速发展,无不印证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而教育的变革同样也推动着技术的发展。因此,在“技术与教育”模块中,可以选择技术应用于古代、近现代教育中的实例以及技术进步对教育的改善状况的内容,以说明技术与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

2.技术与教学模块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课程目标在“教学”方面提出的要求是让师范生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知识,在常见的教学模式下能够进行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并能设计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因此,本模块的内容从学习需求分析、目标编写、过程编排、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出发;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设计的案例展开学习;作为拓展,还需补充技术融入的探究型教学的相关知识。

3.技术与学习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技术往往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它可以是学习对象,也可以是诸如一些操练与练习型软件、体验教学智能系统这样的学习辅导者,或者是信息获取工具、表征工具、协同创作工具、模拟工具、思维反思工具这样的学习工具。因此,让学生认知技术在学习中的不同角色,既能保证学生对技术和学习二者关系的认识,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会有效地使用技术完成高效学习。

4.技术与评价

评价包括评价主客体和评价工具,新技术时代背景下的教师,要保证师范生能够客观而全面地对评价客体展开评价,并组织不同的评价主体通过评价工具对评价客体展开评价,不仅要学习关于评价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各种评价工具的使用。因此,本模块的学习包括评价的相关知识介绍(如评价工具、评价主体、评价分类等),包括介绍教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目标维度下进行评价时需要掌握的评价工具的认知和具体使用。

5.技术与研究

《标准》和《能力标准》中明确提出在研究方面,教师要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实现学用结合等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还要学习支持教学研究的技术工具。因此我们从这两个方面筛选学习内容。

6.技术与专业发展

课程目标提出,要培养师范生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来完善自身教师专业素养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让阅读教师技术能力标准,从而领略技术对专业发展的影响,让师范生对于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形成感性认识,进而通过让师范生体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使用,来感受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

(四)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在确立了《学习手册》的内容之后,如何以最恰当的形式进行组织,并以最有益于促进知识内化的形式将知识呈现给学习者,使其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成为课程设计的最大挑战。

根据布鲁纳螺旋式组织教学内容的论点,知识应该是螺旋上升的,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呈现给学习者,因此我们把《学习手册》中每一个模块根据知识的由易到难分解为不同“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将包括理论学习、操作学习、设计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希望通过问题和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领学习者展开问题解决。所以,在《学习手册》中我们以“研析活动”呈现理论性知识,帮助学生亲身设计过程的“设计实践”呈现设计类知识,再通过“技术体验”呈现教学媒体操作的知识,以刺激学生思维和学生行为。然而,对于尚无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而言,在没有脚手架的前提下问题解决是难以完成的[4]。因此,我们要在“研析活动”、“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中为学习者搭建一种能够实现任务驱动式学习的支架。

学习支架的形式没有一定之规,随任务的不同、支架目的的不同而变化。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5]

“研析活动”中为了让学习者经历案例解析的过程,使师范生内化知识,进而提升教育技术意识,需要一定的学习支持。如“技术与教育”模块中的“研析活动:范例分析,认识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通过范例支架展现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避免了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如图3)。当然,此范例支架允许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直接跳跃,进入下一个支架的学习(如图4),即通过向学生呈现典型的阅读教案,让学生自行归纳教学过程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

“设计实践”重在让学习者亲历教学设计过程,这需要为学生创设设计实践的情境和提供实践步骤与实践要求,以降低亲历设计过程的难度。图5是一个要求学生设计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提示性支架,学生可以根据实践学习步骤展开学习。在“研析活动”、“设计实践”的学习中,常常需要案例、理论知识等理论资源进行补充,为此我们设计了支持“研析活动”、“设计实践”的“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

“技术体验”重在让学生掌握技术操作应用,这就需要为其创建技术需求的情境,进而呈现技术操作的示范供其使用。“技术体验”的学习需要具体的操作实践范例来支持学习,为此我们设计了支持“技术体验”的“技术使用指南”。“技术使用指南”与“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共同构成《学习资源包》。

“研析活动”、“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通过良好的知识组织让学生明确何时使用《学习资源包》、如何使用《学习资源包》,紧扣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样地,每个“研析活动”、“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也有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从学习主题1到学习主题n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紧扣学习模块,将学习引向深度。六大模块紧扣《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体系(图6),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全面系统地呈现给学习者,使其在《学习手册》与《学习资源包》的结合使用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实施效果分析

设计开发的产品终究要投入使用才能做出评价和反馈。教学实施是在特定情境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需求而采取的实际措施,它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我们将设计的学习资源在F学院对M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进行实施,并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84位学生,回收问卷84份,回收率为100%,且相关题目的有效率均达到95%以上。为反应《学习手册》的使用效果,此次调查主要围绕学生在“课程内容难度”、“对《学习手册》的满意程度”、“学习方式的适应情况”和“信息化教学知识进步程度”四个方面展开,经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到表1的描述统计量,并做出了下列四方面的分析。

(一)课程内容的难度

X2.3指代题目“你觉得这门课程的内容对你来说有难度吗”,其均值为3.3086,表明从整体上讲课程内容难度适中;极小值是2,说明没有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比想象中简单多了。由偏度系数 -.039可知,偏度值小于0表示负偏差值较大,为负偏,这说明认为课程内容难度偏大的学生人数比认为课程难度偏小的人数要多一些。经过频率分析我们发现,39.3%的学生认为内容难度比想象中难,甚至难很多。

(二)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

X2.5指代题目“你对《学习手册》中的内容满意吗”,其均值近3.3,极大值是5,极小值是2,可见,学习手册的内容使大多数同学满意,部分同学认为学习手册内容很完美,没有同学认为它是糟糕的。根据频率分析显示,84%的学生对《学习手册》的内容持积极态度。

(三)课程的学习方式

X2.15指代题目“我认为这么课程的学习方式非常符合我的学习习惯”的偏度系数-.159,为负偏,表明这门课程的学习方式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学习习惯。而由X2.17指代题目“我想今后我在中小学教学时也会尝试使用这种学习方式”的偏度系数可知,该课程的学习方式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他们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这种教学方式。频率分析也表明,有47.6%的学生表示,愿意今后在中小学教学时尝试使用这种学习方式。这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四)学生的信息化教学知识

X2.18指代题目“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的信息化教学知识 属于”的偏 度系数为1.201,大于0,正偏 ,而X2.19“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属于”的偏度系数是-.168,小于0,为负偏,可见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信息化教学和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具体可以通过下列表2的数据对比可以说明:“完全空白”的人数,已由原来的有效百分数4.9%变为0,“知道很多”与“知道绝大部分”的人数由原来的12.3%上升到92.5%。

(五)结果反馈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知道39.3%的学生认为难度比想象中大,甚至大很多;但是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则有84% 的学生对《学 习手册》的内 容持积极 态度(好、很好、完美);并且这门课程的学习方式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学习习惯;从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情况来看,“完全空白”的人数和“知道很多”与“知道绝大部分”的人数变化情况十分乐观。可见,《学习手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是适合学习者的学习的,对于提升学习者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有显著作用。而课程内容的难度对于学习者来说略微难,设计者可以适当降低一定的难度。

四、总结

深挖优质英语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 篇5

一、学科整合,集各家所长以激趣

学科整合,就是在学科本位的基础上,将各个学科加以整顿组合,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教学成效,如果英语教学是一艘船,那么在教学中,巧妙地加入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品德等学科知识,那么它就有可能变成一艘所向披靡的航空母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经验,以“整合”的统筹态度将学科的知识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帮学生找一块熟悉的“跳板”,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以学科整合的态度,集各家之所长,活化我们的英语课堂,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3 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这单元时,为了更加科学地剖析这个话题,在语言教学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在教学预设中,要参考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从食物的营养元素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他们实践的积极性。在“Feeling good”这个话题的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疑惑:“How to be feeling good?”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化身“科学小博士”,从饮食、运动、心情调节等方面给出提示,以趣味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们展开讨论,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如何才能“feeling good”。

二、生活添彩,寻生活趣味以促思

生活是语言最肥沃的土壤,也是语言应用发生最为频繁与活跃的天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语言的交际性,根植于学生的生活性,积极地挖掘学生生活中有益的教学资源,留心学生们之间的时尚话题,巧妙地将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穿插到英语课堂中,由小话题引发他们自觉、热烈的大讨论。同时,我们在以生活添加课堂色彩的同时,既要充分发挥生活资源的趣味性,又要着眼于话题的启发性,以生活角度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例如,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四“Unit 1 Advertising”这单元围绕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现象———广告展开。广告,有着广而告之的社会效应,它遍布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在电视、网络平台,还是大街小巷、印刷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广告的影子。广告创意无穷,设计巧妙,广告词更是深入人心,如果我们以学生们熟悉的广告导入教学,一定能够引发他们广泛的讨论。因此,在导入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呈现一组强大的广告视频集,如农夫山泉有点甜,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安踏,keep moving;ADI-DAS,Impossible is nothing,鸿星尔克,TO BE NO.1,德芙,纵享丝滑。公益广告:再一次,为平凡人喝彩……通过这些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广告,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无缝插入本单元教学主题。在欣赏广告视频后,趁热打铁地给出学习任务:Read and enjoy the following advertisements and decide which are PSAs and which are CAs. 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PSAs(公益广告)和CAs(商业广告)展开分类探究。

三、实践留白,展个性风采以导学

高中生已经具备较为独立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在高中英语课堂中,他们的实践性往往被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束缚着。学生们炙热的目光告诉我们,他们渴望发展,渴望个性展示,渴望通过实践获得肯定。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实践愿望,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留白,把被动式的教学讲授变成确确实实的探究实践,鼓励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并为他们创设展现英语风采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说英语、表现英语。例如,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四“Unit 2 Sport-ing events”这单元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个话题热情高涨,不少学生,特别是男生,心中都有一个无可比拟的“sportsperson”。为了不扫学生的兴致,强化语言点的实践与应用,我在口语实践中,创设了一个“My favorite sportsperson”的脱口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须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并整理相关素材,展开模拟活动,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明星,并说一说Why do you ad-mire this sportsperson? 随后,在班级脱口秀活动中,我们以讲台为演播室,挑选了节目主持人和各小组的嘉宾,以“interview”的形式,开展脱口秀活动。

四、结束语

总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是独一无二又充满潜能的个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彰显英语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创造性。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前行在发展的道路上。

摘要: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站在“以生为本”的教学制高点上,深挖细掘符合学生发展需求、满足学生心理期望、彰显高中生语言个性的教学资源,以优质、多元、创新、活泼的教学资源打通高中英语教学的新渠道。

优质课程资源现代教育 篇6

关键词:历史课程资源,校外,优质

一、历史课程资源的基本内涵

课程资源, 是第八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历史课程资源, 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 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 有校内的, 也有校外的。用“教材”的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初高中新课程标准都提出要开发多种历史教学资源, 并适当淡化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

本文所提优质校外课程资源, 就是从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各种校外课程资源中筛选出的多种课程资源的组合, 它是对校外课程资源进行重组、优化的结果。

二、优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 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入发掘利用校外优质课程资源, 开辟历史第二课堂,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 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提高历史教育教学效益, 有益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1.实地考察校外优质资源。

笔者学校地处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千灯,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百戏之祖”昆曲发源地, 也是伟大思想家顾炎武先生的故里, 历代人文荟萃, 历史遗存颇多。笔者在教学中也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优势, “玩”中学历史, 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课程内容, 开辟第二课堂, 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课堂, 又带着课堂上的各种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如学完《远古人群》后, 带领学生去实地探访古镇良渚文化遗址——少卿山以及秦望山等遗址;复习古代经济史时, 带学生去参观古镇余氏典当行, 又带着学生去考察千灯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昆山农业文化展览馆;学完近代史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仁人志士的爱国之举时, 又带领学生去古镇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顾炎武故居参观学习, 零距离感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给家乡学子带来的责任感。

在家乡古镇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 当历史的风貌尽可能原汁原味的呈现给学生时, 这些“自己会说话”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带来临场感和真实感。乡土历史的乡情性、亲切感, 更利于帮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谛,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2.校外人力资源引入校园。

人力资源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除了要用好校内的师资资源外, 还要善于从校外引入优质人力资源, 发挥当地的知名人士的作用。

无论哪个地区都会有一批知名人士, 如社会名人、企业家、著名学者等, 他们或远离家乡、或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开拓了自己的宏伟事业, 为乡亲们做了许多有利之事, 这些人无论在专业特长、道德品质、经济实力等方面都有自己出色的一面, 并且他们中的不少人也热衷于家乡学校的教育事业, 愿意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 邀请他们走进学校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所见所闻。每学期, 我们都会邀请古镇退休教师、“感动中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希望老人”周火生老师来校为新生讲述他退休18年如一日捐助“希望工程”的事迹。我们也可以邀请部分各有特长的学生家长, 甚至还可以发掘利用一些对某方面乡土资源认识颇为深刻的“民间”土专家, 聘请他们作为学生的课外辅导员, 为学校的教育提供智力支持。由于这些人或事来源于学生的周围, 贴近学生的生活, 容易使学生对他们产生亲切感,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做一个优秀学生的动机。

三、成效与思考

1.实践尝试效果显著。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历史知识贴近生活, 体现时代。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可有效补充传统教材资源的不足, 把单纯的教师讲授扩展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双边活动;把学生从课堂引到校外, 它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 给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课本上的书面知识变为可以感受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愉悦中增长知识, 培养能力, 陶冶情操;把学生简单的记忆背诵变为走进历史氛围的深刻理解。如此则使“历史”不再那么遥远、抽象, 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使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使历史情境教学富有生命意义。

2.总体现状不容乐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虽有改观, 但离新课程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教师之间也有较大差别。长期以来, 学校、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 导致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 许多课程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开发利用而进入课程。很多教师认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专家学者们的事, 所以对课程开发积极性不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少老师仍把历史教学的任务局限在知识的传播上, 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背多分”, 老师课堂教学广泛采用“勾书圈点教学法”, 忽视开发性的历史课外活动。实际教学中, 要想改变历史教育过分重视技能教学的现状, 并将其提升到文化学习的高度, 仅仅靠学科的课程资源和学校内的课程资源是很难做到的, 只有大力拓展历史课程内容的空间, 充分运用各种相关的教育资源, 将各种资源整合到历史课程中来, 才能真正发展历史教育。

3.教师素质活水源头。

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前提是教师要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缺乏这些意识即使身边存在大量的课程资源教师也会“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所以, 历史教师的素质仍是关键所在, 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的活水源头。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才能正确辨认哪些是“优质课程资源”, 才能具有面对这些资源时考虑它对课程教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怎样才能把它挖掘出来使它为课程教学服务的意识。同时, 要认识到历史教师本身就是实施课程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因此, 我们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加强专业阅读和积累, 积极参与“同课异构”活动, 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智慧。

4.学习效果重在反思。

历史新课程标准规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应达到总体目标, 学生学习不是为了死记一些知识, 也不仅仅是提高某些能力。历史学习应该充分发挥它在塑造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作用, 这是历史学科最大的价值所在, 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所谓“读史可以明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 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和历史借鉴中, 不断的反省自我, 认识自我, 超越自我, 从而加深对现实的理解, 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学有所用, 学有所值, 学有所乐。

参考文献

[1]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周广强.新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培养与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余文森.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优质课程资源现代教育 篇7

1 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的建设在以往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目前在课程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新的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不断涌现, 不同的学科方向常用的测试方法差异显著, 现有教材中介绍的一些设备与本专业对教学内容的要求相差甚远。测试仪器新功能日益增多, 而目前的教材中很少体现, 数据处理或相应的分析软件的介绍存在着滞后现象。目前本学科研究生的课程讲中尚没有配套的专用的实验教材。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 目前存在着滞后性, 更新缓慢[1];同时还存在着与本科生培养界限不清或重复等问题。

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需要任课教师具有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而目前普遍存在着部分任课在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尚待提高;教学手段和方法需多样化的问题。由于侧重于大型设备仪器操作及结果分析应用, 课程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目前研究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 大型仪器设备几乎是参观性质的教学, 缺乏动手操作或随同操作教师共同进行操作、分析锻炼的机会, 导致应用性和实用性效果较差。

在网络资源方面, 目前很多国家级精品课的网站都不能登录, 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2], 这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提高研究生的广博性、自主学习性设置了障碍。在教学效果的考察上, 目前考试和评价方法相对单一, 考试主要是闭卷理论考试;在教学评价方面, 目前主要采取研究生评教的方式, 均有待加强。

2 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的建设措施

考虑到目前本门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2.1 师资队伍建设

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的综合教学科研能力要求较高, 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追踪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教学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的能力, 而且还要求教师必须将个人科研的内容与教学相结合, 达到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促进教学的较高目标。研究生优质课程教学团队应该形成一批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因此,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1) 任课教师需利用学院实验室平台, 关注现代先进仪器, 熟悉和掌握各种仪器的原理、操作和应用[3]。本学科目前拥有先进的SEM, TEM, XRD, EDS, DSC等大型仪器设备, 且团队5 人中有3 人负责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为团队教师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每年组织任课教师参加校内的各类学术讲座, 外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

(3) 每年为从事教学的教师提供定期课程培训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 要坚持做好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培训工作, 应以年轻教师培养为中心, 结合教学任务, 选派年轻教师到设备生产厂家或科研院所, 以任务驱动的形式, 进行短期培训。

(5) 促使教师积极投身科研项目, 提高科研学术水平。

(6) 在师资结构方面, 要积极引进或鼓励培养年轻博士作为课程后备教师, 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教师“传帮带”作用, 带领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艺, 营造良好的教学风气, 形成一支高学历、高能力、老中青共同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2 教学内容

(1) 结合材料类专业特色, 确定适合本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建设上, 通过教材调研、资料收集、毕业生及社会企业人士座谈等, 结合材料学科专业特色, 确定适合本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科方向, 教学内容会各不相同[4]。结合本学科研究方向, 考虑到研究生经常要进行组织微观形貌观察、织构测定、夹杂物分析、位错等缺陷分析、材料结构分析、物相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因此, 确定了以SEM, TEM, XRD为主的课程内容, 同时考虑到部分学生经常要进行元素分析、差热分析、热膨胀测试、稀土固溶量测定等实验, 又选择了EDS, ICP, DSC等相关仪器设备作为讲授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为有意识地反映该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 又选择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作为简单讲授内容, 以体现前沿性和现代性。为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和技能,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精炼理论内容, 简述实验仪器的构造, 重点突出实验、应用内容, 增加应用分析与实践教学, 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同时, 内容选择上保证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 与本科生同类或相近课程知识有显著区别。

(2) 教学内容与科研结果相结合。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调整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 按照设备应用采用实例导入——简述基本原理——采用典型案例进行数据结果分析的模式, 从宏观到微观, 组织教学内容。同时, 依据选定内容编写教学大纲。

(3) 构建方法课程体系, 突出其先进性和实用性。高校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横向等各种科研项目, 其成果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习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在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中, 要注重加入教师自己的科研工作, XRD, TEM实验结果分析方面以科研结果为案例进行分析, 结合科技文献的引入, 使教学内容紧跟学术研究的发展, 由空泛变得具体。

(4) 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技能的提高是高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大势所趋, 因此国内很多高校非常重视[5]。在实践性教学方面,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设备构造, 通过开放性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制样、分组随同大型仪器设备教师进行科研项目中具体实验的操作、实验数据图片的课后软件学习及分析等, 紧密贴合现有仪器实际, 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真正掌握所学设备的使用及软件分析,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和技能[6]。

2.3 教学条件

(1) 针对本校本学科特点, 选用适合本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或自己编写教材。本学科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金属材料研究方面, 因此, 选择采用自编课程所用教材和实验教材, 以适应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要求。同时, 更新教材内容, 将新的测试技术和方法补充到教材中。

(2) 收集相关测试技术的设备图、典型科研案例或图片, 相关软件链接网址或网站, 购买软件, 结合科研创新, 完善课程保障条件

(3) 网络资源建设。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程网页, 包含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实践指导、习题库等平台。通过网络资源, 通过网络资源, 引导研究生方便快捷合理的利用课程网站, 自主学习本课程内容, 了解测试技术的最新动态和进展, 以开阔眼界, 并通过选择合适的分析软件, 针对自己的实验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对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验水平有着重要意义[7]。

2.4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研究生教学应突显内容的学术性和研究性, 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 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式、问题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以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例如, 采用实例进行设备应用的讲解, 在测试方法的最新进展方面, 让研究生通过课下查询资料, 分小组采取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收集科研典型结果、图片等资料, 如金属材料腐蚀产物的XRD衍射图谱、不同种类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钢的组织图篇、EBSD结果、位错、第二相等TEM衍射花样等, 通过科研案例, 进行分析讲解。

(3) 应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公式推导方面, 主要采用板书的形式, 在数据结果分析、试样制备、设备结构、应用举例等方面, 采用多媒体的形式, 制作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信息的形象化和通俗多媒体课件, 例如在试样制备步骤的讲解上, 制作操作视频, 增强实践。

2.5 教学效果考核和评价体系

(1) 考试方法改革。由单一的闭卷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改为多形式考核, 如文献综述、PPT的专题演讲和讨论、实验报告、在考卷中增补解决实际问题的盲样测试分析, 图谱解释, 测试条件制定等。在考试环节给研究生选择的自由度, 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潜能。

(2) 评价体系改革。建立评价体系, 制定评价表、确定评价内容。具体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研究生课堂评教:变期末教学评价的终结性评价为期中课程论文、期末闭卷考试两次教学评价的过程性评价;课下不记名评价:包括毕业生QQ群、微信等网络评价;校内专家评价:校内督导组和其他专家听课评教;企业教学效果评价反馈:采用走访企业和校外专家座谈的形式, 了解社会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3 结束语

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 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 加强课程建设, 提高课程质量, 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如何建设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研究生优质课程, 提高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 仍然任重而道远。

摘要:针对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研究生优质课程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结合本课程特点, 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了该课程的建设措施, 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改革创新, 以期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关键词:优质课程建设,研究生,分析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茂华, 刘文辉, 颜焕元.“材料近代测试方法”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4 (8) :77-78.

[2]王平, 王斌, 罗玉梅.“材料分析方法”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 :135-136.

[3]欧阳星, 陈大柱.浅谈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心得[J].广东化工, 2013, 40 (18) :156-116.

[4]康灿, 杨敏官.测试技术课程改革与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1) :47-49

[5]乔珺威, 梁伟, 周禾丰.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 (19) :20-22.

[6]郭海燕, 石中英, 王远魏, 遵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措施与反思学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11) :27-31.

上一篇:边坡绿化区下一篇:招聘甄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