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课程

2024-07-07

现代汉语课程(通用12篇)

现代汉语课程 篇1

《现代汉语》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及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自从学校创办,就有了现代汉语课。如何打造这样一门传统的基础课,使之成为精品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一、建设《现代汉语》精品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及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二,中文系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法规为依据,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和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或其他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现代汉语》精品课程的主旨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现代汉语”的建设工作。尤其是2007年这门课程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后,我们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认真讨论研究,制定出了《现代汉语》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并提出具体要求:必须有总的建设思路,也就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等教学途径,体现本课程授课特色、性质特色和精品课程的申报特色;有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如分工合作的方案、策划调研的方案、设计制作的方案等;有明确的课程建设的目标:特色鲜明,主题突出。

三、建设《现代汉语》精品课程的具体思路

1. 形成高质量的教材体系

根据课程本身的性质和学生实际情况建设教材体系,以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师范生和新闻专业学生语言文字功底的培养,修订现有教材,增强实践教学,完善教学计划。

(1)教材选用要高质量、高标准。选用的教材要反映学科发展,体现学科积淀;体现时代特点并吸收学术前沿理论;既能为传统教学模式服务,又能跟得上教学改革的发展。

(2)教材形式要多样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选用教材应起到促进从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模式向以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新模式转变,以“授之于鱼”的单纯讲授知识的方式向“授之于渔”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转变的作用。教材形式应该由单纯的图书扩展至音像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等。

(3)教材风格要特色化,创建名牌教材。鼓励有经验和学识的教师编写富有特色、针对我系实际情况的参考资料和教材。编写的参考资料和教材应该是有所创新的,并不是对前人著述简单的重复。

2. 突出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的教学原则是重视加强语言的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实践教学是构成整个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

(1)《现代汉语》课程担负着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规范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所以,我们要与普通话培训相结合,把国家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引进课堂教学,以测试促进教与学,促使声调训练、方言辨正、诵读训练、错读字音辨析、口语复述等内容形成系统,目的性、针对性更强,分散教学与集中教学互补。课程结束,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

(2)组织学生进行生活语言调查。(1)方音调查:组织学生记录自己所处方言点的方音,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找出普通话语音和自己的方音的差异,使学生奠定说好普通话的基础。(2)语言使用调查:调查传媒用语、社会广告用语、商业用语及店铺名称用语等语言使用的情况,分析其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语法调查:搜集学生作业和说话中的语法错误并进行分析,加深对语法和语用的理解。

(3)利用作业、讨论、小论文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独立分析,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4)将《现代汉语》课程与学生社团活动和竞赛活动相结合。由教师结合教学,组织开展或参加“汉语基本功大赛”等活动,或教师对学生社团的演讲、朗诵、辩论、节目主持、话剧演出等活动进行辅导,加强师生课堂教学与日常语言活动、专业指向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能力和素质得以协调发展。

3. 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

(1)运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以往单纯传授知识的讲授模式很难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运用声像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引导和启发的方式精讲知识,以讨论的方式引出学生自己的想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创造出师生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的教与学的良好气氛。

(2)积极探讨创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把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继承并发展,探索出适合《现代汉语》课程的创新的教学方法。《现代汉语》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各具特色,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随不同的教学内容作出适当调整,以达到使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

(3)积极提高教学方法的科研水平。在《现代汉语》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上,还应加强《现代汉语》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工作。教研室应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建立通畅的师生沟通机制,比如课后交流、专题讲座、网络联系,以加强师生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要求和存在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对于建设精品课程、提高教学效率,我们非常有必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汉语》课程要不断探索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应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课。课余时间除直接辅导学生的方式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的方式,以加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建立并完善囊括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试题库、教学大

论“点—线—面”

的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模式构建

(大理学院艺术学院,云南大理

摘要:鉴于目前国内多所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学生多、底子薄、课时少的实际情况,文章作者结合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尝试提出大班课、小组课、个别课三种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教学模式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学校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声乐即是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学时的限制,声乐课在所有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较小,学时通常只有两年,每学期18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每班20到50人不等,加之生源的音乐基础普遍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授课形式一直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久而久之,不仅使基础差的同学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而且使学有余力的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鉴于学生多、课时少的实际情况,我结合自己六年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总结出点———线———面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效率。

一、三种授课模式的比较

1.点———个别课。

个别课一般指师生一对一的上课,是我国传统及当前的声乐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授课形式。其优势在于声乐教师通过一对一地给予学生在发声技巧、作品艺术处理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指导,不仅体现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满足了爱好声乐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为使声乐成为他们的专业特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其不足之处是需要投入大量的师资力量,使基础差的同学增加了在老师面前单独学习的恐惧紧张心理,同时,同学之间也缺少交流与竞争,不利于声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个别课的教学侧重点应在学生已掌握与声乐相关的乐理、视唱、声乐演唱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个别学生的演唱做细化的指导。

2.线———小组课。

小组课一般指一个老师对五个左右的学生进行授课,是生源扩招后很多学校在声乐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授课形式。授课人数介于个别课与集体课之间,其优势在于教师可以纲、课后习题、参考文献目录、授课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的网络助学体系。

四、对《现代汉语》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目前,在《现代汉语》精品课程建设当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课程建设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存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滞后或者停滞不前的现象;其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局限性相对较大,缺乏完备的体系,制作过程显得简单、粗糙,这不利于课程建设。

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处理的办法,我结合自身工作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此类问题:对于《现代汉语》精品课程建设过程当中常常出现的课件制作简单、粗糙等方面的问题,应该首先从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培训,帮助教师克服过去制作课件的能力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增加课程的新意和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分五到八人为一组,一起练声,以齐唱、重唱或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再运用对比教学的方法给予个别学生在发声技巧、作品艺术处理方面的指导,这样不仅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而且加强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使同学们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但其不足在于教师不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具体的学习状态而无法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同时比起集体课,仍然需要投入相当的师资力量。

3.面———大班课。

大班课又称集体课,就是把一个班的几十个学生集中起来共同上课,是传统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主要的授课形式。其优势在于教师可以把演唱声乐作品相同或基础相近的多个班的学生集中到一起上课,主要以讲授声乐理论知识为主,通过对声乐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理论和技能问题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把理论学习与演唱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这种大课的教学形式具有计划性,能节约师资和教学成本,避免重复劳动,也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其不足在于教师不能给予每个学生千差万别的声音条件和演唱技能以细化的指导和改进,从而削减了对声乐感兴趣或有较好声乐条件和音乐素养的同学的学习热情。

二、“点—线—面”的结合(三种授课模式的结合)

1.先从整体再到局部(大班课的教学)。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教育对象是从三到六岁的儿童,它不等同于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因而并不需要学生掌握高深的演唱技能。此外,由于学前教育的学生入学时,声乐水平较低,乐理知识掌握得较少,甚至不识谱,如果此时就进行个别课的教学,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和难度,而且加重了学生由于起点低不自信的紧张情绪。所以,在教学初期,应先上2周左右的大班课,主要讲解与声乐相关的乐理、视唱、声乐演唱基础等知识,当然不是单纯地教唱歌,而是讲授一门内容丰富、涉及相关学科较多的综合课。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等多方面了解和学习有关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及理论技巧,播放内容可以是声乐歌曲欣赏、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歌曲弹唱、合唱重唱作品欣赏、艺术课程见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使大班课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

学生的视觉感觉效果,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内容安排上,避免过去纯文字性叙述的问题,转为图片和动画效果与文字叙述结合的内容;形成可更新和易操作的界面,方便每一位学生阅读和学习课件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文元.精益求精的课程建设示范[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9.

[2]潘丽君.创建高职院校现代汉语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6.

[3]李惠瑛.《现代汉语》精品课程的构想[J].龙岩学院学报,2009,4.

现代汉语课程 篇2

这一学期,我承担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任务。选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作为教材,按要求一个学期、总计72学时授完选用教材的全部内容。具体上课时间为第一至第十八周,每周上课4学时。经过细致地研究教材,参考其他相关教辅材料,积极备课,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按照事先制定的教学计划完成现代汉语各部分 的知识(包括语法和修辞等)传授,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更新教学理念

1.树立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以精品课的要求来打造现代汉语课程,课程建设中体现现代化教育思想,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形成自我特色。

2.正确把握现代汉语学科的特点,从总体上认识现代汉语学科在语文教育专业中的基础作用,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研究对象。现代汉语是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一门课程,既强调学生把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也强调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根据现代汉语课程的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注重理论的应用性,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3.社会环境的变化引起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应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倾向于将教学内容中的通用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基础与应用的关系,使课程教学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人才培养服务。

4.及时引进学科前沿成果。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科研为教学提供更先进的内容。本学期本人注重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如将项目化教学法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将之引入到日常教学中的方式方法,保证教学内容与现代汉语学科的发展相适应,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实用性相适应,及时反映社会科学领域的前沿成果。

5.瞄准培养目标,培育专业特色,积极提倡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强调现代汉语教学目的方面的统一要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围绕着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积极引进并合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用教材匹配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网络助学课件等辅助教学,构成多媒体、网络环境、文字教材和教师讲授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为传统课程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二、调整教学内容

进行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大力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加大课程内容的改革力度,与时俱进,使课程内容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现代汉语是语文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理论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据此,对这门课程的内容设计我作了相关的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汉语基础理论。这一部分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现代汉语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以及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汉字的系统和基本理论。根据学有专长的教学原则,对学生中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特长及爱好方面适宜现代汉语学习的,引导他们处理好基础和提高的关系。

2.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性强是现代汉语课程的主要特点,理论不与实践结合只能是空洞的理论。现代汉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现代汉语理论的基础上具备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安排实践环节。

(1)在教学计划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现代汉语的教学计划要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明确课程整体和章节的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教学目标,设计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教学与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突出现代汉语理论的应用价值,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切实解决学生三方面的问题,即所学知识的内化问题,疑难知识点的突破问题以及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的问题。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篇3

一教学现状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觉得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太多、太琐碎,学起来有点枯燥,过于抽象;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现代汉语课挺有意思的,学进去,里面有一个奥妙的语音文字世界在等待他们。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伴随着许多潜在的问题。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大同小异,主要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部分,教学中以语音、词汇、语法为教学重点。这五大部分中,特别是语音和语法中有些基本知识在中学语文中已经学习过,而且现代汉语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繁琐和细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另外,在这些教材中,大多数院校选择了黄廖本的《现代汉语》,虽然这本教材也在不断进行修订,现在已经修订到增订五版,但是不得不承认里面仍有一些知识相对老旧,个别语音、语法问题讲解不够明确,而且里面还存在许多印刷错误,使学生不能充分相信书本[1]。

由于时代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出,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模式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有些老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讲解,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有些老师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知识讲解时加入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并丰富学生的信息量。

由于科技的发展,大多老师会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将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到课堂中来,把教学知识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看,增强视觉效果,使得现代汉语教学更加直观。

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听课时产生心理疲倦,并认为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将来用处不大,甚至无用。还有些学生虽然也比较认真学习,但是做不到学以致用,听的时候似乎明白,但到了练习时却不知如何下手。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也在不断进步,比如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学模式的改进等等;但是革新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步而就的,现代汉语课堂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我们在进行现代汉语教学改革时,一定要保持头脑清晰,弄清问题的关键,准确把握,系统地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二教学改革策略

1教学内容的更新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小就接触,有些知识会与中小学语文发生重复,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似曾相见”的感觉,失去了学习的新鲜感,产生严重的厌倦心理,自以为知识“了然于心”,实际上却是“似懂非懂”。近年来,语言发生巨大变化,新的表达方式层出不穷,为我们的语言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新鲜的材料,而教材却不能及时反映这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教材的编写、修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年都对教材进行更新也不大可能。现在的语言变化太过迅速,有些只是一时的流行而已,我们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可能会付诸东流,所以教材所编入的只能是那些具有相对稳固性的知识,否则不利于语言文字的稳定性,不符合语言文字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

不管教材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处理教材,有选择性地进行知识点的教授。比如在进行语流音变的教学时,可以将其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结合起来,因为无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对外汉语专业都要进行普通话测试。又如在进行语法教学、修辞教学时,都会需要大量的例子作佐证,我们在选取具体例子时要慎重,尽量选取一些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实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

当然趣味性不是目的,只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所以在吸收和增添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时,一定要考虑这些成果的普及性和稳妥性,看其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从而避免漫无限制地随意吸收。

2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这种方法就像新闻广播一样,老师忙着讲,学生忙着听,在这种“讲———听”过程中,学生就像被语言炸弹炮轰一样,很快就疲惫不堪,甚至于昏昏欲睡。即使有些师生互动,比如提问,学生依然是问而不答,消极回应。这样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就变成了“身在课堂,心在课外”,课堂出现了一种尴尬的沉闷局面。

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汉语教学也出现了很大的变革。很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再仅拘泥于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而是插入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授时,也不再完全依靠“黑板———粉笔”,会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制作课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图文的形式将知识展现在学生眼前。这种现代教育方式,增强了教学的视听效果,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量,缓解了现代汉语课过于沉闷的问题。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限制,知识的扩充和新技术的采用也不例外。在有些课堂上,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加入大量的故事,甚至课堂中的故事量盖过新知识的容量,并且全程使用课件,过分依赖新技术,这样就超过了度的限制[2]。

鉴于此种状况,课外知识的插入就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没有的话,学生会认为老师死教书,没有新奇感;太多的话,学生上课时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一味地听故事,可能会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所以在扩充知识时,要寻找与现代汉语相关的内容,不能太过随意。另外,在进行音节分析和语法结构分析时,不一定非要使用课件,也许利用板书效果会更好。

3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当地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老师引导学生,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增强语言运用能力。endprint

比如在学习声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主分组,然后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方言,把方言中的声调与普通话中四声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找出相应的规律。在学习音变的时候,可以模拟普通话考试活动。在讲朗读和语调时,可以进行朗诵比赛。学习汉字形体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练习书法,体会不同字体的形体差异,培养他们对汉字的审美感觉。学习汉字特点的时候,可以开展微型辩论赛,讨论汉字是否应该分词连写等。学习词汇发展变化时,可以提醒学生关注现时社会中出现的新词语,像“××门”、“打酱油”、“神马都是浮云”、“给力”等等。

通过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言分辨能力。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上课的活跃度,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4学生“现代汉语无用论”观点的纠正

现代汉语里大多都是一些基础性的语言知识,很多学生都会产生疑问:“学习现代汉语有什么用啊”、“对我们而言,好像没什么作用吧”等等,因而学生会持一种“现代汉语无用论”的观点。面对这样的现象,作为现代汉语老师,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本门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和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是息息相关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其中有一大部分将会从事语文教师这一职业,这样现代汉语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获得,基本技能的掌握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现代汉语的学习可以分析一般的语言现象,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为从事语言研究工作奠定扎实的语言功底。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对的可能是外国留学生,也可能会到国外从事汉语推广工作,这样势必要求他们系统地掌握有关现代汉语的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和语言分析能力运用到汉语教学的听、说、读、写实践中。

有些院校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会开设一些后续课程,比如语言学概要、音韵学、词汇学、语法研究、汉语语用学等,如果现代汉语学不好的话,这些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限制。

5消解现代汉语课的压力

现代汉语教授的是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作为一门基础课,它是为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打基础的,而非全能课,不能将汉语的“三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三能”(理解、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全部都压在现代汉语一门课程上,不要给现代汉语课过多的压力,我们可以开设后续课程相辅助(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开设不同的后续课程)。另外,知识获得后不一定马上就能转化成能力,需要吸收和消化,能力的具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口气”就“吃”成个语言大师[3]。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现代汉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它并没有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是在不断地改进,慢慢地革新。在这个革新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点,不要盲目变革,不能抹杀传统教学几十年的优秀成果,做到“去糟取精”,遵循稳步前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张雪涛.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论析[J].北京:语言文字应用,2005(3).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篇4

一教学现状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 大多数学生觉得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太多、太琐碎, 学起来有点枯燥, 过于抽象;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现代汉语课挺有意思的, 学进去, 里面有一个奥妙的语音文字世界在等待他们。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优势, 同时也伴随着许多潜在的问题。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大同小异, 主要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部分, 教学中以语音、词汇、语法为教学重点。这五大部分中, 特别是语音和语法中有些基本知识在中学语文中已经学习过, 而且现代汉语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繁琐和细碎,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另外, 在这些教材中, 大多数院校选择了黄廖本的《现代汉语》, 虽然这本教材也在不断进行修订, 现在已经修订到增订五版, 但是不得不承认里面仍有一些知识相对老旧, 个别语音、语法问题讲解不够明确, 而且里面还存在许多印刷错误, 使学生不能充分相信书本[1]。

由于时代的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出, 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模式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有些老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重知识的讲解, 基本上是老师讲, 学生听;有些老师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在知识讲解时加入了大量的课外知识,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并丰富学生的信息量。

由于科技的发展, 大多老师会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将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到课堂中来, 把教学知识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看, 增强视觉效果, 使得现代汉语教学更加直观。

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 听课时产生心理疲倦, 并认为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将来用处不大, 甚至无用。还有些学生虽然也比较认真学习, 但是做不到学以致用, 听的时候似乎明白, 但到了练习时却不知如何下手。

通过调查, 我们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前行,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也在不断进步, 比如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教学模式的改进等等;但是革新是循序渐进的, 不是一步而就的, 现代汉语课堂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我们在进行现代汉语教学改革时, 一定要保持头脑清晰, 弄清问题的关键, 准确把握, 系统地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二教学改革策略

1 教学内容的更新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从小就接触, 有些知识会与中小学语文发生重复, 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似曾相见”的感觉, 失去了学习的新鲜感, 产生严重的厌倦心理, 自以为知识“了然于心”, 实际上却是“似懂非懂”。近年来, 语言发生巨大变化, 新的表达方式层出不穷, 为我们的语言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新鲜的材料, 而教材却不能及时反映这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教材的编写、修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每年都对教材进行更新也不大可能。现在的语言变化太过迅速, 有些只是一时的流行而已, 我们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可能会付诸东流, 所以教材所编入的只能是那些具有相对稳固性的知识, 否则不利于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不符合语言文字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

不管教材如何, 在实际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处理教材, 有选择性地进行知识点的教授。比如在进行语流音变的教学时, 可以将其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结合起来, 因为无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对外汉语专业都要进行普通话测试。又如在进行语法教学、修辞教学时, 都会需要大量的例子作佐证, 我们在选取具体例子时要慎重, 尽量选取一些具有趣味性, 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实例,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

当然趣味性不是目的, 只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手段,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所以在吸收和增添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时, 一定要考虑这些成果的普及性和稳妥性, 看其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从而避免漫无限制地随意吸收。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 这种方法就像新闻广播一样, 老师忙着讲, 学生忙着听, 在这种“讲———听”过程中, 学生就像被语言炸弹炮轰一样, 很快就疲惫不堪, 甚至于昏昏欲睡。即使有些师生互动, 比如提问, 学生依然是问而不答, 消极回应。这样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就变成了“身在课堂, 心在课外”, 课堂出现了一种尴尬的沉闷局面。

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出, 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汉语教学也出现了很大的变革。很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再仅拘泥于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 而是插入了大量的课外知识,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授时, 也不再完全依靠“黑板———粉笔”, 会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制作课件,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以图文的形式将知识展现在学生眼前。这种现代教育方式, 增强了教学的视听效果,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量, 缓解了现代汉语课过于沉闷的问题。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限制, 知识的扩充和新技术的采用也不例外。在有些课堂上, 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会加入大量的故事, 甚至课堂中的故事量盖过新知识的容量, 并且全程使用课件, 过分依赖新技术, 这样就超过了度的限制[2]。

鉴于此种状况, 课外知识的插入就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没有的话, 学生会认为老师死教书, 没有新奇感;太多的话, 学生上课时找不到学习的重点, 一味地听故事, 可能会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所以在扩充知识时, 要寻找与现代汉语相关的内容, 不能太过随意。另外, 在进行音节分析和语法结构分析时, 不一定非要使用课件, 也许利用板书效果会更好。

3 语言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适当地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 老师引导学生, 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比如在学习声调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主分组, 然后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方言, 把方言中的声调与普通话中四声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相应的规律。在学习音变的时候, 可以模拟普通话考试活动。在讲朗读和语调时, 可以进行朗诵比赛。学习汉字形体的时候, 可以鼓励学生练习书法, 体会不同字体的形体差异, 培养他们对汉字的审美感觉。学习汉字特点的时候, 可以开展微型辩论赛, 讨论汉字是否应该分词连写等。学习词汇发展变化时, 可以提醒学生关注现时社会中出现的新词语, 像“××门”、“打酱油”、“神马都是浮云”、“给力”等等。

通过实践活动的展开, 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语言分辨能力。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上课的活跃度, 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4 学生“现代汉语无用论”观点的纠正

现代汉语里大多都是一些基础性的语言知识, 很多学生都会产生疑问:“学习现代汉语有什么用啊”、“对我们而言, 好像没什么作用吧”等等, 因而学生会持一种“现代汉语无用论”的观点。面对这样的现象, 作为现代汉语老师, 我们应该积极面对, 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本门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和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是息息相关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从事语言文字工作, 其中有一大部分将会从事语文教师这一职业, 这样现代汉语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获得, 基本技能的掌握就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现代汉语的学习可以分析一般的语言现象, 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为从事语言研究工作奠定扎实的语言功底。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对的可能是外国留学生, 也可能会到国外从事汉语推广工作, 这样势必要求他们系统地掌握有关现代汉语的理论知识, 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和语言分析能力运用到汉语教学的听、说、读、写实践中。

有些院校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会开设一些后续课程, 比如语言学概要、音韵学、词汇学、语法研究、汉语语用学等, 如果现代汉语学不好的话, 这些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 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限制。

5 消解现代汉语课的压力

现代汉语教授的是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作为一门基础课, 它是为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打基础的, 而非全能课, 不能将汉语的“三基” (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和“三能” (理解、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全部都压在现代汉语一门课程上, 不要给现代汉语课过多的压力, 我们可以开设后续课程相辅助 (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可以根据具体需要, 开设不同的后续课程) 。另外, 知识获得后不一定马上就能转化成能力, 需要吸收和消化, 能力的具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口气”就“吃”成个语言大师[3]。

综上所述, 我们看到现代汉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是它并没有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而是在不断地改进, 慢慢地革新。在这个革新的过程中, 我们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点, 不要盲目变革, 不能抹杀传统教学几十年的优秀成果, 做到“去糟取精”, 遵循稳步前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增订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张雪涛.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论析[J].北京:语言文字应用, 2005 (3) .

《古代汉语》课程标准 篇5

适应专业: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所属教研室:中文系 课程编号:01414102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Ancient Chinese)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下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基本理念。

古代汉语课程使用的教材通常是北京大学王力先生或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王氏教材自1962年首版后,经过多次修订,现属国家级规划教材,书中确立了古代汉语课程通论、文选、常用词三结合的编写原则,代表着古代汉语教材的最高成就。郭氏教材具有内容精练,编排合理;知识准确,重点突出;通论和文选结合紧密等特点。以上两种教材比较适合综合性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使用。但根据我们的学生实际和我校培养目标,我们选用该教材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生问题。王氏、郭氏教材是从北京大学“一本”招生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的,我们是地方二本学院,学生入学程度远远低于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大学是研究性大学,我们是应用型学院。

2、自学问题。王氏、郭氏教材,有些注释过于简略,不适合于我们的学生自学。

3、篇幅问题。王氏、郭氏教材篇幅过多,一学年时间学不完。为此,我们在选择《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做教材的同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

1、压缩传统的课程内容。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内容,讲究面面俱到,因而不可避免的有轻重不分、详略失当的弊端。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在讲授过程中,舍弃了许多与其它学科有共性的内容,重点突出讲解古代汉语中“异”的部分。例如我们把《古代汉语》的通论“古代文化常识”放到“古代文化常识”课上讲,“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放到“文献学”课上讲。这样的内容安排,不仅突出了古代汉语的个性与学习重点所在,而且为我们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补充新颖的课程内容,赢得了授课的时间。

2、补充新颖的课程内容。传统的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呈现出平面化的单调色调,很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对此进行了改革,如在古代汉语课程内容中适量渗透了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平面的、毫无生气的语言知识、语言现象“活”了起来,使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发展史中,深刻而准确地理解了古代语言,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内容上对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适当删减。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三)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积极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发掘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传统灌输式讲授方法,把教师讲授、学生讨论、网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协调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服从于教学内容,服从于教学对象。课堂教学时要能组织管理得有章有法,既生动活泼,又不拘于形式,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训练形式。我们设计并实践的实践训练形式有:古诗文诵读、课堂讨论、普通作业、古文注释、课程论文写作等。在课堂讨论中,讨论的均是一些留有思考空间的话题,如让学生介绍、评论某一问题的各家说法,这就“逼”着学生课前去查阅相关工具书和资料。课程论文写作,现在已成为学生爱做的一种作业形式,内容可能就是课堂讨论中思想交锋的结果。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训练形式,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课堂教学外,我们也努力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一是建立了两个实践教学的基地:省图书馆古籍部和省博物馆;二是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等。

丰富多彩的实践训练形式,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不仅加快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特别是在学生对古代汉语的情感、学习方法、基本素质的提高和思想感情的转化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加强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2、教学手段。把古代汉语教学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古代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提高古代汉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效果。为此我们把古代汉语的核心教学内容--文字、词汇及语法三个部分,制成教学课件,实现了计算机技术辅助下的古代汉语教学。古代汉语教学课件使课堂上有声(古典民乐)、有画(古代名作)、有图片(甲、金、篆、隶、楷等等)、有书影(历代语言学名著封面)和有视频等。它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

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为教学注入了活力。教学课件还有强大的宏观表达能力,“动一子而全盘皆活”,它使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简单化,大大地缩短了课堂教学时数,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学科教育中,课程目标“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是整个学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指南针,目标不明,则必然徒劳无功。我们在深入研究、广泛调查和不断改进的基础上,结合师范生的特点和毕业生的分配实际,提出了新的“古代汉语”课程目标:

1、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

2、熟悉古代汉语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能运用语言文字学原理,整理所获得的古代文献;

3、熟悉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和研究的一般方法;

4、了解古代汉语和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及相关领域前沿和发展趋势,自觉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目标。其中,第1是识记和理解能力的锻炼,第2、3条是运用能力的培养,第4条是创新能力的养成。此目标强调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体现了“基础--运用--创新”的演进思想。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学生均能背诵一定量的古代文选。课程目标中的“掌握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和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就业实际而提出来的一个子目标,为此,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专项训练,还进行了精审中小学教材注释专项活动,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与支持。从教育实习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看,我们的学生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均能从容不迫。几年来,学生每学期都完成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小或大课程论文1篇以上。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此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具体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

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

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

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

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

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

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绪论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古白话和文言文的区别。§1.3 扩展内容。

古代汉语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工具课的性质。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你怎么看待古代汉语这门课?

2、讨论: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门课?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课内实践学时2学时)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郑伯克段于鄢》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文选中所涉及的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1.3 扩展内容。

文选中涉及到的词类活用和宾语前置句式也值得关注。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除了文中出现的“若……何“是固定格式外,你还知道哪些古汉的固定格式?

2、提问:对于宾语前置句式,你的了解有多少?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三单元 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工具书的编排体例、注音方式和释义方式,对重要的中文工具书,从性质、体例、内容等方面介绍。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三部工具书的体例。§1.3 扩展内容。

字典中的部首编排方式和注音编排方式。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比较《汉语大字典》和《辞源》的差别。

2、提问:你了解四角号码吗?试着谈谈你的看法。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课内实践学时2学时)

第四单元 《齐桓公伐楚》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齐桓公伐楚》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请试着翻译全文。

2、提问:文中出现的诸如“寡人是问”这样的特殊句式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五单元 汉字的构造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分析汉字结构“六书”理论,“六书”的具体介绍。§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汉字书体的演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汉字的结构与本义的探求。

§1.3 扩展内容。

结合具体字例获得对前四书的理解,并知道汉字结构和探求本义的关系。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汉字的性质是什么?

2、讨论:“六书“理论有什么缺陷吗?你的看法是什么?

(三)学时分配。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课内实践学时2学时)

第六单元 《晋灵公不君》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晋灵公不君》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你对主人公的“愚忠”怎么看?

2、提问: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七单元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古今词义的情况,词义的变化等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古今词义变化的几种类型。§1.3 扩展内容。

掌握词的古义的四种方法。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结合已学文选,对其中出现的基本词汇和古今词义同中有异的词汇进行具体分析比较。

2、讨论:试着举例说明旧词的消亡。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八单元 《齐晋鞌之战》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齐晋鞌之战》的内容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对于文选中出现的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汇的理解。§1.3 扩展内容。

多义字“及”和“以”的辨析。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请试着翻译全文。

2、提问:请根据文选所述,描述鞌之战的两军对阵阵型。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九单元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介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关系,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举词例的意义。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古汉语的词义系统,识记本义和引申义。§1.3 扩展内容。

能运用词义引申的规律综合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有哪些?

2、提问: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十单元 《赵威后问齐使》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赵威后问齐使》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你对赵威后有什么看法?

2、提问:文中出现的诸如“息”、“鳏”、“食”等词汇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十一单元 《鲁仲连义不帝秦》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你对鲁仲连怎么看?

2、提问:鲁仲连义不帝秦的理由有哪些?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十二单元 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古书中常见的用字现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假借字。要求学习时理解四种现象的成因,能对四种用字现象加以区分。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假借字的两类情形。§1.3 扩展内容。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什么是同音替代字?请举例说明。

2、提问: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十三单元 《季氏》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季氏》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孔子怎么看待“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

2、提问:孔子的思想你赞成吗?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十四单元 词类的活用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兼类的辨别,重点介绍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

§1.2 提高内容。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

§1.3 扩展内容。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文选句例,加以解释。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谈谈你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认识。

2、提问:如何区别名词做状语与名词做主语?

(三)学时分配。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课内实践学时2学时)

第十五单元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的特点,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判断句的表达功能等。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判断句的常见结构形式,领会其意义。§1.3 扩展内容。

要求能在具体文句中辨认判断句,加以准确的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是”作为判断词的发展历程你怎么看?

2、讨论:“也”在判断句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十六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1.2 提高内容。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孟子在此篇文选中想表达怎样的思想?

2、提问:试着用白话文翻译全文。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学时,课内实践学时1学时)

第十七单元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形式和演变特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被动句的结构类型。§1.3 扩展内容。

要求学生能在具体文句中对被动句进行准确的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被”字在被动句中所起的作用是怎样的?

2、提问:古代汉语的被动句为何有的类型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不常用了?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十八单元 《许行》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许行》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许行的思想是怎样的?

2、提问:孟子的思想又是怎样的?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学时,课内实践学时1学时)

第十九单元 古代汉语的副词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古代汉语常用副词的用法。要在准确理解副词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副词的分类以及副词的用法。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常用副词的意义和用法。§1.3 扩展内容。

能在文句中解释其用法,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谦敬副词中的“请”你是怎样理解的?

2、提问:副词中有无兼小类的情况?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学时,课内实践学时1学时)

第二十单元 《老子》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老子》的内容。§1.2 提高内容。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你对老子的了解有多少?

2、提问:此篇文选中老子的思想是什么?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二十一单元 古汉语的介词、连词、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古代汉语常用介词于、於等的用法,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的用法,古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的用法。

§1.2 提高内容。重点和难点是要在准确理解各类虚词特点的基础上,掌握教材所举各类虚词的用法。

§1.3 扩展内容。能在文句中解释其用法,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然则”和“然而”的区别是什么?

2、提问:介词连词兼类的虚词有哪些?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学时,课内实践学时1学时)

第二十二单元 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古汉语宾语前置句的主要类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用代词“是”或“之”复指。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在充分理解宾语前置的用法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应在具体的文本中辨析各类宾语前置的不同用法。

§1.3 扩展内容。

对宾语前置句和疑似宾语前置句的辨析。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你对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这个理论怎么看?

2、讨论:除了宾语前置句,古汉还有哪些特殊的语序?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二十三单元 古汉语的代词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介绍古汉语的代词用法。要在准确理解代词特点的基础上,掌握代词的分类以及代词的用法。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1.3 扩展内容。

要求能在文句中解释其用法,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你对辅助性代词的理解是怎样的?

2、提问:代词中有无兼小类的情况?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学时,课内实践学时1学时)

第二十四单元 《北冥有鱼》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北冥有鱼》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北冥有鱼》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背诵全文并将之翻译成白话文。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二十五单元 古书的注解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体例。§1.2 提高内容。重点和难点是古书注解的类型、体例和方法。§1.3 扩展内容。

要求能利用古书注解的基础知识进行古籍阅读实践。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试着分析《诗经》一篇的古书体例。

2、讨论:古书注解的方法具体有哪些?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二十六单元 《别赋》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别赋》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背诵全文。

2、提问:如何将《别赋》翻译成优美的白话文?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二十七单元 古书的标点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讲授标点文言文的问题,介绍基本知识,学习标点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以及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

§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古书断句的方法。§1.3 扩展内容。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给古书断句。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实践活动:给古书选篇断句。

2、实践活动:请同学评价断句的优劣。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课内实践学时2学时)

第二十八单元 《五蠹》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五蠹》的内容。§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你对韩非子的了解有多少?

2、提问:《五蠹》一文的主旨是什么?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二十九单元 上古音简说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古音的基本知识。了解汉语的声、韵、调。§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古音通假、破读,弄清楚语音差异产生的原因。§1.3 扩展内容。

了解古今语音差异,建立发展的语音观。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根据实例,分析汉语的音节结构。

2、提问:你对“叶音”说的看法是怎样的?

(三)学时分配。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学时)

第三十单元 《七月》

(一)课程教学内容。§1.1 基础内容。

作为韵文,要求学生从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全面掌握《七月》的内容。§1.2 提高内容。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此篇文选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本篇课文古今词义的演变和语法现象都是值得注意的。

§1.3 扩展内容。熟读文选,准确今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提问:《七月》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如何将《七月》翻译成优美的白话文?

(三)学时分配。1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学时)

第三十一单元 总复习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基础内容。梳理古汉语课的知识。§1.2 提高内容。

重点和难点是对于古汉语通论的复习和掌握。§1.3 扩展内容。

对所学文选进行熟读和准确翻译。

(二)学习性主要任务。

1、讨论:你对本学年古代汉语学习的收获有哪些?

2、讨论:你对今后的古代汉语教学有哪些建议?

(三)学时分配。1学时(其中:课内实践学时1学时)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建议。

1、理论和实践结合,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通过直接接触真正的古籍,提高了学生实际阅读能力。从近几年的课程论文写作情况看,不少学生能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经典著作中、古代汉语工具书中找出一些可商榷的标点或注释问题来。实践证明,理论和实践结合,大大加强了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和现象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养成了学生自觉观察古代汉语现象、搜寻古代汉语材料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2、知识和能力结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一方面要了解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形成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知识和能力之间,需要培养“判断”能力,即:“培养专业人员不能只是简单地把他们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在不可避免的、不确定的情况下学会运用判断,即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批判、发明,把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变成职业工作所需的临床知识。”如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解决中小学古代汉语问题,可以使学生迅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为自身走上中学教学岗位做好铺垫。

3、继承和创新结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几年来,我们要求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借助于学校电子资源、期刊,紧跟学科前沿。我们的学生均在课外阅读了大量古代文献和相关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学生在校期间每人都完成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小或大课程论文2 篇以上。从教育实习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看,我们的学生在课件制作上精美、专业。因而,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扎实,而且富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考核方式建议。课程评价是“鉴定课程教学的成败优劣,为选择课程教学改革的方策提供有效而可靠的依据”。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门课程最终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方法,教师就会盲目教学,课程管理就会落空。在实际教学中,古代汉语课程最常采用的课程评价方法是考查和考试。考查和考试应采用多元评价体系。我们充分采用课堂讨论、课外作业、课程论文、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把测验与考试、作业与答辩、讨论与集体评议结合起来,强化过程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对学生予以测评,不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从而改变了传统课程评价中的一锤定乾坤的弊端,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

以上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都是紧紧围绕古代汉语的教学工作开展的,它将大大提高课程建设的效率、学术质量和科研品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

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课程建设是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基础。古代汉语课程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将会遇到来自观念、习惯、能力和条件等方面的障碍。但只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姿态,积极行动起来,学校创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三)教材选用建议。

1、教材: 王力:《古代汉语》(1-4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

2、参考书目:(1)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2)萧泰芳、张儒等:《古代汉语注释商榷》,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3)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上下),商务印书舘,2001年。(4)牟维珍等:《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5)荆贵生:《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6)李国英、李运富:《古代汉语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四)资源开发建议。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 内容分为: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由教师模块提供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时所需要的一些资源,如教案、教辅资料和教学案例等;由学生模块提供关于学生在课后自学和复习以及进行知识扩展方面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单元知识以及与学科有关的网络课程。课程教育资源库既是教育资源的汇集,又是一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具有资源类型多样性的特点,其表现力和作用是图书馆、纸质图书和教师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目前,我们古代汉语课程组已初步构建了古代汉语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好资源库网页,教师模块积聚了包含“四库全书”、“国学宝典”、大量汉语史专著、汉语专业工具书、汉语史专业硕博士论文和一般学术论文等在内的几千万字的古代汉语课程资源。学生模块以课程为中心,围绕课程实现教学计划、教案、参考资料和课件等教学信息的网上发布、查询和浏览,通过网上辅导答疑、师生交流和专题讨论等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 我们还开发了试题自动生成系统、编写了题库和考研辅导材料,实现教师网上备课、授课、学生测试、师生资料查找等功能。

现代汉语课程 篇6

关键词:现代汉语课程;教材;实践发展;理论研究

一、导言

教材是指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教材是知识传播的一个中介,它既是讲授者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依靠,又是知识接收者吸取知识的主要源头,是讲授者和接收者进行知识对话的基本依据和主要手段。吕叔湘先生曾经说:“一门课程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用的教材。”因此,教材编写和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好的教材既能正确反映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也能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为学习者提供有利的学习依据,具有应用性、启发性和拓展性。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是在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的指导下,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教学、规范及语言研究奠定基础。根据课程的基本性质,现代汉语课程教材也就可以定义为:介绍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训练学生基本技能,以及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而使用的教科书。

教材是根据学科特征和教学规律而编写出来的教学和学习材料及工具,而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反映不同学科特征的教材也各自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现代汉语属于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范围看,现代汉语属于具体语言学,从时间特征上,现代汉语属于共时语言学。作为讲授现代汉语知识的课程来说,现代汉语课程具有一般语言学课程的基本特征,即基础性、理论性和系统性。基础性是指现代汉语课程教材主要以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现代汉语是大学语言系列课程的入门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一方面是让学生从自身的语言实践开始,了解语言学的有关基本知识,比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语言学理论课程、古汉语课程及其他有关语言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理论性是相对于应用性而言。语言研究分理论语言研究和应用语言研究,现代汉语课程属于理论语言范畴。它以理论知识的介绍为主。虽然现代汉语课程也重视学生语言的实践能力培养,但它的目的是通过语言理论来进行语言事实分析及运用语言事实来证实语言理论,这遵循的是从语言到语言的基础研究。而应用语言研究不同,它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基础研究的成果来阐明、解决其他领域中出现的语言问题,包括语言教学(本族语教学和外语教学)、语言翻译、语言文字政策规划、计算机语言运用等。目前部分现代汉语教材也对相关的应用语言理论进行一些介绍,但总体来看,只是一些点滴性的介引,不深入也不系统。系统性是要求现代汉语课程教材既从横向关系上反映现代汉语结构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的整体性及其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应该从纵向上体现各要素的层次关系。因此,现代汉语教材是基于系统性的而不是专题式的介绍。

基础性、理论性和系统性是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课程教材还具有该课程明显的特征,即时代性和实践性。

吕叔湘先生认为“评价一种教材的优劣,主要看它的时代性和针对性”。重视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时代性,就是指教材要能积极体现学科的新成果。“科学是不断发展的,高等学校的教材应当反映当时的研究水平,这大概是新的教材不断出现,而旧的教材不断更新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时代特征。随着语言学科的发展,语言理论和方法不断深入和创新,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和揭示语言规律,提出了系列语言理论和方法,涌现出不同的语言学流派,如结构主义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转换生成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等。不同的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正确地揭示了语言的规律特征,有其理论和实践价值。而反映学科教学的现代汉语课程也应该一定程度上对新出现的语言理论和方法加以体现,不能固守于某种语言理论系统。如果仅为了教学方便而抱定某种理论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陷于狭隘的语言认识世界,对语言发展产生隔膜感。二是语言事实的时代性。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自身的系统调节而发展,不同时期的语言现象中总会产生一些新的语言成分及语言结构。特别是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语言正经历着日益创新的变化时代。因而,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应该积极反映语言事实的时代特征,不断地吸收新的语言事实来作为教学材料。如果年复一年地拿出几个相同或相似的所谓的典型例证来炒冷饭,不注入新的语言材料,就会使教学达不到理论和事实相结合的结果,会使学生产生语言理论和语言事实是两张皮的片面认识,因而也可能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当然,强调现代汉语课程的时代性,只是要求新的语言理论和语言事实在课程中有一定程度地合理体现,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决定对学科内容的选择,以及依据学习规律做好课程内容的安排,而不能在课程中全盘照搬所有的学科成果。毕竟学科研究和学科教学是具有不同规律特征的科学,是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总的说要做到有所取,也有所弃,取舍得当。

现代汉语课介绍的知识和我们每个人身边的语言事实相关,课程所涉及的材料都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周围,因此,现代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达到实践性目的,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现代汉语课程教材在内容安排和教学计划上就必须充分考虑它的实践特征。也就是说,教材除了安排有关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外,还应该安排相关的语言技能训练、语言实践分析等内容,使学生能通过认真的实践,把知识、理论转化为技能,使自己真正获得对语言现象的鉴别分析能力。特别是在阅读和写作的语言实际中,能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来分析语言现象。具体地看,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在教材中要适当合理地安排和实践环节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如关于语言能力的实际训练、语言事实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等。二是指教材中使用的语言材料要和语言实践紧密相结合。教材中运用的例子既能达到对理论的充分阐释作用,也能使学生产生材料的亲切感,使他们感觉到课程学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东西,最终也通过课程的学习,产生强烈的语言实践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鉴赏语言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现代汉语教材的实践发展

现代汉语课程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学习苏联的潮流中模仿现代俄语而开设的,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随着现代汉语课程的开设,现代汉语教材也随即出现。在现代汉语教材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者们一直没有停止对教材的建设和研究,体现在无论是教材的编写出版还是教材的理论讨论,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现代汉语教材的实践发展主要体现在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上。根据我们的统计,从现代汉语课程开设起,一直到目前,我国共计编写和出版的现代汉语教材大约有193 种(不包括重印或修订版等)。从编写出版时间看,比较早的教材是1955年编写的,最晚是2012年。编写出版时间和出版数量的对应情况看,大致为表1所示:

表1

出版时间

从整个现代汉语教材的出版情况看,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主要特点:

(1)出版数量多、编写地域广泛、名称比较统一。从整体数量看,50多年193部的教材编写出版,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量,平均每年就有近4部出版,其中编写出版量最多的1986年和2006年,各有11部,其次是1984年和2009年,各有9部。从时间的具体分布情况看,编写出版的教材主要集中在1977—1989年和2000—2011年两段时间,各占34.%和34.7%,这是两个高峰期。主要原因是,1977—1989年阶段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开始大力发展,高校招生人数逐渐增多,学科教学蓬勃发展。另外,各类教育形式如函授、电大、自考等也多样化,因此各类教材需求也急速增长。2000—2011年的教材发展,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语言学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引入,我国的语言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能使学生对新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人们开始编写出新的教材来及时反映学科的新理论方法。二是人们开始总结出以往的教材编写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一步探讨教材的发展,试图编写出更符合学科发展、教学发展的新型教材。因此,该时期成为现代汉语教材的繁荣期。

从编写地域看,在我们搜索到的教材中,整个大陆除了西藏、青海等几个省份没有教材的编写外,其他省份都组织出版过现代汉语教材。其中以文化中心北京为最多,超过了10%。

在教材的命名看,绝大部分名称为“现代汉语”,共有134部,占69.4%,以其他名称命名的还有“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现代汉语概论”“现代汉语讲义”“新编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简论”“现代汉语教程”“现代汉语知识”“现代汉语读本”“现代汉语通论”“实用现代汉语”“汉语讲义”等。教材名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教材编写者的编写目的教材的基本性质、服务对象等。

(2)教材类型众多。从整个现代汉语教材的出版情况看,能明显体现出类型特征的是使用对象,即根据不同学习者的要求和水平及层次等所编写的使用对象不同的教材。现代汉语教材的主要教材类型是:一是大学通用性教材。这类教材占的比例最多,如果我们把教材上没有标记的都看成是这类教材的话,则共有143部,占整个现代汉语教材的74.1 %。二是大学师范性教材。这类教材的编写者目的更侧重于教材的师范特征,即以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为目标而进行编写的,针对性强。从教材的标记看,可分为中等师范教材、高等师范专科教材、高等师范本科教材。三是函授教材。这是一类专为函授学员编写的教材。是为适应成人教育需要而产生的。这类教材大约有20部,占10.4 %。四是远程教育及成人教育进修教材。为适应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形式,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了现代汉语电大教材和成人教育进修教材。这类教材的使用大部分主要还是借用其他类型教材或者由教师自己编写讲稿等。五是自学考试教材。这是为参加自学考试的人员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共有14部,占7.3%。包括一些全国统一规定使用的,也有一些各地自己编写的。六是留学生使用教材。这是为留学生教育而使用的教材。这类教材还很少,我们看到的主要有2部。

(3)编写体例形式多样。体例是作者根据教学目的、学习要求、内容取舍等对教材所进行的格式安排。大致看来,由于现代汉语基本以语音、词汇、语法及修辞等几个部分为教材的主体内容,因此,整个教材的大致体例基本相似。但对比各教材情况看,由于不同编写者的编写目的、学习要求、内容安排等不同,因而也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体例形式。

(4)教材内容通用性较强,针对性比较弱;理论性强,实践性弱。虽然各教材在编写体例及编写类型上各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各教材基本以结构主义语言理论体系为理论框架,介绍的概念知识基本一致,因而各教材在内容上变化不是很大,大多只体现在体例上的一些变更或内容的缩略或扩展。这就使得绝大部分教材基本可以在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对象、不同学习层次上可以互用,显示出通用性特征。尽管某些教材也有学习对象和层次的标记(如师范性、自考、函授等),但针对性不强。如师范专业的教材并没有达到与中学语言教学相结合的目的,自考教材也很难显示出适应自考学习形式的内容等。另外,现代汉语属于基础理论课,教材内容以介绍理论知识为主,但为了加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实际语言分析水平,教材应该适当地安排实践内容,在课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但通观几十年来出版的教材,整体显示出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特点。

(5)教材体现出了一定的社会性、时代性特征。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信息承载和传递的主要方式。因此,社会离不开语言,而语言也离不开社会。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现代汉语作为反映现当代我国语言理论和实践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必然会打上社会和时代的烙印。作为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主要体现者,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出版也必然印上社会和时代的痕迹。从五十多年编写出版的教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社会背景下、不同时代中的教材所反映出的社会性和时代性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教材中的语料使用。语言是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录者,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必然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因此,不同时代的教材在语料的使用上也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比如在20世纪50—70年代编写的教材中,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就常有一些明显具有政治时代性的语料。而九十年代后出版的教材中,受改革开放影响而出现的字母词在一些教材中就作为社会和时代性的语料得到重视。二是教材的理论体系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在现代汉语教材编写出版的初期,受苏联语言学界的影响和结构主义语言理论方法传入的影响,现代汉语教材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结构主义语言理论方法为理论系统来编写的。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语言学界对西方不同语言流派的语言理论的引进和吸收,现代汉语教材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些语言理论方法的介绍和运用。如在目前的教材中,虽然还是以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为主,但在能将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和汉语事实结合起来进行改进和修正。同时一些新的理论方法比如词义中的义素分析理论方法、语用学理论等也能在教材中得以介绍和运用。

总体上看,经过语言研究者和教学者半个多世纪来以来辛勤的努力,现代汉语教材的实践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这为现代汉语课程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培养大批语言研究者起到很好的奠基石的作用,为我国语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从目前的情况看,人们还在为精品教材、特色教材不断地作出努力。不过,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应该对教材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克服缺点,为指导将来教材的建设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为课程的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三、现代汉语教材的理论研究

在进行现代汉语教材编写出版的实践发展的同时,语言工作者们也在积极地进行教材理论的探讨,为教材的实践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教材的理论研究应该说是伴随着教材的编写出版同步进行的。为比较好地反映现代汉语教材的理论研究,我们对有关现代汉语教材的理论研究论文进行了收集,共计收集到的论文大约有103 篇。其时间和数量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和教材编写出版情况相对照,我们就发现,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出版是和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教材编写出版得越多,理论研究也随即越活跃和深入,两者构成互动性关系。这通过比较两者的成果比例就明显地看得出来。下面是三个不同阶段教材编写出版和论文发表的比例情况:

50多年的现代汉语教材理论研究中,根据发表的论文看,我们把主要研究主题概括为教材的评价研究和教材的改革研究两个方面。

(1)教材的评价研究。这是根据一定的具体教材对象而进行的研究,是对教材事实的评价。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课程内容是否完整、系统及是否有特色,主要通过教材内容体现出来。 因此,教材内容既是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也是课程理论教学的导向。所以对教材的实践发展,也集中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建设上。而对教材内容的评价也自然成为教材理论研究的主要部分。从已有的相关研究看,教材的评价研究是多角度多形式的。从评价的角度看,有对教材编写指导思想评价的,有对教材内容评价的,有对教材结构评价的。有肯定性评价,也有指正性评价。从评价形式看,有对单本教材进行的评价,也有多本教材的比较性评价;有教材编写者的自我评价,也有教材使用者的评价等。在所有的评价性研究中,有关教材内容的评价是最多的。教材内容的评价中有单本教材评价,也有多本教材比较评价等,评价内容涉及现代汉语的不同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语音方面的评价,最主要的是教材中国际音标的检查和校对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标音前后矛盾、理论问题等问题,并为此提出了要从各个方面使国际音标的内容体系更完备、更清晰,要在编排时应该保证少出错误,甚至是不出错误,尤其是不出知识体系性的错误的意见。其次是关于语音的性质、语音的单位、标音符号、音位、音变和和语调等方面的比较以及语音内容的取舍和编排等。总的来看,关于语音方面的评价相对比较少,这一方面和语音学科本身的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语音的教学特征有关。从学科看,语音知识系统性强、有相对的封闭性、语音变化比较缓慢等,因而教材在概念和知识的选取上比较统一和明确。从教学特征上看,语音的教学目的比较明确,教学内容相对稳定,内容编排比较程式化,因而在绝大多数教材中,关于语音的教学内容都比较一致。词汇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各教材在词汇内容方面进行的全面和细致比较,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如“词缀的语音形式一定是音节吗?”“合成词必定是复音词吗?”“什么是同音词?”等。其次是不同教材在有关词汇内容上的整体框架、内容编排、词的构成、词义等方面所体现的不同特征进行的比较。语法方面的评价是有关教材内容中研究得最多的方面。人们从语法单位、语法结构分析、语法内容编排等角度对教材中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如尹静静比较了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张斌的《新编现代汉语》、胡裕树的《现代汉语》、邢福义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等五本教材中的词类部分,包括汉语的词类系统、对副词的归类和划分、对形容词、代词和语气词划分的不同认识等,重点比较了它们的不同之处,并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胡宗哲《九十年代八部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的比较》比较了钱乃荣《现代汉语》、邢公畹《现代汉语教程》等八部教材中的语法问题,包括语法体系框架、词类、短语、句子几个方面的比较。其他方面的内容评价还包括文字、修辞(语用)等,这些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2)教材的改革研究。这是基于学科发展、教学规律探索和教学实践发展背景下的现代汉语教材创新发展的探索。这方面的研究包括现代汉语教材的特色发展、改革思路、发展方向、建设目标等。相关的研究如李士敏《加强现代汉语教材建设,促进教学改革》,邵敬敏《〈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余志鸿、易洪川《理论和方法的考虑——“现代汉语”教材的探索》,庄义友《求新、求实、求精——〈现代汉语〉教材改革构想》,方柯、何燕《论高校现行现代汉语教材的改革方向》,钱乃荣《加强〈现代汉语〉教材的现代性和科学性》,钱乃荣、游汝杰《建设新的〈现代汉语〉教材》,刘小南《论高校文科〈现代汉语〉教材的运用》,安华林《现代汉语教材建设之我见》、王艾录《论量观念在〈现代汉语〉教材编写中的重要性》,詹伯慧《对修订现代汉语教材的几点意见》,谢达生《现代汉语教材校本化建设的积极意义》等。

总体来看,关于教材改革的探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教材的实践性环节,体现课程的应用性特点。这是论述最多的问题,基本上在每一个关于教材的改革研究中,都有该内容的论述。大家普遍认为,现代汉语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材编写中,应该做到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在掌握了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能通过认真的实践,把知识、理论转化为技能,使自己真正获得语言现象分析、鉴别语句正误优劣的能力,把知识和应用结合起来。教材的编写要能做到求新、求实、求精。所谓的求实,就是编写现代汉语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有务实的精神,讲求实效的态度。要通过教材的实际效用,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现代汉语教材的实际效用, 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在语言实践中管用的知识,才能使人乐于接受,乐于学习。教材的改革应该强化分析方法和应用能力,淡化基本知识和理论色彩。这是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二是合理科学地采用和吸收新的语言学理论体系和新的语言学理论知识。语言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的理论和新的流派不断地产生,但是教材中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语言理论知识、教材知识体系中采用什么样的语言结构体系,这是教材建设中必须要探讨的问题。钱乃荣认为现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是总结汉语规律和特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汉语,因而它是一门理论科学。基于这种认识,他认为在编写新教材的时候,应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教材要迎头赶上世界科学理论飞速发展的步伐,必须提高基础教材的科学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教材中应该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新的科研成果,摒弃陈旧的观点和浅显的内容。这是我们提倡用现代语文学而不是传统语文学来写我们的教材的基本思路。而邵敬敏同意教材内容应该更新,但不主张对新的语言理论的广泛吸收,新教材的方向应该是有选择地、郑重地吸取近年来国内外汉语研究的新成果,尤其是国内的新成果。詹伯慧在谈到对新的理论知识的吸收原则时认为,作为教材,不能草率地把现代汉语新出现的尚在争论中的观点、方法吸收进来。我们的态度首先是不抱残守阙,对于新出现的理论方法乃至名词术语,都有必要仔细琢磨,认真思考。但要吸收到教材中来时,一定得审慎从事。他不赞成那种无原则的“吸收了再说”,还是得认真考虑吸收的东西对我们的教材,对我们的教学是否合适,要择善而从,三是注重教材理论体系、内容构架和编排体系的改革。在理论体系上,学者们认为,现代汉语教材的总体构架并非建立在汉语言自身体系的基础之上,而是直接模仿欧美的印欧语言体系的产物。因而,目前,现代汉语教材体系结构是错位的,为此,必须改革现代汉语的教材体系。现代汉语教材的体系应该以汉语本身结构为根本,适当

借鉴吸收西方语言学成果,建立一个能适应国情需要的现代汉语教学和应用体系。在内容构架上,也有人认为应该在教材中增加方言比重,吸收方言研究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重视方言的意识。从教材的量的角度看,由于目前现代汉语教材缺乏量的观念,学生容易把封闭性知识内容当作开放性知识内容,因而应该在教材编写中克服量观念淡薄的缺点,加大量的表述度,使教材内容更加准确、清晰、科学,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和合理,也更加有利于提高教材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斌. 新编现代汉语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

[2] 尹静静. 五本常用现代汉语教材词类比较[J]. 现代语文,2009(12).

[3]胡宗哲. 九十年代八部现代汉语教材语法部分的比较[J].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98(1).

[4]钱乃荣. 加强《现代汉语》教材的现代性和科学性[J]. 语文建设,1998(5).

[5]邵敬敏. 《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J]. 语文建设,1988(5).

[6]詹伯慧. 对修订现代汉语教材的几点意见[J]. 汉语学习,1983(2).

高校现代汉语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 篇7

激励质疑, 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 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准确地掌握理论知识, 教师在讲授时首先要注重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讲授规范的理论的同时, 又要灵活结合生动的生活语言实例, 注重“语言”的同时又要关注“言语”;注重规则的同时又要关注变异;注重理论体系的同时又要注重现实的语言生活, 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会在灵动丰富的语言现实世界里印证语言理论, 同时又会有意识地用所学的语言理论去分析语言现象。

1. 采用工整例子的同时兼顾变异发展的语言实例

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中, 一些教师在模式化的“讲授理论———举例”的过程中, 为了简单配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采用的所谓“联系实际”的例子, 如在修改病句、分析句法成分时所用的, 多是些中规中矩的“听话”的例子, 这些例句浅显、规范、工整, 是专门针对某一理论知识量身选用甚至定做的, 大多来自书面语, 脱离生活实际, 缺乏新意和活力, 学来干巴巴、冷冰冰, 难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更无从谈起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种教学实际上是为了教条地传授理论而进行的教学, 并不是为了真正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以这样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的理论, 学生学来后只会分析那些规范整齐的“听话”的例子, 而对于语言世界中千变万化的生动实例, 却缺乏基本的辨识和分析能力。因此, 我们在讲授语言规范理论的同时, 应适时适量地提供一些不那么合乎语言规范却又大量存在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实例, 引导学生思考、辨别、分析, 逐步培养并提高其思辨能力。如当下一种新兴的被动格式“被+V”, 如“被自杀”、“被就业”、“被增长”等, 就与语法理论上讲述的常规的“被”字被动句有很大的不同, 在课堂上以此为例进行讲解, 既讲授了传统的语法理论, 又能引导学生辨识和分析新的语言现象, 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理论知识对语言现象或他人观点进行甄别、探究和质疑

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人才的一项非常重要和宝贵的能力, 而创新要从质疑开始。我们积极鼓励学生敢于从专家观点、课堂教学、教材内容中发现漏洞、破绽甚至不足, 提出质疑, 并针对教学内容和学术观点中出现的问题勇敢地进行甄别、探究, 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

如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中, 文章的作者提到现今流行于年轻人口头的“我靠”、“哇靠”、“且”等词是语气词, 我们就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到的语言理论知识去质疑:这些词的词性究竟是语气词还是叹词?它们表示什么意义?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再如:著名节目主持人朱军在主持一期《艺术人生》时, 面对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 语气沉痛地说:“不久前, 毛岸青去世了, 首先, 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家父”一词在这里使用的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多次训练, 自然就能逐渐培养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意识, 让他们敢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敢于质疑, 从而培养出学生对语言现象的高度敏感性, 善于从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己的探究钻研, 解释其背后隐藏的规律。

知能并重, 切实提高现代汉语教学实效性

语言理论虽然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体系, 但语言能力的培养却是一个动态的、需要不断用实践去培养和强化的过程。所有理论的学习, 其终极目的都在于要能指导实践, 现代汉语也不例外。但能力的培养仅靠教师的单纯讲授是无法完成的, 它必须依赖于大量的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 在学习中要想实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师就要采用科学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切实提高现代汉语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以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构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内语言材料赏析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我们在语音和修辞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可贯穿采用赏析法。在语音的教学中, 通过播放音频文件, 使学生对语音标准度、声韵调的准确发音、发音技巧、朗读技巧等多方面语音学的知识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印象, 有的学生甚至由此对播音、朗诵、演讲产生浓厚的兴趣。修辞部分的理论学习, 多是对于各种修辞手法的逐一单个的介绍, 这样的教学固然简单易懂好操作, 但却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学生们往往是能听懂单个的修辞手法, 却不会综合分析。而赏析法就可以较为全面的培养学生对修辞方法的辨识和理解能力。比如提供一段文字, 让学生对其修辞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这样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修辞知识的实用价值, 从而自觉的将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结合起来, 既巩固了知识, 又锻炼了能力。

2. 课堂上注重训练表达能力

(1) 课前三分钟主题说话训练

在每堂现代汉语课开始时, 组织学生上讲台就某一社会热点为说话主题, 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每堂课两位学生, 每人三分钟。通过这种训练形式, 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如语法的规范使用, 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等;另一方面, 普通话发音可以得到教师一对一的指正和辅导, 因而针对性更强、收效更快, 学生的语音面貌整体有明显改善。

(2) 就重、难点问题组织讨论、辩论

在词汇和语法部分的教学中, 会遇到很多相似相近的现象需要学生辨析, 这时采用组织课堂讨论、辩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就很容易把问题讲清楚, 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如同形同音词、多义词、兼类词三组概念, 又如句式中的兼语句、双宾句、连谓句三种句式的辨别, 分别是现代汉语词汇及语法教学中的难点, 很多学生将它们混淆不清。我们在教学中如能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如何分辨它们, 而不是只听教师的讲授, 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就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词类的划分也是汉语语法的难点之一, 如果教师有意列举出一些易混淆的词类, 如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形容词与副词等, 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其词类, 使学生从讨论活动中逐渐梳理清楚易混词类的彼此对立的语法特征, 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给汉语实词归类的能力。课堂讨论, 教师只需在学生不得要领时稍加点拨, 就可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3. 课外组织各类活动竞赛、社会实践

只有将语言理论与我们身边活的语言现象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语言理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价值。语言理论来自语言现象, 现代汉语教学中, 枯燥的语言理论需要得到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的印证和支撑, 死板的课堂说教更需要结合广阔的社会实践。除了课堂教学之外, 我们积极组织学生策划、参与各种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践活动, 如把语音教学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相结合, 使语音教学为推广普通话服务;汉字教学部分,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组织对社会用字用语规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或者到学院学报、报社等部门、单位帮助做文字校对工作等, 同时组织各种专题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 使学生迅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效转化为语言实践能力。这些实践活动,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语言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并从中得到很好的语言综合能力的锻炼。

综上所述, 现代汉语实践性教学改革应该从更新教育理念入手, 切实将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为首要教学目标, 与时俱进,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对语言灵活的分析能力和敏感的思辨能力, 以及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国光.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现代汉语课程 篇8

现代汉语课程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必修课, 兼有工具、理论和实践三方面的性质。目前, 现代汉语选用的大多是中文系的教材, 不少教师在教法上也是重复“走老路”, 未能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特点而加以改革与创新,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 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亟待走出一条新路, 既要体现对外汉语专业特点, 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 如何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呢?

我们认为, 实施研究性教学, 是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 研究性教学已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研究性教学的界定

随着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 人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各国高校普遍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 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在新世纪到来之际, 我国也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对于高校的使命与责任, 其强调指出:“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 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1]实施研究性教学, 正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什么是研究性教学呢?研究性教学并非指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手段, 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各个教学环节上的体现, 它是作为一种范畴而存在的。其实, 教学即研究, 教师不是现成知识的“搬运工”, 而是要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所以, 研究性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探索新知,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三、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途径

在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 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 以及将来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 具有深远的意义。具体实施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长期以来, 社会上不少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以为“只要会说汉语, 就能教外国人学汉语”, 这种看法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一部分学生, 其表现是不注重研究与把握汉语的特点, 不愿意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对此, 我们积极采取对策, 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一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与扮演的角色, 即将来能否成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教师以及外向型、复合型的人才;二是让学生体验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挑战性和成就感, 即通过见习观摩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对外汉语教学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需随时解答留学生提出的各种“防不胜防”的问题,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那种成功解答各种“难题”后的快乐。这样, 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明确学习目标, 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鼓励大胆质疑, 师生互动共同解答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汉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或看法。发现问题之后, 教师可采取师生互动方式, 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或课外活动等形式共同解决问题。以《现代汉语》 (增订四版) [2]中出现的案例来具体说明。

例1:在学习词汇章节“单义词” (上册p236) 时, 学生对教材中所举个别例词产生了怀疑 (并非都是单义词) , 于是查词典, 发现问题不止一处。

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

煤, 鸟, 懂, 摁, 瓢, 溅, 瞟, 虹, 锡, 扛, 菠萝, 蜻蜓, 蚯蚓, 葡萄, 垃圾, 马虎, 匍匐, 琵琶———以上是单纯词

明晰, 清凉, 落笔, 送别, 塑料, 期求, 凄惨, 关碍, 大凡, 红火, 切忌, 木偶, 花眼, 期刊, 毛豆, 华侨, 清高, 核武器, 马蹄表, 前后脚儿———以上是合成词。

问题1:上述所举单纯词中, “鸟”、“懂”、“锡”、“扛”、“菠萝”、“葡萄”、“垃圾”、“匍匐”等在《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以下简称《现汉》) [3]中都有两个义项, 它们仍算是单义词吗?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师生讨论后, 形成一致意见如下:对于上述存在问题的几个例词, 要客观地分析并加以分类区别。它们实际上可分为四类:A.一个义项是本义, 另一义项是“姓”, 如“鸟”、“懂”、“锡”等;B.一个义项是植物本身, 另一义项是植物的果实, 如“菠萝”、“葡萄”等;C.原为单义项, 现新增了派生义项, 如“扛”、“垃圾”等;D.原本就是双义项, 因编者不察而误选作单义词, 如“匍匐”。对于A类, 另一义项为“姓”的, 究竟算不算是多义项, 目前学界存在不同意见, 故此类有争议的例词不适合在教材中出现;对于B类, 植物本身与植物的果实是否要分别予以立项, 即是否要作为多义项来处理, 学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故这类词也不适合作为教材中的例词;对于C类, 原本为单义词, 但在词义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新义, 吸收了方言、口语义, 或派生出比喻义, 故这类词在现阶段已不适合作为单义词举例了, 教材应予以删除;对于D类, 例词本来早就为多义项, 故教材也应及时将其删除。

问题2:上述所举合成词中, “清高”、“前后脚儿”在《现汉》 (第5版) 中都有两个义项, 它们还算是单义词吗?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师生讨论后, 形成一致意见如下:“清高”原为单义词 (指人品纯洁高尚, 不同流合污) , 色彩义为褒义, 后在词义发展演变过程中, 逐渐产生了新义 (指人孤高, 不合群) , 为贬义色彩;“前后脚儿”本是单义词, 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离去或到来的时间很接近, 现发展为多义词, 其另一义项是指两件事情相继发生 (强调相隔的时间不长) 。鉴于此, 教材中应删除这两个例词。

师生心得:词义发展演变过程中会产生新义, 因此, 我们应动态地看待词的义项, 要将历时与共时很好地结合起来。

例2:在自学“标点符号”部分 (下册p148) 后, 学生发现了几处问题。

问题1:表格中“破折号”、“省略号”、“引号”等标号有位置说明, 而“括号”、“书名号”却无位置说明, 该做法是否妥当?应如何处理?

师生讨论后, 形成一致意见如下:括号、书名号也是标号, 书写时也是要占居一定的位置, 所以它们在表格中无位置说明的做法是不妥当的。至于括号、书名号的位置说明, 我们不妨表述为左、右 (符号) 各占一格, 居中。

问题2:表格中“引号”的位置说明为“居右上角”、“居左上角”, 该说法是否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该如何表述?

师生讨论后, 形成一致意见如下:该说法的确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由于我们平常看引号的位置是以被引用文字作为参照, 即左引号在被引用文字的左上角, 占一格, 而右引号在被引用文字的右上角, 占一格;而表格中引号的位置说明却是以引号本身所占居的字位为视角, 即左引号居所占字位的右上角, 占一格, 右引号居所占字位的左上角, 占一格。所以, 表格中引号位置说明不妨表述为左 (符号) 占一格, 居字位右上角;右 (符号) 占一格, 居字位左上角。此外, 有学生还就表格中的间隔号没有标明要占一格提出看法, 还有学生就破折号、省略号等标号的位置说明中“居中”放在“占两格”之前提出商榷。综合学生的意见, 我们拟将上述表格改作如下:

心得:要学会于平常处发现问题, 撰文或表述时一定要注意普遍性, 保持体例的一致;同时要注意行文中的逻辑关系, 避免语序混乱。

例3:在学习语法章节“短语”时, 教师要求学生联系前面“词汇”章节中关于短语的论述, 前后比较后学生发现了关于“自由短语”存在两种定义 (见画线部分) 。

a.固定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 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的词语。与之相对的叫自由短语, 自由短语是词跟词按表达的需要的临时组合 (如“看报”、“撰写论文”等) , 自由短语一般就称为“短语”。 (上册p219)

b.按短语构成要素是否凝固来分类, 可分固定短语和临时短语 (非固定短语) , 在词汇一章举例谈过固定短语。短语可以从意义上分出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还可以按它的成句能力来分。能加句调独立成句的叫自由短语, 不能加句调独立成句的叫不自由短语, 又叫黏着短语, 例如“态度的恶劣”等。 (下册p44)

问题:上述两段文字中, 都有关于自由短语的定义, 而两种定义却大相径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师生讨论后, 形成一致意见如下:原来自由短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临时组合的短语, 即a中所下的定义, 与此相对的是固定短语;二是能独立成句的短语 (这是结构主义所用的“自由”) , 即b中所下的定义, 与此相对的是黏着短语。所以, 作为教材, 在使用自由短语这个术语时, 应作必要的交代, 让读者明白其两层含义。

心得:学习知识一定要注意前后的联系, 于比较中可能会发现问题。遇到问题时, 不能想当然地简单去否定或肯定, 需要查考相关资料, 并进行认真思考, 以证实是否存在问题。

(三) 联系社会实际, 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汉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如专题研究、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见习观摩、听讲座报告、模拟课堂等, 这样不仅可以拓展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创新能力。当然,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并非是追求活动形式上的花哨或活动内容的新奇, 而是要紧紧围绕学生能力培养这个中心, 即一切语言实践活动必须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组织学生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必须要有计划、分阶段来实施, 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比如, 学习了“现代汉语的特点”内容之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走访不同语言背景的留学生, 让他们通过亲身感受来具体说明现代汉语不同于其本族语言的特点, 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现代汉语特点的进一步了解, 而且可熟悉中外语言的差异, 以便将来有针对性地从事对外汉语各要素教学。

(四) 鼓励参与科研,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可有效地培养其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与独立申报科研课题相结合。一方面, 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以全面熟悉科研工作的流程及主要方法。例如, 我们曾邀请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省社科课题“江苏老地名研究”, 让他们收集江苏境内街道巷路及园林古迹等老地名, 分析命名的一般规律, 并充分挖掘地名语词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使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另一方面, 鼓励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 培养他们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例如, 有学生以《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地位之研究———以日本、印尼留学生为例》为题, 成功地申报了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 并顺利结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该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等方式, 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地位进行了研究, 对如何提高汉字教学效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四、余论

实施研究性教学并非是全盘否定现代汉语传统的教学模式, 而是积极探索与对外汉语专业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发展, 很多教学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诸如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等, 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并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探索与实践。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具体途径有: (1)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 鼓励大胆质疑, 师生互动共同解答; (3) 联系社会实际, 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4) 鼓励参与科研,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研究性教学,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姚启和.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高等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48.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增订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现代汉语课程 篇9

教学改革从哪里入手呢? 从课程入手。 为什么要从课程入手?因为课程的改革在教学改革中处于中心地位。我指的是现在在大学中普遍实施的是“分科”的 “显性”课程(course),而不是隐性课程。 课程是大学教学的主要实施载体,也是大学“教”与“学”的中心。 比如教师的教学是以“上课”为中心的,学生的学习也是以“上课”为中心的。 所以,课程的改革在教改中应该处于中心地位。

什么是课程? 对于课程这个概念,不同的教育学家有不同的定义。我认为,课程是围绕特定内容、依照确定目的之“教学”过程。 我这里想强调的是,这里的 “教学” 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 这样的课程有四个要素,第一是目的,课程要有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要统领内容和方法,要贯穿课程的教与学的全过程,要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目标。 第二是主体。 课程作为教与学的过程是不能没有主体的, 应特别强调的是,课程的主体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课程就是 “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互动过程。 我不赞成“教材即课程”的观点,因为它忽视了人(教师与学生)作为课程活动主体的作用。 第三是内容。 第四是方法。

课程通常是特定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课程体系是不同内容的课程依照一定目的按照一定结构之组合,我们称之为课程体系。在这里我仍然要强调,一个课程体系要有它明确的目的, 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 要有恰当的组成部分,它的主体仍然是教师和学生。

基于上面的这些定义, 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看看,什么是现代化课程?

第一,从体系的视角来看,现代化课程是现代化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课程体系高于各个课程。因此, 课程的目的、 内容、 方法都要服从于体系的目的、结构、方法。 课程体系可以被看作是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curriculum)的核心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课程体系的目的就是培养目标,现代化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有 “现代化”的培养目标。 我想这点非常重要,我们的培养目标要具体到每个课程体系上面,再由课程体系传导到每个课程上面。

什么是现代化的培养目标呢? 我们可以将“现代化”理解为与时俱进的过程。教育总是时代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是适应当代需求的教育。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个时代:从生产力的视角来观察这个时代,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视角来看,经济建设仍然是当前发展阶段的中心,但我国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一个以创新为驱动的新阶段;从人类共同挑战的视角来观察这个时代,和平和发展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但是这个发展已经不是传统的工业化发展,而是可持续发展。

比如,我们必须看到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第一生产力,这是当今时代的最大特点。 要适应这个特点,我国大学的课程就要改进,比如目前的社会科学或者是文科的教学中缺少科学技术内涵,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改进的问题。又如,我们必须要看到,信息科技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甚至在改变教育的方式,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 再如,我们必须看清科技的融合性发展趋势,我们谈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新能源与信息技术结合的革命,这显然是跨界结合的,于是,现行的分科式教育就要改革。 还有,除了科技革命以外,我们还要看到,这个时代正在向着生态文明时代转型。我们的教育要体现这个转型的要求,这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没有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是谈不上生态文明的。 国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在高等教育中也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这不是增开一两门课程的事, 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建设, 而是要渗透到每个方面,所以我们要把生态文明渗透到各个课程之中。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 《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这个议程提出了17个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下有169个子目标。 主要涉及经济(prosperity)、社会(people)、 环境、安全、伙伴关系五个方面,可以概括为“5P”原则。 如果我们讲高等教育现代化,在我们的课程体系里面必须要反映这方面,这是我们跟时代接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综上所述,如何确定课程体系(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是一个需要严肃讨论的问题。 有以下四个问题要讨论:一是,如何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这个目标传导到每一个具体课程上面。 二是,如何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它影响经济的新格局、科技的新格局、社会的新格局。这些内容怎么在我们的课程里面体现。 三是,如何适应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它关系到市场的新环境和治理的新环境。 国内现在很多问题的治理都要放到全球治理框架之下来考虑。四是,如何突出生态文明建设,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这是时代的新要求,其中包含许多方面,比如伦理的新要求。

第二,从课程目的的视角来看,现代化的课程要有现代化的课程目的。 我经常问任课教师,所讲课程的目的是什么。 我发现有两种不足,一个是目的不明确,一个是目的太狭窄。 有的教师只是通过自己课程里面的内容来表达他的课程目的,这样的话,他就没有阐明这个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里面是解决什么问题? 这个课程跟德智体美的关联是什么? 课程的目的一定是多维的,首先要把本课学习目的说清楚,然后是本课目的与课程体系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本课与关联课程的关系。

第三,从课程主体的视角来看,现代化的课程要有现代化的课程主体关系,即现代化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我讲你记” 不是现代化的师生关系,“我问你答”甚或“你问我答”,我认为都不是真正的现代化课程主体的关系。 “文革”期间出现的“我斗你改”,更是严重扭曲的关系。 “教学相长”不能一般而言,而是要基于内容、方法和贯穿全过程的“教学相长”。 主体关系的建立本身也是一个过程(course),而且应是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过程。如何设计这个转变是课程设计的应有之意。 课程开始往往不是以学为主, 但是在课程接近后期的时候,应该变成以学为主。

第四,从课程内容视角来看,现在我们在谈到课程现代化的时候, 内容更新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话题, 或者是我们最为重视的方面。 这个方面有很多例子, 樊昌信《通信原理》这本教材就是很好的例子。 从80年代第一版到2012年第七版, 大约五六年就更新一版,不断引入新的内容,比如,80年代的时候就引入信息论的理论,90年代初期就引入了网络的理论,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数字调制和数字传输的内容不断丰富。近期我们看到信息论的内容和网络理论的内容又移出去了。 这是因为单独开设了课程,这反映出适应课程体系的需要。 我想强调的是,这本书在内容更新的时候,始终注意加强基础内容。夯实基础, 可能是比更新内容更为重要的方面。像《通信原理》来讲,内容要跟上技术发展恐怕是做不到的。 按照摩尔定律,微电子技术18个月就更新一代,而新一代微电子就促成新一代通信系统,教材要追赶如此迅速的技术发展无异于将自己置于“不胜”之地。 所以,一定要夯实基础。 一个人大学后的发展实力,可能不在于他在大学期间学的多、学的“新”,而在于他学的是不是扎实,是不是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最近,曹志刚老师牵头编写的《通信原理》,采用了原理与案例两大部分的体例,这是兼顾夯实基础和跟踪前沿的有益探索。

最后,我们从方法的视角来看,现在我们都比较注重讲解。 现代化并不是要“废弃”讲解,事实证明卓越的讲解对学生有极好的“吸引”“启迪”和“调动”作用,并被学生所称赞。但讲解绝不能作为唯一的方法, 甚至不能作为时时处处的主导方法。 在方法的层面, 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不能满足于“讲得好”。

现代汉语课程 篇10

前现代范式是自古希腊文明开始并得以发展完善的,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来体现前现代秩序便是“道德品质是一种中庸,居于两种恶性之间,一种是过多,一种是过少。之所以如此是德性指向中部”。从这位古希腊文明杰出代表的话里我们可以窥探出前现代的含义———它强调一种平衡、均匀、完美,这一点恰好和儒家思想不谋而合。虽然工业化发展迅速,让现代文明得以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但是我们本身的思想根源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在充斥着现代文明和号召推进后现代文明的今天,前现代思想仍然有它的一席之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着一种迷茫和混乱,在自身文化并没有被很好地继承和消化的前提下,过于猛烈推进效率至上的现代主义课程观,抹去了人文主义的厚重感。而在后现代文明尚未明确,甚至还和现行的素质教育有所冲突时,现代主义教育观受到来自前现代和后现代双方的冲击,它们都有合理性,也都存在不合理性,所以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后现代课程思想与现代课程的对立与融合

1. 后现代主义

从思维方式的变革来看,“后现代主义”主要指一种发散性、多维化、逆向性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线性思维方式不同,它更强调不确定性、不连续性、质疑性,去否定性和去中心化。如果拥有信念,那么拥有的信念应以怀疑性而非确定性为基础。无论做什么,在作出行动前甚至在做行动时都要怀疑做的可能是错误。存在并非都是合理的,万物也不具备确定性。一切都建立在怀疑性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随时可能被推翻而从头再来。绝对的正确也是不存在的,现代主义者强调的普遍性、确定性、准确性、正确性,在后现代领域中都是无法被感知的。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只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下做的特殊决定。我们希望它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无法确定它是否会一直正确下去,只能说在当时当地是合理的,而未来的一切却无法预知。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主义来说,与其说是冲击,不如说是恐惧。如果说一切都不再确定,一切都无法预知,也不存在绝对性的真理,那么我们之前建立起的所谓的理性世界随时都将会推翻。

2. 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想而来,它不同于现代教育观强调着科学实证主义、理性主义、线性因果这样的思维模式,教育目的也是试图追求一种具有确定性的量化结果。后现代教育观不认为目的能够以具体的、量化的结果表示,它认为“目的只能以一般的,甚至是‘模糊’的词汇来描绘”。通过后现代教育家的著作,可以看出他们的表达形式、内容和现代主义教育家大相径庭,很多后现代教育家以诗歌、童话、隐喻等方式表达他们的思想,因为这类文体不同于议论或叙述,它们是开放式的,具有启发性的,只有通过此类形式才能让教育目的保持下去,而逻辑性、精确性话语是封闭的、呆滞的,不具有生命力的。因此,以此为教育目的的前提下,后现代课程中就应该具备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去中心化等。只有这样的课程观才能符合后现代主义社会的思想,在此课程观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未来那种不确定的世界。

3. 对立与融合:合理与不合理的交融

在多尔的《课程愿景》一书中,不乏将现代主义称作幽灵的说法。泰勒模式、斯金纳程序、布卢姆目标在后现代者眼里都是幽灵,因为它们是理性主义与精确性的产物。后现代主义者视察目前的教育系统之后,认为这些幽灵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遍布在整个教育系统之中。像实验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以及各种分支的教育学正在逐渐蚕食真正的教育,将教育划分为一块一块,使其“支离破碎”。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把控着目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方向。现代主义的教育生怕一旦放松了控制的弦,整个教育体系就会崩塌,尤其是在课程领域,丝毫不敢掺杂除现代主义外的思想。客观来看,现代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另一方面,在教育目的上,现代主义很容易忽视真正的内在目的,也就是儿童自身的发展需要。多尔也认为现代主义思想的运作以确定性、封闭性和非转变性的框架为前提。因此,尽管现代主义在大机器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却无法有效地处理人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在追求极致的精确性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却没有跳出来看看这样做是否正确。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指导不能够为人类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因此与后现代思想的相遇将成为改变目前教育现状的契机。

后现代教育的观点是对现代教育存在问题的正视与抨击,后现代教育针对目前教育过于工具理性化,一切教育任务、教育过程的背后都有功利性目的,且课程分科过细可能会导致学生不会自我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概念和知识,整体意识不强,缺乏逻辑推理与思辨精神。但是我们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一味地鼓吹后现代主义理论,其不良结果也显而易见。

首先,后现代课程理论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性,这样无形中就是反对学科的存在,要求消解学科之间的界限直至完全融合。他们认为现有学科教材体系已经很难容纳无限膨胀的知识,如果仍是延续以往科学知识的分科体系,将只能学到片面的、碎片化的知识,而无法整合起来。认识到知识的爆炸性从而改革课程的出发点是好的,这一想法敏锐地把握了目前信息社会的发展动向,也是未来的趋势,但是以此为依据要求取消学科甚至不同类别知识的边界是需要商榷的。

其次,后现代教育强调过程,不允许预设价值和目标的存在。这一点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不允许教育目的明确化、确定化是很难推行的。现代教育的确存在在教育目的设置方面忽略了“人”,也就是学生本身的兴趣和状况,但也不能因噎废食,要求彻底抛弃预设价值观。这样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失控,也就是教育的无效化。

由于现代主义教育发展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它的理念在不断地扩充和巩固,并广为传播和接受。因此,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它的弊端也逐渐暴露。而后现代教育观在此时跳出来也是时势使然。当然由于它本身不如现代主义教育观成熟,它的局限也更为明显。如除了上述,还有认同不确定性的知识观消解了一切真理,这很容易滑向虚无主义并导致最终信仰的缺失等。所以说,不是学科的划分就是错误的,而是要思考如何设置学科或者分配学科的比例最为恰当是关键;不是要讨论教育无目的是对是错,教育重在过程不要结果这样的说法也是因时因地而对错不同的。在现代主义教育势头正劲,而后现代主义教育也言之有理的情况下,坚持‘绝对运动’和‘绝对静止’都会有片面性,因此,以自身的教育状况采纳不同教育观才是明智之选。

二、前现代课程与现代课程的矛盾与冲突

1. 前现代文化教育观

前现代文化于我们而言就是传统文化,前现代教育就是人文主义为主的教育观,它充斥着融合的氛围。古人喜用“是……也是……也是……”的句式来表达观点,这是一种对多种属性认同的全局式的观点,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特征。反观西方,古希腊时期则注重人类生活的基本价值观:真、善、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而它们三者也是不可分的。从这些思想可以看出,前现代的教育理念重视整体性、均衡性、对称性,并且求知、求真、求美。古人学术思想的表达往往采用“隐喻”“叙述”“例示”等方式,而不是思辨“分析”“推理”“归纳”等,因此前现代的教育思想是不具备系统的、明确的理论性和逻辑性。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的知识状况和古人所持的学术思想是浑然一体的。前现代思想目前来看并没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大,但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2. 前现代课程教育的缺失

我们经历了前现代,处于现代,又开始受后现代影响。尽管历史久远,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遗忘前现代的文化观和教育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历史环境影响,我国没有一个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而如果连仅存的传统文化也随之消亡,我们国家的前途是令人堪忧的。因为一个抛弃自己文化放弃自己根源的人是没有办法立足于世界的。

我们现行的教育基本上是民国时期确定下来的科目再加以丰富,纯科学科目基本都在,与我们本身文化息息相关的目前只剩下语文一科。我们并不缺资源,但是这一方面的教育却越来越差,应该说在一开始没有把这个点作为关注点。毕竟千年的封建社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已经太多太多,所以在一开始教育得以呼吸外来的新鲜空气时就潜意识地将传统暂时搁置一边甚至是持抵触怨愤的态度。而到了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把学校也变得像工厂一样生产学生。数学、物理、化学,这样学之有用且见效迅速的学科地位越来越重,最经典的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传统文学这样的人文主义学科底蕴深厚,且学习起来费时费力,在短期内只能作积累之用的知识就有被淘汰的趋势。更可怕的,因为环境的影响,国学方面的大师越来越少了。由于传统文化在目前课程体系中的缺失,不少专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尽最大的可能让文化在教育活动中传递下去,所以目前的课程现状就是前现代与后现代共同影响的现代课程的变革。

3. 如何看待前现代文化与现代教育发展的矛盾

现代文化与现代教育发展的矛盾简单说就是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因为很多经典文化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如果想让具有正能量的传统文化嵌入现代教育之中是完全可行的,二者之间不存在根本性质的对立。所以想要二者兼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实践取向和生活取向,一定要让它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一种形式或者仪式的概念。前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虽有明显差别却又是相互联系的。虽然看上去前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所有思想的融会贯通,一个字“合”,而现代教育正好和它相反,是“分”,但是它们之间的作用却是相互渗透的。前现代文化教育追求真善美,力求平和之美的目的是去除现代教育中浮躁和寡薄之气所需要的。只有处于低层次的教育观才会不自觉地将二者分开,要想真正地做好教育,不仅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和对立,更要调和矛盾,毕竟根源性的东西是不能被抛弃的。

总而言之,我们要理性辩证地看待前现代教育和后现代教育观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尝试构建三种观念和平共处的局面,这当然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愿景。现代教育的现状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不要固执地认为某种趋势或观念一定会永存,现代教育已亡论、后现代教育式微论这些观点都是过分看重了某种教育观。教育现状在发展,教育现状自然也会改变,教育终究会向它本该前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文明.后现代教育观与素质教育的契合与背离[J].当代教育科学,2010(8).

[2]王玲,周小虎.后现代教育思想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3]姚文放.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J].西方哲学研究,2011(4).

[4]刘复兴.后现代教育思维的特征与启示[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现代汉语课程 篇11

关键词:世情小说;审美;意蕴;生存价值;反思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39-02

现代汉语教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其他学科的选修类课程之一。作为通识性必修的重要课程,现代汉语一直被各级各类高校所关注。并且,对其内容进行细划,其中,虽然说现代汉语是基于现代人视角进行具体内容设置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时代的划分更加富于其人为的主观色彩。事实上,文化具有传承性,各类文学知识,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均是现代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历史久远的汉语言课程来说,对于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说,其文学素质的提升则被认为是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而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从现代汉语课程抽离出良好的审美情怀则是更为关键的。其中,小说体裁的教学内容则显得更加接近学生的日常需求,更加容易为学生们所接受。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世情小说,充满着家国情怀的文化气息,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因此,本文从明清时期的世情小说入手,对明清小说文化意蕴和价值审美等内容进行一系列的解读,并兼或反思现代汉语教学存在的症结与影响因素,提出对现代汉语教学的一系列思考。

一、明清小说中女性的审美意蕴

明清世情小说作为现代汉语教学的一个版块,往往侧重于世情价值与审美意识的体现。其中,女性历代文学家与思想家一直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便是女性的生存价值,明清世情小说中有许多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跟以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所不同。从专业视角来看,明清世情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特征,小说中通常会涉及到的主体形象有妓女、平民、手工业者、落魄文人、风流浪子以及商人等。有许多小说中开始显现女性独立自由、提倡男女平等等,这便使得女性的生存价值及命运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关注。明清世情小说的出现,使得女性形象开始被文人所重视,文学作品中也开始透过女性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变迁。对“明清世情小说中女性在两种文化下的审美意蕴和生存价值”的分析与解读,对学生人文情怀与社会迁变的理解则能起到积极地推动性作用。

(一)明清世情情爱中小说的女性展现

小说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便是爱情。明清世情小说中的情爱女性跟以往小说中任人宰割、被动无奈的地位大不相同,世情小说中的女性一般是在情爱中处于主动地位。通常会将情爱中的女性分成两类,一类是主动追求幸福型的,一类是情欲滥施型的。主动追求幸福的女性敢于跟封建礼教相抗衡,她们对爱情执着专一。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的杜十娘,她敢于用投水自尽来抗争被伪善爱情的欺骗。主动追求幸福的女子通常聪慧貌美,而且多才多情,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女性的欲望,但又可以谨守男女之间的界线。情欲滥施型的女性包含了红杏出墙以及闺中怀春的女子,她们对爱情直接表现出的便是情欲,像《金瓶梅》中的庞春梅跟潘金莲。

(二)明清世情小说中妒忌泼悍的女性

三从四德将女性置于家庭中的附属地位,在这些男尊女卑的压迫下,一些思想独立的女性敢于将家庭丑恶与自己真实的内心展现出来,进而对封建道德提出了挑战。这些女性形象虽然有时会感到不可理喻,但却能够反映女性对自我独立与自我解放的追求。《聊斋志异》中有很多描写悍妇的作品,像《珊瑚》、《江城》等,《珊瑚》里的二儿媳妇臧姑对自己的婆婆像对待婢女一样,当婆婆生病躺在床上,也对其不理不睬。《林香兰》里耿朗的第四个小妾任香儿因为妒忌之心,常常说二妾燕梦卿的坏话。这些妒忌泼悍的女性形象一般会出现在一夫多妻制的家庭里面,她们的行为可耻、性格扭曲,但却有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是现实中封建礼教的压迫束缚使她们将内心的反抗延伸到其他人身上,这类女性形象具有深层社会意蕴。

(三)明清世情小说中的侠女和才女展示

明清世情小说之中还有一群不甘受封建家庭束缚的女性,她们对美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使她们渴望挣脱封建礼教的桎梏,这便是侠女与才女的形象。侠女一般是行侠仗义、行走江湖的女子,像《聊斋志异》中的房文淑、霍女、红玉等,她们通常会通过自我牺牲的形式来解救他人,具有明显的豪情仗义。才女又是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形象,像《平山冷燕》里的冷绛雪跟山黛。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天道”等文化特质表现在小说中进行体现,来表达对民间世情的关注,也同时表达了对旧传统的严重不满意。诚然,剑与武、侠女这一概念一直充斥于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文化之中,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为各类学者所关注,这一点与人情世故的差序格局的传统社会秩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传统社会中其法理不健全,社会存在着嚴重的失衡现象。大多数社会底层个体权利无法得到保证,只能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与救助,才女与侠女便成了人们心目中理想形象的代言者。

二、明清世情小说中女性的生存价值

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矛盾性、依附性、叛逆性与彰显个性的结合体,需要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来深入剖析明清世情小说中女性的审美意蕴与生存价值。女性在两种文化影响下所凸显出的审美意蕴和生存价值,正是当时文人对女性、对自身、对社会最深层的思考。

(一)人文思潮跟世俗文化

人文思潮的兴起为完善文学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文思潮提倡要顺从自然,不能压抑人性。在人文思潮的影响下,明清世情小说中女性的生存价值便开始显现。小说中的女性自由主动去追寻爱情,她们渴望平等,向往拥有男子一样的才略,能够向男子一样浪漫自由。小说中有大量描写两性关系平等的作品,也会对失节妇女的挣扎进行描写,来揭露当时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像《三言》中“况太守断死孩儿”,守节的邵氏受人类天性的影响,终于摆脱了封建礼教的禁欲大坝。世俗文化主要是指明清世情小说由以往名士跟妓女之间的爱情逐渐转向了商贾跟妓女的恋情,由以往的风雅向世俗转化。像《金瓶梅》里的西门庆,他是一个商人,利用不光彩的手段去占有女子,或是想得到她们的财产,或是垂涎她们的美色。在这里,在人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传统女性在明清世情小说中处于社会底层,急切地需求在传统文化背景中,在社会层面上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表达,并且,对其情感进行表现的,来表达世俗情形下,的女性需要彼此平等对话合作、获得互相尊重,从而,来消除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来消除社会其他阶层的传统禁锢的思想戒备及心理排斥,使女性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探索和辨识相关的正确思想内容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对女性自由形象进一步认知,和现实中思想道德的建设。

(二)传统意识文化价值

虽然女性形象在明清之际发生了重大改变,但受封建制度的制约,女性解放之路还很漫长。在明清世情小说之中,有许多女性都是在谨守传统道德下的浪漫女子形象,她们不会去质疑一夫多妻制度的不合理,像《林香兰》里的燕梦卿。《红楼梦》里的女性虽然拥有一个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能够抒发自身的情感,具有一些叛逆性倾向,但她们还是无法摆脱传统意识文化的禁锢。像林黛玉一样,她是一个向往爱情自由的女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受传统意识文化的影响,贾母虽然宠她,但不愿意纳她为孙媳妇。文人在作品中描写这类女子形象,是为了发泄自身的叛逆思想,但又无法脱离传统意识文化的禁锢。在传统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信任感的建构。由于传统社会阶段思想的隐蔽性,大多数女性无法通过及时的沟通交流获得先进的思想变化,也就导致对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明清世情小说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在较大程度上,利用明清世情小说,来开创思想道德建设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打破了时间、空間、人员的固有界限。搭建了女性价值意识、文化传统等平台为抒发女性人文情怀,建构了女性创造吐露心声、沟通交流、舒缓情感的自由空间。

三、结束语

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以传情达意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意旨之一来执行。相对范式的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影响还是相对有限的,尤其是对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对于非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来说,相对规范的词语、范式、文言拆解则显得更受制于专业学科的背景知识。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对于大多数非现代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则显得“喜欢课程而又有无法接近”之感。因此,以明清世情小说为突破口来进行现代汉语教学则应该说是可尝试路径之一。为了强化当下大学生审美与文化价值情怀或者说是极好的范本之一。从文学性对比而言,明清世情小说女性文本的叙述更加体现了审美情怀。当下,网络文本海量生产大量附着于学生个体之间,良好的范本则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和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同时,明清世情小说更接近于现代人生活,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对明清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理解其社会背景和文化情境,均有良好的前期知识储备,显然,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古代汉语诸多文本相比,有着更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邓慧爱.明清白话小说范围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麻玉林.明清白话小说言说类插入语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3〕祝敏.明清白话小说中被动式和处置式套用句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张荣荣.从明清白话小说用字看古今文字的发展演变[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18-123.

后现代课程观视角下的体育课程 篇12

小威廉姆E. 多尔对 “泰勒原理”进行系统的批判和反思, 并创造性的利用了混沌学、过程哲学等思潮, 提出了以 “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为标准的 “4R”后现代课程设计思路。后现代课程不仅是知识的载体, 还是在教师与学生互动中产生不确定因素时, 探索出新的内容, 拓展教学的过程。

一、体育课程目标: 多元性和生成性

课程目标为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指引方向。多尔认为目标的设定为人类提供了有意识的创造或者摧毁的选择, 且课程目标是产生于行动之中[1]。现代主义曲解了目标设定的意义, 预先设置的课程目标, 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却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注重目标的生成性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学习使运动技能提高后身体运动体验的差异, 以学生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发展为目标。

二、体育课程内容: 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体育课程内容一般都是预设, 按照泰勒的教学模式: 连续性即直线地呈现选择好的学习经验。教师课前写好教案, 选择学习的动作技能, 组织学生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偏重知识的 “确定性”, 而多尔认为将知识的 “确定性”解构, 形成动态化的知识, 使课程内容更为丰富。一方面, 学生在生活中曾体会的经验或维度, 由于这体会的存在, 使学生丰富了对课程内容认识的视角与解读方法, 另一方面因为由于内容的体现, 学生对真实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自己我不断认识中构建出新的课程内容。

因此加强体育课程内容不确定性、多样性的课程内容, 同时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三、体育课程实施: 开放和对话

课程质量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期望。现代的体育课程按照准备好的课程方案, 线性性和程序性的实施, 其过程与结果都是预先存在的, 阻碍了课堂中 “自组织”的形成。在后现代课程观看来课程实施具有复杂性, 封闭与静态的观点不可取, 应该恢复课程实施的动态与开放的特征。课程与教学是一个混沌系统, “混沌”被认为是一种能产生自我组织的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状态[2]。因此构建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有利于学生与学习环境 ( 教师和知识、技能等) 相互作用。

课程实施作为对话。在解释学看来, 课程实施是一个理解与对话的过程[3]。这里所指的对话并不同于苏格拉底的提问法, 提问法是以回忆为导向, 将知识 “在那里”,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 “那里”, 这样的对话并不具有开放性和生产性。多尔认为就激发对话而言, 隐喻比逻辑更有效。[4]对话中用隐喻的方式可以让我们 “更清晰的看见了我们已经看见的”, 而不是 “看到了我们没有看见的”。在我国体育课程中教师总是在强调 “注意观察”, “仔细看”, 这种精确化、统一化的课程实践, 只是教师在单向的向学生传递文本。对话仅仅是停留在交流层面, 学生按照老师设定的线路进行学习, 对于课程中出现的干扰和不平衡, 教师则会尽力排除。后现代对话的重要特征是理解和反思[5], 反思中干扰和不平衡又为关键。对于重复来说, 干扰和不平衡是阻碍, 而对于反思来说干扰和不平衡成为积极因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停的反思过去的行为, “保持对话继续”, 通过反思去促进和控制干扰与不平衡。解构过去和重新构建内容, 对实施过程迅速判断并决策, 这样才能为发展提供动力。

四、体育课程评价: 协商性和发展性

现代体育课程评价基本上是对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这种课程评价是测量目标达成度的工具或手段, 是为课程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但它 “具有浓厚的管理主义倾向、忽视了价值的多元性以及过分强调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后现代课程评价主张创设开放与多元的评价文化氛围, 将评价看作一种协商性的意义建构。关注个体的内在体验, 在意义建构的协商性评价过程中, 评价不再是一种束缚个体发展的机械式框架, 课程评价参与者在评价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 个体的差异性存在获得了尊重, 探宄未知的主体性得以释放。运动成绩绝不是衡量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唯一标准,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经历, 亲身体验课程给自己的身心发展所带来的喜悦与享受。课程评价成为一种反馈基础上的协调转变, 而不是一种区别与选拔的等级划分过程。

现代体育课程评价注重对于结果的评价, 忽视非预期效果和影响的评价。一般认为, 能使班级优秀率高, 学生测试成绩高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学生最终测试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其重视总结性评价, 忽视发展性评价。体弱的学生通过努力大幅度提升自身体质与运动技能, 教师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坚持顽强的精神等, 都应作为评价的一部分。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性质决定了应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最重要的准则[6]。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评价理念。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导向和激励, 评价要考虑学生的过去, 重视学生的现在, 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同时应该注重评价的反馈。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 发掘学生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实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目的。

摘要:从后现代课程观视角对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评价的要求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为体育教育质量保障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教育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241.

[2]张花.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我国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0.

[3]李子健, 尹弘彪.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3.3.21-33.

[4]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240.

[5]李冲锋, 许芳.对话:后现代课程的主题词[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2) 48-53.

上一篇:永磁调速器优化设计下一篇:上市公司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