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方位词

2024-12-22

现代汉语方位词(共8篇)

现代汉语方位词 篇1

汉语中的空间方位词是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的产物。这些空间方位词的语义表现出的异同也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异同。本人做学校三助岗位的工作教流学生汉语的过程中, 遇到了这样的一道题:朗读下列各组会话并指出说话人或话中人的位置。

(1) A:他上来了吗?

B:还没有呢。

(2) A:麦克从山上下来了吗?

B:他还没下来呢

(3) A:外边太冷, 快进屋来吧。

B:我不进去了, 家里还有事。

(4) A:林老师进教室去了吗?

B:刚进去。

(5) A:你爸爸回家去了吗?

B:回来了

这些题考察的是留学生对空间方位词的理解。空间方位是人类最直接的体验方式。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 对空间方位认知模式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 这必然会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汉语空间方位词是指汉语中专门用来表示物体空间方位和位置的一类词语。在自然语言中, 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词语本身的语法符号来作为唯一的确定因素, 空间方位词的语义是依赖于语境的。要将自然语言转换为图形图像系统输出, 则必须正确理解语句中空间方位词的语义。

方位词是虚词, 和实词相比, 它的意义比较空泛, 但和其他虚词相比, 它的意义又相对较实。吕叔湘先生 (1965) 曾提出“定向性”与“泛向性”两个概念, 照我们的理解“定向性”是指方位词的所指是它们各自的实际方位, 而后者则不能从实际方位去理解, “泛向性”实际上也就是方位词词义的进一步虚化, 为了对“上/下”的方位实指义进行分析。我们首先看这二者的词典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96) 对“上”的释义是“位置在高处的”;对“下”的释义是“位置在低处的”根据释义, 不难看出“上/下”显示着“位置高”和“位置低”的对立。以下的分析都是建立在这一义基本语义基础上的。先看下面几个例句:

(6) 干脆不出门, 闷了就独自上山散步。 (张其均, 1995)

(7) 这时, 甘在华下车追赶并再次鸣枪警告。 (“六个恶魔等待过堂”《重庆晚报》2003年10月16日第九版。)

(8) 他病了几个月, 现在才能下地。 (《现代汉语词典》, 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6)

“山 (坡) ”是讫点, 主人公住处是起点。起点低, 讫点高, 是由低处到高处的运动。“车 (上) ”是起点, 地面是讫点, 起点高, 讫点低, 是由高处到低处的运动。“地 (面) ”是讫点, “床 (面) ”是起点, 起点高, 讫点低, 是由高处到低处的运动。在这里“上/下”分别表示上升和下降的运动, 而这正是他们作为运动义动词最基本的用法.

我们来看原型意义上的“上/下”。原型范畴 (prototype) 这个术语一般可以用来指某种范畴的中心成员或中心成员群 (the cluster of central members) , 它是人们对世界类化 (或称范畴化) 的认知参照点。换句话说, 人类以原型为参照点认识世界并从认知上使其范畴化。在现代汉语里, “上/下”这种标记空间关系的方位词在言语中常以“X上/下”的结构出现, 如“桌子上/下”“操场上/*下”“床上/下”“ (字写在) 纸上/*下”“边境线上/下”。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解释, 空间概念的形成是人类最初的认知成果之一。而建立空间范畴又是从认识人类自身开始的。王祥荣 (2000) 曾做实验来探讨儿童习得“上”“下”类方位词的机制。文中指出, 儿童在进行方位辨别时首先选择自身作为参照基准, 在成人的言语、动作双重示范和不断强化下, 儿童通过自己的反复练习, 逐步建立起方位“上”和抬头这一动作的有机联系。作为生物个体, 人可以把自身的躯体进行不同维度的切分——从垂直维度上分出“上/下”, 从内包 (封闭) 维度上分出“/外”, 从面与背的朝向分出“前/后”, 从四肢的相对位置分出“左/右” (周统权2003) 。显然, 我们的躯体就是一种原型 (客体原型) , 是我们赖以建立空间范畴的认知参照点。

再回到刚开始的留学生练习题。动词“来”和“去”用在一些动词后作补语表示动作趋向。表示动作向着说话人或所谈及事物的方向时用“来”;表示动作背着说话人或所谈及事物的方向时用“去”。例如, 上来吧 (说话人在上边) ;上课了, 快进来吧 (说话人在里面) ;他回家去了 (说话人在家外面) 。但如果宾语是处所词时, 要放在动词之后, “来/去”之前。例如:我到小赵家去了/我正好要下楼去/我们进教室去吧。宾语是表示事物的词语时, 可放在“来/去”之前, 也可以放在“来/去”之后。例如, 他带了一个相机来/他带来了一个相机。练习题中的第五题A:你爸爸回家去了吗?B:回来了。这个情况较复杂。我们可以设想妈妈在加班, 爸爸已经回家了, 然后妈妈给家里打电话, 儿子接到电话后的对话。所以A不在家, B和爸爸在家。

语言处理者可以通过参照点达成对目标的接触, 一个参照点所可能建立起来的目标的总和构成领地。领地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空间。我们可以用参照点对上述现象的使用作出解释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想认知模式。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然后再到其他也就是说, 以自身为参照点转移到目标。通过对汉语方位词的语义进行认知对比分析, 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空间方位词, 并有助于推进文化因素在语言理解和学习中的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4.

[2]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3]崔希亮.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J].汉语学习, 2002, (1) :1-8.

[4]赵世开.英对比语法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现代汉语方位词 篇2

一、什么是“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简称,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通俗的说法,也是一种习惯性的说法,它真正的名称,或者说它的学名,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二、“对外汉语”研究什么

对外汉语主要研究四个层面的问题:

1.汉语

这一层面的研究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是“对外汉语”的本体论。例如,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你有我无”和“我有你无”的语言现象。比如,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汉语有“把”字句,“被”字句,有量词,等等。再比如,我们通常把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第一个学期为上,第二个学期为下。那么,初级上的学生(有很多是零起点的)应该教给他们什么?初级下的学生应该教什么?中、高级又该教什么?哪些应该先教,哪些应该后教?汉语拼音方案该不该教?在什么时候教?汉字该不该教?教多少?哪些先教?哪些后教?这些都属于这个层面应该解决的问题。

2.教育学

这一层面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这是“对外汉语”的方法论。有这样一个故事:留学生问老师:“‘我今天老大不高兴’这句话中的‘老大’是什么意思?”老师回答说:“是‘很’的意思,‘我今天老大不高兴’就是‘我今天很不高兴’的意思”。没过多久,这个留学生就造出了“我今天老大高兴!”这样的句子,但这个句子我们是不说的。这涉及到了老师在“怎么教”的环节中的一些问题。

3.心理学

这个层面解决“如何学”的问题,这是“对外汉语”的认识论。我在一次“一对一”的教学中碰到一件这样的事儿。我教“死”这个字时告诉学生“死”除了“生命结束”这个意思,有时还用来加重语气,表示夸张,如:“我想死你了”,“我饿死了”,学生若有所悟。不久,学生对我说:“老师被我气死了”。我问怎么回事,他说“我在请假条上写着‘我病死了,不能来上课„„’”。这涉及到了学生在“如何学”的环节中的一些问题。

4.教育技术

这个层面解决“用什么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问题,这是“对外汉语”的工具论。

2010年对外汉语专业考研优势分析

在考研选择专业的选择过程中,很多考生禁不住要问,为什么要选择“对外汉语”教学呢?在此,对外汉语专家给出如下解释:

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朝阳”行业

1.一方面,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正逐步成为一种强势语言。

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2010年预计将达到1亿。目前,海外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为100万;到2010年,全球汉语教师缺口将超过400万。《时代》周刊这样评价日益升温的“汉语热”:“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

2.另一方面,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短,许多方面有待改善。

(1)师资方面:教师队伍水平不一,高素质教师缺乏;

(2)教材方面:有些教材的编写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而又没有统一规范来加以检查;

(3)理论建设方面:多数学校负责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领导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学科意识不强,不注重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不注意整合各不同学科的力量来为建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服务;

(4)认识方面:多数学校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的支持力度不大。正是因为种种问题的存在,才亟需高素质的“对外汉语”人才。

二、发展“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计算过,你每学一个英语单词要花多少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仅靠英语教育一项,英语国家每年从咱们中国人的口袋里赚走了好几个亿的“外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好莱坞电影竟然也是美国的一项语言政策?

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就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强国的语言与语言强国》。他指出,理论上语言是一律平等的,现实中语言是有强有弱的。语言的强弱与语言所属社团的强弱盛衰呈正相关。在国民总收入列世界六强、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一千美元的历史机遇期,我国应当审时度势,制定科学而且充满雄心的语言战略,使语言在国家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发挥巨力,保证将来国家强大时也有与之相称的语言强势。语言强弱不仅是国家强弱盛衰的象征,而且语言也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强大。由此他提出汉语走强的战略与举措:

第一,提高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社会声望;

第二,加快中国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

第三,努力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

那么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有哪些具体的重大举措呢?

第一是在世界范围内创办“孔子学院”;

第二是举办“汉语水平考试(HSK)”;

第三是实施“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

有关这些方面的具体情况,大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2010年考研对外汉语专业报考人群分析

对外汉语专业考研的强劲优势,使其成为众多考研学子关注的焦点,但是不是每一类考生都适合报考呢?

对外汉语研究专家指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难度和范围并不适合每个人都报考,选择专业需要参考兴趣爱好和实力,量力而行,以下四类专业的考生比较适合报考对外汉语专业:

1.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

2.中文各专业的本科生;

3.外语专业的本科生;

4.其它有志于对外汉语事业的文科类本科生。

在报考对外汉语专业的同时,专家建议广大考生关注和强调外语的学习。

现代汉语方位词 篇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教育实习  全方位  多渠道

引言

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呈扩招之势,很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人数逐年递增。由于各高校教学资源与实习机会的有限,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实习困难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各高校必须拓宽自己的实习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文章主要讨论苏州大学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实习方面如何做到实习形式的全方位、多渠道,希望能够为兄弟院校提供教学实践实习思路。

一、多样化的海外实习通道

就目前来看,苏州大学文学院选拔安排的海外实习主要有四种途径,分别是:孔子学院志愿者、蔚山大学校际交流实习生、老挝苏州大学汉语教师、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汉语教师。每年本校通过汉办选派的志愿者人数众多,就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看,全班共45人,通过汉办前往海外实习的有6名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与社区部孔子学院志愿者,6名韩国普通志愿者,1名法国阿尔萨斯孔子学院志愿者,7名老挝苏州大学汉语教师等。

二、多渠道的国内实现途径

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学习期间赴海外实习的,根据《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志愿者推荐条例》将由文学院安排国内实习。目前,等同于海外实习的国内实习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类:韩国大真大学苏州大学分校汉语教师、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师、苏州市洪恩汉教中心汉语教师。还以14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为例,在大真大学苏州大学分校实习的有9人,在海外教育学院实习的有3人,在洪恩汉教实习的有5人。

三、暑期来华汉语强化班项目

美国国务院“CLS关键语言奖学金项目”助教。该项目由美国国务院、教育文化事务局向美国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全额奖学金,用以支持他们在目的语国学习包括阿拉伯语、汉语、波斯语、印地语、俄语等十三种语言及文化,增进与目的语国人民的交流。每年全美大约有550名高校本科生或研究生会获得该奖学金的支持。其中,创建中文项目的宗旨是为了帮助美国培养更多精通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才。

今年总计有30名美国大学生参加了苏州大学CLS项目并全部入住中国家庭,他们将在中国学习和生活8周时间。该项目的课程分听说课和读写课,学生每天上午上课,前两节是听说课,后两节是读写课。学校为每门课配备了助教。在这个项目中,助教的任务是随堂听课,并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课后为每位同学打分,帮助老师批改作业,将学生每天的成绩录入登分系统,偶尔帮助老师上课等等。在为期两个月的助教生活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仅可以学习老师的上课技巧,还可以在课堂上体验中美文化差异。参加2015年CLS项目的同学多达30人,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十分宝贵的经历。

四、民间办学机构——海外实习的桥梁与捷径

北京丰收卓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目前主要从事对外汉语实用技能培训、中文教学项目以国际交流项目等。丰收卓越一直秉承北美中文教学理念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师资团队,为留学生、外交官、外籍商务人士等提供完整有效的中文服务。丰收卓越一直把对外汉语实用教学技能培训作为公司的重点项目。我校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加该项目。在该项目中,学生沉浸式学习语言、深度体验異国文化并且深入社区,能够进入国外一流大学听课和从事汉语教学工作,这对于很多未能成为汉办志愿者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前往海外实习的桥梁与捷径。

五、实习形式的拓展

1.建立国内外实习基地

目前苏州注册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以及文化公司多达二十家,其中办学规模较大的有美和汉语、芬芳汉语、博多汉语、洪恩汉语、苏州优言文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苏州汉道汉语培训咨询有限公司、苏州美思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作为民间非学历汉语培训机构,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有着自己的办学思路和显著优势。建立一个以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实习基地,将会大大促进本专业学生实习工作的有效开展。

除了国内实习基地之外,我校正在试图建立一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基地,希望能够长期性、持续性地输送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赴海外实习基地实习,以实现培养国际型、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的需求。就目前来看,可以建成的海外实习基地有两处:一是老挝苏州大学,该大学获得老、中两国政府批准、支持并于2011年7月在老挝万象成立。我们可以利用在海外办学的优势,向老挝苏州大学输送大量实习生。二是利用苏州大学与韩国大真大学联合办学项目。大真大学每学期都会选拔一批在校本科生到苏州大学学习,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我方可以派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前往大真大学实习,并将其发展成为我校实习基地。

2.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在国际汉语教师培训方面,成果突出,并形成了学分化、等级化、层次化的立体培训体系,有着一支专职培训师队伍。我校可以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把握国际上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等优势,学习借鉴其在专业实习方面的有效成果。

此外,还可以参与其他国内高校的暑期培训项目,如“普林斯顿大学北京暑期中文培训班”,该培训班于199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创立,由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周质平教授和林培瑞教授创立。办学二十多年以来,普北班现已成为最大的北美在华对外汉语教学项目。

哈佛暑期学校-哈佛北京书院,哈佛北京书院是北京语言大学与哈佛大学的暑期汉语合作项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强化课、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其主要负责人由北美知名学者及高校教授担任。我校学生如能参与类似项目进行实习将会大大提高实习的含金量,收获也会更多。

六、结语

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实习在现有的国内国外实习渠道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苏州大学还在大胆探索、不断尝试新的实习方式,力争早日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教育实习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特色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海外教学实习条例[Z].

[2]杨晓黎.双赢:对外汉语本科毕业实习的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2009,(2).

[3]王彬.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5).

[4]杨辉.本科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形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3).

[5]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

现代汉语方位词 篇4

一、客观因素——关注焦点

言语交际是一个话语焦点不断转换的过程, 在交际的每个或每几个话轮中都可能出现关注对象或焦点的变化, 一旦双方从上一个关注焦点转移到下一个焦点时, 远近指示语就会相应地出现转换。关注焦点的变化是相对的, 因此, 远近指示的选择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关注焦点, 尤其是当会话中指示语的选择出现与空间距离相反的情况时, 我们就应该从关注焦点角度去观察。

关注, 即关心注意。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 伴随语境的变化, 交际所指也会有所变化, 而交际所指往往就是会话中一个接一个的话轮中的焦点。这些焦点就是交际者注意关心的对象。在汉语中, 即使是距离说话者很远的一个人或事物, 一旦被说话人关注了, 他也会选择近指方位指示来指代。就拿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来说吧。敲门是一项基本的礼貌, 但敲门要两种情况去做分析。第一种情况是当门是掩着的时候, 有人敲门, 里面的人会说“请进、进来”, 以说话人为位移方向, 因为门外的人要进来但不需要里面的人去开门, 省去了说话人向听话人位移这一环节, 因此当关注的焦点是外面人位移时, 指示的趋向动词是以里面人 (说话人) 为参照的方位。第二种情况是当门是关着的时候, 里面的人听到有人敲门, 就会发出“来了、来了”的言语行为, 此处则以听话人为位移的方向, 只有开了门, 完成这一行为后, 让外面人进来, 才能进行之后的活动, 因此可以说, 方位指示需适应不同的情境, 要看情境中行为动作的焦点是什么。再举一例来说明。例如:

(1) “你看, 那儿有一枝很好的, ”他高兴地说。

(2) 她抬起头, 笑问道:“在哪儿?”

(3) “那儿不是?”他伸手向旁边树上一指。

(4) 她的眼光跟着他的手望去。

(5) 树上果然有一枝很好的花。

(6) 这一枝离地颇高, 花也不少, 大部分都是含苞未放。

(7) 枝子弯曲有力, 令人注目。

(8) “可惜太高一点, 这一枝倒很好, ”鸣凤一自语道。

在这段话里, 觉慧在 (1) (3) 中用了两个远指词“那儿”, 一方面是受实际的距离远的影响, 但是在这一个话轮中, 觉慧关注的焦点是通过姿势态的方位指示即手指向的地方引起鸣凤对树枝上那枝梅花的注意, 在说第一个“那儿”时, 觉慧用了姿势态的方位指示, 用手指着那枝梅, 当鸣凤抬头看时, 开始没有看见时问了一遍, 觉慧再次使用姿势态的方位指示从而使鸣凤的注意点真正确立到他伸手所指的方向。而 (6) 句作者的旁白中用了一个近指词“这”, 因为当鸣凤看到了觉慧手指的那枝梅花时, 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和作者注意的焦点都转移到了这枝“令人注目”的梅花上来, 故选用近指词, 即便实际的空间距离没有任何变化, 但是此时的关注焦点发生变化, 从为了使听话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某远距离的事物上来到双方和作者的注意力都落实到这个事物上来。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伴随话语中双方注意焦点的不断变化, 远近的指示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以使交际保持顺利地进行。

关注的焦点对语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当会话的焦点出现变化时, 说话人通过使用方位指示语把交际者的注意力引到所指物上去。因此, 会话中交际者关注的焦点是相对的、灵活的、可转换的, 这就决定了说话人远近指示语的选择也会顺应焦点的转移而出现变换。

二、主观因素

许余龙在1989年发表的《英汉远近称指示词的对译问题》在探讨英汉指示词表达的远近距离及其翻译对应情况时引进了心理距离这一概念, 并指出在汉语中, 心理距离对远近方位指示语选择的影响比对英语的影响更大。我们认为, 心理距离是从主观的角度对方位指示语选择做出的解释, 那么不妨我们把认识角度提升到主观这一层面。语言受文化的影响, 在汉文化中, 受中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种交际原则——礼貌原则, 这使得说话者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语言本身所含有的心理基础, 来缩短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以显示彼此友好亲密的关系。方位指示语在交际中也不例外。人是社会的人, 同时人也是有情感的, 当我们对一个事物或人很满意时, 即便这个事物或人远在天边, 也会选择近指词的, 以表示自己与它的亲近;而当我们对一个事物或人厌恶时, 即便它近在眼前也会选择远指词来表示对它的反感。因此, 远近方位指示语的选择也受到了交际者情感因素的影响。

(一) 社会距离

在汉文化中, 汉语的礼貌原则是关系本位的。人们进入交际时, 首先考虑的是交际者之间的关系, 交际时都会更多地使对方受惠, 往往会保持和对方的观点意见一致, 或顺应对方的意思。在选择方位指示语时, 说话人为了表示自己和对方的社会距离很近, 一般都会选择近指方位指示语, 从而缩短彼此的距离, 表示亲近、友好。例如:

(1)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 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2)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 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3) “阿, 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4) “阿呀, 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 不懂事……”闰土说着, 又叫水生上来打拱, 那孩子却害羞, 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5)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 便问。

(6)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 一个读《诗经》, 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 女的, 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 不是我不教, 他们不要教。”

(7)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

(8)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 我是别人, 无乎不可的。”

(9)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

在 (4) 句中, 闰土用了一个近指词“这”来前照应上面“母亲”的话, 瞬间就感觉拉近了自己和“我”与“母亲”的社会距离, 因为“我”这次回到故乡时已经和闰土之间存在很大的社会距离了, 闰土也不再是少年时那个紫色圆脸、称“我”作迅哥儿的闰土了, 再次见到少年的玩伴时, 闰土虽然变得都叫我“老爷”了, 但是在聊天时, 还是会有意无意地用一些更为亲近的指示词来缩短彼此的距离。在 (7) (8) (9) 三句中, 交际双方同时用了三个近指方位指示语。 (7) 中的“这”是前照应上面吕纬甫提过的自己教的是“子曰诗云”, 本来这些是与“我”无关的东西, 但是用了近指的“这”就瞬间缩短了谈话的距离, 表示自己对对方所提到的东西很在意很关心, 好像在说自己的事一样。 (8) (9) 中连续两个近指的指示代词是吕纬甫顺应“我”的“这类”而做出的对叫这些无聊的事的进一步说明, 有一种渐入语境的感觉, 显示出吕纬甫虽然对这些无聊的东西很反感, 但是自己现在变得模模糊糊随随便便就不再管它是否有意义了, 这使得交际双方紧紧围绕同一话题展开讨论, 越谈越投入, 使得两者的社会距离变得很小, 有一种相互同情理解的亲密感觉。

(二) 情感距离

在很多情况下, 人们的情感会在交际中得到反映。在使用远近指示语时同样也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有时候, 情感因素会使得远近指示出现异常的表现。这也是日常交际中的一种会话策略, 当一方为了使自己和对方的情感距离靠得更近一点时, 即便对方的观点看法和自己有些不一致, 也会选择近指方位指示语。关于用情感距离来解释远近指示语的选择问题, 我们其实可以找到很多的例子。再例如:

(1) “钟焕娣这个人还有一个优点:心理素质好。每次带她出去是最轻松的, 比赛时也不操心。”

(2) 相比较而言, 他最喜欢项羽这个人物, “尽管他输了, 但他是个英雄”。

(3) 前一时期, 我还因为没有机会与禾谈论T这个人而心感不安, 但是我现在一点也不想再提起那个人, 我只想谈论尹楠, 只要尹楠这个名字在我的嘴中闪烁, 我便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1) (2) 中出现的两个人物都不在现场, 但是两处都是表示说话人对两个人的赞扬、喜爱的情感, 故选择近指示词。 (3) 句同样是一个人, 前面用了近指示代词, 因为前一时期, 我对没谈论T这个人而心感不安, 这时候的情感距离是较为亲近的, 但是到了现在因为不想再提T了, 因为现在“我”心里只想谈论另一个人, 这个时候的T和自己的情感距离从心理上拉得很远。现在只想谈论尹楠, 尽管他与自己的实际距离可能很远, 但是在“我”的心里, 他却很特别、很重要, 所以用了一个近指代词, 以显示自己对谈论尹楠很感兴趣, 情感距离很近。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影响方位指示语远近选择的因素是主客观都有的, 有时候客观因素起决定作用, 有时候主观因素占主导, 有时候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制约, 决定远近方位指示语的具体选择还需要我们深入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做详细的分析。本文对此做了理论的论述并用具体的例子来论证了, 但只是做了较为粗浅的分析, 还需要进一步的探析, 从而挖掘出远近方位指示语选择的多方面影响因素。

摘要:汉语中, 方位指示词以话语活动的参与者形成的方位远近, 可以分出远指词和近指词。在会话交际中, 说话双方选择远指还是近指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学界对此主要有两种看法, 一种从文化传统角度分析解释, 而近20年来, 又提出了从心理距离因素来考察方位指示词的选择问题, 但还是很笼统。本文试对此做出总结, 从主客观两方面做具体的分析。客观上有传统的空间距离说, 并提出决定因素——关注焦点;主观上又分为两大因素:社会距离和情感距离。

关键词:方位指示词,关注焦点,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

[1]许余龙.英汉远近称指示词的对译问题[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 1989 (4) :35-42.

[2]郑道俊.“方位指示语”的分类和理解——英汉方位指示语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2) :35-38.

[3]李军.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1) :226.

[4]何自然, 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9) :31, 45.

[5]王丽娜.影响英汉远近指示词选择的因素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50-151.

方位词词类的归属和范围略谈 篇5

摘要:文章主要对方位词的性质与范围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界定,指出应搁置争议,推动相关研究前进。

关键词:方位词;性质;范围

众所周知,方位词是用于表明方向或相对位置的词,其作为现代汉语中相对特殊的一類词,一直为语法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其词类归属和范围问题。

鉴于观点繁多复杂,我们仅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阐述。

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出,多年来方位词的身份问题学界一直存在歧见:主流上,学者们把方位词和名词归为一大类,持这一看法主要是从方位词和名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角度考虑的,比如二者都能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于介词后面构成介宾短语。通行当下的各版现汉教材、丁声树、吕叔湘、刘月华等都采用这个观点。有的学者则单列其作一类,地位与名词相当,隶属体词范畴内。他们注意到,方位词可作状语,不能用数量限定,绝大多数可受副词的修饰(如:最东头,太后边了),最显著的是附于实词性成分之后表方向、处所或位置,而这些统统为名词所不能,代表人物有赵元任、朱德熙、刘本臣等。另有学者提出方位词的主要特点在于“后置性”、“粘着性”和“表义模糊”,这些都与虚词的特性一样,因此,当归入虚词类,代表人物如金昌吉,张谊生,文练、胡附、刘丹青。还有学者主张将方位词分别归到几个词类中:如范晓(1990)就把附着在实词后的归入虚词;把能单独做主语或宾语的归入体词中的处所词或时间词。

另一方面,学者们对方位词的范围界定也存有相当大的争议,少至40多则达150。比如吕叔湘的方位词范围中不包括复合方位词“上下、左右…”;朱德熙未把派生方位词“之-/以-”和复合方位词纳入范畴中;刘丹青所罗列的没包括“-边/面/头”等合成方位词以及复合方位词;邹韶华则将方位词的范围扩展到空前状态,他认为由“-侧/-端/-部/-方/-角/-向”这些后缀构成的都可以是方位词。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大家的争执在于(1)方位词是词素、词还是词组:有学者指出,单纯方位名词里的“中、内、间、旁”在现汉里一般不作句法成分,也无虚词作用,应是词素;推之,“之+单纯方位词”构成的是合成方位名词,而朱德熙、邵霭吉等人都认为“之”+单纯方位词是两个词。(2)是方位词还是名词:不少人认为,双语素的方位词较自由,很多都可以作处所词或时间词(如,后边、以后),只有后置黏着的方位成分才是方位词(3)部分表“方位义”成分的尴尬境地:比如,“这儿、那儿”是指示代词还是方位词?“东北”是方位词吗,如果是,南北(如,大江南北)为什么不算?类似的情况还有“背后、头前、顶上,周围”等。

不得不承认,学界对方位词词类地位和范围界定上的分歧给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和教学事业多少都带来了一些不便。笔者认为,我们应暂且搁置争议,把能普遍地附在其他词(或比词大的单位)的后边表示方向和位置意义的词都划入方位词范畴之中,推动方位词研究前进。

参考文献:

[1]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方位词“头里”研究 篇6

本文根据由北大语料库中搜集来的包含“头里”作为方位词的包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内的605条语料, 从“头里”语义分析、使用特点两部分展开分析, 以求对方位词“头里”做初步研究。

一、“头里”语义分析

1、“头里”的空间方位意义

根据其语义表示的位置特点不同还可以区分为表空间具体的位置和侧重次序的抽象空间位置。

表空间具体位置, 前面。

(1) 后面的跟车一辆辆抢到头里去, 预备服侍下车。《女英雄传》

(2) “这里又放月钱了, 又散果子了, 你该跑在头里了。”《红楼梦》

(3) 打邓家庄儿头里过去, 就是青云堡。《女英雄传》

(4) 天有三鼓时分, 只见西边来了一只小船儿, 头里挂着一个红灯笼。《康熙侠义传》

表空间具体位置时也有个体、位置前和个体自身靠前位置的区分。如 (1) 中“头里”表示在车的前面, (2) 指在众人的前面, (3) 指具体地点“邓儿庄儿”前面。以上三例中的“头里”所表位置均指独立于个体或位置之外的前方, 并与之有着或明显或模糊的界限, 而例 (4) 中“头里挂着一个红灯笼”指船这个个体内部靠前的位置。

表抽象的空间位置, 侧重强调次序:

(5) “你说你化钱, 人家还有比你化钱多的在你头里;总得一个个挨下来, 早晚不叫你落空就是了。”《官场现形记》

(6) 比文物古迹, 西安、南京自有特色;唯独这立交桥, 北京远远走在头里。

以上各例中由“头里”由具体的空间位置抽象为排名次序位置的靠前。如 (5) 中“头里”所指并非在具体的空间上的前后位置, 而是指在花钱多少的次序排名的前后, (6) 指立交桥特色程度的排名次序上的位置靠前。

“头里”的时间方位意义:

根据“头里”所表述的时间的范围的特点来看, 可以分为时间段和时间点两类。

表过去时间的时间段, 过去、之前。

(7) 头里看他走路, 就是点脚。身材瘦小, 不甚威风。《施公案》

(8) “从头里一个蝎子在这席上爬, 我害怕, 又不敢出去掏火。”《醒世姻缘传》

(9) 宝玉道:“头里原是我要唬你们顽, 这会子你只管钓罢。”《红楼梦》

(10) “我一点没违反战略——头里那几仗我们都是这么打赢的。”《千万别把我当人》

在时间段的表述上, 根据有无明确的时间起点, 可划分为没有明确起始时间的延续时间段和有明显起止时间的延续时间段。如 (7) “看他走路”“点脚”未见明显行为动作开始的界限, 泛指过去的一个可延续性的时间段。例 (8) “头里”附着在介词“从”之后, 指蝎子开始爬之后的具体非延续的时间段, (9) 、 (10) 中“头里”特指过去“唬你们玩”的时间段, 打赢的几仗, 均特指具体的时间段。

表示时间段有一例特殊的结构形式:时间+“头里”。

(11) “我祖爷爷要是肯要人家的钱, 二十年头里早就发了财了, 还等到今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2) “这山上俩月头里出了一个山猫儿, 几天儿的功夫上了两三个人了。”《儿女英雄传》

(13) “他是个四川人, 十年头里, 在上海开了一家土栈, 通了两家钱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头里”附着在时间之后根据具体的语境, 也分为表时间之前的延续时间段和表示从前的某段时间内的非延续时间段。前者如 (11) 强调时间早, 指二十年之前。后者如 (12) 、 (13) 均指的具体有起止时间的具体时间段分别为过去的俩月里、过去的十年里。

2、时间点, 开头

(14) 说到这件事情, 须从头里述起。《大清三杰》

(15) “我可也是‘打破沙锅璺到底’, 问明白了, 我好去回我公婆的话。这话得先讲在头里。”《儿女英雄传》

(16) “把话说头里也好, 省得过后难收拾。”《苦菜花》

(17) “回头叫顾八奶奶知道了, 我可把话描在头里, 这可是您一个人来的。”《日出》

“头”的义项中含有“开端”, 此处的“头里”的表述侧重“头”的开端义, 如 (14) 指事情的最开始。“头里”表开端的意义大多出现在一个固定结构中, 附着在“说”、“讲”、“交代”、“描”这些动词之后由介词连接, 如 (15) 、 (16) 、 (17) 表示讲话做事前提前表述说明, 将所要提及内容的放在事情或者说话的开端位置, 以起到预先吩咐、提醒、警示甚至威胁的作用。

3、表示范围界限, 当口

(18) “您看俺的造物头里, 走的来这多时, 再没个人儿撞着者。”《中山狼》

(19) 说时迟, 那时快, 懒龙就这包滚下来头里, 一同滚将出来, 就势扑灭了老妪手中之火。《二刻拍案惊奇》

(20) “大哥怎说这话?你我都在穷苦头里, 所以才冒昧邀你同吃这些残肴剩饭。”《八仙得道》

(21) 王公大臣见他得了势, 便轮流着请他进府去置酒高会;喝酒喝到高兴头里, 便把自己的夫人福晋格格小姐们唤出来, 拜峒元道士做师父。《清代宫廷艳史》

直接附着在表示事物或行为动作的词语之后, 表示在行为动作或状态的过程之中, 如 (28) 指在“造物”当中, 即运气里, (19) 为在滚下来这个动作的过程中, (20) 、 (21) 中“头里”附着在“穷苦”和“高兴”两个形容词之后, 指在该状态当中。

二、“头里”使用特点

首先, 俗语化色彩浓厚。从语料所属文体来看, 古代汉语中“头里”均出自市民文化色彩浓厚、贴近口语的明清小说和元曲, 小说类占93.3%;现代汉语中俗语话色彩浓厚的小说话剧类占88.5%。其次, 从空间方位意义和时间方位意义在表达语体的分布上看, 前者在对话中的占33.3%, 后者占81.9%, 从这个角度来讲, “头里”的时间方位意义与空间方位意义的口语化水平不均衡, 前者的口语化水平远远高于后者。最后, 从历时发展来看, 古代汉语中时间方位意义的比重占总数的51.9%, 现代汉语中时间方位意义的比重却只有17.3%, 由此可见, 随着时间的发展, “头里”时间方位意义的使用频率大幅减少。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方位词“头里”兼有空间方位意义和时间方位意义, 前者包括表具体空间方位意义和抽象空间方位意义两方面;后者包括延续性的时间段、非延续性的时间段和时间点三部分。在使用上, 方位词“头里”呈现出浓厚的俗语话色彩, 其中其空间方位意义的俗语话水平高于空间方位意义, 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摘要:方位词“头里”一词则是由“头”、“里”两个单纯方位词构成的比较特殊的合成方位词, 具有时间方位意义和空间方位意义的双重表达, 分析具体语义类别并总结其使用中的特点。

关键词:“头里”,方位词,语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2]王琳.方位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 2009 (6) .

[3]练雪瑞.现代汉语方位词的时间表达[D].安徽师范大学, 2007.

[4]刘云平.关于“头”的认知演变[J].邢台学院报, 2009 (1) .

[5]汪维辉.方位词“里”考源[J].古汉语研究, 1999 (2) .

浅析日语方位词“下”的用法 篇7

方位词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 如“上”、“下”、“前”、“后”、“左”、“右”等。在日语中, 方位词“下”的书写形式与汉语相同, 因此, 在日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往往将两者的用法也等同起来。然而, 中日方位词“下”在语义和用法上还是存在着差异。本文就以日语方位词“下”为对象, 分析其用法。

1 日语中“下”的定义

『大辞林 (第三版) 』将日语“下”的定义分为以下几类: (1) 基準とする点より相対的に低い方向, または位置。 (2) ある人の支配の及ぶところ。支配下。 (3) 表面から見えない部分。内側。 (4) 紙などを人の前に置いたとき, その人に近い方向, またはその位置。 (5) 連続しているものの, 順序が後ろの部分。 (6) 地位·能力·品質などが劣っている方。 (7) 年齢が少ない方。年少。 (8) 形式名詞。 (9) 名詞の上に付いて, 「準備のための」「あらかじめの」の意を表す。 (10) 内心。心中。 (多く「下に」の形で) 内々。ひそかに。代金の一部として差し出す品物。下取りの品。

从以上所列出的意义中可以看出, 日语中“下”除了表示方位和位置之外, 还具有其他抽象意义。在本文中, 旨在对“下”表方位的用法进行分析, 因此, 研究的范围仅限于上述意义中的 (1) 、 (3) 、 (4) 三项。

2 日语方位词“下”的意义和用法

从『大辞林 (第三版) 』对“下”的解释来看, 在表示方位意义时可分为三种情况。下面对这三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2.1 基準とする点より相対的に低い方向, または位置

在这一意义中, 日语方位词“下”表示在基点的下方, 及其位置。

(1) 梅雨の空の下、一匹の犬が道ばたをとぼとぼと歩いているのに夫妻は目をとめた。 (ペットロス)

(2) テーブルの下で何かが膝に触れた。 (上海の紅い死)

(3) わたしたちは、三本杉の下に立って言い合いました。 (生きることの意味)

(4) これはいけないと、箱の下に広いビニールシートを敷いて、砂をシートの上に受けるようにしました。 (一人でできる特許の取り方·活かし方)

(5) しかし、顔の真ん中で正面を向いている低めの鼻と、その下の薄い唇がセットになると、どうしても爬虫類を思い出さざるを得ない。 (いつか、虹の向こうへ)

(6) さえざえと輝く名月の下大和松蒔さんの「地唄舞」が演じられる。 (神戸新聞)

从以上例句中的“下”可以看出, 这一意义中的“下”一般是表示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物体与基准物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相接触的, 也可以是两者不相接触的。如例句 (1) 、 (3) 、 (5) 、 (6) 中的基准物“空”、“三本杉”、“鼻”、“名月”, 与在它们下面的事物是没有接触的。而 (2) 、 (4) 中的基准物却和事物有接触。

2.2 表面から見えない部分。内側

这一意义中, 日语方位词“下”表示的方位是里面。相当于中文中的内部。如以下例子:

(7) 新しいむらさき色の痣が、下着の下の消えかけた痣の上に又出来上がっていく。 (いじめへの逆襲)

(8) セミロングのブラウンの髪を後ろでひっつめ、化粧っ気もなく、赤いダッフルコートの下にいかにも安物らしいワンピースを着た、地味でおとなしそうな女性。 (ラブ?アクチュアリー)

(9) もちろん, 学生時代の筋肉はすべて脂肪に変わっているが····。だから, スーツの下には何も着れないのだ。 (Yahoo!ブログ)

(10) 父さんは、あわてて、着ているシャツの下に手をつっこむと、胸からペンダントをとりだした。 (勾玉伝説神かくし事件のなぞ)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 在这一用法中, “下”是表示靠近里面、内侧的位置。若要将以上例句中的“下”译成中文, 不能译为“下面”, 而要译成“里面”更为合适。特别是在表示衣服和着装时这一用法比较显著。此时, 体现的是穿着的物体与人的关系。靠近人体肌肤一方的即为“下”, 反之即为“上”。这一表现在日语词汇中也有体现。如日语中的“下着”, 中文意思不是指下半身的衣服, 而是指内衣。日语中的“靴下”的中文意思不是指鞋垫、鞋底, 而是指袜子。

2.3 紙などを人の前に置いたとき, その人に近い方向, またはその位置

这一意义中的“下”表示的是纸等放在人面前的时候, 纸上靠近人一方的方向。在这一用法中, 是以纸作为一个平面, 在纸这个平面上靠近人的一方为“下”。如:

(11) 私がいつかこのサインをする日が来ます」と言いながら手紙の下に直接サインした。 (Yahoo!ブログ)

(12) アイデアスケッチ等は、この問題用紙の下の余白を使いなさい。 (笑う入試問題)

在 (11) 和 (12) 中的“下”指的都是信和纸靠近人的位置。而在下面的例子中, 同样也是指纸的下面, 但“下”的用法和意义却与 (11) 和 (12) 中的“下”并不相同。

(13) 包装紙の下にはクリスチャン·ディオールのマークのついた箱があった。 (村上春樹全作品1990~2000)

在 (11) 和 (12) 中, 如前所说, 是把纸作为一个平面, 在纸上靠近人的一方称“下”, 而在例句 (13) 中虽然也是表示纸的下面, 但是“下”这一位置并不和纸在一个平面上, 纸是作为一个比较的基点, 这时的用法相当于前面提到的“基準とする点より相対的に低い方向, または位置。”。

3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方位词“下”虽然看上去非常简单, 但在用法上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 日语中的“下”和中文中“下”在意义和用法上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两国语言的差异容易造成误用, 了解和掌握日语中的用法, 能在学习日语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摘要:日语词汇中, 方位词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方位词“下”的运用也相当地广泛。在日语学习中, 方位词的用法看似简单, 但学习者往往因为受到母语的影响, 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误用或滥用。对日语方位词“下”的用法进行分析研究, 便于学习者进一步明确方位词在中日两种语言用法上的区别, 对日语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下”,方位,内侧,用法

参考文献

[1]柴谷方良, 等.言語の構造[M].くろしお出版, 1984, 5.

现代汉语方位词 篇8

关键词:日语方位词,“,上”,语法化

近年来,在日语学习和研究当中,方位词的语法化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绝大多数人类语言当中,方位词演变路径通常都具有相同的特点。例如,在日语方位词“上”当中,由于音、训的差异,因而语法化现象所呈现出的形态也并不相同。从语法化的角度来看,日语方位词“上”具有较高的语法化程度,这主要是由于入句限制所形成的。语法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共通认知思维、以及相同句法位置等形成的。

一、日语方位词“上”的音和训

通常情况下,日语当中的汉字都有音读、训读等不同体系。音读指的是利用汉语中汉字的发音,对汉字进行读出,而训读则是指按照汉字本身的意思,用日语对该汉字进行读出。在日语输入汉字的过程中,对一些汉字本身的读音进行了应用,因此将此类词成为“漢字音”。音读的汉字通常具有1个音节或2个音节,由于其在日语音韵体系当中,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而通常会结合另外的一个汉字音,从而形成稳定的构词能力和音节。例如,在“上品(じようひん)”这一词汇当中,具有4拍的音节,是结合了两个汉字音形成的,并且组合了这两个汉字的意义。

在日语当中,此类汉字被称为“漢字形態素”“字音語基”“字音形態素”等,在词语构成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日语当中,日语句法、汉语构成规律等,都会对汉语词的构词方式产生影响。能够进行语法化的词,在日语当中有很多,通常都是一些本土和语词,而一些外来汉语词,通常都作为实词使用。词缀性质出现最多的,则包括了“非……”“……性”等,而汉语词则基本上不会发生语法化。

二、日语方位词“上”训读うえ的语法化

在日语当中,うえ和うえに、うえは、うえで等复合词,具有接续助词的作用,能够对因果、递进、时间先后等关系进行表达。而在“上”发挥连接助词作用的时候,其句法变化、语义变化等十分重要,因而可以在定语、中心词的结构中进行分析。在日语当中,通常根据是否有格关系在中心语、定语之间,可将名词性短语分为“外の關係”“内の關係”等类型。其中,有格关系的就是“内の關係”,没有格关系的就是“外の關係”。如果“上(うえ)”承接的是“ル”形的定语,则在うえ、で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如果将うえ作为形式名词,可以将其与で分离。如果うえで代表同时关系接续助词,则是一个整体。

如果うえで承接“タ”形小句,则作为一个接续助词使用,不能将うえ和で分离。可以将完了形“タ”形、“ル”形与うえに前项向接续,能够对添加关系进行表达,主要是对添加前后项内容进行客观的反映。在うえは当中,可以利用完了形“タ”形或“ル”形作为其前项,代表在前项事项和立场成立的基础上,应当采用的立场、态度等。相比于うえで、うえに,うえは对于后项采用的态度较为重视,更加凸显说话人的情态。在うえは的前后项当中,并非叠加偶发事件,成立的基础是前项,基于此,重叠、累加为后项,这在うえで、うえに的用法当中,也能够得到体现。但是,因而其中具有は的提示助词,因而在后项中,应当更多的采用情态用法。

三、日语方位词“上”音读じよう的语法化

在日语当中,从词汇层面上来看,汉字音构成的汉语词,具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不过在句法层面中,基于汉语构词法的约束,因而并不会对语法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分析じよう语法化,能够对汉语词的入句方法进行分析。在じよう的音读当中,能够形成汉字词。而如果是双汉字词,为了实现音训的转化,会对一些具体含义进行表达,很少可能发生虚化的情况。不过,随着日语的发展,3字、4字的汉语词不断增加,在很多3字汉语词当中,大都是连接性词加双子汉语词所构成。例如,“反政府”“一般的”“可能性”等。在音读方面,在这一用法当中,能够对“上”的词缀用法进行反映。通常情况下,“上”之所以会发生语法化,主要是由于其与双汉字名词连接,形成3字汉字词。

在汉语词之后,如果接上“……上”,则对关涉用法进行代表。“……上”能够对前文信息进行归纳,因而具有语片功能,对“……上”接续词功能进行发挥,可以对后续文信息进行提示,如“經濟對策上”“國際慣例上”等,在文章当中,就是发挥接续词、副词的效果。在之前划分的“外の關係”“內の關係”当中,根据中心词不同性质,可以划分为相对性补充、一般性内容补充等类型。而日语方位词“上”,就是一种相对性补充。在日语当中,如果将一个汉字看作一种事物,则可以将训读、音读看作事物的两面性。所以,うえ、じよう的语义是相同的。不过,じよう是音读词,在汉语够此规律的限制下,需要与汉语词接续才能够对小句进行承接。在じよう、うえ之间,具有基本相似的语法化方向,而じよう需要对汉语构词规律加以遵循,因而具有较为复杂的入句情况。

四、日汉语方位词“上”的语法化考察切入点

在不同的日汉句法形式表达当中,日汉“上”也具有不同的语法化。作为一种黏着语,日语具有十分发达的格助词,在一个句子当中,即便已经出现了“上”,也应当对“に”等格助词进行应用。而对于具有空间概念场所的客体,就不需要对方位词“上”进行应用。在汉语当中,只是利用“上”对方位进行表示,而无需对格助词进行应用。之所以具有这种句法,主要是在日语当中,助词に表示存在格是已经存在的,并且具有较为稳固的作用,所以,方位词“上”并不对存在格进行表达。在汉语当中,没有格助词,所以利用方位词“上”,放在本体、客体之间,对后置词的作用进行表达。在句子当中,如果结构关系不同,或是在不同句法结构关系中,“上”的功能解释都可能不同。

例如,在日语当中,除了利用に这一格助词对存在进行表示以外,还能够对其它一些格关系,例如目的、时间、原因等进行表达。在汉语当中,通常在名词之后用“上”,因而会语法化,对对象、存在等意义进行表示。在日语当中,可在“小句、汉语词、上”的形式中,对“上”进行体现。而在汉语中,对于“在……双音词、上”的结构当中,职能将“上”作为词缀进行应用,而不能发挥出因果关系的作用。这种语法化的现象和日语基本一致,在语义当中,具有上下可隐喻空间概念的因果关系。同时,汉日语都是在中心词之前放置定语从句,所以,在中心词的语法化当中,可能转化为接续助词。

五、结论

在日语当中,方位词“上”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词汇类型,在其音读じよう、训读うえ等方面中,能够对其语法化的规律性类型特征进行了解。作为形式名词,うえ能够对定语小句进行承接,通过语法化产生接续助词的作用。通过形式名词到接续助词、格助词的转化,除了“上”以外,其它一些词汇如ところ、もの等,也能够通过语法化进而发挥出接续助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宇新.汉语“鳗鱼句”现象及其与日语对应关系小考——以不需要特殊语境解释的句子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01):65-72.

[2]高霞.从偏误看母语对英语国家学生使用汉语介词“从”的影响[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68-71.

上一篇:公路运输企业节能管理下一篇:创建积极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