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被字句

2024-07-04

现代汉语被字句(共12篇)

现代汉语被字句 篇1

摘要:“被”字句在现代汉语中是非常常见的句式,使用有其特殊性,是学界的热门话题,亦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被”字句的使用在书面语中占据相当的优势,使用频率也非常之高。“被”字句偏误类型有遗漏、误代、错序、冗余、既错序又冗余等几个方面,韩国留学生常见错误有主语遗漏、状语遗漏、谓语遗漏、“被”字遗漏、助词“了”遗漏、介词误代、“的”字误代、状语误代等等。在“被”字句偏误类型中“遗漏”数量最多,出现也最频繁。误代、冗余和错序的数量顺次递减。遗漏、误代和冗会在初级阶段使用数量非常少,即使出现也是很简单的部分。因为在初级阶段学生使用得少,所以不太常见。初级阶段学生使用量较少也反映了“被”字句的习得难度比较高。

关键词:汉语习得,“被”字句,偏误,解决策略

“被”字句句式用法非常复杂,是外国留学生甚至中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重点和难点。“被”字句在书面语中所占的比重使其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基本语法点,在教学上也有一定困难,韩国留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被”字句时,因为不理解“被”字句的意义,所以不知道在何时、何种情况下使用,又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被”字句在运用时的语法、语义和语用规则,所以初级阶段留学生普遍存在着使用不足甚至于回避使用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结合语义设计具体的语境来帮助学生建立语感,提高理性认识。但本文针对韩国留学生使用的具有普遍性规律的偏误“被”字句,从语义、句法和语用的角度进行透彻分析,本文还对初级阶段韩国留学生“被”字句习得情况与母语为中文者“被”字句习得情况作了对比分析,最后,我们将针对“被”字句的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这种句式在留学生使用时出错的情况很多,原因也很复杂,本文讨论的“被”字句的偏误例句均来源于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初中级汉语班韩国留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

一、韩国留学生“被”字句偏误类型

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被”字句时,容易产生一些偏误现象。总结“被”字句偏误类型有遗漏、误代、错序、冗余、既错序又冗余等。

1、遗漏

遗漏偏误是指在词语或句子中省略了一个或几个部分而导致的偏误。遗漏偏误在“被”字句错误的例子中是出现次数最多、最频繁的一类偏误,占“被”字句偏误总数的40%左右。

(1)主语遗漏

<1>以前如果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训斥打骂得厉害,现代社会老师和学生更平等,像朋友一样。

例<1>中遗漏了主语“学生”(和情态助词“会”),在这类“被”字句中,句子的主语(受事成分)作为句中动作的承受者必须出现。即便是在句群一定的语境下,作为有定的受事主语,务必要交代清楚,不可省略。基本句式是:受事主语+情态动词+被+施事主语+动词+补语。

<2>在班里经常被选为班长。

例<2>中“经常”前遗漏了主语“他”。被字句中受事主语作为句子中有定的已知信息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必须出现。如若必要即使在语群中也应出现。基本句式是:名词1+被+动词+名词2。

(2)状语遗漏

状语是“被”字句的修饰语,是双音节光杆动词进入被字句的补足条件,结构上起到完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会”“能”等,如例<1>中“会”被省略。

(3)谓语遗漏

<3>现如今我们食用的瓜果蔬菜农药残留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找没被农药的蔬菜水果越来越难。

“农药”是名词,不具有处置义,不能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应在后面加上一个谓语动词“污染”,即“人们找没被农药污染的蔬菜水果越来越难”。基本句式是:名词1+被+名词2+动词+名词3。

(4)“被”字遗漏

这种遗漏主要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韩语中“被”加在动词后表示被动表述,而汉语却是在动词前加标记词“被”。韩汉被动表述的这种差异使学生较易出现了偏误。

<4>快递送到了学校。

例<4>中“快递”不能自己到学校,“快递”与“送”构成了被动关系所以“快递”后遗漏了“被”,应该是“快递被送到了学校”。基本句式是:名词1+被+动词+名词2。

<5>根据我的汉语水平,我安排到一年级的A班。

例<5>中主语“我”与谓语动词“安排”存在被动关系,但谓语动词前的“被”字被遗漏。应该是“我被安排到一年级的A班”基本句式是:名词1+被+动词+名词2。

(5)助词“了”遗漏

<6>不抽烟的人被身边抽烟的人损伤自己的健康。

动词后省略了助词“了”。同时,“被”字偏误句中,没有发现由于遗漏助词“着”、“过”而犯的偏误。这提醒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教学生什么情况下能用“被”字句,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情况下不能用。

2、误代

因为留学生不能够完全理解词的词义和词性,而导致词语或短语错误的混用,即为误代。误代占偏误总数的30%左右,数量居于第二位。这类错误的形式简单,多为带宾语句式中的动词误代。

(1)介词误代

<7>但有的时候我也被一些事开心。

<8>我们被这种现象也已习惯了。

<9>这项定理已经在很多著名的实验验证过,也在大多数人认可。

例<7><8>属于“被”字的泛用,属于介词搭配不当。<7>中“被”字应改为“因为”。<8>中“被”字应改为“对”<9>句属于“被”字被“在”误代。

(2)“的”字误代

<10>因为人类毕竟还是要靠这个生态环境活着的,如果,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人类也没有办法生存。

例<10>句中“被”字被“的”字误代,使谓词性成分变成名词性成分。

(3)状语误代

<11>但也有因为受父母不良的影响还被社会轻视的。

例<11>“还”误代“才”主要混淆了两个副词的用法,主要表现为词语意义理解错误造成的误用。

(4)“被”字误代

包括两种,一种是不该使用被字而使用,另一种是该使用被字而未使用。前者属“被”的泛化使用。

<12>我被喝水。

例<12>中的主语是受事事物“水”,动词“喝”含处置义,不要用被动,去掉就可。属于不该使用被字而使用。

<13>金融原的手机被丢了。

例<13>中金融原的手机被丢了这里是不需用“被”的,修改时把“被”字去掉即可。动词“丢”是表示消失意义的单音节词,句尾有“了”,这样的句子是意义被动句,表明受事主语受动作影响而消失。在初等阶段中设置的“被”字句虽然没有指明它的类型,但从所举例句<12><13>是本族人使用最多的两个句式,但并不是外国学生最容易习得的句式。是学生习得情况最不好的句式。

<14>窗户被擦干净了。

例<14>中受事主语是“窗户”,“干净”是动词“擦”的程度补语,说明受事主语受动作影响而出现某种状态。基本句式是:名词1 (受事主语)+被+动词+补语。

<15>我的眼镜已经被放在包里了。

例<15>中动词后带补语“在”,表示受事主语通过某个动作后处于某个位置(在包里)。不需要用“被”字。

<16>我觉得林生不愿意被做老师,他没有耐心。

例<16>中动词前有能愿动词“愿意”,这种情况就不能用“被”字句。

<17>那本书已经被还给她了。

例<17>中动词谓语后边带有补语“给”,“给”的后边又是给予的对象,表示受事主语通过动作交给某一对象。

<18>在电视上我经常看到很多孩子被失学。

例<18>中“失学”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不能用于被动句。学生此例使用“被”字句是受该句式表达遭受义的语义特征影响,但没有考虑动词的限制条件。

<19>最近几年中国发展得很快,所以未来汉语会被有用的语言。

例<19>中学生既想表达“汉语被用”,又想表达“汉语是有用的语言”,结果体现在句式上就杂糅成了“汉语会被有用的语言”。这是外国学生习得汉语时常出现的偏误,是由于语言知识的不完备而导致的表达上的杂糅。

以上的6个例句均是出自于在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初中级班听课时总结的韩国留学生课堂提问时发现的几个典型病句。即不应该用“被”字句而使用,造成了句式结构的偏误。

<20>若是他们愿为晚辈尊重,他们首先要做的事是尊敬长辈。

此处是该使用“被”字而未使用,学生出现此类偏误一方面是因为易将“被”和“把”、“为”等介词混用,另一方面由于汉语中被动意义的表述并不仅限于“被”字句受到“挨”、“遭”等同样可表被动意义,因此误用的几率较大,动词误代这是韩国学生误代偏误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3、错序

错序占偏误总数的10%左右,多是句式中动词性成分和名词性成分之间的错序。

<21>老师被水喝了。

句中“被”字前后施事主语和受事主语位置颠倒。

4、冗余

冗余是指句子中出现多余或重复的部分。冗余偏误占总数量的18%左右,多是时体成分、副词或补语的冗余。

(1)动词冗余

<22>我小的时候,被有人打哭着回来,母亲只问我们打架的理由,然后一句话也不说,让我解决。

例<22>按“被”字句的句法格式要求,“被”字后接的施事成分为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不能为动宾词组,句字中的动词“有”字冗余。基本句式:名词1+被+名词2+动词。

(2)副词冗余

<23>老人被很感动了。

例<23>中副词“很”冗余。

5、既错序又冗余

此类偏误占偏误总数的2%左右。

<24>我当被决定出国留学的时候你们不仅不反对还支持我,完全同意我的计划。

例<24>改成“当我决定来中国留学的时候你们不仅不反对我还支持我,完全同意我的计划”。属于主语与状语错序偏误。

二、针对韩国留学生的“被”字句教学策略

1、重视语法教学

加强学生句式结构基本功的训练首先要重视语法教学。虽然汉语与其他语言相比句式更灵活多变,语法规则相对没有那么严苛,想学会的确容易可是想学好就难了。所以韩国留学生在习惯了韩语严谨的语法规则后,面对灵活的汉语语法时会感到迷芒,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汉语语法的教授,注意给学生讲清各条规则使用的范围、方法及可能的形态变化,并提醒学生勿因随意类推过度泛化而造成偏误。

2、重视词汇教学

想加强语义理解方面的能力,就要重视词汇教学。根据认知心理机制中的心理词汇,学生在进行书面表达时很容易受母语迁移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词汇量不足,表达困难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借助母语词汇,用母语思维再转换成汉语,因而他们的汉语表达常带有翻译的痕迹。一般说来,越是词汇量少,词汇记忆差的学生在言语组织过程中母语思维的痕迹就越明显。此外,不少留学生对很多单词和词组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他们往往依靠教材中简单的英语释义来粗略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只知其表层含义而不知其用法、出处,比如在课上老师讲新词汇“解雇”老师翻译为fire,在汉语中“炒鱿鱼”也是解雇的意思,有学生问为什么这么说?“炒鱿鱼”一词起源于广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人到广州打工,他们随身的行李只有带着睡觉的铺盖卷,他们如果被解雇就会卷铺盖卷走人,所以卷铺盖卷也有被解雇的意思,而卷铺盖卷的样子与炒鱿鱼,鱿鱼快熟时边上卷起来的样子相似。如果教师能生动解释其出处,相信学生也更容易识记。幸好中国与韩国同处亚洲历史上也有很大渊源,生活习惯还有思维模式也很相似,使得汉语教师在教学中相比于教授美国、欧洲学生更轻松些。即便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汇的意义、用法甚至出处,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包括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句中的修饰关系以及常用搭配等。对于一些重要的词汇要介绍其内涵意义和文化意义,如“心头肉”、“驴唇不对马嘴”等,特别是成语和俗语的含义要讲解到位以免因文化含义不同而造成偏误。

3、培养语用功能

语用功能的培养我认为是最难掌握的,好似语感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所以需要学生提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外汉语教师应鼓励留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深入中国社会,多与中国人接触沟通,了解中国文化,并尽可能多读中文报纸和杂志,观看中文电视节目、收听中文广播等。真正融入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学习和使用汉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举止,从而促进他们汉语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克服传统的本国思维习惯,形成新的汉语思维习惯。但同时学生不能一下子打破母语的思维习惯,所以这个过程很漫长,先慢慢有所改变,然后会逐渐提高,进而才会有更大的改变,学语言的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结合本人学习英语的经历。我的大多数困难来自于我对欧美人思维模式、语言习惯的错误认知,我错误地认为英汉书面语的差异仅仅是纸上的字形、语法规则的不同而已。殊不知二者最大的差异是思维模式的不同,像中国人考雅思、托福,最让英语达人头痛的永远是作文,因为即使我们展现丰富的词汇量、扎实的语法水平也难以得到老外的认可,他们最常说的是我们还是Chinglish,因为们汉语思维的培养和运用。我们学习第二语言英语时运用了与第一语言汉语相同的策略和方法。所以在教学上教师要重视汉韩对比教学法。

三、结语

结合本文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被”字句时,比较容易产生一些偏误现象。本文总结“被”字句偏误类型有遗漏、误代、错序、冗余、既错序又冗余等。其中遗漏偏误在“被”字句错误的例子中是出现次数最多、最频繁的一类偏误。其次是误代偏误,数量居于第二位。然后是冗余与错序,数量最少的是既错序又冗余,只占2%左右。而引起这些偏误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母语知识负迁移等等。针对此现象本文提出了三点建议,即重视语法教学、重视词汇教学、语用功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汉语语法的教授,注意给学生讲清各条规则使用的范围、方法及可能的形态变化,并提醒学生勿因随意类推过度泛化而造成偏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汇的意义、用法甚至出处,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包括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句中的修饰关系以及常用搭配等。此外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分层次地培养留学生对汉韩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锐度,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化差异的觉察力,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归类总结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结合课堂内容对韩汉思维方式和语法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特别要强调韩汉之间的差异,使留学生在表达汉语时能有意识地将两种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转换。

参考文献

[1]程美珍.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2]石安石留关于词义和概念[J]中国语文,1961,41(6).

[3]黄月圆,杨素英,高立群,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字句习得的考察世界汉语教学[J].2007,59(2).

[4]刘红燕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习得情况考察[J].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67(6).

[5]刘月华.谈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7]周文华,肖奚强.基于语料库的外国学生“被”字句习得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2009,42(2).

现代汉语被字句 篇2

例: 大 水 淹 没 了 庄 稼。

(什么1)(动 作)(什么2)

把字句:大水把庄稼淹没了。

被字句:庄稼被大水淹没了。方法1:

先在陈述句中分析出什么

1、什么2和怎么样,再按下面格式改写:(1)改为把字句:什么1+把+什么2+怎么样(2)改为被字句:什么2+被+什么1+怎么样 方法2:

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谁做了什么”该为“谁把什么做了”,“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 “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把字句改为被字句,被字句改为把字句,什么1和什么2互调位置。)练习:我会把下面的句子改成把字句。

1、一座堤坝被凶猛的洪水冲垮了。

2、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3、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4、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5、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6、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7、妈妈,晚饭我已经烧好了。

8、山川、田野、村庄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

9、激流冲跑了那块人们洗衣用的礁石。

10、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11、这道难题终于被我解答出来了。

12、北风吹来,地面上的害虫都冻死了。

13、小草被人们叫做大力士。

14、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书。

15、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16、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17、我的作业从头到尾都被老师用红笔批改了。

18、灯光照得夜空光彩夺目。

19、妈妈不小心摔坏了我的文具盒。

20、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封锁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

21、雨过天晴,蚂蚁清除了洞口的泥土,又出来寻找食物了。

22、小敏做好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23、乌云遮住了太阳。

24、李强被一本好书吸引住了。

26、敌人的一架飞机被英雄的空军击落了。

25、在这次乒乓球比赛中,五(1)班被五(4)班打败了。我会把下面的句子改成被字句。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3、蒙蒙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4、大雁总是把小雁护在翅膀底下。

5、我洗干净了红领巾。

6、船里装载的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7、詹天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8、黄鹂吃了卷叶虫。

9、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10、一大滴松脂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边了。

11、初升的太阳把平静的海面照射得波光粼粼,美丽极了。

12、我终于取出了装在书包里的小人书。

13、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14、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15、我的讲义从头到末藤野先生都用红笔添改了。

16、焰火照得夜空光彩夺目。

17、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18、他们看到桥上喷出的六条火舌封锁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心里十分着急。

19、雨过天晴,蚂蚁清除了洞口的泥土,又出来寻找食物了。20、一只小花猫捉住了一只老鼠。

21、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22、小洁把刚换下来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23、雷锋把一个迷路的小孩送回了家。

24、火车把各种物资运往全国各地。

25、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26、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27、小李完成了老师交给她的任务。

28、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

我会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1 夕阳染红了西天。奇妙的植物猪笼草吃掉了一条蜈蚣。3 战士们消灭了敌人。孙青在操场上找到了丢失的钢笔。5 少先队员搀扶盲人叔叔过了马路。6 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芳。7 医务人员精心地治好了一个个病人。8 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9 树木挡住了风沙。一条鲸鱼吃掉了一头海兽。11 外祖父送给了莺儿一幅墨梅。12 狂风刮飞了地上的落叶。

缩写就是去掉句子中所有的修饰词语,留下句子的主干部分,使其成为最简短的句子。扩写与缩写相反,扩名则是在简单的句子上,加上合适的修饰词,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明确。

怎样扩句

句子可以扩充的有五个地方:

(1)“谁”的前面;

(2)“是”和“动作”的前面:

(3)“什么”的前面;

(4)“怎么样”的前面;

(5)“怎么样”的后面。

例句:

英勇的战士狠狠地打击来犯的敌人。(“谁”之前)(“动作”之前)(“什么”之前)

刘胡兰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是”之前)(“什么”之前)海娃非常高兴。(“怎么样”之前)

海娃高兴极了。(“怎么样”之后)

一个地方可以加上不止一个枝叶。如“刘胡兰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在“英雄”的前面就加上了“一位”和“了不起”。

扩句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不能违背原意;二是不能改变结构,三是必须搭配恰当;四是力求内容丰富。

如把“小兰上学去”扩成“小兰冒着瓢泼大雨和泥泞的小路上学去”,扩充的部分就有搭配不当的毛病。又如:“禾苗点头”扩成“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当然是对的,但算不上好。因为“禾苗”前可以扩充而未扩充。如扩成“田里的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就比较好。但仍不算很好,因为扩充的两个枝叶都是“在什么地方”,还可以加上什么样的,怎样的一类词语,变成“田里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中频频点头”。

扩句的正确步骤是什么呢?画一画,看看扩充哪些地方;

第一,第二,想一想,可以加进哪些枝叶;第三,连一连,看看搭配是否恰当 缩句 

1缩句,就是减少修饰、限制的词语,把一个较长、较复杂的句子或者单句压缩成与原句意思基本相同的较短、较简单的句子。这是一个大家认识都比较一致的关于缩句的概念。但是,在如何准确的把握这个概念,以及在具体的操作中,却往往各执一词,答案不一,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以至于会出现文章开头描述的镜头。

因此,我们为了能准确的把握这一个概念,应该先达成三个共识。 1.1 我们把一个长句缩成较短的较简单的句子,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分析和理解长句。以便能更好的掌握汉语。

1.2 在缩句的过程中,我们要去掉的是句子的修饰或限制的成分,保留其主干。 1.3 压缩后的句子,在其意思的保留上必须和原来的长句基本相同。保持句子的清晰和完整性。

2.我们的误区

我们在对缩句的理解上,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有如下的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2.1 缩句练习就是句法的分析。

2.2 缩句就是把所有的附加成分都减去。浓缩的就是精华。

所谓同位词组,即由两个部分重叠在一起,指示的是同一个事物,作同一个成分。在作这样句子的处理时,只要保留能表示人或物的主要词语即可。如“身穿整洁服装的工人叔叔一起去参加工厂的奠基大会。”在此句里,缩为“工人参加大会。”就可以,若缩为“工人叔叔参加大会”也行。

对于时态助词的处理。一些表示小、时态的词,如“着”、“了”、“下去”等,要予以保留。因为它们附在动词的后面,表示时态。如“叔叔在今年夏天到了北京”若缩为“叔叔到北京”,其意思就和原来的有差别。

对于连动词组的处理。连动词组是指两个动词直接连用在一起,它们之间没有修饰、限制的主次之分。只是在动作上的先后而已。如“走上去握手”,都表示干什么,应予以保留。 对于“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处理。

“把字句”和“被字句”都是两个比较特殊的句型。“把字句”的作用是把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的前面,以加强动作的结果。而“被字句”的作用是以“被„„”为状语,用“被”引进主动者,同时指明主语是被动者。所以,在缩句的过程中,“把„„”“和被„„”都成了句子的主干,都要予以保留。 对于兼语词组的处理。

兼语词组指的是一个动宾词组和一个主谓词组连在一起,动宾词组的宾语兼作主谓词组的主语。

如“让我走”等。在“妈妈托在城里的叔叔给我捎来了一件毛衣。”此句子只能缩为“妈妈

托叔叔给我捎来了毛衣。” 对于后补词组的处理。

后补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后一个部分补充说明前一个成分。如“干的好”“听得不清楚”等。在对于此类的句子缩减中,应加以保留,否则意思会觉得别扭。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句子,如“我笑得流下了眼泪。”后面的“流下了眼泪”是对“笑”的补充说明,可以减去。其意思会更加的简洁。

其实,在具体的缩句中,针对不同的句子,我们要做不同的处理,但应保持和原来的句子意思基本不变。浓缩的不一定就是精华。缩句练习

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2、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3、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了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

4、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5、雪白的小兔在田野里飞快地跑来跑去。

6、白发苍苍的老人第一次见到高大雄伟的天安门。

7、年轻的妈妈脸上渐渐露出笑容。

8、白家庄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用力地做广播体操。

9、海边的沙地上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10、许多大大小小的鸟在这棵树上做窝。

11、小螃蟹悠闲自得地挥舞着两只小钳子。

12、小鸟在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13、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

14、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脚的民工,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

15、五彩缤纷的气球迅速飘向瓦蓝瓦蓝的天空

16、这是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7、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18、孙平用自己的脚挡住了对方踢来的球

19、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20、其实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确认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

含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句子才成独立单句。指导学生先分清这两面部分之后,再找分句子主杆“主、谓、宾”,而后找出“定、状、补。”“定、状、补”也就是缩句时按删除的部分。“定、状、补”,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它们处于的位置是:

1、定语,它的位置有两处:一是在主语的前头,二是在宾语的前头,例:静静的小溪从村外缓慢地流向宽阔的潘阳湖。“小溪”为主语,“潘阳湖“为宾语,那么“静静”,“宽阔”分别为这个句子的定语。定语对中心起了修饰和领属的作用。

2、状语,它的位置也有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前头,如上例子,缓慢地流,“流”是谓语,“缓慢”那就是状语,另一处在句子之首,表示时间和处所。例如,“从昨天开始”,“在学校里”。

3、补语,它的位置同样是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后头,表示程度和结果。例:我高兴得跳起来,“跳起来”为补语。一处是在宾语的后头,表示补充说明,我打了他三下,“三下”为补语。

抓住句中的中心词,用设问的方法,找准句子主杆。

例如,中国第一丹霞江郎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浙西大地,在这个句中很容易确立“耸立”这个词是谓语,就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找出主语和宾语。问:什么耸立:江郎山耸立。耸立在哪里:江山郎耸立在浙西大地,很明显,“主、谓、宾 ”就是“江郎山耸立浙西大地”,这

是句子的主杆。其余的是枝叶,要删除去。这个方法,通过多项训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起来。

借助结构助词,找准句子的主杆。

借助结构助词“的、地、得”为标志,寻找“主、谓、宾 ”就方便得多了。

“的”字,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主语、宾语)之间。

例:小明的爸爸认真地审阅市政府的工作报告。

“爸爸”,“工作报告”前面有个“的”字,可以定为“爸爸”是主语,“工作报告”是宾语。

“地”字用在状语和中心词(谓语)之间。

上例中,“认真地审阅”,“审阅“前头有“地”字,可以定为“审阅”是谓语。

“得”字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

例:她笑得很开心,笑和开心之间在“得”字,那么“笑”字可定为谓语。

现代汉语被字句 篇3

摘 要:“被”字句是一种特殊的汉语被动句式,翻译时并不总是对应英语的被动句。翻译语料库收录了真实的翻译材料,是比较理想的考察对比翻译的平台。以自建的张培基汉英散文翻译语料库的部分语料为基础,对汉语“被”字句进行考察,发现除英语被动句外,汉语“被”字句还可以对应五种英文表达。

关键词:语料库 “被”字句 汉英翻译

一、引言

“被”字句是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特殊句式。“被”字是汉语被动句的语法标记,其句法功能主要是与动词一起构成被动句的谓语部分,让受事名词位于句首[1],或引进动作的施动者。[2]“被”字句英译时可以对应被动语态,但不局限于这一种译法。王还(1983)提出:“无论从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的具体译文中都看不到整齐的对译情况,……英语的被动句和汉语的被字句并不是对等的。”因此,有必要考察汉语“被”字句在英语被动句外对应的其他英文表达方式。近年来,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语言特征研究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研究者多采用类比语料库,研究内容涉及翻译共性研究、汉语翻译语言的宏观特征与微观特征研究[4]。语料库收录真实的实用翻译材料,是比较理想的考察对比翻译的平台。笔者以自建的张培基汉英散文翻译语料库的部分语料为基础,对汉语“被”字句的译文进行考察,分析得出汉语“被”字句的6种英文译法。

二、汉语“被”字句的6种英文译法

以自建的张培基汉英翻译语料库的前52篇散文为研究对象,汉语46660字,英语33671词。对汉语“被”字句的译文进行穷尽式检索及分析,得出汉语“被”字句主要充当谓语成分,也可作为宾语、定语或状语使用,对应6种英文译法。

(一)英语被动句对应汉语“被”字句

以汉语单个句子为翻译单位,沿用原文的叙事角度,使用英语被动句对应汉语“被”字句,译文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直接对应原文的主语和谓语动词,是最常用的翻译策略。译文的基本结构为“主语(受事)+be+谓语动词+by+介词宾语(施事)”。当原文不强调施事或施事为泛指时,译文中的“by+介词宾语(施事)”可以省略。如:

(1)原文:青翠的叶上已经凝集着细密的露珠,这显然是昨夜被人遗弃了的。

译文:The numerous fine dewdrops on the fresh green leaves clearly showed that the roses had just been cast away the previous night.

“被”字句充当谓语成分。以汉语单个句子为翻译单位,沿用原文的叙事角度“蔷薇”,使用英语被动句对应汉语“被”字句。译文以主语“the roses”对应具化了的原文主语“这”,以谓语动词词组“cast away”对应原文谓语动词“遗弃”。原文施事为泛指“人”,不强调施事,英译时进行了省略。

(二)英语主动句对应汉语“被”字句

根据汉语原文的复杂程度,确定英语译文的主语及谓语动词,使用特定的英语主动句式对应汉语“被”字句,是较常用的翻译策略,可以细分为五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1.使役句式表达被动含义

汉语原文为简单句,沿用原文主语和谓语动词,利用包含使役动词的主动句式对应汉语“被”字句,借助主语的反身代词形式表达被动含义。译文的基本结构为“主语(受事)+have+主语的反身代词+谓语动词+by+介词宾语(施事)”。当原文不强调施事或施事为泛指时,译文中的“by+介词宾语(施事)”可以省略。如:

(2)原文: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掉的。

译文:If you give up studies while holding a job,you will in a couple of years have had yourselves replaced by younger people.

“被”字句充当谓语成分。汉语原文为简单句,译文沿用原文主语“你们”和谓语动词“淘汰”,使用包含使役动词“have”的主动句式对应汉语 “被”字句,借助主语的反身代词形式“yourself”构成“you have yourselves replaced”句式表达被动含义。原文施事为“后来少年”,强调施事,英译时由介词“by”引出施事“younger people”。

2.消解被动含义

汉语原文为简单句,将原文的主语(受事)和宾语(施事)互换,不更改原文的谓语动词,使用英语主动句式对应汉语“被”字句,变被动含义为主动含义。基本结构为“主语(施事)+谓语动词+宾语(受事)”。如:

(3)原文:有个和尚叫作法海禅师,他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于是就把许仙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面。白蛇娘娘前来寻夫,于是就“水漫金山”,后来,白蛇娘娘中了法海禅师的计策,被骗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

译文:A Buddhist monk by the name of Fa Hai saw from Xus face that he had been bewitched by an evil spirit,so he hid Xu behind the shrine in Jinshan Monastery,and when Lady White Snake came to look for her husband the whole place was flooded. In the end Fa Hai trapped Lady White Snake,and put her in a small alms-bowl.

“被”字句充当谓语成分。汉语原文为简单句,将原文的主语(受事)“白蛇娘娘“和原文省略的宾语(施事)“法海禅师”互换,不更改原文的谓语动词“骗”和“装”,使用英语主动句式“Fa Hai trapped and put White Snake in an alms-bowl”句式消解原文的被动含义。

3.定语从句表达被动含义

汉语原文为简单句,沿用原文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以英语定语从句对应汉语原文作定语的“被”字句。基本结构为“主句+关系代词(受事)+be+谓语动词+by+介词宾语(施事)”。原文不强调施事或施事为泛指时,译文中的“by+介词宾语(施事)”可以省略。如:

(4)原文:我每走到一个新地方,我就像回到我那个在上海被日本兵毁掉的旧居一样。

译文:Whatever new places I called at,I always felt at home as if I were back in my old residence in Shanghai which had already been raged to the ground by Japanese troops.

“被”字句充当定语成分。汉语原文为简单句,沿用原文主语“我”和谓语动词“(感觉)像……一样”,使用英语定语从句对应汉语“被”字句。以关系代词“which”作定语从句的主语对应原文“被”字句的主语(受事)“故居”,以“rage to ground”对应原文的谓语动词“毁掉”。原文施事为“日本兵”,强调施事,英译时由介词“by”引出施事“Japanese troops”。

4.短语表达被动含义

汉语原文为复句或多个句子,“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充当定语、宾语、状语,译文以相应的句子成分对应汉语“被”字句。若原文为单个句子,则译文沿用原文的主语和谓语动词;若原文为多个句子,译文则根据句子间的语义关系统一主语,重新改写句子。基本结构为“介词短语/现在分词短语的被动式+by+介词宾语(施事)/不定式的被动式+by+介词宾语(施事)/名词短语”。 原文“被”字句不强调施事或施事为泛指时,译文中的“by+介词宾语(施事)”可以省略。如:

(5)原文: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译文:Not only poets,even convicts in prison, I suppose,have deep sentiments in autumn in spite of themselves.

“被”字句充当定语成分。汉语原文为复句,“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充当宾语小句中主语的定语,译文沿用原文的主语“我”和谓语动词“想”,以介词短语“in prison”充当定语修饰宾语小句的主语“convicts”,对应汉语“被”字句。原文不强调施事,英译时予以省略。

(6)原文:他不怕被绊脚石摔倒,没有一种障碍能使他改变心思。

译文:He is never afraid of being tripped by a stumbling block.No obstacles will ever make him change his mind.

“被”字句充当宾语成分。汉语原文为复句,“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充当宾语,译文沿用原文的主语“他”和谓语动词“怕”,以现在分词的被动式“being tripped”充当宾语,对应汉语的“被”字句。原文“被”字句的施事为“绊脚石”,强调施事,英译时由介词“by”引出施事“a stumbling rock”。

(7)原文:你在这破土瓶中虽然不免要凄凄寂寂地飘零,但比遗弃在路旁被人践踏了的好罢?

译文:Wouldnt it be better for you to wither away in solitude in this broken earthen wine bottle than to lie abandoned by the roadside and be trodden down upon?

“被”字句充当宾语成分。汉语原文为复句,“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充当宾语,译文使用了英语形式主语句式,沿用原文的主语“在破土瓶中飘零”和谓语动词“比……好”,以不定式的被动式“to be trodden down upon”充当宾语,对应汉语的“被”字句。原文“被”字句的施事为泛指“人”,不强调施事,英译时予以省略。

(8)原文: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其一生就和音乐分手了。她的天才可能从此就被埋没。

译文:Her failure to pass the second test might mean her life-long divorce from music and hence a permanent stifling of her musical talent.

“被”字句充当谓语成分。汉语原文为两个句子,“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独立成句。译文根据两个句子的语义关系统一主语为“Her failure”,重新改写两个句子,使用“mean”充当谓语动词,将“被”字句“她的天才可能从此被埋没”转变为“mean”的宾语,使用名词词组“a permanent stifling of her musical talent”表示。

(9)原文: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的大,如此如此。

译文:The irresistible strength it can muster is such as to overturn any rock in its way.See,how powerful a seed can be!

“被”字句充当状语成分。汉语原文为三个句子,“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充当分句,译文根据三个句子的语义关系,将前两句统一主语为“The strength”,重新改写句子,使用“is“充当谓语动词,用“被”字句“(石块)被它掀翻”充当句子的结果状语,使用不定式结构“to overturn any rock in the way”表示。

5.过去分词表达被动含义

汉语原文为简单句,“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充当定语,译文沿用原文的主语和谓语,以相应的句子成分对应汉语“被”字句。基本结构为“过去分词”。如:

(10)原文:清晨往松林里去散步,我在林荫路畔发见了一束被遗弃了的蔷薇。

译文:Rambling through a pine forest early in the morning,I came across a bunch of forsaken roses lying by the shady wayside.

“被”字句充当定语成分。汉语原文为简单句,“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充当宾语“蔷薇”的定语,译文沿用原文的主语“我”和谓语“发现”,以过去分词“forsaken”充当定语,对应汉语“被”字句。

三、结语

“被”字句是汉语重要的特殊句式。奈达提出,“一种语言可以表达的事物同样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4]英语被动句式与汉语“被”字句在形式和语义上都很接近,貌似是最为理想的表达。但基于语料库考察翻译名家的汉英翻译实践发现,汉语“被”字句主要充当谓语成分,也可作为宾语、定语或状语使用;汉语“被”字句并非总是对应英语的被动句式,译文灵活运用了6种不同的翻译方法表达被动含义。这与奈达提出的“译文应该寻求动态对应,而非形式对应”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本文为西藏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张培基现代散文汉英翻译语料库的设计、建立和初探”,项目批准号:[2013myQ14]。)

参考文献:

[1]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2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4.

[3]王还.英语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1983,(6).

[4]秦洪武等.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语言研究十年回顾[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

[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Nida,E.A.& C.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4).

现代汉语被字句 篇4

1.「れる、られる」对应「被」字句

1) 島村はこの女にも惹かれるのだった。 (他也被这个女子所吸引了。)

2) 屋根が台風に吹き飛ばされた。 (房屋被台风刮飞了)

3) 島村は宿の玄関で若葉の匂いの強い裏山を見上げると、それに誘われるように… (岛村来到客栈门口, 抬眼一望散发出浓烈嫩叶气息的后山, 就被吸引住了。)

4) 設計図を泥棒に盗まれた。 (设计图被小偷偷了。)

上述例句的译文都用了‘被’字。例1) 的施事者和受事者都是有情物, 例2) 的施事者和受事者都是无情物, 例3) 的施事者是无情物, 受事者是有情物, 例4) 的施事者是有情物, 受事者是所有物。因此可以判断日语的‘れる、られる’和汉语‘被’字的对应并不是由施事者和受事者的有无生命决定的。

5) 电视机他拆坏了。 (テレビは彼が壊した。) (テレビは彼に壊された。)

5’) 电视机被他拆坏了。 (テレビは彼に壊された。)

例5) 表示“电视机坏了, 是‘他弄坏的’”这种结果。但是用‘被’字表述同一种场景的例文5’) 语感则显然不同。如例5’) 因施事者的动作·行为给受事者带来不满或不愉快的结果时用‘被’来表达。例5) 与日语的他动词谓语句或被动句对应, 但是例5’) 毫无选择的对应日语的被动句。

6) 红布被他补了衣服.

例6) 平时不常用的句子, 但是表达特定的感情时也可以成立。如‘他’用受事者很喜爱的红布作了衣服表示受事者的不满时可以成立。并且与日语的被动句对应。

上述日语例1) 和3) 并不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感情, 但是同样与汉语的‘被’字句对应。因此, 我们不能断言表示不幸和不愉快的感情是日语被动句对应汉语‘被’字句的绝对条件。例1) 的‘女の魅力’, 例3) 的‘山の美しさ’等表示一种强烈作用的授受, 表示某种变化, 这时可以成立对应关系。

7) 島村は重苦しくなって起き上ろうとしたが、不意に起されたことゆえふらついて…驚いた。

(岛村被压得难受, 想爬起来, 可因为是突然被惊醒的, 摇晃两下, …不禁吃了一惊。)

例7) 是不出现施事者的被动句。因为汉语里强调受事者, 没必要引出施事者或者话者不想引出施事者, 或者施事者不明确时, 可用‘被’字句来表达, 所以例7) 这样的句子可以与‘被’字句对应。

8) 我们被孩子哭得一夜也没睡着。 (子供に泣かれて、ちっとも眠れなかった。)

9) その機械は専門家によって修理された。 (那台机器被专家修过了。)

10) 海や川が工場廃液によって汚された。 (海和河流被工厂的废水污染了。)

11) 注文が彼によって受けられた。 (订货被他们接受了。)

2.「れる、られる」不对应「被」字句

首先分析汉语用‘被’字句, 而不对应日语的被动表现的例文。

12) 这三个儿子被高粱米饭催得肥头大耳, 生动茂盛。

(子供たちは高梁飯のおかげですくすくと、元気に育った。)

例12) 丝毫感觉不到不满或者不幸或者不愉快, 反而意想不到的表示相反意义的恩惠。笔者认为此时恩惠作为一种强烈的作用力影响了受事者, 所以汉语用了‘被’字。但这时很难对应日语的‘れる, られる’。

13) 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 (それは高梁酒のせいだと言われていた。)

例13) 的‘被’字对应日语的‘せい (所為) ’。笔者认为受事者受到某种影响, 同时成为某种动作·状态的原因时, 与表示不好一面原因的, 表示理由的‘せい (所為) ’对应。

14) 一摊紫血被高粱地后散射的红光映照, 显得非常恶浊。

(紫の血だまりが、高梁畑の背後から照りつける日の光に映えて、ひどく汚れて見える。)

例14) 的受事者和施事者都是无情物, 感觉不到人为的被害, 纯粹描述自然现象。这时也不对应日语的‘れる, られる’, 以自动词谓语句表达。

15) 父亲被他感动得脚底生热, 恨不得腾跳。 (父は脚の裏が熱くなって、跳びはねたくなるほど感動した。)

16) 奶奶用脚撑着轿帘能看到一个轿夫被汗水溻湿的腰。

(足で垂れ幕を持ちあげると、汗に濡れた担ぎ手の腰が見えた。)

17) 想起王文义被流弹击中耳朵。 (流れ弾にあたった王文義の耳)

上述例15) ~17) 中的‘被感动, 被湿, 被击中’对应本身表示受某种影响导致某种结果意义的动词‘感動する、濡れる、当たる’, 可以说日语的这些动词本身具有被动或受某种影响的词义。但是汉语的‘感动、湿、击中、遮挡’则没有此词义, 因此必须由‘被’字表示作用力或影响力的授受关系。

其次分析日语被动表现不对应汉语的‘被’字的例文。

18) 街道两旁的垃圾堆已经 (被) 清除了。

现代汉语里被动句中不出现施事者又不影响句义时, 一般不用‘被’字。因此如例18) 受事者是无情物‘垃圾’.即使不出现施事者, 也可以判断施事者是‘人’, 受事者和施事者的关系又明确, 这时汉语不用‘被’字, 日语可用被动表现。

「汉语施事宾语的句法标志及其语用价值浅说」中以‘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概念来说明被动句。此论文解释‘家里来客人了’的‘来’是未知信息, 同样的‘客人来了.’中的‘来’则表示已知信息。笔者认为一般对未知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不悦感, 因此即使‘家里来客人了’这一句没有用‘被’字, 但是可以用日语的间接被动句表达。

除此之外, 日语的‘と見られる、笑われる、言われる’等施事者为不确定的人物时, 一般不与汉语的被动句对应, 以主动句的形式表达。

摘要:日语的主要被动句表现‘れる、られる’和汉语的主要被动表现‘被’字并不简单地一对一对应。本论文根据有无被害词义、施事者的出现与否、施事者和受事者的特征, 对比分析日语和汉语的被动句, 找出分析日语的‘れる、られる’和汉语的‘被’字对应的条件。

关键词:被动句,被害,实施者,受事者

参考文献

[1]张志公, 现代汉语,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年

[2]陆丙甫, 李胜梅等著, 语言研究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

[3]黄成稳著,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知识出版社, 2003年

[4]屈承熹著, 认知功能语法,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

[5]蒋绍愚著, 近代汉语研究概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6]黄莺, 日语直接被动句的中译,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第4期, 2010年

把字句换成被字句 篇5

1.大水把庄稼淹没了。

2.雨水把我的衣服淋湿了。

3.陈医生把孩子的病看好了。

4.乌云把太阳遮住了。

5.蚂蚁把一条大虫吃了。

6.我把红领巾洗干净了。

7.夕阳把西天染红了。

8.战士们把敌人消灭了。

9.风儿把乌云吹散了。

10.我把手帕洗干净了。

11.我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

12.我把小鸟养在家里。

13.我把刚买的铅笔丢了。

14.春风把花儿吹红了。

15.我把小朋友带到幼儿园里。

16.我把桌子抹干净了。

17.我把衣服洗干净了。

18.我把鱼儿钓起来了。

19.小狗把我咬了。

20.我把小兔子赶跑了。

21.爸爸把儿子带到中心公园去玩。

22.我把小白兔弄丢了。

23.妈妈把我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24.我把电脑打开了。

25.我把椅子倒过来了。

26.我把电视关了。

27.我把作业做完了。

28.鸭先生把小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29.小闹钟把我吵醒了。

30.小青蛙把荷叶当成了歌台。

31.我把书本弄破了。

32.我把衣服弄脏了。

33.妈妈把晚饭做好了。

34.我把书本放进书包里。

35.我把口算做错了。

36.妈妈把我的头发洗干净了。

37.小峰把奶奶的棉鞋晒到阳台上。

38.小华把草原画得那么绿,那么美。

39.鸭先生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

40.司马光用石头把缸砸破了。

41.小王把妈妈给他的五元钱给花光了。

42.我把一本厚厚的书看完了。

43.我把今天的作业做完了。

44.吃过晚饭,我把碗筷收拾好了。

二年级句子转换练习题(二)

被字句换成把字句

1.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

2.这道难题终于被我解答出来了。

3.小草被人们叫做大力士。

4.李明被一本好书吸引住了。

5.风沙被树木挡住了。

6.地上的落叶被狂风刮飞了。

7.一杯水被我喝光了。

8.我被爸爸骂了一顿。

9.字被明明写错了。

10.窗户被爸爸修好了。

11.饭被我吃完了。

12.书被我放进书包了。

13.我被小蚂蚁咬了一下。

14.杯子被我打破了。

15.哥哥被老师表扬了。

16.粮食被蚂蚁运到高坡上。

17.小鸡被爸爸养大了。

18.洗脚水被我倒了。

19.苹果被我吃了。

20.小鸡被奶奶关在笼子里。

21.水草被小鱼吃了。

22.白纸被我画上画了。

23.我把饮料喝完了。

24.书被我弄破了。

25.小手被我洗得干干净净。

26.小周被同学评上了三好学生。

27.小狗被我牵住了。

28.妹妹被我哄笑了。

29.小朋友被老师表扬了。

30.不听话的学生被老师留学了。

31.上体育课要用的球被学生弄坏了。

32.今天,我被雨淋湿了。

33.这么大的地方都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34.那么多的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

35.爸爸妈妈的生日被我们牢牢地记在心里。

36.语文书中的课文被我们学完了。

37.课文中的生字被我弟弟抄写了一次。

38.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

39.小明是二年级1班的三好学生。

40.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

41.小红的爸爸是第一小学的校长。

42.明明是小红的好朋友。

43.我国的国庆节是10月1日。

现代汉语被字句 篇6

关键词:新闻导语受事主语句“被”字句构成成分语义特点

汉语语法学界对“被”字句是否为受事主语句存在不同的观点。语言事实显示,报纸新闻导语中的“被”字句主语语义角色主要是受事。本文把主语是受事的“被”字句看作受事主语句,并将详细分析这种“被”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一、受事作主语的“被”字句的结构特点

报纸新闻导语受事作主语的“被”字句的结构是“Np+被+(Na)+V+(c)”(Np代表受事,Na代表施事)。下面我们依次对主语Np、状语“被+(Na)”和谓语中心“V+(c)”进行分析。至于“被”构成的状语前面还存在的修饰性成分以及“被”构成的状语与谓语中心之间出现的其他成分,为了行文紧凑,本文不予以讨论。

(一)主语Np的构成

报纸新闻导语中受事作主语的“被”字句的主语Np,主要由名词性短语充当。例如:

(1)在北京时间18日凌晨进行的WNB选秀活动中,参加选秀的3名中国女篮国手苗立杰、陈鹭芸和叶莉都没有被选中。(《人民日报》2004年4月19日)

(2)上演了近30场的评剧(《呼兰河》目前被拍成4集评剧电视剧《生死场》。(《人民日报》2006年1月13日)

Np也可由代词、名词或“的”字短语充当,只是出现的比较少。例如:

(3)近日,他被北京市东城区评为十大公德人物。(《光明日报》2006年4月2日)

(4)孙英杰被停赛两年并罚款一万元……(《人民日报》2006年1月14日)

(5)下级法院拒不落实、消极落实上级法院意见的,将被依法追究责任。(《人民日报》2006年6月12日)

例(3)、(4)、(5)主语分别代词“他”、名词“孙英杰”、“的”字短语,都指人。

据我们统计,2005年4月的《人民日报》新闻导语中有29个受事做主语的“被”字句,其中主语为名词性短语的有16个,为代词的有1个,为名词的有2个。

(二)状语“被+(Na)”的构成

报纸新闻导语受事做主语的“被”字句中由“被”构成的状语分两种情况,一是介词“被”不带宾语Na,二是介词“被”带宾语№。先看“被”不带宾语的句子:

(6)流窜东北三省,连续疯狂实施抢劫、杀害单身女性的犯罪嫌疑人孟庆涛被抓获。(《人民日报》2004年12月30日)

(7)王金海等200名乡村医生被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每人获奖励5 000元。(《人民日报》2006年1月9日)

(8)土壤污染防治被提上重要议程。(《人民日报》2005年4月25日)

(9)我国农村最困难的群众被纳入了财政供养。(光明日报,2006年3月2日)

介词“被”后面的宾语成分的空缺,有时是省略,如例(6)、(7)分别省略了“公安部”、“卫生部”;有时是隐含,如例(8)、(9)。

再看介词“被”带宾语的情况。

“被”字带宾语作为状语,用来修饰限制后段的谓语动词,宾语Na大都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充当,有时也可以由动词短语、主谓短语来充当。我们发现,在报纸新闻导语中,“被”字句中的介词“被”所带的宾语Na,一般由名词性词语充当。例如:

(10)吉林省长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公安局日前破获了一起非法出售东北虎皮、虎骨案,5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抓获。(《人民日报》2003年4月12日)

(11)另一枚金牌被俄罗斯选手夺得。(《人民日报》2006年8月1日)

从语义上看,“被”后的宾语表示的是动作的施事。王振来、李青从语义角度分析认为,当“受事”的语义特征不能满足谓语动词对受事的语义匹配制约时,“被”字须带施事,当“受事”的语义特征可以满足谓语动词对受事的语义匹配制约时,施事常常省略。

据白栗微统计,在其所搜集的十年的汉语语料中,“被”后不带宾语与“被”后带宾语的“被”字句的大致比例为:文学语料0.8:1,新闻语料1.2:1,标题语料3.2:1。我们统计也发现,“被”后不带宾语与“被”后带宾语的“被”字句的比例《2000中国年度最佳小说》(31万字)前200页为1.08:1,2003年4月的《人民日报》新闻导语为2.5:1,2005年4月的《人民日报》新闻导语为1.64:1,2006年4月的《人民日报》新闻导语为12.5:1。由此可见,报纸新闻导语中“被”后不带宾语的“被”字句占多数。

(三)谓语中心“v+(C)”的构成

受事做主语的“被”字句的谓语中心,一般由动词性词语充当。下面我们对谓语中心“v+(c)”的构成情况加以分析。

1由光杆动词构成

多数情况下,动词都是以复杂形式进入“被”字句中,不过,报纸新闻导语中受事做主语的“被”字句谓语中心也可以由光杆动词v构成。例如:

(12)古巴31日发表的官方公搬说,古巴一架“安一24”客机31日晚被劫持。(《人民日报》2003年4月2日)

(13)位于吉隆坡的缅句驻马来西亚大使馆7日上午遭自制燃烧弹袭击,两层的使馆办公楼被烧毁。(《人民日报》2004年4月8日)

(14)现在,这种局面已被打破。(《人民日报》2005年4月6日)

光杆动词构成“被”字句的谓语中心要受到限制,其条件是用于引用性文中,如例(12);或注解性文字中,如例(13);或者“被”字前面有一些修饰成分,如例(14)。

李珊认为,就句法结构说,光杆动词只要带上助词“了,着,过”就能直接充当“VP”。据她统计,《蒲柳人家》中“动词+了”有72条,“动词+着”有2条,“动词+过”有1条,《子夜》中“动词十了”有44条,“动词+着”有4条。我们发现,2004年4月、2005年4月、2006年4月的《人民日报》新闻导语中没出现由“动词+助词(了/着/过)”构成谓语中心的“被”字句。可见,报纸新闻导语谓语中心一般不由“动词+助词(了/着/过)”充当。”

2由“动词+补语”构成

受事做主语的“被”字句的谓语动词后面常带有一定成分,构成谓语中心。我们先看谓语中心由动词带补语构成,例如:

(15)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一批学有所长、思路开阔、年富力强的干部被充实到了街道和镇一级领导岗位。(《人民日报》2003年4月4日)

(16)29日晚刚刚到达立陶宛执行北约保卫波罗的海三国领空巡逻任务的两名比利时士兵被不明身份的人打伤。(《人民日报》2004年4月1日)

(17)这则消息吸引了市民排队领取参观门票,1.2万张免费门票不到1个小时即被领取一空。(《人民日报》2004年4月27日)

(18)从去年冬天到现在,大连市普兰店莲花湾风景区负责人徐钢一直被莲花湾里出现的一种“老鼠”折腾得焦头烂额。(《人民日报》2006年6月8日)

由上可见,动词可直接带补语,补语由介宾短语、形容词、动词、表动量的词语充当,也可加“得”字再带补语。

3由“动词+宾语”构成

谓语中心由动词后带宾语构成时,宾语一般由体词性成分组成,表结果。例如:

(19)3人被确诊感染炭疽病,20多头牲畜因感染炭疽病死亡。(《人民日报》2006年4月6日)

(20)高勇被核准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人民日报》2006年4月6日)

二、受事作主语的“被”字句的语义语用特点

(一)受事作主语的“被”字句的语义特点

不少研究者对“被”字句的语义进行了研究。王力认为,被动式所叙述,若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如受祸、受欺骗、受损害或引出不利的结果等。王还讨论到“被”字句语义时特别指出,所谓不愉快、不如意指的是后面的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是这样的,有些动词是表示绝对的不愉快的动作,如“消灭”“杀死”等;另外,有些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无所谓愉快不愉快,或者甚至是愉快的,但在某种情况下是某人所不希望发生的,或由这种动作产生了不愉快的效果,也就成为不愉快的了。例如:“我看这一对女孩子实在好,恐怕被人家先说了去。”

我们发现报纸新闻导语中受事作主语的“被”字句表不如意的存在不少,例如:

(21)医院内部及周边地区的非法丧葬用品商店将被取缔。(《人民日报》2003年4月10日)

(22)24日在上海进行的第五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卫冕冠军、韩国棋手李昌镐九段被淘汰出局,无缘四强。(《人民日报》2004年4月25日)

(23)不久前,福州有一株全国最大的古紫藤被破坏致死,当地多棵古榕树也相继死亡。(《光明日报》2006年3月23日)

(24)夏季的日照非常强烈,一些人有可能会被晒伤。(《人民日报》2006年6月13日)

“取缔”“淘汰出局”“破坏致死”“晒伤”都表示不愉快的事。

受事作主语的“被”字句除了能表达不如意或不希望发生的事,而且也能表达如意的事。例如:

(25)最近,徐州公交“雷锋车队”被徐州市政法委、团委、公安局授予“平安信使”的光荣称号。(人民日报,2004年4月23日)

(26)一项世界起重吊装重量的新记录被刷新。(人民日报,2006年6月18日)

也有些“被”字句无褒贬而言,而只是一种纯客观的事件叙述。例如:

(27)从“六·五世界环境日”开始,百万册《中国家庭节水手册》和(《办公室环保手册》将被免费派送到全国。(《光明日报》2004年6月6日)

(28)“121366,听得见的纳税服务”被确定为“12366纳税服务热线”统一宣传语。(《人民日报》2005年4月8日)

李临定认为,将“被”字句所叙述的定为是对主语而言“不如意的或不企望的事”是“有道理的”。不过他又进一步谈到,“对‘被’字句所表示的贬义问题,应从宽理解,不能认为只是针对主语的或只是动词的褒贬词义问题”,而且,“在现代汉语里,‘被’字句表示中性以至褒义,有扩大之势,但总的情况还是以表示贬义为主”。我们对2004年4月、2005年4月的《人民日报》进行了考察,发现2004年4月的《人民日报》新闻导语中受事作主语的“被”字句有27个,其中表示不如意的有16个;2005年4月的《人民日报》新闻导语中受事作主语的“被”字句有29个,其中表示不如意的有17个。

(二)受事做主语的“被”字句的语用特点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讨论在哪些情况下必须或倾向于选择受事作主语的“被”字句。我们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一般要采用受事作主语的“被”字句。

1表达不如意或不希望的事情时,常常采用受事做主语的“被”字句。例如:

(29)65年前葬于河南洛阳市龙门西山的著名爱国诗人王礼锡墓被人平掉,墓前的石碑也被砸为几段。(《光明日报》2004年6月6日)

(30)该公司的两个主要涉案人员谭伟棠、冯永华于4月9日被公安部门刑拘。(《人民日报》2005年4月12日)

2表达某种被动行为,在结构上需要强调由“被”字引出施事时,也宜于采用受事作主语的“被”字句。例如:

(31)最近这种珍稀动物却被哈尔滨一些酒店公然摆到了餐桌上。(《人民日报》2003年4月3日)

(32)90%的人被苏州、无锡、昆山等地的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预订。(《人民日报》2003年4月13日)

3受事主语由表示人的词语充当,为了避免出现歧义或误解,宜于采用受事做主语的“被”字句。例如:

(33)据位于海牙的前南问题刑事法庭消息,原南联盟总统米洛维舍维奇11日早晨被发现死在他的监室内。(《光明日报》2006年3月12日)

现代汉语被字句 篇7

将表1和表2进行对照可以发现,两篇小说中的“被字句”所对应的日语表现无论是从类别上还是从具体的对应数量和比率上都是高度吻合的。 与汉语的“被字句”相对应的日语表现中“レル·ラレル文”所占的比率比其他表现要高得多,剩余部分的“被字句”分别对应于日语中的“自動詞文”“語彙的受身文”和“他動詞能動文”,并且对应数量依次减少。

接下来就通过例子对以上4种对应进行具体说明。

1 “被字句”与“レル·ラレル文”相对应

通过对《红高粱》和《家》中“被字句”的考察发现, 汉语中的“被字句”70% 左右都与日语中的“レル·ラレル文” 相对应。这也说明了在日语中表达被动时,“レル·ラレル 文”的使用率比其他被动表现要高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被字句”中的动作主体一般是人。

⑴ 王文义跟着哑巴往西走,被哑巴推了回来。

(王文義は唖巴について西へ行こうとしたが、唖巴に 押し戻されてしまった。) (红高粱)

2 “被字句”与“自動詞文”相对应

在这之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含有日语中“感動”“驚く” 等所谓“感情動詞”的“被字句”。在日语中,这些感情动词本身是没有被动态的。而汉语中的“感动”一词则属于自他两用动词,作为他动词时“感动”就可以充当“被字句” 的谓语动词来使用。

⑵ 父亲被他感动的脚底生热,恨不得腾跳。

(父は脚の裏が熱くなって、跳びはねたくなるほど感動した。) (红高粱)

3 “被字句”与“語彙的受身文”相对应

通过观察《红高粱》和《家》中“被字句”的译文发现, 有些译文是通过句子中的个别具有被动意义的词来表达整句话的被动意义的,本文把这类句子叫做“語彙的受身文”。 “被字句”与日语中的“語彙的受身文”相对应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原因理由の名詞接続語(2)による語彙的受身文”相对应,另一种则是与“自動詞による語彙的受身文”相对应。

在与汉语的“被字句”相对应的“語彙的受身文”中, 有一部分是通过“原因理由の名詞接続語”——“おかげで”“せいで”来表达被动意思的。

⑶ 这三个儿子被高粱米饭催得肥头大耳,生动茂盛。

(子供たちは高梁飯のおかげですくすくと·元気に育 った。)(红高粱)

还有一部分,译文中出现的像“埋もれる、当たる、染 まる、濡れる”这样的自动词都是本身就带有被动意思的自动词。换言之,含有这些自动词的句子的被动意思是由这些自动词本身所产生的。本文把含有这些词的句子叫做“自動詞による語彙的受身文”。

⑷ 路笔直的往南通去,愈远愈窄,最后被高粱淹没。

(南へ向けてまっすぐに延びる公路は、遠ざかるにつ れて狭まり、その果ては高梁に埋もれる。) (红高粱) 4 “被字句”与“他動詞能動文”相对应

通常,在汉语中,无情物经常作为“被字句”的动作主体。与之相比,在日语的被动表现中,无情物作为动作主体的情况却非常少见。因此,汉语中无情物作为动作主体的“被字句”在翻译成日语时一般和日语中的“能動文”相对应。

⑸ 雾被阳光纷纷打落在河水中。

(日の光が、霧を流れの中へつぎつぎに打ち落とす。)(红高粱)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汉语和日语中的被动句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本文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对小说《红高粱》和《家》中“被字句”所对应的日语表现进行了考察, 发现汉语的“被字句”所对应的日语表现有 “レル·ラレ ル文”、“自動詞文”、 “語彙的受身文”和“他動詞能動文”, 并通过实例具体分析了每种形式的特征。但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本文只抽取了《红高粱》和《家》这两篇小说进行了分析,今后希望能结合更多小说的例子进行考察。

摘要:通过观察汉语和日语的文章及日常用语,我们不难发现:中日被动句之间虽然有共同之处,但差别也很大,有时候二者并不能相互对译。因此,在日汉互译时关于被动句的翻译要特别注意。虽然历来有很多关于中日被动句的对比研究,但基于日汉对译的实例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从中抽取了《红高粱》和《家》两篇中文小说,对小说中的“被字句”进行了考察。以探明汉语的“被字句”与日语的对应情况为研究目的,采用了实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希望本稿的研究成果能够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减少在翻译时的错误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被字句,被动句,中日对译,语料库

参考文献

[1]大河内康憲.中国語の受身.《講座日本語学外国語との対照Ⅰ》.東京:明治書院,1982

[2]奥津敬一郎.日本語と英語の受身文―『坊ちゃん』の分析.《日本語学》7月号.1985

“把”字句、“被”字句改写技巧 篇8

居里夫妇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

不少同学会将其“把”字句、“被”字句分别误改为:

居里夫妇毫无保留地把镭的提纯方法公布了。

镭的提纯方法毫无保留地被居里夫妇公布了。

针对这种错误, 我教给了学生一种改写技巧。首先我让学生将这个句子断为三段, 并标上序号。

令我倍感欣喜的是:大家都非常果断地将 (2) “毫无保留地公布了”分在同一组里头, 分别将 (1) “居里夫妇”、 (3) “镭的提纯方法”各分为一组。

接下来进行第二步骤:将以上内容分别代入“公式”: (1) (1) 把 (3) (2) 。 (2) (3) 被 (1) (2) 。

再让学生观察这两道“公式”中的异同, 他们一下子就发现两个“公式”中, (2) 这部分的内容位置始终不变, 互相调位置的只是 (1) 与 (3) 。

现代汉语被字句 篇9

(1) 我们这些老兵也被一批批更年轻、更有文化的新兵取代。 (《空中小姐》)

(2) 女子撑杆跳高的世界纪录被广东选手钟桂清和孙彩云双双超过。 (《人民日报》05.19)

我们从500万字的本族人语料②中找到362个用作主句的双音节光杆动词“被”字句, 主要从谓语动词③、状语、NP1或NP2的定语几个方面来考察句式的成活条件。

一 谓语动词

能进入“被”字句的双音节光杆动词, 李珊 (1994) 认为有述补式、联合式和递系式④;匡腊英 (2007) 认为有联合式、述补式和状中式。我们下面考察动词结构类型、比例和高频词。

第一, 谓语动词的内部结构有四类。

除前人所说的联合式、述补式和状中式以外, 我们在语料中还找到了动宾式, 例如:

(3) 赌徒跑掉了, 筹码却被定罪。 (《绿化树》)

(4) 去年亚军广州太阳神队客场被天津三星队8号王俊和20号于根伟两度破门, 以0∶2失利。 (《人民日报》05.22)

(5) 他牺牲后被敌人剖腹, 胃里没有一粒粮食, 只有野草、树皮和棉絮。 (《人民日报》05.30)

“定罪”“破门”“剖腹”都是动宾式, 且已作为动词收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第二, 内部结构不同的动词所占比例不同。

我们将362个光杆动词“被”字句中的369个动词按内部结构进行了分类, ⑤具体见表1。

可见, 联合式动词占了三分之二, 远多于其他三类。

第三, 光杆动词“被”字句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个词依次为:

发现 (3.52%) >感动、淘汰 (2.98%) >逮捕 (2.71%) >吸引 (2.17%) >淹没、包围 (1.63%) >惊醒、吞噬、取消 (1.36%) 。这10个动词都是联合式或述补式。

二 状语的位置

刘月华 (2001) 指出, “如果介词‘被’有宾语, 谓语动词前有某种状语时, 谓语动词后可以没有其他成分”。游舒 (2005) 认为, 光杆动词“被”字句的成活条件之一是“动词前有在功能上与时体成分相似的状语”。匡腊英 (2007) 将该句式主语和“被”之间的状语称为附加成分, 较详细地考察了6类附加成分对句子成活的作用。下面我们讨论状语位置对句子成活的影响。

(一) 状语的位置

对光杆动词“被”字句成活能起到帮助作用的状语出现在3个位置, 用[ ]标记状语。第一个位置是主语前, 记作Z前, 例如:

(6) [后来], 他被平反。 (《玩的就是心跳》)

→*他被平反。

(7) [由于上述那些荒谬的误解], 它被搁置。 (据《一百个人的十年》例句改写) ⑥

→*它被搁置。

第二个位置是主语和“被 (NP2) ”之间, 记作Z中, 例如:

(8) 大橹上过桐油, [天天]被水冲洗。 (《文化苦旅》)

→*大橹上过桐油, 被水冲洗。

(9) 新技术出现, [会]被模仿。 (《人民日报》05.24)

→*新技术出现, 被模仿。

第三个位置是“被 (NP2) ”和谓语动词之间, 记作Z后, 例如:

(10) 王贤良被汽笛声[从繁忙中]惊醒。 (《你是一条河》)

→?王贤良被汽笛声惊醒。

(11) 人性、道德、信誉、承诺、盟誓被[彻底]丢弃。 (据《小人》例句改写)

→*人性、道德、信誉、承诺、盟誓被丢弃。

(二) 状语的共现

不同位置上的状语可以共现。有4种情况:

第一, Z前与Z中的共现, 例如:

(12) [3月11日], 前议会[因“违宪”]被总统解散。 (《人民日报》05.03)

第二, Z前与Z后的共现, 例如:

(13) [两个月后], 我被[正式]逮捕。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第三, Z中与Z后的共现, 例如:

(14) 他[忽然]被[提前]释放。 (《一波三折》)

第四, Z前、Z中与Z后的共现, 例如:

(15) [在这里], 知识资本[可以]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使用。 (《人民日报》05.24)

(三) 不同位置状语的作用

当多个状语共现时, 真正决定句子成活的可能只有一个, 例如:

(16) 她们[之前][在校门口]被保安[粗鲁]对待。 (留学生例句)

→ (16a) *她们[之前]被保安对待。

→ (16b) *她们[在校门口]被保安对待。

→ (16c) 她们被保安[粗鲁]对待。

(17) 此景此楼, [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 (《文化苦旅》)

→ (17a) 此景此楼, [已]被这篇文章构建。

→ (17b) 此景此楼, 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

(18) 这个群体中80多名英雄的事迹[已]被淮河两岸人民[广泛]传颂。 (《人民日报》05.05)

→ (18a) 这个群体中80多名英雄的事迹[已]被淮河两岸人民传颂。

→ (18b) 这个群体中80多名英雄的事迹被淮河两岸人民[广泛]传颂。

(16a) 单用“之前”、 (16b) 单用“在校门口”, 句子不能成活; (16c) 单用“粗鲁”, 句子能成活。这与“对待”一词的特殊性有关, 它通常指对人或事物表示某种态度或施以某种行为, 其影响义的产生不与时间、处所强相关, 而与施事者的态度或行为强相关。因此, Z后“粗鲁”才是真正决定该句成活的条件。 (17a) (18a) 单用“已”, 句子似乎有些别扭; (17b) (18b) 单用“重新”“广泛”, 句子能成活。这可能与音节和谐有关。在缺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 若只用双音节动词结尾, 显得很突兀;前加状语后, 音节数量多一些, 显得比较和谐。

三 NP1或NP2的定语

前人研究未提及NP1或NP2的定语对光杆动词“被”字句成活是否有帮助。我们考察发现:在缺少状语及前后句等其他条件的情况下, NP1或NP2的定语对句子成活有很大帮助。刘月华 (2001) 指出, “被”字句主要用来表示一个受事者受到某种动作行为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光杆动词刚好可以借助NP1或NP2的定语传达出这种改变, 用 ( ) 标记定语。如:

(19) 这些 (几天前还是锦衣玉食) 的家庭被查抄。 (据《文化苦旅》例句改写)

→ (19a) 这些家庭被查抄了。

(20) (原定今天下午举行) 的议会对政府不信任案的表决被取消。 (据《人民日报》05.20例句改写)

→ (20a) 议会对政府不信任案的表决被取消了。

→ (20b) *议会对政府不信任案的表决被取消。

(19) 的“几天前还是锦衣玉食”说明“家庭”现在已有变化, 不再是“锦衣玉食”了, 且这种变化是因为“被查抄”而产生的, 因此“查抄”是已然事件; (19a) 是通过“了”传达出改变义, (19b) 则不能成活。 (20) 的“原定今天下午举行”说明情况有变, 既然“下午不举行了”, 那就是已经取消了; (20a) 是通过“了”传达出改变义, (20b) 亦不能成活。

有助于句子成活的定语, 主要有三类:第一是时间词语, 例如:

(21) (适才) 的愤怒被快乐替代。 (据《一波三折》例句改写)

→*愤怒被快乐替代。

第二是本身包含时间词语的动词短语, 例如:

(22) 朱佩被 (时任总理) 的希拉克发现。 (据《人民日报》05.22例句改写)

→*朱佩被希拉克发现。

第三是本身不含时间词语但语义上可以提供时间信息的动词短语, 例如:

(23) (本该“开除”) 的张曙被“赦免”。 (据《人民日报》05.26例句改写)

→*张曙被“赦免”。

由上可知, NP1或NP2的定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供时间信息, 从而使谓语动词在没有补足成分、缺少状语或上下文等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仍能表示出改变义。

四 其他成活条件

下列条件也有助于双音节光杆动词“被”字句成活, 因前人亦有提及, 这里仅归纳总结:

第一, “被…所…”, NP2必现, 例如:

(24) 那颗缺乏水分的心, 被知音人的友情所滋润。 (《浪漫的黑炮》)

第二, 问句, 例如:

(25) 被谁遗弃?不是被什么人, 而是被时间和空间。 (《乡关何处》)

第三, 并列结构, 例如:

(26) 这个畅快淋漓的传说……被当地人民加工、描绘、创作、再创作。 (《人民日报》05.06)

第四, 与前后句构成顺承、假设、因果等关系, 例如:

(27)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扭曲, 就很容易诱发迷信活动。 (《人民日报》05.23)

(28) 张兰秦被伯乐相中, 从而改工花脸。 (《人民日报》05.20)

余 论

考察双音节光杆动词“被”字句的成活条件, 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

“被”字句在500万字本族人语料中占“被”字句总数的14.27%, 使用频率相当高。留学生在最初学“被”字句时, 教材和教师强调最多的便是“动词后面的其他成分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其他成分, 句子就不完整”⑦。加上现有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光杆动词“被”字句重视不够, 到了中高级, 留学生往往缺乏对这类特殊句型的学习, 从而出现对“动词后面常常有其他成分”这一规则矫枉过正的问题。⑧我们认为, 教材和教师在初期至少应明确提出:“被”字句动词后面可以没有其他成分, 但需要严格的成活条件。这样可为留学生日后接触或学到光杆动词“被”字句埋下伏笔。到了中高级, 双音节光杆动词“被”字句及其成活条件可作为一个专门的语法项教给留学生。

参考文献

[1]学界对光杆动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理解以吕叔湘 (1955) 为代表, 认为光杆动词是指“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的动词”, 即前无状语、后无补语和动态助词, 如:“你走!”广义理解以范继淹 (1982) 为代表, 他在讨论介词短语“在+处所”时的光杆动词比吕叔湘要宽泛一些, 如:“他在路边玩。”本文的“光杆动词”属广义, 即后面不带其他成分的动词。详见张豫峰 (2006) 的论述。

[2]语料包括: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庭院》《一个王朝的背影》《遥远的绝响》《十万进士》,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苏童《灰呢绒鸭舌帽》《新天仙配》, 池莉《你是一条河》《太阳出世》《来来往往》, 王蒙《海的梦》, 张贤亮《绿化树》《浪漫的黑炮》《灵与肉》, 刘醒龙《分享艰难》《送葬的警示》, 方方《埋伏》《一波三折》《桃花灿烂》《暗示》《钻石梦》, 梁晓声《激杀》《我和橘皮的往事》, 王朔《过把瘾》《永失我爱》《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动物凶猛》《空中小姐》《浮出海面》《许爷》《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 余华《活着》, 《邓小平选集》第一卷, 《人民日报》1995。例句出自《人民日报》1995年的只标月日。

[7]详见《初级汉语课本》 (鲁健骥主编,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3) 第54课对“被”字句的介绍。

[1]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J].语言研究, 1982, (1) .

[2]匡腊英.光杆动词“被”字句的补偿形式[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

[3]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4]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2004.

[5]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增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6]吕叔湘.汉语汉语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5.

[7]吕叔湘.漫淡语法研究[J].中国语文, 1978, (1)

[8]游舒.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现代汉语被字句 篇10

一、遗漏

遗漏偏误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①。在所考察的语料出现比例最高, 较为普遍。

1. 主语遗漏

如:“在班里经常被选为班长, 可以说是个有领导同学能力的好学生。”句中遗漏了主语“他”。“被”字句中, 受事主语作为句子中有定的已知信息、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必须出现, 即使在语群中, 如若必要, 也应出现。

2. 状语遗漏

状语是被字结构和被字句式的修饰语, 是双音节光杆动词进

入被字句的补足条件, 在结构上也起到了完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遗漏“会、能”等, 如:“这样下去这世界的物品都被污染。”

3.“被”字遗漏

这种遗漏主要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韩语直接在动词词根加上表示被动的词缀来构成被动表述, 而汉语却是在动词前加标记词“被”, 韩汉被动表述的这种差异, 使学生较易出现了偏误。如:“那小孩子送到了医院。”

4. 动词遗漏

柳英绿在对比韩汉被动句中的VP时指出, 韩国被动句可以只出现属于被动主语NP1的VP, 不出现属于施动者NP2的VP, 但汉语被动句不能不出现属于NP2的VP, 否则便是不合法的句子。受母语句法结构的影响, 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被字句式时, 仍会出现此类偏误: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 她被老师难堪了。

*得不治之症的人和还活着的人谁也不能被死。

5. 动词后附加成分遗漏

主要包括“了 (着、过) ”和补语成分的遗漏。“了、着、过”和补语都能“帮助表示谓语动词的结果”, 而且“从结构上, 具有完型和成句的作用”。因此不可遗漏。下例中分别遗漏了“着”和补语“黑”。

*地球的土质一直被那些不健康化学物质破坏 (着) 。

*特别是暑假时, 我们每天在河里玩, 被太阳晒了。

6. 宾语遗漏

“被”字句中的宾语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被”后宾语, 一是动词后宾语。前者表动作的施事, 后者则与受事主语NP1存在广义的领属关系、同一关系, 或者表示NP1的起点或终点、承受/接收方等②。如:“我得了病的时候, 很想回家被照顾。”这里就遗漏了被后宾语“人”。

二、误代

误代偏误是在不必或者不该使用“被”字句的情况下泛化地使用“被”字句。③韩国学生“被”字句误代偏误主要表现为句式内各成分误代及和主动句之间误代两大类。

1. 状语误代

主要表现为词语意义理解错误造成的误用。如:“但也有因为受父母的影响还被社会轻视的。”“还”误代“才”, 主要混淆了两个副词的用法。

2.“被”字误代

包括两种, 一种是不该使用“被”字而使用, 一种是该使用“被”字而未使用。前者属“被”的泛化使用, 本部分仅讨论第二种情况。

*如他们愿为晚辈尊重、了解, 他们先要做的事情是尊敬长辈。

*比如说, 我们的时代令人叫为“n时代”。

学生出现此类偏误一方面是因为易将“被”和“把”、“为”等介词混用, 另一方面由于汉语中被动意义的表述并不仅限于“被”字句, “受 (到) ”、“挨”、“遭”等同样可表被动意义, 因此误用的几率较大。

3. 动词误代

这是韩国学生误代偏误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王还先生所说:“决定‘被’字句能否运用最关键的是动词。能用于‘被’字句的动词都是有处置性的, 就是说动词必须是代表发自某人、物的一种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动作.对另一人物有所影响的。”而在韩国学生的偏误中, 很多动词不具有处置性。

*我每天迟到, 被老师批评挨打。

*所以生活中“互相帮助”和“为别人让步”等的道德观己被造成了传统。

上例中“挨打”是一价不及物动词, 且“挨”字不可与“被”字共现;“造成”本身即是一个致使义动词, 均不符合“被”字句中的【被动】、【遭受】、【处置】等含义, 因此不能进入被字句中作谓语。

4. 其他成分误代

主要指补语和宾语误代, 韩语中没有补语的概念, 而且汉语中补语的范畴也不是独立封闭的, 比较灵活, 易出现偏误。“我们从小到现在被你们的恩惠养大了。”这里的施事者应是“你们”, “恩惠”只是一种“手段”, 不能做宾语。

5.“被”字句误用为主动句

表现为该用被动句而使用了主动句, 这是学生未完全掌握被动句和主动句结构的差异而造成使用的混乱。如:“在现代社会中, 逐渐破坏农作物。”“在韩国有过这种情况, 很多人感染农药。”

三、错序

在被字句中, 错序偏误是指由于句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分放错了位置造成的偏误④。

1. 主语错序

指放在句首的受事主语位置发生了错误, “虽然吸烟对个人健康不太好, 但是不能完全被否定其作用。”“其作用”, 应放在“被”字句句首。

2. 状语错序

汉语的状语在“被”字句中位置比较自由, 具有灵活性和层次性 (李珊, 1994) 。除表时间、处所、范围等状语可以出现在主语前, 其余一般都放在主语后。但否定词和能愿动词放在“被”前是被动表述的重要特点。下例就是不了解这一点造成的偏误。

*使用化肥和农药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杀除害虫, 从而保护农作物安全地成长, 而这“田间养鸭”的方案可以使农作物被化学药品不污染。

3. 宾语错序

从“被”字句“NP1+被+NP2+VP+C”的一般格式中, 我们可以知道NP2为动词的施事成分, 一般出现在“被”字后, 动词前, 而不能放在动词后。因此下例中使用错误:“大学毕业后我被雇用了他的研究所。”

4. 补语错序

“被”字句中, 动词后补语可分为结果补语、情态补语、可能补语、数量补语、趋向补语、程度补语等。

*我好久被他打了。

*去学校就跟朋友们打架, 好几次妈妈被老师批评了。

在上例中, “好久”、“好几次”表示动作“打”持续的时间和动作“批评”发生的次数, 分别表示时量和动量, 属于数量补语的范畴, 应放在动词后。

四、误加

指在一些语法形式中, 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或必须使用某个成分, 当这些形式发生某种变化时, 又一定不能使用这个成分, 而初学者却不了解这种变化仍然使用这个成分, 因而出现了偏误⑤。韩国学生的误加偏误集中反映在谓语部分各成分的误加。

1. 状语误加

下例中误加了“对”和“当”, 均造成被后宾语缺失。

*这说明被对农药污染的环境, 对人也不好。

*这是因为他们对歌曲的感觉已经被当他们年轻时的歌曲固定了。

2. 动词误加

“被”字句中的动词误加在偏误语料中表现为误加动词“受”。而“受”字本身包含有“遭受义”, 只能构成主动形态的被动表述, 不能与“被”字重现。

*什么叫流行歌曲?那就是被很多人受欢迎的歌曲。

*我想到爸爸, 妈妈我就很快乐, 很安心又不会让我做被人受批评的事。

3. 动词后附加成分误加

在“被”字句中, 如果“被”字前紧跟表示频率的副词, 那么句尾不需要再使用“了、着、过”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或状态。下例一中“被”前有频率副词“一直”表示“污染”动作的持续性, 而“了”的动作完结义与此冲突。例二则误加“起来”。

*以前给我们提供粮食的土地一直被污染了。

*上面所说的3个理由不能正确认识流行歌曲、说明流行歌曲, 但是现代的小孩儿渐渐被污染起来了,

4. 宾语误加

*他说, 他在童年的时候被人们称为一个秀才。

*有的人认为吸烟是我的权利, 没什么理由被干涉我的一种生活享受。

“秀才”在句中是“他”的转成宾语, “被称为”后的宾语应是一个集合名词, 不应用数量词限定。宾语“我”与受事主语“权利”之间没有形成从属关系, “我”多余。

“被”字句内部各成分限制条件较多且变化灵活, 且与韩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 因此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很多困难。本文在语料检索的基础上对之进行偏误的归类和分析, 以期对对韩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摘要:“被”字句是汉语一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 也是留学生习得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通过语料检索, 从遗漏、误代、错序、误加几个方面对韩国学生“被”字句习得偏误进行归类, 分析偏误原因, 以对韩汉语教学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韩国学生,“被”字句,偏误分析

参考文献

[1]金钟太.谈汉语被字句和朝鲜语被动句对应比较的不同点[J].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5, (3) .

[2]匡腊英.光杆动词“被”字句的补偿形式[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报, 2007, (1) .

[3]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

[4]李临定.“被”字句[J].中国语文, 1980, (6) .

[5]柳英绿.韩汉语被动句对比——韩国留学生“被”动句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 2000, (6) .

[6]莫红霞.“被”字句中“被”字宾语有无的制约条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 .

[7]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J].中国语文, 1983, (6) .

试论汉语“把”字句及其特点 篇11

【关键词】汉语语法 把字句 汉语教学

从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上,“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很高的句式之一,也是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它是指由介词“把”字短语接动词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如:“请把书给我。”“把瓶盖拧紧。”这两句在语法上称之谓“把”字句。“把书”是“把”字短语,“给我”是动词短语,两者连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把瓶盖”是“把”字短语,“拧紧”是动词短语,“把瓶盖拧紧”是“把”字句的谓语。

一、“把”字句意义

1.“把”字句的动词含有处置的意思。如:A、王二把瓶子打碎了。B、王二打碎了瓶子。通过A、B两句相比较可以知道,A“把”字句具有处置意思,同样地,B句的主谓宾结构也含有处置意思。但是,并不是所有“把”字句的动词都含有处置的意思,如:“李红把饭卡丢了”与“李红丢了饭卡”,这两句中“把”和“丢”都不具有处置的意思。

2.致使说表明“把”字句后的动词一般有结果补语。除此以外,还有V+地点、V+与事、V+结果宾语、状语+V等等这些形式。如“把李红吓怕了。”与“吓怕了李红。”这两句都含有致使义。但是,“把这个苹果再洗洗”这个“把”字句中不含有致使义。

3.位移型“把”字句,即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使受事发生位置上的变化。汉语“把”字句的原型句义是“移动”,别的意义是隐喻。但是,如:“我向高洁小姐提出把账结一下。”,在这个“把”字句中由于物体没有了位移的终点,因此也就没有物体位移的标记。

二、“把”字句的特点

1.“把”字句的动词前面或后面,一般要有表示结果或方式的附加成分。就如:“把瓶盖拧紧”中“拧”字后面有个“紧”;“请把书给我”中“给”字后面有个“我”不能是什么也没有。但是,对于歌词和戏曲唱词而言,由于受到字数限制或考虑押韵,可以不用在动词前后没区别的成分。如:广为人知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此外,还有一些双音动词,它本来就含有结果义或完成义的,可以只用动词充当谓语,不用带上词语。如:“马上把东西收好!”

2.主要动词可以与“把”字后面的短语构成动宾关系。但是有的时候动词本身并不能跟“把”后边的成分构成动宾关系,如:“张大姐把肚子吃坏了”“她把嗓子哭哑了”,但是,动词短语能和“把”字后面的词语构成动宾关系,如“吃坏肚子”。同时,动词后面的名词或代词,即动作的承受者,我们把它称之谓受事宾语。“把”字后面的词语,不仅可以指受事,也能够是处所。在“她把房间都塞满了”“李明把教室清洁完了”,这两个“把”字句里面,“房间”和“教室”都是表示处所,同时,“塞满房间”和“清洁教室”都能构成动宾关系。

3.“把”字句动词一般能带有施事宾语的及物动词。如上文所讲的“吃”“给”。但是在北方的口语里,有些把字句使用不及物动词,就如“一定不能把犯人跑了”,这个把字句中,“把”后面的词语既不是受事,也不是处所,而是行为的发出者,而动词则是表示消失意义的不及物动词。这个动词不能直接和施事名词构成动宾关系,不能说“跑犯人”。但是,在动词后面加个“了”字,还是能够构成动宾关系,如“跑了犯人”。这种宾语在语法结构上称为存现宾语。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及物动词都能能充当把字句的主要动词的。如动词“有、是、像、感觉”,这些都不能用于把字句。不能说成“你把这个味道闻到了吗?”

4.特殊的“把”字句短语作谓语,后面不出现动词短语。就像“我把你这个冒失鬼啊!”通常情况下,只会出现在口语中,并有固定的格式,如:“我把你这个……!”,意思是责怪、无奈。

三、“把”字句的语文教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仔细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把”字句,教师把学生找到的“把”字句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一起朗读一遍“把”字句。如“把衣柜搬到房间里去。”再对学生找到的“把”字句进行归纳、分析,如:S+把-O-V,然后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解析“把”字句的意义。如“把”字句表示通过某个行为动作,使某个对象受到影响而变化,产生的结果。其次,教师应以具体的语境来使学生更加了解“把”字句的意义。具体以学生找到的“把”字句语境进行解释,例如,“请你把书本递给我”“请把书本放到桌面上“你把书本放进书包里去”,总结得出,假如这儿有个东西,我们对这个东西做了动作,使东西发生了变化,这时我们可以用“把”字句。最后,根据上文中“把”字句的结构特点,教师让学生练习使用“把”字句,并注意其结构特点。让学生自主去造句子,并进行一些句子纠错练习。

总之,“把”字句的教学一直是汉语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是由于一方面“把”字句的意义复杂,结构繁多,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不正确也有很大的关联。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把”字句的意义和结构,在语境中使学生建立对“把”字句的大概认知,再根据其结构特点、用法规则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把”字句,再通过多操练“把”字句,讲与练密切结合,“把”字句的教学工作将会变得更为轻松、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赵志清.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把”字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2.

现代汉语被字句 篇12

禅宗是佛教中的一派, 注重“顿悟”, 常以师徒间的问答作为使人开悟的手段。“语录”便是流传至今的所记录的当时师徒间的问答。《古尊宿语录》是晚唐五代至南宋初期禅宗的一部重要语录汇编。此书四十八卷, 收集了上自南岳怀让, 下至南岳下十六世佛照德光, 共三十七家禅师的言行, 是一部口语化很强的禅宗语录。《古尊宿语录》收录的禅师人数虽不及《祖堂集》、《五灯会元》, 但对禅师的言行记述却比较详尽, 有行迹、拈古、偈颂、奏文、与帝王的对答等, 弥补了其他灯录、语录的不足。目前对《古尊宿语录》进行的研究较少, 但不可否认, 此书对于近代汉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所考察的“将”字句, 指能单独充当语法成分的“将”, 而不包括构词语素的“将, ”即由“将”与其他语素共同组成的复音词如“将谓”、“将为” (意为“认为”) 等。在《古尊宿语录》中, “将”字句共出现558句, 从语法功能来看, “将”能作动词、名词、副词、连词、助词、介词等。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动词“将”

《古尊宿语录》中的动词“将”共出现128处。主要有以下几类形式:

1、“将+宾”句式

句中“将”意为“携带”、“拿”、“带, 领”、“接近”等义。例如:

(1) 自将剑至师子尊者处问。 (卷三十四)

(2) 你如今云何将一尺一寸。 (卷三)

(3) 自将饭于僧堂前。 (卷三十四)

2、“将+宾+趋向补语”句式

句中“将”的意思是“携带”、“拿”。其趋向补语主要是“来”和“去”, 其中趋向补语“来”的数量比“去”要多很多, 占绝大部分比例。例如:

(4) 将犀牛扇子来。 (卷第九)

(5) 初入胎时并不将一物来。 (卷三十一)

(6) 与我将水来。 (卷四十七)

(7) 去时不将丝头去。 (卷十九)

3、“将+趋向补语”句式

句中“将”的意思是“携带”、“拿”等。

(8) 不可被异人将去。 (卷三)

(9) 有什么槟榔豆蔻速将来。 (卷六)

(10) 快将来。 (卷六)

4、“将+得+ (宾) +来”句式

句中“将”意为“携带”、“拿”等。在这种句式里, 一般表达疑问语气。例如:

(11) 还将得马师真来么。 (卷三十四)

(12) 将得什么物来。 (卷三十一)

(13) 将得绳索来不。 (卷十三)

5、“将+动+宾”句式

“将+动+宾”句式在《古尊宿语录》中不多见, 只出现1例, “将”与后边的动词同义, 有辅助后边动词之作用。

(14) 三圣将取坐具参堂去。 (卷四十六)

6、“将+动+趋向补语”句式

“将+动+趋向补语”句式也出现得比较少, 就1例。

(15) 师云, 将取去。 (卷十三)

从以上情况来看, 动词“将”的使用频率较高, 主要表达“携带”、“拿”之义, 这两个义项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比如“无将大车 (《诗·小雅·无将大车》) ”,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 “将”已经几乎不再作为动词使用了, 只在一些至今还在使用的古语词和成语中还能看到这种用法。“将”的动词义的失落的原因, 可能跟“拿”、“带”等动词的普遍使用有关, 进而把“将”取而代之。

二、名词“将”

《古尊宿语录》里的名词“将”共出现了36次, 例如:

(1) 兵随印转, 将逐符行。 (卷四十八)

(2) 猛将那肯家中死。 (卷三十九)

(3) 太平不用将军威。 (卷四十五)

“将”的名词义“将领、将军”正是由其动词义“带领、率领”引申而来, 由动作引申到发出动作者, “将”作为名词来使用也具有很长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比如“军将皆命卿。 (《周礼·大司马》) ”。到如今, “将”作为名词来使用也依旧很普遍。

三、副词“将”

在《古尊宿语录》中, “将”作为副词来使用的句子共有51句。作为副词的“将”, 有“将要, 就要”、“大概”、“打算”等意义, 具体情况如下:

1、表“将要, 就要”的“将”

(1) 香残火冷漏将沉。 (卷四十五)

(2) 三春景谢, 朱夏将临。 (卷九)

(3) 问七星光彩天将晓。 (卷二十六)

2、表“打算”的“将”

(4) 有一人将去了也。 (卷五)

(5) 至若世尊将般涅槃。 (卷十八)

3、表“大概”的“将”

(6) 将知你败是学语之流。 (卷十八)

(7) 将知你一生行脚。 (卷三十八)

以上“将”的这些副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不难找到类似的例句, 比如“天将降大任。 (《孟子·告子下》) ”中的“将”意为“将要”, “君将若之何? (《左传·隐公六年》) ”中的“将”就意为“打算”, 这些同样是沿袭古代汉语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 也仍然保留, 但是表示“大概”义的“将”却不常见了。

四、连词“将”

《古尊宿语录》中的“将”作为连词时, 意义为“而, 又”, 例如:

(1) 微躬将谢。 (卷十八)

(2) 秤捶将锯解。 (卷四十七)

(3) 将道龙门在世间。 (卷二十八)

在前两个例子中, “将”字连接的是两个动词结构, 后一个例子中, “将”后接的是一个句子, 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不少见,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几乎已经看不到了, 只在一些成语或者古语词中还能发现这种用法, 比如成语“将信将疑”。

五、助词“将”

《古尊宿语录》中的“将”用作助词的例子共有141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1+将+动2”句式

(1) 白棒拥将行。 (卷七)

(2) 把将来看。 (卷二十三)

2、“动+将+宾+补”句式

(3) 把将馒头蒸饼来。 (卷十七)

(4) 平田庄里道将一句来。 (卷三十九)

3、“动+将+补”句式

(5) 直须满口道将来。 (卷九)

(6) 有什么信物送路将来。 (卷十八)

(7) 不知不觉一向迷将去。 (卷四十四)

(8) 便是屎上青蝇相似斗咂将去。 (卷十五)

在这类句式中, 动词都为及物动词, 其中还有一个小类比较引人注意, 那就是趋向补语是复合补语的情况, 在所有这种句式中, 一共只出现了四例, “出来”、“出去”各两例, 如下:

(9) 从自己运将出来烜赫现前。 (卷四十四)

(10) 莫有作家战将出来。 (卷三十九)

(11) 所以老僧从头棒将出去。 (卷四十八)

(12) 拽拄杖打将出去。 (卷四十二)

4、“动+将+宾”句式

(13) 提将钵囊拄杖。 (卷三十八)

(14) 把将丝毫。 (卷二十八)

在以上四种句式中, 第二种和第三种句式, 即“动+将+宾+补”和“动+将+补”这两种句式出现的次数最多, 可见, “将”作为动词后的助词时, 后面与趋向补语搭配的概率十分高, 并且, 趋向补语“来”的数量比“去”多很多, 占绝对优势。

“将”作为助词的用法, 在上古时代的语料里几乎没有找到这样的例句, 那也就是说, 助词“将”是一种后来出现的语法现象, 是由动词“将”语法化而来。考察一个词的语法意义往往还要结合考察它所处的句法环境, 句法环境的变化会引起词的语法意义的变化。在汉语史上, 词语的语法化开始总是在某种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 并且附带着一定的句法条件。而新的语法意义会逐渐冲破这一条件限制并且最终得到了扩展, 这就意味着语法化的最终完成。

在最初的“V+将+ (宾) + (补) ”句式中, “将”跟在与其动词义相近或者相关的动词之后, 本身也具有明显的比如“扶持、携带”的动词义, 两个动词以连动形式共同表义, 修饰后面的句子成分。例如:

(15) 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 (《乐府诗集·木兰诗》)

(16) 遂携将家属逃入深山。 (《后汉书·蔡邕传》)

在发展的过程中, “将”和与之连用的在前的动词在语义上发生了变化, “将”的语义逐渐弱化, 成为次要动词;而之前的动词则逐渐成为整个句子的主要动词, 这种语义上的不平等导致“将”的动词义渐渐被轻视, 连动结构也就慢慢演变成为动补结构, 最后结果补语进而虚化成为动态助词。在这整个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新分析的过程, 例如:

“将”的语义还处于一种过渡状态, 有两种理解方式, 既可以理解为动词义“携带”, 也可以作为动态助词来理解。而到语法化结束时, 这种过渡现象就不存在了, “将”的动词义几乎没有了, 只剩表示动作状态的助词义了。例如:

(4) 平田庄里道将一句来。 (卷三十九)

这里的“将”就不再具有动词义, 而只能理解为助词了。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1995) 把这一过程归入“句法位置变化”, 认为近代汉语的动态助词都是由动词演变而来, 大多经过“连动式中的后一动词——谓语动词的结果补语——动态助词”的语法化过程。在现代汉语中, “将”的助词用法只常见于一些方言中, 普通话里鲜少使用。

六、介词“将”

“将”在《古尊宿语录》中作为介词的用例共有195处。介词“将”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将”表“用”、“以”义, 表示行为的凭借, 后面引出的是工具语;二是“将”表“把”义, 表示对某事物的处置。第一种用法比第二种用法出现的次数要更多。

1、表“用”、“以”义的介词“将”

主要有以下两种句式:

“将+宾+动”句式

(1) 未审将什么对。 (卷八)

(2) 黎莫擎拳合掌, 老僧不将禅床拂子对。 (卷十三)

(3) 问佛病祖病将何医。 (卷十五)

“将+宾+动+宾”句式

(4) 今时尽拟将心体会大道。 (卷十二)

(5) 将什么辨贵贱。 (卷三十四)

(6) 未审今日将何示人。 (卷三十八)

2、表“把”义的介词“将”

综合梅祖麟先生 (1990) 对于唐宋处置式的分类方式, 还有吴福祥先生 (2003) 提出的致使义处置式, 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双宾语结构:将+宾1+动+ (于/与) +宾2

(7) 师云, 唤侍者将一钱与伊。 (卷十四)

(8) 侍者将一贴茶来与者僧。 (卷十六)

动词前后带其它成分

并不是由一个单纯动词来充当整个句子的谓语成分, 动词的前面可以有状语来修饰, 动词后面也可以出现补语。

(9) 将家具一时打破。 (卷十二)

(10) 先将自心做个窠臼。 (卷三十二)

单纯动词居末位:将+宾+动

(11) 沩山云、与我将床子来。 (卷十三)

(12) 不将别语对。 (卷三十六)

致使义处置式

致使义处置式与一般的处置式不一样, “将”后所接的名词不是动作的受事, 而是施事或者当事。其中的“将”可以用“使”替换, 整个句子具有致使义。

(13) 将此狂解递相沿袭。

“将”作为介词来使用在上古汉语中是很少见的, 跟“将”作为助词一样, 也是由于“将”发生了语法化, 使得语法意义发生改变, 才产生了介词的用法。一般来说, 介词都是由动词转化而来, “将”的介词义也是经过动词义的不断虚化演变而来。

先看引出工具语的介词“将”, 它出现的格式为“将+宾+动+ (宾) ”, 在“将”虚化为介词以前, 句中还有另外一个动词, 两个动词是并列的结构, 即“将+宾”和“动”是并列的连动式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 语义重心渐渐后移, 后面的动词逐渐成为整个句子的主要动词, “将”的动词义慢慢虚化, 逐渐和后面的动词处于不同的语法层面, 成为了动词的修饰语。这中间经历了过渡时期, 可以进行重新分析, 然后才最终完成语法化的过程, “将”的介词义定形。在《古尊宿语录》中可以找到分别处于过渡时期和完成时期的例子:

(14) 郎中请师将何报答。 (卷四十二)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理解这个句子, 一种是把“将”理解为动词, 表示“拿、凭借”, 句子可以这样划分, (郎中请师) + (将何) + (报答) , “将何”、“报答”是并列的连动结构的组成成分。除此之外, 我们也可以把“将”看成介词, 意为“用、以”, 句子就划分成 (郎中请师) + ( (将何) +报答) , “将何”修饰报答。

在语法化完成后, “将”就不存在两解的情况了, 表示“用、以”的介词义就广泛使用开来, 根据类推规律, 搭配在以前不曾搭配过的动词之前。

(15) 将此话问尊宿谷隐。 (卷三十八)

这里的“将”就不能再作实词意义“拿、携带”解, 只能用虚化了的“用、以”来理解。动词渐渐虚化变成介词, 语法化前的动词义和语法化后的介词义是有语义上的相似性的, 比如“将”的动词义和介词义都有这个演变的过程还涉及到人类的认知规律, 与认知心理有关。

表处置义的“将”的语法化过程和引出工具语的“将”的语法化过程类似, 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 这里便不再赘述。

在现代汉语里, 处置句一般用“把”来表示, 而《古尊宿语录》中的“把”字句一共188句, 统计的是独立成词的“把”, 不包括构词语素“把”, 诸如“火把”, 在这188个“把”字句中, 表示处置义的仅有9例, 如:

(1) 你如今把什么本领拟学他。 (卷三)

(2) 更把糟糠教授人。 (卷四十五)

其他的“把”多用作动词, 从考察《古尊宿语录》的情况来看, 主要的处置句是“将”字句而不是“把”字句, 并且“把”字作为介词的用例也不及“将”字, 可见“将”的语法化过程要先于“把”字。

综上所述, 《古尊宿语录》中的“将”字句既保留了上古汉语的一些用法特色, 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发展, 这些新的变化正式语法化所带来的结果, 《古尊宿语录》中既能找到演变过程中的用例, 也能找到演变完成后的用例, 在共时的层面提供了历时的变化过程。

参考文献

[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石毓智.处置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J].语言研究, 2006 (3) .

[3]吴福祥.再论处置式的来源[J].语言研究, 2003 (3) .

[4]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1) .

[5]姚晓丹.试说处置式的产生与发展[J].盐城师专学报, 1993 (3) .

[6]刘坚, 曹广顺, 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 1995 (3) .

[7]梅祖麟.唐末处置式的来源[J].中国语言, 1990 (3) .

上一篇:低硅铁尾矿下一篇:物理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