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2024-09-20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共12篇)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1

专名, 就是自然语言中的专有名词, 它与表示事物或现象的总和的普通名词相对, 指的是个人、地方或单位等专有的名词。《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收录了专名词语五百余条, 在《<现代汉语词典>专名释义初探》一文的基础上, 本文仅以已进入全民词汇且产生了普遍意义的专名作为分析对象, 探讨该类专名的释义和使用。

杰弗里·利奇认为:一个词的意义除了包含其理性意义之外, 还应包含该词在人们思想中所产生的各种观念, 即所谓的联想意义。这一观点在专名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专名一般为某一民族所特有, 具有深厚的民族性, 它除了指称事物或现象之外, 更是一种民族文化载体。因此, 专名在创造之初虽然是用来指称某种事物或现象的, 但是随着使用的频繁, 不少专名又增加了某种泛指义位, 用来体现某种普遍概念, 反映某类事物或现象共有的属性。专名的意义不是简单的名称和其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直线型关系, 它们无一例外地均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着, 所含有的信息容量远比普通词语要大。泛指义位就是民族文化内涵和大容量信息的载体, 它只为该民族该社会的全体成员所熟知和使用。脱离了该民族该社会的共同语, 进入其他语言后, 泛指义位就不能被理解和运用了。对这类专名, 可根据其产生泛指义位途径的不同进行分类释义。

一、比喻

专名本来是指称某种事物或现象抑或事物或现象的总和的。但是, 在使用过程中, 可能有人利用它来比拟与之类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抑或它们的总和。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比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 从而凝固和增加了新的泛指义位。对这类专名进行释义时, 除了要对其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外, 还应补充出其通过比喻产生的泛指义位。如:

【长城】 (1) 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性防御工程。始建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连接原先秦、赵、燕北面的城墙并加以增筑, 通称万里长城。后代多有增建或整修。现存明代长城全长一万三千四百华里。 (2) 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不可逾越的屏障等。P151

在这个词条中, “长城”有两个义项:义项 (1) 是对“长城”这一专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描述, 即所谓专指义位;义项 (2) 是“长城”通过比喻产生的泛指义位, 是从义项 (1) 的“坚固”“难以逾越”等特点推演而来的。

【鸿沟】古代运河, 在今河南境内, 楚汉相争时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 比喻明显的界限。P567

“鸿沟”的泛指义位是由“楚汉”“两军”都不逾越的“临时分界”这一特点推演而来的。

“长城”“鸿沟”作为专名指称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我们暂且称之为“真实专名”。下面再举两个人名为例, 如:

【阿斗】三国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阿斗为人庸碌, 后来多用来指懦弱无能的人。P1

对“阿斗”的释义, 可以句号为标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阿斗”的专名义位。后一部分是“阿斗”的泛指义位, 它是通过对阿斗的“庸碌”的性格的比喻而得出的。

【伯乐】春秋时期秦国人, 善于相马, 后用来比喻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P103

与“阿斗”不同, “伯乐”的泛指义位是由其“善于相马”这种能力经过比喻而得出的。

专名不仅可以指称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 还可以指称虚构的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 我们暂且把这类专名称为“虚假专名”。虚假专名也可以产生泛指义位, 如:

【牛头马面】迷信传说阎王手下的两个鬼卒, 一个头像牛, 一个头像马。比喻各种阴险丑恶的人。P1003

【阎王】 (1) 阎罗。 (2) 比喻极其严厉或极凶恶的人。P1567

“牛头马面”“阎王”都是迷信传说中的虚构人物, 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 其泛指义位是通过对它们的身份或外貌特点的比喻产生的。

二、类化

众所周知, 专名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一般是唯一的。但是, 有些专名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由专指一个个别的事物或现象扩大到泛指一类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或现象,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类化”。类化后的专名也增加了泛指义位, 这种泛指义位是由专指义位扩大而来的, 释义时不能仅体现其专指义位而忽视泛指义位。如:

【陈世美】戏曲《铡美案》中的人物, 考中状元后喜新厌旧, 被招为驸马而抛弃结发妻子, 后被包公处死。用来指地位提高而变心的丈夫, 也泛指在情爱上见异思迁的男子。P168

在戏曲作品《铡美案》中, “陈世美”只是一个人物的姓名, 但是随着作品的广泛流传, 这个专名增加了泛指义位, 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人物, 而是指与“陈世美”性格、做法相似的一类人。

又如“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明代马中锡《中山狼》中的人物。因救助被人追逐的中山狼, 差点儿被狼吃掉, 指对坏人讲仁慈的人。P324

通过类化产生泛指义位的专名多是人名, 特别是文学作品、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对它们进行释义时要分类对待:如果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物, 一般要交待其生活的时代、类化出泛指义位的特点以及其泛指义位, 如果是文学作品、神话传说中虚构的人物, 一般还要点明其出处。

三、借代

有些专名, 除了本身的专指义位外, 在运用过程中还可能被赋予与其专指义位相关的泛指义位。这与“类化”有相似之处, 但也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它们更倾向于修辞中的借代手法。因此, 在这里另辟一节进行论述。如:

【西施】春秋时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后来把西施当做美女的代称。也叫西子。P1452

【炎黄】指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 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个帝王, 借指中华民族的祖先。P1566

【红娘】《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侍女, 促成了莺莺和张生的结合。后来用做媒人的代称。P564

笔者认为, 像“陈世美”“东郭先生”这类专名是泛指就有与其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一类人, 而从《现代汉语词典》对上述三例的释义中看出, “西施”“炎黄”“红娘”的泛指义位更侧重于指与其有共同点的一类人的名称。又如:

【白金汉宫】英国王宫, 在伦敦。从1837年起, 英国历代君主都住在这里。常用在英国王室的代称。P25

【华尔街】美国纽约的一条街, 有许多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总管理处设在这里。常用做美国财阀的代称。P585

从以上两例来看, 无论说“白金汉宫”泛指“英国王室”, 还是说“华尔街”泛指“美国财阀”都不近情理。因此, 对这类专名进行释义时更应仔细, “泛指”的字样绝不能出现在释义的条目里。

专名是某种事物或现象抑或事物或现象的总和在语言中的体现, 易受历史、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因此, 其意义除了专指性外, 往往还包含着大量语言外的信息 (泛指义位) 。辞典编纂的目的就在于阐明意义和用法, 因此, 对专名进行释义时既要阐明其专指意义, 又要点明其泛指意义。

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为基础, 通过对其中五百余条专名词语的释义的分析, 将专名分为非全民词汇单位和全民词汇单位两大类, 本文以全民词汇单位中已产生普遍意义的部分为研究对象, 试图阐述对该类专名进行释义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专名,全民词汇单位,释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张志毅, 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3]孙蕾.专名涵义辨析[J].社会科学研究, 2003 (3) .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2

英汉词典的语义场释义对比研究

英汉词汇释义的简单对照并不能彻底体现英汉这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深层差异.但通过词汇语义场释义的`研究,就可以对每一个词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进而对英语有更完善的认知.文章以“高兴”语义场为例,对英汉语义场释义的对比研究进行具体分析.

作 者:王俊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山东,青岛,264025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7“”(10)分类号:H3关键词:高兴 语义场 英汉对比

汉语新词语词典的语素释义 篇3

关键词 语素 释义 新词语 词典

王力在为《实用解字组词词典》(周士琦 1986)所做的序中写到:“要了解一个合成词的意义,单就这个词的整体去理解它还不够,还必须把这个词的构成部分(一般是两个字)拆开来分别解释,然后合起来解释其整体,才算是真正地彻底理解了这个词的意义了。一般词典做不到这一点的。”王力强调了拆分词语进行释义对辅助读者理解词义的重要性,并指出这是当时辞书界有待加强的一个方面。

20世纪60年代,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流传过这样一则笑话:外国留学生到商店买“鸡蛋妈妈”。这名学生学过“鸡蛋”,却不知道“鸡”和“蛋”分别是什么意思。笑话背后实质上暗含着语素教学的缺失。如果教师把“鸡蛋”的两个语素“鸡、蛋”拆开来分别解释,学生就不会犯这种只知“鸡蛋”不知“鸡”的错误了。鉴于语素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语素教学法日渐得到学界认可。肖贤彬(2002)认为在词汇教学中,除了讲解目标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外,还要将词语中的语素(字)加以离析,然后以一定的义项为单位与其他已学或未学的词素再行组合,从而巩固所学词语(包括目标词语和已学词语)和扩大新词的学习范围。

鉴于拆分词语释义的重要性,新词语词典可以对释义手段做出大胆尝试,不仅对整词进行释义,还可通过等式的形式拆分词语。词语的拆分主要根据释义的需要,需要释义的语素或字词一般独立拆开,并兼顾词语的层次结构,不能只是简单地逐字分开。这样可以凸显词语的隐性构造,减轻用户自行切分词语的负担,避免用户对词语构造的错误理解。以三字词ABC为例,如果拆分为“AB+C”的形式,可以帮助用户把AB作为一个模块来理解,进而把AB和C的意义整合起来,形成对ABC的整体理解,如“烂尾楼=烂尾+楼、微博控=微博+控、山寨版=山寨+版”;同理,拆分成“A+BC”形式的词语有“富二代=富+二代、被就业=被+就业、官本位=官+本位”等。在等式的右边,可以以括注的形式对词目词中需要解释的语素或字词进行释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用等式的形式体现语素与词的联系并非认为词义是语素义的简单加合,而是强调语素在词义理解过程中的关联性与必要性。根据被释单位的类型,可分为如下三类:

1.语素释义

驴友=驴(“旅”的谐音)+友(朋友)

力挺=力(大力)+挺(支持)

美白=美(使美丽)+白(使变白)

抢注=抢(抢先、争着)+注(注册)

2.数字或字母释义

80后=80(1980年)+后

QQ群=QQ(一种聊天软件)+群

3.词语释义

尾号限行=尾号(汽车牌照号码的最后一个数字)+限行(限制行驶)

平面媒体=平面(印刷而成的)+媒体(传播信息的工具)

山寨春晚=山寨(模仿的)+春晚(春节联欢晚会)

由于各种被释单位中,语素所占比重最大,且对词目词所包含的数字、字母、词语进行释义与对语素进行释义遵循同样的理论基础,因此,下文重点探讨语素释义的理论依据、原则与方法。

一、语素释义的理论依据

(一)语素释义的心理学依据

语素通常被定义为“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朱德熙 1982)。自从Taft & Forster(1975)将语素的概念引入心理语言学领域以来,语素得到了极其热烈的讨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究了语素对人脑加工和存储语言信息产生的影响。

首先,语素分析有助于维持长时记忆。根据记忆的持续时间,人的记忆可分为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如何使学生将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期有效的记忆,进而转化为稳定的语言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材料的记忆取决于他们对材料编码时的加工水平,那些有意义的、被理解的事物最容易转化为长时记忆。如果材料的意义得到加工,就会被长期记住;如果学生只对材料的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他们对内容的记忆就会欠缺。对材料加工的深度也会影响记忆效果。在分析、综合的水平上加工的材料,比在了解水平上加工的材料记忆得好。一言以蔽之,记忆的效果取决于加工的水平。(王骏 2008)这一发现对词典编纂的借鉴意义在于,词典编纂者在阐释词义时引入语素分析,对词语进行深加工,有助于用户形成长时记忆。因而,新词语词典不应只提供词语的显性特征,还应提供词语内部的构词、语素、理据等潜在信息,让用户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第二,语素是掌握心理词典的网络节点。20世纪60年代初,Treisman(1960:242—248)提出了心理词典雏形的构想,大大推动了词汇认知模型的建立,促进了词汇加工理论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成熟的大脑中存在着以巨大的网络状态存储的心理词典。汉语学习者的目标就是要在大脑中建构一个汉语词汇语义网络。这个网络通过点与点的联系交织,由点及面,发散成庞大完备的网络系统,具有较强构词能力的语素便是汉语的网络节点之一。因此,学习词典在编纂过程中注重体现语素的语义与构词能力,有助于凸显语素在构建词典语义网络中的功能。

第三,语素是大脑存储新词语的必要形式。当人们对一个多语素的词语进行信息加工时,是以整词的形式独立储存,还是以语素的形式分解储存?对此,心理语言学家众说纷纭,但无论持何种观点,学界都承认语素在人脑对词汇加工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考虑到词汇结构关系的多样性,只用一种形式加工信息是不现实的。研究者们提出了种种设想:人们熟悉的多语素词,由于经常在一起呈现,会在大脑中建立起独立的单位;而人们对于没见过的多语素词只能凭借语素的形式加工。例如,人们都很熟悉“海马、海豹、海狮”这些词语,这种常见词可以在大脑中直接唤起视觉形象,而不需要经过分解语素的方式理解成海中的马、海中的豹、海中的狮子,可见大脑是以整词的形式加工这些词语的。但当我们遇到“海鹿”这个陌生的词语,并确知这是表示一种动物的词语时,我们会从“海”和“鹿”这两个语素推测这个新词的意义;如果“海鹿”是指计算机的一种芯片,那么我们会在这两者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由于我们从未遇到过“海鹿”这个词语,大脑中不存在它的独立单位,因此这个新词最初必然是以语素的形式分解存储的。(王春茂,彭聃龄 2000)

(二)语素释义的语言学依据

若想通过语素释义来推导和建构词义,前提条件是语素义与词义之间存在相关性。对于大多数合成词来说,语素义和词义到底是什么关系?一些研究者做了细致的统计调查。

清华大学建立了汉语语素数据库,对覆盖6763个汉字的汉语语素及其所构成的二字词、三字词、四字词进行了穷尽性描述。为了考察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联系,对二字复合词的语素义与词义联系进行分析统计。用“2”表示二字词的意义是两个语素意义的组合,“0”表示词的意义已经发生了转化,不再是两个语素意义的组合,“1”是介于“2”与“0”之间的一种情况,即词的意义和两个语素的意义有关系但又不完全是两个语素意义的组合。如表1所示(苑春法,黄昌宁 1998):

林杏光(1999)将抽样所得的777个复合词的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分为五种类型:1.同义(A+B=A=B),如“声音”:声+音=声(声音)=音(声音);2.合义(A+B=AB),如“品德”:品+德=品质道德;3.加义(A+B=AB+C),如“景物”:景+物=可供观赏的+景致和事物;4.偏义(A+B=A或B),如“国家”:国+家=国;5.转义(A+B=C),如“毛病”:毛+病=人的缺点。经统计,第2类有259个(33 %),第3类有440个(56.7 %),这两种类型占绝大多数(89.7 %)。

李如龙、吴茗(2005)考察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部分双音词的语素义与词义的联系,将其中甲、乙两级共1859个双音词、2494个义项分为“直义、转义、偏义、无关”四类。“直义”表示构词语素义与词义有直接联系,语素义直接相加可以得到词义;“转义”表示构词语素义叠加后还要稍作引申或转换才形成词义;“偏义”表示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中有一个语素的意义失落;“无关”表示构成词的语素完全无法显示词义。统计结果如下:

上述三项研究的统计数据都证明:绝大部分双音节复合词的语素义与词义联系紧密。语素在构词时,大多保持原义不变,只有少数语素在构词时意义发生了变化。可见,词典通过整词拆解的方式分析语素义是符合绝大多数复合词的内部语义联系的,在词典中进行语素释义是必要的、可行的。语言系统能以数量有限的语素为材料,通过组合关系构成各式词语来表达无限的语义,也印证了语言是一个“以有限表达无限”的系统。

二、新词语词典语素释义的功能与原则

语素义的认知有助于词典用户构建整词的语义,词义的理解又反过来帮助用户分析词语内部的构词关系与语素间的联系,根据积累的语素义认知新的词语。分解和合成语素的方法有助于促进词义理解和记忆,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从而培养用户自动获知语义的能力。(见图1)

此外,对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典用户而言,语素义的学习还有助于学习者根据语素义科学有效地类推词义。教学实验表明,“语素法教学为猜词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事实说明,学生离析语素的能力越强,掌握的语素越丰富,对汉语的感悟能力也越强,猜词的成功率也就越高。……对语素义的熟悉、理解程度与猜词能力(成功率、有效率)是成正比的”(肖贤彬 2002)。然而,尽管词典中语素释义对学习者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新词语词典中并非所有词语都应当拆分释义。有的语素不必释义,有的语素不应该被拆分出来释义。语素释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一)语素释义应当与用户的语言能力或学习阶段相适应

吕文华(1999)在构想语素教学时提出,要根据难度与频率对语素教学的具体项目做等级切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布在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以词义分析为例,直推式为易学,比喻式为不易,引申式为难学”。新词语词典在对语素进行释义时,也需要遵照难度等级原则,与用户的语言能力或学习阶段相适应,重点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语素进行释义。强行为一些最基本的语素释义不仅浪费词典篇幅,还可能违背“以易释难”的释义原则。

(二)语素释义应当与语素构词的自身特点相适应

语素释义在词典中的应用受到词语实际情况的限制,并非所有词语都可以拆分成语素进行释义。词典应该重点对下面两种语素进行释义。

1.语义透明度高的词语。心理语言学者提出了“语义透明度”的概念,“指的是复合词的语义可从其所组成的各个词素的语义推知的程度”(王春茂,彭聃龄 2000)。语义透明度高的词的意义可以通过语素义来构建,大脑将其存储为分解的语素更易理解;语义透明度低的词的意义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衍化出新义,或与语素义完全无关,大脑如果仅仅存储为分解的语素,无法形成语素义到词义的正确映射,因而只能以整词的形式存储。(王春茂,彭聃龄 2000)词典对语素信息的提供应符合人脑对词语的加工方式。因此,词典主要对语义透明度高的词语进行语素拆分释义,对语义透明度低的词语不可过分强调语素意识。例如,“忽悠”一词表示“用带有迷惑性的语言欺骗;吹牛;怂恿;鼓动”,词义与“忽”和“悠”关联不大,因而不能将不透明词“忽悠”拆解释义;而像“八卦、山寨、灌水”这类新义与本义相距甚远,难以看出衍生关系的词语,也不宜生硬地分解语素;而像“便当、寿司、朋克、嘉年华”这类音译而来的词,实质上是一个语素,不是复合词,不必解释单字意义。

2.构词能力强的语素。构词能力强的语素具有较强的生成能力,一般可以聚合成一个以该语素为中心、语义相关联的词群。用户掌握了核心语素的意义,就可以举一反三地推知一批相关词语。构词能力强的语素包括词根与(类)词缀两类,下面分别举例说明(先给出代表性新词语,再进行语素释义)。

(1)词根

飙歌、飙戏 飙:比赛。

拼车、拼客 拼:指合伙消费的行为。

哈韩、哈日 哈:喜欢、迷恋。

蹭饭、蹭课 蹭:利用某种机会不付代价而得到好处。

的哥、的姐、摩的 的:的士,tɑxi的音译。

晒客、晒工资、晒幸福 晒:在网上公开展示自己私人生活的内容,和别人一起分享。

裸官、裸婚、裸捐、裸考、裸妆 裸:什么都没有。

涉毒、涉赌、涉黑、涉华、涉黄、涉贿 涉:与……有关。

秀场、选秀、走秀、状元秀、处女秀、处子秀、时装秀、真人秀、脱口秀 秀:表演、展示,show的音译。

(2)(类)词缀:

由(类)词缀衍生而来的新词语成为近年来新词语构词的一个显著态势。(类)词缀构成的词语模具有极强的能产性与类推性,由同一词语模生成的新词语往往具有语义与构词的相关性,可以形成主题词群。对于词典用户来说,(类)词缀是“批量”掌握和拓展词汇的一把“钥匙”。因而,新词语词典应当尤其突出对(类)词缀的讲解。那么,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生活中,究竟哪些高频(类)词缀或词语模值得突出讲解呢?下面试着罗列部分高频(类)词缀和词语模。

“SOHO族、蚁族、毕婚族、月光族、乐活族”,“~族”是新词语的常见后缀,表示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如“上班族”表示每天上班的人,“工薪族”表示有固定工作、每月领取固定工资的人。

“车奴、房奴、卡奴、孩奴”,“~奴”是新词语的常见格式,表示“因……而承受巨大压力的人”。形形色色的“~奴”体现出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各种生存压力。

“酒吧、茶吧、网吧、氧吧、话吧”,

“吧”是英文“bar”的音译。“吧”做后缀表示满足某种休闲需要的收费场所。

“矮化、全球化、一体化、去功能化、人口老龄化”,“化”做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藏友、驴友、博友”,“~友”多表示具有某些共同爱好的人,可用于这些人之间的互称。形形色色的“~友”体现出人们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房二代、富二代、官二代”,“~二代”表示某类人的子女,他们的成长经历大多受其父辈影响很深。如“穷二代”(穷人的子女)、“星二代”(明星的子女)、“独二代”(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子女)、“农二代”(农民的子女)。

“拼客、晒客、台客、背包客”,“~客”表示从事某种活动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形形色色的“~客”体现出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艳照门、召回门、质量门”,“~门”表示事件或丑闻。“门”在新闻媒体中的用法起源于“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此后英语中便常常用后缀“gate”表示政治危机或丑闻,中文直译为“门”。后来“~门”被引申到更广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政治领域,而是代指任何具有爆炸性的丑闻或新闻事件。这些新闻事件只要具有新闻效应,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兴趣,都被称作“~门”。

“零风险、零关税、零排放、零缺陷、零投诉”,“零~”表示“没有”的意思。

“微博控、大叔控、眼镜控”,“控”源于英文complex(情结)的开头音节(com),日语(コン)借用过来,按照日语的语法形成“~控”的结构。这一用法被汉语吸收,用作后缀。将被人喜欢的某种人或事物放在“控”字之前,构成“~控”的格式,表示极度喜爱某种人或事物的人。

“猛男、剩男、凤凰男、熟男、型男、宅男、熟女、剩女、宅女、干物女、孔雀女、轻熟女”,“~男/女”表示具有某种特征或属性的男人或女人。

“被代表、被就业、被增长”,“被”原本在句子里用在名词前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如“书被宝宝撕破了”,或直接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被动意义,如“他被打了”。但从2009年起,“被”却打破了常规,不是用在及物动词前,而是用在像“就业、增长”这样的不及物动词前,甚至是用在“股东、网瘾、慈善、高速”这样的名词或形容词前,形成“被~”的格式,所表达的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被动意义,而是传递出社会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强加给他们的种种所表示的委屈、无奈和不满。

上面列举的部分(类)词缀或词语模的讲解不仅归纳出(类)词缀或词语模的概念意义,还注重列举同一词群的相关词语,并提供语源信息,以及(类)词缀或词语模反映出的社会文化意义。语素释义就像一个纽带将相关词群的关联予以凸显,形成一个以语素为节点的词语网络。词典用户不仅掌握了语言信息,还可以从新词语中捕捉和感受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脉动。

三、结 语

语素释义是汉语新词语词典在结构设计与编纂理念上的一个创新,具有心理学与语言学依据。新词语的语素释义不仅符合绝大多数复合词的内部语义联系,还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素教学法的宗旨相契合。新词语词典的释义应改变过去只释词不释语素的惯例,重视语素在词义构成中所发挥的功能,凸显语素在释义中的地位。语素释义既要与词典用户的语言水平或学习阶段相适应,又应当与语素构词时自身的特点相适应,重点解释语义透明度高的词语和构词能力强的语素。这一编纂探索不仅有助于丰富词典的语言信息,还对面向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新词语教学有实际效用。

参考文献

1.白乐桑.汉语教材中的文、语领土之争:是合并,还是自主,抑或分离?∥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陈俊羽.关于建立语素教学的几点意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3.李如龙,吴茗.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2).

4.李彤.近十年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中的三大流派.语言文字应用,2005(9).

5.林杏光.词汇语义和计算语义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6.吕必松.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吕文华.建立语素教学的构想.∥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8.王春茂,彭聃龄.多词素词的通达表征:分解还是整体.心理科学,2000(4).

9.王骏.汉语词汇在长时记忆中的贮存模式及其对教学的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4).

10.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2002(6).

11.苑春法,黄昌宁.基于语素数据库的汉语语素及构词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2).

12.周士琦.实用解字组词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13.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Taft M,Forster K I.Lexical Storage and Retrival of Prefixed Words.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5(14).

15.Treisman A M. Contextual Cues in Selective Listen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60(1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广州 510420)

《现代汉语词典》专名释义初探 篇4

《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收集专名词语五百余条, 本文仅以未产生普遍意义的专名作为分析对象, 以是否广为各地的人们所熟悉和运用为标准, 将其分为非全民词汇单位和全民词汇单位两大类来进行论述。

一、非全民词汇单位

非全民词汇单位, 指的是那些属于言语的, 未能进入民族共同语范畴的词语。专名词语数量庞大, 仅人名、地名就不可计数, 要它们全部进入民族共同语显然是不可能的。而那些不为整个民族所知, 只是在个别地区、单位、团体中被熟知和运用的, 使用范围狭窄的专名词语, 只发挥标记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标签”作用, 就属于非全民词汇单位, 比如绝大部分人名和地名。

作为语文性工具书, 《现汉》一般不收录这类专名。但有些汉字仅用于人名、地名, 因而被收录进词典。它们的民族、文化信息释义时一般不体现, 只标明其共性义素 (地名) 和个性义素【地理位置】即可。如:

【邯郸】地名, 在河北。 (P534)

如书写形式发生了变化、已不存在或一字多用, 则在释义时适当体现:

【瑷珲】地名, 在黑龙江。今4作4爱4辉4。 (P6)

【邺】古地名, 在今河北临漳。 (P1591)

4

【祁】 (1) 指安徽祁门。 (2) 指湖南祁阳。 (P1069)

二、全民词汇单位44

全民词汇单位指属于语言的, 已进入民族共同语, 即普通话的词汇。专名词语的来源广阔, 有些虽已进入全民词汇, 但却并没有在人们的运用中产生新的民族文化内涵, 如以下三类:

(一) 国名、朝代名、年号名等

这些小类的专名都是历史的产物,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稳固性, 虽然被人们所广泛熟知和频繁使用, 依然只标记着某个国家、某个朝代或某个帝王的年号等的名称, 没有产生专名义以外的普通意义。

对国名进行释义时, 首先要点明其共性义素【国名】【时代】, 然后是个性义素【地理位置】。如有其他信息, 如迁移、版图变化、历史功绩等等, 也作为个性义素做相关补充。如:

【蔡】周朝国名, 在今河南上蔡西南, 后来迁到新蔡一带。 (P127) 【时代】【国名】【地理位置】【迁移】

【秦】周朝国名, 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 建立秦朝。 (P1106) 【时代】【国名】【地理位置】【历史功绩】

对朝代进行释义时, 共性义素是【朝代】, 必要的个性义素有【起止年代】【开国皇帝】【都城】等, 如:

【南宋】朝代, 公元1127-1279, 自高宗 (赵构) 建炎元年起到帝昺 (赵昺) 祥兴二年宋朝灭亡止。建都临安 (今浙江杭州) 。 (P980)

对年号进行释义时, 共性义素为【年号】, 必要的个性义素有【帝王庙号】【帝王姓名】【起止年代】等。一般依照如下顺序进行描述:庙号 (姓名) 年号 (起止年代) 。如:【靖康】宋钦宗 (赵桓) 年号 (公元1126-1127) 。

(二) 合称、别称

合称多见于地名, 其所辖范围较广, 对这类专名进行释义时, 除标明其个性义素【地理位置】外, 《现汉》还补出【所辖范围】【包含的成员】。如:

【东南亚】亚洲的东南部, 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和文莱等国。 (P325)

别称指的是除了正式名称外, 约定俗成且被广泛接受和运用的其他名称。有别称的多是国名、省名、地名等等, 释义时一般要点明其共性义素【别称】和个性义素【谁的】, 如:

【汴】河南开封的别称。 (P83)

(三) 历史事件名称

有些专名虽没有在使用中产生普通意义, 但运用时人们想到的往往不只是其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 还有该事物或现象本身的某种作用或影响, 比如历史事件名称。《现汉》对它们进行释义时, 除了【性质】【时间】【经过】【结果】外, 还把该事件的作用或影响等作为个性义素标明。如:

【陈胜吴广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 贫苦农民陈胜、吴广率戍卒九百人在蕲县大泽乡 (今安徽宿州东南) 起义, 迅速得到全国的响应。起义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国号张楚。这次起义导致秦王朝的灭

44444444444

亡。也叫大泽乡起义。 (P169)

44

《现代汉语词典》可谓是汉语辞书的典范之作, 其对专名的释义更是独具特色。本文仅以未产生普遍意义的专名作为研究对象, 试图通过分析和归类, 阐述《现代汉语词典》专名的释义特点。

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为基础, 通过对其中未产生普遍意义的专名词语的释义进行分析, 试图阐述对不同种类的专名进行释义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专名,全民词汇单位,释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5

in front of/behind的方位指示功能及其对词典释义的启示

指示现象是通过词汇化和语法化,用词语来体现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其作为基本的认知范畴,涉及目标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本文首先概括了指示词和地点指示词的相关概念及研究,强调地点指示词的方位指示功能中语境和参照点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对权威词典中“in front of/behind”的`释义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对词典释义的启示.

作 者:陈轶翔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广东,广州,510420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4)分类号:H3关键词:地点指示词 词典 释义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6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外来词 释义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现代汉语外来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出版物及电子媒体新闻中,成为汉语词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汉语词汇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现汉》中吸收了不少外来新词语,对这些外来新词语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规律,显然很有必要。对其释义体例、原则与方式等进行考察、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汉》外来新词语的释义体例

《现汉》中有关外来词的释义体例先是给出词语,然后是标出汉语拼音,再进行释义、表明外来词词源并附注外文。①标<方>表示外来词是从方言词汇进入普通话词汇,<方>等标记适用于整个条目各个义项的,标在第一义项之前;只适用于个别义项的,标在有关义项数码之后。②

(一)单字释义

有些单字条目,仅带一个多音词,这个多音词外面加上“[ ]”,就附列在单字条目中,不另立条目。如:嘻xī[嘻哈](xīhā)

(二)释义举例

释义后举例用仿宋体,例中遇本条目,用“~”代替。不止一例的,例与例之间用“︱”隔开。例中用的是比喻义时,前面加“◇”。(释义中如已说明“比喻……”,举例则不加“◇”。)

(三)释义符号

“也说……”“也叫……”“也作……”“注意……”等,前头有时加“‖”,表示适用于以上几个义项。前面不加“‖”号的,只适用于本义项。

(四)释义附注

外来词的释义一般附注外文,如[粉丝]…[英fans];[奇异果]…[英kiwi]。“英”表示语别。来自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的词只附注民族名称,如[萨马其]附注[满](释义如果指明某民族,即不再附注民族名称。)③

二、《现汉》外来新词语的释义原则与方式

(一)释义原则

在概括《现汉》的凡例和词语释义的基础上,总结了《现汉》释义的基本原则:

1.释义时一定要查找同类的辞书、字典,其中可以参考的释义,需要完善的地方也要进行补充或修改;

2.释义要以现代汉语为标准分析词义,不必详列古义;

3.释义采用不单用义时要以较概括为原则,采用单用义时要以较详细为原则;

4.释义时要求语言准确、贴切、简洁、通顺。④

(二)释义术语

《现汉》在外来新词语释义时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示例选自《现汉》)

1.[英]([法][梵]……):指外来词的语源。例如:便当:盒饭[日];

奇异果:猕猴桃[英];米:长度单位,符号m。1米等于10分米[法]。

2.某词:标注的词性(是“量词”)。例如:米:量词,长度单位,符号m。1米等于10分米。[法];纳米:量词,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一百万分之一毫米。[英]。

3.见某:引出相关条目。例如:斯诺克:名,英式台球。特点是有意识的打出让对方无法施展技术的障碍球,使对方受阻挨罚,已方得分。参见1255页(台球)。[英]

4.也作:指同义同音异形词。例如:贝斯[英]:名词,多指低音电吉他,乐队中弹低音电吉他的人被称为贝斯手。也作贝司;蛋挞[英]:名词,一种西式点心,用鸡蛋、奶油等制成,小碟状,鲜料露在外面。也作“蛋塔”。

5.也叫(也说):指同义异体词。例如:贝司:也叫“贝斯”;蛋塔:也叫“蛋挞”。

6.称:包括“代称”“通称”“旧称”等,表示释义的是名词性词语。例如:安拉[阿拉伯]:名词,伊斯兰教所信奉的唯一主宰,说汉语的穆斯林多称安拉为真主。

7.简称:指缩略词。例如:雅思[英]:名词,国际英语语言测试系统英文缩写(IELTS)的音译。简称“雅思”。

8.指:包括“特指”“泛指”“一般指”“也指”等,常作为释义主体的提示语。例如:威亚[英]:名,指吊着演员或道具在空中移动的钢丝。威客[英]:名,指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

(三)释义方式

针对《现汉》中对外来新词语所采用的释义方式分为以下7种。

1.音译释义法:这是通过外来词的发音来释义的释义方法。它包含三种方式:①音和义完全统一。如“fans”直接音译成“粉丝”,表示“……迷”的意思;②联想求义。如英语中的“UFO”,音译成“幽浮”,联想为不明飞行物;③形旁示义。如梵语外来词“candana”音译成“旃檀”,表示檀香。

2.音译兼意译释义法:这是一种既表音又表义的释义方法。它以外来词的发音来记音,借助汉字来表意。如“salmon”译成“三文鱼”,其中的“三文”记音,“鱼”表义。再如“break”(霹雳舞)、“bowling”(保龄球)、“kiwi”(奇异果)、“Rom”(罗姆人)等。

3.记音语素释义法:这种释义方法是给一些只记音不表义的字下定义,使它成为一个词或变成语素成为构词成分。⑤例如“show”在英语中表示“脱口秀”,而在汉语中只表示成“秀”,作为记音成分,再给出它的定义是“……的表演”,这时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构词成分可以再与其他语素结合组成新词,如“走秀”。

4.定义释义法:这是一种给词语下定义的释义方法。通过对原词素的描述,显示出词语的隐含意义,从而使语义更加充分完整。如:呼啦圈[英]:名词,一种圆圈形的的健身用具,用轻金属、塑料或橡胶制成,套在腰间,随着身体的摆动而转动。

5.同义词释义法:用同义词进行释义。这是一种最传统的释义方法,也是词典中目前广泛采用的释义方式之一。常见三种释义术语:“见某”“也作”“也叫”。如:贝司也作“贝斯”;蛋塔也作“蛋挞”。

6.“指”字释义法:这是《现汉》中释义外来词最主要的释义方式,也是《现汉》专用释义术语中作用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释义词。如:贴士[英]:名词,指简短的提醒或提示的信息(多为小纸片或小册子)。

7.参见释义法:这种释义方式相对特殊。释义时会标注一些有“参见”意味的释义术语。常见四种释义术语:“参见”“也说某”或“也叫某”“见某”“也译作某”。⑥如:斯诺克[英]:名词,英式台球。特点是有意识的打出让对方无法施展技术的障碍球,使对方受阻挨罚,已方得分。再如:旃檀[梵]:名词,古书上指檀香,也译作栴檀。

三、结语

通过对《现汉》外来新词语进行考察、分析,做出如下总结:

1.《现汉》中收录的外来词词源丰富,共有22个词源。其中英语词源一直占据绝对优势。第6版比第5版新增48个外来新词语。总体来说,数量变化不是很大,体现出《现汉》收录外来词数量的稳定性。

2.《现汉》对外来词采用的译介方式分别为:音译、音译加类名、半音译、意译、音意兼译。其中音译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意译的外来词数量逐渐增多。

3.《现汉》所收录外来词的语义类别有四种,分别为:科技机械医疗类、政治经济军事类、文化艺术体育类和日常生活类。其中科技机械医疗类一直占主导地位,政治经济军事类相对稳定,文化艺术体育类和日常生活类词语数量呈上升趋势。

4.《现汉》对外来词进行释义时,遵循了释义的基本原则,采用了专业的释义术语,释义体例更加成熟,释义方式也更加丰富和完善。

通过对《现汉》外来新词语研究所做的上述总结,得出三点结论:一是在收录外来新词语时既要与时俱进也要体现稳定性;二是从整体出发,着重分析个例,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三是在收录外来新词语时要体现科学性、准确性、专业性和严谨性。

(本文系2013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突出汉字字形特点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L13DYY047]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第1版,第53页.

②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5页.

④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0月,第l版,第29页.

⑤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第1版,第67页.

⑥苏新春.汉语释义语言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48页.

参考文献:

[1]卜祥忠.谈汉语外来词的“汉化”现象[J].泰安师专学报,2002,(4).

[2]高燕.汉语外来词研究五十年[J].松辽学刊,2002,(1).

[3]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苏新春.汉语释义语言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7

(一)释义内容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连词的释义主要包括十二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一、语连、句连。

即解释此连词是用于连接词语还是句子。这一内容是连词释义中的必备内容。如:“【而】□连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说明此处的“而”连接词语或分句,既是语连也是句连。一般的连词释义未直接说明是连接词语还是句子,可通过观察释义及例句确定。如:“【和】□连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显然,“和”属于语连。但对于初学汉语者可能看不出某个连词到底是连接词语还是句子,故词典释义最好明确指出其为语连还是句连。

二、语体。

即解释此连词是用于书面语还是口语或方言,多用尖括号标明。如:“【比及】<书>□连等到”,尖括号中的“书”表明“比及”一词是用于书面语。

三、文体。

即解释此连词是用于白话还是文言。如:“【怎奈】□连无奈(多见于早期白话)。”用括注语的形式说明“怎奈”是用于早期白话的。

四、关系义。

即说明所连语句的关系。如“【如果】□连表示假设。”说明“如果”连接的两个句子之间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有的关系表述比较隐蔽,如:“【鉴于】□连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的前一分句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或理由”可以看出“鉴于”连接的两个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关系义是连词释义的核心内容。

五、同义。

即指出与被释词意义相同的连词,通常形式是用意义相同的连词语解释被释词。如“【暨】〈书〉□连和;及;与。”还有些格式如:“意思跟……相同/相近”

六、连附位置。

即解释词语的前、中、后,前句、后句,在句子中成分特别是主谓的位置。如“【结果】 (2) □连用在下半句,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产生某种结局。”说明“结果”的位置是后半句。

七、连附成分结构。

即解释此连词连附的词语或小句的结构类型,词语结构和功能、句式。如“【而】□连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说明“而”连接的是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成分与动词。

八、连附成分语义。

即解释此连词所连附成分的语义内容。如“表示更进一层,多用于补充说明理由”、“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

九、连附成分语气。

即解释此连词连接成分的语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反问等。如“【岂但】□连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但’。”

十、连附成分的关联成分。

即说明与此连词关联的其他词语或小句。如“【结果】□连用在下半句,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产生某种结局”中的“某种条件或某种情况”,说明与“结果”关联的必有“某种条件或某种情况”。

十一、关联词语搭配。

即说明此连词与别的关联词语配合使用或者连用的情况。如“【而且】□连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十二、配用频度。

即说明此连词使用和搭配的范围和频度,如“【就是】□连表示假设的让步,下半句常用‘也’呼应。”,“常”说明了“就是”与“也”搭配的频度。

某个连词的释义当然不可能囊括以上十二个方面的所有内容,《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连词的释义最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比方】□连表示‘假如’的意思”说明了句连与同义;最多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如“【不论】□连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下文多用‘都、总’等副词跟它呼应”说明了句连、关系义、连附成分语义、连附位置、连附成分结构、关联词语搭配与配用频度。具体数据统计如下:说明了两个方面内容的有九十八个词条,主要模式是句连与同义(八十六个词条)。说明了三个方面内容的有七十二个词条,主要模式是句连、同义与语体(四十二个词条),其次是句连、关系义与连附成分语义(十九个词条)。说明了四个方面内容的有四十五个词条,主要模式是句连、关系义、连附位置与连附成分语义(十七个词条)。说明了五个方面内容的有十七个词条,均包括了句连/语连与关系。说明了六个方面内容的有九个词条,多包括句连、关系义、配用频度与关联词语搭配。说明了七个方面内容的有三个词条,均有句连、关系义、连附位置、连附成分结构、连附成分语义。可知对连词的释义,主要内容在于其关系意义方面,但一个完整的连词释义最好还包括其用法。

(二)释义结构

连词释义元语言的结构亦有规律可循。从释义单位上看有词、短语、句子;从单位种类上看有单纯单位与复合单位;从释义模式上看有出现频率较多的表达元、表达模。统计可得以单纯单位释义的有二百二十五个词条。其中以单个词释义的有八十八个,如“【比及】<书>□连等到”;用两个词释义的有二十一个,如“【不独】□连不但;不仅”;用三个词释义的有一个,“【暨】〈书〉□连和;及;与。”用同义词释义,简单明了,但须读者明白释义词的意思,否则无法达到释词的目的。且此种释义无法说明连词的位置、搭配等具体用法。用短语解释被释词的有五十九个,主要短语类型有动宾短语、状中短语、主谓短语、定中短语等。如“【则】表示对比”用动宾短语释义。用复句解释被释词的有五十六个,如“【或者】□连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用单纯单位释义的优点是形式简单、清晰明了,缺点是一般只能解释连词较少方面的内容。此外有十九个词条是以复合单位释义。其中用词与短语释义的有十三个,如“【跟】□连表示联合关系;和”;用词与复句释义的有两个,如“【而况】□连何况:注意‘何况’前可以加‘更、又’,‘而况’前不能加。”;用复句与短语释义的有三个,如“【所以】用在上半句主语和谓语之间,提出需要说明原因的事情,下半句说明原因”;用短语、短语与复句释义的有一个,即“【不料】□连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常用‘却、竟、还、倒’等呼应”显然复合单位释义可以从意义、用法等多个方面解释被释词。

若将连词释义元语言进行结构划分,可得出一系列的表达元, 不同的表达元组合形成连词释义较为固定的表达模。出现频率较高的表达元有:表示……、用在……、连接……、相当于……、有……的意思、跟……意思相近、也说……、多与……配合、往往与……呼应、跟……相同、也作……、常含有……的意味等。出现频率较高的表达模式有:表示……、用在……+表示……、用在……+表示……+也说……、用在……+有……呼应、表示……+跟……(意思)相近/相同、表示……+……有/常用……呼应、用在……+表示……+跟……相同、表示……+相当于……+常跟……合用。

(三)内容与结构的对应

通过分析比较可得连词释义的内容与表达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规律。为方便观察,我们制定出了内容与结构对应的优选序列。

一、关系义:

表示+定中>表示+词>表示+状中>表示+主谓个>表示+复句;

二、同义:

相当于……>“有”+词+“的意思”=也说+词>表示+定中=跟……相同=跟……相近=副+“使”字短语=“跟”+联合+“意思相近”=“也作”+连词;

三、位置:

用在+定中>连接+定中=表示+主谓>用在+方位短语=表示+复句>承接+名词=用在+方位词+半句=表示+状中>下文用+介宾+呼应=“前面常常/往往”+动宾+“呼应”;

四、连附成分语义:

表示+定中>表示+状中>表示+主谓>表示+复句>“连接”+定中;

五、连附成分结构:

“连接”+联合>用在+方位=连接+定中=“插在”+方位短语=后面往往有……(定中短语)=用在+定中+表示+动词;

六、连附成分语气:

用……语气表示+连词>用+定中+表示+定中=用在+方位短语;

七、连附成分的关联成分:

表示+复句>表示+主谓=表示+状中>用于+状中=用于+定中=上文是……(联合),下文是……(联合)=多用于+动宾=“连接”+定中=表示+复句;

八、关联词语搭配:

表示+复句>常跟……合用=下文用+介宾+呼应=前面常常/往往+动宾+呼应;

九、配用频度:

表示+复句>常跟……合用=多与……配合前面常常/往往+动宾+呼应=下文用+介宾+呼应;

十、文体:

多见于+定中=多用于+定中;

十一、时间:

多见于+定中;

十二、语体:

多用于+名词;

本文探讨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连词释义元语言在内容、结构、对应等方面的规律。从内容上看,连词释义主要包括语体、关系义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从结构上看,释义元语言的单位多为单纯单位,且有出现频率较高的表达元、表达模;且释义内容与结构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对于建立完善的连词释义模式有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

[2]《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商务印书馆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8

《辞源》、《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多将“蓐食”解作在床蓐上吃饭, 但这种解释似于文意不通。从“蓐”字所记录的词义演变情况及“蓐食”出现的语境来看, “蓐食”当解释为厚食、多食、饱食较宜。《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亦当再斟酌对“蓐食”的释义。

《辞源》“蓐食”条云:“早晨未起, 在寝席上进食。”[1]所引例句有二。其一为《左传·文公七年》:“训卒, 利兵, 秣马, 蓐食, 潜师夜起。”其二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数月, 亭长妻患之, 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 不为具食。”《汉语大词典》“蓐食”条下亦云:“早晨未起身, 在床席上进餐。谓早餐时间很早。”[2]其例句与《辞源》同。杜预注《左传》云:“蓐食, 早食于寝蓐也。”裴骃《史记集解》“蓐食”下云:“张晏曰:‘未起而床蓐中食。’”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蓐食”注云:“在床上就把饭吃了 (依张晏说) 。蓐通‘褥’。这是极言吃饭时间之早。”[3]又安平秋先生主编的《史记全译》将此句话翻译作“于是就早早地做好早饭在床上把饭吃了”。[4]尽管上举著述均将“蓐食”解同“在床席上吃饭”, 但王力本《古代汉语》的注释, 在引用张晏说法的同时, 又强调说“极言吃饭时间早”。似乎王力先生等对于张晏之说有不满之意, 我们认为这种不满是非常合理的。根据上下文, 用“未起而食于寝蓐”来解释“蓐食”显然文意不通。为什么要在寝蓐中吃饭呢, 是怕韩信知道吗, 现在 (指吃饭的时候) 既然比一般吃早饭的时间要早, 韩信自然不会来, 则本无所惧。照此看来, 这里的“蓐食”当另有他解。

早在甲骨文时代就有“蓐”字。《说文解字·艸部》:“蓐, 陈艸复生也。从艸, 辱省。”《说文解字系传》云:“陈根更生繁缛也。”《说文解字注》“蓐”下云:“蓐训陈草复生, 引申为荐席之蓐。”其本义当为陈草复生, 引申义为荐草, 即草垫子, 草席。《尔雅·释器》:“蓐谓之兹。”郭璞注:“兹者, 荐席也。”王筠《说文句读》:“此皆人之蓐也。”《韩非子·内储说下》:“吾闻汝今者发蓐而席弊甚, 赐汝席。”“蓐”除了有草垫子、草席子之义, 还有厚密、繁密之义。《方言》卷十二:“蓐, 厚也。”《广雅·释诂》:“蓐, 厚也。”王念孙《广雅疏证》云:“《说文》:‘蓐, 陈草复生也。’又云‘蓐, 繁采饰也。’张衡《西京赋》云:‘采饰纤缛。’缛与蓐同义。”

由上来看, “蓐食”之“蓐”亦可从厚、多义来解释。《左传·文公七年》:“先人有夺人之心, 军之善谋也。逐寇如追逃, 军之善政也。训卒, 利兵, 秣马, 蓐食, 潜师夜起。”杜注“蓐食”为“早食于寝蓐也。”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云:“《方言》:‘蓐, 厚也。’蓐食为厚食。战前必令士卒饱餐。《商君书·兵守篇》云:‘壮男之军, 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 使盛食负垒, 陈而待令。’洪吉亮《诂》、刘文淇《旧注疏证》俱谓蓐食为夜起、早食, 恐非。”杨先生的解释是很令人信服的。这样看来, 《淮阴侯列传》里的“蓐食”比较合理的解释也应该是厚食、多食。亭长妻怕韩信继续去她家吃饭, 为了不让韩信再去吃, 就采用了一个提前吃早饭的策略。这样韩信按老时间去她家吃饭时, 吃不到, 就不会再去了。由于亭长家当日吃饭时间较往常早, 故需要多吃点, 以防饥饿。

此外,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训卒, 利兵, 秣马, 非寝之时矣。亭长妻晨炊则固已起矣。而云‘早食于寝蓐’, 云‘未起而床蓐中食’, 义无取也。《方言》曰:‘蓐, 厚也’。食之丰厚于常, 因谓之蓐食。训卒、利兵、秣马、蓐食者, 两军相攻, 或竟日未已, 故必厚食乃不饥;亭长之妻欲至食时不具食, 以绝韩信, 故亦必厚食乃不饥也。”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蓐”下云:“文公七年《左传》:“秣马蓐食”, 杜注以早食于寝蓐解之, 大乖古训。”

除上面二例外, 我们再补充一些“蓐食”当厚食、多食、饱食讲的例子。《左传·成公十六年》“蒐乘补卒, 秣马利兵, 修陈固列, 蓐食申祷, 明日复战。”《后汉书》卷六十一:“虏遥望火多, 谓汉兵救至, 大惊。待旦将退, 范乃令军中蓐食, 晨往赴之。”《三国志·吴志·卷四》:“融乃然之。于是严行蓐食, 须明, 便带鞬摄弓上马。”《晋书》卷一百:“勒素怒脱贰己, 惮如唇齿, 故不攻之。及闻如言, 甚悦, 遂夜令三军蓐食待命, 鸡鸣而驾。”《宋史》卷三六五:“谍归告成, 成大喜, 期翌日来追。飞命士蓐食, 潜趋遶 (绕) 岭, 未明, 已至太平场, 破其砦。”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三:“若我逊其险而彼乘其高, 顺逆强弱之势已悬倍蓰, 是以诸贼虽微, 亦未可以蓐食屠翦也。”清·温睿临《南疆绎史》卷六:“江上兵每日蓐食, 鸣鼓放船, 登陆搏战, 日中复转舵还戌;率为常。”

综上, 《辞源》、《汉语大词典》所引《左传·文公七年》、《淮阴侯列传》之“蓐食”当为厚食、多食、饱食义, 此类工具书的“蓐食”条释义亦当以厚食、多食、饱食为准, 而不当以食于床蓐解之。

参考文献

[1]《辞源》 (修订本) , 商务印书馆, 1988

[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校订重排版) , 中华书局, 1999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9

一、俄汉语表各种服装名词的词典释义模式

(一) 俄汉语表服装词的上义词 (1) 词典释义模式

2.“服装”的词典释义模式

服装:衣服鞋帽的总称, 一般专指衣服。例如:

(2) 姿势稍有不合就是当胸一拳, 服装稍有疏忽就是一巴掌。 (沈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友》)

释义模式:采用定义式 (2) 模式进行解释, 此外, “一般专指衣服”是采用辅助释义模式 (3) 中补充相关信息法进行解释, 中心词, 即“总称”、“衣服”居末。

(二) 俄汉语表服装词的下义词词典释义模式

大衣:较长的西式外衣。例如:

(4) 秦中书听见凤四老爹来了, 大衣也没有穿, 就走出来。 (吴敬梓, 《儒林外史》)

释义模式:采用定义式叙述模式, 用形容词“较长”、“西式”以及“外”对大衣进行解释, 与俄语不同的是, 汉语中的限制词在前, 而中心词“衣”在后。

夹克:一种长短只到腰部, 下口束紧的短外套。例如:

(6) 她的装束也换过了, 头戴布帽, 身穿一件夹克式工作服, 上面全是一团团油渍。 (沙汀, 《柳永慧》)

释义模式:通过描述其尺寸、形状, 并采用定义式模式对此进行解释, 中心词“外套”居末。

衬衫:穿在里面的西式单上衣, 也可以单穿。例如:

(8) 下班回来, 连衬衫都来不及脱, 倒头就睡。

释义模式:采用定义式模式进行解释, 限制词语“穿在里面”、“西式”、“单”、“上”在前, 中心词“衣”在末。

裤子:穿在腰部以下的衣服。有裤腰、裤裆和两条裤腿。例如:

(10) 站在舞台中央的女子身穿一件黑色西服, 下穿一条深色的裤子, 显得特别干练。

释义模式:采用定义式模式, 从穿着位置的角度对其解释, 中心词“衣服”居中。同时“有裤腰、裤裆和两条裤腿”, 又采用补充相关信息的辅助释义模式进行解释。

释义模式:采用定义式模式进行解释, 中心词одежда居中。

裙子:一种围在腰部以下的服装。例如:

(12) 梅跟着钱太太来过, 她身着她平日很少穿的发亮的浅色衣裳, 系着素色裙子。 (巴金, 《家》)

释义模式:采用定义式模式, 写出穿着位置, 中心词“服装”居末。

二、俄汉语表头饰名词的词典释义模式

(一) 俄汉语表头饰名词的上义词词典释义模式

2.“头饰”的词典释义模式

头饰:戴在头上的装饰品。例如:

(14) 武德令, 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 头饰花十二束, 并两博鬓…… (《旧唐书·舆服志》)

释义模式:通过佩戴位置进行释义, 中心词“装饰品”居末。

4.“帽子”的词典释义模式

帽子:戴在头上保暖、遮光等做装饰的用品。例如:

(16) 那顶破旧不堪的帽子下, 是路飞一成不变的笑脸。

释义模式:通过佩带位置及用途进行释义, 中心词“用品”居末。

(二) 俄汉语表头饰名词的下义词词典释义模式

花冠:旧时妇女出嫁时戴的装饰华丽的帽子。例如:

(18) 妇人首饰, 不许用珠翠钿子等物, 翠毛除许装饰花冠。 (《金史·舆服志下》)

释义模式:采用定义式进行释义, 写出穿着对象和场合, 中心词“帽子”居末。

释义模式:采用定义式模式对其进行解释, 写出其特征。

棉帽:一种戴在头上起保温、保护、装饰作用的制品。例如:

(20) 母亲想要的是那种有耷耳、里子披绒的棉帽。 (刘川北, 《被风偷走的帽子》)

释义模式:采用定义式模式, 通过穿着位置、用途进行解释, 中心词“制品”居末。

鸭舌帽:帽顶的前部和月牙形帽檐扣在一起略呈鸭嘴状的帽子。例如:

(22) 他倒扣鸭舌帽, 穿大号风衣, 抽烟、醺酒, 满嘴“他妈的、混账”。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

释义模式:采用定义式模式, 通过事物具体的构造进行解释, 中心词“帽子”居末。

三、俄汉语表鞋类名词的词典释义模式

(一) 俄汉语表鞋、靴的名词的上义词词典释义模式

2.“鞋”的词典释义模式

鞋:穿在脚上, 走路时着地的东西。例如:

(24) 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 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海伦·凯勒,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释义模式:采用定义式模式, 写出其穿着位置及特征, 中心词“东西”居末。

(二) 俄汉语表鞋、靴的名词的下义词词典释义模式

靴子:帮子略呈筒状, 高到踝子骨以上的鞋。例如:

(26) 只听见一声炮响, 吓得马上就逃走了, 一只脚穿着靴子, 一只脚还没有穿袜子呢。 (吴趼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释义模式:采用定义式模式解释, 写出其穿着位置及特征, 中心词“鞋”居末。

皮鞋:采用天然皮革为主要原料配合其他合成材料制造的鞋。例如:

(28) 孙膑穿上这双皮鞋, 依靠较硬的靴帮和鞋的支撑力可以行动了。

释义模式:采用定义式模式, 中心词“鞋”居末, 重点强调其制作材料。

四、俄汉语表服饰名词的词典释义模式对比

通过对俄汉表服饰名词的词典释义进行对比, 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俄汉语之间的异同, 从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俄汉两种语言, 挖掘各自的词汇特点及其文化内涵。通过对比, 我们总结出俄汉语表服饰名词的释义模式特点及其异同, 并挖掘差异所产生的原因。

(一) 俄汉语表服饰名词的词典释义模式特点

1.俄语表服饰名词的词典释义模式特点

(1) 通过定义式对名词进行解释, 通常中心词居前或居中。

(2) 通过同义的名词进行解释。

(3) 采用主动形动词加副词进行解释。

2.汉语表服饰名词的词典释义模式特点

(1) 通过定义式进行解释, 通常中心词居末。

(2) 采用同义的名词进行解释。

(3) 采用定义式模式以及辅助释义模式进行解释。

(4) 通过穿着位置进行解释。

因此, 我们可以总结出俄汉语中表服饰名词释义模式的异同。

(二) 俄汉语表服饰名词的词典释义模式的异同

1.相同点

(1) 俄汉语都采用定义式和同义词的方法对表服饰的名词进行解释。

(2) 俄汉语对服饰词的释义都有总括词, 俄语中用одежда, 汉语中是“衣服”、“帽子”、“鞋”、“用品”。

2.不同点

(1) 俄语中有些词语是通过主动形动词和被动形动词进行解释的;而汉语中则多采用定义式模式及辅助释义模式共同进行解释。

五、俄汉语表服饰名词的词典释义模式差异所产生的原因

1.语言内因素

产生俄汉语表服饰名词的词典释义模式之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俄汉两种语言类型决定的,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是典型的分析语。汉语中的文字有的根据字形就可以猜出其所要表达的意思, 如“服装”的“装”字下半部是个衣字, 裤子的“裤”以及“衬衫”等字均为衣补旁, 从字形大概就可猜出是表示衣服的词。俄语属于印欧语系, 是屈折语。屈折语是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 其特点是用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以, 在俄语中有主动形动词、被动形动词, 词典中通过主动形动词、被动形动词对表服饰的名词进行解释。

2.语言外因素

除语言内因素外, 这种差异的产生与俄汉两民族的性格差异有关, 即语言外因素。俄罗斯人的性格比较外向、直接, 因此在释义时多直接提到其用途及材质, 一般中心词居首或居中。中国人的性格比较内敛、谦虚、敏感, 所以在表达上更含蓄些, 多写穿着位置, 同时, 中心词多居末。

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俄汉语间的区别, 以及具体词汇在意义上的区别, 理解俄汉两民族的不同认知方式, 掌握表服饰名词的命名理据性, 以便今后能够更准确地使用相关词汇。同时能够扩大我们的词汇量, 对更深入地研究俄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也可为今后研究俄汉的文化差异提供素材, 为词典编撰研究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1]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1.

[2]张会森.俄汉语对比研究 (下卷)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10

一、对《现汉词典6》“进行”等词语释义的讨论

(一)关于“进行”的释义

[ 进行] 动①从事(某种活动):~ 讨论│ ~ 工作│ ~ 教育和批评│会议正在~。(《现汉词典6》第677页)

该条目第一义项的释义语使用括注结合说明了“进行”一词的用法。括注内容“某种活动” 表明了它与被释词“进行”的配合关系,它是“进行”这个动词经常搭配的受事。

“进行”释义语后面的配例具体说明了被释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从而显示了词的语法特点。例子表明,“进行”常与受事组合,这与 “进行”的释义语所体现出来的词的语法特征基本一致。但是,四个例子中,末一例词语间的配合关系与前三例显然不同。符淮青曾指出,“解释实词的释义词语,许多具有同被解释的词相当的语法性质(如用体词性词语解释名词,用谓词性词语解释动词、形容词等),因此,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不是所有情况)将释义词语(可作些调整)替换句子中出现的被解释的词,而整个句子仍是可以接受的。”[2]这段话其实提供了一个释义是否等值的检验方法。按此法对“进行”的配例用释义语做个替换,以释义语中的核心意义“从事”替换配例中的被释词,“从事讨论、从事工作、从事教育和批评”,都说得通。 而“会议正在从事”有些不顺。这说明该词条被释词的语法功能义与释义语中的语法功能义不等值。如果等值,就不会出现第四个配例; 如果第四个配例成立,则表明释义语“从事(某种活动)”的语法功能义小于被释词“进行”的使用范围。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与“进行” 这个动词特殊的语法性质和语用实践有关。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里,把“进行”叫作“形式动词”[3],又根据所带宾语的性质,称“进行” 为谓宾动词,即它的后面只能带谓词性宾语[4]。 蔡北国称“进行”是“虚化动词”,他认为“进行”“这类动词一般能够带动词或动词短语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但是动词本身没有什么意义。”[5]对照这些说法,“进行”的释义语符合这些语法特征。配例的前三例“进行”的宾语“讨论、工作、教育和批评”都是动词性词语。而第四例“进行”后面却少了宾语。如果把名词 “会议”硬当成“进行”意念上的宾语,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此句移位变换就成了“正在进行会议”,读起来别扭,与前三例也很不协调。

然而,“会议正在进行”又确确实实存在于人们的语用活动中。从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起,“进行”的释义中就配有“会议正在~”一例。此例延续了三十多年,可谓历时之久。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 的语料库检索系统中,包含“进行”的用例有182422条,其中,“会议正在进行”的用例有8条,类似“名+ 正在进行”组合(如“工程正在进行”)的用例有18条。这一方面说明“进行” 与动词搭配是它的主要功能,另一方面说明“会议正在进行”这种用法也在逐步扩大使用范围。 这种用法几十年来已经得到了使用汉语的人们的一致认可,就说明“进行”的义域有了变化, 其语法功能义也随之扩大,它不仅是“虚化动词”,只能带谓词宾语,也可以单独充当谓语, 相当于“实义动词”[6]。所以,为了达成释义语与被释词语法功能的一致,词典中“进行”的释义似可相应增加一个义项:(活动)持续。原释义可调整为:

[ 进行] 动①从事(某种活动):~ 讨论│ ~ 工作│ ~ 教育和批评。②(活动)持续:会议正在~。

(二)关于“从事”的释义

[ 从事] 动①做;投身到(事业中去):~ 教育工作│ ~ 文艺创作。(《现汉词典6》第218页)

该词条的第一个义项用说明的方法做了两种解释,用两种解释分别替代配例中的被释词, 就成为“做教育工作”、“做文艺创作”;“投身到教育工作”、“投身到文艺创作”。这里,除了 “做教育工作”之外,其他的说法好像都不是十分顺畅。“做文艺创作”之说有点牵强,“投身到教育工作”、“投身到文艺创作”之说有点不完整。这反映释义的左右项有不等值之处。仔细检查,问题出在右项的括注内容上。与动词“进行”释义语括注的功用一样,“从事”这个动词释义语的括注,也表示动作行为搭配的对象(受事),括注里的搭配对象是“事业”,而不是“事业中去”,因此,释义语“投身到(事业中去)” 如改为“投身到(事业)中去”或简而言之“投身(事业)”,再将其置于配例中替换,“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去”、“投身到文艺创作中去”,或“投身教育工作”、“投身文艺创作”,就比较顺了。

其实,“从事”与“进行”两词的第一个义项的释义构成了一个隐性语义链,即“进行”≈“从事”。如果把“从事”第一个义项的释义放到“进行”第一个义项释义后的配例中, 也应该被接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里,“从事”的第一个义项中没有“做”义,《现汉词典6》增加了这个解释,把它放到“进行” 的配例中,就能保持隐性语义链的等值。而用“投身到(事业中去)”的解释去替换“进行”配例中的被释词,由于括注表述不够严谨,释义的左右项义值也就不会相等了。在这方面,《两岸常用词典》[7]比较准确简明的释义值得借鉴:

从事 ①投身(某事业或活动)。[ 例] ~ 写作│ ~ 科学研究│ ~ 教学工作。

②〈书〉办事;行事;处置。[ 例] 勤勉~ │军法~。

(三)关于“永远”的释义

[ 永远] 副表示时间长久,没有终止:先烈们的革命精神~ 值得我们学习。(《现汉词典6》 第1568页)

上面讨论“进行”的释义时,是基于词语的固有用法,建议增加相应的义项。这里讨论 “永远”的释义,主要想说明应根据词语的新用法及时增补新义。有些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意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基础上,《现汉词典6》释义时,已将新义增补了进去,如单字条目的“雷、门、挺、宅”等, 多字条目的“大使、放电、纠结、漂白、山寨、 眼球、抓手”等,都补进了新义项。不妨比较下面二词在第5版和第6版中的释义:

[ 纠结] 动互相缠绕。(《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 纠结] ①动互相缠绕。②动纠合。③形思绪纷乱,心情烦闷。(《现汉词典6》)

[ 山寨] ①名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②名有寨子的山区村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 山寨] ①名在山林中设有防守栅栏的地方。②名有寨子的山区村庄。③形属性词。仿造的;非正牌的。④形属性词。非主流的;民间性质的。(《现汉词典6》)

显然,《现汉词典6》中“纠结”和“山寨” 都各增加了2个新义。新义项的增加,将被释词的全部语法功能反映了出来。但有少数词在释义时漏收了新义新用法,使得被释词的语法功能得不到全面的反映。“永远”的释义就是这样。上世纪90年代起,周洪波[8]、张谊生[9]等学者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词除了副词之外的其他用法。他们认为,“永远”不仅是副词,也具有形容词和时间名词的特征。事实的确如此, 在CCL语料库里,“永远”作定语的语料有817条,作“到”的宾语的,有172条。《现汉词典6》只标注了它的副词的意义及用法。我们知道, 副词通常是不充当定语、宾语、谓语的,而“永远”充当定语、宾语、谓语的现象越来越常见, 如果释义中它的新用法得不到补充,那么,这个词与释义语在语法层面就失去了平衡性,既不符合释义的等值规则,也不符合这个词使用的语言实际。不知《现汉词典6》在这个词条的解释上是出于何种考虑。

二、对汉语词典释义的认识

通过以上对《现汉词典6》中“进行”、“从事”、“永远”这几个词语释义的讨论,归纳几点对汉语词典释义形成的认识。

第一,释义的等值规则十分值得重视。等值规则,是语文辞书释义规则之一。它要求“被释的词位或义位跟元语言的义群在语义、语法、 语用等层面是等值的。”[10]事实上,释义时能注意到被释词与释义语在各个层面的等值很不容易。汉语词典释义较多的是做到了语义层面的等值,注重语法、语用层面的等值仍需做更细致的工作。

第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配例的选择和配例的功用。配例的选择,应从语言使用实际出发,要典型,又要尽可能完备地揭示被释词的语法功能。关于配例的功用,冯清高曾引用英国学者德莱斯塔尔(P·Drystale)的论述, 总结了六个方面:1)补充释义;2)展示词在上下文中的运用;3)区分词义;4)解释语法类型;5)提出其他典型搭配;6)指出适当的语域或文体层次。[11]在我国,语文辞书中配例的主要功能,多年以来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用来补充说明被释词的具体用法,显示被释词的语法功能,使被释词的意义进一步语境化。 蔡永强说,“词典的配例可以进一步揭示词目的实质,从多角度说明词目的内涵与外延,让词目的释义变得更加丰满、实用。”[12]其实,配例(或短语,或句子)不仅可以作为释义的佐证, 还可以成为等值规则的检验助手。在实词(尤其是名、动、形三类主体词)的释义方面,就可以合理地利用配例,采用词义替换法,即用释义语替换配例中的被释词,以检验释义中各语义链的等值情况。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11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戏曲词语 释义模式 词义演变

一、引言

戏曲词语是现代汉语词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词汇类聚,是传统社会里百姓学习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不过,近年来人们却忽视了这一语言现象,始终没有人对其进行系统的考察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戏曲一词有如下定义:①我国传统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②一种文学形式,杂剧和传奇中的唱词。”对此,我们将其标注指明是戏曲词语的视为研究对象;未明确标注的未明确标注的将参照《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以及《汉语大词典》对其进行对比考察,以便提高论述的准确性。

关于戏曲词语的研究,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专书戏曲词语研究,如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董树人《<戏曲词语汇释>误释例证》,王跃《<元刊杂剧三十种>戏曲词语研究》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戏曲词语词义发生了变化,如雷泽兵的《由戏曲行话引出的流行词语》,孙光莹《戏曲行业语的词义演变探析》,卢甲文《戏曲词语新释》等。

2012年6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6》)在人们的期待中以崭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了。它的问世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已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据统计,戏曲词语在《现汉6》中共有519条,占其总数的0.93%。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我们学习和研究现代汉语词汇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与研讨。

二、《现汉6》戏曲词语的基本特征

(一)音节形式计量分析

音节是指人们在听觉上自然而然感觉到的语音单位。《现汉6》中戏曲词语音节分布列表如下:

表1:戏曲词语音节形式数量统计分析

音节数量(条)百分比(%)戏曲词举例

单音节417.90%白、板、倡、丑、优、旦、鼓、外、戏、眼、折、生、净、介、去

双音节34065.51%白剧、帮腔、倡优、独白、赶场、老旦、排戏、西皮、水袖、说白

三音节9718.69%梆子腔、采茶戏、对手戏、跑龙套、潜台词、压轴子、先行官、弦子戏

四音节417.90%蹦蹦儿戏、唱对台戏、河南梆子、十三道辙、一板一眼、有板有眼

从上表可以看出,戏曲词语以双音节为主,共有340条,约占总数的 65.51%; 三音节次之,共97条,约占总数的18.69%;戏曲词最多只有四个音节,共41条,约占总数的7.90%。单音节戏曲词数量也很少,共有41条,约占总数的7.90%;

值得注意的是,《现汉6》单音节戏曲词语虽然数量很少,仅有41条,但其中的“白、唱、丑、出、倒、鼓、开、曲、剧、台”等戏曲词作为语素时却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478条多音节戏曲词中以其作为语素构成的有345条,约占 48.87%,如含“戏”多音节戏曲词最多,有“扮戏、采茶戏、高甲戏、猴戏、入戏、兴化戏”等91条;含“剧”多音节戏曲词有“楚剧、川剧、侗剧、沪剧”等45条;含“台”多音节戏曲词有“草台班子、对台戏、二人台、潜台词,台步”等14条。同样作为单音节戏曲词的“倡、优、折、外”等则构词能力不强。

(二)词类计量分析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3](P6)

《现汉6》把词分为12大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1]戏曲词语的词类分布列表如下:

表2:戏曲词词类分布数量统计分析

词性数量(条)百分比(%)举例

名词37672.45%白剧、白口、白脸、班底、班主、班子、板鼓、板胡、板式、板眼、梆子腔、悲剧、悲喜剧、北曲、本戏、蹦蹦儿戏、彩旦、

动词57 10.98%帮腔、变脸、表演、唱戏、串戏、串演、打诨、打炮、大团圆、倒嗓、反串、合辙、叫板、接戏、救场、开场、开锣、配戏、

从上表可以看出,《现汉6》戏曲词词类分布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两大类上,名词占绝对优势,共376条,约占总数的72.45%;动词次之,共57条,约占总数的10.98%。

除上表所展示的名词和动词这两大词类外,《现汉6》戏曲词词类分布还有如下特点:

第一,《现汉6》中的戏曲词语还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的数量有限,有“边式、当红、对工、对口、合拍、形似、神似、一板一眼、有板有眼、字正腔圆”等;量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仅限于“出、幕、票、折”等4个。

第二,《现汉6》中除了单一词性以外,519条戏曲词中还有部分词语有多个词性,如 :“傍角儿”它既可以指为主角配戏或伴奏,词性为动词;也可以指为主角配戏或伴奏的人,词性为名词。

第三,《现汉6》中所收录的戏曲词语有一小部分没有指明其具体词性,如:“唱白脸”(~)指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白色脸谱扮演反面角色,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像这样的戏曲词语还有很多,如“插科打诨、草台班子、唱红脸、吊嗓子、二进宫、粉墨登场、逢场作戏”等。这些词语在音节分布上都是三音节或四音节,属于固定短语。

(三)义项计量分析

“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一个词拥有多少个义项是从它所出现的具体语境中概括总结出来的。”[3](P234)据此根据义项的多少,我们将《现汉6》中所收录的戏曲词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具体情况列表如下:

表3:戏曲词义项数量统计

类别数量(条)百分比(%)例词

单义词37772.64%定场白、定场诗、侗剧、对白、对手戏、二花脸、反串、反派、福州戏、

嘎调、赣剧

多义词12524.01%大戏、对工、对台戏、二进宫、二人转、高潮、跟包、过场、后台、叫板、开打、开幕

从上表可以看到,在词义义项上,《现汉6》中的戏曲词语显得既清晰又简单。其中,单义词共计377条,占总数的72.64%,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多义词只有125条,占总数的24.01%。其中双义词100条,三义词20条。

《现汉6》中戏曲词之所以以单义词为主,看起来较为单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它的术语词性质所决定的。作为术语词,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单义性,因此交际时不受语境的限制,也不会产生歧义。

三、戏曲词语在《现汉6》中的释义模式

词义是词典编纂者们所关注的焦点和核心,因为词义的释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部字典质量的高低。在《现汉6》中,有的戏曲词语只采用了一种注释方法,而有的却综合了多种方法进行注释。通过统计和综合分析,我们发现,《现汉6》的释义模式主要由以下三种方法:

(一)定义式

《现汉6》中最基本的释义方法是定义式注释法。专业术语的注释,基本上是采取这种方法,因为它具备简洁明了、概括准确精炼的优点。“定义式注释法严格遵守了‘种=种差+属的逻辑定义模式,即在释义中往往用一个偏正式的词语来阐述。”[9]在这种释义模式中,所谓的“属”便是中心词,而“种差”便是这个中心词的修饰成分。《现汉6》中的戏曲词语由于属于专业术语的一员,因此它的很大一部分在释义时都采取了这种方法,具体释义方式又分为以下几类:

1.直接定义式

《现汉6》中戏曲词语的释义采用直接定义式,即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直接说明被释戏曲词语的特点。例如:

【定场白】指戏曲中角色第一次出场说的自我介绍的独白。

【打场子】跑江湖的艺人用敲锣鼓、吆喝等方式把观众找引来围成圆形的表演场地,叫做打场子。

【开口饭】旧时把以表演戏曲、曲艺等为职业叫做开口饭。

2.先定性再释义式

直接定义式,即先直接指出中心词,然后围绕中心词的特点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例如:

【花旦】戏曲中旦角的一种,扮演性格活泼或放荡泼辣的年轻女子。

【红净】戏曲中净角的一种,专演红色脸谱的人物。

【外】戏曲角色行当,扮演老年男子)。

3.先定义再举例式

有些词语直接定义后,我们并不能清楚地看到它的特点,因此便需要在后面作进一步的的阐述和说明。《现汉6》中的戏曲词语基本上是采用举例子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例如:

【板式】戏曲唱腔的节拍形式,如京剧中的慢板、快板、二流、流水等。

【地方戏】指产生于某一地区,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乡土色彩的剧种,如汉剧、湘剧、川剧、越剧等。

(二)溯源式

所谓溯源式的释义方式,便是追溯词源,找出构词的原因,即该词的命名理据。在释义的过程中,它要求我们本着寻根究底的态度对其进行探究和考察,以便增加词语释义的理据性。在《现汉6》所收录的戏曲词中,这种溯源式释义方式尤为明显。例如:

【白剧】白族的主要戏曲剧种,历史悠久,流行于云南西部白族聚居区。

【桂剧】广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广西汉族说北方话的地区。

【淮剧】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江淮戏,流行于淮阴、盐城等地。

(三)同义互训

同义互训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释义方法,即采用已经有过注释的词语作为它的同义词来进行注释说明。《现汉6》中的戏曲词语有很大一部分词语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注释。同义互训的优点便是用一个大家所熟知的、简单明了的词语去注释大家所不熟悉的事物,让读者对被注释事物有更清楚、更具体的认识。例如:

【倒板】戏曲唱腔的一种特定板式,一般作为成套唱腔的先导部分。也作导板。

【道白】戏曲中的说白。也叫念白。

四、戏曲词词义的发展演变

词的原始的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词语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就会在本义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的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词的多义是丰富词汇的一种手段,它不但丰富了词的内涵,扩大了词的适用范围,比起创造新词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经济、简便。

由上文对戏曲词语的义项分类统计,我们不难发现,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单义词在戏曲词语中占绝对优势,而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一部分戏曲单义词会发展成为多义词。根据戏曲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多种引申方式在本义的基础产生新的义项;第二类是新义取代旧义,即通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手段产生新义”。[10]下文将从戏曲词语词义演变方式、演变结果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讨论。

(一)词义引申

词义运动变化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就是词义引申。词义引申是指从一个词的本义出发,围绕着它的基本特点产生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意义。《现汉6》中戏曲词语引申方式有以下几种:

1.类推引申

类推引申,是指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在性质、特点、功能等方面具有类似的关系,即两种事物同属一类,我们可以根据某一事物的特点推断出另一事物。如:

“帮腔”一词,本是戏曲中的一种演唱形式,台上一人主唱,多人在台后合着唱。因“在台后附和某人唱歌”这一特点,后来引申为比喻支持别人,帮他人说话。例:他看见没有人帮腔,也就不再坚持了。“唱白脸”一词,本指在戏曲中扮演反面角色,现在指在解决问题时充当令人讨厌的角色。因“白脸”这一基本特点,引申出“令人讨厌”这一语义。

2.包含引申

包含引申,是指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在词义范围上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这种方式具体表现在词义由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的演变中。如:“唱主角”原指戏曲中的主演,现泛指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的人。“灯彩”旧时指演戏时用作舞台装饰或表演道具的花灯,现在泛指做装饰用的花灯和其他彩饰。“唱主角”和“灯彩”这两个词的词义范围都由特殊变为一般,本义都包含在引申义之中。

以上两种引申方式,类推引申是从词义演变前后的性质进行分析的,包含引申是从词义演变的范围进行分析的。

(二)词义演变的结果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词语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泛化现象,即扩大了词语的使用范围。

1)使用对象从个别发展到一般

【班底】旧时指戏班中主要演员以外的其他演员,现在泛指一个组织中的基本成员。

【班子】剧团的旧称,现在泛指为执行一定任务而成立的组织。

【开场白】指戏曲或某些文艺演出开场时引入本体的道白,也泛指文章或讲话等开始的部分。

2)表动作行为的词关系对象扩大

【捧场】原指特意到剧场去赞赏某位戏曲演员的表演,今泛指特意到场对别人的某种活动表示支持,或对别人的某种活动说赞扬的话。

【倒彩】也叫“倒好儿”,即对演员、运动员等在表演或比赛中出现差错,故意喊“好”取笑。

【出彩】旧时戏曲表演杀伤时,涂抹红色表示流血,叫出彩,也指出丑(含诙谐意)或表现出精彩来。

“班底、班子、开场白”原是戏曲行业语,适用范围仅限于与戏曲有关的组织、活动,现在则泛指一切与之相关的团体和活动;“捧场、倒彩、出彩”原是戏曲行业语中表示动作行为的词,现在这些词的使用范围明显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于“戏曲”的限定。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词语在使用过程中,适用范围由宽变窄,即应用对象由一般到具体,词义由一般意义变为特殊意义。如:“串戏”演戏,特指非专业演员参加专业剧团演戏。

3.词义的转移

所谓词义的转移是指由表示甲类事物的词语去表示乙类事物。

1)表名物的词其适用对象发生变化

【科班】旧时指招收儿童,培养成为戏曲演员的教学组织,现也泛指正规的教育或训练。

【老板】旧时对著名戏曲演员或组织戏班的戏曲演员的尊称,现指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

以上两个词语演变前后的词性都是名词,但本义和新义的性质不同,适用对象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科班”本义指戏曲教育类,现泛指一般的教育;“老板”由旧时的戏曲演员演变为现在的私营工商业者。

2)表对象行为的词其适用对象发生变化

【唱对台戏】原指两个戏班为了抢生意,同时演出同样的戏。现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反对或搞垮对方。

【开锣】原指戏曲开演,现也泛指活动开始。

以上两个词演变前后的词性都是动词,但前者从竞争唱戏发展到一切竞争行为,而后者从戏曲开演演变为一切活动开始。

3)表形状的词其适用范围发生变化

在传统戏曲中,“有板有眼”本指戏曲中唱腔合乎节拍,现多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和章法。同样,“一板一眼”也发生如此变化。

此外,还有感情色彩的转移,《现汉6》中的戏曲词语大都由中性词而变为贬义词,如:“粉墨登场”原指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后台”原指剧场中在舞台后面供演员化装、休息的部分,演出的艺术工作属于后台范围,现比喻在背后操纵、支持的人或集团,“傀儡”原指木偶戏里的木头人,现比喻受人操纵的人或组织。

五、戏曲词语的命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

(一)戏曲词语的命名理据

命名理据,是指词语在最初产生时语音形式和词义之间的关系。命名理据可以简单地分成显性理据和隐性理据。[9]显性理据是指词语的语素义和构词依据有着直接的,令人一目了然的联系,而隐性理据是指从字面上已经看不出词语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在戏曲词语的命名理据上,我们主要从显性理据方面进行分析。

1.以地方作为命名理据

在戏曲词语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地方来命名的词,例如:“川剧”指的是四川地方戏曲;“滇剧”指的是云南地方戏曲;“赣剧”指的是江西地方戏曲。像这样的戏曲词还有很多,如“海南戏、河北梆子、河南梆子、淮剧、徽剧、吉剧、晋剧、吕剧、陇剧、蒙古剧、苗剧、闽剧”等。

2.以颜色作为命名理据

颜色词在戏曲词语中并不少见,如看到“黑脸”一词,我们马上能想到忠正耿直、铁面无私的包公和粗率鲁莽的张飞;“红净”是戏曲中勾画红色脸谱的人,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唱白脸、唱红脸、黑头、红脸、红生”等。

3.以性质作为命名理据

符合以性质理据来命名的戏曲词,它的特点能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以便区别于其他的戏曲词。如:“小戏”指小型的、角色较少而情节又十分简单的戏曲;“连台本戏”指把一部长戏分成几次来唱。

4.以类属作为命名理据

戏曲词语中,有一部分词语是以类属理据来命名的,曲牌体戏曲,如:昆曲、柳子戏、莆仙戏;板腔体戏曲,如:秦腔、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有些则是既有曲牌体又有板腔体的多声腔剧种,如:赣剧、川剧、芗剧;还有一些是从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如:南方各地的花灯戏、花鼓戏、采茶戏,北方各地的秧歌戏等。

(二)戏曲词语的文化解析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组合而成,这就决定了戏曲的喜闻乐见性和浓厚的乡土气息。《现汉6》中的戏曲词语在文化内涵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地域性

中国地域广阔,这就决定了戏曲不可能只有一个统一的形式。不同的地方,其戏曲文化也各不相同。《现汉》6中有很多带有地方色彩的戏曲词语例如:“潮剧、楚剧、川剧、滇剧、、福州戏、广东戏、桂剧、海南戏、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花灯戏、花鼓戏、淮剧、黄梅戏、吉剧”等。

2.民族性

中国民族众多,由56个民族构成了中华民族这一个大家庭,而不同的民族,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例如“白剧、采茶戏、彩调、歌仔戏、汉剧、汉调、侗剧、蒙古剧、苗剧、彝剧、藏戏”等。

3.多元性

戏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舞蹈、武术、杂技、文学以及表演艺术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自己的内涵。例如:“花灯戏”是由民间玩耍花灯的歌舞发展而成;“表演唱”是一种带有戏剧性质和舞蹈动作的演唱形式;“变脸”是戏曲表演的一种特技。

4.时代性

戏曲词语中如“北曲”指元代流行于北方的戏曲;“传奇”指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南曲”指宋元明时流行于南方的各种曲调的统称;“南戏”指南宋初年形成于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戏”等,这些词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六、结语

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汉6》中的戏曲词,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戏曲词的音节形式上,双音节词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是单音节、三音节、四音节总数的 两倍多,这正是现代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反映。第二,在戏曲词词类分布上,戏曲词主要集中在名词和动词两大类上,其中名词占绝对优势。第三,在戏曲词释义模式上,戏曲词语主要采用定义式、溯源式、同义互训这三种释义方式。第四,从戏曲词语词义释义上看,词义主要从类推引申和包含引申两种方式进行演变,并产生了词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的结果。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归纳总结了戏曲词的显性命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本文研究成果期望对掌握、运用戏曲词语提供借鉴。然而,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在某些问题上考虑的也许不是很全面,希望后来者进一步分析研究,以弥补其不足。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2]中国戏曲曲艺词典[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5]孙长叙.汉语词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

[6]孙良明.词义和释义[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7]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8]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王渊.《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饮食词语基本特征考察研究

[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孙光莹.戏曲行业语的词义演变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11]刘银玲.《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植物词研究[J].东京文学,

2011,(9).

[12]岳春娴.《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方言词研究[D].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亓恒娜.现代汉语词典佛源词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1.

[14]陈雪.《当代汉语词典》外来词收录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3.

[15]段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词情况研究[D].山西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6]陈殿玺.试探词义引申的途径和方式[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1994.

[17]尹戴忠.近二十年汉语词义引申研究综述[J].湘潭师范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8]邵东波.《元刊杂剧三十种》戏曲词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1.

[19]田志平.与“场”相关联的两个戏曲词语[J].艺海,2009,

(12).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12

本研究的词典释义出自《现代汉语词典》 ( 2012) 与“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 зыка” ( 2000) ( 《俄语详解词典》) 。语料主要来自上述词典及《俄汉详解大词典》、CCL语料库 ( http: / /ccl. pku. edu. cn: 8080 /ccl _corpus )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рпу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 俄语国家语料库) ( http: / /www. ruscorpora. ru) 。

一、“甜”与 сладкий

《现代汉语词典》对形容词“甜”做出的解释为: ( 1) 像糖和蜜的味道 ( 跟“苦”相对) ; ( 2) 形容乖巧, 讨人喜欢: 嘴甜; ( 3) 形容舒适, 愉快: 他睡地真甜; ( 4) < 方 > 味淡: 尝尝甜咸。

“甜”的基本义是像糖或蜜的味道, 这种味觉体验能带给人愉快舒服的联想, 这也构成了该词语义延伸的一个主要的方向。而当甜得过头时, 便产生了腻的感觉, 这便形成了甜这一基本味觉概念隐喻的另一个方向。在汉语中, 单音节形容词“甜”并没有表现出甜一词丰富的隐喻内涵, 当其与“腻”、“美”、“蜜”等字搭配形成合成词时, 才体现出它丰富的含义, 所以对于它的隐喻义, 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汉语词典》中“甜”意义下给出的合成形容词或 [形容词 + 名词]词组来进行分析, 如“甜美、甜蜜、甜腻、甜腻腻、甜润、甜丝丝、甜言蜜语”。

首先, 味觉“甜”能与嗅觉、听觉产生通感, 我们可以说“甜甜的气味”、“甜美的声音”。“甜”可以表达愉悦舒服的感觉, 即情感上可以是幸福甜蜜的, 例如:

( 1) 他想到孩子们都长大成人, 心里甜丝丝的。

过甜的还可以让人联想到不舒服, 虚伪的感觉, 例如:

如果分析“甜”在概念隐喻中的映射模式的话, 我们可以看出“甜”这一词从基本味觉义分别向味觉以外其他生理感觉域 ( 如“甜美的声音”) 、情感域 ( 如“甜丝丝”) 与感官、情感外其他抽象特征域 ( 如“甜言蜜语”) 映射。

奥热果夫词典对сладкий的释义有: 1) Имеющий приятный вкус, свойственный сахару или меду ( 糖蜜等特有的令人愉快的味道) ; 2) Приятный, доставляющий удовольствие ( 让人愉快满足的) ; 3) Приторно - нежный, умильный ( 甜腻的, 迷人诱人的, 谄媚的) ; 4) Льстивый, лицемерный ( 阿谀奉承的, 伪善的) 。

我们可以看出, сладкий的基本意义为糖或蜜的味道, 即甜味, 如сладкий пирог ( 甜馅饼) , сладкое вино ( 甜酒) 。在俄语中, 作为名词的сладкое还可表示甜食的意思。甜这一基本味觉作愉快、舒服、满足这一含义讲时, 隐喻投射到味觉、触觉、听觉等多种生理感受域以及心理感受域, 可译为“可口的”、“香甜的”、“悦耳的”、“愉快的”等, 例如:

сладкие харчи ( 舒服的饭食) →可口的饭食[味觉域→味觉域]

сладкий поцелуй ( 愉快的吻) →甜蜜的吻[味觉域→触觉域]

сладкая мелодия ( 愉快的旋律) →悦耳的旋律[味觉域→听觉域]

сладкий аромат ( 让人舒服的芳香) →甜蜜芬芳[味觉域→嗅觉域]

сладкий сон ( 愉快的觉) →香甜的觉[味觉域→心理感觉域]

сладкие часы свиданий ( 让人内心愉悦的约会) →甜蜜愉快的约会[味觉域→心理感受域]

俄语中сладкий做“心理感受”讲时, 不仅有“香甜的”、“愉悦的”含义, 还可以转义为“幸福的”、“美满的”, 如сладкаяжизнь ( 美满的生活) 。

此外, сладкий向另一个相反方向转义时, 表现为приторно - нежный ( 过于温柔的, 腻人的) 和льстивый ( 阿谀谄媚的) 。例如:

сладкие речи ( 过甜的话) →甜言蜜语[味觉域→抽象特征域]

сладкая улыбка ( 甜腻的一笑) →谄媚的一笑[味觉域→抽象特征域]

сладкие комплименты ( 过甜的赞美) →谄媚的赞美、恭维[味觉域→抽象特征域]

在口语中, сладкий还可表示不咸不辣的、淡的味道, 如сладкие огурцы ( 鲜黄瓜, 非腌制的) 、сладкое молоко ( 鲜奶, 未发酵的) 。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汉语中和俄语中对甜的体验与联想是完全相同的, 其隐喻在两种文化中有着完全相同的体现, 这说明了不同民族对某些基本体验的共性。

二、“苦”与 горький

《现代汉语词典》对“苦”作为形容词的解释有三个: 1) 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 ( 跟“甘”“甜”相对) ; 2) 难受, 痛苦: ~ 笑, 艰 ~ , 愁眉 ~ 脸; 3) < 方 > 出去得太多, 损耗太过: 这双鞋穿得太 ~ 了, 不能修理了。

奥热果夫词 典中горький有 两个基本 释义: 1) Имеющий своеобразный едкий и неприятный вкус ( 带有特殊令人不愉悦的刺激味) ; 2) Горестный, тяжелый ( 痛苦的、沉重的) 。

可以看出, “苦”的基本意义是与“甜”相对的味道。因其具有刺激性的特点, 所以“苦”既是味觉词, 也是嗅觉词。汉语中可以这样说: “这药水闻着有一股苦味。”在俄语中也有горький дым 的说法, 即“呛人 ( 刺激) 的烟”。

我们知道, 味觉词可表达情感状态与抽象特征。当“苦”这一味觉词用来表示情感意义时, 常让人联想到苦恼与悲伤, 如:

苦闷 ( 味觉“苦”与生理感觉“闷”产生联想) →痛苦心烦[味觉域→情感域]

苦恼 ( 味觉“苦”与感情状态“恼”产生联想) →痛苦烦恼[味觉域→情感域]

горькие слёзы ( 痛苦的眼泪) →悲伤的眼泪[味觉域→情感域]

горький смех ( 痛苦的笑) →苦笑[味觉域→情感域]

俄语中的горький与汉语中的“苦”在与某些抽象名词搭配时, 都表现出了丰富的内在含义, 例如:

苦境 ( 充满苦难的环境) →非常艰难的环境[味觉域→抽象特征域]

苦旅→艰辛的旅途[味觉域→抽象特征域]

苦命→不好的命运[味觉域→抽象特征域]

苦刑→残酷的刑罚[味觉域→抽象特征域]

苦差→繁重、辛劳的差事[味觉域→抽象特征域]

苦雨→连绵不停、久下成灾的雨[味觉域→抽象特征域]

горькая судьба ( 充满苦难的命运) →苦命[味觉域→抽象特征域]

горький опыт ( 充满痛苦的经验) →沉痛的教训[味觉域→抽象特征域]

горькая речь ( 导致难过的话) →伤心话[味觉域→抽象特征域]

горькая истина→痛苦的真理[味觉域→抽象特征域]

通过以上语例我们可以看出, 俄语中的горький与汉语中的“苦”几乎具有相同的隐喻, 两个民族对这种感受的联想是几乎相同的。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 俄语中的горький除了我们说的“苦”外, 还表示类似辣或呛的刺激性味道, 而汉语的“苦”在方言的使用中还可表示“磨损”的意思。

如果分析“苦”的映射模式, 我们可以看出, 不论是汉语, 还是俄语, “苦”这一词都分别向味觉以外其他生理感觉域 ( 如горький дым) 、情感域 ( 如“苦闷”) 与感官、情感外其他抽象特征域 ( 如горькая судьба) 映射。

三、结论

我们可以看到, 不论是《现代汉语词典》, 还是奥热果夫词典对味觉形容词“甜 ( сладкий) ”与“苦 ( горький) ”的基本释义都很简单, 然而其词语搭配范围却非常广且表现出了丰富的语义内涵。“甜”和“苦”是两个相对的味道, 能带给人两种完全相反的味觉体验与联想。在俄语与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中他们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意义, 其多种隐喻用法也好似不谋而合, 这体现了隐喻认知的共性。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大学.俄汉详解大词典[K].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六版) [K].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3]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154.

上一篇:敲诈勒索下一篇:选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