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词释义

2024-09-16

近义词释义(通用4篇)

近义词释义 篇1

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 词汇教学可谓是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词汇也是留学生汉语基础课程中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而汉语的词汇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更是博大精深, 有很多意义相近的词语一旦用错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尽快找到更简洁、通俗的近义词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未来的发展。不但如此, 我们还要兼顾外国学生们的习得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他们在习得过程中的偏误进行重点分析。

所以尽管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经有很多了, 但介于它的常见性和实用性, 笔者还是要以自身的角度及理解来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释义这个问题说上一说, 希望能给同样投身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中的朋友们些许的帮助。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释义的主要方法

词语释义的方法有很多种,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的也很多样化。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 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 一) 动作、表情展示法

这种释义方法主要使用肢体动作或手势、面部表情等来解释词语, 它所解释的词语可以涉及很多方面, 但最普遍的用来解释意思相近的动词。比如: 问、询问、质问、提问、疑问等词语, 教师就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加上适当的表情来告诉学生们这些词的差异。还有比如在解释众多提手旁动词“推、拉、抬、提、挑、拖、拽”, 和足字旁的动词“踢、踏、踹、跺、踩”时, 教师们如果用肢体动作就会解释得比较清楚、明了, 同时也更易于学生理解记忆。但是在使用动作手势时, 教师需要事先了解不同国家的学生对于同一手势体态语的不同理解, 要照顾到他们的感受, 随时注意言语间的礼貌问题。

( 二) 实物展示法

实物展示法是指利用具体事物或实物照片、图表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近义词语释义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解释意义相近的名词, 在教学观摩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很多学校的教室里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实物模型或是挂图, 其中家具、水果、交通工具、文具等实物的名称就会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解释。在进行教学中, 教师们可以直接拿出实物或指着图片告诉学生们这个是什么东西、那个又是什么东西, 教具准备不足时教师甚至还可以直接在黑板上画出实物的外形轮廓来进行词语释义。这种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非常实用, 而且具有很高的效率。

( 三) 情景展示法

情景展示法是指利用具体情景景和环境来进行近义词语释义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解释方位词或是表示具体方向的词。在解释这些词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学习工具、布置、周围的环境。比如在解释“中间、中央、中心”这些方位名词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用屋里的桌椅、黑板、门、教科书等; 教师可以用两本书夹一支笔来解释“中间”, 即告诉学生们笔在两本书的中间, 或者解释“中心”就可以指着教室正中的一张桌子说桌子在教室的中心。这种词语释义方法较之前的两种来说是最为简便、易于操作的一种, 而且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率比较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遍, 目前, 汉语课堂上利用计算机教学十分流行。情景展示法这种释义方法和计算机结合, 能够实现声、像的完美结合, 从而顺应了语言教学的需要, 例如教师可以制作PPT、Flash动画等使情景展示更具体、生动。

( 四) 反义解释法

反义解释法是指遇到意思接近且不易分辨的词时, 用与他们意义相反的词来进行释义的方法。例如在解释“冰凉”与“冰冷”这一对近义词时就可以用对应的反义词来辨别他们的差异, “冰凉”和“温暖”相反, 主要在于可以触摸到的感觉, 常用来形容事物, 意思相对具体。而“冰冷”则和“火热”相反, 是抽象的感觉, 常用来形容心态、气氛等。理解了“温暖”和“火热”也就能相应的理解了“冰凉”和“冰冷”。但是教师在使用反义解释法时一定要注意使用学习过的词语, 不然就会越解释越难, 越来越复杂, 无形中反倒加大了要学习的词汇量, 会让外国学生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 五) 下位词列举法

下位词列举法是指列举隶属于某一个上位词范围之内的几个词语来解释意义相近的上位词意思的方法。众所周知上位词语是表示比较普遍的一般的概念, 而他们的下位词是其分支, 用分支解释概括就会脉络清楚明晰。例如“家具”“家电”, 在解释这一对近义词时, 教师就可以列举出他们的下位词, “家具”的下位词由“桌子、沙发、床、衣柜、壁橱”等组成, “家电”的下位词由“微波炉、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组成, 理解了具体的家具或是家用电器是什么就自然知道他们统称为什么了。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近义词释义方法更适合对外汉语课堂的中级、高级班, 初级班不太适用, 因为这种方法需要留学生有一定的中文词汇量, 不然连具体事物都不知道名称, 又如何能联想到上下位词的方面呢。

( 六) 语素还原、扩展法

在我们讲解近义词时不难发现, 很多近义词其实都具有相同的语素, 理解了基本语素的意义, 那么再在基本语素的基础上扩展或者将词语去掉旁支只留相同语素的方法就称为语素的还原、扩展法。例如: 在解释“宽广、宽敞、宽阔”这一组近义词时, 就可以先还原出基础的语素“宽”, 之前就了解了“宽”是指面积或空间范围很大的意思, 那么自然就不难理解它扩展后的词语了。各种类型的近义词其实都可以进行还原或扩展的, 只要在教学中认真准备, 努力联想, 再审计好讲解思路, 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释义效果。

( 七) 启发、诱导法

在实际的近义词教学中, 有时候教师长篇大论的讲解对学生来说未必有效果, 反倒还会让学生们不耐烦。在讲解中适当的启发诱导一下同学, 让他们想象, 更能加深他们对词语含义的印象。例如: 在讲解“吧、吗、呢、啊”这一组相近对的语气词时, 用启发诱导法就会比较有效果。这组相近的语气词, 如果教师直接灌输哪个词用在什么位置、表示语气有什么差异啊, 外国学生们根本就不会理解, 也不可能在实际生活中顺利的使用。而让他们听一组对话如“小明、你去哪啊?”“你没生气吧?”“我喜欢玫瑰花, 你呢?”“他作业做完了吗?”, 通过对话很多学生就会自然地根据语气来猜测出这些词的意思了, 教学效果照之前事半功倍。

( 八) 母语解释法

母语解释法是指用学生的母语解释近义词意思的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都会使用大部分国家留学生都熟悉的英语。但是这种释义方法释义者一般不是教师, 多数情况下是教材, 现在通行的留学生汉语教材都会采用双语甚至是三语式, 这样不仅方便教师授课, 更能便于学生自习使用。例如对近义词“爱好、喜欢、喜爱”的英语释义辨析为: The object of the verb爱好is often a thing or an activity rather than a person. 喜爱usually takes a noun as its object. 喜欢could have a verb or a clause as its object这种释义方法教师选择时还是要慎重, 要明确主次。只有在用中文释义不清楚时辅助一些英语, 而不能长篇英语讲解, 这样就会失去了汉语课堂教学的重点。

二、留学生近义词习得偏误分析

由于近义词的辨析问题是在汉语学习者在掌握了基本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才涉及到的, 因此, 我们关注的对象主要为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高级班的学生, 同学基本上都是来中国一年以上的, 中文水平很高, 他们上课时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发展汉语》系列教材。本篇文章的调查问卷中的调查对象涉及五个国家, 分别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韩国、布隆迪、肯尼亚。问卷共有20 题, 分别涉及了他们学习汉语的时间、认为汉语的难点、认为近义词习得的难易程度、以及多组近义词含义的辨析, 问卷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形式, 四个选项。笔者一共发出了20 份问卷, 收回了18 份, 收回率为90% 。通过调查, 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一) 留学生们总体上认为近义词的习得有难度, 习得程度不容乐观。

( 二) 近义词习得偏误发生的概率最高的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最不容易发生偏误的为近义的名词。

( 三) 偏误大多数覆盖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意义轻重上, 第二在搭配用法上, 第三在词义色彩上。

( 四) 不同国家同学对于近义词的习得跟他们的母语有一定的关系, 母语迁移对偏误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就结论的第三点, 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学生近义词习得偏误。 ( 例句中前面带星号的句子为错句)

1. 意义轻重方面的习得偏误

意义轻重是说近义词表示出来词义的程度有轻有重。外国学生们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近义词之间表意的轻重就会遣词造句不当, 或意义表达程度过重, 或过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对比一组外国学生造的句子A、* 小明的妈妈恳求他每天做一百道口算题。B、小明的妈妈每天要求他做一百道口算题。明显第一句中“恳求”这个词意义表达过重了, “要求”是指妈妈为小明定的目标和任务, 而“恳求”则表现出了央求对方做什么事情的含义, 意愿表示得过于强烈。

2. 搭配对象方面的习得偏误

近义词的搭配对象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这个词它是可以接宾语还是不能接宾语, 是用于人还是事物, 是用于感叹语气还是肯定语气, 是用于具象还是抽象等等。这个问题也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所在, 很多学生的习得效果很不理想,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解决, 就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 遇到相似的问题就会刻意的回避, 从而影响学习汉语的热情。

同样的, 笔者举了组例句来分析一下近义词搭配方面外国学生易犯的错误。例如: A、* 听了丽丽的话, 他是怎么样都宁静不下来了。B、听了丽丽的话, 他是怎么样都平静不下来了。第一句明显存在着搭配对象的错误, “宁静”是用来形容环境平和、氛围宁静, 没有噪音, 而不能去形容人的心情。而“平静”的适用对象一般为人, 是形容人的心情、人的生活没有不安和动荡, 很安稳。

3. 词义色彩方面的习得偏误

汉语的近义词具有很多的表达色彩, 经常接触到的有褒义色彩、贬义色彩、书面语体色彩、口语色彩等等。近义词的词语色彩很多有是与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有关的, 外国学生们由于对中国文化方面了解不够, 有时就会把近义词的色彩义弄混淆。因此教师要在讲解近义词时抽出一定的时间重点强调词语的各种色彩。这个方面笔者也举了组例句来体会近义词习得的偏误。例一: A、* 我很怀念以前的朋友。B、我很想念以前的朋友。第一句用法错误汉语中二者都有“惦记、挂念”的意思, 但语体色彩不同, “怀念”带有庄重的色彩, 多用于书面语; “想念”则书面语和口语都适用。“怀念”经常说怀念已经去世的人, 为了避免别人误会成是已经去世的朋友, 还是尽量不要乱用。

三、结语

对外汉语是近几十年才热起来的学科, 各方面的研究都不如本土学科, 可以挖掘的方向有很多, 是很值得探索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释义与辨析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 这方面的成果对对外汉语教师和汉语学习者的帮助都会很大。笔者会继续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会在以后的观摩或授课时更加留意细节, 把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中来。真诚的希望对外汉语教学中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都会蒸蒸日上、繁花似锦。

参考文献

[1]陈枫.对外汉语教学法[M].中华书局, 2008.

[2]李立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

[3]卢燕.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误用的原因及对策[J].

[4]卢福波.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释例[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5]卿雪华.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以泰国学生为例[J].

[6]田园诗.留学生近义词习得偏误分析与教学对策研究[J].

近义词释义 篇2

喜爱之情。 《礼记·乐记》:“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史记·律书》:“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二、爱心词语近义词

关爱

三、爱心词语造句

1、爱心是散布在苦涩的咖啡之中的白糖,使痛苦的人,享受到生活中的甜蜜。

2、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爱心永铸付出无限。

3、爱心奉献于幼儿,真心服务于家长,恒心钻研于教育。

4、爱心是一轮炫耀在初春的太阳,使精神颓废的人看到人生的美好。

5、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6、用爱心浇灌娇嫩的花朵,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7、爱心是一块衔含在嘴里的奶糖,使久饮黄连的人尝到生活的甘甜。

8、爱是沟通心灵的钥匙,愿我的爱心时时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9、用我的细心,耐心和爱心,换你的安心[],放心和舒心。

10、爱心是一杯泼洒在头顶的冰水,使高热发昏的人得能冷静地思索。

11、道德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爱心能开启心灵的天空。

12、爱心是一阵炎炎夏日的清风,使心急如焚的人感到无比的凉爽。

13、用爱心来做事,用感恩的心做人。

14、用细心、耐心、知心、爱心搭建师生心灵的通途。

15、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它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16、让我们每个人献出一份爱心,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17、中队长积极倡导在同学中开展献爱心活动。

18、教育孩子,既要有爱心,又要有耐心。

19、只要人人都点燃爱心的火种,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20、李老师知识渊博,富有爱心,受到了同学们的尊敬。

21、大家为失学儿童奉献了一片爱心,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

22、为了拯救濒于灭绝的大熊猫,我们每个人都献出了一份爱心。

23、老师用爱心教育同学,很见成效。

24、让我们每个人都奉献一份爱心,使更多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25、为了拯救国宝大熊猫,每个同学都献出了一分爱心。

26、爸爸妈妈对我爱护备至,我一定不辜负他们的一片爱心。

27、全社会关心孤儿,送爱心的情景真是太动人了。

28、爱心是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29、我校同学倡议开展向山区辍学儿童献爱心的活动。

30、爱心是一缕吹拂在炎夏的清风,使暴躁闷热的人感到生命的愉悦。

31、只要一方有难,全国人民都会竭尽全力奉献自己的爱心。

32、小明莫名其妙地被老师训斥了一顿,心里很不服气。爱心天使。

33、他一直珍藏着学生的照片,爱屋及乌,这也是教师爱心的体现。

34、只要人人献出份爱心世界会更美好。

35、每人都应献出一份爱心,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

36、爱心是一块竖立于森森里的路标,使徘徊踟蹰的人看到前途的光明。

37、爱心是一场倾泻在夏日的大雨,使渴望帮助的人感到真情的援助。

38、爱心是一阵飘扬在天空中的花香,使痉难堪的人感到人间的温馨。

39、敬业专业造就一番事业,诚信真心奉献一片爱心。

40、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间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41、用金子般的爱心收获纯洁的欢笑与真诚,感受彼此心灵的贴近。

42、爱心是清泉,能滋润即将枯萎的禾苗。

43、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宽容别人的爱心,才能让别人宽容你。

44、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爱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45、妈妈对我充满了爱心。

46、爱心是风,吹遍每个角落。

47、爱心是雨,滋润大地万物。

48、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

49、你一天的爱心可能带来别人一生的感谢。

50、爱心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

51、爱心是一朵绽放在春日的花朵,使失落忧愁的人感到由衷的快乐。

52、爱心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

近义词释义 篇3

哲学释义学所倡导的普遍性、历史性、主体性、语言性的本体论理解观,在不断加深我们对“理解”认识的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看世界”的视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指向人们德性生成和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和个体品德社会化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从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两极,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下积极进行自我建构,以促进德性的生成与发展。哲学释义学揭示了人与文本、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理解的机制,为我们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供了新的视域。在此视域中,我们可以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如下新释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双方基于各自的“成见”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

基于哲学释义学对于“成见”的阐释,我们不难看出,“成见”是个体具有而个别化的现有经验,是一切认识活动的起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基于各自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思想观念等所形成的“成见”是不同的,而由此决定他们看问题时的视域范围也是不同的。同时,“成见”还意味着教育对象不是一块等待着教育者填入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白板”,他们也是思想的拥有者,具有潜在的主动性、能动性。因此,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视域差异达到某种程度的融合与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所在。事实上,在现代哲学释义学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双方基于各自的“成见”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应该指出的是,这种“视界融合”,“既不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的认同,也不是用自身的标准来使他人服从自己,而是自始至终包含着向一个更高的普遍性的上升,这种普遍性不仅克服我们自身的特殊性,而且也克服了他人的特殊性”[3]。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双方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所传递的教育信息而相互作用、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促使双方逐渐改变各自原有的“成见”而达成“视界融合”并生成新的视界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是教育双方朝向人类积累的有益经验和真理推进的过程,也是螺旋式上升、永无止境的过程。

鉴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兼顾教育双方的生活世界,努力构建教育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人的生活、活动和实践经验可以加以描述、形诸笔墨,用语言符号形式将人的经验表达出来的潜在可能性,使理解的任务更加具体化。实际上,释义学的“视界融合”是在各自“成见”的基础上,借助于语言符号、通过对话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育双方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有着共同的理解,还必须以比较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构成教育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基础。“交往行为者不可能走出其生活世界境域。他们本身作为阐释者凭借言语行为属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似乎是言语者和听者在其中相遇的先验场所;在其中,他们能够交互地提出要求,以致他们的表达与世界(客观的、社会的和主观的世界)相协调;在其中,他们能够批判和证实这些有效性要求,排除他们的不一致并取得认同。” [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必须深深植根于生活世界之中,这样符号传递的教育信息,才能为处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的教育对象所理解和接受,才更利于引导教育对象自我理解与反思。此外,由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知识和生活背景的现实差异,而双方只有在共有的知识和生活背景中,才能有效达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道德行为的共识。这也要求教育者主动构建与教育对象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并以此作为确定教育的起点和教育内容的依据,使得双方能够相互理解对方的解释,并通过对话促成“视界融合”,进而有效扩展教育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逐步实现教育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双方借助于语言符号平等对话的“问答逻辑”过程

如前所述,“视界融合”是通过主体间性的语言对话来实现的。平等对话是主体间“视界融合”的基本途径,也是释义学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有助于打破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促使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由“主客模式”向“互主体模式”转变,为我们重新审视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双方之间的本质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正如在理解活动中,作者与读者、文本与解读之间体现为一种“循环论证”的关系一样,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双方不再是二元对立的“主体—客体”关系,也不是“人—物”关系及“我—他”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与对话的社会性关系,即互构互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实现了对传统教育双方关系观念的超越。因此,一种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教育双方互为主体的双向讨论、交流和沟通,是二者之间“问答逻辑”的因果反馈活动。由于教育双方在思想境界、知识水平、人生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会存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民主平等的对话,双方进行心灵的对接、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能够给教育对象以深刻的经验体会,激发出广阔的思维空间。实际上,这是对传统启发式教育思想的一种更为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大力提倡互为主体意识,积极营造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将“对话原则”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现由传统的主体与客体间的权威服从关系到新型的主体与主体的民主交往关系的转化,是一个教育观念的转化。但真正的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的自由探究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中。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话有效进行离不开良好的情境和氛围,而这一良好对话互动氛围营造的前提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必须树立互为主体的平等意识,因为“为了消解自我认识中的私人性和主观性,达到对世界的共同認识,也就是由‘私人世界’进展到‘共同世界’,不同认识主体之间要相互交流,彼此沟通,并设身处地,转换视角,承认他人的主体地位及主体性”[5]。可见,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只有消除身份、地位的藩篱,真正确立起平等的主体际关系,双方才能敞开心扉进行真诚交流。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透过语言符号系统传达的教育信息才能真正成为联结教育双方的桥梁,教育者才能从一个控制者、支配者转变为一个真诚的对话者,进而为教育对象提供可资信服的理由,促使教育对象反思自身与社会要求的不适应,且自我觉悟、积极地超越这种不适应,从而达成“协商的共识”。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双方通过自我反思、角色领会以达到相互理解并获得道德境界提升的过程

释义学主要揭示跨差异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何以可能,其根源在于方法论方面所强调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作为以自我过去的思想和活动为意识对象,通过不断地反省和再思去获得新知、提高认识、纠正偏差,把握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助于自我确认、自我关照、自我扬弃、自我追求、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最终实现完美自我之目的。“理解人生意味着人在进行自我理解,自我发现。任何人都不能直接进入到他人的经验和思想中去,这样理解通过自我体验也就成为个人了解他人的间接方式。”[6]就此观之,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教育双方经由自我反思、角色领会以达到双方情感共鸣、相互理解和认同一致,并在此基础之上使互动双方获得思想政治道德发展和境界提升的过程。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承担责任,即:教育者的建构性主导功能与教育对象的自觉自为、能动积极的自我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使整个教育过程富有成效。教育双方进行自我反思,对自身素质状况和道德修养给予科学定位,不仅是提高各自道德修养的前提,也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正如罗杰斯所说:“我终于感到惟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长的影响的学习是自己发现并把它化为已有的知识。”[7]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思想的反思,重在引导人以自己作为对象进行思考。

所以,教育双方不仅要很好地自我反思,而且要不断地进行角色领会和换位思考。就教育者而言,一方面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评价,冷静、客观、深入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明确自己应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深入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新任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新要求,正确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找准基点,科学定位。就受教育者而言,要认真地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与教育者的要求相对照,反思自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而不断提升自己。同时,教育双方还要设身處地体验、感受对方,进行角色领会,否则,就谈不上双方的知识共享、情感共鸣、意义生成和精神觉解。尤其是教育者更应有意识地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把自己摆在受教育者的位子上去体验、感受被教育者的所思、所感、所为,从而拉近与被教育者的感情,把话说到被教育者的心里去,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杰.解释学域的学生道德理解问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1—74.

[2]G.Gadamer.Truth and Method[M].New York:Seabury Press,1975:262.

[3]裴立振.哲学解释学阐释视角下的师生关系[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3,(4):6—7.

[4]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394.

[5]涂可国.社会哲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77.

[6]何卫平.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224.

[7]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27.

【王杰,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队政治工作培训系政治机关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上海,200433】

辩论词语释义及近义词 篇4

一、辩论词语解析

辩难论说。《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餘,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説之。”《新唐书·徐岱传》:“於学无所不通,辩论明鋭,座人常屈。”明 沉自徵 《鞭歌妓》第一折:“幼喜文章,颇能辩论,説剑谈兵,自许以功名显。” 指辩难论说之才。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邢训》:“ 邢恕有文学辩论,然多不请而教人,士大夫谓之 邢 训。” 辩驳争论。

二、辩论词语近义词

斟酌 [ zhēn zhuó ]

商酌 [ shāng zhuó ]

争论 [ zhēng lùn ]

三、辩论词语造句

1、摆事实充分有力,讲道理精辟透彻,这场辩论会太成功了!

2、辩论中得分最高的并非一语中的的人,而是表现出最大容忍、更能克制的人。

3、针对“什么是勇敢”,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4、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辩论,既能活跃思想,又能提高认识。

5、辩论会上,每个人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6、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

7、客户不是用来与之辩论或比赛智力的,没有人能够在与客户的辩论中取胜。

8、与客户辩论胜利之时,就是丢掉客户之日,整合协调就是服务。

9、我爱争论,我爱辩论。我可不预期有人就安静的同意我的说法。这不是他们的工作。

10、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

11、自然,民主辩论总是众口难调,往往热情取代了理智。

12、辩论竞赛双方出口成章,针锋相对,真是有点相持不下了。

13、谁会知道呢,通过现在的辩论操练,说不定我们的学生就成为第二位叱咤风云的毛领导。

14、这个论题,大家已经辩论了两天,仍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15、在辩论会上,小红用有力的话语反驳对方。

16、爸爸跟我辩论时总是侃侃而谈,我老是讲不过他。

17、经过辩论,事情谁是谁非,已经白黑分明。

18、辩论会上,双方队员激昂慷慨,抑扬顿挫,各述理由,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19、时间能矫正我们谬误见解,考验真理与爱情,它是世间仅有的哲人,其他则都是辩论家。

20、辩论会上,双方辩手妙语连珠,气氛十分活跃。

21、在与五班的辩论赛中,我们班同学群策群力,终于获得了胜利。

22、辩论会上,他见无人为自己帮腔,态度也就变得谦虚多了。

23、这个辩论家的口才极好,说起话来行云流水,天马行空。

24、在学校的辩论会上,他妙语连珠的发言赢来了大家的掌声。

25、这次辩论赛中要求每位同学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26、他的持平之论,使辩论会场顷刻间鸦雀无声。

27、辩论会中小明说得头头是道,对方哑口无言。

28、原则问题应当辩论清楚,不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不了了之。

29、在辩论中要说服对方,必须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30、在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各持己见,争得难解难分。

31、辩论会上,他能言巧辩,终于胜了对方。

32、在候选人辩论中,她对细节更是了如指掌。

33、他一反平常的结巴,口若悬河似地辩论起来。

34、他是一个辩论高手,今天参加这场小型辩论会,不过牛刀小试罢了。

35、培养个人对事情追根究底的态度,辩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36、我倒是觉得跟那些信口雌黄污蔑真理的人辩论很可耻。

37、辩论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38、辩论会上辩手们妙语连珠,对答如流。

39、第一准备环节结束,老师郑重宣布辩论会开始。

40、年轻人辩论,咄咄逼人,让我想想再回答你提出来的问题。

41、你能言,他善辩,今天算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那就开始辩论吧。

42、辩论会上,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43、辩论赛上他滔滔不绝的说着自己的观点。

44、辩论会上,小吴据理反驳,说得对方张口结舌。

45、辩论会上,正方咄咄逼人的气势压得反方连连失误。

46、经过一番辩论后,他终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对方的意见。

47、双方分歧太大,实在无法辩论下去了。

48、双方的辩论僵持不下。

上一篇:高级研修班下一篇:平均关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