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修辞论文

2024-07-31

现代汉语修辞论文(精选8篇)

现代汉语修辞论文 篇1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一、分析题

1.指出下列词语的构成方式

说明(合成词)砖头(单纯词)化学(合成词)月亮(单纯词)革命(单纯词)鸟儿(单纯词)董事(单纯词)雪白(合成词)太太(单纯词)

2.分析下列单位,将他们分别归入词和短语,并简要说明理由

老鹰-老照片 木头-撞头 甘苦-雨雪 白菜-白布 雪白-雪堆

词 老鹰 木头 白菜 雪白

短语 老照片 撞头 甘苦 雨雪 白布 雪堆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词性。(1)他过分激动。(副)(2)你买了多少礼物?(代)(3)里面黑咕隆咚的。(代)(4)任何事情都应该尽力去做。(代)(5)将来一定属于你们。(代)4.辨析下列各组词,从作句法成分和组合能力上说明它们的语法特征。(1)友好-友谊 答:“友好”和“友谊”这两个词的语法功能不同,“友好”前面可以加“不”和“很”,而“友谊”不行。我们可以说“很友好”、“不友好”,但不能说“很友谊”、“不友谊”;“友好”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两国人民非常友好)和定语(友好邻邦),“友谊”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友谊第一)和宾语(增进友谊)。根据它们的不同功能,我们说“友好”是一个形容词,“友谊”是一个名词。(2)特别-格外 答:“特别” 强调特征与其它不同。可作形容词,例:她很特别;也可作副词,例:今天特别冷。“格外”是副词,强调与一般事物属性不同意。

5.区别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说明各组内词,哪些是兼类词,哪些同音词,哪些是词类活用。(1)这是一个误会/别误会了我的意思 兼类词

(2)苹果两块钱一斤/现在的一斤相当于古代的一百钱。同音词(3)他比阿Q还要阿Q。词类活用 6.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关系。

简单明了(并列)简单极了(补充)勇敢一点(补充)忍住悲痛(动宾)7.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有歧义的请作多种分析。

答:(1)对 校长的 讲话 进行 批评(2)发现 敌人的 哨兵 叫 王平

第一句没有歧义。第一句是个状中结构。对校长的讲话是介词短语做状语,其中校长的讲话可以划分出定语校长和中心语讲话。进行批评是中心语,应该是个连谓结构。

第二句有歧义。可以做两种分析:

1、主语:发现敌人的哨兵。谓语:叫。宾语:王平。主语又可划分为,定语,发现敌人,中心语,哨兵。主语中的定语有可以分为动语,发现,宾语,敌人。

2、动语:发现。宾语:敌人的哨兵叫王平。宾语再划分为:主语,敌人的哨兵。

谓语,叫。宾语,王平。主语再划分为,定语,敌人,中心语,哨兵。8.区别下列两组短语,证明它们各自的特点

(1)读三遍——读三篇(2)明天春节——明天完成 答:(1)“读三篇”是述宾结构,“三篇”是名量词,修饰的是它后面的名词性的词。

“读了三遍”是述补结构,“三遍”是动量词,修饰的是它前面的动词、形容词性的词。(2)“明天春节”是主谓结构。“明天完成”是偏正结构。9.请写出下列歧义短语的意义和类型

(1)菜不热了:菜凉了(主谓)菜不用加热了(主谓)(2)出土文物:出土的文物(偏正)出土了一件文物(动宾)

(3)没有买票的:没有人买票(动宾)还没买票的人(偏正)

(4)在火车上贴标语:在火车皮上贴标语(动宾)在火车里贴标语(动宾)10.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型

(1)看来不会下雨了。(插说语)

(2)爱祖国、恨敌人是战士们的共同特点。(双主语)

(3)这女孩手冻僵了。(主谓谓语)(4)你能做到这一点真不容易。(主谓主语)

11.用划线加注法分析下列复句,并指出层次之间的关系。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上的实际需要相联系,|| 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 如果 并列 并列 不是为人民所掌握,| 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也是不起作用的。假设(条件)让步 12.分析下列有语误句子,指出其原因,并改正。(1)老张的衣服比老王的衣服做得好。(老张的衣服比老王的做得好。)(2)林冲在高衙内派人一次又一次害他性命时才走上反抗的道路。(林冲在高衙内一次又一次派人害他性命时才走上反抗的道路。)

(3)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而且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

(4)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物品免遭盗窃,这是此次展览主办方深感头痛的问题。(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物品遭盗窃,这是此次展览主办方深感头痛的问题)13.下列广告词很有特色,指出它们在修辞上的特点。

(1)钻石音响-音响中的钻石(比喻)

(2)××牌蚊香,默默无“蚊”的奉献。(双关)

14.分析下列两个句子,指出它们用了什么修辞格,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1)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借喻)(2)感情的激流已经在胸中奔腾多日,眼看就要破堤而出了。(暗喻)

答: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关联想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渲染气氛,将情感与形象融为一体的目的。15.分析两面两句话,它们都可有两个意思。请问:它们都是双关吗?为什么?

(1)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答:这句话是歇后语,是双关。第一个意思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按照歇后话的原则,就是每个字都有本身的意义。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第二个意思是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外甥打灯笼自己是找人,找谁呢?当然是找大了了。所以就是大人丢了。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某人办了不好意思的人,丢人了。

(2)我想起来了。

答:这句话有歧义,不是双关。第一个意思是我想起床了。第二个意思是我想起某事了。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与古汉语语法相比,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现代汉语语法是现代汉民族使用语言的方法,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代汉语中很多词的意思,是由古代汉语的词意延伸而来,与古汉语语法相比,现代汉语具有以下几点变化:

1、词义缩小,如“鲜美”,古时候能修饰色彩、味道,现代汉语里一般表示味道;还有“妻子”,古时候是妻子和儿女,现在是女性配偶

2词义扩大:如“江”古时候就是长江,现代汉语里能泛指大河 3词义转移:“无论”在古代汉语里是不知道的意思,现代汉语是连词,表示假设

2.什么是语素?现代汉语语素有什么特点?

答: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素有两个特点:一是最小、不能再分割了;二是有意义。

3.什么是语法意义?请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语法意义是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例如,“大”和“眼睛”这两个词各有自己的意义,组合成偏正结构“大眼睛”以后指明这是“大”的“眼睛”,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眼睛?”这些都是组合所带来的语法意义。如果把同样的两个词组合成主谓结构“眼睛大”,“大”就不再是修饰“眼睛”,而是说明“眼睛”具有“大”的属性,回答的问题也相应地变成了“眼睛怎么样?”这是主谓结构给这两个词增加的语法意义。就某一结构组合中的某一个词而言,它同时具有词义和语法意义,例如在“眼睛大”中,眼睛具有“被说明的对象”这样的语法意义。如果我们不了解语法结构的意义,即使句子里的每个词都认得,还是不能正确地理解句子的意义。

4.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差异有哪些?

答: 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区别在于

1、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等句法成分;区别词只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只有加上“的”组成“的”字短语后才能作主语和宾语,所以区别词也称作“非谓语形容词”。

2、形容词可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

5.现代汉语里所有动词都可以重叠吗?重叠动词的语法意义是什么?

答:不可以。重叠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本质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种动作方开始与继续地进行,又表快完成之趋势,可用重叠法。

6.如何区别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

答:1.看这个词能否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时间名词属于名词,它必然具有名词的属性,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比如“现在是五点钟”中的“现在”充当了句子的主语,“昨天是星期天”中的“昨天、星期天”分别充当了句子的主语和宾语,而“今天的中国人,已不再是东亚病夫”中的“今天”则充当了句子的定语。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等,是不能作主语、宾语的。

2.看这个词能否与介词组成介宾短语。时间名词一般都可以与介词组成介宾短语,而时间副词则不能。比如“在当今,这种规象是不足为怪的”中的“当今”,就是如此。

3.看这个词能否受其他词类的修饰。能受其他词类修饰的是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不能受其他词类的修饰。比如“去年的今天,我们是在客栈里”,“美丽的春天,鲜花盛开”,这里的“今天、春天”都是时间名词。

7.兼语短语的特点有哪些?

答:兼语短语最早叫“递系”短语,是一个动宾短语套上一个主谓短语的复杂短语。如:在“叫你去”中,“你”兼作“叫”的宾语和“去”的主语,因此叫“兼语”。兼语短语里的两个动词不属于一个主体,而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主体。这一点是与连谓短语不同的。兼语短语有一点值得注意:必须弄清,动词1和动词2之间的语义关系。如果仅从兼语短语的第一个动词来看它的特点,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动词1有使令意味;二是动词1通常是表示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动词;三是动词1是“有、轮”等表示领有或存在的。例如:兼语短语里的兼语对于后面动词2来说,也不仅仅是施事,还可以是受事以及相关的事物等。

8.请举例说明谓语与词类的关系。

答:一般来说,充当谓语的大多是动词,按词在造句中的不同作用而分出来的类一般称作词类。现在一般将汉语的词类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十二类。也就是说谓语一般是由词类中的动词来充当的。比如说“某某参加考试”,则参加是动词作谓语,而某某是名字做主语,考试是名词做宾语。

9.中心词是谓词的偏正词组都是谓词性的短语吗? 答:不是。

10.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句法结构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层次分析法,又称“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单位(包括短语和句子)的直接成分进行结构层次分析的方法。由于切分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二分,所以层次分析法又称作“二分法”。语法从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的符号序列。线性排列是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出或写出的形式。但是语法结构却是有层次性的,层次是指句法单位在组合时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先后顺序。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将一个句法单位(联合短语等由多个直接成分组成的短语除外)切分成两个直接成分,直到不能再切分为止的句子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切分结构层次,第二步是确定结构关系。表层的线性关系背后暗含着隐性的层次关系。小的语法单位是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大的语法单位是由小的语法单位组合而成的,本身又可以成为更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语法结构的每个层次一般直接包含比它小的两个语法单位,这两个小的语法单位就是直接成分。每一个直接成分又可以包含更小的直接成分。切分过程中应注意:①第一步切分非常重要,第一步切分不当,后面便容易全都切错。②必须逐层切分,直至分析出每个实词,语素不需要切分。③为避免切分过程中 4 的遗漏,一般采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逐块切分的分析步骤。层次分析法中常用的图解表示法是切分法、组合法和树形图。

11.举例说明汉语里的语气表现手段。答:陈述语气,如“我已经吃过了”;感叹语气,如“这饺子真是好吃啊”;疑问语气,如“你会包饺子吗”;祈使语气,如“别再吃了”;反问语气,如“难道你还没吃饱吗”等。

12.说明紧缩句与单句的区别。

答: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紧,是紧凑,指分句间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它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13.语法学中将一个具体看作省略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答: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第二,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

14.请举例说明汉语修辞的民族性。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所谓文化传统,包括由种种因素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哲学观点,审美观点,以及反映这些特征、习惯、观点的各种文化成就。

①在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多,用的方面广。“比”的方式有种种,总的就是不直说,而以此喻彼,让听者或读者自己去理解。一般修辞学上讲的“明喻、隐喻、借喻”等都是“比”,就连“夸张”、“移就”等,往往也是“比”或者包含有“比”的因素;各种成语,许多都是“比”的运用。大量的、多方面的用“比”,反映汉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侧面。有些比,许多年来长期使用,几乎成了一种定型的惯用语,甚至浓缩成为一个常用词,如“推敲”、“琢磨”等。在汉语词汇里有一部分词,实质上就是用比的方法构成的。这样的词并不是先有一个基本义或本义,然后才孳生出来一个比喻义(如“扣帽子”的“帽子”,“背包袱”的“包袱”),而是即以比喻义为本义的,如“蚕食”、“鲸吞”、“瓜分”、“席卷”、“囊括”、“海碗”、“海量”、“童心”、“水蛇腰”、“八字脚”、“漆黑”、“焦黄”等。动词、名词、形容词各类里都不少。不少文章整篇是一个比喻,用来阐明一种道理。这个事实是汉语用比特别多的一个有力证明。喜欢用比,善于用比,既是民族智力和语言素养的反映,也有某些社会历史因素,并且产生某些社会影响。历代很多关于婉言进谏,以至象《史记·滑稽列传》中那些俳优用幽默的比况向君主进谏成功的例子。同时, 探求“弦外之音”,向字里行间揣测含有什么深文大义,以至流于牵强附会的风气也很盛。《诗经》里不少民歌以及历史上其他一些状物抒情的诗文被解释成为称颂在上者的事情很多;被解释成为讽刺在上者因而遭受贬谪以至酿成文字狱的事例也不少。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现代。借助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语修辞的这种习尚进行研究,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②独特的审美观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的审美观,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好些方面有所反映,例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修辞,特别是书面语言的修辞,具有同样的特点。无论诗、赋、词、曲、各体散文,都是一样,既见于整首、整篇的总的结构,也见于段落语句的局部组织。不仅古文如此,而且从早期的比较接近口语的白话散文小说,包括中短篇的所谓话本小说和长篇的所谓章回小说,直到“五四”运动之后,以至目前,各体散文都已使用白话,这种整齐对称和参差错落相间杂的特点,始终明显地存在。这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审美观在语言运用中的反映。探讨这种审美观的形成,是美学研究对象之一。

③在汉民族文化传统的许多领域中,广泛运用一种朴素的辩证观点。事物被认为是包含着两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体。这两种因素被概括为“虚”和“实”两个范畴。“虚”与“实”的关系被说成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修辞,同样运用这种观点。无论诗、文,都有“虚写”和“实写”之分。整首,整篇,有虚写部分和实写部分。虚的部分和实的部分相资相生,相辅相成,或足以引起读者的悬念,或有助于读者理解而又节省笔墨,或足以引起读者深思与感情上的共鸣。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

15.什么是仿词?请举例说明。

答: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这种修辞手法叫做仿词。

草木皆冰——草木皆兵

2、民意测验——名义测验

3、你不会跳舞——我会跳六

16.什么是比喻?请举例说明。

答: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洁喻”、“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17.什么是辞格?判断辞格的条件有哪些?

答:所有的“修辞方式”、“修辞方法”都称作“修辞格”,亦称“辞格”。

18.什么是移就?移就辞格形成的心理基础是什么?

答: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心理距离’是创造与欣赏美的一个基本原则;实用的东西不美,但一旦抛开实际的,实用的意义,而把对象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以超然态度观赏它的形象,这时就美⑧

19.什么是语体?确定语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所谓语体,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不仅涉及内容,而且也

涉及语言的本身,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这就是语体学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语体学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中紧密联系社会交际环境来研究语言可变性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其中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书面语体又分为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四类

三、论述与应用题

1.怎样理解语法的抽象性?请以具体的材料加以说明。

答:语言的抽象性表现为词汇级抽象和语法级抽象。在词汇意义上每个词都是一般的、概括的,表示一类事物。如“笔”表示所有的笔,钢笔、铅笔、毛笔和圆珠笔等。语法意义更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从具体的词句中抽象出来的。人之所以能了解语言的意思,是因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可以用来交际和进行思维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是听觉可以感知的,感知的形式语音又是和意义结合在一起的。如“人”的语音形式ren,是听觉上可以感知的声音,它的意义是“两条腿走路、会说话、会干活的动物”。ren这个形式和“人”的意义结合,代表了客观世界中“人”这种事物。正因为如此,所以说语言是可以为人所了解的。抽象性是语法最基本的特征。语法就是对一个语言中各种语法单位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功能类型等等的抽象概括。人们所使用的句子千差万别、数不胜数。但是,无限多的个别具体的语句中,词的结构方式、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则等却是有限的。这些结构规则、语法形式、语法手段、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都是从个别和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例如:买饭、作画、挖坑、蒸馒头、盖房子、说英语、喜欢唱歌、讨论问题、降低标准、开挖隧道、修理家用电器、穿蓝色西服、提出苛刻条件等,这些短语所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但却可以从中概括出“述语+宾语”的结构特点,表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其中述语由动词充当,宾语由体词性词语充当。语言单位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2.举例说明短语与句子的区别。

答:词和词可以构成短语,词和短语都是结构单位,而句子不是从结构,而是从使用角度划分出来的。换句话说,词和短语是备用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词和短语是静态单位,句子是动态单位;词和短语之间是组合关系,词、短语同句子之间是实现关系。

1.两者的差别是质的区别词和短语同句子的区别,并不在于量,而在于质。量再少,哪怕是一个词,只要带上语调,就是一个句子。如: “水!”在不同语境,有不同意思。当病人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嘴里轻轻地说,意思是“我要喝水”。当军队在漆黑的山沟里急行军,走在前面的战士突然地喊了一声,意思是“这里有水,注意不要踩上去”。当一行人在沙漠里迷路,走了好几天,又干又渴,走在前面的忽然大声说,意思是“我们终于找到水了”。量再大,哪怕十几个词,甚至是几十个词,可能还是短语。如:“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俄两国之间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述宾短语,在“双方一致认为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俄两国之间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中只是一个句法成分。只有它带上语调,进入某一语境使用时,才实现为句子。同样道理,句子不一定是主谓短语。主谓短语也可能只是句中一个成分,如:主谓短语“他喜欢打球”在“我知道他喜欢打球”中只作宾语。

2.句子结构复杂度与语境依赖度成反比词和短语实现为句子时,对语境的依赖度同其本身结构的复杂性呈反比。语言单位越简单,对语境的依赖性就越大。语言单位越完备,对语境的依赖性就越小,它的多义性就越少。如:a、水b、喝水。c、想喝水。d、我想喝水。e、我想喝一杯开水。f、我现在就想喝一杯冷开水。从a到f句,对语境的依赖性由强渐弱。3.句子有动态变化和特殊成分

在交际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说话人可以根据需要将句子的某一个部分加以变化,但这种改变并不改变句子的基本格局。这种变化只属于句子平面,在词和短语里是找不到的。像句子中的移位现象,如:东北人,他?句子的特殊成分指提示成分和独立成分。两者有共同特点:附丽于句子,不能离开句子而独立,但一般都不是由句子的直接成分。换句话,句子是由短语实现而成的,但短语里面不包括特殊成分,尽管它们本身也是词或短语。

3.划分词类的依据有哪些?为什么给汉语词分类应该主要依靠功能标准? 答:语法上给词分类,可以采用完全不同的标准。可以从类别意义,也可以从外部形态变化,这里以词的语法功能为分类标准。一,从意义出发;二,从外部形态出发;三,对汉语来说,划分词的标准是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就是词的组合能力。具体地说(1)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为能否充当句法成分。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虚词(2)实词的不同语法功能体现在词和词的组合能力(3)虚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表现在虚词和实词或者短语的不同关系上。实词能够作句子成分,并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一个词就能成为一个句子;虚词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能作句子成分(只有副词可作状语),在任何场合都不能成为句子,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实词包括名词(包括方位词)、动词(包括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叹词,总共11类。

4.判定是否兼类词要看哪些条件?

答:判断兼类词应注意同一性原则,即将读音相同、意义有联系而分属不同词类的词看作兼类词,否则就是同音词或是词的活用。

1.兼类词除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具备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词汇意义还应相关。同音词是语音形式相同,而意义不相关的词。2.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不同。词的活用是指出于修辞的需要,临时具备其他词类的语法功能,本身并不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是出于表达上的需要,临时的活用。

5.有的人认为“坐在椅子上”应分析为述(坐在)宾(椅子上)关系,有的人则认为应分析为述(坐)补(在椅子上)关系。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答:第一种好。

6.“老张有辆车很得意”是单义的,“老张有个女儿很骄傲”却是多义的,请解释两者不同的原因。

答:车是物体,没有感情,因此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老张很得意

女儿是人,因此第二句话的意思有两种,第一是老张有个女儿感到很骄傲 第二是老张的女儿很骄傲

7.举例说明兼语句与主谓词组作宾语句的不同。

答:兼语句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十分相似。它们的结构顺序一致,但表示的意义关系不同,要注意分辨,不能混淆。下面介绍几种辨认的方法:

第一,第一个动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兼语句里的第一个动词多为使令性动词,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里,主要动词常常是表示心理活动或知觉、感觉等意义的动词。

因此,凡是“使、请、派、让、叫、催、逼、劝、托、教、留、命令、任命、禁止、要求、请求、吩咐、动员、阻止、发动、组织、号召、引导、指示、鼓励、培养、选举”等一类动 8

词,一般是构成兼语句;凡 是“想、怕、相信、希望、知道、赞成、反对、记得、以为、认为、了解、表示、担心、打 算、感到、看见、听见、证明、反映、标志、指出、说”等一类动词,后边的主谓短语一律作宾语。 第二,第一个动词支配的对象不同。兼语句里前面动词涉及的对象只是兼语(即涉及的只是某人或某物),不包括兼语的陈说部分。例如“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其中“打发”涉及的对象只限于“我们”其发问的方式是:“母亲打发谁?”“母亲打发我们做什么? ”必须这样加两问才能把后边的内容问出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要动词涉及的对象是整个主谓短语(即涉及的是一件事情的整体)。例如“我猜想他回来了”,其中“猜想”所涉及的是“他回来了”这样完整的一件事情。其发问的方式只能是:“你猜想什么?”动词后加一个问语就可以把后边的内容问出来。

第三,语音停顿和插入状语的位置不同。从语音停顿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在动词和主谓短语之间可以有语音停顿,如“我猜想——他回来了”;兼语句中,前一个动词和兼语之间不能停顿,如不能说“你叫 ——他回来”,兼语句的语音停顿只能在兼语之后,如“你叫他——回来”。从插入状语的位置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谓短语前或主谓短语中可以插入时间名词或副词,如“我猜想昨天他回来了”或“我猜想他昨天回来了”;兼语句只能插在兼语之后,而不能插在兼语之前,如可以说“你叫他明天回来”,但不能说“你叫明天他回来”。

第四,从能否变换语序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结构关系不像兼语句那么紧密,作宾语的主谓短语往往可以移到句首,如可以说“他回来了,我猜想”;兼语句不能这样变换语序,如不能说“他回来,你叫”。

第五,从语义关系来看。兼语句中前一个动词与兼语陈说部分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你叫他回来”中的“回来”是“叫”的结果,因为“叫”了,所以才“回来”。

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要动词与主谓短语里的动词没有这种因果关系,因为“他回来”并不是“我猜想 ”的结果。

8.阅读下面这段话,指出其中哪些地方表达不妥;并加以修改:

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两档,今天维修后,问题还是存在,所以基本上一直用1档和3,4档在跑。但还好车速还是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车速调的操控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比第4名领先了一分钟。

答: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二档,今天虽然经过了维修,但问题还是存在,因此基本上只能用1档、3档和4档跑。幸好车速还算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对车速的操控调的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时间上领先第4名一分钟。

9.什么是对偶?对偶有哪三种表现形式?

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在语文中,对偶的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对偶、偶句对对偶,多句对对偶等。另外,在数学当中,还有对偶空间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10.什么是借喻?什么是借代?两者有什么同异?

答:比喻: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的修辞方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抽象的事物描绘得形象生动。例:三十号的周公馆,应该是这儿的一座绿洲了。

注意:比喻有三个主要部分,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三者是有区别的,明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暗喻中没有比喻词;借喻只出现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1.用人和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人和事。

例:„„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这句话里用“圆规”代杨二嫂。

11.请分析下列两句话,指出它们应归为哪种辞格?为什么?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充满了生机。

答:运用了比喻中“甲像乙”的明喻格式。“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是生命的开始,是万物萌生的开始,所以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这完全符合孟春时节的物象特征。

(2)春天,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尽情地生长着,充满了生机。

答: 运用了比拟。把春天当作是人,分别给予人格化的描写,使其具备人的特征,其目的在于赞美春天的新生,赞美春天的可爱表达出一种美情美意,从而使读者对春天产生强烈的印象,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强烈感情,进而引起共鸣。

12.下面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荷”的,但属于不同的语体。请分析它们的特征。

(1)曲曲折折的河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荷花(原产中国及亚洲南部等)Nelumbo nucifera 睡莲科多年生挺水植物。根状茎(藕)肥厚多节,节间内有多数孔眼。叶盾状圆形,长叶柄挺出水面。花大,单生于花梗顶端,高于水面,粉红、红或白色;花清香,昼开夜合;花期6—8月。花托于果期膨大凸出于花中央,内有小坚果(莲子),果熟期9—8月。品种较多,主要分观赏及食用两大类。观赏类又有单瓣、重瓣以及花色、花形的品种。答:(1)属于文学艺术语体。运用叠音的形式,使行文产生往复回环的音乐美、节奏感,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等。亭亭、枭娜、羞涩等词带有浓厚的感情、语体和形象色彩。句子结构上,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比喻,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拟人,如“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拟人,如“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属于科学技术语体。有大量的专业名词术语,如睡莲科、根状茎、叶盾状、花期、花托、单瓣、重瓣等。句子结构紧凑,多修饰限制成分,多用逻辑关系严谨的复句,如“花大,单生于花梗顶端,高于水面,粉红、红或白色;花清香,昼开夜合;花期6—8月。花托于果期膨大凸出于花中央,内有小坚果(莲子),果熟期9—8月。”语言风格上平实、朴素、没有语言变异形式。

现代汉语修辞论文 篇2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凭空产生, 它必然同它赖以产生的环境达到深层次的融合。汉语修辞也不例外, 它的产生以及特性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处事方法等影响, 并具有了相应的特性。这就是中华民族很注重从整体、全局的角度把握事物, 却缺乏具体形象思维能力, 重综合, 轻分析, 强调整体性、和谐性、辨证性的修辞特性。

一、汉语修辞的辩证精神

对立统一观点是中国人看待事物的一个基本原则。《论语·子罕》曰:吾有知乎哉?吾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者,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鄢。两端就是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老子非常强调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他说:“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依,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对。”“故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 非常注重这一点, 事物要求对称, 成双成对, 尤其是新年贴春联:春回大地春光美, 喜满人间喜事多。正如朱光潜所说:“用排偶即文, 心中就无形的养成了一种求排偶的习惯, 以致观察事物都处处对称, 说道‘清山’, 便不由你不想到‘绿水’, 说道‘才子’, 便不由你不想到‘佳人’。”这种二元对立的辩证思维模式, 造成了语音的平仄对仗, 句式的参差错落, 构成一种音乐、变化之美。“成者王侯, 败者寇”, “刚自取折, 柔自取束”, “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一时风平浪静”, “马善被人骑, 人善被人欺”语言明白易晓, 却形象生动, 含义深刻, 催人深思。

二、汉语修辞的和谐性

汉字是表意文字,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含义丰富的符号。中华民族是向往过着一种祥和、平静、温馨、恬淡田园牧歌式的民族, 反映到文学艺术修辞理念中, 便自然地带有这种生活方式和格调的印迹。中国的文学作品讲究结构的匀称、文风的优美、语言的和谐, 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讲究心物的交融, 物我同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大自然的大地山川, 花鸟虫鱼, 都与人一样, 有了生命, 有了感情。因此才有了:“我见青山多妩媚, 青山见我应如是”,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庄公梦蝶”这种物我两忘、圆融交汇的和谐境界。

现代汉语词义的修辞式派生 篇3

汉语语言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多义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词汇的活跃性。每一种语言中,词汇都是活跃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客观世界的变迁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理解与把握。由于社会的发展、事物的新陈代谢,每个词的词义所对应的范围大小以及所凸显的特征义素在不断变化发展。词义的变化发展是语言词汇发展的重要源泉,汉语亦然。

(二)汉语的特殊性。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为了满足现实的交际需要,同一个形式一般被赋予多个意义。由于多义词素的大量存在、语法功能的变化以及修辞语用的促使,作为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词,大部分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就是多义性。

多义性是汉语词汇的一个特点,每个词在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词义从单义到多义,其中有很多派生方式,本文仅讨论修辞式派生这一大类。

一、修辞式派生

修辞最初是语用学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为了达到一定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所进行的修饰、调整,以及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词义的固定内容总是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不断多样化的表达需求,尤其是在表达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时,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把无形的意象以词义的形式传达给交际的对象,这样原有的单纯词义就满足不了需求。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复杂意象是现有词义难以完全概括的,甚至有的意象似乎很难用有形的语言形式来完全表达清楚,这就使词义有了极大的延伸空间。汉语本身有着十分丰富的修辞手法,在词义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修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语义学中,修辞式派生便成为词义派生的一个主要方式,它的存在“为词义发展创造了常规或超常规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词义发展的动因”。

曹炜把“由词的修辞用法产生的临时义(或语境义)固定下来后形成新义的一种派生方式”称为修辞式派生。

二、修辞式派生类型

修辞式派生是以修辞手法为方式派生出来的,几乎每种修辞手法都可以成为一种派生方式。按派生方式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来分,修辞式派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比喻式

比喻式派生是修辞式派生中最主要、最活跃的一种方式。比喻作为修辞手法,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平常所说的打比方,目的是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然而在词的母义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比喻义与比喻不同。比喻仅是临时的打比方,其意义是临时的,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意义就不存在。而比喻义是约定俗成的固定在词义中的派生义,指借用代表与某事物具有某种相似性的事物的词来表示某事物的引申方式。比喻义产生的过程是词的基础义作喻体,被比的事物作本体,本体的意义约定俗成后转化为派生义。

比喻式派生注重相似性,外形、功能、情态等方面的相似都能派生出比喻义。比如“斗”,本义是酒斗,后来天文学家因北半球上空七颗星的组成的外形像酒斗,而把这七颗星命名为“北斗七星”,其中最北端的一颗被称为北斗星,所以“斗”后来就派生出来北斗星的意义。

(二)借代式

作为修辞手法的借代是指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而借代式派生则是指人们运用形象思维认知抽象事物的必然结果,借代引申是以二者的相关性为前提的,这种相关性可以从多种角度出发,也可以跨越不同的事物类别。经常是以具体的形象化的特征、行为等代指抽象的事物。借代式派生分为以下几种: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比如“甲板”本义是船体的重要构件,是船舶结构中位于内底板以上的平面结构,用于封盖船内空间,并将其水平分隔成层。甲板是船的一部分,在实际运用中,人们习惯用“甲板”指代整只船,例如“在甲板上集合”。久而之久,甲板就派生出了“船”的意义。

(三)通感式

通感又称移觉,即味觉、嗅觉、触觉、视觉、听觉、意觉等感知觉两两沟通、相互转移,其明显的标志感觉在不同感官之间的转移。通感式派生就是通过通感手法,使通感现象外化并固定到词义中,进而使词获得新的意义实现词义的派生。

常见的一般是具体的感知觉向抽象意觉的转移。比如,味觉转移到意觉。“苦”本是一种味觉,在古代由于经常用来表达心理感觉,即意觉的痛苦、苦恼,久而之久便固定下来成为“苦”的又一个意义。还有触觉向意觉转移,“痛”“疼”本来都是一种肉体上的感觉,后来都派生出意觉上的意义,如“心疼”“痛苦”。“痛苦”是味觉和触觉向意觉转移的一个典型的合成词。

(四)象征式

同前三种一样,象征派生的基础是象征手法。象征侧重于相托,就是赋予具体意象某种民族性的内涵。比如“红”“白”“黄”,本来都是指颜色,过去经常用来象征政治领域中的现象,便分别派生出了“革命或政治觉悟高”“反革命、奸诈”“贪污腐化”等词义。

还有一些动物(如狗、龙、凤等)、植物(如松树、莲花、竹子等)、自然景物(如乌云、烛火、大海等),最初都被用来象征某种精神、感情等一些抽象的含义或一类人,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慢慢派生出相应的精神、感情或一类人的意义。

(五)委婉式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事或物在人们看来是不文雅或难以言表的,但又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人们往往就会采用其他词来委婉表达。委婉式派生便是指被采用的词用来表示一般的意义引申为表示具有委婉作用的意义。这种意义尽管是由人们的语言习惯所赋予词的,但其间也会有一定的理据性。

委婉式派生分为两种,即意义扬升和意义弱化。意义扬升的委婉式派生一般用于表现好的一方面。如“贵”最初用于形容事物的价格,后来派生出“人或物地位尊贵”这一意义以及敬辞这一用法(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例如贵地、贵单位等)。意义弱化的委婉式派生一般用于不好的事或物。如“走”本义是离开、离去,后来派生出“人或动物的死亡”意义,相比较“死”这种直白的表达更为含蓄、委婉。委婉表达“死”这一意义的还有“圆寂”“仙去”“羽化”等词语。用来表示“便溺”这一不雅行为的委婉表达有“方便一下”“去洗手间”等。

修辞的手法多种多样,修辞式派生也多种多样。除了上述的几种方式之外还有以下几种:(1)夸张式,如“斗”,在母义基础上派生出“大”“小”的意义,如斗胆、斗室;(2)对比式,如“薄”和“厚”是一对反义词,它们分别派生出“淡”“少”“不重视”和“浓”“多”“重视”等相对的意义,如薄酒、厚古薄今等;(3)反语式,很多词义的感情色彩向对立面发展,如“爪牙”古指强健的武士,现代则指坏人的党羽;(4)引用式,主要是古汉语中的文化词,如“蟾”,本义指蟾蜍,汉语传说中月宫上有蟾,后“蟾”派生出了“月亮”这一意义,如“蟾宫折桂”;(5)双关式,语音具有双重指向或者谐音获得双重指向,如方正,本义指成正方形不偏不歪,后来又指正直。

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修辞式派生和修辞手法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长短和出现频率两个方面,即修辞式派生是经过历史积淀,固定在词上的经常使用的意义,而修辞手法只是偶尔赋予词某种意义,并且这个意义只在该语境中出现一次而已。

三、结语

汉语中,修辞式派生是汉语词由意义单一向多义趋势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大大丰富了汉语词的内涵,某种程度上控制了汉语词汇的数量,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修辞式派生产生的意义不仅提高了汉语词义的生动性、形象性,还使汉语词义更具理据性,这一点对于汉语的学习和教学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古代汉语教案 修辞 篇4

修辞: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便于探求与追溯现代汉语修辞方式的源流,促进我们的写作。

2.学习古代汉语修辞方式与学习现代汉语修辞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前者,主要强调的是指导阅读,而不是如同对于后者那样还要指导说话写作,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修辞的目的,主要在于通晓古人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减少阅读上的障碍,从而更顺利地读懂古书,提高我们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和《现代汉语》课本比较我们教材所介绍的古汉语修辞方式的名目以及内容上都有不同。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只讲最常见的方式:

一、引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引用”的目的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引用古代来验证现在)这句话同时也揭示了“引用”方式的特点。

引用分为三种:引言、引事、引文。

1、引言,就是引用口头流传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如: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 迟任,上古的贤人。这是商王盘庚对臣下训话时引用的。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传》

季布楚人,为项羽将,刘帮曾以千金赏求捕季布,布以任侠著名,重然诺。2.引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

明引: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

暗引: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李白《与韩荆州书》)

韩荆州即韩朝宗,曾任荆州刺史,李白把他与东汉李膺相比,《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李白的信中用了这个故事,而未出现观李膺的名字,所以是暗引。

3.引文,是引用见于书面的文字。先秦著作以引用经书为多。诗曰:“孝子不匮,永锡而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二、譬喻

譬喻是最普遍使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分明喻与隐喻

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若”“如”等词,如: 若网以纲,有条而不紊。《书经·盘庚》 好比网在纲绳上,才能有条理而不乱。隐喻的特点是不同喻词,如: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这是一个判断句,谓语是比喻的部分,曹操象豺虎一样凶狠

三、代称

代称也叫“借代”,就是不把事物的名称直接说出来,而另外换个名称。这种名称和该事物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代称和譬喻不同,代称是直接代替,只涉及同一事物,而譬喻是说甲物好比乙物,涉及两个事物。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如: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荒凉地方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水经注》 .水

将军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甲;兵器

2.用泛称代特称。如: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代寄生虫

3.用特称代泛称。如: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泛代有优秀传统的古诗

四、并提

并提就是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这种表达方式又叫“分承”,也可以叫“合叙”。如: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五信列传》(文种,范蠡没有一点罪,却死的死,逃的逃)

这一类句子,在翻译时,要把并提两件事分开,才能使读者、听者也清楚。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传》(耳朵听力好,眼睛视力强)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肉之精也。

五、互文

互文的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它和“并提”方式的区别是:互文把应该合成一句的话分成了两句,而并提则把该分或两句的合成一句。互文,也叫 “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的处境好坏而悲哀欢喜)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东、西、右、右。都种了松柏和梧桐。

六、夸饰

夸饰,就是一般所说的“夸张”。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谁谓河面宽广,竟容不下一只小船)刀,小舟,后写作舠。极言河之小。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史记》

七、倒置

倒置,有的修辞学著作叫作“颠倒”,有的叫“错综”。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置,和古汉语法中所讲的词序“倒装”或“前置”有所不同,后者一般是有语法条件的,而倒置却没有。倒置现象不符合语法规律。只能说是一种修辞方式。如: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应作孤臣坠涕,孽子危心。

《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危,恐惧不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八、委婉

委婉,不直言其事,就是把话、行文说得含蓄、婉转一些。有的著作叫“婉曲”。常用委婉语有下边几种:

(1)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权起更衣。《赤壁之战》

(2)避忌讳。主要忌讳说“病”“死”

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尚谁立哉?《汉书·灌夫传》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报任安书》

(3)避冒犯

对别人(尤其对君上)用敬词,对自己用谦词,如敬词:足下,辱赐,左右; 谦词:仆,贱事,下大夫,牛马走。(4)交际辞令(礼貌语言)“无令与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九、省略

省略本是语法问题,但句子成分的有略,有时也与修辞有关,这里附带说一下:

1.省略主语:

()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左传》 2.省略宾语或兼语

明日,子路行,以()昔()。《论语》 3.省略述语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可以远怨矣。《论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4.省略“曰”字

判断句

一、句子的分类

句子分类的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分出的句子种类是不同的,根据句子的语气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还可以分成肯定句和否定句;根据句子结构的繁简,可以分成单句或复句;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分为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因此,同一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可以有不同的名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这个句子,从语气来说是陈述句,又可说是肯定句,从句子结构繁简来说,是复句,从谓语性质来说,是描写句。

在句子的多种分类方法中,按谓语性质分类是最基本的分类方法,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即偏重从意义方面来分,分成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叙述句一般是用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三类句式中,描写句古今变化很小,我们不讲,叙述句数量最大,结构也最复杂,古今变化不小,前面“《词类的语用》”“《古代汉语的词序》”和下面的“《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都谈的是叙述句。判断句古今也有明显的变化,这是本课需要讲的内容。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例如:你们是大学生。.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判断词“是”在句中起判断作用,又有连系主语和谓语的作用,因此又叫作系词。

现代汉语中也有少数不用判断词“是”的判断句 例如:今天星期二。昨天阴天,今天晴天。我西安人。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是”的,一般只限于表示日子、天气,籍贯之类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形式同现代汉语正好相反,一般是不用判断词“是”的,例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古汉语的判断句是加上语气词或靠词序来表示判断。古汉语的判断句有这么几种形式:

1、主语后面加“者”,谓语后面加“也”。例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史记》 吾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五蠹》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者”在这里是起复指主语和提顿引出谓语的作用。如果看重“者”字的复指作用,就可以认为它是代词,并与其它情况下的“者”字的词性是统一的,如果看重“者”字的提顿引出谓语的作用,就可以认为它是表示提顿的语气词。重要的是:这种“„„者„„”也式的判断句,比只有“也”字的判断句,其判断句的形式更加明显,判断的意味也更强一些。

2、“主语,(语音停顿)谓语十也”,主语和谓语的中间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的后面用句尾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

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国语》

3.主语十者,谓语。(谓语后边没有“也”。)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

这种没有“也”字的判断句,判断意味没有带“也”字的判断句那样强。4.主语+谓语,主语后面没有“者”字提顿,谓语后面也没有“也”字帮助 判断。例如: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 荀卿,赵人。《史记》 仓颉,黄帝史。

这种“者”、“也”都不用的判断句,判断意味更弱一些、是一种解释性的句式。

古汉语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例如: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

“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表否定),它的作用是对谓语的判断进行否定。

在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常常是不出现的,这是判断句的省略形式,上面表否定的两个判断句,都是承前省略了主语“楚”和“此”。有的主语在本句中根本不出现,而是包含在上文的论述中。例如:

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韩非子·十过》

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前一例主语根本不出现,例二是承上文“客何为者”的提问而把主语省略,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对语中,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字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三)“为”、“惟(维)”、“乃”、“即”等词在判断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还有在谓语前面加上“为、惟(维)、乃、即、必”等词的,有必要对这些词在判断句中的词性和作用进行一些分析。”

“为”本是一个动词,是“做”、“成为”、“作为”等意思,例如: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

“为”字的动词意义有时比较抽象,比较虚,容易被看成判断词。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为孔子,”《论语·微子》

前两例的“为”字都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是”,但实际上第一例是“作为”,第二例意思是“算作”。“为”仍是动词。这句是叙述句,例三在先秦常见的用法不用为

古汉语中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是”相当。余为伯倏,余,而祖也。《左传》

但这种情况在先秦极少见,我们不要轻易把带“为”的句子当作判断句来理解。惟(维)字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像判断词,如: 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实际上这种“维(惟)”字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因为不仅在名词谓语的前面可以用,在形容词或动词谓语的前面也可以用“惟(维)”,例如: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文主》 百工维时。《尚书》

例一是形容词作谓语的描写句,例三“时”活用作动词,“及时(奉行职责)”的意思,是叙述句。

“乃”、“即”、“必”、“则”用在判断句中,更显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例如:吾乃梁人也。《战国策·魏策》 .是乃狼也。《左传》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乃”、“即”、“则”在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必”字更明显是表示事物的必然性。

(四)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是”作为判断词,是何时产生的,目前语法界还有争议。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为是西汉时产生的,在先秦古籍中,“是”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象判断词“是”,实际上是指示代词。

是吾宝也。《左传》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

上面例句中“是”都用于“此”正确的翻译都应该加上指示代词“这”“这个”。译文中的判断词“是”,是翻译过程中加进去的。再如: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同上)对比这两个例子,“是何故也”就相当于“此何故也”,“是”和“此”都是复指前文所说的内容。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也。《荀子·天论》

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同上)第一例“是”容易看成判断词,对比下例就可以看出,“是”显然是指示代词,复指前面的主语。在先秦,“是”字最重要的语法作用之一,就是这种复指 前文的方式。例如: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这例中“是”复指的前文很长。判断词“是”就是由复指前文的指示代词发展而来的。上面的例子前文很长,有必要复指,但有时前文很短,复指的必要性小,“是”字的复指意味逐渐减弱而帮助判断作用逐渐加强,于是由指示代词向判断词转化。例如: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复指 .巫妪,弟子,是女子也。《史记》过渡

“是”作为判断词,到了汉代就出现了《史记》中有几例,东汉王充《论衡》和汉代乐府都有用判断词。例如: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天子识其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

但是,魏晋以后仿古的文言文,虽然在判断句中间有时用判断词“是”,然而一般还是用先秦判断句格式,不用判断词“是”。

(五)判断句的活用判断句的基本作用是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或分类。例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别,省也。《左传》

例一,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主语,谓语是同一事物,主语和谓语对换,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例二,虽然也是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但主语只是属于谓语所指事物的范围之中,实际上谓语是对主语进行分类,这类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不能对换的。典型的判断句所表达的意义主要是上面所说的这两种情况,主语和谓语所指的应该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但是古今汉语的判断句都有一些灵活运用的句子,古汉语中灵活运用的判断有三种情况。

①采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主语和谓语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判断,但是在语言形式上却是典型的判断句,这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段,是一种隐喻。例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这种表示比喻修辞手法的判断句,我们在理解时不能固执在主语和谓语是否同一类事物,而要从谓语名词的某一特征去了解它对主语的判断。

②用判断句形式表达一种比较复杂的内容。

主语和谓语也不是同一类事物,又不是一种比喻,而是表达一种复杂的内容,主语和谓语之间只存在某种联系。例如:

夫战,勇气也。《左传》(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百乘,显使也。《战国策》(带看后辆车乘的显赫的使者)

这种表达复杂内容的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直译成现代汉语往往说不通,在阅读时,必须灵活掌握。

③用判断句形式表达事物的因果关系

在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结果在前,原因在后,用带“也”的判断句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后来说明原因。例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

汉语修辞传统的文化内涵 篇5

0966104岳致言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 乾 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 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①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②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③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④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在此以双关为例说明修辞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双关又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萨佩尔认为:“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1如上所述,汉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的民族,所以汉语中肯定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心理。而谐音就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遍的语言现象,所以它的形成肯定和民族的文化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含蓄内敛的民族特性

中国文化是一种含蓄而不直露的文化。“含蓄雅洁”向来为中国文化所崇尚,有些不便直说的话语或事物,就会转换表达方式,用一种含蓄、和缓、委婉的形式说出来,而谐音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化直露为含蓄,避粗俗而成典雅,这就恰好符合了汉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文化。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晴”字面上是“晴天”的“晴”,实际上是“感情”的“情”,写的既含蓄委婉,但又不失巧妙,让人一看便知其深意。还记得纪晓岚临终是对他的儿子说的那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诗句用“莲”的谐音“怜”,“梨”的谐音“离”,很含蓄的表达了对儿子的怜惜以及即将与儿子离别的不舍之情。短短的几个谐音词却将中华民族的含蓄和内敛的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中庸的民族文化传统

谐音这种语言现象,与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中庸之道也是密不可分的。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传统儒家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中庸》中有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人不表露喜怒哀乐等情感时,这样的状态就是“中”,如果表现出来的情绪而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足,这样就达到了“和”的境界,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则是实际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准则,是人人必须遵循的道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说话还是做事都要适度。与人交谈时,我们也要坚持中庸之道,在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的时候还要注意礼貌措辞,使自己保持谦恭的态度,不在别人面前显露出冲动的言行,如果遇到一些很敏感的词汇,就可以用谐音词来代替,这样就能起到委婉隐晦的表达情感的作用,使对方能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的同时,也不会显得很直露和偏激,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庸之道。

(三)趋吉避凶的民族心理

中华民族是一个“治本于农”的民族,所以民族的避凶、趋吉的心理非常浓重。与此同时,汉民族相信语言的力量,“社会成员竟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竟以为语言是福祸的根源。谁要是得罪这个源头,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得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庇护和保佑。”2所以人们习惯把语言作为祈祷、求福、表达愿望、和大自然交流感情的工具和联系的桥梁,汉语中人们如此讨厌“乌鸦嘴”(意思就是形容某人的嘴巴特可恶,好事说不灵,坏事一说就灵)一词,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语言的迷信。但是直接表露心中那些美好的愿望,又不是含蓄而内敛的中国文化所提倡的,而谐音成为了顺应和满足这种心理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人们便很自觉,很乐意的运用谐音来祈求吉祥和躲避由于语音而造成的不吉祥意义的习惯,前文中讲到的传统婚礼、节日上运用谐音,使一些很普通、很平凡的事物涂上喜庆的色彩目的就是含蓄委婉的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祈求吉祥平安;而亲友从来不分吃一个梨,不小心打碎了碗或者杯子,会说一句“碎(岁)碎(岁)平安;送礼的时候,从来不会送伞、钟,对数字8的狂热喜欢和对数字4的极力躲避。这些都是利用谐音来避凶,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也是源于谐音艺术与汉民族传统心理的相连。可见,汉民族的趋吉避凶心理是谐音产生的重要基础。

(四)和谐对称的审美情趣

谐音和它的本音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固定的关系,这是谐音最大的特点。它们互相对应,互相映衬,互相对称,极其和谐,这就使得一个词语可以同时拥有两种以及多种意义,体现出和谐对称的审美情趣。如,《乐府诗集》之《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里的“莲子”、“莲心”都是谐音双关,“莲子”谐音“怜子”,意思是爱你,隐喻了爱情的纯洁无暇;而“莲心”谐音“怜心”,意思是爱怜之心,隐喻了怜爱之深,表达了一个女子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语言婉转动人,呈现出了成熟的艺术技巧。再如:药品斯达舒胶囊的广告语:“喂(胃),你好吗?”“喂”与“胃”谐音,“喂,你好吗?”是一句普通的问候语,“胃,你好吗?”则是对我们“胃”的一种亲切问候。该广告巧妙地利用谐音,设计了这一独特的广告语,体现该胃药产品对我们“胃”的关怀,两种语境各自言之成理、非常明显,双关意义自然贴切。而上文中提到的纪晓岚的很经典的一副对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上联是一位老者为了考纪晓岚而出的,而下联是纪晓岚所对。这是一副语意双关联。“橹速”谐指三国著名文臣鲁肃,“帆快”暗指西汉著名勇士樊哙,一文一武,正巧构成双重含义,表面上是说橹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说文不如武。纪晓岚给出的下联是“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笛清”暗指北宋名将狄青,“萧和”暗指西汉宰相萧何,也是一语双关,一文一武,文胜于武,对得天衣无缝。这种对称、和谐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展现的淋漓尽致。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共同的审美意识,这就是美的民族性。汉民族美的追求的审美意识中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对称、均衡与和谐。

(五)认知世界的心理方式

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识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谐音现象符合汉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汉民族善于联想,本来用谐音表达的两个词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汉民族丰富的联想便能很自然的利用“语音”将他们联系起来,而且汉民族的联想方式都是采用的二元对立的对称联想,如阴阳、东西、祸福、上下等等,这就说明了从远古以来,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中,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养成了整体的观点,常会由此及彼的进行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另外一种或者多种事物。这种认知方式体现在语言中,就是会由语音去探究它的意义,但是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具有宽泛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一个语言可能会有好几个语义,但是人们就不会用很严谨的方法去探究,这就为谐音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条件。

现代汉语修辞论文 篇6

①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③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④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⑤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⑥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俄汉语缩略语的修辞功能 篇7

关键词:俄语缩略语,汉语缩略语,修辞功能

近年来,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快节奏,简洁明了的缩略语大量涌现,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缩略语在各种语言中如此盛行,与它在言语交际中所产生的修辞功能息息相关。纵观俄汉缩略语,他们有如下共同的修辞功能:

1 简洁明了,易上口入耳,便于记忆

缩略语以音节较短的语言形式替代音节较长的语言形式,词语长度大大缩减,正如俞理明先生所说:“它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这两个方面在历时的发展中,所指(概念)不变,而能指(音响形式)发生的萎缩性变化,结果是词语的意义不变而长度缩略。”[1]俄汉缩略语大部分都短小精悍,既符合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所产生的交际需求,又能体现简洁明了的修辞功能。试比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皮下注射试验-皮试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выставочныйцентр-ВВЦ(全俄展览中心)

Федеральнаяслужбателевиденияирадиовещания-ФСТР(联邦广播电视总局)

从这些对应形式看,原式显得冗长繁杂,而相应的缩略语则简洁明了,原式和缩略语这种差异在言语运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报告城乡医疗体制改革情况-医改勾画“新坐标”。(《人民日报》,2007.12.27)

“医改”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缩略,言简意赅,表义明确,如果换为原式,与前面的重复,而且显得罗嗦,有失简明。

СШАоспорилирешениеРоссииоприостановлениидействияДОВСЕ.(《Известия》,03.12.2007)

美国对俄罗斯暂时中止行使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决定提出异议。

США是СоединённыеШтатыАмерики的缩略,而ДОВСЕ是ДоговорпообычнымворужённымсиламвЕвропе的缩略,试想,把这两个缩略语都换成原式,就起不到如此的修辞效果。也正是因为缩略语较之原式音节大大缩减,因而在言语交际中更容易上口入耳,而且音节的缩短并未影响到缩略语所表达信息的大含量,这样也减轻了人们的记忆负担。再如: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政协民进民盟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了“八荣八耻”,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八荣八耻”的热潮。“八荣八耻”即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缩略语,使用在言语作品中,不仅简洁明快,语意凝炼,而且因其音节大大缩短,读起来或听起来上口入耳,也便于记忆。如果换用原式,不仅显得冗繁,而且音节过长,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的记忆负担。所以大家在使用中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些缩略语记得牢牢的,而它们的原式已记得不准确了,如“流脑”、“民革”“ООН”(о-о-эн)、“США”(с-ша)、“НАТО”(на-то)等等,如果不做特别提示,人们已经不去想它们的原式了。

2 醒目显赫、新颖别致、强化印象

缩略语多用在新闻标题中,标题是读者阅读新闻的向导。它既要高度概括新闻内容,又要有新意,吸引读者读下去,标题通常被称为“简洁得不能再简洁的新闻”。这正好给缩略语提供了用武之地,来充分展示它的修辞功能。汉语缩略语在缩略时常常选取原式中核心语素或代表字,而缩略掉非核心语素或非代表字,从而使缩略语在形式上新颖别致,在视觉上给人醒目显豁之感。而俄语缩略语在缩略时,多以选取首字母为主,缩略后多大写,所以比较显眼、醒目。如:

“新农合”救了我的命(《人民日报》,2007.11.22)

维权成本也应“减负”(《人民日报》,2007.11.23)

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功臣受表彰(《中国青年报》,2007.12.27)

例句中,“新农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缩略。以前广大农村医疗条件差,农民看病难,生命没有保障,是“新农合”给百姓带来了希望,所以“新农合”很抢眼。“维权”是“维护权利”的缩略,而“减负”是“减少负担”的缩略,成本“减负”本不搭配,但就是这种非习惯的组合,给人一种新奇之感。“探月”是“月球探测”的缩略,登上月球去探测那里的奥秘是中国人多年来的梦想,2007年终于实现了这一伟大创举,“探月”这个生动形象的缩略语非常引人注目,所以当人们看到“探月”的时候,就会兴奋不已,并为之骄傲。“МИД”(外交部)是“Министерство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的缩略;“СБООН”(联合国安理会)是“СоветбезопасностиОрганизацииОбъединённыхНации”的缩略;“МАГАТЭ”(国际原子能机构)是“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еагенствопоатомнойэнергии”的缩略;“НАТО”(北约)是英语缩略语“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的俄语改写。所有这些缩略语如果换成原式,都达不到这种醒目、新奇的效果。再如:

为了让老人们老有所为,街道聘请12名老干部、老教师、老革命、老专家、老模范组成“五老”网吧义务监督队,开展网吧监管工作。(《黑龙江日报》,2007.12.13)

从“老干部、老教师、老革命、老专家、老模范”提取“老”字,再冠以项数“五”形成临时的缩略语“五老”,突出醒目、饶有风趣地显现原式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给人们强烈深刻的印象。

3 部分缩略语色彩鲜明

从原式到缩略语,理性意义虽然没有改变,但有一部分缩略语的修辞色彩却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缩略语和原式的对应很多时候就是体现了色彩的不同。

原式形式完整,一般用于庄严正式的场合,带有庄严、庄重、严谨的色彩,从而使原式打上了书面语体色彩的印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中国人民大学”等,这些词语虽然都有简短的缩略语形式,但是在正式文件或庄重的场合都使用形式较长的原式,这样能够形成庄重气氛,取得语气表达的特殊效果。而在原式基础上缩略而来缩略语则恰恰相反,常常使用在非庄严、非正式的场合,而且一改原式庄重、严肃的色彩而带有活泼、随便、轻松的色彩,所以汉语缩略语更常用于口语语体,口语色彩很鲜明。如:

辽大近六百学生成为校工会代表。(《中国青年报》,2007.11.23)

农民盼“体检”下乡(《黑龙江日报》,2007.12.13)

外商看好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参考消息》,2007.11.15)

这些都是经常被用在口语中的缩略语。但同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一些已经词化的缩略语使用场合相对自由些,既可以使用在正式场合,也可以用在非正式场合,也就是说它们的语体色彩是中性的、通用的,如原式“空气调节器”、“化学纤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具有典型的书面语体色彩,而相对应的缩略语“空调”、“化纤”、“流脑”已词化,既可以用在口语中,又可以用在书面语中。如:2003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记者招待会,标题为:“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技攻关进展情况举行记者招待会”,这个标题中,既有在正式庄严场合使用的完整原式“非典型肺炎”,而没使用缩略形式“非典”;又有已经词化的缩略语“科技”和“中国”。由此可看出,词化

参考文献

[1]俞理明.词语缩略中的任意性基础和约定作用.语文建设[J].1999(6).

现代汉语修辞论文 篇8

关键词:《汉语修辞格大辞典》 特色 价值

“修辞格”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能增强表达效果的可复制性使用模式。就汉语的修辞格(以下称“辞格”)而言,远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如“赋比兴”等。但至今人们仍难以断言汉语当中究竟有多少种辞格形式。据既往情况来看,但凡关于辞格的辞典,收录辞格的数量都会超过百种。而本着“求实、求新、求全”原则收录汉语辞格达287种之多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可谓迄今为止收列汉语辞格最全备的辞书。

一、汇聚既有研究成果,在传承学术研究的同时建立起开放性研究起点

随着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汉语语言学无论在语法、词语的历时、共时研究上还是语音的信息化处理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辞格研究似乎还没有取得相应的进展,“辞格研究学术含量的提高与成果数量的递增也没有同步”。这种情形的出现,一是研究者大都处于以个体研究为主的状态,从而缺少了团队协同攻坚的客观条件,自然难以形成集约式研究的阵势和取得共识性成果,这从目前大量存在的辞格实同而名异上或可看出端倪;二是对辞格的研究成果缺少阶段性的集成总结,即使像《中国修辞学史》这样的洋洋大作,也不能涵盖辞格生成与理解的全部复杂现象。

汉语的辞格研究历史源远流长,为了更好地推进辞格研究继续朝纵深方向发展,也迫切需要在新研究形势下对既往的研究做一个阶段性总结。《大辞典》适时地担负起了这一集结号的使命。从《大辞典》附录的“修辞格论著分类篇目索引(1977—2009)”中可以看出,此间发表和出版的研究著述(包括汉语界、外语界的成果以及博硕学位论文等)数量约达9000篇部,涉及的各种辞格达二百八十多种。这种资料汇编,对于透视辞格研究的历史时空与总结研究成果具有集成意义,对拓展研究者的研究视界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而基于既有辞格成果上的新的归并、总结、分析与阐释,对于汉语辞格研究者的拓展研究和创新研究均具有巨大的学术推进意义。

纵观1977年以来的辞格,出现了相同辞格以不同术语称谓和相同辞格的内涵与外延或多或少地出现差异性阐释的情况。所以,对实同名异的辞格加以归并,对近似而不同的辞格予以厘清就显得非常必要。“比照现有同类工具书,《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从三个方面重新处理汉语辞格:梳理已入典而宜删除的辞格、梳理已入典而宜归并的辞格、增加应入典而未入典的辞格。”例如,对在目录首页中就列有的“比喻/譬如”“避讳/讳饰”“层递/层进/递进/渐层”等主条目和副条目的归并。这些实同名异的辞格,其内部都存在着使用频率不一的情况,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分歧。因此,《大辞典》在编辑辞格条目时就兼有了同类归并、异类切割的作用,将内涵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辞格集约阐释,还可以引导学界进行转移性研究和创新性研究,从而使这部《大辞典》具有开放性研究的起点之意义。

二、注重实用性,分级辞格并确立了“定义”“例释”“辨析”体例

《大辞典》求实、求新、求全,全息性地收列汉语辞格,注重从公众语言生活中发掘鲜活的辞格用例,从而反映了语言运用和社会生活的互动。《大辞典》共收录一级辞格和二级辞格287种,收录的辞格分为主条、分条和副条。主条为一级辞格,分条为二级辞格(主条的下位层次条目),副条则是一级辞格或二级辞格的同格异名条目。例如:

设彀 shegou /设收/诱问

[定义]为了诱使对方说出自己想要的结果而故意设下一个话题陷阱,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将对方引到这个陷阱中,让对方在“受骗”的同时又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的一种修辞方式。又叫设收、诱问。

例1:黄宏:我是修鞋子的,我不卖鞋钉。

巩汉林:修鞋子的为什么就不能卖鞋钉呢?

黄宏:你能到澡堂子里买拖鞋吗?

巩汉林:不能。

黄宏:你能到饭店里买大勺吗?

巩汉林:不能。

黄宏:你能到公安局买手枪吗?

巩汉林:不能。(小品《鞋钉》)

例2:甲暗恋乙很久了,他很想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和乙报考同样的学校,但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好向乙的好朋友丙打听。

甲:嗨,你知道乙报考什么学校吗?

丙:你能保守秘密吗?

甲:当然能。

丙:那我也能。

例1中巩汉林饰演的商人要从黄宏饰演的修鞋人手中买几个钉子,修鞋人不卖,认为这样有违修鞋之道,但商人认为这没什么,非要买,于是修鞋人连用几个问题将商人一步一步引向自己所设置的“陷阱”。既然不能到澡堂子买拖鞋、不能到饭店买大勺、不能到公安局买手枪,那当然也不能到修鞋店买钉子。这一番推理使商人理屈词穷。

例2中甲想从丙口中探取乙的报考信息,但丙和乙是好朋友,不会轻易地把好友的情况泄露给别人。因此,她先设下一个话语圈套,问甲是否能保守秘密,甲肯定会说“能”,而这正是她想要得到的回答。既然你能保守秘密,那么“我”也能保守秘密。机智的回答既使丙巧妙地“脱身”,又使甲无话可说。

[辨析]设彀与歧疑。两者都含有引话语接受者上当的意图。区别是:

(1)设彀是表达者为了诱使接受者说出自己想要的结果而设置话语陷阱;歧疑是表达者为了造成接受者的误解或疑问而故意保留关键性话语。

(2)设彀不会使接受者产生误会;而歧疑则恰恰利用了接受者的误解。

此条目以“设彀”作为主条目,而把“设收/诱问”作为了副条目,这样一来就有了同类归并的作用,便于人们把握概念的精神实质,显得科学而合理,因为“彀”指圈套,“设彀”很容易被理解为“设套”,因而字面意义既便于领会也强化了“设彀”者的动机。《大辞典》将相对常用的辞格称谓列于首条,体现了学界多数的共识,也便于人们把握词条的意义。

在对辞格进行阐释时,《大辞典》的“定义”“例释”“辨析”三位一体模式为其一大特色:在“定义”方面,《大辞格》先是对每个辞格进行定义,阐释辞格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同时就将之与相类辞格进行了区别。“例释”则是对定义后的辞格提供实践运用上的“语例”,通过文学范例及其他文本范例进行说明。“辨析”是对字面上可能易混的相近辞格的厘清或切割。《大辞典》编排上的“定义”“例释”“辨析”体例特色和“对能否独立成格有争议的条目,在目录和正文中以*号标记”的规定有助于实现辞典的实用功能,能让人们了解一个辞格的自身区别性属性以及与相近辞格的差异,从而提升研究者对微观问题的关注意识,并帮助学习者避免误用或混淆。

三、例释文献的附加值:提示研究新视界,促进辞格转移、扩展研究

《大辞典》中援引的辞格例释,文学作品中的范例占据了绝大多数,也有文论、广告和曲艺方面的实例,“不影响理解的语例用自造例”。从选例的均衡性与全瞻性角度看,《大辞典》中的辞格例证来源似乎并未能顾及言语修辞的所有文本范畴,如传媒言述风格的范例,辞典中就颇为罕见。陈望道先生曾提出修辞学要以语言为本体,因而辞格研究也要在语料上下功夫,注意挖掘、发现新的语言事实。

辞格背后的机制及与其他语言现象之间的联系,应该是辞格研究的应有之义。要深化辞格研究,必得探究各种辞格背后的机制、各种辞格与其他语言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而辞格研究要引向深入,还要将其与其他学科沟通起来,因为修辞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当某一辞格以表层结构的综合体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时,其深层结构当中必然会以社会心理、历史传统、文化观念、伦理意识、审美情趣、经验阅历、风俗习惯、个体差异等为底蕴,因而也就会与相关学科发生关联。王力先生曾说过,在语言研究问题上没有理,只有事实,谁能把一种语言现象阐述得最透彻,最合理,谁就是最高明的语言学家。而对于辞格研究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已有理论方法解决不了的就要寻求新的理论方法。

正如《大辞典》代序中所说:汉语修辞格的系统性梳理和阐释,可以开发的学术空间很宽广。这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工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作为阶段性总结标志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在新的研究形势下高质量地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其自身的编写特色与内在学术价值必将在未来大力助推汉语语言学修辞格研究,使其经过学人的世代接力不断向新的远大目标前行。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汉语修辞研究深化的空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2):28-40.

[2] 谭学纯.辞格生成与理解:语义·语篇·结构[J].当代修辞学,2010(2):68-76.

[3] 谭学纯,濮侃,沈孟璎.《汉语修辞格大辞典》:编撰背景\编撰定位和词典结构[J].辞书研究,2010(5):115-135.

[4] 徐建华,关新.新闻标题修辞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合作项目“音韵学术语规范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5EYY001);2015年度鞍山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课题“弘扬国学文化视域下的音韵学术语研究”(项目编号:2015b02)

作 者:李秋霞,博士,鞍山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外事自查报告下一篇:校园代理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