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病句研究(精选7篇)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病句研究 篇1
安徽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汉语病句研究 姓名:潘瑞春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岳方遂
20070501
中文摘要
病句是影响人们语言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语言信息传输量的剧增,社会语病也呈高发态势。研究如何克服病句、利用病句、转化病句也就成了语言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现代汉语病句作了一番全方位的审视和扫描,主要内容为:(1)综述病句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评价了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有影响力的著作;(2)提出了病句的界定方法,分析了病句的主要类型;(3)阐释了对病句的辩证认识和对病句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分了几组易混淆的概念;(4)回应了学术界关于建立病句学的设想。文中的主要见解有:
第一,以王希杰先生的“病句生成学”为界,将现代汉语的病句研究划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为基础研究时期,主要依据规范的语言观,对病句作静态的评析与修改。其后期为系统研究时期,主要依据系统论的方法,对病句做动态的观察分析,强调辩证地认识和利用病句。
第二,关于病句的定义,在比较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之后,文中认为应该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概括法,即:病句是不合乎 语音规范,不合乎用词习惯,不合乎逻辑事理,不合乎语法规则,不合乎修辞要求,又不能正确表意、令人费解的句子(符合其中的一项即可判为病句)。
第三,关于病句的类型,文中主要从三个角度划分:(1)句法形态类,包括语序错乱、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杂糅等。(2)修辞意义类,又分为两小类:消极修辞类和积极修辞类。前者包括生造词语、误用词义、混淆词类、苟简赘余和一义两歧等;后者主要指对偶、排比、夸张,顶真等各类辞格的误用。(3)逻辑思维类,主要包括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否、限制不当、关系失合等。
第四,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病句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也有存在的价值和可利用的途径。其价值主要表现为:可作为研究的对象或材料,可转化为规范的表达形式(如“非常男女”“打扫卫生”),可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您昆明了吗?”)。其利用的途径有:制成病句“标本”,帮助人们学习语法修辞:在文学作品中利用病句来营造氛围、刻画人物;把某些病句转化为修辞手段,升华为一种语言技巧。
第五,病句类型中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成分多余、语义 歧义等,语言运用中又有与己相反的成分省略、超常搭配、修辞羡余、语义多义等。文中分析比较了省略与残缺、超常与不当、多余与羡余、歧义与多义的相同与不同,划清了正误和文野之间的界线。
第六,病句、规范句和艺术佳句之间的相互转换是病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中提出了三种转换模式:(1)规范化的模式:病句、规范句→佳句;(2)失误的模式:规范句、佳句→病句;(3)艺术化的模式:规范句、病句→佳句。正向转化的手段有删减、添加、替换、调整、修正、重组等,还有对语体,语境条件的利用等。负向转化则有倒次、逆反、杂糅等。
第七,病句学的学科建设是学术界二十年前就有人提出的问题,但应者寥寥。本文在文尾作了回应,并对病句学的性质、特点、任务、范围、对象、方法等基本问题谈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关键词:病句
辨析
评改
利用
转化
病句学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2007年4月30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安徽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安徽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2007年4月30日
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引
言
一、研究缘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运用的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目前,汉语运用不规范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报刊、广播、电视里,病句俯拾即是,就是在政府文件、学校教材、论文专著里,也不难找到病句。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6年7月14日一天,4种中央级报纸和24种省市级报纸1至8版正文被挑出语言逻辑差错1289处,平均每种报纸46个,每版5.8个,其中有一种报纸差错达到每版平均23个。错误主要类型有用词不准,概念混淆;分类有误,不当并列;叠床架屋,语意重复;判断歧义或词不达意,让人不知所云,有的语句完全把意思弄反了;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缺失或搭配失合;后语不搭前言,转移论题,甚至自相矛盾;有的说理文章论据不足,‘乱用所以’;此外,用字不规范、错用标点的病例也很多。”[1]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变异的、不合规范的“网语”对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又造成严重的冲击。这些情况,促使我们要研究病句,分析它的性质及成因,找出克服它的有效方法,为语言规范化服务。从语言本身来看,任何句子都是由形式和意义两部分组成,其中,形式是意义的载体。病句当然也不例外,因此病句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要么是形式破碎的同时造成了意义的不完整,要么是形式完整却与发话意图不相符。由于语言系统本身只承认正确的东西,因此相对于语言规范来说,病句是一种应该消除的不合理的语言现象。
从语言能力的角度来看,病句是一个人语言能力不能胜任一定思维经验的表达的现象。首先,每一个发话者不同的语言能力以及不同时点的发话状态使病句成为一种难以消除的、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现象。其次,从另一角度看,造成“不能胜任”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这种思维经验的表达可以被代表了一个语言群体整体水平的合格句所胜任,但由于某个个体语言能力的差异而造成了无法胜任这种思维经验的病句;另一种是这种思维超出了一个语言群体现有水平的表达极限,要将它表达出来就要变异现有的规范,形成所谓的破格句,而破格句与病句在语言形态上是难以区分的。因此,病句在客观上似乎成了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这是本论题的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本文在借鉴现有病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既立足于传统病句研究的方法,以引导人们在语言运用中减少病句,又注重吸收现代病句研究的理论成果,包括探讨病句存在的原因,评判病句的标准,分析比较几种互为相对的语言现象,病句的理解与利用,病句的转化,构建病句学的构想等问题,为人们能动地利用语言规律和言语规则进行得体表达服务。
三、研究思路
首先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概括分析现代汉语病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归纳出关于病句研究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接着以大量的语病材料为基础,从与语言规范对比入手,归纳分析病句的类型;采用演绎比较法,讨论评判病句的标准;比较几种相对的语言现象,分析病句的理解与利用,演绎病句的转化;着眼与学科建设的构想,进一步探讨建立现代汉语病句学的有关问题。第一章 病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现代汉语病句的研究与现代汉语规范工作基本上是同步的。以王希杰先生发表《病句生成学》(《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为标志,我们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节 病句辨识与评改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后期 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2年)开创了关于现代汉语规范工作的先河,全书共六讲,其中的第二讲到第五讲,分别是词汇、虚字、结构、表达。这四讲总体来说是围绕语病来论述的,其中,针对书面语言应用中的问题,搜集了大量的例句(主要是病句)进行分析,具有“匡谬正俗”的作用。《讲话》的发表缘自于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在此影响下,《语言知识》杂志从1953年起开辟了《改错句》专栏,专门刊登从报刊上收集到的有语病的句子加以分析、评论和匡正。此后,一些语言文字工作者出版和发表了不少专门讨论病句的著作与论文。一 重普及的基础性研究
这一时期,相当一部分语言文字工作者从当时社会的现状出发,以语言规范为目的,注重用传统体系来辨识与修改病句,发表了不少关于病句研究的专著。
其中较为系统的专著有:谭寻的《怎样诊疗句子》(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社,1953年6月版),该书主要讲不正确的用词怎样纠正,组织不完密的句子怎样调整,不适当的修辞修改等问题。丁羽的《好句子和病句》(通俗读物出版社,1956年6月版),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词义的配合和复音动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句子的结构、修辞上的问题。曲北韦的《谈谈病句》(山东人民出版社,1956年7月版),该书首先说明什么是病句,病句是怎么来的;接着举一些实例,分析病句有哪些类,怎样纠正等等。金锡谟的《病句分析》(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内容包括:词语运用中的错误分析,句子运用中的错误分析,逻辑运用中错误分析。苏培成的《语言病例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该著把病句按错误的性质分为误解词义、生造词语、使用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多余、语序不当、结构混乱、标点不当、比喻不当、表达不当等11类,逐条分析修改。其他的一般性论著主要有:杨岱励的《怎样纠正病句》(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5月版)。陆法今的《病句例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版)。张放的《常见病句分析》(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版)。宗若铁的《病句简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郑文贞、余纲、李良华合著的《语病汇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2月版)。蔡祖周的《病句修改例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编《病句评改》(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张耿光的《常见病句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版)。李华良的《病句评改》(语文基础出版社,1982年12月出版)。王纪的《病句诊断25类》(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版)。李裕德、吴启主合著的《病句分析》(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12月版)。张理明的《病句例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吴宗渊的《汉语病句分析》(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版)。裘荣棠的《病句汇析》(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版)。安汝磐的《常见语法错误例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王龙章的《病句修改例析》(辽宁少儿出版社,1987年8月版)。从逻辑方面来剖析病句的论著主要有:李衍华主编的《逻辑病例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4月版),书中从报刊、书籍和其他资料摘录400余条逻辑病例,按形式逻辑理论体系的概念、判断、推理基本规律、论证五个部分整理分类,并做逻辑和语法的分析。倪正茂的《逻辑与语病》(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作者认为语病有语法方面的、修辞方面的和逻辑方面的,从逻辑角度分析语病是改正语病的基础。
以上论著较多从语法、逻辑方面来分析研究病句。总体来看,内容浅显易懂,具有一定的普及与推广作用。
二 重个别病例与争鸣的研究
同期,不少学者与专家注重从书面语中搜集带有典型性的病例,加以研究,有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产生了一些争鸣,个别病例的研究较为深入。研究病句的论文大多发表于《中国语文》《语文学习》《语文天地》《汉语学习》《语文建设》《中国语文通讯》《中国语文天地》等学术期刊,其中有一部分论文后被结集为《词语评改五百例》(语文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这里重点概括这一时期关于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的成果。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1952)已注意到汉语歧义现象,举例分析了一些歧义实例,认为歧义是一种表达上的毛病,应当避免。汉语的歧义研究始于赵元任先生用英语写成发表在国外的《汉语的歧义问题》(1959),该文探讨了歧义界定、歧义分类、歧义成因、歧义分化、歧义消解和歧义度等重要问题。文炼先生的《论语法学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1960)从语法的形式和意义既统一又矛盾的角度论及歧义现象。朱德熙先生的《论句法结构》(1962)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化了歧义实例“咬死了猎人的狗”,用变换分析法分化了“屋里摆着酒席”。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札记》(1965),论及“他的老师当得好”这类句子本身不能排除两解,是真正的“歧义”。朱德熙先生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1978)对“的”字结构判断句的歧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并提出了“歧义指数”概念。吴葆棠先生的《现代汉语词组歧义现象初探》(1979)对歧义问题有相当全面的论述,是国内首篇汉语歧义研究的专文。范继淹先生的《语言的信息》(1979)从信息传输角度提出同形歧义,突出表现了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矛盾,并认为歧义有模式和实例的区别。徐仲华先生的《汉语书面语言歧义现象举例》(1979)标志着系统研究汉语歧义问题的开始。朱德熙先生 的《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1980)奠定了语法歧义研究的基础。沈开木先生的《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1983)和《“不”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1984)分别对“也”字句和“不”字句的语用平面歧义做了开拓性研究。马庆株先生的《述宾结构歧义初探》(1985)从歧义分析入手考察述宾结构,发现述宾结构中有实指宾语和虚指宾语两个大类的对立。黄国营先生的《现代汉语的歧义短语》(1985)对歧义格式进行了最为详尽的归纳。徐思益先生的《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1985)是首篇语境歧义研究的专文。至此,汉语歧义研究已经全面铺开,研究体系基本确立,邵敬敏先生的《关于歧义结构的探讨》(1987)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段歧义研究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歧义研究,在前段研究的基础上,对歧义现象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描写、分析和解释,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完善歧义分析手段和深入探讨歧义理论两个方面。王维成先生的《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1988)对歧义在句法、语义层面上的生成机制和语用层面上的理解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石安石先生的《说歧义》(1988)对歧义研究的意义、歧义划界、歧义类型、歧义格式和“同形”等问题作了理论阐释,系统性较强。这一时期关于病句的研究,总的来说,以经验式的概括为主。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1、研究范围是书面语使用中出现的病句。
2、没有把病句作为一个自足的系统纳入现代汉语语法体系这一有机整体之中加以研究,只是把病句当作一个个孤立的语病现象来看待。
3、面对的是病句本身,忽略了病句的形成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特征。
4、将病句作为一种已经形成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而没有注重如何避免这种结果的出现。
5、对己经形成的病句,强调必须具备相应的语言学知识才能进行修改。
6、修改病句的方法简单化、常识化,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面对真实语言生活中的病句往往无力应对。
第二节 病句学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1989年)至今
一 病句学理论的提出和探索
1、病句学理论的提出
1989年王希杰先生在《汉语学习》第3期上发表了《病句生成学》一文。他指出“语法学不但应当研究合乎语法的常规的句子,还应当研究不合乎语法的病句”。“病句生成学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对传统的病句评改进行再认识,进行改造。病句生成学的建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方面是从外部入手,研究非语言的因素,如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潜意识、文化教养、说写时的环境、交际的目的、外界的干扰等同生成病句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语法的范围内,生成一个病句有哪些规则,这些规则同生成合法的句子的规则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当说是广义语法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正因为生成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规则同生成不合乎语法分析的病句之间的规则并不是一回事儿,也不可能简单地一一对应,因此,病句生成的问题可以也应该研究,病句生成学可以建立,也应当建立,也能够建立”。
2、病句学理论的实践
在王希杰的“病句生成学”相关理论观点引领下,一部分学者开始对病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新的研究。孟建安先生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可谓颇丰。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例如:《病句生成的倒次之法》(《平顶山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略论汉语病句的生成》(《平顶山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病句辨识二法》(《平顶山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论汉语病句 学的构建》(《平顶山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汉语病句生成的非语言因素》(《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5期),《再谈汉语病句的生成》(《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0期),《病句的显与潜及其他》(《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病句、常规句、佳句及其相互转化》(《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论病句修辞学的四个研究平面》((《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论病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修辞学习》,2001年第4期),《病句教学应坚持系统观和辩证观》(《语文知识》,2001年第10期),《不规范的话语与可接受的话语》(《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在上述的文章中,其《论汉语病句学的构建》一文较为全面阐述了在系统观下构建病句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明确指出构建汉语病句学的实践与理论意义——“主要是通过对汉语病句系统的讨论,提高人们对病句的辨识能力,修改能力和预防能力,最终减少语言表达的错误,以规范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功效。在理论上,是为了弥补汉语语法学系统的不完整性”。
王希杰先生发表的《病句生成学》毕竟是有限的单篇论文,难以全面而详尽地铺开论述。孟建安先生正是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于2000年2月正式发表了专著《汉语病句修辞》(中国文联 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在目前已发表的研究病句修辞的著作里可以说是体系最完备,同时也是最新颖突出。说其完备,是因为该专著列专章讨论了汉语病句修辞研究的范围、内容、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它已把病句修辞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而进行基本理论问题的梳理和论证,从而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病句研究体系,而这一点正是其他病句著作所欠缺的;说其新颖,主要表现在该书不惜花了两章(第二、三章)的篇幅大胆探索和论证了“汉语病句的生成问题”,在这两章中,作者比较了常规句与病句的区别,各自的特点和修辞语用价值以及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论证了“生成病句之难”和生成病句的心理机制,提供了九种“病句生成的方法”,并详细分析了汉语病句生成语言内、外思想束缚。总之,该著作是一本兼备理论和实践价值,富有新意的病句修辞研究专著。
此后,刘大为先生发表的《语法病句的判定与类型》(《修辞学习》,2000年第4期)一文,也明确提出“语法上的合格句有没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病句?而语法上的不合格句却在一定条件下不再是病句?”等相关问题。谢英的《关于语句评判与病句修改的语用准则》(《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一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提出语句评判与病句修改的若干语用准则——语境还原准则、意图还原准则、风格还原准则等理论观点。
二 继承传统与运用新的语言学理论多视角研究病句阶段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学的新理论不断被引进与吸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分析方法有了大的进展——层次分析法已成为大家熟知,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分析、“格”语法分析、配价分析等广泛使用,使语法研究自觉地走上了力求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互渗透、相互验证、相互结合的研究道路。二是开始确立了立体研究的观念,这具体体现在“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研究思路提出和确认。不少学者在传统病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上述理论,积极探索现代汉语病句研究中的新问题。
这一时期里,针对个别语言使用错误现象进行研究的论文,绝大多数分别结集出版,例如:《报刊病句四百例》(姚汉铭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词语评改千例》(语文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其他一些论文散见于部分专业性学术期刊及高校学报。例如:易蒲(宗廷虎笔名)的《小议“病 句”修辞》(《修辞学习》,1992年第1期),聂莉娜的《试从三个平面分析语法病句》(《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李汉威、黄春珍的《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研究汉语歧义现象》(《江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盖绍普的《病句的利用》(《语言与写作》,2002年第1期),刘甜、刘晗的《关于“您昆明了吗”的深层思考》(《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等。刘大为先生在《病句理解的语言策略》(《语文论丛(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一文中,对病句理解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关于病句理解的相关理论。论著方面,主要有金锡谟的《语病求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庄杰编的《逻辑改错》(同济大学出版,1991年5月出版),李衍华的《咬文嚼字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张盛如、骆小所主编的《常见病句辨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同期关于歧义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入。例如:詹继曼先生的《关于同形结构的研究》(1990)探讨了歧义分布类型、歧义研究目的和歧义分析的语义前提等问题。沈家煊先生的《“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无法分化的多义句》(1991),提出“语义的不确定性” 概念,认为它不等于“歧义”,而是界于“笼统”和“歧义”之间的一种语言现象。李峰先生的《论歧义制约》(1994)提出“假歧义”概念,并归纳出35种假性歧义格式。柳广民先生的《歧义类型研究》(1995)将引起歧义产生的原因称作歧义源,根据歧义源推算出各种歧义类型的歧义指数。冯志伟先生的《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1996)提出“潜在歧义论”,认为这一理论能更好地解决歧义问题。施春宏先生的《歧义现象的演绎分析》(2000)采用演绎方法分析歧义格式,主张建立歧义关系的演绎模型。杨亦鸣先生的《试论“也”字句歧义》(2000)将实验语音学方法用于歧义研究,通过分析“也”字句的语音图谱来确定话语中心,排除歧义。尤庆学先生的《歧义度的调查和分析》(2000)提出了“相对歧义度”和“绝对歧义度”概念。
除此之外,最值得称道的是《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创刊。它始创于1995年1月,是我国唯一一种语文正误专业刊物,内容基本分为两大板块:一块匡缪正误、诊断开方;一块说文解字、寻根探源。前一块强调针对性,后一块强调知识性。主要栏目有:百家论语、语林漫步、众矢之的、字里乾坤、辨字析词、语坛掌故、词语春秋、向我开炮、报刊扫描、向你挑战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现代汉语病句研究,总的来说有如下特点:
1、把病句看作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加以研究,这个系统涵盖了汉语病句的生成、辨识、归类、修改、检验、预防等几个部分。
2、对病句研究的视角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
3、在继续进行书面语病句的研究的同时,开始关注口语病句的研究。
4、既顾及语言因素又注重非语言因素条件下病句的研究。
第二章 病句的界定与类型
第一节 关于病句定义的界定
目前关于病句的几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比喻说”
如秦牧在《语林采英》一书中,就把语病比作语言表达中“绊脚石”[2]。盖绍普先生在《病句的利用》一文中说,“病句是表达中的废弃物,是信息垃圾”。还有把语病比作是语言表达中的“沙子”。
2、第二种说法——“非规范说”
如邵敬敏先生在《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中指出:“所谓病句,就是不合乎规范的句子。所谓规范,一是要符合语法组合规则,二是要符合语义的搭配要求,三是要符合语用的表达习惯。”孟建安先生在《病句的显与潜及其他》(《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一文中说:“病句是不合乎语音规范,不合乎用词要求,又不合乎逻辑事理,不合乎语法规 则,不合乎修辞,又不能正确表意,令人费解的句子。”谢英在《关于语句评判与病句修改的语用准则》(《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所谓病句,这里指的是不合语言规范,即不符合语言的组合规则、客观事物的事理及人们语言习惯的句子。”
3、第三种说法——“交际功能丧失说”
如谭晓云、赵晓红在《汉语病句的识别与修改策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一文中说:“病句就是指使用句子时,交际主体由于违反了语言中一种或几种规则,导致可理解性的降低,甚至造成交际功能的完全丧失。
比较而言,我们认为病句这样定义较为合适:病句应是不合乎语音规范,不合乎用词习惯,不合乎逻辑事理,不合乎语法规则,不合乎修辞要求,又不能正确表意、令人费解的句子(符合其中一项即可判为病句)。
我们知道病句有“病”,可能是表现在语法方面,也可能是在修辞方面,抑或是在逻辑方面,甚至兼而有之,它是语言运用不规范的表现。病句的危害是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给交际对象带来的往往是错误信息。另外,我们对病句研究的着眼点也应该是 在句子这一语言单位上进行。
关于病句类型,我们按照语法、修辞、逻辑几方面来分析。尽管这样分类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可能存在着一些交叉现象,但是从实质来说,我们立语法类更多关注的是句子的构形,即句子的结构;立修辞类更注重句子的表意情况,即意义;立逻辑类强调的是句子表述内容的真与假,即事理。下面分节叙述之。
第二节 语法类病句
语法是语言的构造规则。汉语语法主要特点是,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3] 句子结构是指词与词的搭配与组合关系,它们之间的结合,既要受语法规则的约束,又要符合逻辑事理和表达习惯。病句之所以有“病”,原因就是违背了上述相关规则。现代汉语病句属于语法结构方面的错误,主要有语序错乱、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杂糅等。
一 语序错乱
语序是指词与词组合时的前后位置顺序,语序是汉语表达语 法意义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所谓语序错乱,是指一个句子的成分倒置了应有的语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组织句子时偏重了语序的灵活性而忽略它的强制性,或者注意了次序排列的线条性而忽略了整体的协调性。
1、多项定语语序错乱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属于定中关系,一般说来,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定语前,但数量词组做定语,虽然不带“的”,也可以放在带“的”定语之前,领属性定语只能前置,不能后置:如果几个定语都不带“的”,其次序是:(1)领属性定语,(2)数量词,(3)形容词,(4)名词[4]。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往往是违背这样结构顺序。
*例(1)当晚“妆艺大游行”在著名商业街乌节路举行,3000多名来自各国的盛装表演者呈现精彩节目,并有17辆巨型花车参与巡游,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观赏。(《新加坡举行“妆艺大游行”》,《中国青年报》,2007年2月26日第5版)依据上述规则,句中“3000多名来自各国的盛装表演者”宜改为“来自各国的3000多名盛装表演者”。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语 言习惯。
2、多项状语语序错乱
多项状语(一般由副词、形容词来担当)与中心词的结构关系属于状中关系。当一个动词前的附加语(状语)很复杂时,状语排列次序大致为: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等。
*例(2)姜翠华和江永华在首先参加的女子争先赛中,第一轮就被双双淘汰。(《北京晚报》,2004年6月1日)根据上述条件,本句改为“姜翠华和江永华在首先参加的女子争先赛中,第一轮就双双被淘汰”。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
3、虚词的位置错乱
虚词是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的词,虚词数量虽然不多,但作用很大。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和语序都是表示语法意义的最重要手段。现代汉语词类中,介词、连词、副词、语气词等属于虚词,这里仅就副词、介词的位置不当问题做一分析。
(1)副词位置错乱 *例(3)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本句中否定副词“不”应当移到“趁现在”前,因为从全句来看,假设的条件语义重点是在“检查”,“不”直接否定的不是“检查”,而是“趁现在检查”。
(2)介词位置错乱
*例(4)随着下岗职工的增多,再就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重新就业对下岗职工存在很大的认识差异。(《再就业的思考》,《文摘周刊》,1998年3月10日)使用介词“对”要弄清楚谁对谁的关系,关系搞错了,就会出现主客倒置的错误。本句中“如何重新就业对下岗职工”,就犯主客倒置的错误,应该是“下岗职工对如何重新就业”,因为“下岗职工”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事物,才能主动“对”其他事物怎样。
二 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是指不符合隐含、省略的条件而缺少应有的句法成分。在一般情况下,出现一个成分,与它匹配的另一个成分就必 须同现,否则,就会造成语法结构不完整,表达意义不准确。在辨析病句时,要注意把句子成分残缺的语病与非主谓句、省略句等区别开来。
1、主语残缺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表示谓语说的是什么人或者什么事物。句中应该出现这样主语的位置上没有出现主语,除了非主谓句、省略句外就是主语残缺。主语残缺往往是由滥用介词短语、使令性动词以及偷换主语等造成的。
(1)滥用介词短语造成的主语残缺
*例(5)在巴金和萧珊相恋的8年中,也是整个民族遭受外强蹂躏的8年。(《永恒的爱》,《解放日报》,1997年12月17日)
本句中,“在„„中”只能是句子的句首状语,那么句子就没有主语,但从语义上看,句子陈述的对象显然是“巴金和萧珊相恋的8年”。应该删去介词短语“在„„中”,使之变成定中短语,因为定中短语可以充当主语。
(2)滥用“使”造成的主语残缺 *例(6)寒潮过境时,使沿途气温骤降,发生霜冻。(《严冬话寒潮》,《新民晚报》,1998年1月6日)
“使”的前边是“寒潮过境时”,这是个时间状语,谁“使„„气温骤降”呢?主语残缺。这就是滥用“使”结果造成了主语残缺。
(3)暗中更换主语造成的主语残缺
*例(7)日常生活中,吃是最重要的,因此免不了和锅碗瓢盆打交道……(《如何选购餐厨具》,《云南日报》,1998年3月23晶)
本句中,谁免不了“和锅碗瓢盆打交道”?当然不是上一分句的主语“吃”,而应是“人们”。主语被暗中更换了,应在“因此”后补上主语“人们”。
2、谓语残缺
如果不是表达或结构所需要、所允许的省略,该用谓语的地方而没有谓语,主语自然就得不到陈述和说明,句意也就得不到准确恰当地表达,句子结构也会不完整,这就是谓语残缺。谓语残缺大多是因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谓宾之间滥加助词“的”、转换话题等而造成的。
(1)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等常使谓语残缺。
*例(8)人患流感后往往突然发冷,高烧、剧烈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和流涕、鼻堵、吃不下东西等症状,病程一周左右。
本句中谓语应是“突然发冷„„东西”,但是其后滥用了名词“症状”,两者用“等”连接,构成了同位关系,“突然发冷„„东西”也就变成为名词性成分,遂使全句缺少了谓语。改法之一,可以删去滥用的名词“等症状”,恢复本来的谓语。
(2)在谓语动词与宾语之间滥加结构助词“的”常使谓语残缺。
*例(9)影片用我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期间所遇到的“奇”来展现的冰雪世界、突变天气、稀世生物、神奇景象。本句中动词“展现”与“冰雪世界„„神奇世界”之间,本是谓宾关系,因滥用结构助词“的”后,将本来的动词谓语“展现”误变成定语。于是,该句就缺少了谓语。应将“展现”之后的“的”删去。
31(3)因转换话题造成谓语残缺。
*例(10)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有一年除夕夜,他的妻子准备好他最喜欢吃的年糕……(《名人除夕》,《保山日报》,1998年1月24日)
本句应在“爱迪生”后补上恰当的谓语。
3、宾语残缺
宾语是谓语(由及物动词充当)所支配、关涉的对象。有的句子谓语之后需有恰当的宾语,句意及句子结构才完整,如果缺少这样的宾语,句意及句子结构就不完整或导致其他错误,这就是宾语残缺。
(1)直接缺少宾语。
*例(11)冬季冷水浴是对身体经常进行有规律的寒冷刺激,可以使身体原有的抗寒能力得到增强和提高……(《冬季冷淋浴健身》,《人民日报》,1997年12月26日)
该句“冬季冷水浴”是判断的对象,谓语要判断说明“冬季冷水浴”是怎样的事物,所以,在这个句子中,判断动词“是”
要求带上名词性宾语。可是“对身体经常进行有规律的寒冷刺激”并不是名词性,不能作宾语,应在其后加上“健身方法”一词,使句子结构完整。
(2)有些时候要求带宾语的动词后边却跟了动词性短语,从而造成宾语残缺。
*例(12)我们要动员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该句中“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性的宾语,“机械化”是动词,不合要求,应该在句末加上“道路”一词。
4、定语、状语、补语残缺
虽然定语、状语、补语不是句子的基本成分,但是有些句子如果缺少必要的定语、状语、补语,也会因结构的不完整而使句意不清楚,我们分别称为定语残缺、状语残缺、补语残缺。
(1)定语残缺
*例(13)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本句从语法来说“劳动”缺少定语“艰苦”或“辛勤”;这也不符合逻辑,会使人误解只要劳动就能取得优异成绩。
33(2)状语残缺
*例(14)在本届演讲比赛中,华师大代表队和济南大学代表队获得冠军和亚军。
本句缺少状语,表意模糊,应在“获得”前加上“分别”一词。
(3)补语残缺
*例(15)昨天我找了你。
本句不能独立成句,是补语残缺,可改为“昨天我找了你三次”,或改为“昨天我找过你”。
三 搭配不当
句子成分指句子或短语中的结构成分。从语法上看,词语之间能不能搭配组合,要受到语法规则的制约。句子成分搭配不当的毛病,总是出在相互对待的句法成分之间,所谓相互对待的成分既有具有直接组合关系的成分,也有具有间接组合关系的成分。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从形式上看是句子结构问题,其实质往往又是语义关系的问题。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要有主谓、述宾、主宾、34 定中、状中搭配不当等类型。
1、主谓搭配不当
主语和谓语之间关系不协调,影响了句意的表达,称作主谓搭配不当。以下一组例句都有主谓搭配不当的语病。(1)联合式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16)目前,我们的健康水平使官员的退休年龄和实际身体状况不统一,就是说到了退休年龄的官员,一般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官员的退路》,《南方周末》,1998年1月30日)
句中“身体”可以说“很健壮”,“精力”却不能用“健壮”来描述,这个主谓短语宜改为:精力都很充沛,身体都还很健壮。另外,“统一”一词用得不当,应改为“相对应”。(2)词语多余造成主谓搭配不当
*例(17)野芭蕉花经加入作料炒熟,吃起来效果滑嫩而鲜美。(《野菜佳肴》,《家文摘》,1998年4月11日)句中“效果”可以用“好”“不好”等去评价,但却不能说“效
果滑嫩而鲜美”。实际上,“滑嫩而鲜美”是陈述“吃起来”的,“效果”一词多余。
(3)主语扭曲造成主谓搭配不当
*例(18)一方面全国打假的声势越来越大,惩罚的力度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制假售假的势头却屡禁不止,甚至出现了“李逵怕鬼”,“李逵护鬼”的怪现象。(《李逵不该怕李鬼》,《工商时报》,1998年3月3日)
句中“势头却屡禁不止”这个分句中主谓不能配合,“势头”一词,从语义特征来看是指某种趋势、某种倾向。“禁止”是不允许去做某事的意思。被“禁止”的事只能是人们主观上可以控制的,使其不发生的事,而某种“势头”却是客观形成的趋势,它有积极的修辞意义,不可能去禁止它。宜把“势头”改为“事”。
2、述宾搭配不当
述语(谓语)与宾语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破坏这种关系,影响句意的表达,就属于述宾搭配不当。下列例句都有述宾搭配不当的问题。(1)动词扭曲而造成的述宾搭配不当
*例(19)在法兰西尝试美味。(《新民晚报》,2004年10月3日第22版)
句中“尝试”意为试验,这个词的语义指向应是某种动作,而不能是某种食品。应把“尝试”改为“品尝”或“尝”。(2)宾语扭曲造成的述宾搭配不当
*例(20)出版社也应该考虑换个政策了,签售不是百试百灵的仙丹,不能有事没事都拿出来比划比划啊。(《中国图书商报导购周刊》,2004年7月第21版)
“政策”指的是政府、政党等权力部门制订的要求人们执行的行动准则。而“出版社”不是一个权力部门,不能用“政策”。句中说的是“出版社”为促进图书销售而进行的“签售”之类的活动,可把“政策”改为“方法”“措施”等。(2)因表达不当而造成的述宾搭配不当
*例(21)这是明仁天皇首次赴海外祭奠二战。(《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24期第12页)
句中“祭奠”指的是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其词义
所指的对象只能是死去的人,句中的“二战”是一场战争,不能接受“祭奠”的支配。可把“祭奠二战”改为“祭奠二战亡灵”之类的话语。
3、主宾搭配不当
主语和宾语是两个间接对应的句法成分,它们通过谓语动词来进行语义配合。主宾搭配不当的毛病一般是宾语用词不当造成的。
*例(22)按照犯上就是作乱的逻辑,他也是造反苗头了。(《散文》,2004年第6期第35页)
“苗头”指略微显露的有发展可能的迹象或情况。句中的“苗头”与“他”形成主宾关系,而作为人的“他”是不可能成为迹象或情况的,“苗头”的使用不准确。应把“苗头”改为“苗子”。“苗子”词义比“苗头”丰富,它可以理解为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的年轻人,能够与“他”形成主宾关系。
4、定中搭配不当
定中短语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定语是短语中的修饰限制性成分,中心语是短语中被修饰被限制成分。定中搭配不当指定语
和中心语在语义、语法或语用习惯上不能配合。下面例句都有定中搭配不当的毛病。
(1)定语扭曲造成定中搭配不当
*例(23)招牌是生意场的超级名片,浓缩了丰沛的商业信息……(《解放日报》,2003年9月12日第13版)“丰沛”指的是充足,通常只用于雨水多,而不能用于其他地方。句中指的“商业信息”,不能用“丰沛”修饰。宜改“丰沛”为“丰富”。
(2)扭曲中心语造成的定中搭配不当
*例(24)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戏曲不能固守,更不能退守农村,而应勇敢地、积极地占领都市,这样才能保证戏曲的长治久安。(《中国戏剧》,2004年第9期第8页)“长治久安”指的是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这是一个成语,它一般只用来形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秩序,句中将其用来表示“戏曲”在长时间内的兴旺状态,显然不合“长治久安”的本义,可把“长治久安”改为“长久繁荣”之类的词语。
39(3)多项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25)她想再参加一个更大规模、更高级别、影响力的国际比赛,不过努力的目标是要出一张在全世界发行的专辑。(《音像世界》2003年第10期第37页)
“影响力”指的是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产生作用的力量。这是一个名词,句中将其当作形容词来用了,不合乎使用要求。句中另有两个名词“规模”“级别”也用作“国际比赛”的定语,但它们分别带上了修饰语“更大”“更高”。对于同样是名词的“影响力”,也应作这样的处理,可以在此前加上“更有”一词。(4)定语与联合式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26)武汉拥有冗长的铁路线和水上交通,造就了一副过于发达以至良莠不分的胃口,负荷太重的血管丧失了良好的流通功能。(《中国城市批判》,长江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55页)
“冗长”通常指文章、讲话等拉得太长,废话太多。这个词所修饰的对象,一般限于文章、讲话等文稿类事物,句中将其形容“铁路线和水上交通”,超出了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可以改“冗
长”为“漫长”之类的词。
5、状中搭配不当
状语是用来修饰限制谓语的,如果它不能正确地修饰限制谓语,或者说,不能正确表示谓语的性质和特征,就是状中关系搭配不当。
(1)扭曲谓语造成的状中搭配不当
*例(27)成都则似乎人人防备,在生意场上更是损招辈出……(《中国改革》,2004年第8期第60页)
从全句看,句意是批评成都人在生意场上手段的恶劣,其贬斥意十分明显,而“辈出”一词含有褒意,宜改其为“迭出”一词。
(2)扭曲状语而造成的状中搭配不当
*例(28)“为了奥斯卡奖,电影公司不啻巨资宣传”凯萨说,“所以,通常像我们这样的小电影很难得见天日。”(《东方早报》,2004年1月29日笫C9版)
句中“不啻”有两个意思,一是“不止”;二是“如同”。“不
啻巨资”没有这样的用法,应把“不啻”改为“不惜”。
四 结构杂糅
所谓的句法结构杂糅,是指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硬凑在一起,把两种不同的结构套叠在一起,以至造成结构不合法则,语义混乱费解。杂糅是分析和修改都比较棘手的一类错误,因为两种结构纠缠在一起,往往让人一时理不出头绪,如何在混杂纠缠的语言结构中找到语义间的逻辑联系,并把它整理出清晰的语义流程,是分离杂糅的语言结构,重新构建单一明确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关键。
1、谓语结构杂糅
*例(29)那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处也没有,妻子只在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了一两句埋怨的话。(《家庭〃事业》,(《家文摘》,1997年10月12日)
本句中,“造成„„因年久失修而„„漏雨”这个结构杂糅了两种表达格式。即“造成„„漏雨”和“因„„而„„漏雨”在一个表达过程中只能选择一种格式来表达一个意思。本例中这个
有结构杂糅毛病的短语应改为结构单一的短语。修改的办法是,要么删去“造成”,要么删掉“因年久失修而”。“写信向他发了一两句埋怨的话”也有杂糅的错误。“发了„„埋怨的话”说不通,这个结构实际上是把“发了一两句牢骚”和“说了„„埋怨的话”杂糅在了一起。
2、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杂糅
*例(30)广谱晚癌康一是可以缓解和改善症状快,特别是止痛效果好。二是……(《十年磨一剑》,《云南日报》,1998年3月23日)
本句中“可以缓解和改善症状”是个动宾短语,“缓解和改善”的宾语是“症状”。“缓解和改善症状”的谓语是“快”,“缓解和改善症状快”是个主谓结构。这两种说法都可以陈述“广谱晚癌康”的作用,本来只要采用其中一种说法就可以了,但上例却把两种说法前后拼揍在一起,构成了“可以缓解和改善症状快”这样的杂糅结构。这个结构不成立,要么删去“快”,要么删去“可以”。
3、受事主语与施事主语杂糅
*例(31)他1995年被授予全省第四名优秀领导干部之一。(《人物与回忆》,《新华文摘》,1997年第12期)
该句“他被授予„„(称号)”是受事主语句,句中主语“他”是动词“授予”的对象。“他1995年获„„(称号)”是施事主语句,句中主语“他”是动词表示动作“获”的施动者。这两种格式被杂糅在一起,造成施、受关系混乱。可改为“他1995年被授予优秀领导干部称号,是全省获此荣誉的四名领导干部之一”。
3、受事前置与后置两种格式杂糅
*例(32)如今,这项运动可以从电脑上直接看到运动员在空中的表演动作了。(《空中芭蕾及创始人斯图尔特》,《中国体育报》,1998年2月21日)
本句中,把“这项运动可以从电脑上直接看到”这个受事在动词前做主语的说法与“看到运动员在空中的表演动作”这个受事在动词后做宾语的说法拼接了起来,使得结构混乱。可改为“如今,可以从电脑上直接看到运动员在空中的表演动作了”。
4、介词短语杂糅
*例(33)俄罗斯人在婚礼上,要举行劈木柴仪式,以此
把新郎会不会劈柴作为能否持家的标志。(《举起斧头迎新娘》,《百科知识台历》1997年4月21日)
本句中,“以此作„„的标志”和“„„作为标志”都是状中短语,但是充当状语的是两个不同的介词短语,在构成一个状语时,只能采用其中一种介词短语,本例犯了介词短语杂糅的错误。可保留“„„作为标志”的说法,删去“以此”。
5、句子首尾套叠
*例(34)中国包子的起源,是由馒头演变而来的。(《中国“包子文化”》,《家文摘》,1998年1月20日)
本句中,“中国包子起源于馒头”和“中国包子是由馒头演变而来的”是两个不同句子结构,应当把它们分离开,并在两个结构中选择一个来表达意义。
第三节 修辞类病句
人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这也是语言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交际的目的可根据不同的需要,或追求通俗、明白、正确,或追求准确、形象、感人。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表达有消极手法与积极手法之分,前者是所谓消极修辞,后
者是所谓积极修辞。消极修辞是记述的表达,以平实地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力避参上自己个人的色彩,常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精细周密地记录事物的形态、性质、组织等,使人一览便知道各个事物的概括情状,其表达的法式是抽象、概念的、理知的。消极修辞表现出来的特色是平易的、质朴的。积极修辞是表现的表达,以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虽然也以客观经验做根据,却不采取抽象化、概念化的法式来表达,而用另外一种的法式,即以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法式来表达。积极修辞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华丽的、奇特的,它能给人带来审美惊奇感[5]。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修辞类的病句也应在这两大修辞分野下来讨论。
一 消极修辞类病句
消极修辞(平实修辞)类病句主要有生造词语、词义误用、词类误用、赘余或苟简、歧义等类型。
1、生造词语
生造词语指说写者随意构造出来的,语言词汇系统中没有的词语,生造词语没有语义上或结构上的合理性。生造词和新词语是两个不同概念。新词语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语言创新,其表
达的概念,具有意义上的独特性、明晰性和语法上的合理性。而生造词语则是一种完全没有必要的滥造,其结构上往往违反语言组合规律、胡拼乱凑,语义上往往模糊含混、艰涩费解。
(1)拼凑生造
*例(35)由于哈萨克斯坦是从苏联分裂出来的,和其他前苏联成员国关系渊缘。(《中亚突围杀出哈萨克》,《足球》,1999年7月1日)
句中“渊缘”是个生造词。汉语中有“渊源”一词,比喻事物的根源,却没有“渊缘”一词。本例中把“渊”和“缘”拼凑起来,是想表达关系“很深”,有“历史上的联系”的意思,但这种生造词不仅违反语法,也违反了修辞目的。从语法上说,本句中“渊缘”一词不能做句子的谓语;从修辞来说,表意也不明确、精密,宜改“关系渊缘”为“关系很深”。
(2)压缩生造
*例(36)对待家庭他是温和的丈夫和慈严的父亲……(《一个共产党人的凝重与广阔》,《山西文学》,1997年第9期
句中“慈严”要么是压缩“慈爱和严厉”生造的,要么是压缩“慈祥和严格”生造的。由于压缩了必要的语义成分,使得词义含糊不清。根据上下文语境,可改“慈严”为“既慈爱又严厉”。
(3)杂糅生造
*例(37)只听他竟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发展过程讲起……最后讲到中国电影的优长和短处。(《解读梁晓声》,《人物》,1997年第5期)
句中“优长”是个杂糅生造词。在表达“中国电影”好的方面时,首先想到“优点”这个词,又想到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长处”,从而构成了“优点”和“长处”杂糅的生造词。“优长”的说法既不符合语用习惯,意思也重复累赘。只用“优点”与“长处”其中之一即可。
(4)肢解生造
*例(38)对这存在的觉悟……,是那种勉可以“士”相称的知识分子的本分。(《人文学论纲》,《哲学研究》,1997年第9期)
句中“勉”是“勉强”的意思,但“勉强”的意思却不能用
一个“勉”来独立表示。把“勉强”进行分割肢解生造出“勉”来,既不符合语法规则也不符合修辞的要求,可改“勉”为“勉强”。
(5)添加生造
*例(39)。“文化”,究其根蒂,不外是人的价值取向的现实化。(《人文学论纲》,《哲学研究》,1997年第9期)句中“文化的根蒂”中,“蒂”究竟指文化的什么?不得而知,“根蒂”是胡乱添加成分而构成的生造词,应把“蒂”删去,或改为“根本”。
(6)类推生造
*例(40)社会公正意识或曰“道义感”。(《新华文摘》,1997年第5期第134页)
句中“道义感”是比照“正义感”“使命感”等类推仿造出来的,它不符合人们的语用习惯,就如同“真”“普”“美”常常并列出现,但人们却只说“美感”而不说“真感”“善感”一样,宜改“道义感”为“正义感”。
49(7)反义生造
*例(41)(社会科学)它所关心的只是从事态中引出某些可堪被称之为“规律”的结论……(《新华文摘》,1997年第12期)
句中“可堪”是对“不堪”进行反义联想而生造的词。但某个词有没有反义词是由社会语用习惯决定的,不能凭个人联想随意生造。汉语中并不是有“不x”格式,就可以构造“可x”格式的反义词,应改“可堪”为“可以”或“能够”。
2、词义误用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即所谓词义。它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词义的核心意义指其理性意义,此外,还有一系列附加意义,也可叫色彩意义。附加义种类很多,比较重要的有评价义、语体义、理据义和搭配义等[6]。词义误用是指把表示这一意义的词语错用来表示另一意义。对于词义的运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合乎事理,合乎实际,正确表情达意等,否则就是词义误用。词义误用有多种情况,以下例句中都有词义误用的毛病。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病句研究 篇2
一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建构主义作为学习理论是为改进教学而提出的理论, 这种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 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这种学习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协作性。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理合著的《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法最大特色是将以往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思想转变为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 非常吻合地方本科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法强调学习者亲身实践, 这种学习法特别适合正处于知识渴求旺盛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朱熹主张读书必须做到“三到”, 即心到、眼到、手到;鲁迅则主张记忆需“五到”, 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当接收信息的方式是“听”时, 记忆的保持率为20%, 如果是“看”, 保持率为30%, 如果是“听+ 看”时, 保持率为50%, 如果是“亲身实践”时, 保持率为90%。地方本科院校囿于区域、学科水平、办学条件、生源等因素影响, 其培养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还不够健全, 更需要运用效率最大化的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 以弥补其在待人接物、就业面试等方面存在的弱势地位。基于此,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教学探析
汉语言文字学课程是地方本科院校中文系开设的专业课程, 该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 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 每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时, 设置一个贯穿始终的大的任务驱动项目, 每个单元或每次课设计一个较小的任务项目, 学生分阶段完成小项目, 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价, 当一个个小的任务项目完成后, 贯穿课程始终的大项目也就能顺利完成了, 学生自主学习及该课程应掌握的能力得到了培养。项目教学法实施步骤如表1。
1 按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具体实施过程中, 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整体设计应立足于地方本科教育层次,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需求、职业核心能力目标、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训练素材、“教、学、用”一体化和形成性考核等要素。教师按照项目驱动、“教、学、做一体化”要求进行整体设计时, 需舍弃传统教学中以学科知识系统和逻辑为导向, 以知识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体, 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需求严重脱节, 难以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及效率等弊端, 强调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以项目为驱动, 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进行的教学设计。
以《现代汉语》为例, 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时根据学生能力培养需要,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特色, 设计一个贯穿课程始终的任务项目如“汉语和英语孰轻孰重”辩论赛或“我心目中的汉语魅力”主题班会等,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项目与任务;教师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多元情境化教学, 根据项目组织和实施教学与考核, 整个教学过程项目化、立体化,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师生的互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 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文字应用能力的目标。首先确定该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 能较好地掌握汉语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知识, 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具体的任务项目可设计推普 (普通话- 方言辨析) 、文字 (“说文解字”) 、本区域熟语 (俗语) 、词性和语境、网络词语、句子成分与病句修改、标点符号运用、文境中的句子选择、语音修辞、形貌修辞、语法修辞等等。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 学生一能较为流畅地使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二能“说文解字”, 从汉字构造特点描述其反映出的意义;三能收集和分析本地熟语 (俗语) ;四能辨析语境中的词性;五能收集、分析网络词语;六能修改病句, 正确进行文字表达;七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八能在文字表达中进行修辞。知识目标则按照“适度、够用”原则进行取舍,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去获取相关知识。现代汉语课“教、学、做一体化”的整体设计, 强调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项目化。
2 单元设计中按项目驱动教学
课程单元即指具体的一次课 (高校的一次课指2 节) , 是对一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方法等作出具体的筹划和安排。课程单元设计需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进行, 设计具体的项目, 按照职业活动特点安排训练素材, 实施中注重“教、学、做一体化”, 并重视课堂检验效果等。
在课程单元设计中, 教师根据学生能力需求, 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训练项目及通过何种有效的方式、手段、素材等完成项目;设计的项目驱动充分考虑学生主体作用, 也就是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调动和促使学生在课堂、课外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师组织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 形成真正的互动。在单元设计上, 要突破一堂课先讲清概念、理论再让学生做 (用) 的惯例, 而是先从事前的任务完成情况检查, 学生小组完成情况点评开始。
以现代汉语中的一次课网络用语调查与分析为例进行单元设计。设计之初需对本次课的专业背景进行分析, 包括授课对象特点, 学生培养目标、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和培养目的、本次课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等;其次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其突破、训练项目、教学过程及方法等条目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中设计的能力目标是能收集、会辨析网络用语利弊及分析网络语言的构成机制等, 知识目标为收集网络用语的方法、语言词汇的构成特点, 素质目标为提升其辨析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两项, 即收集、辨析, 通过项目解决重点和难点并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达到善于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语料并加以辨析, 从而提升个人辨析能力的目的;教学过程设计了课前布置、情境导入、小组代表发言、学生评价、教师点评、小结、延伸等步骤。传统教学在学习关于“词汇”部分内容时, 往往以教师为主体, 以词义传授为中心, 学生缺乏驱动力, 兴趣很难调动起来, 课堂和教学效果都不佳。单元设计中按项目驱动进行教学, 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 比较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目标。
汉语言文字课程的单元设计以学生能力需求为导向, 单元设计中始终明确学生为主体, 具体表现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搜集资料, 处理信息, 写作分析, 综合意见, 制作PPT, 小组选代表课堂上发言, 学生讨论等,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乐趣, 从而获得能力;教师则以“导”为主, 如设计与布置项目, 指导完成项目的方法, 适时引导、点评、归纳、示范, 提升学生能力等。教学设计始终以训练项目为驱动, 先让学生做, 在做的过程中点拨、指导, 学生在做中深化, 知识的传授融入项目任务中去, 教、学、做一体化, 学生通过项目训练, 能力得到提高, 也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理论, 还能将能力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 适时将所学用于实践。
汉语言文字学课程项目化教学使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课者转化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学生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这种项目教学设计, 使学生的知识内化为素质, 素质转化为能力, 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事实证明, 教学设计突出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能和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采用能力项目驱动, 教学过程、手段、评价立体化的方式可行且效果良好。
地方高校课程教学通过什么途径让学生具备能力, 如何顺利达成培养目标,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运用于汉语言文字课程, 还适用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诸多课程, 只要教师本着能力培养为本的原则, 教学设计中多站在学生的需求角度思考, 学生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等都能充分实现。
参考文献
[1]储召生.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N].中国教育报, 2015—06—18.
[2]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30.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郭晓明.整体性课程结构观与优化课程结构的新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5) :38.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病句研究 篇3
关键词:解构主义;汉语言文字学;文化传统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当时已具备完整功能和系统的结构主义曾为西方众多国家提供了思想资源,并且为文学、语言以及哲学等众多文化领域提供出了一套具有封闭性的研究方案。而自二十世纪中叶开始,人们对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认知日益深入,致使结构主义与逻辑中心主义等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与政治生活中的功能性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导致西方国家的思想逐步陷入失望、迷惘以及忧愤之中,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语境也出现了与传统思想相背而行的后现代思想,而解构主义思想便是其中之一。解构主义思想对哲学、语言、文学、政治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以著名法国思想家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潮为西方政治与哲学思潮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一、对汉语言文字学进行研究的目的
以解构主义视角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字学进行研究,主要为了强调对于语言多元性的肯定与认可,承认任何一种文字与语言都有其存在的作用与价值,故不可轻易对自己的语言与文字进行否认。西方语言的理论体系对我国现代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部分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并没有语言学,因此更谈不上对于语言文学学的研究,进而对汉语言与汉字研究的成就与传统进行了否定,他们认为对于汉语言文字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对于汉语言与汉字的认知与评价无不带有西方学术思潮所留下的烙印。
解构主义思潮作为对西方的中心主义传统思潮所进行的反思其最初期兴起于西方国家,但是在现今时代,解构一词不再是专属于某一领域或地区的而是属于全世界的,而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现如今对解构主义进行研究与探讨,主要目的在于汲取其精华之成分进而对中国进行更加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二、传统语言学的优良传统
解构主义思潮为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开始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进行反思,并得出了我们在承认自身成就的同时也要正视自身不足之处的重要结论,当前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将优良传统进行有效继承的基础上,着手于汉语言文字学的客观事实,使西方的逻辑中心主义思想得以破除,从而总结出我们自己的汉语言文字学规律,使新世纪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道路得以有效的开拓,因此,在对汉语言文字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将我们的民族优良传统进行有效的继承并使其发扬光大。
(一)对实证法与归纳法予以重视
作为学术研究中的一般方法,实证法虽然从学术意义角度来讲起源于西方,但是其在中国本土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厚实的基础以及持久的传统,而在中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实证法与归纳法自许慎时期开始便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并且许慎以信而有证且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与研究态度成就了《说文解字》这一经典文学作品,从而为汉语言文字学的建立奠定了踏实而稳健的基础[1]。着眼于汉代的实证态度,在我国学术史上通常将汉代古文学家们的学术成就称之为“汉学”,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种实证方法得以延续至清代亦不乏追随者,正是因为对于这种求实精神与求实态度的不懈坚持才使得清代的语言文字学研究得以达到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高峰。
众所周知,对于实证法与归纳法的良好应用使得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的大量文学著作得以成就,例如在对《说文解字》所进行的研究中,清代的乾嘉学派便通过实证研究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便开始出现了对于乾嘉学派传统实证法的否定言论,对此王立先生曾出声强调指出,我们绝对不能将历史割断,因此也绝对不可以放弃对于乾嘉学派的继承,尤其在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方面,乾嘉学派著作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更不能够被遗弃。由此见得,对实证法与归纳法予以重视,是中国汉语言文字学的重要特色。
(二)对书面语言与其意义研究予以重视
中国的传统语言学通常对书面文献的研究以及意义研究的独立价值较为重视,因此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便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汉语书面语言,即文言文,而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时期对文献进行记录时所使用的语言,同时也是当时知识分子应试时所要求用的语言,因此亦被称作雅言[2]。与此同时,文言文也不仅只是在我国的文化传承上起到历史性的重要作用,它还是使现代汉语得以形成的源头之一,而由于口语与书面语的脱节,导致了自隋唐时期开始的口语与文言文愈渐分离的现象得以发生,直至近代,文言文已完全成为了影响我国走向现代化的间接因素,因此,文言被白话所取代的现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可以否认文言文的出现对于汉语言发展所起到的历史性积极作用,对于文言文以及其在汉语言发展史上的功用,我们需要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文言文作为汉语言的传统之一亦是一个与汉语言文字的表意性质有所关联的传统,汉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其与西方国家的拼音性质文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一巨大差异便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所研究的又一特色。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使上述问题得以良好有效地解决,我们就必须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报以坚持态度,我们需要及时认识到以一种方法对另一种方法进行否定甚至排斥是一种极其不妥当的行为,毕竟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往往复杂于其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因此,只有使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学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使其与西方语言学进行平等的对话,才能使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道路得以有效的拓宽,这便是解构主义针对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给予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威妥玛.语言自迩集[M].张卫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病句研究 篇4
一、答辩委员会名单
答辩委员会主席:汪维辉(浙江大学教授、博导)
成员:周志锋(宁波大学教授)
沈怀兴(宁波大学教授)
赵则玲(宁波大学教授)
宋闻兵(宁波大学副教授)
秘书:聂仁发(宁波大学副教授)
二、时间:2010年1月10日(星期日)上午8:30
三、人文与传媒学院216会议室
四、答辩学生与论文题目
于红艳汉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辞趣研究
欧文艳沈宠绥音韵学研究
张韶磊介词“对于”的多角度考察——兼与“关于”“至于”比较
陈凤同喻歇后语生成机制研究
王淼慈溪方言语音研究
五、程序:
1.主席宣布开会;
2.由答辩秘书简要介绍申请人资格审查情况。
3.答辩者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报告时间20分钟左右);
4.答辩委员和与会者提问,答辩者回答;
5.宣读论文评阅意见,答辩者回答和解释评阅书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
6.休会,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答辩者的答辩情况进行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是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以及是否建议授予硕士学位,拟定“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复会,主席宣布对论文的评议和答辩委员会的决议。
汉语言文字学__各校试卷集锦 篇5
1、《论语》第一篇是《_____》,今见《孟子》最早注本为东汉_______注。《诗经.关雎》最后一句是_______。《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______,其谁曰不然?”《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______,而有志焉。”《离骚》:“纷吾既有_______兮,又重之以修能。”“绝圣弃知,大盗乃止。”语出《______》篇。
2、今字“婚”的古字是_______。“头发”的“发”字的繁体字是_______。“勝”字的声符是_____。查《康熙字典》“鄙”字在_______部。
3、《词诠》为近人_____所著,周德清《中原音韵》分曲韵为______部。陆发言著《_____》分诗韵为206韵。
4、现代汉语的两个元音韵尾是_______、_____。“除”韵的字母是舌尖后、送气、清、_______音。“居”的韵母是舌面、______、______、______元音。“共”的韵母属于______呼。“小雨”连续时,“小”的实际调值是_______.5、从短语的结构类型看,“绕道走”属于______短语。“书本”一词属于复合式的_____型。修辞格的通感也叫____觉。
6、王力分先秦古韵为30部,与“缉部”相配的阳声韵是_____部。36个字母的牙音_____。“今”属13辙的_____辙。
二、解释名词术语(每题4分,共20分)
1、籀文
2、犯孤平
3、惯用语(举例)
4、施事宾语(举例)
5、之为言(举例)
三、回答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动词和形容词相区别的语法特征。
2、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构成和应用有哪些条件?
3、根据王力《古代汉语》语法体系语气词有哪些?请各举一例说明。语言学概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口腔、鼻腔、______腔是人类发音的共鸣腔。
2、瑞士语言学家绪尔在他的名著《_______》中提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的理论在主张。
3、在世界各大语系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是_____语系和______语系。
4、共鸣腔有多种形式,被特别强化的陪因在语音分析中叫_______,用______等等表示。
5、性、数、格是______词和______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
6、任何符号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而______是它的内容。
7、以_____结尾的音节叫做闭音节。、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组合关系
2、音位的区别特征
3、外来词
4、语素
5、语法意义
6、音素文字
7、社会方言
8、自由变体
9、词缀
10、孤立语
三、论述分析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语言的层级体系。
2、从语言的产生方面分析,音质的不同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3、什么是克里奥耳语?
4、试论方言形成的原因。
5、分析下列短语的结构与层次,注意其中的歧义。
(1)鸡不吃了
(2)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2001年
汉语言文字学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_____,敏于事而慎于言。”“敏而好学,_____,是以谓之文也。”《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下句是_________也。《礼记.礼运》:“货_______也,不必藏于己。”“教学相长”语出《_______》。《老子》云:“天之道_______,人之道则不然。”《诗.静女》:“匪______,美人之贻。”
2、今字“熟”的古字是_____。“历法”的“厉”的繁体字是______。“找”本来是____的异体字。阮元所编《______》是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注的字典。
王力上古韵部与“东”相配的阴声韵是_______。36字母的半舌音是 ______母。平水韵上平声第九韵是_____ 韵。
3、“永”的韵母属于______呼。“飘”的韵尾是_____。“久”的韵腹是______。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是_[___]。“奇”的声母是舌面、送气、清、_____音。“根”属于13辙_______辙。
二、解释名词(每题5分,共30分)
1、《说文》四大家
2、三平调
3、如字
4、《中原音韵》
5、亦声字
6、零声母(举例说明)
二、回答问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根据王力《古代汉语》语法体系,“其”哟哪几种词性和用法?请各举一例说明。
2、古代汉语常见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请各举一例说明。
3、请指出“小王一句话也不说”这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并说明全句的语义关系。
4、“买了一个电灯开关”、“开关保险柜要知道密码”两句中的“开关”分别为词和短语,为什么?
5、现代汉语在词汇方面有哪些三个明显特征?请各举一例说明。语言学概论
一填空(20分)
1、从信息论的角度,言语交际过程大致包括“编码------发送-------_____-----接收-----_____"五个阶段。
2、儿童掌握本族语,使潜在语言能力变为现实的过程叫做_______。
3、语言是一个分层装置,它的底层是______,它的上层是_______。
4、音质的不同可以从声音和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5、前半低不圆唇元音在音标中______表示,前最高圆唇原因用_____表示,舌面前不送气清擦辅音用______来表示,舌面后浊鼻音用______ 表示。
6、语言发展的______性使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
7、我国境内各民族语言分别属于______、______、南亚、马来----玻利尼西亚和印欧语系。
8、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回表现出一些变异,又此而产生的语言变体叫_______.。
9、拼音文字有_______和__________.。
10、语言具有任意和线条性的特点,任意性是指_____。
11、言外之意所以能够被理解,是因为________在其中起了补充说明的
12、瑞士语言学家________在他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的理论主张。
13、________是语言中最小的交际单位。
二、名词解释(20分)
1、语音流变
2、语言的谱系分类
3、格
4、语法形式
5、组合关系
三、简答题(32分)
1、谈谈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存在着哪些本质的区别?
2、简述确立音位的原则。
3、我们可以运用什么材料研究语音的发展?
4、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谈谈为什么汉字长期停留在方块的阶段。
四、分析论述题(28分)
1、举例说明语言接触产生的各种结果。
2、以汉语普通话为例论述辅音音位的系统性。
(其考的古代文学史与古代文学专业的一样}!
2002年汉语言文字学
语言学概论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语言中最小的符号是________。
2、组合关系和______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3、共振峰决定整个音的________.4、国际微音标的制定原则是_______。
5、中的/p / 以______ 这一区别特征和/b/相区别。
6、英语发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______、脱落四种。
7、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分为词根、词缀、词尾三类。英语worker、unable 中的-er、un-属于上述三类中的_____.8、根据不同的语法结构,可以把世界上的语言分:孤立语、_____、屈折语、复综语四类。
9、专门的表音字分为表______和表音位两类。
10、拉丁语、日耳曼语、古斯拉夫语、樊语都来自______语。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非音质音位
2、复辅音
3、语法范畴
4、形态
5、词的理性意义
6、社会方言
7、语言的融合8、“洋泾浜”
三、分析论述(50分)
1、谈一谈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强制性、线条性之间的关系。(10分)
2、音位分析对拼音方案或拼音文字的创制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10分)
3、用变换的方法分析下列三个句子的不同,并说明为什么第三个句子有歧义。(15分)
(1)台上坐着主席团。
(2)台上唱着戏。
(3)台上摆着酒席。
四、下面几组材料可以研究汉语语音史提供什么线索?(15分)
(1)崔颢《长于曲》:“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于人,生小不相识。”
(2)舅——臼
潘----番
(3)
日译吴音
日译汉音
朝鲜译音
越南译音
鸡
kai
kei
kikei
ke
饥
ki
ki
k ?i
ki
现代汉语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贮”的声母是舌尖后、______、清、塞擦音。“穷”的韵母属于四呼______呼。“陨”的声母______。“月”的韵头是______.。“秀”的韵腹是舌面、___、____、______元音。“腰”的韵尾是_[___]_。和四呼都可以相拼的辅音声母是_______和_____。语流中。“巩固””的“巩 ”的实际调值______.。“缺“属于13辄的_______辄,为了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而重读的叫_______重音。
2、象形字和_____ 字是独体字,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_______时期,一直沿用到今天。汉字标准化的“四定”指的是定量、定形、定音、定____.。从构词方式看,“心酸”属于复合式合成词的 ———————— 型,成语具有意义_____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个特征,语境分为_______语境和情景语境。基本词汇具有稳固性、______、全民常用性三个特点。
3、根据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说说看,试试看”的“看”属于_____。从结构类型来看,“有人找你”属于____短语。分句是类似单句而没有_____ 单位。
二、解释名词术语(每题6分,共30分)
1、儿化(举例)
2、偏旁(举例)
3、独立语(举例)
4、仿词(举例)
5、半自由语素(举例)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现代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哪些三个主要特点?
2、论述字、语素、词的关系。
3、什么是区别词?它有哪三个语法特征?
4、什么是主谓谓语句?从施受关系可分为哪五种类型?请各举例说明。
5、用层次分析发分析下列句法单位,如有歧义,请分别进行分析:
(1)车上睡不好。
(2)他高兴得眼睛笑成一条缝。
2003年汉语言文学
语言概论和现代汉语(从03年开始此两门合卷150分)
一、解释名词术语(没题6分,共60分)
1、音质音位
2、屈折语
3、亲属语言
4、尖团音
5、仿译词
6、文白异读
7、不自由语素
8、离合词
9、义素
10、拈连
二、什么是语言的普遍特征?请举一些语法结构(至少4项)加以说明(20分)
三、按四呼给下列字的韵母分类(共10分,错1分扣2分,扣完为止)
1、永
2、文
3、知
4、军
5、洪
6、院
7、狗
8、劝
9、炯
10、烟
11、自
12、邮
四、指出下列字的声母,地辅音声母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描写(共10分,错声母1字扣1分,描写错,漏1醋扣1分,扣完为止)
1、望
2、生
3、云
4、清
5、用
6、奈
7、柴
8、骤
9、也
10、吕
五、指出下列词的构词方式及短语的结构类型(共10分,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月亮
2、看见
3、忘记
4、司机
5、拖鞋
6、伤心
7、游击
8、稿件
9、口吃
10、注意
11、有人不赞成12、看这心烦
13、来不来
14、走向深渊
15、首都北京
六、我们划分汉语的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什么是词的语法功能?它有哪三种表现?请举例加以说明。(10分)
七、什么叫存现句?它分哪两类?请各举一例说明。(10分)
八、画出元音舌位图,并标出元音(20分煤气站图示6分。每个元音1分)
古代汉语
一、填写古文(每处2分,共10分)
1、丘也闻有国有家,不患______,不患贫而患不安。
2、七十者一帛食肉,黍民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_____也。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______: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
5、树木丛生,百草丰茂,______,洪波涌起。
二、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或语素)的语法、词汇意义(每题2分,共20分)
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2、“我之怀矣,自诒伊。”其我之谓矣。
3、无令与师陷入君地。
4、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5、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 诸?
6、古者苍头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7、王曰:“然则德我乎?‘
8、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矣!
9、夫子莞而笑。
10、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三、解释名词术语(每题6分,共30分)
1、〈说文解字〉
2、交韵(举例说明)
3、疏、正义
4、读为、读曰
5、行状
四、古汉语中的数词在用法上与现代汉语有哪方面的明显差别?请举1例说明(15分)
五、下列平仄形式中何句犯孤平?如何补救?(15分)
六、依次写出36个字母(10分。每漏写、误写1字母扣1分,扣完为止)
七、下列词语中如有简化字,请写出它的繁体字(10分。每漏写、错写1字扣分,扣完10为止)
华夏复兴,龙飞凤舞,学而时习之,三国演义,王后将相,刘项不读书。
八、对对子(两小题中选一个,10分。若两小题皆做且合格,加10分)
1、金梗无神同土木(对下联)
2、断绝学,开太平,舍我其谁(对下联)
九、给下来古文加上现代标点符号(30分。明显错点、漏点1处扣1分,扣完为止)
古之王者必有史官举则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诸侯亦有国史春秋即鲁之史记也孔子应聘遇自卫而归西狩获麟伤其虚应乃与鲁君子左丘明观书于太史氏因鲁史记而作春秋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之发褒善黜恶勒成12公之经以授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为之传明夫子不以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羊谷梁邹氏夹氏之传邹氏无师夹氏有录无书不显于世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病句研究 篇6
专业名称 汉 语 言 文 字 学(050103)考试科目 现 代 汉 语B(673)(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统一印制的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
一、改错题(找出下列错句,在答题纸上依次订正;对句不必论述理由)。15分
1.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既不属于相似,也不属于相关;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约定关系,是使用该语言的人们共同约定俗成的。
2.语言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是划分和切分。划分是把大类分成小类,切分是把整体分成部分。寻找划分和切分的类别对应关系是现代语言学最关注的课题。
3.ong、iong这两个韵母,从汉语拼音韵母表排列看,可以归入开口呼和齐齿呼,但从实际音值、声韵配合和历史继承看,也可以归入合口呼和撮口呼。
4.韵头和介音所指的对象相同,但性质上并不完全相等;韵头是韵母中的一部分,与韵腹、韵尾并列;而介音则相对于整个音节而言,与声、韵并列。
5.在拼写汉语拼音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的零声母音节时,凡是i、u、ü作韵头的就换成Y或W,凡是i、u、ü作韵腹的,就在前面添加Y或W。
6.形声字是由意符(形旁)和音符(声旁)合起来构成的,但形声字的意符、音符本身还是利用了原来的象形字、指事字以及部分会意字、形声字,所以,形声字的出现只能说明汉字形体有了表音成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汉字的性质。7.汉字在历史上对东亚和东南亚的文字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字喃”、“假名”和“谚文”的产生都与汉字有关。日本、韩国和越南至今还在使用部分汉字。8.同音同义词和异形词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音同意近的两个或几个词,如“年轻”和“年青”;后者是同一个词的两种或多种写法,如“纪念”和“记念”。
9.“基地”和“小姐”这两个词,现在除了表示其原有的意思之外,还可以指“恐怖分子的基地”和“从事三陪的小姐”,这是词义转移与转化的结果。
10.语法意义和语法手段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相同的语法手段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不同的语法手段可以表示相同的语法意义。
11.粘宾动词、心理动词和形式动词都是汉语动词中的小类,而判断动词、趋向动词和能愿动词都是汉语动词的附类,两者的分类基础是不一样的。
12.“你说呀,我听着呢”和“今后的路还长着呢”两句中的“着呢”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前者是时态助词和语气词的连用,后者只是一个双音节的语气词。13.“这座教堂被炸弹把屋顶上的钟楼给炸飞了”是一个带
有“把”字结构(短语)的“被”字句,而不是“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合用句。
14.“如果门岗不同意放行,我们就不能进去”和“只有门岗同意放行,我们才能够进去”两句,都是表示必要条件关系的条件复句。
15.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格,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分别属于隐喻和转喻。
二、解释题(简要解释下列四组相关的术语)。16分
1.零声母和半元音。2.史籀篇和石鼓文。3.同音词和多义词。4.体词性和谓词性。
三、填表题(先在答题纸上画出下列两表,然后分别填写)。12分 1.请根据汉语拼音“啊”的音变规律,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啊”前面的音素 “啊”变读为 用例句(包括所变汉字)具体说明 a、o、e、ê
i、ü、u、ao[u]、iao[u]
n
ng
舌尖前单韵母-i
舌尖后单韵母-i
2.。请将下列各词按照构词和来源填入表内(每栏填四词,每词填两遍)。(6分)色拉 精卫 龌龊 尴尬 理疗 豁免 见谅 手机 嗫嚅 磨蹭 欷歔 微机 囹圄 沙发 股民 加害 雷达 老外 靰鞡 氧化 冷焊 戈壁 倭寇 轩辕
单纯词 联绵词
历史词
外来词
文言词
拟声词
外来词
合成词 复合式
方言词
前加式
新造词
后加式
行业词
四、选择题(选出各题唯一正确的一项,然后按序号写在答题纸上)。30分
1.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最终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其主要原因是()。A政治和文化 B经济和文化 C政治和经济 D政治和地域
2.元音和辅音在发音时存在一系列的差异,其中最基本的区别在于()。A声带是否振动 B气流是否受碍 C气流是否较强 D声音是否响亮 3.汉语普通话舌面单元音韵母“u”和“ü”的区别,主要在于()。A舌位高低不同 B舌位前后不同 C嘴唇圆展不同 D舌尖前后不同
4.押韵的“韵”和韵母不完全相同,汉字间互相押韵的条件包括()。A声母韵头声调 B声母韵腹声调 C韵腹韵尾声调 D韵头韵腹声调 5.“zi、ci、si”和“ji、qi、xi”这两组音节的韵母,分别属于()。A开口呼 齐齿呼 B齐齿呼 齐齿呼 C齐齿呼 撮口呼 D撮口呼 齐齿呼
6.“一月”和“一年”中的“一”,根据“一”的音变规律,应该读成()。A阴平阳平B阳平阴平C阴平去声 D阳平去声 7.“你、有、女、懒”在普通话中读上声,因为它们在中古上声字中都是()。A清声字 B入声字 C全浊字 D次浊字 8.从古代汉字的构造看,“至”和“行”这两个字分别是()。A指事字 象形字 B指事字 会意字
C象形字 会意字 D会意字 象形字
9.从古代汉字的构造看,下列各组五个汉字中,都是会意字的是()。A冠寇轰寒然 B既即恭突寨 C解集贬弄祝 D祭矩森新鼓 10.下列各组五个形声字,都属于左声右形的一组是()。A政歌颠轻期
B鸽劲锦劫歇 C辑刑颅鹏剁 D教欣晾顶朝 11.下列各组五个汉字,都属于三面包围结构关系的是()。A病匪画庙网
B压风向周区 C匠函问匣凰 D局凡闻匡冈
12.“别针、别人、别离、别说”中的四个“别”之间的关系是()。A同音同形 B同词多义 C同形异义 D同音多义 13.“戒严”的“戒”和“戒烟”的“戒”,两者之间的关系是()。A 同音同形 B同音多义 C同素多义 D同词异义
14.就构词方式而言,下面这四组词当中,只有()组不都是动宾型的。A扑空 司令 B吃香 入迷 C催眠 举重 D用功 效劳
15.就构词方式而言,下面这四组词当中,只有()组不都是偏正型的。A蚕食 蝉联 B鸟瞰 蜂拥 C鸠集 鱼贯 D龟缩 狼嚎 16.下列四组词当中,只有()组词才不是同词异形的异形词。A搀假 掺假 B暗淡 黯淡 C瓷器 磁器 D参与 参预 17.下列四组词当中,只有()组词才都是音兼意译的外来词。A 芭蕾 声纳 B摩登 拷贝 C逻辑 色拉 D幽默 休克
18.下列四组词同义词当中,只有()组才不是评价义不同的同义词。A温馨 温暖 B果断 武断 C攻克 攻占 D踌躇 犹豫
19.下列四组词反义词当中,只有()组才不是互补关系的反义词。A出席 缺席 B正面 反面 C内部 外部 D行贿 受贿 20.“车载斗量”和“土崩瓦解”这两条成语的内部构造是()。A主谓联合 B状中联合 C定中联合 D并列联合
21.“栩栩如生”和“惟妙惟肖”这两条同义成语的差异主要在于()。A程度轻重 B语义侧重 C理据色彩 D搭配关系
22.“就好像欠了她钱似的”中的“好像”和“似的”分别是()。A副词和助词 B动词和助词 C短语和助词 D短语和语气词 23.“沿着马路跑”和“跟着马车跑”这两个短语分别是()。A偏正和连动 B介宾和偏正 C偏正和动宾 D介宾和连动
24.下列四句含“老”的句子中,只有()句中的“老”才不是副词。A窗外的太阳已经老高了。B屋子老不住人有霉味了。C他老早就已等在门口了。D这盘青菜炒得有点老了。
25.下列四句含“给”的句子中,只有()句中的“给”才不是助词。A那只
花瓶被他给打碎了。B他把那只花瓶给打碎了。C你要的花瓶他给送来了。D他把花瓶转送给了朋友。
26.下列四句含“为”的句子中,只有()句中的“为”才不是介词。A大家都为你的进步而高兴。B其实父母亲也是为他着想。C宣传队为前线战士们表演。D做父母的还不都是为孩子。
27.下列四句含“在”的句子中,只有()句中的“在”才是典型的介词。A她在抽屉里找宣传册。B他还在看书别叫他了。C该嫌犯目前仍然在逃。D他在图书馆查找资料
28.“过得很好、走得过去、疼得要命”三个述补短语的补语,分别是()。A情态补语 可能补语 程度补语 B情态补语 趋向补语 程度补语 C程度补语 情态补语 结果补语 D结果补语 可能补语 情态补语 29.下列各句句子中,只有()句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连动句。A我问他借了一件雨衣穿。B我带他去郊区调查方言。C我买了件大衣给他送去。D我邀请他晚上共进晚餐。
30.下列各句句子中,只有()句才是没有其他结构歧义的主谓谓语句。A小王母亲前几天生病了。B这些问题他都考虑过了。C欧阳老师上课非常精彩。D他们出国进修机会很多。
五、分析题(先将题目抄到答题纸上,然后逐一作答)。26分
1.先用国际音标为下列成语带点的字注音,再用图解法分析成语的结构。(10分)a风驰电掣 b万马齐喑 c振聋发聩 d稗官野史 e畏葸不前 2.用层次分析法图解下面四句不同类型的句子(有歧义的句子分别图解)。(8分)a 连长通知我们明天开会。b连长知道我们明天开会。C 连长要求我们明天开会。d连长答应我们明天开会。3.请辨析下面四组句子中划线词语之间的区别(用文字说明,不必图解)。(8分)1a舞台上演着黄梅戏。1b南墙上贴着宣传画。2a他俩在部队结的婚。2b他到部队告我的状。3a我们需要学习文件。3b我们须要学习文件。4a他觉得心脏病犯了。4b他累得心脏病犯了。
六、问答题(请先转抄题目,然后按原题顺序依次答题)。51分
1.请简要说明“音高、音强、音长”在汉语普通话中的不同表达作用。(12分)2.与印欧语系的字母相比,汉字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特点,请举例说明。(12分)3.请先从不同的角度对异形词加以分类,进而说明整理异形词的原则。(12分)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病句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汉语言专业是一门语言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实际工作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凸现,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日益浓厚,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对外汉语教师需求激增,就读汉语语言专业又具有应用能力的毕业生格外受青睐,而汉语教学的合格人才紧缺,培养应用型的汉语言人才被高校提到议事日程上。
一、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专业教学中,高校教师念ppt照本宣科,大学生应用能力、创造力培养缺失,大学生上课不积极、不认真是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汉语言专业的课程如中国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计算语言学、汉语史等,更接近社会科学或技术科学,与就业后从事的传统的汉语课堂教学区别很大,对于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业意义不大。
二、高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打破高校传统教学模式
(1)从大三开始采用选修课板块分流
按照这种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可结合自身特点及社会需求,从大三开始,实行分类教学培养。即在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基础课教学后,从第三年开始,学校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依据学生考研或者就业的不同目标对其进行分类培养,压缩理论课,加大实践选修课时。高校针对汉语言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汉语教学的特点,设置汉语课堂教学板块,邀请知名汉语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到学校开展讲座,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2)改革选修课设置
按照学生的需求,将课程分成两大板块:就业实践板块和考研准备板块。就业实践板块,重在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建议开设秘书学、演讲与口才、书法训练、汉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汉语言研究等以实用知识与技能为主的课程。学生们在大二结束进入大三时,可以进行选择,选择一个完整的板块学习,并参加考核获得学分。汉语言教学、对外汉语言教学、汉语言研究这三个板块是学生将来就业的三个主要领域。
考研准备板块,重在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选报这一板块的学生将集中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系统地学习、分析考研试题,接受考研心理调试训练。同时,院系还邀请往届考研成功的学生回校为他们开展讲座。
2.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1)组织学生到国内学校顶岗实习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习是一次从“校园人”到“社会人”转变的预热。高校通过与某些中、小学校进行联系,组织学生到学校顶岗实习,为将来的求职与就业增加实践经验。在具体操作中,选用所在实习学校的教师为每位实习生配备“一对一”指导教师,通过互相听课、评课,日常探究、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实习结束后,学校行政代表对实习生生活现状、工作态度、精神面貌等给予评价,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实习教学中的优缺点给予评价。实习生回校后,对实习生活中的心路历程、工作得失及后期愿景向学院做汇报。通过顶岗实习向行业汲取养分,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2)适时组织与国际相关学校的实习
目前,国内许多开设汉语言专业的高校,组织学生去国外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西大学迄今已组织七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到泰国实习,之前在泰国实习的学生回国交流执教经验时指出:实习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十分重要,需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积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特点,增加课堂趣味性。除此之外,生存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对外汉语言专业教师必备的能力。
教育发展应该和产业发展同步,从高校来讲,无论是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乃至实践教学,都应该体现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校汉语言专业如何针对市场需求,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道,在未来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梅红霞.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