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仿拟修辞格

2024-11-16

汉语仿拟修辞格(精选4篇)

汉语仿拟修辞格 篇1

互文性理论是文学理论界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此理论一经提出就掀起了极大的学术热潮, 许多学者和理论家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范围甚至包含了文化研究、翻译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等。在20 世纪70 年代引进我国后, 国内对互文性的研究也不断地拓展和深入, 但他们多是从批评话语的分析以及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认知理论等角度进行讨论。而互文性理论本身在语言层面上与汉语修辞格有许多相同的特征, 其内涵不同于汉语传统辞格中所谓“互文见义”意义上的互文, 却与引用、仿拟、镶嵌等关系密切。本文将从仿拟修辞格的视角, 探究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之间的相关性。

一、仿拟修辞格与互文性理论的含义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定义“仿拟”修辞格时说:“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 名叫仿拟格。仿拟有两种:第一是拟句, 全拟既成的句法;第二是仿调, 只拟既成的腔调。”这一定义把仿拟的功能限于“讽刺嘲弄”。后人的认识有所发展, 张涤华、胡裕树等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把“仿拟”定义为“根据交际需要, 模仿现有的格式, 临时新创一种说法”。并把“仿拟”分为“仿词”“仿句”“仿调”等类。我们认为, 可以把仿拟辞格定义得更为宽泛一些, 不单是对现成的词、句、篇的“套拟”可以算仿拟。

体裁上的一致也不妨算作仿拟的一种。如, 诞生于唐五代, 兴盛于南北宋的词, 当初在某一词牌刚刚定型时依照该词牌所作的词, 显然都是仿拟以前同一词牌的作品而来的。因此, 我们可以把仿拟划分为“话语仿拟”和“体裁仿拟”两类。话语仿拟可按语言单位分为仿词、仿句、仿篇, 这是传统修辞格研究中较为重视的内容, 体裁仿拟大体按文本体裁划分, 从理论上讲, 所有的体裁都可以仿拟。但是, 有些体裁本身就有严格的格式规范, 属于这些体裁的文本先天就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 例如格律诗词、法律、公文、合同等有规定体式的文本, 甚至书信、启事、名片等都有约定格式的文本。

互文性理论是由20 世纪60 年代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其著作《词、对话和小说》中首先提出的, 是从苏联形式主义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复调”和“文学狂欢化”理论中衍生而来的。在克里斯蒂娃看来, 所有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交织而成的, 都能够从中找到其他文本的影子。不过, 这种交织并不是指简单的抄袭、剪贴或拼凑, 而是说某一文本的构成成分往往超越该文本, 指向别的文本, 进而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也就是说, 解读一个文本, 不应只局限于该文本的内部, 必须把它和其他相关文本联系起来看待。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理解互文: 作为观察对象的文本 ( 语篇) 与其他文本 ( 语篇) 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容上或形式上的联系。

二、仿拟修辞格与互文性理论的关系

根据研究互文性理论的各派学者对“互文”作出的分类, 大致有以下几种:水平互文与垂直互文 (克里斯蒂娃) 、强势互文与弱势互文 (詹妮) 、显著互文和构成互文 (费尔克劳夫) 、物质互文与结构互文和物质—结构互文 (普赖特) 、具体互文与体裁互文 (辛斌) 。“水平互文性”指的是一段话语与一连串其他话语之间的具有对话性的互文关系。“垂直互文性”指构成某一语篇较直接或间接的那些语境, 即从历史的或当代的角度看它以各种方式和与之相关的那些语篇。“强势互文”是指一个语篇中包含明显与其他语篇相关的话语, 如引言、抄袭等;“弱势互文”是指语篇中存在语义上能引起对其他语篇联想的东西, 诸如类似的观点、主题思想等。“显著互文性”是指一个语篇中标明的与其他语篇的互文关系。“构成互文性”指一个语篇中各种体裁或话语类型规范的那些复杂关系。“物质互文”即语言符号的重复使用, “结构互文”即语法规则的重复使用, “物质—结构互文”即语言符号和语法规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篇中的重复使用。“具体互文性”是指一个语篇包含可以找到具体来源 ( 即写作主体) 的他人的话语, “体裁互文性”是指在一个语篇中不同文体、语域或体裁的混合交融。

仿拟与互文的关系, 由以上阐述可以清晰看出, 汉语仿拟辞格就是费尔克劳夫的“构成互文”、普赖特的“结构互文”和辛斌的“体裁互文”。

三、仿拟修辞格在互文性理论上的应用

“仿拟”是一种有意模仿既存的词语、名句、名篇的结构形式而更替以全新内容来表情达意的修辞文本模式。也可称作是“旧瓶装新酒”。“互文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意义不确定的概念, 互文性有着太丰富的含义, 因此有人责备互文性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论。但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 无论是从文本的产生还是从文本接受的角度来看, 互文性对文本间的内在联系是有解释力的。仿拟在传媒间的大量使用就是互文性的一个典型表现。传媒语言是社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对社会语言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里的传媒语言包括报刊语言、广播语言、影视语言、网络语言、手机短信等。由于传媒对社会生活巨大的影响力, 传媒语言日益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传媒话语中仿拟的使用非常普遍, 形式多样。各种媒介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任何媒介中只要是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内容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其他的媒介。下面略举几例:

例一:错过股市期市不要再错过“碳市”。

例二:从哥吃的不是面, 是寂寞的出现起, 所谓“的”寂寞体各种版本在网上层出不穷, “哥睡的不是觉, 是寂寞”“哥抽的不是烟, 是寂寞”“哥发的不是贴, 是寂寞”等等。

例三:2010 年11 月腾讯公司和360 公司矛盾升级之时, 腾讯发布《致广大用户的一封信》, 其中写道:“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 我们刚刚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一时间网友纷纷改编, 在互联网上迅速推广了这一句式, 被网友戏称为“艰难体”。

例四:“你问我, 何时出线去, 我也轻声地问自己, 不是在此时, 不知在何时, 我想大约会是在梦里”。这则短信仿拟的是曾流行一时的《大约在冬季》中的几句歌词。写信人只是改动了原歌词中的两个词语, 而正是这两处小小的改动, 写尽了无数球迷对中国足球寄予的厚望以及中国足球惨遭淘汰后的那种失望与无奈。

例五:“曾经有一份很简单的试卷摆在我的面前, 而我没有认真做题! 等我去补考的时候, 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此!假如上天可以给我一个重来一次的机会, 我一定会仔细复习积极备考!如果一定要在备考上加上一个期限的话, 我希望是两个星期!”

例六:开发商说: 站起来是房子, 躺下去还是房子, 那才是真的好房子!

专家说:站起来是小高层!倒下去就是连体别墅了!开发商太有才了!

新华社说:周围楼房情绪稳定, 纷纷表示此楼倒下对它们影响不大!

外电说:意大利有斜塔, 中国有躺楼!

网友说:根基不牢, 再高的上层建筑也会倒掉!

楼房说:站着累了, 没想到躺会儿, 却被记者拍到了!

以上所举仅仅是仿拟在传媒话语中的几种类型, 社会实际生活中有着更多的表现形式, 可以说每天都有新的仿拟在产生, 不胜枚举。仿拟的流行是因为它符合现代社会人们既求新又怀旧的心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基于对仿拟修辞格的探讨过程, 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之间的关系也就体现无余, 在仿拟的过程中拟体与本体有着紧密的关联, 拟体通常的形式主要有仿词、仿句、仿篇、仿体裁, 通过对原文本的引用、模仿、套用等, 都与原文本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这都是互文理论的体现。

摘要:近些年来, 互文性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的重视, 促进了语言学界对这一理论的探讨, 但他们多是从批评话语的分析以及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认知理论等角度进行讨论。而互文性理论本身在语言层面上与汉语修辞格有许多相同的特征, 本文将从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出发, 探讨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汉语修辞格,汉语仿拟修辞格

参考文献

[1]郑庆君.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探析——以汉语仿拟修辞格为例[J].当代修辞学, 2011 (3) .

[2]徐世超.互文性理论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 (上) , 2013 (7) .

浅谈广告语言中的仿拟修辞 篇2

关键词:仿拟,广告,修辞

一、概述

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门类, 是和我们生活联系最广泛、遍及社会各个角落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广告主题和创意的核心手段是广告语言, 它是人类语言同广告学、美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交融的结果, 是广告信息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 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广告语言不仅需要引起消费者注意、理解和使他们产生肯定的情感, 而且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 在他们准备选购商品时会有自然地回忆、联想起来, 最后选购该产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广告语言的创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比喻、双关、借代、排比、对偶, 来获得理想的宣传效果。其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 更是使人们对广告语产生过目不忘的印象, 达到广告的目的:促进消费, 从而增进人们的购买欲望。本文通过分析仿拟在广告语言中的分类和应用, 探讨仿拟这一修辞手段在广告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仿拟在广告中的分类和应用

仿拟指仿照某一著名的诗歌、文章、段落或某一名言、警句、谚语的句式、格调等, 改变其中的语素或内容, 获得一种新的语言概念或内容。广告中的仿拟现象随处可见, 通常以谐音仿拟、意义仿拟、换字仿拟和篇章仿拟四种形式出现。

1. 谐音仿拟

谐音仿拟指将成语、谚语、俗语等中的某个语素抽出, 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换上。由于汉语同音词较多, 众多广告便利用这一特点, 对各种语言成品进行谐音替换, 谐音仿拟的特点是原语言成品的意思, 并没有因替换而消失, 而是起到了帮助受众理解广告语的作用。

例1:“金城所至, 金石为开。”这是金城牌摩托车所作的一则广告。广告词对成语“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进行仿拟, 巧妙地将“精诚”二字换成摩托车品牌“金城”, 生动表达了金城摩托车竭诚为大众服务的承诺。

例2:格力空调广告:“多快好省, 静在其中。”该广告语的用意为格力空调把功能多、制冷快、质量好、用电省等诸多方面的优点尽集其中。这里用谐音字“静”代替“尽”, 除了上面的意义之外, 又突出了“清净”无噪音的优点, 进一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

例3:“千里江铃一日还。”这一则江铃汽车的广告仿拟了李白《朝发白帝城》中的著名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原句中, 李白用“千里”和“一日”的悬殊作对比, 千里的空间距离, 行船只花一天功夫, 对比强烈, 给人以极其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该广告以“江铃”代替“江陵”, 嵌入谐音字, 用得自如, 恰到好处地借用李白的名句形容江铃汽车瞬息千里般的速度, 给人一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

例4:“工到自然成”。“功到自然成”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语, 在这则工商银行的广告语中, 作者运用仿拟手段, 巧妙地将“功”字用“工”字替换, 使读者瞬间领悟作者的独具匠心, 工商银行到了, 自然就成了, 而“成”字本身就具有成功, 功成名就等褒义的含义, 因此, 这则广告语不能不说是中国工商银行在同业广告中的亮点。

2. 意义仿拟

意义仿拟指通过更换原语句中的某个词, 改换原语句的语义, 借用仿照出的新词语与原词语的语义差异, 达到某种风趣或幽默的效果, 从而突出产品的功能或效用。语言成品往往是传统文化的积淀, 但很多思想在今天看来, 未必那么绝对。很多广告就反其道而用之, 把广告传播的信息通过对语言成品的反义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例1:上海家化有限公司六神牌花露水广告:“六神有主, 一家无忧。”其中, “六神有主”是对“六神无主”的仿拟。广告制作者借助“有”与“无”的反义对比, 从而强调了六神牌花露水能让一家大小无忧无虑的特殊功效。

例2:广东远成集团上海物流基地的广告:“一诺千金, 欲速必达。”该广告语的后一个成语被反义运用。原来的成语是“欲速则不达”, 意为凡事都有自身规律, 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 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但该公司是从事物流的, 要求就是“速达”, 因此利用仿拟手法对原成语反其意而用之, 向消费者承诺“欲速必达”, 并以“一诺千金”来强化, 无疑准确传达了公司的服务宗旨和理念。

例3:自动钓具广告:“一心二意, 照样钓鱼。”此处, “一心二意”为“一心一意”的仿拟, 本来钓鱼得“一心一意”才行, 而这里却打破常规说“一心二意” (实际上是“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不专心也能钓到鱼, 足见这种自动钓具的性能是多么优越。

3. 换字仿拟

换字仿拟指把原语句中的某一词语抽掉, 换上与产品品牌、功用相关的词语, 这种类型的仿拟可不考虑新仿词和被仿词的意义联系, 只要新仿词能准确传达广告的内容即可。

例1:“书山有路读为径, 学海无涯报作舟。”这是《中华读书报》的一则广告。广告词是对“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仿拟, 前后各改一个字, 仍保持对仗格式。新句与原句在形式上紧密相连, 但突出了“读报”的巨大作用。

例2:雪豹皮装广告:“年年岁岁雪相似, 岁岁年年豹不同。”这条广告语借用了唐朝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品牌名“雪豹”二字分别替代原文的“花”、“人”嵌入句中, 就成了极有诗意的广告语, 同时, 雪豹皮装不断更新款式、紧跟潮流、引领时尚的特点也不言而喻。

例3:跃进牌汽车广告:“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跃进。”其中, “日久见跃进”是“日久见人心”的仿拟, 原语抽掉“人心”二字, 换上汽车品牌“跃进”。人们熟悉的成语中出现“跃进”二字, 令人感觉新鲜突出, 而且还传达了跃进汽车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自信。

4. 篇章仿拟

篇章仿拟指仿照现存的篇章而成就新的篇章。通常是半句直接引用语言成品的原句, 另外半句依照此句的形式仿造。由于原句多是广为人知的名句, 读到其中半句, 另半句自然而然会在人们的脑海里浮现。虽然它并没有出现, 但是在理解整个广告语的时候, 它实际上帮助人们从借用的半句联想到没出现的另半句, 再体会到广告语的中心句, 即仿造的半句, 从而完成对广告语的完整理解。

例1:宁红减肥茶广告:“衣带渐宽终不悔, 常忆宁红减肥茶。”“衣带渐宽终不悔”是宋代诗人柳永《凤栖梧》中的名句, 原句为“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本是说痴心的人为自己心爱的人纵然相思到日渐消瘦也无怨无悔。这种情怀与减肥者对减肥的坚持不懈, 对消瘦的无悔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仿拟的运用在这则广告中, 别具幽默的效果, 宁红减肥茶的名字也深深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例2:杉杉西服广告:“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惊醒, 杉杉却在, 我心灵深处。”该广告仿拟了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 将“蓦然回首”改为“蓦然惊醒”, “那人却在”改为“杉杉却在”, “灯火阑珊处”改为“我心灵深处”, 利用人们对名句的熟悉达到认同, 略加改动则给人一种新鲜感。

例3:水井坊酒广告:“风声、颂声, 声声入耳;雅韵、酒韵, 韵韵关情。”水井坊酒的这条广告语创作显然来自流传甚广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但是广告针对产品特点做了有效的改动, 其中“风声、颂声”, “雅韵、酒韵”, 都是极好的概括, 同时传达了水井坊酒倍受称赞、喝酒为风雅之事的信息。

三、仿拟在广告语言中的效用

在广告语中, 仿拟是使用得相当普遍的一种修辞手段, 主要表现在成语、诗词、俗语的仿拟上。由于它的大量使用, 使得广告语言表现出一种推陈出新的气象, 显现出幽默风趣、新鲜明快、生动活泼的特点, 达到了宣传商品品牌、产品质地性能的独特效果, 成为广告修辞的一大景观。仿拟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耳熟能详, 熟悉亲切

广告语仿拟的对象——语言成品, 主要是人们常说的熟语, 如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还包括广为流传的诗词、名言、名句等。这些语言成品从古代流传到现在, 是汉语言的精华, 有明确而丰富的语义和文化内涵, 已经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 长期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易于激活。此外, 语言成品作为汉语言的经典“素材”, 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我们民族思维和行为方式的集中反映, 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内涵, 言简意赅, 信息量大。将这些人们熟悉的语言成品融入广告语言, 有利于解除大众对广告的抗拒、抵制心理, 产生对产品本身蕴含的人文意识、价值观念的认同, 能带给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进而获得人们对广告产品的认可。

2. 推陈出新, 独特新颖

创作广告语言要追求“奇”, 即富有个性, 新奇独特, 出奇制胜, 给人一种意料之外的感觉。这样才能过目不忘, 过耳不漏。一则广告词, 不论用词上, 还是造句上, 都能有变化, 让人们始终处于接受新信息的亢奋中, 会增加对广告的兴趣。一味地重复自己的话, 或不断重复别人的话, 陈陈相因会令人生厌。仿拟运用一定技巧, 对语言成品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匠心独特的改造, 实施变化运用, “老话翻新”。这样既保存了原语言成品的精华, 让人们有似曾相识之感, 又出乎其预料的推出自己的产品品牌或产品特点, 可谓因循又创新, 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幽默诙谐, 形象生动

仿拟通过改动一些原本严肃的词汇或句式结构, 选用一些意想不到或幽默诙谐的词语来替代原先的词语, 往往构成反语, 从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和反衬, 起到幽默、滑稽的效果, 极大增加了广告的吸引力, 促进了人们对广告信息的接受和记忆。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仿拟是广告宣传的一种有效修辞手段。创造性的模拟和仿造一些现有的词语或句子, 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谚语、诗句或俗语, 使它们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旧貌换新颜, 这不啻于是再创造。仿拟在广告中的正确运用, 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商业宣传手段, 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宣传途径。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广告语言中, 乱用仿拟的现象确实存在, 因此遭到一些专家学者的批评。仿拟的使用一定要从广告语言的需要表达出发, 切忌过于泛滥, 否则就失去仿拟的意义和价值了。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邓惠兰:广告文案写作的修辞特点探微[J].修辞学习, 1997, (1)

[3]董景寰:广告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1998

[4]郝钦海: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内涵[J].山东外语教学, 2002, (2)

[5]吴为善:广告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6]于根元:广告语言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汉语仿拟修辞格 篇3

1 仿拟辞格

仿拟(parody)是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法。陈望道先生在其《修辞学发凡》一书中的定义是“所谓仿拟,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在特定的语境里,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子或篇章,创造出一种新的说法”。(高胜林,2006:81)在特定的语境中,仿拟故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词语或句子的样式,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表达新的思想内容和情趣意境,产生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的效果。仿拟格可以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对比鲜明,新颖而又富有表现力,带给读者似曾相识而又出乎意料的新鲜感。仿拟格可以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对比鲜明,新颖而又富有表现力,带给读者似曾相识而又出乎意料的新鲜感。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to be avoided.这句话来自“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表达了作者Lord Samuel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

仿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模仿性,表现在它模仿原文的形式,甚至部分采用原文的语句,造成一种相似的感觉,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二是创造性,表现在语义上的创新、变化,造成与原文的偏差,以给人留下疑问,引发思考。整个仿拟辞格将相同与差异、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在对立统一中凝聚着幽默诙谐的情趣。

2 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

2.1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的定义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是由英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来的。纽马克如此定义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试图使译文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尽量接近原文对读者产生的影响。而语义翻译则试图在遵循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的前提下,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语境意义。”(纽马克,2001:39)

根据定义可看出,通过使用交际翻译,译者试图在译文读者中重现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影响。所以语义翻译重点在于用符合译文语言和文化习惯的语句向读者传递原文的信息,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遵循原文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语义翻译,译者试图准确地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只要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习惯。语义翻译重在体现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但是这样可能会造成译文的晦涩难懂。

2.2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的区别

根据纽马克先生在《翻译问题探讨》[2]一书中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所作的详细的对比分析,笔者总结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四大不同点:

1)强调内容还是效果。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一个最基本的不同点就是它们的侧重点不同。交际翻译注重复制译文产生的效果,而语义翻译聚焦于更好的传达原文的内容。

2)定位不同。交际翻译以读者为中心,旨在译文和译入语文化;语义翻译以作者为中心,基于原文和源语。交际翻译重点考虑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以使译文更好地被读者接受;而语义翻译则服务于原文作者,把反映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和个性的文风放在首要位置。

3)对待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态度不同。通常一些具有独特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时,译者会更多的采用语义翻译法。因为通过语义翻译可以更好地保留原著的独特的味道,诸如俚语、文化负载词等原语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但是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由于对原语文化缺乏了解,有的译文读者可能会觉得用语义翻译的这些词或句子生僻难懂。在通俗的文学作品翻译中,也会用到交际翻译,交际翻译法会将原语特有的文化现象或词语转换成译语种与之对应的具有相似效果的词语,以使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4)总体上,交际翻译的译文更加的通顺、简洁、明了、直接,更加符合译入语的语用习惯,它可能在独特的文体中使用更多的意义广泛的常用词语。而语义翻译的译文通常更加复杂、详细、晦涩,它可能会比原文更加详细,可能会为原文中的某些语言加注释。

3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仿拟辞格的翻译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所以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但是由于《红楼梦》是一部鸿篇钜制,它保罗万象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其中也不乏喜剧性场景的描写。书中有很多人物语言和对话富涵幽默色彩,如林黛玉、王熙凤、贾母、刘姥姥等的话常常引入发笑。仿拟辞格通过模仿已有的词句临时制造新类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词句,以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仿拟分为字词的仿拟、句子仿拟及篇章仿拟。红楼人物对话中比较常见的是字词的仿拟和句子的仿拟,下面笔者将挑取几个典型的仿拟例子以及它们的英译,来进行详细地对比分析。

3.1 字词仿拟的翻译

例1:《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林黛玉前夜去宝玉的怡红院晴雯没有给她开门,第二天心中很不快,便把事情怪罪到宝玉的头上。下面是黛玉对宝玉说的气话:“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只是我理论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曹雪芹,2011:375)

杨译:“Those maids of yours deserve one,although of course that’s not for me to say.It doesn’t matter their offending me,but think what trouble there’ll be if next time they offend your precious Baocai!”(Yang Hsien-yi,1978,1:404)

霍译:“I think some of your young ladies could do with a good talking-to,”said Dai-yu,“–though it’s not really for me to say so.It’s a good job it was only me they were rude to.If Miss Bao or Miss Cow were to call and they behaved like that to her,that would be really serious.”(Hawkes,1986:280)

“宝姑娘”是指薛宝钗,而“贝姑娘”则是根据“宝贝”这个词仿拟出来的。“宝”既是宝钗名字中的一个字,同时黛玉也暗指宝钗在宝玉的心中地位的宝贵,而“贝”字既可以与“宝”组成合成词,也含有宝贵的意思。此处的仿拟既含蓄地讽刺了宝玉对宝钗的看重,同时也表达了黛玉对宝玉的不满,因为黛玉认为宝玉理应只对自己一个人好。显示了黛玉用语的巧妙和口齿的伶俐。

杨译将“宝姑娘”、“贝姑娘”译成了“precious Baocai”,precious Baocai宝钗就是珍贵的宝钗的意思,保留了原文字面上的意思,虽含有讽刺的意味但是过于明显,不符合黛玉说话含蓄的风格。可以看出杨译采用的是语义翻译法,立足于原文作者,遵从原文的内容,但是原文中的仿拟修辞在译文中没有任何体现,未能很好的传达含蓄地讽刺和妒忌的效果。霍译译成了“Miss Bao or Miss Cow”,他企图用“Bao”和“Cow”之间的谐音来传达“贝”对“宝”的仿拟效果,可见霍采用了交际翻译法,因为他不拘泥于原文的内容,立足于译文读者,重在重现原文风趣幽默的效果。但是Cow一词在俚语里面有肥胖粗笨的女人的意思,可能会给读者造成误解,弄巧成拙。

例2:《红楼梦》第六十一回,林之孝家的在五儿那里收查出了玫瑰露和茯苓霜,因此想借机告她一状讨主子的欢心。原文:五儿急的便说:“那原是宝二爷屋里的芳官给我的。”林之孝家的便说:“不管你方官圆官,现在有了赃证,我只呈报了,凭你主子前辩去。”(曹雪芹,2011:836)

杨译:In desperation then Wu’er confessed,“That was given me by Fangguan in Master Bao’s place.”

“I don’t care who gave it you,”snapped Mrs.Lin.“Now that we have evidence of the theft,I shall report it and you can explain it to the mistresses.”(Yang Hsien-yi,1978,2:340)

霍译:Fivey protesting anxiously as they went:

“But that little bottle came from Master Bao’s room.It was given to me by Parfumée.”

“Parfumy!”said Lin Zhi-xiao’s wife contemptuously.“If we find the evidence in the kitchen,I shall have to report if,and that’s that.It will be up to you to explain yourself to the mistresses if you can”(Hawkes,1986:651)

“芳官”是贾府请来的唱戏的小女孩的名字,“方官圆官”仿拟了“芳官”,“方官”是根据“方”和“芳”的谐音仿拟出来的,而“圆官”又根据“圆”和“方”字面意思的对应创造出来的。“不管你方官圆官”林之孝家的意思是不管玫瑰露是谁给的,都算是五儿偷的,如果她要理论就到主子跟前辩解。这里体现了林之孝家语气的强硬,和得理不饶人的态度。同时也讽刺了林之孝家奴才的嘴脸,仗着主子给自己的一点权力在低位比自己更低的奴才面前作威作福,之后还想借此去讨主子的欢心。

“方官圆官”在文中的意为“不管是谁”。杨译成“I don’t care who gave it you,”将“不管是谁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但是并没有将原文中的仿辞格以及它暗含的讽刺意味译出来。可见杨译采用了语义翻译法,他重在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意思,但忽视原文想要表达的效果。霍译将“芳官”译为“Parfumée”“方官圆官”译为“Parfumy”,根据法语词汇“Parfumée”创造出一个新词“Parfumy”,这两个词在词形上很相似,所以霍译体现了原文仿拟的修辞手法。同时“Parfumée”的中文意思是“香水、香精”,这与“芳”字的意思贴近。但是单独的两个单词“Parfumée”和“Parfumy”没有很好地传达“不管是谁”的意思,同时也不能体现出林之孝家的那种得理不饶人的态度和作者的讽刺意味,但是译者加了一个“contemptuously”来体现林之孝家的轻蔑的口气。此处杨用语义翻译法准确地译出了原文“不管是谁”的意思,但是确没有很好地传达出原文地效果;而霍用交际翻译法传达了原文仿拟的效果和轻蔑的语气,却没有准备的体现“不管是谁”的意思。

3.2 句子仿拟的翻译

例3:《红楼梦》第八十回,薛蟠受夏金桂和宝蟾调唆用门闩打香菱的时候,薛姨妈出来劝架。这几句话便是评论此时的场景:这魇魔发究竟不知谁作的,实是俗语说的“清官难断家务事”,此事正是公婆难断床帏事了。因此无法,只得赌气喝骂薛蟠......(曹雪芹,2011:1131)

杨译:Aunt Xue,moreover,had no means of knowing who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black magic.Just as“Not even good officials can settle family troubles,”so“Not even parents can settle disputes between son and wife.”Being at a loss,she could do nothing except berate Xue Pan.(Yang Hsien-yi,1978,2:693)

霍译:And who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black magic?The proverb says that even the wisest judge will hesitate to pronounce on household matters.Adapting it to the present circumstances,i might be said that even a parent finds it difficult to pronounce on the marital problems of his offspring.Aunt Xue,certainly,felt quite helpless when confronted with those of her son.She could only shout at him in exasperation.(Hawkes,1986:852)

此处的“公婆难断床帏事”是仿拟“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一俗语造出来的。贴切地描述了薛姨妈面对儿子薛蟠和其妻妾之间的感情纠葛时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的心情。原有俗语“清官难断家务事”虽然也可以描绘出薛姨妈此时面对家务事束手无策的情形,但是仿拟出来的“公婆难断床帏事”更加具体的描绘了事情的起因,因为薛蟠打香菱正是因为床帏事以及丈夫与妻子,妻子与小妾,丈夫与小妾之间的感情纠葛而起。该仿拟句以原句为基础,仿造原句的句式结构,贴切地描绘了当时薛家的情况。同时它发挥了原句比喻意义的优点,又比原句更具体细致,所以它比原句更能表情达意,修辞效果更强烈。

这里的原俗语句式和仿拟俗语句式,杨霍二人前后都一致,杨译用的“Not even…can settle…”,霍译用的“even…to pronounce on…”,二者行文都自然流畅,很传神地表达了薛姨妈当时尴尬的处境和无可奈何的心情。杨将“清官”译成了“good officials”而霍将其译为“the wisest judge”,可见杨采用的是语义翻译而霍采用的是交际翻译。因为杨立足于中国文化,在清朝中国内陆还没有法官“judge”这一称谓,所以杨将其译为与之职能对等的官员“official”一词;而霍克斯立足于西方文化,在西方法官“judge”由来已久,自然能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在处理“床帏事”一词上,杨将其译为“disputes between son and wife”,泛化成了夫妻之间的矛盾,霍将其翻成“the marital problems of his offspring”,指后辈的婚姻问题。夫妻之间的矛盾可以理解为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婚姻问题,所以霍译似乎比杨译更贴近原文的意思和情景,霍在翻译“床帏事”这一词上采用了语义翻译法。

4 结束语

通过杨宪益与霍克斯对《红楼梦》仿拟辞格英文处理的典型例子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杨译本主要采用了语义翻译的方法,他立足于原语文化,翻译时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内容及形式,注重对原文意思的理解与传达,把理解与消化的空间与权利完完全全留给了译文读者;而霍译则主要采用了交际翻译方法,立足于译语文化,翻译时在确保传达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尽量用译语来取代原语文化,以再现出原文的效果,方便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但是翻译《红楼梦》这部伟大的著作不可能只单独的采用语义翻译或者交际翻译,上文例3中霍克斯译文就兼用了两种翻译方法,所以二者不应被分割开来,它们是可以结合使用的。可以说,杨译本和霍译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翻译艺术和翻译风格,它们各有千秋。

摘要:小说《红楼梦》人物对话中存在着大量仿拟修辞。但是仿拟的翻译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因为有的词句在汉语中能够制造出仿拟效果,但英语中不一定存在着与它们对等的词句。该文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仿拟辞格的翻译,归纳出两位译者在处理仿拟时使用的翻译方法,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巧妙之处。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红楼梦》,仿拟

参考文献

[1]高胜林.幽默修辞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8-62.

[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4]Yang Hsien-yi.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8:6-89.

[5]Hawkes 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DB].London:Penguin Books,1986.[2011-11-15].http://wenku.baidu.com/view/515b611fa76e58fafab003a0.html.

[6]冯庆华.红译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吴旭慧.浅析文化翻译中的词汇空缺[J].海外英语,2011(9):259-261.

广告语中汉语成语仿拟现象分析 篇4

“广告”一词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拉丁语“Adverture”中, 包含着诱导和吸引大众注意某种事物的含义。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 具有特殊修辞效果的仿拟格就受到了广告设计者的注意。

最先给仿拟下定义的研究者是陈望道先生, 他认为“为了讽拟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即成形式的, 名叫仿拟格。”[1]其后, 学者们有的补充了对“即成形式”的说明。尽管学者们定义各有侧重, 大体意思还是一致的, 即“‘仿拟’是一种仿照现成的语言形式‘拟’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说法的修辞方法。”[2]

文章的研究对象就是广告语中的汉语成语仿拟现象, 即以汉语成语为仿拟对象, 临时改变成语形式或结合语境赋予成语“新意”创造出新的成语运用于广告语中的行为和现象。

二.广告语中汉语成语仿拟的形成方式

文章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出广告语中汉语成语仿拟的形成方式主要包括“变形”和“换意”两种。

(一) 变形

变形就是更改汉语成语本体的语表形式, 以引发人们的联想, 达到预期的广告宣传目的。变形这种方式内部又可分为换字、扩展、缩略、变序四种具体的仿拟方式。

1.换字

在所搜集到的汉语成语仿拟广告语中, 换字是其中运用最多的。根据换字与汉语成语原字之间的关系, 换字又有不同情况:

第一, 谐音替换, 即换字与原字音同或音近。

更换的字与原字是同音的, 如:

(1) 百家争“茗” (茶叶广告)

(2) 有“被”无患 (床上用品广告)

(3) 随心所“浴” (热水器广告)

(4) “世”外桃源 (山庄别墅广告)

(5) “鸡”不可失 (烧鸡店广告)

以上仿拟的本体和仿体在读音上是相同的, 此类更换借助换形转义形成谐音, 还能借助成语使语言表达更有趣味性。如例 (1) 中将“百家争鸣”换形转义成“百家争‘茗’”一方面将茶这个广告主体融合在广告语中, 另一方面将“争鸣”即争辩、论战的意思变成争抢茶叶的意思, 从侧面表现了该类茶的畅销程度, 美化语言, 促进宣传。

更换的字与原字是近音的, 如:

(1) “牙”口无“炎” (牙膏广告)

(2) “咳”不容缓 (咳喘宁广告)

(3) “净”如人意 (去污剂广告)

(4) 无“鞋”可“及” (鞋店广告)

(5) “饲”半功倍 (饲料广告)

同音替换与近音替换在表达效果上是相同的, 此处就不重复赘述。

综上, “谐音替换一般都是利用与产品品牌、特点、功效等相关的字用谐音代替的办法赋予这些广告用语新的含义。”[3]

第二, 类义替换, 即换字与原字意义相关或相反的。

替换的字与原字意义相关的, 如:

(1) 一举“三”得 (保险业务广告)

(2) 一“触”钟情 (诺基亚手机广告)

(3) 得心应“脚” (滑雪产品广告)

例 (1) 原成语中“两”与改变后的“三”都是表示数量的词语, 例 (2) 中的“见”与“触”都是表示感官的动词, 例 (3) 中“手”和“脚”也都是表示人的肢体的词语。它们在表达意义上是有关联的, 所以可以进行替换。

替换的字与原字意义相反的, 如:

(1) 六神“有”主, 全家无忧 (六神花露水广告)

(2) 一举两“失”, 蚊虫污垢两消失 (电蚊香广告)

例 (1) 六神花露水广告语中, 将成语“六神无主”中“无”改成“有”, 反义模仿, 既形成强烈语义反差又突出产品功效, 加深人们对产品的信赖。

利用语义相关或相反创造出的仿拟成语, 是在成语“本体”之上, 结合具体广告语境通过推理创造出来的。语义相关性易于受众者产生联想, 这样的仿拟易于给消费者留下印象。

2.扩展

扩展是指为了迎合广告表达的特殊需要, 打破了汉语成语原有的四字形式, 在原成语中添加别的成分, 或者是拆分原成语, 改变了汉语成语原有结构的仿拟形式, 使得改造形成后的仿体形式上对仗工整, 富有音乐美。如:

(1) 百川归大海, 万泉入天磁 (天磁牌磁化杯广告)

(2) 垂涎三千尺, 钓得一世情 (钓具广告)

(3) 不露也锋芒 (西门子手机广告)

(4) 积重不难返, 茶上见功夫 (减肥茶广告)

(5) 心宽体不胖 (某减肥治疗仪广告)

(6) 好事不再多磨 (飞鹿磨具广告)

例 (1) 与例 (2) 改动与形式上的对仗工整有关, 如例 (1) 在原成语“百川归海”中插入“大”字, 在意义上的变化不明显, 但改变后的成语与后面的“万泉入天磁”形成两个五字结构, 形式上看起来对仗工整, 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例 (3) 中加上“也”字, 可以和前面的“不”字形成一个强调句, 西门子手机不需要怎么样的宣传造势也能“锋芒毕露”, 备受瞩目。

扩展还有一种表现方式是拆分原成语, 将“二二相承”的四字成语分别写在一个广告语句的不同分句中。如:

(1) 您安居, 我乐业 (房地产公司广告)

(2) 春风伴您, 人生得意 (春风牌收录机广告)

(3) 谁先入, 谁为主 (房产公司广告)

例 (1) 和 (2) 对原成语意义未做大的变动, 如例 (1) 拆分成语“安居乐业”, 原形容安稳的生活。用在房地产广告中, 意义不变, 也很适用。

仿拟成语运用扩展一方面可以让“新成语”组成的广告语言对仗工整, 读来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否定词, 反衬、强调商品的功能、功效, 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和认可。

3.缩略

缩略指的是广告设计者因为语境的需要只取四字成语中的三个或两个字, 如:

(1) 食龙丰, 万事通 (龙丰食品广告)

(2) 胸中存灼见, 眼底辨秋毫 (眼镜店广告)

(3) 相逢尽是弹冠客, 此去应无搔首人 (理发店广告)

例 (1) 中“万事通”实则截取了成语“万事亨通”, 取用三字, 本义是指一切事情都进行的很顺利, 缩略后, 成语意义被延续下来, 结构上也能语前面的形成对仗。例 (2) 中截取的两个成语是“真知灼见”、“明察秋毫”, 用在眼镜广告中, 巧妙地运用这则成语宣传眼镜使用后的视力效果, 突出表现了产品的可靠性。

截取成语在一定程度上是给广告语增色不少, 但是这样的浓缩也使得原本书面语色彩极浓的成语更加难懂, 甚至对有些消费者来说根本辨识不出来。

4.变序

变序指的是将成语内部各组成要素顺序按照广告对象的特点进行重新排列, 如:

(1) 苦口良药 (复方穿心莲广告)

(2) 行空天马, 进入万家 (家电广告)

(3) 八达四通, 生意无穷 (八达公司广告)

以上例子虽然内部顺序有变动, 但在成语意义上的改变不大, 这也与成语“二二相承”的结构有关。例 (1) 仿自成语“良药苦口”, 此药品改变后的广告语采用原成语的字面意义, 将“苦口”提前, 与穿心莲“味苦”的特征相对应。除此之外, 变序还与广告语押韵有关, “押韵使得广告节奏鲜明, 抑扬顿挫, 容易记忆, 从而达到使消费者过目不忘的效果, 刺激其购买欲望。”[4]如例 (2) 前后句“马”与“家”押“a”韵;例 (3) 前后句“通”与“穷”都押“ong”韵。在句子末尾处押韵, 朗读上会使整个广告语比较有韵律感, 富有节奏, 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二) 换意

换意即在广告语境中不改变成语本体的语表形式, 改变成语的色彩意义或者约定俗成的使用意义, 从而产生临时的引申意义或者字面意义。这种换意可能会暂时造成误解, 但也因“错位”引发的心理上的新奇感、别义感而让人回味不已, 如:

(1) 无中生有 (不孕不育广告)

(2) 两面三刀 (多功能菜刀广告)

(3) 百发百中 (发廊广告)

(4) 一毛不拔 (牙刷广告)

例 (1) 和例 (2) 利用广告语境将原成语的色彩意义改变, 例 (1) “无中生有”不用”凭空捏造“的贬义词义, 改变成语的使用色彩用作字面褒义“解决生育问题”, 自然而然就以此引导消费者前去就医, 达到宣传目的。例 (2) 中“两面三刀”本也是贬义词且用来形容人的, 但用在此处却变成褒义词且比喻菜刀的功能强大同时也显得幽默风趣, 引人兴味。例 (3) 和例 (4) 成语的色彩意义没有改变, 但也在具体语境中抛弃了成语本义和字面义, 形成了一个临时的字面意义。

三.小结

文章在对语料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说明广告语汉语成语仿拟的形成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变形、换意。其中变形又可细分为换字、扩展、缩减、变序四种具体的仿拟方式。从以上阐述中能够看出成语仿拟广告语推陈出新、独特新颖、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极易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2]周培培.论广告语体中的仿拟现象[D].河南:河南大学, 2011.

[3]黄漓江.成语谐音仿拟广告词理解的认知阐释[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0) .

上一篇:建筑防水工程建设下一篇:转子试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