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修辞格(精选5篇)
句式修辞格 篇1
摘要:梳理《庄子》主要英译本及其特点,分析原著句式修辞格的特点及汉译英实践中句式修辞格的一般处理方法。采用案例法分析汪榕培译本中排比、对偶、错综等修辞格的翻译。译者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格式和修辞效果相似的排比、对偶等辞格多采用直译的方法,而对于辞格连用的句子及难以在英语中再现的修辞格如顶真、错综等采用释义或转化为其他辞格。指出这些译法在再现原文的文学特色和思想内容中的作用,分析译本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在实现译本整体目标中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汪榕培译本,句式修辞格
一《.庄子》英译本概述
《庄子》的英译本总体上分为两类:全译本和摘译本。全译本即译本包括《庄子》内篇、外篇、杂篇等所有篇目。已知的首个全译本是1881年巴尔佛在上海和伦敦同时出版的《南华真经———道家哲学家庄子的著作》,但此书已失传。此后,翟思理的译本《庄子——道家哲学家和中国神秘主义者》于1889年出版。该译本的语言有维多利亚时代英语的特点,译者在译本中加入了大量的注释和考证,对于研究这一时期英国汉学家的研究状况有一定价值。不足之处在于译者在译本中加入过多的主观思想,因而降低了译本的忠实度。英国汉学家里雅各于1891年出版、1966年再版《东方圣书———道家经典》也收录了《道德经》和《庄子》的英译本。里雅各的译本面向汉学研究学者,因而采用直译的方法,译本中夹杂大量的注释、附录和索引。并在前言部分用37页的篇幅详细讨论了原著每篇标题的含义、篇目的主要内容和反映出的庄子的思想。他的译本反映了当时英国汉学到道家研究的水平。此外,美国汉学家华兹生1964年出版的《庄子》全译本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梅维恒1994年出版的《逍遥游———<庄子>早期道家古诗和寓言》注重再现《庄子》的文学特征,因此常以诗歌的形式翻译原著中的散文。
《庄子》的摘译本主要有1981年出版发行的格雷汉姆《庄子》内篇,该译本选择了最能反映庄子思想的内篇。冯友兰翻译《庄子》的内篇,他注重在译文中再现庄子的哲学思想,在前言和附录中讨论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此外,还有克利瑞翻译的《庄子》内篇和陈荣捷的译本等。
汪榕培的《庄子》英译本是大中华文库的组成部分,是首个由中国人翻译的《庄子》全译本。译者坚持的翻译原则是用流畅的当代英语表达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1]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尽最大的努力在译本中用原文对应的词语或结构翻译,若出现词义空缺或同一个词反复出现,译文也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无为”在译本中有“none-action”“do not take any action”和“do nothing”对于句子结构差别较大,单纯保留原文的形式不足以传达原著的思想内涵时,译者采用解释性翻译和加译的方法,充分考虑了译本的可读性。
二《.庄子》句式修辞格的特点
《庄子》的文字具有磅薄的气势和清新的风格,句子形式摇曳多变,富于韵律。而这种艺术美感的产生则要依赖于书中句式修辞格的大量使用。据统计,《庄子》排比辞格出现253次,对偶辞格659次,覆叠辞格51次,错综辞格101次。[2]整体而言,《庄子》的句式修辞格使用时有以下特点:一、章句修辞格出现频率较高。对偶、排比、反复、复叠、顶真、层递等句式修辞格交替使用,句子长短交替,层层递进,对后世文学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修辞格使用自然,无雕琢的痕迹;三、多个句式修辞格连用,从而使句子结构灵活,长短交错富于变化。
三.汉译英实践中句式修辞格的处理
汉语中的句式修辞格主要有反复、反问、对偶、排比、层递等,英语中的句式修辞格主要有repetition(重复)、rhetorical question(反问)、antithesis(对照)、parallelism(排比)、anastrophe(倒装)和climax(递升)等。对于格式和修辞作用上完全相同的重复、排比、对照等辞格,翻译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再现原文的形式特征。对于倒装、反复、精警等差别较大以及汉语中特有的辞格如歇后,翻译时难以采用英语中对应的修辞格翻译,可以考虑释义、归化、切分或者数种辞格并用,在最大程度上再现原文的修辞特征和语言魅力。
四.汪榕培《庄子》英译本对句式修辞格的处理
1.排比辞格的翻译
排比辞格主要出现在《庄子》描述和说理的语段中,它可以使描述细致入微,意象丰富;使说理层层推进,磅礴有力。由于英语中也有与之相似的parallelism辞格,译本对此辞格采用直译的方法。
山岭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笑者,咬者。(《齐物论》)
引文出自《齐物论》的第一章。子綦向子游讲三籁中的地籁,即地所发出的声音。他用“似鼻、似口”等八个名词来描述洞窍的形状,用“激者、謞者”等词形容不同形状的洞窍发出的声音的差异。排比修辞格的使用使得对窍及其发出的声音的描述细致入微,形象生动,译者将其译为:
There are crags and cliffs in the mountains;there are hollows an caves in the hugetrees.They look like nostrils,mouths and ears,like gouges,cups and mortars,and like pools and puddles.The wind blowing past them makes sounds of the roaring water,whistling arrows,scolding,breathing,shouting,wailing,rumbling and chirping.15
译文同样使用了排比的辞格,在意义上再现了洞窍的形状之多和风吹过时发出的声音之多样。描述洞窍形状时译文重复介词like,将原文中的名词三个列为一组,每个短语内部构成排比,三个介词短语之间也构成排比,从而避免了单词的简单罗列,这样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也再现了原文细致的描写风格。译文用所有格+名词短语和现在分词做后置定语的模式,避免了译文定语过长。现在分词连用不仅运用了并列的辞格,而且押尾韵,读起来与原文一样朗朗上口。上述处理在语言通顺和完整再现意义这两方面找到了平衡,其中排比与谐音辞格的使用功不可没。
又如:
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行之,心且成之。(《人间世》)
选文出自《人间世》的第一章,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描述与统治者相处的艰难。面对专横独断的卫国君主,颜回提出的方法并不足以感化卫君,因而孔子反对他到卫国去,孔子认为,若颜回在卫国庙堂上开口劝谏必然使他们抓住颜回的漏洞而展开辩论,从而使他眼花缭乱,脸色不得不平和,口里只顾得营营自救,于是容貌不得不恭顺迁就,内心也无法自主而顺从。这样必然会死在暴虐的卫君之前。译者将该句译为:
At that time you willfeel dazzled, but you willpretend to be calm and make excuses for yourself; fi-nally, with submissive expres-sion, you will conform your-self with him.[1]51
原文采用排比的辞格描述颜回直言劝谏的后果。译文用三个“you will+动词短语”的形式再现原文的排比结构,“色将平之”和“口将营之”用并列连词and连接,“容将行之”被翻译成介词短语置于“心且成之”的前边。考虑到英语语言形合的特征,译文用“but,and,finally”等连词表现原文的逻辑关系。总体上看,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表现出了原作的意义,同时也考虑到了译文的通顺与流畅,对译文忠实与通顺的两个纬度把握得恰到好处。
2.对偶修辞格的翻译
《庄子》中对偶辞格出现频率最高,但书中的对偶多为宽对,并不刻意要求句式的工整。对偶或与反复、排比、顶真等辞格连用,或层层嵌套,使原文的句式变化多端,错落有致。
对偶辞格可以用英语中的antithesis来翻译,但当多种辞格套用时,反复、顶真很难在英语中能够再现,译者要注意形式忠实与内容重视的平衡度。
彼富,则人归子;归,则下之;下,则贵之。(《盗跖》)
选文出自《盗跖》的第三段对话。无足和知和分别寓指不知足的人和知中和之道、守分清廉的人。无足对知和说:众人没有不愿建立名声和追求名利的。如果他富有人们就会归向他,归向他就会对他低声下气,对他低声下气便使他高贵起来。原文对偶与顶真并用,句式工整,音节和谐。译本将其译为:
When you are wealthy,others will flock after you.When they flock after you,they will take the inferiorposition. When they take theinferior position, they willworshipyou.[1]531
考虑到英语语法刚性的要求及语言形合的特点,必然要在译文中增补主语、增加连词,从而使译文符合英语语言规范,而增加主语和连词后译文很难再现原文的对偶和顶真的辞格,因此译文将上述两种辞格转换为英语中“when…They will…”形式的排比句,在充分表达原意的基础上增强了译文的文采和可读性。
又如: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人间世》)
选文是孔子对颜回的劝诫,告诫他不要到卫国去。道是不宜喧杂的,喧杂了就会多事,多事就会受到搅扰,受到搅扰就会引致忧患,有了忧患就是自救也来不及了。原文综合使用了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格,说理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译者将其译为:
Tao must be kept intact;otherwise there will be toomany things to attend to,which will lead to confusion,and then to worries and fi-nally to destruction.[1]49
对偶、顶真辞格所产生的用字精炼、环环相套的特点很难在译文中再现出来,因此译者舍弃了原文对偶和顶真的形式,用解释性的翻译表达原句的意思。译文将原句分为三个意群;“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和“忧则不救”。第一个意群中“道不欲杂”和“杂则多”译成英语中两个独立分句,用otherwise连接,而“多则扰”则译成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后两个意群采用省略的形式与“lead to confusion”构成排比结构,但是译文容易这样处理很容易产生歧义,认为“忧”和“不救”是“杂则多”的结果。
3.错综修辞格的翻译
错综又被称为拗语,为了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而改变语句常态,形成参差交错的结构。它可以避免句式呆板僵化,使行文的句式多样,从而增强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感染力。《庄子》中的错综与排比、对偶和反复辞格混用,使其语篇中的句式摇曳多姿,增强了《庄子》的文学魅力。
天地尊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变化之流也。(《天道》)
原文通过交替使用长短句使句式交错。选文试图说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天地的尊卑,季节的变化和万物化生都是不断变化流转的。译者将其译为:
The heaven is highabove and the earth is downbelow-this is predestined po-sition. Spring and summer gobefore while autumn andwinter follows behind -this isthe ordering of the fourseasons.The transformation anddevelopment of things in theworld have their distinctivesigns; their growth and de-cline are but phases ofchange.[1]209
译者将原文的前两个分句译为独立的句子,用英语中的antithesis归化原文的排比和错综辞格,使的译文句式整齐,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原文的最后一个分句翻译时舍弃了对偶的形式,转而将其语义表述出来。总体上看,用释义和归化的方法虽然不能再现原句的句式多变的特征,但译者在最大程度上再现了原句表达的思想。
四.结语
《庄子》原著中排比、对偶、错综等修辞格的使用增强了其描述的生动性和说理的雄辩性。汪榕培的英语全译本在处理排比修辞格时尽量采用直译的方法,很好把握了再现原文气势和传递原文思想内容两方面的平衡。对于原文中频繁出现的对偶辞格,译本常以英语中对应的antithesis归化之,而对于对偶与顶真、反复等辞格嵌套的情况,译者采用释义的方法或将顶真或反复转换成英语中的排比等辞格。错综辞格使《庄子》的语篇句式长短相间,富于变化,但它很难在英语中再现,译者多采用解释性翻译的方法再现原文的深刻含义。总体上看,汪榕培译本对原文本句式修辞格的处理充分考虑到了修辞格在再现原著文学色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句式修辞格交替使用的情况采用多种译法并用来处理,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特色,也保证了译本语言的通顺性和可读性,达到了译者在译者序言中提出的翻译标准。
参考文献
[1]汪榕培.Zhuangzi[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杨明明.《庄子》修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16-18.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381.
[4]刘红芹.错综修辞格的民族化根由[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109.
句式修辞格 篇2
一、巧用修辞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修辞无疑是使语言有文采的重要手段,善用修辞,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丰赡,气势充沛,辞采华茂,形象富丽。
精妙贴切的比喻,化意为象,化抽象为具体,化生疏为熟稔,化遥远为触手可及,化艰涩为清新可人,变清瘦为丰满,变直露为含蓄;酣畅淋漓的排比,气势磅礴,情感奔涌,音韵和谐,整齐有致。其他修辞手法,如夸张,可使事物的个性更加鲜明;对偶,可增强文章的节奏感;设问,能引人人胜;对比,彰显主旨。还有比拟、借代、双关、反语、反复、拈连、仿词、顶真、回环、反问等,皆可增强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
(1)排比
排比句式给人的感觉是有气势,有内容。用得恰当的话,是很能够为文章增添光彩的。.
A.排比句
请看江苏一位考生《感动山水》中的一段文字:
因为有水,才有了万木争荣,花果飘香;因为有水,才让我们领略了云的螵缈,海的浩瀚;因为有水,才有了如诗如画.鱼米满仓的江南„„
此段文字紧紧扣住标题来展开,语言纤美空灵,婉丽雅致,充满灵性,一组排比告诉我们:没有水,生命是不可设想的。
B.排比段
全国卷Ⅱ满分作文《换个角度去思考》在结尾处这样写道:
换个角度去思考,你会发现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捷个角度去思考,你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如此的光彩夺目;
换个角度去思考,你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这篇文章通篇采用排比的修辞格,结尾这一组排比段作为文章的收束,让人精神振奋。
(2)对偶句
对偶本是一组要求比较严格(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短语或句子,但在考场作文中,对偶这种形式显得很宽泛,并不要求对得十分工整,只要能利用这种形式达到整齐多样的效果就可以了。作文中运用对偶,能使文章有音乐美,且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一福建考生的满分作文《棱角》中写道:
浩浩历史长河,多少英雄豪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多少帝王将相,稳坐龙椅,挥指江山社稷。有的人挥剑沙场,战功赫赫,却只能屈居人臣,甚至身陷囹固;有的人垂拱而治,食言谏诫,广施良田,福仁惠于百姓,却能位及人王。
此段文字中有两组对偶,“英雄豪杰”对“帝王将相”,基本上能体现这两种人的不同风貌,且能恰当运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名句,后一组“有的人”和“有的人”对偶,展现出他们不同的结局,以引出后文的观点:“古今圣贤能载人史册名垂千古的无非是星与圆的极端之杰。”
(3)比喻句:我们都知道,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来看天津一位考生在《留给明天》的精彩比喻;
明天是推开窗即将面对的满眼风景,明天是暴风雨急切盼望的七色彩虹,明天是由个个音符组成将要连贯演奏的动人乐景,明天是阴暗森林里透过枝叶的那一抹光亮,告诉我们,明媚的阳光就在不远处。明天”是个时间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但作者将“明天”比作风景、彩虹、乐景、光亮,就使“明天”这个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了。
(4)反问句:反问也即反诘,用在文中能加强语气。
考生《我以我心》一文中有这样两段话:
遇到了王昭君。我为她美若天仙的客颜动容的同时,却有几分哀叹:可怜一朵娇红只随了风沙,伴了寒风。
王嫱以笑代之:娇红落在胡地是哀,但以此换来胡汉两邦的百年好合岂不快乐,我面虽美,但美于我者,何止一人?千万不下。而古今人士皆把我列为四大美女之一,何由?是因这缺憾之美的背后,有一层更美的东西,那便是为百姓黎民着想,而损一娇红又何惜?又有甚哀叹?
作者借助这一片段,阐释思维方式决定人生的幸福快乐与否的立论,反问句的运用使王昭君的形象柔中有刚,也为文章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让文章的说理脱出了中规中矩的议论语言常有的滞涩乏味。
(5)引用
一位福建考生的作文《圆润锋芒》有这样一段话:
“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吴傲凌沧州”,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被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心脏,有力地搏动,从而翻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使后人远远仰望,远远怀想。
不长的文字中,作者竟有五处引用,既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又为文章增添了文学内涵,自然深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巧用句式
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文言和口语、庄重和调侃灵活搭配交替使用,错落有致,变化多姿,能创造一种特殊的美。
(1)长短交错
即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长句与短旬是相对而言的。用词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为长句;反之,为短句。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谨、精确、细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力。长短句交替使用不但表意丰富,增强抒情效果,而且往往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如评析2008年福建满分作文《品江南》片断:
诗的心灵画意淋漓。一把胡琴,一泓月光,一缕会意的微芜,可以编织出江南美丽的经纬,丝绸一样的温婉质地。撑篙的身影,斜风夕阳,松语长歌,亦可以描画一幅隽永写意的山水图轴,人生的况味于此作悠然的南山之见。而长鸣的金鼓,烽火的长路,也被诗意轻轻地拥入心怀,熨烫成一壶江南雪夜里劝慰心灵的美酒。江南,从画意里走出的江南,水比酒还醇,意比画更深。开落的莲花和季节一样的美丽,掉落在人生溪流里,点画出生命江南一样的诗意闲适与追求。
文采胜花,才情似水,才或可与江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写作的人如何能不时时翻检自己的心怀,去与美丽的人生签订一份永生灵性的同行之约?
(2)整散结合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相反,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使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表达活泼生动,明快自然。整句和散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
例如:他不仪是现代科学界的泰山北斗,更是一位永远战斗不息的人生斗士,他是谁?他就是史蒂芬·霍金。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花似锦,光艳夺目;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星闪烁,熠熠发光;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葱葱郁郁、油油翠绿。是的,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他非凡的科学成就,其中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人生的无比自信,这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伟人,人生的斗士。„„霍金,他就是火,点亮了我们前进的灯;霍金,他就是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人生的斗士》)
作文实践
河流如果不从悬崖上奔泻下来.就不会有气势磅礴的瀑布:蛹如果不破茧而出就不会有美丽的蝴蝶:雏鹰如果不勇敢地离开自己的母亲,就不能翱翔于天空。同样.如果我们不勇敢地跨出那一步,兢永远找不到幸福和快乐。
浅谈德语的句式变换及其修辞效果 篇3
关键词:德语修辞;句式变换;缩减;断联
学语言的人都知道,确定句子结构的基本形式是研究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德语句子中,重要的基本形式概括起来不外乎是以下几种:
1.主语—谓语:Die Glocken läuten.
2.主语—谓语—宾语(四格):Der Küster läutet Glocken.
3.主语—谓语—宾语(三格):Der Schlüler begegnet dem Lehrer.
4.主语—谓语—宾语(三、四格):Der Student schenkt der Studentin ein Buch.
5.主语—谓语—介词宾语/状语:Karl spielt mit mir. München liegt an der Isar.
6.主语—谓语—宾语(四格)—状语:Ich lege das Buch auf den Tisch.
7.主语—系词表语:Die Blume ist schön/... ist eine Rose.
以上七种基本形式是语法家们从真实句子中提炼出来的典型,但是,我们在实际阅读中却很少看到它们会原封不动地出现,而是经过各种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有些作家在文学作品里使用的方言。这就是修辞学范畴内的一种现象,即作家是怎样通过变换德语句式来实现自己的文体意图的。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比较重要的句式变化有四类,这就是句式的缩减、扩展、断联和转换。[1]本文着重探讨缩减和断联这两种句式变换类型。
一、句式的缩减
句式的缩减,顾名思义,就是指缺少了一个或是几个重要句子成分的不完整的句子。这种不完整的句子较经常出现在口语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也被书面语采纳,尤其当作家在戏剧、记叙文里要表现某些人物的讲话方式时。总的说来,句式缩减的实现方式有两种,即话语中断(Aposiopese)和省略(Ellipsen)。
首先,话语中断是指,说话者以结构完整的句子开始,但没有正常的结束,即有始无终,听者必须自己猜测说话者的意思。那么,说话人为什么会断断续续、吞吞吐吐呢?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受情景限制的中断
一种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例如说话人在说话时被他人的插话打断,说话人被迫中断话语。另一种是由主观因素造成的,例如说话人过于紧张,或者想同时表达好几种想法,因而慌不择句。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Bengsten: Ich sagte schon…da sind keine Fischer.
Grove: Aber vielleicht doch… einer vielleicht, ein einziger …Bei Sonnenaufgang fahren sie doch sonst hinaus…(F.v. Hoerschelmann, Das Schiff Esperanza)[2]
在上述例子中的两个说话人都没把句子讲完整,Grove在讲话时不断地换词,一时间没找到恰当的表达句式,因此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说话者的紧张。此外,还有一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话语中断,例如:说话者没有把握,出于推测,或者说话者处于尴尬的境地,或者说话者突然想到对某事得谨慎作出反应的时候。
(二)暗示性中断
与受情景限制的中断不同,暗示性中断通常出现在比较冷静的谈话方式中,说话者出于某些原因,有意省去一些词汇,比如不愿提到某人的疾病,或者不想把过重的话直接说出来:Fehlt dir...? Wenn du jetzt nicht kommst, dann...!
(三)避祸消灾中断法
这种中断又称“忌讳性中断”,一般只出现在惯用语中,用来暗示骂人或诅咒一件事情。句子的主语通常是“魔鬼”“撒旦”这类的词。人们不敢说出这类词,是因为怕遭致不幸和厄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中断法已失去了诅咒的色彩,不过仍经常出现在口语中,人们用它来表达不愿发生的事情:Dass dich der… ! Da schlage doch der… !
以上三点是话语中断的三种情况,都是出现在口语中,还有一种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的叙述或描述中。例如在海涅的作品中,就常常出现中断法,让读者感到出其不意的转折:Überdies unberufene Schatten, und als ich mich im Bett aufrichtete, um hinzusehen, erblickte ichEs gibt nichts Unheimliches, als wenn mann, bei Mondschein, das eigene Gesicht zufällig im Spiegel sieht. (Die Harzreise)[3]
那么中断句的文体价值是什么呢?它可以迫使读者或听众去猜测原来的表达意图,使他们进一步去思考中断的深层原因。因而能提高内容的表达力,渲染当时的情绪和气氛,增加强度,把作者或说话者的情绪传达给读者。
接着,省略是实现句式缩减的第二种途径。前文提到话语中断是删除内容上本来显得重要的部分,而省略则是通过省略那些意义不大的句子成分来强调重要的内容,所以这些被省略的成分大多是多余或无足轻重的,或者是可以从句子的其他成分以及上下文得到了解的。省略句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受欢迎的修辞手法,尤其在推崇语言经济的现代,人们常常在会话、题词、电报、广告和简短的文章中使用这种句式。省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助)动词
在指示性或禁止标志牌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从语法角度看不够完整的句子。例如:Rauchen verboten. Durchgang auf eigene Gefahr. Sprechstunde von 10-12 Uhr. 其实这些句子都是省略了不必要的助动词或动词,在显得简洁的同时,没有改变原句的意思,取得了言简意赅的效果。同样在谚语中,也有这种现象,例如:Heute rot, Morgen tot.[4]除此之外,这种无动词省略句还出现在某些题材的文章中,例如分析性的天气预报、印象主义流派的诗歌作品中。
(二)省略宾语
省略必不可少的格型宾语和介词宾语是省略的另一个方式。一般来说,许多动词都要求一个变格的名词作动词补足语。但有些要求带宾语的动词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不带宾语。例如动词gehorchen通常要求带第三格宾语,可是如果上下文强调了该动词意义上的联系,那么可以省略宾语:Die Frau hat einen Hund gekauft, der gehorcht.
(三)省略主语
当两个句子相似并且主语相同时,可以省略第二个主语。例如:Er dachte über alles nach und schrieb die Gedanken in sein Tagebuch.但是有时为了强调主体的举止行为也可以考虑重复主语:Er hatte den Mann wiederg
-esehen,und er wollte ihn nicht aus den Augen verlieren.
(四)孤立句
这是省略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将句子中的某个成分独立地提出来,以示强调。例如博尔歇特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就经常使用孤立句:Sie standen sich im Hemd gegenüber. Nachts. Um halb drei. In der Küche.(Das Brot)[5]此外,广告中也经常出现这种形式:Dieser Wagen ist geräumig und bequem.Mit Platz für fünf Personen.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孤立句还有一种变异的情况,即在添加补充成分时重提完整句子中的某一成分:Das kleine Mädchen hat Beine, die sind wie Finger so dünn. Wie Finger im Winter. So dünn und so rot und so blau und so dünn.
总的说来,省略这种缩减方式取得的文体效果是使文章或所表达内容简洁明了,但在具体的情境中却能获得不同的实际效果。例如:前面提到过的印象主义流派使用省略句而发明了一种电码式的特殊的文体风格;有一些省略句如军队用语,会给人以严厉、无礼、出言不逊或咄咄逼人的感觉。
二、句式结构的断联
句式结构的断联是本文探讨的句型变换的另一种类型。断联,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句子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先断开,然后再续上。大多数德语句子通常都具有完整的形式,给人一种统一整齐的印象。而当句子以断联的方式出现时,就能给人以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人们的注意。虽然这种偏离语法规则的句式常被视为语法错误,但其实在古典时期就被用作修辞手段了。句式结构的断联可分为四种形式,这就是:前置(Prolepse),变异(Anako
-Luth),插入(Parenthese)和后置(Nachträge)。[6]
首先,前置是指把位于句子结构前列的一个成分提出来,接着以一个代词或副词继续叙述的方法。下面我们通过一组例子来分析这种形式的不同情况:
1.Die Großmutter, sie wußte so viele Märchen zu erzählen!该句中的sie是人称代词,指前面的Großmutter,即本句通过人称代词来续述。
2.Mein Schatz, der ist auf Wanderschaft. 该句是由指示代词der来续述前面的Schatz。
3.Da droben auf dem Berg, da steht ein hohes Haus. 该句是通过副词da来续述前面的方位。
4.Dass er dann den sonst bei ihm üblichen gemütlichen Ton nicht traf, wer will es ihm verdanken! 该句是用es来延续前面的整个由dass引导的从句。
5.Dass du deinen Fehler einsiehst, dass du ihn wiedergutmachen willst, dass du wieder mutig von neuem beginnst- das freut mich von ganzem Herzen. 该句则是用das延续前面的多个并列从句。
除了上述四种情况之外,还有一种较特殊的情况,即把从句中的主语提到主句中来,在从句中代之以人称代词,以强调它的前置地位,例如:Hast du den Kerl gesehen, wie er aussieht?
运用前置这种形式可以突出被提出的成分,是一种强调手法,大多运用在日常会话、民歌、民间故事、散文、诗歌等。此外,前置这一修辞手段还用于以下这种情况,即一个句子的前场说明成分过多的时候。为了不让读者有句子脱节的感觉,可以用上so来连接句子:Bei jedem Schritt zögernd, als müsse ich wie ein junger, noch ungeübter Seiltanzer ein bißchen Halt ertasten, die Hände schlaff an den Seiten und nur verhalten atmend, so trat ich in den Saal… (M. Walser, Ich suchte eine Frau)[7]
其次,变异。句式变异是指,在一个句子中,出现语法和词义前后不一致的现象。那么句式变异的出现,可以是无意中出现的文体错误,例如在即兴演讲中,因为没有进行事前准备,难免在寻找恰当表达方式的时候顾此失彼,忽略了语法或词义上可能会出错的这一因素,导致出现了错误。还有一种就是有意“出错”,即将句式变异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加强语势的作用。例如,在一则广告中出现这样一个句子:Johannesburg ist 1015 DM entfernt.这句话的结构不对,按常规人们会说多少公里entfernt,而不是多少钱,其实,这则广告的用意就在于让人出于好奇去思考,当然就能知道这句话是指旅费1015DM,这样一来,广告的宣传效果就达到了。因此,从修辞角度看,人们使用句式变异,就是利用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利用它与规范句子的相悖点,来引起读者的注意,从而达到强调突出的效果。
句式断联的另外两种形式插入和后置,是日常语言运用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本文就不一一进行探讨了,值得一提的是它们的修辞效果。插入现象可以说是作家们突发思想和联想的结果,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运用插入句,来活跃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过程。后置的作用则是赋予句子多个强调点,改变了原来语序只有一个强调点的平铺直叙的现象。
由此可见,德语句式的各种变换是重要的修辞手段之一,它加强了德语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注释:
[1][6][7] 参见李逵六《德语文体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第45页、第46页。
[2][3][5] 陈晓春:《德语修辞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第90页、第95页。
[4] Zheng Huahan:Lehr- und Übungsbuch zur deutschen Stilistik, Beijing. Verlag für toutistische Erziehung, 1994,73.
议论文写作的句式修辞及其目标 篇4
一、何为句式修辞
陈望道先生在其《修辞学发凡》中提到一个关于死犬的故事, 古人对此事造出了多达六个句子: (1) 有奔马践死一犬。 (2) 马逸, 有黄犬遇蹄而毙。 (3) 有犬死奔马之下。 (4) 有奔马毙犬于道。 (5) 有犬卧通衢, 逸马蹄而死之。 (6) 逸马杀犬于道。[1]这六个关于黄犬奔马的句子的优劣, 沈括、欧阳修等人各有说辞。按照陈望道先生的理解, 其实这六个句子从静态的句法意义的角度看, 本无优劣之别。它们的不同在于“意思有轻重, 文辞有宾主之分”, 究竟哪一句好, 还得由具体的题旨和情境而定, 而不能抽象地讨论、判定语句的工拙优劣。也就是说要从这六句话的语用意义的角度, 在一个动态的语境中去辨别句子的好坏。
人们说话、作文时, 为追求最佳的言语表达效果, 需要对若干同义句式加以斟酌、选用, 这就是句式修辞。“句式修辞主要体现在‘同义句’的选择上, 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从而产生不同的修辞效果。”同义句就像同义词一样, 尽管大致的意思一样, 但是却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存在细微的差别。句式修辞就是要善于体察这些差别,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 选择合适的句式, 最恰当地表情达意”。[2]人们说或写的每一句话, 既可以从语法的角度进行研究, 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任何话语里的句子 (包括口头的或书面的) 都有修辞, 或者是消极修辞, 或者是积极修辞, 只有修辞得好不好的问题, 不存在修辞有没有的问题。”[3]如果承认这一点, 就意味着,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 应该努力地斟酌每一句话, 使我们所表达出来的每一句话都不仅符合语法的规范, 而且符合思想和情感表达的需要, 符合特定的话语场域的需要, 当然也要符合语言的形式美的需要。刘勰说:“章之明靡, 句无玷也。”篇章的工拙优劣, 取决于一个个具体的文句的选择、组合、调配是否恰到好处, 所以对于每一句话作者决不能马虎草率。陈骙《文则》称:“鼓瑟不难, 难于调弦;作文不难, 难于炼句。”[4]尽管炼句很难, 但好文章往往由字斟句酌而来, 所以我们必须拿出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来打磨我们的每一句话。
二、句式修辞的目标
1.努力使所选句式适应题旨和情境
陈望道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可说是修辞的资料、凭借;题旨和情境可说是修辞的标准、依据。”句式的选择是取决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的话语场域的, 因为任何句子“只有在一定的题旨和情境下充分和有效地运用已知的语法句式来用词造句, 才能更好地表达思想并进行交际”。[3]杨树达先生在其《中国修辞学》一书中记录过这样一个有关句式修辞的故事:
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 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 屡战屡败。国藩大怒, 拟奏文劾之, 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 倒为“屡败屡战”, 意便大异。[5]
曾国藩出于要弹劾李次青的目的, 所以在奏文中用的“屡战屡败”一句;而“为李缓颊者”出于同情、保护李次青的目的, 则将“屡战屡败”颠倒了顺序, 变成了“屡败屡战”。这个顺序的颠倒, 不仅仅指出了战败的事实, 更重要的是凸显了作战者的忠勇和坚毅。可见有时候对于句式的调整哪怕做出很细小的变化, 也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关于句式要与题旨一致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两段文字:
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 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 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 被抹杀, 消灭于黑暗中, 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倘若加于全体, 那简直是诬蔑。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从写作的题旨来看, 作者是要借这篇文章来批驳当时社会上弥漫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悲观论调, 所以批驳必须有力, 才能从正面树立抗日的信心和决心。因此文章的句式选择就必须呼应这一题旨, 要让文章显得雄强有力。我们看这两段文字:首先用到了四个肯定式判断, 形成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接着用了一个转折复句, 突出“中国的脊梁”的“光辉”。接着用到了语气强烈的反问句:“这一类的人们, 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然后用对比句反衬出“中国的脊梁”、反衬出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整个语段以表意简洁、明快、有力的大量短句为主。这样的句式选择, 使作者的态度显得爱憎分明、观点表述铿锵有力, 起到了很好的呼应题旨的修辞目的。
2.努力使所选句式适应语体风格规范
语体指的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言语体式。“不同的言语体式, 有不同的风格特征, 这不同的风格特征就是语体风格规范。”[6]就文章的语体风格而言, 有文言与白话的不同, 有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区别。不同体裁的文章也往往形成各自不同的语体风格, 譬如公文语体、科技论文语体、杂文语体、文艺语体等。这一点, 三国魏曹丕就已经指出。他在《典论·论文》中说:“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这说的就是文体不同, 其语体风格也是有差别的。按今天的文体分类标准来看, 公文语体在句式上常用到祈使句, 譬如“望照此办理”“不得有误”“当否, 请批示”等语句。学术论文的句式从句类来看, 主要是由陈述句、判断句组成, 很少用到感叹句、祈使句。从句型看, 主要是主谓句, 较少省略句、倒装句。而且学术论文用长句和复句的时候多, 目的在于更加严密、严谨地表达观点和立场。艺术化的、充满个体情感体验的句子一般是不会出现在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学术论文中的。譬如爱因斯坦《论教育》里的一句话:“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 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这句话就是一个有众多定语限制的判断句, 这样的句子因为说理缜密, 大量出现在学术论文中, 较少出现在文艺作品里。而且学术论文的句式主要以消极修辞为主, 运用了某种修辞格体现积极修辞的句子往往较少, 这也是学术论文逻辑理性为主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的。与学术论文普遍使用大量的修饰成分较多的长句子相比, 同为议论性文章的演说辞则往往青睐短句。演说辞主要用于口头表达。出于演说者自身表达干练有力以及听众明白易懂的目的, 演说辞一般不会刻意追求长句子, 相反会大量使用短句。譬如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中的这段著名的文字: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这个梦想必须实现。让自由之声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的崇山峻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纽约州的崇山峻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勒格尼山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不仅如此, 还要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了望山响起来!
让自由之声从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
这段文字借助结构一致的祈使句形成了一组排比短句, 显得铿锵有力, 能够对听众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感染力。
杂文这种议论性文体由于常常承担着批判现实、针砭时弊的任务, 所以要求语言表达要有力。为此, 杂文不仅非常青睐短句, 而且青睐充满反讽意味的句式。鲁迅名篇《拿来主义》即是如此, 如其中的句子:“总之, 活人替代了古董, 我敢说, 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当然, 能够只是送出去, 也不算坏事情, 一者见得丰富, 二者见得大度。”“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 否则太不‘摩登’了。”这些句子一方面都是短句, 表意简练有力。另一方面语带讽刺, 增强了讽刺效果。
3.努力使所选句式适应文意连贯的需要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说:“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 积句而成章, 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 章无疵也;章之明靡, 句无玷也;句之清英, 字不妄也。”刘知几《史通·叙事》说:“饰言者为文, 编文者为句;句积而章立, 章积而篇一。”这说的就是词构成句、句构成段、段构成篇, 词、句、段、篇彼此关联的道理。作为一个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由一组短语或词构成的最小语言单位, 句子是句群、段落形成的基础。换句话说, 一个句群或段落, 是由若干句子共同组成的, 这就必然要求若干的句子衔接自然、文气贯通, 才能表达一个明确而完整的段落意义, 读者的阅读才不会因为文气不够通透、文意不够连贯而觉得面目可憎。我们看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里的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 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 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 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文字上面有含糊, 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 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这段文字总的看, 要表达什么意思呢?作者要强调的就是写文章需要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围绕这个主旨, 作者的每一句话都自觉将句意重心落在了“咬文嚼字”上。第一句重心在“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二、三两句形成转折关系, 重心在后边“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四句从反面说明文字不能含糊;第五句点明咬文嚼字本质在于“调整思想和情感”;最后一句是对第五句的补充说明。这六个句子, 就像众星拱月一样, 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重要性阐述得很充分透彻。如果这中间有任何一句的表意重心偏离了“咬文嚼字”, 则必然影响到整个段意的完整有序表达。譬如将二、三两句这个转折关系变换一下顺序, 变成这样两句:“在文学上, 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但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然后再将这两句放进原文中。显然, 由于强调的句意不再是“咬文嚼字”, 故与其他句子语意不协调, 段落的文气通畅性受到了干扰, 读起来会感到特别别扭。
选择合适的句式以连贯文意, 不仅体现在段落内部, 也体现在段落之间。如我们常常说的过渡句, 就是如此。上文所引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两段文字中间的一个反问句:“这一类的人们, 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段落间的过渡句也很多, 如:“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该是很够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正因为这样, 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顺着这样的段落间的过渡句读下去, 即使不细读文本内容, 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把握文章主旨与题意。这种借助一定的句式连缀文意的自觉, 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修辞能力。
有时候为了彰显文章的文意层次, 方便读者的阅读把握, 还需要借助固定的句式甚至完全相同的句子来形成反复。如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 开篇即明言:“予今长斯校, 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然后围绕此主题做了分述:“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这三句话结构完全一致, 出现在文章不同的位置, 分别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助于读者的阅读理解。如果这三事分别用一个不同的句式去表达, 读者还得费尽心思去寻找, 显得麻烦晦涩不说, 还影响到表达效果。
4.努力使所选句式富于变化
句式富于变化, 就是要求文章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紧句与松句、消极修辞的句子与积极修辞的句子、常式句与倒装句、主动句与被动句等等结合使用、变化使用, 在不影响文意表达和文气通畅的前提下, 使句子现出参差之美。“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修辞作用, 在使用时, 我们一定要根据语境, 选择最能表达题旨的句式, 孤立地讲哪种好哪种不好都是不对的。汉语里存在着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同义句式, 为我们选择和运用各种句式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性。‘文似看山不喜平。’要使文章波澜起伏, 跌宕生姿, 富于变化, 句子的选择和变换是很重要的。各种句式交错使用, 灵活搭配, 就会使文章具有感染力。”[7]句式灵活、富于变化是优秀文章共同的特征。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 (GRE) 的写作部分的考试, 其官方评价标准对语言的要求一个是用词准确 (precise) , 一个就是句式的多样化 (variety) 。[8]过多的非有意为之、非刻意安排的某一句式的重复会使人感觉单调, 让人怀疑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影响文章的表现力, 所以文章写作是要努力追求句式的变化的。譬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 邹忌问妻、问妾、问客的问句, 同中有异, 分别是:“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妻、妾、客的回答也是整齐中寓变化:“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这就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我们再看一段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文字:
惨象, 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 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一句是并列复句, 前后形成对偶, 又是整句。第二句是语气强烈的反问句。第三句相对长一些, 是语气相对舒缓的陈述句。第四句是极简短的感叹句, 并形成情感强烈的复沓句式。最后是句式整饬的选择复句, 因为是二选一, 语句又很简洁, 所以显得语气坚定。这五个句子, 句式多变, 整散结合, 使得文章张弛有度, 很有节奏感。同时用的都是短句, 读来掷地有声, 感情饱满强烈。我们知道,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深受历代中学生欢迎, 文中类似以上所引段落那样的读来铿锵有力、寓意丰富的文字还有很多, 这些文字不仅我们在中学时代乐于诵读, 就是若干年后, 它依然还能长存大家的心底。当大家诵读这些文字时, 无比动容。其中的原因除了这些句子内涵丰富、情感饱满, 恐怕也与句式上的形式美、音乐美有很大关系。
特别要说明的是, 与对句式的丰富多变的追求相比, 中国文人长期以来写诗作文似乎更加垂青整饬的句式。刘勰《文心雕龙》甚至专门有《丽辞》一章, 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无论诗歌还是散文, 无论文学创作还是应用性写作, 对于骈俪句式的偏好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可与中华民族相比。这既受汉字本身特点影响, 也与汉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有关。就发音而言, 汉字每个字构成一个音节;就意义而言, 汉语里有大量的单音节词, 也就是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一个字就能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这些特点, 为形成整饬的对偶句、追逐形式美提供了客观条件。刘勰在谈到对偶句形成的根源时说:“造化赋形, 支体必双, 神理为用, 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 运裁百虑, 高下相须, 自然成对。”刘勰认为自然所赋予的一切事物都是成对的, 这是造化的作用, 它说明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借助文辞来表达对于相互联系的世界的认知, 必然也是成对的。这样的认识虽然不无偏颇, 但它却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民族对于对偶句式的偏好的心理基础、认识根源。
尽管自古及今人们的写作都垂青对偶句式, 但我们也看到, 诗文写作一般是不主张通篇骈偶的。近体诗中的律诗虽然讲究对偶, 但也仅限于一首诗的中间两联, 它的首尾两联不要求对偶。通篇追求骈偶无过南朝时期的骈体文, 其“言贵浮诡”的形式主义流弊招致后世猛烈的批判。唐人刘知几的批判可谓中的:“其为文也, 大抵编字不只, 捶句皆双。修短取均, 奇偶相配。故应以一言蔽之者, 辄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 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沓, 不知所裁。” (《史通·叙事》) 指出了过于注重骈偶而造成了以辞害意之弊。韩愈用自己的“奇句单行”的古文体来抗衡骈文, 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中唐古文运动, 并得到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一大批散文家的积极响应, 从根本上扭转了文章写作过于注重形式之弊。因为一味追求骈偶, 难免“用衬字凑音节以求字句整齐”, 也难免“用压缩的办法减少字数以求字句整齐”, 还会出现“为敷陈辞藻因而一意两出”, 使文章语言重复啰嗦、表意不够简洁有力。[9]从句式的选择来看, 自古及今文章写作的主流无疑是整散结合, “整齐中寓变化, 变化中见整齐”。所以今天的写作, 无论文学性写作还是应用性写作, 应该体现这种整散结合的变化美、形式美。这既是对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句法形式的继承弘扬, 也是文章写作自身追求句式的变化之美、形式之美的客观要求。
句式修辞与对词语的锤炼和对基本句法的掌握有关。换句话说, 要达到高超的句式修辞水平, 一方面得注意积累词语, 丰富自身的词汇库, 为句式修辞提供最有表现力的意义单元。另一方面, 句式修辞还得掌握语法层面的基本句式。从语法角度看, 句式是有限的。但是从语用角度看, 句式是变化无穷的。可是语用层面的句式无论怎么变, 都是基于语法层面的静态句式的。所以掌握这些基本句法, 是实现句式修辞的基础。当然, 无论是积累丰富的词语, 还是掌握多样的句式, 最终要借助广泛深入的阅读来实现, 这是根本。没有人是通过翻阅词典来丰富自身的词汇库的, 也没有人是通过阅读语法书来形成多样的句式表达能力的。词典和语法书提供给我们的是语言的共性知识, 而广泛深入的阅读却提供给我们充满个性和生命张力的各种具体的言语形式。对一个学习语言运用的人来说, 这两方面的素养都不可或缺。
摘要:议论文写作作为写作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应该重视句式修辞问题, 以切实提高学生语言驾驭能力。句式修辞的目标在于:使所选句式适应题旨和情境;使所选句式适应语体风格规范;使所选句式适应文意连贯的需要;使所选句式富于变化。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句式修辞,题旨,情境,语体风格,文意连贯,句式变化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48.
[2]晓东.句式的选用及其修辞效果[J].中文自学指导, 1994 (9) :24-25.
[3]范晓.语法的句式和修辞的关系[J].当代修辞学, 2011 (1) :1-11.
[4]陈骙.文则[M].刘彦成, 注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115.
[5]杨树达.中国修辞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37.
[6]刘凤玲, 邱冬梅.修辞学与语文教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224.
[7]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94.
[8]符聪之.议论文写作教学内容研究——以GRE分析性写作教学内容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1:33.
句式修辞格 篇5
《考试大纲》对句式的考查表述为“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E。选用句式,指的是根据表意的需要(如强调重点的不同,语意深浅的不同等)或题目规定,选择恰当的句式。仿用句式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变换句式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属于语言的应用,有较强的灵活性,是近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1.(2012·课标全国高考)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2.(2011·课标全国高考)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3.(2011·课标全国高考)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4.(2011·广东高考)将下面的3句话整合为一个单句(含标点符号不超过35个字)。①真的东西总是同假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②善的东西总是同恶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③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选用句式在课标全国卷试题中一般不单独设题,如果设题则为选择题,并与语言表达连贯题一起考查。变换句式题,一般以主观题为主,主要有长短句的转换、重组式转换、改造式转换等,有时与简明、连贯、得体等其他考点综合考查。仿用句式是近几年课标全国卷每年必设题的考点,因此,它是复习备考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
考查角度一:仿用句式
仿用句式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并与修辞结合起来考查。其基本要求是:明确题目要求,依据表达需要,掌握句式特点,参照所仿句式,注意内容连贯,确保文面整洁。
1.命题式仿写
命题式仿写即话题式仿写,给出一个语言材料作为例句,以同一话题或另外的话题组织材料,按照例句句式进行仿写。
典题探究
【典题1】(2012·辽宁高考)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者感到了慰藉; 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
解题思路: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同时考虑内在主旨与句间逻辑关系以及题目中对修辞手法的要求。本题例句以“爱心”为话题,每句先用一个比喻句,然后阐述作用。
答案示例:爱心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使航海者看到了光明。爱心是漫漫征途中的路标,使迷路者找到了方向。【典题2】(2010·大纲全国高考)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博大”为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页
1第 所写的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成熟是一种临危不乱的从容;成熟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成熟是一种卓尔不群的大气。解题思路:仿写的内容必须以“博大”为话题,所写的句子前后语意贯通,句式基本一致。
答案示例:博大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宽容;博大是一种心如止水的平静;博大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2.嵌入式仿写
所写句子在已给材料中间或末尾,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语意连贯,句式与给出的例句相同。
典题探究
【典题】(2010·安徽高考)某校开展“名著导读·我喜爱的作品”活动,三位同学交流了各自的看法。请仿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丙同学的发言补写完整。
甲同学说:我喜欢有丰富知识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乙同学说:我喜欢有深刻思想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________(1)________。....丙同学说:我喜欢有审美情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________(2)________。....解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句式仿写。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续写的句子与前面句子在内容上要连贯,又要注意形式一致,找到仿写点即可。
答案示例:(1)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境界(2)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 3.续写式仿写
在提供材料的末尾留空,要求考生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与上下文构成一段语意完整的文字。
典题探究
【典题】(2012·四川高考)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②“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③语意连贯。
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综合考查修辞的运用、语言连贯、句式仿写等能力。仿写时首先要注意题干的要求: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②“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③语意连贯。
答案示例:(回忆)毕竟是秋日的缤纷落叶,(希望)才是枝头的盎然春意;(回忆)毕竟是扬尘远去的背影,(希望)才是迎面而来的微笑
4.自由式仿写
给出一个语言材料作为例句,仿写内容不确定(可自由发挥),依照例句的句式而进行仿写。
典题探究
【典题】(2012·大纲全国高考)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作答本题注意要求,从语法角度看,是复句,“没有„„无论„„都只是”条件复句,要注意形式要是复句;从修辞角度看,三句都是比喻,且三句构成排比。仿写时要形神兼备,要有文采,也要有意蕴。
答案示例:没有毅力,人生就如迷航,无论怎么谋划,都只是驶不上航线的虚幻航行; 没有毅力,人生就如谎花,无论怎么培育,都是结不出果实的无谓辛劳; 没有毅力,人生就如歧途,无论怎么憧憬,都只是达不到目标的无用奔波。
方法归纳
1.研究示例,把握中心
明确要求,就是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示例。如果所给例句是一段话或一节诗,就要找出它的中心;如果是一组有联系但相互独立的句子,就要把握它们各自的主旨或整体所围绕的话题。
2.对应已知,把握结构
仿用句式的结构要求往往寓于已知条件即例句或上下文中,作答时必须明确要求仿用的是复句还是单句,句子的结构类型如何。如果是对联,还应弄清句子中的短语类型、词性等。
3.着眼特征,把握修辞
页
2第 考纲指出了考生应掌握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9种修辞格,仿用句式往往与修辞综合考查,考生要抓住例句特征,认真辨析,弄清其修辞格。
4.品味语言,把握风格
不同的语境往往需要不同的语言风格。考生只有认真品味题中给出的语句,分析其风格特征,才能够仿写出与例句语言风格一致的句子。
对点训练
1.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
我喜欢出发,喜欢思索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于是我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仿照画线句的句式,结合语境在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句子。
我突然想到人的内心世界在审美上是多么神奇。你看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朦胧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因为它为大家留下了永远的回忆,如盛开的鲜花,如美丽的邂逅。
考查角度二:变换句式
变换句式一般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主要类型有:长句与短句的变换、整句和散句的变换、口语和书面语的变换和重组句子等。其中,重组句子是考查的热点。
1.长句与短句的变换
一般的单句中结构复杂、用词较多的句子就是长句,反之是短句。句子的长短只能就单句而言,长句与短句又是相对的。长句与短句的变换是高考句式变换的一个重点。
典题探究
【典题1】(2012·浙江高考)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1)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2)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3)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
(4)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短句变长句,首先要分析各个句子,确定一个句子当主干,然后将其他小短句通过增删等方法变换成定语或者状语,之后修改使之通顺并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答案示例: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有意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典题2】(2011·辽宁高考)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解题思路:这是长句变短句。首先要划分句子成分,找出句子的主干,再将修饰成分相应地变成几个句子,注意各句间的关系,做到顺畅自然。
参考答案: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阐释的依据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阐释的内容既有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也有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还有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典题3】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删词语)。《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短句变长句的能力,关键是找准句子的主干,然后把其他内容作为修饰成分归附到中心句中,注意不要遗漏信息,可酌情增删词语。
答案示例:①《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②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方法归纳
(1)先用“提取主干法”把长句的主干成分提取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短句。如例1中先确定句子的主页
3第 干“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2)其次将复杂的修饰语根据表达的意思化分成几个短句,或做复句里的分句,或单独成句。如例1中修饰成分又分成“阐释的依据”和“阐释的内容”两个分句,“阐释的内容”又分成两个再小点的分句。
(3)如果长句中有联合成分,就把联合成分拆开,重复跟联合词组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叠用句式,变成复句里的几个分句。
把几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句,方法与长句变短句相反:首先,以其中一个主要句子为主干;其次,把剩余短句作为主要句子的定语或状语。
2.整句与散句的变换
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排列整齐的一组句子。整句多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反复句。散句是指结构不同、句式长短不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典题探究
【典题1】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散句变为整句和修饰手法的运用能力。散句变为整句,就是把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变换成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贯通、表意明晰的一组句子。题干还要求改写后的句子为排比句。
参考答案: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是霎时的喜悦。
【典题2】把下面的整句改为散句。
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尽管他们彼此不相识,尽管他们的性格有所不同,但共同的语言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
解题思路:根据此句子的特点,可把几个句式相同的并列的分句重组成一个单句。
参考答案: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彼此不相识,性格也有所不同,但共同的语言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
方法归纳
要使散句变为整句,就要使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做题时可对句子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其相似点,从而归类统一,使其变成对偶句、排比句或其他结构一致的句子。整句变散句的要求则与散句变整句的要求相反。
3.口语与书面语的变换
经常出现在口语中的句式,叫口语句式,它的特点是:句子短小,结构简单,很少使用关联词语。经常出现在书面语里的句式,叫书面语句式。它的特点是: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用得较多。
典题探究
【典题】(2011·山东高考)假如你是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的主持人,请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重新表述下面一段文字的画线部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80个字。
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髯老者,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要把握句子的意思,并结合儿童听众的特点加以表述,做到通俗、简单、易懂。
答案示例:一条小溪哗哗啦啦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神啦。
方法归纳
(1)找准相同意思的词语来进行替换,不能产生语义差别。(2)考虑说话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谈话的场合等因素。(3)注意方言和俗语的运用。4.重组句子
句式变换除了从语法方面变换外,还有另外一种类型就是重组句子。重组句子是根据题目要求,在不改变原意的条件下,打乱句子的结构,改变陈述的对象,重造一个新句子。这是近年高考的常见题型。
典题探究
【典题】以“地上的狮、虎”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
天鹅在水中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所有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而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就不是这样,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
解题思路:原题所给的两个句子分别叙述了天鹅和空中的鹰、鹫各自的生存特点,两者呈并列关系,页
4第 因此,转换后还要保证前后的并列关系。
参考答案: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中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所有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
方法归纳
(1)分析原句层次关系是做此类试题的第一步,只有分清原句层次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变换后句间的关系不变,从而保证不改变句子原意。
(2)理顺重组后的句意。重组句子的第二步是考虑表达的思路问题,也就是理顺重组后句子的意思。重组句子的思路,一般按“时间空间”“逻辑事理”“情感心境”“场景组合”等关系进行。
(3)调整语序,重组句子。新的句意理顺后,同时改变原句句子结构或短语位置,使之符合新的句意。重组句子可以适当增删词语,调整句序,从而保证变换后句子的通顺流畅。
对点训练
1.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然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那些不朽的书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四个短句转换为一个长句,要求不改变原意,可以适当改变个别词语。①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因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②为什么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 ③他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黑暗无知的时代。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将只剩下娱乐和成功。考查角度三:选用句式
选用句式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述的需要,选择最恰当、最富表现力的句式。其目的是训练考生在阅读时能够辨识句式表达的效果,在表达时能选用表达效果最佳的句式。选用句式一般与连贯、仿写等考点一起考查。
典题探究
【典题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一段文字,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的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飞走 B.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C.甚至不愿回来,飞走,远远地飞走 D.远远地飞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解题思路:首先明白所选的语句是对前面句意的延伸,根据由近及远的层次步步深入,就能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答案:B 【典题2】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这道题首先要弄清正方的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然后用反问形式作答。答案示例:埃及人赞美的金字塔,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就不美吗?
方法归纳
1.首先要把握各类句式的特点。比如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匀称,音韵和谐;散句自由活泼,挥洒自如,节奏鲜明。
2.选用句式要考虑表达上的需要。如根据上下文陈述对象的需要、表现形式的需要、表意的需要及表达手段和场合的需要来选用句式。
3.能够突出需要强调的部分,使语段表意明确、清晰,句式风格与文段内容一致。
对点训练
1.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某校邀请著名学者刘教授来校讲学,在向全校师生作介绍时,校长的话中有这样一段:“刘教授是我校的校友,他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成果丰富,贡献卓著,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__________。”
A.这既是他本人的荣耀,也是敝校的荣耀 B.这既是他的光荣,也是我们学校的光荣
页
5第 C.这既是本校的自豪,也是他本人的自豪 D.这既是他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内容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大巴在崎岖的山路上盘旋,飞驰,高远的天空,像一面硕大无朋的镜子,映照着辽阔的北国,使人心旷神怡。车子弯过一个山梁,只见长城________,一会儿又扶摇而上,直到浩渺的太空!
A.像灰色的绸带在苍茫的群山中飘舞,一会儿落进山谷,一会儿飘上山巅 B.像灰色的巨龙在苍茫的群山中出没,一会儿钻进山谷,一会儿攀上山巅 C.像灰色的巨蟒在苍茫的群山中游动,一会儿溜进山谷,一会儿爬上山巅 D.像灰色的巨龙在苍茫的群山中起落,一会儿降到山谷,一会儿升上山巅 考查角度四: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考试大纲》对常见的修辞手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9种。修辞手法重在考查运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手法。后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典题探究
【典题1】(2012·山东高考)根据语境,仿照下面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
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如果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这就有如__________,又如__________,还有什么用呢?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诗词不能传情达意”造成的后果,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找出贴切恰当的喻体。
答案示例:(1)做出的饭不能吃 缝好的衣服不能穿(2)盖好的房子无法居住 修建的高速路不能通车 【典题2】(2011·重庆高考)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恰当的喻体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黑墨
②黑钻石 ③黑夜 ④黑葡萄
(1)此刻,她那______ 般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他,带着瓷城女子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气味。(2)透过墨镜望去,姑娘的脸呈平滑的褐色,眼睛像____________ 似的,闪烁着奇异的光亮。(1)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路:从形状相似来看②④可以作为眼睛的喻体,(2)中有“闪烁着奇异的光亮”,与之相照应的只能是能闪烁光亮的“黑钻石”,(1)句选④,切合眼睛的特点,且与“半洋半土、半文半野”的人物性情相契合。
参考答案:(1)④ 理由:黑葡萄是乡野之物,带有土气、野味,与所刻画的人物性情契合,显得鲜活。
(2)② 理由:黑钻石带有奇异的光彩,带着闪亮的光芒,可以写出姑娘的活泼、机灵。
方法归纳
常见修辞题的答题方法
1.明确各类修辞效果,明辨易混修辞格。熟练掌握常见修辞格的特点及易混淆修辞格的区别,是用好修辞格的前提。修辞格中的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对比与映衬等修辞手法容易混淆,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区分。
2.根据语境确定要选用的修辞格。某种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往往是和上下文乃至全文的中心紧密相连的,修辞往往是上下文文意的延伸或含蓄表达,解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文意、联系修辞句的客观语境。
3.近几年,修辞的考查一直与仿写句式结合起来,解题的第一步是分析判断例句的修辞特点,只有这样仿写的句子才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对点训练
1.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组句子,要求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不是唱歌就表示快乐,不是哭泣就表示痛苦,有时忧伤是最美的体验,有时凄凉是最感人的乐章。
2.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与前面的句子相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有的人平平淡淡,和风细雨,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丰富细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页
6第 1.(2013·河北唐山模拟)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有人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让人畅想。2.(2013·山西长治二中模拟)李白、李清照、汤显祖、巴金、郁达夫、海明威、巴尔扎克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文学家。请仿照例句,任选一位写一句话,评价其作品的意义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一部个性解放的爱情呐喊,一部震撼世界的话剧巅峰;莎士比亚,捍卫人文,抨击封建,是无与伦比的辉煌的戏剧大师。
3.(2013·陕西长安一中质检)依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并要求所选的事实材料与给出的观点一致。
无论是披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忍辱负重写成千古杰作《史记》的司马迁;无论是苦心钻研最终发现“镭”的居里夫人,还是患有重病却探究出宇宙成因的史蒂芬·霍金,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成功。
4.(2013·辽宁五校联考)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晶莹的露水,即使是一滴,也会感激草尖的柔嫩,拥抱朝霞的艳丽,向往蓝天的广阔。
5.人们对“英雄”的评价有不同的标准,请仿照首句,选择两个人物,表达对 “英雄”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③每个仿句不超过50个字。
翻开《水浒传》,林冲说:“英雄要有血性。虽然我曾苟全忍让,但当我将尖刀插入贼人的心窝,顶着风雪迈向梁山的时候,我就是英雄。”
(1)翻开《史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开《三国演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3安徽皖南八校联考)选择高中语文课本中你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仿照例句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例句:最喜欢李白的《将进酒》。不事雕琢的文辞,汪洋恣肆的遐思迩想,宛如一曲豪放的咏叹调。豪情满怀,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千古绝唱啊!
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3河北唐山一中模拟)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与示例的内涵一致,句式与示例相同。
例:比外表更重要的是气质,比谈吐更重要的是修养。8.(2013·辽宁大连一中模拟)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选话题,仔细揣摩句意,写出两句话,要求与例句句式相同。
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在平凡中追求卓越,这才是真正的人生。9.(2013·山东青岛二中阶段检测)下面是一位作家写的一首散文诗。请你模仿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再写一首。(可任选一种标点符号作为联想的对象,不少于4句)
句号的联想
句号是谦虚者的起点,骄傲者的终点;句号是一面镜子,让你认识自己;句号是一只救生圈,让弱者随波逐流;句号是一只敲响的战鼓,叫强者奋勇直前„„
10.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以“过度包装”为开头,整合成一个单句。①过度包装背离了包装应有的功能。②过度包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③过度包装这种包装现象损害了社会的利益。④过度包装广泛存在于商品包装之中。⑤不少企业宣传中也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11.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五个句意简要的短句。
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因需求的增长受制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使消费水平能够更直接、更突出地反映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的文化消费是一种用以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消费。
12.(2012·河北邯郸二模)把下面这几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幅山水画。
页
7第
《游春图》的右上角是宋徽宗赵佶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瘦金字。《游春图》描绘了达官贵人到郊外踏青的情景。《游春图》的正上方靠左是乾隆题写的诗词。《游春图》是隋朝展子虔画的。13.(2012·湖北八校联考)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为开头。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14.把下面短句改写成一个复杂的单句,可以增删个别字词,但不得改变句子的原意。
北大数学研究所所长张恭庆院士将数学的作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第二层次,是直接应用于工程技术、生产活动,这类例子是大量的。第三层次,是作为一种文化,对全社会的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都说明数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起着重大作用。
15.(2013·湖北黄石中学联考)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4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和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的新型星际“指南针”。
16.(2013·四川成都七中模拟)请仿照下面小诗中画线句续写一组句子,要求句式、修辞一致,意境相同。
心灵的灯,在寂静中光明,在热闹中熄灭; 17.(2012·陕西长安一中模拟)阅读相关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吴菊萍,阿里巴巴员工,浙江嘉兴人。2011年7月2日下午一点半,杭州滨江区一住宅小区,2岁女童妞妞不慎从10楼坠落,从楼下经过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左臂接住了孩子。小女孩后来经过医院全力抢救最终康复,救人的吴菊萍,手臂骨折,受伤较重。其事迹感动国人,感动世界,她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经网友提议,杭州市政府出资为吴菊萍在钱江新城市民中心建造了一座雕像。
这座雕像的底座上还需要镌刻一段文字,请你完成。要求:(1)语言富于文采,不少于两种修辞手法;(2)字数在25~50之间。
页 8第
参考答案
考向分析体验 感知真题
1.答案示例:(1)桃花在生命旺盛的初夏凋零,意在教导我们:学会放下; 枫叶于五彩绚烂的深秋飘落,意在提醒我们:不要逞强。
(2)山泉在崎岖险峻的石缝叮咚,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快乐; 青苔于阴暗潮湿的山下翠绿,意在提醒我们:不要放弃。
解析:仿写该题所给的例句,要注意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方面的要求。2.参考答案: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解析:抓住句子主干并单列为一个分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句中的定语或状语。注意使用“润滑剂”——介词、副词和关联词。长句变短句要抓住最难于理解的成分,使变后的文段语序合理,意思明了,前后通顺。
3.答案示例:生命是图画,意味着风景,只要你去涂抹。生命是乐章,意味着旋律,只要你去演奏。生命是诗行,意味着哲思,只要你去书写。
解析:仿写的句子要内容合理,比喻贴切,句式相同。具体做法:①看清题干列出的几点要求,化仿写为填空。②分析仿写句:包括分析仿写句的句式特点、思想内容、修辞手法等。展开联想和想象,搜索仿写材料。③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要与例句一一对应,做到内容符合要求,尽量写得新颖,有深意,有文采。修辞手法要符合事理和情理。
4.参考答案: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真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恶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单句只有一套主、谓、宾,把三句合成一个单句,只需把“东西”前的定语合在一起即可。
考点探究突破 对点训练
考查角度一:仿用句式
1.示例: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 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 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 2.示例:它抽象出一个美的轮廓 如月光下的凤尾竹 如灯影中的美人 考查角度二:变换句式 1.(那些不朽的书籍)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然新鲜有用,它们能给我们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
2.曾提出“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这一问题的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因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只剩下娱乐和成功的黑暗无知的时代。
考查角度三:选用句式
1.B 解析:选项要符合整体语境的要求,只有B项的表述合乎校长的身份,又能连贯得体。
2.B 解析:A项,与长城的气势不符;C项,“游动”力度不够,“溜”“爬”神韵不对;D项,“起落”“降”“升”呆板,无灵气。所以应选B项。
考查角度四: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1.示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不是金钱就表示富有,不是清贫就表示低能,有时苦难是最大的财富,有时残缺是最美丽的风景。
2.示例: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有的人春风得意,养尊处优,但他的人生之书却空洞无物。
演练巩固提升
1.示例:有人说,师恩如天,因为天空高远,让人飞翔。有人说,师恩如地,因为大地沧桑,让人坚强。2.示例:《漱玉词》,一部响彻词坛的人间绝唱,一部感天动地的血泪悲歌;李清照,不拘礼教,追求真爱,是空前绝后的闪耀的一代词宗。
3.示例:无论是运算推理十几年才发现“陈氏定理”的陈景润,还是尝遍百草最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无论是勤学苦读数十年才完成鸿篇杰作《资本论》的马克思,还是潜心钻研,反复试验最终发明白炽灯的爱迪生,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唯有坚强的意志,才能走向成功。
页
9第 4.示例:凋谢的花,即使是一瓣,也会怀念春风的和善,牢记细雨的叮嘱,承载根的希望。
5.示例:项羽说:英雄要有胸怀。虽然我刚愎自用,但当我无视范增高举的玉玦,任樊哙闯帐、刘邦逃走时,我就是英雄。
诸葛亮说:英雄要有信念。虽然我知事不可为,但当我守着先帝遗命,六出祁山,最后病逝五丈原时,我就是英雄。
6.示例:(最喜欢)王勃的《滕王阁序》。惊艳天下的词采,行云流水的思想律动,仿佛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心绪飘飞,任意挥洒,收放自如,百代奇文啊!
7.示例:比承诺更重要的是行动,比礼貌更重要的是真诚; 比同情更重要的是帮助,比批评更重要的是表率。
8.在平庸中彰显不平庸,在平庸中探寻奇迹,这才是精彩的人生。在失败后笃信不失败,在失败后追寻奋进,这才是辉煌的人生。9.示例:(问号的联想)问号是一把钥匙,让求知者打开知识的宝库;问号是一把镰刀,让勤劳者收获成功的喜悦;问号是一只警钟,让犯错误的人追悔反思;问号是一条湍急的河流,让儒夫望而却步„„
10.过度包装是指广泛存在于商品包装或企业宣传之中的背离了包装应有的功能而损害了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的包装现象。
11.示例:①文化消费是一种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消费。②文化消费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③文化消费是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的。④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受制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⑤文化消费水平能够更直接、更突出地反映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
12.示例:隋朝展子虔画的描绘达官贵人到郊外踏青情景的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幅山水画《游春图》的右上角和正上方靠左分别是宋徽宗赵佶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瘦金字和乾隆题写的诗词。
13.示例: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4.北大数学研究所所长张恭庆院士将对科学技术大发展、对人类生活起着重大作用的数学的作用分为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概念、思想、理论、方法和直接应用于工程技术、生产活动以及作为一种文化对全社会的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三个层次。
15.①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指南针”。②这种新型星际指南针的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③它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④它还具有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
16.示例:在阅读中辉煌/在嬉戏中黯淡 在苦难中耀眼/在安逸中昏暗
17.示例:美丽纤细之手成为爱的化身,它接住的是孩子,托起的是生命,是希望,是未来。